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 空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 空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  空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  空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背景:

(1)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和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性质:一场、的运动。

4.独立运动:

(1)南美洲北部: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1819年,他率领军队大败军队,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2)南美洲南部: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5.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1) 英国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使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2)英国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

(3)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土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代表人物:。

4.起义: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最终起义失败。。

5.意义:

(1)对内: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

(2)对外: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在统治下,俄国盛行,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

3.改革时间:18世纪

4.领导人:

5.内容:

(1)政治:建立了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2)军事:①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______________;

②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3)经济:

(4)文化和生活:①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

行;②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6.影响:

(1)积极:①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

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的进程。

(2)消极: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年农奴制改革)

1.背景:(1)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2)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

2.原因: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的经济发展。

3.时间和领导人:1861年,。

4.内容:

(1)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方面:。

5.影响:

(1)积极:①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②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的发展道路。

(2)消极:①加重了农民的负担;②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背景(原因):

(1)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北方是

,南方是 )

(2)对美国西部新增加的土地,南北方围绕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二、内战爆发

2.导火线: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

3.爆发:南方7个州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

4.初期:北方屡屡失败,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要求扭转战局。

三、北方的胜利

5.扭转:1862年,联邦政府通过了和。

(1)内容:

①《》:鼓励农民到耕种。

②《》: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2)作用:。

6.结果:南北战争以胜利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7.实质:美国历史上。

8.意义:

9.对林肯的评价:为和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与景仰,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一、倒幕运动

1.背景:(1)___________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以__________为先的西方国家逼迫日本开港通商,使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

2.开始: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

3.结束:1868年1月,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同年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统治。

二、明治维新

1.背景:倒幕运动后,睦仁天皇改年号为“明治”,迁都东京。

2.从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3.内容:(1)政治上:。

(2)军事上:。

(3)经济上:。

(4)社会生活方面:。

4.性质:。

5.影响:

(1) 。

(2) 。

(3) 。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 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这就是。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3.成就: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4.代表:国发明家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等事物。他在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和输电网,促进了电灯的广泛使用。

5.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世界由此进入了“”。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 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另一重大成就,这一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这一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变革,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表现:(1)19世纪80年代,国人制造出一辆配有汽油发动机的汽车。

(2)1913年国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3)1903年国的飞机试飞成功,人类从此实现了以为动力的载人飞行。

二、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_______________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2.表现:(1)1867年,化学家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

(2)1869年,国人发明了赛璐珞,由此诞生。

(3)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3.意义: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_____________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强国。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由向

即阶段过渡。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增长: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大众教育: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教育,____国和_____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城市化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到19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了。

三、社会问题:(1) 。

(2) ________________。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 :国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是他的三大成就。代表作有1687年出版的。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国生物学家,他提出了“”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代表作有。

二、文学巨匠

1. :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系列小说,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

2. :被称为“”,他的作品中一方面深刻揭露了俄国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代表作有、、。

三、音乐美术大师

1. :德国天才作曲家,他创作的音乐充满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第三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 :荷兰(国籍)杰出画家,他的中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代表作。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与争夺酝酿着战争。德国与英、法、俄的矛盾突出。

3.形成:

(1)三国同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国协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_______________。交战的双方:______________

2.爆发:1914年7月,___________在德国的支持下,以撒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____________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________为了自身的利益,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3.规模:最初集中在______战场,后来逐渐扩大到____、______等地。

三、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4.主要战役:1916年_____________。交战双方死伤70多万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称。

5.发展:1917年,________参战;俄国爆发___________,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6.结束:1918年11月,_________投降,战争以__________的失败而结束。

7.性质:

8.影响:

(1)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时间长),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范围广),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 000多万(灾难)。

(2)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_____________,从根本上动摇了_____________。

(3)大战还削弱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国家的民族觉醒。

9.战争启示:。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2.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_____________,建立了产阶级临时政府。但临时政府宣布继续履行沙皇政府的“义务”,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二、十月革命

1.时间:______________(俄历10月)

2.领导人:_____________

3.结果: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三、开辟新时代

1.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主要内容:建立苏维埃政权;通过《和平法令》;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2.具体措施

①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党机关;

②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③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成效:苏维埃俄国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4.4.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十月革命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①召开: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参加和会的有27个国家,会议被法国、英国和美国三国操纵。

②性质:帝国主义国家会议。③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尔赛条约》

(1)签订:1919年6月,协约国与_________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2)内容

