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前沿研究领域综述。

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前沿研究领域综述。

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前沿研究领域综述。
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前沿研究领域综述。

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前沿研究领域综述

(钦州学院黄同学)

摘要:跟踪研究自然资源的演化、开发利用过程调控机理一直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任务和研究方向。论文总结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950年以来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在1950—1978年期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以大规模的自然资源调查与综合科学考察为主,丰硕的考察成果对中国的资源开发和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在系统地积累科学资料和开拓资源科学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为了解我国资源环境、建立资源科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2000年期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转向了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并重的格局,完成的一系列考察报告为区域发展指明了路径,为全面认识中国自然资源和开展自然资源综合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2000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更加注重学科体系建设,促进了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建立;更加注重世界资源研究,将自然资源考察地域拓展到全球范围;更加注重机理过程研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流动、资源安全、生态服务功能等领域进行了理论开拓;更加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在环境修复的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展望未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领域研究将会继续以国

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能源及矿产资源等关键资源为主要对象,在以下5个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推动资源学科的建设与发展:①区域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综合研究;②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复杂性;③自然资源流动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④世界自然资源态势与国家战略性资源安全;⑤环境修复机理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关键词: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利用;资源保障

自然资源是决定人类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无论从全球整体利益出发还是中国国家利益出发,都迫切需要对世界和本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环境影响进行不断的跟踪研究。跟踪研究自然资源的演化和开发利用过程、格局与调控机理,研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和开发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环境修复技术;揭示和发现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资源流动机制,发展资源科学和环境科学,一直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任务和研究方向。资源环境研究跟国家需求密切相关,不同时期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对资源环境研究的需求也就不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不同时期紧紧围绕国家需求目标开展研究,均取得了重大成果,概括说来,主要有大规模自然资源调查与综合科学考察、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向机理研究和全球资源研究拓展三个阶段,本文主要评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这三个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1 大规模的自然资源调查与综合科学考察(1950—197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研究是从大规模的自然资源调查与综合科学考察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大规模进行资源开发和各项经济建设,政府十分重视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的科学调查和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研究工作。为了适应国家的需要,中国科学院于1955年成立了由竺可桢负责的综合考察工作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通过中国科学院内外广泛协作组织了34个考察队,参加考察队的有中国科学院各有关研究所、高等院校、中央各部委、所在地方各级产业部门等近700个单位,参加人员达15000多人次,考察范围西到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新疆,北到黑龙江流域和内蒙古草原,南到云南和海南,几乎遍及全国所有省区;考察内容不仅涵盖土地、水、生物、矿产和气候等各项自然资源,也很有前瞻性地涵盖了荒漠化、水土流水、盐碱化等各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通过长时期大范围的综合科学考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写了一系列有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考察报告以及生产力布局、国土整治的方案和建议,这不仅对中国的资源开发和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在系统地积累科学资料和开拓资源科学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为了解我国资源环境、建立资源科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大规模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无论在规模、多学科交叉、考察时间长度、对国家建设的贡献来看,在世界自然资源研究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例如1956—1960年对新疆进行了综合考

察,提交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农业合理布局的远景设想》为新疆农业几十年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又例如1953—1957年先后成立了云南和华南两个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和紫胶考察队,相继在粤、闽、桂、滇、黔、川等省区进行了橡胶、紫胶等热带与南亚热带生物资源的调查和开发利用的研究,向国家提供了橡胶及热带作物宜林地考察报告以及开发利用方案,为我国橡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些考察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当属1960—1962、1966—1968、1973—1978年对青藏高原进行了3次长时间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通过这三次考察研究,积累了珍贵的科学资料,编写了34部约1600万字的科学考察丛书,阐明了青藏高原的地球物理场等特征、地质历史和高原形成原因及隆起过程,分析了高原隆起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揭示了生物区系的形成、演变规律,为地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以及青藏高原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可以看出,此阶段我所自然资源研究主要具有如下特征:①多学科跨部门野外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②组织形式为多学科跨部门的考察队,每个考察队参加人次在100人次以上,参加部门也多在10个以上;③考察任务以水土气生能源矿产的合理开发利用为指向,直接与国家建设需求挂钩,考察研究成果直接提交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2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1978—2000年)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新一轮国民经济建设和快速发展

阶段开始,如何认识我国各种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国家的重大需求。与此相适应,我所资源环境研究的方向和重点转向了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两个方面。

