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农作物基础知识

农作物基础知识

农作物基础知识
农作物基础知识

什么是迎茬、重茬、重迎茬、倒茬?

在同一块田里每隔一年种一次同种作物,称为迎茬。如,豆米迎茬:玉米-大豆-玉米-大豆。

在同一块田里连续种植同种作物二年以上,从第二年开始称为重茬。如,米豆豆重茬:玉米-大豆-大豆。

重茬和迎茬的总称,称为重迎茬。

三年以上不种植同一种作物,称为倒茬,所以在生产中要倒茬种植。

玉米补充微肥什么方式最好?

补充微肥的方式:基施、根外喷施、浸种或拌种。微肥切忌穴施,避免局部浓度过高,产生毒害。以最为常见的缺锌为例:锌肥以施用硫酸锌最普遍。由于锌在土壤中移动较慢,且有一定残效,以基施效果最好。

追肥的施肥最佳深度是多少?

窄行作物如小麦等的追肥深度为6~8公分为宜,宽行作物如玉米等的追肥深度以8~12公分为宜,侧距以10~15。

专用种肥、底肥的施肥最佳深度是多少?

专用种肥一般为种下或种旁3~5公分,以避免烧伤种子;底肥深施最佳深度常为种下7~18公分。

专用种肥、底肥的施肥最佳深度是多少?

专用种肥一般为种下或种旁3~5公分,以避免烧伤种子;底肥深施最佳深度常为种下7~18公分。

单、双氯复混肥有什么区别?

氯基复混肥又分为双氯和单氯复混肥,双氯和单氯混肥所用的生产原料不同。

市场上多数复混肥都是双氯的,它是用氯化铵、氯化钾等原料,采用混配方法、通过物理混配而生产的复混肥,其含氯量通常高达36%--40%。

单氯复混肥的生产原料只用氯化钾而不用氯化铵,其含氯量比双氯复混肥低很多,但比硫基复混肥略高。

氮肥深什么好处?

1)减少肥料的直接挥发、随水流失以及反硝化脱氮的损失,还可减少杂草和藻类等对氮的消耗。

2)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使根系深扎,扩大营养面积,提高根系活力,养分吸收较多。

预防农作物肥害技术要点

1、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新鲜的有机农家肥经充分腐熟后方可施用。增施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化肥用量,减轻盐害。

2、推广平衡施肥

有机肥、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要配合施用。适当降低氮磷肥用量,补充钾肥,配施硼、锌、钼等微量元素。

3、选择适宜的化肥品种

最好使用副成分少的化肥,不要过量施用铵态氮肥和硝酸铵肥

料,提倡用低氮高浓度复合肥。

4、施肥做到适量勤施

化肥一次用量不宜过多,碳铵小于25公斤/亩,硫酸铵小于15

公斤/亩,尿素小于10公斤/亩,过磷酸钙小于25公斤/亩。追

肥时应少施勤施。

5、提倡化肥深施或沟施覆土

这样可以保肥、减少挥发损失、减轻直接伤苗,不可撒施化肥,穴施要距作物根茎10厘米以上。要深施盖土,施后浇水。

6、发生肥害,及时浇水稀释

叶面可喷复合微生物肥料500倍液,效果较好。

缓释和控释肥料

所谓缓释/控释肥料是指这样一类肥料,其中的肥料养分释放速率缓慢,释放期较长,在作物的整个生长期中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或者指可以根据作物生长需求的多少进行释放,当作物处于旺盛生长期时,就快速释放养分,当作物处于生长停滞期,就少释放或不释放。

目前,人们常将这类肥料区分为控释肥料和缓释肥料。控释肥料是以颗粒肥料(单质或复合肥)为核心,表面涂覆一层低水溶性的无机物质或有机聚合物,或者应用化学方法将肥料均匀地融入分解在聚合物中,形成多孔网络体系,并根据聚合物的降解情奖品而促进或延

