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论硼肥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及施用

论硼肥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及施用

论硼肥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及施用
论硼肥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及施用

第41卷第11期 辽 宁 化 工 Vol.41,No. 11 2012年11月 Liaoning Chemical Industry November,2012

论硼肥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及施用

宋 志 声

(东港市农业调制剂厂, 辽宁 丹东 110083)

摘 要:论述了硼(B)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以及施用。

关 键 词:作物;硼肥;营养元素;施用

中图分类号:TQ 1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935(2012)11-1169-03

1 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凡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叫做必需营养元素。到目前为止,现在在植物体中已发现了70种以上的元素,但并不都是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根据研究,必需营养元素有16种,它们是:碳(C)、氢(H)、氧(O)、氮(N)、钾(K)、磷(P)、钙(Ca)、镁(Mg)、硫(S) 、氯(Cl) 和微量元素锰(Mn)、锌(Zn)、硼(B)、钼(Mo)、铜(Cu) 等。已证实为部分植物所必需,但尚未证实为一切作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钴。一般把含量占植物体干重千分之几以上的营养元素称作常量元素,含量在万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

植物生长发育必需上述16种元素,但对其需要量有很大差别,习惯上把碳、氢、氧、氮、磷、钾称为大量元素。把需要量中等的钙、镁、硫称做中量元素。把需要量少的,含量在0.01%以下的其余7种元素称为微量元素。

植物对氮、磷、钾需要较多,而土壤又往往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经常要通过施肥来供应作物的需要,故称它们为“肥料三要素”。

作物主要是吸收土壤中的无机态离子,如:K+、NH4+、NO3-、Ca2+等等;但也能吸收某些可溶性有机物,如尿素、氨基酸、酰胺、核酸和磷酸甘油酸等。化肥主要供给无机态离子养分,容易溶在水中的,肥效就快;有机肥既能供给离子态养分(分解后)又能供给部分有机态养分。

按土壤中元素含量的高低来区分,微量元素指土壤中含量很低的化学元素,其含量范围一般为:n ×10-4%~n×10-3%,很少超过n×10-1%。对土壤来说,铁不属于微量元素。

各种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所起的作用,是同样重要而不能互相代替的。缺乏任何一种元素,植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阻碍;同时,其它元素的作用也会受到限制。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中,碳、氢、氧三元素,主要从空气中和水中吸取,植物根系也要从土壤中吸收二氧化碳,因此一般不感缺乏。其它营养元素主要靠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植物对氮、磷、钾需要量较大,土壤中往往供不应求,而以氮最为缺乏;在不少地方或土壤中,磷、钾也不足,要靠施肥来补充。故氮、磷、钾通称为肥料三要素。植物元素需要量较小,但在某些缺素土壤中仍感不足,也要靠施肥来补充。根据化肥用量的对其余营养多寡,化学肥料可分为三大类:

(1)常量元素肥料:如氮、磷、钾肥;

(2)中量元素肥料:如钙、镁、硫、硅肥;

(3)微量元素肥料:如硼、锌、锰、铜、钼、钴肥。

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量,随作物种类及其生长发育阶段而异。应结合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供给情况,科学施肥,因地制宜地广辟肥源。从而调节、平衡土壤的养分,增强土壤肥力,为作物的稳产、高产创造必要和有利的条件。作物体中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见表1。

2 微量元素在作物体内的功能

作物体内的微量元素虽然甚微,作物对微量元素肥料的需要量也很少,但它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却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微量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多为酶或辅酶的组成部分,参加糖和氮的代谢过程,影响着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进程;同时,还

1170 辽 宁 化 工 2012年11月

可提高作物对病害和不良环境的抗性。微量元素的功能具有很强的专一性,既不可缺少,也不能互相代替,缺乏某一微量元素就会成为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在农业生产上,满足了作物对微量元素的需要,作物就会茁壮地生长,产量就会提高,品质也会得到改善;反之,产量和品质就会显著下降,严重时,甚至于颗粒不收。

表1 作物体中营养元素的平均含量

元素名称 组成以干基计,%

碳C 45.0

氢H 6.0

氧O 45.0

氮N 1.5

钾K 1.0

钙Ca 0.5

镁Mg 0.2

磷P 0.2

硫S 0.1

氯Cl 0.010

铁Fe 0.010

硼B 0.002

锰Mn 0.005

锌Zn 0.002

铜Cn 0.006

土壤肥力水平不同,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反应也有所不同。低产土壤可能缺少微量元素,高产土壤由于作物产量提高而使更多的微量元素被作物从土壤中带走,因此,高产和低产土壤都可能出现缺乏微量元素现象。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供给能力,常用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含量来表示。参照大多数作物在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微量元素的需求量,相应规定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的最低值,称为该元素的临界值。例如,硼的临界值,在我国一般定为0.5×10-6。低于临界值,作物的生长发育可能受到不良影响。