此阶段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仍然是自然资源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但考察队重点是以区域为主,组织了南水北调考察队、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新疆资源开发综合考察队、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南资源开发考察队等6个科学考察队,青藏高原的综合科学考察还在继续,并转向对横断山区的全面考察。此阶段的科学考察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实地调查资料,产出了黄土高原综合考察、西南地区国土资源综合考察等系列成果,为新疆地区、西南地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由于具有前期大规模考察基础,资源科学的研究在此阶段受到空前重视,研究重点开始由自然资源考察逐渐转移到了自然资源分布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战略方面的研究,并产出了一系列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在土地资源研究方面,石玉林等完成了《中国宜农荒地资源》、《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编写和编制,这些著作和成果至今对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生物资源研究方面,苏大学等组织开展了南方十八省区草地普查,编著了《中国草地资源》,编制了《中国1∶100万草地资源图》,李文华、李飞等编著了《中国森林资源研究》等专著,系统总结了中国森林资源状况、分布、结构、功能以及生产基地布局和森林植物的

综合开发利用;在气候资源方面,编写了《中国农业气候》;在总体方面,组织编写出版了《中国自然资源丛书》。上述这些研究为全面认识中国自然资源奠定了数据基础,为资源承载力的计量和测算提供了条件,19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总结创立了“区域资源系统生产力方法”,分时段、分省区、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得出中国土地最大人口承载量为16亿人的结论。随后承载力研究逐步扩展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到21世纪初期已发展到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并实际应用于区域发展规划,极大地拓展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领域与应用范围。

一系列研究成果都表明了我国自然资源有限,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那么资源的高效利用就成了重要研究方向。1996—2000年我所开展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技术”研究,封志明、陈百明等主编完成了《农业资源态势分析与优化配置》、《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优化模式与技术集成》、《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与决策支持》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新技术应用前景与技术对策》等5部专著,研究提出了适宜5个不同类型区的14种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优化模式及其配套的技术体系集成方案,其中,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力、不同类型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优化模式与技术体系集成和县级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3项研究成果,被国家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发展计划委员会和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

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拓展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新领域。与此同时,我所国情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1996年发布的国情研究第二号报告《开源与节约》中,首次明确系统地提出了“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新资源战略,为我国目前实施的资源节约型社会政策和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3资源科学向机理研究和世界资源研究拓展(2000-2010年)2000年以来,中国进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自然资源能否持续支撑这一长期进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迫切需要资源科学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关系、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迫切需要深入研究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与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及这些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相互作用过程。在这种背景下,我所在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相应地向机理研究和世界资源研究拓展,取得了如下主要进展:

(1)建立了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资源科学是由我所老中青三代科学工作者不懈努力建立和发展起来的。2000年以来,我所组织编写的《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资源科学技术名词》、《资源科学》、《自然资源总论》和《资源科学学科进展报告》等陆续出版,基本确立了资源科学的学术地位。资源科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论、水土资源、资源地理、资源生态、资源经济与资源信息、资源管理学等学科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 2 )将自然资源考察地域拓展到了全球范围2000年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全面展开对全球资源与环境热点问题的研究,力求在国际

资源环境领域的竞争与合作中掌握主动权。我所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除跟踪世界资源格局研究外,还针对典型大陆(非洲、亚洲)、周边国家(中国北方毗邻地区)、典型区域(澜沧江中下游地区与大香格里拉地区),集中开展5个主题的研究:①跨国大型综合科学考察;

②全球水资源与全球土地资源态势及应对策略研究;③全球粮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态势研究;④世界能源与战略性矿产资源态势研究;⑤全球变化背景下国际环境安全态势与应对策略研究。其中,由成升魁负责的澜沧江中下游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对涉及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和越南的湄公河流域开展了综合科学考察;由董锁成和孙九林负责的中国北方毗邻地区综合考察项目对俄罗斯西伯利亚区域、中亚地区和东北亚地区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这些跨国考察项目的执行标志着我所自然资源考察地域已拓展到全球范围,获得的考察成果对评估区域关键资源开发、人居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保障国家与地区资源环境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区域资源流动过程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是我所一个具有传统学科优势的领域。2000年以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领域与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取得了如下重要进展:①建立了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和土地承载指数模型,以1km×1km栅格为基础系统评估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②建立了基于人水关系的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和水资源承载指数模型,以1km×1km栅格为基础系统评估了中国不同地区

的水资源承载力;③建立了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空间计量模型,包括动态足迹模型、投入产出足迹模型、组分足迹模型和化石能源对生态空间的替代模型等,系统评估了中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④建立了一整套基于GIS的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技术路线和方法,并实际应用于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研究,为科学界定人口发展功能区,促进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资料。当然区域空间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一个区域的发展往往会因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跨区占用而突破本区域承载力的限制,2000年以来,成升魁等以水资源、煤炭资源、农产品虚拟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自然资源区域流动过程、环境效应及调控为主线,瞄准资源流动空间过程规律、环境胁迫过程、区域与全球响应以及流动过程调控机理等科学前沿问题,对自然资源流动的空间过程与复杂性、跨区域水资源流动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省区能源资源流动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重点农产品的虚拟资源区域流动及其效应、基于资源流动的区域循环经济调控模式、全球资源流动与中国利用国外资源潜力开展了综合交叉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支撑我国全球资源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4)生态环境建设、资源保护和资源安全我所资源环境领域历来十分重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资源保护和国家资源安全,2000年以来,我所将草地资源、森林资源、农业资源作为整体的生态资源,对其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分布格局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①对全国草地资源进行了遥感调查,更新了1∶

