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

宁国市河沥溪初中“五航远行”教学模式

八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王淑萍主备时间:2018年11 月 26 日复备人:王淑萍复备时间:2018

.首义成功 军旗升起

.开国大典 国旗飘扬

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陕北会师

1935年10月(吴起镇)

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渡过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瑞金出发结果:经过:中

国工农红军长征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红军不怕远征难”,毛泽东伟大的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在下面这首气势磅礴的诗中体

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描写的事件不包括

()

A.巧渡金沙江

B.飞夺泸定桥

C.过雪山草地

D.井冈山会师

2.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A.遵义会议

B.会宁会师

C.井冈山会师

D.吴起镇会师

二、材料解析题

毛泽东的诗词《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长征》

①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指红军长征途中的什么事?使红军在长征途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③红军长征之“难”,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7课《壶口瀑布》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 17、壶口瀑布 第一课时 一、回顾复习 1、导入: 毛主席曾说:“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李白曾在黄河壶口感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壶口,两岸石壁峭立,河口狭如壶口,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泻而下,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它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2、作者简介。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3.资料链接。 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黄河壶口瀑布古已闻名,《水经注》载:“禹治水,壶口始。”明代有位诗人《壶口》一诗赞道:“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双腾虬浅直冲斗,三鼓鲸鳞敢负舟。”明代陈维藩在《壶口秋风》诗中描写到“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黄河西出昆仑,源远流长。雄伟多姿的龙门、世称“九河之蹬”的孟门山(位于龙门与壶口之间)与四时迷雾的壶口瀑布最为壮观,号称黄河三绝。壶口瀑布更以它气吞山河之势、声绝九霄之壮著称于世。 二、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语言,掌握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3.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合作探究 1.给加点字注音。 轧.钢()轧.账()倾轧.()迂.回()推推搡搡.() 霎.时()刹.那()潺.潺()寒噤.()怒不可遏.() 2.解释下列词语 寒噤:噤若寒蝉:弥漫: 【整体感知】 3.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4.作者在开篇处提到“两次到过那里”,文章重点描写哪一次?为什么这么处理? 【自主质疑】 5.在学习过程中,我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我还有哪些内容不太理解?请写下你的困惑。 我的发现: 我的疑点: 四、精讲点拨 再读课文,深层探究。 4.作者在描写雨季和枯水期的壶口瀑布时,分别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 【品味体悟】 6.仔细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②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五、学生小结 六、达标测试 七、布置作业:

17.《庄子》一则 导学案

《庄子》一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 2.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衣。 3。体会夸张手法的运用,理解课文中阐述的道理。 链接材料: 1、作品简介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52篇,现在仅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文中大量采用寓言故事,作为阐明事物反复做比说明抽象的道理,避免了干巴巴的说教,使人易于接受其观点。《庄子》散文的语言辛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及艺术魅力。 2、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做过漆园吏。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当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庄子对当时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他无力改变现实,又心有不甘,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的自由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此文。 3、积累出于《庄子》的寓言和成语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越俎代庖望洋兴叹朝三暮四薪尽火传东施效颦盗亦有道枯鱼之肆每况愈下涸辙之鲋邯郸学步 4、《逍遥游》的主要观点:人应该参透功名利禄、权势地位的作用力,打破其束缚,是精神活动臻至优游自在,无牵无挂的境界。 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 节选自《》。,名,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和“”,与道家始祖并称为“”。代表作《庄子》。《庄子》。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知识梳理 3、重点字词 冥鲲鹏怒

2018人家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练习题(无答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人马,再回山。”这是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歌,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美蒋勾结,发动内战 2.一个美国知名学者在谈到长征时说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蒋介石的魔爪”具体是指( )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北伐战争 C.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D.南昌起义 3.中央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 A. 1934年10月 B. 1934年12月 C. 1935年1月 D. 1936年1月 4.“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 去远方。”—《长征组歌》。你认为“红军主力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 ) A.准备北上抗日 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 C.与国民党决战 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 5.83年前,一次闪烁着革命理想光芒的远征,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挥之不 去的长征情结。长征途中“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事件是()A. 四渡赤水 B. 遵义会议 C. 飞夺泸定桥 D. 吴起镇会师 6.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下列长征途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排列正

