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系统论家庭治疗1

系统论家庭治疗1

系统论家庭治疗1
系统论家庭治疗1

系统式家庭治疗

(091200041 姚梅芳 09应用心理学)

摘要:系统式家庭治疗是一种来自西方的治疗模式,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心理治疗技术,本文参考已有文献资料从系统家庭治疗的基本概念,在中国的应用现状及对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评价等方面展开,最后总结前人研究及对家庭治疗个流派的思考揭示了家庭治疗的发展新趋势。

关键字: 系统式家庭治疗系统论青少年

一.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基本概念

1.1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含义

系统式家庭治疗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心理治疗技术,“是家庭治疗的流派之一”。该法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将家庭看成一个系统,将家庭成员看成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并认为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认识事物的模式,称为内在解释( innner construction) ,内在解释决定一个人一贯的行为模式,反过来又受行为效果的作用和影响;换言之,一个人的内在解释与他的外在行为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其间的关系不是直线式的因果关系,而是反馈式的循环关系。而每个成员的内在解释与外在行为又会在接受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之同时,反过来也影响其他成员,其间的关系同样是循环反馈式的而不是线形因果性的。系统式家庭治疗学派认为无论是正常行为还是病态行为都是这种连环套式的循环反馈关系层层作用的结果。这样,对任何病理过程的原因不再在个人范围内、个体心理动力学角度寻找而是从家庭结构里去探索。对生理和心理过程的紊乱的兴趣已被对交流的兴趣所取代。家庭治疗的要义在于通过引入新的观点和做法,来改变与病态行为相互关联的反馈环。强调摸清家庭内部的相互关系格局,并通过对整个家庭的干预来改变个人心理症状的家庭关系格局,使家庭产生新的冲突,并通过对冲突的重新自我组织,获得新的变化(感受、行为方面),产生新的规则,互动模式。

1.2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特点及核心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技术是60年代从西方发展起来的。近年由德国治疗师Margaret H.W,Simon F.B.和赵旭东等以连续培训班的方式“移植”到我国。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方法论引进家庭治疗中,把一个家庭看作一个系统,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一个子系统。家庭系统中成员的互动方式构成的家庭模式与规则是患者症状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疗的重点就在于围绕症状找出家庭规则中的问题系统,加以治疗,从而促成症状的消失。家庭规则(family rules )指的是一个家庭固有的互动方式和行为规则,是一种把家庭成员联结在一起的共识。具体表现为一个家庭中谁与谁亲近,谁与谁联盟或冲突,大家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交流等。其治疗的特点就是心理治疗师处理临床问题的工作对象不是个体,而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系统———家庭。它通过会谈和行为作业,对以家庭为单位的人际关系进行干预的心理疗技术。

二.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应用现状

2.1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临床研究

1988年,德国着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家Helm Stierlin 教授及Fritz B. Simon 博士,通过“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第一次将家庭治疗正式传入中国。这是近40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其特点是:心理治疗师处理临床问题的工作对象不是个体,而是最基本的人际系统—家庭。这类治疗中的各个流派均不同程度地受到系统论思想的影响,其中以系统式家庭治疗最为典型,它已有成套的操作性概念和技术来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整体健康观。

成功案例:“多问题家庭”的综合治疗:一位53岁妇女因厌食3个月,体重下降15公斤就诊,经细致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在访谈中,医生发现其丈夫因面临退休而焦虑失眠,最小的儿子酗酒,三人症状互为因果。医生为打断使健康问题恶化和慢性化的恶性循环,将三位患者连同他们家中两位健康的儿子一同纳入治疗,访谈两次后,对父母施以小剂量对症治疗药物。结果小儿子戒酒成功,重返工作岗位,父母心身症状康复,家庭关系融洽,生活愉快,随访一年无复发。

2.2 对家庭内部结构不完善或突发事件的家庭治疗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按照一定互动规则而运作的大系统。这个系统由若干子系统组成,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互动与相互依赖的关系,并保持一定的相对稳定性。但系统常由于内部结构的不完善及突发事件的冲击而产生功能失调现象因此,在针对家庭内部结构的不完善及发生突发事件(如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影响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首选是系统式家庭治疗。从事因学角度看,家庭的变化(突发事件)引起了后续的一系列变化,即问题的产生;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观点认为,任何家庭成员问题的出现都受到整个系统的影响。因而需要将工作的重点聚焦于家庭这一有机体上,采用系统式家庭治疗模式。而所谓系统式家庭治疗就是通过改变家庭成员围绕症状所表现出的交往方式,从而达到治疗症状的一种治疗理论和治疗方式。

2.3 在问题青少年方面的应用

家庭影响对精神症状的形成、塑造及保持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问题少年”这个特殊群体,他们在社会上长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伴们的强烈排斥,更加渴望在家庭中得到关注和温暖,而系统式家庭治疗恰为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系统式家庭治疗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每个家庭成员既相对独立又与他人相互关联,彼此间形成反馈式的循环关系。治疗师通过一系列特殊的提问技术和留作业方式,使家庭内部的互动模式发生改变,达到治疗目的。例如单亲家庭中的少儿心理障碍治疗:许多父母离异而由母亲养育孩子的家庭,若母亲的情绪及社会适应不良,会与孩子情感联结过紧,容

易使孩子出现心理早熟与自立过程延迟共存、过度依恋与攻击性过强共存的矛盾现象,常有家庭内暴力,孩子学校适应不良或出现神经症行为等。如果用只针对孩子的个别式治疗方法很难矫正这些问题,但用系统式家庭治疗,可使母亲生活质量提高,患儿心身发展的偏异得到纠正。

三.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评价

3.1 适合中国人的家庭治疗

系统家庭治疗被认为是比较适合中国文化的家庭治疗形式。许多个案研究也显示,经过系统家庭治疗,带症状者的症状都有所减轻,证实了系统家庭治疗也同样适合于中国家庭,而且疗效是显著的。并且它的治疗理念和技术比较容易为大多数中国家庭所理解、接受和认同,治疗的结果与人们的期待也基本一致。

3.2 理论设想不完备性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前提假设是:不良的家庭关系与成员个人的心理问题互为因果关系,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这显然优于一般意义上所认为单线关系,反馈式的循环没有将家庭中某个个体当成众矢之的,这确实是一大突破。但遗憾的是,它始终没有明确的回答家庭问题的根源——这个互相作用的过程如同物理学中的惯性定律,但学者们终究不能指出到底什么才是上帝的那只手,即引起家庭问题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3.2 提问的透明化让成员对于隐私不敢吐露实情

当众提问的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且有效保证了答案的正确性,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隐瞒。事实上,“问题少年”错误的源头恰恰是说谎。出于颜面问题,来访者很难当众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当问及敏感话题或自己的内心中脆弱的部分,即使“问题少年”不采取说谎策略,也只能缄口不言,这显然会影响到治疗效果。除此,当回答问题者说谎时,如果知道实情的人予以包庇,则会给治疗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四. 家庭治疗发展新进展

