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安徽地震历史全记录

安徽地震历史全记录

安徽地震历史全记录
安徽地震历史全记录

安徽地震历史全记录

1904年以后有宏观考察的4级以上地震情况分述如下

一、1917年1月24日霍山6.25级地震

发震日期:民国六年旧历正月初二日。

发震时刻:08时48分12秒。

震中位置(宏观震中):北伟31.3°,东经116.2°。极震区包括霍山、黑石渡、落儿岭、烂泥坳等地区。

震中烈度:八度。

震害情况:中华民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民国六年一月至三月地震调查报告》:此次地震“震力自下而上,屋瓦揭飞,墙壁倾颓,山石崩坠,声如雷鸣。全境人民以死伤闻者约及数十,最烈之处在西南乡之落儿岭。”

《申报》1917年3月19日载:“城厢市镇,房屋倒塌甚多,压毙人民亦不少,全县恐慌。其灾情最重地方,如英霍交界之鹿吐石铺,有群山峡涧,涧烈数十丈,山中巨石不时滚落,打破附近民房甚多,压毙人民数十。……其余诸佛庵、桃源口等处,均受灾重,甚有炊爨时,屋被震倒,遂致火起延烧,不敢抢救者。”表2—2安徽省现代地震目录

(1904—1985年Ms≥4.01970—1985年Ms≥3.0)

序号年代发震时间震中位置月日时分秒北纬东经地点震级(Ms)烈度深度精度11917年12408481231.3°116.2°霍山6.25八121917年

22210124231.3°116.3°霍山西南5.7531934年31808164431.0°116.4°霍山、潜山间541954年61710083931.6°116.6°合肥、六安间5.25六351960年81123045331.5°117.8°巢县461962年71220462631.3°117.5°庐江东4五371963年31319322230.5°117.0°安庆附近4.25481965年

31504181433.5°117.3°固镇西北4五391966年72715331732.5°117.7°定远4五2101967年3302250130°54′117°40′铜陵附近4.21111967年71117154231°47′118°20′马鞍山4.6六1121969年

22807293533.1°116.1°利辛西南4.2五2131969年4213213132.8°115.8°阜阳、阜南间4五2141970年5915374031°00′116°24′岳西3.63151971年21171931°22′116°08′霍山3.53161971年316230730°36′119°18′广德3.22171971年713130433°36′117°42′灵璧3.33181971年121104580831°21′116°13′霍山3.02续表序号年代发震时间震中位置月日时分秒北纬东经地点震级(Ms)烈度深度精度191972年

31607113430°48′116°52′桐城徐河3.51201973年

3712305031°23′116°12′霍山落儿岭3.151211973年

31116324731°22′116°11′霍山落儿岭4.371221973年

31116400831°22′116°10′霍山落儿岭3.281231973年

31122310831°23′116°10′霍山落儿岭3.281241973年

31215214931°23′116°11′霍山落儿岭3.381251973年

31216210831°23′116°10′霍山落儿岭4.071261973年

82711285631°05′117°32′无为郑河3.0271973年

92211532533°35′116°31′濉溪临涣4.0五10281974年

91819024132°27′116°02′霍邱代店3.0291974年

111900583030°18′118°24′旌德朱庆3.0301976年

52208161931°58′116°19′六安丁集3.1101311976年

61421294431°58′117°30′肥东梁园3.013321976年

83004125032°30′117°01′长丰曹庵3.6191331976年

112704190832°20′117°52′定远永宁集3.112341979年

3215182333°11.′4117°24.′8固镇连城3.2121351979年

3215201333°11.′3117°24.′9固镇连城5.0六111361979年

3412101833°11.′9117°23.′3固镇连城3.591371979年

3705080130°45′119°19′广德梨壁山3.325续表

序号年代发震时间震中位置月日时分秒北纬东经地点震级(Ms)烈度深度精度381979年32320580333°11.′3117°25.′5固镇连城3.071391979年53110404433°10′.0117°26′.6固镇连城3.2151401979年

61421311033°11′.0117°26.′0固镇连城3.071411981年

123018402233°11′.2117°23′.7固镇于庙3.0111421982年

927103727.931°35′.5116°32′.1六安杨公庙3.8111431984年121221147.531°22′.5116°12.′5霍山落儿岭3.2101441984年125094112.431°59.′7116°16.′0霍邱吴阳3.0151451984年

925042051.431°35.′0117°30.′0巢县三户梅3.5161461985年510094357.531°36.′0116°33.′6六安杨公庙3.551471985年

96040121.730°54.′4115°57.′5岳西上古坊3.21

1954年中国科学院中南区地震调查工作组霍山小组调查资料手稿:“正月初二早晨地震,自西向东北,山摇树摆,路上行人立足不定,鸡飞狗走,猪牛惊窜奔鸣,塘水震荡,游鱼飞跃,锅台及间墙亦有倒塌者。尤以县之西南境为最烈,如黑石渡、诸佛庵、鹿吐石铺、佛子岭等区,山崩地裂,岩石崩坠,墙倒屋塌,压伤人畜者有之。”

1971年3月10日武汉地震队赴霍山地震考察队的《霍山县一九一七年地震强震区调查报告》:“霍山地震极震区的地震烈度为八度。在霍山县落儿岭公社所辖烂泥坳至黑石渡一线呈北东向分布(图2—6)。其范围包括黑石渡、落儿岭、鹿吐石铺、古桥畈、马家岭、百步街、烂泥坳、汪家铺、半竹园、清潭沟等地区。在本地区内,陈旧的房子都倒塌了,掉砖掉瓦普遍存在,甚至较好的房屋也歪斜,墙上裂缝,锅台几乎无完好者。落儿岭、鹿吐石铺、烂泥坳、黑石渡等地道路普遍发裂,且有冒水冒沙现象。落儿岭、鹿吐石铺一带山石裂缝,甚至出现山崩,落儿岭鸟龟峡的“垮石崖”就是这次地震的山石垮落形成而得名的。地震使河水、田水普遍起波浪、变深,鹿吐石铺一口井地震后干涸,甚至一年后也没有井水。由于房倒屋塌和山石崩落,本地区共打死十余人,受伤的人就无法统计了。”1984年六安地区地震局管玉艺的《关于一九一七年霍山6.25级地震考察》:极震区等震线“呈长轴为北东向椭圆”,“极震区面积为236.4平方公里”,“累计死亡人数为36人”。极震区外震害情况:霍山县城关:“部分无依持之土墙及砖砌空心隔墙因震动而倒塌,曾有人受伤。厨房内烟囱大部分倒塌,锅台亦有震裂。……文峰塔……底部石造一层各面均有裂缝。街上倒了一些房子,土墙多倒塌。”(中国科学院中南区地震调查工作组霍山小组调查资料手稿,1954年)

安庆:“满城屋宇动摇,东门外之江岸亦崩塌数丈。”(《申报》,1917年1月28日)

金寨:“震时有的屋瓦掉下……部分土墙有倒塌的。”(中南区地震调查工作组调查资料手稿,1954年)

六安:“一般房屋除尾面较陡、檐口瓦片间有坠落者外,无其它损毁。”(中南区地震调查工作组调查资料手稿,1954年)

