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苏轼其人

苏轼其人

苏轼其人
苏轼其人

苏轼其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的生平可分四期。

第一期为1037—1069年,亦即在王安石全面变法以前。在这一期内,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科考、入仕等几个阶段。苏轼在读书时就表现出“奋励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的精神。1056年、1061年先后通过了进士及制科考试,并受到了主考官欧相修、梅尧臣的激赏,从此进入仕途。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相,正式实行变法。苏轼在制科考试时作过二十五篇《进策》,早和王安石的政见有分歧,此时分歧更为严重,于是又写了《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批评神宗“求治太急”,再次强调“渐变”,“人治”。

第二期为1069—1085年,亦即熙丰变法时期。1071年,苏轼因政见关系,不安于朝,出任杭州通判,诗歌创作进入繁盛时期。然后又改知密州,词的创作也渐趋繁盛。1079年政敌对他的诗文进行诬陷,苏轼被捕入狱受审,史称“乌台诗案”,最后被安置到黄州,形同流放。此时苏轼的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诗、词、文都有许多佳作,个性也更加鲜明。

第三期为1085—1093年,亦即元祐(哲宗年号)更化时期。此时哲宗年幼,由高太后听政,政治上偏于保守,苏轼得以启用,很快就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但他又与“专欲变熙宁之法”(苏轼《辨试馆职札子》)的旧党领袖司马光政见不合,于是又被旧党目为异己,再次离朝,连知杭、颖、扬数州。这一期的文学成就相对较平淡。

第四期为1093—1101年,亦即哲宗亲政时期。哲宗政治上倾向新党,于是苏轼又连连被贬,直至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儋州(今海南省)安置。这一期的文学成就相对高于上一期。

总之苏轼的一生始终处于党争的夹缝之中,被新党视为旧党,被旧党视为异己,政治上并无太大作为,正像他自我解嘲的那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象》)

苏轼思想中较有特色的是“渐变”的思想,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既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变革;又对变革持渐进的态度。他一方面认为“方今之世,苟不能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未见其可也”(《策略》一),表现出一定的革新精神;一方面又说:“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而民不惊”(《上神宗皇帝书》),在王安石变法中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

在政治活动中,苏轼是一个关心人民的能臣和反对苟和的爱国者。他在各地方任上都有许多造福人民的政绩,在二十五篇《进策》和许多诗文中有许多专论抵御外侮的著述和表现

爱国思想的作品。

在哲学思想上,苏轼兼取儒、释、道各家。苏辙的一段话大致道出了这一特点:

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象,参之孔墨,博辨无碍,浩然不见其涯矣。(《东坡先生墓志铭》)

要而言之,在政治思想上,苏轼仍以儒家思想为主,年青时热情尤高。在中晚年连遭打击后,也并未放弃拯世济民的责任感,在人生修养、生活态度上,释道思想又占据了主流,特别是在中晚年处于逆境时,释道思想更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但他谈禅而不佞佛,好道而不逃避人生,他只是吸取释道思想中“静而达”的因素以及思辨方式,来适应复杂的人生和政治。

苏轼的性格亦十分复杂,且在作品中有鲜明的体现。一方面,他是一个正直坚定,有原则,有节操且能“发于心而冲于口”(《思堂记》)的人,“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随缘自适,安和处世,放达乐观的人,而且善戏谑,喜幽默,这都构成了他的坡仙性格。