100万中国草地资源图;②对我国农业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原理、模式、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研究,由李文华等主编出版了170多万字的《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这一学术著作奠定了我国农业资源持续合理利用和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需要指出的是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也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③对我国农田、草地、森林等生态资源的生态服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和理论研究,发表的一系列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国内资源生态学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生态资源与能源、矿产资源往往集合在特定区域,支撑着这个区域的发展。我所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除了关注水土资源综合研究、能源矿产综合研究、生态资源综合研究外,十分重视从资源经济角度对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研究,在农业资源经济、能源和矿产资源经济、区域生态经济等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对西部生态经济区划与典型区域资源、生态、经济互动作用机理的探讨,对典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的研究,为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资源型城市特别是矿产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对资源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国家资源安全包括水资源安全保障、耕地资源安全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矿产资源安全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我国资源安全体系建立和资源安全保障提出了系统建议,这些开拓性研究使得国家资源安全理念已深入决策者思维,正在不断产生重要影响。

(5)资源工程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

2000年以来,围绕区域环境质量、环境污染与健康、污染土地修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污染土壤修复领域,陈同斌等发现了砷超富集植物并在郴州建立首个植物修复工程;在理论方面揭示了超富集植物中砷的解毒和富集、砷-铅的共富集和蜈蚣草焚烧过程中砷的挥发等理论问题;在修复技术应用方面,建立了植物萃取和超富集植物-经济作物间作的修复模式,在湖南郴州、广西环江、云南个旧等地建立3个植物修复工程,修复污染农田超过13.33hm2,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此外,开发出有机废弃物自动化控制堆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成套技术,并建立日处理50t城市污泥和日处理300t污泥的自动控制快速堆肥技术示范工程,获得相关发明专利6项,取得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由于该技术的先进性和可推广性,该成果先后列入2003年度科技部、财政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重点支持项目和2005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

4前景展望: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的主要科学领域世界各国及国际机构对自然资源研究关注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资源勘查与开发、资源利用决策与评价、资源经济与管理、资源生态与服务功能、资源政策与法律等多项内容。当前,全球资源研究进入了以地球资源系统为对象的综合集成与系统研究阶段,但由于各国国情和发展历程的不同,其资源科学研究机构关注的具体领域也有一定

差异,但一个非常明确的特点是都特别重视对本国资源和全球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跟踪研究。2020—2030年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22%的人口全面实现小康是史无前例的目标!在食物安全方面要满足15亿人口的营养与健康,在经济安全方面15亿人口的收入增长翻两番,这就要求既要满足全面小康社会所需要的水土资源和能矿资源,又要解决人口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基本关系来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与承载能力研究、世界自然资源态势与国家战略性资源安全研究、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及其高效利用研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与社会经济效应仍然是国家对自然资源综合研究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展望未来,我所资源与环境领域研究将会继续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及矿产资源等关键资源为主要对象,在下述5个方面开展研究,推动资源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1)区域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综合研究:面向国家需求,开展跨国家、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现代资源科学综合考察仍是资源科学综合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实地考察与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借助3S技术建立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数字模拟平台,发展资源科学综合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为国家制定资源战略提供科学支持和政策建议。

(2)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复杂性: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复杂性研

究,关注变化环境下的水土资源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综合研究水土资源的供求平衡规律与承载能力,着重探讨水土资源平衡机理与

水土资源综合利用的复杂性,揭示水土资源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关系与一般规律,为流域水土资源综合管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3)自然资源流动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自然资源流动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是资源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以水土资源、能矿资源、农产品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瞄准资源流动空间规律、环境胁迫过程、区域与全球响应以及流动过程调控机理等科学问题,揭示自然资源流动的科学机理与生态环境效应,阐明全球资源流动规律与中国利用国外资源的可能性,提出调控自然资源流动的国家策略及对策建议。(4)世界自然资源态势与国家战略性资源安全:世界自然资源态势与国家资源安全已成为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世界自然资源态势与国家战略性资源安全研究,根据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供求平衡的一般规律,阐明世界资源平衡格局与国家资源安全水平;研究世界油气管线走向与油气地缘政治格局及其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以及我国战略性资源运输通道安全战略;把握世界资源格局与国家资源安全态势,提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技术途径和政策建议。

(5)环境修复机理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立足生物地球化学与环境地学,以环境修复与资源利用为核心,以陆地表层化学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为主线,集成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探讨人

