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基、中诊、中药、针灸概要

中基、中诊、中药、针灸概要

中基、中诊、中药、针灸概要
中基、中诊、中药、针灸概要

二、其它

(一)中基:

1、五音五味五色五气五官形体五华五液五声变动情志

角酸青风目筋爪泪呼握怒

徵苦赤暑舌脉面汗笑忧喜

宫甘黄湿口肉唇涎歌哕思

商辛白燥鼻皮毛涕哭咳悲(忧)

羽咸黑寒耳骨发唾呻栗恐(惊)

2、五脏之功能:

(1)心脏主血含生行,主脉心气血液通,藏神亦靠血化养,脉面舌汗喜志生。

①主血脉;②藏神

(2)肺气呼吸一身气,行水百脉治节理,华盖娇脏宣肃降,皮毛忧悲鼻与涕。

①主气司呼吸;②主行水;③朝百脉,主治节

(3)脾主运化与统血,升清举脏恶湿邪,口唇涎思通长夏,在体合肉四肢诀。

①主运化;②主统血

(4)肝脏畅志血津液,脾胃男女为疏泄,肝气血量经血源,濡养肝筋防出血。

①主疏泄;②主藏血

(5)肾脏藏精和主水,纳气主蛰和守位,生长发育与生殖,脏腑气化龙火髓。

①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②主水;③主纳气

3、六腑之功能:

藏泄胆汁主决断,中清之腑谓之胆。胃主受纳与腐熟,喜润恶燥主通降。

小肠受化泌清浊,大肠主津传糟粕。膀胱贮存排尿液,三焦腑证部位多。

4、脑、女子胞之功能:

脑主生活为髓海,感觉运动神识在。子处血脏女子胞,主持月经兼孕胎。

①主宰生命活动;②主感觉运动;③主精神意识

5、气、血、津液之功能:

(1)气可推动和调控,防御固摄中介用,温煦凉润另宗气,先天呼吸血气行。(2)血能濡养与化神,津液充脉濡滋润,气血气津关系同,生行摄养载并存。

6、津、液之区别:

津稀易流散体表,皮肤肌肉脉孔窍。液稠流小能濡养,骨节脏腑髓与脑。

7、六淫之致病特点:

风性阳扬袭阳位,善行主动百病随。寒阴伤阳凝收引,燥性干涩津液肺。

湿亦伤阳遏气机,浊滞趋下袭阴位。火上扰津风血痈,暑炎散神津挟水。

风:①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寒: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

燥: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湿:①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②湿性重浊;③湿性黏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火:①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②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致疮痈

暑: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③暑多挟湿

8、五神脏:

意念智慧脾营意,肺司运动舍魄气。

肝主知觉血舍魂,精神思维心脉神。

意志坚定和记忆,五神脏中归属肾。

9、《难经》七冲门:唇飞齿户会厌吸,贲幽阑魄为下极。

10、奇经八脉的基本功能:

1.督脉:①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②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2.任脉:①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②任主胞胎。

3.冲脉:①调节十二经气血;

②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

4.带脉:①约束纵行诸经;

②主司妇女带下。

5.跷脉:①主司下肢运动;

②司眼睑开合。

6.维脉:维系全身经脉。

(二)中诊:

1、明·张景岳《十问篇》,清·陈修园改为《十问歌》:

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2、真脏色:

肝色枯草肺枯骨,脾如枳实和黄土,

心色衃血及赫石,肾见锅底之炲如。

3、《灵枢·大惑论》之五轮学说:

两眦心血睑脾肉,白睛肺气精内守,

黑睛肝风筋之精,瞳仁肾水骨精构。

4、面部分候脏腑:

(1)《灵枢·五色》→内伤杂病:

鼻根鼻柱鼻翼旁,布有心肝与小肠。

鼻尖鼻翼鼻柱旁,还有脾胃与胆囊。

额颊颧骨下人中,面肾大肠子膀胱。

眉心又加眉心上,肺与咽喉《五色》长。

(2)《素问·刺热》→外感热病:

额心鼻脾颏部肾,左肝右肺颊候准。

(3)《灵枢·五色》面部部位古今名对应:

额庭眉阙鼻明堂,鼻尖准头与面王。

鼻根下极与山根,耳蔽颊藩壁基往。

5、五色主病(五色诊):

青主疼痛兼寒证,气滞血瘀与惊风。

赤热戴阳黄脾湿,气血阳虚白寒生。

白亦失血黑亦寒,肾虚水饮瘀剧疼。

6、清·汪宏《望诊遵经》之望色十法:

清浊阴阳表浮沉,散抟新旧虚微甚,泽夭轻重辨生死,《望诊遵经》面色诊。

7、五迟:立、行、发、齿、语迟。

五软:头、项、口、手足、肌肉软。

8、辨证:八纲脏腑与病性,卫气营血经三经。

9、脉诊:

(1)正常脉象:

常脉根基胃神气,沉取不绝尺脉力,不疾不徐从和缓,柔和有力脉律齐。

夏钩即洪秋毛浮,冬石沉脉非时逆。六阴六阳看体质,斜飞反关位变异。(2)浮(散、芤、革):

浮脉位浅主表证,散脉无根无定踪。散主元气离散时,脏腑衰败极危重。

芤脉失血伤阴软,浮大中空如按葱。革脉半产精血亡,中空外坚鼓皮硬。(3)沉(伏、牢);涩:

沉如投石证属里,伏主邪闭厥痛极。伏隐筋下附骨上,牢脉深居坚不移。

弦沉大实长合牢,阴寒内盛癓疝气。涩主气滞痰食停,精伤血少迟而细。(4)迟(缓);数(疾);虚;实:

邪热结聚迟主寒,常人湿病脾虚缓。疾七元脱阴阳竭,数热里虚七不满。

三部三候空无力,气血两虚虚脉验。实脉有力来去盛,实证常人脉管宽。(5)洪(大、长):

