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析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美学特征

浅析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美学特征

浅析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美学特征
浅析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美学特征

浅析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美学特征

商、周(西周、春秋)是我国工艺美术高度繁荣的阶段之一,也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商、周青铜器上承历史金属工艺的源头,下启后世金属工艺的径道,为华夏工艺美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商、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都已经相对纯熟,装饰风格鲜明独特,纹饰图案庄严、厚重。还有一种难以琢磨的神秘和惊悚,具有骇异、狞厉、苍劲的美学特征。

历史告诉我们。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王朝,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铸造青铜器。进入商代,青铜器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商代后期,青铜器铸造水平达到了高峰。青铜器皿种类繁多。数量极大。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也促使人们在审美上的需求逐步升高。这时的原始工匠们除了使器皿造型更加美观外,开始在器皿的外表饰以花纹。西周建立后,青铜器得到更大的发展,其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都已经炉火纯青,并且,按其使用功能将青铜器皿铸造为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度量衡器等等。因为器皿的使用功能的不同。在器皿的外表装饰的花纹形式也不相同,其造型多样、纹饰精美。即使是在世界工艺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据考,商、周青铜器的纹饰图案大致可分为三类:动物形、几何形和人像。其中,动物纹饰种类繁多、数量很大、变化也比较丰富。在商、周青铜器中居于主体地位。动物纹又可以细分为写实动物纹和幻想动物纹,写实动物纹不用多说,都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形象。经过夸张变形处理后装饰于器物的表面,比如,鱼纹、蝉纹、龟纹等等。写实动物纹样种类是非常多的。但是。实际的数量相对教少。装饰的器类和部位也相对较差。并且流行的时代也相对短暂。个人认为,最能代表商、周青铜器纹饰图案美学特征的是幻想动物纹。顾名思义,幻想动物纹是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想象中的神话动物形象。幻想动物纹样数量众多、形式丰富并且长期占据着大多数重要青铜器的显著位置。它主要有三种:兽面纹、夔龙纹和神鸟纹。拿兽面纹来说。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纹样叫“饕餮纹”,“饕餮纹”是“兽面纹”的典型代表。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饕餮正面巨眼、大口,口内有獠牙、有些还有犄角和利爪。有的饕餮纹没有鼻子,有的饕餮纹有鼻子。但是大多只有脑袋没有身体:还有少数有身体的。后有下卷的尾巴。显然。饕餮纹是综合了多种动物特征夸张变形而成的。它主要出现在兽面具、神殿、神坛等器物上。在礼器部分也比较多见。是商代信仰和崇拜的祖、神乃至“帝”的象征。关于夔龙纹,专家考证可能是从以兽为本的图腾复合体演变而来的,尽管夔龙纹在商、周青铜器上普遍居于从属和陪衬的地位。但它却是商、周青铜器纹饰中群体数量最庞大、形式演变最复杂、流行时间最长久的纹饰。而且,夔龙纹的类型非常多,“爬行龙纹”“卷龙纹”“双尾龙纹”等等。从器物的装饰特点上看夔龙纹不是当时的商人和间人崇拜的主要神祉,但后来却成为皇家专有专享的权利代表的图纹。商、周青铜器上还有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纹饰是鸟纹。有的鸟纹是鸟首兽身,有的是鸟首鸟身。从造型的观点来看,鸟纹等动物纹样更具主体创造意识,尤其是鸟首兽纹。纹身变形较大,形象夸张。富于装饰性;构图饱满,疏密有致;线条劲健,圆中寓方,富有韧性。商、周青铜器纹饰出现在巫风盛行的特定时期,是古代工匠从想象中体会神明。以自己的直觉综合,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是刻板的、程式化的符号来再现的神祉形象。在这些基本上是定型化的青铜器图案中,隐藏着丰富的美学素材和艺术原创。纹样讲神似不求形似,线条自然、粗细交错、顿挫起伏、弯曲扭结的形式有抑扬顿挫的和谐效果及独特的稚趣。它赋予人们神幻朦胧、风韵古朴的美的感受。粗犷、朴实、浑厚的与稚拙的、富有节奏感的图案与它的造型特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使人看后叹为观止。如宗白华评价古代艺术所说,“是可以依靠直感直观之力”。直接欣赏、直接体味的“意味”。是“自足的、完形的、超关系的,是一个完备的全体”。

尽管商、周已经进入奴隶制的全盛时期,可毕竟尚且是人类社会的早期,当时生产力低

下,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很低。面对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会产生一些虚幻的联想,企求自然界某种神秘力量的庇护,作为精神的寄托来供奉、崇拜。于是,原始的工匠们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创造出幻想动物纹样,装饰于青铜器物的外表。商、周青铜器皿形象端方、庄重。纹样线条刚硬,形式诡秘、怪异,风格郁重、狰狞。再加上青铜金属独有的青灰色彩,还有青铜金属特有的质感,视之不由使人产生的冷畏不言而喻。想象中的怪首化成神灵般的力量进入古代先民的现实生活之中。它敦促人们遵章守制,辛勤耕耘。像荷马诗史、非洲面具这些原始艺术一样。中国的青铜纹饰有些粗野,有些可怖,而且甚或至于还带着些愚化的成分,但却仍然保持着美学魅力。即使今天看来,人们还能感受到它振魂慑魄、威慑苍生的狞厉之美。