①领土:

② 军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政治:德国承认_________________等国独立。

④赔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殖民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尔赛体系的确立:《凡尔赛条约》和其他和约一起构成了_____________,确立了战胜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国际的“新秩序”。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为了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由美国倡议,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9个国家的代表在___________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________。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________________等条约。

2.《九国公约》的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九国公约》的作用: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实现,阻止了___________________企图,维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局面。

4.________会议是___________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_____和___________ 地区的关系。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体系。

6.两次会议中国的遭遇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是: .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实施:为改变________________政策,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

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

(1)以征收_________代替___________;

(2)允许使用____________,允许出租______,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

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

(3)允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行“按劳取酬”的__________。

3.意义: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______。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__________________建设。

2.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__________,由落后的_________变成了强大的___________。

3.局限: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__完成的。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农业集体化:从______________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

________________。

四、苏联模式

1.1936年,苏联公布了_____________,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2.特征:高度________________和高度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_______________,为日后赢得__________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由于没有尊重_____________,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过渡压榨;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

2.领导人: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

(1)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

(2)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3)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

4.结果:英国殖民政府发布镇压令,逮捕甘地。同时被判刑者达9万人。后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5.意义: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_____________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埃及的_________________:

1.领导人:___________

2.结果: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英国独立。

三、墨西哥的__________改革:

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一、从繁荣到危机

1.“繁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但是,繁荣的后面却隐藏着生产过剩、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等巨大的危机。

2.经济大危机:

(1)爆发:_______年10月下旬,_____股票突然暴跌,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________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表现: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大量销毁商品。

二、罗斯福新政

1.时间:1933年,人物:_________________。

2.直接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

(1)美国________________,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新政增强________________,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6.局限性:新政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__________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___________。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形成:1922年,_________组织的____________________,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暴行: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_____________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1929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爆发。

2.德国法西斯政权:

(1)形成:1933年,____________出任德国总理,建立了_________,世界大战的_________________形成。

(2)暴行:

①利用_____________,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②加强_____________,焚烧了大量进步书籍。

③几百万__________惨遭屠杀,数以千计的优秀犹太科学家如___________被迫流亡国外。

④1938年,吞并了__________;1939年3月,又吞并了___________。

3.日本法西斯政权:

(1)形成: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______________,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_______________形成。

(2)暴行:

①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_______________ ,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②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____________,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4.20世纪30年代,_______、______面临德、意、日的挑战,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这一政策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签订,将这一政策推向顶峰。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1.爆发:

(1)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_____战场。

(2)_________年9月1日凌晨,________以“闪电战”方式突袭____,_____、______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_________爆发。

2.主要战场: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及太平洋等。

3.扩大:

(1)1940年4月起,德国先后攻占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地。

(2)1941年6月,德国向___________发动突然进攻。10月,苏联军民赢得了

_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______________。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日本还向_______________等地区发起了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____________。

4.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___________签署_________________。它的发表,标志着_______________正式形成。

5.转折:

(1)1942年7月,德国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人民英勇抗敌,于次年2月大败德军。___________________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1943年9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___________宣布无条件投降。

6.反攻: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________,开辟了_____________。

7.雅尔塔会议:

(1)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2)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战后成立

__________;________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3)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_________会晤,发表了敦促______投降的_________,公告重申_____________的条件必须实施。

8.结束:

(1)1945年5月8日,________________,欧洲战事结束。

(2)__________年8月上旬,______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_______也参加对日作战。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9.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战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卷入其中。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粉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彻底结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维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0.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中国牵制着大部分日本陆军,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战争启示:。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 课冷战

1.定义:冷战是指_________________的40多年间,以______、________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背景:

(1)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美国还认定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侵略性。

(2)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也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3.开始:_________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_____________,它标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4.实施:

(1)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它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2)1948年____________危机爆发。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_____________的局面基本形成。

(3)北约、华约的建立:

①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_________,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②1955 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_____。

③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___________形成。

5.结束:1991年年底,_______________。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

1.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

(1)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 年,这3个组织合并为___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_________,大大加快了_______________。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的发展:

(1)________________以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成为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_____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_____________为特征的______,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为日本带来大量军需订单;

③日本政府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____________大国。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____________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背景:_________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

2.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英、法、联邦德国相继宣布成为______________。

4.发展: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________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包括________、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__________________。

5.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壮大:

(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___。

(2)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2.改革:

(1)1953年,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1964年,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把科技进步的重心在军事方面,使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3)1988年,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3.东欧剧变:80年代末,受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4.苏联解体:年,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年底,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一、万隆会议

1.时间、地点:年4月,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参会国家:来自 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

3.会议内容:通过了的十项原则。

4.“”:指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5.意义:万隆会议是第一次会议,它提高了,鼓舞了。从万隆会议开始,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非洲年”

1.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展开。

2.1951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

3.1952年,埃及以__________为首的“自有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国。

4.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5. 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

6. 年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的枷锁。

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人民在等人的领导下,最终在1959年推翻了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发展道路。

2.20世纪六七年代,要求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区的部分主权。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1.成立: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美国。

2.地位: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的成果,也是。

3.主要机构:

(1) 简称“联大”,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年举行一届大会。

(2) 简称“安理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

(3) 是联合国的行政秘书事务机构。

4.根据的决议,联合国可以向派出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持和平。以联合国名义派出的武装力量,被人们称为“”。

5.宗旨:。

6.作用:联合国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成为时代主题。

(2)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的趋势加强。

2.世界贸易组织:

(1)成立时间:

(2)宗旨:以为原则,促进________________,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

(3)主要职能: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4)影响:①。

②与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_____和_______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___________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冲突。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如: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打着的幌子,越过联合国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轰炸;2003年战争等。

2.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头,威胁着世界安全。如:“9·11”事件等。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和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方向发展。

2.2010年,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3. 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4.2001年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金砖”的概念。年,“金砖四国”领导人在俄罗斯首次会晤。次年又在巴西召开会议,商定。不久南非加入,“金砖四国”改名为。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不结盟运动:

(1)发起: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和的控制,实行的对外政策,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2)成立: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

(3)意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

2.在国际中的中国:

(1)中国作为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

(2)中国始终不渝地走道路,坚定地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

(3)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和,绝不干涉别国。

(4)2001年,六国签署宣言成立,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

2.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

3. 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推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4.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它将更广泛地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_________。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妇女的独立意识增强。

3.随着的提升,妇女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女性就业率持续增长,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女性。

4.1979年,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实现妇女和男性的完全平等,还需要人类社会不断努力。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1.生态环境恶化:

(1)人类使用等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引发了,导致全球气候、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2) 也使有限的淡水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3)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越来越严重。

(4)对的乱砍滥伐,导致热带雨林大片消失,直接影响到全球的平衡。

2.人口问题:

(1) 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问题日益尖锐。

(2) 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也构成了新的挑战。

3.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人们的难以得到迅速改善。同时,耕地和水资源的缺乏,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经常导致普遍的饥荒。

4.生态与人口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共同努力,认真加以应对。

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归纳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1. 分类方法 分类法就是根据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分别归类。分类时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事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如: 以对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进行分类为例: (1) 按颜色分类: ?? ? ?? ? ?紫红色:高锰酸钾黄绿色:氯气白色:氧化镁 氧气、醋酸无色:氯化钠、硫酸、 (2) 按状态分类: ?? ? ??、高锰酸钾固态:氯化钠、氧化镁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此外对物质还可按照溶解性、导电性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2. 物质按组成的分类 (1)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成为氧化物。氧化物 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2) 无机化合物:由除碳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CO 、CO 2、碳酸、碳酸盐的 结构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也被列为无机化合物。 (3) 有机化合物:指含碳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除外)。 (4) 物质分类图

???????????????????????? ??? ???? ? ?????????? ??????????????????????混合物 盐碱酸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氧化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化合物稀有气体非金属金属单质纯净物物质 3. 金属与非金属物理特性的比较 人们常根据金属的一般属性和每种金属的独特性质,如密度、外表、价格等来选择使用金属。如金具有光泽好、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可做金饰品;铜的导电性好,可用做导线。

