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谈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对生态文明的推动作用

浅谈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对生态文明的推动作用

浅谈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对生态文明的推动作用
浅谈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对生态文明的推动作用

浅谈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对生态文明的推动作用

陈玉荣

生态文明是在深刻反思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发展难以为继的沉痛教训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工业文明,形成的一种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整体运行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我国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绿色发展,是党中央立足基本国情和“十三五”规划目标,审慎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新的阶段性特征,对发展理念的时代性探索,不仅清晰描绘了发展的生态底色,同时也指明了面向“十三五”目标加强生态治理、增强民生福祉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一方面,发展绿色经济要求促进微观经济领域的绿色化,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绿色企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绿色经济要求促进宏观经济领域的绿色化,通过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逐步减少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的传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绿色经济的比重。同时,发展绿色经济要求促进生活和消费领域的绿色化,通过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因

此,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绿色发展契合了生态治理的现实诉求。“绿色经济”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国内外有关组织陆续开展了相关研究。概括而言,绿色经济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在发展模式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学概念。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环境、资源为要素,以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目的,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科学开发利用资源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看,发展绿色经济主要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绿色经济系统运行的基本要素,充分体现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和利用的公平性;二是要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根本目标;三是要把推动传统经济转型、构建经济全过程的生态化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途径;四是要把绿色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关键手段和重要支撑。在我国进入推动科学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发展绿色经济,就是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把生态基础、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等作为前提条件,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和倒逼机制,逐步构建以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机制创新为支撑,以绿色能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基础,符合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体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产、消费、贸易和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出绿色发展是为了应对近年来我国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峻的生态形势,是在问题导向下对发展理念的创新。推进绿色发展,有利于更好应对资源环境约束挑战,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全球生态安全。

1.绿色发展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回应,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全面”,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协同发力,以更好满足人的各种方面需求。近年来,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形式日趋多样、水平不断提高的特点,从追求物质生活到追求精神生活,从关心物质文明建设到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从关心经济建设到关心政治建设,从关心人与社会发展到关心人、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目前,我们已经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发展动力、发展结构、发展条件、发展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源环境承载逼近极限,已经构成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增强生态治理能力,提升生态治理水平,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必须得到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增强绿色发展动力,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底色。

2.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举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新时期党执政兴国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在人与自然和谐视阈下,绿色发展理念提出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举措,充分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攻方向和精准着力点,目的是要打造科学合理的发展布局、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培育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实施、有序推进、同向驱动,补齐生态短板,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使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更多成果和更大进展,由蓝图变为现实。

3.绿色发展有助于构建全球生态新秩序,更好服务全球生态安全。近年来,生态问题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应对气候变化、全球生态治理、共建共享人类共有绿色家园已成为各国的统一行动,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新世纪以来,各个国家更加积极追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蓬勃发展。尤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为尽快提振经济,纷纷将绿色确立为本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色

调,加紧战略规划、加大资金支持、加强制度保障,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美国将绿色转型上升为国家战略,瞄准高端制造、信息技术、低碳经济,发挥技术优势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推出绿色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欧盟加快建立节能型、环保型、绿色型、创新型经济,并积极出口绿色技术,旨在抢占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也有一些国家为了维持竞争优势,试图增设和提高绿色壁垒,为全球生态安全增添了不稳定因素。我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必须主动适应这一趋势,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实践,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开展生态绿色外交和绿色国际合作,推进全球生态秩序和生态规则的变革与重构,促使全球绿色发展格局形成,提升全球生态安全水平,更好地为我国推进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绿色发展创新了生态治理机制。绿色发展理念在多个方面创新了生态治理的体制机制,这些制度创新将有助于进一步促使我国完善生态治理体系、改进生态治理方式、提升生态治理水平。

1.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了生态治理协同机制。多年来,由于缺乏综合性的法律法规,没有统一的规划及布局,不同地方在生态治理上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各个地方只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负责,导致地区生态治理出现“九龙治水”、“治而不

愈”的问题。就同一地方而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加之土地、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工作欠缺衔接性和协调性,致使地方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无限需求与资源环境的有限供给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不断重蹈“一边投巨资、下大力搞治理,一边无序开发、造成破坏”的覆辙。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使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这些是对生态治理地区、区域、部门协同机制的创新,将更加有效解决一些地方在生态治理中遇到的问题。