商、周青铜纹样中,除了动物装饰纹样,另外,还有一些纯粹的装饰图案,它是几何形的变化,主要用以烘托和陪衬器身纹样。比如雷纹,雷纹是以一个连续的螺旋形所构成的,其变化也非常丰富,仅一件青铜器具上。雷纹纹饰变化就可达十几种之多。有圆的,有方的,还有漩涡状的,而且变幻之后,它们又有了自己的具体指称。这些螺旋形如果是圆的,称为云纹;如果是方的。称为雷纹;而那些漩涡像带子一般回环的,是回纹。由圆的云纹到方的雷纹,再到漩涡般的回纹,一种简单质朴的几何纹样变为曲折多样的形式,这些是殷商青铜器的典型纹饰。不过,作为装饰图案,它一般不会单一地用在青铜器物上。大多是与其他的几何纹样一起使用,或是与一些动物纹样放在一起使用,个体变幻丰富但整体协调统一。在这些极具符号特征的纹样中,明显可见神话的意义弥漫其间。古人一面暴力征战,试图主宰一切;一面又期望冥冥之中有神灵相助,相助成功。相离失败;总是风调,总是雨顺;永远足衣。永远丰食;永远平安,不遭恶运。如果用感伤态度看青铜时代的艺术是无法理解的。这个动辄杀戮千百万俘虏、奴隶的时代早已经成为过去,但代表、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青铜艺术之所以至今为我们所研究,舍此纹样的外在形式之外,也许在于它或多或少体现了某种被神秘化了的力量。如同希腊神话,原始、惨烈、恐怖、神秘、狰狞,还有顶礼膜拜。

人类是从蒙昧逐渐走向文明的,我们的祖先也从动物开始。最初他们使用了野蛮的残酷的动物般的手段开创自己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万千生灵被无情地践踏。大多是以种种凶狠残暴的动物形象为“美”的载体,威严、神秘象征超自然力量的青铜器纹样出现在人类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血腥的奴隶时代,它将天堂的幻像模糊,隐现地狱中精芒四射的诡异。狞厉的美昭示神秘的威力,也蛰伏着对生命的热情和悲悯。在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也还沉淀着一股浊重的力量。神秘恐怖与虔诚尊崇凝结在一起。在血腥、凶残、野蛮、暴戾的时代。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威吓、震慑着古人们的身心。可以想象,祭祀时,面前是盛满牲畜祭品的青灰色图案诡秘的器皿。周围烟雾缭绕,气氛神秘诡异,祖先们虔诚的拜祭,相信人与某种动植物之间一定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在冥冥之中环顾。青铜器上的纹样是相对物化了的人的意志和精神,是原始文化积淀的结果,也是传统文化的特殊印记和古人们审美追求的结果。

商、周青铜纹饰以神道观念为基本信念,对虚幻的空间进行组织,通过宗教仪式的转化使人神合一。这种审美意识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宗教、政治等文化观念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神话、历史、艺术相统一的审美表象,是中华审美历程中重要的一环。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_兽面纹浅析

摘要:兽面纹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很少,对于这部分的纹饰研究进展的非常缓慢。史书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就有收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历史记载,宋朝时期收藏研究这些青铜器一度在文人士大夫之间盛行,而直至今日,关于商周时期的兽面纹仍笼有一层神秘的面纱。本文列举了部分典型的兽面纹进行浅析,试揭露其狰狞表面下,商周人们崇敬神灵和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关键词:青铜器 兽面纹 人面纹 一、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为何物 远古时代,在人们没有掌握自然的规律之前,总是觉得冥冥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左右着世界的一切,人们以为世间的万物都有神灵鬼怪在主管,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人们必须要极力讨好鬼神,以期获得鬼神的庇佑。这样的风气一直延续了下来,形成了信仰鬼神的习俗。到了商周时期,祭祀鬼神和向鬼神占卜问吉依然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在祭祀的仪式中为了取悦鬼神,人们使用当时最高档的礼器——青铜器,把最好的食物盛装起来供奉给鬼神享用。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刻划着一些面目狰狞的纹样。这些纹样就像是在守护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 ——兽面纹浅析 杨书娟 着青铜器内供奉给鬼神的食物似的,不让外人靠近,穷神恶煞的让人生畏。这就是“饕餮”,这个名称是在宋代才有的。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盛行收集古青铜器,将这些纹样冠以“饕餮”一名,取其口大能食之意。《吕氏春秋·先识篇》有这样的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但究竟这些纹样和“饕餮”有什么样的关联并没有人去考证。近代以来,人们认为饕餮纹应当叫作兽面纹。“饕餮”总有一股子的狰狞感,纵观饰有这类纹样的青铜器,其实不难发现,让人感觉到狰狞的青铜器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也有一些却是活泼可爱的,这可能跟青铜器慢慢的从只作为礼器转向也作为生活用具有关联。从这个角度来看,把这类纹饰叫做兽面纹则更为恰当。 这些纹饰被叫做兽面纹的另一个原因,源自于这些纹饰要素取材于动物标志,比如:羊角、牛角,虎身、鸟冠等。这些取自动物特征的纹饰组合以粗鼻大眼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兽面纹。 二、从兽面纹的构成要素试析其形成原因——鬼神信仰以及图腾崇拜 按照分布在器物上的部位不同兽面纹又可分为大兽面纹和小兽面纹。大兽面纹分布在器物的腹部等面积较大的部位,小兽面纹则分布在器物的足,提手,盖子,棱角等面积相对较小的部位。大兽面纹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纹样有正面的完整 123-1

