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嗅鞘细胞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

嗅鞘细胞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

嗅鞘细胞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
嗅鞘细胞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

嗅鞘细胞与中枢神经损伤修复

嗅鞘细胞与中枢神经损伤修复【关键词】嗅鞘细胞与中枢神经损伤 中枢神经损伤特别是脊髓损伤的修复,至今仍然是医学界的一个难题。其原因是中枢神经的再生能力低下及外在环境对轴突再生的抑制作用。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来研究中枢神经损伤的修复问题。这些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拮抗神经生长的抑制性环境;刺激轴突再生;细胞移植。用来移植的细胞类型有:胶质细胞包括雪旺细胞、少突神经胶质细胞或其前体细胞、嗅鞘细胞;神经干细胞;胚胎组织;基因修饰的成纤维细胞。其中,嗅鞘细胞移植被认为是一种最有前景的手段,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兴趣,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在早期临床试验[1~3]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已有学者提出嗅鞘细胞移植后中枢神经损伤修复失败的证据。这是对嗅鞘细胞能够促进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这一普遍接受的观念的极大挑战。本文重点将近几年来嗅鞘细胞移植修复中枢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作一综述。 1 嗅鞘细胞的功能 嗅鞘细胞位于嗅觉系统,终生具有支持神经发生的功能。在嗅神经损伤后或在正常的细胞更新过程中,新生的嗅神经元由嗅上皮

的基底干细胞产生,其轴突延伸通过筛板进入嗅球并与嗅球小球层的二级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这种周围神经的轴突能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形成突触联系的情况是很少见的,而这种独特的现象与嗅鞘细胞的特殊功能有关[4]。 嗅鞘细胞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包括:细胞黏附分子L1和E NCAM、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营养素3(NT3)、神经营养素4/5(NT4/5)、神经肽Y、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这些因子不仅能够促进轴突再生,而且还能为损伤的宿主细胞提供营养支持。嗅鞘细胞还能分泌促进轴突生长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如:层黏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Ⅳ型胶原等,特别是层黏连蛋白,被认为是嗅神经轴突延伸生长的最优底物。此外,嗅鞘细胞还能表达与新生血管发生有关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而新生血管形成被认为有助于神经修复。嗅鞘细胞还可以表达某些与髓鞘形成相关的蛋白,但依赖于培养的条件和嗅鞘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5]。 嗅鞘细胞具有免疫功能。早就有证据表明,嗅鞘细胞具有吞噬轴突碎片的功能。近来对嗅球来源的嗅鞘细胞的吞噬活动的研究发现,嗅鞘细胞之所以对E NCAM和O4具有免疫反应性,实际上是由于嗅鞘细胞吞噬了E-NCAM和04阳性的轴突碎片造成的[6]。嗅鞘细

干细胞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干细胞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在人类生命形成的开始,单个受精卵可以分裂发育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并通过进一步分裂分化,形成生命个体。在成体细胞中,大部分高度分化的细胞则失去了再分化的能力,而特定组织正常的生理代谢或病理损伤也会引起组织或器官的修复再生,这种具有在分化能力的细胞,即为干细胞。干细胞(Stem Cells,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向分化潜能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的器官组织。 一、干细胞的研究现状 干细胞根据发育阶段,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是构成机体发育的基础,而成体干细胞的进一步分化则是机体组织和器官修复再生的基础。 1、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 在受精卵发育成囊胚时,内细胞层(Inner Cell Mass)的细胞即为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建立稳定的干细胞系,并保持高度未分化状态,可以分化形成成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包括生殖细胞。 在1998年末,两个研究小组成功地培养出人类ESC,保持了ESC 分化为各种体细胞的全能性,这使得科学家利用人类ESC治疗各种疾病成为可能。随着ESC的研究日益深入,科学家对人类ESC的了解迈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关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大多以小鼠胚胎干细胞为基础的:德美医学小组成功地将由ESC培养出的神经

角质细胞移植到了小鼠体内,随后,密苏里的研究人员通过鼠胚细胞移植技术,使瘫痪的猫恢复了部分肢体活动能力。 2、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 成体干细胞存在于成年体的许多组织器官中,如表皮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具有修复和再生能力。在特定的条件下,ASC或产生新的干细胞,或分化形成功能细胞,从而使组织和器官维持生长和衰退的动态平衡。最新研究表明,高度分化的神经组织仍包含神经干细胞,这证明了机体中成体干细胞普遍存在,关键在于如何寻找和分离特异性干细胞。 2.1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 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外周血、脐带血中,是体内各种血细胞的唯一来源,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世纪50年代,临床上就开始应用骨髓移植来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八十年代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逐渐被推广使用,提高了治疗的效率并缩短了疗程。近年,脐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前两者相比,脐血干细胞无来源限制,对HLA配型要求不高,且不易受病毒和肿瘤的感染,在临床上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脐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不断完善,造血干细胞将成为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遗传疾病以及多发性和转移性恶性肿瘤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为世界上更多的血液病和肿瘤患者带来希望。2.2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 间充质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在合适的条件下,MSC可以分化

