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环境科学概论总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总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总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总复习

注:斜体为老师上课所提要求

题型: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论述

80%在此处已罗列

第一章

1全球性环境问题包括哪些?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促使世界环境从第一代环境问题扩展为第二代环境问题。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第一代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造成的区域性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煤和其他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大气污染。这种大气污染有两个主要类型。

1)还原型大气污染,主要是煤燃烧排出物造成的。其中主要的成分是颗粒物和SO2。典型的代表是5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类似的大气污染被称作伦敦型大气污染。

2)氧化型大气污染,主要是汽车发动机排出的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形成O3、NOx、醛类及过氧化硝酸酯等一系列有毒混合物。典型的代表是40年代、50年代的洛杉矶尤化学烟雾,在日本东京、我国兰州等地也有所发现。

②重工业废水或有机物废水,以及城市生活废水等引起的水污染,包括地表水(江河湖海)及地下水污染。

③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所造成的圬染。

④森林滥伐、草原过度放牧等不合适的垦荒造成的植被减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⑤土地不合理开发引起的水土流失、沙漠化以及非农业占用耕地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⑥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

第二代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全球性环境问题。

它的规模和性质,对人及其他生物的影响,以及预测或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都大大超过第一代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早已存在,但是80年代以后才逐渐引起人类的重视。其中最重要的有:

①全球气候变暖。据世界气象组织报道.1860年至1960年的100年间,全球大气温度呈下降趋势,气温升降幅度为-0.02℃至0.038℃。1970年至1992年,气温约上升0.45℃。

②臭氧层破坏。在上层大气的平流层下方,距地球表面30-50km的高空,臭氧含量相对偏高,被人们称为“臭氧层”。1970年英国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臭氧层有一个“空洞”。以后逐年的观察表明,臭氧层的破坏有增无减,由于臭氧层具有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的功能,因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所以臭氧层的变化引起了人类的忧虑。

③酸雨问题越过国界。酸雨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其排放到大气中的圬染物SO2、NOx等在大气中经各种物理化学变化,使雨水的pH降低。酸雨的研究至今才有100多年,而80年代酸雨由局部地区发展为全球性的问题。酸两跨越国界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还引起国际纠纷,演变出国家安全问题,由于酸雨对人类社会和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的严重危害。有人称之为“空中死神”。

④危险废物在全球转移。危险废物是废弃物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类。放射性废物和其他有毒的化学工业废物,例如多氯联苯.二恶英等化学物质,有害的重金属如汞、镉等,易燃易爆、强腐蚀性、毒性或感染性的物质等部是危险废物。有毒废料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有潜在的致命性的危害,而当前有毒废物的排放量随着化学工业、核工业等的发展而急剧增加。更为可怕的是人类至今也找不到安全可靠的管理办法。由于世界各国对危险废物的管理立法不同,或者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促使发达国家将危险废物向发展中国家或深海、公海等地转移。

⑤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本保证,这是充满生命的地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价之宝,但是人类活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生物多样性。20世纪以来,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灭绝,而进入90年代,科学家们估计每天灭绝140个物种,因而全世界有10%的高等植物种,3/4鸟类的生存受到威胁,全球270种龟类爬行动物中的42%、150种灵长目中的

2/3濒临灭绝.

第二代环境问题表现出环境污染的全球性和其影响的国际化,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CO2能够改变另一个国家的气候或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一个国家生产和排放的危险物质能够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一种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会导致全球二氧化碳增加。

2世界著名八大公害事件及原因?(知道是那种污染物引起的)

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内13个工厂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

2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持续雾天,而这里却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工厂排放的烟雾被封锁在山谷中,使6000人突然发生眼痛、咽喉痛、流鼻涕、头痛、胸闷等不适,其中20人很快死亡。

?这次烟雾事件主要由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和金属微粒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人们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了这些有害气体,以致酿成大灾。

3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伦敦城市上空高压,大雾笼罩,连日无风,而当时正值冬季大量燃煤取暖期。

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由燃煤引发的城市烟雾事件。

4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从20世纪40年代起,已拥有大量汽车的美国洛杉矶城上空开始出现由光化学烟雾造成的黄色烟幕。

?1955年,洛杉矶因光化学烟雾引起的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人数达到400多人,这是最早出现的由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

5日本水俣病事件

?从1949年起,位于日本熊本县水俣镇的日本氮肥公司开始制造氯乙烯和醋酸乙烯。

?由于制造过程要使用含汞(Hg)的催化剂,大量的汞便随着工厂未经处理的废水被排放到了水俣湾。

6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19世纪80年代,日本富山县平原神通川上游的神冈矿山实现现代化经营,成为从事铅、锌矿的开采、精炼及硫酸生产的大型矿山企业。

在采矿过程及堆积的矿渣中产生的含有镉等重金属的废水却直接长期流入周围的环境中,在当地的水田土壤、河流底泥中产生了镉等重金属的沉淀堆积。

7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1955年日本第一座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在四日市上马,1958年在四日市海湾打的鱼开始出现有难闻的石油气味,使当地海产品的捕捞开始下降。

8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日本九州爱知县一个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因管理不善,操作失误,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在脱臭工艺中使用的热载体多氯联苯,造成食物油污染。

3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时间、地点、成果)

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6月5日至16日,瑞典斯德哥尔摩)会议第一次把环境问题提到全球议事日程,开启了关于环境问题的国际性的对话、合作和讨论,环境问题正式进入国际事务。

会议宣读了著名的报告《只有一个地球》,通过并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7条基本原则和26条共同的信念)。

会议的重要成果:

把发展与环境联系起来,把贫穷与环境联系起来,强调通过发展解决环境问题和贫穷问题。

将每年6月5日订为世界环境日。

在1973年1月联合国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并建立了环境基金。

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6月3日至14日,巴西里约热内卢)

此次大会通过了5个重要的国际文件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气候变化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二章

