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郁达夫读后感

郁达夫读后感

郁达夫读后感
郁达夫读后感

钓台的春昼

-------郁达夫散文作品

链接: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精通五门外语,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这篇别具情致的游记散文,是作者散文中的名篇。全文初看起来我们以为这是作者技术有富春江严子陵钓台的游记,以为作者以纵情山水为乐,实际上作者此时的心境悲愤极了,他游钓台并非为山水而来,而是借此“遁世”。

文章开头一段写道:“一九三一,岁在辛未,暮春三月,春服未成,而中央党帝,似乎又想玩一个秦始皇所玩过的把戏了,我接到了警告,就仓皇离去了寓居。”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处境是非常不妙的,可以说是受到了当局者的迫害,否则绝不会以“仓皇”来形容。在这样的情形下,作者决定去游览钓台,我们试想一下作者的出游恐怕多了一点一样的色彩了,这也为全文打下来基调,为下文叙述做出铺垫。

作者又叙述了在路途上的一些见闻,我们在字里行间体味不到作者的快乐,而只是作者“例行公事”班的介绍,全然没有以往文人雅士笔下的情韵包含其中,我们了解作者复杂的心境以后,对此更明白作者此行的目的了。

当然,作者对于沿途的所见所闻并非只是“漠然视视”,作者那悲愤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绪在触及有关景物时就自然地流露出来,我们来看一下在鱼梁渡头:“时间似乎已经入了西时的下刻,小市里的群动,这时候都已经静息,自从渡口的那位少妇,在微茫的夜色里,藏去了她那张白团团的面影之后,我独立在江边,不知不觉心里头却兀自感到了一种他乡日暮的悲哀。”这种“他乡日暮的悲哀”正是作者此刻悲凉心境的生动写照,可以说这段话写得传神极了,其心中的愁苦心情又怎能用寻常语句来表现呢!还有作者在叙述桐君山上同居观前的秀美风景:“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这时候江面上似乎起了风,云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而低头向江心一看,几多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也忽明忽灭地变换了一变换位置。”作者面对的如此秀美的风景并没有欣喜若狂陶醉其中,反而发出了

这样的感慨:“真也难怪得严子陵,难怪得戴征土,倘使我若能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以养天年,那还要什么的高官厚禄,还要什么的浮名虚誉哩呢?”我们应该明白作者写此文时还不到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也是能在文学创作中出成绩的时候可是作者却想“结屋读书,以养天年”这是何等的残酷,我们由此可以想象作者已经灰心失望到了极点心中的郁闷如喷发的火山岩浆一样不可遏止了。当然,我们试想一下作者如果在此“结屋读书,以养天年”他的内心真的能够安事平静吗?这就很难说了,在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中,作者想固守心中的那份“净土”恐怕也是不容易的。这种遏不住的情绪,在到达严子陵祠堂,见到壁上题有许多过路高官殊俗不雅的诗句以后,可以说是达到了高潮。作者看到夏凌峰先生的题字后,使忍不住称赞起他的风骨来:“比较起现在的那些官迷的南满尚书和东洋宦婢来,他的经术言行,姑且不必去论它,就是以骨头来称称,我想也要比什么罗三郎郑太郎辈,重到好几百倍。”这种愤懑的心情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对叛国投敌的无耻文人“罗三郎”“郑太郎”辈的切齿痛恨。不过他的愤懑到此没有止住,作者“堆起了几张桌椅,借得了一枝破笔。”于是在“高墙上在夏灵峰先生的脚后放上了一个陈屁,就是在船舱的梦里,也曾微吟过的那一首歪诗。”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泰。”这几句将作者心中的愤懑之情表露无遗了。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残酷杀害了大批以共产党为主的仁人志士,而剩下的广大革命者并不为而屈服,与之展开不懈的斗争;另外,面对严酷的现实,广大爱国人士只能黯然流泪,可这却于事无补,更可恨的是一些所谓的“义士”,现在纷纷充当国民党反动派的“谋士”为之出谋划策,以求一官半职。这真是天大的粉刺,可作者却欲哭无泪,这一腔悲愤之情也只能诉诸于笔端。所以说作者在文中插入这首诗并非是“心血来潮”而恰恰是作者布局谋篇的高明之处。

总体上说,这篇散文作者以自己独到的手法加上自己的灵性,细致入微的用清丽自然的话语为我们展示了景物的神韵,并且通过景物描写把作者心中的感受抒发得淋漓尽致,所以值得我们学习。

