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消防安全教育知识

消防安全教育知识

消防安全教育知识
消防安全教育知识

家庭篇

一、家庭火灾预防

1、厨房防火

学会安全使用煤气、液化气

使用煤气、液化气时,要有人看管,做到点火后不离人。防止火焰意外熄灭而造成煤气、液化气泄漏。防止漏气,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不存放可燃物。

保持楼道通畅

发生火灾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紧脱离险境,而楼道是逃生的必经之路,所以要保持楼道内的通畅,以防发生火灾时因楼道堵塞延误逃生时间。

慎防气老虎

液化气钢瓶与炉具间要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使用时,先开气阀再点火;使用完毕,先关气阀再关炉具开关。不要随意倾倒液化石油气残液。发现燃气泄漏,要迅速关闭气源阀门,打开门窗通风,切勿触动电器开关和使用明火。

2、电器火灾的预防

防火要点

(1)正确摆放电视机,保证良好的通风散热环境。

(2)收看电视时间不宜过长,一般连续收看5—6小时后应关机一段时间,待机内热量散发后再继续收看,高温季节尤其注意。

(3)看完电视后勿忘拔下插头,或关掉电源,以免变压器长时间通电过热引起事故。

(4)选购电热炊具,一定要购买合格产品,最好是选购具有较高市场信誉度的名牌

产品,具有质量保证,千万不要贪图便宜购买“三无”产品,伪劣产品。

(5)根据家庭电气线路情况和电表的承载能力,选购适当功率的电热炊具,千万不

要一条线路上同时使用多个大功率电器,以免造成电气线路短路着火。

3、家用电器的安全使用有“十忌”

(1)忌使用没有安装电度表的家用电器,致使用电无数,浪费电;

(2)忌使用未安保险的家用电器,以防止因漏电短路,超负荷造成火灾等严重事故;

(3)忌使用电源线接头处有金属丝裸露在外的家用电器,以免裸露的电源线和电器用具的金属外壳相碰;

(4)忌使用未接地的带有地线的电器,一定要把地线接地后才可使用;

(5)忌用湿布湿手去揩擦或接触开关及其他的电器用具;

(6)忌先把家用电器开关打开后再插上电源插头。如使用电视机、收音机、电冰箱、电风扇、电熨斗等电器用具时,应先插上插头接通电源,然后打开电器用具上的开关;不用时,则应先关好电器用具上的开关然后才拔出电源插头;

(7)忌在同一个插座上同时使用多种耗电量大的电器用具,以防电线过热起火;

(8)忌让儿童玩弄电器用具;不懂电工基本知识的人,也忌随便拆装电器,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9)忌乱拉乱接电线,以免损破绝缘层,发生漏电事故;

(10)忌用水或清水灭火器来扑救电气火灾,发生电器线路起火要迅速将电源闸刀或开关拉开,切断电源,当带电电线落在身旁时,应单脚或双脚同时跳离危险区,以防止跑步时产生“跨步电压”而发生触电事故。

4、家里一旦发生火灾,首先不能惊慌,其实要采取科学方法灭火。现介绍几种常用的灭火方法:

(1)冲水冷却法:用水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熄灭火焰,或用水喷射到附近的可燃物上,使可燃物兔遭火焰辐热的威胁,避免燃烧。

(2)隔离灭火法:电视机万一起火,绝不可用水浇,可以在切断电源后,用棉被将其盖灭。灭火时,只能从侧面靠近电视机,以防显像管爆炸伤人。若使用灭火器灭火,不应直接射向电视机屏幕,以免其受热后突然遇冷而爆炸。

(3)窒息灭火法:油锅起火时应迅速关闭炉灶燃气阀门,直接盖上锅盖或用湿抹布覆盖,还可向锅内放入切好的蔬菜冷却灭火,将锅平稳端离炉火,冷却后才能打开锅盖,切勿向油锅倒水灭火。

