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14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作业

2014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作业

2014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作业
2014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作业

2014年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作业

第一讲金融与货币信用

2、金融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表现及动因。

答:(1)金融发展全球化趋势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

(2) 金融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动因

1.金融自由化政策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基础。2.信息革命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3.金融创新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多样化的运作载体。

4、为什么说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答:利率化市场是指将中央银行用计划手段确定的受管制的利率变为由金融机构依据自身的资金供求情况,头寸状况、盈利及风险等因素自行调节,自行控制的利率,并使其成为引导资金配臵的基本指标。我国长期管制利率为主的利率体制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入,其高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等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因此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利率市场化成为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的原因有:一是利率市场化可以协调各生产要素的使用比例,充分发挥我国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二是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促使稀缺的资金要素按照社会各生产部门收益高低向优势产业集聚,从而优化资金要素的配臵。三是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建立社会投资和消费的市场传导机制,使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地利用利率变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四是利率市场化能够促使商业银行根据收益风险状况合理地确定贷款投向。

第二讲金融市场

2、为什么说金融市场是金融体系发挥作用的核心机制?

答:体现核心机制主要是金融市场的四种功能:(一)资金融通功能,是指金融市场把资金供求双方连接起来,保证资金从供给方向需求方转移的功能。(二)资源配臵功能,是指金融市场通过资金融通带动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和配臵的功能。(三)信息反映功能,是指金融市场通过资金供求变化和价格波动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功能。(四)政策传导功能,是指金融市场作为连接政府和企业的中介机制,传导宏观经济政策的功能。

3、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美我国的金融市场?

答:(一)提高金融监管能力,有序推进中国金融对外开放

一是在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把握好金融开放的时机、力度和节奏,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在履行WTO承诺的基础上,为中外资金融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三是要以有效性为目标,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四是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二)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改进和完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

一是深化利率汇率改革。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三是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三)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提高中国金融企业竞争力

一是继续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二是努力实现中资金融机构的经营战略转型。三是加大中资金融机构的创新力度。

第三讲货币政策

1、为什么说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

答: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所采用的调控货币流通量的各种措施。它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国家用以调控经济运行过程的重要手段。

第一,货币政策首先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着眼点是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而不是金融机构或企业的个别行为;政策指向是通货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涉及货币供应量、信用量、利率、汇率等影响经济总体运行过程的变量;落脚点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第二,货币政策是以需求调控为主的政策。社会总需求的具体体现是货币总购买力,货币政策调控货币流通量的过程,实际上是调控由货币购买力实现的社会总需求的过程。我们说货币政策是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是就其切入点而言的,这并不否定它通过调控货币量对社会总供给产生的影响。

第三,货币政策是以总量调控为主的政策。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能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同时可以通过改变信贷投放结构、实行差别利率等措施来调节社会总需求结构和总供给结构,但从政策着力点和政策效用的角度看,货币政策在调节总量方面更为直接、有效。

第四,货币政策是目标长期性和措施短期性相统一的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而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措施则有短期性和机动性的特点。所以,不能笼统地说货币政策是一种长期性经济政策或短期性经济政策。

第五,货币政策是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政策。货币政策不排除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采取某些直接控制的措施,但在一般情况下不采用行政管制措施,而主要通过调节经济变量和由此千万的金融环境来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间接地达到调控目的。

3、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是如何发挥调节作用的?