商周青铜器纹样

商周青铜器纹样 商周青铜器纹样 中国的青铜器艺术,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商周青铜器纹饰与王权、神权的结合尤为突出,其神秘、独特、璀璨的艺术特征延续了十多个世纪并营造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极浓厚的神秘氛围。从而使它不仅直接作用并支配了那一时代,而且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周青铜器纹样-产生背景 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为某种猛兽,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也。”周人装饰饕餮纹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知道贪吃必将害己,也暗含着人对猛兽恐惧万分、痛恨不已又无能为力而诅咒它们自食其果的感情成分。这时青铜器纹饰中人形装饰极为罕见,偶尔出现时,也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饕餮面形常常构成全部装饰的中心,令人望而生畏。狰狞恐怖的纹饰是对命运的恐惧心理在器物装饰上的投射:对异族是恐怖的化身,对本氏族则是战胜恐惧的符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运用智慧、工具与猛兽斗争,从偶尔取胜,逐渐相持,到掌握主动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一些猛兽虽然存在却不再像先前那样常出没于人们居住的村寨、城邑。人与动物之间的搏斗逐渐减少,甚至不是猛兽寻人残食,而进入了人寻兽而猎的时代。反映在青铜器装饰上,动物纹饰趋于程式化,前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饕餮纹、夔纹数量减少、面积缩小,所表现的怪异力量递减,逐渐失去了往日超自然的魔力。青铜器装饰中动物纹仍然保存,已不再具有怪异的力量,或被现实动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一、青铜器的种类 依其用途大体可以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炊煮器 鼎用于煮肉,有方圆两种,圆鼎为双耳三足,方鼎为双耳四足,大小不一,成组的鼎叫列鼎。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商周时期,作为等级和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鬲形状似圆鼎,三足中空便于大面积受热。 甗用作蒸食物的炊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可放食物。下部为鬲,盛水。甑和鬲之间有通气的箅。 盛食器 簋用来盛饭食的器物,一般为圆形,多带耳,有圆形足或方座,有的带盖,相当于后世的大碗。簋和鼎一样,也作为贵族等级的器物。 豆盛肉酱用的高足盘,有的有盖,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酒器 爵用作饮酒的器物,相当于现在的酒杯。形体较小,前部有流,后边有尾,旁边有把手。觚饮酒用的器物,上部圆口张开似喇叭状,相当于现在的高足酒杯。 斝用作温酒的器物,似爵,但无流无尾,体型比爵大。 兕觥盛酒或饮酒的器物,一旁有把手,上部有带有两角兽头形的盖子。

尊盛酒的器物,有方尊、圆尊两种器型。鸟兽形状的酒器也统称为尊,并根据不同动物形象分别称为鸟尊、象尊、虎尊、羊尊等。 卣盛酒器物,有盖和提梁。 彝盛酒器物,方形,带有如屋顶般的四面坡形方盖。 壶盛酒器物,也可用于盛水。有方壶和圆壶两种类型。春秋以后壶上多带华丽的鸟兽纹装饰。 水器 盘盛水的器物,有圆形方形两种。小盘盛水,用于洗手洗脸,大盘作为浴盆使用。 鉴盛水或冰的器物,形体像盆。古代在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照脸。 乐器 钟古代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乐器之一,大小依次悬挂在特制的钟架上,敲击出美妙的乐曲。铙形状似钟而体型较大,口向上直立。 兵器 戈一种有尖有刃的兵器,安以长木柄,可供勾杀之用。 钺古代兵器或刑具,安装长柄,可供砍杀之用。 矛可用刺杀的兵器,头尖,身有锋刃,安装长木柄,作战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剑短兵器,双刃,可以手执或佩带。

青铜纹饰图文简介

因喜好美玉,特别对仿古感兴趣,特搜集其中的一些纹饰资料。由于各个时期纹饰不尽相同,图示无法一一概括,这里只做简要参考,不对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云雷纹

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

要纹饰。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作为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在粤系的铜鼓上,云雷纹是作为主导纹饰应用的,常见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这是南方民族对云雷崇拜的一种反映。 三角雷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是以倒置的三角形式连续排列,形成锯齿带状,外廓作为三角形,中填以云雷纹,以此得名。一般构成二方连续团,作边缘装饰,通行与商和西周初期,次此纹一直延续于战国时期。 勾连雷纹 勾连雷纹,基本特征是以近似“T”形勾连一起的线条,其地填以雷纹,多用于器边装饰,始于商,盛于晚商周初,沿用至春秋战国。 目雷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中间为目形,目外形线引长作成∽形,左右有延长的尾。大多填以雷纹,

青銅器紋飾之一。中間為目形,左右有延長的尾。大多填有雷紋。盛行于商和西周初。 弦纹 纹样是刻划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是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普遍流行。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弦纹有细弦纹和粗弦纹两种。细弦纹像一条细长的带子平缚于陶器之上;粗弦纹作宽带状,中间呈凹槽状,犹如板瓦,亦称瓦纹。两种纹饰有的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有时弦纹与其它纹饰配合使用。青铜器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横线,一般一道至三道。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作为其他复杂花纹的衬托。另有作人字形的弦纹,称为“人字纹”或“人字弦纹”。盛行于商、周时期,直到汉代仍见沿用。 环带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环带曲折如波浪起伏,故又称“波纹”。以前亦有称“山云纹”和“盘云纹”的,因其如山之起伏,云绕其间。现也有称为“波曲纹”的。纹饰构成以波线为基础,双线相垂带状,多数在上下填二环,成“X”形。也有相间以兽纹的。通常组成二方连续纹样。施于铜壶、簋的腹部,作为主纹;也有装饰于器物底部;个别的有两、三层相重作为器物整个装饰的。盛行于西周中,后期和春秋初期。 涡纹 最早出现在我国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火纹为太阳的标志,因此,它的特征是圆形。《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火以圜”。说明火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史述要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史述要 李学勤先生曾指出:“就一件青铜器而言要从形制、纹饰、铭文、功能和工艺五个方面,综合地观察探讨。” [1]但青铜器纹饰的研究较之于器型、铭文、铸造的研究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背后隐喻涵义极其玄奥之故,并且青铜器不是单纯的装饰艺术,而是同古人的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政治意识紧密相连的, 这就要求从多重视野下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张光直先生指出:“政治、宗教与艺术的紧密结合在古代世界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在中国,这种结合就集中体现在青铜器纹饰上。”[2]因此探讨青铜器的隐含意义就需要美学、哲学、艺术、文学、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和修养,这无疑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但从古至今也取得了一定实绩,特别20世纪更是成绩斐然。 虽然前辈大家对纹饰多有论述,如容庚先生所著《商周彝器通考》。但纵观历代有关青铜器研究著述,对青铜器纹饰研究史的总结都还不够。囿于篇幅,本文只对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史做简要的论述,提及的文献也只是纹饰研究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著作,不免漏薄,撰此小文以乞正于方家。 一、宋代以前商周纹饰研究

