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池塘底层微孔管道增氧技术要点

池塘底层微孔管道增氧技术要点

池塘底层微孔管道增氧技术要点
池塘底层微孔管道增氧技术要点

池塘底层微孔管道增氧技术要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有更高要求,特别是最近媒体曝光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让我们意识到水生动物的健康养殖才是渔业养殖的必然要求。但是规模化、集约化的高密度养殖很容易带来各种疾病,而市场又要求减少用药,因此渔业养殖要抓好四个要点“好品种”、“好环境”、“好饲料”、“好管理”。

本文就“好环境”来作介绍。好的养殖环境是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场址、水源的选择便于管理,做好清塘,重点都是水质的处理。水质条件重中之重是溶氧。溶氧高低状况是影响养殖对象摄食量及饲料食入后消化吸收率,以及生长速度、饵料系数高低的重要因素。同时,水中氨通常是在氧气不足时含氮有机物分解而产生,或是由于氮化合物被硝化细菌还原而成。在缺氧情况下,氨会积累,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使养殖对象中毒,摄食减少,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当养殖密度大,池水经常缺氧,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易引起亚硝酸盐含量升高,使鱼类摄食降低,鳃组织病变,呼吸困难,骚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严重时则发生暴发性死亡。

底层微孔管道增氧技术是直接把空气中的氧输送到水层底部,能大幅度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具有增氧区域范围广,溶氧分布均匀,通过底部充分增氧,改善池塘底部水质条件,增加溶氧,减少有害气体的存在,达到减少病害,提高产量的目的。

一、微孔管道增氧的主要特点

池塘养鱼及疾病防治

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一、草鱼: (一)食性:草鱼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在自然状态下,稚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幼鱼喜食芜萍、小浮萍、紫背浮萍、轮叶黑藻等;成鱼喜食苦草、眼子菜、苴草等。在人工投喂的条件下,草鱼除摄食水生植物外,它们喜食禾本科、豆科等陆生植物;也喜食人工饵料,如饼、糠、麸类。在饥饿的情况下,草鱼会吞食小鱼。同时,草鱼能大量摄食腐屑,包括其粪便转变成的腐屑。所以,草鱼虽然没有其它草食性动物一样的适应于利用纤维素的消化系统,甚至草鱼的消化道中没有发现纤维素酶,但草类从草屑变为腐屑、从大型至小型,从沉性至悬浮,经细菌等反复多次利用,便把草屑中的能量逐步转换到鱼体中。 (二)生长特性:草鱼是生长迅速的较大型鱼类。草鱼一般4-5龄达性成熟,1-3龄为生长最快期,且雌雄差异小。 (三)生活习性:草鱼在水的中下层及岸边摄食水草,主要在水体中下层活动。草鱼性活泼,行动迅速,游泳快;其食量大,抢食凶,素有“强盗草鱼”之称。 二、鲢、鳙鱼 (一)食性:鲢、鳙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它们具有特殊的滤食器官----鳃耙。其中,鲢鱼的鳃耙较细密,能滤食个体较小的浮游植物;鳙鱼的鳃耙较稀疏,只能滤食个体较大的浮游动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大大增加,鲢、鳙鱼除了摄食浮游生物外,还摄食如下饵料:如粉碎的饼渣类、米糠、糟类、麦麸等农产品下脚料;有机粪肥中的碎屑;腐屑(腐屑=碎屑+细菌等微生物)等。由于鲢、鳙鱼消化系统中缺乏分解纤维素、果胶和几丁质的酶,所以摄食具纤维素、果胶质细胞壁的藻类,以及具有几丁质外壳的浮游动物卵等,都不易消化而随粪便排出体外。 (二)生长特性:鲢、鳙鱼是较大型的鱼类,性成熟年龄一般为3-4龄。1-4龄生长较快,尤其是第2年。 (三)生活习性:鲢、鳙鱼通常在水的中上层活动,鲢在上层,鳙稍下。鲢性急躁,行动敏捷,活泼而善跳跃,遇水流容易逆水潜逃,不易捕捞。素有“急躁白鲢之称”。鳙性温和,行动迟缓,捕捞时不跳跃,遇水流不易潜逃,易捕捞。其抢食远逊于鲢。素有“好人花鲢”之称。 三、鲤、鲫鱼 (一)食性:鲤、鲫鱼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其中鲤鱼偏于动物性,鲫鱼偏于植物性。摄食方式都是吞食。白鲫的鳃耙多(102-120条)而长,排列紧密,且鳃耙内侧有许多膜状皱褶分支,交错嵌合成网状,因而具滤食功能。白鲫主要摄食浮游植物和腐屑等。鲤、鲫鱼对人工饵料如如饼、糠、麸类、蚕蛹、蝇蛆等均喜食。

高温期河蟹池塘管理要点

高温期河蟹池塘管理要点 本文针对近期连续高温,池塘应如何管理提供些建议,希望能给各位养殖朋友一些帮助。 1、保证池塘深水位 前些日子,利洋水产技术员在跑塘时,通过检测,大多池塘底部温度达33-35℃,表层更是高达36-38℃。本地区许多养殖朋友的池塘平均水位只有60-80公分,水位浅、水体透明度高,阳光直射池底,水体温度迅速上升,持续高温导致河蟹夜晚大量上草、爬边。 因此,高温期管理首要工作是让池塘降温,防止水温过高。建议:无草池塘水位加至1.2米以上,有草的池塘水位加至1米以上,较深水位可以有效降低底部温度,避免因底部的温度过高,影响河蟹正常摄食和生长活动。加水后及时使用利洋“碧水安”解毒稳水,减少水变,有条件的池塘可以每周冲水2-3次维持水深,降低水温。 2、减少冰鲜鱼及高蛋白饲料投喂 水温高,冰鱼在底部容易变质、腐烂、发臭后滋生病菌,加重池塘耗氧,败坏水质和底质,此外高温天河蟹吃料慢且少,一般在晚上降水温后才开始活动摄食,这也增加冰鱼在水中的腐坏时间。建议:减少冰鱼的投喂比例,以饲料为主,粗粮为辅;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喂食,早晚各投喂一次,时间在上午7点之前和晚上6点以后;观察食台吃食情况,避免饵料或饲料的浪费。 3、多增氧 大多数养殖朋友认为河蟹不上草、不爬坡的池塘就不缺氧,其实不然,高温期物质转化快,微生物繁殖快,池塘残饵、粪便发酵,底泥耗氧物质多,这些都会加剧耗氧,此外高温氧气溶解度降低,饱和度升高,夜晚降温时溶氧饱和度急剧降低,加上水草和藻类的呼吸作用,许多池塘到后半夜缺氧尤为明显。建议:高温期延长增氧机增氧时间,夜晚10点打开增氧设备直到次日太阳出来为止;家中常备“氧速保”等增氧药物预防缺氧,减少变天或风向转变时出现缺氧“泛塘”的概率;夜晚底热、河蟹出现爬坡现象的池塘可连续两天使用“底加氧”增氧解毒,降底热,促进河蟹摄食。 溶氧充足的池塘,河蟹产量高,饵料利用率高,发病死伤少,增氧还可以促进河蟹吃食,减少高温爬坡上草。 4、水草管理 进入高温后许多池塘的各种水草活力开始变差,出现挂脏、长刚毛藻等现象。伊

