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践指南(2020完整版)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践指南(2020完整版)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践指南(2020完整版)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践指南(2020完整版)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践指南(2020完整版)

随着对类风湿关节炎(RA)认识的不断加深,近年来RA临床专家诊治指南不断更新。临床上如何实践指南,提高RA诊治水平,使临床诊治更加规范,达标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均成为重要的疾病诊治与管理环节。其中,患者对指南的理解和依从性非常重要,为此,我们联合RA病友会,从患者关切的问题出发,组成RA患者实践指南研究工作组,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相关原则,通过国际规范流程,提出RA患者实践指南推荐意见16条。

指南形成方法

1. 指南发起机构与专家组成员:本指南由广东省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RA病友会发起,指南首席专家为古洁若,首席方法学家为杨克虎。启动时间为2019年1月20日,定稿时间为2020年5月21日。

2. 指南工作组:包括指南指导小组、指南共识专家组、指南秘书组、指南证据评价组和指南外审小组。工作组由多学科(涵盖风湿免疫科、骨科、伦理学及循证医学等学科)专家和病友会成员组成。证据的检索和评价由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GRADE中国中心杨克虎教授团队指导,古洁

若教授团队等专家工作组成员协同完成。所有工作组成员均填写了利益声明表,不存在与本指南直接的经济利益冲突。

3. 指南注册与计划书撰写:本指南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International Practice Guidelines Registry Platform,https://www.docsj.com/doc/ce2303688.html,/)注册(注册号为IPGRP-2018CN047)。本指南的设计与制订遵循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结合国际指南协作网(Guideline International Network,GIN)患者版指南方法学手册,并参考指南研究与评价(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Ⅱ,AGREE Ⅱ)工具和国际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

4. 指南使用者与应用的目标人群:本指南供RA患者及其家属、朋友或照顾者、与RA诊疗和管理相关的医护人员使用。指南推荐意见的应用目标人群为RA患者。

5. 临床问题的遴选和确定:通过系统查阅RA领域已发表的指南、研究论文和系统评价等,对50余位多学科专家及RA患者的面对面访谈,遴选出33个问题,召集RA病友会患者代表填写问题调查问卷,最终按排序遴选出前16个本指南拟解决的问题。

6. 证据的检索:证据评价小组针对最终纳入的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按照人群、干预、对照和结局(Population, Intervention, Comparison and Outcome,PICO)的原则对其进行解构,并根据解构的问题检索:(1)MEDLIN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主要纳入系统评价、Meta 分析和网状Meta分析,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2月;

(2)UpToDate、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主要纳入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流行病学调查等原始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2月;(3)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SIGN)、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和亚太抗风湿病联盟(APLAR)等官方网站,以及MEDLIN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主要检索RA领域相关指南;(4)补充检索Google学术等一些其他网站。

7. 证据的评价与分级:证据评价小组运用系统评价偏倚风险评价工具(A Measurement Tool to Assess systematic Reviews,AMSTAR)对纳入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网状Meta分析进行偏倚风险评价。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Risk of Bias,ROB,针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诊断准确性研究的质量评价工具(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QUADAS-2,针对诊断准确性试验研究)、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针对观察性研究)等对相应

类型的原始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评价过程由两人独立完成,若存在分歧,则共同讨论或咨询第三方解决。使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表1)方法对证据体和推荐意见进行分级。

表1 GRADE证据质量分级与推荐强度分级

注:GRADE为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定及评价

8. 推荐意见的形成:指南工作组基于证据评价小组提供的国内外证据汇总表,同时考虑我国患者的偏好与价值观、干预措施的成本和利弊后,提出了符合我国临床诊疗实践的推荐意见,通过两轮德尔菲推荐意见调查,参考反馈建议,对推荐意见作进一步修改。

9. 指南的更新:计划在3~5年内对本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更新,按照国际指南更新要求的方法进行。