缓养分的释放,使养分的供应能力与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肥要求相一致协调的一种新型肥料,其中包膜控释肥料量最大的一类。缓释肥料是指肥料施入土壤后转变为植物有效态养分的释放速率远远小于速溶肥料,在土壤中能缓慢放出其养分,它对作物具有缓效性或长效性,它只能延缓肥料的释放速度,达不到完全控释的目的。

缓释肥料的高级形式为控释肥料,它使肥料释放养分的速度与作物需要养分的量一致,使肥料利用率达到最高。有专家认为,从广义上来说,控释肥料包括了缓释肥料。但笔者正好有相反的观点,控释肥料仅仅是缓释肥料的一种形式,因此缓释肥料包含了控释肥料。目前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控释肥料,学术办尚有争议。一般认为,真正广义上的控释肥料是指能依据作物营养阶段性、连续性等营养特性,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调节和控释氮、磷、钾及必要的微量元素等养分供应强度与容量,能达到供肥缓急相济效果的长效、高效的植物营养复合体。可见,要做到真正的控释,受上述条件的限制,基本上可能性不大或者说非常困难。所以,笔者更倾向于将一般所说的控释肥料归类为缓释肥料,从而将这一类肥料都叫做缓释肥料。

磷酸二铵的属性与合理施用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三北地区农业种植中对磷酸二铵的施用效果都很认可,随着国产磷铵产量的快速增长,大量磷肥的施用,

从1981年至2000年,我国粮田土壤磷素以11%的速度增长,土壤全磷、有效磷平均提高0.21克/公斤和5.7毫克/公斤。缺磷土壤面积已经从80年代的67%减少到50%以下,富磷土壤面积从7%增加到15%。通过多年来施用磷肥,我国北方农业区土壤中速效磷水平已经普遍上升,尤其是高产农田和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地,表层20厘米土壤速效磷的水平很高。这就说明三北地区在维持作物产出的情况下,保留在土壤中的速效磷已经有所积累,造成连年施磷铵效果不如初效的现象,这种现象又错误导向出施肥量不断地提高,施用方法不适宜地扩大,例如有的用量达50公斤,有的将磷酸二铵作追肥和冲施肥等。

今天要求合理施用磷酸二铵要根据磷酸二铵的自身特性,根据土壤中速效磷含量的变化及时调整施肥用量和施用方法。按照平衡施肥的原则,充分发挥磷铵的增产作用。磷肥施用的技术要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调整。磷酸二铵是一种低氮高磷的二元高浓度复合肥

如何识别土壤肥力

土壤为作物正常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叫做土壤肥力。

在配方施肥中,首先要了解土壤供肥能力的大小。由于土壤肥力是土壤屋里、化学、生物和环境因素的综合表现,目前还无法用确切的数量指标来表达突然的肥力水平,更不能用其中一个或几个因子的

数量来概括土壤肥力,所以通常把作物在不施任何肥料的土壤上所得的产量即空白产量作为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一般地说,空白产量高,说明土壤供肥能力强,肥力高。反之,土壤供肥能力弱,肥力低。

微量元素与大量元素肥料的关系

微量元素是针对大量元素和中量元素而言的相对概念,是指在土壤中的含量及其可给性很低,以及动植物对它们的需要量很少的一类营养元素,称为微量元素。以含有大微量元素为主的物质做肥料就称为微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都直接参与植物的营养和代谢过程。它们对动植物的营养和代谢是同等重要的,不可互相代替的,有互促和制约的关系。微量元素肥料和大量元素肥料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如此。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要在大量元素肥料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肥效。缺乏任何一种微量元素都会使作物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下降,严重缺乏时会造成死亡。同时,在不同的大量元素水平下,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反应不同,当大量元素肥料施用量增加以后,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数量也会相应增多。如果这时补充微量元素肥料就可以促进大量元素的吸收作用。大量元素肥料施用不合理也会诱发微量元素的缺乏,需要通过施用相应的微量元素肥去解决(例如:过量施用磷肥会诱发缺锌)。但若企图减少大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量,而只靠增施微量元素肥料来获得高产,也是错误的。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必须协调好微量元素肥料和大量元素肥料的关系,合理配合,合理施用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肥效。

什么是新型肥料?

