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论中国朝鲜族的移民史

论中国朝鲜族的移民史

论中国朝鲜族的移民史
论中国朝鲜族的移民史

论中国朝鲜族的移民史

【摘要】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连绵不断的自然灾难加上封建王朝的暴政统治,使朝鲜半岛的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自19世纪中叶起,陆续有较多的朝鲜人迁入东北,到1945年以前,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已达170万多人。在这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历程中,朝鲜族人民为中国东北大地的开发垦殖、繁荣发展,为中国革命事业,都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朝鲜族移民史

朝鲜族又称高丽族、韩民族,是东亚的主要民族之一。现在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的朝鲜、韩国、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及其他原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其余散居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朝鲜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被称为中国朝鲜族。

朝鲜族作为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存在仅有100年的历史。中国朝鲜族的先民原居朝鲜半岛,自17世纪20~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300年间由于战争、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从朝鲜半岛越过鸭绿江、图们江边界,陆续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定居。由于长期在与朝鲜或韩国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生活,逐渐转变为有别于朝鲜半岛民族的中国朝鲜族共同体,成为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根据时间和历史的分析,我们可以把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历史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7世纪60年代—1910年)

这个阶段,是以1881年为界,前一段是在清政府实施“封禁”①下的潜入私垦,后一段是则属于自由移民。这个时期的移居者,绝大多数是朝鲜北部的贫民,主要定居于鸭绿江和图们江北岸的边境地区,这些都与当时中朝两国的边疆政策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1677年,清朝为保护其民族发祥地,将包括长白山区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封禁令。长期以来,尽管清政府与朝鲜统治者严密封禁边疆地区,但朝鲜贫苦农民“冒禁潜入”却从未中断过。公元1700年之后,一些不堪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自然灾害的朝鲜人,仍然携家带眷的潜居中国东北地区。1845年以后,随着两国封禁的松弛,越江私垦者迅速增多,朝鲜边民便大批迁入我国东北定居。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难,一些苦难的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沿岸一带开垦居住。

到了19世纪60~70年代,“统治者为解决内忧外患、巩固边塞、抵御沙俄入侵而被迫采取的“移民实边”政策”②,并设立招垦局,划定“专垦区”,使延边地区逐渐成为朝鲜族聚居区。1885年清政府彻底废除了持续实行200多年的封禁政策。而19世纪60年代,朝鲜半岛北部连续遭受了几年的严重自然灾害,加上没落封建王朝的残酷压迫与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农民纷纷背井离乡,不顾两国政府的边禁,犯越鸭绿江、图们江边境,冒禁潜入中国东北的荒芜地带垦荒种地。

此外随着日本在朝鲜侵略的加剧,大批居民为寻找生路,不顾朝鲜政府禁令,纷纷徙入中国东北边疆地区定居。

(二)第二阶段(1910年—1931年)

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朝鲜后实行野蛮的殖民统治,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背井离乡迁入东北。这时期不愿做亡国奴的朝鲜爱国志士们纷纷迁移到东北,高举反日运动旗帜,寻求独立与民族解放之路。

1905年,日本用武力强迫朝鲜签订了《乙巳保护条约》,朝鲜实际上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五年之后,日本通过《韩日合并条约》完全吞并了朝鲜。不愿当亡国奴的朝鲜人民纷纷起来抗争,但由于力量差距太悬殊,在朝鲜国内的义兵斗争被镇压下去。于是有些义兵部队便渡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把根据地转移到我国的东北地区。除了义兵部队及各种反日武装团体的不断迁入之外,还有许多由于日本殖民统治当局的迫害,而无法留在朝鲜的反日爱国志士及革

命家们陆续移居东北各地,掀起了以反日复国为目标的政治流亡移民浪潮。这一浪潮在1919年朝鲜“三一独立运动”被日本军警野蛮镇压之后达到高峰。

而日本吞并朝鲜后,为了掠夺朝鲜农民的土地和粮食,实施了所谓的“土地调查事业”及“产米增产计划”,导致数以百万计因破产而穷困潦倒的朝鲜农民纷纷移居于我国东北。

(三)第三阶段(1931年—1945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后,“满铁”及关东军就开始拟定对朝鲜移民的政策。日本帝国主义强迫大批朝鲜人迁移到东北。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并采取了极其险恶的“以鲜致华”策略,指定朝鲜人移民计划,将大批朝鲜人强制以移居东北各地。根据统计,1930年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人口已达60万,1932年增至67万,1934年增至72万,1935年已超过80万,这表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朝鲜移民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加。③

经过上述几个阶段的移民,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前,在中国的朝鲜人数达216万5615人。1945年8月日本投降,朝鲜光复以后,不少移居到中国的朝鲜人陆续返回祖国朝鲜,留在中国的朝鲜人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入中国国籍,分到土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朝鲜族。

①《清代封禁东北政策研究综述》贾文华《绥化学院院报》第6期第26卷

②《论清末“移民实边”政策及对促进黑龙江地区社会发展的作用》贾延平《黑河学刊》2003年03期

③神户中雄.《满洲移民问题的实绩调查》[Z].日本学术振兴会,1936.62,64.

