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困惑和思考[论文]

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困惑和思考[论文]

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困惑和思考[论文]
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困惑和思考[论文]

浅谈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困惑和思考

当前,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国各族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梦,人才最关键,而培养人才就是最重要的工作了。为了培养人才,抓好义务教育工作又是重中之重。义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工程”,没有义务教育,国家人才培养的前期工程也就没了,人才培养的基础也就没了。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困惑

一是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很多远差于城市学校的基础设施,乡镇学校的基础设施跟不上县城学校的基础设施,有些地方政府部门这几年为了搞城镇化建设,在城镇学校的建设中是花了很多的精力,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却忽略了乡镇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使乡镇学校和城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差距越来越大。至今,有的乡镇学校仍然没有象样的运动场所、实验室和老师办公室。本来体育课是一个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竞争力的好时机,但许多学校却因为没有运动场所而失去了这个好时机。学生无法正常上体育课,不仅体质得不到锻炼,而且课外时间没地方休息,没地方玩。甚至可以说没地方发泄和调节精力,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是生源不均衡,学生不爱学,学习风气很难培养。

由于乡镇学校的基础设施差,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都比不上城区学校。所以很多乡下学生都城区学校跑,甚至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由家长专门在城里陪读。而许多城区学校又规定不收成绩差的学生,这就造成了“好生跑城里,差生留乡下”的局面,成绩好的学生都

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周鎏云 一、课堂上的时间不够用,课时严重不够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会产生拖堂现象,那我们如何去完成教学计划,识字能力又怎么样培养? 新教材课文多,容量大,新课的讲授尚且来不及,课后练习、作文训练的课时从那里来。 新教材课文部分难度是否太大,是否过分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很明显的以前在高三的课文现在提前到高一来上了,难道其本来就没有一个认识的梯度吗? 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但学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三、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里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就要靠教师集体能力的发挥,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间,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她本身的东西如何保证? 四、不学语法,语文教师在课堂怎样培养“语感”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地掌握知识和笼统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重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基础知识,那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又怎么样培养? 五、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行为,那如何去备好课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然而,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师转为合作者,那么一堂课,教师如何去备课,如何去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去主动寻找问题。学生去哪里搜集资料,拓宽知识面。 六、新课程、新教材的非功利性和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的功利性如何协调,教师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

教育研究 育平等不能象有些学者理解的那样:教育平等 ? 1994-2012 Chi na A cademi c Journal El e<— 2^ —?li shing H ouse. All ri ght s r eserved. htt p://www . 2000年第3期 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 ?郭元祥 平等问题一直被学者们视为迷宫”?教 育公平问题也是教育理论界聚诉不已的理论难 题。我国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 大多是从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 关系等角度来展开的,认为教育公平与教育效 率是一对矛盾范畴、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起点 的平等。我认为仅从教育机会层面上考察教育 公平问题,并把教育机会均等作为教育起点的 平等,忽视教育活动内部的教育公平问题,是 无助于形成科学的教育公平观和解决我们当前 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的。 一、教育公平究竟是什么 我国已有的同类研究仅仅从教育机会均等 的层面上来探讨教育公平问题,并把教育公平 与教育效率作为一对矛盾范畴来研究,未能认 识到教育公平作为一种社会平等不同层次的实 质。教育公平究竟是什么?教育公平与教育效 率究竟是否是一对矛盾范畴?从范畴论(即概 念论)、本体论等角度分析教育公平的实质,有 助于把握教育公平的实质。 从范畴意义上看,教育公平是一个反映相 对性的范畴,而不是反映绝对性或确定性的范 畴,是反映教育质的范畴,而不是反映教育量 的范畴。教育公平与非教育公平是一对范畴,教 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只是一对相关范畴而非对应 的矛盾范畴。教育效率的高低,并不取决于教 育是否公平,而取决于教育活动的质量。已有 的相关研究把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作为一对范 畴来加以研究,是不符合范畴逻辑的。 从教育本体的角度来看,教育公平是指教 育活动中对待每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 象评价的公平。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看成一种 社会福利事业,那么,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平等 地享有这种社会福利事业。但教育本身是一种 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活动,教育影响着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从教育对人的个性化的 作用来看,教育对每个对象都不应一视同 仁”而应有区别地对待每个对象。从教育的结 果来看,教育本身就是生产不均等的(即应是 有个性的)人的手段。由此来看,教育公平是 教育对待对象和评价对象的合情合理。认为教 育公平就是教育起点的一致、教育过程的平等 和教育结果的相同,是值得商榷的。 从本质意义上看,教育公平包含教育平等 及其合理性两重质的规定,其观念基础是平等 理念。何谓平等?萨托利说:平等表达了相同 性概念……两个或更多的人或客体,只要在某 些或所有方面处于同样的、相同的或相似的状 态,那就可以说他们是平等的。”更明确地说, 平等是与人们之间的利益获得有关的相同性, 或是所获得的利益本身相同,或是所获得的利 益的来源相同。不平等则是与利益获得有关的 差别。平等就是人人能够享有相同的权利。平 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同等 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⑨由此可知,教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论文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初稿 题目农村义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研究报告 姓名任得朋教育层次专科 学号1337001452425 省级电大_山东广播电视大学__ 专业教育管理市级电大淄博广播电视大学___ 指导教师王希红教学点_市校直属____________