最早对青铜器纹饰做出明确记载且资料丰富的著作是《吕氏春秋》。其中有记载如下: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吕氏春秋·先识览·先识》 周鼎著象,为其理之通也。理通,君道也。《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 周鼎著倕而龁其指,先王有以见大巧之不可为也。《吕氏春秋·审应览·离谓》 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吕氏春秋·离俗览·适威》 周鼎著鼠,令马履之。不阳者,忘国之俗也。《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 我们可以看出《吕氏春秋》已经把青铜器纹饰作为独立研究的对象,文中涉及到了饕餮纹、窃曲纹、象纹、鼠纹等纹饰的名称,并对它们的形状做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但是对此类纹饰的描绘还是语焉不详,仅从文献中还难以窥见当时青铜器纹饰的整体风貌。 《春秋左氏传》中也有关于纹饰的记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之民谓之饕餮。古者铸鼎象物,以知神奸。鼎有此象,盖示饮食之戒。

夏商周青铜器造型及纹饰变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对夏商周青铜器造型纹饰的影响 一、人类艺术的启蒙 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成某种猛兽,刻画半人半兽的形制、纹饰。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这时青铜器纹饰饕餮面常常构成全部纹饰的中心,令人望而生畏。狰狞恐怖的纹饰是对命运的恐怖心理在器物装饰上的投射,对异族是恐怖的化身,对自己氏族则是战胜恐惧的符号。 我国的青铜时代开始于夏代。 夏代青铜器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 夏代青铜制品的器类很少,主要以小件的工具和兵器为主。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仅就青铜爵而言,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这种从原始型到精致型的变化体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为商代青铜器物新颖造型的设计开创了先河。 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一般没有纹饰,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两排圆钉状纹饰,一些器物上也出现了简朴的云纹、弦纹和网纹。除此以外,值得重视的就是镶嵌绿松石的牌饰了,牌上的兽面纹除两眼之外,其他部分都是抽象而不写实的。它也是目前已知的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虽然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上没有见到动物形纹饰,但是二里头出土的青铜戈内部已经有变形的动物纹饰,因此不能排除此时青铜礼器上出现动物纹的可能。 二、人类智慧的精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运用智慧、工具与猛兽斗争,从偶尔取胜,逐渐相持,到掌握主动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人与动物的搏斗逐渐减少,进入了人寻兽而猎的时代。反映在青铜装饰上,占主导地位的饕餮纹、夔纹数量逐渐减少、面积缩小,所表现的怪异力量递减,逐渐失去超自然的魔力,被现实中的动物纹、人物纹或几何图案代替。 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也是人类社会由蛮荒时代跨入文明的时代门槛。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青铜冶炼技术的步成熟,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无论在造型设计、花纹装饰,还是在铸造技术上较前代都有明显的进步。此时期的礼器种类增多,器物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并开始出现了铭文。 商代人的神鬼崇拜,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纹饰庄重、狞厉之美,并以其精美绝伦的装饰造型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又一夺目的瑰宝。商朝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国家、奴隶主阶级、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所以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在青铜纹饰上处处透露出一种威严、狞厉、神秘的气息。运用青铜这一材料,在青铜器纹饰中大量采用饕餮纹、夔龙纹以及凤纹、云雷纹等纹饰。这些纹饰大多是被综合异化了的动物形象,青铜器上通过对纹饰的神话、夸张处理,繁密的装饰达到一种神鬼崇拜以及对奴隶的恐吓、威慑的效果。神兽纹饰也表达出奴隶主期望得到上天、神灵、祖先的庇护,维护其长久的统治,青铜纹饰具有象征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意义。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 商代中期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二里头时期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密集,圈足上的兽面纹仍保持早期的结构和风格。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这类兽面纹双目往往突出。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样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样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青铜器吧,像这个,什么?你说这金光闪闪不是青铜器?我们平常看见和认知的青铜器都是 类似于这种,非常古朴,颜色为青灰色,锈迹斑斑的铜器。其实呢,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而且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 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我们一说到青铜器就会想到“鼎”,古代“鼎”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大家都知道其实青铜器很多是作为祭祀用的礼器,如上图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我国设计史上最大的一件青铜器,为商代后期作品,然而鼎最开始的一个作用是...煮肉食,对,它其实就类似于我们现代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所以我们立国的重器其实就是“锅”吗?这真是一个吃货民族深深的执念。中国的青铜器艺术,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为某种猛兽,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

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这便是青铜器纹饰的由来。商朝早期的青铜器上面主体已是兽面纹,兽目圆大为象征,纹饰多平雕,所有的兽面纹或其他的动物纹都还没有作为图案衬地的花纹,即所谓的地纹。像下面的这些 1976年出土的饕餮纹盉,现藏与河南省博物馆。此盉封顶,上面饰乳钉两枚,有鸡心形管流,俯视成一长鼻首面,颈上饰饕餮纹带,线条流畅,三袋足,器形饱满 1974年河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一件饕餮纹卣,现藏与河北省博物馆,它提梁呈索形,有链与卣盖环纽相连。小口细颈,颈饰三道弦纹。肩上饰夔纹带,上加联珠纹,下有两道弦纹。腹膨出,饰饕餮纹,夹以联珠纹。底圈足,有镂孔。 图为湖北省馆藏的夔纹钺,扁平长内,钺本有两条长形穿,身中央有大圆孔。近本处及两侧均饰夔纹带。不过,这里我们一定要说到青铜器文化里璀璨的一朵奇葩,它就是,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是古蜀古文化的重要代表,古代的巴蜀,蜀国在成都平原地带,巴文化则大致是现在的重庆地带。在三星堆出土人像、面具中,表现人“眼睛”的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这些文物本身珍稀奇特, 很多出土青铜头像或面具双目突出呈圆柱状,长度甚至可以达到16.5厘米。像这个典型的青铜纵目面具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眼睛可以看得很远很远很远~ 纵目,大耳,被人们称之

