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美国银行业发展史

美国银行业发展史

美国银行业发展史
美国银行业发展史

美国银行业发展的历史

一.土地银行

17世纪早期,英格兰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建立了第一批殖民地,然而殖民者来到新大陆时随身携带的铸币很少,大多数移民如契约劳工仆人,他们来到北美大陆时身无分文。在殖民地造企业没有发现金矿或银矿所以无法铸造自己的金银铸币。可以说殖民地时期严重缺少铸币。当时采取的方法是:1.使用贝壳等自定一般等价物。2.商品货币,如知名作物。3.从英格兰输入官方货币。

通货短缺推动纸质货币的产生,比较典型的是信用券,其中主要是以地产为担保的银行券,发行机构就是殖民地第一批银行——土地银行。这些银行非常的原始,只是发行短期信用券,与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相距甚远。然而有些殖民地尝试建立一些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如马萨诸塞土地银行。同时存在的还有宾夕法尼亚土地银行,这是一家公共银行,主要业务也是发行银行券。

但是由于几个殖民地过度发行纸币后出现了失控的通货膨胀,到1764年法偿纸币的发行被英国议会叫停。

二.第一合众国银行及同时期的私人银行

1776年美国正式独立。根据国会的指示,1790年《关于设立国家银行的报告》被提交,作者汉密尔顿建议效仿英格兰银行成立合众国银行。1791年国会同意了这个设想,给予合众国银行20年的牌照,定义其为一家公司合办的银行。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家具有中央银行性质的国家银行。

作为中央银行,他可以印发纸币,可以兑换铸币,可代理国库收税,可吸收本国、外国存款发放贷款。但是银行的牌照禁止它从事投资等活动。

第一合众国银行有几个特点:

1.合众国银行很谨慎的运用其公共地位,与州银行相比它的红利不高。

2.第一合众国银行通过在全国设分支扩张其经营范围。

3.合众国银行在经营期内也履行了一定的中央银行职能。

从整体上看,第一合众国银行是一个成功、稳健而负责任的机构,管理谨慎保守。在第一合众国银行开始经营的五年里,美国具有了高信用级别而且可靠的货币供给,推动了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繁荣。但也有人批评其外国股东数量过多。代表农业利益的约翰·克莱认为合众国银行在与州银行竞争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最终1811年国会没通过为第一合众国银行更新牌照的法案,第一合众国银行在拍照到期后关闭。

这一时期美国银行业也开始步入正轨,突出表现为州银行体系建立。早在第一合众国银行成立之前美国就有了3家私营银行机构。其中包括美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北美银行。北美银行1782年开业后就发行自己的银行券。同时还向政府贷款并充当政府的财政代理。

进入18世纪90年代,在合众国银行合宪的消息传出后,各州出于利用银行促进公共利益与获得新收入来源的考虑,开始颁发州银行牌照成立州银行。合众国宪法通过后。各州失去了货币发行权而当时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货币而且铸币匮乏。因此需要由银行发放贷款,接受转移存款等以促进公共利益州立法机构给予商人出资成立的银行许可。为了垄断特权换取对公共利益某些方面的促进,州立法机构给每一个城镇只颁发一个银行许可,强化银行的公共设施概念。

这些银行根据州立法当局发放的牌照作为股份制公司经营。要注意的是美国这一时期的州银行已经使用相当复杂的会计标准,资产负债表包含资本账户与已识别的资产负债。资本账户主要包括实付资本、盈余、临时资金、未分配利润、贴现、利息、溢价、汇兑与支付红利。负债包括流通中的银行券、存款以及到期余额,而资产主要包括金币、准备贷款、投资、

在其他银行的存款和其他银行的银行券。这些州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发放银行券——承诺在未来某一时期支付金币的票据。

然而州银行依旧存在了不少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资本金不足、贵金属铸币准备不足,但还是大量发行银行券。经过不长时间的发展,银行失败就开始作为银行金融体系的一个威胁浮现。

三.州银行时代

1812年战争爆发时,美国政府在战争融资上毫无准备。州银行既不兑换铸币也不按平价互相接受银行券,整个国家几乎失去了交换媒介。暂停兑付铸币也使联邦政府深受其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第二合众国银行被给予了牌照。联邦政府对于合众国并不很支持,或者说成立合众国银行是无奈之举。第二合众国银行既是管制者又是竞争者的双重角色引起了许多州对它的敌意,各州设法保护自己的银行机构不为合众国银行所主导。1828年安德鲁·杰克逊在总统大选中获胜,最终关闭了第二合众国银行。

第一合众国银行牌照到期终止经营后,州银行的数量快速增加,内战爆发前夕的1861年银行数竟达到了1396家。1832年由于经营地域范围广泛的第二合众国银行的牌照到期日越来越近,许多人希望能吸引到联邦存款。在当时美国的公司创立热潮下兴起了一股银行狂热,大量新银行成立。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纽约取代费城成为美国银行中心。这一时期银行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自由银行业问题。当时多数州的银行牌照发放系统非常繁琐而且政治性很强,个人要开办银行的唯一途径是让州立法机构通过具体法案并需要市州立法者相信需要更多的银行设施而且拟成立银行的管理层称职。所以第二合众国银行关闭后多数州开始改革银行牌照发放系统是银行准入更为轻松,但又要向银行客户提供稳定的银行业环境尤其是安全的通货,多数州通过所谓的自由银行法律以达到这两个目标。只要满足:

1.银行发行的银行券要有存在州审计官办公室的州债券为担保。

2.所有的钞票可以随时以平价或面额兑换金属铸币。

自由银行的法律一付诸实施,银行的数量就迅速增加。这一时期的银行业在银行间支付领域有一个重要创新——索福克银行业务系统。这是美国第一个区域性银行券清算系统。

索福克银行设计出交易乡村银行钞票的新策略,以低于新英格兰银行的折扣率购买接受乡村银行券,并送回原银行兑现。索福克银行逐步在这个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索福克系统的创新是:1.银行券通过轧平参与银行的账户清算银行券。2.索福克银行向系统中的成员提供透支权。