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任得朋 指导老师:王希红摘要: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在国家的支持下,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部分农村学校,在一贯制实行后,在教育方面存在着政府投入有限,公用经费严重不足;中小学校布局在撤点并校后仍存在布点不足或不合理;在教育管理方面,有的学校应试色彩浓厚,教师队伍方面也存在专业素质欠佳的状况。因此,笔者建议,对于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应科学合理地建立经费投入新机制,强化教育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破除升学率魔棒,优化农村教师队伍,设法培养并留住农村中小学的优秀教师;让优秀教师愿意留在农村中小学,并为农村义务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国家陆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特别是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乡镇教师工资上划到县(区)级财政,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基本稳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普九”成果得到巩固。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实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以及物价上涨因素,农村义务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制约着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布点不足或不合理 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由政府买单。但目前学校只有每生70元的经费(目前按两免计算,每期下拨的)对于学校工作来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随着财政分灶吃饭,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就业和收入问题凸现。为此,县乡政府只得开源节流,减少农村教育经费支出,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不断地被“抽血。 一是调整后学生上学路途太远,学校没有交通车,孩子上学要住宿,想靠私营车主来回接送学生,费用太高,不少家庭经济条件差,拿不起这笔费用。因此,虽然布局调整的方向是对的,但给本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造成学生入学困难。尤其是女童,上学时已有八九岁,到了高年级已进入青春期,徒步上学不安全,家长不放心。

