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传统文化第五讲:彬彬有礼——生活习俗大礼仪

传统文化第五讲:彬彬有礼——生活习俗大礼仪

传统文化第五讲:彬彬有礼——生活习俗大礼仪
传统文化第五讲:彬彬有礼——生活习俗大礼仪

传统文化第五讲:彬彬有礼————生活习俗大礼仪

《论语》中说到:“不学礼,无以立。”我们常常说,要想做好事儿,先要学做人。不学礼,无以立,以礼待人才能以理服人!讲文明、重礼仪,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做人的基本品质。那么礼仪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追根溯源,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了几千年。《周礼》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五礼

(一)吉礼

吉礼是五礼之首。古人祭礼为求吉祥,故称吉礼,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将祭礼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每类之下又细分若干等。其实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大类:一是神,这是指人们想象中的存在于自然界的神。二是鬼,所谓的鬼,也就是人们想象中的人死后的阴魂。

祭祀神灵,是要显出自己的诚意的,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左传》里《曹刿论战》中说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和玉帛就是典型的祭品。

(二)凶礼

凶礼,是用于吊慰的礼仪活动。凶礼下又细分为好几种礼仪。

1、丧葬礼:对死者表示哀痛与哀悼之情的礼仪。有种说法人死后下葬是不可以穿皮毛的,不然转世为动物。

2、荒礼:遇到饥荒年或瘟疫流行时,统治阶层表达体察灾情、与民同苦之意的礼仪。

3、吊礼:当他国或他人遭受自然灾害后,统治阶层派人慰问的礼仪。

4、恤礼:邻国遭乱时,统治者派人慰问的礼仪。

5、禬礼:当他国遭敌人袭击而残破后,同盟诸侯筹集财物予以援助的礼仪。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人都渴望快乐健康,百岁无忧而厌弃生老病死,然而这些又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唯有一颗敬畏之心,敬天爱人,天法地而礼生,文明得以进化。

(三)宾礼

宾礼,具体来讲,是诸侯朝见天子及诸侯间相互拜访时的礼仪。

(四)军礼

军礼,是指军队操练征伐之礼,与战事相关。《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与戎”理解就是我们说的祭祀与战争。

古代阅兵

(五)嘉礼

嘉礼,是指和谐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嘉礼亲

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1、饮食之礼:宗族内部通过聚酒饮食以加深联络和感情。

2、婚、冠之礼:古代男女成人后的加冠、加笄及婚礼。

3、宾射之礼:射击比赛的礼仪。

4、飨燕之礼:国君宴饮及设宴款待宾客的隆重礼仪。

5、脤膰之礼:脤(shèn):古代祭祀用的生肉;膰(fán):古代祭祀用的熟肉。指的是在祭祀结束后,将脤膰(生肉和熟肉)分给兄弟之国,借以增进彼此的感情。

6、贺庆之礼:对有婚姻甥舅关系的异姓之国,在其有喜庆之时,致送礼物,以示祝贺。

二、昏冠之礼

昏冠礼,是指婚礼和冠礼两种,这是人生礼仪中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主要就简要介绍一下人生中比较重要的诞生礼、冠礼和婚礼。

(一)诞生礼

诞生礼,顾名思义就是婴儿出生的礼节,在婴儿出生之后,便要陆续为他举行三朝、满月、周岁等仪式表示庆贺。

三朝这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请产婆到家替婴儿洗澡,所以又称"三朝洗儿"。据说,这样可

以洗去婴儿从"前世"带来的污垢晦气,使之大吉大利,平平安安。

产妇分娩后一个月内不出门,称为“坐月子”。满月了,婴儿已经适应了周围环境,家人又要举行仪式为其庆贺,称为满月,又称“出月”、“弥月”周岁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日,在这一天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叫做“抓周”。在桌子上陈列各种玩具,让孩子任意抓取,抓到什么即表示孩子可能会有的旨趣、性情,甚至是前途。