4.1 从分立走向整合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家庭治疗运动反思的不断深入和后现代思潮的全面渗透,各流派间“老死不相往来”的保守局面得到了改变。治疗者们逐渐认识到,人是一种有着复杂的思维、感觉和行为的生物,他(她)处在复杂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影响系统中;治疗者对不同的治疗理论都应有所了解,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单一的理论。各种整合模式力图尊重每个来访者的独特系统,并把种族、性别、阶层、性取向、社会经济地位、发展阶段等问题引入治疗视野,不仅把个人置于家庭情境中加以理解及其经历的问题,而且还考虑到家庭所处的更大的历史、政治、经济环境。由此,整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并出现了多种不同维度和程度上家庭治疗整合模式,为家庭治疗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行进方向。

4.2 家庭治疗的社区服务

随着社会学社会工作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很多青少年的社会问题来源于原生家庭或者与家庭的生活经历有关,社会工作研究的学者们也更多关注家庭治疗在解决家庭问题尤其是解决青少年问题中的作用。在以家庭关系为主导的支持系统中,当其以正面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评价,便能够有效地帮助子女良好地完成自我认同。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往往对其以后的行为有着深远影响因此,一旦家庭出现如家庭暴力离婚等问题,势必会给青少年产生严重的影响,而在这期间就需要针对此类问题进行及时介入,通过分析家庭结构与家庭问题,改善家庭关系,最终解决青少年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因此家庭治疗的社区服务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将成为家庭治疗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五. 参考文献

[1] 宋陈宝莲.系统家庭治疗概述[G].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课程讲义.

[2] 赵旭东.系统家庭治疗在中国的跨文化移植——理论评估及初步应用情况报告[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增刊):271—273.

[3] 赵旭东.系统式家庭治疗在中国的临床应用[R].研究报告.

[4] P.戈尔曼.美国家庭系统疗法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

[5] 李景华.系统化家庭治疗评析[J].西安教育学院,2002(3).

[6] 朱眉华.家庭治疗:社区服务的新拓展[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7] 胡三缦.家庭治疗对学校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4(9).

[8] 赵芳.家庭治疗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9] 方必基,童辉杰.家庭心理咨询与治疗透视.Nervous Diseases and Mental Health.2005(5).

[10] 李静,许秀峰,赵旭东.行为问题儿童的系统家庭治疗[J].Chinese J Evidence Breed Medicine. 2004(8).

[11] 姚进忠.国内家庭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6).

[12] 汪新建.关系的探究与调整:西方家庭治疗的新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板).2004(1).

[13] 汪新建.吕小康.整合:西方家庭治疗领域的新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评述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评述 摘要:萨提亚家庭治疗是由国际着名心理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创立的一套以整个家庭系统为治疗对象,由内而外帮助治疗主体提高自我价值感、改善沟通方式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模式。通过介绍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来源、基本理念以及治疗方法与技术,并对此种治疗模式进行简单的评述,可以对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以求此模式能够更好地运用在家庭社会工作中。 关键词:家庭社会工作萨提亚家庭治疗 维吉尼亚·萨提亚是家庭治疗流派的创始人之一,国际着名心理治疗大师,被誉为“家庭治疗法的哥伦布”、“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则是由她所创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模式。这是一种注重家庭系统的体验式/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不仅关注每一个单独的家庭成员(治疗对象/治疗主体/来访者),也注重整个家庭系统,通过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使两者从一种功能不良和紊乱的状态蜕变为一种功能健全、良性运转、令人满意的内部关系的状态。萨提亚相信每个人都具有内部资源和选择,并拥有改变的可能——不论他(她)拥有怎样的外部条件和环境,都可以在内部加以改变。所以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又被称为“联合家庭治疗”或“人本学派治疗”,它在家庭治疗领域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1.理论来源 系统论和家庭治疗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萨提亚在大量的个案治疗实践中渐渐认识到家庭系统对个人有巨大的的影响。于是她开始研究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

的治疗方法,由此创立了萨提亚治疗模式。萨提亚治疗模式是建立在家庭治疗的基础之上的,它注重对整个家庭系统的治疗而非单独个人的治疗。同时,受系统论影响,萨提亚抛弃亚里士多德的线性、单一因果论的看法,主张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 人本主义与积极存在主义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也深受人本主义和积极存在主义的影响,认为人性本善,相信人类能够展示出积极的生命力量并具有潜能能够改变自己和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注重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发展,强调人的成长。这也是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基本信念支撑。 2.基本理念 世界观、人性观——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 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是萨提亚提出的两个对立的世界观和人性观,又叫“威胁—奖赏”模型和“种子”模型。它们的区别在于对关系的定义、对个体的定义、对事件的解释、对改变的态度这四个方面。 在“威胁—奖赏”模型中,关系被假定为以支配—服从式为基础的等级关系,例如父亲—孩子、老师—学生、老板—工人等等。个体在一生中扮演一些社会角色,但却没有与对他(她)本人的定义加以区分,反而严格要求自己去符合这些角色的期望,用各种标签来代表自己,否认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用他人和社会的准则来定义自己。“威胁—奖赏”模型用线性、简单化的方式解释事件,不考虑解释实际情况的变量具有多样性。那些以“威胁—奖赏“模型为基础的人对改变的恐惧使他们致力于保持现状,熟悉感比舒适感更具有价值。[1]

