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药学中药对比

中药学中药对比

中药学中药对比
中药学中药对比

解表药

【荆芥、防风功用对比】

共同点:均能祛风解表,用于外感表证及风疹瘙痒。

不同点:荆芥还能透疹消疮,炒炭止血,用于麻疹,疮疡初起,吐衄下血等。防风还有胜湿止痛,止痉,止泻的功效,用于痹证,破伤风,腹痛泄泻等证。

【麻黄、桂枝功用对比】

共同点: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于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用于肺气壅遏之喘咳证及风水水肿等。桂枝以温通为主,发汗力较缓,外感风寒无论有汗的表虚证和无汗的表实证均可用。并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以及心悸脉结代等证。

【苍耳子与辛夷功用对比】

共同点:质轻性升浮,解表力弱,善于通窍,常相须为用治疗鼻渊头痛。均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

不同点:苍耳子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风疹瘙痒。辛夷专治鼻渊。

苍耳子有毒,用量不宜过大。辛夷入煎剂宜包煎。

【桑叶与菊花】

共同点:都有轻清发散,疏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都可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及肝阳眩晕、目赤昏花等症。

不同点:桑叶—清肺润肺力强,常用于燥热伤肺之干咳少痰。兼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衄轻症。菊花—清肝平肝力优,常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兼解毒,治疮毒等。

【柴胡、升麻功用对比】

共同点:均为发散风热药,具有升阳举陷功效,用于外感风热表证及中气下陷之证。

不同点:柴胡退热作用较强,能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要药,并善疏肝解郁,清胆截疟,用于肝气郁结之证及疟疾等;升麻长于透疹,用于麻疹疹出不畅之证,并善清热解毒,用于热毒所致的多种病证。

【柴胡、升麻、葛根】

发表、升阳,治风热表证。

柴胡—善解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要药。升阳举陷,配补中气药治中气下陷证。又能疏肝解郁,为治肝郁气滞主药。

升麻—善解肌肤风热、热毒,治疹毒不透。善升脾胃清阳以治中气下陷证。又能清热解毒,用于

热毒所致的多种病证。

葛根—善解肌肤之邪,治疗项背强痛。善升脾胃清阳以止泻生津,治泄泻、口渴。又能透疹,治麻疹不透。

清热药

【芦根与天花粉】

清热生津。用于热病伤津烦渴、肺热咳嗽。

芦根:善于清肺胃、气分之热,可祛痰排脓,清胃止呕。

天花粉:善于清肺胃之热而养胃阴、润肺燥,养阴生津之力较好。兼有消肿排脓。

【石膏与知母】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同治肺、胃气分实热证

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内清肺胃热,外解肌肤高热)泻火力较强,但只治实热证。故以肺热实喘,胃火牙痛多用。

知母—苦甘寒,重在清润(清热滋阴润燥),泻火力较弱,虚实两清。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骨蒸潮热、消渴等证。

【黄芩、黄连、黄柏】

共同点: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治疗湿热、火毒所致的病证。如泻痢、黄疸、疮痈、湿疹、湿疮等。

不同点:黄芩:长于清中上焦湿热、清肺热,并可凉血止血,清热安胎。

黄连:药力较强。长于清中焦湿热,并可清心、胃之火而除烦止呕,解热。

黄柏:苦寒下达,长于清下焦湿热,泻肾火,退虚热。

【金银花与连翘】

共同点: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同治痈肿疮毒,外感风热及温病邪在卫气营血等证。

金银花—甘寒不伤胃,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并能凉血止痢,治疗热毒血痢。

连翘—苦寒,偏清泄里热,并可消痈散结,用于瘰疬痰核。连翘心尤长于清心泻火,善治热陷心包,高热神昏等。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温毒发斑,咽痛痄腮,火毒疮疡,丹毒等。

大青叶——偏凉血消斑,多用于高热斑疹。

板蓝根——偏解毒利咽散结,多用于咽痛痄腮、大头瘟等。

(大青叶也板蓝根:长于清解心、胃实火热毒,并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青黛——长于清肝泻火,定惊,用于肝火犯肺的咳嗽、咯血及惊风抽搐等。

