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哈尔滨南站站~农科院站区间)

施工监测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2009年12月20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4)

1.1区间隧道工程地质 (4)

1.2隧道隧址水文地质 (6)

1.3区间隧道施工方案 (6)

二、监测目的及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7)

2.1监测的目的、意义 (7)

2.2监测方案编制的依据 (8)

三、施工监测技术及监测内容 (8)

3.1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8)

3.2监测的主要内容 (9)

四、监测方案实施 (9)

4.1监测项目设计 (9)

4.2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监测办法 (11)

4.2.1 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11)

4.2.2 洞内和地表安全巡查 (11)

4.2.3 隧道内净空收敛量测 (12)

4.2.4 地表下沉 (13)

4.2.5 建筑物沉降监测 (14)

4.2.6 地下管线沉降 (14)

4.2.7 铁路桥变形监测 (15)

4.2.8 围岩压力监测 (15)

4.2.9 钢筋应力监测 (15)

4.2.10 竖井旁通道变形监测 (16)

4.3施工监测步序 (17)

4.4监测资料的整编、初步分析及信息反馈 (19)

4.4.1 原则 (19)

4.4.2 原始监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20)

4.4.3 原始监测资料的检验和处理 (20)

4.4.4 监测资料的整编 (21)

4.4.5 对各类监测资料的审核 (23)

4.4.6 资料的审定编印 (23)

4.4.7 监测资料的初步分析 (23)

4.5监测成果反演分析思路 (25)

4.6监测资料的信息反馈 (25)

五、监测安全预警系统 (26)

5.1主要监测项目允许值及警戒值 (26)

5.2稳定安全报警系统的组成及技术路线 (27)

5.2.1 综合判别方法 (27)

5.3稳定安全预警机制 (28)

5.3.1 应急物资储备 (28)

5.3.2 应急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29)

5.3.3 应急处理措施 (29)

六、监测组织机构及质量保证体系 (30)

6.1组织机构 (30)

6.2监测仪器、人员配置 (30)

6.3监测管理体系保证措施 (31)

七、监测技术方案的保证措施 (32)

7.1难点分析及保证措施 (32)

7.2质量保证措施 (33)

7.3安全文明监测保障措施 (33)

7.4服务承诺 (34)

附录 (35)

附图A周边收敛监测点示意图 (35)

附图B压力盒布置示意图 (35)

附图C钢筋计布置示意图 (36)

附图D地表沉降点布置示意图 (37)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

施工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位于学府路规划道路正下方,穿越哈南铁路桥,避开了铁路桥桩基。隧道中心线与规划道路基本平行。道路两侧为农科院、农科院试验田、哈达水果批发市场、民宅等科研及民用设施,最近处距区间隧道30m以外,正线隧道施工对其影响甚微。

1.1 区间隧道工程地质

本区间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杂填土(①)、粉质粘土(②)、粉质粘土(②—1)、粉质粘土(③)、粉质粘土(③—1)、粉质粘土(③—2)、粉质粘土(④)、粉质粘土(④—4)。现将各土层描述如下:

1)第四纪全新世人工堆积层

杂填土(①):杂色,由砖块、碎石、粘性土等组成,松散~中密。0.0~0.5m 多为柏油路面。该层分布连续,层厚介于0.30~4.10m。

2)第四纪上更新统哈尔滨组地层

粉质粘土(②):黄褐色,层状分布,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朔。该层分布基本连续,层厚介于0.80~13.90m。

粉质粘土(②—1):黄褐色,层状分布,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软朔。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为6.20m。

粉质粘土(③):黄~黄褐色,层状分布,钙质呈斑点状或菌丝状出现,摇震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硬朔。该层分布于场地南部,层厚介于0.70~18.50m。

粉质粘土(③—1):黄~黄褐色,呈透镜体状产出,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软朔。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为13.20m。

粉质粘土(③—2):黄~黄褐色,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朔。该层分布连续,最大揭露厚度为15.20m。。

3)第四纪中更新统上荒山组地层

粉质粘土(④):黄~黄褐色,灰褐色,层状分布,受铁质浸染,并可见铁锰质结核,摇震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朔。该层分布连续,层厚介于0.50~22.80m。

粉质粘土(④—1):黄褐、灰褐色,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6.20m。

细砂(④—2):黄色、土黄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含少量粘性土,稍湿,中密。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2.90m。

粉土(④—3):黄色、黄褐色,受铁质浸染,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稍湿,中密~密实。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3.20m。

粉质粘土(④—4):黄~黄褐色,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硬朔。该层主要分布于场地北部,最大揭露厚度14.20m。

4)第四纪更新统下荒山组地层

粉砂(⑤):黄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含少量粘性土,稍湿~饱和,中密~密实。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14.40m。

粉质粘土(⑤—1):黄褐色,层状分布,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朔。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1.00m。

粉土(⑤—2):黄色、黄褐色,受铁质浸染,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稍湿,中密~密实。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1.10m。

中、粗砂(⑥):黄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含少量粘性土夹层,稍湿~饱和,中密~密实。该层分布不连续,层厚度介于0.60~31.20m。

粉质粘土(⑥—1):黄色、黄褐色,层状分布,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朔。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3.20m。

粉土(⑥—2):黄色、黄褐色,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稍湿,中密~密实。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1.10m。

粉质粘土(⑦):黄色、灰黄色、灰褐色,受铁锰质浸染,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朔。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5.20m。

中、粗砂(⑥):黄、灰黄、灰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偶含少量角砾,混砾结构,局部含薄层粘土,稍湿,饱和,密实。该层分布不连续,

层厚度介于1.00~13.90m。

1.2 隧道隧址水文地质

本区间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冲洪积地层内,水温12~14℃。含水层主要为孔隙潜水,稳定水位标高约108.84~114.13m,埋深30.50~64.90m。地下水埋藏较深,对区间施工不会产生影响。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地下径流、河流侧渗和大气降水。除此之外,局部地段尚存在上层滞水,赋存在粉质粘土层中,分布不连续。

地下水主要由松花江侧渗和大气降水补给,丰水季节水位将有所上升,水位变幅约2米左右。根据沿线所取水样的水质分析结果,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蚀,对钢结构有弱腐蚀。

1.3 区间隧道施工方案

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采用浅埋暗挖施工方法。主要施工步骤包括:在区间中部合适位置设施工竖井一座,由施工竖井向两端车站施工区间隧道,区间隧道断面包括单线单洞标准断面和存车线断面,联络通道断面、区间施工通道断面,主要断面施工步骤如下。

1)单线单洞隧道

采用台阶法开挖,循环进尺长度0.75~1.0m,施工步骤为:

①施工拱部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

②环状开挖上半断面、预留核心土,初喷混凝土,架立格栅钢架,安装锁脚锚杆,复喷混凝土。

③环状开挖下半断面,初喷混凝土,架立格栅钢架,复喷混凝土;待初期支护收敛稳定后,在初期支护背后注浆,使初期支护与地层密贴

④在喷射混凝土表面进行砂浆找平,铺设防水层后自下而上灌注二次衬砌。拱部二次衬砌预留压浆孔,保证初期支护与二衬之间密实

2)喇叭口段隧道

隧道采用交叉中隔壁法,循环进尺长度0.5~0.75m,施工步骤如下:

①施工左侧导坑拱部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开挖支护左侧上、下导坑。

②施工右侧导坑拱部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开挖支护右侧上、下导坑。

③待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沉降和收敛稳定后,在初期支护后注浆,使初期支护与地层紧密结合。

④合理控制拆除步长,拆除洞内临时支护。

⑤在喷射混凝土表面进行砂浆找平,铺设防水层后自下而上灌注二次衬砌。拱部二次衬砌预留压浆孔,保证初期支护与二衬之间密实。

3)四联拱隧道

四联拱隧道采用双侧壁+中导坑法施工,循环进尺长度0.5~0.75m,施工步骤如下:

①拱部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

②自上而下开挖左右侧壁及中导坑,初喷混凝土,架立格栅钢架,安装拱部安装锁脚锚杆,复喷混凝土。

③合理拆除左右侧洞及中洞内临时支护,在喷射混凝土表面进行砂浆找平,铺设防水层后灌注两侧洞及中洞内边墙、拱部二次衬砌及隔墙。

④自上而下开挖间隔内导航,初喷混凝土,架立格栅钢架,复喷混凝土。待初期支护收敛稳定后,在初期支护背后注浆,使初期支护与地层密贴。

⑤架设型钢支撑,分步拆除临时支撑,施作二次衬砌使仰拱、拱部、边墙封闭成环,在拱部二次衬砌预留压浆孔,保证初期支护与二衬之间密实。

二、监测目的及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2.1 监测的目的、意义

通过本工程的监测工作,可以达到以下的目的:

1)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由于土体成分和结构的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及不连续性决定了土体力学性质的复杂性,加上自然环境因素的不可控影响,人们在认识上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必须借助监测手段进行必要的补充,以便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确保地铁区间隧道稳定安全,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新的工程将出现新的困难、新的问题和结果,这些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先进的、准确的、可靠的手段来加以认识。

2)验证设计、指导施工。客观的说,目前隧道工程的设计尚处于半经验半理论的状态,通过监测可以了解周边土体的实际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为施工步骤的实施、施工工艺的采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性的意见。

3)保障业主以及相关的社会利益。在施工中,通过对周边土体和建(构)筑物的全面系统监测调整施工参数,确保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有利于保障业主以及相关的社会利益。

4)分析区域性施工特征。通过对围护结构、周边建(构)筑物以及周边土体等监测数据分析、整理和再分析,了解监测对象的实际变形情况以及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分析区域性施工特征,为类似工程积累宝贵的经验。

2.2 监测方案编制的依据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施工图设计 S199920-201-S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TB10121-200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GB50308-2008;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99-1999(2003年版);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 CJJ/T76-98;

《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03

国家其他测量规范、强制性标准。

三、施工监测技术及监测内容

3.1 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本监测方案制定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2)可靠性原则;(3)与结构设计相结合的原则;(4)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5)与施工相结

合的原则;(6)经济合理原则。

3.2 监测的主要内容

对于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的监测项目的内容包括:(1)地表及支护状况观察(2)管线沉降监测;(3)地表沉降监测;(4)建筑物沉降及倾斜监测;(5)轨高差监测;(6)股道沉降监测;(7)铁路桥桩基沉降监测;(8)拱顶下沉监测;(9)水平收敛监测;(10)围岩压力监测;(11)钢筋应力应变监测;(12)隧底隆起监测。

四、监测方案实施

4.1 监测项目设计

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地面车流量大、交通繁忙,施工干扰大;地下施工范围内各种管线交错布置,周边建筑密集,施工环境十分复杂。因此,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城市的正常生活。为此除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外,还须对其进行施工监测与反馈工作。本监测主要对象有:周围环境(包括建构筑物、管线、地表等)、支护结构(包括暗挖衬砌)、围岩地质体(包括围岩土体)。包括:重要建筑物、各种雨污水管线、暗挖衬砌支护结构、隧道周边土体。

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隧道监测项目表 表4-1 序号

监测项目 仪器和工具 精度 测点布置 观测频率 备注 1

地质及支护观察 观察、描绘 -- 开挖后、初支后、二衬完成后 随时观测 2

水平收敛 YD-SL-1钢尺收敛仪 1.0mm 纵距<5m ,每个导洞一条测线 <(0-2)B 时, 1次/天; (2-5)B 时, 1次/2天; >5B 时, 1次/7天;基本稳定以后,1次/月。 3

拱顶下沉、 DSZ2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纵距<5m 4

地表沉降 DSZ2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沿隧道中线设置纵距<5m ;在代表性地段设置横断面 5

建筑物沉降 DSZ2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结合地表沉降布设,建筑物的四角 6

地下管线沉降 DSZ2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结合地表沉降点布设,管线接头 7

围岩压力 钢弦式压力盒,XP02型振弦式频率接收仪 ≤0.5%F ·S 初支与围岩之间、内衬与初支之间 8

钢筋应力应变 钢弦式钢筋计,XP02型振弦式频率仪 ≤0.5%0F ·S 初支钢架、二衬钢筋,支座、跨中、拱腰部位,间距15m 9

轨高差 DSZ2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结合地表沉降点布设 10

股道沉降 DSZ2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结合地表沉降点布设 11

铁路桥桩基沉降 DSZ2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结合地表沉降点布设 12 隧底隆起 DSZ2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纵距<5m >5B 时, 1次/

注:B 为隧道断面宽度

4.2 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监测办法

4.2.1 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1)水平位移监测主要技术要求

该项目水平位移监测的精度等级确定为二级。其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4-2

等级相邻控制点点位

中误差(mm)

平均边

长(m)

测角中误

差(〃)

最弱边相

对中误差

主要作业方法和

观测要求

Ⅱ±3.0 〈150 ±1.8 ≤1/70000

按三等三角测量

进行

测量采用二等水平位移标准测量,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3mm。

2)沉降变形监测技术要求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等有关规范的要求,沉降监测观测方法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按照先控制后加密的原则作业,沉降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沉降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4-3

等级相邻基准点

高差中误差

(mm)

每站高差

中误差

(mm)

往返较差,附

合或环线闭

合差(mm)

检测已测

高差之较

差(mm)

观测方法及

技术要求

Ⅲ±1.0 ±0.30 0.60√n 0.8√n 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

注:n为测站数。

4.2.2 洞内和地表安全巡查

土质隧道施工中的安全巡查目的是:了解和预测开挖面前方的土层的地质条件和变化;为判断土质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提供地质依据;根据地表开

裂情况,掌子面附件喷混凝土层表面状态及锚杆的工作状态,分析支护结构的可靠程度。

安全巡查内容主要包括工作面地质描述、支护结构的支撑效果和地表开裂沉降情况。对每个施工工作面设置专职安全员,在每次隧道开挖后,立即观察情况及有关现象,按要求及时记录整理。

1) 隧道工作面土性参数、隧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观察和描述,以表格和素描形式记录。

2) 工作面附近初期支护状态观察和已成洞的支护效果观察包括:初期支护完成后对喷层表面的观察以及裂缝状况的描述和记录;有无锚杆被拉脱或垫板陷入围岩内部的现象;喷混凝土层是否产生裂隙或剥离,要特别注意喷混凝土是否发生剪切破坏;有无锚杆和喷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钢拱架有无被压屈现象;是否有底鼓现象;锚固效果,喷层开裂部位、宽度、长度及深度,模筑混凝土衬砌的整体性,防水效果等,以表格和素描形式记录下来。

观察中,如有发现异常现象,详细记录发现时间、距开挖面的距离以及附近测点的各项量测数据。

4.2.3 隧道内净空收敛量测

隧道周边位移是隧道围岩应力状态变化的最直观的反映,量测周边位移可为判断隧道空间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信息;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程度,为二次衬砌提供合理的支护时机;指导现场设计与施工。

隧道内水平收敛、拱顶下沉以及隧底隆起观测点的布置与地表沉降观测点在同一断面上,断面间距5m。测点加工时应保证测点与量测仪器连接光滑密贴。埋设时保证测点锚栓与围岩或支护稳固连接,变形一致,并统一编号,做好明显警示标志,防止人为损坏。测点尽量靠近开挖面布置,隧道开挖后,应及时埋设测点,以测得开挖后的变形,离开挖面不得大于2m,在每环初次支护完成24h 以内,在下一循环开挖前,记录初次读数,以三次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初始读数。水平收敛采用YD-SL-1钢尺收敛仪进行量测,拱顶下沉和隧底隆起采用精密水准仪结合铟钢尺量测,量测精度为1mm。

4.2.4 地表下沉

浅埋隧道开挖时会引起地层的沉陷而波及地表,因此对浅埋隧道地表沉降的观测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观测了解:(1) 地表沉降的范围以及沉降量的大小;(2) 地表沉降隧工作面推进的变化规律;(3) 地表沉降的稳定时间。