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

?种群(Population) 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

?群落(Community)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Ecosystem) 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的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统一体。

?栖息地生物生活和能提供生物生存所需要物质的场所,称为栖息地(habitat)。

?生态系统彼此不是孤立的。一个生态系统可经过渡带过渡到下一个生态系统。过渡带包括两个相邻系统所共有的许多物种。

?地球上所有较小的生态系统和所有的生物群落都有联系,形成一个总的生态系统,即生物圈(biosphere),生物圈包括整个地球。

?生物的三种类型:

(1)生产者(producer)——即利用光能把周围环境中的无机物(非生物)养分制造成有机物质的绿色植物。其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还有几种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生产有机物。

(2)消费者(consumer)——即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物,或通过食物链间接以绿色植物为生的所有动物;

消费者的类别:初级消费者、第二消费者、多级消费者;

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

寄生物:寄生物所寄生的植物或动物称为寄主(host)。寄生物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它们既侵害植物,又侵害动物。

碎屑与食碎屑生物:碎屑(detritus)死的植物性或死的动物性物质以及粪便废弃物构成的大量有机物。食碎屑生物(detritus feeder)以碎屑为食物的生物被划分为单独一类的消费者。

腐生植物:少数开花植物是从碎屑中获得它们所需要的能量,而不是依靠进行光合作用来获得能量,这样的植物称之为腐生植物(saprophyte)。例如:水晶兰。

(3)分解者(decomposer)——即腐烂、分解,或把有机废物破坏并使养分回到周围环境中去的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由细菌和真菌两类生物组成。但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是分解者

?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

自养生物:能够利用光或无机化学能把无机营养物质制造成它们体内的有机物质的那些生物(如生产者)都称之为自养生物。

异养生物:以其他生物和它们的废物为食物的各种生物(已被描述为消费者、食碎屑生物和分解者)。这些生物都是利用已有的有机物作为它们的能量和营养物的来源。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竞争、掠食、共生。

共生关系有三种:互惠共生、共栖、寄生

?非生物环境部分分为:

物质代谢原料——太阳光、O2、CO2、H2O、无机营养物及食物(非生命的有机物质)。

媒质部分——水、土壤、空气。

基质部分——岩石、砂、泥。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五个)

(1)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

(2)能量只朝单一方向流动。

(3)流动中能量逐渐减少。

(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也不高(10%)。

(5)当生产的能量和消耗的能量相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平衡

3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水循环、碳氧循环、氮循环、磷循环。

水循环——蒸发、凝结和降水的过程形成了水循环。

碳氧循环——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成糖类等有机物质而释放出氧气,供动物需用。植物和动物又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而放出二氧化碳重返空气中。植物、动物死亡后的遗体经微生物分解破坏,最后也氧化变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无机盐类。

氮循环——大气中的游离氮不能为大多数生物所利用,必须由某些种类的细菌来固氮。植物从土壤中吸取硝酸盐和铵盐等,并在体内制成各种氨基酸,然后再合成各种蛋白质。动物借食用植物而取得氮。

磷循环——磷的主要来源是:磷酸盐岩石、动物化石的天然磷酸盐矿床、鸟粪层。磷在生物圈中只有较小的一部分进行生物地质化学循环,大部分是单方向流动过程,以致成为一种不可更新的资源,

4从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阐述我们所面临的危机及必须采取的对策

(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

?自然选择的作用:自然选择促进了人的直立;思维的形成(能够想到制造武器或工具);操作能力的形成;自然选择还可以解释一些种族之间的差异。

?人类是自然的过程)

(1)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生存所需的资料

(2)人类从环境索取的和排放入环境的不能超过环境所能承受的能力。

第三章

1全球气候变暖的机理(了解)温室气体(概念、气体(二氧化碳))及来源

(1)全球气候变暖的机理

地表温度是由地表接受太阳辐射能与从地表向宇宙发出的辐射能之差所决定的。太阳光主要以可见光的形式到达地面,30%被反射掉,剩余的被地表面吸收。被吸收的能量再以红外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而碳酸气体等微量气体成分会将其中的一部分阻挡住。如果吸收这些红外辐射的成分在大气中增多,阻挡了红外线向外释放,就将使地球变暖。

(2)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大气中存在的、能吸收红外辐射并对大气有加热效果的所有气体的总称。

?温室气体种类: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里昂等。

?造成温室效应最大的气体是CO2。

①二氧化碳

来源: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交通汽车尾气排放、森林砍伐。

②甲烷:

人为源——包括天然气泄漏、石油煤矿开采及其它生产活动,热带生物质燃烧、反刍动物、城市垃圾处理场、稻田等。

自然源——包括天然沼泽、湿地、河流湖泊、海洋、热带森林、苔原、白蚁等。

③氧化亚氮

主要发生源是土壤中硝酸盐的脱氮和氨盐的硝化

④CFCs

CFCs 是著名的破坏平流层臭氧的物质,因人类生产和使用这种化学物质,其浓度增加速度很快。

2气候变暖对农业、生态系统、渔业、水资源的影响

(1)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CO2浓度的增加,将增大农作物的生产能力。

?气候带和农业带有向两极方向移动的倾向,这样的移动会对农业和畜牧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气候变暖阻碍了发芽和生长过程的重要阶段,而且使土壤水分减少。

?中纬度地区的生产量因夏季干旱将减少10%~30%。

?对热带地区农业的影响——降水和土壤水分的减少危害半沙漠地区农作物,由于增加了热应力,会危害热带湿润地区的农作物和家畜

(2)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其变化速度将超过生态系统构成种群的适应能力,物种和生态系统的适应存在着某种突然进行的可能性,所以生态系统将变得不稳定,存在种群毁灭的可能性。

