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分析

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分析

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分析
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分析

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分析

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是考证物流在国家经济中价值量化的主要研究指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普遍认为,物流业越发展,效率

越高,物流成本越低,物流总成本在GDP的比重就越低。但这是在宏观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所成立的,倘若经济低迷,物流需求不足,也会造成物流成本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盲目追求物流成本占GDP的低比例是不合适的。

1美国物流成本的新发现

2001年美国商业物流系统成本为9 70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国生产总值(GDP)102 100亿美元的9.5%(表1),这是自美国1981年公布其物流调查报告以来物流成本占GDP比例的最低水平,也是自1991年以来美国物流成本总支出的首次下降。

美国是现代物流业的发源地,经过几十年的时间,美国物流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物流管理效率也可以代表世界最高水平。但是我们注意到,2001年

美国物流成本的突然下降,并非由于其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而是由于全局性的经济衰退的结果。

美国官方在2001年3月份正式宣布经济进入衰退期,但是观察家们认为,衰退实际上从2000年第三季度就开始了。这意味着总体市场销售的疲软,加上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冲击,美国物流业受到重挫。

由美国Cass信息系统公司和ProLogis公司共同主持的2002年物流调查报

告,更加验证了这一观点(见表3)。这份报告由于其数据的权威性,经常被政府引用并参考其指数制定国家物流政策 1 。报告将物流成本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库存成本、运输成本、管理费用。

2002年美国的物流总成本为9 100亿美元,低于2001年的9 700亿美元和

2000年创纪录的1.021万亿美元。2002年的物流成本仅占当年10.47万亿GDP 的8.7%,在2001年9.5%的基础上持续下降。

1.1库存成本方面,通货紧缩使得库存发生成本和持有成本降低

经济不景气使得库存投资直线下降,同时,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也在下滑,两

方面的因素使得利息支出从2001年的550亿美元下降到2002年的230亿美元;与存货有关的税收、保险、折旧、报废变化不大,而仓储成本则与上年持平,为780亿美元。可见,库存成本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存货占用资金的利息支出大幅下降。美国物流成本的变化主要是由存货持有成本的变化决定的。

1.2运输成本是构成整个物流成本的第二大部分

2002年的运输成本为5 71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5.5%,比2001年的5.9%又下降了0.4个百分点。下降的关键是卡车费用的下降,美国的卡车运输占到货运市场的80%以上,是运输成本中最大的一部分。Cass公司和ProLogis公司的报告显示,美国运输公司的破产正在加剧。一些大的运输公司在往常的销售旺季营业收入却下降许多,另一些大的公司也被迫破产。这主要归因于高的保险费率和燃油涨价。其他运输方式也在艰难跛行 2 。铁路运输总额比上年下降

10亿美元,空运从2001年的240亿美元微升到270亿美元。货代总额从2001 年的70亿美元上升到90亿美元,水运则下降了10亿美元。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国政府在9 ? 11事件以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安全措施必将对物流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产生深刻影响。

1.3 2002年的物流行政管理费用为350亿美元

该项物流成本一直是按照物流总支出的大约4%来测算的。

2美国物流成本趋势观察

总体上看,从1981 年到2000 年,美国总的物流成本下降了40%。自1991 年来,其运输成本基本上维持在当年GDP的6%左右,这说明美国运输市场已经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美国物流系统效率的提高今后主要借助于存货管理效率的提高,并且从1992 年开始,美国的存货持有成本在3.8%左右浮动,由于经济衰退的原因在2001年突降到3.2%,2002 年更是降到史无前例的2.8%。美国经济到2001 年1月,已持续增长118 个月。从1991 年开始,美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例基本维持在10%左右,只是在2001年经济进入衰退的时候才突然下降到9.5%,这显然表明了经济衰退使物流市场需求减少,从而使物流成本下降。这也反映了10%是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一个合适比例。

3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合适比例分析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2003年1-3 季度国生产总值为79 113.73 亿元,在经历了“ SARS的巨大影响下,仍然比去年同期增长8.5%,在全球经济普遍低靡的形势下,增长强劲。但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国2003年1-9 月只比上年同期增长0.7%,从1998 年开始出现的我国通货紧缩的趋势还没有改变,经济生活中结构性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明显好转。

由于中国的统计数据中不能包括物流成本的全部容,所以摩根?斯坦利在其《中国物流报告》中采用了美国经验的方法来测算,它是这样分析的:“2000年末,中国的名义GDP值已达到89 400亿人民币(10 770亿美元),因此我们认为