武汉:“震时房屋动摇,砖瓦有坠落者。凡建筑弗固之屋,遇险者颇多,曾压毙数人。”(南通军山气象台《民国六年第一季度报告·附录三》)“房屋倒坏者约十余户”,“高墙震绽者有之,倒塌者不下数十处。”(上海《民国日报》,1917年1月27日和2月2日)“省垣(武昌)方面,督军署后塌屋一栋,大朝街倒墙者二家,塌屋者一家,武胜门外塌屋三家,宾阳门外洪山街塌屋一栋。汉口方面,何家墩塌屋一栋,沿江岸亦塌屋数处,桥口倒墙者亦有二、三处。……刘家庙附近之蓬户倒塌数家,……汉阳高洪桥地方,亦簸塌古墙一堵,并压毙四人。”(《申报》,1917年2月2日)

罗田:“一祠堂牌楼震倒一角,朽旧房子倒2间,一旧檐墙裂缝(长5尺、宽2寸)。”(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第214页,1983年)

麻城:“房屋有倾倒者。”(《农商公报》第3卷第35期,1917年)

蕲春:“屋瓦间被震落,天主堂东墙被震裂缝。”(《中国地震资料年表》,1956年)

鄂城:“东门外年久失修的塔震垮一块。”(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第214页,1983年)

浠水:“屋瓦有震落,一老砖墙裂缝宽4—5寸。”(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第214页,1983年)

大冶:“教堂东墙震裂宽9寸,长2丈,华济水泥厂之院墙倒塌2丈多。”(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第214页,1983年)

阳新:“县属大鸡山煤矿被震塌矿山三十余丈,有工匠四十余人埋入坑内,山上公司办事处亦被震倒,毙司事工役数人。”(《东方杂志》,第14卷,第3号,210页,1917年)

扬州:“倒坏房屋十数家,并有一小儿被压几死。……震倒草房数处。”(《申报》,1917年1月29日)

此次地震有感面积很大,据当时对地震图计算所得如下:烈度面积(平方公里)七度以上者27500

三度以上者58500(《农商公报》,第3卷第35期,1917年)

地震“震动范围延及鲁、苏、皖、豫、浙、赣、鄂、湘八省,面积约六十万平方公里。”翁文灏《近十五年中国重要地震记》,载《东方杂志》第20卷,第16号,第148页,1923年8月)

“潜山、太湖、宿松、太和、黟县、芜湖、全椒、寿县、霍邱、舒城、安庆、怀宁、合肥、桐城、望江、庐江、巢县、无为、滁县、来安、和县、歙县、休宁、祁门、宣城、泾县、太平、旌德、贵池、铜陵、石埭、东流、秋浦(属至德)、天长、亳县、凤阳、颍上、蒙城、含山、南陵。

河南省之光山、正阳、商水、信阳、商城、罗山、确山、汝南、沈丘、桐柏。江苏省之高淳、镇江、宿迁、南京、浦口、溧水、丹阳、金坛、无锡、江浦。湖北省之黄岗、新洲、英山、应山、嘉鱼、通城,汉川、孝感、黄安、黄梅、安陆、云梦、应城、襄阳、钟祥、京山、荆门、江陵。

江西省之南昌、婺源、德兴、宜丰、新建、戈阳、修水、九江、奉新、德安、瑞昌、玉山、余干、都昌。

浙江省之杭州、富阳、新登、安吉、衢县、常山、开化、分水。

湖南省之岳阳、湘阴、南县等县均有感。最远记载达450公里。”(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第215页,1983年)

二、1917年2月22日霍山5.75级地震

发震日期:民国六年旧历二月初一日。

图2—71917年1月24日霍山地震图(中华民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制)摘自1985年谢硫寿主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上)发震时刻:10时12分42秒。

震中位置:北纬31.3°,东经116.3°。

此次地震因系1月24日6.25级地震的余震,震中烈度难以确定。

震害情况:霍山:“隆然有声,霍山、麻城、罗田诸县境内房屋,率多倾倒,感震之地延及数省,广至四十余万平方公里。”(《东方杂志》,第20卷,第16号,148页,1923年)

武汉:“至房屋经此一再震动,墙垣炸裂者甚多,倒塌者间亦有之,如省垣望山门正街徐水源水烟店刨烟房己塌,幸屋矮料小,仅伤三人,并不甚重。武胜门外下新河地方,亦塌小屋三椽。”(《申报》,1917年3月2日)

湖北京山:“该县东乡马家口有村……二月一日(旧历)地震,霹雳一声,村落分为两段,从中现出巨孔,深约二丈有奇,孔内寒气侵人,莫敢探视。当炸裂时,并倒屋四间,打伤男女大小七人云。”(《申报》,1917年3月11日)

民国六年《农商公报》第35期载:二月二十二日地震范围较前次稍隘,据地震图计算所得如下:烈度面积(平方公里)五度以上者47000三度以上者390000图2—81917月2月22日霍山地震图(中华民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制)摘自1985年谢毓寿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上)

中华民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民国六年一月至三月地震调查报告》中2月22日地震调查表记载:怀宁、桐城、太湖、潜山、庐江、休宁、贵池、铜陵、石台、凤阳、颍上、蒙城、泗县、合肥、太和;江西之九江、都昌;湖北之麻城、黄梅、英山、云梦;江苏之浦口均有感。

三、1934年3月18日霍山、潜山间5级地震图2—91934年3月18日霍山、潜山间地震摘自1980年上海市地震局《苏浙皖沪地震目录》发震日期:民国二十三年旧历二月初四日。

发震时刻:08时18分12秒。

震中位置:北纬31.0°,东经116.4°。

此次地震当时未进行实地调查,震中烈度无法确定。

1934年3月21日上海《新闻报》载:此次地震“震源约在安徽霍山、潜山间折断层,深度三、四十公里,震央(即震中)既偏在山地又震度弱,不致酿成灾害损失。”

四、1954年6月17日合肥、六安间5.25级地震

发震时刻:10时08分39秒。

震中位置:北纬31.6°,东经116.6°。

宏观震中:北纬31.8°,东经117.2°。

震中烈度:六度。

震害情况:合肥:房屋有个别倒塌或损坏,浇好之水泥往裂缝。

六安:城南一小学倒墙二堵。

金寨:破旧房屋倒塌二间。

霍山:震倒破旧瓦墙一堵,草房一间。

铜陵:震倒破瓦房一间。

舒城:震倒一堵破墙。

贵池:震塌房屋一间。

湖东(今枞阳):震塌砖墙二处。

当涂:倒塌墙一堵。

巢县:震倒一土地亩,倒墙一堵。

和县:原已倾斜的宝塔震倒大半。

无为:年久失修的旧草房二间被震倒,旧墙裂缝,田圩溃破。

凤阳:倒塌房屋二间。

太平:倒朽旧房屋一间。

含山:马太乡圩坝崩坏几个。

寿县:旧房墙壁裂缝约2公分。

麻城:一土坯房裂开一尺宽,卫生院房屋有裂缝。

旌德:倒塌房屋四间。潜山:震倒区政府房屋一间。图2—101954年6月17日合肥、六安间地震摘自1970年李善邦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蚌埠:屋墙裂缝或倾斜。

波及面积相当大,有记载的如下:

淮南、芜湖、安庆、霍邱、肥西、岳西(已开裂之墙倒)、桐城、青阳、至德、太湖泾县(破屋掉瓦片碎上)、南陵、郎溪、宣城庐江、全椒、滁县、肥东、嘉山、濉溪、五河、怀远、灵璧、宿县、泗县、宁国、绩溪休宁、歙县、石埭、阜南、凤台、蒙城、阜阳、临泉、颍上、太和、界首;湖北省之英山、武汉;河南省之商城,江苏省之盱眙、宿迁、睢宁、泗洪、泗阳、高淳、江浦、南京、溧水;浙江省之昌化均有感。”(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第42页,1983年)

