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

浅析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

摘要:李清照借鉴前人词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文学主张,“别”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协音律、尚典雅、重铺叙。李清照的词音律严谨,声调谐婉,为后来的词在脱离演唱形式之后也能大致保持它独特的抒情方式奠定了基础。她强调的典雅注重作品内在的文化底蕴、具有高雅情致和秀美神韵的雅。李清照铺叙有自己的独特造诣。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是文学自觉的表现,它对后来的词坛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关键词:李清照词别是一家

早在北宋中期,苏轼就说过他的词“自是一家”。“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看来相似,其实内涵完全不同。苏轼的“自是一家”说的是他的词同柳永词的区别,指的是词派;而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讲的是词与诗的区别,指的是词体。它们之间只是字面相似,在理论上没有承传关系。和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理论有密切关系的是李之仪的词跋,他在《跋吴思道小词》中说:“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这里所说的“自有一种风格”,就是说词与诗不同,它有自己的风韵和音律,和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词论的精神基本相同。李之仪生活的年代比李清照稍早一点,可以说李之仪的长短句“自有一种风格”是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理论的先导。

词别是一家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只有结合《词论》才能找出比较正确的答案。所谓词别是一家,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词就是词,词与诗、文都是不同的,词自有其本身的特点、属性或本质,它究竟别在哪里呢?我们从《词论》中概括出三方面:协音律、尚典雅、重铺叙。我们来看词别是一家在李清照词作中的展现。

首先,是词要协音律。

《词论》中论述音律的篇幅约有200多字,占全部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李清照大胆批评了晏、黄、苏词“往往不协音律”,仅是“句读不葺之诗尔”,指摘王、曾虽“文章似西汉”,但若作歌词,“别人必绝倒,不可读也。”她指出:“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关键是最后这一句:不合音律,就“不可歌”。李清照自己的词,音律严谨,声调谐婉,龙榆生先生在《唐宋词格律》一书中,引清照词作为词调定格的,共有8首。包括平韵格的《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行香子》“草际鸣蛩”、《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仄韵格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荫》“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等。另外,她的《声声慢》一词用入声韵,与她在《词论》中所说“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相和;她的《玉楼春》一词,上片用去声韵,下片用上声韵,亦与她在《词论》中所说的“《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一致。她的《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和“此情无计可消除”二句,曾有人指责为出韵,清人况周颐为之辩曰:“易安精研宫律,所作何至出

韵?周美成倚声专家,为南北宋关键,其《一剪梅》第四句均不用韵,讵皆出韵耶?窃谓《一剪梅》调当以第四句不用韵一体为最早,挽近作者,好为靡靡之音,徒事和畅,乃添入此叶耳。”(《玉梅词隐》)可见清照词作,虽未必尽合音律,但总的说是比较严格的。

李清照在这方面的突出成就,前代词论家总结出两条经验,曰:“以寻常语度入音律”

[1]及“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2]。前者如《永遇乐》,其中“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日常用语,即寻常语,但以之入律,就显得很不寻常。后者如《声声慢》,其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叠七字,所谓“用字奇横,非描塑不可”。

协音律能使词创作出一种能合之管弦、付之歌喉的歌调,从而增强了其音乐感染力,这是在充分尊重词的音乐性的前提下,利用传统格律中的字音声调,对词的体制的总结。这种总结,使词的音乐性落实到了审音用字上,为后来的词在脱离演唱形式之后也能大致保持它独特的抒情方式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词尚典雅。

李清照批柳永词“词语尘下”,柳词语俗情亦俗,易安语俗而情雅,柳永滥用俗语,而易安必经锤炼。清梁绍壬说:“易安《一剪梅》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陈廷焯也赞此句“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者”,“是他人不能到”[3]这些评价都是着眼于李清照词典雅特点的。

她又批贺铸、秦观、黄庭坚虽懂得词别是一家的道理,但贺铸“苦少典重”,文辞缺乏典据,不够雅驯庄重;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不能充分援引典故史实,使作品典雅含蓄;黄庭坚“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值减半矣“,李清照之所以要求词尚典重、重故实,目的都在于追求词的语言的典雅优美、雍容大方,使之呈现浑厚和雅的艺术风貌。

李清照强调的典雅,因为她的很多词作,语言清丽婉转、真率自然,应不是雅蓉华丽、雕琢精工的那种雅,而是注重作品内在的文化底蕴,具有高雅精致和秀美神韵的雅,是以清新脱俗为雅。雅的是格调,雅的是品位。

李清照作词用典主张借鉴宋代诗人的经验,最有名的是“用事不使人觉”。如她词中多用鸿雁传书的典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蝶恋花》),“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等等。但在我们看来完全不像是在用典,融入词中,似触景伤情之语。这样的用典既增添了词作的言外之意,又使作品更含蓄、更婉转、更文雅、更典重。稼轩用典也是吸取了易安这一优长,他有一首《浣溪沙》云:“妙手都无斧凿般,饱参佳处却成颦,恰如春入浣花村。笔墨今宵光有艳,管弦从此悄无言,主人席次两眉轩。”这首词,正是稼轩词用典审美思想的表述,也是他的词用典用事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其“恰如春入浣花村”这个比喻,旨在形象说明用典用事当以浑化无迹为妙。

当然,既是用典用事,就不可避免地要点出“典”与“事”的本身,这就需要有“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4]又不见堆砌之嫌的本领,使事而不为事所使,更需要有一气贯注,大气包举的气概。易安词不乏一词多典者,如《多丽》(小楼寒)即使用“贵妃醉脸”、“韩令偷香”、“徐娘傅粉”、“屈平”、“陶令”、“汉帛解佩”、“纨扇题诗”、“泽畔”、“东篱”等诸多典故;又如《渔家傲》,亦将《史记》、《庄子》等典牵入词中,不管有多少典故,皆能纵横驱驰,左旋右抽,无不如意。