《精美的青铜器纹样》教案

《精美的青铜器纹样》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常用的装饰纹样,引导学生用绘画的基本方法画一件自己喜欢的青铜器。 2、能巧妙构思,设计并画一件青铜器。 3、感受青铜器的工艺美,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了解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用各种方法画一件青铜器。 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青铜器的纹样细节。 教学准备: 图片、范画、彩笔、画纸、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激趣 师: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去到一个奇妙的艺术殿堂,来看看这里面有些什么珍宝? 出示各种古代青铜器的图片,边欣赏师边介绍: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请学生欣赏各种青铜器的纹样,说说自己的感受。 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一条: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第七条规定,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二、揭示课题 绘画分析 1、欣赏课本提供的青铜器纹样。 2、了解兽面纹、云雷纹、吉祥纹、几何纹的造型特点。 3、欣赏范画,说说用了哪些方法表现青铜器的纹饰。 三、设计绘画 学生独立设计完成作品,教师巡视指导。 作品展示,评价。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常用的装饰纹样,引导学生用泥塑的方法表现它精美的纹样。 2、能巧妙构思,利用彩泥设计制作一件有浮雕花纹的“青铜器”。 3、感受青铜器的工艺美,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用纸板、彩泥等材料来表现青铜器。 教学难点: 如何将泥塑造成精美的浮雕纹样。 教学准备: 彩泥、纸板、剪刀、泥工辅助材料、泥塑范例作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出示泥塑范例作品,指导欣赏。 揭示课题。 二、制作分析 1、造型设计:启发学生在纸板上绘制青铜器的器形,并用剪刀剪下来。 2、欣赏课本提高的青铜器纹样。 3、了解兽面纹、云雷纹、吉祥纹、几何纹的造型特点。 4、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学习制作过程:画外形——剪下压泥——堆泥刻画细部。 三、设计制作 小组同学合作制作青铜器,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在泥塑过程中要相互学习、交流、探究泥工技法,鼓励制作完成的小组帮助制作能力弱的小组。 四、作品展示 介绍作品,交流评价。

商周时代装饰纹样

夏商两朝,青铜本身与王权做紧密地结合,摆脱以往制作工艺粗糙,以及式样少的印象,大量被贵族所采用,只要是礼乐器,兵器,杂器,甚至是王权的象征,常见的纹路有饕餮纹(兽面纹),蝉纹。且青铜器制造成本高,留下来的少,通常分为饪食器、水器、酒器、兵器、乐器、工具、杂器等七大门类。 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各级奴隶主必须使用和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青铜礼器使用的数量和规模与奴隶主地位高低成正比。鼎是礼器中的主要器物,西周时代出现的列鼎制度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地位较低的士用三鼎。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成就,虽以精湛的冶炼铸造技术为前提,却主要体现在器物的造型和装饰方面。因而对青铜器进行艺术史角度的考察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制的变化,一是各种纹饰的演变。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高大厚重、古朴雄伟为特点,纹饰以饕餮、龙、凤、云雷纹等为主。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几何花纹为多,常有精美的日常生活场面、战争场面等图案,逐渐取代了神秘、恐怖的内容。 1、夏代青铜器:夏代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初创时期,有关文献里多有提及夏代的铜器。 2、商代青铜器:商代青铜器艺术是由成熟到鼎盛的重要阶段。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 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因为大量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所以又被称为殷墟期青铜器。殷墟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墟期的青铜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酒器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增多;一个是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奇异的动物纹样。各种纹样的交互组合形成了,商代后期代青铜器狞历之美的时代风格。 殷墟期的青铜器总体风格为:造型凝重雄浑,纹饰繁丽深沉。 3、西周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的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周代早期的青铜器酒器减少食器增多。西周中、后期纹已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菱纹、凤鸟纹以及窃曲纹、重环纹等几何纹样。长篇铭文是这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 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到了战国中晚期,许多铜器都变成素面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是:

商周青铜器纹饰和图形文字的含义及功能_杨晓能

商周青铜器纹饰和图形文字的含义及功能 杨晓能(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商代至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和图形文字,可能是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最有争议和最为棘手的两个题目,如何解释它们的功能与含义,直接影响到对古代中国政治、宗教、艺术和血缘关系或社会的研究及理解。近年来通过对诸多考古发现的比较与研究,笔者认为两者的发展应密切相关,来源与演变轨迹近同,均为当时政治运作和宗教信仰的产物。把铜器纹饰和图形文字一起讨论,不仅有益于深入而确切地释译它们的含义和功能,而且有助于揭示它们所反映的社会、宗教和礼仪的变迁。 一青铜器纹饰 商代和西周早期青铜器上的纹饰主题是以饕餮纹或兽面图案为代表的神化的动物图像。其发展演变与图形文字并行,即出现于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时期,商代晚期达到鼎盛,西周早期仍然盛行并基本承袭商代风格,西周中期发生巨变,图案抽象化,渐变为几何纹。近千年以来中外学者对它们的意义和功能一直争论不休,然而考古工作的进展及研究的深入为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追根溯源,考古发现揭示史前许多文化中流行以动物纹样为装饰的风尚,在这些动物题材的应用上展现出两种传统及发展特色。其一,许多考古学文化喜好多种动物题材,例如仰韶文化彩陶上常见的鱼和鸟的形象,红山文化常见玉龙、玉龟和玉等(图一)。崇尚动物和用各种艺术媒体表现动物是史前各文化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也反映了早期中国宗教缺少一神教或单一动物崇拜的习俗。因此一个文化同时喜好几种动物的情景甚为常见,排他性的信仰或宗教不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泛神动物崇拜的基因已在史前孕育,并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其二,公元前4000年晚期至公元前2000年,同类的动物题材出现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中。例如,兽面图像不仅是良渚文化的特色,同时出现於红山、大汶口、龙山及石家河诸文化中。众所周知的有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兽面刻饰的玉琮,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的兽面形玉发簪和东北牛河梁红山文化的玉兽首。史前龙题材的分布和创作也是这一传统的典型反映。例如中原地区河南濮阳仰韶文化中的蚌壳龙形图案,淮河地区安徽凌家滩的玉龙,东北牛河梁红山文化的玉龙(图二),还有黄河中游山西陶寺龙山文化陶盆上的彩绘龙纹。虽然这些图像各有自己的特色,其素材的渊源亦有不同,但不同的文化共享和崇尚 72