什么是新型肥料?当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从字面上来理解,所谓新型肥料应该是有别于传统的、常规的肥料,我国科技部和商务部《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3)中有关新型肥料目录就包括复合型微生物接种剂、复合微生物肥料、植物促生菌剂、秸秆垃圾腐熟剂、特殊功能微生物制剂、缓控释新型肥料、生物有机肥料、有机复合肥、植物稳态营养肥料等。新型肥料与常规肥料的区别关键在于一个“新”字,而一个事物的“新”与“旧”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现在的新型肥料,不久之后可能也就成为常规肥料了,而现在的常规肥料也就是当年的新型肥料经多年应用而稳定下来的。

合理施肥的要诀

三种施肥方式要灵活掌握:一般施肥有三各式,即基肥、种肥和追肥。基肥是作物播种前施用的肥料,主要是有机肥料,还有一部分化肥,特别是磷、钾肥。其主要的是为作物整个生长期提供良好的营养条件,尤其对满足作物中后期对磷、钾养分的大量需要有重要意义。种肥是指播种或定植时,施于种子附近的肥料。种肥的目的在于解决苗期营养问题,促进壮苗。有时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料,有时也可施用少量的氮、磷化肥。切记化肥用量不可过多,否则易造成“烧苗”。同时高浓度、湿性大、挥发性强以及含氯化肥不能(宜)作种肥。用液体微肥拌种、浸种也属于种肥的范畴。追肥是生长期内解决作物需求养分与土壤供应养分之间的矛盾而施用的肥料。为了及时供应养分,

主要是施用速效性肥料(特别是氮肥),而且用量较大,以保证作物丰产对养分的需求。以上3种施肥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录活掌握,不要强求一致。例如在干旱地区强调肥料一次性作基肥;两熟制地区的夏玉米,为了抢种往往没有时间施基肥,只好及早重施追肥。不过,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还是应该提倡基肥与追肥配合施用为好。

春玉米施肥宜前轻后重

基肥春玉米应根据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氮肥为主,磷肥为辅;穗肥为主,粒肥为辅的基本原则施肥。基肥一般应占施肥总量的70%左右,大部分磷肥也应结合基肥施入,一般在前一年结合秋耕施用。施用基肥时,应使其与土壤均匀混合,如用氮肥作基肥,一定要深施,以防氮素挥发损失。在缺磷土壤中,每公顷施普钙450~600公斤;在缺钾土壤中,每公顷施氯化钾150公斤;在缺锌土壤中,每公顷施七水硫酸锌15公斤。

种肥春播前,用少量农家肥再配合适量的氮、磷化肥条施或穴施,作为玉米种肥。

追肥春玉米追肥多采用“前轻后重”的施肥方式,即在玉米拔节前施入追肥的1/3,每公顷施尿素75~150公斤,在大喇叭口期施入追肥2/3,每公顷追施尿素150~300公斤,满足玉米雌穗的小穗、小花

分化以及籽粒形成阶段对养分的需要。实验结果证实,春玉米采用“前轻后重”的施肥方法,比采用“前重后轻”的施肥方法增产13.3%。

为什么氯会使某些作物减少产量和降低品质?