五、1962年7月12日庐江东4级地震

发震时刻:20时46分26.0秒。

震中位置:北纬31.3°,东经117.5°。

震中烈度:五度弱。

1985年巢湖地区地震局《庐江白湖4.0级地震考察报告》表明,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在庐江白湖农场姥山大队,与仪器记录所定震中基本相符。震中区近似椭圆形,走向北西,长图2—111962年7月12日庐江东地震轴22公里,短轴15公里,面积约259平方公里。

震中区室内外大多数人有感,屋架、门窗和碗橱碰响,尘土下落,土墙裂缝。地震时伴有地声,象滚雷一样嗡嗡声,河里浪涛拍岸,船摇晃。

六、1965年3月15日固镇任桥4级地震

发震时刻:04时18分14.0秒。

震中位置:北纬33.5°,东经117.3°图2—121965年3月15日固镇地震震中烈度:五度。

1986年蚌埠市地震局《1965年3月15日固镇任桥4.0级地震考察报告》: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在任桥车站和老任桥集之间,震中区近似椭圆,方向北东东,长轴8公里,短轴5公里,面积约31平方公里。

地震时有轰轰隆隆声,群众普遍有感。邮局总机自动掉牌,床摇动,碗橱晃动作响,屋顶掉坷垃。

七、1966年7月27日定远4级地震

发震时刻:15时33分17.0秒。

震中位置:北纬23.5°,东经118°2′。

震中烈度:五度。

1966年7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定远地震调查组《安徽省定远县1966年7月27日地震趋势调查报告》: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在定远城东附近,震中区近似椭圆,方向为北东,长轴10公里,短轴5公里,面积约39平方公里。四度区形状和方向与震中区类似,其长轴50公里,短轴32公里,面积约1256平方公里。

地震时伴有声如雷,震中区室内大多数人有感,房屋摇动,碗俱碰响,人站立不稳,感觉头昏,午睡者惊醒,开会者跑出屋外。城关一草房毛竹椽于折断商根,老房掉土。

八、1967年7月11日马鞍山4.6级地震

发震时刻:17时15分42.0秒。

震中位置:北纬31°.47′东经118°20′。

震中烈度:六度。

震源深度:12公里。

1967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67年7月11日安徽马鞍山采石地震调查总结报告》和1985年11月马鞍山市地震局《安徽马鞍山4.6级地震震中烈度特征以及发震构造的初步析》: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马鞍山市区采石附近,震中区呈椭圆形,北东向,长轴20公图2—131966年7月27日定远地震里,短轴11公里,面积约173平方公里,其范围:东至小梁塘、后上湖、霍里、李村、兴和、大石岗;西至长江边江心州大闸;北至和尚港、黄塘、铺头、上庄;南至兴焕、杨家山、阳湖街、烟墩山、谢家。五度区形态、方向与六度区相似,长轴75公里,短轴45公里,面积达2649平方公里。

此次地震,震中区房屋建筑遭受轻微损坏,个别达到破坏程度。马鞍山市矿内家属宿舍图2—141967年7月11日马鞍山地震屋顶烟囱约倒塌30%左右,几座楼房有裂缝,顶棚灰皮掉落;采石镇房屋普遍掉土,有几处墙裂缝,宽0.5—5厘米不等,倒塌墙头约四、五处,有一木架房碎砖山墙部分倒垮下。

地震时,江边“老鹰窝”悬崖处山崩,砸死一老人;居民区房屋烟囱倒塌,砸伤

数人。

五度区内差不多所有人都有感,人们惊慌跑出屋外;房屋摇晃,普遍掉土,个别屋顶、烟囱掉砖,亦有已坏的碎砖墙倒垮部分。

此次地震,河塘水翻腾起浪,沟渠水面翻花冒泡,还出现树木倾伏、钢轨扭动、岩崩和小滑坡等现象,同时伴有地声、地光。

地震的有感范围较大,据当时不完全统计,南京以及江宁、江浦、含山、无为县等地均有感觉。

九、1969年2月28日利辛4.21级地震图2—151969年2月28日利辛地震发震时刻:07时27分35秒。

震中位置:北纬33.1°,东经116.1°。

震中烈度:五度。

1985年10月阜阳地区地震局《关于利辛Ms14.2级、阜南Ms14级两次地震的宏观调查报告》: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利辛胡集附近,震中区形似椭圆,方向北西,长轴25公里,短轴12.5公里,面积约245平方公里。震中区室内睡觉者从梦中惊醒,房笆响掉土,门鼻响,床、碗柜晃动,山墙呈波浪形上下颠簸,人们惊慌跑出室外;室外沟水翻动,大多数人有感。

四度区面积约517平方公里。区内房笆响,掉土;室内大多数人有感,床动,门鼻、碗俱碰响;室外部分人有感,沟水向两边沟壁撞击。

十、1969年4月2日阜阳、阜南间4级地震

发震时刻:13时21分31秒。

震中位置:北纬32.8°,东经115.8°。

震中烈度:五度。

1969年4月,国家科委阜阳地震工作小组《安徽阜阳地区阜南地震调查简报》和1985年10月阜阳地区地震局《关于利辛Ms14.2级、阜南Ms14级两次地震的宏观调查报告》表明,阜南4级地震后9分钟,即13时30分26.5秒,原震中位置又发生一次3.75级地震。

4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阜南田集一带,与微观震中(阜阳王店)相差25公里。震中区呈北北东走向椭圆,长轴10公里,短轴8公里,面积约63平方公里。震中区房顶掉上,门、房碰响,油瓶晃倒,多数人惊慌跑出室外。

四度区形似椭圆,长轴50公里,短轴30公里,面积约1177平方公里。区内房笆掉土,室内大多数人有感,床,椅动,门鼻、碗碰响,个别人跑出室外;沟、塘水向两岸撞,室外人感觉不明显。

十一、1973年3月11日霍山4.5级地震

发震时刻:16时40分08秒。

震中位置:北纬31°22′,东经116°11′。

震中烈度:六度。

震源深度:6公里。

1973年10月安徽省地震队业务组《1973年3月霍山地震工作小结选编》:此次地震为震群型,4级以上地震共3次:3月11日16时32分,4.3级;16时40分,4.5级;3月12日16时21分,4.0级。自3月4日至24日,该区共记录到0级以上地震520余次。其中,绝大多数为1.0级左右小震,2.0—2.9级地震27次,3.0—3.9级地震3次,参见表2—2和表2—6。上述大部分地震集中在北纬31°22′—31°29′、东经116°09′—116°12.5′、面积约48平方公里的小范围内,震源深度为5—10公里。两次震级最大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参数如表2—3。

4.5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霍山诸佛庵、落儿岭一带,与微观震中一致。六度区包括三个地段:其一在落儿岭、松山寨、烂泥坳、茅山林场等地,约呈三角形状分布,其二在诸佛庵、小堰口附近,呈东西向狭长分布;其三在霍山县城关区附近。

