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如何上好初三政治第一轮常态复习课

如何上好初三政治第一轮常态复习课

如何上好初三政治第一轮常态复习课
如何上好初三政治第一轮常态复习课

如何上好初三政治第一轮常态复习课

如何上好初三政治第一轮常态复习课

传统的初中政治课第一轮复习是以老师、以知识为主体,通过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强迫记忆。这种复习方式往往导致整个课堂学生无精打采、疲惫不堪,结果收效甚微。传统的复习方式不仅使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严重脱离,无法学以致用,而且会让学生厌恶上政治课。经过反复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我认为第一轮常态复习课应该具备以下环节:导入――展示知识结构图――利用结构图落实知识点――理论联系实际――重点难点心里有数。现将具体操作描述如下,望与同仁们共勉。

一、复习课也需要好的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积极的思维和高昂的情绪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教师应给每堂复习课设计一个巧妙的导入,以激起学生对复习旧知的渴求,从而拉开课堂的活力序幕。

我上复习课一般喜欢用有MV的视频导入,其中《咚哥唱谈》用得最多,效果显著。《咚哥唱谈》围绕当下各种热

点事件,以音乐解读新闻,用歌声唱谈民声。当我复习教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六课时,先播放一首《食不安》。该歌曲的图片、歌词已把社会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反映得淋漓尽致,可直接作为背景材料。曲终提出思考:如果你以后是生产者和销售者,那么你会怎样做?你现在是消费者,你摊上了该事,你可以怎样做?这种导入利用视频刺激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抛出本堂课的重点问题,学生纷纷翻书,查找可借鉴的知识点,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利于增强记忆的持久性。还可以改编一首歌曲,教学生唱。我以《一二三四歌》的曲调,改编了一首《政治复习歌》,利用歌曲教会大家复习方法和策略。有人说,要让政治课堂歌声飞扬,政治课堂上歌曲不能随意选择,要选极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不是为了听歌而听歌,应让多媒体为教学中心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课堂增光添彩。

二、课前需布置画知识框架图的任务

第一轮复习课,老师课前必须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体系,把画知识结构图作为自主复习任务。预备铃响时,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第一节课需要老师的示范,如:在复习九年级第六单元时,老师应从单元角度把握教材的宏观体系,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具体表述如下:第六单元讲地球村,这个村主要涉及三个领域,即我们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第十七课,战争与和平是政治领

域;第十八课,东西南北是经济领域;第十九课,天涯若比邻是文化领域;第二十课,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涉及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世界的影响。还要注意这三大领域的趋势描述: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如此,第六单元的主要知识就了然于心了。然后请同学展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实际上,他们在画图时,不自觉地已经快速浏览一遍知识点,为课堂复习打下基础。

三、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复习时间

政治的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住重点、落实双基。在整理好知识结构图后,让学生利用结构图、复习资料和课本,快速找到相关知识,并识记。识记住一个,在资料上打钩。十几分钟过后,老师利用课件,以车轮战的游戏模式,依次检测知识点。检测不过关的学生,在相应题上做好记号,课后到组长处背该题。通过游戏竞争的方式检测基础,能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效率和考试成绩。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我在复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当学生生活中开展过某活动时,导入时一定结合该活动。如:百日誓师后,放一首咚哥唱谈的《拷问》,让他们明白,在中国,考试才是最公平的一个竞争平台,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利用政治课做好德育的辅助教育,做好中考动员和激励。又如:在学校组织观看元宵节放烟花的活动

后,调节复习进度到第十六课,让同学们谈看烟花观后感。这就提供了另外一个分享和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锻炼胆识,展示自信,体验成功。这种导入和设问,让他们对生活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再如:在复习时政时,播一首《甩蛋歌》,一首歌唱完2014年的热点事件,启示他们,在记忆时政的时候自己甚至可以唱着记。

第二,复习完理论知识后,适当分享时政热点,让学生分析热点背后蕴含的理论知识点。毕竟时政热点是考核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载体。复习中注重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点的结合,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比如:在两会召开时,自我调节复习进度到九年级第四单元。利用两会的热点设置问题,让同学解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识记时政,又能培养他们解读时政、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做到重点难点心中有数

在每堂复习课的最后环节,教师展示该知识点在本市近五年来的中考趋势和分值,让学生心中有数。同学要结合本堂课的复习内容和自我测试情况,总结自己在该知识点的疑惑和不足,能脱离复习资料和课本,说出易混点、易错点和问答题重点,让知识体系结构图印在头脑里。

总之,复习课和新授课同样重要。教师要想上好一节复习课,只有在课前做足工夫,用心准备才有可能使复习课充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复习课中既提高知识记忆、解题