氯是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它在植物体内有多种生理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是少部分氯参与生化反应,而大部分氯以离子状态维持各种生理平衡。当缺氯时,会影响植物生长,但常年施用含氯化肥,土壤中氯离子过多时,对植物也有毒害作用。在许多情况下,氯害虽未达到可见症状程度,但轻则抑制植物生长,重则减产。这正是滨海盐土上常常发生盐害的原因之一。

由于各种作物对氯的敏感程度不同,糖用甜菜、水稻、小麦、玉米、菠菜和番茄属于对氯不敏感的作物,而烟草、菜豆、马铃薯、葡萄、西瓜、莴苣和一些豆科作物则属于对氯敏感的作物,所以易遭受氯的毒害。

因此,对氯敏感的作物,施用氯化铵和氯化钾含氯化肥时,常会影响产品的质量。例如,氯过多会降低烟草的燃烧性,氯味不好;氯过多使薯类作物的淀粉含量下降,品质差;氯过多会降低果品的糖分,而酸度较高,使果品风味欠佳等。应当指出,含氯化肥都能提高纤维如棉花、亚麻等的品质。

怎样合理施用含氯化肥

含氯化肥是目前生产量和施用量较大的一类肥料,使用好这类肥料,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各种作物对氯的敏感程度不同。对氯敏感或耐氯力弱的作物,主要有烟草、甘薯、茶等,这些作物施用氯化铵和氯化钾等含氯化肥常会影响产品和质量。例如氯过多会降低烟草的燃烧性,气味不好;薯类作物的淀粉含量下降、品质差;降低果品的糖分,而酸度较高,使果品风味欠佳等。因此,对氯敏感作物应尽量选用含硫钾肥或不含氯化肥。

相反,对氯不敏感或耐氯力强的作物,如甜菜、菠菜、谷子、红麻、萝卜、水稻、棉花、高粱、油菜、黄瓜、大麦等,这些作物选用含氯化肥不但可以节约购肥成本,而且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水稻田施用含氯化肥,可以减少硫化氢对稻根的毒害,效果往往好于含硫肥料。耐氯力中等的作物主要有玉米、花生、豆类、番茄、茄子、甘蔗、芹菜、大白菜、小油菜、草莓、花椰菜等,这些作物可适量施用含氯化肥。是否能够施用含氯化肥还要看当地的雨水和灌水条件,例如气候干旱地区,土壤盐碱化较普遍地区,一般应少施或不施含氯化肥。大硼菜地含盐量高,封闭管理,也不宜施用含氯化肥。而在多雨或有灌水条件地区,可以在基肥中施用含氯化肥,因为土壤中氯容易随水淋失。

农作物施肥为何会出现负面效应

有些农民为了迅速夺取高产丰收,往往随意加大投肥数量,结果常常事如愿违,甚至造成作为肥害发生。从各地农作物受害的情况来

看,原因大体上有如下几个类型。肥料浓度过大一般而言,蔬菜的需肥量要比粮棉油等大田作物要大得多,但其需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若盲目投肥,致使土壤溶液中盐分浓度过高,会使蔬菜出现反渗透现象,发生“生理干旱”,使农作物受到灼伤或者停滞不长。

有毒气体大田农作物中,气体毒害的症状较少,而大棚蔬菜中时有气体中毒伤害现象发生,如有的大棚内过多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或者生物有机复合肥;有的施磷酸二铵或氯化铵等,都会在转化过程中产生氨气,当棚内氨气浓度超过5%时,蔬菜叶片就会出现伤害,严重的整株叶片凋萎,根系变褐转黑。

近根施肥有的农户以为,越是靠近农作物或者蔬菜根部施肥,吸收肥料会越快,因而,在施肥时挨着作物的根系开沟或挖穴施下,结果使根部最活跃的根系遭受破坏,障碍再发新根。

施肥比例失调当某种肥料元素过量时,会抑制另一种元素发挥作用,这就是常说的拮抗作用。为了防止大田农作物及蔬菜因施肥产生的伤害,在施肥技术上,要掌握如下技术要点。

测土施肥,提高平衡施肥水平不同土壤养分状况不尽相同,要根据当地土壤普查测定的资料,缺氮补氮,缺磷钾的补磷钾,为作物生育提供全元肥料。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土壤的肥力除了养分含量外,还要有良好的水分、温度、通气状况及保肥供肥能力,而增加有机肥,则是提高土壤综合肥力的基础。

选用缓释肥,平稳提供养分缓释肥、特别是增添了缓释剂的无机颗

粒肥,养分的释放有个转化过程,因而,应配合施用,可以避免或减少肥害。限量施肥,全程施肥作物的吸肥表现在生育的全过程之中,需分段施肥,各生育阶段要按需施肥。

单、双氯复混肥有什么区别?