?在二氧化碳增大的大气环境中生物量增加,植被的水利用率将会增加。

?热带雨林的减少和荒漠化的进程——加速非洲大陆热带雨林的减少,撒哈拉地区严重的沙漠化现象预计将向热带稀树草原扩大。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3)气候变暖对鱼业的影响

?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预计将使沿岸地区的湿地消失,减少鱼虾类产卵、生长的场所,影响沿岸生态系统。

?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上升,伴随降水量和紫外线量的变化,将造成海洋基础生产量的变化,给海洋生态系统以重大的影响。

(4)气候变暖对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以改变地区降水量和蒸发的类型。

?水资源更加脆弱——气候变暖的综合效果将对河流流域、湖泊水质、滞水层和其它淡水水源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社会经济影响——水供给的减少,将给人类、农业、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

3对气候变暖的对策(。。。京都议定书)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改进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

?以CO2低排放的能源代替高排放量的能源

?发展非矿物能源,如水力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

?禁止滥伐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扩大植树造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

?加强国际合作,达成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议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京都议定书》。

4酸性物质(哪些,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来源

(1)酸性物质的天然排放源

?SOx的天然排放源: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土壤中某些机体在细菌作用下可分解某些硫化物、

海洋雾沫夹带一些硫酸到空中。

?NOx天然排放源:闪电、土壤分解

(2)酸性物质SOx,NOx的人工排放源

?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

?工业过程

?交通运输

5什么是酸雨?如何控制酸雨?

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值小于5.65的雨叫酸雨

(1)对酸雨的国际性行动

?欧洲—欧洲监测和评价计划(EMEP)。

?北美—美国的国家酸沉降评价计划(NAPAP)

?亚洲等地区——亚洲地区酸雨状态的国际研究项目“亚洲降水的化学和酸度(CAAP)”

(2)防治酸雨的措施

?使用低硫煤,节约用煤

?烟气脱硫

?发展植物净化

?发展替代能源

(3)SO2排污交易

?排污权交易是目前受到各国关注的重要环境经济政策之一。

?排污交易的主要思想是:在满足环境要求的条件下,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一样买卖,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

?其做法一般是:首先由政府部门推算出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并将其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排污权。政府可以选择不同方式分配这些权利,如公开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分配等,并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这些权利能合法买卖;排污者从其利益出发,自主决定其污染治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排污权。

?排污交易的好处主要有:费用有效性;管理成本低;有利于达标;促进经济发展;有助于实施总量控制。

6我国北方燃煤也较多,甚至多于南方(如冬天燃煤取暖),为什么我国大部分酸雨区却分布在南方?(碱性黄沙)

?我国北方碱性物质“黄沙”来自东亚沙漠(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腾格里沙漠、黄土高原等)。黄沙含钙较多、是碱性的,会对空气中酸性物质起中和作用。

7南极臭氧空洞(概念)

南极臭氧空洞是指在春季南极臭氧异常减少的倾向在逐年加重,并且臭氧总量异常变小的区域覆盖南极大陆的相当部分,形如洞穴的现象。

8破坏臭氧层物质

?氟氯碳化物( CFCl):汽车和冰箱等冷冻空调的冷媒、电子和光学组件的清洗溶剂、化妆品等喷雾剂,以及PU、PS、PE的发泡剂等等

?蒙特利尔议定书中称能对臭氧层产生破坏的CFC 11、CFC l2、CFC 113 、CFC 114、CFC 115 等

5 种 CFC 物质为“特定氟里昂”。

?破坏平流层臭氧层物质还包括有其他CFC:三氯乙烷、四氯化碳等有机氯化物和特定哈龙(哈龙1211、1301、2402)等有机溴化物。

9臭氧层破坏会对地球产生什么影响?

(1)臭氧破坏对健康的影响

?皮肤癌

?紫外线能导致白内障

?破坏免疫系统

(2)臭氧破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光合作用速率将降低

?由于浮游植物生长趋缓,将造成食物链中断的危机。

?光合速率降低亦表示二氧化碳吸收量会减少,使地球温室效应恶化。

10海洋污染问题、污染物种类

(1)海洋污染问题:海产品资源的枯竭、有害化学物质、漂浮的废弃物、原油污染等。

(2)海洋污染物种类

?石油及其产品——海上油井管道泄漏、油轮事故、船舶排污。

?重金属和酸碱

?农药——进入海洋经海洋生物体的富集作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易形成赤潮。

?放射性核素——海洋生物通过体表吸附或通过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并逐渐积累在器官中,通过食物链作用传递给人类。

?固体废物——严重损害近岸海域的水生资源和破坏沿岸景观。

?废热——局部海域,如有比原正常水温高出4摄氏度以上的热废水常年流入时,就会产生热污染,将破坏生态平衡和减少水中溶解氧。

11“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从太平洋东部的秘鲁海域到太平洋中部的赤道区域,每隔2-7年海面水温较往年增加1-2度,有时2-5度,这一现象要持续一年至一年半左右,尔后又恢复正常,这一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另一种与所谓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现象,即在广阔海域海平面水温低于往年的现象被称作“拉尼娜”现象。

12赤潮定义及原因(生物化学物理)

定义:赤潮是水中浮游生物量增大,使海水变色的现象。

原因:

?引起赤潮的原因——赤潮的发生主要是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①在生物因素方面:赤潮生物“种子”群落是赤潮发生最基本的生物因子。

②在化学因素方面:水体中的营养盐,主要是氮和磷、微量元素(如铁和锰)、特殊有机物(如某

些维生素和蛋白质)的存在形式和浓度,直接影响着赤潮的生长、繁殖与代谢,它们是赤潮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物理因素方面:水体相对稳定、水体交换率低、适宜的水温和盐度