杨心怡

郁达夫《沉沦》赏析教案

沉沦 一、重点难点 1.重点:“惊人”的选材,大胆的描写。 2.难点:性苦闷的描写折射出的时代病。 二、背景材料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幼时曾在嘉兴、杭州读中学。1913年留学日本,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科。曾和郭沫若、成仿吾等发动组织“创造社”。1922年回国,先后主编过《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和《洪水》等,并在北 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任教。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抗战爆发后他投身救亡活动,1938年在香港、南洋群岛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太平 洋战争爆发后,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执委兼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主编《星州日报》。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是五四以来很有影响的一位作家。1921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他的作品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的“自叙传”的写法,表现出反对封建道德和抒发爱国思想的主题。散文成就较高,文笔优美,感情 真挚,格调清丽。游记散文笔墨清婉,常将写景状物与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结合起来。现存十二卷本《郁达夫文集》行世。 三、内容分析 1.主题。 作品大胆描写了一个留日学生寻求爱情和友谊而不得,身处异域感受到民族歧视,因 此产生孤独、忧郁、苦闷和变态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主人公的自卑、屈辱及希望祖国早日富 强的迫切愿望。 2.人物形象 《沉沦》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零余者”形象。一方面,他有个性解放、民族复兴和 社会进步的要求与愿望;另一方面,他的性格之中又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诸多弱点,染有一定程度的“时代病”,这使他终于由精神上的沉沦而走向生命的毁灭。 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现实对于富于正义感及合理愿望的主人公的“压迫”是其“忧郁症”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种“忧郁症”无疑包含着对社会黑暗的强烈不满; 第二,主人公个体的情感苦闷和不幸遭遇与对祖国贫弱的哀伤紧密交织,表现了强烈 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三,作品展现了主人公孤芳自赏、耽于忧郁、空有愤激、短于行动的性格弱点,对“五四”时期以及之后对知识分子都有一定的警策作用。

郁达夫先生的文章特点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出其拼命地发泄一个人的本能,竭力要在病态中满足自我。这种情感和行为显然具有消极性,这是郁达夫文学作品中不健康的内容,但却绝不是反动的内容,绝不是与时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调。郁达夫主要是以这种 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

谈谈郁达夫早期小说艺术风格——自我暴露(精)

谈谈郁达夫早期小说艺术风格——自我暴露 [关键词]郁达夫艺术风格自我暴露 郁达夫早期小说常常以自己的遭迹、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充实的勾勒了自己纯真的生活。正如他所主张的那样:“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的。郁达夫早年作品如《银灰色的死》。 郁达夫对于生活,尤其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心理活动都毫无保留地予以大胆的自我暴露,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保留了弱国子民在异国他乡遭受的种族歧视及忧闷和孤独 郁达夫早期作品,主要写了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所受的歧视和侮辱,并对主人公的无限忧郁予以彻底的暴露。《沉沦》就描写了一个患“忧郁症”的留日中国学生。对其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惊醒细致的刻画。抒写了“弱国子民”在异邦所受到屈辱冷遇,以及渴望纯真的友谊和爱情而终不可得的失望与苦闷,同时也表达了盼望祖国早日富强起来的热切心愿。这是一个染有当时“时代病”的青年典型,他酷爱自由,多愁善感,关于生活在无限的幻想之中,他热爱生活却又不被人理解,才华横溢却又无所作为,希望麻醉自己而有良心永不死亡,他是一个苦闷的失去任何大小依托的人。 二、暴露的生活的贫困和失业的悲哀,愤怒的诅咒罪恶的社会制度 “一踏上上海的岸,生计的问题就逼近到我的眼前来。缚在我周围的命运的铁锁圈,就一天一天扎紧起来了。”(郁达夫《茑萝行》)。郁达夫1922年回国,他开始体验到贫困和失业的痛苦。在《血泪》中,主人公“我”是个东洋留学生,遇到了一个卖文赚钱的差事,然而却遇到了问题,当外套的二角钱和六七个铜板,若买了纸币,就不得不饿肚写小说,若吃了饭,又没有买纸笔的钱。可见主人公生活的极端贫困和凄惨。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最大问题,郁达夫就是将吃饭问题的艰辛,社会制度的罪恶,失业的悲痛,饥寒交迫的滋味,一一如实地暴露在读者的面前。钱杏邨在《<达夫代表作>后序》中写道:“从他的创作里头,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社会经济,是不容青年存在的。” 三、以惊人的坦率来暴露爱情的苦闷和个性解放的要求 郁达夫在其《日记九种》中写道:“名誉、金钱、女人都同时地三角联盟来向我进攻!悲哀啊!真是说不出来的悲哀!” 五四时期是一个要求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时代。然而,封建军阀的和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使这种思想失去了现实的土壤,变成一种无望的痛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郁达夫以自己的大胆和直率,对爱情的追求,性苦闷以及妓院生活等,做了惊人的自我暴露和毫不掩饰的刻画。 郁达夫小说关于爱情的追求性苦闷的暴露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出来的。钱杏邨先生把这个社会其归结为人生理问题。(《<达夫代表作>后序》)是有些简单化的。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失去了一切人间温暖时才进入妓院大门的,而他们都不是把女性作为泄欲工具,而是把它们当做一个“人”,在欣赏,关心和爱怜的。这些妓女形象如海棠,碧桃,翠云等,全无一点淫污之感,他是借碧桃,此宣泄