地表沉降观测采用水准仪,其测量精度为±1mm。沉降观测首先应布设基准点。本工程根据设计文件、规范、有关资料和现场具体情况,在施工前进行观测基准点的布设。利用先期已经布设的水准点布设工作基点,形成比较系统的水平位移观测网。基准点布置在远离隧道施工沉降区不小于30m施工影响范围外的稳定面上,且保证相邻点位的通视,布设基准点时可利用设计院的原始基准点。沉降观测一般采用闭合路线或附和路线进行,便于往返较差,也利于基准点稳定性的检测。一般在基准点无破坏、移动的状况下,每3个月至5个月作一次基准点稳定性检测,以保证量测数据的精度要求。利用基准点按设计要求和规范及现场情况在隧道影响范围内布设测点,沿隧道纵向开挖洞室中线每5m布设观测点,并选择代表性断面布设横断面,测点间距根据洞室间距而定,横向间距范围为2~5m,隧道中线附近密些,远离中线处疏些;在洞口浅埋段、围岩地质条件变化段加密观测。

暗挖区间地表沉降观测点横向布置示意图图4-1 监测点埋设时,对于一般地段测点埋设时,要使其下部置入原状土层中,周边用水泥砂浆填实;在进行路面上测点埋设时,测点与路面间应设置隔离层,采

用取芯钻钻孔,利用水泥砂浆把测点下部锚入土层中,上面加护筒,填沙的办法以确保测点与下部土体固结与上部路面分离。待测点完全稳定后,即可开始测量。

①沉降监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配以铟瓦尺进行测量。使用的水准仪、水准标尺应定期鉴定和检校并合格。观测应采用单线路往返观测,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和转点尺垫。

②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且稳定后进行。

③水平位移以四等导线测量等级进行观测。

4.2.5 建筑物沉降监测

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周围建筑物距离比较远,都在30m以外,地铁施工对其影响甚微。需做沉降监测建筑物为在农科院站附近的人行天桥,在桥墩上布设沉降点4处。

4.2.6 地下管线沉降

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管线较多,且大部份位于主道两侧的辅道上,西侧需要监测的主要是直径1000mm和直径600mm的给水管,东侧需要监测的主要是直径1000mm的给水管和直径325mm的燃气管道。

埋设测点时,应根据基坑周围地下管线的功能、管材、接头形式、埋深等条件,在基坑开挖前布设好管线沉降监测点。监测点分直接监测点和间接监测点。布点原则是对位于基坑施工影响范围内的管线作为重点监测保护对象,一般情况按管线单位要求布设在管线设备上(井盖、阀门、抽气孔等);间接测点是将管线测点做在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影响范围内的管线进行监测。

管线监测点具体的布设根据管线具体情况,需通过召开管线协调会,征求有关专家及管线单位意见后确定。因城市管线铺设时间、管线基础、管线材质等多种多样,确定其变形控制值比较困难,因此施工中需要根据肉眼观察与数据对比,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向上级部门反映,并加强监测。

4.2.7 铁路桥变形监测

区间隧道穿越哈尔滨南站9座桥梁,对铁路桥的监测是本工程的一个监测重点。需要监测的内容包括:铁路桥桩基沉降、股道沉降和轨高差。点位结合地表沉降监测点布置。

铁路桥监测拟采用信息化监测技术,专项监测方案待设计文件确认后单独编制。

4.2.8 围岩压力监测

围岩压力监测使用土压力盒监测隧道支护结构的受力性态,为支护结构的优化和围岩-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评价提供基本资料。每个测试断面共布置24个压力传感器,埋设时应保证压力盒垂直于喷层层面并同喷层轴力方向平行,为减小喷层受偏心荷载,喷层布设于喷层厚度中部,埋设后将压力盒的电缆线引出统一编号,并量测压力盒的初始读数。

安装前测得压力初始值,喷层封闭后12h 后测得基准值。

在掌子面通过安装点之后到二次衬砌通过时进行观测;掌子面2.0D 之间,每天测读l 次;2.0D 之后至二次衬砌前每两天测读1次,5.0D 之后每周测读一次。

观测采用数显应力振弦仪。每次观测前后,在现场应对测量仪器进行检查;长期测量时,应定期进行率定,以保证仪器的测试精度。

4.2.9 钢筋应力监测

(1)钢筋应力监测的意义

钢筋应力监测以钢筋计作为轴力量测传感器。钢筋计为振弦式传感器,其原理为:钢筋计受拉或受压均会引起传感器内的振弦的振动频率发生变化,通过传感器受力大小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求得钢筋计所受轴力的大小,其关系式如下:

220()N F f K =-?

其中,N —轴力值(kN),正值轴力为拉力,负值为压力;0f —轴力为零时的频

率(Hz);F—量测频率(Hz);K—传感器标定常数(kN /Hz2)。

(2)埋设部位及里程

根据以上确定的研究目标,暗挖隧道钢筋应力计选择典型断面进行布设。

(3)埋设方法

衬砌结构钢筋受力量测采用GGLJ-25型钢筋应力计,可测拉应力,也可测压应力。接收装置为GSJ-2A型智能检测仪。在同一个格栅支撑上选择截面受拉,受压最大及拐点部位埋设。应力计的安设将所测受力主筋相应部位截去与钢筋应力计等长的部分,采用帮条双面焊将钢筋应力计与主筋焊成一整体。将钢筋应力计的电缆线统一编号,并测初始读数。

4.2.10 竖井旁通道变形监测

哈尔滨南站站~农科院站区间施工竖井采用矩形断面,竖井深度为30.902m,内净空为4600mm×6000mm。在井口处设有安装塔架的锁口圈。锁口圈外尺寸为7400mm×8800mm。

为保证竖井的安全,在竖井周围设有锁口位移、锁口沉降、地表沉降和净空收敛4类监测点。锁口位移和锁口沉降结合布置,布设在各边中点,距离锁口圈内边700mm,共布设5处,其中两处布设在角点。地表沉降点布设4排,布设在竖井各边中点,排间距3000mm,第一排与锁口沉降间距2500mm,受场地限制,地表沉降点共布设11处,其中两处布设在立柱上。净空收敛共设3个断面,每个断面两条收敛线。

横通道内水平收敛、拱顶下沉以及隧底隆起观测点结合隧道测点布置,断面间距5-10m。测点尽量靠近开挖面布置,以测得开挖后的变形,离开挖面不得大于2m,在每环初次支护完成24h以内,在下一循环开挖前,记录初次读数,以三次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初始读数。

量测周边位移及拱顶的沉降可为判断施工空间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信息。竖井断面布设2条收敛线,横通道断面布设2条收敛线、一条拱顶沉降线。如下图所示。

竖井、横通道测点布置示意图图4-2

4.3 施工监测步序

1)初始值观测

各种监测仪器的计算均为相对计算,所以每台仪器必须有个计算基准值。基准值也就是仪器安装埋设后,开始工作前的观测值。基准值的确定有三种情况:①以初始值为基准值;②取首次测值为基准值;③以某次测值为基准值。基准值确定适当与否直接影响以后资料分析的正确性,由于确定不当会引起很大的误差,因此基准值的确定必须考虑仪器安装埋设的位置、所测介质的特性、仪器的性能及环境因素等,然后从初期数次观测及考虑以后一系列变化或情况稳定之后,才能确定基准值。

(1)表面变形观测基准值

变形观测包括位移观测和沉降观测。变形观测是以工作基点为准,观测测点的坐标值或高程,工作基点须建在不受变形影响的稳定基岩上,其坐标值或高程是观测其它测点坐标的基准,点位基本不变或变化很小,须定期对工作基点进行检测,如坐标值或高程发生变化应对观测值进行修正。测点的基准值是在测点埋设后7天首次观测结果,经过平差计算得出的坐标值为基准值。

(2)测斜仪基准值

待测斜导管安装埋设的回填料固化后(一般7天后),确定基准值,须经三次以上的稳定观测,每两次的测值差不低于仪器的精度,取其平均值作为基准值。

(3)位移计和应力计基准值

仪器安装埋设后,待灌注的水泥砂浆初凝(24 h以上)后,开始观测确定基准值,应连续观测三次读数,其差小于1%(F.S)时,取其平均值作为基准值。

2)巡视检查

巡视检查常列为监测工作的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险情而且能系统地记录、描述地铁区间隧道施工开挖、支护和周边环境变化等过程;及时发现被揭露的意想不到的不利地质条件等,这些都是稳定分析时的重要原始资料。做好巡视检查,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组织纪律性,而且要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应了解地铁区间隧道结构特点和可能发生的变形、失稳机理以及施工情况。

