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学案

学案

学案
学案

第十二章《轴对称》

学习课题:12.1轴对称(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教材P29-31

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认识轴对称,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

2、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归纳能力。

学习重点:准确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的实质。

学习难点: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方法:操作,归纳。

学习过程:

一、情景创设

看教材P29图12.1-1(将生活中的对称美牵引到数学中来)

二、探索研讨

(一)轴对称图形

1、做一做

把一张对折,剪出一个图案(折痕处不要完全剪断),想一想,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2、看一看,想一想

细心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图片如:

蝴蝶、蜻蜓、对称简笔画等,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

同特征?

3、归纳:轴对称图形定义: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就是它的对称轴。

4、练习:教材P30练习(完成于书上)

教材P37第6题(完成于书上)

(二)轴对称

1、思考:教材P30

2、归纳:轴对称定义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即两个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叠的点)叫做。

3、练习:标出下列图形中的对称点

4、练习:教材P36第2题(完成于书上)

(三) 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特征

1、思考:教材P31(上面那个)

2、归纳: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全等,并且也是成轴对称的.

3、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 轴对称是说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说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联系:都能沿着某条直线。这条直线是对称轴。

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巩固提高:

1、下面给出的每幅图中的两个图案是轴对称的吗?如果是,试着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并找出一对对称点.

2、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但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却不止一条,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甚至有无数条。你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吗?

3、判断下面每组图形(如图14-7所示)是否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4、如图所示,它们都是对称图形,请观察并指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图形成轴对称.

四、反思归纳

1、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数学思想方法归纳:

学习课题:12.1轴对称(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教材P31-33

学习目标:1、探索轴对称图形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培养自己认真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学习重点: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并总结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学习难点:探索并总结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能运用其性质解答简单的几何问题。

学习方法:探索、归纳、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学习新知

(一)轴对称的性质

1、如图,△ABC和△A′B′C′关于直线MN对称,点A′B′C′分别是点A、B、

C的对称点,线段AA′、BB′、CC′与直线MN有什么关系?

(1)设AA′交对称轴MN于点P,将△ABC和△A′B′C′沿MN

折叠后,点A与A′重合吗?

于是有PA=,∠MPA==度

(2)对于其他的对应点,如点B、B′,C、C′也有类似的情

况吗?

(3)那么MN与线段AA′,BB′,CC′的连线有什么关系呢?

2、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经过线段并且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轴对称的性质: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

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练习:教材P32图12.1-5

(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1、探究:教材P32

2、归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

与这条线段的距离

3、思考:反过来,如果PA=PB,那么点P是否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探究:教材P33

4、归纳: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上.

二、巩固提高:

1、如图,AD⊥BC,BD=DC,点C在AE的垂直平分线上,AB、AC、CE的长

度有什么关系?AB+BD与DE有什么关系?

2、如图,AB=AC,MB=MC.直线AM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

线吗?

3、△ABC中,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AE=3cm,△ABD的周长为13cm,求△ABC 的周长。

三、反思归纳

1、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数学思想方法归纳:

学习课题:12.1轴对称(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教材P34-35

学习目标:1、依据轴对称的性质找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作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尺规作图。

学习重点:作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习难点:在自己的动手画图中体验轴对称的性质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学习方法:操作、归纳、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所连

的线。

二、学习新知

(一)思考:教材P34思考

归纳: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是:找到一对,作出连接它们的的线,就可以得到这两个图形的对称轴.

(二)应用

1、如图,点A和点B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你能作出这条直线吗?

2、已知线段AB,作出它的垂直平分线CD,并拼出线段的

中点O.

3、如图,在五角星上作出一条对称轴

4、练习:教材P36第6题

三、巩固提高:

1、画出下列图形的一条对称轴,和小组同学比较一下,你们画的对称轴一样吗?