(二)冠礼和笄礼

男子未成年时,不戴冠,成人以后可以戴冠,这之间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做冠礼。《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

《礼记?内则》说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女子十五岁加笄礼,笄礼是女子的成人礼。

(三)婚礼

婚礼习俗,《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指“昬(hūn)”,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在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民族,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后来当“昏”在加上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便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1、看亲婚前礼中的看亲指的是相亲的日子。由媒人预定好通知男女双方的,双方都要做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女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些礼品;女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是用各种暗示表达出来。很多地方都是男方在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男方倒一杯热茶,小伙子如果中意姑娘,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女方父母和姑娘一起商量,如果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如果不同意,就由男方告辞回家,有些父母甚至请媒人把带来的见面礼也拿走。

2、过礼相亲成功以后要履行定亲手续,也就是过礼。我国古代有“三书六礼”之说相亲成功以后要履行定亲手续,也就是过礼。我国古代有“三书六礼”之说。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就是媒人了。我国古代有“月老之称”,“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韦固好厅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可见人们对媒人的敬畏。

一切准备就绪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婚礼仪式。

3、婚礼仪式

婚礼中也有很多习俗,比如安床、上头、红盖头、撑红伞、哭嫁、迎亲、出门、拜堂、闹洞房、归宁。相传在先秦时已有这样的习俗。归宁,就是回娘家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在古时,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如果女子要夫家是离娘家很远的话,所谓出嫁从夫,女子到夫家后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

三、丧葬之礼

丧葬在中国礼仪文化之中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作为人一生行程的结束,同时也作为在另一个世界行程的开始。民众对于死亡的畏惧,再加上中国人强烈的孝道,使得丧葬文化变成了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尤其是长久所遵循的厚葬等礼仪习俗。并且丧葬习俗随着时间的变化形成了严密的制度与思想体系。我国古代对丧葬礼仪一向十分重视,认为这是子孙尽孝的最重要的表现,国君和贵族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严格,形成了许多繁文缛节。诸如服丧的级别,服丧的时间,服丧的样式,举哀的程序,殡葬的规格等等,历来都有严格而琐碎的规定。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去世都有不同的称呼。《礼记·曲礼下》就记载,“天子死了叫做崩,诸

侯死了叫做薨(hōng),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一)丧礼

死者在弥留之际,要为他换一下铺位,这叫做"易箦"(zé)。临终时用蓬松的绒絮放在口鼻上,观察是否断气,这叫做"属纩"(zhǔkuàng)。人一死便要为他招魂,称为"复",古人认为人死后,魂就会离开躯体,到位于北方的冥府去。概因传说中北斗是主死之神。(南斗是主生之神。)因此在人刚刚去世的时候,由活着的人手持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登上屋顶,朝着北方呼喊死者的名字,以招其灵魂回复其体。经过千呼万唤,不见复活,这才开始操办正式的丧事。招魂所用的这件衣服叫"寿衣"。

(二)葬礼

接下来是为死者沐浴,之后便进入“殓”这个环节了。也依官位高下及地位尊卑受礼的限制,不仅在衣衾的质地和数量上有所差别,在“殓”的时间长短上也有区别。根据礼仪制度的规定,天子死后,小殓七天;诸侯五天;大夫四天,士三天。大殓则在小殓结束后的第二天进行,时间均为一天。

而盛放尸体的棺材也有严格的规定。古人在丧葬的器具上,除使用棺外,还有椁。椁是套在棺外的,所以又称为套棺或外棺。百姓和一般官吏死后有棺无椁,只有帝王、诸侯、权臣死后才有权享用椁,而椁的数量也随地位的增高而增加,至多可达三四重,而椁的装饰也随之愈发精美,当然最里面的棺在装饰上就要更加豪华奢侈了。