嗅鞘细胞与雪旺氏细胞胞内蛋白的比较

嗅鞘细胞与雪旺氏细胞胞内蛋白的比较 王晋,朱悦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阳(110001) E-mail:Kingwung@https://www.docsj.com/doc/e55996544.html,,zhuyuedr@https://www.docsj.com/doc/e55996544.html, 摘要:【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的实验方法,比较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 OECs) 与雪旺氏细胞(Schwann’s cells,SC)胞内蛋白的差异.【方法】以原代培养的方法分离、培养、纯化成年大鼠嗅球OECs及SC。分别提取两种细胞胞内蛋白,双向电泳分析蛋白差异点。结果 (1)原代培养OECs 纯度可达90 %以上,SC的纯度可达95%以上。(2) OECs和SC的胞内蛋白存在多个蛋白点的表达差异。【结论】两种细胞都达到了一定的高纯度,OECs和SC胞内蛋白的差异比较明显,差异的蛋白点可能是决定了两种细胞在脊髓损伤时不同功用的关键。 关键词:嗅鞘细胞,雪旺氏细胞,双向电泳,胞内蛋白 嗅神经系统在一生中都在进行嗅觉感受器神经元的神经再生[1],嗅鞘细胞同时具有周围神经系统雪旺氏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的特性[2],轴突横断后嗅上皮层新生的嗅觉感受器神经元增量增殖其轴突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嗅球小球层[3],嗅鞘细胞能够包绕从嗅上皮层延伸到嗅球小球层的新生轴突成鞘。它通过分泌各种促进神经轴突再生的物质提供允许轴突再生延长的微环境,使轴突较容易的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研究证明嗅感受神经元轴突的延长和向嗅球的靶向运动主要受嗅鞘细胞的支持[4]。另外,一些报道提出嗅神经层内层的幼稚嗅鞘细胞在再生和发育的过程中可以改变他们的形状和增殖数量并且可以调控重排嗅感受神经到达嗅球[5] [6]。同时它又有雪旺氏细胞所不具备的特点:嗅鞘细胞能够沿着宿主神经通路在胶质细胞的校直下移行的更远;嗅鞘细胞能够抑制轴突分支和游走,诱导轴突快速直线生长穿过损伤区域直达通路远端[7]。大量的试验证明了嗅鞘细胞成功的促进体内[8] [9],和体外[10] [11] [12]的轴突再生。其中嗅鞘细胞能够分泌各种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延伸的物质提供有利的微环境在它促进轴突再生的能力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Boruch等的研究发现嗅鞘细胞的单克隆细胞系表达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NT-4/5)和neu基因调节剂(neuregulins)的mRNA。但是不表达NT-3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mRNA[13] [14]。Woodhall等研究发现嗅鞘细胞表达NGF、 BDNF、GDNF和NTN的mRNA。[15] Adam和Lipson等则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嗅鞘细胞表达的神经再生相关蛋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时期的嗅鞘细胞表达的情况也不相同[16]。除了神经营养分子,研究还发现嗅鞘细胞可以分泌大量的诸如N-CAM和层粘连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分子[17] [18]。N-CAM基因缺乏的小鼠嗅球显著的小于正常的小鼠[19]。同时嗅鞘细胞还表达一些对轴突再生起抑制作用的蛋白,诸如GFAP、CSPGs、Nogo等[20] [21]。另外, Au E等人发现了OEC中表达SPARC,可以促进SC的生长,并且能够促进脊髓损伤的修复[22] [23]。OEC和SC中蛋白质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差异,可能决定了良种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功能差异[24]。对于嗅鞘细胞表达的神经营养因子及其他因子仍存在许多争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使用的仪器 动物手术器械一套、细胞培养常用仪器、高压消毒锅、深冻冰箱、显微解剖镜、电热恒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包括肿瘤部位、大小、累及范围、周围骨质破坏、密度及信号改变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9年13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13例患者CT平扫示肿瘤密度不甚均匀,与软组织密度接近,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MRI显示:T1WI表现为低于脑灰质的低信号病灶,T2WI信号较脑组织稍高。13例中10例伴有囊变坏死,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同时累及颅内外者11例,双侧额叶同时受累1例,右侧额叶受累6例,左额叶受累4例,脑组织水肿7例。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可界定肿瘤累及范围及分期,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嗅神经母细胞瘤;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13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确诊。男7例,女6例。年龄10~56岁。病史3~26个月。临床症状:鼻塞11例,头痛10例,涕血7例,眼球突出5例,嗅觉减退4例,颈淋巴结肿大1例。12例中10例患者行头部CT常规轴位平扫,扫描管电压120 kV,FOV 230 mm 230 mm,层厚、层距均为5 mm。12例患者均行磁共振平扫包括横轴位T1WI(SE: TR/TE=450/15)、T2WI(SE: TR/TE=3000/50)和矢状位T1WI (SE: TR/TE=450/15)。其中8例患者行磁共振T1WI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增强剂量为01 mmol/kg。 图像的评价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生在不知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分别对CT和MR图像进行独立分析,观察内容包括病变受累的部位、大小、侵犯的范围、病变密度或信号和强化程度、其他器官受累情况。 2 结果 根据Kadish等[l]的分期标准:A期肿瘤局限于鼻腔;B期肿瘤侵犯鼻窦;C期肿瘤同时还侵犯到眼眶或颅内。本组病例中A期0例,B期2例,C期11例。侵犯鼻腔10例,其中单侧6例,双侧4例,单侧筛窦、蝶窦13例,上颌窦7例,单侧眼眶4例,双侧眼眶1例。肿瘤同时累及颅内外者11例。邻近骨壁呈侵蚀性破坏10例,膨胀性改变3例。1例伴随同侧颈淋巴结转移CT平扫示肿瘤密度不甚均匀,呈软组织密度,内见斑片状低密度。肿瘤形态均不规则。10例行CT检查者均可见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图1),其中病变向上沿嗅神经破坏前颅凹底侵入颅内10例;侵犯同侧或双侧筛窦10例;向下破坏上颌窦筛窦角侵入同侧上颌窦7例;向后破坏蝶窦前壁进入蝶窦7例;向外侧破坏眶内侧壁侵入眶内6例,发生不同程度突眼;3例通过鼻中隔侵犯对侧鼻腔。 MRI检查显示:TlWI表现为低于脑灰质的低信号病灶,T2WI信号较脑组织稍高。13例中10例伴有囊变坏死,TlWI呈不均匀低信号(图2),T2WI不均匀高信号。8例行增强扫描者中6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3);2例强化较均匀。右侧额叶受累6例,左额叶受累4例,双侧额叶同时受累1例。7例脑部病灶周围可见片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水肿区,边界欠清。 3 讨论 嗅神经母细胞瘤是外胚层神经上皮源性肿瘤,起源于筛骨筛板或鼻腔嗅区黏膜的嗅神经细胞,外观淡红似鼻息肉,易出血,常侵犯上鼻甲、中鼻甲、上鼻道、