家庭治疗实操技术连续培训

家庭治疗实操技术系列培训 授课老师:王琳丽 简介 ◆个人是片面的,家庭却相互联系,没有绝对主角,也没有绝对配角,只有千丝万缕,像一个无形的网,把系统内每个人紧紧地系住。 ◆家庭治疗的最基本原理是:把人的心理放到家庭系统中去观察和分析。“系统中任何两个成员之间的互动都会影响到第三个成员,同时也受到第三个成员的影响。” 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专业人士、教育系统的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师、医疗系统的心理专业工作人员,您在工作中是否发现,来访者个人心理问题,总是与自己的家庭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必须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去认识。 家庭治疗和精神分析治疗、行为-认知治疗一起,被称为21世纪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的三大既独立又互补的方法流派。家庭治疗所以能成为现代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三大主要流派之一,并非因为它专门针对家庭和婚姻方面的心理问题,而是它能够让从事实用心理操作的人员用系统的观念和眼光去看待所有的心理问题和个案,同时对儿童和青少年咨询和教育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庭系统治疗在国际心理学界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并已有相当成功的实践者,但系统理论传入我国内地仅是10多年前的事。 目前,内地能够从事家庭系统治疗培训的教师屈指可数,中德心理医院的王琳丽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对家庭系统理论和操作的精彩传授,体验式教学、风趣诙谐的话语、思维敏锐一直深受学员喜欢。 课程特色 1. 家庭治疗初级班、进阶班合并进行,理论技能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2. 理论基础-→实操训练-→案例督导小组(根据学员的需要进行安排)。平时工作有问题可以得到督导反馈,持续性学习,团队共同进步! 1、培训师介绍:王琳丽 (女) 学历与专业资格: ●心理学学士、国家注册心理师;2002年起从事临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2004 年起从事家庭咨询与治疗工作。 ●2000年起接受系统的动力学取向心理治疗实操训练及个案督导; ●04年-07年接受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三年培训项目; ●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系统式家庭 治疗高级心理师连续两年培训项目;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第十三章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一.家庭治疗的历史及在中国的发展 系统式家庭治疗( systemic family therapy)是集体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现代心理治疗最初是以个别会谈的方式进行的,心理治疗者通过与来访者的个别接触来实施治疗,如精神分析疗法等。大约从本世纪三分之一阶段开始逐渐出现了集体心理治疗的方式,每次接受治疗的不再是单个个人,而是一群就诊者,这就是小组治疗。这样一来,发挥治疗效应的除了治疗人员的热心和技巧以外,还加上了治疗小组这个集体的作用。家庭治疗就是集体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里,治疗对象不是临时组织的接诊者集体,而是一个家庭。目前家庭治疗已经成为继精神分析、行为治疗、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之后极有影响力的四大治疗流派之一。 家庭治疗产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当时曾有几个有关家庭环境对精神分裂症之影响的大型研究。研究者为 Murray Bowen ,Gregory Batson等,他们发现了不良家庭关系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这些研究对一些原本从事精神分析治疗的医生产生了影响,他们开始试行以病人的整个家庭作为心理干预的对象,并试图通过调整家庭关系来解决个人心理问题。 在 50 年代,家庭研究和家庭治疗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前发展。一般人们将 50 年代确定为家庭治疗的奠基年代。根据高登拜克的意见有五种相互独立的学科及临床发展为家庭治疗的出现提供了舞台:(1)精神分析理论和疗法被用于更广泛的情绪问题,如触及家庭的治疗取向;(2)系统论致力于研究构成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各部分的关系并将其知识应用在对家庭系统的观察方面;(3)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研究,如家庭成员(如母亲)在疾病形成中的作用;(4)儿童教育及婚姻咨询两个领域的发展;(5)对新技术如集体治疗的兴趣日益增长。 1962年是家庭治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年。这一年“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 这一名称得到学术界正式确认,本专业的第一份学术刊物《家庭作用》(Family Process) 也在这一年里创刊。尔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事实证明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疾病、心身疾病、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婚姻问题都有相当疗效。

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

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治疗策略及评述(导言) 类型:流派介绍作者:李孟潮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王牮中德心理医院李孟潮 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基本风格是强调冲突,如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超我与本我的冲突,自我与现实的冲突,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冲突,现代精神分析如客体关系学派虽然表面上冲突论的色彩不突出,但精神分析强调冲突的精神并没有随术语的改变而消失,如客体之所以被婴儿分为“好客体”和“坏客体”,其依据是客体能不能满足婴儿的欲望,这实质上还是精神分析从弗洛伊德时期就强调的欲望与现实的冲突,而投射性认同、自身客体、部分客体等等概念的内涵就可以理解成,当婴儿面临欲望和现实的冲突无法解决时,他就需要通过投射性认同,通过把外在的、客观的客体通过一系列的防御操作变成自身客体,把一个完整客体分裂为部分客体等等的防御机制,以便进行力比多和攻击性的贯注及反贯注。 但精神分析一直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一位咨询者体验到了冲突和矛盾,这些冲突和矛盾究竟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冲突和矛盾在他头脑中的反映,还是他婴儿时期的内在的冲突和矛盾的重现使他投射性地认为世界上充满了冲突和矛盾?而从婴儿的角度来看,也有个问题悬而未决:婴儿体验到的冲突是他家庭的冲突的烙印呢,还是他自己心理世界与生俱来的特质?弗洛伊德本人在此两种倾向之间摇摆不定,对此问题的回答前后不一致。这也造成了后世精神分析学派的纷争。 如果是一个受过系统论思想影响的人,对此问题的回答就可能是:“都有!都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整个精神分析的理论假设都是建立在这样的逻辑前提上的:人的现在问题都是有一个明确的、过去的原因决定的,现在的因素对此问题只起到了诱发的作用。所以要解决现在的问题,必须回到过去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而系统论者的逻辑前提是:人类的理智并不能确定各种问题之所以出现,是不是有一个明确的、唯一的、最主要的原因。即便是有这么一个“第一推动力”,由于循环、反馈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使人们很难找到这个第一推动力是什么,这样寻找“第一推动力”的做法就像寻找一个圆究竟什么地方是起点,什么地方是终点,就像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是徒劳无功的。世界如此纷繁复杂,一个问题的出现很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交互作用的结果。对心理治疗师来说,关键不是确定问题是怎么产生的,而是怎么解决问题。寻找到一个唯一的原因,获得领悟,对有些人来说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见得适合所有人,不见得是最有效、最迅速的解决方案。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认识论基础就是系统论。狭义的系统式家庭治疗指的是意大利米兰的普通系统论家Selvini-Palazzoli和Papp为主的家庭治疗流派。广义的系统家庭治疗包括所有的以系统论为基础的家庭治疗,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几个主要的分枝是:Bowen的代际治疗,Minuchin 的结构治疗,Haley的策略治疗,Whitaker 和Satir的人本治疗等。本文采取的是广义的概念。 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治疗策略及评述(评述) 类型:流派介绍作者:李孟潮 有学者质疑,“怎么可能有动力倾向的家庭治疗?”因为一方面,精神分析关注的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而另一方面,家庭治疗关注的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系统,这两者的着眼点是完全不同的。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是由客体关系理论整合起来的,Nichols提出,“精神分析研究的是人际关系的起源和本质,以及在过去的关系中成长,并一直影响到现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内在结构。强调的是精神结构,而精神结构用自我表象或客体表象的形式保存了早期的人际经 验。”(Nichols , M . P. ,1984)而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人们从早年家庭中内化的客体关系,及其对现在家庭的影响。 动力倾向的家庭治疗的很多理论框架受到了精神分析的影响。Bowen 指出,各个领域精神卫生的专业人员仍然继承了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概念。一是情绪障碍是在和他人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一是治疗关系是对情绪障碍的普遍适用的治疗手段。(Bowen , M. ,1976)