中国的经济大致相当于1970 年的美国经济规模。在过去的10 年中,中国名义GDP (1990-2000年)每年增长17%,明显高于美国1960年-1970年间的7%的增长率o 1970年,美国物流成本占名义GDP的14.7%。库存费用占名义GDP的5.4%, 而运输成本占8.8%o在2000年中国名义GDP值达到10 770亿美元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中国市场的物流成本可能高于1 580亿美元,即名义GDP的15% ”这个比例与上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测算的比例大致相当。世界银行测算的我国

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约为16.7%。(美智顾问公司在2001年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合作,写出了“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调查” ,认为:中国物流成本占GDP

的比重为20%左右。)虽然各国的经济水平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发达国家同发展

中国家之间的差异更大。产品和服务的规格、质量很多都不在同一水平很难找出同美国相同的产品和服务。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把中国现在的经济水平与1970 年的美国经济水平相比。同时美国的物流市场已比较成熟,我们可以应用标杆管理法或基准管理法(BenchmarkManagement)--引用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 的比例来评判我国总体的物流发展水平。

我国的国民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持续较快增长。从表4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物流事业的不断发展,物流市场的不断完善,物流管理效率不断提高,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断下降。我们预测,在国民经济运行良好的情况下,随着我国物流需求的进一步拉动,物流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当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美国现在水平的时候,我国物流成本占GDP 的合适比重也应该为10%左右。当然,这要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总的物流成本达到美国相应的水平时才能成立。如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当物流管理效率有很大的提高的时候,这个合适比例的数字还会进一步下降。

4我国物流成本降低空间巨大

经过以上分析,若以我国2002年GDP102 398亿元为基础,年增长率为7% 计算,物流成本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则我国每年至少可以节省550亿元的物流费用。

随着企业竞争战略的变化和物流管理运作方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将不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畴的物流业务外包,使得专业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逐步形成。但是,在我国,第三方物流3PL仅占物流市场的2%远远低于美国的8%和欧洲的10%。我国大多数的物流服务还是企业自营的。有一些大的企业出于对渠道的控制,往往倾向于选择自营物流,如海尔、美的等,物流能力已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但是即使是这些企业,最终转向第三方物流也是一个趋势。在美国,采用自营物流时,物

流平均成本占到商品总成本的30%-50%采用第三方物流则使实际物流平均成本下降到商品总成本14.8%的水平。除了使企业的价格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外,由于第三方物流能够提供及时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服务,加强了与消费者的沟通,还会提高企业的市场反馈能力和应变能力。1997年到2000 年,财富500强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从40%增长到56%。从自营物流转向第三方物流将成为一个趋势。

2003年在中国仓储协会主持下,进行了第四次中国物流市场的调研活动,调查表明:在调查企业中分别有55%的生产企业和59%的商业企业在寻求新的第三方物流代理商3PL 。但是调查还显示: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存在着运作成本高、信息不及时不准确、作业速度慢、货损率高、作业差错率高等缺陷,导致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不满意,可以说,有些第三方物流企业还

不能真正称其为3PL。

中国2%的3PL的比例和物流成本降低的巨大空间,说明第三方物流在中国潜在的增长空间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物流市场并不是供大于求,也不是没有需求,而是需求没有拉动起来。

摩根?斯坦利预计,未来10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年增长率将在16%和25%之间。随着我国物流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加入WTO的驱动,我们有很好的理由相信,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将有大的飞跃。通过广大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向西

方借鉴最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将是一场革命,而不仅仅是一次演变。

5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中美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之差,既有物流成本水平方面的原因,又有产业结构方面的原因。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向发达国家靠拢,除降低物流成本水平因素外,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变化。

(2)物流成本变化对物流产业收益水平的影响。这是一个在实际中更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考察这种影响的相关指标是物流业的增加值。作为与GDP 相对

应的物流业增加值也是考察物流业占国民经济总量比重的较为合适的指标。

物流成本的降低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它可以给优势物流企业带来超额物流收益,进而构成这些企业的利润源泉,但从长期和整体来看,物流成本的降低虽能够节约社会资源,但不会增加物流业的收益。如果考虑到物流从业者的收入,物流业的整体收益还会随成本的降低而减少。使物流业收益增加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物流业务总量的扩大,二是物流增值的提高。物流业务总量的扩大在总体上取决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及需求规模。物流增值的大小则主要取决于物流服务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近几年物流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的情况

中国近几年物流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的情况(亿元)中国物流业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发展现状及分析 表一: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近些年物流发展状况(2004年---2008年):(图一)以下图表数据均来自表一