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及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2.熟读课文,理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3.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能把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再现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林嗣环笔下的口技艺人仅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就营造了一家人由梦中惊醒到渐入梦乡以及火场百相的纷繁情景。真可谓奇绝!妙绝!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泥人张、好嘴杨巴。(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发蔫.(niān) 擅.长(shàn) 绰.号(chuò) 刷浆.(jiānɡ) 难堪.(. kān) 发怔.(zhènɡ) 褒贬.(biǎn) 怵.抠(chù) 戳.(chuō)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发怔:发呆。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2.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俗世奇人》所收文章:《刷子李》《死鸟》《蓝眼》《背头杨》《蔡二少爷》《青云楼主》《泥人张》《大回》《刘道元活出殡》《绝盗》《好嘴杨巴》《冯五爷》《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酒婆》《张大力》《认牙》《小达子》《苏七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标题“俗世奇人”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俗世”是民间社会,多指下层百姓生活的民间。“奇人”是指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或工匠。 2.请简要的复述《泥人张》的故事情节。 【交流点拨】捏泥人排第一——海张五挑衅泥人张——泥人张捏泥像还击——海张五出口讥讽——泥人张贱卖海张五 3.《好嘴杨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交流点拨】兄弟生意火——中堂发怒——巧答中堂——名声远扬 (二)文本探究 1.泥人张、杨七、杨八三个人各怀有什么绝技? 【交流点拨】泥人张: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杨七:手艺好,关键靠两手绝活。茶汤撒两次芝麻,这样一直喝到见了碗底都有香味;芝

苏东坡与惠崇和尚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

放飞心灵收获辉煌 ——材料作文写作导引及示例 【文题亮相】 苏东坡与惠崇和尚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说:“我看你像如来。”苏东坡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就问其妹苏小妹。苏小妹说:“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东坡有所悟。 阅读上面材料,把你从中得到启示,联系你的经历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思路点拨】 写“材料作文”必须仔细的阅读材料,吃透“材料”的内涵和底蕴,把握住材料的主旨,再通过想象、联想、发散思维,写出自己的感悟或认识或所收到的启发。分析这则材料:从苏东坡和惠崇谈话中知道,两人看人的结果迥然不同,那么原因何在苏小妹道出其中原委——看待事物,关键是一个人的“心境”,心态不同,看人做事的结果就不同。也正如苏小妹所说“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 “心境”可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事业的成就。智者,积极生活,勇于探索;仁者,宽以待人,心胸豁达;勇者,乐观面对,搏击拼杀。他们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史铁生,我们心中的英雄。每次读他的文章都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悲哀。那些深沉的来自心灵深处的文字,是苦难层层淘洗的沉淀物,是他心灵旅程的真实写照,从迷茫、无助走向旷达,坦然面对生活,才使文坛之空升起这颗熠熠发光的独特之星。海轮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不也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残疾人心理路程、成长历程吗心境的改变,唤起了他们挑战困难的信心。“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尺。”他们用自己的成长告诉我们:顺流而下,固然令人羡慕;逆流行舟,更令人佩服。风雨并不可怕,以十倍的努力,百倍的信心向其进军,温暖阳光即刻到来。 是的,我们要积极生活,宽以待人,乐观面对。只有放飞我们的心灵,才会有辉煌的收获!写作时可:1、围绕材料中的“心存如来”展开来写,“心存如来”并不是要我们信仰佛法,而是要我们以阔达的胸怀包容他人,尊重他人。要求我们抛却狭隘、嫉妒、悲观的情绪,拥有对人、对事、对社会高尚的看法和态度。 2、从材料中提取“做人要相互理解”的观点,切不可出语伤人,要立足社会、与人和睦相处,应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 3、写一篇议论文,以“心境(心态)决定人的命运和成就”为论题,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人物的事例论证

第四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第四章苏轼 苏轼受到欧阳修的提携,又与曾巩、王安石等皆有交往,并对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人的文学创作给予了指导和帮助,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统合儒释道思想,形成既热爱生活又超脱达观的人生态度,对当时及后世文人具有极大影响。他的诗歌笔力纵横,穷极变幻,间之议论,富有理趣,使宋诗的风貌更加突出。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拓展了词的艺术表现力,确立了词体的若干新的审美类型。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对词体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苏轼的文学成就,尤其得益于其父苏洵、弟苏辙的教育与扶助,父子三人都以其杰出的文学才能为中国文学增添了光彩,而其子迈、迨、过俱善为文,尤其是苏过的识见与文学才能非常突出。眉山苏氏文学家族的杰出创作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多见的盛事之一。 第四节苏轼词风 作为中国文化进程中不多见的杰出人物,苏轼在哲学、绘画、文学等诸方面取得了众多成就。从文学的文化生态而言,苏轼的突出文学贡献,是历史选择的必然。苏词作为苏轼最有创造性、