类活动影响下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区域环境质量演化,开发针对高风险地区的环境修复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方法,为国家环境安全与资源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谢高地,封志明,沈镭,黄河清,李丽娟,成升魁,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9;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全国畜牧兽医总站.中国草地资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委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总论)[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4]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课题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鲁奇,任国柱.农业资源态势分析与优化配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6]谢高地,章予舒,齐文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模型与决策支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开源与节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环保专题 文献综述

第四单元环保专题文献综述 1、中国环境保护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2、日本环保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机制、措施及其他成果) 3、近看美国的环境保护 4、浅谈我国城市大气污染 5、北京地区沙尘暴的成因、演变和治理 6、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综述 7、关于环保宣传和教育的思考 8、关于生活垃圾处理的相关问题 9、关于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调研综述 10、城市化进程的环境污染及保护问题 11、北京市大学生宿舍环境的调查研究 12、关于我国淡水资源的调查研究 13、我国治理水土流失的系统思考 14、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 15、臭氧层的破坏及其影响 16、我国固体废物处理综述 17、气候变暖成因研究的历史、现状和不确定性 18、汽车尾气污染与控制对策 19、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 20、我国工业污染的状况综述(主要问题和对策) 21、我国土地荒漠化危害·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22、论中国能源的节约利用及新型能源的开发 23、关于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思考 24、我国“癌症村”现象综述 要求: 1、班内分组,每8人左右一小组为宜 2、每个小组选一题完成,班内各小组选题最好不要相同。 3、此次活动为相关问题的文献调研与综述,要求每一题至少调研 5篇以上相关重要文章,并且在综述后一定要注释清楚参考资料来源,并且注明清楚每一位成员在此次文献调研中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 4、每小组要选定一位代表参加交流学习会,将本小组的成果用简 洁的语言向大家进行介绍。 5、每个班有一个必选题,由某一个小组承担,其余为任选题。 6、以上所有选题均为大方向,各小组可以自己所查阅的资料调整 写作范围,但注意要写成文献综述,而不是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17

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17 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如何写呢?公共管理不仅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而且更应当强调社会公平。下面是分享的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17篇一: 论文题目: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开题报告 目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的老龄化现象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普遍的趋势,老年人养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

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5%,其中65周岁以上人口为1.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1%。预计2020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我国老龄化的的程度正在日益加重。与加快的老龄化速度相比,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却相对滞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的需求 不断增加,解决好老有所养的困境日益紧迫地摆在了各 级党委和政府的面前,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更是解决人口 老龄化的焦点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日益完善的城 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是从养老方式来看,家庭 养老仍是我国最为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中的每位子女 仍然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为老人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 的服务,也就是说子女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发 生了变化,由原来的246变成了 241,即现在的每个中 年家庭要赡养四个老人,养老负担正在逐渐加重。我国 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也已经或即将步入老年, 而且这些家庭中的一种特殊家庭一失独家庭的老人,从 生理和心理上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怀。近年来,我国 政府不断完善服务型政府的功能,提出了以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

前沿课题讲座综述

前沿课题讲座综述 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学习期间课程和实验室的项目涉及到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部分内容,我们还应该主动去了解通信和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研究,信息技术现在发展迅速,作为信息技术的著名高校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生,要抓住这个重大的历史机遇,补充自己的科学技术知识,还要关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方面知识体系,比如管理。还要在搞研究的期间注意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的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想好人生规划,树立人生方向。在研究生期间,因为专业的关系,我对移动通信方面的前沿理论和技术比较感兴趣,另外,对互联网技术以及管理和IT产业发展也比较关注。从2011年9月份入学至今,我参加的讲座主要有以下: 1.Flexible Access Control of Encrypted Data in the Cloud 主讲人:Professor Robert Deng,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时间:2013年11月22日(周五)下午14:00-17:00 地点:教三楼211 传统上,对数据的访问控制被强制执行通过使用受信任的服务器去存储数据和调解访问控制。然而,服务正在越来越多的存储数据在多个服务器之间与其他数据所有者共享。这样的一个例子就是云计算,由于聚合弹性资源管理,它能为社会提供各项服务以显着降低的成本。由于软件系统不能保证无缺陷,并且在这样的分布式系统中,硬件平台没有处在数据拥有者的直接控制下,安全隐患是大量的。为了减轻用户对他们隐私数据的担心,一个常见的解决方案,是以加密的形式外包数据,这样即使数据服务器不被信任或损害,它也会保持私密性。但是,加密的数据必须服从共享和访问控制。在这次讲座中,讨论了与外包数据存储相关的各种安全问题,并提供新兴的解决方案概述,为实现在不受信任的服务器中对加密数据安全和灵活的访问。 2.科技这么玩儿——聊聊数字媒介的感官创造力和数据可视化 主讲人:李秋明先生、李学明教授 时间:2013年11月19日(周二)晚18:30-20:30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燕山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文献综述