以上图标可以看出我国从2004年到2008年期间,中国GDP增长率均在9%以上,平均增长率为:10.22%,这在全球范围内属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同样,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也很快,具体发展状况如下图:(图二) 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在近五年增幅回落,但仍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到2007年增幅提高后,2008年受自然灾害等影响导致增幅迅速回落,近五年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的增幅整体呈回落事态。而社会物流总额的年增长率最低达到19.5%的增长速度,5年内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96%,从2004年的38.4万亿到2005年的48.1万亿,2006年增至59.6万亿,2007年为75.2万亿,2008年接近90万亿达到89.9万亿。 物流总费用又称物流成本,它包含运输成本、保管费用(仓储保管)及管理费用,我们通过物流成本及其在国家GDP中所占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物流成熟度,如下图三所示:

可以看出,物流成本占GDP比率逐年下降,宏观调控在适当控制过热增长的同时,提高了经济运行的质量。从2004年的21.3%到2005年的18.5%,2006年为18.3%,2007年降至18.4%,2008年达到18.1%。物流成本与GDP的比例每下降0.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增加了899亿元经济效益(以2008年GDP为例),那么2007年到2008年下降了0.3个点,就意味着直接增加了2697亿元的经济效益。虽然我国物流费用仍处在较高水平,但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由2004年的21.3%下降到2008年的18.1%。五年期间由于与GDP比例下降而节约的社会物流费用合计为上万亿元。 再看物流成本(物流总费用)同比增长率(图四)与GDP(图一)增长率对比,如下图: 由图一与图四比较及下表数字对比如下:(表二) 年份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中国GDP(亿元) 159878 182321 209407 246619 300670 GDP增长率 10.1% 9.9% 10.7% 11.4% 9.0%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分析-美国德国经验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分析-美国德国经验

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变化分析 美国经验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有着较低的税率,较少的收入再分配和异常复杂的税收制度,从金融危机之后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一直保持较为稳定。2009年美国联邦财政收入2.105万亿美元,各州政府财政收入总和1.124万亿美元,当年GDP 为14.119万亿美元,财政收入占GDP 比例仅为22.9%;2012年美国政府财政总收入为5.1万亿美元(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总收入为6.3万亿美元,政府间重复计算收入1.2万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收入2.4万亿美元,州政府收入1.5万亿美元,州以下地方政府收入1.1万亿美元,相当于GDP 的32.63%(GDP 核算方法调整前);2014年美国联邦财政收入3.02万亿美元,当年GDP 为17.4万亿元,财政收入占GDP 比例继续下降为17.4%。 图1:1990-2014年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https://www.docsj.com/doc/e88940792.html,/indicator/NY.GDP .MKTP .CD ; https://www.docsj.com/doc/e88940792.html,/data/reports.aspx?frmsrc=search&CNO=2&country=&seri es=https://www.docsj.com/doc/e88940792.html,&period = 0% 5%10%15%20%25%30%35%40%45%1990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中国历史各时期的人口总数,以及占世界人口和GDP的比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西汉02年,中国人口达6000万,占世界人口30%,GDP占世界总GDP的40%。 在唐755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达35%,GDP占世界总GDP的比例高达50%。 北宋110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一度达40%,是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的最高峰值,GDP占世界总GDP的80%左右,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比例中的最高峰值。 明1600年,虽然经过元的浩劫,但明朝仍然把中国人口从15%提到到35%,GDP占世界总GDP的40%。 清1850年是19世已中国人口的高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达35%左右,GDP占世界的30%。 秦始皇时代的人口总数在2000-3000万之间 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 年)增加到约3600万。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公元2 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 隋朝人口最多时为5600万,隋末唐初,黄河流域还没有恢复战争的创伤,全国人口不足3000万。隋唐之际的人口谷底估计在武德五年(624 年),约为2300万。此后以年平均8 -12‰的增长率增加(包括因自境外迁入而增加的部分),至安史之乱前的755年达到8000-9000万的高峰。 在北宋境内,由初期的约30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期(11世已初)的1亿左右 西夏和金被蒙古灭后,境内的人口锐减至1000余万,仅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弱,是中国人口史上罕见的浩劫。灭南宋14年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内的人口总数仅6000余万,只有13世已初的一半,元朝的人口峰值估计约8000万 明朝的人口不断增长。经过明朝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的移民,14世已末的人口已经回升到7000万以上。与户口统计数上的停滞和倒退相反,实际人口始终在持续增长,到17世已初突破2亿大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记录。 明清之际持续多年的战争,加上天灾人祸,使中国人口第二次遭受巨大的损失。实际上,在康熙二十九年,全国人口仅1.2亿,远未恢复到明朝后期的水平。在完成统一的1759年刚突破2亿,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达到了4.3 亿,随后在清末下降到3.6亿。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2009-3-11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网站。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 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亦即“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 总体而言,OECD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均为5.0%。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1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而非OECD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 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比重的因素主要有: (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 (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 (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 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

