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文学理论 自己整理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2)

文学理论 自己整理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2)

文学理论 自己整理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2)
文学理论 自己整理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2)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研究其发展过程、相关知识、基本规律及活动中个案的学科,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由若干相互联系但又具有不同科学形态的分支构成的知识体系。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文艺学的三个分支紧密联系、互相包容,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文艺学是对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文学活动受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导。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精神活动。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世界、作者、读者、作品。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用一定的哲学方法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来阐明文学的性质、特征和规律的科学。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的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想做理性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中的参与文学运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又是文学活动中的而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文艺研究领域中应用性和实践性最强的一部分,是文艺学诸多分支学科中最为敏锐和活跃的。

文学史:文学史是文艺学三个分支之一,它按照文学本身的发展顺序,理出历史线索,展示历史过程,对过去各个时代文学实践的状况加以总结,探索文学发展的规律。

文学哲学:用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原理、认识论、方法论来指导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机制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文学心理学:文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换过程,采用心理学的视角(如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文学符号学: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文学社会学:把文学活动作为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研究,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点是作品与社会

历史的对应关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的形成、转移、增值、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文学文化学:把文学活动研究的各种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文学理论的发展历史存在一个倾向,由古老的文学文化学,到后来的各种形态的兴起分化,到现在又向文学文化学回归。

文学信息学: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负载传播信息,由编码到译码,是一个信息的生成与转换过程,由这种研究方法构成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特定的文学理论形态,它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它的理论支点是文学活动伦、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伦、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是人的活动之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是一种社会生产。

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文学反映论:文学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交往行为理论: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所提出的一种诗学理论,认为艺术是主体间通过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对话,主体与主体间,主体与世界、主体与文本,文本与文本间,文本与世界等多丛对话层面都参与了交往活动。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即人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地特性。在生产过程中,以人的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脱离了不适宜人生活的原始的粗糙状态,成为人化的自然,而且在这种被改造的自然中展现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而自然又提供了一个场所,使人得到锻炼,进一步充实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是蕴涵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体现、贯彻的性质。人的生活活动的

过程即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而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

中国特色:这里指建设中国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具体说,首先,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的实际相结合。使之具有民族性,促进艺术健康发展;其次,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这里指建设文学理论新形态应体现时代精神。具体说;第一,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第二,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第三,敢于采用一些新的方法。吸收借鉴当代各种哲学、美学、文艺学流派和思潮的新成果,与时俱进,健康发展。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要受其他意识形态生产的影响,并且又可以对物质生产等领域产生反作用。但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的关系并不是一对一的,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是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种艺术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上午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成为后代不可企及的范本;另一种情况是一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可能超越经济发达的地区,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是美国当代文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他认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其中,世界指的是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不单是创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

者的主体。而作品,作为显示的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作对象和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使作品的内涵在头脑中具体化。

生活活动:人类的生活活动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以人们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生活活动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的生活活动即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作,并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本体伦: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作出界定的学说,是美国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塞姆所创造的一个文学理论术语。这一术语意在说明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而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文学本体论注重作品的结构之于读者的意义,强调读者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只要形式结构进行“细读”即可,实质上,这种文学本体论是一种作品本体论。

巫术发生说:所谓巫术,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其特点是总要采用一定仪式,使巫师由人过渡为神或具有神性的人的表征。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代表作《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巫术发生说并不是说文学直接来源于巫术,而是认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比如在金枝传说中,杀国王的仪式就已经有了戏剧仪式艺术的胚芽。

宗教发生说:在历史上,宗教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中世纪的欧洲,有些学者因此得出文学起源于宗教这一结论,宗教发生说认为文学起源于宗教,宗教活动的内容形式直接导致了文学的发生,早期的文学与宗教是密不可分的。

游戏发生说: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认为,艺术是人类想象力的游戏,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地统一。康德的游戏说在席勒那里被继承并加以发挥,席勒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为对象的游戏冲动,并提出了“过剩精力”这一概念,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类除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外,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的方式就是游戏,它是艺术发展的早期形式和艺术的本质。