确的是( ) ①遵义会议②巧渡金沙江③吴起镇会师 ④飞夺泸定桥⑤会宁会师⑥爬雪山、过草地 ⑦四渡赤水 A.①⑦②⑥④③⑤B.①②④⑦⑥③⑤ C.①②④⑥⑦③⑤ D.①⑦②④⑥③⑤ 7.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写道:“十余万共产党人于1934年10月逃出他们在江西的防御阵地…用一年时间步行约6000英里,这是人类耐久力的伟绩,至今仍具有传奇性.”他说的“具有传奇性”的“伟绩”是指() A. 南昌起义 B. 井冈山会师 C. 红军长征 D. 百团大战 8.下列关于遵义会议叙述不准确的是() A. 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B. 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 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9.“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了( )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B.进军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 C.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 D.长征胜利,红军开始抗战 10.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会师,该会师是() A. 会宁会师 B. 井冈山会师 C. 腊子口会师 D. 吴起镇会师 11.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B. 巧渡金沙江 C. 吴起镇会师 D. 四渡赤水河 12.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奔向一个目标,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对“长征精神”理解正确的是( )

17课导学案(教师)

《有趣的生命时钟》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生字,理解“精神焕发”“盗窃”“大螯”“花卉”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段。 3.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生物节律现象、特性以及生物节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多彩的生物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愿望。 4.了解课文举例说明的方法,领悟课文中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 5.会用关联词“不仅……而且……”“除……还有……”“不是……而是……”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举例说明生物节律现象、特性的内容;揣摩课文表达顺序,了解课文举例说明等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1.看图设疑。提问:在一幅海边招潮蟹图上添画一个钟面,你不觉得奇怪吗?对此你有什么猜想? 2.揭示课题。招潮蟹和时钟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了解。(板书课题:17.有趣的生命时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三读课文,在书上勾画批注相关内容。 一读(放声读),读准音、读顺句,不好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多读几遍。 二读(小声读),思考:什么是生命时钟现象?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生命时钟现象? 三读(默读),边读边想,看看阅读中有哪些问题不太明白,准备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2.检查自读情况,交流自学成果。 (1) 出示生词:精神焕发、盗窃、大螯、花卉。指名读、齐读。出示带生词的句子,逐句指名读;抓“焕”字理解“精神焕发”,联系句子说说在文中的意思;说出自己对“盗窃”的理解;看图理解“大螯”。 (2)指名说说不好读的地方,指导学生练习读正确、读顺畅。 (3)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什么是生命时钟?指名结合课文内容交流,不做深入讨论。 (4)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生物时钟?教师相机点拨:第1段抓总结概述句,第2段抓过渡句,第3~5段抓总起句(中心句)。在学生交流中,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了解各种构段方式。 (5)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老师梳理归结,用以引导进一步学习。 三、结合资料,阅读第1段 1.同学们觉得“节律”不太好理解。请大家读读第1段,联系课文,揣测一下这个词的意思。指名交流后,请学生查查词典,说说词典上的意思。再请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生物节律。小结:生物节律是生物在进化的漫长历程中,在体内形成的一种近似钟的机构,它能够随着时间的变化,调节本身生理活动,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开始、进行和结束。我们也俗称“生物钟”。 2.生物节律有两个关键词:时间、活动。再读第1段,列出课文所述动物、植物的活动时间表,想想作者是怎样说明什么是生物时钟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17课壶口瀑布

三、探究文本、体会情感 1.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拓展思考学习完课文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和感悟? 六、课堂小结: 七、实践天地 本课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借助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着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请仿照课文,自选景物,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八、布置作业: 1.发挥想象,将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改写为一篇游记。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要求:具体明确,文从字顺。不少于500字。 2.完成《随堂同步练习》118——122页内容。

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二、(三)文体常识 1.游记 2.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四)壶口瀑布简介: 壶口瀑布,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消除文字隔膜。 1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告诫(jiè)推搡(sǎng)霎时(shà)驰骋(chí chěnɡ)漩涡(xuán wō)寒噤(jìn)迂回(yū)汩汩(gǔ)湿漉漉( lù)铸就(zhù)出轧(zhá)雾霭(ǎi)潺潺(chán )弥漫(mí)刹那(chà)震耳欲聋(lónɡ)前呼后拥( yōnɡ)怒不可遏(è)挟而不服(xié)3.解释下列词语 寒噤:寒战。因受冷或受凉而身体颤动。 出轧:从轧钢机里出来。 驰骋:奔跑霎时:极短时间。 迂回:回旋,环绕。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多形容随从多,排场大。 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和浩大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推推搡搡:形容连续不断地推。搡:猛推。

17《猫》导学案

17《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预习作业: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解决课后生字词语,及阅读中感觉有疑难 的语句; 2、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猫的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以及表 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 3、品读课文,赏析细节描写. 4、研读课文中抒情议论之语句,探究人们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 揭示了文章什么主题. 5、动手写写:假如你是天堂里的小花猫,远方的小黄猫,可怜的 第三只猫,对捉去小猫的过路人,对周家丫头,对文中的“我”,