朝鲜族移民史

朝鲜族移民史 1.人口与分布 朝鲜族先民原居朝鲜半岛,自17世纪20~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300年间由于战争、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从朝鲜半岛越过鸭绿江、图们江边界,陆续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定居。由于长期在与朝鲜或韩国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生活,逐渐转变为有别于朝鲜半岛民族的中国朝鲜族共同体,成为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为192万3842人,其人口总数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居14位。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东北三省。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为177万519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92.27%。其中吉林省朝鲜族人口为114万568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59.55%,黑龙江省为38万8458人,占20.19%,辽宁省为24万1052人,占12.53%。其余人口则分布在内蒙及关内的一些省市。 朝鲜族有一个自治州、一个自治县,均在吉林省。即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南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于1952年9月成立,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2002年延边总人口为218.8万,其中朝鲜族人口为83.4万,占延边总人口的38%、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0%以上。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于1958年9月,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相望。2002年,该县总人口为85,410人,其中朝鲜族人口为12,58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74%。此外,还有40多个朝鲜族民族乡,分布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改革开放前,朝鲜族作为农业民族,其人口多聚居于乡村,从事传统的水稻生产,兴办民族教育,比较完整地保存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朝鲜族社会在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市场意识的增强,朝鲜族经济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水稻耕作,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镇,由小城镇流入大中城市,由东北的传统聚居地区流向关内发达地区和国外。仅就人口流动状况来看,朝鲜族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向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输出劳务,另一方面由传统的居住地东北三省迁移到北京、天津及山东半岛、东南沿海地区,主要从事第三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流动到国内大城市及沿海城市的朝鲜族人口为55万~60万,2008年9月为止,通过各种渠道劳务输出到韩国的朝鲜族人口为38万,另外缔结涉外婚姻和入韩国国籍的有8万。目前在韩国的朝鲜族人口,共计46万,加上在日本和美国的朝鲜族人口15万,在国外的朝鲜族人口达到60万以上。这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章节答案葛剑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 复旦大学葛剑雄 2018年最新版答案 1.1中国人口的來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历史上,()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A、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多选题】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 ?A、日本 ?B、东南亚 ?C、欧洲 ?D、美洲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人口与户口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判断题】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1.3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

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 一、民族概况 (一)中国的朝鲜族 朝鲜语(朝鲜语:???)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4大民族。 吉林、黑龙江、辽宁以及内蒙四省区是现代朝鲜族聚居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大陆有朝鲜族人口1,929,696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83%。中国朝鲜族主要分布于与朝鲜半岛接邻的东北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大的聚居区。由于地缘和中国与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紧密关系,朝鲜族长期在中国东北地区或聚居或与其他民族杂居。早期到来的朝鲜人多汉化或者旗化,中国现代朝鲜族大多是19世纪后迁入中国的朝鲜族人的后裔。 (二)朝鲜族的分布 全国朝鲜族人口总数为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黑、吉、辽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 其中,黑龙江省有452398人,占全国朝鲜总人口的23.56%;吉林省有1181964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61.54%;辽宁省有230378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12%;内蒙古自治区有22641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1.18%;关内各地共有33216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1.73%。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总共有1864740人,占全国朝鲜总人口的97.1%。 二、语言、宗教信仰 (一)语言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居民多数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杂居地居民通常使用汉文。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①在类型上,因为和阿尔泰语系相近,沈阳有人主张入阿尔泰语系。②朝鲜文创于15世纪,是一种字母音节文字,以音节为单位进行标记。朝鲜语共有40个字母,其中有元音21个,辅音19个。③在朝鲜语,元音是音节的中心,辅音只有和元音结合才能构成文字。④朝鲜语的辅音不仅可以在音节开头与元音相拼,还可以在元音作为韵尾发音。 (二)宗教信仰 朝鲜族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信仰宗教的人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没有统一全民性宗教。 三、文化艺术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一)王德宏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根据迁移地域的不同,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分为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两大类。国内人口迁移划分为先秦、秦至元、明清、近代4 个时期。国际迁移则经历了古代移民、近代移民两个阶段,方式上又有自由移民和强迫移民的差异。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中国移民运动的发展波澜壮阔,历史上无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我国今天的人口分布有很大影响,并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及经济文化交流。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经济、政治、军事、自然、宗教等因素造成的。根据迁移的地域可划分为国内迁移、国际迁移两大类。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情况颇为复杂。国内人口迁移的流向、规模、距离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征。随着活动范围的逐步扩展,还有部分人口移居国外,所谓“海水到处有华侨”,现在世界各地分布着3000 多万华侨,经历了古代移民和近代移民两个阶段,方式上也有自由移民、强迫移民的不同。 一、中国历史上的国内人口迁移 1 、先秦时期的人口迁移 黄帝为诸夏部落群结成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他自己的氏族———有熊氏,兴起于关中平原中部的岐水流域上,逐步发展,东迁到嵩山之外,一度定居在新郑一带,与活动在大野泽(鲁西的沼泽地带) 周围的蚩尤氏发生了涿鹿之阿的大战。结果以蚩尤为首的夷族部落联盟失败了,诸夏部落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商、周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除活跃着以农业为主的华夏族外,还分布着以游牧、渔猎为主的戎狄和夷族。商人建国前后,在这里曾进行过十几次迁移。从成汤灭夏至盘庚迁殷,商朝前期有成汤前的8 迁和成汤后的5 迁,迁徙地都在黄河下游。 夏末,不之孙公刘为躲避夏桀,带领全氏族成员迁居到豳(今陕西邑县) 。“彻田为粮”,即治理田亩,种植粮食。“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生产有了剩余①。 西周初期“封藩建卫”,建立了71 个属国,其中以鲁、卫、晋、齐、燕等诸侯国为最重要。西周灭商后,很多分封之地存在着强大的敌对势力。如:封周王的舅舅姜氏师尚父(姜尚、太公望) 统治原薄姑的土地和人民,包括山东半岛地区,定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太公就国,其初颇为不顺,通过对东夷的不断兼并,齐国才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为东方大国。可见,那时的分封是以集团性迁移为基础的。人口迁移大多具有一定的规模。 春秋期间,各少数民族深入华夏族区域,而华夏族又散居到各少数民族区域,形成犬牙交错的杂居局面,打破了原来各族间的地域界限。由于军事、政治等因素,造成各民族频繁迁徙。如戎狄有往东、往东南迁徙之趋势,甚至在东周附近的伊川也能见到戎人。除自然流动外,还有强制迁移,晋惠公迁姜戎于晋“南鄙之田”,齐悼公“迁莱于”。各族杂居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北方民族游牧技术,南方冶铸青铜、制造漆器技术,以及东方种植的戎菽(大豆的一种) 等,也都传播到中原地区。 战国时期,大约有2000 万人口,分布在北起阴山和辽河下游、辽东半岛,东至于海,南到南岭山脉,西抵今陕西北部、甘肃洮河、四川盆地和湖南西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②。 2 、秦至元的人口迁移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都咸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估计总人口在70 万以上。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 年) 派大将蒙恬率30 万大军向河套(即所谓“河南地”) 征伐。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 年) 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设置34 个县,重设九原郡。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秦始皇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 年) 迁3 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 ,垦田生产,开拓边疆。当时称这里为“新秦”。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在经济上、军事上均有重要意义。以后又有不少匈奴人迁移到中原,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生活。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 ,秦始皇又派军队征服了南方的百越,在那里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次年,又迁徙50 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③。 西汉初年,为了“实关中”,刘邦由关东向关中移民,总数不下30 万人。西汉时期,随着对匈奴战争的节节胜利,汉武帝向西北边疆移民达70 余万。 建武二十四年(48 年) ,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刘秀接受了南匈奴的归附,令其入居云中,不久又徙居西河郡美稷县。南单于还分置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等缘边8 郡,协助东汉防御北匈奴的侵扰。使原先撤消的缘边郡县得以恢复,内迁的民众复返故居。后来北匈奴的一部分西迁,越过中亚细亚移往欧洲。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人口陆续向内地迁徙。魏晋时,内迁活动更加频繁,主要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旧史上称为“五胡”。晋武帝时,塞外匈奴、“杂胡”又源源入塞,达20 余万之多,分布于今晋、陕、甘三省境内。魏晋时期,鲜卑族秃发一支数万人迁到雍、凉二州间,乞伏一支迁到甘肃的陇西一带。随匈奴入塞的羯族,聚居