德国学者谷鲁斯也标举游戏说,但认为过剩精力说难以解释人在游戏类型上的选择性和殚精竭虑、废寝忘食的专注,他还认为游戏有隐含的实目的,古鲁斯借鉴了文艺史上古老的模仿说,认为艺术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劳动说:劳动说是关于文学起源问题的诸种学说中的一种。这种学说认为,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劳动对于文学劳动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劳动说不仅是文学发生学诸说中的一种,而且还能合理地说明其他诸说,这一学说也包含了更多的真理性成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坚持并发展了文学起源的劳动说。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按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就是一种交往对话结构。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分别构成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作者与读者)、自我与现实他者(作者与此岸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自我与超越他者(作者与彼岸世界)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作者与读者),彼此展开对话。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诗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系统而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美国作家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文学的含义:第一,文学的文化含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第二,文学的审美含义——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第三,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史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三散文、剧本等文类。即文学是以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话语: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其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话语是人与人进行言语沟通的行为和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文学是一种话语。文学作为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如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现实与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一是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与生活现状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不便分开。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集中表现在文本“含蓄”与“含混”两种修辞形态。

含蓄: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藉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换言之读者阅读文本时可能感受到其中蕴藉着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

文学的功利性、非功利性:非功利性是指人的文学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功利性指文学的社会影响作用。文学虽然主要具有无功利性,但它由于在其话语结构中显示了现实关系的丰富与深刻变化,因而间接地体现出掌握现实社会生活这一功利意图。如此看来,文学是非功利性的,但这种非功利性又间接地指向某种功利性。非公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非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地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正从目的的层面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含义包括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通行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是

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化含义。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

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它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此种文学概念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3至6世纪)和西方16至18世纪。

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剧本等文类。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

形象:形象指艺术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与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与科学活动中的理性概念不同,文学中的审美想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由于以形象形态存在,文学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它是感情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地,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所构成的思维过程,它通常被认为与形象方式相对。事实上,从审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文学仍然必须依赖理性。只不过,理性在这里是以特殊形式存在的。虽然,无论作家创作还是读者欣赏都主要依赖形象,理性难以直接发挥作用,但是,形象被置入文学、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这本身就常常依赖于理性的力量。在创作中,理解时代的意识形态氛围,分析素材,构思主题、情节、人物关系,预测读者反应和批评界态度等,这些重要的环节,总是掺杂在作者的理性过程中的,是可以凭理性去把握的。如果否定这点,就等于把文学创作视为绝对神秘或非理性的过程了。不仅在文学创作和阅读过程中,而且在艺术形象本身中,理性都在起着微妙而重要的作用。

情感性:文学是情感的。情感,在这里指的是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息怒、肯定与否定、斥责与赞美、欢乐与痛苦等。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厉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审美情感已不只是单纯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情感,而是形式化的审美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审美情感作为审美评价,又总是与前述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互相渗透着,并通过它们而显现。

认识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认识在这里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感情评价,而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这种认识往往并不直接呈现于艺术形象世界中,但无可否认地却又总是可以被归纳出来。在文学中,审美情感与理智认识的关系表现在: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

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文学的情感性和认识性应当联系起来考察。文学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作者的主观评价态度,同时也表达其客观理智认识,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语言与言语:这是索绪尔在《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一种区分。这里的语言与我们常用的语言概念是不同的,有时也翻译为语言系统、语言结构,指使用语言的总体规则,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而言语则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是建立在社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是它的最一般的社会属性。

推陈出新:1951年,针对民族戏曲改革发展问题,毛泽东明确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推陈出新就是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之陈,出社会主义民族文学之新。推陈出新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推陈出新的关系就是批判继承、借鉴与革新、创造的关系。它不仅对旧的内容要加以扬弃,吸收其有价值的成分,而且对旧的形式上也要加以利用和改造。提出这一方针,旨在营造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避免文学创作的千篇一律、模式化、概念化。这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

人民性:在人文学理论中使用人民性的概念,开始于19世纪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排除人民性的概念,而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赋予它新的内涵。凡是反映历史的必然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他们的思想情感,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文学,就具有人民性。在评价这些作品时,我们可以根据其程度地不同,给予它们应有的历史地位。当然,人民和人民性的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毛泽东1956年提出的著名理论,即“双百方针”。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的一个根本性和长期性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让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学术上不同的学派自由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也符合科学文化和艺术发展的规律。我国5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反复证

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方针,我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就会向前发展;反之,就会受到挫折或者失败。