意见1: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RA主要累及关节滑膜、软骨和骨质,关节慢性炎症会导致关节破坏和畸形,甚至残疾,其也可以累及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如皮肤、血管炎、眼部、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等。我国RA患病率为0.2%~0.4%,现症患者逾千万人。

意见2:单纯类风湿因子(RF)阳性不能确诊RA (1A)

RF阳性不能等同于RA。RF是该病的自身抗体之一,约有50%~80%的患者RF呈阳性,但RF阴性亦不能排除RA。RF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其中半定量或定量方法检测的RF阳性对RA的诊断、病情评估及疗效监测有一定意义,但RF并非RA的特异性抗体,其也可以存在于其他许多疾病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及系统性硬化病等其他风湿免疫病。值得注意的是,感染性疾病和部分健康老年人等也可以阳性。根据ACR/EULAR的RA分类诊断标准,RF 检测需要定性、定量和定期复查,并结合关节受累情况、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CPA)的检测结果、关节炎持续时间和急性时相反应物[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进行综合评估,以判断患者罹患RA的可能性。随着病情的变化,RF水平可以波动,甚至转阴,疾病复发会重新出现阳性,即RF与病情变化和药物疗效有密切关系。

意见3:RA有一定遗传倾向(2C)

R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和免疫等方面的因素有关。RA 症状在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差异,即RA的表现存在异质性。RA的一代亲属患病率约为0.6%~1.8%。已发现,RA发病相关的易感基因多达100多个,其中携带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HLA)-DRB1基因者比未携带者发生RA的风险高5~10倍。

理论上RA患者的子代有50%的概率携带RA风险基因,但RA的发生还需要其他因素参与,即使子代携带风险基因也不一定发病,故RA患者不必过多忧虑子代的患病风险。子代如何预防RA发病,至今无专家共识。

意见4:RA患者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检查可预测关节破坏的严重程度(1B)

至今预测RA关节结构破坏的风险因素有多种,如女性患者致残率显著高于男性,吸烟的烟龄越久则关节结构损害会越严重,持续高滴度RF和抗CCP抗体阳性的患者关节破坏进展较快。

ACR和EULAR联盟RA诊疗指南建议,RA患者应定期检测抗CCP 抗体。抗CCP抗体阳性与关节破坏进展密切相关,故强烈推荐RA 患者定期行抗CCP抗体检测,其波动甚至转阴对治疗效果和定期的病情评估、是否达到临床缓解有重要意义。另外,抗CCP抗体的出现可早于RA症状数年,故对RA的发病有预警价值。

意见5:针灸可辅助治疗RA(2D)

慢性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是RA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针灸起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现今已成为治疗慢性疼痛的一种有效辅助治疗方法。研究显示,针灸可能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和免疫调节等作用改善疼痛,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RA患者的关节疼痛,特别是膝、踝和肩关节等部位的疼痛,还可能对ESR、CRP、患者整体疾病评分和关节肿胀/疼痛数目等指标的改善有帮助。经过特定穴位针灸的RA 患者,其疼痛评分、握力、臂力、健康状态评分、生活质量、关节肿胀数目和关节疼痛数目也可能有所改善。建议RA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请中医科和/或针灸科协助诊治。

意见6:RA患者伴焦虑症状可寻求心理干预、药物治疗(2C)

30%~60%的RA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其发生率是健康人群的2倍。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紧张,对自身疾病的过度担忧,有些患者甚至对疾病以外的生活事情也感到焦虑紧张,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甚至会影响药物疗效。因此建议RA伴焦虑症患者遵循以下建议:

(1)焦虑的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RA患者焦虑症状有轻有重,多数与对RA的认知不足有关。对多数轻、中度的焦虑患者,加强对疾病的学习和认知对焦虑症的改善有辅助作用。对重度RA伴焦虑患者,如影响生活自理能力时,建议寻找心理专科医生与风湿免疫科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如试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2)加强RA本身的治疗:建议遵循ACR/EULAR的RA诊疗指南,采用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其中常用的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有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喹和柳氮磺吡啶等。传统药物治疗3~6个月疗效不佳,或存在关节破坏高危因素的患者,可采用靶向治疗。RA靶向治疗药物包括生物制剂和合成靶向药物,前者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白细胞介素-6(IL-6)抑制剂和白细胞介素-17(IL-17)等,后者主要指Janus激酶(JAK)抑制剂。建议患者与医生制定具体治疗方案,并定期评估。上述治疗是改善RA伴焦虑症的基础。

意见7:RA患者伴睡眠障碍可尝试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适当运动(2D)

失眠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若仅在夜间出现这些症状,白天能正常工作不受影响,则不能称之为失眠,而是睡眠紊乱。临床研究发现,60%的RA患者存在睡眠质量下降,但多数患者尚未达到失眠的程度。

RA患者伴睡眠障碍建议采用如下调节措施:

(1)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通过RA的规范治疗,多数患者的睡眠障碍随病情缓解可以改善。对严重失眠的患者,根据入睡困难或是易醒,在医师指导下可选择睡眠限制-睡眠压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其次选择药物治疗,治疗原则:首选非苯二氮?类药物及结合

非药物治疗,尽量减少服药种类,小剂量开始,调整剂量,若经过3个月治疗,还存在上述持续未好转的睡眠紊乱,建议患者与心理科医生和风湿免疫科医生共同评估失眠的程度,讨论治疗方案并定期评估。

(2)运动:适当运动能有效改善RA患者的睡眠障碍。

意见8:RA患者应参加运动锻炼,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2C)

RA患者常因关节疼痛和僵硬等原因减少运动,长期如此易导致关节活动度变小、肌肉无力和萎缩,造成关节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建议RA患者注意适度运动。RA患者运动锻炼方式的具体选择应考虑多种因素,如年龄、体格、既往运动水平、疾病活动状态及是否存在关节结构性损伤等因素。因此在进行某项锻炼前,建议与医生共同讨论锻炼方式,争取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常推荐轻中度锻炼方式,如散步、游泳,尽量避免高强度负重运动及反复高冲击活动,如跑步和打球,并且以运动后不增加疼痛等疾病症状为原则。疾病缓解阶段建议RA患者也适度加强锻炼。常见的运动方式见表2。

表2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运动锻炼方案

意见9:RA患者应戒烟(2C)

吸烟会增加人体活性氧及其他自由基的产生,促进氧化应激反应,诱导促炎细胞、促炎因子及自身抗体的产生。目前,吸烟确定是RA 发生发展的重要风险环境因素。吸烟对RA可能有以下影响:

1.吸烟增加RA发病率:临床研究发现,男性吸烟者的RA发病率是非吸烟者的1.87倍,戒烟1年以上者RA发病率有所下降。女性吸烟者的RA发病率是非吸烟者的1.31倍,且该数值随着吸烟数量×吸烟年限值的增加而增加。

2. 吸烟会加重RA关节结构破坏:吸烟可导致各种促炎因子的分泌加重炎症,促进抗CCP抗体的产生,加重RA患者的关节破坏。

3. 吸烟影响RA药物疗效:吸烟产生的高浓度炎性因子会使生物制剂等药物疗效降低,如吸烟的RA患者对英夫利昔单抗的治疗应答率较非吸烟者下降77%。

意见10:RA患者已停用糖皮质激素,并病情持续缓解半年以上,可考虑生物制剂减量(1B)

目前用于治疗RA的生物制剂有多种类型,统称为生物性DMARDs,主要用于传统DMARDs疗效不佳或不耐受的RA患者,其有效性已获得确证。

根据欧洲、美国和中国RA专家诊治指南,当患者病情处于持续缓解(一般至少持续缓解6个月以上),并已停用或减量糖皮质激素至小剂量(一般为泼尼松<7.5 mg/d;甲泼尼龙<6 mg/d),继续维持传统DMARDs治疗的前提下,可考虑生物性DMARDs减量或停药。

