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了

A.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哲学的党性是指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辩论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对立

D.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最顶峰

B.科学的哲学体系已经完成

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D.绝对真理体系的确立

二,不定项选择

1.下列关于哲学含义说法中正确的有

A. 是研究整个世界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

B. 与自然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 属于上层建筑

D. 在一切社会中都有阶级性

E.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

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

B.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往往是非系统的东西

C.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错误的

D.前者能够指导实践,后者不能指导实践

E.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

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E.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4.下列属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有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真理和规律的关系

C.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

E.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5.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命题的有

A.心外无物

B.世界统一于感觉

C. 理在事先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E.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

6.凡是唯物主义哲学派别都主张

A. 世界是可知的

B. 世界是统一的

C.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E. 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7.不一定属于唯物主义的哲学学说或派别有

A. 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学说

B. 承认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学说

C. 承认世界可知性的学说

D. 承认世界永恒发展的学说

E.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学说

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A. 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 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

D. 否认了世界的矛盾性

E. 用力学解释一切运动

9.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所以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是因为它

A. 同辩证法相脱离

B. 没有看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 还不如古代唯物主义进步

D.把世界的本原说成了"原子"等基本粒子

E. 把运动的复杂形式简单化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的前提是

A. 达尔文的进化论

B. 细胞学说

C.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学说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E. 系统论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德国古典哲学

B. 英国古典经济学

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D. 黑格尔的辩证法

E.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表现在以下方面

A. 它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

B. 它以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

C. 它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

D. 它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E. 它使人类第一次在完全的意义上获得了绝对真理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 首次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D.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E.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14.辩证唯物主义

A.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B. 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 是在完全的意义上恢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优点

D.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E. 是在扬弃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础上产生的

15.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的伟大意义是

A.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高度统一

B.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真正动因及其社会发展的规律

C.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D.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

16."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说

A. 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 哲学总是与它的时代相互作用的

C. 哲学是绝对真理的表达

D. 哲学用它特有的方式反映和把握时代

E. 哲学要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

1. C

2. A

3. C

二,不定项选择

1. ACE

2. AB

3. CD

4. BE

5. CD

6. ABC

7. ABCD

8. BCDE 9. ABDE 10. ABC 11. ADE 12.ABCD 13. AD 14.ABDE

15.ABCDE 16.BDE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单项选择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94年理1)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时间的一维性是指

A. 时间均匀流逝,具有不变的持续性

B. 时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它是不可逆的

C. 时间既无开端又无终结,它具有无限性

D. 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的

3.哲学上认为的"人类世界"是指

A. 人类世界仅仅是由人组成的世界

B.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C. 与自在世界无关的又一个世界

D. 是主体的世界

4.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划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是指整个自然界不能为人类认识的"自在之

物"

C. 按自身规律运动着的客观世界

D. 尚未纳入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

5. 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01年文2)

A. 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 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 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 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二,不定项选择

1.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多数和少数的关系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永恒和暂时的关系

E.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下列命题或说法中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的有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宿命论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E. 万物齐一

3.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

A. 弄清楚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就必然可以弄清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B. 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 高级的运动形式以低级的运动形式为基础

D. 利用低级的运动形式去解释高级运动形式,是研究高级运动形式的唯一的方法

E. 高级的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

4.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

A.时间,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而客观存在

B.时间,空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当物质的运动接近光速时,时间,空间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E. 时间,空间并不存在任何绝对性

5.把空间比作盛放物体的大箱子,把时间比作均匀流逝的河流,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唯心主义观点

E. 形而上学观点

6.下列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时间,空间与物质是不可分的

B.时间,空间是绝对精神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D.时间,空间是感觉系列整理了的体系

E. 时间和空间是可以分离的

7.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

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实现

B.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实现的

C.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实现的

D.人的自己的特殊的存在方式--劳动实现的

E.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

8.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峰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

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

它建成了."这段论述表明

A.蜘蛛,蜜蜂等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

B.人之所以感到惭愧,是因为人在某些方面其改造世界的能力不如其他动物

C.人以外的动物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人则可以形成理性认识

D.人的建筑等活动是实践活动,其他动物的活动则不是

E. 人的活动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其他动物的活动则不具备这一特点

9.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

A.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

B.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

C. 意识能够改变规律

D. 意识对生理功能的自我抑制

E.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10. 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下列关于两者的区别论述正确的是