巡视检查分为日常巡视、年度巡视和特别巡视,施工期应进行日常巡视检查,一般一周一次,雨季期间应加密,特殊情况(如地震、爆破和暴雨等)应及时组织特别巡视检查。

(1)巡视检查的程序:巡视检查程序由设计、监理、施工和监测等部门共同按照工程特点制定,程序中包括检查项目、检查顺序、记录格式、编制报告的要求以及检查人员的组成和职责等内容。

(2)巡视检查人员的素质要求:①必须由一名经验丰富、熟悉本工程情况的专业高级工程师主持工作,并应有熟悉本工程设计、施工、地质、监测的专业工程师或技术人员参加;②特殊情况下的巡视检查组由本项目部聘请有关专家及原巡视检查人员组成。

(3)每次巡视检查都应有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检查时间、参加检查人员、检查的目的和内容、检查中发现的情况。记录方式采取文字、照相、摄像、素描等。使用的工具包括地质锤、地质罗盘、皮尺、放大镜、笔记本、照相机、摄像机、望远镜等。

(4)现场记录必须及时整理,还应将本次巡视检查的结果与以往结果进行比较,如发现异常现象应立即进行复查,保证记录的准确性。日常巡视检查中发现问题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时抄送业主、监理和设代。

(5)各种巡视检查的记录、图件和报告等均应整理归档。

3)监控量测频率

距开挖面距离(0-2)B时,监测频率1次/天;距开挖面距离(2-5)B时,监测频率1次/2天;距开挖面距离>5B时,监测频率1次/7天;基本稳定以后,1次/月。

施工中监测频数符合《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施工图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规范、规程。

4)异常情况

当监测情况出现异常时,及时上报项目总工、监理、业主以及第三方监测单位。项目总工认为情况紧急时,要立即通知主管生产的副经理。加大对异常点的监控量测,频率达到2小时/次,并对监测情况进行分析,召开专门监测成果分析会议,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施工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5) 注意的问题

监测频率把握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应当十分重视各量测项目读数的准确性。地铁区间隧道开挖所测得的初读数是判断施工安全的基准点,初读数的取得往往需要经过数次波动之后才能趋于稳定。因此,测读时必须是连续三次读得的数值基本一致后才能将其定为初读数,否则应继续测读,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量测数据再准确,错过工程施工的最佳时机,其对工程施工的指导作用将荡然无存。从某种意义上讲,量测成果提交的及时性比单纯增加量测次数更重要。

4.4 监测资料的整编、初步分析及信息反馈

4.4.1 原则

监测资料整理分析和反馈是地铁区间隧道安全监测工作中必不可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满足诊断、预测、法律和研究四方面需求,进行安全监控、指导施工和改进设计方法的一个重要和关键性环节,在地铁区间隧道工程施工、运行等不同阶段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每次监测后立即进行日常资料的整理、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1)原始数据记录及有关资料的搜集和表示;(2)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3)原始观测资料的检验和误差分析;(4)监测物理量的计算;(5)填表和绘图;(6)监测数据的平差、光滑和补充处理;(7)初步分析和异常值的判断;(8)整编资

料仿真反演分析及信息反馈;(9)资料入库贮存。

监测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反馈应坚持的原则为:(1)认真重视原则;(2)及时性原则;(3)可靠性原则;(4)实用性原则;(5)全面分析、综合评估原则。

4.4.2 原始监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监测资料的搜集包括观测数据的采集,人工巡视检检查的实施和记录,其他相关资料的搜集之部份,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详细的监测数据记录、观测环境说明,与观测同步的气象、水文等环境资料及水位等运控资料。(2)监测仪器设备及安装的考证资料,施工记录仪器说明及率定资料。(3)监测仪器附近的施工资料。(4)现场观察巡视资料。(5)监测工程有关的设计资料。(6)设计、计算分析,模型试验、前期监测工作提出的成果报告、技术警戒值、安全判据及其它技术指标和文件资料。(7)有关的工程类比资料,规程规范及有关文件等。对所有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应做好登录、分类、归档和保管,使之便于查询应用。

4.4.3 原始监测资料的检验和处理

由于来自人员、仪器设备和各种外界条件等原因的影响,各种原始监测值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因此在监测资料整理分析过程中,首先应对原始监测资料进行可靠性检验和误差分析,评判原始监测资料的可靠性,分析误差大小、来源和类型,以采取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和修正。原始资料的检验主要有可靠性检验、误差分析和粗差判识三种方法。

对监测数据的处理主要是指对原始观测数据的复制件的处理,包括误差的修改、缺值的补差、平差、平滑和修匀等。处理工作不得直接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每次处理必须做相应记录,最后形成整理整编数据或数据库。

经检验合格的观测数据,应换算成监测物理量,如位移、应力、应变和温度等,当存在多余观测数据时,应先作平差处理,再换算成物理量,换算公式按厂家说明书提供的公式计算。

某地铁区间明挖段基坑土方回填施工方案

某地铁区间明挖段 基坑土方回填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某地铁区间明挖段土方回填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1某地铁区间明挖段施工设计图纸; 1.2地下铁道工程工程施工技术规范(2003版)(GB50299-1999); 1.3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JQB-050-2005); 1.4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2001); 1.5总体工期安排。 二、工程简介 2.1工程概况 某地铁区间位于XXX路中心绿化带下,包括XXX环岛站通往XXX中心站的两条正线区间以及XXX线和XXX支线之间的联络线的部分区间。联络线交叉渡线明挖段设计里程右K0+761~K0+926.823~K0+967.519。明挖结构断面形式复杂,共包含22个断面,均为现浇混凝土箱形框架结构。明挖基坑采用钻孔桩围护结构,明挖顺做法施工,基坑开挖深度23m左右,两端较深的部位采用四道Φ609钢管支撑作为支撑结构,其余位置采用6m高土钉护坡,三道Φ609钢管支撑。 2.2工程地质概况 某地铁区间地质构造自上而下分别为人工堆积层、第四纪洪积层,包括粉土填土层、房渣土层、粉土层、粉质粘土层、粉质粘土层、卵石层。 2.3水文地质概况 明挖段地下水从上至下分别为上层滞水、潜水、层间潜水和承压水。上层滞水含水层主要为粉土填土层和粉土层。透水性较好,水位埋深为 3.50~8.30m;潜水含水层主要为粉土层、粉细砂层,此层地下水透水性较好,水位埋深为16.60m;层间潜水含水层主要为中粗砂层、粉细砂层,该含水层透水性较好,水位埋深为22.30~24.50m;承压水含水层主要为卵石层、粉土层、粉细砂层、卵石层,该含水层透水性好,渗透系数大,为强透水层,水位埋深为29.50~33.80m。 三、土方回填前的准备 3.1回填料的确定 顶板以上1m回填料采用粘性土,不得含有草、垃圾等杂质,以上不得使用淤泥、粉沙、杂土和有机物含量超过8%的腐植土、过湿土、冻土、粒径大于150mm的石块,

地铁明挖区间测量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测量组织体系和仪器配备 (2) 四、AA南站枢纽工程施工测量 (3) 五、竣工测量 (11) 六、测量安全及管理 (14)

一、工程概况 1、工程简述 本区间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坑总长226m,左线基坑宽6.2m,右线基坑宽5.9m,基坑开挖面去地下一层开发结构基础褥垫层底标高,开挖深度约 6m~9m。基坑采用排桩+内支撑的支护形式,基坑安全等级:二级。 二、编制依据 1)AA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交桩资料; 2)依据北京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出图资料; 3)业主提供的设计施工图纸;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7)《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8)《城市测量规范》CJJ8-2009; 9)《地铁限界标准》CJJ96-2003; 10)《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1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12)国家现行其他测量规范、强制性标准; 1