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数量关系分析

2009年1月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an.2009第30卷第1期JournalofShaogu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V01.30No.1 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数量关系分析 林嘉,张宗君 (韶关市财政局,广东韶关512000) 摘要:2001年以来,韶关市财政收入随着GDP的快速增加而持续大幅增长,且增幅大大超过GDP增速。研究韶关市2001—2007年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内在关系。揭示其影响因素和运行机制,提出促进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持续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市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和如何做大财政蛋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财政收入:GDP;数量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348(2009)01—0096—06 2001年以来,韶关市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增速大大超过GDP增长幅度。本文通过分析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数量关系,找出影响韶关市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并对财政收入与GDP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数量关系的主要特点 (一)财政收入与GDP总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自2001年以来,韶关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其中。韶关市财政总收入由2001年的26.78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88.11亿元,增长329.0l%;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由11.10亿元增加至30.04亿元..增长270.63%。韶关市现价GDP在2001年为212亿元。2007年达到482.54亿元,现价增长227.61%。与GDP的增速相比较,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加快。2001年一2007年。按现价计算韶关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28%和18.07%,分别高于同期GDP增速7.67个和3.46个百分点。多数年份的财政收入增长均快于GDP的增速(见图1和表1)。 图1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增长柱形图(单位:%) 收稿日期:2008—05—28 作者简介:林嘉(1957--),女,广东陆丰人,韶关市财政局会计师,主要从事地方经济研究。 96

中国GDP浅析

中国GDP分析 摘要: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一国GDP的大小代表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人均GDP代表了国家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GDP的结构对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政策制定有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GDP结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GDP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每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为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 一、近年来我国GDP情况简介。 近年来,中国GDP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取得显著成就。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所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出口导向、投资主导、粗放式发展亟待转型、人口红利难以持续、GDP至上矛盾突出等结构性软肋,我们也应有清醒认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名第100位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我们更要关心人均GDP数据,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当然,不妄自尊大,却也不必过于菲薄。“GDP第二”怎么说都有积

极意义,特别是在全国上下理性冷静的背景下。不管怎样,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上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可喜成绩。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来说, 中国经济是靠大量廉价劳动力、积极引进外资成功的,现在中国能否转变为内需主导型经济,是关键。同时,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房产泡沫等问题也困扰着中国,人民币汇率、全球变暖等,也需要中国担负起大国应有的责任。下面从一些具体数据来认识中国的GDP 。 表 1 表 2 由以表 2 可以直观地看出,2006年到2011年,我国的GDP 一直持续增长,且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 季度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绝对值(亿元) 绝对值(亿元) 绝对值(亿元) 绝对值(亿元) 2006年 216314 24040 103720 88555 2007年 265810 28627 125831 111352 2008年 314045 33702 149003 131340 2009年 340903 35226 157639 148038 2010年 401512.8 40533.6 187383.2 173596 2011年 471564 47712 220592 203260 2012年 519322 231622 231624 231626

中国历年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统计(1950-2015)

195062.171951124.961952173.94679.125.61953213.24824.425.91954245.17859.828.51955249.27911.627.31956280.191030.727.21957303.201071.428.31958379.621312.328.91959487.121447.533.71960572.291470.138.91961356.061232.328.91962313.551162.227.01963342.251248.327.41964399.541469.927.21965473.321734.027.31966558.711888.729.61967419.361794.223.41968361.251744.120.71969526.761962.226.81970662.902279.729.11971744.732456.930.31972766.562552.430.01973809.672756.229.41974783.142827.727.71975815.613039.526.81976776.582988.626.01977874.463250.026.919781132.263678.730.819791146.384100.528.019801159.934587.625.319811175.794935.823.819821212.335373.422.619831366.956020.922.719841642.867278.522.619852004.829098.922.019862122.0110376.220.519872199.3512174.618.119882357.2415180.415.519892664.90171]9.715.519902937.1018872.915.61991 3149.48 22005.6 14.3 中国历年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统计(1950-2015) 财政收入(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财政收入占国内生(% 年份