减量方式可采用下列2种:(1)延长生物制剂用药间隔:如原本每隔7 d正常剂量治疗1次,改为每隔10 d或14 d治疗,在维持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的情况下,继续延长用药间隔。(2)减少每次生物制剂治疗剂量:维持正常治疗周期,但减少每次治疗剂量,如依那西普50 mg每周1次改为25 mg每周1次。

注意后续仍有疾病复发活动的可能性,需定期监测,及时发现病情活动并更改治疗方案。

意见11:甲氨蝶呤在妊娠期、哺乳期禁用,停用3个月以上可备孕(1C)

意见12:来氟米特在妊娠期、哺乳期禁用,血中未检测到该药浓度时可备孕(1C)

目前推荐所有RA患者尽早行DMARDs治疗,首选甲氨蝶呤,来氟米特也应用较多。但应注意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禁用于妊娠期、哺乳期;用药前及用药期间应避孕。

1. 甲氨蝶呤通过免疫调节达到控制滑膜炎及预防关节破坏的目的。研究已证实,甲氨蝶呤有一定的胚胎毒性和致畸性。考虑近期生育的RA患者,应咨询医生调整药物,至少停用甲氨蝶呤3个月后再备孕。

甲氨蝶呤药物使用注意事项:(1)用法:大多数患者为每周1次(避免误用为每日1次,导致药物过量而中毒)。(2)甲氨蝶呤治疗期间可适当补充叶酸(可考虑每周 5 mg)以减少胃肠道副作用、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3)因甲氨蝶呤、酒精均有肝毒性风险,不建议同时饮用含酒精饮料。

2. 来氟米特通过抑制细胞中二氢乳清酸脱氢酶发挥作用。动物研究证明,来氟米特有胚胎毒性和致畸性。故强烈建议妊娠期和哺乳期禁用来氟米特。

建议:(1)对计划妊娠的女性除了停药,还应确认血中未检测到该药浓度。因来氟米特存在肝肠循环代谢特性,患者停药2年后血中仍可能检测到来氟米特(2年内服用来氟米特的女性建议检测药物浓度)。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考来烯胺加快来氟米特的排泄。(2)若服用来氟米特期间意外怀孕,应立即停药,咨询医生更改治疗方

案,并服用考来烯胺清除药物,并定期产前检查,密切关注胎儿发育情况。

RA处于活动期的孕妇,发生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概率亦较大。

意见13:RA患者应补充钙、维生素D及双磷酸盐药物预防和/或治疗骨质疏松(1C)

研究发现,RA患者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这可能缘于RA疾病炎症、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疾病所致生活方式改变(如户外活动减少,饮食结构改变)等。RA患者跌倒风险也相应升高。防治骨质疏松至关重要。

建议:(1)定期评估骨质疏松的风险:包括RA病情的评价,药物因素如糖皮质激素,以及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评估骨折风险等(FRAX 测量工具可浏览https://www.docsj.com/doc/ce2303688.html,/FRAX)。(2)遵循RA达标治疗目的,尽可能控制疾病炎症以减少骨质疏松风险因素。(3)适当补充钙及维生素D,尤其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碳酸钙及含钙量较高的食物如牛奶和虾皮等应适当补充。有证据提示,补充钙和维生素D 6个月以上,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可得到改善。(4)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双膦酸盐是预防、治疗RA引起的骨质疏松的药物之一,能抑制RA患者骨吸收,从而降低RA患者椎体和非椎体骨质疏松、骨折及跌倒的发生率。

意见14:病情稳定的RA患者行彩色超声检查关节滑膜炎可预测疾病复发(2C)