清照词还善于化用前人诗文中语,如《小重山》中“春到长门春草青”句,用五代词人薛昭蕴《小重山》词首句原句;《念奴娇》中“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句,用《世说新语·赏誉》中的原句;又,《浣溪沙》中“月移花影约重来”一句,从元稹《莺莺传》中崔莺莺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化出;《念奴娇》中“别是闲滋味”一句,从李煜《相见欢》“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化出;《醉花荫》中“有暗香盈袖”一句,从《古

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馨香盈怀袖”化出;《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烟锁秦楼”一句,从五代孙光宪《浣溪沙》词“细细轻雾锁妆楼”化出;《点绛唇》中“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从五代韦庄《木兰花令》词“独上小楼春欲暮,望断玉关芳草路”化出;《忆秦娥》中“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句,从周邦彦《留客住》词“菊散余香,看看又还秋暮”化出;《菩萨蛮》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句,从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句化出;《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化出……等等。用入词中,不仅恰当地表现了她的柔美情思,而且浑然天成、如自己出。其他信手拈来、借用古人诗文字面的,更是数不胜数。

这些,都反映了李清照的词以典雅为标准、追求高标雅致的词风。

最后,是词要重“铺叙”。

李清照批评小晏词“苦无铺叙”,怎么“无铺叙”呢?首先当是指无长调———没有较长的篇幅,也就是没有足够铺叙的文本长度。小晏词不可能无叙事,任何词都有叙事性,但他主要是作短词,短词难以铺展。比如《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这是叙事,但没有铺展。在这样一首篇幅有限的词中,词人不能把爱情故事一一展开铺叙,他只能撷取曾经的故事中的只言片语,象征性地表现自己感性的记忆。其次当是指没有铺展的结构。小晏词着重写内心的感受,“其篇中所纪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小晏词中,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最重要的铺叙维度常常被模糊化了。铺叙要把事情置于一定的时间或空间中一一道来,但小晏词偏偏是“光阴易迁、境缘无实”。如《临江仙》写梦后酒醒之际思前想后,虽然有“小蘋初见”的故事因素,但作者有意将时间和空间交错闪回,意在抒情而不在叙事,故事和情怀都没有铺展开。

小晏有《满庭芳》《洞仙歌》各一首,是其词中篇幅最长的,也无铺叙。如《满庭芳》: 南苑吹花,西楼题叶,故园欢事重重。凭栏秋思,闲记旧相逢。几处歌云梦雨,可怜流水各西东。别来久,浅情未有,锦字系征鸿。年光还少味,开残槛菊,落尽溪桐。谩留得尊前,淡月西风。此恨谁堪共说?清愁付、绿酒杯中。佳期在,归时待把,香袖看啼红。

只有“南苑吹花,西楼题叶”,“开残槛菊,落尽溪桐”是排列的句式,但全词并非铺叙。时、空全然模糊化,没有铺陈的景物和事情,只有“意识流”,回忆的思绪在过去和现在之间跳来跳去,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全用隐喻来表现。这正如他自己说的“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那首《洞仙歌》也是这样的表现方法:“记当时、已恨飞镜欢疏,那至此,仍苦题花信少。连环情未已,物是人非……情随岁华迁。”如此“光阴易迁、境缘无实”,就是篇幅再长些,也绝非铺叙。

如此看来,词之铺叙既需要能铺展开的篇幅,还需要时、空维度,还需要足以铺陈排列的内容。词由于篇幅的限制,很难从头到尾地叙事。[5]那么李清照词是怎样铺叙的呢?

她写了一些篇幅较长的词,如《声声慢》,虽然没有叙说具体的故事,但却是有铺叙的。她以漫长岁月中的生活经历为背景,按照眼前“这次第”来铺叙情怀,将携带着丰富故事内涵的失落感、孤独感、凄凉感层层铺叙出来,将一位孤独的老女人晚景凄凉中的悲秋、伤逝、叹老心理一层层摊开,至于酿制这心情的许多故事,就不能一一叙说了。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铺叙深闺怨妇的一段新愁:无聊、无绪、无爱、无奈、无望,一层层加深加重,这情绪的背景或许很广远,词人并未具体叙说什么故事,但读者会因此联想她爱情婚姻中可能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着的丰富的故事。在这一番心理铺叙中,故事无论多少长短,都只是背景因素了。

[6]

李清照铺叙有自己独特造诣,施议对在《李清照的(词论)及其‘易安体’》曾将其铺叙手段概括为三条:

第一、平叙中注重浑成,既得柳词铺叙所谓“细密而妥溜”之佳处,又具周词钩勒,

所谓浑化无迹之境界,这是对于柳、周艺术创造经验的继承与发扬.

第二、平叙中注重含蓄,讲求言外之意与弦外之音。这是小令作法在铺叙中的运用。

第三、平叙中注重变化,不仅在“回环往复”中增加层次,增添波澜,而且在各种对比中,创造气氛,烘托主题。这是李清照铺叙手段中最为高明的一招。

这三条是李清照善铺叙的具体体现.此外,李清照善铺叙,还体现在能于铺叙中见性灵。这也是李清照的独胜之处.这就是说,李清照敷写气象、综述事物,并非就事论事,亦即仅仅将其具体情状及全过程展示出来,而是在致写综述当中体现其内心世界及个性特征。例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以及《永遇乐》、《声声慢》等等,这些篇章,不仅展示过程,而且体现内在的“我”,堪称性灵之作.这是李清照铺叙的过人之处。