初级阶段的火灾,如果发生在家里,可用浸湿的棉被、麻袋等去覆盖,也能使火熄灭。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在家里炒菜的时候油锅起火了,只要迅速用锅盖盖住油锅,然后把锅端开就没事了。这是因为锅盖把着火的油和空气隔开了,油得不到足够的空气,也就得不到必要的氧气,没有氧气,油就不能继续燃烧。同样道理,用浸湿的棉被、麻袋等去覆盖着火的燃烧物,并将燃烧的东西全部盖住,也是为了阻挡氧气的进入,使火熄灭。但对付初起的火灾, 关键在于“快”,不能使火有扩大蔓延的机会。

5、家庭火灾逃生自救

住户发现起火后要迅速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时要讲清详细地址、起火部位、着火物质、火势大小、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并派人到路口迎接消防车。在火灾初期,如果火势

不大,自己完全可以自行扑灭,千万不能惊慌失措,头脑一定要保持冷静和清醒,迅速利用家中常备的简易灭火器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救火灾。

居室内很多装修材料在燃烧后会产生有毒气体,火灾发生后居民一定要注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同时,1个普通的小型泡沫或者干粉灭火器在失火初期会有很大的帮助,有条件的家庭应该至少配备1个这样的灭火器。

逃生时要注意途径和方法的选择。火灾发生后电梯往往是最危险的地方,不能乘坐电梯逃生。

当大火封住安全通道时,住宅的阳台不仅可以让住户向外呼救,也是很好的逃生方法。

住在二楼的住户可以选择跳楼逃生,先将床垫、沙发等物品扔到楼下,然后人再跳到这些软物上,获救的可能性较大,高层住户跳楼一定要慎重,不到最后时刻不要轻易跳楼,要坚守到消防人员到来。

如果已经被大火包围,注意不要藏在死角,尤其小孩不要藏在床、桌子下,这样不仅让消防人员难以找到,而且这些东西本身就是可燃物,容易造成更大危险。要设法把屋里的被褥、门、墙壁和地板等全部弄湿,用湿床单、毛巾塞住门缝,延长房屋耐烧时间,给消防人员争取时间。

企业篇

一、企业火灾预防(一)

1、企业消防技能培训

企业平时要对员工加强消防技能教育培训,员工要学会组织、引导在场群众疏散、逃生,并积极做好火灾扑救工作。

2、设置安全指示标志

要设置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火灾事故应急照明灯,严禁被遮挡、覆盖,保证安全有效。

3、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企业应当遵守消防法律法规,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履行消防安全职责,保障消防安全。

4、加强员工灭火技能训练

要按照国家有关消防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专兼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装备,加强消防队员和员工的灭火技能训练,提高预防和扑救火灾的能力。

5、定期开展消防宣传教育

定期组织职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确保消防组织、人员、责任制度和防范措施落实。

企业火灾预防(二)

1、劳动密集型企业不能将员工密集宿舍设置在车间或者仓库的建筑内。

2、公共聚集场所要保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严禁安装铁栅栏或门上锁,影

响疏散。

3、在建筑物周围严禁乱搭乱建违章建筑,影响人员逃生和灭火救援疏散。

4、禁止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对装饰织物等要进行防火阻燃处理。

5、要定期组织开展防火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火灾隐患。

二、企业火灾逃生自救

1、在扑救初起火灾时,必须遵循“先控制后消灭,救人第一,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

(1)先控制后消灭

对于不能立即扑救的火灾,要首先控制火势的继续蔓延和扩大,在具备扑灭火灾的条件时,展开全面的扑救。对密闭条件较好的室内火灾,在未作好灭火准备之前,必须关闭门窗,以减缓火势蔓延。此外,还可采取断绝可燃物的方法控制火势的蔓延和扩大。如将起火后附近的可燃物及时移至安全地点,不能搬动的,采用不燃材料隔挡;对易燃、可燃气体,可采取关闭有关阀门,切断可燃物的供给;对于流淌的可燃液体,可用泥土、黄沙筑提等方法,阻止其流向易燃、可燃物存放处。