氯基复混肥又分为双氯和单氯复混肥,双氯和单氯混肥所用的生产原料不同。市场上多数复混肥都是双氯的,它是用氯化铵、氯化钾等原料,采用混配方法、通过物理混配而生产的复混肥,其含氯量通常高达36%--40%,单氯复混肥的生产原料只用氯化钾而不用氯化铵,其含氯量比双氯复混肥低很多,但比硫基复混肥略高。

什么是双氯复混肥?

双氯复混肥是指用氯化铵、氯化钾等原料,采用混配方法、通过物理混配而生产的复混肥,其含氯量通常高达36%~40%,所以称为双氯复混肥。

氮肥深什么好处?

1)减少肥料的直接挥发、随水流失以及反硝化脱氮的损失,还可减少杂草和藻类等对氮的消耗。

2)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使根系深扎,扩大营养面积,提高根系活力,养分吸收较多。

什么是氯基复混肥、硫基复混肥?

氯基复混肥是指钾素来源采用氯化钾为原料的复混肥,表示符号:“CL”。

硫基复混肥是指钾素来源采用硫酸钾为原料的复混肥,表示符号:“S”。

为什么大豆要分层施肥?

大豆在苗期,营养的主要来源是两片子叶,当子叶中的营养耗尽,则由根系从土壤中有收养分,而此时根系并不发达,吸收的营养有限。如果只施一层肥且过浅,易损失,利用率低,而且易产生肥害。大豆在生长中期由于有根瘤菌固氮作用,大部分营养都由根瘤菌提供,此时养分充足,而到了生长后期,由于根瘤菌失去固氮功能,根系扎过肥层,容易出现脱肥现象。如果分层施肥,即保证了前期苗的长势,苗期不产生肥害,又能保证后期不脱肥。

怎样合理施用含氯化肥

含氯化肥是目前生产量和施用量较大的一类肥料,使用好这类肥料,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各种作物对氯的敏感程度不同。对氯敏感或耐氯力弱的作物,主要有烟草、甘薯、茶等,这些作物施用氯化铵和氯化钾等含氯化肥常会影响产品和质量。例如氯过多会降低烟草的燃烧性,气味不好;薯类作物的淀粉含量下降、品质差;降低果品的糖分,而酸度较高,使果品风味欠佳等。因此,对氯敏感作物应尽量

选用含硫钾肥或不含氯化肥。相反,对氯不敏感或耐氯力强的作物,如甜菜、菠菜、谷子、红麻、萝卜、水稻、棉花、高粱、油菜、黄瓜、大麦等,这些作物选用含氯化肥不但可以节约购肥成本,而且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水稻田施用含氯化肥,可以减少硫化氢对稻根的毒害,效果往往好于含硫肥料。耐氯力中等的作物主要有玉米、花生、豆类、番茄、茄子、甘蔗、芹菜、大白菜、小油菜、草莓、花椰菜等,这些作物可适量施用含氯化肥。是否能够施用含氯化肥还要看当地的雨水和灌水条件,例如气候干旱地区,土壤盐碱化较普遍地区,一般应少施或不施含氯化肥。大硼菜地含盐量高,封闭管理,也不宜施用含氯化肥。而在多雨或有灌水条件地区,可以在基肥中施用含氯化肥,因为土壤中氯容易随水淋失。

为什么大豆重迎茬减产?