李清照认真研究和总结了词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提出来的词别是一家说,这是文学自觉地表现,诚如夏承焘所言:“清照词别是一家虽然只表示她个人的主张,其实是足以代表当时多数人见解的。” [7]它对以后的词坛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第一、协音律方面,南宋婉约词人恪守“别是一家”的审美观点,在平仄音律方面要求越来越多越严,以致杨守斋有“作词五要”之说[8],张炎《词源》中也一再强调“词之作必须合律”,沈义父《乐府指迷》更提出作词的四条标准[9],首言“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句之诗”等等,皆深受易安之启发与影响。易安批评苏东坡等人不知词,所作“句读不葺之诗尔”,这一理论仍然被后来论者沿袭,作为论词之标准。张炎论辛稼轩、刘改之云,所作“豪气词,非雅词也,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

第二、尚典雅方面,这一特点,不仅影响及南宋,更远及明清。

清人沈曾植《茵阁琐谈》说:“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后者当许为知己。”这“神骏”二字确能道出易安语的特点。

稼轩用典用事也是吸取了易安的优长。如其咏梅词《清评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之“路转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给人毫无用典用事之感。不仅如此稼轩还能够做到“任古书中俚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 [10]这固然得力于稼轩的气概笔力,然而所受易安影响也是显然的。还值得注意的是稼轩还具有易安喜用《世说新语》,多赞屈子陶令的特色。清末四大词家王鹏远、朱祖谋、陈廷焯、况周颐标榜的作词三要——重、拙、大,就是从易安的“典重”说发展而来的。

第三、受李清照故国家乡的深切怀念之情的影响,稼轩到辰翁,始终贯穿着一条忧国伤怀的掩抑悲怆之声,而其饮泣吞声的无奈中总觉压抑着一股难以喷发的爱国热情,常常把读者也感染得激愤难平。如稼轩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故国乡关的魂牵梦绕之情溢于言表。辛弃疾的元夕词《青玉案》思致深挚曲婉,明显受易安元夕词的影响。刘辰翁的《永遇乐》词有一段小序:“余方痛海上元夕之习,邓中甫适和易安词至,邃以其事吊之。”显然与易安有同样忧戚家国、感念河山的凄苦悲吟。

第四、受李清照深沉婉曲的情致影响,辛派爱国志士之词则摧刚为柔,化为怀才不遇,壮志难伸之幽恨;姜夔等婉约词家,则化为情思万缕、孤寂难耐之幽怨。

如稼轩《水调歌头》之“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刘克庄之《忆秦蛾》之“浙江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宜和宫殿,冷烟衰草”等等,长恨悠悠,悲愁难按。姜夔的合肥恋情词情深意真,饱含情愫,其《秋宵吟》云:“摇落江枫早,嫩约无凭,幽梦又杳。但盈盈,泪洒单衣,今夕何夕恨未了。”

词是经过数百年发展才形成的,受时代的局限,李清照的这一观点也有局限处,曹淑智曾在他的《评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见解》中说:“诗与词是同体而异用。”词别是一家说,只强调异用这一方面,而忽略了同体这一根本特点。在这一点上,清代一些词论家的见解却比她正确。《白雨斋词语》说:“昔人谓诗中不可著一词语,词语中亦不可作亦词语,其词界若

鸿沟。余谓诗中不可作词语,信焉,若词中偶做诗语,亦何害其为大雅?”,《惠风词话》说:“词亦文之一体。昔人名作,亦有理脉可寻。”陈廷棹和况周颐所说的词与诗,甚至与文同体的道理,正纠正了李清照这个“昔人”和她“词别是一家”说的不足。至于其它的不足,颇有争议,这里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2]褚斌杰,孙崇思,荣宪宾.李清照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123页

[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第52页

[4]刘辰翁《辛稼轩词序》云:“词至东坡,倾荔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

[5]晏几道.小山词自序〔M〕∥小山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张海鸥.论词的叙事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4

[7]张海鸥.论词的铺叙.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28卷第5期.27---28

[8]《评李清照(词论)》见《光明日报》1959年5月24日《文学遗产》261期

[9]杨守斋“作词五要”见张炎《词源》“杂论”条注:“作词之要有五:第一要择腔,腔不韵则勿作;……第二要择律,律不应月则不美;……第三要填词按谱;……第四要随律押韵;……第五要立新意……”

[10]沈义父《乐府指迷》论作词四标准:“盖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句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浅析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

姓名:***

学校:**************

学号: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年月日

浅谈李清照诗歌的风格特色

浅谈李清照诗歌的风格特色 作者:赵丹时间:2010/7/8 13:29: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李清照诗歌风格形成原因 论文摘要:李清照的诗歌题材广泛,爱憎分明,风格豪迈道劲,颇有大丈夫气概,字里行间洋溢着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善于使事用典,借古讽今,并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本文将详细论述李清照的诗歌风格,并探讨其形成原因和其诗词风格的相互影响。 文翰寓品格,诗章见性灵。李清照是一位真正用心、用情写作的诗人。她的诗作虽大多散佚,现在能收集到的不过十余首,但却皆属上乘之作。李清照诗歌的思想境界较词深广,内容题材也广泛得多,不再拘泥于儿女之情,而是充斥着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雄浑沉郁的家国之思和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一、豪迈飘逸的诗歌风格 李清照的诗歌风格豪迈遒劲,奇气横溢,颇有大丈夫气概,善于使事用典,借古讽今,想象丰富,语意飘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李清照的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而诗则大都是洗净儿女气的慷慨之音,整体风格与词不同。 《乌江》(也作《夏日绝句》)是李清照的一首流传很广的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全诗表达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时要顶天立地做人中豪杰,死后也做鬼中英雄。全诗气魄宏大,感情深沉,用项羽的不肯南渡对比偷安~隅的南宋君臣,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假若人们是初读此诗,谁又能相信这会是出自一位经常咏叹“绿肥红瘦”、“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弱女子之手。《咏史》:“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此诗通过赞美嵇康,严厉地抨击了那些卖国求荣、厚颜无耻地依附伪政权的士大夫,笔力强劲,震撼人心。《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首诗是绍兴五年李清照在金华时所作。气象宏伟,感喟深沉。作者面对胜迹发出兴亡之叹,和一般的题咏诗不同,她把大好河山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以雄峻的笔势,极写了八咏楼的江河横流、旷野无边的景色,气魄卜分宏大。而一个“愁”字又把读者的心思从眼前壮丽的景色带到现实中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如此大好河山竞忍心拱手让与敌人,不禁使人万分愤慨。这几首诗中的雄浑豪迈之气已超越一般男子之所作,其气魄之大,见解之深,思虑之广,已足可俯视巾帼、不让须眉了。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 《词论》为李清照所著~继承了苏门论词的菁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对南宋中后期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 词论 原文: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 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