2014山西教资考试:少数民族民歌的代表种类之朝鲜族的抒情谣

2014山西教资考试:少数民族民歌的代表种类之朝鲜族的 抒情谣 民族概况 我国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三省的朝鲜人,一部分中国朝鲜族的祖先是在明末清初已定居于东北境内,但更多的是在19世纪中叶迁入的。 朝鲜族的音乐曲调抒情委婉,节奏多为三拍子,具有鲜明的特色,声乐艺术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朝鲜族民歌有农谣、抒情谣、风俗谣、童谣和长歌五种体裁。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抒情谣和农谣,如著名的《阿里郎》、《桔梗谣》、《嗡嗨呀》等。 1.抒情谣 朝鲜族民歌中抒情谣的数量多,题材广泛,表现了朝鲜族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有表现爱情生活的《阿里郎>、《呃浪打令》;表现劳动和丰收喜悦的,《丰收歌》、《道拉基》、表现妇女受苦的《苦媳妇》、带有知识性内容的《月令歌》、《释花图》《九九乘法解》……抒情谣大多数旋律流畅、节奏结构均衡规整。 朝鲜族民歌经常出现同音高反复的现象,经常与切分音、闪板一类的活跃节奏相配合,形成跳动热闹的气氛,其旋律流动常常采取小幅度内的环绕式进行, 是朝鲜族民歌具有文雅、稳定、端庄细腻的效果。 2.朝鲜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1.音阶调式——采用中国音乐体系,以五声音阶为主,主要调式为平调和界面调。 2.平调以sol为主音,界面调以la 为主音。 3.节奏节拍——其中音常常形成前短后长或前长后短的节奏形式,这与朝鲜音乐的三拍子倾向有明显的关系。 4.旋法——引向主音的下行二度和四读音程跳进,以及环绕调式中心音的纵向螺旋式升降,是其民歌曲调进行的突出特点。 5.润腔——朝鲜族民歌种颤音的运用具有特殊的意义,其形式也多种多样,从方法上有浅颤、深颤、拉颤、弹颤、柔颤、压颤纸分、速度上有慢颤、快颤的不同,顺序上有先直后颤、先颤后直等区别,朝鲜族民间艺人认为颤音的产生是由于情感的表达的需要。 更多教师资格考试信息请关注:https://www.docsj.com/doc/d417002801.html,// 山西总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长治路226号高新区动力港二层