目前已证明RA通过治疗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后),可延缓疾病进展和关节破坏,降低致残率。但仍有部分患者未在稳定期坚持监测和治疗,导致疾病复发。研究提示(压力过大、过度劳累及合并感染等非RA本身疾病情况不在本次讨论之列),RA缓解期患者存在以下疾病复发风险因素时,应寻找医师制订维持期诊治方案:(1)RA缓解期药物减量或停药:约有50%的患者在2年内会出现病情复发。(2)ACPA抗体持续阳性:ACPA是一类自身抗体,临床上常检测的是抗CCP抗体。研究显示,ACPA阳性者相较于阴性者,随访期间发生病情复发的风险明显升高。(3)超声检查提示关节亚临床炎症(轻度滑膜炎):部分患者无关节炎症状或体征,但多普勒超声/灰阶超声检查发现滑膜炎征象。临床研究提示,这部分患者复发率较高。

需注意,患者存在上述RA复发风险因素并不足以预示病情复发。但若存在1个以上风险因素提示复发风险增加。因此关于减药或停药,后续随访仍需与医生进一步沟通。

意见15:RA患者应重视肝损伤的预防、监测和治疗(2C)

RA患者常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甚至联用多种药物。药物性肝损伤是常见不良反应之一。患者应注意是否出现肝损伤的征象,如心神

不安、皮疹、低烧、胃口差、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小便黄赤、皮肤瘙痒和皮肤发黄等。治疗RA的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表现多样,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检查才发现肝转氨酶升高,极少数出现严重肝损伤。

服药期间,RA患者的肝损伤除药物引起外,疾病本身亦可导致肝损伤。为避免叠加药物性肝损伤造成的不良后果,应注意:(1)识别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包括饮酒、老年人、女性、肥胖、合用其他肝毒性药物以及已存在肝脏疾病,上述因素中有部分可以控制。(2)用药前:评估肝脏情况,包括实验室检测肝功能、肝脏彩超。筛查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3)用药期间:建议戒酒,定期复查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需定期复查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和/或乙型肝炎病毒定量,必要时行抗病毒治疗。服用甲氨蝶呤者可补充叶酸。若出现上述表现,应立即停用肝损伤药物,及时就诊。(4)停药后:持续监测肝损伤发生征象,停药后仍有慢性肝损伤的可能。

意见16:RA患者参加病友会将获益良多(1C)

RA是一种慢性疾病,需长期药物治疗及疾病管理。患者对RA的认知会影响疾病的治疗与预后。目前大部分RA患者缺乏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及就诊复诊等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病友会作为一种集专科医师、多学科医师、护士、患者及家属、社工/志愿者为一体的综合干预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

RA健康教育,不仅提升患者对疾病防治的科学认知,同时影响、动员周围人群共同维护和促进患者健康,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目前RA病友会主要以疾病健康讲座、座谈会和医患联谊等内容为主,受到患者及家属的欢迎。

研究提示,参加健康教育的RA患者疼痛评分、伤残指数、关节肿胀数目、患者整体疾病评分、心理状态和抑郁评分等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建议RA患者长期、定期参加病友会活动,以获得更好的病情控制与缓解,进一步改善预后。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docx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 年4 月1 日出版的《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上次更新该指南是2010年。