古代入殓时,在死者的口中,还要有“饭含”,即在口中含有米、玉等物。当然权势越大,他口中的“饭含”之物就越贵重。慈禧口中就曾含有一颗夜明珠,据说此珠能分开合拢,分开时宝珠则透明无光,合拢后便能透出绿光,夜里可在百步之内照见头发。这样一颗宝珠,当然是价值连城的。如此奢华的入殓,也只有帝王之家才可能办到,殡礼,带有生者对死者的眷恋之情。虽然人已去世,但人们仍旧不愿他很快离去,而将死者停放在他生前的居处,像对待宾客一样地侍奉他,故称作殡。在停放的这段时间内,要选择墓地和占卜落葬的吉日。

在入殡期间,还有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赠谥(shì)之礼,它虽不属于凶礼的范畴,但与丧葬有直接的关系。谥,即谥号,就是对死者生前行为、品德的高度概况性的评价和总结,

类似于今天的悼词。谥号又分为官谥、私谥两大类。官谥是由朝廷授予死者的谥号,私谥则是由亲友等赠给死者的谥号,如北宋的司马光,就谥“文正”二字。

(三)祭礼

死者的亲人要戴孝,这叫做"服丧",服丧者按照关系的亲疏远近服不同级别的丧服。按照典籍记载,分为五种,称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斩衰是关系最近之亲属--子女为父母所戴的孝,用粗麻布做成,不逢边,衣缘参差不齐。服斩衰的人要为死者服丧三年。在这三年中不能结婚生子,最好要住在墓的边上。有时候,学生也为老师服这样的重服,像孔子的那帮学生,就在墓边住了三年,三年后方才散去。子贡不仅如此,又在墓地住了三年,前后共六年,其所以如此,大概是觉得师恩深重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丧葬仪式越来越简化,土葬也越来越少,即使某些村落还保留着土葬的习惯,土葬的仪式却也是简化的不能在简单了,丧葬早已没有了曾经的那种“精致”。作为追思先人得制度,它拥有一定的合理性,作为一种文化它也深深地根植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华夏文明,礼仪之邦,古老的礼仪数不胜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中国为“礼仪之邦”成为中华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身有礼则身修,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心有礼则心泰。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用膳礼仪——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见面之礼——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入座之礼——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与人共食,慎莫先尝饮食之礼——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20男子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谦恭待人、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礼仪的分类及功能大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16 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

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 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其二,处世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群而不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孝悌;友恭;诚信;智勇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部经典都有阐述。君子需是一个2 / 6

浅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礼仪作为代表传统文化渊源和基质的文化现象,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因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因而中国也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 在我国的古代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今天这么随意,做得都比较庄重,也就是现在所讲的“繁文缛节”。而随着近代历史的快速发展,礼仪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得我国的一些传统礼仪文化被彻底抛弃。此外,在文化大革命时也给礼仪带来了一场“浩劫”。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直接扫进了垃圾堆,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讲文明、重礼仪蔚然成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部分,使之被很好地继承下来,并且对现代的礼仪有很大的影响。 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我们对礼仪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并没有全盘接受,也没有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地接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同时,西方的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礼仪是实现人际交往和谐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在考虑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借鉴和学习中国的传统礼仪。 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我们在接受现代文化的同时,也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礼仪。例如,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部分;再如,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等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但是我们也要摒弃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比如“三纲五常”等。总的来说,要有批判的态度去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我们面对多元的文化,要有意识地学习和比较不同文化中礼仪的差异,深刻领会其文化内涵,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其它文化的适应能力。此外,还要善于探寻文化的互通性,发掘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相近或相似的观念,加以现代化的阐释,达成相互间的认可,从而建立一种互补互存的和谐关系。 今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礼仪必将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而随着礼仪的发展,可以更好的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加深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交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弘扬,使中国以泱泱大国之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传统礼仪

中华传统礼仪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我与中国传统文化

我与中国传统文化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沉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标准的守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教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教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好久,程一觉悟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标准,是表现了对别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敬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