突破性的文学体裁,形成其独成风貌。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思想 在苏轼之前,范仲淹、柳永、欧阳修等人已经在词的创作中开始突破词的体式传统,而在词的题材、内容、思想感情、词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当时很多词作者如晏几道、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等人一样,苏轼对此有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形成了对于词体的新的认识。 他认为词是诗之一种,“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试继勉之。”(《与蔡景繁书》)因此,赞许词体向诗体靠拢的创作风格:“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耳。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也。”(《与陈季常书》)又言:“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书》)。虽然他对柳永词“句法”颇为不屑,但又对柳永词中“不减唐人高处”的句意予以肯定,又曾经对秦观词因为向传统词靠拢而表现为内容含量少、景致简单的做法表示批评。凡此种种,都表现出苏轼有明确的以诗为词的创作认知和创作态度。与苏轼同时代人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秦观、李清照、胡仔、王灼等人都有相关评论。苏轼把对词体的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落实到了他的创作上,为其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 可以说,词至苏轼,方“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题酒边词》),解放词体,开拓词境,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地位而蔚为大观,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调歌头?怀子由》。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词的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 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苏轼观后感

《苏轼》观后感 《苏轼》观看完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大浪淘沙,在历史的长空中东坡先生这位“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永远闪着耀眼的光芒。 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哲学家。。。。。。这些远不是他的全部,高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是他,轻吟“化退残红清醒小”的是他,能将思念兄弟感情升华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也是他,他豁达,他洒脱,他幽默,他有着“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超脱,来吧,让我们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感受苏门的家教,父亲苏洵对两个儿子因材施教,并分别取名“轼”“辙”对孩子低调,谦虚的期许,程夫人的“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我们不求培育出梁先生那样九个出色的孩子,但是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总是必要的吧! 走近苏东坡,体味东坡先生的爱情,亲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我们听到了东坡先生思念王弗的锥心裂肺的痛哭之声,“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东坡的《祭亡妻文》感天动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是啊,没有朝云,东坡先生的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去哪寻找知音呢,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位贤内助,东坡先生一生起起伏伏,正是这三位贤惠的妻子给了先生莫大的安慰。苏轼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与苏辙,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苏轼身陷囹圄,苏辙百般上疏求助,情愿舍己救兄,是啊,血浓于水,兄弟之情,感动古今。反观今天,因为金钱利益,兄弟反目,夫妻不和的不计其数,这些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呢? 走近苏东坡,学习东坡先生的豁达,苏轼的一生,几起几落,四海为家,但是他从未因为贬谪有过幽怨,在他的人生中豁达乐观已成一种习惯,被贬黄州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呐喊,在被贬岭南后,仍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心情,看到东坡先生的际遇,有时再想想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些许的困难算什么呢? 走近苏东坡,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用在东坡先生身上最合适不过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是徐州治水,还是在杭州修堤,东坡先生不管身在何处,如何落魄,为官始终都是秉承一个宗旨,为民办事。当代社会的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忙忙碌碌,有谁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现在忙得是否违背了自己初衷。 正如康震老师说的,他超然达观,但从来都不孤芳自赏;他热情好客,但从来都不圆滑世故;他才华横溢,但从来都不自鸣得意,他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圆融的境界,朝云说他一肚子不合时宜,他却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由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篇二:读苏轼诗文有感 读苏轼诗文有感 高旭 我并不是一个酷爱文学的人,然而第一次接触苏轼的诗文,我就被那一篇篇富有哲理的作品深深折服了。 苏轼诗文名垂千古,而我们若能够品味其为人,品味他那执着而旷达的心境,则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苏轼为人,行诸诗文,而高于诗文。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狂放诗句,充分显示了苏轼威武刚强的英雄本色。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猎猎英姿。相较柳永的“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那种花前月下的儿女情长,则更显得豪气冲天,别有一种至刚至韧的气概。苏