2、如图,角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画出它的对称轴

3、如图,与图形A成轴对称的是哪个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4、如图所示在方格纸上画出的一棵树的一半,请你以树干为对称轴画出树的另

一半。

四、反思归纳

1、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数学思想方法归纳:

学习课题:12.2作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学习内容:教材P39-42

学习目标:1、能够作轴对称图形。

2、能够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点:作轴对称图形。

学习难点:用轴对称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习方法:操作、归纳、交流、练习

学习过程:

一、学习新知:

(一)探究轴对称前后两个图形的性质

1、阅读教材P39的四辐图

2、操作:自己动手在纸上画一个图案,将这张纸折叠,描图,再打开纸,看看你得到了什么?改变折痕的位置再试一次,你又得到了什么?

3、归纳:(1)由一个平面图形可以得到它关于一条直线l成轴对称的图形,这

个图形与原图形的、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上一个点,都是原图形上的某一点关于直线l的点。

(3)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

(二)、作轴对称图形

1、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你能作出△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

二、巩固提高

1、把下列图形补成关于L对称的图形。l

A

B

C

2.探究: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最短?

3、如图,A为马厩,B为帐篷,牧马人某一天要从马厩牵出马,先到草地边某一处牧马,再到河边饮水,然后回到帐篷,请你帮他确定这一天的最短路线。

三、反思归纳

1、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数学思想方法归纳:

学习课题:12.2.2用坐标表示轴对称(一课时)

学习内容:教材P43-44

学习目标:1、能够经过探索利用坐标来表示轴对称。

2、掌握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

学习重点: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

学习难点:用坐标表示轴对称的应用。

学习方法:操作、归纳、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已知△ABC,求作△A’B’C’,使它与△ABC关于直线l成轴对称

二、学习新知

(一)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

1、思考:教材P43

2、探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下列已知点以及对称点,并把坐标填在表格

中,你能发现坐标间有什么规律?

已知点A(2,-3) B(-1,2)C(-6,-5)D(0.5,1)E(4,0)关于x轴对称的点A’( ) B’( ) C’( ) D’( ) E’( ) 关于y轴对称的点A’’( ) B’’( ) C’’( ) D’’( ) E’’( )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教材P43图12.2-11)

3、归纳: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作标是;

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作标是

4、练习:教材P44练习第1题、第2题(完成于书上)

(二)应用:1、如图,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5,1),

B(-2,1),C(-2,5),D(-5,4),分别作出四边形ABCD关于y轴和x轴对称的图形。

三、巩固提高

1、分别写出下列各点关于x轴和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3,6)(-7,9)(-3,-5)(6,-1)(0,10)

关于x轴对称的点

关于y轴对称的点

2、如图,利用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分别作出与△ABC关于x轴和y轴对称的图形

四、反思归纳

1、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数学思想方法归纳:

学习课题:12.3.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教材P49-51

学习目标: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学习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学习方法:操作、归纳、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下列图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圆 B 长方形 C 线段D 三角形

2、怎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答:

3、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 ,相等的两边叫 ,另一边叫

两腰的夹角叫 ,腰和底边的夹角叫 4、如图,在△ABC 中,AB=AC ,标出各部分名称 二、学习新知

(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探究:教材P49

把活动中剪出的△ABC 沿折痕AD 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入下表

2、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 相等(简写成“ ”) 性质2 等腰三角形 、 、 互相重合。 3、证明以上性质: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二)应用

1、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BD=BC=AD ,求△ABC 各角的度数.

2、练习:教材51练习第1题,第2题(完成于书上) 三、巩固提高

1、(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10°,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

2、如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C 的度数.

3、如图,点D ,E 在△ABC 的边BC 上,AB =AC ,AD =AE ,求证BD =CE

四、反思归纳

1、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数学思想方法归纳:

D

C

B

A

D

C

A

B

学习课题:12.3.1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教材P51-53

学习目标: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应用。

2、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方法定理 学习方法:探索、归纳、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8,则周长为

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4,其中一边长为6,则另两边分别为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7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12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

5、如图,在△ABC 中,AB=AC ,

(1)若AD 平分∠BAC ,那么 、 (2)若BD =CD ,那么 、 (3)若AD ⊥BC,那么 、 二、学习新知

(一)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思考:(1)如图,位于在海上A 、B 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 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A=∠B .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2)我们把这个问题一般化,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如

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已知:在△ABO 中,∠A=∠B 求证:AO=AO

A

B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 也相等(简写成 ) (二)应用

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练习:教材P53练习第1题,(完成于书上)

3、如图,AC 和BD 相交于点O ,且AB ∥DC ,OA=OB ,求证:OC=OD

三、巩固提高: 1、如图,AD ∥BC ,BD 平分∠ABC . 求证:AB=AD .