两千年来各地区GDP总值及占全球比重情况

两千年来各地区GDP总值及占全球比重情况一、公园1-1000年 地区 GDP估值(百万美元)当时占全球的份额(百分比(%)) 世界 102536 中国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 34800 58.0 印度次大陆(贵霜帝国等) 33750 32.9 中国汉平帝元始元年 26820 26.2 罗马帝国 22000 21.5 西欧 11115 10.8 西亚(安息帝国等) 9500 9.3 非洲 7013 6.8 远东(除中国、日本、俄国) 6970 6.8 拉丁美洲 2240 2.2 东欧(除俄国) 1900 1.9 俄国和中亚 1560 1.5 日本(弥生时代) 1200 1.2 北美和澳大利亚 468 0.5 二、1000--1500年 地区 GDP估值(百万美元)当时占全球的份额(百分比(%)) 世界 116790 中国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73400 50.0 印度次大陆(南部为朱罗王朝)33750 28.9 中国宋真宗咸平三年 26550 22.7 阿拉伯帝国 21640 18.5 非洲 13723 11.8 西亚(阿拔斯王朝) 12415 10.6 西欧(中世纪) 10165 8.7 远东(除中国、日本、俄国) 6215 6.8 拉丁美洲 4560 3.9 日本(平安时代) 3188 2.7 俄国和中亚 2840 2.4 东欧(除俄国) 2600 2.2 北美和澳大利亚 784 0.7 三、1500--1600年 地区 GDP估值(百万美元)当时占全球的份额(百分比(%)) 世界 247116

中国明孝宗弘治十三年 61800 25.0 印度次大陆 60500 24.5 远东(除中国、日本、俄国) 20806 8.4 非洲 18400 7.4 意大利 11550 4.7 法国 10912 4.4 西亚 10495 4.2 俄国和中亚 8475 3.4 德国 8112 3.3 日本(室町时代) 7700 3.1 东欧(除俄国) 6237 2.5 西班牙 4744 1.9 南美洲和中美洲 4100 1.7 墨西哥阿兹特克文明 3188 1.3 英国 2815 1.1 奥地利 1414 0.6 比利时 1225 0.5 美国 800 0.3 荷兰 716 0.3 葡萄牙 632 0.3 瑞士 482 0.2 丹麦 443 0.2 瑞典 382 0.2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320 0.1 挪威 192 0.1 芬兰 136 0.1 四、1600--1700年 地区 GDP估值(百万美元)当时占全球的份额(百分比(%)) 世界 329417 中国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 96000 29.2 印度次大陆莫卧儿帝国等 74250 22.6 远东(除中国、日本、俄国) 24088 7.3 非洲 22000 6.7 法国 15559 4.7 意大利 14410 4.4 西亚 12637 3.8

我国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研究

我国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研究 我国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研究 ▲▲一、前言 GDP中文译名为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同时,GDP作为国民经济的最终成果,可以分为国家所得、单位所得和个人所得,其中国家所得即为财政收入。其计算方法一般有两个,收入法:GDP = 工资+ 地租+ 利息+ 利润+ 间接税净额+ 折旧—补贴;支出法:GDP = 消费+ 投资+ 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资财收入,一般依据支出确定收入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原则来实行财政收入预算。财政收入一般按政府取得的形式主要分为5类,即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收费收入和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等,其中税收收入是主要部分。 从上面的关系可以看出,财政收入是构成GDP的一部分,GDP 是财政收入的基础,而财政收入又反映GDP的规模大小,GDP规模越大,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的财源就越丰富。而合理的财政收入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保障,只有政府正常运转,社会的正常秩序才能得以维持,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作文/zuowen/

▲▲二、实证分析 1.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一般用相关系数r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取值为-1≤ r≤1 。当-1≤ r<0 时两变量表现为负相关;当0< r≤1 时两变量表现为正相关,当从0变化到1时说明两变量相关程度逐渐增强。为了准确探究财政收入与GDP的相互关系,我们把财政收入和GDP 作为两个变量,利用软件eviews测定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从而得出相关系数。 利用我国2000-2011年相关数据,我们得到了财政收入和GDP 的相关系数r=0.9994。由相关理论可以知道,当大于0.8即可视为高度正相关。因此从数据计算结果来看,财政收入与GDP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并且为正相关关系,GDP规模越大,财政收入也就越大。 2.一元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意在研究变量之间存在但又不确定的相互关系以及密切程度。如果把其中的一些因素视为自变量,而另外一些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视为因变量,研究他们之间的非确定因果关系,就是回归分析。若只有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即为一元回归分析。 由于在上面相关分析中已经测定财政收入与GDP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把GDP作为自变量(x),财政收入作为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因素分析(6)