日本文学对郁达夫的影响

日本文学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摘要: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魅力并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他的早期创作比较明显地受到了日本自然主义的影响,这充分体现在其作品中的自叙传色彩自我告白的行文方式以及富有日本传统物之哀韵味的感伤情绪上。同时郁达夫又超越了日本自然主义非社会的狭隘的自我世界发出了对社会、时代的呐喊。关键词:郁达夫在日本多年受日本文尤其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大致兴起于明治末期,其作品主要取材于家个人的私生活注重表现日常活的消极、阴暗面反对概括集中和典型化强调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平板地摹写抛弃一切人工的修饰,赤裸裸地展露人的野性和丑恶。郁达夫对日本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田山花袋、葛西善藏等屡有论及,对他们那种描写上事无巨细、坦露自我的文风可谓深得要领无论在他的小说取材和具体的描写方法上我们都能够很容易地看出受其影响的痕迹。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生前命途多外身后毁誉不一,至今在文学史上似乎仍未能给他一个恰当的地位。但郁达夫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谓独具风格,独树一帜,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最近几年,不断有研究和评介郁达夫作品的论文问世,使人耳目一新。郁达夫那种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很多论文都探讨了这一重要问题,有人将之归为作家的个人气质;有人说他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郁达夫受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特别是“自我小说”这一日本所特有的文学形式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风格。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些浅见,以供研究时参考.达夫正在日本留学。关于《沉沦》的写作过程,郁达夫曾说: 写《沉沦》各篇的时候,我已在东京的帝大经济学部里了。那时候生活程度很低,学校的功课很宽,每天读小说之暇,大半就在咖啡馆找女孩喝酒,谁也不愿意用功,谁也想不到将来会以小说吃饭.所以《沉沦》里的三篇小说,完全是笔墨游戏,既无真生命在内,也不曾加以推敲,经过琢磨的.记得《沉沦》那一篇东西写好之后,曾给几位当时...... 文学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日双方的学者都承认,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很大,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否认这一事实,即日本文学也对中国文学产生过影响,尤其是在“五四”时期,这种影响更为明显。郭沫若就指出过:“中国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创造社的主要作家都是日本留学生,语丝派的也是一样……就因为这样,中国的新文艺是接受了日本的洗礼的。”①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正是在中外文学猛烈撞击的情况下建立起它的大厦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许多作家都曾留学国外,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各国文学的影响,郁达夫也不例外。综观他的小说创作,不难发现,他所受的外国文学的影响是广而杂的,俄、德、英、法等国的文学都曾对他的创作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还有来自日本文学的影响。日本作家葛西善藏、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夫等人都曾是郁达夫喜爱的作家,备受其推崇。从1911年到1922年,郁达夫在日本度过了十余年的青春岁月。在日本的这段生活和体验,给他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时值日本大正时代(1912—1926),从时间上来说,日本大正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国“五四”前后;从思想方面来看,这也正是要求“两性解放”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世纪末的各种文艺思潮此消彼长、竞相争妍之际。耳濡目染,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明显地受到日本大正文艺思潮的影响,从而带有日本大正都市文化的品格。他的小说不是从中国农村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而是从大学生课堂的周围生出来的。这一事实规定了他小说创作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郁达夫的文学创作实践是日本东京帝大出身者的文学,是日本大正时期都市文化的产物。日本大正时期,自然主义文学思潮风行。但是,日本自然主义不同于欧美的自然主义。在输入的过程中,日本学者与作家误解了自然主义一词的本来含义,发展成了貌似写实主义实质却是浪漫主义的一种文学思潮。“私小说”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出现的最典型的日本式的文学样式。“私”是日语中“我”的中文字,由此引出了“自我小说”的概念。简单的说,所谓“自我小说”就是作者把自己......(郁达夫自小孤独,十八岁独身一人在日本求学,过着一种思乡受歧视的生活。郁达夫曾说:“因别离而生的那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因贫困而来的那一种优郁哀伤之感,更因孤独而起的那一种离合幻妙之思,竟

赏析--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赏析——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文章的首句“对于一个已经化为异物的故人,追忆起来,总要先想到他或她的好处;随后再慢慢的想想,则觉得当时所感到的一切坏处,也会变作很可寻味的一些纪念,在回忆里开花。”以人生阅历来说,我是不能与郁达夫先生相较的,我却也能在自己已走过的日子中品出个中滋味。 以我这种狂妄的年纪是很容易说狠话的,也易感情用事,相互争吵过的同学,老师也是一定有几个的。现在想来,已没了当初的愤与怨,只有嘴角的笑意能代表我此时的想法。因此,我是没有真正讨厌过一个人的。现在在我脑中留下的,只是那时的几个画面,让我回味。 先生虽未在北平久住,但对它的感情确是最深的。他说他当时的北平是典丽堂皇,悠闲清妙的。初读时,以为这两个词是不应同用的,在思维中已形成了两词是对立的观念,多读几遍,便觉得十分合适。 “典丽堂皇”显而易见是向着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建筑而言。帝已老去,而城依然。也许是王者之气浸染着这些建筑,现在在游览这些地方时,在富丽堂皇的外表下,还能感受到浓重的肃穆气息。 北平的四合院是十分“悠闲清妙”的,喝喝酒,吃吃茶,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有一丝寒意。记得先生在《江南的冬景》中有写道: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