作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与困惑

作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与困惑 我比较重视作文教学,觉得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其它问题就不算是什么大问题了。所以,从初一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将近四年来,我的学生写作水平大大提高。一部分学生对写作很感兴趣,自己有意识地写些小诗、小文、小说之类的文章了;那些一开始惧怕写作文或者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的同学也开始喜欢写作文了;一些写作水平很差,尤其是刚开始只写几行字而写不成篇的同学,现在也能写出语句较流畅,符合要求,600字以上的作文了。总体来说,我感觉我的学生整体写作水平都在大幅度提高,没有一个掉队的学生或不会写作文的学生了。 我是如何做的呢?我感觉以下这几个方面我做得比较好,正是这方面的练习与重视,学生的写作水平才提高了不少。 一、一周一次的作文课必定用来写作文。这个问题看起来不是问题,作文课就是用来写作文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少教师并没有用在作文上,而是把作文课改成了赶课,采用两周一次作文。我比较重视作文教学,我想,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如果学生作文写好了,那理解力也就会更强,做阅读题也更容易,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更强,所以,我宁愿不赶课,也不占用这两节课。即使到了初四,我仍坚持每周写作文,我的学生现在都已养成了习惯。有时不写,有些学生还会有意见呢。 二、作文练习系统化。代初一时,我对四年学生的写作就有了系统的计划。初一重点练命题作文,接触话题作文;初二练半命题作文;初三练新材料作文;初四综合练习。在这个大框架下,每学年或每学期再制定一些不同的小目标和具体措施,做成小系统。比如,针对初一学生写不够字数的情况,我先让他们练习写够600字。针对观察力不强,无事可写的情况,又让他们练习写身边的人和事。初一上学期,我就让他们练习了一系列的写人文章,比如,写同桌,写同班同学,写校友,写各个任课教师,写父母,写其它亲人等等。到第二学期,才让他们练习到写陌生人。这些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写小事却能以小见大,也是一种不小的能力了。再比如,初二重点练半命题作文时,我又教学生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设置题目,语言如何生动,如何打动人等等方面的方法。而且除了记叙文外,还让他们学写了说明文。又比如,初三练习材料作文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学写议论文,这样就把写作的类型和文体结合起来了。现在初四阶段,我让学生综合练习,每次作文出的都是选题作文,让学生写自己最拿用的文体,写出较高水平的作文。这些系统化的训练,就避免了作文教学的随意性,或者只跟着教材后面的写作实践走却没有系统化训练的弊病。我感觉,如果只是上作文课,却没有目的的上,去随便上,或者只给学生布置完作文题目写就行了,这样的作文课就不是真正的作文课,因为它没有效率,反而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 三、充分利用作文课。每周的作文课坚持要上,但也不是随便上,要有具体的目标、方法和步骤。虽然每次练习的内容不同,但我一般是这样上的:第一节课是学习,后一节课是实践。第一节课一般要评讲上次的作文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然后选两到三篇优秀作文给学生读,以便让学生借鉴。然后围绕本节作文课练习的重点,教一些写作方法上的指导(比如,如何让文章生动起来,就先介绍如何做,有哪些方法等)。然后读一些示范作文。一般到这时,学生的印象就比较深刻了。再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回答审题的结果。审到了什么,写作时注意哪些方面等等。如果有意见,学生还可以再讨论,互相交流。这时就完成了作文的审题和构思阶段。第二节学生就开始动笔写,必须在下课之前交,目的是训练他们的快速作文能力。到现在为止,学生都能完成,个别学生半小时左右就能完成,而且按要求完成,质量还比较高。 三、常动笔,每天一篇日记。写作的人都知道,要想水平提高,必须常动笔。为了让学生常练笔,我就让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初一时写得比较少也比较短,随着年级的递增,字数也递增。为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写日记,不给学生增加负担,我不再给学生布置作业。课后练习,我都尽量在课堂上完成。通过写日记,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每次写作文时做到有事可写,有话可写。有新颖独特的事写,就避免了作文中出现的空话大话等问题。我的学生作文,都能做到以真取胜,以真打动人,我非常喜欢读,改作文实际上也成了我的一大乐趣了。升入初四,课程比较紧张,但我宁愿放弃其它作业,也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不过略作了些调整,如果实在当天无事可写,学生也可改为摘抄一篇优秀文章。 四、重视积累,每周读一本书。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写作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所以,不进行大量的阅读,去谈提高语文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只也只能空谈,即便有时出了成绩,也只会是暂时的。学生头脑中空空,能写出什么文章来呢?没有厚重的积淀,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积累,何来语文能力呢?所以,我比较重视让学生多阅读。初一至初三,我每周都挤出一节课时间专门让学生阅读,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读名著,读报刊杂志等等。如果有好句子,也让学生背下来。这些积累,让学生的语言水平大大提高,几乎每个同学的每篇作文都能找到一些精彩的句子,有些学生的作文中还有好多可圈可点的精彩地方。初四后,由于复习任务比较重,这节阅读课就取消了,但我让他们阅读,只是换到了双休日,我双休日的语文作业就是让他们读课外书。 五、把课文当例文学习写作方法。对于一些文学味很浓的文章,学完每篇课文后,我都让学生总结在写作上对他们的启发,或可借鉴的地方。因为我感觉既然文章能打动人,能吸引人,写作上定会有吸取的地方。哪些地方打动读者了,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除了读优美的句子外,我还经常让学生找出动人点,找出动人的原因,然后让他们在写作上加以运用。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和作文写作加以联系,学生又多了一条练习写作的途径。 以上是我的一点做法,四年来,一直坚持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结出来,看看对同行有没有什么启发,另外,对我自己也是一种督促和激励。 在作文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困惑。这个困惑就是:作文虽然也强调个性,但不同于文学创作,如果学生写得太个性化,怕有些比较传统的老师改卷时会判低分,所以在作文写作的指导上,我一方面要求学生创新,另一方面又有些顾虑。自己不敢大胆放开让学生写,学生也不敢太大胆地放开写,总感觉束缚了手脚。所以怎样做到既创新,让学生发挥个性,又能写出符合考试作文要求,符合改卷老师的阅读习惯,是一个大难题。有时我就困惑,到底让学生写应试作文,还是发挥学生特长,让他们写个性化的作文呢?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我是省作协会员,发表过不少文章,还出过书,可以说,我指导的学生作文水平不低,但我却不敢说,中考时他们就能得到高分,即便正常发挥,我也不敢打包票。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实际问题,我真的有些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完整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与思考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实验小学郭小云 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洋溢着学生成长的气息,课堂更活了,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每堂课更具有挑战性了。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又露了许多问题。我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思考进行了梳理、总结。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下面几点。 一、在备课中遇到的困惑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前引入是这样的:老师让学生汇报收集回来的数据:我家长()米,宽()米,面积是()平方米。几位学生汇报后(都是整米数),教师问:“你是怎样算出你们家的面积的(用1平方米去量)”。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点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之中,能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确比以往的教学迈进了一步。但如果说安排了这样的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那么,我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在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这个“度”何为“合适的度”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讨