3.1 测量监控部组成人员 历 限 三、测量组织体系和仪器配备 为确保地铁建筑物空间位置及几何尺寸的准确性,将误差控制在规定范 围之内,保证施工测量的精度。本项目将派具有地下工程测量经验的专业测 量工程师和经专业培训持测绘证的测量人员组成测量部。建立内部二级复核 制度。C 段明挖区间分包设测量组。专业分包测量组由项目经理部测量组统 一管理。根据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需要统一将测量人员逐次报审监理单位,并 建立本标段测量人员和测量仪器配备台账实施动态监管。 本标段测量监控体系组织见下图: 项目经理部 项目总工程师 测量部 C 段明挖区间测量组 2 姓 名 职称 职 务 工作年 备注 AAA 中级 测量部负责人 15 项目

地铁明挖区间测量方案设计

实用标准文档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测量组织体系和仪器配备 (2) 四、AA南站枢纽工程施工测量 (3) 五、竣工测量 (11) 六、测量安全及管理 (13)

一、工程概况 1、工程简述 本区间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坑总长226m,左线基坑宽6.2m,右线基坑宽5.9m,基坑开挖面去地下一层开发结构基础褥垫层底标高,开挖深度约6m~9m。基坑采用排桩+内支撑的支护形式,基坑安全等级:二级。 二、编制依据 1)AA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交桩资料; 2)依据北京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出图资料; 3)业主提供的设计施工图纸;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7)《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8)《城市测量规范》CJJ8-2009; 9)《地铁限界标准》CJJ96-2003; 10)《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1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三、测量组织体系和仪器配备 为确保地铁建筑物空间位置及几何尺寸的准确性,将误差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保证施工测量的精度。本项目将派具有地下工程测量经验的专业测量工程师和经专业培训持测绘证的测量人员组成测量部。建立内部二级复核制度。C 段明挖区间分包设测量组。专业分包测量组由项目经理部测量组统一管理。根据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需要统一将测量人员逐次报审监理单位,并建立本标段测量人员和测量仪器配备台账实施动态监管。 本标段测量监控体系组织见下图: 3.1测量监控部组成人员 姓 名 职称 职 务 工作年备注 AAA 中级 测量部负责人 15 项目 项目经理部 项目总工程师 测量部 C 段明挖区间测量组

地铁明挖区间测量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0 二、编制依据0 三、测量组织体系和仪器配备1 四、AA南站枢纽工程施工测量3 五、竣工测量11 六、测量安全及管理13 一、工程概况 1、工程简述 本区间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坑总长226m,左线基坑宽6.2m,右线基坑宽5.9m,基坑开挖面去地下一层开发结构基础褥垫层底标高,开挖深度约6m~9m。基坑采用排桩+内支撑的支护形式,基坑安全等级:二级。 二、编制依据 1)AA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交桩资料; 2)依据北京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出图资料;

3)业主提供的设计施工图纸;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7)《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8)《城市测量规范》CJJ8-2009; 9)《地铁限界标准》CJJ96-2003; 10)《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1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12)国家现行其他测量规范、强制性标准; 三、测量组织体系和仪器配备 为确保地铁建筑物空间位置及几何尺寸的准确性,将误差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保证施工测量的精度。本项目将派具有地下工程测量经验的专业测量工程师和经专业培训持测绘证的测量人员组成测量部。建立内部二级复核制度。C段明挖区间分包设测量组。专业分包测量组由项目经理部测量组统一管理。根据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需要统一将测量人员逐次报审监理单位,并建立本标段测量人员和测量仪器配备台账实施动态监管。 本标段测量监控体系组织见下图:

地铁站明挖区间45吨龙门吊安装拆卸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 一、编制说明 (1) 1.1 编制依据 (1) 1.2编制人员信息 (2) 二、工程及设备概况 (3) 2.1工程概况 (3) 2.2龙门吊的选用 (4) 2.3设备概况 (4) 三、施工组织及管理 (6) 3.1施工组织机构 (6) 3.2工期计划 (8) 3.3设备及机具配置 (8) 四、安装单位资质、作业人员名单及证件 (10) 4.1安装作业人员配置 (10) 4.2安装单位资质 (11) 4.3安装单位作业人员证件 (11) 4.4汽车吊及人员证件 (11) 五、轨道安装 (12) 六、吊装前准备工作 (13) 七、吊装拆卸工艺流程 (13) 7.1各主要部件吊装吊点 (14) 7.2吊装作业顺序 (15) 7.3门吊拆卸工艺流程 (25) 7.4 轨道检查 (28) 7.5 地锚与风绳设置 (29) 八、吊装设备选型 (34) 8.1 吊车选型及附图 (34) 8.2 各部件吊用钢丝绳及卸扣选型 (35) 8.3 吊车的选型计算 (38)

8.4 门式起重机吊装过程中地基承载力检算 (38) 九、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41) 9.1 组织保障 (41) 9.2 安全保证措施 (41) 9.3 施工现场安全用电措施 (42) 9.4 主要风险点表 (44) 9.5 设备进场验收 (46) 9.6 门式起重机安装的安全注意事项 (46) 9.7 现场作业安全要求 (46) 9.8 应急救援预案 (47) 9.9 各类事故的应急救援措施 (50) 9.10 信息报告程序 (55) 附表1:安装单位资质 (57) 附表2:作业人员操作证 (58) 附表3:汽车吊及操作人员证件 (58) 附表4:龙门吊基础计算书 (59)

最新(地铁隧道)XXXX站-XXXX站区间监测方案教案资料

XX市及轨道交通XX号线 监控量测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XX集团XX项目部 年月

目录 一、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况 (2) 三、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3) 四、信息化施工组织 (3) 五、施工监测设计 (4) 5.1、地表沉降监测 (4) 5.2、地表建筑物(构造物)沉降、位移、倾斜、裂缝监测 (6) 5.3、管线变形监测 (8) 5.4、隧道内管片沉降、收敛监测 (9) 5.5、东风渠、七里河交叉口过河监测 (9) 六、警戒值的确定及监测频率 (9) 七、人员设置及仪器配备 (10) 八、监测质量保证 (11) 九、监测成果报告 (11)

XX市及轨道交通XX号线体育中心站~博学路站隧道工程 监控量测方案 一、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1、XX市轨道交通XX号线XX标段设计图纸; 2、《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I 1/490-2007 5、《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 6、《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 7、《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 8、《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10、《XX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控量测管理办法》;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XX市轨道交通XX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第XX标段,包括一个车站(XX站)和两个区间段,区间段即XX站——XX站盾构区间段,XX站——XX段区间段(其间包括盾构区间、明挖区间)。 第XX合同段全长XXXX米,其中XXXX站长XXXX米,盾构区间长XXXX米,盾构段双线总长XXXX米,明挖区间长XXXX米。 XXXX站——XXXX站盾构区间段起止里程为,西起左线CK32+487.74(右CK32+487.74),东至CK34+698.25(CK34+698.25);XXXX站——车辆出入线段区间段,西起RCK0+056.152东至RCK2+962.0 ;XXXX站的起止里程为CK34+698.25至RCK0+056.152 。 其中XXXX站至XXXX区间工程区间长度约为XXXX米,联络通道三处,其中中间联络通道带有通风井。三处联络通道离始发井距离分别约为:490米、1309米、1869米。 线路平面包含两段圆曲线,曲率半径分别为350米和450米。竖曲线由21.4‰-2‰等坡度组成的V字型。 隧道盾构施工选用德国Herrenknecht公司生产的复合盾构机作为隧道掘进设备。该设

北京地铁测量施工方案

地铁十号线二期工程03标成宋区间工程 测量施工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铁十号线 工程项目经理部 2011年1月10日

目录 一、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况及结构特点 (2) 1、工程概况 (2) 三、施工测量体系 (2) 1、测量复核制度 (2) 2、仪器设备的配置与核定情况 (3) 3、人员配备及资质 (3) 4、测量精度 (3) 5、测量控制网的布置 (4) 四、施工测量部分 (4)