我看东坡

东坡与美食 卢斌 (院系:理学院化学系学号:09122569)摘要:本文主要是写东坡的美食爱好,从美食爱好这一方面看苏轼,从他美食爱好中折射出东坡的豁达超脱、坦率乐观的性格。 关键字:东坡美食超脱性格 林语堂先生《国学拾遗》中曾提到过“庄子是中国最重要的作家;经过一千四百多年之后,才有一位可以和他比较的天才,苏东坡。”无可否认,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能型天才,他的每个方面让我们都难以望其项背。东坡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巨大影响;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而就是这样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诗词、文章、书画皆有极深造诣的人,一生却屡遭政治迫害,仕途充满坎坷与曲折。也难怪《宋史苏轼传》花那么多笔墨在他的政治生涯上,也能理解为什么大家现在一提起苏轼就是那个北宋文豪、诗词大家,他万丈光焰般的文学才华常常让人忽略:他还是一个非常富有情趣、懂得生活的人,即使是过着颠沛流离的贬居生活中,他也能坦然面对,采取积极地生活态度,保持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而我们单单从日常饮食来看,他也是个热爱生活的美食家。 苏轼和美食有着不解之缘,小时候和他的弟弟苏辙常吃的是“三白”之饭,即一餐只有一碗米饭、一碟白萝卜、一碟盐,在这两样食物的滋养下培养了两位文学大师,而苏轼的母亲不仅是一位能读懂《汉书》的才女,更是一位厨艺好手,川人尚食的传统与母亲的熏陶,让苏轼对美食可谓情有独钟。东坡好吃是出了名的,其著的《老饕赋》里说:“盖聚物之天类,以养吾之老饕”,自己都承认是个“馋猫”,甚至为了河豚的美味,认为也值一死(“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关于自己的美食爱好,苏轼也写下了一篇篇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以及《鲸鱼行》,而在其诗词中也有写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轼生平介绍

东坡居士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是哪里人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豪,在苏轼生活的饿那个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无人能够比肩的一代文学大家,这样一个人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从其一生的经历来看也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从其诗词的风格来看更是一个非常豪放的人,苏轼堪称才华四溢,作为官员也是一个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首先说苏轼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从苏轼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苏轼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就醉心于仕途,在家里刻苦攻读,这样也为苏轼的早年家庭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苏轼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早年的启蒙。据说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再说苏轼是一个豁达和豪放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苏轼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调的自怜自艾,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狱之灾后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那么豪放不羁,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的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丝毫没有凄凄切切的伤感情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和豪放的做派。 苏轼是一个才华四溢的人,从苏轼留下来的数千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苏轼的才华,苏轼不仅仅是一位文坛泰斗,还是一位具有铮铮傲骨的官员,王安石改革的时候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这个时候苏轼不是放弃自己的政见为了高官厚禄而曲意迎合,而是选择了外调,后来新的皇帝上台,王安石的新法被废除,苏轼又与统治者的政见不和,这个时候也不是曲意逢迎,而是再次选择了外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坚持己见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苏轼是哪里人 苏轼是我国的文学奇才,生活在北宋时期,苏轼出生在眉州眉山,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眉山市。苏轼二十一岁的时候进京赶考,一下子就中了第二名,据说本来是应该第一名的,因为欧阳修误认为是其弟子的考卷害怕有舞弊嫌疑才将其录为第二的,可见苏轼的才学堪称是才华横溢。苏轼一生之中辗转多地,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苏轼的足迹。 苏轼一开始的时候是在京城做官,后来到了凤翔做判官,在凤翔这个地方也工作了好几年,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回归了故里为母亲“丁忧”。后来苏轼因为与变法的王安石政