4. 分类的主要原则 (1) 每一次分类必须按同一个标准进行,如果分类不依据统一的标准,容易犯分类 重叠或分类过宽的错误,尤其是在连续分类的过程中,如果不遵守这一规则,将会使分类陷入混乱之中。 (2) 分类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把母项分为若干个子项,各子项必须有全异关系, 不允许出现交叉或从属关系。 (3) 各子项之和必须等于母项。如将单质划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两类就错了, 因为单质还有稀有气体单质。 5. 物质的鉴别(Ⅰ) 物质的鉴别是根据几种物质的不同特性,区别它们各是什么物质。物质鉴别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1) 物理方法: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厨房用品)味道、溶解性等均可作为物 质的鉴别依据。 (2) 化学方法:根据物质的特征、化学性质对物质进行鉴别的方法。如氧气能使带 火星的木条复燃,碳酸盐与盐酸反应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l -与AgNO 3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等。 (3) 蔗糖、实验、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高锰酸钾、碳酸钠溶液的鉴 别步骤示例: ① 首先观察物质的颜色,紫红色的固体是高锰酸钾,亮黄色的液体是色拉油。 另外有三种固体和两种无色液体。 ② 取三种固体各一匙,分别倒入烧杯中,每只烧杯里倒入20ml 水,搅拌,出 现蓝色溶液的,原固体是无水硫酸铜。 ③ 分别取另两种固体于蒸发皿中加热,易熔化的是蔗糖,不易熔化的是食盐(可 用化学方法鉴别蔗糖溶液和NaCl 溶液)。 ④ 取两种无色液体1mL-2mL 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的是碳 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冰醋酸。 6. 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 非金属单质与氧气反应 22SO O S 点燃 ===+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世界历史 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 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一 战灾难→ 二 月 革 命 <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执行反人民政策) <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 十 月 革 命 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布尔什维克党) <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D ) A.2月 B. 3月 C. 10月 D. 11月 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详细知识点汇总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亚非文明与大河有关) ﹡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被称为文明古国的原因:出现了国家,最先进入了奴隶社会。 一、金字塔的国度——古代埃及(尼罗河) ﹡国家的出现、统一及灭亡 ①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②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③公元前15世纪,成为地跨亚非的大帝国。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灭亡。﹡金字塔(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古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胡夫→金子塔。 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国王尊严的象征。哈佛拉→狮身人面像。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地位: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目的: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宣扬“君权神授”)。名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三、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 ﹡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后来,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印度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嘴(婆罗门),手(刹帝利),腿(吠舍),脚(首陀罗)。 ①统治阶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②被统治阶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 养第一、二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③特点: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④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四、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公元前2070年。地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五、古代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的原因 答: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②河水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最新 部编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 下册 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 2.背景:①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时间:19世纪初。 4.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概况: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 “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 命名为“玻利维亚”。 ②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 了印度人的反抗。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4.意义:①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人民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②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一、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领导人:彼得一世。 3.时间:18世纪初。 4. 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上: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 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③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 报纸; ⑤生活方式上:提倡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 6.作用: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的,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 程。 7.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1.背景(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的经济发展。 2.领导人:亚历山大二世。 3.时间:1861年。 4.目的:巩固沙皇的统治。 5.主要内容: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 钱赎买。 6.意义: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 ③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④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7.局限性: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年)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 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为总统。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2、会不会制造工具,就是任何动物的根本区别。 3、直立行走就是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4、完全形成的人阶段的代表①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②晚期猿人中国元谋人与北京人、印度爪哇人;③早期智人中国丁村人、德国尼安德特人;④晚期智人中国山顶洞人、法国克罗马农人。 5、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 6、三大人种即黄种、白种、黑种人出现的原因人种的差异,就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1、氏族社会的不同阶段母系氏族?父系氏族母系氏族妇女在采集与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发展起来,男子逐渐取代妇女成为主要劳动力,开始支配社会,父系氏族逐渐取代母系氏族。 2、国家的产生父系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统治阶级设置了一系列机构与设施,如政府、军队、监狱与城墙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与国家的产生。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金字塔的国度——古代埃及1、国家的出现、统一及灭亡①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②公元前35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③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灭亡。 2、金字塔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就是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古巴比伦1、公元前3500年以后,

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2、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3、汉谟拉比法典就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1、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 后来,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并把她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2、印度的等级制度①统治阶级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②被统治阶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③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四、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答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②河水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水源与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二、雅典城邦的繁荣1、经济雅典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2、政治伯利克里扩大公民的全力,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权利机构公民大会;3、文化教育伯利克里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三、斯巴达城邦的繁荣1、经济斯巴达地处内陆,以农业为主;2、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数学)xx年12月 第二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2、1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形式:其中,是二次项,是二次项系数;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2、2、1 配方法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的方程,根据

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或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2)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4)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2、2、2 公式法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 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如果,那么方程的两个根为,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

新人教部编版(2019)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全册)