由于合众国银行与财政部允许州银行的钞票被当做铸币使用,合众国银行就积累这些钞票而没有将其返回州银行兑付铸币,实际上是在扩张钞票发行而不是努力放慢经济,泡沫在持续放大。同时州银行大量投资房地产等大项目。

1837年恐慌和1857年恐慌

终于1837年前后,以商人四处借钱种植棉花响应欧洲对棉花的需求为直接原因,杰克逊总统颁布《铸币通告》,随着法令实施后对铸币的需求增加,银行券持有者向银行挤兑铸币,使私营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和信贷急剧减少,出现货币信贷紧缩。这就是1837年恐慌。

1857年美国出口增长放慢而且铁路收益下降,伦敦的利率提高又减少了对美国证券的需要。于是出现了1857年恐慌。

两次恐慌导致了很多银行破产,美国银行业进入了一个低谷。

四.二元银行制度的形成

在经历两次恐慌之后的银行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管制,美国金融进入了快速增长期,这段时期的银行业主要由以下几个特点:

1.全国性通货产生

2.国民银行体系建立

3.银行业结构变化

4.银行巨头形成

5.银行监管与银行救助

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后北方联邦军费负担日益严重,急需全国性通货制止银行券发行中的各种不良行径并取代令人眼花缭乱的银行券,合众国财政票据作为一种更具有法偿力的通货出现了。1864年正式版《国民银行法案》颁布,准予创立由联邦政府发拍照并进行管制的国民银行。国民银行的特性:

1.在联邦牌照下组建为股份公司。

2.最低资本金要求根据银行所在城镇情况而定。

3.禁止对以股票为目的的单一借款人的放贷超过银行资本金10%。

4.禁止从事房地产贷款。

5.保有相当于流通中银行券25%的现金准备。

至此,美国独特的“二元”银行体系形成:一是受联邦银行法规管制的国民银行,二是受相对宽松的所在州银行法规管制的州银行。1865年国会立法允许州银行转变为国民银行如花旗银行之后,这种二元体系更加灵活。

同时,该法案的颁布踏出了终止银行券发行的第一步!19世纪80年代以后发行钞票对于银行已经无关紧要,存款业务和支票业务成为银行业务的主导,州银行可以像国民银行一样进行这些业务而且各州的资本金要求更低,但法案修正后,降低了国民银行的资本金要求,形成了二元银行体系。

到这个时候,分支银行已经得到了很长时间的发展,但总体规模还是有限。由于一些反对者认为分支银行会造成货币力量的积累,而货币力量的积累会毁灭小银行。以此为背景,美国各个银行建立了与其他银行的代理行安排以进行跨州甚至仅仅是城市间的银行交易,代理行之间相互借款并代为进行对方银行所在地区之外的业务。

正如我们所说,这时期出现了巨头。美国银行业与工业界联系紧密,形成了以银行为中心的财团,在美国经济金融领域具有强大的力量,如梅隆银行,花旗银行。

这段时间的银行业并非一片欣欣向荣,有很多银行在频繁的金融恐慌和危机中倒闭。银行清算所应运而生。其基本目标和业务:

1.在清算所成员银行之间交换支票和汇票,结清由此交换而产生的余额并在恐慌时提

供流动性支持

2.发行清算所凭证:1.以贵金属和法偿钞票为担保发行的方便银行结算。2.以抵押证

券担保发行,在银行业恐慌或危机时使用,作为缓解货币供给不足的手段。

五.投资银行的崛起

内战后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一种专门从事证券发行上市的金融机构成长有关,这种金融机构就是投资银行。

当时所谓的投资银行也可以说成是私人银行,因为他们是非股份制银行而且不发行银行券,不需要牌照,自由度很大。19世纪上半期起步,19世纪70年代大繁荣。其实在内战以前美国已经出现了一些投资银行,他们主要向欧洲投资者出售美国的运河公司证券铁路证券等。首要功能就是把欧洲资本转移到美国。但后来走上政治舞台的投资银行的目的就有所改变。

以19世纪70年代两大群体为例:1.英美清教徒,他们主要在贸易和融资领域开展业务。

2.德国人和犹太人群体,他们多数从流动商贩开始经营,然后进入零售和批发贸易领域,最后来到纽约从事银行或金融业务。以摩根银行为首的大型投资银行形成了大财团,产生了金融寡头。

六.联邦储备体系的诞生

1913年《联邦储备法案》通过,联邦储备委员会和12家两帮储备银行构成的联邦储备体系成立,行使中行银行的职能,美国中央银行正式诞生。该法案有五大突破性措施:

1.规定联邦储备银行可以持有政府存款。

2.银行在恐慌时期可以合格担保物为抵押向联储借钱。

3.创立了一种“有弹性的通货”——取消了国民银行发行银行券的权力,由联储行发

行联邦储备券。

4.采取“公开市场操作”。

5.各联储行成为清算所与收集支票的代理,解决主要货币市场中心以外区域没有银行

间支票清算和收收集系统造成的清算繁琐问题。

七.商业银行面临挑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随着美国经济繁荣和大众消费的高涨,银行不断创新业务。1918年开始由商业银行开办个人贷款部,如小额消费者贷款业务,同时也有信托部的成立。而且很多银行通过附属机构的经营成为全能银行。同时他们也很注重海外势力的扩张,一战使得英德银行海外竞争能力下降,给美国商业银行海外扩张提供了契机。