能力和技巧,又强化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解读能力,从而使教学成效更显著。

抓好常态课备课

抓好常态课备课,让每节课都力争高——谈谈如何在短时间内备好常态课

抓好常态课备课,让每节课都力争高 ——谈谈如何在短时间内备好常态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通过备课,可以查出在应传授的知识上还有什么遗漏,该准备的是否都准备好了,然后才能问心无愧,胸有成竹的走向讲台。对每位老师来说,常态课就象家常便饭,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公开课就如大餐,只能偶尔开开牙祭,增进食欲,如果经常吃肯会使肠胃也不舒服,反而失去美味佳肴的兴趣。常态课就是要本着平常、朴实的思想,上得扎实到位、平实有效。但我们平常的工作量决定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促进能力的提高。如何在短时间内备出一节好课,提高备课的效率,从而提高自己课堂的效率,应该是我们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首先,要熟悉教材,明白教材内容。熟悉教材,不仅仅是熟悉本节课的教材,还要从横向上了解教材前后的联系,纵向上了解教材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这样备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哪些知识学生已经学过但和本节课有所联系,哪些知识对学习本课有所帮助,学生需要做哪些课前准备等。并要熟知课程标准。 其次,要领会教参的设计意图,明白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也就是确定教什么)。备课时需要参考相应的教学资料,以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才能做到

心中有数。在备课时,可以先翻开教科书,看看要教的内容,自已先尝试从书中找到教学的重难点,再参考资料,看一下资料上是怎么分析的。低年级的教科书比较形象直观,书中的主题图,图中人物说的任何一句话,往往非常关键,很多教学的重难点往往就在这一、两句话里面,把握好图及图中的话,备课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第三,了解学生的知识生长点,灵活机动调控课堂(也就是多研究学生,确定怎么教)。教学的目标设定后,教师如何完成关键在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是否做好了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和已有学习状态的情况下,才使新课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但要做到这一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平时的观察和对学生的了解。第一、由于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较弱,因此很多人认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一定都要用到直观的教学方法,其实不然,直观的目的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然而当知识点并不抽象时,可以不用直观的方法,一句话带过就是了;第二、常态课和公开课不同,常态课更关注的是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常态课中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动手操作;第三、由于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因此在教学设计当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好表现设计一些诸如比一比、讲一讲、演板等等学习活动,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语言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如何上好常态课

如何上好常态课 一、什么是常态课? 常态课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状态下的随意课 , 而是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 ,融入教者的智慧 , 在课堂上显出教者的创造性、丰富性、灵动性 , 由此上出的常态课不但生气勃勃、扎实生动 , 更是可行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常态课不追求课堂的完美性 ,只需要保持本色 , 以教有所获、生有所得为宗旨 ,以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为本; 常态课不追求课堂的完整性,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 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发展水平 , 灵活安排教学进度与教学时间 , 对教学参考书某一个内容的课时灵活安排;常态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它更加真实,更加具有可行性 . 所谓常态课,就是:“平平常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去上好的课” “实事求是的课,日常的课,符合教学要求的课” “返朴归正、反映教学本质、正常状态的课” “体现即时性、自主性、原生性、普遍性的课” “常态课应该是除了新课程三维目标外没有其它目标的课” “常态课应该是一堂真实有效的课” 二、常态课和各类公开课的区别有别于公开课的精致和热闹,常态课追求的是简单与高效。常态课教学中并不刻意要求去追求亮点,只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就行了。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粉墨登场”,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十分让人陶醉,但在听课中,我们发现,一些公开课存在着“作秀”现象:执教的老师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亮点和可观赏性,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于不顾,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有些课,表演成分很浓,一堂课就像精心筹划的电视剧,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有些课,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的内心深处没有多大的触动;有些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可谓“完美”,但不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有些课,教师课前早已进行多次排练,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都精雕细刻,花样百出……这些华而不实的公开课既费时费力,又不能使听课者受益,反而令人反感。 时下,有人把华而不实的公开课比喻为T型台上的时装秀,我觉得这样的比喻最贴切不过。纵观今天的思想品德课堂,越来越多的公开课耍花架子,超赶时髦,追

一堂好课的标准 (1)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已清晰地呈现出三大趋势: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既关注“有效教学”成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强调评价标准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从静态性走向生成性。由于教学有其特殊性,何为一堂“好课”必须从多角度去分析,否则会造成教师的思维定势。我觉得能让师生共鸣的课就是好课。 一、“好课”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 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呢?我国崔允漷教授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好课”不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概念。不同的评价主体与客体、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都会形成不同的标准。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堂类型的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标准下的“好课”的看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多元性,为广大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性。 二、“好课”一定要有感染力 一节“好课”一定要看教师的语言、情感、思想是不是感染了学生,学生是不是爱看书了,学习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而且学生的这些行为不是为了完成作业,不是功利的,而是自发的。是在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下,受到了感染,很想去学更多的东西。所以,是否有很强的感染力是我们评价一堂课好不好的一个隐性标准。 三、“好课”是常态下“有待完善的课” 以往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很多听课者、评课者在听课前往往带着某种理想化的模式来听课、评课,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一味地对授课教师“高标准”、“严要求”,求全责备。这样只能挫伤教师的教改积极性,或者使授课者课前“千锤百炼”以求“完美无缺”。其实,平实是一节“好课”的基本要素。“好课”是常态下的课,也就是平实的课。不管谁在听课,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它不是摆设,无须掩饰,而是具有非常强的普适性,“好课”的原则或者理念不需要特殊的条件支持就可以实现。“好课”为常态下“有待完善的课”,侧重于其“真实性”。“真实性”则提醒我们关注“好课”的缺点,通过反面来认识和学习“好课”,而避免不实的夸张或歪曲。一堂平时的课堂,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暴露,因此我们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研讨并改进。这也正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之一。有“问题”的课并非都不是“好课”。一节“好课”无须样样完美,只求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对学生有收获,对教师有感悟,或对听课者有启迪,我们就可称为“好课”。 四、“好课”背后有情境衬托 课堂教学是在师生思维交互活动中进行的,有很强的情境性,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指向课堂的整体情境,而不是仅仅指向教师或学生的行为。来自课堂主体的师生双方的任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蕴涵着多种复杂的因素,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背景下,才能做出恰当的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具体到每一堂课,各种各样的“好课”评价标准都只是给我们教学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我们不应将它绝对化、教条化。在教学评价中,我们经常拿着一张写满条条框框的课堂质量评价表去验评所有教师的课,这种表格果真有其存在的意义吗?课堂教学的情境化提醒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一些优秀公开课的教案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学,也不能对所有学生从头到尾只有一种教学形式上课。情境是课堂教学保持鲜活的支