2、如图,∠A =∠B ,CE ∥DA ,CE 交AB 于E ,求证△CEB 是等腰三角形

四、反思归纳

1、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数学思想方法归纳:

D

C

A B D C A B

学习课题:12.3.2等边三角形(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教材P53-54

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能够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学习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学习方法:探索、归纳、交流、练习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 相等

(2)等腰三角形 、 、 互相重合 2、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是 三角形,即 叫等边三角形。 二、学习新知

(一)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1、思考:(1)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用到等边三角形,能得到什么结论?

(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就是等边三角形?

(3)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

2、归纳: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二)应用1、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DE ∥BC ,交AB ,AC 于D ,E 。求证△ADE 是等边三角形。

E D C

A

B

2、探究:等边三角形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画出图形,找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并证明它们全等。

3、练习:教材P54练习第1、2题(完成于书上)

三、巩固提高

1、如图,△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BE=DC

2、如图,AB=AC,∠A=40°,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

AC于点D,求∠DBC的度数。

三、反思归纳

1、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数学思想方法归纳:

学习课题:12.3.2等边三角形(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教材P55-56

学习目标:1、证明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30°的性质.

2、有一个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简单应用.

学习重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学习难点:1、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与证明.

2、引导学生全面、周到地思考问题.

学习方法:探索、归纳、交流、练习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二、学习新知:

(一)探究:有一个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问题:用两个全等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你能拼出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2、由此你能想到,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BAC=30°.

求证:BC=1

2

AB.C

A

B

3、归纳:在直角三角形中,

(二)应用:1、右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 是斜梁AB 的中点,立柱BC 、DE 垂直于横梁AC ,AB=7.4m ,∠A=30°,立柱BD 、DE 要多长?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a ,求腰上的高.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2a ,∠ABC=∠ACB=15°,CD 是腰AB 上的高.

练习:教材P56练习(完成于书上) 三、巩固提高:

1、已知:如图,△ABC 中,∠ACB=90°,CD 是高,∠A=30°. 求证:BD=1

4

AB .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等于另一个锐角的2倍,这个角的平分线把对边分成两条线段. 求证: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的2倍.

已知:在Rt △ABC 中,∠A=90°,∠ABC=2∠C ,BD 是∠ABC 的平分线.

求证:CD=2AD .

四、反思归纳

1、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数学思想方法归纳:

D C

A

B

D

C

A

B

D

C

A

B

D C

A

E

B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 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 (板书)一、淝水之战 教师讲解: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学案

课题: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年级:高三 学科:生物 班级: 姓名: 编写人: 审核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 【阅读教材,基础检测】 一. 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二.种间关系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四.群落的演替 五.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 且有 的活动能力,可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针对练习:调查土壤中螨虫的种群密度用 法。】 2.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统计方法: 法(一般适用于个体 ,种群数量 的 群落)和目测估计法。 【提炼精讲】 一.群落的空间结构关注2个易错点