系统式家庭治疗

系统式家庭治疗 添加时间:2009-6-1 15:40:48浏览量:269编辑:admin barefoot running shoes five fingers vibram vibram five fingers Five Finger Shoes vibram fivefingers FiveFingers KSO GHD Styler GHD IV Styler MTB shoes anti shoes 一、家庭治疗的历 史及在中国的发展 现代心理治疗最初是以个别会谈的方式进行的,心理治疗者通过与来访者的个别接触来实施治疗,如精神分析疗法等。大约从本世纪三分之一阶段开始逐渐出现了集体心理治疗的方式,每次接受治疗的不再是单个个人,而是一群就诊者,这就是小组治疗。这样一来,发挥治疗效应的除了治疗人员的热心和技巧以外,还加上了治疗小组这个集体的作用。家庭治疗就是集体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里,治疗对象不是临时组织的接诊者集体,而是一个家庭。家庭治疗产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当时曾有几个有关家庭环境对精神分裂症之影响的大型研究。研究者为 Murray Bowen , Lyman Wynne , Gregory Batson 等,他们发现了不良家庭关系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这些研究对一些原本从事精神分析治疗的医生产生了影响,他们开始试行以病人的整个家庭作为心理干预的对象,并试图通过调整家庭关系来解决个人心理问题。如美国的 Nathan Ackerman, Carl Witaker, Murray Bowen, Don Jackson, Virginia Satir, 原西德才的 Helm Stierlin, 意大利的 Mara Selvini-Parazzoli 等。在 50 年代,家庭研究和家庭治疗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前发展。一般人们将 50 年代确定为家庭治疗的奠基年代。根据高登拜克的意见有五种相互独立的学科及临床发展为家庭治疗的出现提供了舞台: 1 、精神分析理论和疗法被用于更广泛的情绪问题,如触及家庭的治疗取向; 2 、系统论致力于研究构成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各部分的关系并将其知识应用在对家庭系统的观察方面; 3 、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研究,如家庭成员(如母亲)在疾病形成中的作用; 4 、儿童教育及婚姻咨询两个领域的发展; 5 、对新技术如集体治疗的兴趣日益增长。在这些异源性的发展中,所谓的“第二代精神分析家”在这个阶段扮演着主要角色。由于这种治疗确能解决问题,所以很快引起注意,经过一番试验和发展,家庭治疗终于在理论构想和治疗技术上成熟。1962年是家庭治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年。这一年“家庭治疗” (Family therapy) 这一名称得到学术界正式确认,本专业的第一份学术刊物《家庭作用》 (Family Process) 也在这一年里创刊。尔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事实证明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疾病、心身疾病、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婚姻问题都有相当疗效。目前家庭治疗在北美、欧洲及拉丁美洲各国都颇具规模,从业人员众多,医疗业务兴旺,理论及临床研究都很活跃,围绕这一领域的专业杂志已达8 0多种。 中国专业人员与家庭治疗的接触始于八十年代。1987年,有四名来自中国昆明和北京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受德国邀请前去考察德国的心理学状况。在短暂的访问接触后,家庭治疗这样一种当时对他们来说很陌生的治疗方法,留给了他们深刻的印象。1988年德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家Helm Stierlin 和 Fritz B. Simon 博士,在昆明通过“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第一次将家庭治疗传入

家庭治疗历史与流派

第一部分家庭治疗的理论及历史发展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精神分析师兼儿童精神科医师的纳森阿克曼(Nathan Ackerman)首次正式提出“家庭治疗”这个概念。之后的几十年中,各种家庭治疗的流派纷纷崛起,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家庭治疗,不能顾名思义地把它看作是对家庭矛盾和问题进行咨询与治疗。家庭治疗依然关注当事人(client)个人问题和病症的减除,但它同个人取向的咨询和治疗方法有着显著的差异。它超越了过去只关注个人内在的心理冲突、人格特征、行为模式的局限,把人及其症状放在整个家庭背景中去了解并治疗。因而,把家庭治疗法称作“系统疗法”或“关系疗法”似乎更为恰当。 家庭治疗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治疗技术,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它的诞生是心理学界的一次革命,意味着一次范式(Paradigm)的转移。它代表了“一个理解人类问题,了解行为、症状的发展以及解决之道的全新方法”,被称为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崛起的“第四势力”(第一势力的咨询理念——精神动力学派,第二势力——行为主义学派,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学派)。九十年代初,对美国的从业人员理论取向的调查中,家庭治疗占10%,仅次于整合主义取向(30%)。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家庭治疗进入中国,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 1.1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系统观 家庭治疗之核心在于系统观。它不把焦点放在个人的病理心理,也就是所谓的“神秘的黑匣子”上,它所关注并试图介入、改变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整个家庭的互动模式上。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同周围的人或事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和事件存在于相互影响和彼此互动的脉络中,也就是说,家庭成员彼此分担其他每个人的命运。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同一只猴子,它在三个猴群中的地位分别居于第四位,第三位和第二位,当这只猴子在不同的群体时,分别给予相同的能引发攻击行为的电刺激。结果,在位处第四的猴群中,它只攻击其它猴子一次:在位处第三的猴群中,它攻击了二十四次;在位处第二的猴群中,它攻击了七十九次。可见,整个系统的互动历程比个人的心理本质更为重要。 因而,家庭治疗师认为,把某个人的病症看作他个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其症状意味着他同周围的大系统(家庭,社区,社会)的互动出现了障碍。在个别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所谓的当事人,是整个家庭功能失调的表征者,家庭治疗师们称其为“被指认病患”(identified

结构家庭治疗技术

结构家庭治疗技术 ——跟随 一、理念 “跟随”这技术是指治疗者采用中距的位置来积极倾听家庭所述说的事件,去发现家庭知道事件,去发现家庭知道事件从头到尾的互动行为顺序、家庭的结构的资料、思想或在系统情境中的感受。但“跟随”绝非是中立及客观的,治疗者在这过程中是带着系统及结构的观念进入的。“跟随”可是家庭报告出原先所忽略的,例如,在对吵架事件的“跟随”中,治疗者可能会去问,“当时小孩在哪?”或是“先生是按了哪个神奇的按钮,使你变得不可自制地暴怒?”如此治疗者顺着他们所报告的事件却带入一些新的资讯。 治疗者要注意的常是过程,而非内容。治疗者所跟随的对象可为症状、行动、沟通、兴趣、家庭主题或非语言的隐喻及家人沟通中所用的象征(如,生命的主题、价值、特殊的家庭事件),并将之刻意地用在与家人的对话上。当跟随象征时,治疗者要要求个案运用他们自己的象征或隐喻来详尽地描述或展开他们经验的顺序,这可传递出治疗者珍视家庭成员所说的话,也是可影响他们交流模式的一种方式。米纽钦把这技术叫做“以跟从来领导(leading by following)”。 其实,大多数的治疗学派都运用此技术。例如,心理分析家会跟随阻抗,阿德勒派则跟随内在的逻辑,而认知取向治疗则跟随非理性的相信体系。策略取向治疗者试图寻找并及激起被“卡”住家庭的正向回响环。结构取向治疗者则用此方式来“加入”家庭系统的文化及语言,之后再藉此来改变旧系统。结构取向或许是用系统的观点对此技术着墨最多的吧! Aponte和Van Deusen指出“语言、生命主题、历史、家庭的价值观等等都是组成家庭认同的要素”,而这些象征则存在于沟通的内容中。治疗者用他们自己的象征与家庭沟通,进而建立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米纽钦和费许曼描述跟随是在加入家庭时,轻柔地引导他们形成新行为过程中的基本要素。这是结构取向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策略。经由建立结构、引起互动和交待作业,个案和治疗者建立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治疗者加入个案,帮助他们叙说自己的故事并整合入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起初要听家庭的故事,然后将交流由内容层面转入人际关系互动过程的层面,专注于同一件事,领导个案探索并试验新的行为。