河蟹池塘微孔增氧新技术试验小结

河蟹池塘微孔增氧新技术试验小结 河蟹池塘微孔增氧新技术试验小结 在2012年~2013年利用底层微孔曝气技术,开展了河蟹池塘养殖增氧研究,结果表明,河蟹规格和单产显著提高,疾病明显减少,死亡率明显降低,死亡率下降6~12个百分点,毛利比同期常规技术提高30%。 河蟹池塘微孔增氧技术是利用池塘微孔增氧养殖河蟹来提高池 塘单位面积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2012年~2013年在城南镇汪家行生态园养殖塘口实现了亩产河蟹65~75千克,平均规格150克以上,回捕率达75%以上。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池塘选择:在生态园内大小规格一致的河蟹养殖池塘3口,每口塘东西向200m,南北向400m,面积12亩,水源水量充足,周围没有污染源,平均水深1.5米左右,坡比1:3,保证一定的浅滩区,浅滩区的最高水位0.5~0.8米,进排水方便,外河水质良好,种植适量的水草和水葫芦。 2、清塘消毒:清塘消毒一般要求在春节前完成,首先清除过多的淤泥,清淤后暴晒15~30天,促进底泥有机质分解,然后进水20厘米,用生石灰150~200千克/亩全池泼洒,也可结合使用茶粕除野,使用前将茶粕浸泡24小时,加1%食盐水,效果更佳,泼洒浓度为20~30克/米。 3、设置增氧设备:微孔增氧设备由增氧机、主管道、支管和底管组成。本试验增氧机采用浙江森森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增氧用三相异步电动机”,其型号为HG一1100(Y802-2),功率为1.1KW;主管道采用50mmPVC塑管,支管采用32mmPVC塑管,底管采用20mmPVC 塑管,底管用6分钻打孔25cm,每口塘放底管15排,每排长30cm,底管、支管、主管和增氧机之间密封焊接,增氧机固定放置在池塘埂上。 4、放养前准备

池塘养鱼技术

池塘养鱼技术 ---摘自(遵义农业农村)微信号 一、池塘选择 1.位置选择:选择在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电力方便的地方。水质溶氧高,酸碱度适中,不含有毒物质。 2.土质和底质:土质和底质是保水的关键,以壤土最好,粘土次之,砂土最差。粘质土鱼塘,虽保水性好,但容易板结,通气性差,容易造成水中溶氧不足;砂质土鱼塘,由于渗水性大,不仅不能保水,水质难肥,而且容易崩塌。 3.面积和水深:鱼塘的大小和深浅,与鱼产量的高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俗话说:“塘宽水深养大鱼”,这是因为水体越大,越接近自然环境,变化越小;反之,变化则大,水质容易恶化,对鱼类生产不利。成鱼养殖池塘水深 1.8-2.5米为宜。 4.注、排水道:池塘有独立的注、排水道,才能做到及时注水和排水,以便调节和控制水质,促进鱼类生长和保证鱼类安全。在水源充足的条件下,还可实行流水养殖,水中溶氧丰富,以增加单位放养量,达到高产稳定的目的。 5.鱼塘形状和环境:鱼塘的形状,以长方形为好,长与宽之比可为2-4:1,东西边长,南北边宽,宽的一边最好不超过50米,这样的池塘,可接受较多的阳光和风力,也便于操作和管理。在鱼塘周围不宜有高大的树木和建筑物,以免遮光、挡风和妨碍操作。连片鱼塘的周围大堤和中间干道,还应建有较宽的公路,以利车辆运输。 二、清塘消毒 1.冰冻暴晒法:入冬后,将池水排干出鱼,铲除污泥、除草,让其在阳光下暴晒、冰冻,减少有害物及利用空中紫外线杀菌。 2.药物消毒法:用生石灰消毒,干池消毒每亩用量80-100斤,选晴天进行,排干池水,留积水5-6寸,全池拔洒石灰浆,并用木耙擂动,使石灰分布均匀,消毒彻底。7天左右药性消失;或

池塘养殖技术要点2018

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四、混养 混养是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减少浪费、提高能量转化效率的有效措施,可以分为种内混养和种间混养两种类型。种内混养是将不同种鱼类或同种鱼类不同规格的养殖在同一池塘中,这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养殖方式;种间混养是将不同种类的养殖对象,如鱼、虾、贝、藻等合理搭配混养在同一水体中。 (一)种内混养 混养的原则是混养的鱼类在同一水体中和谐相处,不相互残害和吞食;对水质和生长期的水温要求相似;栖息水层和食性有一定的差异。鱼类种内混养有3种类型:①不同种鱼类的混养,即在同一鱼池内养殖多种鱼类。②同种但不同规格的鱼进行混养。③异种异龄鱼的混养,即同一鱼池混养多种鱼类,而且每种鱼又有不同的龄级和规格。 1、混养的优点 (1)合理利用饵料和水体我国池塘养鱼的人工和天然饵料主要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各种水草和旱草、有机碎屑以及包括配合饲料在内的各种商品饲料。在投喂草类后,草鱼将草类切割,其粪便转化进入腐屑食物链,可供草食性、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反复利用,大大提高了草类利用率;在投喂人工精料时,主要为草鱼、青鱼、鲤等所取食,部分较小颗粒被鲫、团头鲂和各种小规格鱼种所吞食,鲢、鳙还可摄食粉状精饲料,这样全部商品精料都可为鱼类所利用,不至于浪费。 每种鱼类根据其习性栖息于一定的水层中。鲢、鳙和白鲫等生活于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等生活于水体中、下层,青鱼、鲤、鲫、鲮和罗非鱼等则在底层活动。将这些鱼类合理搭配混养在一起,可以充分利用池塘各个水层,相对增加了整个水体中鱼类的放养量,从而提高池塘鱼产量。 (2)发挥养殖鱼类之间的互利作用混养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配养鱼能提供一部分鱼产量,并且还可发挥各种鱼类之间的互利作用,因而能使它们各自的产量均有增加。例如草鱼、青鱼、团头鲂、鲤等的残饵和粪便可作为培养浮游生物的良好肥料,同时还能提供大量碎屑,为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创造良好的饵料条件;而滤食性鱼类滤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可起到防止池水过肥的作用,给草鱼、青鱼等提供较为良好的生活环境。鲤、鲫、鲮、鲴、罗非鱼等杂食性鱼类可清除池中残饵,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并改善池塘卫生条件。此外,通过其摄食活动,还能起到翻动底泥和搅动泥水的作用,有助于上、下水层的混合,从而增加