?携带各种有机物和无机营养盐的城市生活污染和工业废水大量排放入海,导致海区富营养化,是引发赤潮的基本原因

13热带雨林对人类的重要功能

?为地球半数以上的生物物种提供了栖息和生存地。

?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热带雨林是一座天然药库

?能够帮助减少温室效应,具有维护地球气候平衡的功能。

?能大量吸收降雨,储存淡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洪水的发生。

?为地球上近一亿人口提供着生活资源和生存基础。

14热带林减少的原因(如森林砍伐、人口增长、过度放牧)

?森林砍伐——主要是发达国家的需求增长。

?人口增长——为满足粮食供应,将森林变作耕地。

?炊事薪柴的使用

?大规模放牧

15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有哪些?(如二氧化碳、动植物)

?对气候的影响:如果没有森林,水从地表的蒸发量将显著增加,将会产生异常气候,异常气候将导致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田荒漠化

?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热带雨林减少会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使全球气温变暖。

?动植物灭绝:随着热带林的减少,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至少将有25万—80万种动植物物种灭绝。

16荒漠化、土地退化

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土地退化” 是指由于一种作用或数种作用结合导致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降低或丧失。

17我国荒漠化的类型

?风蚀荒漠化——风蚀荒漠化的进程受气候、特别是受干湿程度的影响较大。

?水蚀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区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退化。水蚀荒漠化与土壤的质地紧密相关。人口密度较大,垦殖指数过高,也会导致水蚀荒漠化程度严重。

?草地退化——主要表现:草地群落覆盖度明显降低,单位面积产草量明显下降;草地质量变劣(有害(毒)草类的增加);裸露地表比例增加。

?土壤盐渍化——指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区由于旱地灌溉而形成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属化学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18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哪些?(即必要性)

?经济价值——资源价值,以食物、燃料和药品或日用品等被人类所利用;直接利用或以市场贸易形式利用。

?生态系统价值——具有净化水质、补给水源、形成土壤和调节气候等保护环境的功能。

19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

?人为因素:过度捕获、生存地区的破坏、竞争物种的引入。

?自然原因:适应性低的物种在与相当进化的相似物种的竞争中失败,导致个体群衰退。

?从生物学角度研究导致灭绝的原因是——遗传多样性的减少和作用于它的最少有效个体数(MVP)。

20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定义)、特性

定义:是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 累积、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特性:

?环境持久性——POPs对人类的影响会持续几代。

?生物积累性——由于它们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特性,可以被生物有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直接从环境介质或从所消耗的食物中摄取并蓄积。

?远距离迁移能力——能够随着大气流动、水体流动以及生物体的迁徒等实现长达数百、数千公里之遥的远距离迁移。

高毒性——POPs中不少都具有高急性毒性和水生生物毒性。大多数具有强烈的“三致”效应,即致癌、致畸、致突变性

21POPs的全球迁移(全球蒸馏、蚱蜢跳效应)

?研究发现这些高度稳定的化合物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 通过“全球蒸馏效应”和“蚱蜢跳效应”的过程在全球循环。

?全球蒸馏效应——从全球来看,由于温度差异,地球就像是一个蒸馏装置——在低、中纬度地区,由于温度相对高,POPs挥发进入大气;在寒冷地区,POPs沉降下来。

?蚱蜢跳效应——因为在中纬度地区季节变化明显,在温度较高的夏季POPs易于挥发和迁移,而在温度较低的冬季POPs则易于沉降下来,总体上会表现出POPs的跳跃式跃迁。

第四章

1人口增长的原因(如经济文化)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机械增长有重要影响。通过改变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

口的自然增率。

?文化因素——这一因素更多地影响着人口的自然增长。随着科学文学水平的提高,人口自然增

长率趋于下降。文化因素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

a)人们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平均婚龄也会相应推延。

b)科学文化水平愈发达,人们的生理知识、育儿知识、保健知识就愈丰富,促成婴儿死亡率

降低。

c)科学文化水平愈高,就愈加注意自身及其后代各项素质的提高,少生优育,把有限的收入

用于将子女培养成具有更高科学文化素质的现代人。

?医疗卫生——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着直接影响。

a)各种疾病致死的死亡率下降,即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b)对控制生育和实行优生优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额外因素——战争、车祸和天灾;癌、心脏病和其它疾病

2人口增长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使得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大为扩展,

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人口数量增多、人口分布集中、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得生活排污量剧增。

?进入20世纪,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比以前大大加快,人类的生产活动也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从而

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废弃物,对环境产生影响。

3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定义:

?指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

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4试分析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能动、被动、双向)?

(1)人口素质对环境的能动作用

?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的质量,同时也决定着实践活动所产生效果的规模与

性质。

?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在人口质量对人类环境的能动作用中,占有中心位置。

?人口的身体素质——是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人类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方向与时机,从而决定着人类

实践活动的性质。

(2)环境对人口素质的反作用

?环境对人口素质的反作用最为突出地表现在对人类身体健康和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人口的资源环境素质

?指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的知识、技能以及人类的生态环境意识的观念是否正确。?衡量人口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意识。

第五章

1三种主要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各自优缺点

?三种主要的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煤——蕴藏量较大。优点:运输方便,燃烧时产生热量大。缺点:采煤可能引起水土流失,

从煤矿排出的废水可能会引起水污染,烧煤比烧其他化石燃料更容易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石油——大多数的石油储藏于地下砂岩层或石灰岩层的小孔中。石油占全世界能源消费的1/3

以上

?天然气——由甲烷和其他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优点:产热量高,造成的污染要比石油和煤都

低,在输送管道建成后,气体的输送比较方便。缺点:极易燃烧,气体泄漏会引起爆炸并发生火灾。

2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太阳能不能替代化石燃料,因为太阳能只能在晴天才能获得,非常分散,要想获得

足够的能量,必须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收集。

?太阳能技术:太阳能电厂、太阳能电池、太阳能供热系统。

?风能实际上是一种间接形式的太阳能。利用形式:风力发电。

?风能利用的成本较低,而且不会产生污染。但是风速很稳定的地区极少,一般地区的风力利用

价值不大,风力发电机噪声较大,风叶极易被强风损坏。

?水能——水电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可再生能源。水电不会产生空气污染。而且水流提供的电流