我心目中苏轼的演讲稿5篇

我心目中苏轼的演讲稿5篇 在我看来,苏轼不仅仅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一颗光照千古的耀眼明星,他更代表着一种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乌台诗案后的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起大落,这对他的心灵是何等沉重的打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我心目中苏轼的演讲稿5篇,供大家参考。 我心目中苏轼的演讲稿(1) 敬爱的教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欧阳修一时的多虑将你判为第二,而你,只是淡然的笑了;朝中无人同你一样看透朝政,你毅然请求外调,离开时,不舍的笑了;被人冤枉,差点送命,再次出京,你依旧是笑,无奈的笑了。 你,竟如此爱笑么?本属于你的东西没了,本可保住的官职丢了,本子虚乌有的事情将你闭上绝路。但你,却还能如此释怀的去面对生活,依旧高唱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爱国之歌,依旧感慨出“物与我皆无尽”的人生哲理。是你的性格使然,让你如此乐观。还是被一次又一次重创的你,已无力去品味悲伤? 自古文人大都是不愿涉足政坛的。但你,却总怀揣着治理国家的志向。纵使被伤害,甚至赔上性命。你还是不放弃,是你不知道腐败的官场很难去改变么?我想,你是知道的。但在左边胸膛跳动的那颗爱民之心,是不允许你独自离开,置百姓与不顾的。 谁说一进入官场,心就会如岩石般坚硬、冰冷?你还是那么多愁善感。与兄弟的离别内心很难受吧?七年未见,其实很挂念他吧?为什么一直忍着不说呢?是怕自

己的思念会使弟弟的生活受到影响,还是要证明自己的坚强?七年了,七年,喝的大醉之时,才敢吐露真言,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话来安慰自己。 与妻子的分离内心很痛苦吧?刹那间,那样深爱过并承诺要厮守一生的人,就这么远去了。这痛苦,你怎能忍受十年?这十年中,你的内心承受着多大的煎熬?白天与他人吟诗作赋,在寂静无人的黑夜,恐怕只有你一人在偷偷落泪吧?末了,只可诵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样悲伤的词句来表达深情。你啊,面对这亲情与爱情,你的直率又跑到哪里去了呢? 跌宕起伏的人生,连绵不断的情缘,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你啊!你这一生确像词中所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岁月怎样变迁,每一次回首和凝望,清晰在记忆里的,总是你荡气回肠的诗篇。曾经江山已经改变,曾经沧海已经桑田,任历史的潮涨潮落,始终不变的,是你心中永远的那片天。 我心目中苏轼的演讲稿(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下午好: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我盯着墙上那段字,喃喃道,夹一口东坡肉,放入嘴中,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我陶醉地吧唧着嘴,忍不住又把筷子伸向了那盘令人垂涎的东坡肉。 “东坡先生真是个全才!”我不禁赞叹道,不仅仅精通诗词,竟连这美味的东坡

(完整word版)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名著复习提要 一、作品概况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 全书由18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赞叹不已。 本书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 目录:【苏七块】【刷子李】【酒婆】【死鸟】【张大力】【冯五爷】【蓝眼】【好嘴杨巴】【蔡二少爷】【背头杨】【认牙】【青云楼主】【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泥人张】【绝盗】【小达子】【大回】【刘道元活出殡】 二、内容简介 《苏七块》:苏七块,本名苏金散,是一个医术精湛,行医规矩奇特,性格倔强但不失善良的人。本文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通过苏七块治病时独特的治疗手法这个细节以及求医者没带钱而被拒绝医治这一个事件来表现苏七块怪异的脾气。奇在治病要拿七块银元。 《刷子李》:刷子李专干粉刷这一行。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曹小三和师傅刷子李干活时,看到了白点,后来才知道那是抽烟烧出来的小洞。 《酒婆》:天天下晌,酒婆会来到首善街的一家末等小酒馆喝酒,因为老板往酒里掺水,所以烂醉如泥的酒婆一到车来车往的十字路口,就会醒过来好端端地穿街而过。观看酒婆醉酒成为了首善街人们的一大爱好。有一天老板良心发现没往酒里掺水,酒婆却出事了。这个故事通过讲酒婆之死讲"假""骗"文化的深重,揭露了一种社会性的习惯虚假,这使人们反而无从适应"真实" 。 《死鸟》:贺道台相貌普通,赛个猪崽。但真人不露相,能耐暗中藏。他的能耐有两样,一是伺候头儿,一是伺候鸟。善于溜须拍马的贺道台本想通过他养的会说话的八哥讨好直隶总督裕禄,没想最后八哥却说出了贺道台平日里的一句话“裕禄那王八蛋”,贺道台恨骂八哥是“死鸟”,八哥却学会了这句,贺道台于是得到了“死鸟”的雅号。这个故事讽刺溜须拍马最后反遭嘲笑的人。 《张大力》:津门一员赳赳武夫,身强力蛮,力大没边,故称大力。一家卖石材的店铺,叫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的。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张大力于是想去试试,但老板却说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张大力举起石锁后发现上面写着: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冯五爷》: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冯五爷在天津开个了宁波风味馆子叫“状元楼”。