答:(一)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必须按规定把自己吸引的存款存入中央银行一部分的比率。存款准备金率是调控信用规模的强有力的工具,具有迅速抑制或扩大信贷规模的能力。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交存中央银行的部分缩小,用于贷款的部分扩大。即使在商业银行持有较多的超额准备金的情况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仍然会发生很大的作用。存款准备金率被认为是中央银行放松或抽紧银根的最有力的政策工具。

(二)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的转让。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

渡的过程。再贴现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贴现票据的资格。前者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及社会的资金需求,后者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

(三)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金融调控目标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关系的重要政策工具。当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等于向社会投放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流入社会大众手中,会直接地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量;流入商业银行,会引起信用的扩张和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相反,当金融市场上货币过多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有价证券,形成基础货币回流,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总之,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会引起货币投放或回笼,进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对货币供求关系进而对经济运行过程产生调节作用。

在实践中,公开市场业务主要通过以下具体路径发挥调控作用:一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量。二是影响利率水平。利率的变化,会对货币供求关系产生调节作用。

第四讲金融创新

1、金融创新会产生什么效应?

答:(一)金融创新的正面效应:

第一,金融创新扩大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使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方式和渠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二,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第三,金融创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促进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第四,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自由化的进程。第五,金融创新加强了金融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金融创新的负面效应:第一,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第二,金融创新带来了新的金融市场交易问题。第三,金融创新使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受到削弱。第四,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产生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

工具、中介目标及传导过程三个方面。第五,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的影响。第六,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加大。如电子风险、伙伴风险、表外风险、国际风险等。

2、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金融业务的创新主要集中在负债、资产以及中间业务和清算系统等方面。

(一)负债业务创新

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存款业务。负债业务创新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负债业务创新的主要形式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自动转账服务、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协定账户、清扫账户、股金汇票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等。

(二)资产业务创新

银行资产业务创新不如负债业务创新那么活跃。从区域分布上看,资产业务的创新以欧洲货币市场最为活跃;主要包括消费信用、住宅放款、银团贷款、平行贷款、分享股权贷款、组合性融资等。

(三)中间业务创新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加剧,银行不断改变其业务机构,推出多样化服务,以增强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是信托业务和租赁业务得到充分发展。

(四)清算系统创新

清算系统创新主要表现为支票系统创新的转账系统创新。信用卡的诞生,标志着传统的以支票为中心的支付和清算系统发生了质的飞跃。电子转账系统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转账方式的时空限制,实现了资金划拨的自动化。

第五讲金融监管

2、银行监管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关于银行金融机构监管的内容包括许多方面,其监管形式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从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监管实践来看,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即为保证银行稳健经营的预防性监管;为解决银行困难的应急性监管以及在银行倒闭时为保护存款人利益的保险性监管。

(一)预防性监管

预防性监管是监管当局通过采取积极的监管策略,在金融机构成立之时,对其设立条件、组织结构、经营项目、营业区域、资本要求和内控系统等所进行的监管。预防性监管的具体内容包括:注册登记管理;资本充足性管理;清偿能力管理;银行业务活动管理;贷款集中程度管理;外汇业务风险管理;贷款的国家风险管理;管理评价;报表分析。

(二)保险性监管

保险性监管是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而实施的一种监管。所谓存款保险制度,就是指为了维护存款者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规定各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将其存款到存款保险公司投保,以便在非常情况上,由存款保险公司对金融机构支付必要的保险金的一种制度。

(三)应急性监管

应急性监管是对发生清偿能力困难的银行机构提供紧急援助。主要措施有:直接贷款;组织大银行紧急救助;存款保险机构提供资金;购买有问题银行的资产和由政府担保发放贷款;由政府出面援助。

(四)制裁性监管

是当银行机构发生违法违规或金融犯罪问题时监管当局及时实施制裁的监管。

4、国际金融管理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答:有效的金融监管是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90年代金融危机的频繁、持续和不断加剧与国际金融体系存在一些缺陷不无关系,暴露出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在危机爆发之时,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体制中并不存在最后的防线,明显地缺乏全球性金融安全保障机制;在危机爆发之前,没有科学的预警系统以及金融体系的有效风险约束和监管机制。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体系、方式和手段等,也不足从容应对风险日益提高的金融体系的安全问题。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金融监管的变革已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展望未来的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进一步提高监管标准的国际一致性程度。通过简化金融经营活动规定和促进法规和监管标准的国际一致性,改善跨国经营的制度环境,促进国际业务与国内的标准统一,改进对外国金融机构在本国的业务监控,促进本国监管体制的规范化,消除有关国家和金融机构竞争性地放松管制和躲避监管的动机。