1973年8月南京地震大队、安徽省地震队《1973年3月安徽霍山地震宏观调查报告》表明,霍山4.5级震群时,霍山县城、诸佛庵区和三线工厂均受到轻重程度不同的损坏。红星、江北、东风、皖西和皖化五个机械厂的个别厂房有轻微裂缝,尤以红星厂306库为甚;宿舍裂缝严重,剪切斜裂缝和弯曲水平裂缝又宽又长,甚至错动,掉砖掉瓦也较普遍。霍山县银行及百货公司房屋震裂较严重,大礼堂、电影院、新华书店及单层空斗墙宿舍有不明显裂缝。诸佛庵区一些年久失修的老旧房隔墙被震裂,一些民房也有墙裂或掉灰现象。

五度区形态呈椭圆形,北北东向,长轴37公里,短轴25公里,面积约726平方公里。

霍山4.5级震群由于震源浅,绝大多数0.6级以上地震均有感并伴有地声。4.5级地震的有感范围较大,除霍山、金寨、六安南部外,舒城、桐城以及湖北的武汉、英山,江西的瑞昌等地均有感。

十二、1973年9月22日濉溪4.0级地震

发震时刻:11时53分25秒。

震中位置:北纬33°35′,东经116°31′。

震中烈度:五度至五度强。

震源深度:10公里。

此次地震后还记录到14次0级以上的余震,其中0.1—0.9级地震9次,1.0—1.9级地震5次,最大的为1.6级。

4.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参数见表2—4。

1973年10月安徽省地震队《1973年9月22日濉溪县地震宏观调查报告》: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在濉溪县临焕一带,与微观震中基本一致。震中区呈北北东走向的狭长椭圆,区内房屋有轻微破坏,张陈庄一牛房屋顶坍塌,濉溪县城关两户民房东墙及屋檐砖瓦被震落部分,徐楼中学一教室屋架被震折,涡阳县石弓集有两间破旧牛棚也被震塌。震时还伴有低沉、闷雷似的地声。表2—4濉溪4.0级地远震震源机制解参数表发震日期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北纬东经震级(Ms)震源深度(km)节面Ⅰ节面Ⅱ走向倾向倾角走向倾向倾角1973年9月22日11时53分33°35′116°31′4.01083°NNW85°176°〖〗NEE65°P轴T轴B轴XAXB方位角仰角方位角仰角〖〗方位角仰角方位角仰角方位角仰角矛盾比(%)精度估计37°23°133°12°251°65°〖〗86°25°353°8°22Ⅲ

此次地震有感范围较大,淮北市、萧县、涡阳、蒙城以及江苏的徐州,山东的枣庄市均有感。

十三、1979年3月2日固镇5.0级地震

发震时刻:15时20分13秒。

震中位置:北纬33°11′.3,东经117°24′.9。

震中烈度:六度。

震源深度:11公里。

1979年安徽省地震局《1979年3月2日固镇5.0级地震技术总结》:这,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序列,主震前两分钟记录到一次3.2级地震(参数:15时18分23秒,北纬33°11′.4,东经117°24′.8,震源深度12公里)。自1979年3月2日至12月31日,共记录到0级以上地震89次,其中,3.0—3.9级地震4次,2.0—2.9级地震4次;序列震中分布面积为6.5平方公里,震源深度为5—15公里。序列中所有3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参数见表2—5。

5.0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固镇于庙一带,与微观震中一致。震中区呈不大规则的矩形,近东西走向,长轴13公里,短轴7公里,长短轴比约为2:1,面积约91平方公里。震中区震感强烈,人们从室内惊慌奔出,有程度不同的晕眩感,站立不稳,个别骑自行车者摔倒;房屋、树木和电线杆剧烈摇晃,家具移位,货架与桌子上的杯、碗、瓶等物被震倒或震落在地上;杯、盆中水剧烈震荡,甚至溅出,河塘水面起波;有的叉土墙出现小裂缝,墙外表抹泥层局部剥落;施工质量差的砖石建筑的结构薄弱部位出现裂缝;少数山墙、高门墙、纵墙、砖柱出现裂缝;破旧老房少数墙壁坍塌,坑房烟囱多数倒塌,民房烟囱少数倒塌,多数出现掉砖或顶部扭损,屋瓦滑落,屋脊砖与商侧座砖多被震落;双曲拱桥腰拱顶部和侧墙产生裂缝和裂纹。震中区有四人被屋顶震落的砖瓦土块砸伤。

五度区也呈一不规则的矩形,长轴42公里,短轴13公里,面积约312平方公里。室内所有人和室外大多数人有感;架上器物有的倾倒或落地,有的悬挂物被震落;屋架、门、窗“嘎嘎”作响,泥灰从房顶和墙上等处震落;老旧民房原有裂缝扩大;民用烟囱普遍掉砖,压脊或座砖也有的被震落,屋瓦有溜动现象。

详见图2—19。

5.0级地震及3.2级前震和最大余震(3.5级)时均伴有闷雷似的地声。

5.0级地震的肩感范围较大,北到山东临沂、滕县,南达桐城、芜湖,东南抵江苏之镇江,西北止于河南商丘。整个有感范围近似呈一南北向的椭圆,半径平均约200公里,面积达12万多平方公里。

地震勘探史

地震勘探史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 地震勘探起始于19世纪中叶。地震勘探技术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研究和发展,从1845 年Mallet 以“人工地震”测量地震速度实验开始,1922 年明特罗普地震勘探公司正式组建装备了两个地震勘探队,利用机械式地震仪在墨西哥和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进行折射波法地震勘探,1913 年由Reginald Fessenden 提出了反射法地震勘探,1924 年利用单次覆盖地震资料首次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发现穹隆油田。20世纪30年代,苏联Г。А。甘布尔采夫等吸收了反射法的记录技术,对折射法作了相应的改进。20世纪50~60年代,反射法的光点照相记录方式被模拟磁带记录方式所代替,从而可选用不同因素进行多次回放,提高了记录质量。20世纪70年代,模拟磁带记录又为数字磁带记录所取代,形成了以高速数字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记录、多次覆盖技术、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相互结合的完整技术系统,大大提高了记录精度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岩性和岩石孔隙所含流体成分。 我国的地震勘探发展史可分为四个阶段:电子管技术阶段、模拟技术阶段、数字技术阶段、遥测技术阶段。 1955年,我国煤炭工业上开始采用地震勘探技术,并在华东组建了全国第一支地震勘探队伍。1971年,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渭南煤矿专用设备厂研制成功MD-1型半导体磁带记录地震仪。1979年我国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成功研制出MDS-1型数字地震仪,对数字地震勘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84~1985年,随着对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煤田地震勘探队伍开始从国外引进21套以DFS-V和SN338为主的数字地震仪,同时引进了以IBM-4381为主机的地震数据处理系统。1978年,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在伊敏河矿区开展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前提性研究。1989年、1993年山东煤田物探队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利用小型数字地震仪进行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试验研究。1994年,由中国矿业大学和安徽煤田物探测量队联合开展的“煤矿采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技术”研究项目,在安徽淮南矿务局谢桥煤矿采区地震勘探中首次在采区地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