不寻常的治疗-家庭系统生命周期

家庭系统生命周期 尽管人类激情的舞台实际上就是日常家庭生活,但直到最近才被实际观察及认真对待。人们越来越明显地发现,随着岁月流逝,家庭也在经历发展的过程。当这一过程受阻时,人类的痛苦及精神病性的症状就会出现。然而对于临床医学或社会科学的专家而言,认真严肃地对待这些日常生活琐事是很困难的。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界,似乎关注身份、妄想的形成、潜意识的精神动力、概念的定律,要比处男女结合、生儿育女过程中出现的困境要显得更为深奥。现在,我们开始理解亲密社会关系对人类自然本性的巨大影响,我们发现自己面临这样的事实,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消逝,我们的社会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并且对这个过程我们所了解的信息非常有限。 如果运用策略疗法,就意味必须搞清楚治疗中由谁来制定策略。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们已经取得了进步,对于症状的功能和其他人类问题有了更加广泛的了就,症状曾经被认为是个体独立于其社会处境的表达;焦虑发作或抑郁症是一个人状态的表达;后来又有观点认为症状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表达,在亲密关系中也具有战术性的作用。焦虑发作对婚姻或家庭、对其工作及在和治疗师的关系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功能,然而现在有了一个更加开放的观点,它就蕴含在艾瑞克森的治疗当中:当家庭或其他自然群组的生命周期扩展受阻或错位时,症状便出现了。症状是渡过生命周期某一阶段时出现困难的信号。例如,母亲生了孩子后出现焦虑,这是家庭在完成孩子喂养阶段出现了困难的表达。在直接针对症状的同时,艾瑞克森的治疗策略还有更大的目标,即解决家庭的问题并使生命周期重新运转。对艾瑞克森精湛技艺的仰慕,可能会使人们忽视了指导他策略疗法的关于家庭生命周期的假设。 久而久之,如果一个人接受家庭发展过程的重要性,他会立即发现关于家庭生命周期的信息是多么的少。目前还未进行过以观察家庭为基础的纵向研究,只有一个评式的调查研究。在这项调查里往往会询问家庭成员一些关于生活的事情,不过这些已经被证实是高度不可信的。我们拥有的其他信息是以家庭遇到困难进行治疗时为基础的,所以我们虽然观察了家庭周期的不同阶段,却并不知道这之前的情况或自然状态下是怎样的。为了指导治疗策略而希望了就家庭自然发展情况的临床医生会发现,自己在关于家庭“应该怎样”而不是“究竟怎样”的巨大负担下,大大地忽视了这个家庭自然发展的过程和艰辛。 另一个问题是,由于文化变迁和新家庭生活形式的出现,我们对家庭发展的理解会很快过时。核心家庭的父母和孩子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而且与大家庭分离,这样的生活形式也是近期出现的。当我们了就核心家庭时,会发现公共家庭的新形式正在出现。而当治疗师面对年轻人的时候,也会发现自己根据已有概念化模式的思考已经过时了。临床医生必须容忍已经存在的不同方式,同时掌握家庭发展的过程。作为认识危机阶段的指南。 对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危机阶段的简要概括,对于理解艾瑞克森的策略方法提供了一种背景,尽管这样还不够全面,也忽视了阶级和文化差异。在任何特定时期,家庭都是格外复杂的,更不用说整个一生了。因此我们不可能在本书里对此尝试更多的讨论。本章是对后面章节的基本框架概括,呈现了艾瑞克森在家庭生命不同阶段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过,在对家庭生命周期进行描述之前,我想先讨论一下这种治疗观点可能存在的异议。比如说,治疗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渡过危机以进入家庭生命的另一个阶段,这会使一些临床医生认为这种方法就是调节人们去适应他们的家庭、或适应塑造了家庭的社会。这样的观点很天真,因为他忽视了这样的事实:个人的自由和成长是有他如何成功参与自己的自然群组及其发展所决定的。人们可能认为社会隔绝所导致的限制就不会再这么想了。 这里有两种情况会“调节”一个人去适应他的环境,但不会导致成长性的改变。一种是使用药物使其稳定。如果年轻人已经到了一定年龄,家庭却无法渡过放手让其离开的阶段,

家庭治疗技术.doc

一、概要 家庭治疗的基本观点在于家庭治疗师认为,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是独立存在的,某个人的病症意味着他同周围的大系统(家庭、社区、社会)的互动出现了障碍。在个别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所谓的当事人,是整个家庭功能失调的表征者。家庭治疗的主要流派有多世代家庭治疗、结构家庭治疗、系统家庭治疗、策略家庭治疗、经验/人本家庭治疗、社会建构主义家庭治疗。在实际的治疗当中,往往是多种流派技术和方法的综合运用。 家庭治疗发展至今,其临床效果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是,对于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的实证性研究仍较为欠缺,依然处于思辨观察层面,须深入研究证实,才能使其上升到科学实证的高度。这个问题并非家庭治疗所特有,而是所有心理治疗和咨询理论在建立其科学体系和推广发展的过程中所共同面临的。因而,将家庭治疗这一先进的方法引入中国心理治疗和咨询领域之时,我们首先要了解其理论和概念的科学性。 家庭治疗之核心在于系统观。家庭治疗师认为,把某个人的病症看成是他个人的问题是不妥当的。其症状意味着他同周围的大系统(家庭、社区、社会)的互动出现了障碍。他只是家庭症状的体现者。有的治疗师认为带症状者的症状出现的原因是为了维护家庭原有的平衡,或是转移矛盾,转移家庭成员的注意点,是一种保护措施。也有治疗师认为,带症状者的行为是对家庭压力所做的反应,而不是维持家庭平衡的保护措施。家庭治疗系统观持交互决定论,并认为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处于家庭之中,而不是独立于家庭系统之外。也就是说个人的行为或心理出现问题往往是由于其家庭内部出现问题所致,个人问题只是家庭系统出现故障的一个外在表现,在个人问题的背后通常蕴藏着更为严重的家庭问题。因此,要想有效并彻底地解决个人问题,不能仅从个人身上寻找原因和方法,而因以家庭整体作为治疗对象,从家庭整体的角度去理解个人,找到个人问题的真正症结,通过对家庭内部系统的调整和改善来达到对个人问题的治疗。