青铜器纹饰研究

青铜器纹饰研究 在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可能最吸引人的当属大大小小的青铜器。尤其是各种大型的青铜器,不论是从价值还是“体重”上,都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而看青铜器,除了器型、铭文这些之外,青铜器的纹饰相信也是很多朋友感兴趣的。这些玄妙的花纹,到底都表达了些什么呢? 青铜器的纹饰发展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在商与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纹饰大多是神话、幻想中的动物,具有一种神秘、诡异的气氛。到了西周晚期这种风格为之一变,青铜器纹饰逐渐被抽象的几何图案代替,到了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纹饰开始变得自由奔赴、清新飘逸。这些变化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不同艺术风格的爱好与追求,也反映了那一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宗教观念、思想文化与审美情趣。 青铜器的纹饰根据其内容题材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这里为大家做简要介绍,并阐释其内涵。 一、动物类纹饰 动物类纹饰即有现实生活中可见到的动物,也有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动物。 (一)饕餮纹 饕餮纹是商代到西周早期青铜器的主要纹饰,形象地说,就是一个怪兽的正脸图案。饕餮纹主要作为青铜器的主题花纹,由目、眉、角、鼻、耳、躯干、尾、腿、足等几部分组成。

饕餮纹正面 像我们平时在博物馆看见的青铜器上最多的图案就是饕餮纹,一般映入大家眼帘的就是两只大眼睛,但凡我们可以看见“大眼睛”的纹饰,一般认为是饕餮纹就不会错。

商晚期安阳青铜饕餮纹方尊 饕餮是一种贪吃的恶兽,把它装饰在青铜器上,表现了原始先民对于自然神力的崇拜,用饕餮这种能够让人害怕的纹饰,营造一种神秘肃穆的氛围,这样在举行祭祀典礼的时候,能够巩固王权与地位。

几种变形的饕餮纹 (二)龙纹 大家熟知“龙”的纹饰在清宫剧中是作为皇帝的象征的,龙纹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商周时期开始作为青铜器的一种纹饰,但龙纹作为青铜器的主体图案还是在西周中晚期以后了。

【鉴赏常识】青铜器传统纹饰

时间:2009-11-27 11:2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作者:佚名查看:199次夏商周三代有着“中国青铜时代”的美称。青铜器的大量使用在此,青铜技艺的完美展示在此。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螭纹)、鸟纹、云雷纹、凤纹、涡纹等青铜纹样。 饕餮纹 饕餮纹也叫兽面纹。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多用作辅助花纹。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品”。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

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夔龙纹 “夔”古称是一角一足的动物,实际上则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像。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 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夔纹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凤鸟纹

青铜器常用纹饰及其象征意义

青铜器常用纹饰及其象征意义 青铜器常用纹饰及象征意义大全 编辑:九天草来源:中国吉祥文化网时间:2010-10-21 10:19:47点击:1172分享到: 青铜器在中国历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下边中国吉祥文化网就带领大家详细的了解中国青铜器常用的纹饰以及象征的意义。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虫离纹)、鸟纹、凤纹、波纹等青铜纹样。 1、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多用作辅助花纹。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品”。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2、夔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夔龙纹通常指那种长身弓起,头上有角的侧面龙形图像,有的腹下有鳍形足,有的没有。其变化很多,使用灵活。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白的辅助花纹。也可单独构成连续排列的装饰带,夔龙纹与圆涡纹相间排列的二方连续图案,被称为火龙纹。 3、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 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 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构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蛟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 爬行龙纹,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大多作对称排列。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