作物对微量元素的最适需要量,随作物种类或品种不同而异。作物出现缺素症状时,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临界指标也随作物而异。土壤特性和水肥条件不同,微肥施用量也须酌情调整,以保持作物体内的养分平衡。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低于临界值时,即应考虑施用微肥。此外,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还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虽然低于临界值,但作物生长正常,没有可见的缺素症状,而施用微肥后,可获得较显著的增产效果。另一种是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超过临界值,或超过该作物所需微量元素的土壤含素临界指标,生长也较正常,产量也较高;但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未达到作物生育所需的最适含量水平,微量元素和其它营养元素比例失调,微素供应不足,不能满足作物更高产量的要求,因此,增施微肥后,仍可获得一定的增产效果。上述两种情况表明,作物早期缺乏微量元素或轻度缺乏微量元素只在内部引起种种不正常的生理反应,而不一定表现在外部形态上,这种现象称为“潜在性缺乏微量元素”。“微在性缺素”在农业生产中屡见不鲜,出现这种情况时,也应酌量施用微肥。

3 硼肥的作用和施用方法

在诸多的微量元素中,硼是被较早发现的微量元素之一。1875年,农学家发现植物体内含有硼,1914年,德国农艺师马策首先用玉米作试验,证实植物生长需要硼,到了1923年,则由瓦林顿最终确认硼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同时他指出,硼与细胞、细胞壁内果胶的形成以及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的正常发育有着密切关系。此后,各国科研人员在许多农作物上进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示范实验,结果均证实了硼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沒

素。它的有或缺乏,就会抑止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最终导致作物减产或品质下降,甚至颗粒无收。

植物需要的硼主要来自土壤,然而,尽管作物自土壤中只吸取极微量的硼,一般每公顷至多才几百克,可仍有许多土壤不能提供为作物生长需要的足量硼。

微量元素硼供给不足的原因有二:

(1)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过低;

(2)不良的土壤条件使微量元素处于不能为作物吸收利用的状态。

前者由土壤类型决定,后者与土壤特性有关。土壤特性主要指土壤的供肥性、保肥性、酸碱性和缓冲性等。这些特性与土壤肥力因素中的水、肥、气、热关系密切;而每一种土壤特性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能截然分开。它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供给状况和施肥效果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

解决土壤缺硼最简捷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土壤中施用含硼的肥料,即硼肥。

一般说来,硼肥用量只有常量化肥的万分之几

第41卷第11期 宋志声,等:论硼肥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及施用 1171

到千分之几;而作物对硼微量元素的需求,适量和过量之间的界限很小,施用不当会使作物中毒而导致减产。因此,施用硼肥时,应特别注意根据土壤类型,土壤特性和作物种类、适时适量、合理施用。并不是在各种土壤上对所有作物普遍施用。不缺乏硼微量元素时,就不应施用,以免造成浪费或肥害。

合理施肥就是要求施肥能达到下列三方面的目的:①施肥能使植物获得高产和优质;②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③改善土壤条件,为高产稳产创造良好的基础,即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硼肥的施用方法:

施用硼肥时,应遵守一般施肥作业的技术要求。常用的施肥方法有下述几种:

3.1 土壤施肥

通常用作基肥或种肥,在播种前结合整地施入土中。单施精细硼肥时,由于用量很少,应事先与适量细土充分均匀,然后施用;也可与氮、磷、钾等化肥、厩肥、堆肥、草炭或其他农家肥等混合施用。种子和肥料应相隔适当距离并须有土层隔离,以免造成肥害而影响出苗或伤害作物的根。硼肥也可用作追肥,参照上述原则,采用条施或穴施方法施入土中,肥料距植株约2~3寸,以免伤苗。施肥量应根据作物而定,一般不宜过大,力求均匀施用,以免造成局部毒害。 3.2 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硼肥溶液浸种或拌种,这是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使用方法,省肥省工,简便易行。肥液浓度随作物种类而异,一般0.01%~0.5%。浸种时,500 g种子大约须肥液500 g,浸种时间为6~24 h,随种子种类而异。浸种后晾干播种。拌种时,肥液量大约为种子量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将肥液均匀喷洒于种子上,混拌均匀,晾干,然后播种。浸种或拌种后,播种时要小心避免碰破种皮,以免影响发芽。

3.3 根外追肥

用少量温水使可溶性硼肥完全溶解,再加水稀释到规定浓度,混合均匀,喷施于作物叶面上。这种方法可避免土壤中肥料不均匀而造成的危害,而且可以在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根据需要进行多次喷施,以利提高肥效。大面积施用时,可采用机械或飞机喷洒。一般喷洒浓度为0.02%~0.3%,随作物种类而异。要严格控制溶液浓度,过低,肥效不显著;过高,则可能造成肥害。每亩喷液量一般约2.5~7.5 kg,以喷匀为准。根据需要,可酌情将与其它微肥混合喷施,或与激素混合喷施。也可结合病虫害的防治和农药混合喷施(与硼肥起化学反应的农药除外)。

Function of Boron Fertilizer in Plant Growth and Its Applying Methods

SONG Zhi-sheng

(Donggang Agriculture Seedling-stimulating Agent Factory, Liaoning Dandong 110083, China)

Abstract: Function of boron fertilizer in plant growth was discussed as well as its applying methods.

