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曾宪锋

(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昌黎066600)

植物区系地理学是研究世界或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的组成、现代和过去的分布以及它们的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科学。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广义植物地理学中的植物科属地理学、植物分布学和植物历史地理学3个部分。

植物区系地理学是生物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是植物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其目的是探究植物的起源、演化、时空分布规律及与地球历史变迁的关系;另一方面,从植物分类学和系统学角度研究植物区系的组成、起源和演化。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是以植物分类学、植物分布学、生态学、历史植物地理学、古生物学、古地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的。

中国植物区系十分丰富,不但起源古老,而且历史上的迁移、分化融合也很复杂,是研究世界特别是北温带植物区系起源、演化的关键地区,久为世界植物学界所关注。

中国近代植物区系地理的发展比较缓慢,早期一些外国植物学家对于中国植物区系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地区做了些研究(王荷生,1992)。他们分别发表了有关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区系的起源和历史、与北美或中亚等植物区系的关系以及中国一些地区,尤其是东南部森林区和西北部干旱区的植物区系成分和特征的著作。

中国最早的近代植物地理学家,首推胡先马肃、刘慎谔和李惠林3人,胡先马肃于1926年最早研究中国东南森林植物区系和全国植物区系的性质与成分,比较研究中国和北美东部木本植物区系的关系等。刘慎谔于1934~1936年第一次提出中国植物地理分区,先后发表对于华西北、西南及东北植物区系的看法。李惠林于1944年特别根据五加科的分布提出中国植物地理分区,以后对中国、东亚及东亚-北美植物区系做过不少研究报道。以上中外学者的工作,为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直到1957年以后,才陆续发表较多的有关中国植物专科,专属、地区性或全国性植物区系地理的论著。如钱崇澍等(1956)的《中国植被区划草案》、陈嵘(1962)《中国森林植物地理》、1964年吴征镒划分中国种子植物属(约2980个)为15个分布区类型和35个变型。1979年吴征镒做了“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的报告,把青藏高原、中国-日本和中国-喜马拉雅做为与亚洲荒漠、欧亚草原并列的植物亚区。吴征镒、王荷生的《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1983)和王荷生的《植物区系地理》(1992)两部著作,是中国现代植物区系地理学的一个开端。吴征镒的《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1991)将中国3116个属的分布区概括为15个类型和31个变型。张宏达发表了《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和发展》(1980),他根据古植物、地质历史,特别是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大陆漂移、板块学说,论述华夏植物区系与被子植物起源的地点与时期。另外,近年来随着中国及地方植物志工作的进展和开展系统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科属和地区性地理研究成果,如关于毛茛科、樟科、胡桃科、蔷薇科、唇形科、杜鹃属、人参属和天南星属等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演化和分区等的研究。中国植物染色体核型变化及与植物的演化关系,也开始有所研究。

自1990年始,“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重大项目开始实施,标志着中国植物区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些研究成果已陆续发表,全部项目业已完成。该项研究在理论方面有突破性进展,在研究方法上有创新,将我国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将影响对东亚乃至世界温带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资料。

2

—生 物 学 通 报 1998年第33卷第6期

该项研究认为东亚有众多的特有科、特有属和特有种,特别是具有一些古老的和联结进化路线的关键类群。东亚尤其是我国存在广大的亚热带森林地区是一独特的现象。东亚区系应是在泛北极和泛热带区之间,东宽西窄由太平洋楔入青藏高原时形成,应独立提到区级(Kingdom),这样有利于阐明东亚和我国植物区系的本质。中亚植物区系,源于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然而在第三纪古地中海退缩过程中已蜕变为亚热带、温带性质的荒漠区系,也应独立分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植物区系新的分区系统,即中国分为4个区:1泛北极植物区;o东亚植物区;?中亚植物区;?古热带植物区。区下分6个植物亚区,24个地区,48个亚地区。这一新的分区系统,更能较好地反映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和性质以及各区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中国植物区系中几十个重要科属以及古植物学的研究,证明中国植物区系的科、属、种不仅丰富,而且有许多联系进化线路的关键类群,即进化结点。可以认为种子植物的起源是多源、多期、多域的。这与现代流行的一些学说(Takhtajan,Thor ne,&Dahlg ren,Zimmer-man,Axelro d,H.L.Li)不同。以这些科、属的研究为基础,已初步提出一个被子植物的多源系统。关于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通常认为起源于白垩纪。研究发现了早白垩纪被子植物的化石以及特别对于那些间断分布于南-北半球的类群的分析,它们很可能起源于联合古陆,因此被子植物起源的时间有可能在侏罗纪甚至三叠纪,至少在这个时期被子植物的祖先类型或称前被子植物已经得到强烈分化,孕育出不同分支的祖型。

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联合古陆。然而如上所述中国植物区系中有众多的特有和关键科、属以及约一半以上的特有种,因此中国现代的植物区系主要是就地发生的,并且以华中、滇黔桂、横断山脉地区为起源和分化的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又承袭了北方第三纪,古地中海以及古热带的区系成分。由于板块运动,马来西亚及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板块可能同东亚板块有几次分合,因此中国植物区系古热带分区成分中马来西亚和澳洲成分比非洲成分多而古老。