很稳定,但建水电站可能存在一些生态环境风险。

?潮汐能——是水的另一种运动形式。需要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世界各地己经建成了少量的专门

利用潮汐能的电站。

?生物燃料——木柴、树叶、食物废料、动物粪便等。生物燃料也可以被转换成其他形式的燃料。

例如,将垃圾转化为沼气(甲烷),但单位能源值较低。

?地热——在某些地区,如冰岛和新西兰,岩浆加热能够使地下水沸腾。地热能的缺点:岩浆离

地而很近的地区很少,成本昂贵。

?氢能源——纯净的氢气可通过电解水来获得,但是运用此法获取氢气所需的能量,要比燃烧所

产生的能量要多。

?核能——核反应时产生的能量。核反应有两种类型:裂变和聚变。

?核电厂——核电厂中发生的是可控制的核裂变链式反应。反应中释放的热量用来将水转化为蒸

汽,转化成的蒸汽推动涡轮发电机的叶片,从而发电。

3最大持久性产量(定义)

?生物种群——在持久性(年年)的基础上不减少种群再生(繁殖和生长)的能力而能收获的最

大数目的个体。

?土壤——已经集约的土地能够种植或放牧而长久地不退化。

?水——地下水长久地供给而不致于用完的最大供水量。

4超过最大持久性产量的原因

?贪婪

?公有资源灾难(公地悲剧)

?供与求的经济学——贪婪或公有资源灾难而使资源恶化的一个因素是价格和供应之间的一般经

济关系。

?需要——开发资源超过最大持久性产量,可能是为了满足基本需要而使产量超出需求。

?无知——过度收获的产生也可能是由于不知道什么是最大持久性产量。

?缺乏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了解

第六章

1环境污染(概念)

是指有害的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扩散、迁移、转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污染源分类

?污染源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

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称。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可把污染源分为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如正在喷发的火山。

?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是环境保护研究和控制的主要对象。

?污染源按环境污染的主要对象(受体),可分为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壤污染源以及生物

污染源等。

?按向环境排故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污染源可分为点污染源、线污染源和面污染源(合称为非

点污染源)。

?按照人类社会活动功能,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

源。

3大气污染效应、空气主要污染物

(1)大气污染效应

?由于大气污染的作用,可以使某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使生态环境受到冲击或失去平衡,

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这种因大气污染而引起环境变化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效应。(2)空气主要污染物

?颗粒物质、硫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

4光化学烟雾概念

?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合物(HC)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新的二

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主要发生在阳光强烈的夏、秋季节。

?主要污染源是汽车排放的CO、NOx、HC三种污染物。

5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运用法律的手段限制和控制污染物排放数量和扩散影响范围;

?运用技术手段减少或防止污染物的排放。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合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治理排出的污染物

6控制或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途径

?改革能源结构——发展城市燃气、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能源

?发展集中供热——热电联产供热、集中锅炉房供热、余热利用供热

?进行燃料的预处理、改革工艺设备

?改善燃烧过程等。

7水体自净、水中污染物及其来源

(1)水体自净

?受到污染的水体,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污染程度逐渐降低

——水体自净。

(2)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

坏——水体污染。

(3)水中污染物及其来源

?点源——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一般均由管网或沟渠收集后在某一定点排放到受纳水体,这种排

放源称为点源。

?非点源——城市和农业径流一般具有多排放点的特征,故称为非点源。

?耗氧物质——在受纳水体中可被氧化并消耗溶解性分子氧的物质称为耗氧物质。耗氧物质通常

为生物可分解的有机物,但也包括某些无机化合物。

?营养物质——氮和磷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两种营养物质,同时也是污染物。

?病原微生物——在废水中发现的微生物主要包括来自患病的人和动物的细菌、病毒与原生动物。

?悬浮固体——从废水带入受纳水体中的有机和无机颗粒称为悬浮固体。

?盐类

?毒性金属与毒性有机物

?热

8污水处理技术(知道哪些为一二三级、选择题)???

?按其作用原理,可分为三类: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

?物理法——沉淀、筛滤、气浮、反渗透

?化学法——混凝法、中和法、氧化还源法、电解法、吸附法、电渗析法以及汽提法、吹脱法、

萃取法、化学沉淀法等。

?生物法——利用微生物新陈代谢功能,使污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被降解并转化

为无害的物质,使污水得以净化。属于生物处理法的工艺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稳定塘、土地处理法、厌氧消化法

9城市水处理系统(知道哪些为一二三级、选择题)???

?城市废水处理技术按处理程度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

?预处理的目的是保护废水处理厂的后续处理设备。

?一级处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沉降或气浮去除废水中的固体污染物。

?二级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去除一级处理出水中的溶解性BOD5,并进一步去除悬浮固体物质。

?当二级处理无法满足出水水质要求时,则需进行废水的三级处理。三级处理过程中可能使用化

学处理及过滤方法或将二级处理出水小心地灌入土壤中,利用土壤—作物系统去除污染物。三级处理出水高品质的饮用水相近。

?预处理单元:格栅、沉砂池、破碎机、调节池。

?一级处理:沉淀池

?二级处理:滴滤池法、活性污泥法、氧化塘法、生物转盘法(RBC)。最后消毒处理。

?三级废水处理或高级废水处理:过滤、活性炭吸附、除磷、脱氮、土地处理。

10土壤环境元素背景值、土壤环境容量

(1)土壤环境元素背景值

?土壤环境元素背景值简称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

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

(2)土壤环境容量

?所谓土壤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

最大负荷量。

11土壤污染的类型

按照土壤污染源和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土壤污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水质污染型——即利用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受污染的地表水进行灌溉而导致的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型——即大气污染物通过干、湿沉降过程而导致的土壤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型——主要是工矿排出的废渣、污泥和城市垃圾在地表堆放或处置过程中通过扩