Key words: plant;boron fertilizer;nutrient element;applying method

(上接第1138页)

Treatment of High Concentration Organic Wastewater by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and Its Resource Utilization

JIN Xiao-li, YANG Jing,ZHENG Tian-tian,YI Xiao-qi,ZHANG Ya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s,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China)

Abstract: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is an effective facultative anaerobes to treat organic pollution, it can degradate organic pollutants in sewage effectively and also has a good use value in fertilizer ,feed and hydrogen production field,it will combine light energy use, environment processing and new energy production together, which is a kind of economic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 its application in treating high concentration organic wastewater and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resource utilization were introduced, which can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sewage treatment effect of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Key words: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organic wastewater; influence factors; resources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与植物》.doc

最新资料推荐 9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拓展性目标: 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教学准备: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活动一:

自学指导: 小组内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 1 分钟) 大量的有关土壤的信息即被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 资料卡。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 活动二: 自学指导: 1、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小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5 分钟) 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 对照,长时间观察。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自由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陶喜斌 2014310218 种子科学与工程

摘要;经过多位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了与植物生长有关的重要激素——生长素。生长素在植物芽的生长,根的生长,果实的生长,种子休眠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那么,生长素是如何发挥这这些作用? 1;什么是生长素 生长素(auxin)是一类含有一个不饱和芳香族环和一个乙酸侧链的内源激素,英文简称IAA,国际通用,是吲哚乙酸(IAA;。4-氯-IAA、5-羟-IA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等为类生长素。1872年波兰园艺学家谢连斯基对根尖控制根伸长区生长作了研究~后来达尔文父子对草的胚芽鞘向光性进行了研究。1928年温特证实了胚芽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够控制胚芽生长。1934年, 凯格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并命名它为吲哚乙酸,因而习惯上常把吲哚乙酸作为生长素的同义词。 2;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有多方面的生理效应,这与其浓度有关。低浓度时可以促进生长,高浓度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这种抑制作用与其能否诱导乙烯的形成有关。生长素的生理效应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在细胞水平上,生长素可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刺激枝的细胞伸长、抑制根细胞生长~促进木质部、韧皮部细胞分化,促进插条发根、调节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 在器官和整株水平上,生长素从幼苗到果实成熟都起作用。生长素控制幼苗中胚轴伸长的可逆性红光抑制~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下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地性~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的背光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光性~吲哚乙酸造成顶端 优势~延缓叶片衰老~施于叶片的生长素抑制脱落,而施于离层近轴端的生长素促进脱落~生长素促进开花,诱导单性果实的发育,延迟果实成熟。 生长素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的生长,特别是细胞的伸长。植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在茎的尖端,但弯曲的部位是在尖端的下面一段,这是因为尖端的下面一段细胞正在生长伸长,是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时期,所以生长素对其生长的影响最大。趋于衰老的组织生长素是不起作用的。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扦插的枝条生根的原因是;生长素能够改变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分配,在生长素分布较丰富的部分,得到的营养物质就多,形成分配中心。生长素能够诱 导无籽番茄的形成就是因为用生长素处理没有受粉的番茄花蕾后,番茄花蕾的子房就成了营养物质的分配中心,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就源源不断地运到子房中,子房就发育了。 生长素在植物体作用很多,具体有;1.顶端优势 2.细胞核分裂、细胞纵向伸长、细胞横向伸长3.叶片扩大4.插枝发根5.愈伤组织6.抑制块根7.气孔开放8.延长休眠9.抗寒 3;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3.1生长素作用机理的解释 激素作用的机理有各种解释,可以归纳为二; 一、是认为激素作用于核酸代谢,可能是在DNA转录水平上。它使某些基因活化,形成一些新的mRNA、新的蛋白质(主要是酶;,进而影响细胞内的新陈代谢,引起生长发育的变化。 二、则认为激素作用于细胞膜,即质膜首先受激素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膜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使许多依附在一定的细胞器或质膜上的酶或酶原发生相应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1.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细砂(~)、粉砂(~)和粘粒(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团粒结构(~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

植物生长激素5类

【生长素】 名称(缩写)结构略: ●吲哚-3-乙酸(IAA) ●吲哚-3-丁酸(IBA) ●4-氯-3-吲哚乙酸(4-Cl-IAA) ●苯乙酸(PAA) 存在形式: 1.自由生长素:具有活性 2.束缚生长素:没有活性 注:自由生长素和舒束缚生长素可以相互转换. 分布: 1.总体:生长旺盛器官多,衰老器官少. 2.细胞:约有1/3在叶绿体内,余下在细胞质基质. 运输: 1.通过韧皮部运输:运输方向决定于有机物浓度差. 2.仅限于胚芽鞘、幼茎、幼根细胞间的单方向极性运输:只能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合成: 部位: ●主要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少数部位:成熟叶片和根尖. 途径:依赖和不依赖色氨酸的合成途径,下面是依赖色氨酸的途径. 1.吲哚乙酰胺途径 2.吲哚乙腈途径 3.吲哚丙酮酸途径: 4.色胺途径 生理作用和应用: 1.促进作用: 促进细胞分裂,维管束分化,茎伸长,叶片扩大,顶端优势,种子发芽,侧根和不定根形成,根瘤形成,片上性生长,形成层活性,光合产物分配,雌花增加,单性结实,子房壁生长,乙烯产生,叶片脱落,伤口愈合,种子和果实生长,坐果等. 2.抑制作用 抑制花朵脱落,侧枝生长,块根形成,叶片衰老等. 【赤霉素】 缩写:GA 分类结构略: C20赤霉素:呈酸性. C19赤霉素:种类多,活性高. 存在形式: 1.自由赤霉素:易被有机溶剂提取. 2.结合赤霉素:没有活性. 分布与运输: 1.生长旺盛器官多,衰老器官少. 2.果实、种子含量比营养器官多两个数量级.