(2)救人第一

火场上如果有人受到火势的围困时,应急人员或消防人员首要的任务就是把受困的人员从火场中抢救出来。在运用这一原则时可视情况,救人与救火同时进行,以救火保证救人的展开,通过灭火,从而更好地救人脱险。

(3)主次分明

扑救初起火灾时,要全面了解并认真分析火场情况,区别重点与一般,对事关全局或生命安全的物资和人员要优先抢救,之后再抢救一般物资。发现起火后,无论火势大小,都应及时拨通119电话,向消防部门报警。火灾的发展令人难以预料,即使火势较小,但由于对起火物质的性质不了解,使用灭火器材不当或者灭火器材失效等原因,扑救不力,会造成火势越来越大。若此时才想起报火警,由于错过了火灾初起阶段灭火的时机,会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

有些火灾不能及时报警,主要原因有:

1)不会报警;

2)错误地认为消防队灭火会收费;

3)存在饶幸心理,以为自己能扑灭;

4)企业发生火灾怕影响评先进、评奖金,怕消防队来了影响不好,怕消除队批评,怕追究责任;

5)有的单位甚至错误地规定报警需领导批准才行。

上述因素的存在严重延误了报警时间,往往使火灾不能得到及时控制,最终酿成重大和特大火灾,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说:“报警早,损失小”是无数次教训的总结,及时报警是起火后的首要行动之一。

2、在企业人员集中的场所,火灾的突然降临,会使火灾现场被困人员感到大难临头,惊惶失措,争相逃命,互相拥挤,结果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因此,在火灾发生初期,组

织人员采取有效措施疏散被困群众,实行自防自救就成为火灾现场的一个首要课题。

(1)要有疏散预案

为帮助受火势威胁的人员有秩序地脱离危险区,必须有组织地进行疏散。一旦发生火灾时,应按既定方针和工作预案组织疏散。人员疏散工作,应设专人组织指挥,分组行动,互相配合。在消防人员未到达现场之前,火场上受火势威胁的人员必须服从着火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组织指挥,当公安消防队到达火场后,由公安消防队组织指挥。着火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应主动向公安消防队汇报火场情况,积极协助公安消防队做好疏散工作。

(2)酌情通报情况,防止混乱

在人员集中场所的火灾初期阶段,人们还不知道发生火灾,若被困人员多,且疏散条件差、火势发展比较缓慢,失火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就应首先通知出口附近或最不利区域内的人员,让他们先疏散出去;然后视情况公开通报,告诉其他人员疏散。在火势猛烈,并且疏散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可同时公开通报,让全体人员疏散。

(3)分组实施引导

由于人们急于逃离火场的心理作用,起火后可能会峰拥而滞于通道口,造成拥挤堵塞,甚至发生挤压。此时,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要设法引导疏散,为人们指明各种疏散通道。消防中心控制室内或分控制点收到自动报警信号,值守人员通过监控、电话或员工迅速赶到起火点,证实后立即启动灭火装置或利用附近的消防设备、器材灭火,同时拨通119电话,向公安消防部门报告火警,然后开启事故广播系统,依照烟、火蔓延扩散威胁的严重程度区分不同的区域层次顺序,逐楼层、逐区域地通知,并沉着、镇静地指明疏散路线和方向。

(4)自救互救

1)楼内失火可向着火层以下疏散,逃生时不要乘普通电梯。

2)在火场中逃生,首先要防止有害烟雾对人身的伤害。

3)身上着火,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覆盖压灭火苗。

4)当楼梯被烈火、浓烟封闭时,可通过窗户、阳台逃往相邻的建筑物,或者寻找没有着火的房间,或将门窗封闭,防止烟火入侵。

5)如果烟雾很浓,房门已经烫手,说明大火已经封门,再不能开门逃生。此时应该将门缝塞严,泼水降温,呼救待援。也可以利用室内备存的绳索或者将撕开的床单扭成绳状逃生。

灭火篇

一、灭火的基本方法

1、火的燃烧原理

(1)笼统地说,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反应均可称之为燃烧,俗称为火。

(2)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或三要素:可燃物、助然物和着火源。

(3)可燃物、助然物和着火源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存在,相互作用,才可以发生燃烧,也就产生了火。