●推荐意见1: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与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 ●推荐意见2:建议临床医师根据R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恰当选 用X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2B) ●推荐意见3:R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与随访(1A)。RA的治疗 目标是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B) ●推荐意见4:对RA治疗未达标者,建议每1~3个月对其疾病活动度监测1次(2B); 对初始治疗和中/高疾病活动者,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2B);对治疗已达标者,建议其监测频率为每3~6个月1次(2B) ●推荐意见5:R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关节疼痛、肿胀数量,ESR、CRP、RF及 抗环瓜氨酸蛋白抗体(ACPA)的数值等实验室指标(1B)。同时要考虑关节外受累情况;此外还应注意监测RA的常见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1B)●推荐意见6: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推荐首选甲氨 蝶呤单用(1A)。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1B) 欧美15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甲氨蝶呤平均使用率达到83%,远高于其他药物,但我国甲氨蝶呤的使用率仅为55.9%。队列研究显示,RA患者诊断第1年内传统合成DMARDs药物的累积使用量越大,关节置换时间越迟;早使用1个月,外科手术的风险相应降低 2%~3%[50]。甲氨蝶呤是RA治疗的锚定药[51]。一般情况下,2/3的RA患者单用甲氨蝶呤,或与其他传统合成DMARDs联用,即可达到治疗目标[21,51]。 ●推荐意见7:单一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未达标时,建议联合另一种或两种传统合成 DMARDs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 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靶向合成DMARDs进行治疗(2B)●推荐意见8:中/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建议传统合成DMARDs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以快速控制症状(2B)。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不推荐单用或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1A) ●推荐意见9:RA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DMARDs或靶向合成DMARDs治疗达标后, 可考虑对其逐渐减量,减量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谨防复发(2C)。在减量过程中,如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 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 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1.骨关节炎 多见于中、老年人,起病过程大多缓慢。手、膝、髋及脊柱关节易受累,而掌指、腕及其他关节较少受累。病情通常随活动而加重或因休息而减轻。晨僵时间多小于半小时。膝关节可触及摩擦感。不伴有皮下结节及血管炎等关节外表现。类风湿因子多为阴性,少数老年患者可有低滴度阳性。 2.银屑病关节炎 银屑病关节炎的多关节炎型和类风湿关节炎很相似。但本病患者有特征性银屑疹或指甲病变,或伴有银屑病家族史。常累及远端指间关节,早期多为非对称性分布,血清类风湿因子等抗体为阴性。 4.系统性红斑狼疮 本病患者在病程早期可出现双手或腕关节的关节炎表现,但患者常伴有发热、疲乏、口腔溃疡、皮疹、血细胞减少、蛋白尿或抗核抗体阳性等狼疮特异性、多系统表现,而关节炎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程度轻,不出现关节畸形。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多种自身抗体。 5.反应性关节炎

本病起病急,发病前常有肠道或泌尿道感染史。以大关节(尤其下肢关节)非对称性受累为主,一般无对称性手指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等小关节受累。可伴有眼炎、尿道炎、龟头炎及发热等,HLA-B27可呈阳性而类风湿因子阴性,患者可出现非对称性骶髂关节炎的X线改变。 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减轻关节炎症反应,抑制病变发展及不可逆骨质破坏,尽可能保护关节和肌肉的功能,最终达到病情完全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的目标。 舒康抑菌液治疗有效措施之一 目前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上,已经有几种生物制剂被批准上市,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尤其在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舒康抑菌液配合按摩治疗 1、舒康抑菌液系中医传统按摩专用洗液。在需按摩关节部位以舒康抑菌液喷、涂、浸、洗,然后再进行按摩、搓、揉,是中医的常用方法。 2、旺草舒康抑菌液系洛阳旺草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大胡蜂、皂荚等原料,用古法浸泡、精馏、浓缩而制成。充分继承并发扬了传统工艺,为专业按摩和家庭自我按摩提供了便利。 具体使用方法: 自我按摩或按摩师:先把产品喷到患者关节痛处,然后用手搓揉至皮肤发热,时间不少于20秒,这样重复2至3次。一天使用次数不少于5次。切记用后不要马上冲洗,尽可能让洗液长时间停留在皮肤上(不少于30分钟),以使皮肤得到充分浸润。据中医圣典《黄帝内经》记载,传统医骨奇法中最为有效的手段为水溶透皮术,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风湿性关节炎区别

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血管炎病变累及全身各个器官,故本病又称为类风湿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从病理改变的角度来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以后可波及到关节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键),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全身性表现除关节病变外,还有发热、疲乏无力、心包炎、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广义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关节部位的炎症病变外,还包括全身的广泛性病变。 类风湿的概念须与风湿相区别。在19世纪中叶之前,人们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随着科技医疗发展,人们对类风湿也认识得越来越清楚。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病名是1858年由英国医生加罗德首先使用的。1896年舍费尔和雷蒙将该病定为独立的疾病,