3.器官或组织有两种以上赤霉素 4.没有极性运输 合成: 部位: 发育着的果实伸长着的茎端和根部 步骤: 在质体中->内质网中->细胞基质 生理作用和应用: 1.促进作用: 促进种子萌发和茎伸长,两性花的雄花形成,单性结实,某些植物开花,花粉发育,细胞分裂,叶片扩大,抽薹,侧枝生长,胚轴弯钩变直,果实生长,以及某些植物坐果. 2.抑制作用 抑制成熟,侧芽休眠,衰老,块茎形成. 【细胞分裂素】 缩写:CTK 存在形式: 1.游离的细胞分裂素: 2.tRNA中细胞分裂素: ●自由细胞分裂素:具有生理活性 ●束缚细胞分裂素 分布:主要分布在细胞分裂的部位. 运输:主要从根部合成处通过木质部运到递上部,叶片合成部位也能通过韧皮部向下运输. 合成: 部位:在细胞质体合成但细胞分裂素糖苷位于液泡,细胞内运输还有待阐明. 途径: 1.由tRNA水解产生 2.从头合成:主要途径 生理作用和应用: 1.促进作用: 促进细胞分裂,细胞膨大,地上部分分化,侧芽生长,叶片扩大,叶绿体发育,养分移动,气孔张开,偏上性生长,伤口愈合,种子发芽,形成层活动,根瘤形成,果实生长,某些植物坐果. 2.抑制作用 抑制不定根和侧根形成,延缓叶片衰老.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学设计(最新精品)

案例名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参考课时为1课时。本课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一章的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之一:激素调节,与第1、2章内容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内容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但其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所以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内容,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以及设计实验时所要控制的”单因子变量”问题,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索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阐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技能目标: ①了解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②根据本节相关原理,尝试设计一些独特盆景方案并思考操作步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日常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关于植物生长素的感性认识,虽然在学习了《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学生对于生物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硼肥的品种有哪些_硼肥有什么作用_硼肥施用方法

硼肥的品种有哪些_硼肥有什么作用_硼肥施用方法 谈到硼肥,很多经销商包括农户都不陌生,硼作为植物生长发育须的七大元素之一,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硼肥,是指含有硼(B)元素,能促进农作物生长,增强农作物抗性,烟台七微肥料提供的硼肥是有利于开花结实的微量元素肥料,又称硼素肥料,是硼肥中的精品。 #详情咨询#【硼肥】 常见的硼肥品种有: 硼砂:外观呈白色细小晶体,难溶于冷水,硼素易被土壤固定,植物当季吸收利用率较低,是常用的单质硼肥品种。硼酸:折合含硼(B)量约17,硼酸为无色带珍珠光泽的三斜鳞片状结晶或白色细粒晶体,可溶于水。也是传统的硼肥品种之一。四水硼酸钠(七微速溶硼):折合含硼(B)量约21,纯品为99%含量,速溶于水,吸收率高。 硼肥的应用:我国硼肥的研究和应用工作,解放前是个空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起步,主要是一

些作物的肥效试验。六十年代中期,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发现甘蓝型油菜发生“花而不实”症,经研究证明为缺硼症,施用硼肥可以有效防治。这是我国硼肥研究和应用的重大突破。 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相继发现湖北新洲县棉花“蕾而不花”症,黑龙江省甘南等地小麦“不稔”症,以和一些地方的苹果和柑橘“不实”症,油橄榄“多头”症,经研究证实都属于缺硼症。从此,硼肥的研究和应用引起了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硼肥工作进入了新的广泛发展阶段。 硼肥虽然不像氮磷钾需求量那么大,但确能在作物的某些生理机能上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在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如果硼肥补充充足,植物生长就比较旺盛,籽粒就比较饱满,千粒重就会增加,根系生长也比较好,后期稳产高产就有了保障,相反的,如果硼肥供应缺乏,作物生长就会受阻,造成花朵畸形,落花落果严重,进而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严重时,甚至造成作物绝产。 硼肥有什么作用?硼的生理作用硼是植物需的营养元素之一,硼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营养生长,作物生长需要17种或以上的营养元素,硼就是其中的一种。2、促进生殖生长,花粉管的萌发和伸长都离不开硼。3、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运输、转化以及糖分合成。 4、增强作物的抗逆性能。 5、有明显的杀菌作用。 缺硼时,作物不能形成或形成不正常花器官,花粉管形成困难,妨碍授精作用,花粉粒发育不良,油菜出现“花而不实”、“实而不果”。棉花的“蕾而不花”、“花而不铃”葡萄“大小果”、“夹馅果”,麻类作物长势、纤维弱,花生的“果而不仁”苹果“缩果”,及果树落花落果、坐果率低、畸形果等。典型的缺硼症状如甘蓝型油菜的"花而不实"病,甜菜的"心腐病",萝卜的"褐心病",芹菜的"裂茎病",烟草的"顶腐病",苹果的"内木栓病"和"干斑病"等。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于缺硼所致。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说课稿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说课稿 今天,我所讲的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能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研究出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并结合自己研究的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从能力培养来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有没有黏性等。然后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土壤的表面现象。在认识了土壤的这些特征基础上,研究土壤渗水速度的快慢和保水能力的高低。培养学生爱护土壤,保护家园和爱家乡的美好情感。重点是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三种土壤和土壤渗水实验, 难点是指导学生探究土壤渗水情况。 在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上: 首先是出示一组图片,以“是什么使这些美丽的植物生长的如此美丽?”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说一说,随后引出“土壤”,紧接着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观察土壤,从而对土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突出问题“为什么有时下过雨后有些地里的水很快就干了,而有的地里上的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干呢?”从这一问题入手,展开讨论,设计土壤渗水的实验,通过实验推出沙质土渗水最快,其次是壤土,黏质土渗水最慢,并且由土壤渗水的快慢推出土壤保水能力的大小。 本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导入新课,由问题引入;结合实际经验确定了实验方案;并实验;形成认识。这个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