【地黄与玄参】

共同点:清热凉血、滋阴生津。治疗热入营血及阴虚火旺证。

地黄—偏于凉血养阴,多用于热病伤阴证及血热妄行血证。

玄参—偏于降火解毒散结,多用于营血热毒证

【丹皮与赤芍】

共同点:能凉血散瘀,对血热、血瘀所致之证常相须为用

丹皮—清热凉血之力较强,常治虚热骨蒸无汗等证。

赤芍—祛瘀止痛较好,兼泻肝火。

【地骨皮与牡丹皮】

凉血退蒸

地骨皮—味甘,偏退有汗骨蒸,又能清肺降火。

牡丹皮—味辛,偏退无汗骨蒸,又能凉血祛瘀。

【银柴胡与胡黄连】

清虚热、除疳热治疗虚热骨蒸、盗汗及小儿疳热。

银柴胡—为小儿疳热要药。

胡黄连—清下焦湿热.

【银柴胡与柴胡功用对比】

共同点:均有解热作用,用于热证。

不同点:银柴胡:无升散之性,偏于退有汗骨蒸,又能清泄肺热,为退虚热、消疳热之品,主治骨蒸潮热、小儿疳热等证。

柴胡:具升散之性,为透表泄热之品,偏治外感发热或邪在少阳证,并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肝气郁滞及阳气下陷之证。

【胡黄连与黄连功用对比】

共同点:性味皆苦寒,均有清热燥湿的功效,用于湿热泻痢等证。

不同点:胡黄连:长于退虚、消疳热,多用于骨蒸潮热、小儿疳热等证。

黄连:长于泄心胃之火,清热解毒力强,用于心胃火热炽盛以及血分热毒诸证。

泻下药

【大黄、芒硝功用对比】

相同点:都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热结便秘,痈疮肿毒。

不同点:大黄:清降力强,治火热上炎证。并有止血、活血、清泄湿热之功,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各种瘀血证湿热淋证,湿热泻痢及烧烫伤等。

芒硝:尚具咸味,长于软坚润燥通便,尤宜于燥屎坚结难下或热结旁流者。外用还可治目赤肿痛、喉痹口疮及回乳等。

【火麻仁、郁李仁】

相同点:都有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肠燥便秘。

不同点:火麻仁:兼能滋养补虚,适用于老人、产后、体弱津血不足之肠燥便秘。

郁李仁:兼能行气,多用于肠燥便秘而有大肠气滞者。并能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脚气。

【甘遂、京大戟、芫花】

相同点:均有泻水逐饮之功,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常相须为用。如十枣汤。

不同点:甘遂:泻水逐饮力强,还能逐痰、消肿散结,用于风痰癫痫、痈疮肿毒。

京大戟:泻水逐饮力次之,也能消肿散结,用于痈疮肿毒、瘰疬痰核。

芫花:泻水逐饮力更逊,长于泻胸胁水饮,兼能祛痰止咳,用于胸胁停饮之喘咳痰多;还能杀虫疗疮,用于痈疽肿毒、秃疮、顽癣。

祛风湿药

【独活与羌活功用对比】

共同点:都有祛风湿、止痹痛、解表的功效。用于风寒湿痹疼痛及外感风寒表证夹湿。

不同点:独活:长于治疗下半身风寒湿痹疼痛,辛散解表力弱。

羌活:长于治疗上半身风寒湿痹疼痛,辛散解表力强。

故有“羌活善治在上在表之游风,独活善治在下在里之伏风”之说。

【木瓜与蚕砂功用对比】

共同点:木瓜与蚕沙皆性温,均有舒筋活络、化湿和胃之功,用治湿痹拘挛;湿浊中阻,升降失常所致的呕吐泄泻、腹痛转筋。

不同点:木瓜:味酸,长于舒筋活络,为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之要药;并可治脚气肿痛。兼能消食、生津止渴,可用于消化不良、津伤口渴。

蚕沙:尚有和缓的祛风除湿作用,凡风湿痹证,无论风重、湿重均可使用。并能祛风湿止痒,用治风疹、湿疹,遍身瘙痒。

【蕲蛇与乌梢蛇】

共同点:祛风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痒。①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中风不遂;②急慢惊风、破伤风之抽搐;③麻风,疥癣,皮肤瘙痒等。