8大成果揭露干细胞最新研究状况

8大成果揭露干细胞最新研究状况 导读:干细胞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015年国内外诸多新研究,为干细胞应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015上半年国内外干细胞研究成果 干细胞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015年国内外诸多新研究,为干细胞应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015上半年国内外干细胞研究成果盘点: 成果一:重编程干细胞或能预防辐射后癌变 简要:据美国科罗拉多大学(UC)癌症中心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叫做程序性平常化的保护程序就是其中一种,让被辐射破坏的干细胞分化为其他细胞,不再永生。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的《干细胞》杂志上。该研究显示,通过重编程这种保护程序,除去被辐射伤害的干细胞,就可能预防癌症的发生。 成果二:干细胞培养新方法筹建安全防护墙 简要: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和加州大学(UC)圣迭戈医学院的

研究人员带领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某些特定干细胞培养方法与DNA 突变增加有关。这项研究为研究人员指出了更安全和更可靠的干细胞培养方法,来治疗疾病和损伤。 成果三:碳纳米物质狙击肿瘤干细胞 简要: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合作,研究发现金属富勒醇Gd@C82(OH)22碳纳米材料可高效抑制三阴性乳腺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Gd@C82(OH)22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阻断细胞从上皮样(EMT)到间质样(MET)的转换,实现高效清除肿瘤干细胞,终止肿瘤发生和转移。 成果四:干细胞首次被诱导成三维迷你肺 简要:美国科学家首次成功诱导干细胞发育成人体肺部类器官一个三维迷你肺,它能模拟人体肺部的复杂结构,有助于科学家们研究肺部疾病并找到新疗法。这一组织在实验室内发育成三维球形结构,最后,通过让其与肺部发育有关的蛋白质接触,这些结构最终发育成肺部组织。而且,得到的肺部类器官在实验室存活了100多天。 成果五:区域选择性多能干细胞被发现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和现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和现状 一、细胞生物学的定义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结合起来。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非细胞形态的病毒除外)。 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生态学并列为我国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 二、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重要生命活动,包括: 1.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细胞核、染色体及基因表达的研究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 2.细胞增殖及其调控细胞分化及其调控 3.细胞通讯与细胞信号转导 4.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5.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三、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总趋势与重点领域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总趋势是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包括分子遗传学与生物化学)相互渗透与交融,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包括: 1.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 ——主要是非组蛋白对基因组的作用 2.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 3.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 细胞间信号传递、受体与信号跨膜转导、细胞内信号传递途径 4.细胞结构体系的组装 遗传信息结构体系、膜结构体系、细胞骨架结构体系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1997年SCI(ScienceCitationIndex,SCI)收录及引用论文检索,全世界自然科学研究中论文发表最集中的三个领域分别是: 5.细胞信号转导(signaltransduction); 6.细胞凋亡(cellapoptosis); 7.基因组与后基因组学研究(genomeandpost-genomicanalysis)。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1988年底发表的一份题为《什麽是当今科研领域的热门话题》(“Whatispopularinresearchtoday”)的调查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球研究最热门的三种疾病:症(cancer)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diseases)爱滋病和肝炎等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s:AIDS,hepatitis) 五大研究方向: ◆细胞周期调控(cellcyclecontrol); ◆细胞凋亡(cellapoptosis); ◆细胞衰老(cellularsenescence);

嗅黏膜嗅鞘细胞的实验研究概述(精)

嗅黏膜嗅鞘细胞的实验研究概述 【关键词】嗅鞘细胞 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OECs) 在功能上是介于施万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胶质细胞 ,具有神经营养、抑制胶质增生、瘢痕形成、成鞘作用等,为轴突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微环境及较强的迁移的特性,使其成为促进中枢神经再生的理想候选细胞之一。嗅鞘细胞同胶质细胞、施万细胞在表现型上有共同点,它们都能促进轴突的再生,主要区别在于嗅鞘细胞不但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也存在于外周神经中。 嗅黏膜中的神经元是唯一的生后才生长并在成年时继续分化的神经元,寿为 4~12 周,随着新细胞的生长,又建立了新的神经支配关系。嗅鞘细胞存在于嗅神经及嗅球的神经层上,沿嗅神经的全长,从周围神经系统到中枢神经分布。 成年哺乳类嗅黏膜中的嗅觉神经元具有终生更新的特点,由此说明嗅黏膜中存在神经干细胞。 嗅黏膜由源于外胚层的嗅板及位于其底部的间充质发育、分化而来,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上皮内的嗅细胞是初级嗅觉神经元,成体嗅黏膜内的嗅细胞终生处于不断凋亡、更新之中,新生嗅细胞的轴突进入固有层由嗅鞘细胞包绕形成嗅神经,经筛孔进入嗅球与僧帽细胞形成突触,在轴突的生长和突触的重建过程中,嗅鞘细胞具有重要的诱导作用[1~3]。 1 嗅鞘细胞的研究现状 嗅鞘细胞从被发现到体外培养成功,再到能够用于动物实验研究及应用于临床研究,经历了漫长的时间。Devon和Doucete[4]于1992年首次证实嗅鞘细胞可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形成髓鞘。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Li等[5]报道嗅鞘细胞移植到受损的成年大鼠皮质脊髓束可以促进轴突再生,脊髓功能得以改善。2000年Barnet[6]首次报道用术中切除的嗅球在体外培养并扩增人类嗅鞘细胞,并证明这些细胞生理功能良好,植入啮齿动物脱髓鞘区域能髓鞘化轴突,且无致瘤性。近年从嗅黏膜中提取、纯化培养嗅鞘细胞,以其独特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2 嗅鞘细胞的实验取材方法 成年SD大鼠体重250~300g,腹腔麻醉后,消毒面部皮肤。经一侧鼻孔沿鼻腔向上至内眦部剪开皮肤及鼻骨,暴露鼻中隔黏膜,用虹膜枪和眼科剪分离、剪取鼻中隔后三分之一嗅黏膜。可见鼻中隔最后上部的嗅区,呈黄色与呼吸道黏膜有较明显的区别。将此嗅区鼻中隔(嗅黏膜和骨质)完整取下,在显微镜下