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 对于全课的教学过程来讲,是在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运用科学探究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提出假设、实验证明、汇报结果。与此同时,在确定实验顺序这个主要环节上,也是体现一个解决科学问题思维方法的教与学,这就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重难点所在。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教案)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案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 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教案重点: 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案难点: 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教案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 教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案过程: 课后记:通过事例让学生分析生态平衡中动物的重要作用,这里可以复习一下有关食物链

的知识。明确生态平衡的概念。 检测: 1.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 A.生物平衡 B. 生物稳定 C.生态平衡 D. 生态稳定 2.在生态系统中,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这些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不是 3.在生活生态系统中,能把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返回无机环境中的是()A.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是 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的。植物通过那种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动物通过那种作用把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都不是 5.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的关系 A.绝对独立 B.相对独立 C.互不相干 D.相互适应,相互依存 6.下列那项是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A. 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B. 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D. 以上都是 7.利用塑料大棚栽培果树,能促进水果提早上市,增加经济收入。但有个问题需要解决,塑料大棚里的果树开花后必须要经过传粉才能结果,怎样让温室里的果树传粉呢? 8.资料分析: 北美驯鹿和狼 北美驯鹿是可爱的动物,他们在广阔的草原上生活。可是,它们经常受到狼的威胁。于是,人们为保护驯鹿,捕杀草原上的狼,驯鹿的家族繁盛起来。 可是,过了一些年,人们发现草原被驯鹿糟蹋的很厉害,而且北美驯鹿有时成批死亡。是么原因呢? 科学家研究以后发现,北美驯鹿失去了天敌狼之后,种群扩大了。草场不足,草原被破坏,而且那些老弱病残的鹿不能被淘汰,加剧了草场不足的困难。而且,没有狼的追杀,驯鹿的运动少了,体质下降,病死的增加了。 于是,人们又把狼“请”了回来。 (1)通过以上资料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 (2)你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为什么? (3)你从上述资料中得到什么启示? 资料分析 1.不能。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如“剿灭麻雀”,会使一些农作物害虫的数量增加,从而使农作物受到危害。 2.不能。因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当某种动物数量增多时,以该动物为食的动物也会增多,从而限制了这种动物的数量。此外,动物因生存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市优质课教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植物激素调节一章是必修3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与第1、2章内容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即在个体水平上对生命系统进行研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第一节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究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本节重点,涉及一系列经典的科学实验,教学时应让学生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如何从实验现象中去推理、归纳和发现。“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是本节的难点,通过“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归纳出了科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本节教材中的“技能训练”,学生就能较顺利地完成“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章内容的学习,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必修一和必修二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等多个包含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对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观察思维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和分布。 ③说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和植物激素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尝试分析经典实验,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②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训练,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家的工作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历程,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难点:科学实验设计和推理的严谨性分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硼肥

请认真对待硼元素 最近有不少种植户问我:为什么多效唑要和硼肥一起打?今天我就 给大家科普一下硼肥相关知识。 【硼】1923年K.Warington发现硼是植物必需元素。硼在作物中的含量一般为干重的万分之二、三到百分之一。其中以豆科、十字花科含量 最高,而禾本科作物含量较低。作物在各个器官中,硼以花、叶含量最高,茎、根、果实次之,种子里含量最少。硼素不是作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的组成部分,但能增强作物的某些重要生理机能。硼素供应充足,植物生长繁茂,子粒饱满,根系良好,丰收有保障;反之硼素供应不足,植物生长不良,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下降;严重缺硼时,甚至颗粒无收。(这是书上写 的硼对多数作物的影响) 先说说大家对硼的偏见 1.硼肥只对油菜有作用 由于硼肥推广应用是在油菜上开始的,而在其它作物上使用较少,时间一长,许多农民甚至农技人员心目中便产生了这样的误解,硼肥只在油菜上有作用。而事实上,硼肥对几乎作物都有增产效果,尤其对作物的生殖生长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根据国内土壤站试验结果表明,硼肥于油菜、棉花、花生、葡萄、水果、板栗、蔬菜、豆科作物等农作物上应用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2.硼肥主要采取基施方式 早先在农业生产中引进推广的硼肥品种是工业用硼砂,硼砂不能叶喷,所以农民们就在种植油菜时,基施入土。其实,土壤基施与叶面喷施结合施用硼肥的效果最好。因为硼肥主要对农作物的生殖生长起作用,也就是在作物