1、隧道明挖平面、高程控制桩的布设与测量 (4) 2、工程控制桩布设与测量 (4) 3、隧道明挖的施工测量 (5) 4、桩点保护措施 (6) 5、测量成果检验程序 (6) 6、围护桩测量程序 (6) 一、编制依据: 1、《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2、《新建铁路工程测量技术规范》TB10101-99 3、《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97

6、城建集团技术管理规定 7、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3标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 8、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3标工程施工图纸 二、工程概况及结构特点: 1、工程概况 1、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是一条位于城市西南部的线路,线路连通海淀、丰台、朝阳三个行政区,并与线网中的多条线路交叉换乘。所以10号线二期不仅本身是一条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同时在线网中起到重要的联络作用。本段区间位于规划中的石榴庄路下方,规划中的石榴庄路是一条重要的东西方向的城市主干道。 2、成寿寺站~宋家庄站明开挖区间右线起讫里程为右 K30+579.263右K30+368.883,区间隧道全长210.38m。结构底板埋深约为15.50~18.90m,。该隧道采用明挖法施工。 3、本段区间地面标高38.02~39.39m,明挖区间结构为单层多跨框架结构,区间结构覆土厚度约为8.96-10.48m。区间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层多跨框架结构,结构外设置外包防水层。基坑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基坑内设钢支撑+临时钢立柱。 三、施工测量体系 1、测量复核制度 ①严格执行开工前业主设计交接桩制度,接桩后必须对导线点进行复测和保护,复测成果报监理审批合格后使用。 ②利用已知点进行引测,工程放样前必须坚持先检测后使用的原

地铁明挖区间降水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及地质水文情况 ................................................................................................................ - 1 - 1.1工程概况 ..................................................................................................................................... - 1 - 1.2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 - 1 - 三、总体施工方案 .................................................................................................................................... - 4 - 3.1 降水目的 .................................................................................................................................... - 4 - 3.2 总体规划 .................................................................................................................................... - 4 - 四、井点降水选择及井点布置 ................................................................................................................ - 4 - 4.1基坑涌水量计算 ......................................................................................................................... - 4 - 4.2 降水井数量计算 ........................................................................................................................ - 5 - 五、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施工方法 ........................................................................................................ - 6 - 5.1基坑降水施工方法 ..................................................................................................................... - 6 - 5.2井点降水 ..................................................................................................................................... - 9 - 5.3降水监测 ..................................................................................................................................... - 9 - 5.4降水运行 ..................................................................................................................................... - 9 - 5.5降水运行技术措施 ................................................................................................................... - 10 - 5.6施工设备及人员安排 ............................................................................................................... - 10 - 5.7降水排水管路施工 ................................................................................................................... - 11 - 5.8降水维护管理 ........................................................................................................................... - 12 - 5.9降水井的后期处理 ................................................................................................................... - 12 - 六、降水施工进度时间计划 .................................................................................................................. - 13 - 七、质量控制和安全措施 ...................................................................................................................... - 13 - 7.1降水质量控制 ........................................................................................................................... - 13 - 7.2现场质量控制范围 ................................................................................................................... - 14 - 7.3降水井施工安全措施 ............................................................................................................... - 14 - 八、井点降水预防措施与处理方法 ...................................................................................................... - 15 - 九、施工监测 .......................................................................................................................................... - 15 - 十、降水对周围环境影响的估计及预防措施 ...................................................................................... - 16 - 10.1污染控制 ................................................................................................................................. - 16 - 10.2对周围建筑影响及控制措施 ................................................................................................. - 17 - 十一、附图:盾构井及明挖区间降水系统图 ...................................................................................... - 17 -

明挖地铁施工测量方案

1 / 33 新建梅州至潮汕铁路站前工程MSSG-4标段一分部第一架子队 施工测量方案 编写人: 审核人: 批准人: 日 期: 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梅汕客专(MSSG —4)标工程指挥部 二零一七年五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1.1.工程概况 (2) 1.2.施工测量内容 (2) 二、施工测量技术规范 (3) 三、施工测量精度技术指标 (4) 3.1.CPI、CPII、施工控制网的复测方法和精度 (4) 3.2.高程控制网的复测方法和精度 (5) 3.3.施工测量精度 (6) 四、测量组织机构 (8) 4.1.执行分级测量复核制度 (8) 4.2.测量仪器设备 (9) 五、施工测量 (10) 5.1.施工测量作业流程 (10) 5.2.施工测量放样准备 (10) 5.3.施工测量放样 (11) 5.4.施工测量复核和资料移交 (11) 5.5.施工测量作业方法 (12) 5.6.路基施工工程测量 (14) 5.7.桥涵施工工程测量 (17) 5.8.隧道施工工程测量 (23) 5.9隧道监控量测 (31) 六、安全保障措施 (31)

一、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新建梅州至潮汕铁路工程MSSG-4标一分部第一架子队区段起讫里程为DK107+786.88~DK114+776.16,施工线路线全长6.99km。主要施工项目有DK107+786.88~DK107+876区间路基;DK107+876~DK108+551.46浮岗村特大桥;DK108+551.46~DK114+25明、暗挖(DK108+958~DK109+398和DK110+855~DK111+230为暗挖,其余均为明挖);DK114+250~DK114+776.16区间路基。 施工线路图 1.2.施工测量内容 1)对建设单位交桩控制点CPI点和CPII点平面坐标和高程进行复测; 2)在CPI点和CPII点基础上进行加密点测量; 3)施工拆迁征地边线测量放样、红线内路基地形测量及断面测量;

【隧道方案】某地铁站区间明挖段隧道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XX站~XX站区间明挖段隧道 基坑施工 监测方案 XX有限公司 20XX.XX

目录 §1前言 (3) 1.1工程概况 (3) 1.2场地地质条件 (3) §2监测目的 (5) §3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6) §4监测方案编制原则 (6) 4.1系统性原则 (6) 4.2可靠性原则 (6) 4.3与设计、施工相结合原则 (7) §5 监测内容 (7) 5.1周边环境变形监测 (7) 5.2围护体系变形监测 (7) §6监测点的布设 (7) 6.1周边环境监测 (7) 6.2基坑围护体监测 (8) 6.3地下水位监测 (9) §7监测点埋设及监测方法 (9) 7.1岩体爆破地面质点振动速度 (9) 7.2管线监测点 (10) 7.3围护顶垂直及水平位移监测 (10) 7.4桩身侧向变形监测点 (10) 7.5地下水位监测点 (11) §8监测主要仪器 (11) 8.1水平位移 (11) 8.2垂直位移 (12) 8.3桩身侧向变形 (12) 8.4水位监测 (12) 8.5地面质点振动速度 (12) §9监测频率 (12) §10资料整理与成果提交 (13) §11建筑物变形控制标准 (13) §12技术保障措施 (15) §13项目管理及人员配备 (16) §14其它 (17) §15基坑监测报价 (18)

§1前言 1.1工程概况 1.1.1 线路方案及周边环境 本区间线路出高崎站后,主要沿海堤路地下敷设,向西北方向行进,至里程右DK15+027.682地下隧道出地面,转为路基段。YDK14+628.776~YDK15+027.682段为明挖法隧道结构,明挖区间起点处设置盾构井,盾构井~高崎站采用盾构施工,终点连接路基段。 本明挖区段位于福厦高铁东侧,临近铁路北站货场,明挖区间场地范围分布有高崎人行天桥、3座5层砼结构房屋、一座3层砖混结构及部分棚户。区间东侧为佳贝美集团,货运枢纽中心、开成莲花餐饮有限公司、伊莱光电子制造有限公司、高崎小学等,周边地下管线密集。 1.1.2 区间平剖面设计 本区间右线长度约961m,线路出高崎站后,左右线先后均以1000m、800m、700m半径向西北方向偏转,线间距由15m变为4.2m。其中明挖段隧道段右线长度为398.906m,左线长度为400.404m。 区间范围内现状地面标高9m~12m,区间出高崎站后先以2.00‰和11.54‰的下坡进入区间最低点,然后以28‰上坡,直至地面路基段,线路竖曲线半径为3000m和5000m,区间隧道覆土厚度0~10.2m。 1.2场地地质条件 1.2.1 地层条件: 区间范围内地层特征描述如下: <1-1>杂填土(Qs) 灰黑色,松散,湿,主要由淤泥混碎石、砖块、砼块等建筑垃圾组成,成分不均,场地范围内仅M1Z2-TGJ-03、07,M1Z2-SJMX-02、04、05#孔揭示该层,层厚2.6~4.9m。 <1-2-1>黏土质素填土(Qs) 褐黄色、浅红色,主要有黏土和砂质黏性土组成,成分均匀,无杂质,松散,稍湿,场地范围内仅M1Z2-TGJ-01、11、13、14,M1Z2-SJMX-06#孔揭示该层,层厚0.3~7.6m。