干细胞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干细胞研究的历史、进展与未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4级胡文宝 干细胞是尚未分化发育的,能生成各种器官组织的全能细胞。它是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即这些细胞可以通过细胞维持自身细胞群大小,同时又可以进一步分化成为各种不同的组织细胞,从而构成机体各种复杂的组织和器官。干细胞可以来自胚胎、胎儿或成体。根据其来源不同,干细胞可分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构成动物发育的基础,即由单个受精卵发育成为具有各种组织器官的个体,成体干细胞的进一步分化则是成年动物体内组织和器官修复再生的基础。 干细胞研究的历史: 1959年,美国首次报道了通过体外受精(IVF)动物。 60年代,几个近亲种系的小鼠睾丸畸胎瘤的研究表明其来源于胚胎生殖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s, EG细胞),此工作确立了胚胎癌细胞(embryonic carcinoma cells, EC细胞)是一种干细胞。 1968年,Edwards 和Bavister 在体外获得了第一个人卵子。 70年代,EC细胞注入小鼠胚泡产生杂合小鼠。培养的SC细胞作为胚胎发育的模型,虽然其染色体的数目属于异常。 1978年,第一个试管婴儿,Louise Brown 在英国诞生。 1981年,Evan, Kaufman 和Martin从小鼠胚泡内细胞群分离出小鼠ES细胞。他们建立了小鼠ES细胞体外培养条件。由这些细胞产生的细胞系有正常的二倍型,像原生殖细胞一样产生三个胚层的衍生物。将ES细胞注入上鼠,能诱导形成畸胎瘤。 1984—1988年,Anderews 等人从人睾丸畸胎瘤细胞系Tera-2中产生出多能的、可鉴定的(克隆化的)细胞,称之为胚胎癌细胞(embryonic carcinoma cells, EC细胞)。克隆的人EC细胞在视黄酸的作用下分化形成神经元样细胞和其他类型的细胞。 1989年,Pera 等分离了一个人EC细胞系,此细胞系能产生出三个胚层的组织。这些细胞是非整倍体的(比正常细胞染色体多或少),他们在体外的分化潜能是有限的。 1994年,通过体外授精和病人捐献的人胚泡处于2-原核期。胚泡内细胞群在培养中得以保存其周边有滋养层细胞聚集,ES样细胞位于中央。 1998年,Thomoson等从治疗不育症的夫妇捐献的正常人胚泡中分离得到内细胞群。细胞经培养可多次传代,保持正常核型,具有高水平的端粒酶活性,表达人ES细胞而灵长类ES细胞的特征。当将几种非克隆化细胞系的细胞注入免疫缺陷小鼠内后可形成畸胎瘤。畸胎瘤含有来源于原始胚层的多种细胞类型,这证明了人ES细胞的多能性。 2000年,由Pera、 Trounson 和 Bongso 领导的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科学家从治疗不育症的夫妇捐赠的胚泡内细胞群中分离得到人ES细胞,这些细胞体外增殖,保持正常的核型,自发分化形成来源于三个胚层的体细胞系。将其注入免疫缺陷小鼠错开内产生畸胎瘤。 2003,建立了人类皮肤细胞与兔子卵细胞种间融合的方法,为人胚胎干细胞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2004年,Massachusetts Advanced Cell Technology 报道克隆小鼠的干细胞可以通过形成细小血管的心肌细胞修复心衰小鼠的心肌损伤。这种克隆细胞比来源于骨髓的成体干细胞修复作用更快、更有效,可以取代40%的瘢痕组织和恢复心肌功能。这是首次显示克隆干细胞在活体动物体内修复受损组织。 干细胞研究的进展: 1.干细胞的来源 胚胎干细胞主要来源于胚胎组织,而用于治疗的应该是人的胚胎干胚胎干细胞,由于人