A. 人工智能纯系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类意识是生理和心理的过程

B. 人工智能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人类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能力

C. 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类意识具有社会性

D. 人工智能只能接受意识的支配和操纵,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意识,更不可能支配和统治人类意识

E. 人工智能已发展到顶峰不能前进了,人类意识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

11.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

A. 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B. 世界是否统一

C. 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还是统一于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D. 世界统一于实践还是统一于认识

E. 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还是单一性的物质统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A

2. B

3. B

4.D

5.C

二,不定项选择

1. CDE

2. DE

3. BCE

4. CD

5. BE

6. BCD

7. ABCDE 8. CDE 9. ABDE 10. ABCD 11. CE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单项选择

1.把普遍联系歪曲成"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属于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2.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A. 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B. 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C. 运动构成联系

D. 联系构成运动

3.范畴

A. 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B. 在内容上是主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

C.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主观的

D.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客观的

4.唯物辩证法认为(94年理2)

A. 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 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 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 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5.所有的决定论都主张

A. 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B. 世界上只存在着必然性,没有偶然性

C. 世界上只存在着偶然性,没有必然性

D.偶然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

6.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92年文8)

A. 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B. 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7.对于两种相反的可能性而言

A. 它们可以同时变成现实

B. 只有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能够转变成现实

C. 实现了的可能性是现实可能性,未实现的可能性是抽象可能性

D. 一种可能性是真实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虚假的可能性

8.在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 是促使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

B. 可使抽象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可能性

C. 可使不可能性变成可能性

D. 可使任何可能性全都变成现实性

9.度是指

A.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节点

B.质和量的统一

C.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D.事物的量变状态

10.引起阶段性部分质变的根源是

A.事物内部根本矛盾的解决

B.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发展的不平衡

C.矛盾的主次双方相互易位

D.非对抗性矛盾转化成对抗性矛盾

11.爆发式飞跃是指

A. 解决因一切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

B. 既是解决事物之质变的形式,也是解决事物之量变的形式

C. 解决因根本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

D.解决因对抗性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

12.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种矛盾的说法属于

A.诡辩论的观点

B.绝对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辩证的观点

13.在事物的转化过程中

A. 都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B. 都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C. 有些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些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D.人们的主观努力可有可无

二,不定项选择

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98年文11)

A.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 "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是(96年文11)

A.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 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

E.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3.范畴属于

A. 感性认识的形式

B. 基本概念

C. 人的思维对事物之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D.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

E.人们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

4.在范畴的问题上,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是

A. 把范畴看成是先于自然界而存在的一种精神实体

B. 把范畴看成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所形成的基本概念

C. 否认了范畴所反映的内容的客观性

D. 否认范畴是人的思维对于客观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最普遍的矛盾关系的反映

E.把范畴看成是人类主观先验的东西

5.假象和错觉的关系属于

A. 假象是客观的,错觉是主观的

B. 假象和错觉都是主观的

C. 假象等于错觉,二者不过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语词

D. 假象必然引起错觉

E. 假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错觉

6.原因和结果的同一性表现在

A. 原因和结果没有任何界限,人们可以倒因为果,也可以倒果为因

B.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作用

C.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原因和结果不能混淆

E.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可以是结果

7.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联系

A. 种瓜与得瓜

B. 闪电之后雷鸣.闪电与雷鸣

C. 白天之后有黑夜.白天与黑夜

D. 春天之后有夏天.春天与夏天

E.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与消费

8.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

A. 与事物不可分

B. 与事物直接同一

C. 与事物并非直接同一

D. 客观的

E. 多样性的

9.质和属性的关系包括

A. 质是事物属性的表现

B. 属性是事物质的外在表现

C. 属性和质不具有同一性

D. 属性时时刻刻表现着事物的质

E.属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

10.当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时

A.矛盾双方的力量各有消长,但还没有易位

B.事物表现为相对静止

C.矛盾的主次双方已经易位

D.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任何变化

E.矛盾双方绝对同一

11.在下列各项中属于部分质变的有

A. 从猿到人的转化

B. 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中,地租的变化依次经历了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三个阶段