主导性:主导性是指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最基本性质,即社会主义的性质。它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学活动,其具体的社会属性是多层次的,但作为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体部分和主导方面,则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部分和主导方面,应该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它是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党性、和人民性、民族性、人性的高度统一,革命理想与艺术真实性、典型性、独创性的统一,革命的内容与民族形式的统一为主要特征的。

层次性: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可以而且应该是多层次的,对于有某种进步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文学活动,要采取包容态度,允许其存在和发展。我们要提倡有益的,容许无害的,反对和禁止一切有害的文学活动。总的来说,需从美学的和历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

多样性:是指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艺术的绚丽多姿、色彩缤纷的景象,无论是作品的主题、题材、形式、风格,还是创作方法、表现手段、艺术种类,都是多种多样的。这样就充分调动起作家的积极性和创作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审美需要。没有多样化的文学艺术,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主导性与多样性,是社会主义文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满足最广泛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的价值观的核心。

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雅与俗从字面上讲,一个是指高雅美好,一个是指平凡通俗。在文学艺术领域,同毛泽东提出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提高文艺与普通文艺,具有同一层面的含义。具体而言,是指在大力发展高雅的、严肃的艺术的同时,又要重视引导通俗文艺的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这是邓小平于1979年10月30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首次提出的概念。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的形象。他们思想性格的主导方向和突出特色,革命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无私奉献、创业敬业的精神,真实地显示出时代的风貌、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当然,社会主义新人又是有血有肉的,有七情

六欲的,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文学新人不是那种公式化、模式化、理想化的神人、完人、纸人和假人,也不是那种通体透明的“高大全”式的人物。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艺术生产:艺术生产就是艺术创造活动,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意识形态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人对世界的一种审美掌握方式,即主要通过情感体验和直观的方式掌握世界,形成对世界的审美意识并运用艺术符号将其物化,创造一个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世界的活动。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发现和反映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不仅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让人认识世界,弘扬人的价值。在各种精神生产中,艺术生产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文学创造: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的精神掌握,是作家在审美情感的支配下,通过艺术想象对生活素材进行改造和重构的过程,是以语言为原料的生产活动,通过创造性言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什么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在精神生产活动中,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文学的主体性: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20世纪80年代文学思想散文总体归宿。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文学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主体论倡导认为文学活动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方式。文学主体性命题的根本意蕴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同时,它也指向文学自主性的诉求,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

意义。

文学语言:文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它明显得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情感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常通过语言学用语的变形和一定程度地背离,采用隐喻、暗喻、暗示、象征的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语,比日常言语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的反映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它是整体性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所谓文学创造的客体“社会生活”,就是人在经济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也就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此外,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还应包括自然界,总之,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统一体。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所谓整体性的生活,是指既不局限于某一层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是指文学创造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文学创造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具体客体的重塑过程,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创造主体对具体客体的选择总是或明或暗地受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势,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多种生活因素的规定和制约。在具体创造过程中,创造主体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包括虚构、想象、情感投射、观念移注等,都不可能离开具体客体进行纯粹任意地编造和情感发泄,在创造过程中客体甚至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这就是文学创造主体的“客体化”。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文学创造: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的艺术生产活动,其过程十分复杂和细微,一般可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分阶段。

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它是与一定的主观愿望或目的相联系的。

艺术想象:就其本义来说,想象就是“想出一个象来”,并对它进行反复思考、加工。换言之,想象就是把过去经历过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艺术想象则是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艺术想象主要有三种:其一,所想的这个“象”可能是主体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复现,这叫做再现想象,例如母亲不在身边时我们对她的回忆;其二,它也可能是对某种抽象的东西进行形象化,这叫比拟想象,例如将“想做成某事却偏偏做不到”的人生苦恼,往往被幻化为一只狐狸吃不上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故事;其三,它还可能是凭空地将此物想成彼物,将无物想为有物,将常物想成异物,这叫做虚构想象。例如,将蚂蚁想象成大象,将一阵风想象为一个妖精经过留下的痕迹,将一个小小的普通玻璃瓶想象成魔瓶等。想对于再现想象来说,后两种又叫做创造性想象。文学创造者的艺术构思过程又叫艺术思维。所谓艺术思维,其核心就是借助于再现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所从事的思维。艺术想象是贯穿艺术构思过程始终的一种心理机制,没有想象,艺术构思根本无法进行。