第一节地震监测台网所在区域概况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是取当时政治中心的、经济中心的徽州两府的首字合成的,简称皖。 省地处中国东部,位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紧靠以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陆省份;东连、,西接、,南邻,北靠。全省南北长约570km,东西宽约450km,总面积13.94万km2,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位于黄淮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的交汇处,地貌类型多样。平原面积达 34 608 km2,山地面积41 162 km2,丘陵面积40 448 km2,圩区面积12 097 km2,洼地面积5 256 km2,水面面积5 866 km2。全省大致可分为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五个自然区域。境主要山脉有大别山、、九华山等,主要河流有长江、淮河和新安江三大水系,另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 至2001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 312万人,人口密度为453人/ km2。 行政区划共有省辖市17个,辖县(市)61个,即:(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濉溪县)、亳州(涡阳县、蒙城县、县)、(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界首市、临泉县、太和县、阜南县、颍上县)、(凤台县)、(天长市、明光市、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寿县、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马(当涂县)、(庐江县、无为县、含山县、和县)、(县、繁昌县、南陵县)、(宁国市、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县)、池州(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桐城市、怀宁县、枞阳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 二、区域地震地质条件 省地处华北断块区、下扬子断块区和岭~大别山断褶带三个构造单元的接壤地带,是一个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地区。著名的郯城~庐江断裂带斜贯全省,在断裂格局上起着主导作用。全省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层状特征,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块体升降运动、断裂活动以及相伴的岩浆喷溢、温泉出露和地震活动,这就决定了的地震活动在全国居于中等水平。历史上,的破坏性地震大都分布于不同块体差异运动的交接地带、断陷盆地的边缘,以及活动性断裂的端点或交汇处,且都属于浅源地震。 省构造分区情况见图1.1.1。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图)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 地震专家称建房时避开可有效防震10年内有望勾画出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 ●在近年发生的历次大地震中,研究人员发现,断层带上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情况严重;但断层带以外的情况就要好得多。 ●研究人员勾画出21多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避开这些断层带,就可有效防震。 ●银川已探索在地震断层带两边宽两百米的地方建了绿化带,不准建房。 ●到2020年左右,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都有望勾画出来,能有效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东京南面曾预测有八级以上地震,等了30年还没有发生,没想到东北部却来了个9级地震。地震预测是世界性难题。”昨日下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作讲座时透露,研究人员已勾画出我国21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避开可有效防震。到2020年左右,有望把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勾画出来。 福岛核电站离地震带太近了 徐锡伟说,尽管国际原子能组织对核电站有严格的选址标准,但福岛仍不安全,因为它离地震活动带太近了。“核电站应该考虑选在地壳稳定区的中心,要远离地震带,离可能发生的大地震越远越好。” 徐锡伟介绍说,全世界存在三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70%的大地震;二是喜马拉雅山到地中海的欧亚地震带,比较分散,不像环太平洋板块那么集中在一个狭长的地带,集中了20%的大地震;三是大洋中脊地震带,占大地震的5%左右。 东京等了30年没等到强震 环太平洋地震带活动相当强烈,1990年以来,16次破坏性强的大地震11次都发生在这个板块。从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到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新西兰地震,再到这次日本大地震,表明现在的地震活动到了活跃期。 “地震的预测是世界性难题。”徐锡伟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专家提出“地震空白论”,即地震会发生在以前没有发生过的空白区。日

安徽地震带分布图

安徽地震带分布图 时间:2009-04-07 11:14:00 来源:作者:共有0条评论北京女子形体训练 安徽地震带 第一节地震区、带划分 根据国家地震局1978 年出版发行的《中国地震区、带分布图》,地震区、带是指地震活 动特点和地震地质条件都密切相关的地区,即同一地震区、带内的地震活动具有共同特征和相互联系。地震区、带作三级划分,其中一、二级均为地震区,分别命名为“区”和“亚区” ,三级称为“地震带” 。全国共划分为10 个地震区,其中又划分出23 个地震亚区和30 个 地震带。 安徽地处华南地震区(Ⅰ3)和华北地震区(Ⅰ4)的交界部位,合肥—明港断裂以南隶属华南地震区中的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Ⅱ4),进一步划分又分属麻城—常德地震带(Ⅲ7)和 扬州—铜陵地震带(Ⅲ8);合肥—明港断裂以北,隶属华北平原地震亚区(Ⅱ6),进一步划分 又分属许昌—淮南地震带(Ⅱ9)和营口—郯城地震带(Ⅲ10),见图1—2。 安徽隶属的各地震带情况具体分述如下: 一、扬州—铜陵地震带 该带“北界是盱眙—响水口大断裂和郯城—庐江深断裂的南段,南界是无锡—崇明大断 裂和江南深断裂,构成一北东向的楔形,东北端延伸入黄海海域,西南端收敛于江西九江附近” 。[1 ]安徽长江沿岸地区(江南深断裂以北)位于该带的西南部分。 扬州—铜陵地震带“自公元999 年至今共记载了25 次强震,其中6 级以上地震11 次。这 些地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 。“全带11 次 6 级以上地震有9 次位于黄海, 最大震级达6.75 级” 。此外,该地震带中江苏溧阳地区紧邻安徽,1979 年又发生6.0 级地震, 显示了较强的地震活动水平。 扬州—铜陵地震带中的安徽部分,历史上曾发生两次破坏性地震,即1585 年巢县5.5 级 和1743 年泾县5.0 级地震。 二、麻城—常德地震带 该带“北以鲁山—确山—息县断裂和肥中断裂与华北地震区的许昌—淮南地震带相邻,[1]安徽隶属的各地震区、带情况,加引号部分均引自国家地震局1981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区划工作报告》,地震资 料时间范围为公元前1177 年至公元1976年8 月31日;引文中的“破坏性地震”和“强震”系指4.75级以上的地震。 4 1图1—2安徽省地震区带分布图 摘自1978 年出版《中国地震区、带分布图》 南以洞庭湖盆地南缘的湘潭—安化一线为界。东界为郯—庐断裂南段,经幕阜山北麓沿崇阳—宁乡断裂延伸,西界即为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的西部边界” 。安徽的六安、合肥及大别山区

中国百年大地震概览,中国地震带详细分布图

中国百年大地震概览,中国地震带详细分布图 中国百年大地震概览,中国地震带详细分布图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中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分布和震中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01青藏高原地震区“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青藏高原地震区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02华北地震区华北地震带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地震带,东起渤海之滨的唐山地区,往西经华北北部燕山地区至五台山,然后转向西南往山西汾河流域、过黄河向西经渭河流域至宝鸡市附近,全长1500多公里,该地震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8级大地震。“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华北地震区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历史上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华北地震区位于中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⑴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中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⑵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⑶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中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⑷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1996年5月3日内蒙古包头6.4级地震也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03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分布情况:东南沿海地震带地理上主要包括福建、广东两省及江西、广西邻近的一小部分。这条地震带受与海岸线大致平行的新华夏系北东向活动断裂控制,另外,一些北西向活动断裂在形成发震条件中也起一定作用。这组北东向活动断裂从东到西分别为:长乐—诏安断裂带,政和—海丰断裂带、邵武—河源断裂带。沿断裂带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如沿长乐诏安断裂带,曾发生过1604年泉州海外8级大震和南澳附近的一系列强震;沿邵武—河源断裂带曾发生过会昌6.0级(1806年)地震、河源6.1级(1962年)地震和寻乌5.8级(1987年)地震,政和—海丰断裂带也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但总的强度比