C.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并成立苏维埃政权

D. 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成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E. 我国目前所进行的体制改革

12.哲学上所说的矛盾斗争与政治生活中的斗争性的关系是

A. 二者是同一概念

B.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种共性,政治斗争性是一种个性

C. 政治斗争性不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范畴

D. 政治斗争性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E.在阶级社会中,所有的矛盾斗争性都表现为政治斗争性

13.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体现在

A. 任何个性都是共性

B. 共性是对个性的抽象和概括

C.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D. 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

E.共性只是个性的某些方面或本质

1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93年文15)

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E.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B

2. D

3. A

4. D

5.A

6. C

7. B

8. A

9.B

10. B 11. D 12. D 13. C

二,不定项选择

1. ABDE

2. ACE

3. BC

4. CD

5. AE

6. BCE

7. AE 8. ADE 9.BE 10. AB 11. BCDE 12.BD

13. ABCE 14. ABDE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单项选择

1. 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A. 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 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 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 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2.表象

A. 属于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B. 属于理性认识,但不反映事物的本质

C. 有时属于感性认识,有时属于理性认识

D.属于感性认识,是对知觉的再现

3.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的关系是

A.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然否认真理的价值性

B.坚持真理的价值性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价值性要以客观性为基础

D.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价值性是等义的

4.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方法

B.分析方法

C.综合方法

D.演绎方法

二,不定项选择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 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

B. 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C. 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D. 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

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E.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客体的有

A. 人类认识到的自然界

B. 人类尚未观察到的天体

C. 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 人们阅读的书籍

E. 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特点及关系是

A. 认识主体不等于主观,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 认识的客体包括了一切物质世界

C.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首先是反映关系,然后才是实践的关系

D. 尚未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的物质世界还不是认识的客体

E.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是实践关系

4.实践之所以能够有力地驳斥不可知论,是因为它能够把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变成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D.人的认识器官不断延长

E. 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

5.人们之所以要重视间接经验,是因为

A. 实践并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 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去亲自实践以获得直接经验

C. 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D. 认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E.书本也是认识的一个源泉

6.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之所以必要和重要,是因为

A. 理性认识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B. 理性认识应当转化成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C. 理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由谬误转变成真理

D. 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E.在第二次飞跃之前,理性认识仅仅是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7.人们把握真理的能力,要受到

A. 人们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B. 实践水平的制约

C. 人们自身经验,知识水平的制约

D. 人们认识结构的制约

E.客观事物暴露程度的制约

8.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A. 真理超出了其适用的一定条件和范围

B. 该认识只为少数人所坚持

C. 背离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在实践中一时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E.真理具有相对性

9."三角形之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是

A. 普遍真理

B. 绝对真理而不是相对真理

C. 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

D.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

E.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的真理

10.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A. 真理和谬误并没有任何界限

B.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

C. 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D. 任何真理都带有不确定性

E. 真理是因人而异的

1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 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 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C.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D. 任何相对真理都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

E. 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从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

12.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会导致

A. 怀疑主义

B. 相对主义

C. 绝对主义

D. 不可知论

E.教条主义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C

2. D

3. C

4.A

二,不定项选择

1. BCD

2. ACDE

3. ADE

4. ACDE

5. BCD

6. ABD

7. ABCDE 8. AC 9. ADE 10. BCD 11. BCDE 12. ABD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单项选择

1.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02年理1)

A.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 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 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为

A. 它是生产力中的最重要的独立的要素

B. 它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C. 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D.它是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的形式

3.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 社会主义政治法律观点

B. 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三个代表"思想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

A. 体现我国国体的政体形式

B. 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

C. 我国各个阶级联合起来的组织形式

D. 我国统一战线的一种形式

5.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

6.在社会意识诸形态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 哲学

B. 道德

C. 政治法律思想

D. 艺术

7.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

A. 不属于上层建筑

B. 属于政治上层建筑

C. 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D.属于上层建筑中和经济基础没有关系的社会意识形式

二,不定项选择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因为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人类社会的全部现象

B.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

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C. 两种历史观的其他问题,要受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规定和制约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整个世界的全部现象

2.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01年文17)