然而

1.储蓄银行以外的其他多种金融机构占金融机构资产总量不断提高,如新兴金融机构蚕食商业银行份额

2.商业银行主要是为当地企业提供短期商业贷款,但公司规模扩大需要长期资本,证券市场提供了更便利的方式。

3.各种银行管制法打压。

这些客观现象的存在严重的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同时,美国银行的海外分行也屡受打击:

1.美国大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缺乏经验

2.海外经营成本过高,美国银行在规模和投资者信心不足,美国银行信誉不好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贸易和国际汇兑不稳定,美元并非主导货币。

八.银行业危机

20世纪30年代,股票市场的崩溃迅即引起银行业危机。银行持有的证券价值急剧下跌,大良证券贷款成为坏账。银行业的危机随着经济危机演变成大萧条而日益严重。

美国对分支银行设立的限制造就了大量小而虚弱的银行,银行倒闭几乎天天发生。然而此时的联储毫无作为。1931年夏天,外国从美国提走大量黄金,再加上纽约证券市场的大量抛售。复兴金融公司应运而生,它贷款给银行铁路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以使大银行免于立即倒闭。同时为应对危机,还成立了铁路信贷公司。

但是最终还是没能阻止大量银行倒闭。这是继两次大恐慌后美国银行业又一次大低谷。

九.银行货币改革

1933年《1933年银行法》颁布,造成了一定影响:

1.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2.加强联邦储备体系权力。

3.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离,至少在制度上实现了。

4.禁止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这个影响带来了更深远的影响,它大大降低了大型银行

吸引同业存款的能力,也降低了通知贷款市场的重要性。

5.是商业银行免于受到过度竞争,得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护。

6.银行服务类型减少竞争受到抑制。

十.管制下的商业银行

20世纪60~70年代财政部将近100家银行归类为少数民族银行。准予他们获得联邦政府少数民族存款计划提供的专门政府存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世纪末,美国银行业的并购活动可以说是波澜不惊,而且主要是小银行的并购。但是1954年出现了大规模的银行并购,随着合并的发展银行业集中程度提高。这些合并引起了当局的警戒。政府开始运用反垄断法控制银行和非银行业务的合并。扩张分支是商业银行进行并购的一大动因。20世纪70年代放松银行分支设立管制的力度明显加大。在规避分支银行管制过程中,银行也出现若干重要的新发展:

1.自动柜员机的广泛使用。

2.银行控股公司的扩张。

这一时期的银行资产和负债也有所变化:

首先是银行资产:

1.美国银行业金融资产在1945~1980年增长较快但商业银行在美国信贷市场中的重

要性确有大幅度下降。原因主要是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兴起蚕食了商业银行的

份额。

2.美国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其构成也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突出

表现在证券投资的占比下降而贷款在金融资产中的占比上升。

3.二战结束时,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的范围非常狭窄,但随着联邦政府逐渐减少债务和

非政府部门贷款需求上升,商业银行房贷范围开始扩大。

4.消费者信贷在银行贷款中的重要性有很大提高。

负债方面,由于长期以来美国商业银行负债几乎完全是由存款构成,发放贷款所需的资金几乎完全有吸收的存款提供。单位应对资金压力,向规模日益膨胀的贷款和范围不断扩大的业务提供资金,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和负债管理开辟新的资金来源:

1.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

2.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是商业银行的另一个创新。

3.这一时期还有一个金融创新是麻省消费者储蓄银行1972年创造的可转让支付命令。

4.一些大银行开始进行负债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大额定期存款,附属票据等。这一

创新也是商业银行的快速扩张成为可能。

这一时期美国银行业的国际性增强。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15000家银行中有150家有海外分行并积极从事国际房贷业务。但不得不忽视的问题是银行业的不稳定性渐现。自20世纪30年代的银行业改革后,在联邦层面有三个机构分担美国商业银行的监管责任:1.货币监理署。2.联邦储备体系。3.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银行管制过于繁杂,会引起管制当局之间微妙的竞争,有时放松约束又延迟纠正行动。1973年开始的经济衰退使美国经济陷入近10年的困境。

十一.自由化与创新时代的美国银行业结构性变化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银行倒闭数量较之前的30年有所增加,但整体上并没太大变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多种因素的作用导致美国银行也出现较大危机。此时美国提出了银行监管预存款保险体系效率的问题,并出台了一些意义深远的立法性和管性措施。

1980年宾夕法尼亚第一银行寻求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救助拉响了银行业问题警报佩恩广场银行的破产更是正式拉开了倒闭潮的序幕。美国大银行主要是由于拉美债务危机受到沉重打击。在1981年更是由于经济形势不佳与公众对本币的信心下降原因,墨西哥破产导致美国无法收回债券,大银行更是受到极大打击。这一阶段,储贷机构昙花一现。由于储贷机业监管不力,储贷机构经理没有大项目经验同时进行舞弊,储贷机构成为了美国银行史上最大的丑闻。

美国当局应对危机提出《银行控股公司修正法案》。重新界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

区别,对非金融机构施加了更为严格的限制,并给予信贷机构在发放抵押贷款方面更大的灵活性。危机解决后美国银行业作出调整与反思:

1.充分理解房贷地域集中带来的风险,开始努力消除全面跨州银行业务中剩余的法律

障碍。

2.适应美国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在金融业实践的推动下进一步放松商业银行业务范围

的管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放松管制、金融市场发展等作用美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既受到空前的挑战又面临重大发展机遇。重要表象有:

1.银行业并购。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银行业并购重组浪潮的高潮时期,许多银行在这个时期通过并购成为巨型银行,出现了“超级区域银行”。

2.银行业市场集中化。巨型银行机构星期,银行机构数量大幅减少,银行分支大幅增加,银行资产、存款和分支网络日益向超大机构集中。

3.经营综合化发展:

1.银行进入保险业

2.创办自己的投资基金来应对共同基金行业的威胁

3.积极从事衍生品交易活动

这些突破极大的改变了银行业的业务,投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这一段时期商业银行在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数据表明贷款在商业银行总资产中的比例有下降,原因有:

1.大型工商企业的融资来源日益多样。

2.工商业贷款市场的参与主体日益多元

3.银团贷款二级市场的实际交易量持续扩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一个显著变化是核心存款的比例降低,有管理负债比例提高。

更大的一个特点是商业银行的营利性发展:

1.利差逐步收窄,利息收入的相对重要性不断降低。

2.非利息收入持续增长,相对重要性不断提高。

3.风险管理水平提高,损失拨备逐年减少。

4.经营效率不断提高,非利息支出得到有效控制。

至此,美国银行业发展到了我们看到的样子,这就是美国自殖民地时期以来的银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历程及展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全面改革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诸多显著特点。商业银行金融活动全球化、组织机构虚拟化、业务经营全能化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创新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或阶段。1979~1993年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期,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商品和市场转化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基本形成;1994~1997年是中国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实质性建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为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1997年~2003年是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体系实现了分离,不良贷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政府控制银行和银行财政化经营机制开始扭转;2003年至今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时期,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并上市实施产权多元化,市场化经营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一)1979-1993年:基本建成多元化金融业组织体系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银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这种银行体制承袭了前苏联的银行体制模式,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银行体制。由于当时整个社会处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始阶段,我国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单一银行体制不再适应经济改革开放对金融业的需求,经济和社会呼吁银行体系的多元化和金融业大发展;二是,刚刚诞生的专业银行带有的强烈政府行政色彩与放开搞活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改革要求银行自身走出政府行政序列进入市场;三是,经济改革呼唤金融市场的成立,金融市场建设亟待“零”的突破。在此期间,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促成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萌芽和银行间竞争的发端。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同年3月、8月又先后批准建立了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3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同月,已开展基建和拨改贷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脱离财政部,正式归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金融体系。1984年1月,组建专门从事信贷和储蓄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自此,

世界金融发展史年表

世界金融发展史年表 公元前 3000-1122 年:在中国贝成为支付手段 1500-1122 年:中国开始铸造铜贝。 1154-1122 年:传说中国商纣王厚赋税,实鹿台之钱。 1122 年:中国周克商,散鹿台之钱。 7 世纪:中国早期空首布出现。 7 世纪:地中海盆地出现最初的钱币。(首先在吕底亚。继而在埃奥尼业与亚哥斯)。 6 世纪:希腊出现德拉克马(根据城邦不同,或4.36 克或6 29克白银);波斯出现德利 克(x 41 克黄金)与米底亚的希克勒,1德利克相当20 希克勒。希腊第一批私人银行 出现。 524 年:中国周景王铸大钱。 4 世纪:最初的货币理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其顿人统一了希腊与波斯货币。希腊第 一批公共银行出现。 3 世纪:第一座罗马铸币工场于公元前269 年在卡皮托利山开办;与铜币阿斯(重量逐步由12 盎司降到1 盎司)同时出现奥莱玉斯(10 Q1 黄金)与德尼安(4.55 克银,后降到3.90 克)。奥莱玉斯相当25德尼安或250阿斯。 248 年:安息铸银铜币。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推行半两钱,黄金以镒为单位。 119 年:中国发行白金和皮币。 118 年:中国汉行五珠钱。 114 年:中国汉颁布告缗令。 公元后 7 年:王莽进行第一次货币改革。227年:波斯萨珊王朝铸金银币。 3 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硬币荒引起经济紧缩,物价上涨。 325 年:尼撒主教会议禁止神职人员从事有息放款。 4 世纪:301年,戴克里先发布“最高值法令”; 312 年,君士坦丁进行货币改革:新铸金币(索利都斯奥莱土斯,重4.55 克,其后 成为比尚斯苏又称贝桑)与银币(半西里克,重1.30 克,其后又复名德尼安)。 6 世纪在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皇帝时期开始确定利率为3.6—12%。 621 年:中国唐高祖废五珠钱,铸开元通宝。 7 世纪:阿拉伯人着手铸造蒂纳尔(仿贝桑金币)。 8 世纪:781年,查理大帝进行货币改革,制定银本位制,1镑相当于1斤白银;1 镑相等于20 苏或240德尼安。 789 年在西方帝国(查理帝国)查理大帝把禁止有息放款扩大到在俗教土范围。 9 世纪:中国开始使用纸币(飞钱)。 970 年:越南丁部铸太平兴宝。 996 年:朝鲜铸乾元重宝铁钱和铜钱。 10 世纪:诺曼底人早在军事征服英国人之前把查理大帝的货币制度引进谊国。1 英镑下分为

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史

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史 一、中国工商银行的正式成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随着各类金融机构的恢复建立和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为解决中国人民银行(简称人民银行)既承担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职能,又从事具体业务经营的矛盾,1983年9月国务院正式决定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另组建中国工商银行,承接原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紧张筹备,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商银行)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国家专业银行体系的最终确立。 (一)工商银行成立的背景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社会的投融资体制是以财政为主、银行为辅,纵向分配社会资金。就金融体系而言,基本上是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确立改革开放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逐步增加,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这种局面与当时财政为主、银行为辅,一家银行包揽天下的投融资体制产生了矛盾,原有的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进行改革。1979年10月,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

提出了“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着名论断,由此拉开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帷幕。 为满足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简称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简称建设银行)先后恢复设立。同时批准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城市和农村信用社等也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但是,我国统一有序的中央银行制度尚未建立,金融领域出现了群龙无首、无序竞争的局面。当时的人民银行承担着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双重职能,在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分设后,仍从事工商信贷和城镇储蓄两项业务。人们曾形象地比喻,人民银行既当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在金融管理方面不能处于超脱的地位。各家专业银行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加上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纷纷抢占活动地盘,争相发放贷款,导致信贷投放出现失控局面,从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提出“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兼办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以加强信贷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综合平衡,更好地为宏观经济决策服务”。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担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二)工商银行成立前后的紧张筹备