不同点:蕲蛇—有毒力强,为风湿顽痹要药。久痹,顽癣,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多用。

乌梢蛇—无毒力缓,风湿痹证多用。

【千年健、鹿衔草、雪莲花】

祛风湿,强筋骨:肝肾不足之风湿痹痛,筋骨无力。

千年健→多泡酒服。

鹿衔草:调经止血:崩漏经多。补肺止咳:肺痨咳嗽,肺虚久咳。

雪莲花:温肾阳:肾虚阳痿。活血通经: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

化湿药

【广藿香与佩兰】

化湿、解表,治湿浊中阻之证及暑湿、湿温。

广藿香:长于和中止呕,湿浊中阻之恶心呕吐尤宜。

佩兰:长于化里湿,善于除中焦秽浊陈腐之气,为口臭、口甜的要药。

【苍术与厚朴】

共同点:苦温燥湿。(湿阻中焦)

苍术:兼可健脾、祛风湿、解表明目

厚朴:兼可行气、消积、平喘。

【白豆蔻与砂仁】

共同点: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胃寒呕吐。

不同点:白豆蔻:力稍弱

砂仁:力稍强,兼止泻、安胎

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均为姜科植物,均有化湿行气之功。

化湿力:

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

行气力:

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

利湿药

【茯苓与薏苡仁功用对比】

共同点:

均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之功,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及脾虚湿盛泄泻。

不同点:

茯苓:健脾作用较强,兼宁心安神,用于脾虚心悸、失眠等。

薏苡仁:渗湿作用较强,又可清热排脓除痹,用于肺痈、肠痈及湿痹拘挛等。

【茯苓与猪苓功用对比】

共同点:

均能利水渗湿,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

不同点:

茯苓: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又能健脾安神,治脾虚诸证及心悸失眠。

猪苓:功专利水,其利水作用强于茯苓,以水湿滞留实证为宜。

茯苓不同部位的作用:

茯苓皮:偏于利水消肿。

赤茯苓:偏于泻热行水。

白茯苓:偏于健脾。

茯神:偏于宁心安神。

温里药

【附子与干姜功用对比】

共同点:

附子与干姜均为辛热之品,有回阳、温中散寒之功,用于亡阳证和脾胃有寒证,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

附子:走而不守,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并可助阳补火,散寒止痛,用于阳虚证及寒湿痹证。

干姜:能走能守,回阳救逆之功逊于附子,长于温中散寒,兼能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冷泻及寒饮喘咳等证。

【干姜与生姜功用对比】

共同点:

干姜与生姜均性味辛温,具有温中散寒、温肺止咳作用,用治胃寒呕吐及肺寒咳嗽。

不同点:

生姜:性微温,长于发汗解表,治外感风寒表证;又善温中降逆止呕,为“呕家圣药”,用治多种呕吐,尤以胃寒呕吐最宜。

干姜:辛散之性稍逊,温燥之性更强,长于温中散寒,偏治里寒证,主治脾胃寒证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并可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治亡阳证及寒饮伏肺喘咳等证。

【附子与肉桂功用对比】

共同点:

附子与肉桂均性味辛热,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作用,用治肾阳虚、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脾阳不足之脘腹冷痛;胸阳痹阻之胸痹心痛及寒湿痹痛。

不同点:

附子:大热,功擅回阳救逆,为治亡阳证之主药。

肉桂:作用较附子缓和,以温补命门火为主,又能引火归源,善治下元虚冷诸证及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等;并善温经通脉,治寒凝血滞之痛经、闭经、寒疝腹痛等证;且能助

阳补虚、散寒通脉,以治阴疽。

【肉桂与桂枝】

相同点:均味辛甘温,具有温经通脉,散寒止痛的作用,用治寒凝血滞之风湿痹痛、痛经及胸痹心痛等证。

不同点:

桂枝:主散外寒而长于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证无论表实表虚都可;又通阳化气而治水肿、心阳不振等。

肉桂:温性较强,主散里寒,善补火助阳,温补命门之火;又能引火归源可治下元虚冷诸证及虚阳上浮之面赤、虚喘等,还可助阳补虚而治阴疽。

理气药

【青皮与橘皮功用对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