历史地震

第一章 历史地震 据《汉书?本纪》记载:“[文帝元年]夏四月,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这是目前所见涉及安徽地区的最早的地震记载,公历为公元前179年。当时楚国都彭城,时领楚、东海、淮阳、薛四郡国60余县,其中甾丘县故城在今安徽宿县北60里。在已保存下来的史志之中,有关安徽历史地震的记载约有700多条。 根据目前已搜集到的地震史料的考证和推算,从公元294年至1903年,安徽共发生大于4.75级的地震12次,其地震参数见表2—1。1904年以后已有现代地震仪器记录。 1904年以前发生的12次地震中,5.0—5.9级地震10次,6.0—6.9级地震2次,均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现将各次地震的震害情况分述如下。 一、294年7月寿县5.5级地震 发震日期:公历儒略历和格列历均为7月10日—8月8日间,旧历为西晋元康四年六月。 震中位置:北纬32.6°,东经116.8°。 震中烈度:七度。 震害情况:《晋书》卷四《惠帝纪》记:“六月,寿春地大震,死者二十余家。”寿春即今安徽寿县。 《晋书?五行志》则记:“六月,寿春大雷,山崩地坼,人家陷死。” 二、1425年3月7日六安5.75级地震 发震日期:公历儒略历为3月7日,格列历为3月16日,旧历为明洪熙元年二月十八日。 震中位置:北纬31.7°,东经116.5°。 震中烈度:七度。 震害情况:《洪熙实录》卷2页6记:“直隶六安卫奏,二月十八日夜地震,七日乃止,域垣楼堞多倾塌。” 三、1537年5月13日灵璧5.5级地震。 发震日期:公历儒略历为5月13日,格列历为5月23日,旧历为明嘉靖十六年四月初

表2—1 安徽省历史地震目录(M sE4.75)(公元294年—1903年) 编号年 代 地震日期震 中位 置 月日北 伟东 经地 点 震级M s烈 度 1*294年732.6°116.8°寿 县5.5七 2*1425年3731.7°116.5°六 安5.75七 3*1537年51333.6°117.6°灵 璧5.5七 41585年3631.2°117.7°巢县南5.5七 51644年2832.9°117.5°凤 阳5.5七 61652年21031.4°116.3°霍 山5.5六 71652年32331.5°116.5°霍山东北6七—八81673年32931.8°117.3°合 肥5六 91743年63030.7°118.4°泾 县5六—七101829年111833.2°117.9°五 河5.5七 111831年92832.8°116.8°凤台东北6.25八 121868年103032.4°117.8°定远南5.5六—七  *表中序号1—3的地震发震日期均为公历儒略历,其格列历见各个地震分述。序号4以后的地震发震的日期均为格列历。 五日。 震中位置:北纬33.6°,东经117.6°。 震中烈度:七度。 震害情况:康熙十九年《灵璧县志》卷1页14记:“嘉靖十六年四月,地大震,民居坏十之四、五,夜复震。”嘉靖十六年《宿州志》卷8页7记:“四月初五日戌时,地震,屋壁若倾侧然,人有惊走者。本夜子时,复震尤甚。” 四、1585年3月6日巢县南5.5级地震 发震日期:旧历为明万历十三年二月初六日。 震中位置:北纬31.2°,东经117.7°。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详解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详解 全球地震几种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中国地震带分布在华北地震区、青藏高原地震区、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和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 中国地震带分布中国地震带分布图 第一、“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4、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

《安徽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解读

《安徽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解读 2019年12月31日,李国英省长签署第291号省政府令,公布修订后的《安徽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将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现就《办法》有关问题作如下解读。 一、修订背景 一是遵循“法制统一”原则,与上位法保持一致。原《办法》自2002年12月1日施行以来,为我省依法开展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和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国务院《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办法》的上位法和制定依据。2017年3月1日、2019年3月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国务院令第676号)、《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国务院令第709号)两次对《条例》进行修订,修改、删除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资质管理等7个条款。为与上位法保持一致,有必要对原《办法》进行修订。 二是适应“放管服”改革要求,推进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中国地震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的指导意见》(中震防发〔2018〕40号),将地震安全性评价纳入设计方案审查环节,并推行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9〕11号)和《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开发区区域评估和投资项目多评合一改革试点的通知》(皖发改地区函〔2018〕498号)就开展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作出规定。为体现上述改革要求,优化我省营商环境,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有必要对原《办法》进行修订。 二、起草过程 根据2019年省政府规章制定计划,省地震局起草并向省政府报送了《办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省司法厅会同省地震局对送审稿进行修改后,书面征求各市、省直管县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意见;通过中国安徽网、安徽省司法厅网站等媒体,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到淮南、铜陵等地调研,实地听取基层政府部门、相关单位以及企业的意见;召开了立法预审会、立法协调会,充分听取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经反复修改,形成《办法》修订草案。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 修订后的《办法》共13条。相比原《办法》,保留3条、删除1条、新增1条、修改9条。 (一)保留3条。保留原《办法》第二条、第七条、第九条,对应《办法》第二条、第七条、第九条。 (二)删除1条。国务院《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2019年修订)取消了对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的资质管理制度。据此,删除我省原《办法》第六条。

中国省会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

中国省会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 中国部分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藏在我们身边的地震带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 ·不可不看的知识:中国地震国情· 关于地震,我国的国情是,“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据了解,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 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

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下页提示:中国部分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 中国部分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 评价地震危险度的三个指标 导致灾害的强度因素(如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级) 承灾体的脆弱性指数(人口、GDP、建筑抗震能力) 响应能力(疏散、救援等应急应变能力) 中国部分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 (UERDI值,指数越高风险越大) 1.石家庄0.35 2.合肥0.25 3.西宁0.24 4.海口0.23 5.长沙0.22

安徽地震带

安徽地处华南地震区(Ⅰ3)和华北地震区(Ⅰ4)的交界部位,合肥—明港断裂以南隶属华南地震区中的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Ⅱ4) ,进一步划分又分属麻城—常德地震带 (Ⅲ7)和扬州—铜陵地震带(Ⅲ8) ;合肥—明港断裂以北,隶属华北平原地震亚区(Ⅱ6) ,进一步划分又分属许昌—淮南地震带 (Ⅱ9)和营口—郯城地震带 (Ⅲ10) 。 安徽地震带分布图 安徽地

震带分布图 安徽省地震烈度区划

安徽隶属的各地震带情况具体分述如下: 一、扬州—铜陵地震带 该带“北界是盱眙—响水口大断裂和郯城—庐江深断裂的南段,南界是无锡—崇明大断裂和江南深断裂,构成一北东向的楔形,东北端延伸入黄海海域,西南端收敛于江西九江附近。安徽长江沿岸地区 (江南深断裂以北)位于该带的西南部分。 扬州—铜陵地震带“自公元 999 年至今共记载了 25 次强震,其中 6 级以上地震 11 次。这些地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全带 11 次 6 级以上地震有 9 次位于黄海,最大震级达 6. 75 级”。此外,该地震带中江苏溧阳地区紧邻安徽,1979 年又发生 6. 0 级地震,显示了较强的地震活动水平。扬州—铜陵地震带中的安徽部分,历史上曾发生两次破坏性地震,即 1585 年巢县 5. 5 级和 1743 年泾县 5. 0 级地震。 二、麻城—常德地震带 该带“北以鲁山—确山—息县断裂和肥中断裂与华北地震区的许昌—淮南地震带相邻,安徽隶属的各地震区、带情况,加引号部分均引自国家地震局1981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区划工作报告》,地震资料时间范围为公元前1177 年至公元1976年8 月31日;引文中的“破坏性地震”和“强震”系指4. 75级以上的地震。 安徽省地震区带分布图 摘自1978 年出版《中国地震区、带分布图》 南以洞庭湖盆地南缘的湘潭—安化一线为界。东界为郯—庐断裂南段,经幕阜山北麓沿崇阳—宁乡断裂延伸,西界即为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的西部边界”。安徽的六安、合肥及大别山区处于该带的东北端。该带地震活动频度低,强度弱,“历史上共记载强震 30 次。6 级以上地震共 5 次,最大震级为 6. 5 级”。安徽霍山—六安及合肥地区是该带中地震较多的地区,历史上共发生 8 次 5 级以上地震,最大的为 1917 年霍山 6. 25 级地震。 三、郯城—营口地震带 该带“南起安徽省嘉山,向北经江苏宿迁、新沂、山东郯城、临沂、安丘、昌潍、莲莱等地,穿越渤海湾后,经辽宁的旅大、营口、鞍山、沈阳等地,止于开原一带,全长达 1200公里。”安徽省嘉山位于该带的南端。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高清版中国21个大城市地震断层带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高清版:中国21个大城市地震断层带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公布,台湾地震断层最多最多,山东东北部有零星分布.中国地震断层探清看看你所处的省市有没有地震危险:#