洪脉宽大若波涛,来盛去衰位浅表。阳明气分热盛证,外感热病正邪交。

大脉宽大无涛势,常人病进皆易找。长则气治阳实热,首尾端直本位超。(6)细(濡→软、弱、微、短):

细脉湿邪细如线,气血两虚应指显。濡主虚证与湿困,位浮形细势即软。

弱脉位沉阳气虚,气血俱虚亦可见。微脉欲绝极虚衰,气病虚郁首尾短。(7)滑(动);弦(紧):

关部短滑数豆动,无头无尾主惊痛。青壮孕脉余阴滑,痰湿食积实热证。

弦肝胆疼痰老人,胃气衰败弓刀重。疼痛食积与实寒,牵绳转索急紧绷。(8)结(代、促):

结缓促数皆无定,代有定数久方行。阴盛气结血瘀结,气血虚衰寒痰凝。

脏气衰微代疼痛,跌仆损伤恐与惊。阳盛实热脏气败,促脉气血痰食停。(9)真脏脉:

虚浮迟数六脉纲,败绝死怪即真脏。偃刀弹石与转豆,无胃之脉正气亡。

无神脾胃肾阳败,雀啄屋漏解索状。无根釜沸阳热极,鱼翔吓游浮虚阳。

11、舌诊:

望舌主望舌质、苔,舌色形态与络脉。

脏腑虚实知正气,气血津液之盛衰。

舌苔色质应病邪,邪正消长胃气在。

胃气心气候淡红,火藏金内见薄白。

(1)舌色:

淡红血足胃气旺,多属病轻或正常。

红主实热与阴虚,青紫即主血不畅。

气血两虚淡白瘦,阳虚湿停舌嫩胖。

几无血色为枯白,脱血夺气无充养。

绛属湿热入营血,内热炽盛腑与脏。

里热亢盛阴虚火,绛而光亮胃阴亡。

(2)舌形(瘦裂老痕刺):

胖大湿停毒上侵,瘦薄两虚阴火淫。

裂纹热盛阴液亏,脾虚湿侵血不润。

苍老邪滞见实证,气血阳气虚娇嫩。

脾虚水湿内盛证,齿压舌缘见齿痕。

芒刺红点或红星,热盛脏腑或血分。

(3)舌态(短强歪,吐痿颤):

短缩气血热寒痰,歪斜喑痱中风见。

强硬热入心包证,高热伤津或风痰。

吐弄皆属心脾热,小儿智力发不全。

痿软伤阴气血虚,肝风内动舌动颤。

(4)苔色:

白苔表寒湿热证,积粉瘟疫或内痈。

黄苔主热兼主里,灰黑阴寒里热盛。

(5)苔质(腻真燥,偏落厚):

腻腐痰浊与食积,主测湿浊及阳气。

脓腐之苔主内痈,形如豆渣与油腻。

真苔有根假无根,轻重预后辨病易。

润燥甚则滑糙苔,津液盈亏输布及。

偏处脏腑邪气聚,舌苔分布之病理。

全苔常主邪气散,多为湿痰阻滞机。

剥落胃之气阴亏,气血两虚全身虚。

薄厚邪正及邪气,又称见底不见底。

(6)危重舌象:

火柿之舌内脏坏,猪腰镜面胃将败。

晄白血亏阳气脱,干荔砂皮津不在。

囊缩厥阴赭黑肾,胃气有否看根苔。

舌神主要在舌体,色泽运动是否衰。

1、五味之用:

辛行气血且发散,甘味补和兼能缓,

酸味收涩同涩味,苦能泄燥阴能坚,

咸可软坚加泻下,淡又渗湿利小便,

芳香辟秽悦解表,湿气醒神止痛全。

2、《素问·至真要大论》: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3、头痛引经药:

葛根白芷入阳明,太阳羌活藁本芎,

少阳柴胡芎黄芩,厥吴藁少独细辛。

(太阴→苍术)

4、张子和《儒门事亲》: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半(半夏)蒌(瓜蒌、天花粉)贝(贝母)蔹(白蔹)及(白及)攻乌(川乌、草乌、乌头、附子);藻(海藻)戟(大戟)遂(甘遂)芫(芫花)俱战草(甘草);诸参(人参、党参、沙参、玄参、苦参、丹参、太子参、西洋参等所有的参)辛(细辛)芍(赤芍、白芍)叛藜芦。

5、明·刘纯《医经小学》: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6、妊娠用药禁忌歌:

蚖斑水蛭与虻虫,乌头附子及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鳖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

7、李时珍《本草纲目·序列上》:

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

相须、相使者,提高药效;相畏、相杀者,保证用药安全;

相恶者,破坏功效;相反者,产生剧毒。

1、六十六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

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并阴陵;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骨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焉;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传;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连;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言;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注:

五输穴:⑴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

⑵阴井木,阳井金。

⑶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⑷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⑸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阴经以输代原,阳经在输之后另置一原。(阴3阳4)

2.十五络穴歌:

大肠偏历肺列缺,脾胃公孙丰隆穴,

小肠支正心通里,膀胱飞扬肾钟确,

三焦外关包内关,肝胆蠡沟光明且,

督络长强任鸠尾,脾之大络大包歇。

(胃之大络,命曰虚里)

注: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之腧穴。

(十二经脉之络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3、十六郗穴歌:

郗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列,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则取阴郗,小肠养老列,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郗门刺,三焦会宗持,胆郗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注:郗穴→经气深聚之部位。

4、十二腹募穴歌: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

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注:腹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5、八脉交会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注: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6、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悬钟筋阳陵;

血会膈俞骨大杼;脉太渊气膻中存。

7、六腑下合穴:

上下巨虚大小肠,委中膀胱三委阳;

胃足三里胆阳陵,六腑下合穴位定。

注: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

(胃、胆、膀胱者位于本经,大、小肠者位于胃经,三焦者位于膀胱经)8、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胁肋支沟取,心胸内关谋。两臂曲池妙,两足肩井搜。