论,觉得难以确定对待教材中的这个问题以及其他与之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二、随堂遇到的问题 一年级上册有一道题目给出了八种事物,三顶不同形状的帽子,一双袜子,一支铅笔,苹果、香蕉、梨子各一个,要求把同类的圈起来。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启发、鼓励,结果小朋友们遍地开花,答案各有不同而又各持己见:多数把帽子圈在一起,苹果、香蕉、梨子圈在一起,教者给予了肯定;有的把帽子、袜子圈在一起,因为都是身上穿戴的,教者也给予了肯定;有的把苹果、梨和一顶圆帽子圈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圆的,教者也不能否认;有的把香蕉和铅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长形的,教者更不能否认,而且还表扬了一番? 这样的结果让同仁们喜忧参半,陷入了深思:喜的是这堂课已经达到了目的,小朋友们都能从不同方面对事物进行分类,而且思维发散、活跃。困惑的是,教参中对于这道练习题的说明是“巩固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也就是说答案是唯一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把帽子圈在一起和把水果圈在一起”这个答案比较合理。可是你能够指责教者在课堂上对学生众多的答案表示认可和赞扬的做法吗?毕竟赏识、表扬是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可是如果说答案是唯一的,那么这种做法就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廉价”的表扬,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习以为常,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深究。 三、教学模式的困惑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8) 教育发展研究(2000,8—9){已校对}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国情,我国的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 1、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1、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据胡鞍钢等的研究,90年代中国的地区差异比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值还要大。而且,“八五”期间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呈扩大的趋势:各地人均GDP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各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1]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1988年为2.2:1, 1997年为2.5 :1。以地区差距论,199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以中部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 1.45 :l:1.04;以农村居民收入论,以东部为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0.75 :0.63。[2]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以1998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一片地区(东部)达到96.7%;二片地区(中部)达到81.87%,三片地区(西部)仅达到42.26%。 [3]当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时,西部地区则仍有2/3的县未达到85%的普及初中标准,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则尚未普及初等教育。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学号:11 年级: 专业:10春行政管理专业本科 作者:赵飞宇 学校:山西省电大 指导教师:崔贵川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布点不足或不合理 (2) 2、学校应试教育色彩浓厚,师生不堪重负 (3) 3、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欠佳 (3) 二、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步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5) 1、经济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5) 2、教育经费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5) 3、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待遇差 (6) 4、教育内容不适用,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 (6) 三、新时期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7) 1、科学合理,建立经费投入新机制 (7) 2、强化教育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7) 3、破除升学率的魔棒,切实为师生松绑减负 (9) 4、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并留住农村优秀教师 (9) 参考文献 (10)