散、降水淋溶、地表径流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的土壤污染。属点源型土壤污染

?农业污染型——是指农业生产中因长期施用化肥、农药、垃圾堆肥和污泥而造成的土壤污染。

属于面源污染

?综合污染型——由多种污染源和多种污染途径同时造成的土壤污染。

12污染土壤的防治与修复

(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

?加强污灌区土壤质量的监测与管理

?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改良土壤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2)采取措施修复核污染的土壤

?物理改良法——重金属污染物大多富集于地表或耕作层内,采用排土(挖去污染土层)、客土(用

非污染客土覆盖于污染土上)法

?化学改良法——通过向土壤施加化学抑制剂可以改变有毒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方向,使其被淋

洗或转化为难溶性物质以减少被作物吸收的机会。

?改变耕作制度

?生物改良措施——利用生物的吸收转化来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

13固体废弃物定义、特点、分类

(1)固体废弃物

?固体废物亦称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中利用完其使用价值

后丢弃的固体状或泥浆状的物质,它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

(2)固体废物的特点

?污染的特殊性——固体废物既是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的“终态”,又是这些环境污染的”源

头”。

?资源性——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点来看,所有被称为“废物”的物质,都是有价值的自然

资源,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之得到充分利用。

(3)固体废物的分类

?我国新制定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冶法》中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废渣)和城市生活

垃圾两类。

14固体废物处置原则(三个)

?“三化”原则,即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15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

(1)热化学处理方法

?常用的热化学处理技术上要有焚烧、热解、湿式氧化技术等

(2)焚烧

?焚烧法是对固体废物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综合处理过程,是对可燃性固体废物进行破坏的一

种无害化处理方法,也是有机物的深度氧化过程。

?适合焚烧的废物主要是那些不适于安全填埋或不可再循环利用的有毒废物

?优点:可以回收利用固体废物燃烧产生的热能;大幅度地减少可燃性废物的体积(一般可减少

80%~90%);彻底消除有害细菌和病毒,破坏有毒废物,使其最终成为化学性质稳定的无害化灰渣。

?缺点:只能处理含可燃物成分较高的固体废物,否则必须添加助燃剂,使运行费用提高;而且

易造成二次污染,特别容易产生二噁英;为减少二次污染,要求焚烧设施必须配置控制污染的设备,这又进一步提高设备的投资和处理成本。

(3)热解

?有机物在高温(500~1000℃)缺氧条件时会发生裂解,转化为分子量较小的组分。

(4)湿式氧化技术

?湿式氧化法又称湿式燃烧法,适用于有水存在的有机物料。

(2)生物处理

?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固体废物的分解作用。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堆肥化、沼气化、废纤维素糖化、生物浸出等

(3)堆肥化处理

?堆肥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人为地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

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化过程。

?堆肥化的产物称作堆肥,是一种土壤改良肥料

(4)厌氧消化法—沼气化处理

?在完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利用多种厌氧菌的生物转化作用使废物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分解

为稳定的无毒物质,同时获得以甲烷为主的沼气,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而沼气液、沼气碴又是理想的有机肥料。

16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技术

?固体废物处置可分为海洋处置和陆地处置两大类.

(1)海洋处置

?主要分为海洋倾倒和远洋焚烧两种处置方法。

?海洋倾倒—是利用海洋的巨大环境容量,将废物直接投入海洋的处置方法。

?远洋焚烧—利用焚烧船将固体废物运至远洋处置区进行船上焚烧的处置方法。

(2)陆地处置

?陆地处置主要包括土地耕作,土地填埋以及深井灌注几种。

?土地填埋按法律可分为卫生填埋和安全填埋

17环境噪声的特征

?具有局限性和分散性:即环境噪声影响范围上的局限性和环境噪声源分布上的分散性,噪声源

往往不是单一的。

?噪声污染还具有暂时性: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不积累、也不持久,声源停止发生,噪声即消失。

18噪声的控制技术

?噪声在传播过程中有三个要素,即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控制噪声必须考虑这三个因素。

?声源控制:改进机械设计;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加强行政管理。

?传播途径控制:闹静分开,增大距离;改变方向.

?设置屏障:在噪声源和接收者之间设置声音传播装置,可有效防止噪声的传播,达到控制噪声

的目的。设置屏障,除用林带、砖墙、土坡、山岗外,主要指采用声学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吸声、隔声、消声

?吸声——即利用吸声材科或吸声构造来吸收声能的方法。

?隔声——隔声就是在声源和接收者之间设置一道重量大、气密性好的材料,把声音传播的空间

分成互不相通的两部分。

?消声——消声是指利用消声器来降低空气噪声传播的一种方法。按其结构分为三类:阻性消声

器、抗性消声器、小孔多孔消声器。

?隔振——隔振的主要方法也是在振动源与结构之间装设减振器。

?减振阻尼材料——在金属薄板上凃一层阻尼材料,亦可达到减振降噪的效果。

?个人防护——当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难以达到标准时,往往需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佩带护耳器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范围