9、十二经循行交接歌:

肺食大肠鼻旁胃,足内脾心心中会。

心小小肠内眦膀,足小肾包胸中随。

包无三焦外眦胆,足外肝肺肺内兑。

10、十四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1)手三阴经:肺经肺喉病,心包心胃灵。

双心治神志,三经胸部宁。

(2)手三阳经:大肠前头鼻口齿,三焦侧头胁肋施。

三小耳目三咽热,小肠后头肩胛志。

(3)足三阴经:脾经脾胃肝经肝,肾经肾肺咽喉选。

三经同治排先后,前阴、妇科在最前。

(4)足三阳经:胃肠前头口齿咽,胆耳侧头胁肋探。

膀胱后头背腰病,三者眼热神志全。

(5)任督二脉:任回固脱显强壮,督脉中风昏迷当。

督亦热病头面病,二妇神志与腑脏。

11、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腧穴:

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

心五督六膈俞七,九肝十胆仔细寻,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

气海十五大肠六,七八关元小肠分,

十九膀胱廿中膂,廿一椎旁白环生。

12、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腧穴:

重上夹脊开三寸,二三附分魄户当,

四椎膏肓神堂五,六七噫嘻膈关藏,

第九魂门阳纲十,十一意舍二胃仓,

十三肓门四志室,十九胞肓廿一秩。

13、十二经脉循行----《灵枢·经脉》:

(1)手太阴肺经: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

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手阳明大肠经: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

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

右之左,上夹鼻孔。

(3)足阳明胃经: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

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

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4)足太阴脾经: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

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

寸,布胸胁)。

(5)手少阴心经: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

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

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6)手太阳小肠经: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

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7)足太阳膀胱经: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

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

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

——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8)足少阴肾经: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 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9)手厥阴心包经: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

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10)手少阳三焦经: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

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

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11)足少阳胆经: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

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

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

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

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

三毛。

(12)足厥阴肝经: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

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13)任脉----《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胞宫),以上毛际,循腹里,

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14)督脉----《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长强穴),并于脊里,上

至风府,入属于脑。(上颠,循额,至鼻柱)

(15)阴跷脉:起于内踝之下照海穴,直上腿之内侧,经前阴,沿腹胸,入缺盆,出于人

迎穴之前,经鼻旁,至内眦,合于阳跷、太阳经。

(16)阳跷脉:起于外踝之下申脉穴,直上腿之外侧,经腹、胸侧面及肩部,由颈外侧上挟口角,达内眦,合于阴跷、太阳经,再上入发际,下达耳后,与足少阳

合于项后。

(17)阴维脉:起于筑宾穴,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与足太阴同行,至胁合于足厥阴,上至咽喉,会任脉。

(18)阳维脉:起于外踝之下金门穴,并行足少阳,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及耳后,前行至额,布于头侧及项后,合于督脉。

常见病例的中医药方(实用简单)

1. 高血压: (1)香蕉皮30克,晒干水煎喝,每日3次,一个月见效。 (2)用中药罗布麻,开水冲喝,每日15克,半月见效。 (3)银杏叶每日15克,用开水冲喝下,半月见效。 2.低血压: 甘草20克,桂枝,肉桂各40克,将以上药物混合后当茶冲泡服用一周。 3.血脂稠: (1)枸杞子10克,何首乌,草决明,山楂各15克,丹参20克,水煎服,每日两次,四个疗程治愈,(七天为一个疗程)。 (2)山楂. 银杏叶. 绞股蓝各15克,泡茶喝。连服四疗程(半月为一个疗程) 4.脸上黑星(雀斑): 元荽(又名香菜),煎汤,一天洗三次,一个疗程治愈。 5.脚汗. 脚臭: 白萝卜煮水,每晚熏洗双脚30分钟,连洗半月治愈。 6.脚气: 韭菜一斤,煮水十分钟泡脚,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三天除根。 7.神经衰弱: 浮小麦50克,干草24克,大枣20克,酸枣仁30克,混合。水煎服,每天一次,半月治愈。 8.立治牙疼: 白酒一两,松香15克,泡2小时后用棉花沾酒放在牙疼处,咬紧。5分钟不疼,虫火寒齐清。 9.根治牙疼: 马蜂窝、红糖各1两,兑两碗水,煎剩下一碗半时让患者喝下,三十年不疼。 10.口腔炎症: 西瓜皮晒干,炒焦,加冰片少许研末,用蜂蜜调和涂于患处,特效。 11.烂嘴: 用浓茶叶水,加少许食盐,然后用来漱口,一天三至五次,三日治愈。 12.咽炎: 海带洗净,烫一下取出,用白糖腌二日后吃,每日三次,每次30克,一付。轻,两付好,三付除根(一斤海带,一斤白糖)。

13.中耳炎: 韭菜根一两捣烂,挤出水份,加入少许冰片,滴耳,特效。 14.耳鸣耳聋: 雄乌鸡一只,甜酒四斤,煮熟后趁热吃,连吃五只,特效。 15.感冒: 香菜一把,葱白连须5根,生姜10片,水煎,加红糖一两,趁热服,一天两次,一天治愈。 16.偏头疼: 生萝卜汁适量,用法:仰卧注入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神效,如加冰片少许更妙。 17.治头痛: 白芷4克,冰片2克,细辛2克,研成粉卷入纸筒放药粉燃着,用鼻吸入烟气(神经头痛) 18.头晕头痛: 黄芪、天麻各一两,炖黄母鸡一只吃下,连吃三只治愈。 19.痔疮: 皮硝一两,槐米半斤。熬水熏洗,每日两次,七天治愈。 20.阴痒肛痒: 醋500克,盐5克加热洗,一天三次。 21.鼻出血: (1)左鼻出血从右耳吹气,右鼻出血从左耳吹气,可立即止血。 (2)用头发烧成灰吹入鼻孔立止(男用母发,女用父发)可根除。 22.鼻炎: 苍耳子30克,轻轻捣烂放入小勺内,加香油50克火煎,将苍耳子碎渣捞出,用油滴鼻子,一天3至5次。 23.青光眼: 向日葵盘(去籽)3朵,斩碎水煎一半内服另一半熏洗眼部半月治愈。 24.眼流泪 . 角膜炎: 鱼苦胆点眼,一天三次,半月治愈。 25.快速美容: 鸡蛋三个,用酒泡,密封4至7天,每天以蛋清涂面,七天面如白雪。