肉,刨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如雪,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1 文题为《北平的四季》,但又何止是四季,简直就让我们把北平都了解了个大概。北平的人事品物,北平物质的供应,北平房屋的防寒装置等等,从细微处描写景物,文字平易,却有言简意远,朴拙幽深的意境2。让我这个从未在北平呆过的人也能把北平游览一遍。 北平的春,“来也无信,去也无踪”;北平的夏,让你“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一般;北平的秋,有一种“悲哉秋之为气3”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4”的哀感,因此先生才说:北平的秋,是真正的秋;北平的冬,应是先生最喜爱的,是“室内饮食奄息的时期”。 北平的四季美景如斯,先生却在提醒我们,这是“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一切美景都是为了唤起人们的爱国之情5。其实先生也与鲁迅先生一样,是“用笔杆战斗的人”。 注释: 1.选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2.选自《大学语文》第155页。 3.原为“悲哉,秋之为气也”选自战国宋玉《九辩》。 4.选自西汉李陵《答苏武书》。 5.选自《大学语文》第156页,有改动。 关键词:北平四季郁达夫赏析先生 09206203304 董佳

郁达夫文学作品特点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特点创作风格 文学创作阶段特色,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20—1933);中期(1933—1938);晚期(1938—1945)。 早期:1920—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 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 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 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 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 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

郁达夫与《沉沦》

郁达夫与《沉沦》 郁达夫与创造社 代表性作家,代表性作品 通过郁达夫了解创造社,通过《沉沦》来了解郁达夫;精读作品-作家——社团 多产,游记、旧体诗,小说 两种方式:当时影响;经典作品 《沉沦》从当时影响看,与狂人日记对比,沉沦出来后,对整个青年一代,都有影响,故事(买沉沦的故事) 经典地位:自叙传的文学,自我抒发,自我分析的感伤色彩的代表作,首推沉沦,从影响从内含价值看,沉沦都是那个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品,司马长风,鲁迅、郁达夫,鲁迅……流派色彩;而郁达夫则是创造社。 一个作品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分两个方面:思想内容,风格艺术特点;五四的总体的思潮:个性解放,反封建,当然,沉沦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与五四思潮一致,体现了个性,写的是个人,反对封建主义,那么这个个人是谁呢?那么大家看看这个主人公是谁?小说一个是第三人称,一个是第一人称,沉沦必然的属于第一人称,是不是所有的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都是一样,沉沦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言小说中的余,通俗小说中以我叙述也不少,那么我们先看看小说,他分几节,他的性格特点…… 鲁迅《苦闷的象征》——写我的苦闷:生的苦闷,青春期的我,性的苦闷。生和性的苦闷,结合就是一个人青春苦闷。 对我的生活的自我暴露,这种暴露有他的某种自然状态,如自慰等,然后又极端的自责。没钱,最大安慰的是浪漫派诗歌,纵酒、嫖娼,特殊的表达的方式,精神的狂飙突进向上,社会的现实压着人向下,现在看来做作,实际上在当时时一种自然。 各种苦闷,对一个意志力不强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压力。这个人不是一个英雄,“我”是一个个人化私人的东西,理解五四,并不是了解每一像战士一样的人物,这种我,如果写成日语,就成“私”,我个人的私人的小说写成,而私小说又恰恰是那个时期,佐藤春夫,谷启润一郎,而郁达夫又是中国那时期的人的中国私小说。 《沉沦》还有一个文本,那就是《沉沦》集,沉沦既是一部小说,《沉沦》在《沉沦》集中最有代表性,《沉沦》在郁达夫的作品中代表,郁达夫又在创造社中最有代表性。 读文学要由点——线——面,五四的面,又上下运动,从古代到现当代。 不仅要讲单个作品的意义,小说集的意义,作家、流派、时期、文学发展的长河的东西。方法论:由作品-作家-流派-时代-整个史,看他如何承前启后,讲沉沦,是要讲一部活的文学史。 总结八节的内容,小说没有故事,思想,情绪,漫游的行踪,小说的时间(让学生去弄)八节,八个人,穿起来。简洁。十个字概括。文字不是越多越好。历史的本领,俗称史笔,有力量。无名的,符号的。整个小说,都是“我”,“我”的小说。形象和主题产生的方法。 艺术上讲,私小说,个人的小说,个人发展到青春期,必然会有苦闷,如何慰藉,一个自然,一个是哭,泪的文学。郁达夫的感伤,是自然,找爱情,找了文字,文学,找了应该浪漫主义的诗人,我们找浪漫主义,总要找积极浪漫主义,如鲁迅的拜伦,反抗,恶魔的;还有消极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就是华兹华斯,他们都有浪漫,浪漫主义就是反抗,狂人的反抗,狂