1、简要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地点和污染物。(P9)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30、12 (2)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48、10 (3)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52、12 (4)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光化学烟雾;5-11月 (5)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苯;1953开始发现 (6)富山事件(骨痛病):污染物——镉;1931——1972、3 (7)四日事件:污染物——SO2、煤尘及重金属粉尘;1970年 (8)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1968年 2、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P11)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等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P14) 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基础)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心)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长远目标)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4、了解近几年世界环境日(6.5)的主题及意义。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义: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意义: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意义: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自考环境科学概论试题-赢在路上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 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环境污染D.生态破坏 2. 属于大气污染的人为污染源是【】 A.火山喷发B.自然尘埃C.工业排放D.海浪飞沫 3. 我们看到某些冰箱上附有绿色标志,意指其较少的使用了【】 A.CO2B.CH4C.绿色物质D.氯氟烃 4. 保护臭氧层的公约是【】 A.《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B.《长程越界空气污染公约》 C.《气候变化框架公约》D.《巴塞尔公约》 5. 与水体的富营养化有关的是【】 A.核试验B.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C.酸雨D.大量施用农田化肥 6. 《巴塞尔公约》控制的是【】 A.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B.生活垃圾的越境转移 C.固体废物的越境转移D.工业废物的越境转移 7. 交通噪声占城市环境噪声的【】 A.30% B.50% C.70% D.100% 8. 按照危险废物转移的国际条约是【】 A.《21世纪议程》B.《巴塞尔公约》C.《开罗宣言》D.《东京宣言》9. 下述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属于就地保护的是【】 A.自然保护区B.植物园C.动物园D.树木圆 10. 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 A.石油B.森林C.矿石D.风力 11. 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属于哪种污染【】 A.物理B.化学C.生物D.物理化学 12. 无机汞在水环境中,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转化为毒性更强的【】 A.金属汞B.汞的化合物C.汞的络合物D.甲基汞 13. 全球变暖会导致降水带的移动,一般会使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A.增加B.减少C.不变D.异常变化

14. 在总悬浮颗粒物中一般直径大于10μm的粒子是【】 A.飘尘B.降尘C.细颗粒物D.粗颗粒物 15. 平流层臭氧吸收【】 A.紫外线辐射B.红外线辐射C.γ射线辐射D.α射线辐射 16. 如果地球森林大面积消失,下列可能发生的是【】 A.CO2增加B.SO2减少C.O3减少D.NOx减少 17. 引起赤潮的原因是【】 A.氰化物污染B.毒物污染C.陆源N、P超标排放D.塑料垃圾 18. 衡量噪声强弱的物理量是【】 A.频率B.声强C.声压级D.噪声级 19. 堆肥化属于固体废物一般处理的【】 A.预处理技术B.焚烧热回收技术C.热解技术D.微生物分解技术 20. 下列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 A.石油B.森林C.草原D.太阳能 21. 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可采取【】 A.编制生态规划B.生态工艺C.生态农场D.无污染工艺 22. 下述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属于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是【】 A.自然保护区B.植物园C.动物园D.风景名胜区 23. 按范围划分,离人类最近的环境是【】 A.聚落环境B.地理环境C.地质环境D.宇宙环境 24. 通常所说的工业“三废”是指【】 A.废气噪声废水B.废水废渣噪声C.废气噪声废渣D.废水废气废渣 25. 可对植物叶片产生覆盖作用的大气污染物是【】 A.颗粒物B.SO2C.NO2 D.PAN 26. 目前被认为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 A.CO2B.氟氯烃C.石油D.煤 27. 微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 A.加热作用B.反射作用C.穿透作用D.中毒作用

最新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50%)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2、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噪音、振动、热、光辐射、放射性。 4、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短缺、自然灾害。 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的建议。 6、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7、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之上,之下的中间尺度。 8、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有石油污染、__重金属污染______ 、放射性物质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9、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和,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和因素。 1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和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4、TOC 总有机碳 5、TOD 总需氧量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4、监测水质好坏的指标有哪三大类?举例说明并简要说明各类中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5、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三大类?各类分别包含哪些污染物?举例说明(6分)。 2、天然水体中的主要成分有哪几类?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H4的含量一般为2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D ) A、太阳能 B、风 能 C、地热 能 D、核能 2、以下何种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 D )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优选.)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真菌、病毒等)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了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态破坏:外界的压力和冲力超过生态系统的阀值(自我调节能力的极一次污染物限值)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口容量:是在不损害生物圈或者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的资源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应的人口数量的多少。 (4)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5)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环境效应(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从而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6)大气污染:是指大气污染物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致对公众健康、动植物、大气特性以及环境美学因素等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 (7)PM10:是指粒径小于十微米的大气悬浮物的总称。 (8)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一次污染物)和生成物(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殊混合物,即称为光化学烟雾。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其水质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并达到了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 (10)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可以间接的反应出有机物的含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升数表示(mg/L) (11)化学需氧量(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的氧的毫克数表示(mg/L),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KMnO4)和重铬酸钾(K2Cr2O7). (12)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生物放大:生物有机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元素或稳定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最新环境科学概论模拟试题

环境学导论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大气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强。 2、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2、半衰期:进入土壤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4、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5、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底质的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及功能的现象,称水体污染。 6、光化学烟雾:含有NOX 和烃类大气,在阳光的紫外线(290~430nm)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叫光化学烟雾。 7、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8、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 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9、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10、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土壤环境自净作用的速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叫土壤污染, 11、生化需氧量: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12、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13、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4.噪声: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统称为噪声。如机器的轰鸣声,各种交通工具的马达声、鸣笛声,人的嘈杂声及各种突发的声响等,均称为噪声。 二、填空: 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利用的科学。 2、大气的运动是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大气的力中,以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重力最为重要。而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3、常用的水中有机物污染指标包括CODcr、BOD5、TOC、TOD。 4、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卫生填埋,但需注意防止土壤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5、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6、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 2. 原生环境 3. 次生环境 4. 最差限制律 二、思考题 1. 环境要素的重要属性 2. 环境结构的主要特点 3. 环境系统的特点 3. 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关系 4. 环境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5.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6. 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大气边界层 2.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物 4.一次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 6.总悬浮物(TSP) 7.可吸入颗粒物(PM10) 8.还原型大气污染 9.氧化型大气污染10. 光化学烟雾11 有效源高 二、思考题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化学转 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 3.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4.逆温形成过程 5.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6.大气扩散模式 7.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8.烟气控制技术 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 矿化度 2.水体富营养化 3.一级污水处理 4.二级污水处理 5.赤潮水华 6.COD 7.BOD 8.TOC 9.PCB 10.PAH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球上的水是一种既丰富又紧缺的资源? 2.天然水的组成及影响天然水成分的因素是哪些? 3..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及分类。 4.水体污染定义及污染水质指标。 5.水体污染源及特点。 6.水体中的污染物及特点。