1.草坪中也存在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合理利用资源或空间的空间配置格局,它应存在于所有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 2.垂直结构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垂直方向上呈现“分层”现象,切不可将“同种生物”的高矮差异视作垂直结构;高山不同海拔地带应各自有其独特的群落,每一群落内部均各自具备其自身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故不同海拔地带分布有不同群落,不可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 二.有关群落演替 1.“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 注: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典例精练】 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2.某种植物病毒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 .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 .病毒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 .水稻和病毒V 是互利共生关系 3.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 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5.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感悟高考】 (2014·课标Ⅰ)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完整)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山东省宁阳实验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新人教 版必修1 第一部分:三维目标 一、介绍司马光、《资治通鉴》。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 è )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3、介绍“赤壁之战”。 知识与技能 能力目标 情感价值观 1.了解司马光及《资 治通鉴》相关常识; 2.了解赤壁之战的经 过及影响; 3.掌握相关文言常识; 学会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学习古人智慧,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赤壁之战可以是包括东汉丞相曹操南下后一连串战役;亦可单指于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所发生的战事,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曹操追击从荆州逃亡的刘备,后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孙权派遣大将周瑜、程普率军开赴前线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以火攻大破曹军。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二、自主性学习 1.学生正音正字,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诵读课文,初步熟悉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三、自主性学习效果检查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 枭()雄恶()其能为()操所先会()稽芟()夷大难皇室贵胄()鲁缟() 旌()麾()斫()慑()以实校()之难卒()合邂()逅() 荻()花张()天羸()弱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将军禽操五万兵难卒合 进住诚决 顷之,烟炎张天雷鼓大震 第三部分重难点解析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研读第一段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鲁肃闻刘表卒. 2、荆州与国.相接 3、士民殷富 .. 4、与操有隙. 5、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6、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7、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8、军中用事者 ... 9、如其克谐 .. 10、肃宣.权旨.

4.3群落的结构学案

高二年级生物导学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3节群落的结构 【学习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实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学习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习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习方法】 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学习过程】 A.自主学习 一、群落的概念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的集合,叫做群落。如果把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研究,那么这个群落的系统组分就是___________。同理,种群的系统组分就是___________。 2.种群水平上研究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是不同的,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群落水平的研究是另外一些问题:如_____________等,但二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群落是更高层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提醒:判断种群、群落,要看是同种生物,还是所有生物,是否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二、群落的结构特征 1.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______________。不同群落的______________有差别。 2.丰富度:群落中______________的多少。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间关系:研究群落的结构,不但要研究______________的组成,还需研究______________的关系,即______________关系,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特别提醒:群落的物种组成衡量指标是丰富度,组成群落的物种数目越多,其丰富度越高;反之,丰富度越低。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群落的丰富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丰富度高。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______________,使群落形成一定的_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2.垂直结构指在______________方向上,绝大部分群落都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__现象。森林中,高大的乔木占据上层,往下依次是灌木和草本植物,这种现象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结构,其形成与______________相关,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动物的分层现象依赖于______________,因为这种现象为其提供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水平结构也是群落的______________之一,因为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______________,同一地段上______________也有差别,它们常呈______________分布。 特别提醒:森林的垂直结构和水域的垂直结构是由光照决定的,高山由下到上的垂直结构是由温度决定的,动物的垂直分布是由植物的垂直分布决定。 B.知识点拨 一、种群、群落和物种的区别 1.种群与群落的比较 种群和群落都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 (1)种群专指这个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之和,而群落则泛指生活在此区域内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所以群落囊括了该区域的所有种群。 (2)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群落则是不同种群之间通过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3)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群落是生物种群组合成的更高层次的群体,具有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等基本特征。 (4)二者关系可表示为: 种群之和= 群落;种群? ? ?→ ?种间关系群落 2.种群与物种的比较 种群是物种生存、发展和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之间一定存有生殖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具有较稳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能够分布在不同的自然区域形成不同种群,这些种群间只存有地理隔离而不存有生殖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能形成新物种。因而种群是物种的存有形式、繁殖和进化的单位。 3.群落与物种的关系 群落是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同一物种的个体以种群形式分布在不同的群落中。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研究意义 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不同类型的群落必然具有不同的物种组成,所以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2.丰富度和优势种 (1)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其规律为:①热带→两极:物种多样性减小。 ②海拔高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小。

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案精选版

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18 将相和 学校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 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 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预习导航】Array 一、学习字词。 1.能给带点的字注音吗 允诺.()召.集( 渑.池()削.弱()击缶.() 胆怯.()将相 ..和() 2.读读下列词语。 蔺相如廉颇和氏璧胆怯鼓瑟侮辱 荆条躲避击缶抵御渑池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和氏璧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诸位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二、预习课文内容。 1. 读一读“资料袋”,批画知识点。填一填。 这篇文章选自,作者是。 2.《将相和》是根据,主要是和的 故事。文题中的“将”指“相”又是指; “和”的意思是;“将相和”的意思是: 。 3. 这篇课文共讲了个小故事,分别给故事加上小标题是: 【课堂探究】 三、合作探究。 1.课文题目为“将相和”既然有了“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 和”,“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呢