浅谈家庭系统理论

论文题目:浅谈家庭系统理论 目录 摘要 (3) 1.引言 (3) 2.家庭系统理论的产生 (3) 3家庭系统理论的定义 (4) 4.家庭系统相互作用的模式 (4) 5.家庭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5)

5.1整体论 (5) 5.2家人关系 (5) 5.3新的信念 (6) 5.4家庭规则 (6) 5.5满足家庭的需求 (6) 6.对家庭系统理论的几点思考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7)

浅析家庭系统理论 摘要 家庭系统理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完整的单位,看成一个系统,家庭成员是系统的组成成分。每个成员之间都是交互作用的。家庭系统理论将会成为现代心理治疗最有影响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要分析了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并提出一些笔者对家庭系统的思考。 关键词:家庭系统理论;发展;思考 1.引言 家庭系统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情绪活动与交往行为的理论,它是由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默里·波文(Mur:ayBowon)教授提出并由他和助手米切尔·E·科尔(Michao1E·K:rr)完善的,在解释人的情绪活动上,家庭系统理论独树一帜地将整个家庭看作一个情绪单位来考察,将人看作相互关联的结构中的要素,而不是自主的精神实体。i 2.家庭系统理论的产生 波文从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研究家庭内的交往和情绪活动。40年代末,他在堪萨斯州的一个诊所里当精神病医生,治疗各种各样的心理病患者。心理分析治疗的一个原则是避免治疗者和患者的家庭成员相接触,以防止治疗者和患者之间的移情关系受到感染。但波文没有顾及这一原则,他与病人家属接触很多。在与病人家属的接触中,他发现病人与他们,尤其与父母在情绪上存在极大相互作用。当时,许多其他研究者也观察到这一“共生现象”(symbiosis),他们都用精神分析理论加以解释,认为它是由于人的无意识冲突而造成的。但波文认为,这种现象是建立在深刻的生物进化过程以及明显的心理过程之上的,根本不能用无意识动机的概念加以解释。1954年,波文转移到“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工作,他让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其家庭的全体成员都住在医院里,时间从几个月到一年多不等。由于能够观察到整个家庭的活动情况,他捕捉到了许多始料不及的信息。在头六个月的观察期间,他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其母亲的情绪联系比想象的要强得多,他们相互纠缠、相互影响,很难将他们分开,而且,母亲与病人的相互作用过程波及整个家庭,父亲与病人的兄弟姐妹之间也产生强烈的情绪作用,家族中的每个成员都卷入到情感联系之中。因此,波文

家庭治疗理论之比较

家庭治疗理论之比较

在本章以下部分,我们将把家庭理论与临床治疗过程分开来,并进行分类。我们相信,这样的分类最能突出模型之间的异同点。研究单元很多早期的家庭治疗先驱( Bowen , Jackson, Wynne , Boszormenyi-Nagy),大多数都属于古典精神分析学派,但他们做了为大多数革命者所做的事——摒弃过时但当时却占主流地位的精神分析理论,他们尤其反对精神分析法聚焦个体内部动力学的观点——这种认为问 题存在于个体内部的一元观点。相反,他们主张,如果将人置于人际关系中系统地看待,那就能更准确理解他人并相应地更容易帮助他。人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在关系中来定义自己,他们如何形成联盟和结盟——这些均需要更宽泛的二元观(两个人之间)和三元观(三个人之间)。这样,界限、纠缠、疏离、子系统(米钮钦)或三角关系、共生、融合(鲍文),或关系伦理及家庭忠诚(鲍斯泽门伊—纳吉),所有的概念均超越个体,关注在系统内部他或她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当今,各模型之间,关于个体内心或人际的两个极端较少,更多的是侧重点不同。所有家庭治疗师都关注家庭功能中一元、二元或三元的因素;差别在于他们赋予上述三个因素的权重和聚焦度不同。很多以精神分析为取向的治疗师超越经典理论的立场,较少坚持一元研究。总的来说,现代精神分析已融入客体关系理论,并且新的观点更多以关系为基础。客体关系家庭治疗师,仍然对内心冲突感兴趣,

现在也尝试通过研究会被每位伴侣带入婚姻的婚前印记来 理解家庭关系。夫妻双方把自己不想要的部分投射到对方身上,就包含了投射认同的例子。行为治疗师可能将带症状的个体(比如,离家出走的青少年)视为问题之所在,接受家长的观点,并且教授家长抚养技巧来应对家庭危机。经验家庭治疗与心理教育治疗也关注个体,但将个体放在家庭背景之内。前者认为问题来源于家庭成员之间有缺陷的交互作用和交流错误,重心在于帮助个体表达情感(萨提尔),但总是在家庭持续相互作用的背景中进行(情绪聚焦家庭治疗)。心理教育治疗师通常致力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个体,倾向于接受个体病理学的定义;但是他们认识到个体的问题行为对家庭功能有恶性影响。因此,他们将治疗努力指向帮助整个家庭减少成员之间紧张情绪的交流水平。根据定义,家庭治疗师从二元或三元的角度来定义概念,他们认识到:人们通过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来定义他人(也包括他们自己)。早期的沟通和策略治疗师强调人际信息症状形成的二元和三 元本质;哈利(Haley)特别搜寻了涉及任何人类行为交流中的三方个体。鲍文的理论明显是三元论的,特别是他作为家庭情绪系统基石的"三角关系"概念。相似地,结构主义者也是三元论的——界限的混乱不可避免地涉及至少三人的 相互关系。受后现代主义和后建构主义思潮影响的新疗法怎样呢?叙事治疗师经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个人问题上,引