2.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了生态治理市场运作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生态治理遵循政府主导的单一推进机制,政府对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组织制定和实施生态治理政策计划,负责生态治理投资和监管。应该承认,这一机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是可行的、有效的。但随着生态治理进入深水区、生态治理难度显著加大,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已不能有效推动生态治理事业的

发展,生态治理效率低下与公众对生态治理要求失衡的问题逐渐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对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够高、生态治理的投资有限。

生态治理,看似是资源环境问题,其背后实质也是经济问题,既应该发挥政府的作用,也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和聚集生态治理资本上的优势,驱动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有序开放开采权,改革能源使用机制,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建立健全资源使用权及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构建投融资机制,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将有助于构建和完善生态治理的市场机制,拓宽生态问题解决及生态事业发展的渠道,有效补充政府主导机制的短板和不足。

3.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了生态治理考核评价机制。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从现实来看,将有助于揭示和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内自然资源资产是否有序开发、节约集约利用,是否存在严重损失浪费、重大生态破坏的污染环境等问题;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生态治理资金筹集及使用、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违纪问题。从长远来看,将促使领导干部在任期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绿水青山,严守生态红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更加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在绿色发展中推进生态治理增进民生福祉。绿色发展理念将保护和生态治理纳入到发展体系,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发展的生态导向。接下来,应使理念意义上的绿色发展付诸实践、真正接地气,在绿色发展中加强生态治理,更好地维护人民生态权益,增进人民福祉。

1.营造绿色发展氛围,促进生态参与,优化生态治理格局。首先,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生态治理顶层设计,深化生态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和完善以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划定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能源安全体系,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其次,媒体应加大对违背绿色发展理念企业、公众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督曝光,同时,对遵循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进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绿色发展典范。再次,企业、公民、民间环保组织等,应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建言献策,形成加强和改进生态治理的建设性意见和建

议。通过以上努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态治理格局,构建高水平、全覆盖、管理科学、运转有效的生态治理体系。

2.发展绿色经济,培育绿色发展新业态,增强生态产品供给效率。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既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必须借助绿色产业、绿色经济才能实现。人民所需要的生态产品,可分为必需型和一般型两类:必需型生态产品,就是指洁净的空气、干净的水、无公害的食品,这些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福祉,是老百姓健康生活的保证、幸福生活的前提。提供必需型生态产品,有赖于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综合治理,有赖于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践行。一般型生态产品的供给,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绿色经济。政府要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加大对绿色发展新业态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跳出产业局限和壁垒,顺应快速发展的产业技术革命趋势,依靠绿色技术主动升级改造,推动行业、产业实现绿色清洁生产。将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建立绿色产业大数据库、绿色

产业智库,发展绿色金融,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和智能消费体系,引导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贸易、绿色消费发展。

3.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实践,加强全球生态治理合作,创设绿色发展国际环境。一是从全球和战略的高度,从我国发展实际出发,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承担节能减排的国家责任,作出生态治理国家自主贡献。二是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加强与国际绿色经济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机构或组织在全球生态治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创新全球和国家层面的生态治理体制和机制,构建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国际生态治理规则、形成合作共赢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共同打造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三是着力搭建地区性、全球性生态治理互动平台,开展科学技术交流、政策对话和项目实施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合理引进发达国家绿色技术装备和服务模式,借鉴其在绿色产业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链、价值链,在绿色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全面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绿色发展所追求的不是经济社会单向度的发展,而是人、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推进绿色发展,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必须毫不动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

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在当代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始终高举科学发展的旗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通过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我们一定能够共建绿色中国,共创生态文明,共享美好未来。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美丽中国的关键是“美”,是让人民看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心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蓝图,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