嗅鞘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现状及移植途径

嗅鞘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现状及移植途径 脊髓损伤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难题之一。随着车祸、高空坠落等高能量损伤的日益增多,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嗅鞘细胞和脊髓损伤的基础、临床研究及相关文献回顾,就嗅鞘细胞的特点、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和移植途径作一综述。 标签:嗅鞘细胞;脊髓损伤;移植途径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难题之一。随着近年来车祸、高空坠落等高能量损伤的日益增多,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有统计显示,美国每年新发病例不低于10 000例,这还不包括在院外死亡的病例(占总病例的16%~30%)[1-2]。目前临床上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而嗅鞘细胞这种特殊类型的胶质细胞,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值得深入研究。现将近年来嗅鞘细胞治疗SCI 的进展综述如下。 1 嗅鞘细胞的生理特性 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又称嗅鞘胶质细胞,是存在于嗅觉系统中具备终生再生分裂能力的非神经元细胞,它既能在中枢系统中存活,又能促进神经元细胞轴突的生长,所以OECs兼有星形胶质细胞和雪旺细胞的特性[3-5]。Sasaki等[6]研究证实OECs能够穿越脊髓损伤离断部位(长达8 mm),使脱髓鞘的神经元轴突恢复功能,并且自身保持再生分裂的能力。OECs促进神经元细胞轴突生长的作用是通过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NTFs)来实现的。它主要分泌神经营养因子-3/4/5(neurotrophic-3/4/5,NT-3/4/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生长因子(never growth factor,NGF)等[7]。OECs同时还表达有S-100、Nexin、神经胶质源性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纤维结合蛋白等,这些物质可能对神经元轴突的生长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8-9]。最新研究发现OECs还有改善损伤区及附近部位微循环,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9-10]。 2 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现状 脊髓在受到压迫、剪切、撕裂以及旋转等高能量暴力时,脊髓内的神经元、胶质细胞等发生即时死亡,脊髓受损处传导障碍或中断,与此同时血-脑屏障等正常结构被破坏,此为原发性脊髓损伤。之后数分钟内,原发伤即可引起局部缺血、水肿、炎性反应、脂质过氧化、Ca2+超载、兴奋性神经递质聚集、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等一系列的继发性损伤反应,此即为继发性脊髓损伤[11]。继发伤加重了原发伤,并使脊髓损伤的程度和范围进一步加大,受损神经元自我凋亡,神经纤维脱髓鞘变性[12]。原则上原发性损伤大多是不可逆的,但继发性损伤则是可以通过及早、正确的医疗措施进行干预、减轻和预防的。

嗅鞘细胞在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嗅鞘细胞在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作者:陈莉发 ,余华荣李兵仓 【摘要】嗅鞘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神经胶质细胞,也是目前唯一应用到临床治疗脊髓损伤的细胞。在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嗅鞘细胞具有改善损伤微环境、促进轴突再生、穿越胶质瘢痕、亲和神经元和导向神经再生方面的作用,为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及病变治疗提供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嗅鞘细胞;神经损伤;修复 Abstract: 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are specialized glial cells that have been exclusively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have many effects on repairing nervous system injury,such as improving lesion micro environment,enhancing axon regeneration,crossing glue scar,affiliating neuron and guiding neural regeneration.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have wide clinical perspect in repairing nervous system injury. Key words: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nervous system injury;repair 早在19世纪末,人们就发现低等脊椎动物如鱼类和两栖类外周和中枢神经均可再生,但哺乳动物,只有外周神经损伤后可以再生,中枢神经则无再生能力。外周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后的

细胞生物学简介