微孔增氧技术简介知识分享

微孔增氧技术简介

微孔增氧技术 “微管增氧技术”全称“池塘管道微孔曝气增氧技术”,也称纳米管增氧技术,是近几年继水车式、叶轮式、喷泉式传统增氧技术之后涌现出来的一项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已被水产养殖、污水处理、景观水治理领域广泛应用。微孔管道增氧克服了传统增氧机表面局部增氧、动态增氧效果差的缺陷,实现了全池静态深层增氧,使增氧效果明显提高;同时,上下水层的交换,使得上下水层的温度、盐度和溶氧都趋于一致,利于消除因气象条件改变时产生的不利于养殖的物理因素,利于养殖水体自净能力的恢复,散发有毒气体,有效活化水体,降低病害发生率,实现健康养殖。 一、微孔增氧原理 微孔增氧技术,采用鼓风机将空气送入输气管道,输气管道将空气送入微孔曝气管,微孔曝气管将空气以大量的微气泡形式分散到水中,微气泡由池底向上浮,与水体接触充分,使氧气充分溶解到水中,而且还增加了水流的旋转和上下流动,将上层富含氧气的水带入底层,同时水流的上下流动同时水流的旋转流动将微孔管周围富含氧气的水向外扩散,实现养殖池水的均匀增氧。 二、微孔增氧机的结构

微孔管道增氧设施由主机、主管道和充气管道等部分组成。主机包括电动鼓风机、储气缓冲装置等,鼓风机连接储气缓冲装置、储气缓冲装置连接主管、主管连接支管、支管(橡胶软管)连接微孔曝气管。微孔增氧机主要设备见下图: 微孔增氧机主机与曝气管

主管 支管 曝气管盘片 微孔增氧机主管道、支管道与曝气管 鼓风机常用功率有7.5kw、5.5 kw、3.0 kw、2.2 kw、1.5 kw,选用功率大小依水面面积而定,如15~20亩(2~3个塘)可选3kw一台,30~40亩(5~6个塘)可选5.5kw一台。 主管道种类有PVC塑料管和镀锌管,由于罗茨鼓风机输出的是高压气流,所以温度很高,多数养殖户采用镀锌管与PVC管交替使用,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降低了成本。 充气管道种类主要有三种,分别是PVC管、铝塑管和微气孔管(又称纳米管),其中以PVC管和微孔管为主。从实际应用情况看,PVC管和微孔管各有优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微孔管曝气效果好,PVC管经打孔后曝气均匀度较差;二是PVC管材料组织容易。 PVC管在各种管道材料店都有经销,质量从饮用水级到电工用管都可;三是PVC管相比微孔管成本低。 三、微孔增氧机的安装与曝气效果

池塘养鱼方案

池塘养鱼技术 第一节渔业养殖生态与环境要求 养殖鱼类的生活环境,包括非生物(如溶氧、温度、PH值等)和生物(如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等)环境。水质的优劣对鱼类的生长、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掌握鱼与水的关系,以及水质变化的特点,才能人为地控制和改善水质,提高鱼产量。 一、水质环境 ㈠主要水质因子 1、溶氧量 水中的溶解氧是养殖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据观察测定,当水中溶氧量达到2毫克/升以上时,鱼类生长正常,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较好,饲料系数也较低;当溶氧量降至1.6毫克/升以下时,鱼摄食量减少,饲料系数比在2毫克/升以上时约高一倍;当降至1.1毫克/升,水中含氧量不足,鱼的呼吸频率加快,并出现“浮头”现象;降至0.2-0.8毫克/升以下时,开始窒息死亡。 增加水中的溶氧量,特别是水底层的溶氧量,对促进淤泥中有机物的分解,加速池塘的物质循环;减少有机酸、氨、硫化氢等有害的中间产物积累,以及促进饲料生物的生长繁殖有重要作用。 池塘溶氧量的分布、变化十分复杂,主要是受增氧和耗氧因子所制约,特别是高产鱼池,营养很丰富,浮游生物和放养鱼类比较密集,增氧和耗氧都很大,因此溶氧量很不稳定而呈昼夜变化,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现象。 ⑴昼夜变化 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池塘中氧的主要来源,一般占氧来源的56%-80%。其余来自风力吹起波浪,使空气中氧直接溶解入水中。 氧的消耗,包括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细菌的呼吸;悬浮或溶解有机物、类便、残饵及底部淤泥等的发酵分解。 溶解氧的昼夜变化,以中午最高,清晨最低。 在一般情况下,“水呼吸”(包括浮游动、植物、细菌的呼吸、溶解在水中的粪便、贱饵有机物的发酵分解)耗氧约占60-65%;底质(包括底栖生物、腐殖质等)耗氧约占15-20%,鱼呼吸约20-25%。 ⑵垂直变化

池塘养鱼高产新技术

池塘养鱼高产新技术 The High yield New Techniques in Ponds Aquaculture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局水产站——刘家学 我区渔业由养殖和捕捞两大部份构成。目前,全区渔业已基本实现养殖产业化,养殖与捕捞的比例从二十年前的3:1上升到9:1。2005年,我区水产品产量达到9580吨,人均占有量为8.5公斤,其中90%以上是由养殖获得。而水产养殖业又主要由池塘养殖、水库养殖、稻田养殖和河道养殖四大部份构成。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基本农田采取了政策性保护措施,稻田养鱼相对减少,一方面控制了养殖面积的增长,另一方面,因为一些养殖户得到养鱼带来的经济实惠,通过加高加固田坎,建设好进排水系统,由过去的“稻——鱼”模式直接转化成了“纯池塘”养殖模式;河道养殖因防洪设施等的建设,投资需要太大;此外,由于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水库施肥养鱼也受到了制约。因此,池塘养鱼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池塘养鱼具有专业化程度高、产品商品率高、污染较小、便于管理的优点,是我国内陆水域渔业发展的最主要方式。大力发展池塘养鱼,不断提高养鱼单产和效益,是推动我区水产养殖业再上新台阶,促进渔业产业化和产品商品化的主要措施,而“80:20”池塘养鱼技术是一种池塘养殖新模式,也是全国技术推广总站自“十·五”期间就开始推广的养鱼新技术,具有高产、高效、无公害的优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第一节池塘“80:20”养鱼技术的基本概念 Section1 Basic Concept of “80:20” Techniques in ponds Aquaculture 一、“80:20”池塘养鱼技术背景 1994年,美国大豆协会分别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金山岭堡养鱼场,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五个地方对鲤鱼和鲫鱼进行养殖试验后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水产养殖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二、基本概念 淡水池塘80:20养鱼技术是指利用淡水池塘养鱼,其产量中的80%左右是由一种摄食人工颗粒饲料,受消费者欢迎的高价值鱼组成,也称之为主养鱼。如鲤鱼、鲫鱼、青鱼、草鱼、团头鲂、斑点叉尾鮰、尼罗罗非鱼等;其余20%左右的产量是由“服务性鱼”组成,也称之为搭配鱼。如鲢、鳙鱼,可清除池中浮游生物,净化水质;鳜鱼、鲶鱼、鲈鱼等肉食性鱼类,可清除池中的野杂鱼。此技术适合 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