郁达夫故都的赏析2球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2 (2009-11-15 08:56:47) 转载 分类:文学历史资料 标签: kk文化 文化 作者进而又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在比较和议论中进一步感叹出:“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可见,作者把自己对秋之情无疑又渲染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作者用心中之秋写笔下之秋。从五个方面刻画故都的秋的景象,景象无不留有作者心的痕迹:北国院内赏秋景、北国槐下知秋物、北国蝉底听秋声、北国雨后感秋意、北国秋清话秋果。至于传统的文章里明秋情的内容,是联想的展开,不在景物描写之内容。作者围绕着故都之秋,文不离题,一唱三叹,或聚或散,或叙或议,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字里行间,由首至尾无不融情于景,情景交汇,情感的波澜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层层递进,层层迭起,通篇洋溢着一股恋秋的主旋律。 《故都的秋》主要写作方法是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绘景色用描写的方法,如“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等;写游踪用记叙的方法,如“从杭州赶上青岛”“从青岛赶上北平”这是记游踪,它是游记的一个必备因素和特点;开发深味用议论笔调,如“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将抒情渗透在叙事、写景、议论之中,如“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不用浓墨重彩,一篇《故都的秋》满写着赞美、眷念的韵味的和幽远、落寞的情怀。故都的秋早已都被作者涂抹了一层清、静、悲凉的色彩。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究竟在哪里呢?在秋院的破壁腰,在秋槐的落蕊旁,在秋蝉的残鸣中,在秋雨滑落下,在秋果的成熟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京韵的互答时。在现实的人生里,作家的内心被过早地投下了忧郁、落寞的阴影。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境、秋味儿,被鲜明地笼上了一层郁达夫式的主观色彩。但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情感体验而受到扭曲,以致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在物

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湖北大学广播电视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题目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姓名何志美学号 1342001259984 专业年级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文少雄职称老师 2015年 5月 27日

浅谈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何志美 内容摘要:郁达夫小说以其坦率的自我暴露、感伤的浪漫抒情格调、结构的散文化和流丽、清新的文笔 著称,开创了20世纪20年代主观抒情小说的先河。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古典文学教育造就了他的诗人气质;二是留日经历让他开始冲破道德的禁区探询人性的真实;三是郁达夫生活的时代造就了他作品忧郁感伤的基调。本文就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影响来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艺术风格;影响 郁达夫他以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的小说而闻名遐迩,人们对他的作品也是众说纷纭,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几十年来遭受冷落,也是这种风格,使他的作品对于读者有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现在就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一下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郁达夫小说的主要艺术风格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是以专情而放任的矛盾形象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他以代表作《沉沦》而闻名于世,也引起了诸多争议。褒之者认为他真正的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自我写真的小说新体式,称其作为较成功的“私小说”。贬之者攻击他为色情、下流。说郁达夫是“颓废文人”。无论争议结果如何,郁达夫作品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抒情色彩、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感伤主义”的格调、病态的人物描写、“零余者”典型形象的选择、“自叙传”的形式构成了郁达夫小说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魅力。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都不是单一的,尤其像郁达夫这样复杂的作家更是如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讨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一)坦率的自我暴露 郁达夫小说的作品,有着卢梭的风范。他的作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态度,甚至内心深处一刹那的猥亵念头,全彻底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这种赤裸裸的自我暴露式的内心描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罕见的。郁达夫早期小说《沉沦》、《血泪》、《茑萝行》等常常以自己的遭迹、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充实的勾勒了自己纯真的生活。正如他所主张的那样:“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的。郁达夫对于生活,尤其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心理活动都毫无保留地予以大胆的自我暴露,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充分保留了弱国子民在异国他乡遭受的种族歧视及忧闷和孤独。郁达夫早期作品《沉沦》就描写了一个患“忧郁症”的留日中国学生。对其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惊醒细致的刻画。抒写了“弱国子民”在异邦所受到屈辱冷遇,以及渴望纯真的友谊和爱情而终不可得的失望与苦闷,同时也表达了盼望祖国早日富强起来的热切心愿。这是一个染有当时“时代病”的青年典型,他酷爱自由,多愁善感,关于生活在无限的幻想之中,他热爱生活却又不被人理解,才华横溢却又无所作为,希望麻醉自己而有良心永不死亡,他是一个苦闷的失去任何大小依托的人。 暴露的生活的贫困和失业的悲哀,愤怒的诅咒罪恶的社会制度。郁达夫1922年回国,他开始体验到贫困和失业的痛苦。在《血泪》中,主人公“我”是个东洋留学生,遇到了一个卖文赚钱的差事,然而却遇到了问题,当外套的二角钱和六七个铜板,若买了纸币,就不得不饿肚写小说,若吃了饭,又没有买纸笔的钱。可见主人公生活的极端贫困和凄惨。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最大问题。“一踏上上海的岸,生计的问题就逼近到我的眼前来。缚在我周围的命运的铁锁圈,就一天一天扎紧起来了。”(郁达夫《茑萝行》)。郁达夫就是将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李海龙 20102410314 10级汉语言文学3班我们都知道,郁达夫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以自我抒情小说为主,代表了自我抒情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在1921年10月于创作社成立后出版的小说《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也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大胆的抒发了“性的苦闷”,抒写出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正当满足的苦痛,借此抨击了封建的陈腐的道德对人性合理发展的压抑。本篇小说采用自叙传的形式,作者在此着重抒发自己的情感,整篇小说充满着感伤的抒情格调,开掘了人的灵魂深层的感情。那么郁达夫的抒情小说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它的影响和意义又何在呢?我们且先来看看他的抒情小说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采用自叙传的写法,大胆的进行自我暴露,思想真诚,言语坦承,内容透明。 如在《沉沦》中,作者毫不掩饰的书写着人的性欲,情欲,用酣畅的笔调表现出人的本能,用这样的方式追求人的性欲的解放,用感伤的语言抨击封建道德的伪善性,将人的自然本能和心理透明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文章结构不以情节变化为线索,而以情感变化为依托。 郁达夫大部分小说为抒情小说,这就决定了其小说的结构依据人的情感变化来安排,通过情感的变化反映社会的凄凉和人的悲哀。郁达夫在《沉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具体,但却通过抒情的手法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将内心的所悟所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三、语言的感情色彩浓烈。 郁达夫在小说的写作中使用大量的感叹词放纵感情的流淌,在语言上不讲究含蓄,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只要能抒发情感,任何语言都是其小说创作所必需的,如《沉沦》最后主人公自杀前的话语“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哪里受苦呢!”集中体现了郁