苏轼生平简介教学提纲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概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观苏轼生平,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 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小苏轼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被传为佳谈。 应试及第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学士。嘉佑二年四月,母亲程氏去世,苏家父子三人在京,赶紧回乡料理丧事。 嘉佑四年,母丧期满,父子三人再度赴京都。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院系:09理工专业:建筑工程技术班级:五班姓名:徐东旭在宋代文学史上,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他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他的作品展现了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他几起几落的生活波折和他过人的睿智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获得新的视角和高度。他是在宋型文化滋养下产生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与全才,在他的身上典型地体现着宋型文化的精神。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可以说苏轼在文学史上取得的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坛的“盟主” 苏轼登上了唐宋古文艺术的高峰,文名之盛在两宋可谓独一无二,宋孝宗为其文集作序曰:“一寓之于文,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朕万几余暇,细绎诗书,他人之文或得或失,多所取舍,至于轼所著,读之终日,每每忘倦,常臵左右,以为矜式,信可谓一代文章之宗也与。”(《御制文集序》)在他手上,北宋古文运动推上高潮,并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散文风格,并使之成为宋一代散文成熟而稳定的主导风格。他的散文既有宋文的共同特色,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学贯百家,广备众体,雄视百代,自

作一家,涵纳儒、释、道诸家精华,将事、理、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姿态横生,机变灵活,挥洒如意。苏轼的散文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其风格随文而异,倾吐自如,具有雄放恣肆、隽逸洒脱的鲜明特色,创造出了以极平淡而自然的语言,抒写出极深刻的哲思、极真挚的情感而又极富生命力的散文新境界。他挖掘了古文文体的巨大潜力,又显示了古文艺术的广阔前景,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茫、虚幻的感觉,又为后文的人生哲思作铺垫,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同时,这篇赋摆脱了汉赋句法的板滞,也一洗齐梁赋作的绮靡,句式骈散相间,既有传统赋体的讲究辞采,又融入了散文的灵活自然,更具有诗的情韵意境、情景兼备、哲思深邃、空灵奇幻、极富艺术魅力,成为宋代文赋的绝调。宋文至此而定型,中国古典散文的艺术传统至此而确立 二、苏轼在宋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诗名与文名相仿佛,所谓“士大夫不能诵坡诗者,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即可见其享誉之高。苏轼所以能在诗史上卓然成为一代大家,就在于他以彪炳当世的大量创作,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苏轼在早年即感受到社会上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发出过“但恐城市欢,不知田野怆”(《许州西湖》)的感慨。后来辗转播迁,目睹人民困苦,写了不少“悲歌为黎元”的诗篇。如在凤翔时写的《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描写朝廷摊派苛重徭

俗世奇人人物介绍

俗世奇人人物介绍 篇一:《俗世奇人》 1 2 篇二:俗世奇人 语文(课题名称)《俗世奇人》教学设计第 1 课时篇三:俗世奇人 让兴趣成为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殿堂的火把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很高兴今天和在座的同行们聊一聊。我不是一个健谈的人,词汇也很贫乏,当我接到王老师的电话,让我在读书报告会上发言时,就好比泰山压顶一样。因为我并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即便偶尔拿起书来看,往往也是读到一半便停下了,再不想翻看。自从我加入我们这个课题组后,读书成了我的一个难题,如何让学生和我一起读书更成了我的一个大难题,而如何让自己和学生一起长久地热爱读书就更加成了难上加难的难题。 就在我为此头疼时,同事无意中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啊,我只要把自己和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那么一切问题不都迎刃而解了吗?此时我想起了