中国金融史

1.自然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得最普遍最为长久的原始 货币。 2.贝有自身的特点:有光泽和花纹,是当时名贵的装饰品;有天然单位,便于计 量;坚固耐用,不易磨损;体小质匀,便于携带;天然海贝,产自境外,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这些使它具备了从当货币的基本条件,便于长期流通转让。 3.贝的计量单位,除个位数之外还有“朋”。在贝玉成为货币之后,“朋必十贝”。 4.商代晚期已出现青铜铸贝,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我国金属铸币的 开始。 5.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铸造的铜 铸币在形制和币制单位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有四种:布币(由铲形农具演变而来,包括空首布和平首布),刀币,圜钱(战国年代我国北方产生的一种心的铜铸币,开创了中国古代铸币的重要形式,也影响到东亚,东南亚诸国的货币形态),楚铜币(鬼脸钱或蚁鼻钱)。 6.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勤墓中发现的竹简中有秦律,其中的《金布律》是 现存中国最早的货币立法。 7.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特点: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各诸侯国征服没有统一铸币 权,货币铸造具有地方区域性;多种货币,铸币,称量货币和食物货币并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发挥货币的职能作用。 8.先秦时期信用的形式: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信用客体);私人信用和国家信 用(信用主体);不计息的“赊”和计息的“贷”(是否计息);普通借贷和高利贷(利息率高低);信用借贷和抵押借贷(信用方式);用于消费性开支的借贷和用于生产经营的借贷(借贷用途)。 9.春秋战国时期的傅别即债券,一般用竹木制成,分为两半,债主执右券,债务 人执左券,是中国最早的信用工具;泉府是当时的财政金融机关,政府借贷由泉府办理,赊贷是泉府的信用业务,是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国家信用中的赊一般不计利息,是政府赊给民间用作祭祀,治办丧事之用的,贷是征服带给民间经营生产的,会取得收入,故要收取利息,并“以国服为之息”。 10.质人是举债时在市场上设有依质挤书契之行监督。 11.秦始皇统一币制:内容:以金布为主要货币(上币),以半两为下币,金钱双 本位制,确定了中国古代铸币外圆内方的钱币基本形式,在形制上第一次得到统一;意义:不仅是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货币的统一,对于促进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就货币制度而言,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货币立法,而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秦半两钱—李渊五铢钱为量名钱,李渊到宣统为年号钱)。 12.汉武帝币制改革:内容: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统一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 铸造;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此不许使用。(废秦半两)意义:西汉进入了货币流通的稳定时期,五铢这个重量也就成为了以后历代统治者铸钱的标准重量。 13.西汉的信用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形式,也有实物借贷:政府振贷(在于救急,不 在盈利),私人信用(高利贷占有重要的比重,资本称为“子钱”,高利贷者称为“子钱家”)。 14.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货币流通:金银淡出流通领域,主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金

中国银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中国银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一)全国银行业概况 1、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74.41万亿,位列全球第二。2012年至2016年GDP的年均复合名义增长率达8.64%,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2、国内银行业市场格局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中国银行业亦得到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 行数据,2012年至2016年中国银行业人民币贷款与存款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42%和14.35%。下表列示了2012年至2016年中国银行业人民币和外币的贷款和存款数据: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口径,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分为大型商业银行、股 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其他类金融机构等。

(1)大型商业银行 大型商业银行是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其在中国银行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企业、机构及个人客户的主要融资来源。截至2016年12月31日,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37.29%,负债总额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37.21%。 下表列示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股东权益数据。 (2)股份制商业银行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口径,除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共有12家股份制商 业银行。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把握有利的市场机遇,取得持续较快发展,市 场份额不断提升,逐渐成为中国银行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6年12月31 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分别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 和负债总额的18.72%和18.99%。 下表列示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股东权益数据。

中国金融史(整理版)

中国金融史 第一章原始到春秋战国 中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何时?(或什么朝代?) 夏朝产生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 中国最早出现、使用得最普遍和最长久的原始货币是天然的海贝,贝币产生于夏朝(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 是不是所有贝壳都能成为货币呢? 作为货币的贝壳要求色泽鲜艳美丽,长相匀称,叫做齿贝,学名“货贝”。 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背面隆起部位,全被磨掉,露出孔洞,方便穿绳携带。古代以五贝穿为一串,两串系在一起,称之为“朋”。所以文言文的“朋”指货币单位或货币本身。“朋”也就成了贝币的计算单位。问题:每朋多少贝?一朋=10贝 为何贝壳会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 货币经济理论认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之一或全部: 价值较高而且稳定;易于分割;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供给充足。 贝壳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原因: 原始社会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它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就像今天的金银项链。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所以与财富有关的中国文字,大都带有“贝”字旁,从文字结构上看,也可以证明货贝是我国最古老的钱币。而且是使用最普遍、最长久(夏朝---春秋)原始货币。 商晚期,出现青铜铸币,是我国金属货币的开始 西周钱币:仍以贝币为主,还有称量货币-----铜和黄金。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币: 出现大量铜铸币。 由于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各地的铜铸币在形态和币制单位有很大差异,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蚁鼻钱(楚铜币)、环钱 第一种是布币(韩、赵、魏等国使用) 布币由铲形农具发展而来,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的农耕地带,布币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的空首布和后来的平首布。 空首布:首空,可纳柄,原始而厚重,大小不等,多数在30克以内。 平首布:首端变平,不可纳柄,币身完全成片状,轻、薄、小,便于铸造和携带。平首布一般都有文字,多数文字是地名,以表明出处,也有标明重量的,如“一两”、“十二铢”,两、铢都是货币单位,可谓最早的铢两货币。布是与布匹无关。 第二种是刀币(齐、燕、赵等国使用) 刀币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齐国,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齐刀币含铜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制作精美,是刀币的代表作 刀币起源于渔猎和手工业地区,由实用的刀(削刀)演化而来,基本形状像今天的大刀,主要流行于齐、燕、赵等国,依其形制可分为大刀和小刀两类。齐国用大刀,叫齐大刀,燕赵等国用小刀,叫燕明刀。 齐大刀与燕明刀的区别:燕明刀的长度逐渐变短,刀身由宽逐渐变窄,尤其在含铜量方面明显低于齐刀,这与燕、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关。 是楚国的一种铜铸币,因形似鬼脸,或蚂蚁爬鼻,俗称鬼脸钱或蚁鼻钱。它由贝币演变而来,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1)