影响我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因素分析 GDP和财政收入是众多经济指标中的两个关键性指标。GDP 代表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增加值的总和(各行业新创造价值与固定资产转移价值之和),用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增长。财政收入指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反映区域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结构优劣的一个重要参数。两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不尽一致的地方。 一、GDP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从发展的长期趋势看,两者基本一致。从实证经济学角度分析,在一个长时期内,财政收入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大体上应呈正比例关系。 图1:梧州市2000年—2007年财政收入与GDP的增长率

从图1中各年份财政收入与GDP增长指数的运行轨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其走势基本相吻合。除2001年和2004年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因为当年非税收入与国资收益有较大幅度增加)外,其变动幅度大体一致,总体上呈现平稳的增长趋势,表明梧州市GDP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的相关性相当高。特别是2005年起,两者变动一致度较高。这表明了梧州市经济总量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基本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两者之间内涵不尽相同。GDP反映生产活动的综合状况,衡量国民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增长速度;而财政收入是政府采取适当形式筹集的资金,是一个效益指标。在GDP包含的三个流向中,其中一部分以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罚没收入等形式上交财政部门;另外两部分,即企事业单位以净利润、公积金、提取的折旧基金等形式留成,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形成单位所得;以劳动报酬、福利费、津贴、利息等形式向居民支付,形成个人所得。 两者核算的角度与方法不同。从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一般来讲,国民经济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应当基本同步。但另一方面,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制度规定,现行GDP是从生产角度计算的,而财政收入属于收入分配领域的指标,由于两者核算的角度与方法不同,故不会完全一致。另外,财政收入增长是按现价计算的,而GDP增长的计算需要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是按不变价进行计算的。

中国历史各时期的人口总数,以及占世界人口和GDP的比例

在西汉02年,中国人口达6000万,占世界人口30%,GDP占世界总GDP的40%。 在唐755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达35%,GDP占世界总GDP的比例高达50%。 北宋110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一度达40%,是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的最高峰值,GDP占世界总GDP的80%左右,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比例中的最高峰值。 明1600年,虽然经过元的浩劫,但明朝仍然把中国人口从15%提到到35%,GDP占世界总GDP的40%。 清1850年是19世已中国人口的高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达35%左右,GDP占世界的30%。 秦始皇时代的人口总数在2000-3000万之间 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 年)增加到约3600万。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公元2 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 隋朝人口最多时为5600万,隋末唐初,黄河流域还没有恢复战争的创伤,全国人口不足3000万。隋唐之际的人口谷底估计在武德五年(624 年),约为2300万。此后以年平均8 -12‰的增长率增加(包括因自境外迁入而增加的部分),至安史之乱前的755年达到8000-9000万的高峰。 在北宋境内,由初期的约30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期(11世已初)的1亿左右 西夏和金被蒙古灭后,境内的人口锐减至1000余万,仅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弱,是中国人口史上罕见的浩劫。灭南宋14年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内的人口总数仅6000余万,只有13世已初的一半,元朝的人口峰值估计约8000万 明朝的人口不断增长。经过明朝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的移民,14世已末的人口已经回升到7000万以上。与户口统计数上的停滞和倒退相反,实际人口始终在持续增长,到17世已初突破2亿大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记录。 明清之际持续多年的战争,加上天灾人祸,使中国人口第二次遭受巨大的损失。实际上,在康熙二十九年,全国人口仅1.2亿,远未恢复到明朝后期的水平。在完成统一的1759年刚突破2亿,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达到了4.3 亿,随后在清末下降到3.6亿。

中国财政占GDP比重分析

年份政府财政支出(亿元)GDP(亿元)财政支出/GDP 195217667925.92% 1955269.391029.59% 1960654.1145744.89% 1970649.42252.728.83% 19781122.13645.230.78% 19801228.84545.627.03% 19852004.3901622.23% 19903083.618667.816.52% 19956823.760793.711.22% 200015886.599214.616.01% 200533930.3183867.918.45% 200640422.760793.766.49% 200749781.499214.650.18% 200862592.7183867.934.04% 200976299.921087136.18% 201089874.2249529.936.02% 201110893047310423.10% 201212571251932224.21% 201313974456884524.57% 中国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及占GDP的比重 财政支出规模占GDP比重发展趋势 中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可以简单概括为:先逐年波动上升,后逐年回落,最后再逐年缓慢上升。具体可以以1978年为分界点:1952年财政支出占GDP的25.92%,经过26年的经济发展,1978年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0.78%,尽管这一期间存在波动较大的年份,出现上升又下降的情况,但从长期来看,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从1978年开始,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