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是运用近代物理学和化学的技术成就,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概念,从细胞整体、显微、亚显微和分子等各级水平上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细胞生物学由Cytology发展而来,Cytology是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特别是染色体)的研究。在我国基础学科发展规划中,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生态学并列为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细胞生物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许多学科都预期有交叉,甚至界限难分。 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次,(斯。诺。美。A11-走在生物医学的最前沿)以动态的观点,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 运用近代物理学和化学的技术成就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概念,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动的科学,其核心问题是遗传与发育的问题。 从1839年M.J.施莱登和T.A.H.施旺的细胞学说问世以来,确立了细胞(真核细胞)是多细胞生物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但是长期以来,细胞学的研究偏重在结构方面。此后,在相邻学科的进展的影响下逐渐地发展到其他方面。例如在遗传学的带动下发展起细胞遗传学,加深了对染色体的认识;在生物化学的影响之下发展起细胞生化,用生化手段了解细胞各组分的生化组成和功能活动;在物理学、化学的渗透下形成了细胞化学,研究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其定位,这些都为细胞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细胞的超显微结构的研究,使人们对于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精细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以原核生物为材料取得的成就,使人们了解到遗传密码、中心法则以及原核生物中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等基本问题,这些都直接促进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但由于原核细胞不同于真核细胞,后者具有核膜,染色质除DNA外还含有组蛋白及非组蛋白,而且细胞质中的结构也比前者复杂得多。因此,还需要了解在原核生物得到的成就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真核细胞,研究遗传和发育在真核细胞中是如何操纵的。 细胞生物学虽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从学术思想上却可以追溯到较早的年代。1883年德国胚胎学家W.鲁就阐述过关于遗传和发育的设想。他假定受精卵中包含着所有的遗传物质,后者在卵裂时不是平均地分配到子细胞中,这种不同质的分裂决定子细胞及其后代的命运。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发展了这种想法,提出了种质学说,认为裂球的不均等分裂导致了细胞的分化。虽然这些见解都已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可以看出细胞生物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在那时已被提出来了。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分析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收集12例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用普通形态学方法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形态特点。结果按K adish分期,A期无一例,B期7例,C期5例。组织学特征是瘤细胞以片状、梁索状排列,有Homer-wright、Flener菊形团,细胞间可见胞浆突起形成的嗜酸性纤维。多种抗体免疫组化染色:NSE 12例均为阳性,S-100 3例阳性,NF4例阳性,Vimentin 4例阳性,LCA、K eratin、HMB-45、Desmin均为阴性。结论NSE对诊断嗅神经母细胞瘤有特异性价值,其它免疫组化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关键词:嗅神经母细胞瘤;病理学;临床;免疫组织化学 中图分类号:R730.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78(2000)06-04 41-03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Oifactory Neuroblatoma CAO Jun,GAO Ping,HUANG Ying-gui,etYal (Department of pathology,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 llege,Zhanjiang 524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 eatures of olfactory neuroblatoma were studied.Methods Totally 12 pat ients accompanied with detailed date.HE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 cal stainngs were used.Results According to Kadish?s staging system,t hey were O case of stage A,7 cases of stage B,5 cases of stage C.The pathological feature were small tumor cells arranged in pieces or str ips and acidophilic fibrillary which was interey toplasmic,Homer-Wrig ht rosette and/or Flexner rosette were found in some cases.Immunohis tochemistry showed that neuro-specific enolase (NSE) of 12 cases were positive;S-100 protein (S-100) of 3 cases and neurofilament protein (MF) of 4 cases and vimentin protein (vimentin). of 4 cases Positive,