陌生化:陌生化是指在观察描写事物时,摆脱日常生活中的“自动化”、“习惯化”,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而是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板效应”,由此调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一种构思方式。陌生化把与人太贴近的事物或现象从身边推开,从而造成似曾相识的陌生感。

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艺术构思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艺术构思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思维,但却不是普通的思维,而是交织着各种复杂活动的思维。艺术构思的内容十分广泛。对叙事性作品来说,题材的选定,形象的熔铸,情节的提炼与安排,结构的设计与剪裁,表现角度的选择与节入,意念的渗透,意境如何呈现,哪里直抒胸臆,哪里传达言外之意,节奏如何张弛,音韵如何协调,也大都需要构思。

即兴: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处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它的特点是趁热打铁。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

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

变形:变形是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甚至违反常规事理,来塑造形象的一种方式。通过变形,作家常常能获得独创性的形象。变形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扩大和缩小,粘合,漫画,夸张,幻事。

灵感:灵感是艺术的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并艰苦地思索之后,突然在无意间获得的对所思主题(意念或形象)的一种顿悟,其来临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灵感的发生虽偶然,却一定是长期思考的结果。从思维角度来说,灵感大体上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的思索以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心理学发现,灵感往往发生于创造性思维久久酝酿并接近成熟的阶段。

直觉: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性顿悟。艺术思维:借助于再现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所从事的思维。它具有整体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特征。

意识:在文学创作中,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

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在艺术发现的一刹那,作家能从习见的事物中独具慧眼地看出某种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上察觉出蕴含于其中的非凡意蕴,从极平凡极平淡的形式中发现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这种发现构成他从事文学创造的突破口。

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虽然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材料是文学创造的起点,但艺术发现却是文学创造赖以发生的根由。

艺术发现也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造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因此,作品的独特风貌及其内在灵性,一般都是以艺术发现中那不同寻常的“发现”为基础进行独特开掘的。

艺术直觉:在艺术构思中,艺术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所作出的直

结了解和揭示。在文学创造中,直觉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经验和炉火纯青的判断力、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作出突破性顿悟。直觉不是“不要”而是“省略了”推理过程,因此,它需要更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更严谨的推理训练。

综合:综合,是指作家围绕某一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综合是作家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构思技能和方式,它具有定向性、选择性和刷新性。

突出:突出,是指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的思绪中紧紧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为其服务,尽量使其明确、清晰和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突出能够使形象或者意念栩栩如生地凸现在人们面前。

简化:简化,就是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推敲: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妥帖地把意象、意念生动、鲜明地予以具体化(定型为作品)的操作手段。推敲表现为词句的精选,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转换,意境的合成等。由于文学创造的工具和媒介都是语言文字,因此,所有的推敲也都以语、词为主进行。推敲的好处是精雕细琢,表达心象精确鲜明,无处不使人感到作家的匠心。正如即兴创造需要推敲一样,推敲创造有时也会出现颇为畅达的即兴。较长时间的词句斟酌,常常伴随着一连串的灵感和兴会。

创作动机: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的一股内在动力。具体言之,创作动机是由作家的内在需要所鼓动,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造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和意念。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生活真实:指客观世界中已经发生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生活事实,或者说,生活真实就是历史的或现实的生活。生活真实是无限广大的,无限丰富的,也正因此,它才成为艺术真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科学真实:指用逻辑抽象的思维方式致力于研究对象的本质揭示与规律把握的科学意义上的事实,它是一种抽象的真实、逻辑的真实,具有客观性、真理性、普遍性。

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涵、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与感悟。无疑,这是一种

特殊的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又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是文学创造的一个重要原则。艺术真实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真实。、

“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提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艺术作品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间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从而产生…意味?。”“意味”是指那种不同于对自然物的美的感情,而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情感,“形式”是艺术的核心,是艺术品内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一种纯粹的关系,意味与形式存则俱存,亡则俱亡。“形式”之所以是有“意味的”,是因为它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艺术概括:艺术概括就是作家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观照和描述特殊的即富有特征的事物,并予以开掘、补充、提炼的创造过程,使主体与客体相统一,创造既有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体现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从而取得“在特殊中显出一般” 的艺术方法。

形式创造:形式创造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在作家的审美价值追求中,不仅具有表现内容的功能,还有塑造内容的作用,是一个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互动过程。它体现为对艺术内容内在结构的组织和构成,又体现为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表层结构、体裁样式、韵律节奏、表现手法)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的宛在形态的创造。