白垩纪时中国植物区系已有雏形,并有了南、北及干热区域的分化,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隆起,台湾海峡与海南岛也与大陆先后分离,改变了大气环流的形势和东亚地貌格局,也促进了中国高山植物区系的形成和对周围区系的交流起了阻隔或通道作用,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面貌基本形成。第四纪以来冰川的进退特别是更新世的末次冰期,中国植物区系中又形成了一些避难所和新的分化中心。

确定了中国有247个种子植物特有属及28个分布稍出国境的半特有属,约占中国种子植物属的12%。对其分析研究的结果得出有8个分布比较集中地段或多度中心,即:三峡、滇黔桂、横断山南段、横断山中段、秦岭、黄山-天目山、中条山-南太行、内蒙古。特有属的分布可分为5个(或9个)分布型,并得出:属分布区的大小决定于属内各种对不同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属内种数多少不起决定作用;属分布区的形状主要取决于地形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条件。判断一个属是新特有还是古特有,有3个标准:1在系统上地位孤立与否;o与近缘属的分布间断与否;?属内类群分化多寡。符合3条中的前者如系统上孤立,与近缘属的分布间断即为古特有,反之即为新特有。

该项目的设计及制定的工作规范即试图将古植物学、植物系统学和植被中的建群种、优势种、特征种的研究与植物地理分布相结合,进行区系的综合研究。尽管在实施过程中,这种结合尚存在一些问题,但已获得明显的效果。细胞地理学研究方法较普遍地被采用,同时也进行了分子地理学研究的尝试。在研究手段方面较普遍地运用了计算机,特别重要的是建立了“中国种子植物数据库”和开发出“中国种子植物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这在我国是首次。中国种子植物数据库包括(1)全部中国种子植物科、属、种及种下单位的名称信息;(2)各级单位的分布信息(水平分布:国家、省、县经纬度,生境,垂直

3

1998年第33卷第6期 生 物 学 通 报

分布;(3)本数据库各分类单位在各地区的凭证标本信息;(4)1949年以来发表的中国新分类群信息(文献、模式标本产地、存放地、采集人[号])。

总之,植物区系学研究方兴未艾,由于50年代以来一些新理论、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至70年代,现代植物区系地理学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而今正继续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成为地理学和植物学间一门高度综合和深化的学科。在方法上,也从野外调查、采集,传统的统计分析,进步到数理统计,栽培实验,定位和实验室研究观测以及电子计算机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等。

参考文献

 1 王荷生.植物区系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2 王荷生,张镱锂,黄劲松等.华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1995,增刊Ⅶ,32~54.

 3 王文采.中国植物区系中一些间断分布现象.植物研究, 1989,9(1):1~16.

 4 王文采.东亚植物区系的一些分布式样和迁移路线,植物分类学报,1992,30(1):1~24;30(2):97~117.

 5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云南植物研究, 1991,增刊Ⅳ,1~139.

珠被及其发育

陈树思(湖北黄冈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436100)唐为萍(湖北黄冈幼儿师范学校436100)

珠被是胚珠外的保护层,在被子植物中,通常由1~2层组成。如果有2层珠被则依内外不同而称为内珠被和外珠被;当胚珠只有1层珠被时,则称为单珠被。它往往比2层珠被厚而且细胞数目多。无论单珠被还是双珠被,除了珠孔以外,它们完全将珠心包围起来。受精后,在胚珠发育为种子的过程中,珠被则逐渐发育为种皮。

通常情况下,植物的胚珠具有单珠被或双珠被在大多数科中是固定的。双子叶植物合瓣花类的珠心往往只为1层珠被所包被,而较原始的双子叶植物和多数单子叶植物的胚珠有2层珠被。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离瓣花类的毛茛科和蔷薇科的一些属就具有1层珠被,而合瓣花类的一些植物如报春花科和葫芦科则具有2层珠被。这是因为在某些目、科甚至属中,珠被的数目变化很大,如胡椒科的豆瓣绿属有1层珠被,其它的属则有2层珠被。在同一属的不同种中也有不同的变化,如杨属的大多数种有2层珠被,但其中的2种和柳属的各种只有1层珠被。由于在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中表现出珠被层数的差异,以及人们对现代植物原始祖先的珠被数目尚不十分清楚,因此,珠被的层数在分类上的价值仍须进一步探讨。

珠被的层数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情况。无珠被的现象是罕见的,仅仅存在于桑寄生科和蛇菰科等的某些植物中。无珠被的胚珠为退化的类型,称为裸胚珠。也有具有3、4层珠被的情况,如阿福花属、榆属和仙人掌属的某些种就具有3层珠被。“第3层珠被”通常称为假种皮,它可来源于胚珠基部的合点或珠柄(见图1),也可由正常的珠被中某一部分变态而形成,甚至还

图1 胚珠纵切面

示假种皮(画点部分)