造血干细胞的研究现状

造血干细胞的研究现状 造血干细胞的研究现状简介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造血前体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 骨髓、外周血和脐带血。一般可将血细胞的生成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和在形态上可以辨认的各种幼稚血细胞。造血干细胞采用不对称的分裂方式,平均每57 天分裂一次。它一方面可以再生,另一方面可以分化成髓红系干细胞和淋巴系干细胞,后两者又能分别分化成红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粒细胞等一系列血细胞。造血系统不同阶段受不同基因表达调控,造血分化也受到若干个随机细胞因子的调控。 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一)自我更新和自我维持能力: 正常情况下,造血干细胞经过不对称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子代细胞,其中一个仍保持造血干细胞的全部特征,这称为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或自我维持。自我更新使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维持不变。另一个子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特征发生改变,逐渐走向分化的途径,维持循环的各种血细胞的数量。(二)高度增殖潜能: 在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大约仅占骨髓0.05%,且大多数处于G0期。由于放、化疗造成造血细胞明显减少或在某些动员剂的作用下,造血干细胞能大量分裂,从而有更多的造血干细胞进入分裂周期。(三)多向分化潜能: 造血干细胞不仅能分化为各系统的血细胞系,还具有可塑性,可向某些非造血细胞转化,如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肝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多种组织的上皮细胞等。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主要有 CD34抗原、 CD38抗原、CD90抗原、CD117抗原、Sca1抗原和AC133抗原等,其中CD34是分离纯化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标志。利用这些表面标志,可将造血干细胞从造血组织中分离出来,进行研究。