池塘养鱼技术要点

池塘养鱼技术要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池塘养鱼技术要点 1.淡水鱼类养殖的基本概念 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量鱼的生产方式。目前中国的淡水鱼类养殖品种有30余种,根据养殖鱼类的特点,水体条件,以及养殖措施等,淡水鱼类养殖分为如下方式: 根据养殖鱼类对水温的要求分类:温水性鱼类养殖,一般水温为 15_30℃,如鲤鱼、草鱼、鲢、鳙、鲫和团头鲂等;冷水性淡水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0_20℃,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性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8_30℃,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 2. 根据养殖水体条件,养鱼种类和规格、水域类型及养殖措施,淡水鱼类养殖又分为如下方式: a. 静水养鱼和流水养鱼 b. 单养、混养和套养 c. 池塘养鱼、稻田养鱼、河道养鱼、湖泊养鱼、水库养鱼、网箱养鱼、围网与围栏养鱼及工厂化养鱼等。 d. 精养、半精养、粗养等。 3.以下就池塘鱼类养殖技术的重要环节,做一要述。 池塘养鱼 池塘养鱼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养鱼方式,目前产量约占淡水养鱼的60%以上,具有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生产稳定等特点。 鱼池条件: 面积:一般成鱼池面积为5_10亩,这样易于管理。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3-5亩为宜。 水深:一般成鱼池水深2_3米。北方的越冬池以严寒最厚冰层以下1.5-2米为宜。鱼苗池、孵化池水深为1.0_1.5米为宜。鱼种池一般要求水深1.5-2.0米。 水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是养鱼的根本条件。

底质的要求:池塘底质最好是壤土,砂壤土,其次是黏土。 4.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休整池塘,清除池底杂草、杂质、平整池塘。 a.清塘消毒 土法清塘:即冬季排干水,通过池底冻结、干燥和爆晒来清除敌害,改良底质。 药物清塘:可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 b.注水和培育水质 池塘消毒后,待药物毒性消失,即可住新水,在鱼种放养前7_10天,既投基肥,培育水质。 5. 鱼种放养 放养大规格鱼种是池塘养鱼的一项高产措施。大规格鱼种具有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的特点。在池塘饲养条件下,草鱼一般放养体重0.25公斤的鱼种,经过4个月饲养到秋季可达规格0.5_0.75公斤,如放养0.5_0.75公斤的可长到1.0_1.5公斤。鲢鳙鱼一般放一龄鱼种,12_18厘米规格,到出塘可达0.5_0.75公斤。其他鱼如鲤鱼、鲫和团头鲂都放养一龄鱼种,密度偏稀一些,规格为12_14厘米左右,经过几个月的饲养,鲤鱼可达规格0 .5公斤,团头鲂150_350克,鲫鱼100克以上。 6.高产放养模式: 各地根据多年养殖经验,经过科学总结,制订了许多放养模式,在此不一一列举。在此仅介绍80:20放养技术: 1). 用上述标准方法准备池塘。 2). 将规格均匀一致的能摄食颗粒饲料的鱼类(如鲫鱼)的鱼种和规格比较均匀的滤食性鱼种(如鲢鱼)放入已准备好的池塘中,大致分别占总产量的80%和20%。 3). 以一种营养完全、物理性状好的颗粒饲料,按规定的计划和方法饲喂80%的鱼类。

淡水池塘80:20养鱼技术

一、什么是呢? 淡水池塘80:20养鱼技术是指利用淡水池塘养鱼,其产量中的80%左右是由一种摄食人工颗粒饲料,受消费者欢迎的高价值鱼组成,也称之为主养鱼。如鲤鱼、鲫鱼、青鱼、草鱼、团头鲂、斑点叉尾鮰、尼罗罗非鱼等;其余20%左右的产量是由“服务性鱼”组成,也称之为搭配鱼。如鲢、鳙鱼,可清除池中浮游生物,净化水质;鳜鱼、鲶鱼、鲈鱼等肉食性鱼类,可清除池中的野杂鱼。此技术适合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淡水池塘80:20养鱼技术与我国传统混养技术相比有哪些优点?80:20养鱼技术与我国传统的混养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 1、此技术不施肥能良好地控制养鱼池的水质,减少养殖污水的排放量和养殖用水量。 2、采用高质量的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3、按一定比例混养服务性鱼类,既可改善池塘水质,又可利用池塘天然生物饵料资源,换取一定的鱼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4、此技术采用高标准池塘,投喂全价饲料,生产中严格管理为鱼类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提倡的是健康养鱼,不主张施用鱼药和化学药品。 5、此技术是适应市场的需求,主养鱼是高价值鱼,追求的不是最高的产量,而是最佳的经济效益。 二、应用淡水池塘80:20养鱼技术要掌握哪些基本方法呢? 应用淡水池塘80:20养鱼技术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准备高标准的养鱼xx。 (二)将规格整齐能摄食颗粒饲料的鱼类(如鲫鱼)的鱼种和滤食性鱼类(如鲢鱼)的鱼种放养到已经准备好的池塘中,使这些鱼类在收获时,大致分别占总产量的80%和20%。 (三)以一种营养完全、物理性状好的颗粒饲料,按规定的计划和方法饲喂80%组的鱼类。