的发育

可由胎座等其它部位的细胞

发育而来。常见水果龙眼、荔

枝的肉质可食部分即是假种

皮。还有人在番荔枝科的一

些种中观察到了4层珠被,

其中2层是正常的,1层是外

珠被特化而形成的假种皮,

第4层则是由胚珠合点组织

重新发育而形成的一种新结

构,由于位于内外珠被之间,故被称为“中珠被”。

从个体发育上看,珠被是从远离珠心顶端

4

—生 物 学 通 报 1998年第33卷第6期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 第1大题:单项选题(请在下面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1、热带雨林的土壤类型为()。 A.黄壤 B.红壤 C.砖红壤 D.灰化土 2、()的乔木层植物叶片排列方向与入射光线垂直。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热带雨林 3、胎生植物是()的一个特殊现象。 A 热带雨林 B 红树林 C 常绿硬叶林 D 常绿阔叶林 4、在自然界,()是最为广泛的种群分布格局。 A. 均匀分布 B. 集群分布 C. 随机分布 5、当一个种群中幼龄个体数占的比例较大,老龄个体所占比例较小时,该种群属于()。 A 稳定种群 B 增长种群 C 衰退种群 6、某种植物向环境中释放次生代谢物,排斥其它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为()。 A 他感作用 B 抑制作用 C 竞争 D 领域性 7、形成"赤潮"的种群动态是 ( )。 A 不规则波动 B 周期性波动 C 种群爆发 D 生态入侵 8、赤潮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种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 A. CO2浓度升高 B. 水体温度变化 C. 水体富营养化 D.水体重金属污染物 9、从以下答案中选择拉丁文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 ar. majior N.E.B.所表示的命名内容.() A.变型; B.变种; C.亚种; D.品种. 10、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 A.群丛; B.种群; C.种; D.群系. 11、选择生长在高光强环境中的C4植物光合特点. () A.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高; B.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低; C.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低; D.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高. 12、在自然界,有一部分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分别在细胞的不同部位进行二氧化碳吸收,固定和有机物的合成, 请从下面的植物光合作用类型中选择出来. () A.C3植物; B.CAM植物; C.C4植物; D.B和C. 13仙人掌,霸王鞭分属仙人掌科和大戟科,但它们都以小叶,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为()。 A.趋同适应; B. 竞争; C. 互利共生; D. 趋异适应. 11、14、物种在自然界中最可能分布的地方是()。 A.生境条件最好的地方; B.环境条件较稳定的地方; C.该种竞争能力最大的地方; D.无天敌. 15、某种植物向环境中释放次生代谢物,排斥其它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为: ()。 A.他感作用 B.抑制作用 C.竞争 D.自疏 16、从以下答案中选择"常绿阔叶林"在植物群落分类单位中的等级.()。 A.植被型; B.群丛; C.群系; D.植被亚型. 17、海南岛,杭州和大兴安岭的地带性植被分别是:()。 A雨林,黄山松和针叶落叶松林; B.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 C雨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D.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落叶松林. 第2大题:多项选题(请在下面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1、从下列植物中排除北极-高山式间断分布种. ()。

中国植物区系特有现象研究进展 关于《中国植物区系特有现象研究进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植物区系特有现象是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文章回顾了植物区系特有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简述了特有现象的类型,分别从历史角度、遗传角度、生态角度介绍了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对特有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假说。介绍对比了植物特有现象的一些研究方法,认为在研究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特有现象明显的较大的类群,综合运用形态―地理学方法、细胞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位酶技术等手段来研究,以期取得更为精确的结果。在综述了我国对植物特有现象的研究之后,认为我们应当对我国特有植物进行编目、确立特有中心、加强重要地区的特有现象的研究,为更好的保护珍稀特有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下载论文网/2/view-13088545.htm 关键词:植物;植物区系;特有植物;方法;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77-4

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演示着生物多样性各方面的特殊性。特有现象是物种遗传分化的结果,种系分化促使物种适应不同的生境,而生境的多样性亦使种系分化。这种连续的、不连续的分化导致物种演化过程中发生间断,进而发生遗传分化使种系繁衍多变。特有现象分化有内因和外因,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既有普遍性,又具特殊性。例如包括地貌因子、地壤因子、气候因子、边缘效应、岛屿隔离以及自然杂交等(张宏达,1997)。特有现象的发生有明显区域性,反映生物历史地理演化的途径(蒋有绪等,2002)。特有现象无疑是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特有现象的研究为了解一个特定地区的植物区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1 特有现象的概念 特有现象是相对世界广泛分布现象而言的,一切不属于世界性分布的属或种,都可以称之为其分布区内的特有属或种。“特有”这概念最早是由瑞典植物学家de. Candolle 于1855 年在其著作《Geographie Botanique raisonnee》(植物地理纲要) 中提出,指局限分布于某一自然地区或生境内的分类学单位;Engler 将其分为新特有和古特有,现在仍然沿用。至1937 年,波兰植物地理学家Szymkiewicz才严格使用了“特有”这个词。Braun- Blanquet(1923) 曾强调指出:一个地区的特有现象的研究和精确解释,构成了一个极高的标准,为了获得有关地区植物居群起源及年龄的任何结论,这种标准是不可缺少的;这个标准使我们更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 试卷类型:A 卷 题号 一(20分) 二(20分) 三(10分) 四(15分) 五(20分) 六(15分) 总分 得分 一.填空(1×20=20分) 1.在植物区系学上,对属内仅含一种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区,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6.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已经解除。 7.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_____。 9.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___________草原和__________草原, 其中_____________草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槭分布在_____________夏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_____________大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 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的植物群落,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部。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二.比较下列概念(4×5=20分) 1.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布区 得分 评分人 得分 评分人