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赵飞宇 指导老师:崔贵川摘要: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在党的领导下,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部分农村学校,在一费制实行后,在教育方面存在着政府投入有限,公用经费严重不足;中小学校布局在撤点并校后仍存在布点不足或不合理;在教育管理方面,有的学校应试色彩浓厚,教师队伍方面也存在专业素质欠佳的状况。这些问题源于农村义务教育受师资质量,教学设施、经费,教育观念,农村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全面实施,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因此,笔者建议,对于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应科学合理地建立经费投入新机制,强化教育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破除升学率魔棒,优化农村教师队伍,设法培养并留住农村中小学的优秀教师;让优秀教师愿意留在农村中小学,并为农村义务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与对策、师资队伍、财政资助

作文教学的困惑和感受

作文教学的困惑和感受 作文,长久以来都是困挠师生的一个难题。学生苦于无话可写,写不好作文;老师苦于教不好作文或不知道该如何教作文。以下是“”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从事了两年多语文教师这个职业后,对于作文教学,脑海里一直存在着许多困惑,学生写作水平也不甚理想。 批改学生的作文,深感现在的孩子言之无物,小题大做,无病乱呻吟现象非常普遍。并且文章单薄,语言缺少美感;例如一个学生在《美丽的公鸡》作文中写道“公鸡非常的可爱。它身上毛的颜色很多,很亮。它的眼睛黑黑的,我轻轻一碰,它的眼珠会动。”作文时,尽管学生抓住公鸡身上比较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但是,描写时,没有一些优美的词语或修辞进行描写,使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活鸡”,沦落为呆头呆脑的“死鸡”,自然,这样的公鸡也就谈不上可爱。如此的描写既没有生活美,也缺乏语言美,导致了作文的了无情趣。学生作文内容上千篇一律,对于“题材新颖”的要求差之甚远。比如有一次布置写“妈妈的爱”这个主题的作文,多数学生写的都是“生病时妈妈背着我去医院,晚上又在我身边无微不至的照顾我,我醒来了妈妈却累的倒下了。”……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除此之外,学生作文缺乏想象力,假话多、空话多,没有真情实感等等诸多问题让老师们在对待作文教学上倍感棘手。尽管如此,作文教学依然是语文学科的重点,还要我们认真研究学习,寻找作文教学的新出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对作文教学非常感兴趣,同时也在进行探索,就我个人认为提高以下几点做法是小学作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途径: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要让学生有乐于表达的愿望与冲动。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在兴趣的指导下进行写作训练会事半功倍,所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根据学生的爱好,精心设计一些既具趣味性又有知识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运动会、拔河比赛、“六一”汇演,我们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讲故事比赛”,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参观访问活动,春游、秋游活动,等等,使他们接受教育,扩大眼界,增长知识,为作文积累素材。在有活动进行之前,提示观察要点,提出写作要求。在活动过程中,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亲身体验。例如有一次写家乡景色的作文,我就带领学生一起参观了家乡几个有代表性的地方。和阳广场、北关公园、六和塔,一边讲解一边 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记录下来。这样同学们写出来的文章就比较真实,思路清晰。总之,在活动中进行作文教学,学生作文有内容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国情,我国的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1.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据胡鞍钢等的研究,90年代中国的地区差异比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值还要大。而且,“八五”期间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呈扩大的趋势:各地人均GDP 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 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各地区人均GDP 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 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1〕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1988年为2.2∶1,1997年为2.5∶1.以地区差距论,199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以中部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45∶1∶1.04;以农村居民收入论,以东部为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0.75∶0.63.〔2〕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以1998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一片地区(东部)达到96.47%;二片地区(中部)达到81.87%,三片地区(西部)仅达到42.26%.〔3〕当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时,西部地区则仍有2/3的县未达到85%的普及初中标准,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则尚未普及初等教育。 据XX教科院智力所的研究,我XX务教育的差异度,全国可分为五类地区,最发达的A 类地区为、XX、XX;B 类地区为XX、XX、XX、XX;最差的E 类地区包括XX、XX、XX、XX、XX、XX。1994年,A 、B 、E 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 )之比5.6∶2.9∶1.0;当年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之比为3.0∶2.0∶1.0,与1988年(这一比率为2.8∶1.5∶1.0)相比,呈加大趋势。