等等,你最想说什么?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欣赏猫的图片. 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检查预习: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忧郁污涩怅然蜷伏惩戒凝望诅骂怂恿叮嘱

四、读猫,说故事 我养了几只猫?你最喜欢哪一只猫? 怎么说呢,老师先举个例子.(边看书边讲述,给学生示例)比如,我说第一只猫,可以这样说:我是郑家养的第一只猫.我的老家是主人家的隔壁.来到新家,我也很喜欢,常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主人的三妹做游戏.主人们都很喜欢我,活泼可爱.它可是不久,我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两个月以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主人们.同学们看,老师在说第一只猫的故事时,运用了第一人称,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意,不仅交代了这只猫的来历,还说了这只猫的个性特点——它的活泼,是不是啊?还交代了它的结局.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说,好不好啊?(生:好) 那就沸沸扬扬的读起来,讲述第二只、第三只猫的故事. (选择两人讲述故事即可,若同学讲述不精彩,可以再请一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导学案及答案

17、《奇妙的克隆》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培养严谨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培养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习惯。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搜集作者及关于克隆知识的资料。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囊.胚期()蟾蜍 ..()蝌.蚪()鄞.县()性腺.()胰蛋白酶.()分泌.()濒.临()孵.化()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濒临: 神通广大:拍案叫绝: 相安无事:难能可贵: 课堂探究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课文的有关介绍,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3、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 (4、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 (5、“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6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 当堂检测 一、辩论会 克隆猴的成功意味着克隆人本身没有技术障碍,于是就有一位法国女科学家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大胆的提出了克隆人的设想,克隆人在这个世界进入新世纪之后似乎正款款向人类走来,意美权威科学家相继宣布携手共同展开克隆人的努力,英国政府也解除了克隆人类最初级胚胎的禁令,从而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克隆人的禁区。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那么,你赞成克隆人技术吗? 我们来一场小辩论好不好?注意辩论的要求。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语言要简明扼要,要针锋相对。 二、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分泌(mì) 渗透(sèn) 胚胎(pēi) B.两栖(xī) 乳腺(xiàn) 哺乳(bǔ) C.脊椎(jǐ) 爪蟾(chán) 濒临(bīn) D.草莓(méi) 繁衍(yǎn) 匍匐茎(jìng)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这里指想象,假想)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导学案(有答案)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并能理解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自主预习 1. ,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2. ,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3. ,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4.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三、合作探究 1.材料展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依据诗词内容,说明共产党人对待长征的态度。 (2)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反映了哪些具体的事件? 四、随堂演练 1.在长征路上毛泽东提出红军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建议,其主要目的是( ) A.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B.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C.摆脱敌人前堵后截的危急 D.使部队得以休整 2.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 A.吴起镇 B.会宁 C.甘孜 D.懋功 3.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应是( )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③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④强渡乌江⑤渡过金沙江 ⑥飞夺泸定桥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③⑤⑥① C.③④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4.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在( )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5.1936年10月会师于甘肃会宁的红军三大主力是( ) A.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 B.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C.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D.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6.1933年秋,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五次“围剿”的重点是( ) A.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B.闽浙赣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中央革命根据地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1933年秋 2.1934年10月 3.1935年10月 4.甘肃会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导学案(答案不全)-最新学习文档