代。 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意识是生态理论体 系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可以说,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生态悲剧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公益广告或者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科学生态知识,另一方面要营造科普氛围。鼓励公民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环保意识,提高个人修养。 正确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推进绿色发展。经济产业良好发展是 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在当前背景下,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减排。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又实现了循环利用,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融会贯通。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生态监督力度。环境保护监管工作 涉及到多个部门众多领域,需要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形成综合执法合力,才能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遵守法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要增加处罚力度。同时还应鼓励公众及社会媒体对环保工作进行监督。要借助新闻网络平台,创新监管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更加提醒我们要关注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他们共同的辩证自然观。辩证自然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自然规律体现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人在自然生活中认识理解改造自然价值;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所以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的调控力量,肯定了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本身蕴含着人与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思想。他提出需要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合理调节”,原则是“消耗最小化”,“合乎本性”,这是一种认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思维模式。劳动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劳动,人和自然达到了统一。“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改变事物的现状,……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人类为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发展,无休止地扩大再生产,资本在运作中不断加大负面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键是明确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合理化的社会制度。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必须取代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也就是才能展现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综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见解对于当代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具有很强的预见性,他的观点对我们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全球问题,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 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双赢”,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常山县_镇实际,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_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位于“中国胡柚之乡”的常山县城北郊的_镇,是衢州市四大强镇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现已探明的石灰石储量为10亿吨,石煤储量3亿吨,无论在储量上还是品位上均居全省首位。依托资源优势,建材、轻钙等资源消耗型企业发展迅猛,目前全镇有工业企业96余家,其中水泥企业3家,轻钙企业10家,石灰立窑12家,石灰生产加工企业20家等,到20xx年,全镇工业生产总产值已经达到14.5亿元,工业利税达到3800万元。但是,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原有土法烧制的土窑,石灰加工棚、一批石灰石石煤破碎点磨粉点,吃进矿石,也“吐”出了大量的烟尘,加上水泥、轻钙企业、石煤开采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管理不到位,使_镇成为全省有名的污染重灾区,老百姓深受环境污染之害,环境污染纠纷频繁发生,极大的阻碍了_镇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 1、区域生态环境意识淡薄。一方面,当地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_镇几十年的污染现状使得当地老百姓对环境污染都习以为常,只有当自身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时才会去寻求赔偿和保护;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当地企业主缺少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愿意在环境保护设备方面增加投入和加强管理,甚至经常性闲置环保设备并偷偷排污,往往牺牲和破坏环境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还有当地基层不少镇村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生态破坏现象比较严重;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太大且产生二次污染;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大气环境、水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环境质量低劣。但区域经济

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科学向上的生态发展意识, 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 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态势, 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以及由此保障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战略向人们展示出的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思想战略: (1)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2)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3)探索促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 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不仅需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精神文明为指导, 更需要以生态文明为支撑。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绿色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是以物质文明为中心的, 这本来无可厚非, 但当物质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阶段后, 人类文明出现了片面、畸形发展的态势。近二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 工业废弃物无情地排放、倾泄,改变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 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的规模和手段每一次质的飞跃, 都将伴随着这种危机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恶化和尖锐化表明, 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繁荣”, 只能是短暂、表面的现象, 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由此可见, 绿色发展观念是人类在遭到“大自然报复”后长期反思的产物,是人类走出困境、摆脱危机、求得永续生存和发展的科学战略, 也是当今可供人类选择的唯一途径。

二、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 绿色发展战略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科学技术为内核、以社会文明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客观上为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从而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 首先,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表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从而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重任。“绿色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发展, 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 也是最终的目标。在生态环境问题上, 人是最大的污染源和破坏者, 同时又是治理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最终决定力量。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 人类又要追求生存和发展权利的时候, 人类一方面不能凭借手中的技术和力量去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 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去深入挖掘和利用人类自身智慧, 去开拓新的资源。以人的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发展基础的时代, 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素质极大提高的时代, 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科技素质。 其次,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科学技术为内核, 表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才是高质量的和绿色的发展, 从而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改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且可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今天我们要积极保护资源、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实现“向自然索取速度”与“自然界恢复速度”的绿色平衡, 确保生态价值的增殖, 建立科学的“天人合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究 摘要: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生态文明看做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生存,是人类和其他文明的基础。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采取的相关对策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字: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前言 21世纪,我们的生活是生态文明的时代,全球生态危机表明,工业文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并正在走向衰落;生态文明作为新文明正在兴起。十八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规定,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发展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环境污染或生态危机是当今时代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党和政府为了解决环境生态问题,很早就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构想,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胡锦涛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从这以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明确的政治方针。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