养鱼技术:揭秘池塘养鱼需要的九大核心技术

揭秘池塘养鱼需要的九大核心技术 我国先进农村高产池塘养鱼技术有悠久的历史,阅历丰富。伴随着养殖技术的全面提升,高产池塘养鱼已慢慢发展趋势变成我区淡水渔业的关键支撑,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水产行业关键的新技术大全。 一、环境选择 自建鱼塘的养殖的位置最好是南方淡水资源充裕、循环水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的农村地区,不要是死水,死水的药用养鱼成本比较高,而且不能获取高产,那样才有益于灌水和排水管道,对鱼类、鱼饵、集成鱼的运送也会便捷许多。对高产养鱼打下基础,然而,水深并不是越深越好。清塘时要注意用生石灰消毒,特别是浅水的,对于沙底池塘要用塑料盖上,以免发生鱼逃跑,一般来说,新挖塘的最佳水深最好是3米左右,最好是4米以下,1.5米以上。面积在200平方左右,对于这种水体氧气量也是足够的。不会造成鱼浮头等现问题。 二、高产养鱼混养类型 1草鱼、鳙鱼、鲮鱼、鲤鱼为主深水高效养殖类型。 2鲢鱼、鳙鱼为主的高产养殖类型。 3草鱼和鲢鱼、鲫鱼为主的深水高效混合类型。

4“斯密托博士”提出的“80:20”高产高效而且是标准化的立体养鱼技术类型。 三、优质鱼苗放养密度 鱼苗放养 一次投放多个循环流水池塘,每亩可放养密度5-10万尾,5万尾的投放,中间一般可分为两次,每亩投放达到10万尾,中间可分多次。如果想要节约鱼苗成本,最好人工繁殖鱼苗,才能保证有健康的苗种,不同的水质的养鱼有所不同,比如死水养鱼,要想获得高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循环水是获取高产的核心,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四、饲料投喂 饲料投喂 养鱼时投喂频次明确也由温度、水体、气温、精饲料品质及饲养淡水鱼种类、

尺寸和其消化系统的特点及进食特性决策。坚持利用农村养鱼中四字精养法投料中的“四定原则”或“三看原则”,每日第一次投喂時间应在早上7-8时刚开始,而最后一次投喂時间应当在下午6-7时上下完毕。在池塘养鱼条件下,每天喂食时间通常在上午9-10点左右,最后的喂食时间应该在下午5-6点结束。这里推荐饲料配方为青饲料+正太饲料混合使用。 五、水质管理方法 水质管理 高产池塘养鱼技术中对水体调节的规定便是要保证“肥、活、嫩、爽”四个字。有了这个标准方案,便可以判断这不是肥沃的死水,死水的水色是有绿色,综上所述流水养鱼的水体较好,无一切环境污染,合乎水产业自来水规范(农业部技术标准)。最好是农村天然河流活水、泉水的水源、地下水等,配套一台增氧机,以防万一,特别稻田鱼塘种植荷花,会造成鱼浮头。河流活水是循环水,水里氧气含量丰富多彩,天然饵料多,水体清新。池塘透明度在20-35cm之间较好,当水中浮游生物丰富时,可以在水中饲养大头鲢鳙鱼以调节水质,从而改善水质和生产。不够时可以施肥(特别是磷肥)来提高水质的营养,肥料用量要根据具体情况,冬季可以不用循环水,不会造成缺氧。 六、轮捕轮放

池塘养鱼技术要点

第六章池塘养鱼 第一节清塘 成鱼池的清整,可改善环境条件,保持和提高池塘生产力。连续多年进行精养的池塘,淤泥逐年沉积,鱼池变浅,水体缩小,因此清除过多的淤泥(为保持池塘肥力,淤泥可留20cm),是改善鱼池生产条件的首要问题,对曾发生较严重鱼病的鱼池,应进行药物彻底清塘,每亩用生石灰125-150千克或20PPM(20克/m3)漂白粉带水清塘;每亩用生石灰50-75公斤或5-10公斤漂白粉干塘(水深5-10厘米)清塘。 第二节放养鱼种 鱼种是成鱼生产的物质基础,对放养鱼种总的要求是:种类齐,规格全,数量足,体健壮。 一、合理搭配混养 混养的优点:合理利用饵料和水体;发挥养殖鱼类之间的互 利作用;可培育鱼种提高鱼产量;产量高成本低。 我国几种主要养殖鱼类,从它的栖息习性看,可以分为上层鱼(鲢鳙)、中下层鱼(草鳊等)、底层鱼(青鲫鲤等)三种。从食性看,鲢、鳙吃浮游生物;草鱼和团头鲂主要吃草类;青鱼和鲤鱼吃螺蚬;鲫吃小型底栖生物和有机碎屑;罗非鱼吃腐殖质、丝状藻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及有机碎屑。因此,将鱼类实行合理搭配混养,可以因地制宜多种途径地扩大饵肥源,可以充分利用养殖鱼类的分层习性和它们之间在饵料连锁关系及物质循环上的互利作用;不同年龄规格鱼的混养,则有利于实行轮捕和为下年准备大规格鱼种。这些都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池塘增产潜力,提高放养密度,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1、混养类型: ⑴以草鱼、鲢鱼为主的混养类型,是我国最普通的一种混养类型。其特点是养殖的鱼类 绝大多数是草食性鱼类,能充分利用来源广的青饲料和肥料,生产成本低,而产量和效益却相当可观; ⑵以鲢、鳙鱼为主的混养类型,是鲢、鳙鱼为主体鱼,适当混养草、罗非鱼等鱼类,以 施肥为主,同时投喂草料; ⑶以鲢、鳙、罗非鱼为主的混养类型,进行鲢、鳙、罗非鱼交叉饲养;上半年抓好鲢、 鳙鱼的饲养,到6-8月达到商品鱼,轮捕上市,下半年抓好罗非鱼的饲养; ⑷以草鱼和团头鲂为主的混养类型,基本与以草、鲢鱼为主的混养类型相似。养殖成本 低、产量高、收益大; ⑸以草、青鱼为主的混养类型,是江浙一带的养殖类型; ⑹以鲤鱼为主。 2、混养比例: ⑴"吃食鱼"与"肥水鱼"比例:一般1千克"吃食鱼"可带大0.5-1千克"肥水鱼"; ⑵鲢、鳙比例:一般放养比例控制在3-5:1或1:3-5范围; ⑶青、草鱼与鲤、鲫、团头鲂的比例:一般每放养1千克青鱼可搭2-4尾13cm的鲤鱼 种,1千克草鱼种可搭6-10尾13cm的团头鲂,白鲫的食性与鲢鱼相近,投养3-5尾白鲫相当于投养1尾鲢鱼。 ⑷青鱼与草鱼的比例:以青鱼为主的,草鱼不能超过青鱼的25%,轮捕轮放且经常注水 的,两者比例可达1:1。 ⑸罗非鱼与鲢、鳙的关系:在食性上有一定的矛盾,可交叉分上半年重点养鲢鳙(罗非