明挖地铁施工测量方案

新建梅州至潮汕铁路站前工程MSSG-4标段一分部第一架子队 施工测量方案 编写人: 审核人: 批准人: 日期: 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梅汕客专(MSSG—4)标工程指挥部 二零一七年五 1 / 1--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1.1.工程概况 (2) 1.2.施工测量内容 (3) 二、施工测量技术规范 (3) 三、施工测量精度技术指标 (4) 3.1.CPI、CPII、施工控制网的复测方法和精度 (4) 3.2.高程控制网的复测方法和精度 (6) 3.3.施工测量精度 (6) 四、测量组织机构 (8) 4.1.执行分级测量复核制度 (9) 4.2.测量仪器设备 (9) 五、施工测量 (10) 5.1.施工测量作业流程 (10) 5.2.施工测量放样准备 (10) 5.3.施工测量放样 (11) 5.4.施工测量复核和资料移交 (12) 5.5.施工测量作业方法 (12) 5.6.路基施工工程测量 (14) 5.7.桥涵施工工程测量 (17) 5.8.隧道施工工程测量 (23) 5.9隧道监控量测 (31) 六、安全保障措施 (31)

一、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新建梅州至潮汕铁路工程MSSG-4标一分部第一架子队区段起讫里程为DK107+786.88~DK114+776.16,施工线路线全长6.99km。主要施工项目有DK107+786.88~DK107+876区间路基;DK107+876~DK108+551.46浮岗村特大桥;DK108+551.46~DK114+25明、暗挖(DK108+958~DK109+398和DK110+855~DK111+230为暗挖,其余均为明挖);DK114+250~DK114+776.16区间路基。 施工线路图 1.2.施工测量内容 1)对建设单位交桩控制点CPI点和CPII点平面坐标和高程进行复测; 2)在CPI点和CPII点基础上进行加密点测量; 3)施工拆迁征地边线测量放样、红线内路基地形测量及断面测量;

地铁车站区间测量方案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工程概况 (3) 1.1 工程概况 (3) 1.2 地质水文 (4) 第二章测量作业任务和内容 (6) 第三章控制测量和施工测量作业依据 (6) 第四章施工测量技术方案 (7) 4.1测量控制网的复测 (8) 4.2施工加密控制网的测量 (9) 4.2.1加密点的布设 (9) 4.2.2施工平面控制网加密测量 (10) 4.2.3施工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 (11) 4.2.4控制点的保护和恢复 (12) 4.3联系测量 (12) 4.3.1导线直接传递测量 (13) 4.3.2联系三角形 (13) 4.3.3 投点定向测量 (14) 4.3.4趋近水准测量 (15) 第五章施工测量作业流程 (15) 5.1图纸复核 (15) 5.2地下平面测量 (16) 5.3地下高程测量 (17) 5.4施工放样测量 (17) 5.5初支断面检测 (18) 第六章隧道竣工测量 (19) 6.1贯通测量 (19) 6.4竣工测量 (21)

6.4.1地下导线测量 (22) 6.4.2线路中线测量 (22) 6.4.3高程测量 (22) 6.4.4断面测量 (22) 第七章施工人员组织 (23) 7.1施工测量组织 (23) 第八章使用仪器设备 (24) 第九章测量精度质量保证措施 (25) 9.1施工放样的精度保证 (25) 9.1.1原始资料复核 (25) 9.1.2建立测量复核制度 (25) 9.1.3仪器维护 (25) 9.1.4测量现场维护 (26)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 工程概况 A.吉祥村车站 吉祥村车站成东西向布置。车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车站周边及车站上部有物业开发),车站设计起止里程为YDK20+109.367~YDK20+350.767,车站长241.4m,标准宽22.70m,主体结构为双层双柱三跨箱型结构。车站东西端接暗挖区间。车站总建筑面积13650m2。车站共设5个出入口(Ⅳ出入口分为a、b两个出入口, Ⅰ、Ⅱ号出入口为预留出入口)、2组风亭、1个消防紧急疏散通道。本车站工程除Ⅳ号出入口的a、b两个出入口之间的过街通道为浅埋暗挖法施工外,其余全部采用明挖法施工。施工内容包括人工降水、地下围护、土方开挖及支护、车站主体结构及防排水、车站附属及防排水施工等。 二期工程为车站主体上方地下一层车库,地上四层商业;车站主体北侧地下一层车库;车站主体南侧地下二层车库,地上四层商业及公寓。与车站同期施工的为地平面以下车库部分,包括车站主体上方地下一层车库,车站主体北侧地下一层车库,车站主体南侧地下二层车库。施工内容包括土方开挖与支护、地下车库砼结构及防排水等。 B.吉祥村~小寨区间 吉祥村~小寨区间沿小寨西路,西起吉祥村站,东至小寨站,右线起讫里程YDK20+352.267~YDK21+468.903,右线全长1116.636m,左线起讫里程ZDK20+352.267~ZDK21+468.903(短链0.642m),左线全长1115.994m。全部以暗挖隧道形式通过。隧道上覆土厚度约12.6~22.6m。 在朱雀路和小寨西路十字西南绿地内设竖井一座,占地1428m2,竖井平面净空尺寸4.6m×6m,井深27.575m。竖井与区间隧道以横通道形式相连接,横通道轴线与区间交点里程为YDK20+728,交角为90°。在区间YDK20+912处单独设置一处区间联络通道兼水泵房。在小寨站西端YDK21+461.353设人防隔断门一处。靠近小寨站位于长安中路与小寨西路十字的小寨西路上设置区间风井一座,YDK21+374.803~YDK21+386.903处设,建筑面积100.3 m2。整个区间及联络通道均采用矿山暗挖法施工,风井采用明挖法施工。

地铁站出入线明挖区间深基坑开挖监控监测方案

地铁站出入线明挖区间深基坑开挖监控监测方案1监控监测的目的 1、为适应x轨道交通x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避免人员伤亡和环境损害,降低工程经济和工期损失,为x轨道交通x工程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服务。 2、保证x地铁站出入线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和安全、保护周围环境,基坑开挖过程中应该根据监测数据进行信息化施工,及时对开挖方案进行调整,优化设计,使支护结构的设计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 3、监测数据和相关分析资料可成为处理风险事务和工程安全事故的重要参考依据。 4、为建设管理单位对x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提供支持,通过现场安全监测、现场安全巡视和安全状态预警,较全面地掌握各工点的施工安全控制程度,对施工过程实施全面监控和有效控制管理。 5、积累资料和经验,为今后的同类工程设计提供类比依据。 2主要监测项目 根据x轨道交通x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及相关规范,并综合考虑技术的可行性,x地铁站停车场出入线的监测项目及对象见表7-1。 表7-1 x地铁站停车场出入线监测项目表

注:监测过程中应对开挖后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观察记录;围护结构的观察描述;邻近建(构)筑物及地面的变形、裂缝等的观察描述;监测设施的检查。 3相关监控量测标准 3.1 监测频率及周期 本工程监测频率见表7-2所示。各监测项目在施工开始前取得初始值,施工开始后按要求的频率进行监测,当工程施工结束,施工影响安全的因素消除,监测对象变形趋于稳定后,方可停止相应的监测工作。 表7-2 监测频率表 3.2 监测控制值 根据本工程设计文件,各监测项目控制值见表7-3所示。 表7-3 控制值统计表