A. 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 人们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 人们实践活动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3.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是

A. 没有考察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动机

B. 没有考究人们进行历史活动之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

C. 没有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D. 夸大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E.否认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

4.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

A. 人类社会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B.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E.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5.为加速社会发展,必须使人口的增长

A. 同生产资料的增长相适应

B. 同生活资料的增长相适应

C. 同科学教育事业的增长相适应

D. 出现负增长

E.同技术装备的增长成反比

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它

A.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B. 决定着社会经济结构

C. 决定着社会政治结构

D. 决定着社会意识结构

E.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7."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意味着

A.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没有任何差别

B.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C.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具有客观实在性

D.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在自身内部的矛盾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的

E.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也是一种物质的运动

8.所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点在于它们

A. 都正面地反映社会存在

B. 都为社会存在所决定

C. 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D. 都反映经济基础,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E.在任何社会中都具有阶级性

9.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是

A. 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始终的社会意识形式

B. 最集中最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C. 社会意识诸形态的核心

D.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E.阶级性最强的社会意识形态

10. 自然科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相比,它的独特之处是

A. 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B. 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C. 它是以抽象理论形式出现的社会意识

D.它同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相联系

E.它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探索自然界的活动

11.区分社会意识先进还是落后的标志,要看它是否

A. 反映一切阶级的要求和愿望

B. 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C. 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D. 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

E.反映并服务于新的生产方式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A

2. B

3. C

4. B

5. C

6. C

7. A

二,不定项选择

1. ABCD

2. ABD

3. BD

4. ABCE

5. ABCE

6. ABCDE

7. BCDE 8. BCD 9. BCE 10. AE 11. BE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单项选择

1.当生产关系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阻挠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后果是

A. 使革命不再成为现实

B. 使腐朽的生产关系能够继续长期存在下去

C. 使生产力的停滞成为永久的事实

D.形成全面的社会危机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否进步,取决于

A. 它是否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 它是否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它同自己的经济基础是否符合

3.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A. 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4.人民群众之所以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是

A. 人民群众是居民中的多数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 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D. 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

5.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力

A. 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

B. 是无限的而不是有限的

C. 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D. 在剥削制度下是有限的,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下是无限的

二,不定项选择

1.经济基础在一切社会的社会关系中都属于

A. 经济关系

B. 物质关系

C. 思想关系

D. 政治关系

E. 阶级关系

2.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

A. 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C. 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内部各个方面的总和

D. 现实存在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总和

E.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总和

3.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99年理18)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政治法律制度

C. 国家政权

D. 社会意识形态

E.社会风俗习惯

4.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A. 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B. 是否能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

C. 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 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发展和巩固

E. 是否能限制与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

5.阶级的实质是

A. 经济收入不同的社会集团

B. 政治思想不同的社会集团

C. 社会分工不同的社会集团

D. 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E.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6."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命题表明(92年理23)

A. 人是社会的主体

B. 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C. 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

D. 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E.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7.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 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

B. 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可以摆脱既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C. 人们可以认识,利用社会规律

D. 人们可以对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进行历史选择,通过不同的具体道路实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E.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中,人们的自觉活动只有在认识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才能

得到顺利,有效的发挥

8.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由此

A. 任何人的意志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都等于零

B. 任何人的意志对历史发展的总结果(合力)都起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合力)中

C. 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D. 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E. 任何人的意志都只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人们没有自由

9. 历史是由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但这一事实并不能否认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因为

A. 人们的意识,目的的产生和状况主要由人们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B. 人们的意识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是否体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要求,即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C. 社会规律是不能创造,消灭和改造的

D. 人的意志的真正自由,只有通过正确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获得

E. 人的意志对于社会发展规律不产生任何影响

10.人民群众的活动和社会历史条件的辩证关系是

A. 历史条件为人民群众提供活动的前提

B. 人民群众的活动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C. 从长远看,人民群众能不断地打破原有历史条件的限制

D. 人民群众能够最终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

E. 人民群众可以不断地创造新的历史条件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D

2. C

3.B

4.B

5.C

二,不定项选择

1. AB

2. BC

3. BCD

4.CD

5.DE

6. ABD

7. ACDE

8. BC

9. ABCD 10. ABCE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

一,单项选择

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02年文3)