教师上好常态课的20条经验

教师上好常态课的20条经验 导读:有人说:常态课就是在平常条件下,我们天天要上的课;也有人说:常态课是指常规状态、自然状态下的平常课。不管怎样,常态课将会是你最经常要面对的课堂。常态课至少要陪伴每一位教师三四十年,教师的日常更多是在平淡中地经营自己的课堂。常态课会陪伴每一位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教师天天就是平平常常地经营自己的课堂,有的老师观摩课做得很好,也是在常态课的基础上积淀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在平淡中创新更是一种风格、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想要上好常态课?那就请参考《教师上好常态课的20条经验吧》! 1.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在备课中有学科思想,有了学科思想的引领,就能预设课堂可能发生的问题。 2.思想不会自己生长,必须建立在广览博取的基础上,要想拥有思想,就要学会读人、读书、思考。 3.课上要关注所有学生的习惯,比如学习中的基本习惯:站、坐、执笔、读书、表达……养成最起码的习惯,制定相应的课堂常规。 4.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习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学习。课上听课很重要。不是听结果而是听思路;要听要求,知道审题的重要性。会边听边记,边记边思考。 5.教师的语言要精炼,有穿透力,突破重难点的能力强。

6.教师会倾听学生们的回答问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言,便于推进课堂进程。 7.在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面对的不是大家。 8.在课堂上,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课堂”,而是有理性和思考的互动学习。 6.课不仅仅是写在备课本上的,还要融化在头脑中,延伸到语言中。 10.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有可以依据的理念。 11.师生互学,教学相长,课堂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天堂。 12.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理解,而不是得益于别人的传授,因此,老师上课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生成能力。 13.教师必须是能把握情感的人,只有教师把自己的情感植入课堂,课堂才能“活”起来、“动”起来,才能展现语言的魅力。 14.教师和哲学家的不同在于教师总是认为自己懂得多,强迫学生吸收,而哲学家则是与学生一起寻求答案。 15.一个教师在课上要能收放自如,把握收放的时机。 16.课上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把话说出来,而要让学生的智慧相互碰撞、吸纳,让学生的思维交流。

打造高效常态精品课堂

打造常态、有效、精品政治课浅析 论文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最优化常态化 论文摘要:如何使得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如何使得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常态化,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关键词一:朴实常态课应该是朴实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教学,就是要摒弃一切形式主义,没有花拳绣腿,只有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接近原生态,使课堂具有质朴的特质。常态教学不是生搬硬套名师的教学模式,而是因地制宜,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和本地区、本校教育资源,力图使教学“清华其外,淡泊其中”,没有矫揉造作之态。 关键词二:精彩常态课应该是精彩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要经得住反复斟酌,既充分预设,又动态生成,在行云流水间彰显教师的功力—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三:高效常态课应该是高效的。常态课教学要以学

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在此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常态课,真正达到“轻负担,高效率”。常态课教学并不刻意追求亮点,而是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获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四:自然常态课应该是自然的。常态课在一种自然的课堂环境下进行,在此环境下,教师要应变灵活、适时介人,以一点水花引发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学生在表达、交流各自思想的过程中,催生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一、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 “有效教学”主要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或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很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苦,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决定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效如何,它将是我们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呢? 1.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学生中心说”和“生成性课堂”观念的影响下,预设教学目