重开始下滑,从1978年的30.78%下降至1995年的11.22%;自2000年以后的十余年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出平稳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6年以后增长速度放缓。 原因分析: 我们将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分为三个时期加以分析,一是改革开放前,即1978年以前的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二是改革开放后,即1978年以后的经济改革时期;三是积极财政政策下的发展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此时的国家扮演的是总企业家和宗家长的角色,这种角色在GDP分配上的体现,便是实行“统收统支”的制度,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自然就很高。政府财政既参与公共产品的提供,又参与私人产品的提供,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资进行,因而财政支出和GDP的关系比较密切。一方面,财政支出的大小对GDP的增长速度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GDP的增长会使财政支出相应迅速增长。经过28年的经济发展,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25.92%逐渐上升到1980年27.20%,尽管这一期间有些年份波动较大,(1960年是由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功实施,财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了巨大的倾斜。)但从总体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较大。 (二)改革开放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财政也从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想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体制转变。而这种转变首先表现为政府退出其越位领域,财政支出项目或多或少减少,有的甚至消失,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 (三)1995年以后 瓦格纳法则认为:一国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与本国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即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因此,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财政支出情况出现了与瓦格纳法则相悖的规律,但这也是转轨中国家的共性,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步入正轨,财政支出开始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步增加,近年来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下,加大了财政支出特别是政府投资的力度,财政支出的规模有较大增加,其占GDP的比重开始回升,1995年后,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便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政府支出规模和比率己初步开始和国际接轨。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分析_美国德国经验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分析 美国经验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有着较低的税率,较少的收入再分配和异常复杂的税收制度,从金融危机之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较为稳定。2009年美国联邦财政收入2.105万亿美元,各州政府财政收入总和1.124万亿美元,当年GDP为14.119万亿美元,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仅为22.9%;2012年美国政府财政总收入为5.1万亿美元(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总收入为6.3万亿美元,政府间重复计算收入1.2万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收入2.4万亿美元,州政府收入1.5万亿美元,州以下地方政府收入1.1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32.63%(GDP核算方法调整前);2014年美国联邦财政收入3.02万亿美元,当年GDP 为17.4万亿元,财政收入占GDP比例继续下降为17.4%。 图1:1990-2014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https://www.docsj.com/doc/e88940792.html,/indicator/NY.GDP.MKTP.CD; https://www.docsj.com/doc/e88940792.html,/data/reports.aspx?frmsrc=search&CNO=2&country=&series=GC https://www.docsj.com/doc/e88940792.html,&period=

一、1990-2000年平稳上升时期 1992-2000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呈现平稳上升的走向,并从巨额赤字到预算盈余,这一时期克林顿最为成功之处是在削减赤字的同时,促成了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良性发展。在总统竞选中,克林顿即主张,美国需要同时应对预算赤字和公共投资缺口。在1993年克林顿政府的第一个预算中,克林顿为自己的经济政策作出了这样的阐述:“我的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为长期经济增长奠定基础的同时,以经济激励措施创造就业机会;以长期公共投资增加个人和公司的劳动生产率;以一个严肃、公平和平衡的赤字削减计划阻止政府消耗创造就业和增加收入的私人投资。”正是在这种改善财政状况与促进经济发展并举的思路下,克林顿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法案和改革措施。 在政策层面上,克林顿政府财政创新与重建的基本架构是:在美联储中性货币政策的配合下,实施以增加经济增长潜力和削减非生产性支出、进而削减财政赤字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同时这种紧缩性财政政策又伴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使具体的宏观财政政策微观化;增收节支也被克林顿赋予了新的内涵。在税制改革上增中有减:增税措施包括个人所得税税率的提高(新增设了36%和96%两级税率;提高了可选择性最低税的税率和免税额;永久性地延长了1990年总预算协调法案所确定的分项抵扣限额)和公司税率的提高(把所得超过1000万美元的公司税率提高到35%);为了实现内生性经济增长目标,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联邦政府除了对创建新企业而进行风险投资的个人和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外,还实施了对低收入者的减税措施,主要指扩大了劳动所得税收减免(EITC)的范围。 在财政支出上减中有增:联邦政府一方面大幅度精简政府机构,裁减人员;另一方面压缩行政开支,大幅度削减军费开支。在减少财政支出总额、主要是减少行政性开支的同时,克林顿政府增加了旨在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力量的资本性支出,如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对教育和技术的投入,等等。这些支出项目为私人资本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加了社会的有效供给,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转型和持续增长。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克林顿政府把提高美国的技术竞争力放到政府议事日程的前列,通过财政政策(包括税收、财政科研支出、政府采购等)的倾斜促进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二、2001-2006年持续下降时期