中药结合针灸治胃瘫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d13085585.html, 中药结合针灸治胃瘫 作者:刘宁春 来源:《祝您健康》2012年第10期 张先生是一位胃癌患者,医生给他做了“胃大部切除术”,切除了癌症。但是术后半个月,腹胀难忍,时有恶心、呕吐症状。为给胃肠减压,每日可引流出黄绿色消化液体600毫升左右,十分痛苦。医生诊断他是“胃排空延迟症”,也称为“胃瘫”。 胃癌及各种腹部疾病的病人在接受手术后,经常会发生胃肠动力紊乱综合征。可导致胃排空延缓,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称为“胃排空延迟症”,即“胃瘫”。腹部肿瘤特别是胃癌、食管癌、胰腺癌、结肠癌等术后最易发生“胃瘫”。 呕吐为“胃瘫”的主要表现,日夜均可发生,一天一至数次。呕吐物常为宿食,一般不含胆汁。上腹饱胀和疼痛亦多见。腹痛可为钝痛、绞痛或烧灼痛。呕吐后症状可以暂时获得缓解。急性患者可致脱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慢性患者则可有营养不良和体重减轻。严重或长期呕吐者,因胃酸和钾离子的大量丢失,可引起碱中毒,并致手足抽搐。 治疗胃潴留的常规方法包括,一般治疗给予少渣饮食,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输液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对症治疗,给予胃复安、吗丁啉等促进胃动力药物。 中医治疗,根据手术后胃瘫病人的病情虚实,胃潴留时的舌象、脉象进行辨证施治。针灸采用补泻手法,选取曲池、内关、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10余个腧穴,并配合电针予以一定强度的刺激。在此基础上,针对病人的不同症状,辨证的分为脾胃瘀滞、胃气上逆、气滞血瘀、气血不足等多种证型,调配不同中药进行口服,改善胃瘫症状。 张先生经过针灸和中药汤剂治疗半个多月,胃气逐渐通畅,病、呕、胀症状也明显改善,顺利拔除胃肠减压管。终于在术后1个月,重新品尝到久违的饭莱。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 正名: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写红参付红参 西洋参: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 三七: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 干姜: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 大黄: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 山豆根: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 山茨菇: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 千年健: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写生川乌付生川乌;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 川芎: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 川牛膝: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 天麻: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写南星、天南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天葵子。 太子参: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写木香、广木香、云木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戟天。 甘草: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写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常用方剂100首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一钱半 (4.59g)(原书未著用量)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 【组成】女贞子(蒸)500g 墨早莲500g 【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生姜7片,乌梅1个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补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 【功用】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7、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10 白术15 云苓12 当归10 川芎10 白芍10 熟地12 炙甘草5 生姜3片大枣5枚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病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乏,气短懒言,心悸,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8、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十全大补汤基础上去川芎,加入五味子12 远志10 陈皮6 组成,多用手治疗气血不足,积劳虚损,呼吸少气,心虚惊悸等证。 人参养荣即十全,除去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脾肺气血补方先。

中医骨伤科学

.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总论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第一章:发展史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 2、《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破伤风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清创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的分层缝合, 正确包扎 4、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5、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7、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 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损伤部位外伤:皮、肉、筋、骨、脉损伤 内伤:气血、脏腑、经络 损伤性质急性损伤:急骤的暴力所引起的损伤 慢性劳损:劳逸适度或体位不正确,导致外力长期累积于人体所致的病证 损伤时间新伤:是指2~3 周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 旧伤:宿伤,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因某些诱因,隔一段时间又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受损部位破损情况闭合性损伤: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 开放性损伤:受到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皮肤黏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 受伤程度轻伤、重伤 职业特点生活性、工业性、农业性、交通性、运动性 理化因素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1. 损伤的病因: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持续劳损)、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内因(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七情内伤) 2. 损伤病机: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 由之不和。”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第三章诊断 一.损伤的症状体征 1. 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 2. 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二.骨病的症状体征 骨病:骨骼、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的疾病

中医骨伤科常用方剂汇总情况

初期: 活血化瘀: 1肢伤一方: 【组成】:当归、芍药、桃仁、红花、黄柏、防风、川木通、生地、甘草 【功效及适应症】:行气活血,祛痰止痛。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四肢骨折或软组织损伤初起者【歌诀】肢伤一方当芍桃红柏防通生地草加入乳香活气血用于初期跌打好 2桃红四物汤: 【组成】: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生地黄12g 桃仁10 g、红花6 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化淤,用于骨折脱位损伤初期之瘀血未消者。 【歌诀】:四物汤中桃红入,活血行血又逐瘀。 3大成汤、 【组成】:木通、枳壳、厚朴、当归、芒硝、大黄、苏木、红花、陈皮、甘草 【功效及适应症】:攻下遂瘀,治跌打损伤后,瘀血内蓄、昏睡、二便秘结,腹胀等症。。 【歌诀】仙授理伤大成汤木通枳朴归硝黄苏木红花陈皮草攻下逐瘀二便畅 4复元活血汤、 【组成】:柴胡15g 、瓜蒌根9g 、当归9 g 、红花6 g 、甘草6 g 、穿山甲6 g 、大黄30 g 、桃仁15 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祛瘀,疏肝通络。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胁肋瘀肿,痛不可忍。 【歌诀】复元活血主桃红花粉柴胡黄草充益以当归炮山甲损伤瘀血酒煎攻 5鸡鸣散: 【组成】:归尾桃仁大黄 【功效及适应症】:攻下逐瘀。治骨折损伤初期淤血停滞,疼痛难忍,并见大便秘结者。 【歌诀】鸡鸣散中用大黄,归尾桃仁酒煎汤,胸腹挫伤痛难忍,攻下逐瘀是良方。 6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12g 厚朴15g 枳实12g 芒硝9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化瘀,行气导滞。治疗脊柱骨折后腹胀痛、便秘,陈伤血瘀、创伤腹膜血肿,脑震荡。 【歌诀】: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7柴胡疏肝散