的生长后期起作用,一般喷施时间宜在花期以前,叶面喷施一方面可使硼肥很快吸收,在作物生长的关健时期起作用。但土壤施用硼肥如:美国硼砂集团生产持力硼? 不但能从根本上改变土壤缺硼状况,而且植物从一开始就得到硼的充分供给。 3.硼肥理想品种是硼砂 硼砂是一种难溶性化学物质,它必须在40℃温水时才能慢慢溶解,难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 4.硼镁肥可取代硼肥 自1999年始,市场上一些肥料经销商为贪图高额利润,不惜采取挂羊头,卖狗肉的不法手段,即用产自东北的硼镁肥来替代硼砂。硼镁肥主要成份为硫酸镁,其中含不到0.6 %左右的硼素仅为生产硫酸镁而产生的副产品,因此硼镁肥无法补充作物所缺的硼素。 5.硼重要性不如N、K、P肥 硼肥促进作物生殖生长专一性较强,重要性与N,K,P肥相同。在氮、磷、钾施用增加的今天,硼越来越成为作物增产改质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因素。 6.施用硼肥增加成本 硼是很多经济类、果树类、蔬菜类作物优质、高产的必备条件,在缺硼土壤上,施用硼肥可增收相当于投入成本的5-15倍。

(完整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练习题

知识点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下列利用胚芽鞘所做的实验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生长素”的是() 答案D 解析温特的实验设计证明了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促进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弯曲生长。 2.如图所示,在燕麦胚芽鞘顶端的下部插入云母片(生长素不能透过),从右边用光照射,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A.直立向上生长 B.向右弯曲生长 C.向左弯曲生长 D.不生长 答案B 解析由于云母片插入的位置偏下,不影响尖端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因此,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生长速度大于向光侧,胚芽鞘弯向光源的方向生长。 3.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答案C 解析由实验甲中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端放置的琼脂块含生长素,胚芽鞘直立生长,而实验乙中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端放置的琼脂块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可推知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4.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和⑥ B.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 C.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⑥进行对照 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 答案C 解析根据生长素的有无和分布是否均匀可以判断:①直立生长,②不生长不弯曲,③向光弯曲生长,④直立生长,⑤向光弯曲生长,⑥直立生长。设计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④⑥不符合要求。 5.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一侧,置于黑暗条件下,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如图。这个实验能证明() A.顶端在光下产生某种“影响物” B.“影响物”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效能 C.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 D.背光一侧“影响物”分布多 答案B 解析本实验是置于黑暗条件下的,所以A、C、D错误。 知识点二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6.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旺盛的部位是() A.营养组织B.保护组织 C.分生组织D.机械组织 答案C 解析合成生长素最旺盛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这些部位属于分生组织。

硼肥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硼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硼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参与碳水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的分配和运转;促进分生组织的生长;促进营养器官和生死器官的生长;促进早熟,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 植物吸收的硼主要是来自土壤,我国缺硼土壤主要分布于南方红壤区,据现有资料,南方红壤有效硼含量低,变幅为痕量至之间,平均为,福建耕地土壤有效硼平均含量为ppm,我市土壤有效硼含量测定是水田土壤平均值是ppm,旱地土壤平均值是ppm,而表土的平均值更低,只有ppm,土壤有效硼为可作为一般作物的缺硼临界指标,因此,我市土壤严重缺硼。 油菜缺硼会出现心叶卷曲,叶肉增厚;下部叶片的叶缘和脉间呈现紫红色斑块,渐变为黄褐色而枯萎;生长点死亡;茎和叶柄开裂,茎髓部褐色坏死,根茎外部组织肿胀肥大,但脆弱易碎;花、蕾易脱落,雌蕊柱头突出,主花序萎缩,侧花序丛生,出现“花而不实”现象。花椰菜缺硼时,先在叶缘部分产生很多黄色的小斑点,然后在叶脉间向内扩展,同时叶变皱曲。茎、叶柄及主脉处的表皮木栓化,茎的髓部组织遭到破坏,形成长形的空洞。主茎及构成花序的小茎中部呈现小的、密集的水浸区域。芹菜的缺硼症状为“裂茎病”葡萄缺硼对果实的影响很大,致使果实大小不一,形成所谓的“母鸡带小鸡”的