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秦仁昌1978) 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 Subdivision Lycophytina石松亚门 Order Lycopodiales石松目 Family 1. Huperziaceae石杉科 Genus 1. Huperzia石杉属 2. Phlegmariurus马尾杉属 Family 2. Lycopodiaceae石松科 Genus 1. Lycopodium石松属 2. Diphasiastrum扁枝石松属 3. Palhinhaea灯笼草属 4. Lycopodiella小石松属 5. Lycopodiastrum藤石松属 Order Selaginellales卷柏目 Family 3. Selaginellaceae卷柏科 Genus Selaginella卷柏属 Subdivision Isoephytina 水韭亚门 Order Isoetales 水韭目 Family 4. Isoetaceae水韭科 Genus Isoetes水韭属 Subdivision Sphenophytina 楔叶蕨亚门 Order Equisetales 木贼目 Family 5. Equisetaceae木贼科 Genus 1. Equisetum问荆属 2. Hippochaete木贼属 Subdivision Psilophytina 松叶蕨亚门 Order Psilotales 松叶蕨目 Family 6. Psilotaceae松叶蕨科 Genus Psilotum松叶蕨属 Subdivision Filicophytina 真蕨亚门 Class Eusporangiopsida 厚囊蕨纲 Order Ophioglossales瓶尔小草目 Family 7. Helminthostachyaceae七指蕨科 Genus Helminthostachys七指蕨属 Family 8. Botrychiaceae阴地蕨科 Genus 1. Botrychium小阴地蕨属 2. Botrypus假阴地蕨属 3. Sceptridium阴地蕨属 Family 9. Ophioglossaceae瓶尔小草科 Genus 1. Ophioderma带状瓶尔小草属 2. Ophioglossum瓶尔小草属 Order Marattiales 观音座莲目

200×-200×学年度第2学期期末考试(A)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 1.最小面积 对一个特定的群落类型能够提供足够的环境空间,或者能够保 证展现出该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真实特征的一定面 积。 2.植物环境(群落环境) 在群落内部,由于群落本身作用形成的特殊环境,是群落内部 的一个组成成分。 3.植物区系 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内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4.生态位 每个种群与群落中其他种群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 其机能关系。 5.植物群落 某一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一定的植物种群以及植物与环 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植物组合,称为植物群落。 二、判断题(10分,对着“√”,错者“×”,每题1分) 1.(×)建群种就是群落最高层的优势种。 2.(√)针阔混交林的乔木层具有两个层片。 3.(×)群落演替与群落波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是可以预测的。

4.(√)群落的复生必须具备种源及土壤。 5.(×)生态型是植物趋同适应的结果。 6.(×)光照越低,对阴生植物的生长发育越有利。 7.(×)外来种与入侵种属于同一概念范畴。 8.(×)胎生现象是热带雨林的乔木所特有的现象。 9.(√)环境条件的不均匀性是小群落形成的主要原因。 10.(√)沉水植物是典型的水生植物。 三、简答题(30分) 1.简述Logistic 增长曲线的特点。 曲线变化平缓(1.5分),具有一个上渐近线(1.5分) 2.根据植物对光强的不同反应,可将植物分为哪些类型? 阳生植物(1分)、阴生植物(1分)、耐荫性植物(1分) 3.草甸和草原有何区别? 草甸为隐域植被,草原为显域植被(1分) 草甸季相变化不明显,草原季相变化明显(1分) 草甸以中生植物为主,草原以旱生植物为主。(1分) 4.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分为哪些类型? 寒害(1分)、冻害(1分)、霜害(1分) 5.在世界范围内,夏绿林主要分布于哪些区域? 北大西洋沿岸(1分);西欧与中欧(1分);亚洲东部(1分) 6.阐明泰加林的基本特点。

文章编号:0529 6579(2000)05 0073 05 植物区系特征成分及地带性分化问题的探讨 崔大方1,廖文波2,王伯荪2 (1.华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2.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 要:简述关于植物区系成分以及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进展,讨论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 新技术在开展特征植物区系成分地带性分化以及分子生物地理学研究方面的意义.关键词:植物区系;特征成分;地带性分化;分子生物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Q948 5 文献标识码:A 植物区系的形成是种系长期分化、繁衍、发展的结果,并与区域性自然地理条件、古地质、古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变迁密切相关.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植物志、大部分地方植物志编写的全面完成,我国植物学家对植物区系的组成、性质、起源、区系关系及分区等特征开展了全面的研究,使区系学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特别是关于中国植物区系成分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观点.同时,区系学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或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在区系发展、演化过程中,区系表征成分、特征成分的发展和演化特征就是一个关键问题,它们将反过来对区系的性质、区系的发展、演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论述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进展、分析特征区系成分的性质,试图说明植物区系成分在形态-地理学、细胞-地理学、分子-(生物)地理学等水平,均存在地带性分化特点,因而将成为植物区系学研究的新途径. 1 关于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进展 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植物学研究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早在1918年钟观光就在广西西部、北部采集,1920年陈焕镛在广东、海南采集等.同一时期还有胡先在云南、辛树帜在广西、秦仁昌、蒋英在广西、贵州采集等.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野外采集和开展分类学研究,经过近70年以来我国植物学家的不懈努力,至90年代止发表了大量分类学、系统学的研究论文,全面完成了 中国植物志 80多卷120多部(分册)及多部地方植物志的编写和出版,极大地促进了对我国丰富植物资源的认识. 从20年代开始在分类学、系统学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如胡先、刘慎愕、李惠林、侯学煜、钟补求等陆续开展了有关的植物地理学(phytogeography)研究.该学科是19世纪初由Humboldt 和Candolle 等人奠基的一门学科,它以植被的外貌及生活型等作为标志,在20世纪初Engler,Drude,Diels 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植物地理学的概念,包括分布植物地理学、生态植物地理学、历史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分区等.现代意义的植物地理学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39800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39830310)收稿日期:1999 10 26; 作者简介:崔大方(1964~),男,博士,副教授.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9卷 第5期 2000年 9月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 RSITATIS SUNYATSE NI Vol 39 No 5Sep 2000