浅谈郁达夫的成长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浅谈郁达夫的成长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班别:AS10011 学号:AS1001140 姓名:邹土娇内容摘要:郁达夫的创作独树一帜,其小说或是散文,都充满着这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情绪。本文重点探讨郁达夫个人的成长经历对其小说中主人公的忧郁性格的联系,以及对其小说特点形成的原因。分别从他的童年和成年后的经历进行论述。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忧郁成因童年经验留学日本 每个作家的经历对其文学创作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没有哪位作家的作品是凭空想象的,完全不依赖以生活实际。尤其是小说,一部成功感人的小说必定是由生活真实上升到艺术真实,我们相信小说中的主人公必定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真实人物为原型,小说中的事件也是以生活中的某事为原型而进行创作,因此小说才会令读者感动并产生共鸣,那么更何况一直主张小说都带有作家自叙传的郁达夫。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独树一帜,给予了读者苦闷、伤感、不幸、悲哀、绝望及颓废的另类视角,因为小说中涉及两性关系的小说比例相当高,甚至不少有对性苦闷、性压迫、性变态的心理描写,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多愁善感、愤世嫉俗而又意志薄弱、精神委顿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反复地叙说自己的不幸,经济上受压迫,政治上不得志,生活上遭冷遇,失望、苦闷、惆怅、贫困、病痛、死亡,几乎充斥了所有作品。其实郁达夫的这类小说,都是在描写着自己的真实生活,叙说着他自己的内心。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现在从他的童年、成年的经历简单的分析一下。 郁达夫有一个极不幸的童年,他本人也将自己的出生阐释为“悲剧的诞生”,他一出生便面临严峻的生存环境,才长不到一岁,就因营养不良患上肠胃病。在他出生后第三年的春夏之交,父亲郁企就因劳累过度而病逝,抛下了妻子儿女。过早的失去父亲,使童年的郁达夫变得沉默孤苦。另外,郁达夫的童年也是孤独的。用他自己的话讲“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由于父亲早丧,从此他的母亲在他的生活中不仅充当了母亲形象,也充当了父亲形象。两兄长都比郁达夫大好几岁,都到离家很远的书塾念书,家中还有一个几十年吃斋念佛不问尘世的老祖母,从他的家庭情况,我们就足可以想象得到郁达夫的童年是何其的孤独。 郁达夫的童年可以说是童年的缺失。童年缺失,其实就是童年经验的缺失。所谓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童年缺失对作家的创作的影响有如下几点:(一)作家的体验生成与他的童年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童年经验对作家的个性铸造有重要意义;(三)痛苦的童年经验常使作家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博大的同情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四)童年的痛苦体验对作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内在的,它造就了作家的心理结构和意向结构,作家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此结构的过滤和析光。正是童年的缺失,形成了郁达夫后天孤寂、自卑、懦弱、敏感、多愁伤感的忧郁性格。郁达夫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也多是敏感懦弱、自尊且自卑、忧郁且旷达、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也正类似郁达夫本人的性格特点。 郁达夫“悲剧的诞生”后,成年后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又一出悲剧的上演。如果说童年缺失是一首哀乐的前奏,那么成年后的经历及际遇便是乐曲的高潮。郁达夫所在的社会是腐败的,时代是黑暗的。郁达夫十八岁后,东渡日本留学,其中的经历和给予更是郁达夫一生中最漫长的挫折和苦痛。在日本留学时,作为中国弱国子民,使身处异国他乡的郁达夫受尽了白眼和歧视,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使他在与日本人的交往中极度自闭,也使得他变得更加的敏感、苦闷、多愁善感甚至产生了厌世情绪。在郁达夫自传中他曾回忆到,因受日本国民的轻视与虐待,以致寻求去妓馆发泄,很显然他将受尽轻视与白眼这种弱国子民的苦