微孔增氧技术简介

微孔增氧技术 “微管增氧技术”全称“池塘管道微孔曝气增氧技术”,也称纳米管增氧技术,就是近几年继水车式、叶轮式、喷泉式传统增氧技术之后涌现出来得一项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推广应用得新技术,已被水产养殖、污水处理、景观水治理领域广泛应用。微孔管道增氧克服了传统增氧机表面局部增氧、动态增氧效果差得缺陷,实现了全池静态深层增氧,使增氧效果明显提高;同时,上下水层得交换,使得上下水层得温度、盐度与溶氧都趋于一致,利于消除因气象条件改变时产生得不利于养殖得物理因素,利于养殖水体自净能力得恢复,散发有毒气体,有效活化水体,降低病害发生率,实现健康养殖。 一、微孔增氧原理 微孔增氧技术,采用鼓风机将空气送入输气管道,输气管道将空气送入微孔曝气管,微孔曝气管将空气以大量得微气泡形式分散到水中,微气泡由池底向上浮,与水体接触充分,使氧气充分溶解到水中,而且还增加了水流得旋转与上下流动,将上层富含氧气得水带入底层,同时水流得上下流动同时水流得旋转流动将微孔管周围富含氧气得水向外扩散,实现养殖池水得均匀增氧。 二、微孔增氧机得结构 微孔管道增氧设施由主机、主管道与充气管道等部分组成。主机包括电动鼓风机、储气缓冲装置等,鼓风机连接储气缓冲装置、储气缓冲装置连接主管、主管连接支管、支管(橡胶软管)连接微孔曝气管。微孔增氧机主要设备见下图:

微孔增氧机主机与曝气管 主管 支管 曝气管盘片 微孔增氧机主管道、支管道与曝气管 鼓风机常用功率有7、5kw、5、5 kw、3、0 kw、2、2 kw、1、5 kw,

选用功率大小依水面面积而定,如15~20亩(2~3个塘)可选3kw一台,30~40亩(5~6个塘)可选5、5kw一台。 主管道种类有PVC塑料管与镀锌管,由于罗茨鼓风机输出得就是高压气流,所以温度很高,多数养殖户采用镀锌管与PVC管交替使用,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降低了成本。 充气管道种类主要有三种,分别就是PVC管、铝塑管与微气孔管(又称纳米管),其中以PVC管与微孔管为主。从实际应用情况瞧,PVC管与微孔管各有优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就是微孔管曝气效果好,PVC管经打孔后曝气均匀度较差;二就是PVC管材料组织容易。PVC管在各种管道材料店都有经销,质量从饮用水级到电工用管都可;三就是PVC管相比微孔管成本低。 三、微孔增氧机得安装与曝气效果 微孔增氧机得安装方式主要有两种:一就是条式安装法;二就是盘式安装法,其中又有浮动式盘片增氧模式。安装模式见如下图所示:

垂钓池塘管理技术及注意事项

垂钓池塘管理技术及注意事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喜欢垂钓的城里人越来越多,这为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那么头脑灵活的养鱼户抓住了这样一个机遇,纷纷改建养鱼池,发展垂钓业务,甚至有的农民朋友将垂钓、售鱼、餐饮结合起来,希望大幅度地增加经济效益。垂钓休闲渔业作为一种新的渔业生产方式,己成为渔业经济增长中新的亮点,也成为现代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渔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今天请河北省农业厅的刘文周老师谈一谈垂钓池塘的管理技术。 如何经营管理垂钓池塘 垂钓池塘的管理技术跟正常的养殖生产管理,是不一样的。垂钓池塘需要满足的是经常性的垂钓捕捞行为,而正常的养殖生产池塘,是一个周期性的养殖生产活动。所以,垂钓池塘在池塘建设、放养品种、投放密度、饲料投喂、鱼病防治等方面,跟正常的养殖生产池塘的管理技术要求是不一样的。 垂钓池塘技术要求有哪些? 对垂钓池塘的管理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一是池塘选择,二是池塘消毒,三是鱼种放养,四是品种搭配,五是饲料投喂,六是调控水质,七是防病治病。 垂钓池塘选择有哪些要求? 对于垂钓池塘的管理,首先,要有便捷的交通条件,最好能通汽车,并且距离市区、城区不要太远; 其次,池塘周边没有高大树木,特别是要注意,不要有高压线路穿越,这样可避免抛钩甩竿时发生生命安全事故。用于垂钓的池塘,最理想的面积为5-10亩,水深一般为2米以上,水源水质良好,池底淤泥较少,池埂采用块石、水泥板或多孔板护坡,配备1-2台增氧机和进排水泵;再次,用于发展垂钓的池塘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适合垂钓者满足修身养性、休闲娱乐的需要。我们可以利用冬闲季节,对原有的池塘稍加改造。 对现有的养殖池塘进行改造应该注意的问题 垂钓池塘多以养殖鲤鱼、鲫鱼为主,它们属于在底层生活的鱼类,喜欢贴泥游动,很容易搅浑池水而使鱼不容易上钩,影响垂钓者兴趣。所以,在改造旧的养殖池塘时,就需要清淤亮塘。彻底地清除池塘淤泥,铲除池塘四周杂草,并适当加深水层。这样既有利于鱼类生长,又不至于造成池水浑浊。 垂钓池的选择和生产池塘的不同,一定要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离市区近才能吸引垂钓者的前来,也可以因地制宜的改造已有的小水库和小塘坝,需要对池底进行清淤泥除杂草,才能满足垂钓池的要求。 池塘消毒 怎样进行池塘消毒 消毒这一环节,跟我们一般养殖池塘的消毒要求一样。一般施用生石灰75-100公斤/亩,或漂白粉3-5公斤/亩,进行消毒,彻底杀灭野杂鱼及病原体。

农村池塘养鱼技术

农村池塘养鱼技术 养殖鱼类浮头要开增氧机械或向鱼池中抛撒氧剂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况也可以引起鱼类的浮头。 1、酸性水质引起的浮头:这种现象是鱼从傍晚就开始浮头到黎明,这种情况可向池中泼洒生石灰15~20㎏/亩。 2、鱼病引起的浮头 a、细菌性鱼病引起的浮头:养殖池长期不用消毒药物,导致水 体中大量的悬浮物及有害细菌粘附在鱼的鳃丝上,引起鱼的鳃丝呼 吸不到水中溶氧而引起的浮头,可用消毒的方法进行处理。 b、寄生虫病引起的浮头:如车轮虫、斜管虫等大量寄生在鱼的 鳃丝上而引起浮头,常表现为暴躁不安,在池中狂浮,可通过向水 体中泼洒杀虫药进行控制。 3、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成为优势种群引起的浮头:它们本身是鱼苗和鳙鱼的优质生物活饵料,成鱼精养塘由于鳙 鱼投放的数量不当,引起浮游动物的过度繁殖,当达到较高密度时,它们会与鱼类争氧,甚至吃光浮游植物,导致水质变清、溶氧下降、引起养殖鱼类因缺氧而浮头,此时的办法为: a、立即增加增氧机开机时间,强化增氧; b、利用黎明时间沿池边杀灭水中浮游动物(注意必须在下风头),重新肥水; c、适当增加鳙鱼的投放量。 4、池中污染、中毒症状引起的浮头:可向池中加入未受污染的 水进行冲水,并抽出一部分池水,但千万不能开动增氧机,否则会 加剧鱼的死亡。