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比值变化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当前衡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2010年以来,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持续在经济总量的发展之路上高歌猛进。 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经济总量急剧下滑,沦落为东亚病夫便在所难免了。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中国的经济实力在近代之前,即便不是超级强大,也曾创造过不亚于今天的辉煌。 古代GDP谜团 有关古代经济总量的统计,由于资料的欠缺和数据的不准确性,势必有极大的困难。而且年代愈久远,难度就愈大。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够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数据。 据西方经济史大家麦迪森的研究,中国GDP在西汉末年的公元元年占世界GDP总量的26.2%;到了北宋早期的公元1000年,占到22.7%。而这两个时期的中国人均GDP,按照1990年的美元购买力来衡量,皆为450美元。 可见,从汉代到北宋,整整1000年的时间,中国的人均GDP没有任何变化。仅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积累,基本上在长达1000年的漫长时段里,是停滞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巨大破坏性。 中国古代社会,每一次王朝的更替,包括强大的汉、唐帝国,其王朝建立初期的社会成本就是整个国家全面退回到一穷二白的境地,然后在其鼎盛时期再把之前的成本投入收回来,甚至有的朝代所获得的收益还不抵成本。 这都还是其次,最为关键的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古代的王朝来说,如此巨大的成本投入和效率很低的国家收益,所得来的不是科技、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创新和革命,反而与被它推翻的王朝相比,在社会根本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上,无甚变化和差异。 不过,有人拿北宋仁宗(1023—1063年在位)时期,国库的年税收总额来比较2009年的美元购买力,得出当时中国的GDP高达2000亿美元以上,并创造历史最高纪录,占到了全球总量的50%以上;而人均GDP也赫然超过2000美元。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调研报告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调研报告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调研报告 一、“十五”期间我州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现状 财政平均收益率是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占地方gdp的比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它能粗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gdp的真实性。 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中文叫国内生产总值。它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它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增加值的总和(各行业新创造价值与固定资产转移价值之和)。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所以经常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增长速度。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评价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 财政收入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证经济学角度分析,在一个长时期内,财政收入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高低与财政收入的增长高低大体上应呈正比例关系。当财政收入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财政平均收益率将会提高,当财政收入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财政平均收益率将会降低。 一般来讲,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也应逐步提高。 (一)我州的财源现状。“十五”以来,我州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巩固提高粮、胶、糖、茶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旅游、对外贸易、生物资源开发等新兴产业,2005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44亿元,年均增长13.xxxx,在全省十七个州市中排序第14位,与省内八个民族自

治州对比排序第6位,财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州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优越的区位、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成为经济优势,从总体上看我州财政仍属典型的“吃饭财政”。财政现状突出表现为财政增收的基础薄弱,财源结构单一,增收渠道狭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以旅游、边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产生的营业税等工商各税为主;政府债务持续增加,财政偿还压力和债务风险较大,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财源建设后劲不足,地税增收主要靠基本建设拉动等等。 (二)我州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2005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78.8亿元,五年增长6xxxx,年均增长9.xxxx,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xxxx、2xxxx和1xxxx,三次产业构成比从“九五”末期(2000年)的40:16:44调整为“十五”末期(2005年)的34:26:40,实现人均gdp达897xxxx人民币(折合1078美元),年均增长9.xxxx;gdp总量在全省十七个州市中排序第12位(人均gdp 排第3位),与省内八个民族自治州对比,我州gdp总量排序第5位(人均gdp排第1位);2005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年均增长 13.xxxx,财政收入占gdp比重4.xxxx。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十七个州市中排序第14位(人均排第7位),与省内八个民族自治州对比排序第6位(人均排第4位);财政收入结构调整取得进展。2005年我州第一产业生产总值40.07亿元,税收收入100xxxx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0.55亿元,税收收入1147xxxx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31.44亿元,税收收入1803xxxx元,实现了第一产业低税负,第二产业高税负,第三产业中税负的健康格局。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更加合理,高税负的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税收负担率较高,受国家取消农特税和农业税等因素的制约,使gdp增长速度大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随之降低。若扣除取消“两税”的影响因素,2005年我州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应在7.xxxx至8.xxxx之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