7.需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8.植物营养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9.石油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0.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1. 水污染防治工程 12.水污染防治对策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盐基饱和度 2. 土壤背景值 3. 土壤环境容量 4. 土壤净化 5.土壤碱化度 6.半衰期 7.残留量8活性酸度9潜性酸度 二、思考题 l.土壤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说明它们对土壤的性质与作用有哪些影响? 2.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3.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4.什么是盐基饱和度?它对土壤性质有何影响? 5.试分别分析土壤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作用原理与特点。) 6、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哪些?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几个范围值。 7.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8、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或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9、土壤中化学农药是怎样迁移转化的?其降解方式有哪些? 10、常见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有哪些?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弃物 2.危险废物 二、思考题 1.简述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2.简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原则 3.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处理方法 4.简述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 5. 比较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方式的优缺点。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噪声污染, 2.分贝, 3.放射污染, 4.电磁污染, 5.光污染, 6.热污染 二、思考题 1噪声污染特点 2.噪声污染控制 3.电磁污染对人体危害机理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一、填空题 1.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数量超过()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出现环境污染。 2.光化学烟雾是由碳氢化合物和()的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的混合物。 3.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氧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光化学氧化,另一种是()氧化。 4.大气污染中,根据污染物的生成过程及化学性质的不同,可将污染物分为()和()。 5.大气污染中,为便于分析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运动,按污染源特点可分为()污染源和()污染源。 6.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的降水。 7.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由()和()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8.农药在土壤中降解包括化学降解、生物降解和()降解。 9.噪声和微波对环境的影响,同属()污染。 10.所谓生物多佯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一—植物、动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11.“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主要地概括了()的概念。 12.中国环保三大政策是指:预防为主、()、强化管理。 13.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是(),环境质量评价是人们认识环境质量的手段和工具,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 14.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 15.对林地土壤进行土壤污染评价时,应选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级标准。 16.1996年我国颁布了《》(GB3096—1996)用以代替1982年颁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17.生物监测结果之所以具有可比性,是由于生命具有()。 18.某一污染物质如SO2的环境质量指数可看成是(),区域的环境质量指数可看成是综合指数或分指数。 19.在一定的环境影响因素的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时间和()变化特征。 20.作水环境影响评价须先同主管的环保部门确定河段或水域的功能和环境()值。 21.人类对森林生态环境的要求有()和经济需求。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属于生态环境破坏的是() A.大气污染B.水体污染 C.大面积砍伐森林 D.噪声 2.在大气的可变组分中不包括() A.C02B.H20 C.N2 D.SO2 3.降尘离子一般直径为() A.大于10um B.小于10um C.等于10um D.不大于10um 4.属于大气大气污染的天然污染源是() A.燃料燃烧B.森林火灾 C.交通运输 D.农业排放 5.不易产生光化学烟雾的条件是()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概论 1.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不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①探索全球围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其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12月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10月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每年5-11月 水俣事件1953年开始发现富山事件(骨痛病)1931年发现直至1972年3月 四月事件1970年米糠油事件1968年 3.大气结构 ①对流层特点:一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方向上有强烈的对流,二是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 ②平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小,气温趋于稳定。在平流层中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优势。 ③中间层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④热成层由于太阳和宇宙射线的作用,该层大气部分空气分子发生电离,使其具有较高密度的带电

粒子,故称电离层 ⑤散逸层空气受地心引力小 4.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5.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如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 x 6.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从污染源排放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扩散、运输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其他条件(如、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在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空气原有组分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二次污染源。这一反应过程称为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 7.光化学反应:大气中存在着吸光物质,可在大气中引起化学反应。这时。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8.光化学烟雾的特征是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刺激人们眼睛,伤害植物叶子,能使橡胶开裂,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9.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是由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组成的,是以NO2光解生成O的反应引发,导致了臭氧的生成。由于碳氢化合物的存在,促使NO向NO2的快速转化,在此转化中自由基(特别是HO.基)起了重要作用。致使不需要消耗臭氧而能使大气中的NO转化成NO2,NO2又能继续光解产生臭氧。同时转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又继续与碳氢化合物反应生成更多的自由基,如此继续不断地进行链式反应,直到NO或碳氢化合物消失为止。所产生的醛类、O3、PAN等二次污染物最终产物。 10.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它是个相对概念,以 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 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 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 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 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 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 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 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 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 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11.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 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12.大气污染物扩散: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湍流扩散运动,以及大气 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扰动运动而被输送、混合和稀释。 13. 声压: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力产生起伏,这个起伏的部分,即超过静压的量称为声压。 声压级:指表示声音的大小的一个声压对数比,用L p表示,单位分贝(dB)。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概念: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①外部世界, 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①是环绕于人类周围①客观 事物①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 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①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①总体。 环境法中①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①各种天然①和经过人工改造①自然因素①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 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①研究对象, 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①发生 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①科学。其目①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①影 响及其环境质量①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①各个独立①、性质不同①而又服从整体 演化规律①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①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①不利影响。其原因是人类认识①局限性和环境①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①,没有人为因素或 人为因素很少①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①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 概念: 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①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①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①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①浓度,达到 了足够①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①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①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①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①污染源。)人为源(指人类①生产活 动所形成①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毒影响①物质。 气溶胶体:是空气中①固体和液体颗粒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①悬浮体,它①粒径在1微米 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颗粒物(TSP): D(粒径)在100?im以下,其中多数在 10皿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① 各种粒子①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10μm①颗粒物能被鼻腔①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μm①飘尘却能长 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80%^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可达 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①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 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指进入大气①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 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①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①新①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发生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