5、施肥不当引起的浮头:在夏季向池塘过多施入未经发酵的有机肥,引起缺氧而浮头,精养鱼塘建议夏季不施有机肥,而施少量的磷肥或生物鱼肥。 1、水体缺氧:水中溶氧低于5mg/l,可用增氧方法使溶氧达到8mg/l左右。 2、水体PH值不正常:PH<6.5或PH>9.0(鱼苗,PH>9.0,成鱼PH>9.5),可用调PH的方法,使PH值成到鱼类正常生长的范围内。 3、水中氨氮过高:可用换水的方法进行处理,若换水不方便,可用生物制剂进行处理,如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EM菌、光合细菌等。 4、鱼的鳃丝上或体表寄生有大量的寄生虫:可外用杀虫药,杀死寄生虫的方法进行处理。 5、鱼的肠道有寄生虫(如涤虫、孢子虫、球虫等)或有肠道性疾病(如肠炎病、出血病等):可用饲喂药饵料的方法进行处理。 6、水体长期未消毒:鳃丝上粘附大量污物和有害细菌,可用消毒的方法进行处理。 1、饲料原因:配合饲料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偏低,造成鱼体偏瘦,一般情况下各饲料厂均能达到标准。 2、投喂量不够:有些养殖户为了“节约”饲料,不按正常的投饵率投喂饲料,长时间让鱼处于一种饥饿状态,使养殖鱼类得不到维持正常生长所需的能量,使得养殖鱼类不得不分解自身积累的脂肪和蛋白,从而使鱼偏瘦。 3、投喂的方式不对:尤其是精养草鱼草料结合型的池塘比较普遍,有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先投全价料,再投草,导致全价料在鱼肠道内停留时间太短,鱼还没有来得及吸收利用,就被排出体外,造成浪费,正确方法是先投草再投料。 1、饲料原因:全价配合饲料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过高,造成能量过剩,以脂肪的形成囤积在鱼的体内,造成鱼体偏肥。

池塘养殖技术

第一节渔业养殖生态与环境要求 养殖鱼类的生活环境,包括非生物(如溶氧、温度、PH值等)和生物(如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等)环境。水质的优劣对鱼类的生长、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掌握鱼与水的关系,以及水质变化的特点,才能人为地控制和改善水质,提高鱼产量。 一、水质环境 ㈠主要水质因子 1、溶氧量 水中的溶解氧是养殖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据观察测定,当水中溶氧量达到2毫克/升以上时,鱼类生长正常,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较好,饲料系数也较低;当溶氧量降至毫克/升以下时,鱼摄食量减少,饲料系数比在2毫克/升以上时约高一倍;当降至毫克/升,水中含氧量不足,鱼的呼吸频率加快,并出现“浮头”现象;降至-毫克/升以下时,开始窒息死亡。 增加水中的溶氧量,特别是水底层的溶氧量,对促进淤泥中有机物的分解,加速池塘的物质循环;减少有机酸、氨、硫化氢等有害的中间产物积累,以及促进饲料生物的生长繁殖有重要作用。 池塘溶氧量的分布、变化十分复杂,主要是受增氧和耗氧因子所制约,特别是高产鱼池,营养很丰富,浮游生物和放养鱼类比较密集,增氧和耗氧都很大,因此溶氧量很不稳定而呈昼夜变化,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现象。 ⑴昼夜变化 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池塘中氧的主要来源,一般占氧来源的56%-80%。其余来自风力吹起波浪,使空气中氧直接溶解入水中。 氧的消耗,包括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细菌的呼吸;悬浮或溶解有机物、类便、残饵及底部淤泥等的发酵分解。 溶解氧的昼夜变化,以中午最高,清晨最低。 在一般情况下,“水呼吸”(包括浮游动、植物、细菌的呼吸、溶解在水中的粪便、贱饵有机物的发酵分解)耗

氧约占60-65%;底质(包括底栖生物、腐殖质等)耗氧约占15-20%,鱼呼吸约20-25%。 ⑵垂直变化 池塘溶氧量的垂直变化,受水的透明度及浮游植物分布的影响。由于上层水的光照强度比底层强,浮游植物比底层多,形成各水层光合作用产氧的差异。表层溶氧量高,底层水溶氧量低。为了改善底层水的溶氧条件,在中午开动增氧搅拌池水,促使各种水层溶氧的均匀分布将起良好作用。 ⑶水平变化 因水受风力的影响,使下风处浮淤植物量比上风处大,故光合作用产氧量要比上风处多,故鱼类浮头,一般都趋向上风面。 ⑷季节变化 因气候和浮游植物量的季节变化,使水中的溶氧量在一年中最高、最低量,都出现在夏、秋季节。夏秋季水温高,浮游植物相对比冬、春季多,故光合作用产氧亦高。但引起各耗氧因子呼吸和发酵耗氧相对加强。使塘水在清晨溶氧量降到最低点。故夏秋季的昼夜溶氧差较大,在冬春季节差异则不明显。 2、水温 鱼类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水温而变动。故水温对鱼类生活和生存有直接影响。因此,根据水温状况进行合理的投饵和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各种鱼类对水温的适应性有差异,如鳙鱼在月平均水温30℃以上的7、8、9月份生长最快,在月平均水温为20℃以下的1、2、12月份生长慢;鲢、草鱼亦以高温月份生长最快,但在低温月份,当寒潮过后水温回升时,生长仍基本正常,渔农利用它们的这一特点进行育冬草或育秋鲢。热带、亚热带鱼类如罗非鱼、御寒力差,当水温降到10℃时常被冻死,当到了冬季,要及时收获。冷水鱼、亚冷水鱼如匙吻鲟最适生长水温20-28℃,高温时生长受到影响。 3、酸碱度 水的酸碱度以PH值表示,PH值7表示中性,7以上为碱性,7以下为酸性。