同年斯蒂尔对儿童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了详细的描述。1931年塞西尔等人发现类风湿病人血清与链球菌的凝集率很高,1940年瓦勒发现类风湿因子。1945年卡维尔蒂、1961年斯勒芬分别提出类风湿发病机理的自身变态反应理论,并得到确定。1941年美国正式使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名。目前,除中、英、美三国使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名外,法国、比利时、荷兰称之为慢性进展性多关节炎;德国、捷克和罗马尼亚等称之为原发性慢性多关节炎;前苏联称之为传染性非特异性多关节炎;日本则称之为慢性关节风湿症。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及其分类】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目前通常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的诊断标准: (1)晨僵持续至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 (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5)有皮下结节;(6)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凡符合上述7项者为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符合上述4项者为肯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符合上述3项者为可能的类风湿性关节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主要表现为周围对称性的多关节慢性炎症性的疾病,可伴有关节外的系统性损害。其病理为关节的滑膜炎,当累及软骨和骨质时出现关节畸形。患者血清中出现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病。 (一)病因 病因尚不明。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感染因子如支原体、分支杆菌、肠道细菌、EB病毒、HTLV I和其他逆转录病毒都曾被怀疑为引起本病的病原体,但均未找到确证。 2.易感性本病的易感性是与遗传基础即Ⅱ类HLA有关。 (二)发病机制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及延绵不愈是病原体和遗传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以下假设可说明两者间的相互作用:①HLA可以作为某些病原体的受体;②病原体的抗原片段与HLA分子的氨基酸进行结合;③分子模拟作用,即与疾病相关的HLA分子和病原体具有相似结构的基因片段,如HLA DR4某些亚型与EB病毒壳抗原(gP110)间则有一段相同的氨基酸,使抗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转为对其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当抗原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巨噬细胞或巨噬样细胞所吞噬,经消化、浓缩后与其细胞膜的HLA DR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若此复合物被其T细胞的受体所识别,则该辅助淋巴细胞被活化,引起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包括激活B淋巴细胞,使其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其中有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类风湿因子是免疫球蛋白IgGFc端的抗体,它与自身的IgG相结合,故又是一个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和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造成关节局部和关节外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病理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在急性期滑膜表现为渗出性和细胞浸润性,滑膜下层有小血管扩,皮细胞肿胀,细胞间隙的增大,间质有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当病变进入慢性时期,滑膜变得肥厚,形成许多绒毛样突起,突向关节腔或侵入到软骨和软骨下的骨质。这种绒毛在显微镜下呈现其滑膜细胞层由原来的1~3层增生到5~10层或更多,其部分为具有免疫活性的A型滑膜细胞,有巨噬细胞样功能。滑膜下层有大量淋巴细胞,呈弥散状分布或聚集成结节状,如同淋巴滤泡。其部分为CD4(+)T淋巴细胞,其次为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另外尚出现新生血管和大量被激活的纤维母样细胞以及随后形成的纤维组织。 绒毛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它又名血管翳,是造成关节破坏、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血管炎可发生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外的任何组织。它累及中、小动脉和(或)静脉,管壁有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素沉着,膜有增生导致血管腔的狭窄或堵塞,类风湿结节性血管炎的一种表现,常见于关节伸侧受压部位的皮下组织,但也见于肺。结节中心为纤维素样坏死组织,周围有上皮样细胞浸润,排列成环状,外被以肉芽组织。肉芽组织间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四)临床表现(重要考点)本病发病年龄自20岁至60岁,以45岁左右为最常见。女性患者约2~3倍于男性。 