其次,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的国际合作。在国际间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设想之一,是广泛推行最低资本充足率的标准。

第三,进一步加强市场约束的国际合作。在强化国际市场规则方面,目前主要是资料与信息的公开披露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年来不断要求各国公布经济和金融统计数字,提高货币和其他宏观经济统计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及时性。这种完善披露标准和增加披露单一信息的做法,将有助于市场参与者更好地评估银行的稳健性,为完善市场规则奠定基础。

第四,进一步实施跨国金融机构的并表监管。各国监管当局应对其活跃的国际金融组织实施全球性并表监管,对其所有业务进行充分的监测,并要求其遵守审慎经营的各项原则。

第六讲金融风险

1、为什么说金融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答:金融风险是金融活动中,由于各种经济变量,尤其是金融变量发生不确定的变化,导致行为人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金融风险广泛存在于一切金融活动之中,是金融活动的一种内在属性。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还是货币市场,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金融风险都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第二,金融风险是行为人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一方面,金融风险并非一定就会造成损失,如面对股市的巨大风险,如果操作成功也会取得较大收益;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实质是一种可能性,它既可能造成损失的结果,也可能不发生。

第三,金融风险源自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大,金融风险越

大;不确定性越小,金融风险越小。不确定性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外在不确定性来自于经济体系之外,是经济运行过程中随机性、偶然性的变化或不可预测的趋势,如宏观经济走势等,它所造成的金融风险又称为"系统性风险";内在不确定性源自经济体系之内,这是由行为人主观决策以及获取信息的不充分性等原因造成的,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如企业的管理能力等,它所产生的风险又称为"非系统性风险"。

3、如何从我国实际出发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答: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体现在银行业风险、证券市场风险、保险业风险、地下金融风险等四个方面。

一是银行业风险。主要表现:(1)不良贷款比例偏高。(2)资本充足率偏低。(3)存贷款期限不匹配。(4)贷款与房地产高度关联。(5)管理制度存在漏洞。二是证券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1)证券机构不良资产比例高。(2)经营不规范。(3)投机严重。三是保险业风险。主要表现在保险业的社会信誉度不高,中资保险公司产品单一且雷同,竞争加剧,效益差。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较高。四是地下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地下金融规模大,控制难,还有黑恶势力介入。地下金融兼具创新性和毁灭性,监管难度很大。

因此,对我国金融风险的总体判断是金融风险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在金融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金融风险必须予以特别关注。要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必须采取如下政策措施:

(一)要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持续增长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最重要的基础。(二)要加快银行体制改革。银行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实行股份制。(三)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四)要健全金融风险管理机制。金融风险管理包括风险预测、监控、评估、预警、决策、补救等多个环节。(五)是完善金融法制体系。健全金融法制体系,包括加快有关的金融立法,使我国的金融法制尽快与国际接轨。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金融违法行为,维护金融秩序。同时也要调整法律关系,对金融机构形成有效约束。(六)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我国银行贷款主要集中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主要是国有企业,金融风险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所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

险,必须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

第七讲外汇

1、汇率变动会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答:汇率是联结国内外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一条重要纽带。一方面,汇率的变动受一系列经济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汇率的变动又会对其他经济因素产生广泛的影响。

(一)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1)对进出口收支的影响:本币贬值扩大出口,改善贸易收支,升值限制出口,恶化贸易收支。

(2)对非贸易收支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货币的贬值有助于改善本国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旅游和其他劳务)的收支状况。货币贬值对本国的单方面转移收支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如外国侨民赡家汇款收入会相应减少。