情感评价: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的需要和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真意义,并以审美情感诉诸人们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诗意的裁判”:是指对文学创造的评价,这一概念是由恩格斯在1883年12月致劳拉·拉法格的信中评价巴尔扎克时提出的,他说在巴尔扎克的作品里不仅“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还有他对这个历史的富有“诗意的裁判”。所谓“诗意的裁判”就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

艺术形式:艺术形式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是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

示,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的关怀。它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与关注人的全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是尚“善”的终极追求。作家是在对生活的规律性认识和观照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同历史理性血肉般联系在一起,体现为“善”与“真”两个价值取向的交合。

历史理性:是人们对全面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进步力量的肯定评价,是认识活动的一种价值取向。

俄国形式主义: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克布逊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其成员多为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学生。他们认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于它的文学性,而文学性存在于形式之中,形式主要指语言。此外,俄国形式主义还提出了“陌生化”理论,在当时及后来影响甚大。

英美新批评:二十纪二十年代发端于英国四五十年代盛行于美国的形式主义批评流派之一,它的基本理论原则是:一、诗歌是一个客观的、独立自足的有机统一体。二、诗歌使读者能够具体地、感性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经验。但由于新批评忽视了文学的社会性、忽视了文学作品与历史现实的联系,所以在五十年代后期它逐渐失势,走向衰落。

形式美:形式美是美学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指从美的事物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具有独立价值的各种形式因素及其按特定规律所作的有机组合。文学作品的形式除了对内容具有表现和塑造的意义外,其自身也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如诗歌中的节奏美、韵律美、诗行排列美等,在小说、戏剧文学及散文方面,结构上讲究对比、完整与风格上讲究多样、变化、统一等就是追求形式美的表现。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文学作品的类型: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文学作品可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史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再现客观现实,是现实型文学的主旨。它强带调立足客观现实,忠于现实,对现实进行冷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解释揭示现实。它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是逼真性。它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描写时尽量达到酷似对象,让读者感觉没有夸张变形。

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一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而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这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表现主观理想。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旨。它突出主观因素,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艺术地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二是直接抒情的方式。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它的情感态度主要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之中。

象征型文学: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暗示性和朦胧性。这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寄寓审美意蕴。这是象征型文学的主旨。这种意蕴或是侧重客观事实,或是侧重主观感受,都往往有某种超出具体、个别现象的抽象、概括、朦胧的性质。二是暗示的方式。这是喜爱象征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它侧重以间接地方法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往往塑造变形的、虚拟的假定性形象,启发读者去想象、发现象外之意。它反对直接性的表现,偏于以间接地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启示人们透过意象表层去体味和领悟更深远的意蕴。这种表现方式使他具有朦胧性。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要求读者去积极地思考、探寻丰富的“象外之意”。

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浪漫主义文学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极致。

浪漫主义文学极端强调主观精神以及主观精神在文学生产中的创造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式——自我表现。浪漫主义文学的主管创造,主要表现为对想象与幻想的推崇。浪漫主义文学追求奇特、神秘的艺术效果,侧重生活的瞬息万变、精神的动荡不安以及富于特征性和神秘性的各种奇特现象。

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西方文学中许多创作方法和文学流派的总称”20世纪西方文学中许多创作方法和文艺流派的总称。它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19世纪初,现实型的文学不断得到发展,到三四十年代,便形成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首要原则。现实主义作家倡导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再现生活的真实。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题材、

描写范围全面地、充分地面对现实社会,全面地深入现实社会的各个层面,既要进行精细入微的刻画,又要进行历史长卷式的宏观展示。19世纪的现实主义也被称作批判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文学:19世纪70年代形成的文学思潮。它强调艺术的创造,主张艺术不应当只是描写客观世界,而应揭示隐藏在客观世界背后的真实,显示人的心灵状态。在表达方式上注重暗示,认为人的精神与自然万物息息相通,在可见的事物与不可见的意识之间,存在对应或默契。因此,可以通过这些主观意识的对应物来暗示出主观精神、心灵状态,通过带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暗示主观精神。它致力于挖掘语言的潜能,打破词语的单一性、含义的直露性和明确性,在曲折性与含蓄性中突出语句的转义,暗示复杂的、难以言喻的情感状态,成为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法国首先发展起来的,后来逐渐波及欧洲的一种文学艺术流派主张用生物学的观点写人,提倡描写的繁琐性、鼓吹无思想性。代表作家有左拉、福楼拜和龚古尔兄弟。它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它要求文学家成为科学家,应按照严格方法进行研究和创作,应该做到绝对的冷静和客观,而不应该流露出个人情感和给予评价。