燕山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 20万吨/日小镇生活污水处理的工艺设计学院(系):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传统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应用最早的工艺,它去除有机物和悬浮物的效率很高,对于城镇污水,可确保出水BOD 和SS达到30mg/I 以下,因此,在1996年前在我国尚未要求去除氮磷,该工艺是城镇污水处理厂的主体工艺。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颁布实施,我国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尤其是对出水的氮、磷指标要求更加严格。传统的活性污泥工艺已经不能满足国家标准对氮、磷的去除要求,必须加以改造,于是出现了活性污泥法的改进型A/O法和A2/O法。A/O法有两种,一种是用于除磷的厌氧一好氧工艺(A/O),一种是用于脱氮的缺氧一好氧工艺;A2/O法则是既脱氮又除磷的工艺。 目前分子生物技术已开始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为搞清聚磷菌除磷的生化机理,已开始用分子诊断技术获取聚磷菌的遗传信息。现在从活性污泥中已发现的30多种丝状菌中,只有4种准确命名及生物分类学定位,因为这些丝状菌大部分无法进行分离纯培养。目前正用分子诊断技术进行这些丝状菌的生物学定位,以进一步准确了解其特性。分子诊断技术的大量应用,活性污泥微生物基因库的建立,在此基础上用基因技术培育具有高效活性的污泥菌种,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研究主要成果 (一)CCAS工艺 工艺即连续循环曝气系统工艺,对污水预处理要求不高,只设间隙15 nln3的机械格栅和沉砂池。生物处理的核心是CCAS反应池,除磷、脱氮、降解有机物及悬浮物等功能均在该池内完成,出水可达标排放。经预处理的污水连续不断地进入反应池前部的预反应池,在该区内污水中的大部分可溶性BOD被活性污泥微生物吸附,并一起从主、预反应区隔墙下部的孔眼以低流速(0.03~0.05rrgmin)进入反应区。在主反应区内依照“曝气、闲置、沉淀、排水”程序周期运行,使污水在“好氧一缺氧”的反复中完成去碳、脱氮,和在“好氧一厌氧”的反复中完成除磷。各过程的历时和相应设备的运行均按事先编制的程序运行,并可调整程序,由计算机集中自控。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一)选题地缘起和意义 引言 1.选题缘起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将大量地精力投入到如何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上,对就业难问题、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和医疗等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地关注力度不够,政府职能地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严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国有经济结构地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地改革,政府过去传统地管制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地现实情况,迫切需要进行全面地政府体制改革,转变 出:“. 南) 等现象严重,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大规模生态环境被破坏和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地这些严重失衡,说到底与政府制定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同时期地方针政策,与政府地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与政府地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公共行政管理能力,有着密切地、甚至决定性地关系④.要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地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地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服务上来,建设以公平、公正、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目标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切实改进地方政府某些不良状态地迫切要求.由于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停留在管制型政府地官本位、权力本位地理念之下,地方政府地“单边主义”和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由此导致地政府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使得