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译文: 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时期。 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有一次~刚刚及第的进士们在曲江大开宴席~其中有一位及第的名士~吩咐李八宝故意穿一身旧衣~戴一顶旧帽子~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装成神情惨淡的样子~一同参加宴席。然后对众人说:这是我的表弟~让他坐末席吧。参加宴会的众人都对他毫不在意。众人边喝酒边听歌~许多歌者轮流唱歌~其中只有曹元谦、念奴二人歌唱得最好。唱完后~大家对二人的歌声啧啧称叹赞赏不绝。这时~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宝对大家说:请让我表弟为大家演唱一首歌吧。众人都嘲笑起来~甚至还有人生气起来。等到李八宝一曲歌唱完后~却引得众人都哭了起来。团团拜伏在李八宝周围~都说:你肯定就是李八郎啊。 从此以后~郑地和卫地的乐声在当时更加流行起来~这些声乐的柔糜之处、音节变化也更见烦琐。唐朝时已经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不能一一枚举。 到了五代的时候~各路诸候纷纷建国~中华大地战乱不断~斯文扫地~更无人作新曲沿途传唱了。这时只有南唐李璟、冯延巳等君臣温文尔雅~时有新作问世~其中有名的作品有李璟的《浣溪沙》、冯延巳的《谒金门》~“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更是其中的名句。句子虽然很奇特、很优美~但是要灭亡的国家所唱出来的歌声也带着很深的哀伤~就不能算曲子词中的上品了。

浅谈李清照的词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李清照的词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众多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而这位颇受上天溺宠的天子娇女尤在文学创作上更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从李易安词中所表现的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后世所产生的积极及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叛逆性情才情大爱局限 一、易安词的积极影响 1.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女性,李清照本身的自 主、自强、自信的坚韧性格。首先,对封建家庭的冲击。李清照曾有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大胆地以杨国忠入喻,她完全无视上下尊卑的家庭等级观念,对公公赵挺之予以尖锐的讽刺,表现出她自主的个性。其次,她关心国家大事。南渡后,李清照面对沦陷的北方家乡,心中的忧愤难以平息,对南宋君臣的软弱恐惧、屈辱退让,更是满腔怒火。在此时她的名句“南业尚觉吴江吟,北狩应知易水寒”,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不甘落后的自强性格,不愿默守闺中,可以说是一个“花木兰”。 此外,她还敢于批判男性权威。她从汪无知地跟随着别人盲走,而在于自信自己的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以“知音”的身份,指出苏轼,秦观,黄庭坚,王安石等十六人弊病。我们知道,

苏、秦、黄、王等是当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而李清照在当时只不过是一名无名小卒,竟然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言论,“其狂不可及也。”不畏惧黑暗势力的压迫,不退却,不妥协,自强不息地凭借自己的智慧、才能、胆识、自信地谈古论今,不愧为一名时代巾帼英雄。她对公公的不满,体现了对封建家庭等级观的不满;对国事的关心,改变了以前妇女“一心仅为父亲、丈夫服务”的观念,开了妇女关切国事的先河;对男性权威的批判,则从本质上说是对封建社会男权主义的严重不满。 可以说,李清照的性格也造就了她叛逆的性征。 2.真性情世界的完全展示: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 真实感受,这是易安词最显着的特征。她的词,多发至于本人腑肝之诚,“满楮情至语”,把感性的生命部份发扬而光大了,故多有自然深挚之趣。我们可见《点绛唇》一首: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俦门回首,却把青梅嗥。此词意虽浅,却可见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一个侧面。作者用笔为自己作了一幅特殊格调的“肖像”。从线条上看,可能有点稚嫩,但并不纤弱;从构图上看,虽是轻浅色勒,却以传神之笔略加点染,塑了一个纯洁、活泼、聪毅、多情的少女形象。在《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王国维说:

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的“别是一家”的观点出自其《词论》一文。《词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关于论词的文章,其中追朔了词的发展,兴起直至对词坛宿将的批评,其中提出的“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在考查了数百年词的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于词之文体和题材及主题之规定性的一个鲜明判断,其中提出了词的见解和要求,包括词的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等特征。李清照词论维护了词的艺术体性,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 “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继承了苏门论词“自是一家”说的菁华,在其所著《词论》提出新的词学观点。“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词论》) 据陈其美《李清照年谱》载,李清照的《词论》创作于公元1108年(北宋大观二年),是时,苏轼以诗为词引起了词坛的争论,人们开始对词的体性、功用、特性等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晁补之、张耒、李之仪、陈师道都对这些问题发表了看法,李清照把前人有关诗词之别的朦胧的经验感受和零星见解,上升为明确的理性认识和较为系统的本色理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内涵 第一,形式的严声律 李清照先将词体溯源到乐府声诗,以李八郎的故事来说明词跟歌唱的密切关系,后又肯定柳永的协音律,批评晏欧苏等人之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进而提出词应分五音,分五声,分六律,分清浊轻重。可见李清照将协律视为诗词首要区别,将协律视为词的最基本的特色之一,而且对词应协律的要求,有着一整套严格具体或是细致入微的衡量标准。 第二,内容的主情致 李清照没有阐述情致的内涵,但他标举秦观为主情致的代表。秦词是“情韵兼胜”(《四库提要·淮海词提要》),“多婉约”(张刻《淮海词》),他“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周济《宋四家词选》),“他的词的情致,不但表现在直抒胸臆的抒情形态上,如‘欲将幽恨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虞美人》),还表现在虽直抒胸膛而委婉曲折,刘熙载所谓‘寄直于曲’(《艺概·词概》)”,“少游纯以温婉和平之音,荡人心魄,与屯田,东坡之使气者又不同也。”可以推知李清照所言情致,指柔情离怀、男女恋情的内容。 第三,风格的尚文雅 李清照肯定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批评柳永词虽协音律,但“词语尘下”,格调低俗。与文雅同属风格范畴的,还有要浑成,讲究意象的完整和全篇的整体美,李清照批评张先、宋祁等人的词“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还要尚故实,但用故实要妥当圆通,李清照指出秦观少故实,黄庭坚有故实,但多疵病。还要用铺叙,叙事委婉。 综上所述,李清照“别是一家”论就是要求词形式上严守律,内容上主情致,风格上尚文雅,以达到严守诗词之别,维护词的本色的目的。 贡献 李清照词论维护了词的艺术体性,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功不可没。苏轼“自是一家”论和豪放词的出现掀起了词坛论争,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苏轼打破声律是否可取,二是用词抒写豪情壮志的得失,三是词的风格是豪放壮美,还是婉约优美。李清照投身到这场论争中,对这三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词是伴随燕乐的流行而形成的,作家按谱填词,歌伎依谱唱词,声律可谓词的第一生命。李清照认为词应遵守声律,而苏轼认为不协音律的做法不对,无疑是基于时人对于词合乐、应歌的现实需要,而且李清照以“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的具体要求,把人们关于词应合乎音律的认识明确化、理论化,为在文体形式上分清词与诗的差异提供标准,以此来维护词的本色。 其次,燕乐的俗艳和歌妓在词的创作和传播中的作用使词宜于表达一种深隐幽微的情思,因而李清照的主情致符合词体的实际,苏轼用词抒写豪情壮志只是一种尝试,要非正体。词有词的特色,不必非要向诗看齐,“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翻相得益彰,岂不更好。 第三,同样是燕乐的俗艳和歌妓在词的创作和传播中的作用使词形成了委婉曲折的婉约风格,李清照通过对北宋词坛名家的批评,明确的提出了词应“尚文雅”、“铺叙”、“典重”、“故实”等一系列审美标准,

李清照经典诗词十首

李清照经典诗词必背十首 (1)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4)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7)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8)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9)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0)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浅谈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

中国古代文学 浅谈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 班级:2014级秘书学班学号:140154020 姓名:栗玉贞

浅谈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 【内容摘要】李清照,后人眼中的“婉约之宗”,其创作成就仅在辛弃疾之下, 为古今第二词人。综观李清照的作品,题材并非单一,体裁更为丰富。欢愉与悲苦、闺情与伤国,每一种风格都有很多佳作。而李清照的一生,以南渡为风水岭,前后两个时期的生活大相径庭,所创作的诗歌风格也发生巨大变化。在先后经历亡国丧夫之痛后,其诗词中的闺阁之音渐淡,男子般的气概与意境增多。正如王国维所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易安词最能代表宋一代之文学,李清照是当之无愧的“一代词人”。 【关键词】婉约派闺阁之音夫妻伉俪分居悲叹南渡爱国情怀 【正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一般我们很难想象这两首风格差异迥大的诗词是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但它们又确实是同出自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之手。两首诗词分别创作于新婚初期与靖康之难后,从起初的闺中小儿女心态到之后的忧国情怀,李清照用她的作品诉说着生平所历。 一、待字、初嫁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亦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其母王氏出身名门,文学修养极高。父母家学渊源,为李清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她幼年丧母,在父亲擢至汴京时,她跟随其他亲人在明水长大,生活的无拘无束养成了她“倜傥有丈夫气”的爽朗性格,明水的秀美风景也为她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最初的素材。李清照的《如梦令》虽只用了三十三字,却为后人留下了别具一格的、豪迈倜傥的小令。人称“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李清照的词风总的虽属婉约派,但她的作品中却没有过多的脂粉气,有些尚可归为豪放一列。恰如她的小舟驶入“藕花深处”而“惊起一滩鸥鹭”一般,她的出现也在当时的文坛中荡起一层涟漪。云英未嫁时她的诗词中无不洋溢着少女的烂漫与恣意。“知否,知否?因是绿肥红瘦”这种恣意的慵懒也只有李清照能准确的表达了。“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仅仅十二字就将调皮小儿女的心态清晰展现,没了大家闺秀的架子,却多了些真实的欢愉。 如果说待字是的易安是颗青梅,那初嫁后的她便如蜜枣一般了。与赵明诚新婚之处的岁月可谓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兼具了。《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淡淡的羞涩之意,浓浓的呢喃之音,而“徒要教郎比并看”更是将夫妻间的撒娇昵意表露无遗。 二、党争、分别;重聚、初叹 在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的第二年,“元祐奸党”四字将一切的美满打破,因为李清照父亲李格非被编入“元祐党”,李清照不得不被迫“归宁”。“云中谁寄锦书来”将对丈夫的思念与期盼和盘托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论 李清照