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忧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实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骄傲,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丢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开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本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 慎 敬 戒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自古以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礼仪之大谓之夏,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又以周为最,古代一般都推行周礼。自周以来,无论朝代更迭,传统文化礼仪其大致框架基本固定,甚至部分仪式流程沿革至今,这其中除了中国素来从古的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礼仪中的精神内核“谦”、“慎”、“敬”、“戒”一直没有改变。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但无论是哪一种礼仪,其特征都是确立文明规范、形成等级差异、能够传承发展,得到普遍认同,对社会起到沟通、协调、维护、教育的功能。在我看来其中,最容易被传承发展的就是“谦”、“慎”、“敬”、“戒”四种品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四种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谦”,谦虚、自谦。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常通过自谦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用自谦语。“您贵姓”往往得到的回答是“免贵姓X”;“令郎”、“令爱”往往回答时自称“犬子”、“小女”;介绍自己家的时候再豪华也往

往说寒舍,介绍自己的学问的时候再高深也要说一声粗鄙;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对外都自称“寡人”、“孤”,这种自谦除了习以为常的社交习惯以外,往往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满招损、谦受益”。此外,在其他很多礼仪之中也能找到“谦”的身影。饭桌礼仪上有客人先动筷的传统,有饮酒碰杯低杯沿的讲究;行走相碰时,有礼让先行的传统;就连请客人吃饭,也要说得很低调,明晚在寒舍略聚菲酌,或者是略备薄酒,这里,“菲”跟“薄”都是少的意思。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在这个张扬个性,追求放肆的时代,很多现在的孩子都认为“谦”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虚伪,意味着客套,但“谦”依然是中国最不可动摇的美德,归根究底就是因为“谦”是维系中国社会关系最重要的一条纽带。 慎,谨慎、慎重。着重体现在对现有礼仪文化(规矩、程序)的执行,既要慎言又要慎行。比如宴席上的礼仪: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小孩子吃饭时也不能大声喧哗,发出碗筷碰击声或者吧唧嘴。到了家族祭祀时,对于流程的注重更加要求参加者按部就班,不逾

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寿的主题。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领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笄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女子在十五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 婚冠礼 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六礼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简单来说,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方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 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能够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明酿成有悠久的影响。 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酿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礼仪 筷子,是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进食工具,当你握着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工具时,你是否曾想到过在它身上蕴藏着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和礼仪。 传承 筷子,不仅仅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饮食工具,它还是一个中国符号,一种中国表达,一种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传承。任岁月蹉跎,时光流逝,“筷子”这个老朋友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不离不弃、不移不易。各种与筷子有关的生活,各种与筷子有关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递着中国传统、中华文明。记忆犹新的是“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硬如铁”这个谚语,让孩提时的我们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筷子”是文明的符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神财富。

明礼 筷子传递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筷子摆上桌准备吃饭时,长辈没动筷子小孩是不能先动的,这是对长辈的尊敬。夹菜时不能一个盘子里到处夹,吃饭中不能用筷子敲击盘子叮当作响,吃完饭不能将筷子架在碗上,要两根筷子并齐在桌子上放好。父母都是这样絮絮叨叨、言传身教,我们则耳濡目染、上行下效,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我们长大了,在这些老规矩的陪伴中长大,渐渐明白了这一切叫做“礼”。如今,这些老规矩离我们遥远了吗?“筷子”仍然摆在饭桌上,是被我们忽略了?还是已经缺失?一双“筷子”帮我们找回这些遗失的美好。 关爱 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的重要工具。让筷子为爱代言。一双筷子表达的爱可以囊括亲情、爱情、友情等。父母夹入我们口中的第一口饭菜;妻子吃着丈夫夹入碗