A. 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 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C. 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 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2.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

A. 满足个人对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需要

B. 实现不受社会制约的自由选择

C. 摆脱社会的限制使人获得多方面的自由

D.满足社会和自我的多方面的需要

二,不定项选择

1.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01理18)

A. 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 人的本质是自由

D. 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E.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2.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价值取决于

A. 个人的自我奋斗

B. 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C. 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

D.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的程度

E. 个人向社会索取物质利益的多少

3. 自由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

A. 是指人的绝对自由

B. 是指人们完全认识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而获得了自由

C. 是指人们摆脱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制约而实现了自由

D. 是指人们摆脱了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E.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由于人的解放而获得的自由

4. 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体现着

A. 绝对自由的实现

B.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C.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利用

D. 人们对必然的摆脱

E.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02理18)

A.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 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C. 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D. 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E.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D

2.D

二,不定项选择

1. BDE

2. BD

3. DE

4. BCE

5. ABCDE

综合分析题

(因部分分析题内容跨章,无法按章编拟,故综合附在后面)

第一题(03年34)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辩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九方皋相马方法高明之处何在

(2) 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第二题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02年文36 理36)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作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是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每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2) 根据材料3,4,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

(3) 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第三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

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第四题

关于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科学家,哲学家们作出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和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的限制.

材料2

休谟主义者说,人们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材料是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而不仅仅是一些感官印象呢

材料3

费尔巴喻认为,客观世界绝不会隐藏起来,事物及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须的足够的感官.

请回答:

①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

②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

③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

第五题

夏尔·傅立叶是19世纪初期著名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其学说的最大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批判了资本主义文明制度;其二,设想了未来的理想的和谐社会.对于资本主义文明制度,傅立叶的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傅立叶首先批判了资本主义商业,揭露了商业的种种罪恶,包括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重利盘剥,掺杂使假……傅立叶指出,商人们利用他们处于社会中介的地位,从生产中吮吸血液,从工业和农业中榨取财富.傅立叶还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所造成的严重危机,认为这种"由物质过多的压力造成的危机",其根源在于"生产的分散性和不协调性".在傅立叶看来,经济危机是"丰富造成了萧条,过剩造成了贫困".傅立叶还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富翁和贫民的对立,认为资本主义文明制度就是"富者对贫者的战争","为了要有富翁,就需要有贫民".傅立叶还抨击了资本主义的法律和道德,认为它们是虚伪的,骗人的.此外,还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傅立叶把上述种种丑行与罪恶,归咎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傅立叶的结论是:"我们的目的不在于改良它,而在于消灭它."在彻底否定资本主义文明制度的基础上,傅立叶提出了未来理想的和谐社会的设想.傅立叶认为,社会的和谐必须以充分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为前提.资本主义文明制度之所以不合理,就在于无论对于穷人还是富人,欲望全都没有给予充分的满足.穷人连最起码的物质生活资料都得不到,精神欲望的满足更无从谈起;富人虽然可以获得物质上的享受,但精神是空虚的.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文明制度既是穷人的不幸,也是富人的不幸.傅立叶所设想的和谐社会中,劳动

将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享乐,可使人的全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傅立叶看来,人并非天生厌恶劳动,是不合理的资本主义文明制度使劳动者丧失了对于劳动的兴趣.只要社会制度和谐,劳动就能恢复其本来的功能,满足人的竞赛欲,创造欲和多样化欲.与此同时,傅立叶还主张消除旧式分工,从而使长期从事一种工作而引起的单调乏味的感觉不复存在.人们可以自由地由一种劳动转向另一种劳动,他可以这个小时放马,下个小时种花,然后再去狩猎,钓鱼,喂羊,养鸡……工种的不断变换满足了人的多样化欲,使劳动者始终兴趣盎然,视劳动为游戏,享乐,一种比看戏,跳舞更为诱人的事情.劳动的魅力使富人们也不能袖手旁观了,他们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劳动大军.于是,在全社会开展了劳动竞赛,使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傅立叶的这一主张虽有很大的空想的成分,但他所提出的"劳动乐生"思想从原则上说却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这一观点,提出了"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的主张.在批判旧制度设想新制度的基础上,傅立叶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文明制度是一种"暂时的病痛",可惜的是,这种"病痛"多余地延长了许多年.早在古希腊斯巴达时代,就已经具备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条件,但由于思想家们的糊涂和疏忽,未能提出新社会的设想,致使人类长时间地处于黑暗之中.他本人如果早诞生几百年,或许就可以使人类少受几百年的苦难.立叶认为,建立和谐社会的途径应是宣传和教育.只要说服包括富人在内的所有的人全都相信和谐社会既是穷人的天堂也是富人的天堂,那么用不了多少年,和谐社会就可以在全球的范围内普及.傅立叶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认为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只能起破坏作用.傅立叶认为,建立和谐社会所依靠的主体力量是以下四种人:第一,创办者,他应当拥有金钱;第二,谈判家,他应当拥有很强的活动能力;第三,宣传家,他应当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以便通过宣传使美好的设想人人皆知;第四,发明家,他就是傅立叶本人.而在这些人中,国王,大臣,金融家,慈善家又是最重要的侯选人.请回答:

(1)傅立叶关于资本主义文明制度由于思想家们的糊涂和疏忽而多余地延长了许多年的观点以及和谐社会早在古希腊斯巴达时代就可以建立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判断傅立叶的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并说明理由.

(3)傅立叶关于建立和谐社会的途径以及所依靠的主体力量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4)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你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第六题

材料1

1985年底,中国女排同世界女排明星联队在北京,上海举行了两场比赛,中国女排先后以3:1,3:2战胜了明星联队.明星联队的个人技术是出类拔萃的,应该说,她们个人技术的平均水平要高于中国女排个人技术的平均水平.但为什么明星联队两场比赛都输给了中国女排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比赛的双方在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世界女排明星联队是刚刚组建的,12名队员来自9个国家,讲7种语言.初次配合,困难很多,其中语言的不通成为彼此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主要障碍.据山田重雄主教练讲,他的意图无法直接传达给队员,他画了很多图,准备了多种方案,但在千变万化的临场比赛中,这些东西却无法照搬.与此相反,中国女排的姑娘们配合默契,早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有机的整体可使每一位队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竞技水平.

料2

沛公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天下,军事实力不敌对方.然而,刘邦最终还是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王朝.这当然有许多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种,便是刘邦极会用人,"扬人之长,避人之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用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他用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他用韩信.显然,倘若刘邦不是这样用人,而是让韩信决策,张良供粮,萧何打仗,他还能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吗

材料3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为质量互变规律找过一个证人,他就是法国军事家拿破仑.拿破仑在一则日记中描述了马木留克兵与法国骑兵战斗的情形,写道:"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败三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总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何以随着人数的增加马木留克兵的相对战斗力递减,而法国兵的战斗力却递增来,马木留克兵是由年轻奴隶组成的军队,他们身强体壮,骑术较精,但纪律很差,不会配合作战;法国兵则相反,纪律严密,会配合作战,但骑术不精,体力不如对手.这样,当参战人数很少的时候,双方主要拼体力,赛骑术,这时,善于单个搏斗的马木留克兵的长处占据优势,然而随着参战人数的不断增多,严密的纪律和配合作战愈来愈显得重要.于是,当人数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数相对较少却有着严密的纪律性,极会配合作战的法国兵终于打败了人数虽多,骑术虽精,体力虽大却形同散沙的马木留克兵.

请回答:

(1)从材料1,2,3中,归纳出共性的涉及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2)运用所归纳的这一原理,说明市场经济何以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根据材料2,说明所归纳的这一原理在用人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4)根据材料3,说明量变引起质变两种情形的内在关系.

第七题

材料1

天花又称"痘",曾是一种极为可怕的传染病.染上此病的人绝大多数会死去,即使侥幸不死,也会在脸上留下点点瘢痕.那时,人们对天花的恐惧,大大超过今人对艾滋病的恐惧.在天花面前的束手无策,导致了人们对痘神娘娘的顶礼膜拜,祈求这位娘娘不要把天花降临到自己身上.天花愈是肆虐,痘神娘娘的香火便愈是旺盛.