词论李清照《词论》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周济,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生于公元一七八一年,卒于公元一八三九年,荆溪(今江苏宜兴)人。公元一八〇五年(清嘉庆十年)进士,官淮安府学教授。为学重经世济用,好读史及兵书将略,著有《晋略》八十卷,自负有济世伟略而不能用。更寄情于艺事,推衍张惠言词学,谭精研思,持论精审,为常州派(清代词学有浙派和常州派之分:秀水〔浙江嘉兴〕朱彝尊选辑《词综》,论词以"清空"为宗,一时作家,相习成风,是为浙派。常州张惠言兄弟选辑《词选》,以"意内言外"为主,又开常州一派)重要的词论家。著有《未隽斋词》和《止庵词》各一卷,《词辨》十卷,《介存斋论词杂著》一卷,辑有《宋四家词选》。另有论词调之作,以婉、涩、高、平四品分目,已散佚。《清史稿》卷四六八有传。《介存斋论词杂著》原载于《词辨》前。《词辨》为周济于一八一二年客授吴淞时自编的一部词学教材,以选词为主,兼有评论。一九三五年,唐圭璋将《杂著》从《词辨》中析出,收入《词话从编》。《介存斋论词杂著》共三十一条,发挥"意内言外"的说法,明确提出填词要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并提出了"词史"之说,即能从词中见史,"感慨所寄,不过盛衰","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周济把上述理论原则运用到唐宋名家词数十家的品评上,作出了具体而微的辨析。从总体上,周济五代、北宋的尊奉温庭筠、韦庄、周邦彦等而贬抑南宋姜夔、张炎等,此与浙派对立。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载于《宋四家词选》前,是对《介存斋论词杂著》的承继和深化,

李清照最有名的十首词

李清照最有名的十首词 (1)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凛然风骨,浩然正气,气贯长虹 (3)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4)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7)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8)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9)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0) 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优.选)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 引言 表。对于李清照其人其词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升温的状态,本文就近十年来的李清照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李清照艺术风格的研究 对于作家艺术风格的研究,历来是研究者们的关注点,我们可以从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特点来研究分析作家的某部作品及其深层含蕴。对于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风格的研究更是这几年来的热点。(1)对其词作“婉约”特征的研究。杨丽君在《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中从“清丽高洁,孤愁哀婉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情景交融,连贯流动的日常生活化场景”、“清新自然,纯净优美的大众口语化语言”[1]三个方面来论述易安词的显著特征。王翠英在《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研析》中也从三个方面概括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第一,其词多是自我形象的艺术化,则较多地集中体现了女性的柔性美;二,李清照词中的景物扣住了“真”字,充分展示了“真景美”;第三,善用白描方法,溶炼通俗语言倾诉真情实感,被奉为婉约派的正宗[2]。还有黄晓东《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赏析》、朱宪玲《试论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点》、韩彬《轻言浅语,尽显婉约深沉之意——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等几十篇论文,都会从易安词中意境的创造,语言的通俗简练,情感的深入及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等方面入手,来展现李清照词作中的婉约词风。 (2)李词中豪放风格的展现。李清照的词中不仅仅有婉约词风,在她后期的创作中亦有豪放词风的体现。在对李词豪放词风的研究上,研究者们也是众说纷纭。张伟在《悠思寄梦境雄桀泯豪婉——浅析李清照词中的豪逸之气》中从李清照的《渔家傲》、《鹧鹄天》等词作中分析李清照后期词作的豪放风格,也指出李词词风的转变的原因。最后指出不管是李清照创作中的婉约词风,还是后期出现的豪放风格,都造就了李清照的不朽。彭雅琴在《浅论李清照创作中的男性化倾向》中从“记游之作”、“醉酒之举”、“爱国情怀”三方面来研究李词中“一部分被称为‘倜傥’、‘有丈夫气’的充满男性化特色的作品”[3],对这一部分带有特殊风格作品的研究添砖加瓦,使其不再空白。 二、关于李清照词的比较研究 现在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特点,就是研究者们不再把作家及其作家的某些作品孤立,而是把它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研究,拓宽了研究的领域,对李清照的研究也是如此。

文学名词

名词解释 1、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的理论,首先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应合律。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从而使词的音乐属性较之以前得到了提高与完善。其次从文学角度区分诗与词。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维护词的传统风格,旨在说明诗词界限。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独特风格。它极富变化的句式、句法、声律、叶韵等特点,密切配合乐曲之优长,又确非诗之所有,较诗更适宜表达宛转曲折的感情。因此,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不应将词与诗等同视之。 “词别是一家”柔媚香艳;“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之境大,词之境狭” 雅俗两面:一面为儒为臣、高头讲章,写儒雅纯正的诗;一面声色犬马、浅斟低唱,写风月性情的词。 2、小品文 散文品种之一。“小品”一词在中国始於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後遂以“小品”统称那些抒写自由﹑篇幅简短的杂记随笔文字。小品文是种散文的流派,其内容经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经过省思想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内容题材不限,所传达的道理或想法也没有限制。 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文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小品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小品文中的讽刺小品,就是用幽默讽刺笔调,批判错误思想,抨击腐朽事物的杂文。 3、散曲 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 4、诸宫调 诸宫调产生于北宋时期的大型说唱形式。为汴京(今开封)勾栏艺人山西泽州(今晋城)孔三传所创。诸宫调表演的是情节曲折复杂的长篇故事,有说有唱,与之相配合的音乐是由多种宫调构成的多种曲牌联缀形式。一个宫调组成一个套曲,整个诸宫调的表演是由若干个不同宫调的套曲完成的,体现了多调性的运用,诸宫调因此特点而得名。 5、拟话本 拟话本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由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应用这一名称,指的是宋元时代产生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认为它们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6、南戏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原是浙江温州一带的地方剧种,早在北宋末年已开始在江浙等地域流行,当时叫做“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是一种与北杂剧体制

关于李清照的古诗词大全(最新)