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盛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艺术流派,此流派承自于达达艺术。它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依理论据,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主要代表人物有兰波、艾吕雅等人。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的重要文艺流派之一。它的兴起,是反对自然主义的结果。象征主义接受了浪漫主义的主观性、神秘性,但反对浪漫主义夸饰、显露的情感表现方式。象征主义在表达方式上注重暗示。象征主义作家致力于寻找、塑造精神状态的“对应物”,通过带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暗示主观精神,启示人们透过意象表层去体味和领悟更深远的意蕴。

二十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深化。一方面保持现实主义原则的基本核心,一方面又吸收20世纪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加深对人本身的认识的同时,也吸收现代主义不同流派的某些手法,大大丰富了自己。文学上,浪漫主义逐渐衰退,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社会弊病和人性缺陷,追求细节真实性,塑造典型性

格,逐渐成为作家们的主要倾向。司汤达率先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纲领,后经法国的巴尔扎克、俄国的别林斯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理论支柱。创作上各国出现一系列大作家,大作品,其主要特征是对社会生活、事件大幅度地审美概括,不断地深入事件的动因的各个层次,关心人的命运,为其艰难的处境而焦虑不安,以及探究人的内心最隐蔽的欲望的源泉。主要代表作家有英国的高尔斯华绥、德国的托马斯·曼、法国的罗曼·罗兰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其主要特点是把革命的政治倾向性与艺术描写的真实性高度结合起来,力求在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再现现实。此外,它把革命浪漫主义作为自己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革命现实出发,展现胜利的明天,鼓舞人们为实现伟大的理想而奋斗。表现革命的理想主义精神。其主要代表作品有高尔基的《母亲》、法捷耶夫的《毁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两结合”型文学:在二十世纪中叶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出现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文学样式。它既注重现实,又注重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它强调以革命的现实主义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观察,科学分析,真实反映。在表现具体的、感性的真实的同时,还要反映出历史的、本质的真实,并能够把握生活发展的规律,描绘出现实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它要求以革命的浪漫主义为主导,站在革命理想主义的高度看待现实,从题材、形象、情节、细节直至创作的全过程都贯穿革命理想主义,用这种理想来指导对现实发展的描写,把现实与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主要代表作有毛泽东的诗词和《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创业史》等。

文学作品的体裁: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主要有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等。

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与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其基本特征有三点:①凝练性。它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②跳跃性。其结构安排遵循情感、想象逻辑,超越时空限制,不注重情节、事件的连续性;③节奏韵律性。诗句音节的长短、强弱有规律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节奏。

剧本:剧本是一种侧重以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分,还可以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其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

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

散文:有广义散文与狭义散文之分。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一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而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典型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具有如下特征: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性。审美意象可以分为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其中符号式意象又可以分为抽象型和具象型。

原始意象:所谓原始意象,按荣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世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 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文学理论教程》练习题

《文学理论教程》练习题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的四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学四要素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文艺学 2、文学理论 三、思考题 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一、填空 1、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德国哲学家______________。 2、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是毛泽东在______________中提出的。 三、思考题 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一、填空 1、提出艺术是“摹仿的摹仿”的是古希腊哲学家______________。 2、《尚书》中提出的______________命题被朱自清先生称为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 3、文学艺术起源的主要学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生活活动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三、思考题 1、简述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2、简述文学起源的几种学说。 3、简述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4、为什么说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一、填空 1、提出“诗缘情”的是______________。 2、话语的五个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的双重性质是指它既是______________的,又是______________的。 二、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导论(1--2 章)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2、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 者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作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文学哲学:用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原理、认识论、方法论来指导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 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机制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7、文学心理学:文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 换过程,采用心理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如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8、文学符号学: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9、文学社会学:把文学活动作为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研究,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道德、 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点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对应关 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0、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的形成、转移、增值、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1、文学文化学:把文学活动研究的各种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文学理论 的发展历史存在一个倾向,由古老的文学文化学,到后来的各种形态的兴起分化,到现在又向文学文化学回归。 12、文学信息学: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负载传播信息,由编码到译码,是一个信息的生成与 转换过程,由这种研究方法构成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 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活动的特性。人的劳动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 劳动之前就有了蓝图,人按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工改造对象,使对象打上主体的烙印,