政府与公众之间地关系渐行渐远.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以发展经济、经营城市地名义进行圈地、兴建开发区,以公共利益地名义强行拆迁民房,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地政策缺少连续性,缺乏协调性和整体配套,让公众无所适从,“这些信号意味着在原有地制度路径下地改革所带来地额外收益地增加已接近临界值,不进行制度创新,就难以出现所谓地帕累托改进"@,就难以把中国地改革事业推向一个新地阶段,甚至政府地合法性也会遭到一定程度地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社会地全面转型,广人群众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而有保障地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广人群众越来越期望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没有腐败地政府. 2.研究意义 从实践方面讲,对我国目前服务型政府建设地现状与改进进行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地十 @,1.2 (--) 1 国外( 化地 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阐述了企业家政府理论这一新公共管理地理想实践模式,主张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地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①.治理理论成为改革公共服务地~个重要理论.治理理论地创始人是詹姆士·N·罗回[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⑧\:一,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西瑙.他在《没有政府地治理》一书中提出全球治理地思想.奥斯特罗姆夫妇在《公共事物地治理之道》、《多中心与地方公共经济》等著作中提出多中心制度设计地理念.他们认为,高度地多中心与分化不会导致公共服务成本地提高.对此他们开 列了公共服务多种提供途径地清单:经营自己地生产单位、与私营公司签约外包、确立公共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人口、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环境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开展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现代微生物选育及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为基础的环境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工农业污染源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还讨论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废水;应用前景;MBR技术;环境保护 前言 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Biotechnology) 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的生理活动 ,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生产工艺 ,或能够高效地净化被污染的环境以及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人工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是从传统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起始, 通过应用现代微生物选育和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 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包括水污染在内的“三废”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通常,日常生活中较普遍的污染源就是“三废”。“三废”指的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这三大污染源严重污染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将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三废”问题的治理 ,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原理将污染物质进行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 ,从而提高环境质量 ,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目的。 环境生物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活性污泥工艺的发展 ,其理论和实用技术在此一百多年来不断发展和进步 ,并得到广泛应用 ,对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环境污染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我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环境污染现状也依然严峻 ,并有加剧的趋势,近年来 ,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对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的要求也日益迫切。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 ,为环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形成的。它是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 ,是当代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目前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中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少部分利用植物作为环境污染控制的生物。生物技术已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的、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等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处理污染物时,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氮气。利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物通常能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因此它是一种消除污染安全而彻底的方法。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 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 1865 一1970 )发韧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德国的稗斯麦时代,法国的后拿破仑时代,美国的进步运动时代,都强调运用国家的力量管理社会,推动其进步。在美国,建国先贤——汉密尔顿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等思想, 伴随着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蹒跚向前,并且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规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效率”, 国家对于社会和经济事务大包大揽。这些方法一度被认为是,也确实是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良药, 使西方各国从原始资本的积累走上了充满活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从理论意义上讲, 完整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存有三大理论支柱: 1.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 1887 年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指出行政应当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政治不能去操纵行政。从此政治与行政的严格二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定下了主基调,之后百年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都建立在它之上。 2.理性官僚制理论(官僚制度学派) 如果说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传统公共行政奠定了理论基石, 那么传统行政模式中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它在形式上、方法上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中其他理论配合默契,有浑然天成之感.韦伯笔下的官僚制组织是一个拥有法理权威、严格规则、职责明确的层级体制。良好的效率通过组织本身的规则和程序获得保证。在传统公共行政时代,官僚制作为理性和效率的工具, 确实为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最大的进步莫过于:运用以理性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它举起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个人专制、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判断和感情用事的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韦伯认为官僚制度学派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官僚机制传统上被认为是政府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僚体系的设计、激励、控制等运行管理和改造,包括人事、财政、技术使用及公共工程项目等都是公共管理学科最关注的问题。韦伯认为,现代官僚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效的大型组织管理形式,这一点,在军队、国家和大型企业的核心结构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官僚机制的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但是,官僚机制也象市场机制一样,有使自己失灵的天敌,如人浮于事、臃肿、繁冗的程序等等。这些天敌会负面影响官僚机制的良性运作,需要得到管理和监督。 3.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学派) 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泰勒(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原则,该理论强化了人们对追求效率和消除浪费的关注,从而成为公共行政的核心追求。弗雷德里克.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贡献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含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标准化的工作.这与僵化的等级制度、程序和先例相符合;二是广泛而严密的控制.与传统理论中公务员职业化、终生制完全吻合.

综述开题报告

综述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那么今天小编就带来三篇开题报告的范文,希望大家有所帮助! 综述开题报告篇一: 第一步、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内容要求: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撰写方法: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 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第二步、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容要求:列举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撰写方法: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 第三步、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内容要求: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第四步、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容要求: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开题报告写作要点 第一、要写什么 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你的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 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

文献综述概况

文献综述的写法与格式 一、何谓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为专题性综述。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 二、文献综述的特点 1.综合性 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2.评述性: 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1)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2)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3)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三、综述的内容要求 1)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2)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

农村环境污染文献综述

农村环境污染文献综述 班级:13经济2班姓名:李溢智学号:2013333501134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本文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3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治理机制 农村环境问题是指农村居民在从事农业,工业等生产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或者污染农村环境的现象。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和成果,但是总体来说还不够深入,有很大的研究提升空间。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福利改善。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应该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3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促进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1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 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已经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很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1.1农村的面源污染 农村的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处理的污染物对水源,土壤,空气以及农产造成的污染。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的污染。民建中央专题调研组(2008)认为,随着我国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1]江丽丽(2011)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产观念倾向于偏施化肥,化肥的大量使用首先是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养分供应不协调,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其次是造成水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农药的大量使用同样对农业系统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影响,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给大气、