植物区系分析 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总和称为该地区的植物区系。为什么此地是这样一些植物聚集,彼处又是另一些植物组成?它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汇合到一起的?这些地区之间(通过植物)有过哪些联系?这些问题要在了解植物种属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区域为单位进行分析研究。它们虽然仅直接反映该区域环境特性的一个侧面,却常关联着整个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演变。 (一)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以中国为例 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可按它们的地理分布特征划分为若干地理成分。凡是自然分布区大体一致,或现代分布中心相近的所有类群均能合并为一种地理成分。前面列举的各种分布区类型都是不同地理成分划分的依据。 植物区系组成种类中,还可以根据各类群的起源地(起源中心)而划出若干发生成分。例如前面提到的对生叶虎耳草和仙女木都是北极-高山式地理分布(成分),但前者起源于高山,第四纪冰期才向北极扩展,应属高山型发生成分,后者则属北极发生成分。划分区系的发生成分需要研究各类群的分化进化和历史植物地理。 植物区系的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一个地区内通常有一些较古老的和较年青的区系成分混合生长,但起源古老的不一定很早就在该地区出现,也可能是后来从其他地区移来。确定历史成分要依靠古植物学资料和孢子花粉分析。 我国种子植物共有301科,2980属,24550种(连同蕨类可达27150种),它们的分布区类型十分复杂,根据吴征镒、王荷生(1983)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 全世界分布的科在中国有47个,每科种类很多,生态类型丰富,因而适应性广,许多是发生上较年青的类型。世界分布属在中国有108个,占全国属数的3.7%,大多分布在西南山区、西北干旱地区、淡水和沼泽地区。这些世界分布类型很少反映当地的区系特点,在进行区系成分分析统计时常予以扣除不计。 1.热带分布或热带分布为主的科属 我国约有一半的科即168科属于热带分布类型,包括1467属和8300多种(占种数1/3以上)。它们分布的北界可以渗入各个气候带,但以热带为主要分布中心。例如樟科我国约有20属370种,广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云南最多约18属170—180种,江南各省亦多在20种以上,个别种如三桠乌药(Lindera obtusiloba)、木姜子(Litsea pungens)等可北达晋南、山东或辽东。热带科中许多属于古老的类型,如樟科、肉荳蔻科、龙脑香科、五加科等、以及分类学上孤立的单种科和单属科,如苏铁科、买麻藤科、红木科等。这些表明中国植物区系起源久远,并在漫长地质时期内较好地保存下来。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成分:

第一章 1.物种P6 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没有完整、统一的概念,但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相似、遗传上稳定的生物类群。 2.种群P6 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P6) 3.植物的命名原则P8 生物命名采用林奈创立的双名法,并统一使用拉丁文。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 学名= 属名+ 种名+ 命名人 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 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 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 第二章 1.植物区系P26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世界种P30 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3.成对种P35

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 4.替代种P35 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或稍微交叉),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 5.生物入侵P71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6.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P29 (1)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障碍隔断; (2)间断分布区:也称不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中间被障碍隔开,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 7.植物分布区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P37-42 (1)气候演变 (2)地形变化 (3)板块运动 8.植物区系主要有哪些成分?P45-46 地理成分(根据生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来划分的。) 发生成分 迁移成分 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的。)生态成分