第 1 页 【学习目标】 1. 概述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掌握尼克松访华 和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2. 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及代表性的外交成就。 【学习重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全方位外交。 【学习难点】中美关系改善和中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自主导学】(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第_______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建交:(1)原因:随着中国_______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2)过程:①1971年7月,_______秘密访问中国;②1972年,_______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_______;③_______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_______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全方位外交 1.背景: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_______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举措:(1)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 。 (2)如今,中国已与世界上___多个国家建交,参加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 (3)多次举办各种国际会议。中国举办首届“______”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 3.格局:形成全方位、_______、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4.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_______、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合作探究】 1.结合课本探讨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提示: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等) 2. 材料一:“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美国总统尼克松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冷战的色彩越来越浓,世界战略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1)苏联军事力量迅速发展。美苏争霸进入“苏攻美守”的阶段。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2)与此同时,中苏关系发生急剧变化。“珍宝岛事件”使中苏关系恶化。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苏联对中国造成极大威胁。 分组讨论:中美关系为什么会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转机? (提示:从美国来讲,1.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2.增加对付苏联的资本,打中国牌牵制苏联;3.希望进入中国市场,获取经济利益。从中国来说,1.从整体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2.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缓解国家安全压力;3.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概括: 3.通过本课的学习归纳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①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达标测试】 A 卷 1.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后,美国代表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在联合国会议大厅里跳起舞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代表们“在联合国会议大厅里跳起舞”的原因是( ) A .中日关系正常化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美关系正常化 D .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 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下列事件与时间一一对应正确的是 ( ) ①周恩来亚非会议,求同存异 ②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③中美正式建交 ④中日正式建交 A .1971年、1972年、1979年、1955年 B .1955年、1971年、1972年、1979年 C .1955年、1971年、1979年、1972年 D .1955年、1972年、1971年、1979年 B 卷 3. 下图所示内容体现了( ) A. 世界各国空前团结 B. 世界贸易自由化完全实现 C.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D. 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拓展提升】 材料一 1971年……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上获知……消息的那一瞬,情不自禁地仰天大笑。这是中国人豪迈的笑,也是让全世界震撼的笑。当时西方几乎所有有影响的报纸,都刊登了乔冠华仰天大笑的这张照片。有报道夸张地说,“乔的笑”把日内瓦大厅的玻璃都震碎了。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乔冠华这一世纪之笑,仍然散发着强大的感染力。 (1)令身为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如此开心的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只是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动力之一;到了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则成了发展中美关系的最主要动力……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制度保证。中共十四大后,中美关系之间的贸易、投资、技术合作迅猛发展。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2年,中美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中美关系的核心和重大利益问题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中美关系与改革开放之间的联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我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中美的不断发展。 材料三 分歧不应该成为中美合作的绊脚石。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哈德利表示,面对经济增长乏力、地区冲突不断、全球变暖加剧等一系列挑战,中美两个大国加强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合作应对挑战”应该是未来两国关系的关键词。 (3)结合材料三,你认为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前提是什么? 相互尊重、支持、合作;互不干涉内政;中国发展壮大,立足于世界舞台等。(言之成理即可)

最新八(下)第17课《壶口瀑布》导学案及答案

21.《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1 一、积累与运用 2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3 趱.行( ) 嗔.怒( ) 面面厮觑.( ) 这陋.( ) 朴.刀( ) 4 凭.地( ) 5 省.得( ) 兀的 6 ..( ) 聒.噪( ) 怄.( ) 2 把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7 酷热端的干系寻思逞辨勾当吹嘘怨怅劈头劈恼 8 (1)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2)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9 3 辨析近义词,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10 (1)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___________( 走行跑挨)。 11 (2)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_______(走行赶跑)过去, 12 谁敢五更半夜走? 13 (3)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_________(直下通)流,都叹气吹嘘…… 14 (4)却才见你们________(看探窥)望,惟恐是歹人,因此赶来看一看。 15 4 试品评下列人物的语言。 16 (1)杨志道:“都管,你不知。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闲常太平 17 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 18 19 20 21 (2)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你听我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军官见了 22

无千无万,都向着我喏喏连声。不是我口浅。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23 提辖,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值得恁地逞能!休说我是相公家都管,便是村庄一个老的。也24 合依我劝一劝!只顾把他们打,是何看待!” 25 26 27 28 29 30 31 二、思考领悟 3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33 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唱道: 34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35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36 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37 汉子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那里去?”那汉38 子道:“挑出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众军商量道:39 “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40 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41 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你理会42 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43 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44 没气力的话来!” 45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46 “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47 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48

17《原毁》导学案

17《原毁》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课前检查: 1.作者简介: 愈(768—824),字,自谓,世称,谥号“”,后人尊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人。与同为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等。 3.古文运动: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和柳宗元一起提出“”“”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之首。 二、文题解读: 《原毁》是韩愈的“”(《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原”就是,“原毁”就是。 三、背景介绍: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况,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和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从而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四、预习检测 认真听朗读,注意字音 (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口头回答问题) 五、诵读课文后,结合学案解释并疏通研讨课文第一节 1.自行译读,解释第一段中文中重点的字词: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古代女子称丈夫;古代指普通百姓 (2)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

中国红军长征资料(一)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但由于王明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万人,分别自瑞金、鄠都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七年级历史第十七课导学案