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其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二、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刘 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430200)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我们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文章结合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 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显的重要和紧迫。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但是要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要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的关系,做到统筹发展。 一、 生态文明概述 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 )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王朝全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1]。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学者们的具体表述各有所长,但大多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乃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并强调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最后还从笔者的视角审视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做什么。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可持续发展从我做起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7-0195-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该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写进中央文件。党的十八大报告则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专题章节详尽阐述,一语道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不仅明确提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任务,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而且还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一项重要的历史责任和战略任务载入新党章。可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现实表现,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和谐发展和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推进经济、文化、环境等全面建设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集合,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社会文明形态,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中国化,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可持续发展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长期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主要内涵可解析为以下三点: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普世价值观。工业革命后社会高速发展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已使世界各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只是自然的改造者而非创造者,因此只有尊重自然、呵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物质能量良性循环和流动,进而让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强国梦的道路上必然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意识。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可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 目录 中文摘要..........................................................................................I 一、绿色经济 (1) (一)绿色经济的概念与概念修订 (1) (二)绿色经济战略与传统经济战略的差别 (1) (三)夏季达沃斯年会刮起的绿色风 (3) 二、绿色经济之于中国 (3) (一)中国队绿色经济发展的态度 (3) (二)中国发展绿色经济任重而道远 (4) 三、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 (5) (一)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重要途径 (5) (二)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 (6) (三)发展绿色经济环保部门大有可为 (8) 四、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 中文摘要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对地球资源的摄取与掠夺越来越激烈,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遭受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形势日趋严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大气污染、森林衰退、草场退化、水生态恶化、生态功能衰退、食品安全、疾病横行、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地球已经很多次给人类发出了警告,如果人类再不珍惜地球这个唯一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那么,等待人类的将是地球给人类更严厉的惩罚,人类甚至难逃自取灭亡的命运。 于是,绿色经济应运而生。绿色经济本质就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能源以及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平衡式经济。绿色经济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当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努力去实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这,正式发展中的中国所需要的。 发展绿色经济是增强国家竞争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大战略。中国要抓住机遇,采取措施,为绿色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加快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关键字:绿色经济中国重要性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吕风霞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但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顾及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基本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严重失衡。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20多年的时间内集中出现。就我省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快速增长,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已接近饱和。如果到2010年,GDP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即使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35%,全省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将是2005年的1.3倍。这将远远超过我省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为新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和空间。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需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上狠下功夫。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是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体系的首要环节。只有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才能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经济发展必须顾及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但是,发展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国外的经验教训和国内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不能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过去那种拼资源、拼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计环境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损害。这种所谓的发展,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子孙后代,实际上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是不可持续的。 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绿水青山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 未来发展展望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班级:14级汉语国际教育班学号:xxxxxxx姓名:xxxxx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展望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物质文明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随着中国社会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锐减,沙漠化加剧,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物种多样性减少,人口压力等方面。 在这样一个发展艰难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但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发展后劲不足越来越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5倍。目前我国不足4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主要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生态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问题,党和政府也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就创造性的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上,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出战略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十八大上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未来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文明建设》测试题 1-20单选题(每题2分) 1、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 B)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 A、全面 B、可持续 C、又快又好 D、协调 2、建立和完善环保立法和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加快环境保护立法、执法、监督的动态机制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环保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把人和自然关系纳入制度化、( C )轨道。 A、民主化 B、规范化 C、法制化 D、有序化 3、循环经济的特征是( B )。 A、能量梯次使用 B、以上都是 C、物质闭路循环 D、以上都不是 4、( B)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A、低碳发展 B、绿色发展 C、循环发展 D、生态发展 5、( A )作为当代乃至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国家的普遍关注,成为时代潮流。 A、生态文明 B、生态文化 C、生态和谐 D、生态精神 6、“生态文明是自然、人、社会价值的生态定位和选择”是以下面哪个视角在对生态文明进行界定?(B) A、世界演化图景的视角 B、价值论视角 C、社会文明的研究视角 D、文化形态的视角