如何在短时间内备好常态课

如何在短时间内备好常态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通过备课,可以查出在应传授的知识上还有什么遗漏,该准备的是否都准备好了,然后才能问心无愧,胸有成竹的走向讲台。对每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师来说,常态课就象家常便饭,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公开课就如大餐,只能偶尔开开牙祭,增进食欲,如果经常吃肯会使肠胃也不舒服,反而失去美味佳肴的兴趣。常态课就是要本着平常、朴实的思想,上得扎实到位、平实有效。但我们平常的工作量决定要在短时间内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促进能力的提高。如何在短时间内备出一节好课,提高备课的效率,从而提高自己课堂的效率,一直是我想追求的目标。本学期接受学校安排从一直教高段数学一下子下来教一年级低段数学,刚开始的确很不适应,但经过两个月的实践,我认为和教高段数学一样重点在平时的课前准备(也就是备课)上,而在低年级的数学常态课备课上,我觉得应时刻考虑以下这些方面:首先,要熟悉教材,明白教材内容。熟悉教材,不仅仅是熟悉本节课的教材,还要从横向上了解教材前后的联系,纵向上了解教材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这样备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哪些知识学生已经学过但和本节课有所联系,哪些知识对学习本课有所帮助,学生需要做哪些课前准备等。在教学第一册“捆小棒”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在认识1~9原有经验,从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为本单元11~20的各个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对学习新知识起着提携作用。 其次,要领会教参的设计意图,明白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也就是确定教什么)。备课时需要参考相应的教学资料,以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才能作到心中有“丘壑”。我觉得在备课时,可以先翻开教科书,看看要教的内容,自已先尝试从书中找到

体育常态课如何常态化

体育常态课如何常态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怎样才能不折不扣地执行课程标准。保质保量地上好体育常态课呢?本人以为,提高体育常态课的教学质量。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一个都不能少。而要想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认识常态化 “常态课”顾名思义是常规状态下、自然状态下的平常课。“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课不是常态课;过分强调娱乐、休闲功能。以简单的游戏为主。游戏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游戏里没有什么技术成分的课不是常态课;轻视对学生的管理,忽视教学组织的严密性,导致学生懒散,课堂组织松散的课不是常态课;一味满足学生需求,只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教学内容没有计划性和系统性的课不是常态课。本人以为,体育常态课应当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有组织有纪律的“正常”的课,应当是有具体的教学目标、适宜的教学内容、得当的教学方法的“实实在在”的课。因此,体育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好课程教学计划,保证每一堂课都能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经常增强认识,提升课堂的“口味”。不仅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对体育课是可有可无、是学习的“调味品”、是让自己尽情自由活动等认识的误区,而且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体育常态课保质保量的重要前提。 二、加强管理常态化 体育常态课中,常常因为学生的拖沓使课堂不能流畅:因为学生的惰性不能很好地互动;因为一部分人的游离影响课堂氛围。因此,要使体育常态课保质保量,体育教师必须建立有效的课堂常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规管理仅凭简单的讲道理是不够的。一定的纪律约束和一规则意识的养成能有效地约束学生的行为,能让他们明白课堂内哪些是应该遵守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从而使学生能很快地融人课堂。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规则教育”,培养学生遵守各项制度或章程。使学生逐渐把对规则的遵守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由于大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小组活动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导致活动不能有序进行。笔者常组织学生玩些无规则的游戏。让学生体验“无规则”是怎样“不成方圆”的。然后再让学生逐步自主制定游戏规则来完善游戏,再体验有规则的和谐与乐趣。这样,他们在课堂上就能自觉地融入课堂活动中。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三、处理细节常态化 在体育常态课中,学生出现注意力分散,甚至做与学练内容无关的事情等问题,并不是用纪律和规则就能够完全约束得了的事情,这需要教师通过对课堂上的情况反馈,针对性地在一些细节上进行巧妙处理,及时将他们唤回到课堂上来。 1.友情互助经常化 在老师讲解示范或者在学生演示环。常常有学生不认真听讲、私自讲话、甚至躲在后面搞打或做自己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在讲解演示完毕后,请学生复述并演示,如果因为不会或害羞不好意思,老师可以让他(她)邀请一个要好的朋友来共同完成,这样既

“常态教学”下如何上好常态课

“常态教学”下如何上好常态课 常态即日常教学中的状态。常态教学,即原生态、非特殊状态下的教学,通俗的说,你平时怎么上课现在还怎么上课。教师平时上的课不可能像公开课、展示课那样经过精心准备,反复研磨后那样精致;不可能每一堂课都得到专家的指导,更多的是自己给自己把脉。这就要求教师求真务实,根据学生的现状和教学条件,精心预设教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为教而设”。常态课更能真实体现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学生更多的是在每一堂常态课中真真实实地感受与学习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并非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是一个长远而系统的工程,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目的决定了我们应该更多地专注平时、关注常态,力求在每一节常态课中,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能有所收获,在量的积累过程中,达到质的飞越。常态的课堂不但要是真实的课堂,还要是有效的课堂,发展的课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怎样才能上好常态课呢?下面结合新课标中所提出的“以培养小学生素养为宗旨”,“数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等理念,就我所教学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悟。 一.教材挖掘要深入化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数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师要挖掘教材内涵,挖掘的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教材的知识内容上,首先要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并将自己的理解渗透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标准》中蕴涵着许多新的理念,如在数学课程的学科定位、课程目标的多样性、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都有全新的论述,这些都让我们感到眼前豁然开朗。其中就课程资源《标准》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往,数学教学中是“教教材”,注重落实各个知识点;“用教材教”则不局限于教科书上规定的内容,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再一起。“用教材教”,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开放的教材观,重视对身边课程资源的开发,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了,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设计出有学习意义的,有探究价值的,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 在设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将知识目标定为:要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与什么有关。其实这个目标的实现很容易,教师单纯的讲解或者相对比较简单省时的演示实验都可使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但《标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当中提出,教师教学要使学生“保持和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和发现探究周围事物奥秘的愿望”。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教师魔术表演导入,在