中最爱吃的美味;朋友之间以诚相待,表达深情厚谊的一桌大餐,这些爱的表达都离不开“筷子”。 一双“筷子”让我们回归最原始的那份“初心”。一双“筷子”的爱,需要用心体味。爱,是家人的用心,是彼此的依赖,是不倦的教诲,是拉近的距离,是不忘的追忆,更是幸福的滋味。 “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的事嘛。”四川老乡这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睦邻”的深刻哲理。中国自古就有亲仁善邻、崇信修睦的优良传统。 不要小瞧一双筷子,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拿筷子者的修为和人品。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如何对待传统礼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如何对待传统礼仪 篇一:传统礼仪对现代礼仪的影响 传统礼仪对现代礼仪的影响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本文认为: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 统文明礼仪发扬光大。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如何对待传统礼仪)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

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 相对于传统礼仪,现代礼仪的内涵和作用范围大大缩小。传统礼仪讲求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相对于中国传统礼仪的等级制度,现代礼仪注重平等。这些差异都是现代礼仪对传统礼仪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影响了上下五千年。深入到现代礼仪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民办中学对传统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礼仪文化底蕴,弘扬传统礼仪文化,而且民办中学自身的综合素质都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的礼仪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在西周时形成完善礼 仪制度孔子又集礼之大成。很多传统礼仪的精神沿为今用如孔子说的“温良恭俭让”、“不失口于人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等。但传统礼仪尤其是封建社会礼仪更多用于统治阶段。而现代礼仪走进寻常百姓家更亲切更随和。尤其成为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和时代的风尚。现代礼仪更与国际接轨更体现了共同的和谐、和平及平等原则。现代礼仪源于传统礼仪但发扬光大更广更宽更亲切。 人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之上的,人们日常行为的一切都是以某种现实的利益为转移的。社会生活的现实告诉人们,要满足或实现自己的欲求,就必须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的范围内去行动,而不能无所顾忌的为所欲为.否则,不仅作为有机整体而存在的社会集体的利益没有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我国自古有“东方礼仪之邦”美誉,礼仪一直被当作人生的基础课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文明礼仪发展史。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学会讲究礼仪,才能立足于社会。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最关键的时期。我校的基于传统文化的礼仪教育正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来加快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全面健康成长,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世。在学校的“学校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之“基于传统文化的礼仪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研究带动下,作为班主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积累传统礼仪文化,渗透文明礼仪教育之根本。 从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入手,渗透文明礼仪之根本教育。 《三字经》《弟子规》孩子们虽然在一、二年级时已经背诵过了,但是当时是否理解了呢?却不得而知。现在重新复习诵读,五年级的孩子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每周诵读五条《论语》,他们就能轻松,愉快地完成任务。在诵读的过程中,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三字经》《弟子规》里的很多内容大多都来自于《论语》。比如:《论语》中的“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与《弟子规》中的“弟子规,众人训,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都讲到了“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就这样,他们一边背诵,一边联系旧知,熟记了诵读的内容,加深了理解,渗透了做人的根本——仁、义、礼、智、信。在诵读这些国学经典中传承了我国文明礼仪的文化,明白了许多做人的根本。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

国内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为“礼仪之邦”。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用膳礼仪——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见面之礼——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 入座之礼——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饮食之礼——与人同饮,莫先起觞”;“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礼仪的分类及功能 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 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其二,处世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群而不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孝悌;友恭;诚信;智勇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部经典都有阐述。君子需是一个行孝之人,“君子笃于亲”。什么是“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中国为礼仪之邦。 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过: 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用膳礼仪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 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见面之礼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入座之礼尊者上坐,卑者末坐饮食之礼与人同饮,莫先起觞;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 20 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 15 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1 / 7

礼仪的分类及功能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 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 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 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 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礼仪的主要功能: 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二,处世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群而不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孝悌;友恭;诚信;智勇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部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