近代东北移民历史

东北的历史就是200年左右的移民史,明朝以前的东北大概只到现在的辽阳。满清入关时,满族总人口不足二十万,能打仗的不过七万人。而明朝有两亿人,由于李自成以及袁崇换的冤案,离间了很大一部分汉人,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如麻,当地百姓更是自发的帮助满清灭了张氏。可见满清入主中原,主要是汉人的功劳,否则,就是他人口再涨十倍也无法征服大明。抗击满清主要是在辽东和长江中下游。当年袁崇换实施“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保辽土”策略,训练“关宁铁骑”,屡挫满清,宁远(今辽宁兴城)一仗,奴尔哈赤三千铁钾军全军覆没,并为此送了命,而宁远城内参战的竟有70%是百姓。可见从明朝开始,戍边的移民已经对国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满清政府为了防止东北进一步汉化,阻止向东北大量移民。真正的移民开始于清末民明初,这一点北洋政府尤其是张氏父子(张作霖、张学良)功不可没。到20年代中期,张氏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建银行、办学校,在北满(黑龙江)积极屯军垦(东北军垦的经验被毛泽东全盘吸收了),只用了10年时间,东北的经济在中国举足轻重,铁路85%国有化,电信设备98%国有化,而此时中国大江南北从北京到南京,从上海到广州铁路和电信设备95%都控制在洋人手里,象样的民族工业极其有限。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北大的六倍,约3000现大洋,超过总统段其瑞,1927年可以生产马达(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北欧的设备),1930年亚洲第一部带空调的火车在大连诞生。所有这些成就令国人羡慕,国父孙中山曾深刻地检讨过:“搞三民主义这么些年,民生竟还不如东北的张氏父子”。很多人说东北的繁荣是日本人的功劳,其实这太高看日本人了,1929年,日本人也承认,不用半年,满铁的股份就会全部落入中国人手里,而当时苏联经营的中东铁路,更是苟延残喘,也正是因此才引发了30年的“中东路事件”,张学良急于收回中东铁路而酿成军事冲突。九一八以前,日本在东北的投资很少,唯一的“投资”是军事上的,但后来又发现被张作霖欺骗而反目成仇。日本占领东北以后,确有不少投入,但大都以战养战,东北百姓没享受到什么好处。出于政治原因,20年代的东北开发史某种程度一直被隐瞒,致使不少中国人甚至东北人也并不了解东北当时的成就,竟把东北经济的光环儿错误地套给了日本人,张大帅九泉之下岂能瞑目。幸好现在有些资料也逐步公开,我们多少也能知道些事实真相。 再往下谈谈东北移民对近代中国政治深远影响。这一点也是本文的重中之重。由于东北成功的开发史,使得东北三省政治态势来发生了几千年都没有过的质的变化。由于北洋政府和张氏父子有组织、有目的地、整车皮地从山东、河北甚至河南、安徽等地近似疯狂地以每年三百万人口的速度向东北大量移民,使得黑龙江和吉林的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这对俄国和日本的满洲战略是致命的打击。九一八后不久,日本就有组织地以每年三十万人的速度向东北移民,但截止到1945年,东北的中国移民多达四千五百万,而日本人只有二百六十万,尽管他们已经成为东北最大的少数民族。20年代,日本曾公开唆使大量韩国人移民到吉林,与东北的移民对峙,最终导致吉林“宝山路”事件,使得朝鲜人至今和东北人存在隔阂。20年代根本就不存在吉林延边地区,这是日本为阻止东北中国化而从朝鲜移民认为造成的。有些历史问题,鉴于民族政策的敏感性,至今也不能真相大白。在此声明,本人对朝鲜族同胞没有任何恶意。由于这几千万的东北移民,使得日俄的所谓“满洲问题国际化”成为镜花水月,在四十年代日本曾想利用满汉情结离间东北人和关里的中国人,至于满族人如何表态我不甚清楚,但东北的汉人是不吃这一套的。1945年,苏联红军占领东北,之所以放弃了吞并吉黑两省的野心,就是因为这些抡锄头把子的山东、河北的老乡已遍布东北三省的每个省市和村落,老毛子为时已晚。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一次成功地从以军事手段从关里打到关外,这最后一次却是让憨厚、朴实的中国农民彻底征服了白山黑水,直倒黄龙。中国当时有什么,没好枪,没好炮,没好政府,没好军队,唯一的资源就是人。

朝鲜族

朝鲜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其中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中的朝鲜族居民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朝鲜语和汉语双语。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朝鲜族总人口为1,923,842人。 2008年末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州户籍总人口为218.7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80.6万人,占总人口的36.8%。 朝鲜族通用语言为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朝鲜语属音位文字类型,有40个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迭成字块构成方块形文字。 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延边地区还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被誉为“东北三宝”。 朝鲜族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开始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中,角币贰角的正面图案就是土家族和朝鲜族。 中国朝鲜族的来源: 在清朝对东疆的“封禁”时期,中朝两国对边界的管理都相当严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朝鲜人越江而至中国领土者仍屡见不鲜。公元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朝鲜肃宗二十三年)至1699年间,朝鲜全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瘟疫,致使其首都僵尸达3900余,各道死亡者合25万余人。 在这种情况下,于公元1700年在朝鲜北部首次出现了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我国东北谋生的现象。咸镜道钟城人严贵玄,率妻子儿女并持牛马入居于吾罗、宁古塔两间站院,结果被清人发现,将其捉拿送到北京。此后,为了生计而潜越边界者越来越多。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庆源、庆兴、钟城等地的朝鲜人因“岁饥涌聊生”,自阿山、阿吾地潜越图们江,杀四人,并劫取人参、缎布、衣服等,朝鲜将金礼进等六人斩首,李友白等四人俱从宽免死,庆源、庆兴府使和阿吾地万户俱革职。1741年(乾隆六年,英宗十七年)因年荒饥饿,朝鲜西嫩达伊牟等男女55名趁土门(图们)江冻冰而潜入江北,饿死30人,其余25人寻榛子、松子等物,或在河中打鱼,各处觅食,被宁古将军摩下清兵捉住,解送到奉天衙门,后来由朝鲜使臣回国时顺便带去。1832年(道光十二年,纯宗三十二年),朝鲜张GAOLI等二人越图们江挖参捕牲,因迷路在“山东人于蒿窝棚换衣剃发”被清军拿获,于蒿交山东巡抚处理,将张GAOLI、张丫头押送朝鲜甲山府“枭首警众”。 从史书的诸多记载可知,在19世纪中叶以前潜越边界的朝鲜人,无论何种原因,一经发现,皆被遣还回国,朝鲜大多将其处以重刑。当然,亦有越江后藏匿起来的。留在中国境内的朝鲜人皆剃发易服,被汉、满民族所同化。1987年,有人对延边各县市进行过朝鲜族迁入时间的专门调查,结果证实,近代最早迁入延边的朝鲜族皆在1850年前后,没有发现1850年之前迁来定居的例子。 因此,中国朝鲜族的历史应从19世纪后半期算起,而19世纪前半期朝鲜族的迁入,皆应视朝鲜移民史或中朝关系史。[编辑本段] 【民族历史】 早期迁徙 从19世纪中叶开始,陆续有较多的朝鲜人从朝鲜半岛迁入,这是中国朝鲜族的主要来源。由于当时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压迫,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难,一些苦难的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沿岸一带开垦,同汉族、满族等人民杂居共处。但此时迁入人数还不很多,大多数春来秋去,居住尚不稳定。 随着日本在朝鲜侵略的加剧,大批居民为寻找生路,不顾清政府禁令,纷纷徙入中国东北边疆地区定居下来,据统计,18 70年在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朝鲜族聚居乡。清光绪七年(1881)延边地区朝鲜族已达1万多人。1883年在集安、临江、新宾等县的朝鲜族居民已有3.7万多人。同一时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也移入为数不少的朝鲜族农户。 民族融合 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对入境的朝鲜农民尚采取封禁政策。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1881年在吉林设置荒务局,在南岗(珲春)、延吉、东沟等地设置招垦局,招募移民,凡应募移入者,均为中国臣民。1885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长约700里、宽约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农民专垦区,更便于朝鲜农民大批移入东北地区定居。