一是养分因素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大豆,每年都吸收相同养分,因而造成营养元素片面消耗;二是病早因素由于以大豆为寄生传染的细菌性斑点病、孢囊线虫病及力核病等越冬基数较高,并获得继续发病的环境和条件反射,因而危害越来越重;三是生物因素大豆连任三年以上,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有很大变化,即腐败菌较多,导致根腐病。植物和微生物分泌的有机物,有些是抑制素,使土壤中毒,环境恶化,造成大豆减产;四是植株因素重迎茬大豆导致土壤养分单一,物化性状及生物活性改变,病、虫草害严重,大豆植株生育不良,

过磷酸钙与钙镁磷肥高效施贮

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是目前常见的2种磷肥,其化学成份与物理性质却截然不同,过磷酸钙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有吸湿性和腐蚀性,含磷量约16~18%,属酸性化学磷肥;而钙镁磷肥为灰色或暗绿色,不吸湿不结块,可以经久存放,含磷量约14~18%,属碱性化学肥料;因此在使用上有很大的不同。

一、施用1、适施的土壤不同:过磷酸钙呈酸性反应,施在石灰性和中性土壤中,易生成被作物吸收的盐类,而施入酸性土壤中,其主要成分磷酸一钙,则与土壤中的游离铁、铝离子发生交换反应,形成不溶性磷酸盐类,一般与有机肥混合并集中施于根系密集区,以减少同土壤的接触较好。而钙镁磷肥宜施入微酸性或酸性土壤中,作基肥全层深施,加速有效磷的释放,利于作物吸收利用。2、肥效有快慢。过磷酸钙为水溶性磷肥,肥效来得快,既可作基肥,又可作早期追肥或根外追肥。而钙镁磷肥为难溶性磷肥,肥效来得慢,在一般情况下,它的施用时间最好比过磷酸钙提前一二个月,宜作基肥一次性施下。2种磷肥所含的有效磷相差不多,但由于钙镁磷肥肥效慢、肥效长,因此一次性施用量要比过磷酸钙增加50%,可采用隔

植保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测试题

植保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测试题(试卷) 一.填空题 1.植物病害的病原按其不同的性质可分为二大类,即()和()。 2.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原因有()、()、()、()等。 3.植物病原生物主要包括()、()、()、()、()、()及()等。 4.生长在寄主细胞内的真菌,由()直接从()吸收养分;生长在寄主细胞间的真菌,则以()上产生的特殊结构——(),伸入细胞内吸取养分。 5.真菌具有维持其生长发育需要的( )和繁衍后代的( );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 6.真菌性病害的症状有()、()、()。 7.细菌中的生理小种一般称(),病毒中的生理小种称()。 8.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入的反应,依据其抗性的强弱,分别有()、()、()、()四种表现。 9.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二.单项选择题 ( )1.青枯病是属于植物病状中的______。

A.变色 B.斑点 C.萎焉 D.畸形 ( )2.在植物病害中,______ 引起的病害最多。 A.真菌 B.细菌 C.病毒 D.线虫 ( )3.在真菌生活史中,产生孢子数量最多的是______。 A.有性孢子 B.无性孢子 C.无法比较 ( )4.鉴定病毒病的可依据______。 A.植物的症状 B.植物的病征 C.寄主细胞内的内涵体 D.传染性 ( )5.过敏性坏死反应是典型的______。 A.避病 B.抗侵入 C.抗扩展 D.抗病 ( )6.金桔的气孔分布稀,数量少,中隙小,很少生溃肠病,这是由于金桔具有_____。 A.避病 B.抗侵入 C.抗扩展 D.抗病 ( )7._______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繁殖体产生,有利于病害流行。 A.高温高湿 B.适温高湿 C.适温低湿 D.低温低湿 ( )8.防止病原物侵染的有利时期是______。 A.接触期 B.侵入期 C.潜育期 D.发病期 ( )9.同一病害影响潜育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最新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