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

元 江 县 中 医 医 院 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十灰散 【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9克 【功效及适应证】凉血止血。主治损伤所至呕吐血、咯血、创面渗血 【用法】各烧灰成性,研细末。每服10~15克,用鲜萝卜汁调服。 五味消毒饮 【组成】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10克 【功效及适应证】清热解毒。治创伤感染初期 【用法】水煎服。每日1~3剂。 四生丸 【组成】生地黄12克生艾叶10克生侧柏叶10克生荷叶10克 【功效及适应证】凉血止血。治损伤出血,血热妄行,或吐血,衄血 【用法】水煎服。 加味乌药汤 【组成】乌药砂仁木香元胡香附甘草 【功效及适应证】理气止痛用于损伤后气滞疼痛。 【用法】水煎服。 仙方活命饮 【组成】炮穿山甲天花粉甘草乳香白芷赤勺贝母防风没药皂角刺归尾各3克陈皮10克金银花10克 【功效及适应证】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治骨痈初期。 【用法】水煎服用。 血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10克生地10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枳壳6克赤勺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5克川芎5克牛膝10克 【功效及适应证】活血逐瘀,通络止痛。治淤血内阻,血行不畅,经脉闭塞疼痛。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 当归补血汤 【组成】黄芪15~30克当归3~6克 【功效及适应证】补血生血。治血虚发热,以及大出血后,脉芤,重按无力,气血两虚等证。【用法】 鸡鸣散 【组成】归尾桃仁大黄 【功效及适应证】攻下逐淤。治胸腹部挫伤,疼痛难忍,并见大便秘结者。 【用法】水煎服。根据病情需要拟订剂量。 金铃子散 【组成】金铃子延胡索各等量 【功效及适应证】理气止痛。治跌扑损伤后心腹胸胁疼痛,时发时止,或流窜不定者。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9~12克,温水送服,每日2~4次。 抵挡汤 【组成】水蛭芒虫桃仁大黄 【功效及适应证】攻下逐淤,通经活络。治淤浊内阻,经脉闭塞,二便不通,挤压综合症等。【用法】根据病情决定用量,水煎服。

常用中药方剂手册

主审:邱宗志尹思源王全 主编:杨思进 副主编:米绍平张茂萍王泽琛 编委:敖素华白雪肖国 辉 汪静张琼廖代祥 钟红卫李志刘鹏 王俊峰晏新张广 文 刘旭程刘海 前言 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 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处方和中药名 称的书写,结合学院本科教学工作 水平评估及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的需 要,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力量 编纂了《常用中药方剂手册》这一 本小册子。本书采纳了最新国家《中 药药典》标准,汇集了临床常用方 剂100首,常用中药477味。本手 册小巧实用、便于携带,方便我院 临床医务人员、实习生、进修生、 研究生在工作中查阅。本书的编辑 印刷得到了医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 持,方剂、中药教研室也作了部分 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紧,不完善之处在所难