《植物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1.种:是分类系统的最小单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的可育后代,并且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2.种群:占据某一定地区的某个植物种的一个群个体叫做种群。 3.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其共同特征是:有根、茎、叶的分化,有维管束,它们的生殖器官都是多细胞的,生殖时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胚。由于这些特征的出现,加强了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对陆地环境的适应,从而使它们得以长足发展,所以称这些植物为高等植物。 4.植物学名:一种植物由属名、种名和命名人的姓氏缩写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拉丁学名。一个物种只有一个拉丁学名,学名第一个字是属名,为拉丁名词,其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是种加词即种名,大部分为形容词,种名一律小写其性、数、格需与属名一致,在种名的后面还应加上命名人的姓氏缩写。用正体字书写。 5.生态因子:在众多环境因子中直接作用于植物生命过程的那些环境因子称之为生态因子。 6.生态幅:植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强度变化的适应范围。 7.光补偿点:当光合强度以呼吸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之为光补偿点。 8.春化过程:很多温带区域的植物,只有在它们受到一段时间冬季低温的条件,才能重新开始正常的生长,这就是所谓的冬季低温刺激或者春化过程。 9.寒害:热带亚热带的喜温植物,当寒潮到来时,温度还没有下降到0摄氏度,植物就受到伤害,我们称之为寒害。 10.旱生植物:是干旱生境——草原、荒漠以及其后干燥、炎热区域的植物。它们在气候潮湿区域的干燥生境也有分布。旱生植物总的特点就是能够忍受干旱,而不强烈降低其生命活动。 11.生理性干旱:指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土壤并不缺乏水,但其不良土壤状况或根系自身的原因,使根系吸收不到水分,植物体内发生水分亏缺的现象。 12.顶极群落:植物演替的结果导致该地区的生境条件逐渐由严酷向中性转变,同时植物群落逐渐地向着在更大程度上适应于该地区气候条件的稳定状态转变,这种适应于现时气候条件的、结构稳定的群落,美国学者称之为顶级群落。 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13.抗寒性锻炼:当环境温度从秋季到冬季降低时,植物体内增加一些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使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增大,冰点低,从而抵御寒冷。这种过程就称之为抗寒性锻炼。 14.演替:在任何一个区域发生了植物群落的改变,即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称之为演替。 15.红树林: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淹没,潮涨时淹没于水中,退潮时露出水外的一种淤泥海滩上的高温、耐盐、湿生的乔灌木植物群落,主要由红树科植物组成。 16.层片结构:属于某一生活类型的植物,有相当的数量,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所形成的特定结构就叫做层片结构。 17.植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 18.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科、属、种)的总体就是该地区的植物区系 19.长日照植物: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有一段时期,如果每天光照时数超过一定限度(14小时以上)才能形成花芽,日光照时间越长,开花越早,凡具有这种特性的植物即称为长日照植物。 二、填空

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引言生物圈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有机部分. 2.生物膜:地表上下100m的区域,生物繁衍最集中的范围. 3.植物有机体占生命有机体的99%。 第一章植物的基本类群 1.生物特征: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进化、应激性 2.植物繁殖的三种方式: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3.植物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4.植物的分类原则:自然分类法(林奈) 5.植物界六大类群: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6.种: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局限在一定区域的生物类群。 7.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各群在在空间上互有间 断即为种群。 8.世代交替:在植物的生活史中,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的现象。 9.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代表科:木兰科、樟科、壳斗科、山茶科。 10. 第二章植物的生活和环境 生态: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的形式或者总体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塑造、改造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1.环境:指某一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植物生命活动(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 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3.生态因子分类(简述)

4.环境胁迫: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 现象成为环境胁迫。 5.干扰: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 6.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所能忍受的最低限度,就成为这种植物的限制 因子。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简述) ①综合作用:1)不可替代性2)互相作用(各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②主导因子作用:所有因子不变,某一因子的变化引起生态关系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1)最低量定律:不可缺少的有效养分中,数量上接近临界最低的一个,限制着植物的产量; 2)限制因子作用:在某一程度上起主导作用,不同时空条件下,限制因子不同,会变化; 3)生态因子三基点:最高点、最低点、最适点; ③补偿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生态因子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 ④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植物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 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任意生态因子直接和间接影响植物生长。 三、植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考点) 1、适应:植物生活在变化的环境中,它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反映出的所发生的变异,使其能 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增强抵御不利条件的能力。 1)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适应与不适应是相对的;3)适应的结果——产生进化。 进 趋同适应:来自不同地方的植物在同一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变异 化趋异适应:来自同一个地方的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生存进化 适弹性(可逆)【如驯化:在环境定向压力下植物发生的生态幅变化】 应塑性(不可逆,基因已被改变) 2、适应忍耐力(耐性范围) 能力需求性 3、生态类群(型):同一生境下,对某一生态因子而言,不同种群的习性 一样、适应相同的植物组合。 4、生态型:长期受不同环境因素影响,植物在生态适应的过程中,发生群体间的变异与分化,形 成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个体群,并在遗传性上被固定下来,这种种内不同种群称为生态型。 5、生态差型:同种内不同生态型的适应特征呈连续变化的现象。 第二节光照条件 【光对植物的影响:光强、光质、光周期】 一、光强 1.光强与光合作用 需求性

植物地理学复习提纲 引言 植物区系地理学:是研究各种植物的分布规律、各地区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和形成原因的科学。 植被地理学:是研究各地区的植被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 1、原核植物分门:细菌、蓝藻门 2、苔藓植物分纲:苔纲藓纲、 特征:1,植物体有两种形态:叶状体、茎叶体;2,没有根的分化,只有假根;3,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而附在配子体 3、蕨类植物分纲:1裸蕨纲2石松纲3水韭纲4木贼纲5真蕨纲。 4、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胚珠裸露,种子裸露;2全部为木本植物,大多数为高大乔木;3具颈卵器构造,有些种的精子还具有鞭毛(苏铁);4具多胚现象; 裸子植物分纲:分为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买麻藤纲和红豆纲5、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具有真正的花;2种子包在果皮之内;3具有双受精现象;4孢子体高度发达,组织分化精细,生理机能效率高;5多种传粉方式;6生长和营养方式多种多样性。 被子植物分纲: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