中国地震断层:国内21个大城市断层带摸清已有准确位置(图) 中国地震断层 什么是地震断层? # 地震断层是指近代大地震造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带。又称地震断裂。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研究显

示,在地震断层上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都相对严重。如果建房时避开地震断层,就能有效地预防地震伤亡。研究人员已经呼吁立法禁止在地震断层建筑房屋。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它的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严格地依照断裂运动发生的。从这个观点说,地震直接与断裂运动有关。人类历史时期的地震活动,对整个地质时期来说,虽是短暂的一瞬间,但无论是历史地震还是现代地震,都属于地壳运动阶段中的最新活动。# 为何中国地震断层多?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等几个板块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个中国地震断层带。如果将中国地震断层带很详细地勾画出来,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的破坏。到2020年左右,中国内地存在的主要地震活动带将全部被勾画出来,精确的地震区划图将作为建造房屋的新标准。地震断层是指近代大地震造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连续分布的中国地震断层带。又称地震断裂。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研究显示,在地震断层上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都相对严重。如果建房时避开地震断层,就能有效地预防地震伤亡。研究人员已经呼吁立法禁止在中国地震断层建筑房屋。# 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从2004年开始,中国已经开始在人口集中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地层活动断层带的研究,并且将研究成果绘制成图。研究显示,中国至少有495个地震断裂带,现在所研究出的地震断层分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到了2020年,中国内地所存在的主要地震带将被全部勾画出来,那个时候可根据这个中国地震断层图表有效地建立预防地震的措施。#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事迹简介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简要事迹报告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1级特大地震,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院党委反应迅速,立即动员全院各专业设计人员踊跃报名做好赶赴四川抗震救灾的准备工作。 院各专业设计人员积极报名,纷纷申请赶赴四川进行抗震救灾。据不完全统计,全院各专业先后有80余人报名,希望赶赴四川进行抗震救灾。我院先后两次组织支援四川灾区捐款,全院党员群众纷纷积极捐款,两次累计共捐款近10万元。 选派四名党员赴都江堰进行灾后安置房规划选址工作。在院领导的统一安排下,我院选派杨建辉、韩鹏、张卫华、符高翔四位同志为抗震救灾队伍随省建设厅领导火速赶往都江堰进行灾后安置房的规划选址和设计工作。经过十几天的艰苦奋斗,高质量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得到当地政府和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2008-2010年我院全力为我省援建四川省松潘县地震灾后重建做好技术保障和规划服务。(1)编制完成《松潘国际旅游胜地战略思路研究》。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下发后,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省长王三运为组长的省对口支援领导小组。2008年7月10日,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省长王三运率有关部门到松潘县考察慰问,对未来松潘县规划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示,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编制详实规划,并适时进入实施阶段,努力把松潘县建设成为国际旅游胜地。安徽省对口支援松潘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松潘县发展的需要及松潘县委县政府的要求,2007年7月22日发出了《关于派遣规划小分队赴松潘县开展工作的通知》。安徽省建设厅十分重视,立即组织了规划小分队。规划小分队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已有规划成果、听取县委县政府发展设想、与县有关部门座谈,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松潘县灾后国际旅游胜地规划建设战略思路》。2008年8月22日,阿坝州委、政府听取了关于“四川省松潘国际旅游胜地规划建设战略思路”的汇报。州委侍俊书记、吴泽刚州长及州委、政府等领导对思路给予高度评价。2009年5月30日在安徽省援建办和四川省松潘县委县政府在成都组织召开的“松潘国际旅游胜地研讨会”上,专题报告得到了阿坝州委、政府和国内与会知名专家肯

中国主要地震带及历史震中分布图(组图)

中国主要地震带及历史震中分布图(组图) 图为中国主要地震带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6期) 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如果这句话不是出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韩竹君研究员之口,我会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谎言。 “不是日本吗?”我脱口而出。 “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和日本一样,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他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中国人常为“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这7%的国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中国人抗震意识的薄弱,是我国和日本最大的区别。 以地质学家的专业眼光来看,这却是毫不意外:地震是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的。在中国,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十分发育,而这些断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温床。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几乎所有的8 级和80-90%的7级以上的强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的边上。

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 “都说中国发生地震多,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觉察呢?”我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邓乃恭研究员提出了这个问题。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汶川大地震以前,我国近年的大地震是哪次?”“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级。”我仔细想了想才回答。 “不对,其实在2001年就有一场8.1级的地震——东昆仑地震。因为发生在荒无人烟的青藏高原,所以并不被大众所知了,中国西部的很多地震都是这样。”邓乃恭的手指在《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上自北向南沿贺兰山、六盘山、秦岭、大凉山一线划过:“这是南北地震带,它把我国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西部地区的地震在频度和烈度上都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地震‘偏爱’西部,往往西部发生5、6场地震,东部才发生1场地震。原因就是我国的‘邻居’印度板块太‘热情’,不断北移,把西部地区挤得太厉害了。” (刘晶晶/文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6期) 图为北京断裂分布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6期) 华北地震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地震区,它对北京、天津、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10个省和直辖市都有影响。这一地区又是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中心,就像是中国的心脏,心脏一旦遭到大震,全身都会倍受打击。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高清版:中国21个大城市地震断层带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高清版:中国21个大城市地震断层带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高清版:中国21个大城市地震断层带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公布,台湾地震断层最多最多,山东东北部有零星分布.中国地震断层探清看看你所处的省市有没 有地震危险: # 中国地震断层:国内21个大城市断层带摸清已有准确位置(图)

中国地震断层 什么是地震断层, # 地震断层是指近代大地震造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带。又称地震断裂。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研究显 示,在地震断层上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都相对严重。如果建房时避开地震断层,就能有效地预防地震伤亡。研究人员已经呼吁立法禁止在地震断层建筑房屋。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它的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严格地依照断裂运动发生的。从这个观点说,地震直接与断裂运动有关。人类历史时期的地震活动,对整个地质时期来说,虽是短暂的一瞬间,但无论是历史地震还是现代地震,都属于地壳运动阶段中的最新活动。 # 为何中国地震断层多,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等几个板块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个中国地震断层带。如果将中国地震断层带很详细地勾画出来,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的破坏。到2020年左右,中国内地存在的主要地震活动带将全部被勾画出来,精确的地震区划图将作为建造房屋的新标准。地震断层是指近代大地震造成