中国朝鲜族文化价值意识的变迁

中国朝鲜族文化价值意识的变迁 /****************************************************************************/ 亲爱的朋友,您好,此文档为我站的宣传信息,若需查看部分资料或者购买此套资料,请联系我们的客服或登陆我们的网站--3A学习网万分感谢您对我站的关注与支持!!! /****************************************************************************/ 政治腐败,财政枯竭, 社会秩序紊乱,人民遭受涂炭。特别是朝鲜北部连年发生前所未有的大水灾、旱灾和虫灾,民不聊生。由于朝鲜封建统治集团的暴政,遭受连续不断的自然 灾害,清朝戌边力量的薄弱等原因,濒于死亡线上的朝鲜边民为谋求生路,“不惜冒犯重禁,渡江越境’,。[a1因此加剧了朝鲜北部边民越境的浪潮。 2. 1. 2移民实边时期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清朝政府逐渐缓和对东北地区的封禁,开始采取开 发东北的放荒政策,不仅废除“封禁令”以外,到19世纪80年代实行移民实边政策,由此以来,朝鲜族的移民行为呈现急邃增加之势。清朝政府的这种变 化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原地区的人口急逮增加,社会动乱因此时而发生。在明朝,中国 的人口只有六七千万。到了清朝,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便随之减少,并出现了粮食不足的现象。151 第二,为了摆脱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而导致的经济危机。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需赔款2.3亿万两纹银,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财政收入的两倍。之 外,清朝政府由于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而借的外债达12亿两纹银。国家的财政,此时到了这种程度,可以说已经枯竭。[61 第三,为了抵制俄国的南下政策和沿海的殖民开拓。因为,根据1E6。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清朝与俄国的国境己确定为从瑚布图河口沿浑春河到图 们江人口处。延边地区,因而成了清、朝、俄三国的接壤地区。然而,俄国却经常派军队在图们江河口地区挑衅,不断制造国境纠纷 清廷认识到国境问题的深刻性之后,于1881年,清廷将挥春协领升级为副都统,同时完全废除了对延边地区〔南荒围场)的封禁,决定依照《盛京东边 间旷地开垦条例》,全面开放延边地区。由此可见,当时清廷想通过对延边地区的移民实边,既防范俄国的南下,又开拓边境地区,以期达到一石二鸟之目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清朝政府一开始在延边地区实行的“以汉实边”政策, 141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第4章,奉天学务公所.1907年版(151马汝沂、马正大,《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P658e 161何清涟,要清末中国的大量外债及其分析》,《财政研究》1998年第12期,P26 由于交通条件恶劣和汉族老百姓的不适应而无法如愿以偿与此相反,在这一时期仍被作为禁越对象的朝鲜垦民从i9世纪\n价值内容也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而且这种价值意识又

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

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 中国历代移民和姓氏迁徙,大都发生于社会激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因而呈现出时间相对集中,数量相当巨大,流向较为明确,地域相对固定等明显特征。尤其是明清以来,由于版图扩大,幅员增加,以及战争频繁等多种原因,政府多次组织大规模官方移民,形成了八大著名的移民出发地和集散点,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报本溯源的朝宗圣地。 一、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一脍炙人口的民间俗语,极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在我国移民史

上的重要地位和炎黄子孙对洪洞大槐树的眷恋之情。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 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官方组织的强制性移民。每次移民都发给川资、路引,并在安置地根据人口,发给土地、种子、耕牛、农具,并免除三至五年的钱、粮、税收,是历代移民中最为成功的范例。 洪洞大槐树移民,多来自太原、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使洪洞大槐树成为中国历史上移民次数最多、规模最大、辐射地域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移民点之一,也是炎黄子孙最为眷恋的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二、苏州阊门