文学理论必背名词解释

文艺学: 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 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 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 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 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 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 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 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

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 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 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 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 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心理场 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 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 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 一。 文学的认识性 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

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 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 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 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 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 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 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 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 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 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大二文学理论教程试卷及答案

-- 文学概论试卷: 1.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指————————,——————————。 2.象征型文学的特点是——————和————————。 3.文学意境的特征是————————,————————,——————————。 4.文学接受从总体上说,发生于读者对本文的阅读。但这种发生,又是读者在特定——————的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支配下,在特定————————的影响下展开的。 5.文本一般可分三个层面,即————————,————————,—————————。 6.叙事的构成有:————————,————————,———————。 7.文学批评的形态有:————————、————————‘————————‘——————。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小说 2.理想型文学 3.叙事 4.文学典型 5.文学风格 三、辩析题(每题5分,共10分) 1.文学类型就是文学体裁 2.文学消费等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什么是角色?什么是行动元?二者的关系? 2、诗歌的主要特征? 3、风格的特性? 五、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举例论述现实型文学的特征。 2、举例论述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一、填空补缺(每空1分,共20分) 1.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指————————,——————————。

-- 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文学类型、文学体裁。 2暗示性、朦胧性。 3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4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 5话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6、叙事内容,叙事话语,叙事动作。 7、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1分),叙述故事情节(1分)的文学样式(1分)。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1分)表现主观理想(1分)的文学样式(1分)。 3.叙事用话语(1分)虚构(1分)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1分)。 4.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1分)、富于魅力(1分)的性格(1分)。 5.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1分)和具体话语情景相结合造成的(1分)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1分)。 三.辨析(每题5分,共10分) 1.错(2分)内容不同1分,定义2分, 2.错(2分),原因:文学消费具有双重性,不同于一般商品消费。一般物质商品消费严格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而作家的创造性劳动无法估价(1分);一般的物质商品消费有有形或无形的价值损耗,有一个必然被淘汰的过程,但文学产品则不同,各个时代的优秀产品具有永久价值(1分);文学产品的消费不只是简单的商品消费,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往往具有再创造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1分)。 四.简答(每题5分,共20分) 1.答:角色定义(2分);行动元定义(2分);两者关系(1分)。 2.定义: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是语言的加强形式,艺术中的艺术。特点:3分。 3.独特性(1分),稳定性(1分),多样性(1分)。综合阐述(2分)。 五.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再现性(5分)、逼真性(5分)、综合阐述并举例(10分)。 2、特征性(5分)、艺术魅力(5分)、举例并阐述(10分)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3.文学理论: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 3.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的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4.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6.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或曰对话结构。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人通过实践把自己的能力、智慧、理想、思想等本质力量展现出来,或曰转化成一个可感的对象。文学就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文学活动四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即生活)、作者、作品、读者。这四要素相互依存。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P46):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更是一种交往对话结构。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分别构成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作者与作者、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情况(2)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2)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

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 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 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 绪论 文学理论:广义来说,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通常是关于文学的学问。由于:“文学学”一词出现了两个“学”重叠,不大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所以,习惯上称为“文艺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界得到广泛传播,取代了“文艺学”而流行而来。文学理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从有文学活动开始就有说明这些活动的言论。而且随着文学活动的深入发展,这些言论也变得愈加系统,形成文学理论。 第一章 唯物史观:P 社会结构:P 意识形态:P 艺术掌握:P20 艺术生产:P22 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意识形态生产。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 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发现和反映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不仅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认识世界、弘扬人的价值,在各种精神生产中,艺术生产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马克思主义人论:P24 美的规律:P28 美的规律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的内在关系,具有客观性。美 的规律的表现形式又是变化的、相对的,因时间、空间和事物性质以及创作主体、评价主体的不同而变现为不同的形式。正确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是成功进行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要求。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P29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原则,既是唯物史 观和“美的规律”思想的体现,又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规律的思想在叙事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它要求作家真实描写现实的社会关系,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美学的、历史的批判标准:P30 文学价值观:P 第二章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 )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 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 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 批评、文学史。 2、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 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或揭示各个历史时 期的经济状况、审美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等 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 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或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特别 是“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 3、文学理论:指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即关于对文学原理、 文学范畴与判断标准进行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文学批评和 文学史为依据,但又高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具体而言,它的研 究对象为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品、艺术家、作者和欣赏者四 个基本要素。其基础内容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作品论、 文学接受论、文学观念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 4、再现说:文学观的一种。它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 品”的对应关系,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 再现。它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 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 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 动性(个性) 5、实用说: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实用说”的文学观 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 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 、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它同时也注意到 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6、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一种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 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它的意思是 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 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它注重文学的教化功 能。 7、表现说:文学观的一种,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