谈外国文学对郁达夫文学创作及思想的影响

MOUNTAIN FLOWERS 118 20世纪初期,我国出现了一大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学大 家,郁达夫就是其中一位。他精通于新体小说的创作,造诣极高并 且风格独特。有人说他是用诗在写小说,小说中洋溢着醇郁的诗 韵、诗味、诗香,显然他身上和作品都散发着诗人气质。有文学评 论者认为,“诗人的气质使他倾向于用感情支配行动,对朋友,对 同胞,对敌人,他都是用感情来支配一切的”。细读先生所遗的每 部作品,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为每一部作品都灌注了他的真情,为 每一部作品都注入了生命;他让读者领略到作品中有真切的生 命,真挚的情感,真实的故事。这种所有的“真”也把读者领入他那 独特的风格——忧郁的情调、淡淡的哀愁、清幽的伤感。郁达夫先 生之所以会形成忧郁感伤的美学风格,与其自身的气质和审美有 关,也与其对外国文学选择性的吸收有关。他深受俄国的屠格涅 夫、法国的卢梭、日本的佐藤春夫等人感伤性文学气质的影响,另 外,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文学从文艺观念到创作风格都对郁达夫 影响甚深。 一、外国文学对郁达夫主题情感的激发 郁达夫青年时代随兄留学日本,在此期间,先生遍阅各国小 说与文学著作,畅游于广袤的文学乐园之中,其文学视域也随之 渐步宏阔深瞻。郁达夫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在高等学校里住了 四年,共计所读的俄、德、英、日、法的小说,总有一千部内外。”这 种经历也深深烙印在郁达夫的作品当中。现今很多学者都认为, 郁达夫的小说中存留着包括日本“私小说”在内的外国文学的影 子。浸染于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直接影响着郁达夫的创作与翻译, 并且终其一生。郁达夫留学日本之时,近沐欧风美雨,远忧国仇家 恨,还时常遭受国弱家贫之辱。他说:“我的这抒情时代,是在那荒 淫残酷、军阀专权的岛国里过的。眼看到的故国的陆沉,身受的异 乡的屈辱,与夫所感所思,所经历的一切。剔括起来没有一点不是 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由是观之,忧郁与愤懑乃是青年郁达 夫的情绪基调,并直接影响激促着他的阅读与创作。 郁达夫于《小说论》之中写道:“世界各国的小说,影响在中国 最大的是俄国小说。”实际上,郁达夫对俄国文学作品的关注仅次 于日本,也是从此开始接触西方的文学作品。从创作时间次序来 说,19世纪俄国作家中的屠格涅夫对郁达夫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 略的启蒙之功。郁达夫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抒情气氛的营造等方 面从屠格涅夫处吸收了不少的养分,在对描写人类痛苦的偏爱和 对病态人格的刻画等方面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处得益良多。 另外,留日期间,郁达夫受学于“德式”教育,时常能见阅德国 文学作品,其中特别喜爱尼采、施托姆及歌德等德国的思想家和 文学家的作品,对他们称赏有加,并且积极地向国人推荐,在其作 品中也有所反映。再者,郁达夫对法国文学也表现得尤为精通,经 常赞许很多法国作家,特别是卢梭。卢梭开朗直爽展露本我的勇 气和苦苦追求人性中真实的坦诚都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精神上的共鸣。由此可以看出,他在汲取外 国文学的思想和技法过程中始终保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并且这种 真挚的主体性存在于他的作品当中。与众多外国名家一样,郁达 夫如实地抒发着主体的内心情感,因此,其作品往往表现出自述色 彩与气氛。倘若对比一下郁达夫的很多作品,我们易于发现不同作 品的主人公、不同作品的情节却似乎有着终始如一的情绪和情感, 其实,这种持久难纾的情绪情感是作者主体内心实境的反映。很容 易觉察到,郁达夫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总有“零余者‘的影子,正如 郁达夫在散文《零余者》中写到:“我的确是一个零余者,所以对于 社会人世是完全没有用的。”他的很多作品总是在传述一种郁结难 纾、深愁缠绕、苦闷无名的情调。其实,这可能源自于他对外国伤感 文学作品大量浸阅和主体性的情感共鸣与证验,因此他才会说: “殉情主义的作品,总带有沉郁的悲哀、咏叹的声调、旧事的留恋与 宿命的磋怨。尤其是国破家亡,陷于绝境的时候,这一种倾向的作 品,产生得最多。”感伤的情调已然是浪漫主义作家共同审美趣味 和作品的底色,似乎能给予他们独特的审美体验。在《致云雀》诗 中,雪莱这样说:“我们最甜美的歌声乃发自最悲哀的情思的倾 诉!”庐隐也说过:“悲哀才是一种美妙的快感。”然而,郁达夫更加 拔高了感伤主义,他说:“把古今的艺术总体积加起来,从中删去了 感伤主义,那么所余的还有一点什么?莎士比亚的剧本,英国18世 纪的小说,浪漫运动中的各诗人的作品,有哪一篇得完全脱离感伤 之域。”“这感伤主义,就是文学的酵素了。”在创作实践中,郁达夫 也是以其独特的主体情感,创作了许多以沉郁伤感为底色的浪漫 主义作品。 二、外国文学对郁达夫文艺观的影响 在文艺观方面,郁达夫也没有摆脱日本和西方的观念与思想, 他曾经通过一些日本文艺学家与西方文艺学派的观点来解决文学 艺术上的某些重要问题。 (一)郁达夫接受了西方美学家们所认同的艺术的本质乃是 真、善、美,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艺术的价值,完全体现在一个真字 上面,不许有一丝一毫的虚伪作假,而在郁达夫的观念里,国家最 忌说真话,并且国家对美完全是麻木的。以那时的时政环境与文艺 气氛来说,他的这些观点确实有进步意义,然客观而论,其对文艺 的理解与解释略显偏颇。 (二)他认同泰纳关于文学是时代环境产物的艺术观点,常举 用古典主义盛行于希腊的例子论述此看法。20世纪20年代,泰纳 的小说以进步文学作品的姿态进驻中国,风行一时,受其影响者甚 多。郁达夫能主动接受泰纳的观点来解释文学理论问题应该是其 思想进步前卫的表现,但是,泰纳的庸俗社会学观点是违背马克思 主义的。 (三)对于文学创作何以产生的问题,郁达夫的观点与厨川白村 的观点更为接近合拍。在厨川白村看来,艺术即两种力的冲突所产 生的苦闷。这里所说的两种力指的是人的内在欲求力和人的外在 的强制力。在郁达夫的观念中,同样认为艺术是由创造欲产生的, 是人生内部深藏的艺术的冲动,但同时也认为由于客观的外界原 因,人的内在欲求会被掩埋,因而不能充分表现出来,即“因为外围 空气的恶浊,或社会制度的不良,以及一切已成道德习惯的阻碍, 我们的内部的要求,不能完全表现出来”。由此可以看出,在郁达夫谈外国文学对郁达夫文学创作及思想的影响 刘岚 118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范文,欢迎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一:《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由景入情,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热爱、眷恋故都的美好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导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秋天呢?“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