2、火灾的危害

(1)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的火灾经济损失每年都在10.66亿元以上,我省平均每年烧掉1.66亿元,广东火灾损失约占全国15.6%。

(2)残害生命。火灾的危害远不止物质损失,它更带来家破人亡。1990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年有1952人死于火灾,广东平均每年死于火灾的也有233人,占全国的11.9%。尤其严重的是火灾还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历史上,古罗马城一场大火,引发骚乱,毁掉了一个王朝。火灾的破坏力可见一斑。

3、灭火的基本方法

(1)抑制灭火法:将化学灭火剂喷入燃烧区,中止链式反应而使燃烧终止。例如:用ABC干粉灭火器灭火,在我们生活工作的地方一定要配有灭火器。

(2)隔离灭火法:将燃烧物与周围可燃物隔离或者分开,从而使燃烧终止。例如:液化气炉着火,迅速关闭气源即可灭火:迅速搬开起火点处的可燃物质,迅速将火扑灭,并可防止火灾蔓延。

(3)窒息灭火法:即采取适当的措施,阻止空气进入燃烧区,有效减少燃烧物周围空气中的氧含量,造成助燃物质缺乏或断绝氧气而熄灭。例如:油锅着火,关掉气源,立即用锅盖盖住着火的油锅,并用湿布盖住周围的空隙。

(4)冷却灭火法:就是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从而使燃烧终止。最常用的灭火剂就是水。

二、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1、常用灭火器的种类和使用范围

常用的灭火器有:干粉灭火器、1211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

(1)干粉灭火器分为ABC类和BC类两种,ABC类干粉灭火器可用于固体、液体、气体着火;BC类干粉灭火器主要用于扑灭液体和气体着火。

(2)1211灭火器主要用于扑灭电器设备、各种装饰物等贵重物品的着火(由于此灭火剂严重破坏大气臭氧层,所以仅限于在国家规定的必要场所配备使用)。

(3)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用于扑救贵重设备,档案资料、仪器仪表、600伏以下的电器设备及油类火灾,但不能扑救钾、钠、镁等轻金属着火。

(4)泡沫灭火器能扑救一般固体、油类等可燃液体火灾,但不能扑救带电设备和醇、酮、酯、醚类有机溶剂的火灾。

泡沫灭火器要每四个月检查一次,药剂一年更换一次。

2、灭火器的灭火原理

(1)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原理

二氧化碳气体可以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2)干粉灭火器的灭火原理

干粉灭火器内充装的是干粉灭火剂。干粉灭火剂主要通过在加压气体作用下喷出的粉雾与火焰接触、混合时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灭火;并在高温作用下形成一层玻璃状覆盖层,从而隔绝氧,进而窒息灭火。另外,还有部分稀释氧和冷却作用。

3、灭火器的正确使用

(1)干粉灭火器的使用

撕去灭火器的铅封,拔去保险销,一只手握住胶管,将喷嘴对准火焰的根部;另一只手按下鸭嘴阀或提起拉环,向前平推,左右横扫,不使火焰窜回。

(2)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

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有两种:

1)手动开启式(即鸭嘴式)灭火器。使用时先拔去保险销,一手持喷桶把手,一手紧压压把,二氧化碳即可自行喷出,不用时将手放松即可关闭;

2)螺旋开启式(即手轮式)灭火器。使用时,先将铅封去掉,翘起喷筒,一手提把,一手将手轮顺时针方向旋转开启,高压气体即可自行喷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