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与思考 摘要:家庭系统理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完整的单位,看成一个系统,家庭成员是系统的组成成分。每个成员之间都是交互作用的。家庭系统理论将会成为现代心理治疗最有影响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要分析了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并提出一些笔者对家庭系统的思考。 关键词﹕家庭系统;发展;思考 家庭系统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情绪活动与交往行为的理论,它是由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默里·波文(Mur:ayBowon)教授提出并由他和助手米切尔·E·科尔(Michao1E·K:rr)完善的,在解释人的情绪活动上,家庭系统理论独树一帜地将整个家庭看作一个情绪单位来考察,将人看作相互关联的结构中的要素,而不是自主的精神实体。i 一、家庭系统理论的产生 波文从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研究家庭内的交往和情绪活动。40年代末,他在堪萨斯州的一个诊所里当精神病医生,治疗各种各样的心理病患者。心理分析治疗的一个原则是避免治疗者和患者的家庭成员相接触,以防止治疗者和患者之间的移情关系受到感染。但波文没有顾及这一原则,他与病人家属接触很多。在与病人家属的接触中,他发现病人与他们,尤其与父母在情绪上存在极大相互作用。当时,许多其他研究者也观察到这一“共生现象”(symbiosis),他们都用精神分析理论加以解释,认为它是由于人的无意识冲突而造成的。但波文认为,这种现象是建立在深刻的生物进化过程以及明显的心理过程之上的,跟本不能用无意识动机的概念加以解释。1954年,波文转移到“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工作,他让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其家庭的全体成员都住在医院里,时间从几个月到一年多不等。由于能够观察到整个家庭的活动情况,他捕捉到了许多始料不及的信息。在头六个月的观察期间,他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其母亲的情绪联系比想象的要强得多,他们相互纠缠、相互影响,很难将他们分开,而且,母亲与病人的相互作用过程波及整个家庭,父亲与病人的兄弟姐妹之间也产生强烈的情绪作用,家族中的每个成员都卷入到情感联系之中。因此,波文认为,可以将庭家准确地看成一个情绪单位,家庭成员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 1959年,波文离开“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转移到乔治城大学医疗中心。在这里,他开始研究门诊病人,波文发现,从精神病分裂症患者的家庭中所观察到的关系过程,存在于所有家庭之中,不过前者更严重而已,二者只是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差异。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点精神分裂症,不过精神分裂症患者将正常人身上的东西扩大化了而已。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研究人的心理疾病时,强调人的独特意识和其本能冲动之间的冲突。他认为精神病的原因在于大脑活动受到干扰,而不是大脑结构的毛病。这一理论在理解人类行为和治疗心理疾病方面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波文认为弗氏理论强调人的独特性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行为,他的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家庭系统理论强调人所处的关系系统,而精神分析理论却强调个体。ii 几乎是同时,英国的约翰?豪威尔(John Howells)在对家庭进行长期研究后,也得出以下结论:“对家庭精神医学来说,家庭不只是造成问题人物的背景,家庭本身即为病患,家庭成员的不正常乃是家庭病态的表面特征。”玛格丽特?辛格(Margaret Singer)等人,在马里兰州的国力心理卫生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工作更使这类研究达到高峰。他们皆认为精神分裂症不只是由某些人格特质,更是由某些社会化过程的形态引起的。李门?伟

家庭治疗技术

结构家庭治疗技术 “加入”是治疗者为了做诊断及促成改变,而与家庭连结的动作,它不仅是有助于做诊断的技术,最主要还是能借助它来介入处理,以促成改变。虽然在接触家庭的开始阶段会相当强调“加入”,但事实上它也发生在治疗的任何阶段。 在“加入”的过程中治疗者鼓励家庭成员能感觉到够安全而去探索替代的互动方式和去共同解决问题。藉此识出他们压力和痛苦的地方,治疗者使他们知道面质这些苦处是安全的,例如,在一个紧密的家庭中,如果某成员有明显的负向特质,结构取向治疗者会确认它的存在,但同时“吸收”个人对于这行为的责任。如,对小孩说:“你看起来相当幼稚。父母是怎么做,使你维持这么小?”对先生说:“由你的行为看起来,你相当依赖太太。她做了些什么使你如此没有能力?”通过这样的技术,家庭成员可认出他们的问题而不觉得被批评或者罪恶感或被责备,也较不必去否认或防御,也能使得家庭觉得治疗者了解他们,与他们在一起并为他们而工作。 治疗者的“加入”,主要通过与个别家庭成员的接触。接触的方式可以说有无限种,然而对于家庭全体及其个别成员来说,有些方式可被接纳,而有些是会被抗拒的;有些可能会很顺利、很友善地一来一往起来,有些则可能相当不顺畅。治疗者加入时根据接触个别成员时所引起的情绪感受,可形成对整个家庭的情感图像。治疗者要越过家庭与外界间的界限,寻求任何可能的立足据点,并寻找可能和治疗者形成联盟的次系统。虽然治疗者的意图绝对是正向的,但基本上,任何形式的“加入”无可避免的都会干扰家庭原本的生活,家庭自然地会对这“外来者”的“加入”所造成的干扰,小心检视、抗拒、结合、反应。所有这些在和治疗者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挣扎”,绝对不是随意出现的,往往是带有家庭的固定模式的,家庭系统对治疗者介入的顺应或调试,常能向治疗者提供这个家庭的主要功能等重要的诊断资讯。 总之,“加入”绝不单纯只是一种外交手腕或只是为了建立治疗关系而已。治疗者可借助“加入”发现系统的秘密,以及经历、觉察家庭在处理外来势力(治疗者)时的惯有模式,所以在“加入”的同时也就是在做结构的诊断。但是,“加入”的工作并不只是如何适当地把治疗者放进某个家庭中适合的位置,或只是在于发现家庭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只是选择去顺着家庭的一些规则而已。“加入”还可以用来作为处理的技术,通过使用一些不同规则的运作,搅动家庭原有的规则,来看这个家庭是如何回应的。治疗者或许可以发现或找到仍能维持家庭的稳定态的“加入”途径,虽然这样也能获得一些诊断的资料,但是以价值的程度来看,这样做的价值会少于治疗者去设计一些动作而达到挑战及改变家庭规则的效果。 一个好的治疗者,有时可藉由暂时的顺应家庭“风俗”而“加入”家庭,在声调、用语及姿势上,循着他们的规则,一边真正去经历家庭的一些信念及其强度。这样的方式对于会谈的初始阶段尤其有用。如果治疗者“像”他们的家人,则能较容易进入,所谓的“入乡随俗”指的也就是“加入”新环境时的做法。但是,假如治疗者不带着一些“企图”,即使仅是私下决定要打破家庭规则,那么这些立场就显得很危险,这使得治疗者反而被“同化(Induction)”了。“同化”指的是治疗者在不知不觉中顺从了家庭病态的过程及结构。或许治疗

00.系统式家庭治疗介绍—史靖宇老师.

00.系统式家庭治疗介绍—史靖宇老师. 好,大家好,今天我会给大家来讲一下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相关的知识。家庭治疗是作为和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以及人本主义治疗,并称为国际公认的四大主要的心理治疗流派。通过今天这个课程,我会从几个方面来给大家讲一讲系统式家庭治疗是什么,系统式家庭治疗在做什么,以及系统式家庭治疗怎么做?我们的内容的设置主要是分为系统式家庭治疗的概论,会讲一讲究竟系统式家庭治疗它的起源是怎样的,怎么就从针对个体来做治疗,转换到了以家庭为干预的单位? 接下来会给大家介绍一些系统式家庭治疗当中最核心的最重要的最关键的理论。接下来会给大家介绍系统式家庭治疗的重要的理念,以及我们在做治疗的时候,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治疗的态度。第4个章节会重点给大家来讲一讲,系统式家庭治疗,作为一个治疗师,我们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样的能力,怎么去建立好治疗关系?在第 5章当中会重点的给大家讲,我们如何开始一次访谈,初始的访谈应该注意些什么? 最后会给大家介绍我们在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工作过程当中,都采用哪一些常用的经典的,并且是被研究证实是有效的一些技术。 在座的各位,当你们见一个新的家庭或者是一个来访者一对夫妻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其实这种初始的会谈,无论是对家庭,对来访者还是对治疗师来说,都会是一个应急,大家可能都会紧张,这个家庭可能会猜测治疗师究竟会对我做些什么,会不会批评我们,会不会让我们谈到一些很尴尬的问题,是不是会引起一些冲突?他到底能不能胜任?这个是家庭是来访者,他可能会让他们紧张的因素。 同样我们作为治疗师,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忐忑,让我们觉得担心紧张不安的地方,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当我们面对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已经是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更何况是同时要面对几个人,而且有可能是他们关系非常紧张的这种状态下,坐在我的治疗室里,真的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所以即使是最有经验的治疗师,临床医生对他们来说是不是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会让人感到非常的焦虑,那么怎么才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开始?我们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究竟我们治疗的开始,这个头能不能开得好,这个是对我们接下来的工作至关重要的。 我们如果想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我们之间建立的这样的一个关系,或者说我们向家庭向来访者提供的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让他们觉得安全,让我们的工作建立在一种安全的框架下。 当你感到安全的时候,当你来访者感到安全的时候,这时候我们的大脑的思维才会比较活跃。我们想想当你觉得很不安全很紧张的时候,其实我们的脑子的整个思维活动是受到限制的。