读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郁达夫呢?我们来看他的散文《故都的秋》。(板书) 二、文本解读 1、作家作品。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艺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曾在北大,中山大学等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积极宣传抗日。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达夫全集》《达夫游记》《郁达夫选集》等。 2、写作背景。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好散文。关于其中心,课文自读提示和教参都作了明确的分析和界定,认为“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浑然一体”,“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并且,为了增进学生对此的理解,自读提示和教参还注意联系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家移居杭州的个人生活背景。其实,郁达夫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固然跟当时的背景有关,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有关,还跟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当时的背景因素前已提及,本文即就后两点作些补充性的联想与阐释。一、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作家赞美自然风物,抒发情感,其格调无非是热烈高亢、平和淡远和忧郁低沉三者之中各有选择侧重而已。而郁达夫偏偏持最后一种心态来描绘故都秋色,这和他的身世命运以及性格情趣是分不开的。作为一篇以真实为内核的散文,《故都的秋》所反映的这种清静悲凉心境和郁达夫一生的身世命运以及由此形成的性格情趣是紧密相连的。首先,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郁达夫”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86版),后来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先与结发妻孙荃,后与王映霞。作者注),再有两次丧子之痛(见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记耀春之殇》),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1933年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上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即由此而来。作者注),最后亲历抗日烽火,在南洋为日本宪兵秘密杀害。这样的一生,是悲凉的。其次,从性格情趣来看,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他在亲撰的系列自传中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第一,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又说:“又因自小就习于孤独,困于家庭的结果,怕羞的心,畏缩的性,更使我的胆量,变得异常的小。”少年时代就沉浸在“水一样的春愁”里。(以上引自《郁达夫自传》,江苏文艺96版)日本十年留学生活,使郁达夫的性格继续生长发育着,自伤之中又添了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及由此而来的自卑感,这一点,在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有明显流露,如小说集《沉沦》和《茑萝集》,都充满了感伤情绪乃至带有颓废色彩。他在1920年写给新婚妻子孙荃的一首诗中说:“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一样伤心悲薄命,几人愤世作清谈。何当放棹江湖去,芦荻花间结净庵。”其实,作者这时才24岁。回国后,他说:“1922年,在日本的大学毕了业,回国来东奔西走,为饥寒所驱使,竟成了一个贩卖知识的商人……1923年的秋天,一般人对我的态度改变了,我的对于艺术的志趣,也大家明白了……就说我是一个颓废者,一个专唱靡靡之音的秋虫。”(《〈鸡肋集〉题辞》)为了更明确地显示郁达夫这种性格情趣,我们不妨来看在1923年写的《还乡后记》(《郁达夫散文全编》浙江文艺90版)中的一段文字:“ ……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云蒙着,阶前屋外有几点雨滴的声音,那么围绕在我周围的空气和自然的景物,总要比现在更带有些阴惨的色彩,总要比现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若希望再奢一点,我此刻更想有一具黑漆棺木在我的旁边。最好是秋风凉冷的九十月之交,叶落的林中,阴森的江上,不断地筛着渺蒙的秋雨。我在凋残的芦苇里,雇了一叶扁舟,当日暮的时候,在送灵枢归去。小船上除舟子而外,不要有第二个人,棺里卧着的若不是我寝处追随的一个年少妇人,至少也须是一个我的至亲骨肉。我在灰暗微明的黄昏江上,雨声淅沥的芦苇丛中,赤了足,张了油纸雨伞,提了一张灯笼,摸到船头上去焚化纸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