〔4〕我国地区差距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各省区之间差距明显,在同一省内,以及地区之内县际差异同样很大。据XX教科院智力所对县际差距变化的研究,Gini系数由1994年的0.238下降为1997年的0.235,县际差距在总体上得到控制;但最低10%县的不利状况更加突出。 据对1782个县的统计分析,小学生和初中生生均经常性支出,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地区内县际差距大于地区间差距。比较而言,小学入学机会平等较令人满意;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初中入学率差距比较突出,少数民族自治县与非少数民族县的初中入学率组间差距也较明显。由于初中教育的急剧发展,初中教育投资增长滞后的矛盾突出。〔5〕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及分析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及分析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听说读写这四大语文能力中一个最重要的综合性能力。但现今很多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对作文都有一种畏惧和茫然之感,老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一提作文便头疼,这在很大程度困扰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因此,我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和工作实践,对现在的作文现状和解决方法做了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作文现状分析 (一)学生作文现状分析 1.学生怕作文,厌作文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成果颇丰,教学流派纷呈,但“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通过我平时和学生的交流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写作文是一件很烦心的事情,不好写,写不好,提到作文便头皮发麻,可见畏难情绪之甚。 2.外延阻塞,泉源短缺 部分学生平时没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周遭事物熟视无睹,也不愿参加课内课外的各种活动,生活单调,孤陋寡闻,头脑空空,言之无物,作文成为无源之水,在写作时,总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生硬感,为了应付检查,只好胡 编乱造,或者空喊几句口号敷衍了事;也有部分学生反映很多时候觉得心里有话说,但往往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即使勉强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倒出来往往也是硬挤强凑平淡干瘪毫无新意可言的。 3.擅走捷径,惰性严重 有的学生作文动机不纯,懒得动脑,一味贪易,于是乎走上了不劳而获的“捷径”,从“作文选”上抄袭一篇冒充自己的作文或是东挪一段,西移一句拼凑而成。而由于当今作文书种类繁多,老师识不了“庐山真面目”而给予好评,从而使学生自以为找到了作文制胜法宝而沾沾自喜,惰性愈演愈烈,真正提高写作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4.阅读不广,知识面窄 有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没有图书室,即使有,图书库存量也少或是根本就没有对学生开放,加之报刊杂志又少,学生除了课本就很少有其他课外书籍可供阅读,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积累甚微。这样写作时,也就只能昏昏而不能昭昭了。 (二)教师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方法单调陈旧,灌多导少 在小学作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学校中,那种“教师讲作文理论--学生写--教师改”的教学模式比较普遍,鲜有新的花样,且习惯孤立作文教学,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不善于把每个单元的课文分析与单元作文训练重点联系起来,教学过程支离破碎,从而导致学生对枯燥的作文理论产生厌烦情绪,使之起不了应有的指导作用。还有些老师甚至将文章头怎么开、中间写什么、尾怎么结都和盘灌输给学生,他们用自己僵化的思想固定的模式约束了学生天真烂漫的想象,学生只得机械式地按老师煞费苦心的构想写下来,结果可想而知,大都“依葫芦画瓢”,

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困惑与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困惑与反思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即为了体现所谓的“新课堂”,使出浑身解数,大量使用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热热闹闹,让学生目不暇接,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容乐观。因此,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与探索。 一、科学探究是否就等于创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把探究式教学方式放到重要位置,那么,是否一切知识点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获得呢?当前,在课堂教学中,有一种片面的倾向,即无论什么知识都让学生探究,似乎探究成了教学方法的不二选择。课程改革尽管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视,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接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也有继承,那种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的主动探究为学习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从而将探究学习与讲授学习绝对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实际上,不同的学习方法各有优缺点和局限性。探究性学习通过对知识产生过程的重演、再现,更有利于获得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和探索;但生动的、富有启发的讲授在某些知识类型的教学中仍然是十分有效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以便协同配合,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