样子。萝卜缺硼时会出现“褐心病”。 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硼的需要量亦不同,根据作物对硼的敏感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高度敏感有油菜、花椰菜、芹菜、葡萄、萝卜、甘蓝、莴苣等。2、中度敏感有番茄、棉花、马铃薯、胡萝卜、花生、桃、板栗、茶等。3、敏感性差有大小麦、玉米、水稻、大豆、蚕豆、豌豆、黄瓜、洋葱、禾本科牧草等。因此,对硼敏感或较敏感的作物应多施硼肥。 常用的硼肥主要是硼砂,硼砂又称四硼酸钠,含B量11%,硼砂为白色半透明的梭形结晶或玻璃状晶体,无臭,味咸。放于干燥空气中会渐渐风化,溶于水,其饱和水溶液呈碱性。 硼肥的施用方法:作基肥一般以每公顷—10kg为宜;浸种一般浓度为%—%,浸泡4—6h,捞出晾干,即可播种;根外追肥用%—%的硼砂溶液,一般要求喷施2—3次。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土壤的化学性质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它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及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都有关系。土壤酸碱度常用pH值表示。我国土壤酸碱度可分为5级:pH<5.0为强酸性,pH5.0~6.5为酸性,pH6.5~7.5为中性,pH7.5~8 。5为碱性,pH>8.5为强碱性。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腐殖质和非腐殖质两大类。前者是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多聚体化合物,约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3)土壤中的无机元素:植物从土壤中摄取的无机元素中有13种对其正常生长发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N、P、K、S、Ca、Mg、Fe、Mn、Mo、Cl、Cu、Zn、B。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是无机元素的储备源,通过矿化作用缓慢释放可供植物利用的元素。土壤中必须含有植物所必需的各种元素及这些元素的适当比例,才能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因此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he role of animals in natu re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 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 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 打印。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2.说出动物如何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描述动物如何帮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4.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 5.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 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课前准备: 1.课件及资料 2.卡片 3.植物种子(20袋) 教法: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创设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观看几种动物图片思考 教师播放几种动物画面,用生动、激情的语言,概述动物概况,发问引出新课

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探究 讲授新课: 一、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 1.学生快速做答 2.小组讨论分析并答疑 3.学生谈启示,理解生态平衡,体会动物在生态中的作用 1.让学生找出农作物(草)、蝗虫、麻雀、野兔、狼几种生物间的食物链 2.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并解决思考题 3.通过资料分析,启发学生谈启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达成共识 1.为分析资料奠定基础 2.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3.完成第四个教学目标 2.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 1.学生参与观察、思考、理解物质循环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2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郭名宾(江西省信丰中学江西赣州 341600)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对于以上的教学分析,需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见表1)。

进口硼肥功效

硼肥,进口硼肥是近几年中国市场增长很快的微肥品种,硼肥作为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七种微量元素之一,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硼肥,特别是高品质进口硼肥市场接受度越来越高。详情咨询【硼肥】【进口硼肥】 常见的硼肥品种有: 硼砂:外观呈白色细小晶体,难溶于冷水,硼素易被土壤固定,植物当季吸收利用率较低,是常用的单质硼肥品种,吸收率低,亩用量大,容易造成土壤硼害,损伤根系,降低树势,引发柑橘黄龙病等传染病害;硼酸:折合含硼(B)量约17,硼酸为无色带珍珠光泽的三斜鳞片状结晶或白色细粒晶体,可溶于水,杂质较多,易引起花果刺激,影响品质;四水硼酸钠(进口七微速溶硼):纯硼(B)量约21以上,纯品为99含量,速溶于水,吸收率高。 硼肥的应用:我国硼肥的研究和应用工作,解放前是空白,五十年代开始起步,主要是一些作物的肥效试验。六十年代中期,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发现甘蓝型油菜发生“花而不实”症,经研究证明为缺硼症,施用硼肥可以有效防治。这是我国硼肥研究和应用的重大突破。

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相继发现湖北新洲县棉花“蕾而不花”症,黑龙江省甘南等地小麦“不稔”症,一些地方的苹果和柑橘“不实”症,油橄榄“多头”症,经研究证实都属于缺硼症。从此,硼肥的研究和应用引起了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硼肥研究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硼肥虽然不像氮磷钾需求量那么大,但确能在作物的某些生理机能上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在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如果硼肥补充充足,植物生长就比较旺盛,籽粒就比较饱满,千粒重就会增加,根系生长也比较好,后期稳产高产就有了保障,相反的,如果硼肥供应缺乏,作物生长就会受阻,造成花朵畸形,落花落果严重,进而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严重时,甚至造成作物绝产。 硼肥有什么作用?:硼是植物需要的七种微量元素之一,硼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营养生长,作物生长需要17 种或以上的营养元素,硼就是其中的一种。 2、促进生殖生长,花粉管的萌发和伸长都离不开硼。 3、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运输、转化以及糖分合成。 4、增强作物的抗逆性能。 5、有明显的杀菌作用。 缺硼时,作物不能形成或形成不正常花器官,花粉管形成困难,妨碍授精作用,花粉粒发育不良,油菜出现“花而不实”、“实而不果”。 棉花的“蕾而不花”、“花而不铃”葡萄“大小果”、“夹馅果”,麻类作物长势、纤维弱,花生的“果

第二课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地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种。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2、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结合自己地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能分别据说2种分别适合在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通过多种调查方式说出当地地土壤适合栽种哪些植物,并能分析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教学难点是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和拓展