(3)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本币升值资本流出,本币贬值,吸引资本流入。

(4)对外汇储备的影响:一国汇率变动其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时,则其外汇收入增加,储备状况也改善,反之,则储备状况恶化。

(二)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对国内生产的影响:若该国存在闲臵生产要素,本币贬值其国内生产就会扩大,带动国内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若该国经济已处于充分就业,本币贬值则会推动物价上升,而不会促使商品产量扩大。本币升值则有可能引起国内生产的收缩。

(2)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本币贬值导致国内物价上涨,本币升值国内物价下降。

(3)对国内资源配臵的影响:本币贬值生产资源从非国际贸易品部门转移至国际贸易品部门,从而提高本国对外开放程度。

(三)汇率变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汇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或升值至少在短期内会不利于其他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由此可能引起贸易战和汇率战,并影响世界经济的景气程度。

(2)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一般作为国际交易计价手段、支付手段和储备手段,故其汇率变动有可能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

(3)主要发达国家货币的汇率不稳定还会给国际储备和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2、为什么说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是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着力点?

答:汇率市场化是指市场机制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过程里发挥基础性作用,更多地参照国际货币市场的供求情况,依据市场供求灵活确定人民币与各种外币的比价。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指各国或国际社会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和机构等所作出的系统规定。传统上,按照汇率变动的幅度,汇率制度被分为两大类型: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进入深水期,汇率制度改革已经提上日程,其中重要的抓手和着力点就是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理论,做好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具体原因有:一是目前汇率制度存在问题。例如管理浮动制实际是盯住美元制,受制于人;汇率的形成机制不健全;汇率变化缺乏弹性;金融性资本缺乏流行性;形成汇率的外汇市场不完善。二是改革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例如:可以增强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它们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形象;使汇率制度更富有弹性,又保留了央行对汇率调节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三是从单一盯住美元的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变化,更加符合中国经济国际化、多元化的趋势,使人民币汇率制度日益与国际接轨。

第八讲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

1、简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答:国际收支失衡的现象是经常的、绝对的,而平衡却是偶然的、相对的,

因此,国际收支的调节是无时不在进行着。发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繁多而复杂,这些原因中既有一般的原因,又有特殊的原因。

(一)一般原因。西方经济学家按发生国际收支失衡一般原因的不同,将国际国际收支失衡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周期性不平衡。周期性不平衡是一国经济周期波动引起该国国民收入、价格水平、生产和就业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周期性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常见的原因。2、货币性不平衡。货币性不平衡是指一国货币增长速度、商品成本和物价水平与其它国家相比,如发生较大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是由于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3、结构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是指当国际分工的结构(或世界市场)发生变化时,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产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4、收入性不平衡。收入性不平衡是指由于各种经济条件的恶化引起国民收入的较大变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5、临时性不平衡临时性不平衡是指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二)特殊原因。实际上,不同类型的国家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是各有差异的。发达国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和特点表现为:第一,商品、劳务、资本输入过多或不足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国际竞争力、利润率和未经抵补的利息率的变化。第二,资本项目在国际收支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资本输出、输入频繁且不稳定。第三,由于高度一体化的全球国际金融市场上资金对有资信的国家来说是充裕的,因而较易发生的是国际储备过多(而不是不足)的情形。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和特点是:第一,一些商品劳务输入不足与另一些输入过多并存;商品、劳务的输出时而不足、时而过多,面临出口构成严重不合理。第二,资本净输入过多与不足相交替,但国际储备的水平经常处于适度水平线以下。第三,国际收支不平衡常常表现为过度逆差。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和特点是:第一,出口构成不合理。第二,处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国家国际收支不平衡往往表现为:先是经常项目过度逆差、外资输入过多,然后是外汇储备不足、进口不足、外资输入不足。第三,由于货币不可自由兑换,因而能否通过进口来平衡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总供给和总需求,以抑制或消除通货膨胀,必定受制于本国的外汇储备水平或对外借贷能力。