文学理论教程 一、名词解释 文学四要素说: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活动的发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抒情叙述里的手法:陌生化、典型、意境、意象 陌生化:指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使读者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新颖别致,于不经意中把人引入一个奇美的艺术之境。 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具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的美学特征。 意境: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二、简答 1、什么是文学叙事? 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2、什么是文学创造(过程,文学构思,创作动机,艺术发现)? 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艺术生产活动,其过程十分复杂和细微。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分为材料储存、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连,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价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善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3、文学活动的构成? 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里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在文学活动中,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情和情感,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读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文本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的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特性。 2.情节 情节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由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所构成的一个事件的进程。 3.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心理过程。 4.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是由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所提出的一个范畴,它是指由文学文本中所具有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而形成的文本的潜在结构和图式化框架。 8、狭义的文艺学 狭义的文艺学专指文学理论,它是研究文学活动的性质、特征、构成、创造、接受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9、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活动。 10、题材 题材是作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出来的、作为艺术创作的直接依据的感性材料,它包括储存在作家头脑中的表象材料和情绪材料。 11、主题 文学文本中为作家所执意所表现的贯穿全篇、统帅全局的基本思想,就是文学文本的主题,又称主题思想。 13、何谓文学文本的结构? 文学文本的结构是指整个文学文本的组织架构,它具有布置全局的作用。 14、何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指作家借助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艺术途径和手段的总和。 15、何谓叙述? 叙述是作家对人物、事件和场景进行概括地交代和说明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类文学发展的早期多用这种表现手法。 16、何谓对话? 对话是通过人物之间交谈方式来进行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需要对话的双方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7、何谓独白?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

1、文学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 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4、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 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8、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9、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0、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艺术真实,情感把握,形式创造) 11、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12、形式创造: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作家要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结构、体裁、韵律、表现手法)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可见,艺术形式这个概念,从质的规定性上说,它必然是也只能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13、诗: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韵律诗与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14、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清情节的文学样式。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15、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置身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文学散文的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艺术真实性:简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 “出入”说:王国维提出。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入。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表现性及个性。 语言层面:语言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两种形态。 节奏:节奏是文学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言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型,高低和轻重型。 音律: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文法层面: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面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词法: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是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2、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3、审美形象: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 4、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5、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隐的或显的意图或意念,它是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实现的枢纽,也是每一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6、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7、艺术真实: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8、文学意象:即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9、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它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 10、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1、共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12、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我们则认为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统一体。 二、简答 1、文学理论有哪些形态?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库整理

1、什么是文艺学? 2、什么是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品格) 3、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镜”与“灯”各指什么? 5、文学活动的构成?例:什么是模仿论/表现论等?(四要素即四种理论视角) 6、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例:巫术发生说等概念?哪一种最合理?为什么?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因? 7、文学的含义?(三种含义) 8、什么是审美?审美指什么? 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10、怎么理解文学是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1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3、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14、什么是话语蕴藉? 15、什么是精神/物质生产?关系? 16、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7、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名词解释 1.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即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陌生化(P142):以不常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任务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 而不得不以陌生化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的具体的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描写不落俗套,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3.有意味的形式(P176):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 意味的形式”。“意味”是指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4.艺术真实(P153):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 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特殊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儿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5.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 为它来自生活,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的人物。“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寄托作家审美理想的新生命,指文学典型具有独特的个性,文学典型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古今唯一的独创,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 6.艺术发现(P127):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 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7.期待视野P324:在文学阅读之先河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 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