免,若发现有错误遗漏之处,请及时向编者指出。 2006年9月

目录 第一部分常用中药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第二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第五节清虚热 药……………………… 第三章泻下 药……………………… 第一节攻下 药……………………… 第二节润下 药……………………… 第三节峻下逐水 药……………………… 第四章祛风湿 药……………………… 第一节祛风湿散寒 药…………………… 第二节祛风湿清热 药……………………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 药………………… 第五章化湿 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 药……………………… 第一节利水消肿 药……………………… 第二节利尿通淋 药……………………… 第三节利湿退黄 药……………………… 第七章温里 药…………………………… 第八章理气 药…………………………… 第九章消食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跟骨骨刺临床观察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跟骨骨刺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7-10-19T09:16:22.70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7期作者:苏文明 [导读] 在跟骨骨刺患者的治疗中针灸结合中药方式治疗具有疼痛较小以及起效速度快等多种优势,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新疆昌吉市松龄中医医院 831100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跟骨骨刺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98例跟骨骨刺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各4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理疗结合西药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49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51%,实验组49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5.92%,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跟骨骨刺患者的治疗中针灸结合中药方式治疗具有疼痛较小以及起效速度快等多种优势,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结合中药;理疗结合西药;跟骨骨刺;临床治疗效果 在骨科临床中跟骨骨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疑难病症,患者一旦患病会产生足跟部疼痛、在步行时疼痛加重等临床表现[1]。因为牵拉跟骨结节骨膜上的腱膜造成了患者出现足跟疼痛的现象,患者在患病初期主要表现为足跟酸麻,在行走过程中有明显疼痛,因此跟骨骨刺疾病在治疗上具有较高的难度,并且伴随着病情的反复[2]。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跟骨骨刺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理疗结合西药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98例跟骨骨刺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各49例。其中男性患者人数为47例,女性患者人数为51例,年龄在45—67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5.23±6.81)岁,病程为20d—3年,平均病程为(2.32±0.58)年,两组患者均符合跟骨骨刺临床治疗标准。所有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均为足跟疼痛、行走过程中疼痛加重,并且痛点均为跟骨下方以及跟骨内侧位置。经过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理疗结合西药治疗,患者口服布洛芬,每天两次,与此同时给予患者理疗一次,40min/d;实验组患者实施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穴位选择为太冲穴、足三里穴、昆仑穴、太溪穴、三阴交以及照海穴等穴位,使用平补平泻手法,结合艾灸治疗,注意艾条与皮肤之间的距离,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烫伤情况,留针1h,针灸一天一次。中药选择外洗处方,其中包含了牛膝15g、细辛15g、独活20g、络石藤20g、续断15g、鸡血藤20g、威灵仙15g、透骨草30g、伸筋草30g。严格按照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先进行熏蒸,当温度降低到50摄氏度时将患者足部放入药水中浸泡,时间为20min,一天1—2次的中药外洗。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的实际治疗情况,将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患者足跟的疼痛症状消失,没有复发迹象;有效:患者足跟疼痛得到有效改善,短期内没有复发迹象;无效:患者足跟疼痛症状没有发生改变,或出现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49例患者治疗显效人数为14例(28.57%),有效人数为23例(46.94%),无效人数为12例(24.49%),治疗总有效率为(75.51%);实验组49例患者治疗显效人数为30例(61.23%),有效人数为17例(34.69%),无效人数为2例(4.08%),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经过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跟骨骨刺疾病主要是因为跖腱膜以及跟骨结节上的韧带出现不断骨化与钙化的现象导致,跟骨结节处上的骨刺方向都是朝向足前指向足尖部,是跖腱膜与韧带的附着点[3]。跟骨骨刺的形成主要因为患者的韧带腱膜挛缩,而造成了韧带腱膜纤维遭到一定程度上的撕裂,人体的防御系统保护其不被拉断,而推动附着点出现了相应的骨化与钙化,从而形成了骨刺[4]。对于跟骨骨刺的治疗通过中药外洗的方式能够促进患者足部的血液循环,进一步促进炎症的吸收并实现足部水肿的消失,患者的疼痛因此得到了减轻或者消除[5]。针灸能够起到舒筋活络、健脾益肾、行气活血、软化骨刺以及消肿散结的功效,因此使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跟骨骨刺,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6]。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跟骨骨刺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理疗结合西药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51%,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在跟骨骨刺患者的治疗中针灸结合中药方式治疗具有疼痛较小以及起效速度快等多种优势,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雪峰,黄倩,刘洋.中药熏洗结合西药封闭治疗跟骨骨刺综合征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05:438-439.[2017-08-17]. [2]彭美芳.温针灸结合中药汤剂内服外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2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07:68-69.[2017-08-17]. [3]齐凤军,夏杨,刘建民.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卵巢囊肿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05:56-57.[2017-08-17]. [4]贾海鹏,卢添娇,上官洁琼,潘冠文.温针灸结合中药热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02:189-191.(2016-02-20) [2017-08-17]. [5]郭建斌,李涛,马晓东.针灸结合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70例临床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11:1305-1307.[2017-08-17]. [6]周一敏.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42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5:53.[2017-08-17].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药对是介于中药学和方剂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可分为要对配伍、药对成方和药对组拆三方面的内容。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常用药对【威灵仙葛根】各10g通络祛风、解痉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海桐皮豨签草】10~15g祛风湿,适用于风湿痹病。【附子肉桂】 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温阳祛寒,适用于命门火衰证。主治命门火衰。【附子干姜】3~10g(先煎);2~8g温阳祛寒、温补脾肾,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脾肾阳虚适用。【桂枝附子】5~10g;10g(先煎)温阳固表、温阳化气,适用于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适用于血虚失眠证。【龙骨牡蛎】20~30g镇惊、收敛,适用于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重镇心肝生用;固摄收涩锻用。【磁石珍珠母】各30g,先煎。定惊安神,适用于心悸、少寐病。【旋覆花代赭石】10g(包煎);20~30g(先煎)降逆涤饮,适用于痰饮呕吐、咳嗽气喘病证。【全蝎蜈蚣】6只;3只熄风止痉,适用于各种痉病。研磨吞服, 1.5g/bid,病重者加倍。【地龙僵蚕】各10g抗癫痫、止痛,适用于肝阳挟痰之癫痫、头痛。小儿按年龄适当减少。【川芎露蜂房】10~15g;10g散风止痛,适用于剧烈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仅可治标,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全蝎露蜂房】1.5~3g(煎服)、0.5~1g(吞服);3~10g适用于邪躆脉络、久治不愈之病证。有毒,只宜暂用,不能久服。【僵蚕蝉衣】3~8g;3~6g祛风除疹,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代赭石牛膝】30g(先煎);10~15g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陈皮青皮】10g;5~10g理气健脾,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效果较小。【枳实厚朴】除胀消痞,适用于气滞湿阻之痞满证。效果较大。【香附川楝子】各10g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脘协痛、痛经病。治气分郁滞。【延胡索川楝子】各10g理气、活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之脘腹痛。治气滞血瘀。长于止痛。【柴胡郁金】3~10g;10~15g行气活血,适用于气血瘀滞之协痛、闭经病。长于疏泄。【川楝子路路通】各10g疏肝通络,适用于肝郁之疝气。【槟榔沈香】10g;1~3g(煎服后下)、0.5~1g(研磨冲服)理气降逆,适用于气滞气逆证。药力峻猛。【小茴香沈香】1~3g;后下、3~5g(煎服)、2~3g(吞服研磨)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腹