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积极影响 1、由于长期处于双顺差,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充足的外汇储备提高了我国的对外清偿能力。 2、较高的清偿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信誉,使得我国在国际市场进行融资的时候,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到各类贷款。3、数量巨大并且不断增加的外汇储配影响了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外国资本大量流入中国市场,需要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行交易,从而直接扩大了我国的货币供给,缓解了通货紧缩的压力。4、巨额的外汇储配为我国应对金融风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消极影响:1、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商品出口增长过快,加大国内资源和环境压力,造成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同时在其他产业发展的不协调,比例不适度,使得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2、国际收支的大量顺差,给我国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增加又影响了我国货币供给量,成为货币供给的另一重要来源。

3、过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加大,国内经济得发展更多的依靠扩大出口和投资扩张的拉动,一但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就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4、过大的收支顺差加大了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之下,市场上形成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还会引起短期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并且有可能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

5、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和外汇储备的较快增加,容易引发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

4、确定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适度的外汇储备总量就是能够满足计划外(预料外)的国际收支逆差的支付,并使该国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与收益相等。确定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分析。(1)从投资角度看,持有过量的外汇储备,降低了资本收益率,使有限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2)从资产收益角度看,持有外汇储备相当于持有外币资产,一国政府也能获得一定的资产收益。(3)从我国外汇储备来源看,资本净流入是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渠道,而我国利用外资的40%采取举债形式,外债中很大部分是商业银行贷款,

其利率比注重安全性的外汇储备资产利率高得多,这二者之间的利差也是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4)从货币角度看,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容易引发通货膨胀,扰乱正常经济增长秩序造成经济发展的过度波动。

(二)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分析衡量外汇储备的收益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外汇储备的收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外汇储备作为金融资产本身的收益。外汇储备通常以特定货币的货币市场工具以及资本市场工具形式存在,如以美国国债形式存在。不同的金融资产有不同的收益,以美国国债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资产将获得美国国债的票面利息收益。(2)外汇储备的功能收益。外汇储备可以阻止预料之外的国际收支逆差、汇率波动以及其他外部冲击对本国国民经济的干扰,从而使国民经济不受损失或者减少损失。

第九讲金融理论前沿问题介绍:行为金融学

1、行为金融学的三个理论假定是什么?

答:三个理论假定包括(1)有限理性:行为人的行为并非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有理性的一面,同时存在非理性的一面。(2)有限控制力:即使在有限理性条件下,因外在条件限制,行为人有时也未必能实践理性行为。(3)有限自利:在特定情境下,人们的多样化动机会导致放弃使用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行为。

由于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有限自利的存在,人们不能在每一种情境下都清楚地计算得失和风险概率,人们的选择往往受到个人能偏好、社会规范、观念习惯的影响,使决策存在不确定性

2、预期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何启发意义?

答:预期理论的基本观点:(1)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在金融市场上,决策参考点的选择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心理价位),投资者以决策参考点为依据做出投资决策。(2)亏损规避。行为人在决策参考点进行心理计算时,通常对预期损失的估值会高于对预期收益的估值(两倍),投资者对损失更敏感。这种心理反应为亏损规避。所以,投资者在遭受亏损的的情况

下,会成为一个风险追求者,而不是一个风险厌恶者。实验表明,在上一轮赌局中赌输的人会更有参加下一轮赌局的冲动。(3)框架效应。投资者进行决策时,会受到问题的框架方式的影响。即问题以何种方式呈现在行为人面前,会影响行为人对风险的态度。比如,如果行为方案是收益的,面对确定性收益和风险性收益,行为人会选择确定性收益;如果方案是代表损失的,面对确定性损失和风险损失,行为人会选择风险损失。(4)处臵效果在亏损规避和框架效应作用下,投资人在手中的股票下跌时,更倾向于继续持有而不是卖出股票,以期待扳平的机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