7、2008年1月2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 C )次集体学习时间明确强调“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 A、四 B、二 C、三 D、五 8、以下哪项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B) A、艰巨性 B、人文性 C、长期性 D、复杂性 9、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哪个方面彻底转型?(B) A、两者都不是 B、两者都是 C、经济结构 D、能源结构 11、(A)是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强烈的精神信仰,是一种理性的、具有生态智慧的信念。 A、生态精神 B、生态文明 C、生态和谐 D、生态文化 12、“生态文明要求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属于下面哪个层次?(A) A、生产方式层次 B、物质层次 C、生活方式层次 D、以上都不是 13、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D)和生态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 A、自然哲学 B、社会学 C、伦理学 D、经济学 14、佛教认为,生命中的行是( B ) A、一种思维活动 B、生物行为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概念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之后的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改造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成果的总和。狭义的生态文明着眼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解,而广义的生态文明还要求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 (二)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增长只是一种物质的吸收和累积所表现出来的数量性增加,而发展是一种质量性的改进和潜力的实现。通过从有限的环境中吸取和积累物质而达到的经济规模的数量性增加是不可持续的,而质量性改进和潜力的实现则可永远持续。 (三)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和生命线。党的十七大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基本国情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得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论断。 结论:科学发展是以绿色、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时政 目前,全球气候大会在南非德班举行,备受关注。大会进展并不那么顺利。欧盟从谈判一开始就提出所谓“路线图”计划,提出有条件签署《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要求在2015年前制定涵盖主要经济体的新法律框架,并于2020 年实施。美国则称只有主要经济体都加入量化减排协议之后,美国才会加入。日本、加拿大、俄罗斯会谈前就明确提出不加入《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坚持双轨制,坚持《京都议定书》,坚持《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非政府组织也强烈要求环境公平,呼吁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在气候变化方面展现领导力。发达国家在自身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政治意愿不足,是影响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最主要因素。这归根结底,都是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的。可见,现如今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全球环境的恶劣形势,但要真正做到在生态文明基础上发展经济,是难上加难的。全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二、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是须臾不可脱离的。离开生态文明单纯地去抓经济发展,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使经济发展远离既定的目标。同样,离开经济发展来谈生态文明,也不会有真正地发展。 (一)生态文明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列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此次会议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十八大把“美丽中国”彰显了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力度。,,以何为标准列为单独论述对象做了详细阐述发展高度的设定也体现了我国对后代的顾忌和贯彻社会公平、“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有关于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决心。伴随着经济生活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只有经济发展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也吸引了国内相关领域学者日益密集的关注。“五位一体”思想的深生态建设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两型社会的建立以及入实践、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一切积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极、进步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包含社会机制和制度、经济和产业、科学和技术、观念和意的总和。一般来讲,形成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运行条件。生态文 明建设是一识等各个领域,不仅涉及到技术和产业结项跨越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 一个多维系统结构,另外还需要依靠制度体系来作为而且还涉足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 值观,构调整,经济才会实现永人类社会才会长远发展,,只有这么方方面面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法 律依据以选择内涵式发展,续增长。生态文明中的经济形态,首先要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开始经济的绿色外延式发展为辅。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成的经济发展方式转文研究方式为主、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两者相,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将此理念从实践上得以 升华和加深的体现、同时兼,,是理论指导与实践践行的完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调解人与自然关系得益彰是对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上的重要,,以科学的发展来替代非科学发展顾生态变革和社会变革才是前者的发展能够有,,也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观给予生态文明建设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体现,建设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强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序稳健进行。保持 生物资源多样兼顾环境保护和自身发展的协调性,人们要掌握好对自然资源的开釆度,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求经济发展中的社会与生态代价最小化。性小康社会的建,,战略要求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小康社会建设理念想吻合、另一方面更强调人们精神生活的享受、人文素质,立不仅包含生活水平的提升、经济整体飞速发展为人类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改善现今存在的恶劣环境问题,,的提高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明确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需要我们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制约环保工作发展以及生态1 / 3 视发,因素也有机制因素。其一文明建设,既有主观问题也有客观问题,既有思想,城镇化发 展进程中没有必要过多重视资源在工业化、展与环保为对立关系因此,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其二,视发展与环保节约和环境保护,过于重视反而会损害经 先发展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发展、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走,甚至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种承受底线”就会不断挑战社会的的老路,现实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其三,视发展与环保思路显然不是真正的科学的、 和重、急和缓,必然造成手硬一有程度上的轻重关系,在每个具体问题上都强调轻各具差异。这三种观点各自不同、的结果,往往是两手都没抓好。从表面上看,手软其实,它们内含一种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讲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环境保护的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可怕的数字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

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泽而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结果。近年来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自然母亲正在以她特有的方式告诉她的儿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她就会惩罚我们这些不听话的孩子。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中央在这时及时地提出这个鲜明的概念,正是标志着我们党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正在转变,提醒着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我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治理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只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现在,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正式被写入,形成“五位一体”的新格局,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我党在探索建设“和谐中国”道路上通过长期地深入思考,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的优秀成果。 (一)生态以及生态文明