如何高效地上好常态音乐课

如何高效地上好常态音乐课 新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听了不少公开课、优质课。有的课很热闹,多媒体的运用强烈的画面感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美术教师上课不动手示范,音乐教师不弹琴、不范唱了。我认为教师有先进的教学观念,更要有一颗朴实无华的平常心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常态的、有效地教学情境,创设一个清新,自然的音乐学习氛围。 -自然导入切忌花俏 音乐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的情感之美。一切刻意追求课堂热闹气氛的造势都会显得浮躁,教师要用朴实简洁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语音使学生感到亲切和有生活气息。例如我在上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导入是这样设计的:老师今天要考考你们的地理知识学得好不好,“欧洲最长的河流是那一条河流?这条河流经哪个国家?”然后从欣赏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入手,导向聆听《伏尔加船夫曲》。时间只用了三分钟学生,很快进入到教学情境之中。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也一下能把学生引入探究音乐的兴趣之中。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如学习“行进中的歌”这一单元时,结合七年级的军训来提问。如提问:“大家军训中有队列训练吗?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让学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节奏做队列表演,这样的导入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有效地将课堂置生身于现实生活情境之中,能使学生感到音乐不能脱离生活,音乐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获得学习音乐的自信心,进而产生学习音乐的愿望和兴趣。 二有效提问,问题设计应有针对性,对学生的答案给予正确的评价 教师的提问要随着课堂内容的不断深入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初听时提问可以只提两个问题:如歌曲演唱的声音的强弱有什么变化?能记住其中的某一句吗?进一步分段分析歌曲时再提出细一些的问题。如53 6 3 0|53 6 3 0|哎哟嗬,哎哟嗬,在歌曲中有什么作用?引出劳动号子的作用,强调劳动号子是集体劳动时相互协作时节奏感突出的旋律,再让学生从歌曲中找出有劳动号子的其他部分,如哎嗒嗒哎嗒,还可以请学生找出生活中劳动号子的例子等等。教师不要同时提五六个问题,提的什么问题学生记都没住,就更谈不上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了。还有些无效的问题教师也根本没必要提,如这首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学啊?学生机械的回答:“好听,想学”这样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深度,缺乏意义,这样的问题也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如果学生回答:“不好听,不想学”,教师会显得很被动,这些问题没有任何针对性,有效的提问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能力的判断。教师要成为音乐课堂提问的设计者,学生思维的开拓者。因此有效的问题设计能对实现教学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正确的运用评价语言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正确的评价是

教师上好常态课的20条经验

教师上好常态课的20条经验 常态课至少要陪伴每一位教师三四十年,教师天天就是平平常常地经营自己的课堂,也不可能风生云起。有的老师观摩课做得很好,也是在常态课的基础上积淀的。常态课上不好,也别想上好观摩课。但现在拔苗助长的现象时有发生,常态课还没上好了,就让其上观摩课。 教学本来是很简单的,不要自己搞得复杂。在某种意义上说,在平淡中创新更是一种风格、一种修养、一种境界。简单就是回归本色。 1、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在备课中有学科思想,有了学科思想的引领,就能预设课堂可能发生的问题。 2、思想不会自己生长,必须建立在广览博取的基础上,要想拥有思想,就要学会读人、读书、思考。 3、课上要关注所有学生的习惯,比如学习中的基本习惯:站、坐、执笔、读书、表达……养成最起码的习惯,制定相应的课堂常规。 4、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习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学习。课上听课很重要。不是听结果而是听思路;要听要求,知道审题的重要性。会边听边记,边记边思考。 5、教师的语言要精炼,有穿透力,突破重难点的能力强。

6、教师会倾听学生们的回答问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言,便于推进课堂进程。 7、在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面对的不是大家。 8、在课堂上,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课堂”,而是有理性和思考的互动学习。 9、课不仅仅是写在备课本上的,还要融化在头脑中,延伸到语言中。 10、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有可以依据的理念。 11、师生互学,教学相长,课堂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天堂。 12、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理解,而不是得益于别人的传授,因此,老师上课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生成能力。 13、教师必须是能把握情感的人,只有教师把自己的情感植入课堂,课堂才能“活”起来、“动”起来,才能展现语言的魅力。 14、教师和哲学家的不同在于教师总是认为自己懂得多,强迫学生吸收,而哲学家则是与学生一起寻求答案。 15、一个教师在课上要能收放自如,把握收放的时机。 16、课上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把话说出来,而要让学生的智慧相互碰撞、吸纳,让学生的思维交流。 17、课堂的高度不是拿笔写出来的,是你在大脑中建构出来的,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18、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心中有‘数’”,言简意赅,启我深思。