2.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大王,这块璧有点毛病,让我指给你看。” (1)这块和氏璧是稀世珍宝,真的有“小毛病”吗蔺相如为什么这样 说 (2)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从 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4.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品读全文,完成填空。 《将相和》这篇课文,讲了( )件事。分别是 ( )、 ( )、( )和( )。第一件事的起因 ( ),结果是( )。第二件事 的起因是( ),结果是( )。第三 件事的起因是( ),结果是( )。 三件事的总起因是( ) 五、学完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交流交流。 【达标训练】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答.(dā dá)应 便. (pián biàn)宜 病假. (ji ǎ jià) 回答. (dā dá) 方便. (pián biàn) 真假. (ji ǎ jià)

学案:种群和群落MicrosoftWord文档

《种群和群落》学案 一、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区别 例1在下列①?⑥叙述中,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依次是____ ①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②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马尾松③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 ④一个草原上全部的动植物⑤一个草原上全部的生物⑥一条河流及其河流里的全部生物 、种群的特征和增长曲线 目 项 征 特 定义特点或作用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内某种群的 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 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以变化 ③调查方法:法、法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期的个体数目 的 ①三种类型:型、稳定型、型 ②可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种群内具有生殖能力的个体数 目的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 死亡率对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起作用 迁入率和 迁出率 例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和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C.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D.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最直接因素之一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 体数,再求其_______ 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适用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 调查面积 cm210X 10 20 X 20 40 X 40 80 X 80 90 X 90 100 X 100 110 X 110 120 X 120 130 X 130 140 X 140 物种数量35691113131313 某同学根据该表,调查草原中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选取40 cm X 40 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 N4 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例4 (1)如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 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 果。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O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试题

第一章教案文本的构成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时间是2001年。(√)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有时会是一致的。(√) 4. 教学重点是指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应着重指导的内容,它多受教学目标的制约。(√) 5.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它主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6.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体。(√) 7.教学方法设计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不必考虑师生的特点。(×) 8.教学目标应考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但这三方面不必分列。(√). 9. 片断教学就是将40分钟的课的教学内容浓缩成短课(×) 10. 片断教学时间短,故不必设置导入与结课环节。(×) 第二章:识字写字教学 1.小学拼音教学不需教的韵母是() A.en B.iu C.enɡ D. iɑo 正确答案:D 3.关于拼音教学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A.示范模仿法、口诀法、手势演示法、局限法等,都是常见的拼读教学方法 B.歌谣是辨记声母、韵母的常用方法 C.应要求所有的小学生掌握直呼音节的方法 D.动画演示法一般用于学习单韵母 正确答案:B 4.“书写规范”中“规范”二字的意思是() A.笔画、笔顺正确,不写错字、别字、异体字等 B.握笔的姿势 C.整篇中每个字的大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空隙和距离 D.写字的坐姿、站姿 正确答案:A 5.语文教材中的识字教学资源,一般不包括() A.插图与注释 B.语文园地 C.单元导读与目录 D.课文 正确答案:C 6.标对了调号的音节是() A.qiū B.bīe C.tūi D.dūo 正确答案:A 7.“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是( )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一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第23课西晋和东晋 河北玉田城关中学刘雅芹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联系。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②通过对淝水之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内迁的各族。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①我国三国鼎立时期有哪三个国家?各在什么时间建立?都城在哪儿?开国皇帝是谁?