池塘管理

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放,多收少收在于管”、“三分放,七分管”。因此,养鱼需要科学精细的管理,促进鱼的快速生长,有效预防鱼病发生,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提高养鱼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做到“四早、四定、四看、四讲究、四勤、四防”。 “四早” 早清塘早放养早管理: 早开食: 早管理: “四定”定位: 定时定量: 定质: “四看”看品种: 看水色: 看季节: 看天气: “四讲究” 讲究适时注水: 讲究清晨注水: 讲究科学注水讲究适量注水: “四勤” 勤巡塘、勤检查: 勤清理:

勤分析: “四防” 防敌害: 防鱼病: 防鱼逃: 防浮头: “四早” 1、早清塘: 秋冬池鱼起捕后,及时排干水,曝晒数日,清除淤泥,加固堤埂,堵好漏洞,平整池底,铲除杂草及拾出砖瓦和石块等杂物,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强氯精等药物彻底消毒。 2、早放养: 清塘消毒15天以后即可放养鱼种,大力提倡冬季放养鱼种(苗),水温较低,鱼种活动力弱,减少运输和拉网中的伤亡,利于鱼种早适应环境,开春即快速生长。放养时要选择生活力强的鱼种,严格消毒,合理搭配,细心放养。 3、早开食: 鱼种放养后,翌年开春气温达10℃以上即可投喂少量精饲料诱食,水深调节到 1."2- 1."5m左右,以延长池鱼的生长期。 4、早管理: 管理人员要制定各自的岗位管理制度,制定每月的管理要点和防病流程,较早地住到饲养棚,加强鱼池的日常管理工作。

“四定” 5、定位: 在鱼池中搭设饲料台,进行定点投喂,饲料台采用竹杆扎成三角框固定,在三角架食台下挂漂白粉篓或硫酸铜及晶体敌百虫挂袋。便于检查鱼的吃食活动情况,防止饵料浪费,有利于防治鱼病和清除食物。 6、定时: 应早开食,晚停食,以延长鱼类生长期,一般每天上午8-9时,下午15-16时两次投喂,必要时可在中午加投喂一次,每次投饵时间15-20分钟。气温好水质优,可适当增加投喂次数,水温低、水质差,可减少投喂次数。 7、定量: 总的原则是少量多次,以每次投喂吃饱为度,一般按存塘鱼体重的5-8%,确定饲养用量。投喂青饲料,应在黎明前吃完,日投饲料率为30%左右;投精料,以 1."5小时吃完为度。投饵时,如发现饵料台上的饵料被鱼吃完,鱼不离开则可适当增加投饵量,相反减少。切忌时投时停,过饱过饥,确保池鱼吃匀、吃饱、吃好。 8、定质: 饲料营养全面,结构合理,搭配多样,科学加工调制,适口性好。 保持饲料的新鲜,青饲料随割随喂,水草要洗净消毒。严禁投喂发霉变质有毒的饲料。 “四看” 9、看品种: 鲢鳙鱼为主的池塘可多施肥,水质要求较肥,施肥量应大些;青草鱼为主的池塘,水质要求清、淡、爽,施肥量应少些;鲤鱼、鲫鱼等吃食性鱼类为主的池塘,要保持高溶氧活水体,可不进行追肥。

秋季池塘管理要点

秋季池塘管理要点 秋季水温趋于下降,昼夜温差增大,水体上下自然对流交换好,总体溶氧量提高,适合鱼类生活、生长,是鱼类进一步生长发育,积累脂肪,准备越冬的阶段。要加强水体、追肥、投喂、防病、轮捕等管理,为滤食性鱼类提供丰富的浮游生物饵料,同时为吃食性鱼类增加精料,促进生长发育和脂肪积累。 一、改善水体环境。首先是保持稳定水位。一般10天左右换水1次,将原池水放出1/3~1/2,再加注新水保持稳定的水位。其次是改良水质。用复合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液等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以降低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过高等因子对水体造成的危害;根据水色确定需要施肥的种类和数量,培肥水质;必要时可在傍晚或清晨开启增氧机或加注新水增氧,以防缺氧;每隔15天~20天,每亩池塘水深1米用生石灰15㎏~20㎏化浆全池泼洒1次,或用700g~1000g漂白粉全池泼洒1次,改善池塘水体环境。保持水质为茶褐色或绿褐色,并且在一天中有浓淡变化,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呈微碱性,溶氧量高,饵料生物丰富,易消化,水质“肥、活、嫩、爽”。 二、追肥培肥水质。追肥用量及次数,由水质情况决定,宜采用量少次多的追肥方法。追肥时水温以20℃~30℃为好,这个温度范围最适合浮游植物的繁殖。追肥时应选择有阳光的晴天,在上午9时至下午2时追完,这时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比较强,肥料能较快地被吸收利用。最好采用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的追肥方法,以促进好气性细菌的繁殖,加速有机肥料的分解。一般追施粪肥是每亩每天追25㎏~50㎏,或隔天追

50㎏;化肥是每亩每次追尿素3㎏~4㎏,或碳铵5㎏~7㎏,或氯化铵4㎏~6㎏,或过磷酸钙4㎏~7㎏。化肥不得与碱性肥料和渔药同时使用。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5cm~35cm,水色呈黄绿色或褐绿色。 三、投喂催肥增膘。秋季水温适合鱼类生长,投喂量和投喂次数要相应增加,饲料质量要相应提高,促进催肥增膘,以提高摄食性鱼类体质、产量,增强鱼体抵抗力,提高越冬成活率。鱼的日投喂量和投喂次数应根据其大小、水温、水质和饲料种类不同而不同。鱼苗和鱼种阶段,代谢强、生长快、肠道容量大,投喂量大些,日投喂配合饲料量为鱼体重的4%~6%,成鱼为3%左右。每隔一周要调整1次投喂量,应根据鱼的体重增加而增加。成鱼日投喂2次~3次,鱼种日投喂3次~4次。每次投喂时间应控制在40分钟以上,让绝大多数鱼吃饱。坚持“四定”投喂,尽量多投喂专用配合饲料,或选择鱼喜欢摄食的饲料。不投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四、轮捕控制密度。选择在晴天、鱼不浮头的黎明前后轮捕。这时轮捕对池鱼的影响最小,又能及时将捕起的鲜鱼供应上市。轮捕前一天应停食或减少投饲量,切忌为增加上市鲜鱼的体重而大量投喂精料,轮捕要求操作细致、熟练、轻快,捕后需要及时冲注新水或开动增氧机增氧。轮捕可稀疏池鱼的密度,缓和鱼类在食性、生活习性和生存空间上的矛盾,解决密度过大对群体增长的限制,有利于充分发挥池塘的生产潜力。 五、预防治疗病害。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投喂工作,注意水质变化,改善水体环境,细心操作,防止鱼体受伤。做好免疫和药物预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