运用家庭治疗技术改善亲子关系的策略研究

运用家庭治疗技术改善亲子关系的策略研究 深圳市梅林中学王小琴 人生不过是各种关系,没有一个人可以孤立地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孟子的“五伦”为标志,提倡“中庸之道”,阐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合理的伦理关系。这“五伦”分别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父子有亲”是指父慈子孝,父母要懂得如何用慈爱、用智慧来教导他的下一代,而孩子也要知道常常关怀体贴父母的需要,来尽他的孝道。这样,就能够让父子关系发展得非常和谐、非常圆满。但是,我们所接触到的问题学生中,大多数问题来源于亲子关系的紧张,家庭矛盾的无法缓和。有暴力的父亲,或有苛刻的母亲,也有叛逆的孩子。 一、学生情况 小玉,我班的一名住宿女生。老师同学反映她性格叛逆,我行我素,自我意识爆棚。 开学初,她染发,要她回家处理。第二天,她将头发剪短,但是多了几个小卷,颜色还是没有改变,说是反正处理了。一周之后,由于带手镯给班级扣分。课间要么跟同学嬉笑追逐,大声说话;要么就独自趴在课桌长睡不醒;要么握手机或看小说或玩游戏(女生也玩电游!)。课堂有时瞌睡有时开小差,偶有听课。与同学相处方面显得太过个性,大家要依她才行,否则就不服。在成绩方面,她入校时,在年级排名90,期中考试三科年级排名375,期末考试文科年级294,理科430。 当时在申请住宿时,她父亲表现出犹豫的态度,理由是孩子非常调皮,怕在学校会学坏。只有在家里小玉才能被管得住,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小玉只怕他一个人。而小玉却以家离学校太远为由坚决要求住宿。最后经过老师、家长和孩子的多次调停,孩子住宿了,每周周末回家。 小玉在高一读了一个月后,曾经提出想退学去深圳一所幼师学校学习,出来后去当幼儿园教师,因为她感觉自己比较喜欢跟小孩子玩,思想压力不大。 期中考试后的周一,小玉没有来上学。跟她父亲打电话,她父亲说他已经没有这个女儿,以后孩子出什么事情不要找他。我在跟孩子打电话,联系不到。后来问宿舍同学,知道她周五回家后手机被父亲摔烂,因为她期中考试成绩太差。孩子周六下午照常回到宿舍,但是说是不想读书,坚决要收拾行李回家。宿舍同学苦苦相劝,她就自己跑到大马路中间,在川流不息的车道中间好几分钟不离开,说不如死掉算了。同学劝慰许久后,晚上又回家去了。回家后又被父亲责骂,第二天清早,孩子就离开了家。 二、家庭情况 她住在关外的一个大家庭中,有传统的潮汕生活风格:他们家爷爷奶奶、叔伯姑婶姨舅都住在同一层楼,全家靠在市场卖水产为生。 父母曾经是小学同学,只读到四年级就辍学谋生,18岁就结婚,20岁生小玉,小玉还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弟弟。带着典型潮汕大男子主义,小玉的爸爸在家说一不二,爷爷奶奶都得让他三分。据小玉说,她觉得她妈妈一点儿都不喜欢她,感觉自己不是他们亲生的,好像垃圾坑里捡来的孩子,连抱养的都称不上。妈妈总看她不顺眼,大事小事就喜欢挑刺。而她对其他孩子却不是这样。

家庭系统治疗

家 家庭是一个至少延续了三代的自然社会系统。它的运作方式对于成员的发展及幸福有很大影响。 家庭展现全家参与的反复交互作用过程,这样的家庭策略是维持家庭关系的主要动力。但也会修正互动模式以满足家庭成员多变的需要。 家 一个功能良好的家庭除了维持自身系统的生存之外,也会鼓励成员实现个人的潜力,并在保护与安全感之下允许他们有探索与自我发现的自由。 基本观点 来访者的问题可能是系统如何运作的症状,而不仅仅是个人调适不良、历史和心理社会发展的症状。 生态系统观 小环境:家庭,幼儿园,邻居 中环境:两个小环境的相互作用 外环境:爷爷奶奶,父母工作单位,父母的朋友,社区 大环境:父母的社会阶层,价值观,法律,风俗习惯,父母的信仰 基本观点 通过评定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作用,个体能得到最好的理解。某个家庭成员的成长和行为都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家庭成员相互联系。症状经常被认为是家庭内部一整套的习惯和模式的表现。 背景 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心理治疗领域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即将整个家庭作为心理治疗的对象包括进心理治疗之中去。 而在这之前,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都是针对家庭中的个体进行的。但是,个体治疗遇到如何将治疗效果迁移到现实生活或者在现实生活中保持治疗效果的问题, 背景 {案例1} 精神病患者治愈后复发的问题。 {案例2} 吸毒人员戒毒后复发的问题。 {案例3} 劳改犯劳改后复发的问题。 什么是家庭治疗? 所谓家庭治疗就是通过改变家庭成员围绕症状所表现出来的交往方式,从而达到治疗症状的一种治疗理论和治疗方式。 (1)症状的形成源于家庭成员的不良交往方式,即便不是如此,症状的维持也是家庭成员不良交往方式强化的结果; (2)通过改变家庭成员的不良交往方式可以达到治疗症状的目的。 个体治疗与家庭治疗的区别: 1.治疗的对象:整个家庭与家庭中的个体。 2、诊断:个体治疗集中于准确诊断;家庭治疗探究家庭发展和规则系统,也许使用家谱图 3.患者的划分:无明显的患者和非患者与有明显患者。 4、治疗技术:个体治疗设计方法帮助个体应对;家庭治疗改变个体情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