移民与中国——从历史看未来

移民与中国——从历史看未来 移民与中国——从历史看未来 葛剑雄 我们讲统一和分裂,有一个具体的范围,主要是指我们这个国家,讲中国的统一和分裂。所以首先必须弄明白历史上的中国是个什么概念?历史上的中国是不是等于今天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显然不是。中国本身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来历。 中国的来历 “中国”这两个字出现在何尊上,其铭文云“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此外在《尚书·梓材》中有一句话“皇天既付中国民”,也讲到中国。但是这些讲法能不能等同于今天的“中国”?究竟“中国”的历史怎么来的呢?我们还是要从中国两个字的文字的本意看起。 首先看我们的“国”字。中国的文字相当一部分都是象形文字。“國”字中间一个口,表示眼睛,下面有一横杠,这个表示一片土地,这个人的眼睛注视着这一片土地,手里拿着一个戈,这样还不够安全,周围还围上一圈围墙,这就是“国”。所以国的本意是城墙、土地,还有拿着戈的人,就是说它是一个有围墙围起来的,有人警惕守卫着的这样一片土地。这其实就是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所以在我们古文中间的国的含

义跟城、邦、域没有什么区别。住在城里面的人称为国人,住在郊的人就是郊人,再远的地方就叫野。孔子周游列国,他遇见一个野人,这个野人不是说野蛮的人,而是说他住在离国很远的地方,有些人就自称山野、野人、野老。 在商朝、周朝的时候,这样的国相当多,所以慢慢地就产生一个词语叫万国。万国不是真的一万个国,但当时国的确很多,多到什么程度?比如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据说有八百个诸侯响应。到春秋的时候有名的国还有一千多个,但是以后国慢慢地少了,因为周天子失势,国和国之间就互相兼并了,大国兼并掉小国,大国变成更大的国,到了战国末期,主要的国只剩下七个,最后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把其他六国都灭了,到他儿子时把剩下几个小国都废了,这样天下就变一国了,这就是国。 什么叫“中”呢?“中”原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是商朝人用来召集他的军人聚集的,是一面很大的旗,这面旗就叫中。大家看这个“中”字原来作为象形文字的时候,就是一面旗帜。这个旗插在什么地方?往往就是人所包围的中心,时间长了这面旗的名称就变成中间、中心、中央的意思。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在很多国里面最中间、最中央,或者最中心的国,这就叫中国。 这个“中国”一般来讲怎么样算中央呢?当然就是天子住的地方。然而天子不能自己就是中国了,其他的,如附近的这些

中国少数民族之朝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朝鲜族 朝鲜族又称高丽族,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的朝鲜、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及其他原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其余散居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一、朝鲜族的民族概况 朝鲜族,东亚重要民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是朝鲜和韩国(韩国称为韩民族)的主体民族,其他主要居住在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及其他原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中国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居民使用朝鲜语及其文字(现在绝大多数朝鲜族人都会使用朝汉双语)。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朝鲜语和汉语双语。 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延边地区还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被誉为“东北三宝”。朝鲜族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开始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中,纸币贰角的正面图案就是土家族和朝鲜族。 朝鲜族是一个高度独立文化的民族,有语言文字和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 二、朝鲜族的民族历史 朝鲜族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朝鲜族为抗击日寇和解放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早期迁徙 朝鲜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长期以来在中国东北或是聚居或是与其他民族杂居。1677年,清朝为保护其民族发祥地,将包括长白山区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封禁令,持续近200多年。不过,公元1700年之后一些不堪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自然灾害的朝鲜人仍然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中国东北谋生。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难,一些苦难的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沿岸一带开垦。但此时迁入人数还不很多,大多数春来秋去,居住尚不稳定。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对入境的朝鲜农民尚采取封禁政策。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1881年在吉林设置荒务局,在南岗(珲春)、延吉、东沟等地设置招垦局,招募移民,凡应募移入者,均为中国臣民。日俄对东北的争夺战争使摇摇欲坠的清廷意识到人烟稀少对东北边疆防卫的巨大不利影响,于是正式彻底废除了延续200多年的封禁令。1885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长约700里、宽约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农民专垦区,使更多朝鲜人进入东北。 随着日本在朝鲜侵略的加剧,大批居民为寻找生路,不顾朝鲜政府禁令,纷纷徙入中国东北边疆地区定居。据统计,1870年在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

参考资料 清朝政府的“移民实边”政策与朝鲜族聚居区的形成

清朝政府的“移民实边”政策与朝鲜族聚居区的形成 1、清朝政府的“移民实边”政策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严重侵略,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列强将侵略魔爪也伸入中国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使东北边疆陷于全面危机之中,尤以沙俄为最。沙俄通过公元1858年(清文宗咸丰八年)的《瑷珲条约》与1860年(清文宗咸丰十年)的《北京条约》,夺占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约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政府内外的仁人志士纷纷献计献策,力图挽回东北边疆的全面危机。其中,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对此提出移民实边,招民开垦的四条建议:其一,充实边陲,以防俄人;其二,安插流民以杜私垦;其三,招垦征租,以裕俸饷;其四,封禁参、珠,不如放垦之有益民生。1尤其是帮办吉林事务、负责吉林珲春地区勘界的吴大澄、踏查东西伯利亚的著名学者曹廷杰以及在抗俄斗争中以身殉国的寿山将军,在积极倡导移民实边思想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清政府面临日趋加深的边疆危机,日益拮据的财政困境,在国内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被迫逐步解除东北的封禁,实施移民实边政策,并逐步由局部解禁到全面开放。 清政府对东北的解禁,开始于清咸丰帝时期。1857年,御史吴焯奏请开垦黑龙江呼兰以北蒙古尔山地方荒原百万垧。1860年,吉林将军奏请开垦吉林省凉水泉南界舒兰以北土门子一带禁荒10万垧。