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 一、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受不良环境重要条件和病源的不断刺激,其新陈代谢受到持续的干扰,在生理上和组织结构上产生一系列变化,因而在组织解剖上和外部形态上表现“反常”的状态(即是病态),并在经济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称为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的重要特点就是植物和病源相互作用的持续性,即有一个病理变化的过程,伤害是特发的,没有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不能称之为病害。病害可分为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是不能传染的,其发生主要是二方面的因素:即不利的环境因素和植物本身对这些因素的反映。 侵染性病害:是可以传染的,主要是由其他生物寄主引起的,也可称之为寄主性病害,引起该病害的的生物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线虫、寄生种子植物等。其中真菌引致的病害约点整个植物病害的80%以上,而真菌中,半知菌这类的高等真菌又占整个真菌病害的80%以上。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一)、症状 变色:植物感病后,局部或整株失去正常的绿色。常见的有:褪绿和黄化、红叶、花叶和斑驳。 坏死:植物细胞和组织感病死亡,形成各样的病斑,是局部的。 常见的有:叶斑和叶枯、疮痂和溃疡、立枯和猝倒。

腐烂:植物组织细胞受到病原物的破坏和分解而成。植物任何部分都可发生。常见的有:软腐和干腐、流胶和流汁。 (腐烂和坏死区别是:腐烂是整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和消解,坏死则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和细胞轮廓) 萎蔫植物的叶片因缺水而下垂的现象。 畸形常见的有:簇生和丛生、矮缩和皱缩、卷叶和缩叶、瘤肿和徒长、叶变。 (叶变是指植物花器各部分转化为绿色叶状结构的症状)(二)类型 1、植物病原真菌 在真菌分类中,很多学者认为真菌是属于菌物界真菌门,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半知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五个亚门。较通俗的说法可以认为鞭毛菌亚门属低等真菌,半知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属高等真菌。 原核类—原核界(细菌等) 鞭毛菌亚门:营养体单细胞或没有隔膜的菌丝体,有性孢子为卵孢子,无性孢子为游动孢子,主要以水传播。 接合菌亚门:营养体是菌丝体,典型的没有隔膜,有性孢子是接合孢子,无性孢子是孢囊孢子,主要是以气流传播。 子囊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极少数是单细胞,有性孢子是子囊孢子,无性孢子为分生孢子,主要以气流传播。

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汇编

目录 一.植物病害 (2) 1.植物病害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 (2) 2.植物病害的原因 (2) 3.植物病害的类型 (2) 4.植物病害的症状 (3) 二.植物病原物 (3) 1.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3) 2.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3) 3.病害循环 (4) 三.植物病原真菌 (5) 1.真菌的分类 (5) 2.真菌的一般性状 (5) 3.真菌的繁殖 (5) 4.真菌病害的特点和诊断 (5) 三.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6) 1.病原细菌的形态结构 (6) 2.病原原核生物的侵染和传播 (6) 3.植物病原细菌的诊断 (6) 四.植物病原病毒 (6) 1.病毒的组成及形态 (6) 2.植物病毒的复制与增殖 (6) 3.植物病毒的传播 (7) 4.代表性植物病毒 (7) 五.植物病原线虫 (7) 1.植物线虫 (7) 2.植物病原线虫的习性及传播 (7) 3.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7) 4.主要的植物病原线虫 (7) 六.寄生性种子植物 (8) 1.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一般性状 (8) 2.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繁殖与传播 (8) 3.常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8)

一.植物病害 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 1.植物病害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 (1)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与积累; (2)水分的输导; (3)光合作用; (4)养分的转移与运输; (5)生长与发育速度; (6)营养产物的积累与贮存; (7)营养产物的消化,水解与再利用。 2.植物病害的原因 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出病变的因素。 如: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异常; 不良的物理化学条件 由病原生物参与的“病害三角” 病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其中病原真菌、病原细菌简称病原菌。它们都是寄生物,被寄生的植物叫寄主。也可惯称为寄主植物。 病害三角与病害四面体 病害三角:寄主植物病原环境 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长度影响三 角形的面积。 病害四面体:农业生态系内除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外, 应加上人类干预这个重要因素,从而形成植病害四面体学 说。 3.植物病害的类型 (1)侵染性病害: 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传染性,所以称传染性病害。