商周青铜器纹样

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本书在编选过程中,集中了中国历代青铜器的纹样造型600余幅,李飞先生通过原器物墨拓法和少量的线描图案,准确而细致地表现出了古代青铜器的原有纹样和造型,生动再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风貌。李飞先生在多年的编写过程中,尽其所能,注出了他所了解的所有纹饰信息,如:年代、纹样形式、原器物出土地点等。但是仍然有不少无从考证,本着严肃认真的研究、治学态度,我们在本书中没有对这些青铜器纹样具体内容进行标示,以待来哲,一有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将在重印出版时予以标示。 中国古代青铜器简谱 大约公兀前3000年,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首先发现,把红铜和锡按照适当的配比熔炼到一起,不仅铜的熔点低了许多,更便于冶炼,而且这样炼出来的铜非常坚硬,更适于铸造兵器和其他的生活用具。此后,世界上几个古文明同步孕育的民族先后发现了这种铜锡合金的青铜的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特性,开始大量制造和使用青铜器。于是,后人从考古学意义上,把这个与奴隶社会相联系的时代,叫做青铜时代。古往今来,全世界重要的收藏机构和收藏家们大体都有这样一种看法,那就是尽管古埃及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之间也同样经历了青铜时代,而最精美的青铜艺术品却只出在中国。 禹铸鼎始于洪荒之后不久,夏王朝不知所终之后,九鼎也随之灰飞烟灭。殷姓的商民与姬姓的周人都非常善于冶铜,也非常懂得艺术,于是,他们创造了一个辉煌,一个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辉煌。当然,中国的青铜时代也包括中原之外的广大地区,如四川广汉的三星堆、江西新干的大洋洲等地。在其后的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尽管铁器时代已经到来,但中国青铜器,譬如举世闻名的始皇陵铜车马、马踏飞燕、长信宫灯等仍以令人震惊的成就迷倒了全世界的人们。 中国人从西汉就开始收藏和鉴赏上古青铜器,宋代时就出现了研究青铜器的专著。那时的人们在系统收集古董时,大致因循了金、石、书、画、瓷、玉、典籍、文玩这样一条脉络,并把‘‘金”放在第一重要位置 商代、西周为青铜器鼎盛时期,春秋战国为青铜器更新时期。宋元之后,复古之风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仿制青铜器。明清两代,瓷器风靡,青铜器淡出,但仿古制作仍较普遍。尤其清代乾隆年间,宫廷仿器既多又精,而民间仿器则很低劣。 商代(公元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西周(公元前ll世纪一前770年),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时期。商周时期我国已经进入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的是世袭制、分封制和等级制,在宗教信仰上盛行祖宗崇拜和鬼神信仰,这些都给予了工艺美术及其图案以极大的影响。商周时期的手工业不但从农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而且更加专业化,分工详细,组织严密,生产规模庞大,生产技术先进。河南安阳殷墟和郑州二里冈都发现有商代的冶铜、烧陶、制骨、玉石、贝蚌等专门作坊的遗址,而春秋时期出现的中国最早的手工业的专门著作——《考工记》,所记载的周代手工业已有“攻木之工”、“攻金之工”等六种工艺计三十二个工种。商周时期工艺美术的突出代表是青铜器,此外如陶瓷、玉器、漆器、丝织等也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商周时期青铜器图案 青铜器制造业在商周时期获得极大的发展,其制造工艺及艺术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这是继彩陶和黑陶之后又一辉煌的创造,因此,历史上又将中国的商周时期称之为青铜时代。 商周青铜器纹样 中国的青铜器艺术,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商周青铜器纹饰与王权、神权的结合尤为突出,其神秘、独特、璀璨的艺术特征延续了十多个世纪并营造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极浓厚的神秘氛围。从而使它不仅直接作用并支配了那一时代,而且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周青铜器纹样 - 产生背景 兽面纹爵 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为某种猛兽,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用青铜器 上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 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也。”周人装饰饕餮纹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知道贪吃必将 害己,也暗含着人对猛兽恐惧万分、痛恨不已又无能为力而诅咒它们自食其果的感情成分。这时青 铜器纹饰中人形装饰极为罕见,偶尔出现时,也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饕餮面形常常构成全部装饰 的中心,令人望而生畏。狰狞恐怖的纹饰是对命运的恐惧心理在器物装饰上的投射:对异族是恐怖的化身,对本氏族则是战胜恐惧的符号。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运用智慧、工具与猛兽斗争,从偶尔取胜,逐渐相持,到掌握主动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一些猛兽虽然存在却不再像先前那样常出没于人们居住的村寨、城邑。人与动物之间的搏斗逐渐减少,甚至不是猛兽寻人残食,而进入了人寻兽而猎的时代。反映在青铜器装饰上,动物纹饰趋于程式化,前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饕餮纹、夔纹数量减少、面积缩小,所表现的怪异力量递减,逐渐失去了往日超自然的魔力。青铜器装饰中动物纹仍然保存,已不再具有怪异的力量,或被现实动物纹、人物纹或几何图案替代。 人与动物的这种关系变化,影响着人对动物的态度。体现在神话中,动物扮演的角色从族群祖先(如子姓与玄鸟的关系,东周的典籍《诗·商颂》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说),到上帝的使者(《说文》中说:“凤,神鸟 也”神之使者。),从先祖英雄的伴侣(如夏后启与两龙的关系,《山海经》说:“启宾天有两龙为伴”。)到为英 - 1 -

青铜器的分类与青铜器的纹样

青铜器的品种、用途与礼制礼器 1. 它们是商、周 时期的青铜炊 煮器兼盛食器, 用于主食和肉 也是祭祀中 牺首鼎 ◎炊煮器/春秋晚期1982年安徽怀宁杨家牌 出土高38厘米口径21厘米/怀宁县文物管 理所藏● 首。此鼎造型若牺背驮鼎 而生动。鼎后部有尾 虽承圆鼎形制 更富生气 小动物 ● 春秋中至晚期偏早 带为群舒等民族所居 颇有民族特色 最初应由鼎演变 始 行用於商周時期作烹煮食物饮 器用。其形似鼎, 而 加熱。多用来煮唇边加厚 腹袋状 状空足。口沿上端立环形耳 至腹有鋬 形角兽面纹 皆饰连珠纹。袋状腹 纹 条纹粗犷 匀而薄。在商代前期 器最为精致。

蒸食器。全器分为上下两个 是甑鬲结 食器。多为圆形、 少数为方形。甗的主要用途是蒸饭。商代早期开始 但并不广泛。到 青铜甗为数渐多。 又出现方甗。西周 绝大多数的甗都是浑体 春秋早期以 开始广泛使用分体甗。甗主要是供日用, 与鼎、簋、盘、 使 伯甗 ◎炊煮器/西周早期1976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 西周墓葬出土通高39厘米,耳高6.2厘米,口径26 厘米,腹深22.5厘米,重5.1千克1976年陕西省宝 鸡市竹园沟西周墓葬出土 这 连体 口 部分裆 底有铜箅 壁环接 字镂孔及提钮。甑 腹 棱为中心 三组饕餮纹 部有乳状圆涡纹。 鬲 餮面 形尖角 状甚狰狞。甗底烟 炱极厚 用的遗痕。腹内壁 有铭文一行四字 “ 彝 这 的“白” , 就是“ 伯” , 是西周早期 国的一代国君。 2.食器