干细胞研究进展

科学前沿论坛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等基础医学的不断发展,干细胞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干细胞技术也得到了较高水平的提升。自从1998年报道第一例人类干细胞前体细胞株被成功的分离和培养,干细胞成为了生物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其在细胞多能性维持机理、疾病发病机制等基础研究中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除此之外,干细胞作为体外器官构建和遗传性疾病治疗的首选细胞以及其在再生医学治疗中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外科学家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主要有诱导多样性干细胞、单倍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以及干细胞在再生医学治疗和其他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干细胞的概念、分类及特征等基础内容,然后重点阐述了干细胞在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以求为今后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干细胞的分类及研究进展 干细胞是指来自于胚胎、胎儿、成人的具有自我更新和不断繁殖以及分化为多种细胞能力的一类细胞,是机体及其他各种组织细胞的初始来源。根据干细胞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干细胞划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ES)、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和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 1.1 胚胎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ES)是由未着床的早期胚胎内细胞团中分离得到的一类干细胞。1981年,小鼠胚胎干细胞被成功的分离和培养,并随着今后的深入研究成为了最为成熟的干细胞体系。此后,科学家相继成功分离和培养得到了牛、羊等大型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1998年,人胚胎干细胞得以分离和培养,并建立了人胚胎干细胞系,而且证明了人胚胎干细胞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骨细胞以及神经细胞等细胞类型,这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种子细胞。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有较强的增值能力,且染色体的核型和带型都比较稳定;胚胎干细胞无论是在体外和体内培养的条件下都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可以分化为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并进一步被定向诱导分化为相应类型的组织细胞;此外,由于其端粒酶的活性较高,胚胎干细胞还具有高度未分化状态的保持能力。 1.2 成体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是一种可以在特定的组织中通过其自我更新能力产生来源一致的特异性细胞类型的一类未分化细胞,因此可以作为生成某种细胞的前体。成体干细胞的来源有很多,包括皮肤、肝、肾、骨髓、牙髓、胰腺、脑、视网膜、外周血等,但是成体干细胞并不能定向分化为人体所需的全部类型的组织细胞,而且成体干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在分离和纯化以及鉴定方面均具有一定的难度。成体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都可以自我更新,并分化成为特定类型的细胞,而且在移植后会出现免疫排斥,但是不同于胚胎干细胞的是成体干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不能产生多种细胞类型,分化功能有一定的局限,不能保持长时间的不分化,同时受到多种生长因子的影响,其分化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DNA变异增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但成体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核转移技术进行器官移植,有利于降低免疫排斥反应。 1.3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首次成功建系是在小鼠体内,2006年,科学家在小鼠的成纤维细胞中导入c-Myc、Oct4、Klf4、Sox24个转录因子,在此条件下成功获得了小鼠多潜能干细胞,并将其命名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Cs),该项研究成功受到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并在此后的不断研究中成功建立了猪、猴、人等多个物种的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系。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在细胞形态、培养特征、表面标志物、基因表达谱、染色质状态等多个方面与胚胎干细胞高度相似,在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受到较大伦理争议的今天,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出现以其较大的优势使胚胎干细胞的研究避开了伦理争议,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排斥问题。同时iPS细胞制备技术也得到了较高水平的发展,丙 干细胞研究进展 李 京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 要 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分化为体内所有类型细胞。 干细胞的研究一直以来是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并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出现,成为了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里程碑事件。同时我国干细胞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并在全世界干细胞研究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对干细胞的概念、分类等基础内容,干细胞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以及干细胞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前景作了如下综述。 关键词 干细胞;分化;临床;应用;进展 中图分类号 Q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6)08-0006-01 作者简介:李京,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下转第39页) SCIENTIST 6

嗅神经母细胞瘤

病史汇报 主诉:鼻肿瘤术后1年余,右眼进行性视力下降2月余 现病史: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侧间歇性鼻塞,伴进行性嗅觉减退,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偶有头昏、头痛,不剧,无视力下降,于阜阳市人民医院就诊,2016-09-30全麻下行鼻内镜手术,术后病理示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治疗,再次行鼻腔新生物活检病理示嗅神经母细胞瘤,拟行手术+放化疗综合治疗,与患者沟通后,患者拒绝予以出院。2月前患者开始出现右眼进行性视力下降,伴畏光、上眼睑红肿,1月前患者于当地医院行化疗(具体方案不详),化疗中患者无恶心、呕吐等特殊不适反应。2周前患者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示嗅神经母细胞瘤。现患者再次入我院进一步治疗,病程中患者偶有流黄脓涕,一般情况可,无发热、无恶心、呕吐,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 既往史:2016-09-30于阜阳市人民医院行鼻内镜手术,2016-11-11于我院行鼻内镜下鼻腔新生物活检术,否认“肝炎”“结核”史,既往“高血压”病史,未予控制,否认“糖尿病”史,否认其他重大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辅助检查: (2016-09-16,阜阳市人民医院)鼻窦内CT示右侧上颌窦、右筛窦及蝶窦炎,鼻中隔偏曲(2016-10-12,阜阳市人民医院)鼻新生物病理示:右鼻腔小细胞肿瘤。 (2016-10-17,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鼻新生物活检病理示:嗅神经母细胞瘤(2级)(2016-10-27,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鼻咽部MRI平扫示:右侧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术后改变,右侧筛窦异常信号;双侧颌下及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副鼻窦炎;脑内少许缺血灶。 (2018-03-21,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颈部穿刺活检示嗅神经母细胞瘤, 专科检查:耳:乳突区无压痛,双外耳廓无畸形,外耳道畅,未见新生物及分泌物,鼓膜完整。鼻:外鼻正常,鼻粘膜充血,双侧下鼻甲大,呈暗红色,麻黄素收敛尚敏感,双鼻腔未见分泌物,鼻腔未见新生物。咽喉:粘膜稍红,软腭无下塌,悬雍垂居中。双扁桃体不大。咽喉壁粘膜正常。间接喉镜示:无明显异常。颈:颈软,气管居中。右侧颈部Ib区、双侧颈部II区及右侧颈部V区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质硬,活动度差,触之无压痛。 诊断:右鼻嗅神经母细胞瘤伴颈部转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