以居家过日子的心态上好每一节课读《教学艺术》之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

以居家的心态上好每一堂课 ——读《教学艺术》之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居家过日子需要茶米油盐的“日常”活动,也需要家人之间的“情感”维系,当生活被日常和情感填满的时候,你会发现平淡无奇的生活,像空气一样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刘可欣,一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数学教师,因为读一本书的缘故走进了我的视线,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吴正宪老师的影子,又或许,不管是刘可欣还是吴正宪,他们都是“真正爱学生”的人。这一类人,我称之为“吴正宪”。 刘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这又何尝不是老师们的心愿。可是,如何做到?阅读了刘可欣,我似乎明白了。她像一般老师一样默默的做着教育,却又和一般老师不同,有两个小细节是老师们容易忽略的,或者这两个小细节无关痛痒,可是刘老师却把细节做到了出神入化。 第一个小细节:语言。 如果一节课看成是具有生命的完整体,那么教师语言就是“肉”。语言的学问之大,“吴正宪”一派的语言共同点是亲近儿童,充分利用儿童心理学,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支持性的课堂文化环境。从孩子的角度谈语言,刘老师的课,鼓励孩子说真实的话,只有学生愿意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学生才能慢慢形成崇尚真实的表达交流的课堂文化。我想到了我校思辨课堂的两个能力表现,其中一个就是学生的表达能力。文中第9页提到,安全、包容的课堂环境,使得孩子愿意

说;教师富有启发、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使得孩子有话说。这样孩子在课堂上就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了。 第二个小细节:技巧。 技巧就像生命体的“血”,有肉有血生命被称之为“生命”。 书中提到,一位教师的机智是通过教学经验沉淀下来的。我非常认同这一句话,没有天生的教育强人,一位优秀的教师必定是经历三尺讲台的打磨逐渐蜕变出来的。刘老师的教育技巧不用多说,20多年的积淀,已经融进骨子的教育思想方法,就像一个人习惯性的动作,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来。刘老师提倡“将一切教育活动常态化,将常态工作研究化、科研化”,刘老师这么想了,并且也这么做了。 愿我们也能以居家过日子的心态上好每一节课,让自己的语言亲近儿童,让每一天的经验慢慢积淀成自己的教学技巧。

怎样上好常态课

怎样上好常态课 常态课是教师学生接受最多的课,我们的教学基本是常态课进行的,上好常态 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是教师在现实教育资源条件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并融入个人创造性的劳动,从而呈现出丰富而灵动的课。 上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理应明确好自己的工作思路,即“树立一种思 想、形成一种模式、把握两条主线、培养一种习惯”,以期上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常态课。 一、树立一种思想 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是朴实的,没有花架子,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常态课不因过繁、过度的刻意雕琢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态课同样是有效的,常态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才能真正达到“轻负担,高效率”,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二、形成一种模式 不少学科教师的年龄偏大,队伍很不稳定,思想较为陈旧,方法比较落后,在新 课堂创建上具有一定的惰性。在这种状况下,给教师一种新课堂的模式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借鉴,学教结合的方式,在骨干教师的带动引领下,参考借鉴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并结合自身实际,多次研讨,反复修改,形成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让教师使用起来得心应手、适合学生、易于操作、从而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三、把握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解决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教的怎样的问题;另一条主线是解决 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效果如何的问题。要解决教师教的问题就要在制定目标、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1.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质量。小学生正处于知识建构的初始 阶段,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很有限,与中学生有很大差异,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的真正意图,看到教材没有明说却蕴含在其中的内容,即要善于阅读教材,高质量地备课。要理解教材教学内容,通过阅读教材,掌握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和关键,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点。摒弃简单机械重复的练习,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挖掘。 2.教学设计适合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由于小学年龄小,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完全养成,所以在设计上必须要考虑怎样教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学生有效的学习。首先,我们的课必须是有趣的,学生才能喜欢。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等,以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其次,活动设计要细,甚至细到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提问。要求教师在平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低年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在把握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上注重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自然合作、有效交流。 让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课堂上的“有效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大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单向传输,而是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常态课上师生活跃,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所受的限制也较少,教师与学生配合自然会很默契,课堂上精神放松、情绪正常,不像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上师生的注意力都有了或多

上好每一堂常态课

上好每一堂语文常态课 ---旷海云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授业”,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惑”,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知识的困惑。而老师又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完成这些任务呢?是课堂。课堂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上好每一堂常态课。 一、什么是(语文)常态课 (语文)常态课是指在正常的教学条件、教学设施下(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的一种自然、正常状态,不流于形式的课。 二、常态课的重要性 1、是教师学生接触最多的课。 2、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3、常态课教学质量的高低才是一名教师水平的真正体现。 常态课是教师学生接触最多的课,上好常态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靠的是教师的一节节生动的常态课,常态课教学质量的高低才是一名教师水平的真正体现。 语文教师往往有一个困惑:所听的展示课、观摩课精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可是在自己的课堂上实施起来为何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其实,常态课与展示课、观摩课有许多不同,展示课、观摩课是对教学理念高瞻远瞩式的引领,往往不是一人一时所准备,常常是专家团队的精心打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多次磨砺后的升华。我们平常的语文课如果按照观摩课的标准上,一味地追求“高大上”,即使心有余也是力不足。我认为,与其东施效颦,不如朴实自然地做好自己,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上好常态课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所在。 三、什么样的课堂才算优秀的语文常态课呢? 语文常态好课有正常的节奏,不赶不争,不紧不慢;语文常态好课有正常的温度,不急不躁,不温不火;语文常态好课有正常的追求,在实践中创新,眼望高处,脚踏实地。语文常态好课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学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语文常态好课应有师生间的默契。