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精编讲义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背景: (1)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4.独立运动: (1)南美洲北部: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1819年,他率领军队大败西班牙军队,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2)南美洲南部: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5.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 (1) 英国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使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2)英国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 (3)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土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起义: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最终起义失败。。 4.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5.意义: (1)对内: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2)对外: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人教版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科学九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酸碱盐 一、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 溶液 指示剂 在酸溶液中在碱溶液中 石蕊溶液红色蓝色 酚酞溶液无色红色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 (1)检验溶液是酸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 (2)检验溶液为碱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或者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思考:指示剂只能反映某种物质的酸碱性,不能确定该物质一定就是酸或碱。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二、常见的酸 酸和碱都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闻溶液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许气体飘进鼻孔 (如右图所示),千万不要直接凑近鼻子闻,因为这样做很危险! (一)、打开浓盐酸、浓硫酸的试剂瓶,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浓盐酸浓硫酸 颜色、状态无色液体无色黏稠、油状液体打开瓶盖现象瓶口有白雾无明显现象 原因有挥发性无挥发性 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刺激性气味 敞口久置现象质量减小质量增加 原因有挥发性有吸水性 分析: (1)①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浓盐酸易挥发。打开浓盐酸的瓶盖后,看到有白 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 ②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的,工业用浓盐酸因含有杂质Fe3+而略带黄色。 (2)浓硫酸的质量增加,原因是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有吸水性。因此,实验 室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如右图所示)。 状元笔记 浓硫酸和浓盐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都会变稀,但原因不一样。浓硫酸变稀,是因为吸水性,溶剂增加,溶质不变;浓盐酸变稀是因为挥发性,溶质减少,溶剂不变。因此,浓盐酸和浓硫酸都要密封保存。(二)浓硫酸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 【实验探究2】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步骤浓硫酸在纸上写 字用木片蘸浓硫酸写字将浓硫酸滴到纱布上将浓硫酸滴到蔗 糖上 一段时间后的现象蘸有浓硫酸的部 分变黑 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黑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 黑 由黄变黑 结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使纸张、木条、布甚至皮肤脱水被腐蚀 启发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将浓硫酸滴在皮肤和衣服上,因为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知识点资料讲解

九年级(下册)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 1917年3月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详细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原因(背景):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2、时间:1917年3月任务:推翻沙皇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结果: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5、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二、十月革命 1、原因: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②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 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④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便于组织和发动。 ⑤俄国是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 2、时间:1917年11月7日, 3、地点:彼得格勒领导人:列宁(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4、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5、主要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6、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7、启示: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8、1918—1920年苏俄三年国内战争粉碎外国干涉和国内叛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9、十月革命历史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总结: 三、苏俄 三年国内战争(理解) 时间:1918—1920年 措施:①加强红军建设;②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结果: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内容:P5小字(现象:无余粮、无私企、无市场)②作用:为战胜国内外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2课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经济:新经济政策(“新”在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相联系) 1、原因: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 2、时间与领导人:1921年,列宁 3、内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启示:①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要勇于改革创新;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政治:1922年,苏联成立(最早4个加盟: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白俄罗斯、俄罗斯) 俄国名称:沙俄(1917前)—苏俄(1917-1922)—苏联(1922-1991)—俄罗斯(1991至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 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 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 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 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人教版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

人教版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 【篇一: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中国 大河名称尼罗河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黄河 长江 建国时间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500年以后公元前2070年 主要成就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 象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长城 四大发明 甲骨文 二、《汉谟拉比法典》: ⑴制定者: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 ⑵目的: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⑶地位(影响):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大河流域 ⑴大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⑵大河上游高山积雪融化,导致河水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篇二: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大化改新: (1)时间:七世纪中期 (2)人物:孝德天皇 (3)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影响: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宗教: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2)622年是伊斯兰教历元年 (3)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4)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篇三:中古欧洲社会】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国建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建立起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查理?马特改革(时间:8世纪前期) ①内容: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②影响: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各级封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 易错点: a≠0 和a=0 方程两个根的取舍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配方法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 . 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2)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 (4)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 (2)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根为

最新人教版历史初三下册知识考点归纳

最新人教版历史初三下册知识考点归纳 【中古欧洲社会】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国建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建立起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查理?马特改革(时间:8世纪前期) ①内容: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②影响: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各级封建主之下,农奴等劳动者处在社会最底层。 (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形成。)▲强调:查理马特是法兰克王国宫相 3、西欧等级制度的特点: 等级森严,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依次从属。(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4、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①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②教会和教皇成为西欧的土地所有者。③是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城市的重新兴起:10世纪重新兴起,其兴起带动了城市文明的产生。