植物病害基本知识

(一)、病状类型 1、变色: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 细胞并未死亡。 (1)花叶(mosaic):叶绿素减少,不均匀变色。 (2)褪色(fading):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浅。 (3)黄化(yellowing):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黄。 (4)斑驳(mottle):变色部分的轮廓不清。 (5)条纹(strip)、条斑、条点:单子叶植物的花叶。 (6)白化苗(whiten seedling):不形成叶绿素,遗传病害。 2、坏死:发病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坏死。细胞已死亡。 (1)叶斑(spot):轮斑、环斑、角斑、圆斑、穿孔等, 形状大小不同,但轮廓清楚,类似岛屿。 (2)叶枯:叶片较大面积坏死,边缘不清。 (3)叶烧(leafscad):叶尖或叶缘枯死。 (4)猝倒(damping off)、立枯:幼苗近地表茎部坏死。 前者倒伏(腐霉),后者死而不倒(丝核菌)。 3、枯萎或萎蔫萎蔫: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缺水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完好。 分为:枯萎、黄萎、青枯。

4、畸形:植物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现象。 (1)增生型(hyperplasia):病组织的薄壁细胞分裂加快,数量迅速增多,局部组织出现肿瘤或癌肿、丛枝、发根等。 (2)增大型(hypertrophy):病组织的局部细胞体积增大(巨型细胞),但细胞数量并不增多。如根结、徒长恶苗等。 (3)减生型(hypoplasia):病部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发育不良,造成植株矮缩(dwarf)、矮化(stunt)、小叶、小果、卷叶等。 (4)变态(变形):植株的花器变态成叶片状、叶变花、叶片扭曲、蕨叶(four-leaf)、花器变菌瘿等。 5、流脂或流胶:植物细胞分解为树脂或树胶自树皮流出,常称之为流脂病或流胶病 发生原因:复杂,生理性、侵染性 (二)、病症的类型 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 1、霉状物:真菌病害常见特征。有霜霉、灰霉、青霉、绿霉、赤霉、黑霉等颜色。 2、粉状物:真菌病害常见特征。有白粉病、黑粉病、锈病。

植物病害概述案例汇总

《植物病害概述》教学案例 一、概述 1.课程及教材分析 《植物保护技术》教材是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本课程能使学生具备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所必需的防治植物病虫草鼠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让学生科学地开展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本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精神。 在《植物保护技术》教材中所讲述的生物灾害最主要是病害和虫害,所以《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是《植物保护技术》教材中最重要的一章内容之一。而《植物病害概述》是本教材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中的第一节内容,对本章的后两节内容起总领和启下作用。只有学会了本节知识,掌握了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学习本章第二节《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的知识,进而有利于学会本章第三节《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的内容,才能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所以对于农职专种植专业学生来说,学好《植物病害概述》本节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情分析 首先,本班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好观察,热爱实践,对学习《植物保护技术》兴趣浓厚。其次,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之后开设的,由于学生对学习昆虫学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和熟悉,植物病理学的学习方法基本和昆虫学相似,都是多实践、多观察、多识记、多巩固,这些都给学习《植物病害概述》本节内容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同时学完本节内容后,为以后的实验实训和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不利的一方面是:本节课的概念多、概念的定义长、概念容易混淆,再加上“病状和病征的类型”这部分内容讲得比较细致,举例较多,由于学生基础差,识记起来就比较困难,必须在教学中加以注意。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掌握植物病害、病理程序、症状等概念。②会区分病状和病征及掌握其类型。③掌握病原、病原类型及其引起病害类型。 (2 )能力目标①通过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境,结合展示清晰的多媒体图片和实物标本观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互动,使学生增强学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