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连续分布的中国地震断层带。又称地震断裂。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研究显示,在地震断层上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都相对严重。如果建房时避开地震断层,就能有效地预防地震伤亡。研究人员已经呼吁立法禁止在中国地震断层建筑房屋。 # 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从2004年开始,中国已经开始在人口集中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地层活动断层带的研究,并且将研究成果绘制成图。研究显示,中国至少有495个地震断裂带,现在所研究出的地震断层分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到了2020年,中国内地所存在的主要地震带将被全部勾画出来,那个时候可根据这个中国地震断层图表有效地建立预防地震的措施。 #

中国发生地震最多的地方

中国发生地震最多的地方 中国发生地震最多的地方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地震的前兆1、生物异常 很多动物的器官感觉特别灵敏,能够提前知道一些灾害的发生。 地震前动物的异常表现:

牛、马、驴、骡:惊慌不安、不进厩[jiù]、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 猪: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拱圈、越圈外逃。 羊: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越圈逃跑、闹圈。 狗:狂吠不休、哭泣、嗅地扒地、咬人、乱跑乱闹、叼着狗崽搬家、警犬不听指令。 猫:惊慌不安、叼着猫崽搬家上树。 兔:不吃草、在窝内乱闹乱叫、惊逃出窝。 鸭、鹅:白天不下水、晚上不进架、不吃食、紧跟主人、惊叫、高飞。 鸡:不进架、撞架、在架内闹、上树。 鸽:不进巢、栖于屋外、突然惊起倾巢而飞。 鼠: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发呆、不怕人、惊恐乱窜、叼着小鼠搬家。 蛇:冬眠蛇出洞在雪地里冻僵、冻死、数量增加、集聚一团。 鱼:成群漂浮、狂游、跳出水面、缸养的鱼乱跳、头尾碰出血、跳出缸外、发出叫声、呆滞、死亡。 蟾蜍(癞蛤蟆):成群出洞。 2、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会出现发浑、冒泡、翻花、突升、突降、升温、变色、变味等现象。 3、气象异常 地震之前,气候异常,主要有闷热,人会有焦灼烦躁感觉,久旱、黄雾、日光晦暗,怪风、六月冰雹(飞雪)等等。

安徽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分类

你知道安徽省地方标准《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分类》吗? 【浏览次数:194次】【字体:大中小】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8年8月26日正式发布实施地方标准DB34/848—2008《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分类》。该标准由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类别划分及界限指标5个部分组成。对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进行了分类确定,并明确界定了应当进行的工作级别。它是我省第一个地震方面的强制性地方标准,也是我省第一个关于地震安全性评价方面的技术法规,它的发布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安徽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环境,为全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是确保我省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 附件: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分类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由安徽省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地震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欣、周齐、安树志、苏小妹、金紫薇、沈业龙。 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分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本要求、工程类别划分和界限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在安徽省境内开展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7741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GB 18306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 50223-2004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震安全性评价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根据对建设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活动与地震地质环境的分析,按照工程设防风险水准,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地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3.2

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 来源:清史所作者:清史所点击数:1726 更新时间:2010-11-24 汪志国 (池州师专历史与社会学系,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历史时期,尤其是近代,安徽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无论当时,还 是之后,学术界都十分重视安徽自然灾害史的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除了一些专题性的资料整理与学术研讨外,主要是散 见于全国性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成果之中。本文对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的研究状况进行考察与梳理。 [关键词]20世纪;安徽省;自然灾害;学术总结 [文章来源]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2月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近代安徽自然灾害研究》,项目批号:2006SK309)。 [作者简介]汪志国(1963-),男,安徽枞阳人,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历史 与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在读博士生,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安庆师范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生态环境史、法律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区域广、极易受灾害袭击且受灾最重的国家之一,而安徽省又是我国受灾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素有“多灾省”之称。 步入近代,安徽各种自然灾害更是连年不断,根据竺可桢《中国历

史上气候变迁》对安徽省历代灾荒状况的考察,发现“越是近代,人为与自然的灾荒越发严重”。[i]就水灾而言,“近代以降,安徽水灾发生十分频繁”。[ii]对历史时期安徽自然灾害的研究,除了一些专题性的资料整理与学术研讨外,主要是散见于全国性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成果之中。本文拟对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史的研究状况进行考察与梳理。 一、与安徽相关的全国性自然灾害史研究 (一)对自然灾害史资料的整编 资料整理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在20世纪百年时间里,自然科学工作者与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致力于自然灾害史料的系统挖掘与整理工作,它发端于30、40年代,兴盛于50-70年代,80年代以后学者们再次掀起了新一轮自然灾害史料整编的高潮。历史时期安徽自然灾害资料就蕴含在这些成果里,或一些章节,或部分篇幅,记载了安徽自然灾害的历史状况,再现了历史上安徽自然灾害的原貌。 民国时期,一些学者从卷帙浩繁的历史资料中爬梳整编出自然灾害史料,如,李清初的《汉代以来中国灾荒年表(一)》(载《新建设》1931年4月30日第14期);陈高傭编著的《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10卷,上海国立暨南大学1939年印行)等。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共和国经济建设曲折前进的旅程中,自然灾害也频频地袭击华夏大地,促使科学工作者重视对历史时期自然灾害资料的整编工作。 地震历史资料的整编成果较多。1954年,在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中国地震概况

中国地震 震级最大的地震 据仪器纪录,中国最大的地震为1950年8月5日发生的西藏察隅地震。震级Ms8.6级,震中烈度十一度,极震区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八度区破坏范围广达20余万平方公里。 烈度最高的地震 1920年2月6日傍晚发生于宁夏海原的8.5级地震,震中烈度高达十二度。 断层破裂长度最长的地震 海原8.5级地震时形成的巨大地表断层,长约230公里,断层走向N50~70W,自东而西,呈孤形展布,左旋逆断层,最大水平位移据最新研究为14米。 断层位移最大的地震 1931年8月11日新疆富蕴8级地震时形成的断层,走向北西,右旋水平位移达14.6米,垂直位移1~3.6米。震中附近,沿山麓断层形成的重力陷落陡坎高达60米。 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若以地震及其随后?、冻、瘟疫致死的总数论,则首推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子夜发生在陕西华山的8级地震。死亡人数,“其奏报有名者83万有奇;不知名者复不可数计。”而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直接死于地震(房屋倒塌砸死、压死)的人数为24.2万人,伤16.4万人。 破坏和损失最大的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是我国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首次发生于现代工业城市底下的”直下型”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即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各种工程设施,设备被破坏损失的价值,超过百亿元。整个唐山市区,约6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震毁1034万平方米,占77%,邻近各县农村房屋倒塌240万间。地震造成的破坏与损失都是空前的。全国最大的煤矿??-开滦煤矿的所有地面建筑物,井下照明、通风、提升、排水系统均被破坏,万名夜班工人被困在井下。矿井大量涌水,全矿70%的生产能力和60%的采煤工作全被水淹,估计井下给水达1.6亿吨。重要铁路干线??京山线受到严重破坏。唐山地区和天津的公路大、中桥梁倒塌或严重破坏的占3%和5%,分别达到20座和10座;所有正在冶炼的高炉、平炉、转炉、化铁炉均发生铸炉事故;化工企业发生毒气泄逸、爆炸和火灾达58起。密云水库白河主坝迎合水面、防浪墙以下的护坡发生大面积滑塌;唐山陡河水库大坝产生裂缝。大面积沙土液化和盆喷水冒砂,烈度六度区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最大的喷砂孔子达18米。农用机井破坏达6万眼。天津市的破坏是历史上最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亿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