清帝咸丰为形势所迫准奏,决定局部解禁,是为招民开垦之始。吉林地区解禁招垦始于1860年。清帝令放垦吉林舒兰以北土门子一带禁荒10万垧,省西围场约8万余垧,阿勒楚喀以东荒地8万余垧,双城堡所剩围荒及恒产夹界边荒4万余垧,准备招民开垦。21881年(清德宗光绪七年),吉林最后一个封禁区—吉林南荒围场(今吉林省延边地区),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开放延吉、珲春、汪清、和龙四县境内。黑龙江地区解禁始于1857年;奉天(辽宁)地区解禁始于1863年,御史吴台寿奏请开垦奉天荒地,获准。31875年,清颁布《盛京东边道闲旷地带开垦条例》,废除鸭绿江和东边道之地区的封禁。 综上所述,在清帝咸丰(1851~1861年)、同治(1862~1874年)时期,清政府为了克服东北边疆危机,不得不解除黑龙江、吉林、奉天(辽宁)三省的封禁,初期是局部地区的弛禁放垦,最后是全面解禁,全部开放,实行移民实边政策。 2. 延边地区朝鲜族聚居区形成 十九世纪下半叶,延边地区的朝鲜垦民越来越多。清朝在这一地区实行“以韩制韩”的方针,并建立了相应的行政体制。同时清朝对延边地区的朝鲜人实施归化政策,促使其成为清朝的边民。这一时期延边地区逐渐形成了大片的朝鲜人聚居区。 1883年4月,敦化县知事张贴告示,声称要把来自钟城与会宁两邑的越边垦民全部遣返朝鲜。对此,朝鲜的会宁与钟城的老百姓以“土 2《清文宗实录》卷339,第6~7页。

中国朝鲜族移民史

1.人口与分布 朝鲜族先民原居朝鲜半岛,自17世纪20~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300年间由于战争、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从朝鲜半岛越过鸭绿江、图们江边界,陆续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定居。由于长期在与朝鲜或韩国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生活,逐渐转变为有别于朝鲜半岛民族的中国朝鲜族共同体,成为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为192万3842人,其人口总数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居14位。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东北三省。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为177万519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92.27%。其中吉林省朝鲜族人口为114万568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59.55%,黑龙江省为38万8458人,占20.19%,辽宁省为24万1052人,占12.53%。其余人口则分布在内蒙及关内的一些省市。 朝鲜族有一个自治州、一个自治县,均在吉林省。即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南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于1952年9月成立,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2002年延边总人口为218.8万,其中朝鲜族人口为83.4万,占延边总人口的38%、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0%以上。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于1958年9月,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相望。2002年,该县总人口为85,410人,其中朝鲜族人口为12,58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74%。此外,还有40多个朝鲜族民族乡,分布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改革开放前,朝鲜族作为农业民族,其人口多聚居于乡村,从事传统的水稻生产,兴办民族教育,比较完整地保存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朝鲜族社会在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市场意识的增强,朝鲜族经济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水稻耕作,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镇,由小城镇流入大中城市,由东北的传统聚居地区流向关内发达地区和国外。仅就人口流动状况来看,朝鲜族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向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输出劳务,另一方面由传统的居住地东北三省迁移到北京、天津及山东半岛、东南沿海地区,主要从事第三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流动到国内大城市及沿海城市的朝鲜族人口为55万~60万,2008年9月为止,通过各种渠道劳务输出到韩国的朝鲜族人口为38万,另外缔结涉外婚姻和入韩国国籍的有8万。目前在韩国的朝鲜族人口,共计46万,加上在日本和美国的朝鲜族人口15万,在国外的朝鲜族人口达到60万以上。这就说,朝鲜族在国内外流动人口的总数达到120万,占朝鲜族总人口192万的60%以上。朝鲜族人口的城市化进程,走在国内其他民族的前列。伴随大规模流动人口,朝鲜族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不能详谈。今天重点讲朝鲜族的形成过程,即移民到中国,成为中华民族56个民族大家庭中一员的过程。 2.朝鲜族的形成过程(朝鲜人迁入中国的历史) 由于便利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自古以来中朝两国之间的人员往来频繁,疆界观念淡薄,相互移居现象时有发生。但17世纪以前的古代朝鲜移民的后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早已为汉族、蒙古族、满族以及其他民族所同化、吸收,不再是朝鲜民族群体的成员了。这些古代移民的痕迹也只有在历史文献、金石资料、家谱及部分后代们的意识中才能找得到。