青铜簋出现在商 代早期,但数量 较少,商晚期逐 渐增加。商周时 期,簋是重要的 礼器。特别是在 西周时代,它和 列鼎制度一样, 在祭祀和宴飨时 以偶数组合与奇 数的列鼎配合使 ◎食器/西周高14.1厘米;口径18.5厘米; 腹径19.8厘米西 之作,相当于今天的碗,是商周时期的盛饭工具。文献中 稷稻粱的器皿,容量为一升或二升,用途已明。 亦 可盛水或冰。 盂大约发明于 最 早的盂为陶制 出 , 盛行于西周中 至春秋中 , 为青铜鉴所取 代。汉代的盂 则变为另一种 多小而浅 质地也多有 并从食器 成为一 如水 【甲】 【乙】 环带纹盂 ◎食器/西周晚期1958年元月陕西省扶风县齐家 村东南青铜器窖藏出土 甲:通高40.5厘米,口径55.8厘米,腹深31.5厘米,两器形制、纹饰相同 差别较大。圆形敞口 足。口沿下有两对器耳 出器口 衔环耳。颈部及圈足饰窃曲纹 饰环带纹。 这 然 见的形式 量壮硕 中较为罕见。花纹装饰也极具特色流 雕般高出器表 人以沉稳、高贵的感觉。

浅析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美学特征

浅析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美学特征 商、周(西周、春秋)是我国工艺美术高度繁荣的阶段之一,也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商、周青铜器上承历史金属工艺的源头,下启后世金属工艺的径道,为华夏工艺美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商、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都已经相对纯熟,装饰风格鲜明独特,纹饰图案庄严、厚重。还有一种难以琢磨的神秘和惊悚,具有骇异、狞厉、苍劲的美学特征。 历史告诉我们。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王朝,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铸造青铜器。进入商代,青铜器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商代后期,青铜器铸造水平达到了高峰。青铜器皿种类繁多。数量极大。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也促使人们在审美上的需求逐步升高。这时的原始工匠们除了使器皿造型更加美观外,开始在器皿的外表饰以花纹。西周建立后,青铜器得到更大的发展,其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都已经炉火纯青,并且,按其使用功能将青铜器皿铸造为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度量衡器等等。因为器皿的使用功能的不同。在器皿的外表装饰的花纹形式也不相同,其造型多样、纹饰精美。即使是在世界工艺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据考,商、周青铜器的纹饰图案大致可分为三类:动物形、几何形和人像。其中,动物纹饰种类繁多、数量很大、变化也比较丰富。在商、周青铜器中居于主体地位。动物纹又可以细分为写实动物纹和幻想动物纹,写实动物纹不用多说,都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形象。经过夸张变形处理后装饰于器物的表面,比如,鱼纹、蝉纹、龟纹等等。写实动物纹样种类是非常多的。但是。实际的数量相对教少。装饰的器类和部位也相对较差。并且流行的时代也相对短暂。个人认为,最能代表商、周青铜器纹饰图案美学特征的是幻想动物纹。顾名思义,幻想动物纹是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想象中的神话动物形象。幻想动物纹样数量众多、形式丰富并且长期占据着大多数重要青铜器的显著位置。它主要有三种:兽面纹、夔龙纹和神鸟纹。拿兽面纹来说。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纹样叫“饕餮纹”,“饕餮纹”是“兽面纹”的典型代表。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饕餮正面巨眼、大口,口内有獠牙、有些还有犄角和利爪。有的饕餮纹没有鼻子,有的饕餮纹有鼻子。但是大多只有脑袋没有身体:还有少数有身体的。后有下卷的尾巴。显然。饕餮纹是综合了多种动物特征夸张变形而成的。它主要出现在兽面具、神殿、神坛等器物上。在礼器部分也比较多见。是商代信仰和崇拜的祖、神乃至“帝”的象征。关于夔龙纹,专家考证可能是从以兽为本的图腾复合体演变而来的,尽管夔龙纹在商、周青铜器上普遍居于从属和陪衬的地位。但它却是商、周青铜器纹饰中群体数量最庞大、形式演变最复杂、流行时间最长久的纹饰。而且,夔龙纹的类型非常多,“爬行龙纹”“卷龙纹”“双尾龙纹”等等。从器物的装饰特点上看夔龙纹不是当时的商人和间人崇拜的主要神祉,但后来却成为皇家专有专享的权利代表的图纹。商、周青铜器上还有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纹饰是鸟纹。有的鸟纹是鸟首兽身,有的是鸟首鸟身。从造型的观点来看,鸟纹等动物纹样更具主体创造意识,尤其是鸟首兽纹。纹身变形较大,形象夸张。富于装饰性;构图饱满,疏密有致;线条劲健,圆中寓方,富有韧性。商、周青铜器纹饰出现在巫风盛行的特定时期,是古代工匠从想象中体会神明。以自己的直觉综合,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是刻板的、程式化的符号来再现的神祉形象。在这些基本上是定型化的青铜器图案中,隐藏着丰富的美学素材和艺术原创。纹样讲神似不求形似,线条自然、粗细交错、顿挫起伏、弯曲扭结的形式有抑扬顿挫的和谐效果及独特的稚趣。它赋予人们神幻朦胧、风韵古朴的美的感受。粗犷、朴实、浑厚的与稚拙的、富有节奏感的图案与它的造型特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使人看后叹为观止。如宗白华评价古代艺术所说,“是可以依靠直感直观之力”。直接欣赏、直接体味的“意味”。是“自足的、完形的、超关系的,是一个完备的全体”。 尽管商、周已经进入奴隶制的全盛时期,可毕竟尚且是人类社会的早期,当时生产力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