18世纪时,英国医生琴纳发现,天花对于挤牛奶的人特别"宽厚",总是躲着他们.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秘密.原来,几乎所有的奶牛都出过天花,不过它们抵抗得了.挤奶人一旦接触奶牛乳房上的脓浆,便感染上了轻微的牛痘,产生了能够抵抗人痘即天花的抗体,形成了免疫力.后来,琴纳发明了种牛痘的方法,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直到20世纪70年代,天花在全世界范围内基本消灭.天花成为历史的陈迹,痘神娘娘也就无影无踪了.显然,如果没有牛痘疫苗,没有人类对天花的征服,痘神娘娘至今仍会趾高气扬,一面享受着人间的烟火,一面继续把死亡和麻脸留给人间.

材料2

2003年上半年,一种名叫SARS的传染病在我国部分地区及东南亚等地流行.此病高传染率,高死亡率,现代医学尚未研制出疫苗,还不能彻底征服它.于是,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迷信活动:有人敲锣打鼓放鞭炮,据说此举可以驱逐疫魔;有人相信深更半夜喝绿豆汤,吃鸡蛋可以有效地防治SARS,据说这是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孩儿口述的神的旨意,还有人说这是一个哑巴突然开口说话表达的神的旨意,当事人说完这番话后立即死去;一些法轮功信徒也蛊惑人心,说这是上苍对人类的惩罚……这些迷信的观点本来是十分荒谬的,但居然有人深信不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痘神娘娘何以存在何以消失.

(2)根据材料2,说明我们应如何同与SARS有关的迷信意识作斗争.

(3)根据材料1,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说明人类应如何征服疠疫这一自然力,说明医学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第八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2009-06-20 14:21:09|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指_______ A、世界的本原性 B、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C、世界的物质性 D、世界的精神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_______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_______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_______ A、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B、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5、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_______ 1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6、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_______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低级到高级转化 D、由坏向好的方面转化 7、“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_______ A、人的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_______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本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9、社会运动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 A、自然环境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10、社会形态是 A、存在与意识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选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问题6: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

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遍规律的结论。 而且,1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具体来说,有(1)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2)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问题7:论述异化劳动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如下: 1、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2、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首先,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其次,由于《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缺陷。第三、《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第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总的来说,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说: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杨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3、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是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其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采,因而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8月还认为费尔巴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考试题及答案,DOC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考试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 4.学习 A. 5. A.实际存在 6. A. 7. A. 8. A. 9. A. 10. A.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D)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 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 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 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4.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在强调(B)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A) A.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B.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C.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D.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 16. A. 17. A. C. 18. A. 19. A. 20. A. 21. A. 22. A. C. 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D)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 B.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 C.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D.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D)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5.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C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D )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免费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History of Marxism Philosophy 课程编号:0223324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政教专业先修课程: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后续课程:西方哲学思潮评介总 学 时:54 总 学 分:3教学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描述15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欧洲的传播,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发展以及多样化的探索和研究的全过程,对其发展中的是非曲直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如实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并能对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建构其当代形态有所促进。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锻炼理论创新思维的能力,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析力、免疫力,为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序号 章目名称讲授实验序号章目名称讲授实验 1绪论65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期的验证和发展62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6第五章 马克思在经济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哲学思想的发展73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纪观的探索167第六章 恩格斯晚年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94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问世6绪 论(10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 四、分期和主要内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学时)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政治经济条件、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电气课件中调试,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 篇一:公共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正确答案: c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 c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 。 a.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b.哲学是绝对的,具体科学是相对的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 具体科学揭示特殊规律 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正确答案: c 4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 ) 。 a.一般方法 b. 经验材料 c. 理论结论 d. 具体方法正确答案: a 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 ) 。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正确答案: a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 )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正确答案: d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正确答案: d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和灵魂正确答案: b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b.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 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 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正确答案: b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正确答案: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11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研究中,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立了地质力学的新理论,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 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d.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正确答案: d 12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 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正确答案: a 13我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a.艰苦奋斗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勤俭节约 正确答案: c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6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 1、解放思想体现着()。 A.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C.唯心主义与认识论的统一 D.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 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3、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 A.必然联系 B.偶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间接联系 4、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了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了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5、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 6、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 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7、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8、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它们的实现都是元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 9、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10、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规定实践的科学含义()。 A.把实践归结为纯主观的、纯精神的活动 B.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C.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把实践看成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的活动 11、所谓系统是指()。 A.组成事物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 B.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C.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 D.事物之间的复杂性和可变性 12、人的价值的最显著特点在于()。 A.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的二重性 B.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客体 C.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主体 D.只具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自身和他人需要的特性 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余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1、b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2、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3、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4、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5、c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6、c )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7、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8、b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1