一、礼仪的概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古代时,许多来到中国的外国友人,看到这里的人们普遍接受礼仪的教化与熏陶,在言行举止上以礼仪为美德,以至于人们待人谦恭温和,相互间关系融洽,心里钦羡之余,发出由衷的感叹,称中国为“礼仪之邦”。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二、礼仪的分类及功能 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各个角度上看礼仪: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三、礼仪的实质 在人们的礼仪交往中,礼仪最好的表达莫过于恭敬二字。礼物、礼貌、礼节,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秘书社交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秘书社交礼仪 以下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秘书社交礼仪,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秘书社交礼仪 口张崇琛 从事秘书工作一定要懂得社交礼仪,而今天的社交礼仪便是由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演变而来的。以下便从称谓、座次以及会客三个方面来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以期能为今天的社交活动提供一些借鉴。 一、称谓 人在社会上交往,首先遇到的便是称呼的问题。称呼不得体,或者把别人的名字念错了,就会失礼。清代科举考试,有位考官点名时将“锡茶壶”(yangtukun)误读为“铴茶壶”(xichahu),结果贻笑大方。某大学有位研究生写信,称自己的导师为“先师”;还有一位学生写信给老师说:“我很荣幸能成为您的足下。”这都是很不得体的。先师者,已故之师也,不能用于活人。“足下”是同辈间的敬称,不是学生对老师的称呼,更不能宣称自己是别人的“足下”。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称谓得体呢?古人在这方面是有一套严格礼仪的。我们知道,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这些都有 ·

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姓是某一群人的共同符号,它与原始图腾崇拜及上古的母系氏族社会有关(早期的姓多从“女”);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字则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与名相表里,故又称“表字”。《颜氏家训·风操》:“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因此古人自称要称名,以表示谦虚,如诸葛亮自称亮。尊者对卑者也称名,如君对臣、父对子、老师对学生皆称名。而对平辈或尊辈则要称字,不能直呼其名,以示尊敬。如孔子自称丘,对学生也称其名,如称仲由(子路)、端木赐(子贡)等;而孔子的学生之间则称字,如称子路、子贡等。古人自己不能称字,否则就是“表德”了。但对别人则要称字,不能称名。如诸葛亮称鲁肃为子敬,称关羽为云长。直呼其名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1929年,蒋介石召见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时问道:“你是刘文典吗?”刘应声日:“字叔雅,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刘兆吉《刘文典先生逸闻轶事数则》,《中华读书报》2002年12月18日)今天仍有这个问题。对有些老先生应称字,如王了一(力)、启元白(功)等。 今天,官方的称谓一般都称官衔,这一点,古今一致。至于其他社交领域的称谓,按中国传统文化是大有讲究的。具体说有敬称与谦称、敬辞与谦辞以及书信用语等不同情况。 首先说说敬称与谦称。传统文化中,一般称平辈日足下、 ·

社交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

社交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而礼仪在古代就是被奉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在奴隶社会时期就有祭祀等活动,并且修建了祭坛、神庙等建筑。在周朝时期,就有天子带领着臣子祭天、祭地、祭祀宗庙等活动,周公将人们日常生活的礼仪全部记录下来,写成中国第一部礼仪著作《周礼》。而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唐朝,除了在服饰礼仪上有里程碑的作用外,社交礼仪也十分的讲究,比如在男子之间的称呼、作揖,官员上下级的尊卑,以及后宫礼仪的繁琐,唐朝时与周边各国都有密切的来往,除了在经济上的极度发达的原因之外,还有外交礼仪的肯定。所以说我们现代的社交礼仪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 关键词:社交礼仪传统文化礼学 正文: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渗透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它与现代的社交礼仪有所不同,古代的礼仪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有封建阶级的因素,而现在所说的“礼仪”,第一,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所谓“入乡随俗,入境问禁”,就是说你要进入某一地域,你就要对那里的人的习俗和行为规范有所了解,并按照这样的习俗和规范去行动,这才是有礼的。礼仪与胡作非为是水火不相容的。第二,礼仪准则或规范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在社会实践中,礼仪往往首先表现为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习惯,然后才逐渐上升为大家认可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来作准确描述和规定的行为准则,并成为人们有章可循、可以自觉学习和遵守的行为规范。第三,讲究礼仪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它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自己才会被他人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只有在这种互相尊重的过程中,才会逐步建立起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遵守礼仪是人获得自由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孟子在《离娄下》中说:“人之所以异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他的意思是说人和动物不相同的地方很少,而这很少的地方就是礼仪。《礼记曲礼》中又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意思是说如果人没有了礼仪,与禽兽就没有区别。所以说礼仪对于人是相当重要的,是辨别人和禽兽的重要标志。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在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史记·礼书》:“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礼仪对于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是相当重要的。 中国传统礼仪“九宾之礼”,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