2、市民与封建主斗争:①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方式:金钱赎买、武力③典型例子:琅城自治 3、市民阶级形成的意义: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阶级基础。 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1、东罗马帝国建立:395年,定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廷,所以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 2、东罗马帝国灭亡原因:①为恢复过去的罗马帝国的版图,四处征讨,财金民穷,帝国内忧外患不断。②西方军队东征,征服并统治拜占廷达半个多世纪。③3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在西亚兴起,威胁了其统治。 3、结果:15世纪中期,被奥斯曼土耳灭亡。 4、奥斯曼土耳其的建立: ①兴起:13世纪末在西亚兴起 ②扩张:占领小亚细亚,渗入巴尔干半岛,灭拜占庭帝国 四、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 ①等级森严,层层分封,依次从属的封建等级制度。②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进行经济和精神统治。③封建城市兴起带动了城市文明产生。④市民阶级形成并从中产生了后来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奠定了阶级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测试题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范围:世界历史下册) 1. 1917年7月,俄国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带领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是() 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2. 20世纪20年代,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人物是() A.邓小平B.毛泽东C.马克思D.列宁3.1932年,某政要指出:“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出现这一形势的主要原因是() A.同盟国和协约国军事对峙B.严重的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C.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D.慕尼黑会议割让苏台德 4.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为解决穷人的生存来源问题,提高就业率,他采取的“新政”措施是() A.大力整顿银行B.兴办公共工程C.调整劳资关系D.缩减农业产量 5.20世纪30—40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是() A.宗教纷争B.美苏争霸C.法西斯势力的侵略D.地区冲突 6.德国入侵波兰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指英国、法国)扔出了两个‘小孩’(指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再扔出另一个‘小孩’(指波兰)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材料中的“政策”应是() A.殖民主义扩张政策B.委任统治政策C.绥靖政策D.“冷战”政策 7.下列哪些事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 ①德国进攻波兰②德国入侵苏联③日本偷袭珍珠港④诺曼底登陆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8.斯大林曾经说过:“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技巧来说,在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先河。”它“迫使希特勒德国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斯大林所说的“这次行动”最直接的结果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胜利B.法国光复C.意大利投降D.攻克柏林 9 A.经济持续高速发展B.经济实力超过美国 C.成为第二经济大国D.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10.如今许多欧洲人正逐渐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意大利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能够反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典型例题: 1、已知关于x的方程(m+3)x 21 m- +(m-3)-1=0是一元二次方程,求m的值。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 ①移项; 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 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2)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 (4)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1.2.2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 根为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主要史实: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基本事实。了解主要历史人物:玻利瓦尔、章西女王。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教材有关插图和历史材料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和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民族独立的合理性;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杰出影响和作用及其爱国主义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教学难点】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和影响。 一、新课导入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中写道: 黄金和白银热/刻在剑柄上的十字/携带秘密武器的神回来了/像饿狼般贪婪黄金/波托西的光辉:白银的周期/西班牙人养牛,别人喝奶/骑士和马的分工/波托西的废墟,白银的时代/洒下鲜血和热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拉丁美洲处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

民统治之下。有句名言告诉我们:“有压迫就有反抗。”面对殖民者的疯狂掠夺和压迫,殖民地人民展开了怎样的反抗斗争呢?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和原因: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活动的概况,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300年间,拉丁美洲殖民地形成了一个按血统划分阶层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社会。印第安人和黑人处于社会最底层,是殖民者役使的主要对象。 2.思考:殖民者到拉丁美洲后给拉丁美洲人民带来了什么?(生:掠夺财富并役使印第安人和黑人劳动。) 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和背景是什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①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②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学生阅读第3页的“人物扫描”,了解玻利瓦尔。结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教师讲授南美独立战争的概况,引导学生分析南美独立战争的突出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南美国家联合作战等)。指导学生概括玻利瓦尔在南美独立战争中的主要贡献。 4.师简单介绍圣马丁: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他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分析,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①赶走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主义者,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②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③鼓舞了殖民地人民。 目标导学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和知识拓展部分,了解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个殖民据点。要求学生读资料要迅速,并善于归纳,读图要注意从细节中捕获有效信息。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如下: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对印度进行了更残酷的殖民掠夺和奴役,加紧了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印度人民和英国的民族矛盾尖锐,这是印度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