6、认识校园的植物(种名和所属科名) 1.漆树科:芒果、人面子、盐肤木 2.梧桐科:苹婆 3.棕榈科:鱼尾葵、棕竹、王棕、假槟榔、金山葵、短穗鱼尾葵、蒲葵、瓶子椰 4.马鞭草科:黄树梅 5.大戟科:海南珊瑚、蝴蝶果、重阳木、乌桕、月下珠、一品红 6.千屈菜科:大花紫薇、紫薇 7.五加科:鹅掌柴 8.榆科:朴树 9.天南星科:白蝶芋 10.紫草科:福建茶 11.锦葵科:朱槿花、彩叶扶桑 12.百合科:沿阶草 13.海金沙科:海金沙、红千层、白千层 14.无患子科:龙眼 15.桑科:小叶榕、大叶洒金榕、金钱榕、柳叶榕、构树、橡胶榕、无花果、菠萝蜜 16.菊科:蟛蜞菊、三叶鬼针草、小飞蓬 17.莎草科:香附子 18.禾本科:红花酢浆草、黄花酢浆草、细叶结缕草、黄金挂绿、观音竹、佛肚竹 19.伞形科:雷公根 20.车前科:车前草 21.桃金娘科:番樱桃、番石榴、铁仔葡萄 22.苏铁科:苏铁 23.茜草科:雪茄花、龙船花 24.鸭跖草科:蚌花 25.夹竹桃科:鸡蛋花、黄蝉花、黄花夹竹桃 26.海桐花科:海桐花 27.蔷薇科:桃花、枇杷 28.爵床科:小驳骨 29.百合科:麦冬 30.杜英科:高山望、圆果杜英

植物地理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植物分类原则:人为分类、自然分类。 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即属名加上种加词(种名)。属名和种名均为斜体字,姓名则正体书写。 5.原核生物:细菌门:单细胞生物,无光合作用,最古老、最小的生物,适应能力极强,无孔不入 蓝藻门:没有细胞膜核的单细胞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 真菌门:完全是异养型 地衣门: 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光合作用,没有完善的输导组织,躯体矮小 蕨类植物门: 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营养体全部为木本,枝茎里木质部很发达。页呈针形、鳞形、线形,稀为扇形、椭圆形或退化成鞘状,裸露的胚珠。

被子植物门:具有形态多样的营养器官,有真正的花。 6.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二者关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个体发育也都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7.菌藻植物时代:大气层的改变、有机质的积累。 第二章 1.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物种的形成与分布:P35 (1)异地物种形成: (2)同地物种形成: (3)平行物种形成: 3.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P37 4.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5.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1)地理成分: (2)发生成分:

植物地理学复习总结 引言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影响 1.植物生产氧气,维持生物正常呼吸作用,在大气中可形成臭氧层。 2.植物生产有机物,供生物作为食物。 3.改变水体的理化性质,参与湖泊、沼泽的发展演化。 4.植物残体参与岩石的形成,产生含煤、石油的岩层。 5.依靠植物加快土壤的形成,植物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向土壤中集聚。 6.植物影响地表水分循环和热量平衡,因而影响各地气候形成,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7.植物具有净化环境的作用。 8.菌类完成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转化。 1.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生物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植物群落:由于空间的有限性,属于同种或不同种类的大量个体毗邻生长,彼此之间必然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同时和周围环境也存在密切的关系,这些个体经过竞争、适应、淘汰,逐渐形成有规律的各式植物组合。 第一章 3.植物分类原则:人们根据植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门别类,排

列顺序,形成分类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 4.同物异名:同一植物由于地区不同,语言不同,往往有不同名称。(马铃薯,土豆) 异物同名:同一名称指不同植物(白头翁) 5.种的命名方法:双名法属名(拉丁名词)+种加词(拉丁形容词)+命名人(正体) 6.有性生殖:a同配生殖 b异配生殖C卵式生殖D接合生殖 7.世代交替:同(异)型世代交替:在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如果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形态构造基本(不)相同。 8.苔藓的配子体(n)在世代交替中占优势;蕨类植物孢子体(2n)远比配子体发达,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 9.苔藓的孢子体分三部分:孢蒴(孢子囊),蒴柄,基足 10.蕨类的幼胚暂时寄生在配子体上,长大后配子体死亡,孢子体即行独立生活。 11.种子植物形成种子和花粉管。配子体进一步退化,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 12.裸子植物孢子体:多年生木本植物,大多数为单轴分枝的高大乔木,枝条常有长短枝之分。木质部一般只有管胞,韧皮部只有筛胞。 13.裸子植物配子体: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裸子植物种子:胚(2n),来源于受精卵,是新一代孢子体;胚乳(n)来源于雌配子体;种皮(2n)来源于珠被,是老一代孢子体。大多数裸子植物都具有多胚现象。

一、中国植物区系特点 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植物种类丰富 中国维管束植物共约353科,3184属,2.715万多种,分别占世界科、属、种数的56.9%、24.5%和11.4%。就种数而言,仅次于世界上植物区系丰富的马来西亚植物区(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3位。 从植物科属的大小,即其含有种数的多少来看,现知世界种子植物中含有万种以上的4个特大科,在中国也都含有千种以上。 另有50科在中国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唇形科、杜鹃花科等,共有1.97万余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80%以上,构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骨干。2.起源古老 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数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号称活化石。此外还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柳杉(Cryptomeria,2种)、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的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萼树(Brctu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它们主要产于我国亚热带、热带森林中。 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也残存着一些古老成分,如木兰(Magnolia)、五味子(Schisandra)、猕猴桃(Actinidia)、南蛇藤(Celastrus)、鹅耳枥(Carpinus)、梣(Fraxinus)、胡桃(Juglans)、黄檗(Phellodendron)、以及葡萄等属的个别种。西北荒漠植被中,也保存许多古地中海或古南大陆的古老或孑遗成分,如蒺藜科的白刺(Nitraia)、骆驼蓬(Peganum)、油柴(Tetraena)、木霸王