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

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 钟杨 (12级人文学院英语系3班) 摘要: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影响了上下五千年,深入到现代礼仪教学中。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仪是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体现和文化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着礼仪的发展,同时礼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解读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礼仪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的价值 中华民族素以重“礼仪”而著称。在古代,许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看到这里的人民普遍接受礼仪的教化与熏陶,在言行举止上以符合礼仪的规范为美德,以至于待人谦恭温和,相互间关系融洽,心里钦羡之余,发出由衷的感叹,称中国为“礼仪之邦”!18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几位大思想家:法国的伏尔泰、英国的坦布尔、德国的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都非常推崇以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说。伏尔泰认为孔子礼仪中所宣扬的都是高洁的道德,非常实际,他要求欧洲人面对中国文化一要赞美,二要自惭,三要模仿。坦布尔认为孔子学说是一部伦理学,涉及政治道德、经济道德、公众道德和私人道德。他说:“政府无道德,老百姓无法安居乐业;老百姓无道德,政府无法安定与正常运转。”他们由于有如此鲜明的学术取向,被他们的同胞戏称为“欧洲孔子”。 孔子毕其一生制礼作乐,是着眼于社会的稳定和老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为此他要通过礼、乐把大家往文明之路上提升。他的努力在两千多年后的欧洲得到很多外国同行的高度评价,是其思想魅力导致的结果。由此亦可令我们相

信当年他们给予中国“礼仪之邦”的称誉,绝非溢美之词,而是对我国古代精神文明所达到的较高水平的肯定。 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 在我国历史上,礼仪规范出现得很早,商朝的时候就有礼仪了。当然,那时候的礼仪还比较粗疏,比较简单。但尽管如此,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萌芽,有几个特点是值得后人思考的: 一是商殷的礼仪不会凭空产生,它的出现基于物质条件的丰富。《周易·序卦传》中说:“物畜然后有礼。”这里的“畜”,就是“储存”的意思。物质丰富,有了若干储存了,才有可能关注礼仪。后来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在思想上与此一脉相承。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先于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的观点也是颇近似的。 二是最早的礼仪并非某个帝王或圣人所制定,而是老百姓集体地约定俗成,它往往与民间的习俗相联系在一起,是一种以民俗为根基的行为规范。活跃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著名文史专家刘师培就说过:“上古之时,礼源于俗。典礼变迁,可以考民风之异同。”(《古政原论》)学者李安宅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根据社会学的研究,一切民风都是起源于人群应付生活条件的努力。某种应付方法显得有效,即被大伙所自然无意识地采用,变成群众现象,那就是民风。等到民风得到群众的自觉,以为那是有关全体福利的时候,就变成民仪了。直到民仪这东西再加上具体的结构和框架,它就变成制度。”(《〈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这就把俗与礼的关系以及俗如何入礼说清楚了。 三是最早的礼仪规范还不是在人际交往层面上进行规范,而是人神关系上的规范。也就是说这作为民风起源的“人群应付生活条件的努力”中的“生活条件”,当时还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条件,而是人们精神领域中信仰生活之条件。因此,《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这对确证商殷时代就有了礼仪文化很有帮助。 三、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在上篇的句子中,“鬼”与“礼”是指当时殷人事神的两种不同方式:“鬼”是一种以神的威压使人为之震慑的方式,而“礼”则是一种较为文明的与神交流沟通的方式;“先鬼后礼”的结果就如同“先罚而后赏”一样,对神只心存敬畏却