新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银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60年银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银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银行业逐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1956年:银行业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 这一阶段,我国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确立了其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为:一是发行人民币,支援解放战争;二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和统一的国家银行组织体系;三是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和整顿金融业;四是积极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外汇等银行业务,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1953~1956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全面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银行业则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1956年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一五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2%,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1%,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建设。 1956~1965年:银行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1956年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8~1962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银行的业务制度和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信贷投放失控,现金发行过多。这一时期,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2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0%。 1963~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正常,金融工作也步入正轨。这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各项贷款年均增长%,基本解决了大跃进时期遗留的通货膨胀问题。 1966~1976年:银行业遭受文化大革命重创的10年

金融发展简史

浅谈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银行是最重要的现代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债权人和债务人中介的资本企业。他是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有两种旧式金融业,一是票号,一是钱庄。1864年以后,票号几乎垄断了京饷和协款的汇解,但是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外国银行插手埠际汇兑,已使票号的汇兑业务受到威胁。十九世纪末,第一家本国银行成立。二十世纪末,户部银行、交通银行和各省银行次第产生,公款的汇兑业务被夺走。银行存款的利率比商号高,存款业务也逐渐被夺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后,庄票的作用显著扩大,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它成了进口贸易中的信用凭证。鸦片战争前,经营银钱兑换是钱庄的业务之一。鸦片战争后,钱庄的兑换业务转移到银两和银元之间来了。同时,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定程度的发展,产业资本有所增长,商品流通也起了变化,钱庄的带有浓厚封建性的业务方向、经营技术与组织制度都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钱庄作为外国银行代理人的地位及其在本国金融业中的优势就逐渐由本国银行所代替。 中国银行业产生的历史条件首先是帝国主义在华金融业的刺激。到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在华金融业已有雄厚的基础。帝国主义银行的优厚利润对刺激中国的官僚、商人、买办等创办本国的银行有很大的作用。帝国主义操纵中国财政金融的情况也必然刺激中国人产生收回财政金融权利的要求。其次,新式工况交通事业的兴办,对银行的创办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盛宣怀建议开办中国通商银行就是直接和铁路的修筑联系在一起的。第三、对于国家银行的创办来说,解决财政上的困难是主要的动机。 中国的第一家银行是商办的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5月盛宣怀创办于上海,并先后在各大行省设立分支行。招商股五百万两,先收半数,并商借度支部库银一百万两。1898年中国通商银行取得了“各省关嗣后凡存解官款,但系没有该银之处,务须统交该行收存汇解”的特权。中国通商银行虽然是商办银行,但实际掌权的盛宣怀是大官僚,是洋务派中的显要人物。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洋务派官僚在官督商办企业中营私舞弊的情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新趋势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新趋势——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陈远年 ?字号 ? ? ? 评论邮件纠错 2015-11-17 21:13:15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 2015年11月13日·广州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应邀参加“第十届全球金融峰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对本届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的一次伟大创新性设计,立足于“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未来五年金融业发展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此时,召开本次峰会应当说恰逢其时,充分体现出金融业界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五大发展新理念制定改革发展战略,创新金融配套服务的实际行动和有益探索。中国银行业协会作为中国银行业的自律组织,一贯重视行业科学发展和改革创新研究,下面,我主要结合协会连续5年发布的《中国银行发展报告》、《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等研究成果和行业基础数据,对银行业发展现状、发展新趋势进行简要的分享。

一、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截止2014年末,中国银行业共有法人机构4,091家,从业人员376万人。截至2015年9月,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0%。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6.9%,同比高出1.11个百分点。总负债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2015年上半年,各项贷款余额96.66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23.9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8.39%,流动性比率为46.18%,核心一级资本净额达97062亿元,资产利润率(ROA)为1.23%,资本利润率(ROE)为17.26%。 我国经济还处在稳定增长区间,我国银行业众多经营指标R0A、ROE、不良贷款率及税前利润增长率等指标仍领先于国际大型银行,例如,R0A高于2015年英国《银行家》杂志社前100家银行平均值0.04个百分点,ROE高出3.73个百分点。 二、中国银行业发展新趋势 根据由巴曙松首席经济学家领衔,我们联合普华永道实施的《银行家调查报告(2015)》,连续第6年跟踪采访国内银行家群体,最新访谈结果显示,“十三五”期间,银行家们普遍认为,我国银行业将继续推进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银行业发展呈现出了新趋势,可以归纳为“五个新”。 (一)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业经过不懈努力,保持稳健运行。同时,正由过去十余年规模、利润高速增长的扩张期进入规模、利润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一是资产规模保持增长。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4个百分点;总负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二是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715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下降显着,大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历程与前瞻(一)讲课稿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历程与前瞻(一)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背景 (一)金融危机:催生AMC的国际背景 1、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及其引致的危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要素逐步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自由流动;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难得历史机遇的同时,亦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加快,金融危机也不断爆发:先是在1992年爆发了英镑危机,然后是1994年12月爆发了墨西哥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是1997-1998年如飓风一般席卷东南亚各国的金融危机;此后,金融危机顺势北上,在1998年波及刚刚加入OECD的韩国,这场危机的波及范围甚至延伸到了南非和俄罗斯;接着,金融危机的飓风又跨越大西洋,袭击了阿根廷。 2、危机根源:银行巨额不良资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学界和金融学界对金融危机进行了多视角研究,研究发现,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爆发前都有共性之处,即巨额银行不良资产。发生危机的国家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层面均比较脆弱,而基本面的脆弱性给危机国家带来内外两方面的巨