新课改下如何上好语文常态课

新课改下如何上好语文常态课 语文常态课是指在正常的教学条件、教学设施下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的一种自然、正常状态,既不流于形式,也不枯燥乏味。常态课是教师学生接触最多的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然而,并不是说教师大部分时间在上常态课,就能把这种课上好,当前语文常态课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语文教师注意。 一、当前语文常态课存在的问题 (一)“随意”课、“常设”课太多 常态教学不是随意教学,但有些教师在潜意识里往往把“常态”和“随意”画等号,他们把常态课上得很随意:课前不设计吸引学生兴趣的导语,不准备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课前听写、检查背诵,然后讲课文,讲完后要求学生阅读、背诵,如此单调循环。这样的教学,教师既不设置问题,也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课后练习也会一应给出标准答案。如此的常规课既使得教师惰性滋生、创意缺失,也使得学生审美疲劳、灵性尽失。 (二)“病态”课、“异态”课太多 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在转变,教师方法在改进,在取得一定教学成绩的同时,常态课也出现了一些病态,比

如:要么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动不动学生小组讨论,不分课程主次,一律要求学生分角色阅读或设置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这样的课表面看上去很精彩,却有哗众取宠之嫌;要么平铺直叙,阅读―划分段落―逐段讲解―总结中心思想、重要内容,教学手段单一,课上得枯燥乏味。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不是正常的状态。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积累感悟的过程,语文教师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不思进取,而是要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课本内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好每节常态课,在教学中保持语文课堂的本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如何上好语文常态课 (一)做好文本解读的基础工作 文本是指课本和辅助读本,课堂教学的依托,也是学生学习语言、陶冶情操、进行人文感染的载体。教师要想上好语文常态课,首先要做好文本解读工作。那么,应该如何解读文本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读”。 1.初读。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开始前,学生初步阅读文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学生只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去感知、领悟、体验文本内容、作者的所思所想。初读时,学生在第一时间对文本的解读奠定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学生据此规划课堂听讲的落点,并在教师讲解时不断生成理解与自我理解。

关于常态课

关于常态课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管理方面,我们一直坚持要求落实课堂教学的常态化,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向常态课要质量,让常态化成为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自觉行为,回归课堂的本真状态,可见,常态课才是课堂教学的自然状态,才是教学质量的提升所在。那么,究竟如何定义常态课,常态课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常态课是不是也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评价常态课的尺度是什么?常态课是相对于哪些课型而生的?如何上好常态课呢?而我们所开展的优质课,公开课以及示课、竞赛课活动是不是就是另一类课,与常态课没有任何瓜了呢?下面我们就集中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关于常态课的提出和定义 常态课这个概念的提出我想应该是针对两个概念而言,一个是公开课一个是随意课。所谓公平课就是通过精心准备、尽可能多的调动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充分展示自身才能和教学特色的课,其表现为:不少刻意准备的、花了超出平时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时间精心包装的、有多人帮助、合作、经过反复锤炼、多次预演的课。公开课经过多方打磨必定有精致精细的特点,而且因其为展示课,所以避免了自然生成的许多不足,(所谓扬长避短,许多易生发现象我们也很难捕捉和发现到),而其也因融入了多方指导者的心血而显示出艺术性的惊叹。应该说:公开课是教研活动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在打磨公开课的过程中,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参与的教师都会在不同层度上受益,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也有一定的引领作用,给我们常态课的教学提供榜样,指明方向。但我们要能将每节课都上成这样精彩的公开课那

是不可能的,老师们每天要由上几节课,要每节课都这样准备是不可能的。所以常态课才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源泉。只有常态的教学才有可能让学生聚沙成塔,只有常态的教学才可能让学生潜移默化。 常态课是指每天都要如此来上的课。但是不是常态课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抛开所有的电教手段,所谓的纯自然的课。这就涉及到随意课的概念,有些人只把常态课与公开课区分,认为不是公开课就是常态课,但并不尽然,有许多的课只是随意课,并没有达到常态课的要求。所谓随意课,就是随心所欲的课堂,说得过份一些,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完成的课,教学目标涣散,教学方法随意,对学情不做分析,对教材不做正确取舍,前后知识没有融会贯通,照本宣科或者只凭经验和习惯来上的课,这样的课如果当之以常态课充斥课堂,则与常态课的真正意义背道而驰,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那么什么是常态课?有人说:常态课就是在平常条件下,我们天天要上的课;也有人说:常态课是指常规状态、自然状态下的平常课。但是,平常条件下不同的老师上课的质量会有差别。一个富有教育责任、爱钻研、肯探索的老师与一个碌碌无为、不思进取的老师在常规状态或者平常条件下上的课是否都可以称为常态课?前者的课准备充分、组织有序、教学质量比较高;而后者可能是“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课。前者可以归类为常态课,是一个教学基本教育责任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呈现;后者就偏离了我们心中常态课的标准与要求。虽然后者也是部分教师自然教学的展现,但是缺乏了基本的教学责任,远离了最根本的教学目标,我们就不能称之为常态课。我们所追求的常态课是指教师基于现实的资源条件,根据