活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翻开书第5页,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最上面的一段。学生朗读。 教师: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大家想一想,花生适合种在什么样的土壤中?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花生为什么都种在沙地里。(花生是根部有根瘤菌共生的一年生豆科植物,由于其种子富含蛋白质和油分,营养丰富,因此被广泛种植。我们看到的花生都种在沙地里,因为花生属于豆科植物。豆科植物是一个相当大的、相当特殊的家族。它的成员众多,绝大多数都会结出可爱的荚果,其中大部分在根部都会长出一个个小瘤,我们称之为“根瘤”。根瘤内有所谓的“根瘤菌”和根部共生。因为沙质土壤通气良好,根瘤菌的活动就特别旺盛,可以固定土壤中大量的氮气,使花生获得更多的养分,长得更好。另外一个原因是花生的特殊习性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花生的果实是长在地下的,课时花生的话还是和其他植物一样开在地面上。当花儿凋谢之后,子房的胚珠已经受了精,子房下部就会迅速生长伸长,并接触地面,钻进沙土中,好让果实在地下发育完成。如果花生不种在沙地里,不但根瘤菌不活跃,子房也不易钻入土壤中,花生的果实就结得不好了。)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学习导引 重点和难点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难点是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的含义。 生态平衡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各种生物之间,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生物种类消失都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活,并且破坏生态平衡。 动物和植物的关系 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植物可以为各种动物制造营养物质,并提供栖息场所;动物能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和种子,当然某些动物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灾。 人类应如何对待动物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应从维护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出发,按照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办事。各种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独特的,我们应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知识闯关 1.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下面各项活动中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的是: A.大力植树造林; B.在草原上大量捕杀狼,保护牛羊; C.大量围湖造田; D.大量捕杀麻雀,保护粮食。答〔〕 2.有些动物的毛上会挂着表面长有钩刺的苍耳果实,人们发现正是这些动物帮助苍耳: A.传粉; B.生长; C.传播种子; D. A、B、C都不对。答〔〕 3.下面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B.只有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植物作为生产者,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动物作为消费者,促进了物质循环。答〔〕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 ) (2)自然界中的所有植物都需要动物的帮助才能繁殖后代。( )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生长素是发现最早的一类植物激素也是植物五大类激素中的一种.它参与着植物体内很多的生理作用如细胞的伸长生长、形成层的细胞分裂、维管组织的分化、叶片和花的脱落、顶端优势、向性、生根和同化物的运输等。所以研究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对认识植物生长发育的许多生理过程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目前对激素作用的机理有各种解释,可以归纳为二:一是认为激素作用于核酸代谢,可能是在DNA转录水平上。它使某些基因活化,形成一些新的mRNA、新的蛋白质(主要是酶),进而影响细胞内的新陈代谢,引起生长发育的变化。另一则认为激素作用于细胞膜,即质膜首先受激素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膜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使许多依附在一定的细胞器或质膜上的酶或酶原发生相应的变化,或者失活或者活化。酶系统的变化使新陈代谢和整个细胞的生长发育也随之发生变化。此外,还有人认为激素对核和质膜都有影响;或认为激素的效应先从质膜再经过细胞质,最后传到核中。 虽然对激素作用机理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无论哪一种解释都认为,激素必须首先与细胞内某种物质特异地结合,才能产生有效的调节作用。这种物质就是激素的受体。生长素作用于细胞时,首先与受体结合。经过一系列过程,引起细胞壁介质酸化和影响蛋白质合成,最终导致细胞的变化。 1.生长素受体结合蛋白(ABP1) ABP包括位于内质网膜上的ABP-I、可能位于液泡膜上的ABP-∏、位于质膜上ABP -III 以及生长素运输抑制剂 N1-naphthylp- hthalamic acid(NPA)和2,3,5一三碘苯甲酸(TIBA)的结合蛋白4类。 内质网上的ABP1合成后运输到细胞质膜上发挥生长素受体作用。生长素与细胞质膜上的ABP1结合后,钝化的坞蛋白转变为活性状态,并进一步激活质子泵将膜内H+泵到膜外,引起质膜的超极化,胞壁松弛,于是引起细胞的生长反应。内质网上的ABP1可能只是起贮藏库的作用。由于发育或其他信号引起的质膜上ABP1量的改变是通过内质网上的ABP1输出增加或减少调节的。由此可见,ABP1的分布和数量可以调节IAA功能的行使。 研究还发现,各种植物的ABP基因结构相似,编码的前体蛋白都具有主要的功能性结构序列。在氨基末端有一疏水信号序列,利于ABP在内质网膜间的穿透和转移,起信号转导作用;在羧基末端的KDEL四肽结构则使得ABP定位于内质网中的特定区域。研究认为,ABP1是一个同型二聚体糖蛋白,其亚基由16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如玉米的ABP1由3个组氨酸残基和1个谷氨酸残基组成1个结合部位,内含1个金属阳离子,这个部位极其疏水。在第2和第5位的半胱氨酸残基间还有1个二硫键,当生长素结合到这个部位时,羧酸酯与金属离子结合,而芳香环则与第151位的色氨酸残基等疏水性氨基酸残基结合。对ABP1羧基末端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残基作定点突变时,发现第177位的半胱氨酸残基、第175位的天冬氨酸残基和第176位的谷氨酸残基是ABP1折叠和在质膜上起作用的重要残基,ABP1构象变化引发质膜信号传递。 2.信号转导 生长素信号传导分为两条主要途径:(1)质膜上的生长素结合蛋白(ASP)可能起接收细胞外生长素信号的作用,并将细胞外信号向细胞内传导.从而诱导细胞伸长。2)细胞中存在的细胞液/细胞核可溶性结合蛋白(SABP)与生长素结合,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影响基因表达。生长素要引发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和特定基因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