二、拼起课桌是否就等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的主动性,随着课改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走入课堂。由于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对其不太熟悉,以至于在组织教学中合作学习还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有的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等同于上课时简单地把课桌拼起来,错误地认为“把课桌拼起来”“同学们围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如果只追求合作交流的表面上热热闹闹,不顾其背后的放任、随意和低效,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那么,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盖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合作学习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教师长期的深入指导和扎实训练。 三、教师提问是否就等于教学互动 有的教师把大多数知识点以提问的方式呈现出来,课堂教学以学生看书和教师提问为主,认为师生间的互动就是提问。其实,师生间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比如师生共同参与实验、探究活动等。如果以单一的提问方式来体现师生间的互动,势必造成“满堂问”的局面,而这样的“满堂问”只是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翻版。如果师生间有了充分的交流,甚至出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论文

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号:1014001209121 年级: 专业:10春行政管理专业本科 作者:赵飞宇 学校:山西省电大 指导教师:崔贵川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布点不足或不合理 (2) 2、学校应试教育色彩浓厚,师生不堪重负 (3) 3、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欠佳 (3) 二、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步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5) 1、经济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5) 2、教育经费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5) 3、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待遇差 (6) 4、教育内容不适用,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 (6) 三、新时期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7) 1、科学合理,建立经费投入新机制 (7) 2、强化教育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7) 3、破除升学率的魔棒,切实为师生松绑减负 (9) 4、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并留住农村优秀教师 (9) 参考文献 (10)

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赵飞宇 指导老师:崔贵川摘要:中国农村教育在初步实现普及教育目标后 ,面临着新的体制、政策和农村经济环境 :财政体制改革改变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结构 ,农村税费改革以及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减缓 ,影响了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农村教育发展困难加重。农村教育发展是解决我国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 ,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采取对策措施 :制定义务教育投入法规 ,规范中央、省、市 (地 )、县的经费分担责任 ;在目前税费改革中 ,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采取特殊政策措施 ,解决贫困地区教育的燃眉之急 ;加强城乡教育的交流和统筹 ,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与对策、师资队伍、财政资助

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普遍有一种惧怕的心理。主要表现在: 1、缺少写作的素材,内容空洞。 2、语言贫乏,且组织语言的能力较差。 3、缺乏想象力。 4、假话、空话多。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诸多问题,可以说是学生惧怕,老师也倍感棘手。即便如此,作文教学也要“知难而上”,通过不断思考探索、实践,我认为以下几点作法是小学作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 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读写结合,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新编教材更注重于单元整合,从单元前的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中的作文训练紧紧围绕着单元的专题而安排,可以说是“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落实。”这样,对学生的习作训练就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每学习一篇课文,引导学生对作者是如何进行布局谋篇的及写作的特点和方法进行剖析。理解作者是如何巧妙选材把所描写的对象写具体而生动的。如:学习《燕子》时,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课文围绕“燕子”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景图。全文共分四个自然段来写,首先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勾勒出燕子可爱机灵的外形特点,接着写燕子融入春光为春天增添了无限生机,最后描写了燕子的各种飞行的姿势展示其动态之美与燕子停歇在电线上时的静态之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小燕子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光的赞美之情!这样持之以恒地引导学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汲取写作的技巧,提高写作的能力。 二、在习作训练中可让学生适当摹仿,并在摹仿中寻求创新 绘画可从临摹开始,学生习作也一样可从摹仿开始。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写文章就是在自觉不自觉的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及方法,再加上不断的创新而独具风格的。指导学生习作时,让学生摹仿写,就好比给学生一根拐杖,他们在慢慢的摸索中学到如何布局谋篇、以及如何去组织写作素材。如指导学生写“介绍我自己”时。让学生学习别人是怎样介绍自己的,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的,从而启发学生思路,学生就会明白:介绍自己可以从外貌、衣着、性格、爱好、优缺点等方面来考虑去写。引导学生向大家介绍一个真实的自己,不要胡编乱造。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介绍自己,如:突出个人的某一方面的特点或是多角度地介绍自己。 三、加强朗读背诵的训练,注重让写生积累语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语言积累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只要语言积累到一定的量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千头万绪,