电子商务前沿【文献综述】教学内容

湖北工程学院 2017—2018学年度第1学期期末考核答卷 考核课程: 电子商务前沿讲座 考核类型:考查 考核形式:开卷(文献综述) 学生所在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 班 级: 0153005441 试 卷 A 大学生网络营销能力秀始于2009年,是高校竞赛式网络营销教学实践平台,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营销核心能力,每个学期各举办一期,到2016年下半年已进行16期,超过7000个大中专院校的20万师生参加过网络营销能力秀。能力秀——网络营销开始的地方。 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及模式创新文献综述 前言 研究背景: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到 2015年 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 6.88 亿,全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 50.3%。其中,手机用户规模达到了 6.20亿,并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而且 2016 年,全国的网上购物、网络团购等类似业务再创新高。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16年6月底,我国网民达 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达6.56亿,在这种环境下,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企业的蓬勃发展,而传统零售企业的经营发展受到了电子商务的重创,生意惨淡,面对这样的局势,就要求线上线下相结合,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以求实体经济和网络经济平衡发展。 研究目的:通过搜集大量文献和其他网络资源,研究不同学者对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的概念理解、商业模式的创新,最后对现有商业模式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问题,并为研究商业模式的学者提供参考价值。 看题 号 前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总分 得分

研究意义:理论意义:第一,推动移动电子商务事业理性发展。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好坏影响着移动电子商务顺利进展。本文所研究的商业模式将给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带来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性全面的发展空间。 第二,本文借助移动网络技术,探索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将商业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细分,促使研究的理论方法更加全面。 第三,有利于进行学术交流。对移动电商的商业模式进行相关理论的探索,可以促进学者之间学术交流,同时也为今后从事这一领域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实践意义:第一,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使其更好地发展,给 用户提供服务带来便利,企业明确自身的责任,维护自身的利益。促进企业与企业间合作,达成利益共享。 第二,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析移动电商的商业模式,对促进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电子商务活动的进展是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是电子商务发展方向及成败的重要指标,现阶段我国对商业模式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对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传统企业选择正确的商业模式,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在新时代的发展。 一、商业模式、特点及评价 (一)核心概念 1.商业模式概念 刘丽侠[1]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模式,能够为企业创造利益的模式,它最基本的核心内容就是创造与实现价值。它也是由一系列生产、销售、运营等经济实体之间的商业活动,能够为用户提供服务,创造企业的价值,以及建立良好的协作网络关系,节约大量的成本,创造属于自己本企业的模式。宋娜[2]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李沂濛[3]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的大方向的布局,从一个产品被生产出来,到交付运营部门进行包装和宣传,包括管理部门在内部各部门间的协调,直到产品走向市场,最终收回资金流,是一个具有详细规划和规定的运作流程,企业关注的不仅仅是盈利,而是如何保持持续盈利,即站在客户的角度在满足客户的要求同时,为自己创造商誉等无形资本,让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但他们都肯定了顾客价值,顾客要求,企业的所有活动、所有目标的实现都以客户创造价值展开,商业模式是一种体系,它能给企业带来很好的生存和发展途径,它能够使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活力。 2.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概念 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是指在移动网络技术的研究背景下,进行商务活动的参与主体之间开展商业活动,并能使其企业创造价值,最终获得利润。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是在智能终端上开展商业活动,需要移动运营商的移动网络支持,平台提供商搭建一个平台供内容服务商将服务呈现给用户,在整个流程进展中,双方互赢互利共同创造企业的价值。在整个商务过程中,商业模式贯穿每一个环节,是由企业的内部资源,盈利模式,外部协作模式,支付模式,商家信用等级等部分组成,借助移动网络技术和物联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55904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公共治理文献综述

公共治理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公共治理,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法意识形态的公共行政。这种新型的行政就是“治理”式的行政。20世纪末,该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发展和行政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领域。它强调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各种民间组织机构的参与,强调国家与社会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及互动合作,打破了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对当前我国的政府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公共治理理论政府改革综述 一、西方治理理论的兴起及背景 治理理论兴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管理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民族国家内部,政府被视为“超级保姆”,职能扩张、机构臃肿、服务低劣、效率低下,财政危机遍布各国,社会分裂和文化分裂同时出现。在国际市场上,随着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逐步深入,联合国的安全机制和国际社会的和平力量也无法拯救世界一些地区大规模的无政府状态,尤其是毒品,跨国犯罪、核武器扩散、科技风险、环境保护等问题已对国际社会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既重视发挥政府的功能,又重视社会组织群体势力相互合作、共同管理的方式和理念登上了历史舞台。二、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治理的主体。除了包括一国的政府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公共组织、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私人组织、行业协会、科研学术团体和社会个人等等。 2.治理的对象或客体。凡是现实生产生活中所涉及的事务和活动,无不是治理的对象。 3.治理的手段方式。除了国家的常规手段和方法外,更多的是强调各种机构、团体之间的自愿、平等合作。 4.治理的目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① (二)治理理论的基本特征:② ①沈荣华,周义程.善治理论与我国政府改革的有限性导向[M].理论探