植物地理学 名词解释 1、最小面积:对一定的群落类型能够提供足够的环境空间,或者能够保证展现出该类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真是特征的一定面积。 2、植物环境:在群落内部,由于群落本身作用形成的特殊环境,是群落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 3、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内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4、生态位: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种)的综合体,在群落中与该生物所占有的空间有关。 5、植物种群:某一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一定的植物种群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植物组合。 6、植物内稳态:植物控制小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7、生物入侵: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8、环境: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9、植物分布区:一个地区或一个群落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10、地带性植被:大体上与气候相吻合,在陆地表面呈带状分布,占有大面积的植被,成为地带性植被或显域植被。 11、竞争排斥原理:生态学上完全相同的种,不能长久的共存,最终一个种被另一个种所取代。(高斯假说)、 12、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有机集合。 13、地理残遗分布:一些分布很广的植物在冰期时分布范围会急剧缩小,至今仍保存狭小的分布区的现象。 14、垂直带谱: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形成的一定体系。 15、群落成员型:根据物种在群落中的各种特征综合评价其作用和地位额尔划分出来的物种类型,如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等。 16、高斯假说: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若生活在同一地区,由于剧烈的竞争,他们必然会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 17、种: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括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 18、生理性干旱:当土壤溶液浓度很高,降低土壤渗透势,导致土壤水势低于植物水势时,植物不能从土壤中吸水,反而会出现脱水的现象称生理性干旱。19、植物群落:是指在特定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活环境中所有植物种群组成的有机集合。 20、趋同适应: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21、顶级群落:演替系列中发展到最后、不存在物种更替证据时的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群落。 22、群落演替:群落经过一定历史发展时期,由一种群落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群落类型的过程,即在一定区域内群落的演替过程。 23、非地带性植被:是指受地下水、地表水、地貌部位或地表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

第六章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第一节生物分布区 一、种的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 二、分布区的形成 三、分布区的扩展 四、分布区的类型 五、间断分布的成因 一、种的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 (一)分布区的概念 种的分布区?a?a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并且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够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种的分布区与栖息地有区别 分布区如果是一个面,栖息地则是一个点。 分布区比栖息地要大。 (二)分布区的制图方法 1、点图法 2、周界法(轮廓法) 3、涂斑法 二、分布区的形成 (一)分布区的形成理论 1、单境发生论 2、多境发生论 3、稳健的多境发生论 4、泛境发生论 (二)影响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主要环境因子 ◆气候演变 ◆土壤因子 ◆地形变化 ◆生物因子 ◆历史因子 ◆人为因子 三、分布区的扩展

(一)主动扩展 1、正常扩展 图6-3 2、先锋扩展 (二)被动扩展 1、水扩展 2、风扩展 3、生物携带扩展 四、分布区的类型 (一)广域分布区 (二)狭域分布区 (三)连续分布区 (四)间断分布区 (五)扩展分布区 (六)潜在分布区 (七)特有性分布区 (八)残遗分布区 (九)替代分布区 五、间断分布的成因 1、自然条件变化 2、生物的分散迁移及在原来分布区内的死亡 3、陆地下沉 4、大陆漂移 5、跳跃式传播 6、人为影响 第二节生物区系 一、生物区系的概念 植物区系 动物区系 广义生物区系——指许多不同生物种(科属种)的总和。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划分。如:按生物分类系统分为被子植物区系、兽类区系、鸟类区系等; 按行政区划分如中国生物区系、日本生物区系等。 狭义——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 ?

第一章绪论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①植物是生产者 ②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③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 ④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第二章 细胞: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指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系统发育即生物种族的发展史。可以只一个类群形成的历史,也可以指生命在地球上起源和演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它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子)开始,经过一些发展阶段,再出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形态和生殖上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相互联系: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对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 发育有着很大的作用,二者促进了生物的演化。 颈卵器植物:雌性生殖器官为颈卵器的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单叶和复叶的区别及联系? 单叶是在一个叶柄上只生一片叶片。复叶是在叶柄上着生两片以上完全独立的小叶。 复叶的叶柄称为叶轴或总叶柄,叶轴上所生的叶称为小叶,小叶的叶柄即为小叶柄。 区别:叶轴的顶端没有顶芽,而小枝常具有顶芽;小叶的叶腋一般没有腋芽,芽只出现在叶轴的腋内,而小枝的叶腋都有腋芽;复叶脱落时,先是小叶脱落,叶脱落,最后叶轴脱落;小枝上只有叶脱落;叶轴上的小叶与叶轴成同一平面,小枝上的叶与小枝成一定角度。 叶序:叶在茎上都有一定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 常见类型 ①互生:每节着生1片叶,如樟树 ②对生:每节相对着生2片叶,如女贞 ③轮生:每节着生3片或3片以上的叶,如夹竹桃 ④簇生(从生):节间缩短密接,叶成簇着生在短枝上,如金钱松、银杏 ⑤基生:植物无明显的地上茎,叶从植物贴地面的基部生出,如蒲公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