中国历代移民和姓氏迁徙每一个姓氏都有故乡

中国历代移民和姓氏迁徙每一个姓氏都有故乡 中国有很多地方被人们认为是某些姓氏的起源地。逢年过节,中国人有祭祖思宗的传统。而在国人心目中,扬名建业,不但是个人生命的追求,更是有关家族的荣耀。 姓氏变迁的背后,是一部人口迁徙、发展的大史书。 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一脍炙人口的民间俗语,极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在我国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炎黄子孙对洪洞大槐树的眷恋之情。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年),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年),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600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 洪洞大槐村移民,多来自太原、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600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江苏苏州阊门 据史籍、方志和族谱记载,苏州阊门移民集中于元末明初,当时群雄并起,割据称王,张士诚据苏州与朱元璋争衡天下。及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遂驱逐苏民实淮阳二州。苏州阊门遂成了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于是扬州、江都、泰州、淮安、泗阳、高邮、宝应、盐城、阜宁、东海以至于连云港等地,都有了苏州阊门移民的后裔。如宝应县之刘氏、乔氏、王氏,兴化市之顾氏、张氏、朱氏、周氏、姚氏、杨氏,泰和县之葛氏、徐氏等,即是此次移民后裔。大名鼎鼎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文人名士,其祖籍均来自苏州。 江西瓦屑坝 江西瓦屑坝也是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是当今安徽安庆一带众多姓氏所公认的始迁祖籍。元朝末年,群雄并起,烽火连天,地处南北要冲的安庆府即成为群雄逐鹿的必争之地。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你来我往,征伐攻杀,致使安庆一带战乱不已,屡次易帜,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相形之下,江西饶州路之鄱阳、万年、乐平、景德镇则较少受战乱波及,人口稠密。明政府为鼓励向人口稀少的地区移民,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饶州路贫民纷纷北迁到安庆所属各县,形成一股移民浪潮。 此次移民,虽然史无明文记载,但在方志族谱中却有大量资料足以证明。如安庆市图书馆所藏36种族谱中,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姓氏即达18个,迁自饶州和江西的达26个,占72%以上。据移民史专家葛剑雄等调查考证,今江西鄱阳县之瓦燮岭即为当年瓦屑坝故地。 广东南雄珠玑巷 广东南雄珠玑巷是宋元时期北方移民迁徙岭南的集散之地,是珠江三角洲众多姓氏念念不忘的发祥祖地。 据说,珠玑巷原为北宋京城开封府的一条巷名。当宋室南渡时,南迁臣民落足南雄之后,为表达对故都的怀念,将自己的聚居之地取名珠玑巷。这是效法东晋以来,偏安江南的历代王朝,侨置郡县的传统作法。 据曾昭璇、鲁宪珊两位先生对家谱、方志等有关资料的统计和实地考察,列出珠玑巷移民家族多达797支。因而珠玑巷也就成为无数岭南人精神上的故乡,成为维系他们桑梓之情、宗族之谊的根之所在。 湖北麻城孝感乡

中国历史移民论文

移民与中国文化论文 姓名:申国营 班级:美术学五班 学号:101014165

根据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中国移民史可分为四个时期:先秦黄河中下游多向移民期、秦统一到两宋从黄河中下游向长江中下游的由北向南移民期、元明清长江流域由东向西移民期、近代沿边多方向移民期。中国现代人口分布的格局就是这四个时期依次展开的产物。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与地区开发重点的转移互为因果。 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历史分期,是中国移民史研究中的一个实践和理论意义都十分重要的课题。它极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移民史的运动规律的认识。 1、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多向移民 从一些零散文字简略而间接的记载中,我们对秦统一以前一千三百多年间的移民运动的了解,较商代以前要具体丰富得多了。商、周的迁都,西周分封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战所导致的疆域变迁,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认识那个时期移民运动的一些线索。因为这些政治、军事行动必然引发移民运动的出现。虽然这些只是当时实际存在的移民运动的一部分,要依此谈论主流移民的特征、迁移的规律,条件尚不充分。但是,它们毕竟反映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首先,黄河中下游是移民最频繁的地区。 其次,这些迁移大多具有一定规模。第三,移民由甲地到乙地的迁移时间比较短。如楚国都城由郢迁陈,就是在公元前278年这一年完成的。同时,迁都、分封的迁移距离又比较长。姜太公就是由黄河中游的关中“东就国”于黄河下游的山东半岛。楚国迁都也是由长河中游到淮河上游。 第四,在这一千多年间,上述移民不像后世移民那样存在一个持续、稳定的主要流向。 另外一些未被文献记载而又实际存在的移民的情况,虽然目前我们对之极不了解,但是从如下两个前提可以作点合理的推断。(1)到战国中期,人口约在二千万以上。(2)他们分布在北起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辽东半岛,东至于海,南到南岭山脉,西抵今陕西北部、甘肃洮河、四川盆地和湖南西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地旷人稀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当然,在此地域之外肯定还有人类活动存在,但人口密度只会更小。从商、周都城以及绝大部分诸侯国地理位置来看,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为又一突出特点。那么,在人口分布比黄河中下游稀疏得多的其他地区内所发生的移民运动,因人口规模小,空旷地更多而谋生容易,其迁移规模、迁移距离理应比发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要小要短,而且更为繁杂无序。 2、秦统一到宋朝由北向南的移民 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社制度为基础统一了全国的户籍管理制度,首次进行了全国性的人口调查,加强了对人口这种最基本的战略资源的管理。于是,有关人口运动的记载,秦及以后各朝日益丰富、详细,移民运动也随之生动而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到两宋的一千多年间,移民运动频繁而复杂。 在西汉,关中地区有关东迁入关中和关中向外迁移的移民,西北地区有汉民族的徙边屯戍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内徙,东南、西南、东北也都有移民运动发生。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使中原民众纷纷外逃,大致有七个迁移方向:益州、荆州、江东、幽州、辽东、鲜卑、交州。而河陇一带的羌族则内徙关中等地,参与逐鹿中原。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后,魏、蜀、吴为了巩固其政权,相互掠夺交界地带的汉族和羌、氐等族民众,强制向冀州、江东、益州迁移。 西晋统一时期,中原因连年战乱,人口锐减,田园荒芜,北方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慕化”降附,请迁内地,与部分从南方返迁的汉族民众一道,为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魏晋时期,东北的鲜卑族一批又一批迁到了西北地区,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构成。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推动了北方人大批涌向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南移潮一直持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