大数据时代 文献综述

智慧时代下大数据技术在教育 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 姓名:李欢欢学号:2012221111120004 一、前言 大数据是近年来出现在通信和计算机领域中的一个热门关键词。关于大数据,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却有两个观点能够诠释大数据的本质。第一个观点来自于Gartner公司的Merv Adrian在2011年第一季度刊登在Teradata Magazine上的一篇文章,文中指出“数据超出了常用硬件环境和软件工具在可接受的时间内为其用户收集、管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1]。另一个观点来自于麦肯锡全球数据分析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2011年6月发布的《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报告,报告中提出“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库软件工具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2]。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应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大数据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大数据的意义在于对由多种类型数据构成的数据集体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取有利用价值的信息,从而帮助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作出科学的决策。同样大数据的威力强烈地冲击着教育系统,正在成为推动教育系统创新与变革的颠覆性力量。 二、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 1 大数据定义与特征 大数据(bigdata),又称巨量资料,海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研究机构Gartner[3]认为“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麦肯锡的定义: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合。无论哪种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大数据并不是一种新的产品也不是一种新的技术,大数据只是数字化时代出现的一种现象。 大数据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4V+1C。4V包含了四个层面:第一,即V olume(大容量),海量数据,规模庞大,已跃升到PB 级别;第二,Velocity(高速度),实时处理,处理速度快,涉及感知、传输、决策、控制开放式循环的大数据,数据实时处理有着极高要求,通过传统数据库查询方式得到的“当前结果”可能已没有价值,这也是大数据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本质上的不同;第三,Variety(多样性),数据类型繁多:网络日志、视频、地理位置信息、图片等都是大数据;第四,Veracity(低密度),数据价值大,但价值密度低。对海量数据挖掘分析,对未来趋势与模式的可预测分析,深度复杂分析;“1C”即Complexity,是通过数据库处理持久存储的数据不再适用于大数据处理,需要有新的方法来满足异构数据统一接入和实时数据处理的需求[4]。 2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智慧时代下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国内研究的现状,我主要通过借助中国知网提供的论文发表数据进行分析。在中国知网中选择“高级检索”类型,并在检索条件中选择“主题”检索,输入“大数据”并含“教育”,截止到2014年4月17日共检索出303 条结果与之相关,通过手工筛选,把会议报道等无关信息剔除掉,剩余160篇文章。 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国外相比,国内起步稍晚,还未形成整体力量。虽然2009年开始,大数据就成为了流行词汇,但是它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近3年才出现的。国内最早

粉煤灰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粉煤灰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学号: 100704001 姓名:邓云乐 班级: 2010 级 4班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指导教师:周明罗 完成日期: 2013. 4. 20

引言 从煤燃烧后的烟气中收捕下来的细灰称为粉煤灰。粉煤灰是燃煤电厂排出的主要固体废物,它是我国当前排量较大的工业废渣之一。1985年火电厂排灰渣总量为3768万,到1995年增加到9936万,平均每年增加560万。据资料统计,中国的粉煤灰堆积量已达到120亿t,且每年以1.6亿t速度增加,用这些粉煤灰堆成4m宽、4m高的城墙,长达80,000km,比万里长城长 16 倍多,可以绕地球两圈以上[2]。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燃煤电厂的粉煤灰排放量逐年增加。大量的粉煤灰不加处理,就会产生扬尘,污染大气;若排入水系会造成河流淤塞,而其中的有毒化学物质还会对人体和生物造成危害[3]。因此如何处理和利用粉煤灰,已成为一个关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两大领域的问题。世界各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已卓有成效,在我国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日增,煤在世界上日益成为主要燃料。粉煤灰是目前世界上排量最大的工业废料之一,不仅严重污染环境。目前,我国粉煤灰的总堆存量已经超过10亿吨,而且正以每年8000万吨的速度增长。大量固体废弃物的不断产生给煤炭企业的正常运行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多年来,世界各国对燃煤电厂粉煤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为其综合利用开辟了道路。对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是关系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既可以避免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对其中的金属及矿物的回收利用还能够降低储煤场的容量。由于粉煤灰制品的代用,开发了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达到间接节约其他矿产资源。这不仅使排放问题得到部分解决,为新金属和盐类的来源提供了新的途径而具有深远的意义。 Abstract:W 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energy consumption is growing, coal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main fuel in the world.Fly ash is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industrial waste emissions at present,not only the serious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At present,the total stockpile of fly ash in China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文献阅读与综述》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 《文献阅读与综述》相关要求 根据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2015级培养方案,《公共管理文献阅读与综述》课程(1学分)以课程论文形式考核,为加强课程的管理,提高实效性,特制定本规定: 一、课程论文要求 1、撰写一篇以公共管理领域相关问题为内容的“文献综述”; 2、综述主题内容的选择要与毕业论文选题结合起来,即综述内容要与本人的毕业论文选题相关,不能脱离自己的毕业论文; 3、字数为3000字——5000字。 二、“文献综述”格式及其要求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文献综述的格式并没有固定,但总的来说包括几个部分:引言;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论。 (一)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作者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