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困惑与反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e56360139.html, 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困惑与反思 作者:周秀菊 来源:《中国教师》2010年第11期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即为了体现所谓的“新课堂”,使出浑身解数,大量使用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热热闹闹,让学生目不暇接,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容乐观。因此,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与探索。 一、科学探究是否就等于创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把探究式教学方式放到重要位置,那么,是否一切知识点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获得呢?当前,在课堂教学中,有一种片面的倾向,即无论什么知识都让学生探究,似乎探究成了教学方法的不二选择。 新课程标准对探究提出的目标是,“主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各有其适用的知识类型,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本次课程改革尽管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视,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接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 有创新也有继承,那种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的主动探究为学习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从而将探究学习与讲授学习绝对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实际上,不同的学习方法各有优缺点和局限性。探究性学习通过对知识产生过程的重演、再现,更有利于获得对知识的意义 建构和探索;但生动的、富有启发的讲授在某些知识类型的教学中仍然是十分有效的。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接受性学习方式的高效都有存在的价值。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不 是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以便协同配合,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 二、拼起课桌是否就等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的主动性,随着课改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走入课堂。由于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对其不太熟悉,以至于在组织教学中合作学习还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有的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等同于上课时简单地把课桌 拼起来,错误地认为“把课桌拼起来”“同学们围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课堂上,教师 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 有的学生就玩耍起来——对于合作学习如何做到切实有效,有些教师也深感困惑。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专门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受到社会诸多方面的制约。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子系统,它是指公民能够自由地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 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成为一个备受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教育部部长周济多次表示“要把教育公平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同时,他指出:“要改变现状,就要对教育投入、规划、政策作进一步改革。”这不单单是教育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一.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 人只要存在理性就具有公平要求,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教育公平就已经成为人们极为关心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教育公平问题讨论很激烈,特别是在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状况下,教育要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实现公平,满足社会公众的合理要求,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导向和科学依据,更需要一套有效地机制和保障措施。 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理解,教育公平是教育民主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内容,要真正的理解教育公平就必须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问题结合起来考察,这样才有现实意义。只有不断推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我们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更好的理解教育公平,才有可能更大限度的实现教育公平。 二、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不同地区、社会阶层之间差距的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使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导向 教育不公平的表现是深层次的、多方面的,其中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导向更值得认真思考。制定和执行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政策的精英化取向 精英化在我国不仅反映在高等教育阶段,也反映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以高考为指针的考试体系和培养模式,使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参与选拔和竞争,示范学校和重点学校制度更是体现了教育系统的精英主义取向,并为选拔和竞争性考试提供了用武之地”。 (2)教育政策的非均衡化倾向 教育系统内部的结构性失衡和差距,是教育不公平的重要表现。具体包括:教育经费分配过分倾向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例过低,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校校之间差距过大,导致恶性的入学竞争,教学过程中的差别待遇。 (3)教育政策的非民主化现象 教育是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业,任何教育改革都应当充分论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然后做出民主化的决策,否则难以避免教育不公平问题产生。 2.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过大 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城乡差别严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人口没有学前教育机会,在升学率和升学的可能性方面,农村学生远远比不上城市学生,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政府教育经费也主要投资于城市教育,在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比较上,城市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师资素质较高,各种教育设施也比较完备,而一些农村中小学,不仅师资素质较低,而且几乎谈不上什么教育设施,有的学校甚至连一个可供学生体育运动的篮球也拿不出。致使广大农村孩子陷入结构性、制度性的机会不公状态,在竞争起点上便落后于城市孩子。3.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失衡 弱势群体通常是指由于某些障碍或者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经济生活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承担风险的脆弱性是其本质特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