朋友曾经推荐给我的一本书《俗世奇人》,她说冯骥才的作品有生活,有内涵,语言也很精彩,值得一读。恰好我们教材当中也有《俗世奇人》里的作品——《泥人张》和《好嘴杨巴》,因此我就打算以此为契机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现在我简单地介绍一下《俗世奇人》这本书。该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这19篇小说,短小精悍,情节迂回曲折,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每篇作品的主人公,或在本行当中有突出的表现,或性格、行事作风独具一格,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我拍案叫绝,一气呵成不算,还连读了好几遍仍然意犹未尽。如《刷子李》写的便是一名技艺精湛,几近神乎其技的粉刷师傅;正因为自己长期训练而来的粉刷技术出众,每每在粉刷时,总特意穿上一身黑衣裳,以证明墙壁粉刷之后,身上绝不会留下丁点的白漆;《泥人张》写的是一名擅长捏泥人的民间艺人,而他“只需和人对面坐谈”,便可把对方的外貌用泥土捏出生动异常、栩栩如生的泥人;《苏七块》写的是一名技术高超的跌打师傅,为人因过于讲究原则而变得固执,上门求诊者,若交不出“七块钱”,便不给治疗,任凭对方因脱臼而痛得死去活来也不予以理会。?? 我想对这本书作出评价,但我觉得自己的语言是那么苍白,无法展示它的魅力。今天我想侧重说说我是怎么由这本书把学生一步步引领进阅读的殿堂的。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500字 描写苏轼的作文500字_作文500字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500字描写苏轼的作文500字 我心中的苏轼胡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来自一千年前的吟唱穿越时空隧道,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边。我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天地茫茫,烟雨苍苍,滚滚长江向东一泻千里。惊涛拍岸,江边,一位高冠长髯的老者正在对江高歌。这就是苏轼,我心中的苏轼。 在我看来,苏轼不仅仅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一颗光照千古的耀眼明星,他更代表着一种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乌台诗案后的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起大落,这对他的心灵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对此,他也有过“人生如梦”的迷惘,“早生华发”的惋惜,“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痛苦。但他更多的是以豁达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世间百态,起起伏伏。“一蓑烟雨任平生”说出了他的淡薄,“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出了他的坦然,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更道出了他超凡脱俗的姿态。 诚然,在苏轼六十六年生命历程中,坎坷多于平静,打击多过褒奖,但他却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与生俱来的人生理想与处世原则。他永远是那个时代的心灵胜利者。所有的不幸,打击与困苦,都在这包容天地,吞吐江河的胸中如烟,如丝,如尘,如风,一吹便消散得无影无踪。他像一位倔强的舵手,任前方风大浪高,他依然高悬白帆,突出重围,成为那个时代最无畏的勇者;他又像一只神奇的不死鸟,在经历无数的打击与沉沦后,依然婉转地放歌,痛苦越剧烈,他那天籁之音却更是流传千古;他更像一桶陈年老酒,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阴森冷寂的地窖中,忍受着无边的寂寞;然而,当阳光射入地窖时,那酒香霎时弥散开来,渐染这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 苏轼,这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象征,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大境界。 我眼中的苏轼张珈硕苏轼,字子瞻,宋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之一。在这份感情基调平淡,拥有者众多头衔的履历是后人对大文豪苏东坡的评价,可在这寥寥数字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苏轼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他是否也曾雄姿英发豪气冲天?是否有过报效祖国的壮志凌云?是否也会因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而黯然神伤?这一切的一切,我们已无从得知,那些记载着悲欢离合、承载喜怒哀乐的文字已随大江流水东逝去,不过,我眼中的苏轼,是这样的…… 苏轼一生写就诗词无数,其中为后人所传颂的也不在少数,从他的名篇绝句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不同的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午夜梦回,身旁人早已生死两相隔,泪湿满襟,却又无可奈何空悲切。这是一个有情有意、重情重义、思念亡妻的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半阙宋词,一曲春景,道出一个清新婉丽、心思细腻的苏轼。“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此为苏轼初贬黄州之时所作,一幅江南水乡之景,暗含着自嘲之意,却也体现出苏轼豪放、豁达的宽广胸襟。“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笔下有情,一个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乐观开朗的苏轼便浮现在眼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好个气吞山河!好个雄心壮志!正当壮年的苏轼对着赤壁有感而发,留给后人的却是更多的感悟与思考。“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清清淡淡几笔,便描绘出一幅暖春之景,令人惊叹苏轼之文采,佩服苏轼之细心。