什么是常态课

您的位置: 学教交流园?枫桥神剪?网志 什么是常态课? 上一篇/ 下一篇 2009-06-30 21:09:22 / 个人分类:教育随笔 字号大中小 查看( 393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什么是常态课? 所谓常态课,就是: “平平常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去上好的课” “实事求是的课,日常的课,符合教学要求的课” “返朴归正、反映教学本质、正常状态的课” “体现即时性、自主性、原生性、普遍性的课” “如果把优质课比作示范园,常态课就是自留地” “常态课应该是除了新课程三维目标外没有其它目标的课” “常态课应该是一堂真实有效的课” 常态课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状态下的随意课,而是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融入教者的智慧,在课堂上显出教者的创造性、丰富性、灵动性,由此上出的常态课不但生气勃勃、扎实生动,更是可行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 常态课不追求课堂的完美性,只需要保持本色,以教有所获、生有所得为宗旨,以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为本;常态课不追求课堂的完整性,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发展水平,灵活安排教学进度与教学时间,对教学参考书某一个内容的课时灵活安排;常态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它更加真实,更加具有可行性,即使在这过程中他们出现了一些差错,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教学改革和新课程实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课堂教学展示的主要形式是上课。而老师平时的上课,大量的课都是常态下的课。因而,上好每一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学校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堂好课的标准

1. 一堂好课的标准 (1)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也就是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迪。(4)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也就是平实的课。不管谁在听课,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5)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的课。 2. 一堂好课的基本表现 (1)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2)一堂好课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3)一堂好课必须体现思维的深度。 (4)一堂好课应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 3. 用建构主义观点探讨一堂好课的标准: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师生有效的互动性 (3)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实践性 (4)学生真正的理解性 (5)预备学习材料的良好组织性 (6)学生学习的反思性 4. “好课”标准没有定论! 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关注边缘群体,实现和谐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1)、激发兴奋点——“课堂不是教堂,教师不是牧师”一堂好课必须要从上课伊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2)、抓住中心点--要始终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最终要回归课堂,进行知识整合。(3)、突破疑难点——这是对老师最基本的要求。好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设疑启思,“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师的天职。 (4)、找准切入点——把握好知识结构的衔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要多举学生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有感而发,最贴近学生的事例才会让学生感到亲切,而不感到神秘。身边的才是最接近、最亲密的。 (5)、理清知识点——知识是教学成功的载体。抛开知识空谈素质,是空中楼阁。 (6)、培植发散点——要注意相近知识的链接类比,相反知识的比较鉴别。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7)、明确得分点——课改也不能抛开考试,应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一堂好课应该知识严谨。要注意帮学生理清知识点到得分点到采分点的链接。规范学生的答题。 教育理念 教育】 1、知识教育靠“灌输”,人文教育靠熏陶。 2、我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如学生的计算能力强等),现代技术是可以代替的,而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创新能力弱等),却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 3、我们教师要牢记: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没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永远不可能从某一位成功教师那里克隆相同的教育艺术或方法来对自己的学生实行成功教育。如果真的能够那样,世界将是只有领袖、政治家、科学家、诗

上好常态课的20个细节

上好常态课的20个细节 1.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在备课中有学科思想,有了学科思想的引领,就能预设课堂可能发生的问题。2.思想不会自己生长,必须建立在广览博取的基础上,要想拥有思想,就要学会读人、读书、思考。3.课上要关注所有学生的习惯,比如学习中的基本习惯:站、坐、执笔、读书、表达……养成最起码的习惯,制定相应的课堂常规。4.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习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学习。课上听课很重要。不是听结果而是听思路;要听要求,知道审题的重要性。会边听边记,边记边思考。5.教师的语言要精炼,有穿透力,突破重难点的能力强。6.教师会倾听学生们的回答问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言,便于推进课堂进程。7.在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面对的不是大家。8.在课堂上,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课堂”,而是有理性和思考的互动学习。9.课不仅仅是写在备课本上的,还要融化在头脑中,延伸到语言中。10.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有可以依据的理念。11.师生互学,教学相长,课堂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天堂。12.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理解,而不是得益于别人的传授,因此,老师上课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生成能力。13.教师必须是能把握情感的人,只有教师把自己的情感植入课堂,课堂才能“活”起来、“动”起来,才能展现语言的魅力。14.教师和哲学家的不同在于教师总是认为自己懂得多,强迫学生吸收,而哲学家则是与学生一起寻求答案。15.一个教师在课上要能收放自如,把握收放的时机。16.课上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把话说出来,

而要让学生的智慧相互碰撞、吸纳,让学生的思维交流。17.课堂的高度不是拿笔写出来的,是你在大脑中建构出来的,相由心生,境由心造。18.“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心中有‘数’”,言简意赅,启我深思。19.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把教学的影响力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目和行为中。“爱的教育”是无声的春雨,点滴渗透,沁人心脾。有吸引力的眼神是拉近师生距离的桥梁。20.追求常态课精品化,学生的最佳状态是互动、主动、能动,感觉就像初恋般迷人,充满了浪漫的诗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