②在魏、蜀、吴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为什么? 2.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日益强大,这就为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束棗西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3.讲授新课(板书)第23课西晋和东晋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16年)(板书) 1.统一过程:(板书) 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图示讲解。(见板书设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死,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280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便告结束。 向学生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统一是在280年。 让学生看《西晋的疆域》图。 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司马氏控制的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客观原因: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的局面,由于统治阶段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地激化。 2.社会矛盾:(板书) ①八王之乱(板书) 根本原因:西晋统治者昏庸腐朽。

群落的演替学案2人教版必修

4.4 《群落的演替》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方面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关注人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重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导学过程】 1群落演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阅读课本请写出裸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 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看下面一个例子: 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讨论:火山喷发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有何异同呢? 初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面,或者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回忆日常生活中人类的哪些活动影响了群落的演替,怎样影响的呢? 【巩固练习】 1.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2.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华木,华木因不如云杉耐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教案必修1

第一部分:三维目标 掌握相关 第二部分:自主性学习 一、介绍司马光、《资治通鉴》。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è)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3、介绍“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可以是包括东汉丞相曹操南下后一连串战役;亦可单指于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所发生的战事,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

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曹操追击从荆州逃亡的刘备,后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孙权派遣大将周瑜、程普率军开赴前线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以火攻大破曹军。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二、自主性学习 1.学生正音正字,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诵读课文,初步熟悉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三、自主性学习效果检查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 枭()雄恶()其能为()操所先会()稽芟()夷大难皇室贵胄()鲁缟() 旌()麾()斫()慑()以实校()之难卒()合邂()逅() 荻()花张()天羸()弱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将军禽操五万兵难卒合 进住诚决 顷之,烟炎张天雷鼓大震 第三部分重难点解析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研读第一段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鲁肃闻刘表卒. 2、荆州与国.相接 3、士民殷富 .. 4、与操有隙. 5、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6、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7、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8、军中用事者 ... 9、如其克谐 .. 10、肃宣.权旨. 11、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 12、致殷勤 ..之意 13、比.至南郡 14、备南.走 二、指明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群落的演替学案(适用全国)

1.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 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 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 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4.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5.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学科&网

考向一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 1.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其中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参考答案】C 解题技巧 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判断 ①初生演替的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②次生演替的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 (2)从时间和速度上判断 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2.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语文版语文高一必修2第12课淝水之战教案

第12课《淝水之战》教案 《淝水之战》教案 教学目的 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二、积累文言词语; 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清华”。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 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重点掌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负责编纂,书名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三、诵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写出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 (教师可以制作powerpoint,如下图所示,逐项单击显示,以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四、布置作业 整理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总结作业 (一)通假字 1.年二十已下“已”通“以” 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 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阙”通“缺”,缺少 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趣”通“趋”,奔向 5.秦军逼水而陈“陈”通“阵”,列阵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 名词作动词 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3、栅淮以遏秦兵 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5、使不得上 6、时方与客围棋 使动用法 7、若败其前锋使……失败 8、欲不战以老秦师使……疲惫 9、击成,大破之使……失败 意动用法 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 (三)特殊句式 1、非汝,谁与成之宾语前置 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定语后置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图文稿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目标导入】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问题导学】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 1、一口池塘中的鲫鱼和所有生物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哪个层次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1)群落的定义:内聚集在中 的集 合体,叫做群落落。(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有生命的物质)要点:同时、同地、全部生物、彼此联系 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组成,优势物种(2)种间关系(3)群落演替(4)群落的空间结构(5)各种群占据的位置(6)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3、研究群落的基础 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物种丰富度的定义?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有何特点 观察书本72页图4-8和4-9,两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1)群落的物种组成意义:是区别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即群落中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三、种间关系 (1)种间关系包括哪几种类型?各举例说明。(2)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吗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什么