苏轼生平简介.doc

苏轼生平简介 【概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观苏轼生平,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 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小苏轼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被传为佳谈。 应试及第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学士。嘉佑二年四月,母亲程氏去世,苏家父子三人在京,赶紧回乡料理丧事。 嘉佑四年,母丧期满,父子三人再度赴京都。 嘉佑六年,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是年举行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入选。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完整word版)解读苏轼的一生

大家好,本人笔名为文刀,此次为你: 解读苏轼的一生 作为苏轼的眉山老乡,这两年我一直想写写我心中的苏轼,可一直没有下笔。苏轼文风是行云流水,我今日也乱写一下,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了这个欠账。 中华三千年文人丛林,苏轼是我的最爱,凡是见到有关苏轼的书,我几乎都读都买。唐宋八大家全集,浏览为主,只有苏轼全集唯一细读品味,这或许与我有苏轼眉山小老乡情结有关。 苏轼已经被古人写满了。感谢宋代印刷术发达,宋人爱写日记、笔记,苏轼一生历史素材丰富,轶事多多。作为有号召力的文化明星,苏轼也被今人写烂了。中国人林语堂用英文写成《苏东坡传》,后人再反译为中文,不愧一代名传,文笔灿烂,摇曳多姿。我看新出的刘小川的《苏东坡》和徐棻的《苏东坡和他的大宋朝》虽然篇幅大得多,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相比,还是不是一个数量级。大文人写大文人,时有神来之笔,实在难以超越。刘小川写苏东坡,人物对话若彻底用四川话来写,也许更有味道。徐棻写苏东坡,采用戏剧手法,虚构人物,如苏兴、江琥之类,又想历史写真,两难。她还不如干脆写成一个电视连续剧剧本。 我看苏轼,千年后还有高分贝余响,杭州密州徐州黄州惠州儋州眉州都在抢夺这块金字招牌,不只因为他文学各个方面全能,更重要的是他人格完美,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在大文豪中最有世

俗凡人样、人间烟火味,很有大众亲和力。他没有理学家那种假正经、伪道学味,可以亲切称他为我们的苏东坡。 苏轼是北宋高官,最高做到翰林学士知制浩,相当于国务院秘书长,离参知政事(总理级)差一点。他是小皇帝的老师,又是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的秘书,可惜皇帝学生宋哲宗亲政后欺师。看来他与张居正一样,师生关系没有搞好。纵比来看,在宋代当文官最舒服,有官妓佐酒伴游,也许还陪睡。苏轼本人长相清瘦,身高170厘米以上,比欧阳修人才强,又会诗词文赋,语言活泼风趣,因此更有女人缘。我猜测身在后宫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都有点暗恋他,皇帝宰相都有点嫉妒他。他性激素水平似乎并不高,子女数量不如弟弟苏辙。他性心理不变态,没有今日张二江之流大贪官大色官那样烂淫乱交,炫耀108数字心理。他坦言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戒除性欲最难。举例说苏武北海牧羊,九死一生之际,还不免为胡妇生子。他说人生忍痛易,忍痒难。只这一点,我看就比司马光、朱熹之类活得真实,洒脱得多。 苏轼会欣赏美女,美女也喜欢他。他的戏诗“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让黄州歌女李琪不朽。他的判词“这回还了相思债”让杭州色和尚了然被刑杀,九泉下也甘心。刘小川说苏轼在徐州时代就收王朝云为妾,还浓笔重彩,摹写王朝云心态。十四五岁的杭州女子,小小年纪,哪有那么复杂的单相思心理和嫉妒心态,她内心会与歌妓琴操、巫亮、王胜之、温超超等暗自较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导读: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

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