骨科常用中药

骨科20个备考方剂 1★桃红四物汤 主治:股骨颈、锁骨骨折早期血瘀气滞证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方药: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生地。 2★舒筋活血汤加减 主治:股骨颈骨折中期 功效:和营止痛、接骨续筋 方药:羌活、防风、荆芥、独活、当归、续断、青皮、牛膝、五加皮、杜仲、红花、枳壳。 3★壮筋养血汤 主治:股骨颈骨折后期: 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当归,川芎,白芷,续断,红花,生地,牛膝,牡丹皮,杜仲。 4★田七二龙二仙汤 股骨颈骨折术后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干预 主治:活血通络、续筋接骨 方药:田七、生龙骨、地龙、仙茅、仙灵脾、鹿角胶、龟板胶、牛膝加减。 5★桃核承气汤 主治:股骨颈骨折术前早期兼大便不通者,功效:活血泻热通腑; 方药:芒硝大黄甘草桃仁桂枝 6★补阳还五汤 主治:股骨颈骨折术前早期平素体虚,伤后失血致气血虚损者, 功效:补气活血。 方药:当归赤芍川穹地龙黄芪红花桃仁 7★三仁汤 主治: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见纳差痞满,以湿热为主的患者 功效:清利湿热 方药: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 8★补中益气汤 主治:股骨颈骨折术后以气血两虚为主 功效:补中益气、活血养血 方药: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9★六味地黄丸 主治:股骨颈骨折术后后期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方药: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10★温胆汤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围手术期)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方药: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11★五味消毒饮 主治:疔疮初起痈疡疖肿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方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 12★当归补血汤 主治:血虚发热证 功效:补气生血 方药:黄芪、当归 13★和营止痛汤加减 主治:锁骨骨折瘀血凝滞证, 功效: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方药:当归、赤芍、丹参、川断、牛膝、木瓜、木香、骨碎补、丝瓜络、桑枝。 14★壮筋续骨汤加减 主治:锁骨骨折肝肾不足证 功效: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杜仲、枸杞子、山茱萸、黄芪、骨碎补、断续、当归、丹参、巴戟天。 15★身痛逐淤汤 主治:风湿痹病血瘀气滞证: 功效: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秦艽,桃仁,红花,川芎,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 16★独活寄生汤 主治:风湿痹病寒湿痹阻证: 功效: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人参,当归,干地黄,白芍,川芎,肉桂,茯苓,细辛,防风,秦艽、甘草。 大秦艽汤 /当归拈痛汤 主治:风湿痹病湿热痹阻证: 功效: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或当归拈痛汤加减。 17★大秦艽汤:方药: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甘草,秦艽,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细辛。18★当归拈痛汤: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白术,苍术,当归,人参,甘草,苦参,黄芩,知母,茵陈,猪苓,泽泻; 19★右归丸 主治:风湿痹病肝肾亏虚阳虚证: 功效: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熟地,山药,山萸肉,杜仲,附子,肉桂,枸杞子,鹿角胶,当归,菟丝子等。20★虎潜丸。 主治:风湿痹病肝肾亏虚阴虚证: 功效: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知母,黄柏,熟地,锁阳,龟甲,白芍,陈皮,干姜,虎骨等

中药结合针灸与中药治疗不寐的临床分析

中药结合针灸与中药治疗不寐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28T10:51:58.03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6年7月第7期作者:胡远学1 肖彤2 [导读] 经统计学显示,两组的疗效有着显著的差异,针药结合组的疗效更优于中药组。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卫生院 410215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结合针灸治疗不寐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组和中药组各50例。以10d为一疗程,休息3d,在进行下一疗程,三个疗程后再观察疗效。结果针药结合组50例中,痊愈21例,显效30例,有效4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中药组50例中,痊愈16例,显效23例,有效4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结论经统计学显示,两组的疗效有着显著的差异,针药结合组的疗效更优于中药组。中药结合针灸对治疗不寐有一定的优越性。 【关键字】不寐;针药结合疗法;优越性;局限及对策 1 不寐的简介 不寐俗称为失眠,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如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寐症的发病率也开始逐渐升高,如今失眠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轻者入睡困难,或者只能进入轻睡眠,极易被惊醒,一旦被弄醒就难以再次入睡;严重者可能整夜都不得入眠,还常常伴有头痛、恶心干呕、健忘等症状。患有不寐症的人大多都是由于情志所伤,饮食不当,年迈病后和天生等所致。不寐症可以分为两种,原发性和继发性。 2 临床资料和结果 由于现在患有不寐症的患者越来越多,很多医疗机构都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探讨。除了一些西医疗法,中医治疗也有多种疗法,现根据临床分别按单纯中药组和针药结合组治疗。本文对此两种疗法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找出治疗不寐症较好的疗法,帮助患者早日康复,也进一步促进中医发展。 2.1临床患者资料 在100例不寐患者中,男77例,女23例,年龄为35~81岁。患病时间不等,3个月内12例,三个月~一年26例,一年~五年30例,五年以上32例。失眠主要是因为患有睡眠障碍;出现障碍睡眠的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失眠导致记忆力下降,头晕恶心,精神不振等症状;导致失眠症的因素大多是生活压力大,更年期综合症,或者受到挫折等。 2.2治疗方法 中药组单纯的只采取服用中药来治疗的方法为参考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中对于失眠的治疗。将不寐分成五种类型,分别为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和心虚胆怯型。根据不同类型的患者的真实病状,服用不同的中药和不同程度的用量。 针药结合组除按原中药组采用的传统治疗外,增加针灸治疗,主穴:四神聪,神门;肝郁化火型加肝俞,太冲;痰热内扰型加丰隆,足三里,阴虚火旺型加心俞、太溪;心脾两虚型心俞、脾俞;心虚胆怯型加心俞、胆俞、丘墟。根据辩证选穴,予以补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或针灸并用。 2.3治疗结果 三个疗程后,对患者进行观察和诊断发现,针药结合组的总有效率和中药组没多大明显差异,但是针药结合组的总显效率明显优于中药组。针对重度失眠患者和中度失眠患者,针药结合疗法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药疗法,但对于轻度失眠患者,两种方法并没有显著差异。 此结果说明虽然这两种方法都有助于治疗不寐症,但是针药结合疗法效果更明显些,特别是对于重度和中度失眠患者而言。 3 针药结合疗法的优越性 西医学采用镇静催眠药主要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从而降低兴奋点。然而长期服用此种药品容易导致患者对其产生依赖性,会成瘾,长期以往会产生很多副作用,比如记忆力下降,头晕甚至是老年痴呆等,相对而言,中药取材大多都是动植物的萃取物,药性比较温和,对人体的伤害相对较小,并且能过调节机体全身的作用。 4 针药结合疗法的局限性 4.1中药品种多且复杂,穴位较多且操作手法繁杂 药品种繁多且复杂,如何分清药物的疗效和多种药物混合服用的影响?如何选择有效的增效药物?都是中药选择时的重要问题。并且人体共有720个穴位,医用穴位有402个,所以容易导致针刺时选错穴位,加重病情,针灸的手法也十分繁杂,不易操作。 4.2针药结合疗法中可能存在拮抗作用 根据国内专门学者研究表明,针药结合疗法不一定都可以增强针刺镇痛疗效,有的针药结合后的作用并不明显,甚至有时还会降低疗效。各种中药混合使用或者针药结合后,可能会降低疗效,产生排斥现象。每个患者的症状不同,所以疗效也因人而异,有着一定的差异性。 4.3专业人员缺少,理论知识不够完善 针药结合疗法虽然在近几年被很多医疗机构所采用,也表现出显著的疗效优势,但是关于针药结合疗法的理论知识还不够完善,仍有很多医院对于此方法的了解程度较低,专业医疗机械也不够齐全,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也不够。 5 针对针药结合疗法的不足提出对策 5.1 对策 针药结合疗法虽然对于治疗不寐症和其它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医疗机构应该加大对此疗法的专业研究和探讨力度,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完善理论知识,特别是中药品种及其疗效和人体的穴位研究。明确各类中药和针灸结合治疗后的机体反应,是否会出现排斥现象和副作用。除此之外,医疗机构应该完善医疗器械,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 5.2讨论 如今中药结合针灸治疗不寐的疗法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采用,针药结合疗法也被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之中。但是毕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常用方剂100首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一钱半 (4.59g)(原书未著用量)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 【组成】女贞子(蒸)500g 墨早莲500g 【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生姜7片,乌梅1个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补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 【功用】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7、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10 白术15 云苓12 当归10 川芎10 白芍10 熟地12 炙甘草5 生姜3片大枣5枚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病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乏,气短懒言,心悸,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汨罗市中医院骨伤科建设发展计划 一、总则 1、为指导和加强汨罗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骨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制定本计划。 2、汨罗市中医院骨伤科是以中医药学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体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和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学科,是承担骨伤科疾病诊疗服务的场所。应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院骨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和规模、科室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骨伤科临床诊疗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七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开设独立的骨伤科门诊,并具备处理常见骨伤科急诊的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骨伤科急诊、病房,病房开设两个病区及以上者,可以根据专科病种优势进行二级分科(如创伤、脊柱、关节、筋伤等二级专科)。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设有无障碍通道与辅助检查部门、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相连接,方便轮椅、平车出入,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第八条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急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骨折整复室并配备必要的器材、设备。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中医医院骨伤科病房应设置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病室、抢救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康复治疗室;支持区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值班室、生活辅助用房、污物处理区域。 第九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骨伤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 备小夹板外固定器材、推拿手法床(椅)、艾灸治疗仪、经 络导平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磁 振热治疗仪、激光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小针刀 设备、熏蒸(洗)设备、超声雾化熏洗仪、三维多功能牵 引装置、脊柱牵引床、椎间盘复位机、远红外按摩治疗床、骨质疏松治疗仪、骨科康复设备等仪器设备。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科室情况,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骨伤科诊疗技术分