关于李清照的古诗词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 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 好个凄凉的我。 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4.《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 李清照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敧,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5.《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6.《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7.《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8.《念奴娇·萧条庭院》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9.《蝶恋花离情》 李清照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10.《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扩展阅读: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李清照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 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

李清照前后期词作风格的区别

李清照前后期词作风格的区别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文人较少,而能够在创造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的更少之又少,李清照则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因为这位巾帼词人的横空出世,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可以说,李清照是出生在一家学术、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的家庭里。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鼎彝,生活比较美满。靖康二年后,她和赵明诚相继逃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书画。后来赵明诚又病死健康,她就展转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颇有成就,但最突出的还是词。她早年写的《词论》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一系列作家。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要求协音律、有情致,这是对的。问题在于她看不到欧阳修、苏轼等在词创作上的革新精神,这就未免太保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创作成就。 李清照在宋代刊行的《漱玉词》已经失传。现在辑录的只有七十多首,其中还有些不可靠。她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我们知道李清照出身于门第很高的宦官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兼散文家,母亲也工文章,家庭的学术、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而且李清照婚姻幸福、伉俪相得,夫唱妇和,生活安静舒适。这样的环境,把年轻时候的李清照培养成一个才华焕发、有抱负、有理想、有豪爽和纯真性格的女子。可是她又是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处于无权的地位,因此被剥夺参与广阔社会生活的机会。同时,她那个时代,恰是宋代理学家们变本加厉地提倡封建礼教以控制女性的年代。她在有文化的家庭里所培养起来的卓越才能,比较健全的性格以及豪迈的抱负和理想,不仅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还要受到社会力量的压制和束缚,以至于李清照虽不安于“寂寞深闺”的狭小樊笼,要求有更广阔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而不可能得到实现。这就给她带来了封建时代的妇女所不能避免的苦闷,也使得她把生活和精神的活动局限于对爱情和对自然的喜爱上。所以,她前期词的主要内容也只有这两个方面,描写面较狭窄,但其创作风格、思想内容还是表现突出。 李清照的爱情之歌是纯洁而生动的,请看她的《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倚宝鸭衬香胆,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的娇柔神态和恋爱心理。这在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里,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得自由恋爱的社会里,可以说是大胆至极。她的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追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李清照甜蜜宁静的心弦于是弹奏出一首首略带苦涩和幽怨的望夫词: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这些轻盈精妙的相思曲铭刻着女词人的情感历程。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既有婚姻来

浅论李清照的词

《醉花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朗读的技巧,熟读体味情感。 2.品味鉴赏意象,体悟词人感情。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酒”“黄花”等意象,体悟词人的感情“愁”。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酒”“黄花”等意象和结合诗句感受词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示:以“愁”的母题导入) 中国的古典诗词情深意切、意蕴绵长,以“愁”为母题的诗词比比皆是。崔灏如此说思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秦观如此说寂寞之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李煜如此说亡国之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如此说生死离别之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笔下的相思之愁。 二、作者资料简介 说到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不得不提她的丈夫赵明诚。李清照18岁时与赵明诚邂逅并且喜结连理,才子配佳人,两人恩爱有加,一同研究诗词和金石。李清照词中的相思之愁的对象,多是她的丈夫赵明诚。今天我们学一首李清照南渡前早期的、表达相思之愁的作品——《醉花阴》。 三、《醉花阴》 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独自初步感受一下词的意蕴。 1、学生自读(2分钟) 大家自由朗读完之后,有什么感受?(预设答:语调低沉缓慢,感情哀伤等)哪位同学乐意为我们朗诵一下? 2、学生代表范读(2个同学) 每一位同学读完后,请同学们作评价。 老师再做点评。 3、写作背景

我们要掌握一首诗词的朗读节奏和感情,可以通过诗词的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赵明诚到仰天山罗汉洞赏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自在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因写这首词赠给赵明诚以解愁绪。 因为是重阳节的作品,后来黄升(宋)在《花庵词选》中题为《醉花阴·九日》。 “醉花阴”词牌名为李清照首创,双调小令,押仄韵格,按照本词,它押的是ou韵,朗读时,我们要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感情浓厚又不热烈,带有哀伤的基调,适当停顿。比如:“薄雾/浓云/愁/永昼”。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四、《醉花阴》意象的解读和情感的体悟(重点!) 1、意象与情感 一个“愁”字贯穿整首词,也就是所谓的词眼。那么,词中哪些意象体现出愁呢?请大家找一找,共同讨论如何体现“愁”的。 (讨论两三分钟,2个人回答) 请一位同学来谈谈她的理解。(预设答案:西风、黄花、酒、暗香、东篱等。适当点拨) 除了这些,还有吗?(同学们认同她的理解吗,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请另外一个谈谈她的理解。 同学们找意象找得很准,理解也很恰当。老师再补充一下,请看幻灯片(显示:词中提到的意象的特征和用意)。 小结: 薄雾、浓云:薄雾淡淡,云霭浓浓。“愁因薄雾起”,这样的阴天使人低迷忧郁,愁绪满怀。 东篱:指菊花圃,赏菊是重阳节的一个习俗。这里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一个人重阳赏菊,孤独排山倒海而来,独坐东篱愁绪飞。 西风:暗含凄冷萧瑟之意。(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酒:麻木神经,或助兴,或消愁。酒在古代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文学中的意象也是丰富多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学多的关于“酒”的诗句: 别时,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醉一场; 喜时,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欣喜若狂; 感怀时,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人生苦短; 孤独时,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忧愁时,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消愁不成反添愁。 李清照喜欢饮酒,借酒消愁,“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然而愁哪是那么容易消除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上加愁。酒,对李清照而言,似乎已经附带一种化不开的愁绪。