大压力,一是外部压力,巨额短期外债,尤其是用于弥补经常项目赤字时,将使本国经济难以靠短期资本的持续流入来维系,只要资本流入减缓或逆转,经济和本币都可能遭受重创;二是内部压力,薄弱的银行监管导致了银行尤其是资本金不充足的银行过度发放风险贷款,当风险损失发生时,银行缺乏资本以发放新贷款,甚至破产,当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银行的不良贷款(NPL)就引发了银行危机。 3、解决银行危机:AMC产生的直接原因 为了化解银行危机,各国政府、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均采取了各种措施,以解决银行体系的巨额不良资产,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储蓄贷款机构破产,为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美国政府成立了重组信托公司(RTC)以解决储蓄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从此专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出现。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银行业不良资产呈现加速趋势,继美国之后,北欧四国也先后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对其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大规模重组。随后中、东欧经济转轨国家(如波兰成立的工业发展局)和拉美国家(如墨西哥成立的FOBAPROA资产管理公司)以及法国等也相继采取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策略以稳定其金融体系。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亚以及东南亚诸国也开始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业的不良资产进行重组,例如,日本的“桥”银行,韩国的资产管理局(KAMCO)、泰国的金融机构重组管理局(FRA)、印度尼西亚的银行处置机构(IBRA)和马来西亚的资产管理公司(Danaharta)。因此,资产管理公司的实质是指由国家专门

世界金融历史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现代国际金融体系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均有一定特点的主体金融体系。 第一阶段国际金本位制时期 从1816年英国实行金本位制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结束。 第二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起始于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终止于1973年。 第三阶段牙买加货币体系时期 战后历史的若干个阶段 将二战后时期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和一个中间阶段对我们的分析工作是很有用的。第一个时期是战后重建和发展时期(1945~1963)。从1964年至1966年是一个过渡阶段,其间在西方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经济社会政策转变。从1967年至今是第三阶段,这是全球金融和经济体系不断劣化并最终导致今日严峻危机的30年。 1、战后重建和繁荣发展的时期(1945~1963)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对健康的、实物性的经济增长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这包括:战后欧洲(特别是欧共体的西德、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的经济重建和复兴;美、苏两国强劲的工业和技术进步;许多所谓“第三世界”国家,如中国、印度和部分南美国家,有了真正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两大经济集团都以人均实物产出的增长为目标,而达至这个目标的途径也都是对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等资本密集型项目进行大规模投资。这段时期,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和其他相关安排的保证下,货币相对稳定。这些安排包括:相对固定的货币平价,金本位支持下的美元所扮演的中心角色以及相对严格的货币银行管制。贸易协议准许政府通过合理的关税、补贴、价格支持、支持性信贷和税收政策等多种手段保护和扶持本国生产者,在食品和关键工业部门尤其如此。一般而言,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政府不鼓励投机,而是鼓励在基础设施、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公私投资。它们的政策强调高技术资本品的生产和人口科学素质的提高。金融利润主要产生于实物的制造和贸易。结果就是整个金融体系有真实的实物经济作强大后盾。 2、过渡阶段(1964~1966) 在威尔逊的领导下,以前的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政策被抛弃了。鼓励投资于生产性部门和新技术的各项政策被一步步废除。新的政策取向是创造消费品和非生产性服务的巨大膨胀,从而在中短期内取得较高的倾向回报率。尽管肯尼迪政策的某些正面因素持续到1967年,他的遇刺标志了一个具有决定性经济后果的政治转折点。理解这次政策转变的根本性内涵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美国。直至60年代初期,人们仍理所当然地认为,美国繁荣、财富和力量的源泉在于其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传统的“美国体制”总是倾向于让国家鼓励对科学和技术进步进行长期生产性投资,支持大规模基本建设,扶持新兴工业部门并以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体制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其中商业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成为此期间内颇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在数量上,商业银行从无到有、由少至多,外资银行也逐渐登陆,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运作上,我国商业银行正进行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理念的转化,银行的运作机制也逐步向西方发达国家靠拢。我国银行机构的现状是,大型商业银行有四五家,中型商业银行有十余家,小型商业银行有上百家。 目前我国银行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从2011年“十二五”开始,中国对金融体制进行大力改革。2014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业来自息差收窄、负债成本大幅上升、收费业务监管从严以及不良加速暴露等多方面的压力有增无减,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带给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冲击更是不容小觑。 而今年,银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更为复杂,竞争压力不减,监管不断强化。着力深化改革、加快转型步伐是今年的工作重点。 面对改革的迫切形势,银行业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首要战略选择。不少银行提出,今年将加快推进综合化经营步伐,加快推动单一服务模式向差别化综合服务模式转变 随着业务模式的转变,银行的组织架构改革也逐步加快。银行业继续推进以提高管理效率为重点的体制机制改革,新一轮结构改革悄然启动。去年,五大行的架构改革已经启动,精简机构数量,强化利润中心建设、实现扁平化管理、优化流程,体现了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化经营。(例子:有报道称,银行理财、信用卡和私人银行等业务板块,有望以银行子公司的形式独立运营。今年年初,交行交银资产管理业务香港分中心在香港挂牌。值得注意的是,交行的具体做法是将交银集团在港子公司交银国际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直接挂牌为总行的资产管理业务中心,意味着该分中心具备香港持牌法人资格,极大提高了自主性。) 同时在今年对于互联网战略的部署上,大力推进大数据技术发展、加快构建信息化银行、形成网络金融时代新的竞争优势,成为很多银行今年重要的战略抉择之一。此外,不少银行还计划今年健全大数据应用。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银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60年银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银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银行业逐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1956年:银行业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 这一阶段,我国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确立了其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为:一是发行人民币,支援解放战争;二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和统一的国家银行组织体系;三是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和整顿金融业;四是积极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外汇等银行业务,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1953~1956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全面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银行业则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1956年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一五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2%,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1%,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建设。 1956~1965年:银行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1956年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8~1962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银行的业务制度和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信贷投放失控,现金发行过多。这一时期,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2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0%。 1963~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正常,金融工作也步入正轨。这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5.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6.8%,基本解决了大跃进时期遗留的通货膨胀问题。 1966~1976年:银行业遭受文化大革命重创的10年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商业银行是随着近代西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产物。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不存在银行等近现代金融机构。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一、起步阶段(1840—1897年) 1.银行业发展概况 (1)第一家近代银行: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分行——第一家在华设立的 外国银行。 (2)在华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的兴起 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着多家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形成外商银行 独大的局面。如:汇丰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兰西银行、德华银行等等。 (3)传统金融机构与近代金融机构并存。钱庄、票号等类似银行的传统金融机构与在华外国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并存。 2.影响 对中国传统金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是帝国主义在华攫取经济特权和经济利益的工具,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近代化,近代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开始影响中国金融业。 二、发展、兴起、受冲击及遇危机阶段(1897—1949年) (一)第一家中国人自办银行的出现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商银行。 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共同入股。 组织管理与营业规则参照外商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被清王朝朝廷许可发行银两、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不是纯粹的商业银行。 (二)华商银行、外国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1.因不适应历史发展,票号已消失。钱庄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仍然存在。 2.多家华商银行设立:大清银行设立,中国通商银行转型为纯粹的商业银行。1908年,设立交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均采取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 共同入股的形式。众多私营商业银行的设立。 (三)华商银行的兴起和中国银行业的繁荣 1.四大国有银行的形成 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四大银行为专职 商业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 2.私营银行的快速成长(1920年—1930年) 民族工业崛起,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 代表。 “北四行”是指1917年成立的金城银行、1915年成立的盐业银行、1921年成立的中南银行和1919年成立的大陆银行,与北洋军阀均有一定的渊源,均以 华北为业务重心,并曾一度开展广泛的协作,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联合发行钞票。 “南三行”是指1915年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07年成立的浙江兴业银行和1909年成立的浙江实业银行,后两家均为清末浙江地方金融力量组建。 “小四行”为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1908年成立的四明商业储蓄银