浅谈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浅谈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的时代正在远去。今天,无论是正在考验我们的沙尘暴、干旱,还是颇为流行的绿色食品、低碳经济,都凸显着生态环境的价值。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欧美等国发起的绿色新政潮,环境保护、气候问题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凸显,国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推进环保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人类的经济系统中,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无限制地掠夺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源,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PM2.5已经困扰着人类,这就是人类破坏自然系统的后果。人类来自自然,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经济系统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生态危机产生的背后还存在着由人类经济系统扩张所引起的一系列原因: 第一,人类视自然为征服的对象。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寓言中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故事充分说明了人们很早以前就把自然视为一种可以被征服的对象。无论在东方文化还是在西方文化里,自然都被视为一个女性形象、一个母亲的角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母亲又常被当作无私奉献精神的化身,常常遭到子女的剥削。这种理念一旦运用于对待自然的态度中,那就意味着整个人类对自然无休止的掠夺。 第二,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经济系统带来了日益沉重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最终必然地会转嫁给地球生态系统。 第三,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经济系统的扩张提供了可能。煤和石油的大肆开发和利用、工厂的迅速扩建等,使得能源日益枯竭、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例如,煤和石油的无节制使用,使得能源危机问题日益严重;同时,其使用和工业生产,都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就中国的国情而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经济稳定、影响民生的重要问题。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当前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气、水与海洋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物种正濒临灭绝,森林的过度砍伐与矿产资源的过渡开采都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现实的与更严峻的潜在威胁。生态环境资源的稀缺性逐步表现出来,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生态环境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读《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梦》有感“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们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我们老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的理解。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大核心之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作为一名治黄工作者、特别是战斗在水土保持科研战线上的一员,更应积极响应与践行党和国家的号召,自觉履行黄科院的职责和水保人的义务。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注重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环保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更应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环保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代表了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资源量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的用水效率很低,水资源浪费量大、污染严重,同时海水和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量也较少。 我们去超市购物,几乎每样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回到家后,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进垃圾箱。作为垃圾,塑料袋离开了我们的家,但是它们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塑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即使进行焚烧,还会产生有毒气体。仅图一时方便,却把垃圾遗弃给子孙后代。这样做合适吗?德国年轻人正以挎布袋购物为荣,让我们也来追随这种绿色时尚吧。 美国洛杉矶的居民,在1943年发现空气中有一种气体,有时带有黄褐色,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

1.可持续发展 1.1基本理论 (1)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经济的可持续、环境的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其中经济可持续性是基础、环境可持续性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性是目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并重,即系统整体效益的效益观。 (3)基本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即代际之间的公平; ②可持续性: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仍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③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不同国家、地区的人类的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共同 性,以及全人类采取的行动具有共同性。 (4)主要特征: ①从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 ②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 ③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④从对自然的掠夺的发展转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5)可持续性评判的四项指标: ①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是否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 ②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否超过了它的再生速率; ③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否超过了其他资本形式对它的替代速率; ④收入是否可持续增加。 (6)可持续发展范式 ①弱可持续发展:总存量资本(包括人造资本及自然资本)保持不减,允许人造资本替代自然 资本;并不关心局部,更关心整体 ②强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本保持不减;要求保持系统组分的良好状态,同时也关心到系统整体。

1.2如何看待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环境、经济、社会三者的权衡问题?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可持续的发展应包括经济的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环境的可持续,其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环境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可持续发展应是包含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 1.3弱可持续发展范式与强发展范式是否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 弱可持续发展范式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思想基础上,认为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是可以完全替代的,而实际是有些人造资本是可以替代自然资本。 但是对于强可持续性发展,认为对于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撑功能而言,可能的替代是非常有限的,认为人造资本与自然资本是部分互补的部分可替代的。 2.生态文明 2.1内涵 (1)什么是生态?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提倡的是整体论和系统方法; “生态的”即“自然关系之中的”,自然关系既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生 物与其它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与“环境”的区别: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 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 是指人类的环境,即以人类为中心。 (2)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学、非线性科学、系统科学、生态哲学为基本指南而谋求人类 与地球生物圈协同进化的文明。 生态文明提倡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提倡环境 伦理观(环境伦理观包括三方面:①人一定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尊重生态系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