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社会学概论 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 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 名词解释.txt10有了执著,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著,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著,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圆的鲜花。1、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可以接受。
2、社会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关系不是指个人间的关系,而是指两种不同属性的人们之间形成的社会交往形式。
3、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不同类属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一般指社会中各群体间的关系,其中包括职能部门之间,阶级阶层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4、社会行动,社会过程: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社会,宏观视野关注的是社会过程,微观上则是社会行动。社会过程并不只是在社会形态的意义上才表现出来的,在中观甚至微观层面上也可以表现出来。
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了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
1、社会:社会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体。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3、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4、主文化、亚文化: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成主流文化,相对的,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5、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6、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7、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是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方面发生相互反对的情况。
1、社会化:社会学中所讲的社会化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2、心理断乳:心理上的断乳也称社会性断乳,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3、代沟: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异


4、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5、个性:也称人格。是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社会个性:是一个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个性特征,是指成员个性中共同的方面。
7、民族性:一个国家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动形成的共有的个性特征。
1、社会行动: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映为目的的行动。
2、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人格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3、“镜中自我”(库利):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的。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从镜子里发现自己那样。
4、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
5、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6、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7、先赋角色:那种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8、自致角色:经过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角色。
9、角色冲突:在社会现实中,一个人同时承担了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象。
1、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有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2、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3、次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关系不那么亲密的群体。
4、内群体:是指一个人所属于的、对其有认同感和忠诚的群体,内群体也称“我们群体”。
5、外群体:相对于内群体来说,那些不属于“我们”的群体是外群体,这是由非“我们”的社会成员结合而成的群体。
6、参照群体:也称参考群体,它是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比较的人类群体,是人们在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时所参照的群体。
7、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它是不同个体结合成群体的基本要素和内在机制。
8、核心家庭:一对夫妻与

其未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1、组织:社会组织也简称组织。在社会科学中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
2、组织的结构:是指社会组织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形式。它指的是一个社会组织有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在组织整体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他们在组织运行中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
3、组织目标:是组织奋力争取达到的所希望的未来状态,它包括使命、目标对象、指标、定额和时限等。
4、激励:在组织管理学中激励是指刺激、鼓励组织成员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活动。
5、组织的环境:是存在于组织之外的、并对组织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的所有因素。
6、科学管理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管理设计的一套价值理念和管理方法。它推崇经济和理性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认为只要给工人合理的报酬就能刺激起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并带来劳资两利的效果。
7、科层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法。
8、X理论与Y理论: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而提出。9、“X理论”的假设是: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和创造性、追求安全,
因此必须加以强制、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
10、“Y理论”的假设是:一班人并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在恰当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和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和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
11、单位:单位制度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的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被称为单位组织,简称单位。
1、社会分化: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说,社会分化是志愿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在这里,所谓的社会单位即指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也指社会机构。
2、社会分层:是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
3、阶级:列宁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他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

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4、阶层:在阶级社会中不但存在着社会阶级,在阶级内部也存在着更小的层次。在非阶级社会中也存在着基于各种标准的、处于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
5、社会流动: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1、社区:结合中国情况,认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2、人文区位(生态)学:也叫人类生态学,它是借用生物的生态理论来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论。
3、城市化: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一般说来,它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从更深层意义上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4、城市化水平:衡量某一国家或区域城市化的程度的指标是城市化水平,它是指该区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重越大,城市化水平越高。
5、郊区化:人口从城市中心区迁移到郊区的现象。
6、过度城市化:城市的人口膨胀大大快于经济增长和市政建设的发展,许多进入大城市的农民找不到工作,公共设备也明显不足,于是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现象。
7、户籍制度:是以户口登记为基础,对人口进行管理的制度。
1、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
2、正式制度:指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正式的、由成文的相关规定构成的规范体系,它们在组织和社会活动中具有明确的合法性,并靠组织的正式结构来实施。
3、非正式制度:指让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地形成的、不成文的、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
4、制度的生命周期:任何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的,一种社会制度从其产生、不断完善到成熟、再到衰落直至消亡的过程称为制度的生命周期。
1、社会问题:对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现象。
2、社会病理学: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是一个协调的整体,社会关系的不协调、社会出现问题是社会的一种病态。
3、社会解组论:指社会上原来通行的社会规范、

社会制度失效,人们之间的联系松散、社会秩序混乱的现象。
4、社会建构论:强调行动者在社会结构形成中的能动作用,即认为行动者不是完全被动的,行动者以自己对情境的理解,选择自己的行为,并对社会过程产生影响。
5、贫困线:指社会中家庭平均收入的一半,人均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家庭即为贫困家庭。
6、恩格尔系数:指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大,即家庭用于食品的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占的比例越大,就越贫困。
7、绝对贫困:指收入不足以维持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状态。
8、相对贫困:指与某一生活标准比较而呈现的贫困状态。
9、贫困文化论: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贫困现象的理论,它由美国学者刘易斯通过对贫困家庭和社区的实际研究而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在社会中,穷人因为贫困而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并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
1、社会控制: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加以制约和限制,使之同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2、越轨行为: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3、失范理论: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的反常状态,迪尔凯姆提出的。(P246)
4、标签论:是解释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战过程的理论。
5、社会政策:是政府指定的,以向公民和弱势群体提供福利的政策,其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
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2、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各范畴、各类属之间比较稳定的联系方式。
9、参与式规划:即广泛地吸引各方面人士、民众及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规划的制定。
1、现代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在社会学中我们所讨论的是狭义的现代化。它是指十七八世纪(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从“传统社会”向这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转变的过程。
2、全球化:现代化通过向世界各个地方扩散而逐渐将整个世界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卷入到这场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中来,并将它们联结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
7、福特主义:是为了满足大量生产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是以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为技术方式,以标准化、持续化、高强度、任务简单化和分工固定化为特征,以严格的科层系统为基本的组织形式。
1、社会调查:是直接接触社会生活,收集有关资料的活动。
3、抽样调查:是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样本)进行调查,并试图用样本资料来推测或代表总

体情况的调查方法。
4、典型调查:是从调查研究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的调查研究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