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为其代办"东美VISA信用卡"协议,代办东美卡取现业务。从此,信用卡在中国出现。 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标志着信用卡在我国诞生。 1987年2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在国内首家推出A TM服务,打破了国内存取款必须到银行的传统做法。 1987年3月,中国银行加入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成为国内该组织的第一家会员。国际支付组织开始进入中国卡市场。 1988年6月,中国银行发行外汇长城万事达卡(国际卡),该卡可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商户使用,中国信用卡开始真正走向世界。 1993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实施以银行卡联合发展为目标的"金卡工程",以改善用卡环境,实现设备共享、资源共享和市场共享。 1997年10月30日,由人民银行组织和发起,由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邮政储汇局共同参与的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1998年12月24日,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系统正式投产运行。 1999年3月26日,由人民银行牵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共同参与的CFCA(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工程正式启动。 1999年7月,首家具有中介性质的个人征信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2000年7月1日起,上海正式启动"个人联合征信"制度。 2000年6月29日,CFCA正式运行。 2002年1月10日,首批银联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五大城市推出。 2002年3月26日,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浦东正式成立。 2002年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2002年6月25日,银联公司正式成为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会员。

《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6)》

《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6)》 中国银行业协会(China Banking Association,CBA) 2016年7月8日 (后附百家银行名单)

2016年7月8日,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首次发布了2016年中国前100家银行排名榜单。 报告显示,2016年一季度末,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类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比同比分别提高0.35、0.9、和1.68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比下降2.9个百分点。普惠金融布局进一步优化,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5%。 截至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同比增加4318亿元;不良贷款率1.67%,同比提高0.42个百分点。2015年,商业银行新型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显著上升。其中,托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05%,理财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9.05%。投行(咨询顾问)业务、托管业务、理财业务平均收入占比分别为16.36%、11.57%、24.15%,三者收入合计占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同比上升5.06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居民和企业部门资金管理和金融交易的需求快速增长,衍生出越来越多的中间业务机会,加之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存在向轻型银行转型的内在要求,中间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传统中间业务仍占据中间业务的主导地位。 2016年,受多重因素影响,银行业负债业务发展将面临诸多挑战。但考虑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灵活适度,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逐步强化,银行业负债业务发展仍面临一定机遇。 此外,报告还显示,2016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4.6万亿,除居民短期贷款增加幅度相对较小,仅1470亿元,其他诸如居民中长期贷款、企业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都大幅增加,尤其是企业中长期贷款第一季度新增2.07万亿,较2015年同期增长5900亿。报告预测,2016年实际新增信贷可能会达到15万亿左右,出现超预期增长。 主要报告点如下: 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行业外部环境更趋严峻 2015年全球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主要经济体增长态势和货币政策进一步分化,国际金融市场及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美国经济稳步复苏,并开启加息周期;欧洲经济弱势复苏,但基础不牢;日本经济再现技术性衰退,增长式微;新兴经济体增速总体放缓,部分经济体出现负增长。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中国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着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使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年GDP增长6.9%。2016年,全球经济仍将继续深度调整,并继续呈现不均衡复苏态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