马克思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九 一、单项选择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为准确的答案。每题1分,计20分) 1.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概念、计算、试验 D.概念、范畴、规律 2.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C.古希腊唯物主义、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D.古中国唯物主义、近代欧洲唯物主义、现代西方哲学 3.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是() 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 B.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C.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4.中国宋代著名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古代朴素辩证法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5.认识的本质是()

A.人的精神的自我创造 B.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直观反映 C.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 6.唯物辩证法的“扬弃”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8.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形式是() A.唯我论 B.唯心论 C.唯理论 D.经验论 9.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10.“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条件? 2、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转向黑格尔主义并超越黑格尔哲学 的? 3、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超越费尔巴哈走向黑格尔哲学的? 4、 如何评价《关于费尔巴哈德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 意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问世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8、 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如何深化和发展的?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中 是如何得以验证和发展的。 10、《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意义如何? 11、简述《资本论》中的生产力思想。 12、《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如何发展社会形态理论的? 13、《反杜林论》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1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如何阐述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的? 15、分析《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16、分析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是基本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17、《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马哲史上有何独特的地位与意义? 18、《费尔巴哈论》中, 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方法与体系的矛盾的?如何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性的? 19、恩格斯是如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0、《费尔巴哈论》中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阐述有何特点?

21、阐述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22、普列汉诺夫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23、说明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 24、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 25、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在经典作家那里是如何深化发展的? 26、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如何发展唯物史观的?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和评价异化劳动理论? 2、述评《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 3、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规定的“现代唯物主义”? 4、阐述《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关于认识发展辨证发的思想。 5、恩格斯的如何阐述自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6、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7、如何评价《唯物主义河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在马哲史上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物质的观点B. 运动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发展的观点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形而上学理解的矛盾的同一性是()A. 没有差别的同一性B. 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C. 包含差别的同一性D. 具体同一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 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8.人们制造飞船,发射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是()A.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B.对规律的辩证否定C.对规律的根本改造D.对规律的发展9.“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B.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联系,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C. 既看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D. 既没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单项选择题答案] 1.D 2.C 3.A 4.C 5.D 6.A 7.B 8. A 9.A 10.D 11.A 12.D 13.A 14.A 15.C 16.D 17.B 18.A 19.D 二、多项选择题 1.辩证法经历的基本形态有()A.朴素辩证法B.唯心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 2 时间空间作为“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1分,共40分) 1.哲学基本问题是(B)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B)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C)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5.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6.科学证明,人脑是(C)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7.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B)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A)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 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10.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C)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D.激变论的错误 1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D)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B)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B ) A.马克思思格斯创立时期的经典理论 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发展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 A.马克思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指( C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卷A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卷(A) 班级_____学号_____姓名_____得分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P3)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P12)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P14)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P25) A、人和自然的关系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5、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C,P25)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P28)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7.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A,P37)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普遍联系规律 8.“沉舟侧半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P41)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P42)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P61)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答案

1、世界观就是( )。 A 、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 、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 、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 的看法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 )。 A 、唯心主义 B 、相对主义 C 、不可知论 D 、反映论 3、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 A 、头脑中自生的 B 、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 、“绝对观念”固有的 D 、从书本上学来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B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D 、人类各种知识的总汇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 系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 、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在于( )。 A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C 、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个人、自我生存意义上的特殊表现 D 、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必然不同 E 、世界观也就包含着人生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B、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 果,推进哲学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行动的指南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当今一系列全球 问题的正确方法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最正确的哲学 3、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两股思潮,它们分别是( )。 A、人本主义思潮 B、存在主义思潮 C、科学主义思潮 D、实证主义思潮 E、唯心主义思潮 4、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分别是( )。 A、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B、社会革命理论 C、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理论 E、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 )。 A、它做到了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B、它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 C、它使得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它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