李清照《词论》浅谈

李清照《词论》浅谈 【摘要】李清照《词论》勾勒了词至北宋的发展简史。历评前辈与同辈词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重要观点,强调词与诗别,在词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词论》意在为时人作词设立标准,故不可不要求严格。“别是一家”不仅在于词要协音律,更在于词的内容要具特色,词专主情致、长于抒情。《词论》是苏词和柳词流行于北宋词坛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生于1084年,自号易安居士,是中国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诗、词、文兼善,“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她不仅词写得好,而且文学理论修养颇高。其载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的《词论》,便可洞见她文学理论造诣的高深精微。其《词论》总结唐五代至北宋词学的发展,评点当代词人,观点鲜明,语言犀利,是一篇“别是一家”的词论,在词学史上熠熠生辉。 一、当代对《词论》的一些主要看法 千百年来人们对《词论》褒贬不一。近代学者对《词论》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否定者如夏承焘、邓魁英等先生。他们认为:《词论》“这篇文字对宋词的发展是起阻碍作用的”,属于“词坛上保守一派”,“排斥新的风格和手法”,排斥豪放一派”,“对宋词风格、流派的丰富发展也是有消极作用的”。他们认为,李词“重铺叙,尚典重,既有情致又重故实,有富贵态”“奉为典范,而肯定者如顾易生先生,他在编写的《宋金元文学史》中,高度评价了李清照的《词论》,认为《词论》“开宗 明义揭示了词体发展的多元化渠道”,“眼界开阔”;“论词并非只重形式”,“反映了李清照既爱新声,又尚高雅,既赏妙语,更重整体美的艺术观点”,反映了“李清照审美兴趣非常宽广,既包括词坛传说的婉約优柔之美,也博取诗歌中充实闳壮之美”。总的来说,对《词论》的评价,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否定其内容的片面与狭隘为主流。8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词独特的审美特征,强调词要协律的重要意义,对《词论》的正面评价日益升温,但似又誉之过高、求之过深。笔者认为,任何一篇理论文章的出现都是特定生活时代、特定文学发展的产物。我们对它的批评,当然既不能脱离其产生的时代而责之过严,也不能通观文学整个发展过程而求之过深,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实事求是地对它进行解读与分析。李清照的《词论》虽在评介历代词人时有片面之处,但却鲜明地高扬起“词别是一家”旗帜。李清照《词论》的理论成果在于:指出了“词与诗别”的主要特征,提高了词体的地位。笔者坚定地认为,作为女词人的李清照,其见识是独到而又非凡的。 二、《词论》的主要内容

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

[转帖]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Post By:2010-3-31 17:05:00 李清照的《词论》首先论述的是词的起源问题,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这里李清照要说明的就是词和音乐的紧密联系。“从历史上看,诗在《诗经》的阶段也是可以歌唱的,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节),但是到后来诗里面就分成了两支,一是文人诗,二是在民间流传的乐府诗。“…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的“乐府”区别清楚。”(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词的产生是和乐府分不开的,“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燕乐)。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沈括《梦溪笔谈》)。沈括所讲的就是词产生的另外一个要素胡乐的进入所带来的影响。而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词的产生和民间音乐的关系。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李清照首先引用李八郎的典故,侧重词的产生和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没有错的,这里有一问题就是诗在最初也是一种歌词现象,而在后来的发展阶段体现为“诗缘情”和“诗缘志”的冲突,而在音乐性这个方面就是所剩无几了。到最后文人诗就变得不适合歌唱了,刘永济的《词论》中说:“唯有近体,章有定句,句有定字,长于整饬而短于错综,其弊也拘,能常而不能变者也,故其道易穷。而词体承之以兴,参奇偶之字以成句,合长短之句以成幸,复重而为双叠,演而为长慢,字句之错综既已极矣。(律诗八句中也有错综,但太简耳。) 而五声从之参伍其间,变乃无穷。”这一点正是给了词巨大的发展空间,词要注重的领域就是诗所丢弃的歌词传统。而这一点也是李清照所再三强调的。 《词源》详载张先其父张枢作词时反复修改以求协音的经历云:

李清照这8首诗词

李清照这8首诗词 李清照,千古第一奇女子,公主的命,活得却像一个骑士。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也许,相比男人,作为女人的李清照更需要安定,尤其是在那个男权的时代,哪怕只是一个容膝之地,也足矣。 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安宁,又谈何容易? 她坎坷不平,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都浓缩在这8首诗词里。 01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出生于书香门第,往来于鸿儒之间,年少时的李清照便初露锋芒,才学和胆识惹众人艳羡。 16岁那年,她回忆起一次在溪边亭中玩耍的经历,也许是傍晚的景色太迷人了,也许是那天的酒太香太浓了,以至于她玩的太开心,竟忘了回家的路。 那时候的她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肯定不曾想到,未来等待着她,有那么多辛酸与泪水。 02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蹴罢秋千》 那是一个盛夏的午后,17岁的李清照正在庭院里荡着秋千,突然见到有客人走了进来,她一时间慌乱不已,连鞋也顾不上穿了,害羞地低着头往屋子里跑,头上的金钗也掉了下来。 这客人不是别人,正是她日后的丈夫,那个让她爱了一生的男人——赵明诚。 最难忘的滋味,是那杯初见倾心的茶,苦涩的不适应恰恰衬托出了回甘的惊喜。 一杯再一杯,都是为了还原那场初遇。 03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8岁的时候,李清照顺利嫁给了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 两人门当户对,两情相悦,又难得志趣相投,他们常常切磋诗文,砥砺进步,实属人间美事。 可刚新婚不久,丈夫就离家外出了,李清照独自一人在家。 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生活中总有人牵挂着你,也总会有人让你惦记。 它就像是一种淡淡的情思,即使海角天涯,万水千山,你依旧流淌奔涌在我的血液里。 李清照与赵明诚 04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