第十七课君主集权的强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概括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等史实。 2、说出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 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说出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认识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 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 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自主学习: (一)、满洲的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学生阅读99-100页“导入框”及本目课文、插图等,作读书批注并思考回答: 1、努尔哈赤在历史上起了哪些作用? 2、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为什么叫作“后金”? 3、除了阿骨打之外,宋元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努尔哈赤和他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4、皇太极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5、清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6、清朝为什么能够入主中原?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学生阅读100-101页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批注并思考回答: 1、清朝初期,中央政权机构怎么设立?雍正帝和乾隆帝怎样调整中央政权机构? 2、联系102页“自由阅读卡·沈阳故宫”和100页插图(乾清宫、军机处),说说中央政权发生了什么变化? 3、清政府怎样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4、根据101页“动脑筋”:“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描绘的情境有什么问题吗? 5、文字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6、温故知新:列举秦、汉、明、清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三)、组内讨论: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的措施有哪些利弊?(提示:从正反方面分析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措施的利弊;君主集权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利,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17、《猫》导学案

17、《猫》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定位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对比手法的使用。 2、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3、体会作者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检测 1、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实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污sè()sǒngyǒng() bì女() quán伏()chéng戒()chàng然()zǔ骂()红líng()3、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能够分为几个部分?找出相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三、自主学习,互助合作,质疑释疑 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一只猫的故事。 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能够看出来?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4、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 5、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②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④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描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6、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a、默读第15 16段。 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②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b、自由诵读第17-29段。 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导学案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主备人:刘美善总课时:审核:课题: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目标1.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疑问与笔记t 教学内容 一、课前回顾 ※温故知新:明朝前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预习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⑴条件:明朝前期,国力; ⑵目的:①扩大明朝的; ②加强与的联系。 2、概况 ⑴时间:1405—1433年; ⑵次数:先后次; ⑶航海规模(第一次):人多,船艘; ⑷到达范围: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东海岸和沿岸。 3、意义和影响 ⑴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和; ⑵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 ⑶是世界史上的空前壮举; ⑷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⑴倭寇:明朝初年,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⑵、危害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脏。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遭到巨大损失。 2、戚继光抗倭 ⑴戚继光抗倭的经过: ①16世纪中叶,戚继光受命组织抗; ②戚继光组建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开赴台州抗倭; ③荡平境内的倭寇; ④赴福建、广东和共同作战,取得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⑵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③“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 ④戚继光具有卓越的才能。 ⑶评价戚继光;戚继光是一位英雄。 二、展现提升 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另有,电影电视剧《戚继光》上映联播。 四、梳理巩固:『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想一想,戚家军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崇敬? 五、达标检测 1.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的皇帝是() 三一学校_七__年级___历史__学科导学案

【同步练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人教)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同步练习 .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某校学生编排课本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 甲: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爬雪山,过草地,挥师北上 丙: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丁:长征胜利后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乙、丁 .甲、丙 .乙、丙 .丙、丁 .遵义某校准备开展一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周年”合唱音乐会,演唱《长征组歌》中的四首:①《四渡赤水出奇兵》、②《过雪山草地》、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到吴起镇》.如果按红军长征路线依序演唱,其顺序应该是() .①②③④ .①③②④ .②④③① .③①②④ .在“弘扬长征精神”宣传活动中,小武模拟“重走长征路”,正确的行程是() ①遵义②瑞金③吴起镇④泸定桥。 .②①④③ .②①③④ .①④②③ .①②④③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写道:“十余万共产党人于年月逃出他们在江西的防御阵地…用一年时间步行约英里,这是人类耐久力的伟绩,至今仍具有传奇性。”他说的“具有传奇性”的“伟绩”是指() .南昌起义 .井冈山会师 .红军长征 .百团大战 年前,一次闪烁着革命理想光芒的远征,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长征情结。长征途中“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事件是()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飞夺泸定桥 .吴起镇会师 .长征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多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余座高山险峰,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这体现出() .国民革命的光明前景 .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

.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解放战争的艰苦历程 .下列关于长征历史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准备了条件 .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年是长征胜利结束周年,为了弘扬长征精神,重庆某校学生编排课本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 甲:长征,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爬雪山,过草地,挥师北上。 丙:是中共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 丁: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甲、乙 .甲、丙 .丙、丁 .乙、丁 .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这次会议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邓小平 .毛泽东 .孙中山 .周恩来 .下列毛泽东诗词反映长征史实的是()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材料题 .近日,某校组织同学们观看电影《我的长征》。《我的长征》以一个普通红军小战士王瑞的命运为主线,前后贯穿了长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其视点和命运来折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属于东方的神话之旅。 请回答: ()刚刚过去的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多少周年? ()小明同学在看完电影后,绘制了一幅红军长征示意图,可是他漏填了红军长征中的几个关键地点,你能帮他补充完整吗?(请在图中方框内填出正确的地名) ()配合电影内容,有的同学对毛泽东的诗词《长征》进行了解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