几种生物种间关系的易误辨析 (1)“大鱼吃小鱼”不一定是捕食。大鱼吃小鱼 ??? 同种鱼——种内斗争不同种鱼——捕食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2)要正确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①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 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②捕食 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 身的生存。反例: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不是捕食。 (3)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 争关系,如人吃玉米籽粒,而牛吃秸秆等。 (4)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 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规律方法: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增同减)。 (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 ①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 先达到最多,B 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 随着曲线A 的变化而变化,故 B 捕食A 。 ②依最大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 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 的,也可推出B 捕食A 。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 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 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2)两条曲线“交替消长”,则可 能为竞争关系或捕食关系。若两曲线的最高点相同为竞争关系,不同则 为捕食关系。 (4)两曲线“一升一降”,则为寄生关系或竞争关系。但竞争关系会导 致物种灭绝,即下降曲线能降到零,而寄生关系一般不会淘汰物种。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什么是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哪几个方面某岛屿上植物茂 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哪种结构的体 现? 1. 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 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类型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 教学目标: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名著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问:“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 2、交流:你对《三国演义》知多少? (三国的名称、三国的主要人物、三国所处的位置等等) 3、在一千七八百多年前,魏国的曹操打败了蜀国的刘备,企图一鼓作气消灭东吴,一统天下。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于是在赤壁爆发了一场有名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设疑:“赤壁之战”发生在遥远的一千七八百多年前,可为什么历史要记录下它?人们又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津津乐道?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思考。注意读准字音,并理解文中的词语。 2、交流——“步步为赢”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调兵( )将自不( )力波浪( ) ( )不防备 迎风( )望丢( )弃( ) 无心( )战不( )其数 (2)你理解了其中的哪个词语? (3)选择1个或几个补充完整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和《赤壁之战》有关的话。 三、突破重点,精思研读 (一)理清“火攻”的步骤 1、师生合作读文章第3段。 对呀,3万对50万,如此悬殊的兵力,黄盖也深知寡不敌众,所以他对周瑜说:“(),但因为他看到曹军的( ),于是他信心十足地提出:“如用 ( )。” 2、正如周瑜所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关键是怎么打? 指名朗读课文5——11小节,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试着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3、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精读每一步,学习复述,体会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所在。 1、火攻这一战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为什么? A——黄盖诈降 1)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2)引导学生分析 a 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 b 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4.4群落的演替学案答案

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结构 行政班级选修班级姓名使用时间年月日【学习目标】了解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理解群落的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过程 【自主预习】 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森林阶段 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4. 自然条件下,群落沿着一定的方向演替: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总生产量越来越高,稳定性越来越强。 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问题探究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答案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答案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苔藓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结果逐渐取代了地衣。

3.在森林阶段内,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 答案能。群落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外的一些种群,指的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4.群落的演替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吗?都能演变成森林阶段吗?为什么? 答案不能,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是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最后终止在一种稳定状态。并不是所有群落演替的顶极群落都是森林,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的顶极群落是草原,这主要与当地的气候条件、降水量等环境条件有关。 5.下图为在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 (1)上述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2)该演替过程的突出特征为: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判断正误】 1.有关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判断 (1)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2)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 (3)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4)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2.有关群落演替的原因、方向、特点的判断 (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 (2)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甚至可发生优势取代(√) (3)人类干预对群落的演替总是不利的(×) (4)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5)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6)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随讲随练】

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赤壁之战

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赤壁之战 教学目标: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 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 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 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 复述这些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名著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问:“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 2、交流:你对《三国演义》知多少? (三国的名称、三国的主要人物、三国所处的位置等等) 3、在一千七八百多年前,魏国的曹操打败了蜀国的刘备,企图一鼓作气消灭东吴, 一统天下。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于是在赤壁爆发了一场有名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设疑:“赤壁之战”发生在遥远的一千七八百多年前,可为什么历史要记录下它?人们又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津津乐道?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思考。注意读准字音,并理解文中的词语。 2、交流——“步步为赢”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调兵( )将自不( )力波浪( ) ( )不防备 迎风( )望丢( )弃( ) 无心( )战不( )其数 (2)你理解了其中的哪个词语? (3)选择1个或几个补充完整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和《赤壁之战》有关的话。 三、突破重点,精思研读 (一)理清“火攻”的步骤 1、师生合作读文章第3段。 对呀,3万对50万,如此悬殊的兵力,黄盖也深知寡不敌众,所以他对周瑜说:“( ),但因为他看到曹军的( ),于是他信心十足地提出:“如用( )。” 2、正如周瑜所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关键是怎么打? 指名朗读课文5——11小节,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试着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3、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精读每一步,学习复述,体会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所在。 1、火攻这一战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为什么? A——黄盖诈降 1)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2)引导学生分析 a 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 b 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c 从曹操接信后的举动看,你觉得曹操的弱点是什么? B——趁风驶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