最新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1 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2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3 部分 ,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 ,但它始终对中华传4 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 5 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 ,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6 两个方面 ,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进行扬弃 ,使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7 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8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9 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10 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礼仪是“礼”的重11 要组成部份之一。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12 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13 “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家喻户14 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15 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家训”、“学规”中,16 也都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人与人交往,17 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即使是吃饭,18 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19 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现在的很多人忽视了对做人应懂得的基本礼20 仪规范的学习。人们把那些在礼仪上不拘小节的人,认为“潇洒”;把身穿奇装21 异服,口讲粗话的人,认为“有个性”。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吃没有吃相,22 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23 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其实,礼貌、仪表、风度是24 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25 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礼节(礼文汇)

送礼贺词: 结婚: 新婚之喜(或)燕尔之喜------------男方用 于归之喜(或)添粧之敬------------女方用亦可用「新婚之喜」 联婚之喜-------------------------联贺男女方用 1. 贺男方父主婚:新翁之喜 ------如曾作新翁则改称「叠翁之喜」 2. 贺男方母主婚------ 新姑之喜 3. 贺男方祖父主婚 ---------太翁之喜 4. 贺男方伯叔主婚新伯之喜(或)冠侄之喜 5. 贺男方兄主婚 -------冠弟之喜 6. 贺女方父母主婚:今媛于归之喜(或)今媛添粧之敬-- 如兄主婚则将「令媛」改为「令妹」如欲备列主婚与新郎之名字者,可用:「某某先生新翁暨令郎 某某世兄尔之喜」如祖父,伯叔或兄长主婚,请照上文更改 7. 贺续娶 -----------娶续弦之喜 8. 贺蜜月----- 蜜月愉快 ------通常婚後请酒补贺 9. 贺银婚---某某先生某某夫人----贤伉俪银婚大庆--(结婚廿五年) 10.贺金婚---某某先生某某夫人----贤伉俪金婚大庆(结婚五十年) 11.贺结婚周岁--某某先生某某夫人-----贤伉俪结婚周年纪念 12.贺生男弥月--弄璋之喜(或)奉申----弥敬生孖子者用「双璋之喜」 13.贺生女弥月--玉胜之喜(或)奉申如一子一女孖胎者--「育麟、育珠之喜」 14.贺添孙----------添孙之喜(或)文孙弥月之敬贺男生日---------添孙之喜(或)文孙弥月之敬----中、少年合用贺女生日------设帨之庆(或)奉 申桃敬 15.贺拜大寿-------荣寿大庆六十岁以上均可用 16.贺双寿---某某先生某某夫人----贤伉俪双寿大庆 17.贺冥寿---奉申追祝之敬 18.贺结谊----结谊之喜 ------(谊男或谊女送礼与谊父母则称「旨敬」) 19.贺开业--------- 新张之喜 20.贺扩展业务 --宏张之喜 ------分行或支店开业亦通用 21.贺新居落成-------- 新厦落成之喜(或)华筑成之喜 22.贺迁居 ---------乔迁之喜(或)荣迁之喜 23.贺升职-------- 荣升之喜 24.贺上任 ---------履新之喜(或)荣任之喜 25.贺退休 --------荣休之喜 26.贺入学--------- 进学之敬 27.贺毕业------ 毕业之敬 ------大学毕业用「学成之喜」 28.贺出国留学------- 鹏展之敬(或)奉申赆敬 29.贺出国游历 ----旅游愉快(或)奉申赆敬 注:凡贺词配有:“XX之喜”或者“XX之庆”等用字者,则前置的恭敬语用“奉贺”。如:奉贺新婚之喜奉贺乔迁之喜 若贺词配有“XX之敬”等用字样,则前置的恭敬语用“奉申”。如:奉申敬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