[重点]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 重点]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正名: 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 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 写红参付红参西洋参: 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 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三七: 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 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干姜: 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 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 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大黄: 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 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山豆根: 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山茨菇: 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千年健: 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 写生川乌付生川乌; 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川芎: 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川牛膝: 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 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天麻: 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 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 : 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 写南星、天南 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 : 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 天葵子。 太子参 : 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 写木香、广木香、云木 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 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 ; 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 : 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 : 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 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 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 戟天。 甘草: 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 : 写炙甘草、 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 : 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 : 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龙胆 : 写龙胆、苦龙胆、龙胆草均付龙胆。 玉竹: 写玉竹、肥玉竹、萎蕤均 付玉竹。 石菖蒲 : 写石菖蒲、菖蒲、干菖蒲均付石菖蒲。 北沙参 : 写北沙参、莱 夏付生半夏 写法夏、法半夏均付法半夏 仙茅: 写仙茅、仙茅根付仙茅。 白及: 写白及付白及 ; 写白及粉付白及粉。 白术: 写白术、于术、焦白术付麸 炒白术。 白芍 : 写白芍、杭白芍、亳芍、白芍药、炒白芍均付炒白芍,写白芍炭 付白芍炭。 白芷 : 写白芷、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禹白芷、祁白芷均付白芷 阳参、北条参、细条参、珊瑚菜均 付北沙参 皮。 生姜皮 : 写生姜皮、姜皮均付生姜 片姜黄 : 写片姜黄、片子姜均付片姜黄 半夏 ; 写姜半夏付姜半夏。写生半

常用中草药方剂

常用中药方剂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荆防败毒散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各30克、甘草15克。 【功用】发散风寒,解表祛湿: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葱豉汤 【组成】葱白(连须)5条、豆豉30克。 【功用】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组成】桑叶8克、菊花6克、薄荷3克、杏仁6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连翘6克、芦根6克。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伤风、感冒初起,咳嗽、头痛、微发热,苔薄,脉浮者。本方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以咳嗽为主者。 银翘散 【组成】银花30克、连翘30克、牛蒡子18克、薄荷18克、荆芥穗12克、豆豉15克、桔梗18克、生甘草15克、竹叶12克,芦根15克。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初起,发热微恶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

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目前常用本方加减治疗风热感冒、“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乙脑”、“流脑”以及腮腺炎等急性传染病初起而具有风热表证者。 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常用本方配伍鱼腥草、黄芩、瓜蒌、贝母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麻疹合并肺炎。清热剂 清气分热剂 白虎汤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9克。【功用】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气分实热证,如高热、烦渴、大汗出、面赤,舌干苔黄,脉洪大或滑数及胃火引起的头痛、身痛、鼻衄等症。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