注:表中f为构件的承载能力设计值,fy为支撑的预应力设计值。 4主要测量方法及步骤 4.1沉降监测方法 本项目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线路,奇偶站交替的方法进行水准观测,测站的观测顺序如下: ①往测奇数站上:后-前-前-后 偶数站上:前-后-后-前 ②返测奇数站上:前-后-后-前 偶数站上:后-前-前-后 沉降监测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二等垂直沉降监测主要技术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见表7-4。 表7-4 沉降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 观测注意事项:①对使用的电子水准仪、条码水准尺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

地铁站出入线明挖区间施工技术方案

地铁站出入线明挖区间施工技术方案 1技术参数 x地铁站出入线直线段明挖区间(YDK37+681.591~YDK38+154.614)采用钻孔桩+内支撑支护方式,开挖尺寸为:473m(长)×11.2m~23.4m(宽)×12.63m~18m(深),其中小里程段长233.6m(YDK37+681.591~YDK37+91191)竖向设2道钢支撑,第一道水平间距6m、第二道水平间距3m,竖向间距5m,大里程段长30m(YDK37+91191~YDK37+94191)竖向设3道钢支撑,第一道水平间距6m、第二、三道水平间距3m,竖向间距4m,大里程段长118.889(YDK38+03725~YDK38+154.614),竖向设3道钢支撑,第一道水平间距6m、第二、三道水平间距3m,竖向间距5m、6.5m;大里程段长 90.534(YDK37+94191~YDK38+03725),竖向设4道钢支撑,第一道水平间距6m、第 二、三、四道水平间距3m,竖向间距3m、4m、5m,钢支撑均采用Φ609×16钢管,钢围檩采用双拼Ⅰ45c工字钢,钢围檩底部设置L80角钢三角托架。桩间挂Φ8@150×150钢筋网,设置竖向HRB400Φ16加强筋,加强筋与植入桩体HRB400Φ16钢筋连接,喷射混凝土采用C25早强混凝土,厚度150mm。 曲线段明挖区间(左ZK0+331.411~左ZK0+457.546)采用钻孔桩+内支撑支护方式,开挖尺寸为:126.1(长)×6.5m~24.74m(宽)×9.93m~10.29m(深),竖向设2道钢支撑,第一道水平间距6m、第二道水平间距3m,竖向间距4.5m,钢支撑及桩间支护施工同直线段。曲线段明挖区间(左ZK0+457.546~左ZK0+549.876),采用放坡开挖+土钉墙支护方式,开挖尺寸为:92.3m(长)×22.5m~32.3m(宽)×7.2m~9.9m (深),采用放坡开挖,坡率1:0.5,两侧边坡采用土钉墙喷锚支护施工,土钉采用长4m、5m、7m、9mΦ22钢筋@1.2m×1.2m梅花型布置,挂Φ8@150×150钢筋网,设置水平、竖向HRB400Φ14钢筋与土钉固定,喷射混凝土采用C25早强混凝土,厚度100mm。钢支撑布置详见附图4x地铁站出入线一二期钢支撑平面、纵断面图。

地铁隧道站站区间监测方案

地铁隧道站站区间 监测方案

XX市及轨道交通XX号线 监控量测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XX集团XX项目部 年月

目录 一、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况 (2) 三、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3) 四、信息化施工组织 (3) 五、施工监测设计 (4) 5.1、地表沉降监测 (4) 5.2、地表建筑物(构造物)沉降、位移、倾斜、裂缝监 测 (6) 5.3、管线变形监测 (8) 5.4、隧道内管片沉降、收敛监测 (9) 5.5、东风渠、七里河交叉口过河监测 (9) 六、警戒值的确定及监测频率 (9) 七、人员设置及仪器配备 (10) 八、监测质量保证 (11) 九、监测成果报告 (11)

XX市及轨道交通XX号线体育中心站~博学路站隧道工程 监控量测方案 一、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1、XX市轨道交通XX号线XX标段设计图纸; 2、《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I 1/490- 5、《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 6、《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 7、《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 8、《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 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 10、《XX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控量测管理办法》;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XX市轨道交通XX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第XX标段,包括一个车站(XX站)和两个区间段,区间段即XX站——XX站盾构区间段,XX站——XX段区间段(其间包括盾构区间、明挖区间)。 第XX合同段全长XXXX米,其中XXXX站长XXXX米,盾构区间长XXXX 米,盾构段双线总长XXXX米,明挖区间长XXXX米。 XXXX站——XXXX站盾构区间段起止里程为,西起左线CK32+487.74(右CK32+487.74),东至CK34+698.25(CK34+698.25);XXXX站——车辆出入线段区间段,西起RCK0+056.152东至RCK2+962.0 ;XXXX站的起止里程为CK34+698.25至RCK0+056.152 。 其中XXXX站至XXXX区间工程区间长度约为XXXX米,联络通道三处,其中中间联络通道带有通风井。三处联络通道离始发井距离分别约为:490米、1309米、1869米。 线路平面包含两段圆曲线,曲率半径分别为350米和450米。竖曲线由

明挖区间施工方案

二、工程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南京地铁二号线东延线马群站~紫金山站区间明挖地下区间,包括南、北段。南段设盾构调头井,北段设盾构始发井和接收井。 南明挖段隧道位于宁芜铁路和马群车辆段之间,止于沪宁高速公路前,周围主要建筑物为在建马群车辆段、宁芜铁路和新建高压电线杆。区间线路右线为直线段,线路左线部分为直线段,部分设R=1200m 曲线,线间距在3.8m~10.94m之间。区间紧邻马群车辆段,根据车辆段标高及宁芜铁路路基高度,地表标高取为部分16.7m,部分18m。区间底板最小埋深约3.87m,盾构井段底板最大埋深约14.62m。南段范围内无地下管线。基坑边线距离宁芜铁路中心线约30m,施工期间对宁芜铁路监测保护。 北明挖段隧道位于黄马立交桥以北,白水河以东的空地。本段区间盾构井与黄马立交桥之间有一Φ1800污水管,沿线路走向有一高架电缆和一低压电缆,其余无建筑物,按照高压电缆保护、低压电缆改移进行施工。区间线路右线设R=350m和R=400m曲线,线路左线设R=400m曲线,线间距在22.39m~9.1m之间,根据紫金山站场地标高,盾构井出应满足抗浮和盾构始发覆土要求,确定土方回填标高和内部结构设计地表标高取为19.0~20.7m,围护结构设计标高以现状地表标高为准。 设计范围为马群站~紫金山站区间南、北明挖段和南端盾构调头井、北端盾构始发井、接受井的支护结构采用SMW工法桩加内撑形式。

南段起讫里程为右线K26+410.000~K26+722.500,北段起讫里程为右线K27+300.000~K27+733.800,左线K27+291.321~K27+733.800。其中南端盾构调头井设计起讫里程为右线K26+710.000~K26+722.500;北端盾构始发井设计起讫里程为右线K27+300.000~K27+312.002;北端盾构接受井设计起讫里程为左线K27+291.321~K27+303.321。 (二)水文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现为在建地铁车辆段、农田、村庄及南京市国土储备用地。拟建场地地形较平坦,局部稍有起伏,场地吴淞高程14.11~23.12m。场地内沿线分布有宁芜铁路、百水河及沪宁高速公路。地貌单元属于侵蚀性堆积阶地及冲积谷底地貌交汇地带,冲积谷地分布范围K26+097~K27+500,其余地段为侵蚀堆积阶地地貌单元。 隧道开挖范围内土层由上至下主要为:①-1杂填土;①-2b2-3素填土;②-1b1-2粉质粘土;③-1b1-2粉质粘土。 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约2.5~15m,基坑底主要位于②-1b1-2粉质粘土;③-1b1-2粉质粘土,局部位于①-1杂填土;①-2b2-3素填土。①-1杂填土和①-2b2-3素填土承载力较低,含建筑垃圾和有机质,埋深较浅,采用换填法对该两层土进行换填处理。 三、主要工程材料及数量 (一)主要工程材料 1.混凝土:侧墙、底板采用C30,S8防水混凝土,光栅梁采用C30普通混凝土;底板垫层、左右线之间支墩、排水沟、喷射混凝土等采用C20混凝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