大部分患者起病缓,在出现明显关节症状前有一段乏力、全身不适、发热、纳差等症状。1.关节表现 (1)晨僵病变的关节在静止不动后出现较长时间(半至数小时)的僵硬,如胶粘着样的感觉。出现在95%以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晨僵持续时间和关节炎症的程度成正比,它常被作为观察本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其他病因的关节炎也可出现晨僵,但不如本病明显。(重要名词解释) (2)痛与压痛关节痛往往是最早的关节症状,最常出现的部位为腕、掌指关节近端指关节,其次是足趾、膝、踝、肘、髋等关节。多呈对称性、持续性但时轻时重疼痛的关节往往伴有压痛。 (3)关节肿多因关节腔积液或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引起。病程较长者可因滑膜慢性炎症后的肥厚而引凡受累的关节均可肿,常见的部位为腕、掌指、近指、膝关节,亦多对称性。(4)关节畸形多见于较晚期患者。因滑膜炎的绒毛破坏了软骨和软骨下的骨质造成关节纤维性或骨性强直的畸形,又因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受损使关节不能保持在正常位置,出现手指关节的半脱位如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等。关节周围肌肉的萎缩痉挛则使畸形更为加重。 (5)关节功能障碍关节痛肿和畸形造成了关节的活动障碍。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护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护理 案例编号:101037 知识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生物制剂的用药护理;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护理; 关节保护和功能锻炼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炎急性期护理;生物制剂用药护理;关节功能锻炼 龚某,女性,68岁,初中文化,农民,因“反复四肢关节肿痛10年,加重1月”入院,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肿痛不适,自行服用中药治疗(具体药名不详),一周后症状缓解。此后关节肿痛反复发作,并逐渐累及双腕关节、双肩关节、双踝关节及双膝关节,症状发作时关节活动受限,有晨僵,持续时间大于1小时,当地医院间断使用激素和中药治疗,症状仍反复,并出现关节变形。1月前患者自觉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双腕关节、双肩关节、双踝关节及双膝关节肿痛加重,而来我院门诊就诊,医嘱予强的松、来氟米特及白芍总苷治疗后效果欠佳,同时出现胃纳减退。 体格检查:T37.0℃,P80次/分,R18次/分,BP130/74mmHg。神志清楚,精神软弱,消瘦,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双腕关节、右手2~4掌指关节、左手2~3掌指关节、双手1~4近端指间关节、双踝、双膝关节均有肿胀压痛,双肩关节有压痛,余关节无肿胀压痛,双腕关节、双肘关节强直,双手尺侧偏斜,双手指呈“天鹅颈样畸形”,左肘关节伸侧可及1.5cm×1.5 cm皮下结节。 辅助检查:门诊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3×109/L,红细胞计数3.14×1012/L,血小板计数358×109/L,血红蛋白92g/l;血沉144mm/h;抗CCP抗体>200.0U/mL;类风湿因子668IU/L;IgG23.70 g/l,IgA5.15.g/l,IgM6.03g/l ;超敏CRP 17.4g/ ml。双手X线检查报告:双腕关节间隙模糊,部分融合,掌指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尪痹(TCD 编码:BNV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M06.991)。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 年A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湿痹阻证 寒湿痹阻证 湿热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气血两虚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4-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尪痹(TCD 编码为:BNV070)和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M06.991)的患者。 2. 患者已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3)ESR、CRP、RF、IgA、IgG、IgM,C3、C4、CH50 (4)AKA、APF、CCP (5)抗核抗体谱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最新指南(ACR 2002)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最新指南(2002年版) 美国风湿病学会发布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对称性、侵蚀性滑膜炎为特征,有些患者还有关节外受累的表现。RA的治疗指南和药物治疗监测始于1996年。200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 ACR遵循循证医学,结合RA治疗的进展,对1996版的RA治疗指南作了更新。2002版的RA治疗指南包括治疗目标、起始评估、疾病活动评估、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各级医师在RA治疗中所承担的责任以及费用考虑等多方面内容,现摘译如下。 RA的治疗目标 图1.RA治疗示意图。粗线框代表治疗过程的关键点。MTX反应欠佳指MTX不能耐受,剂量加大至25mg/周仍疗效不满意,或者有药物禁忌证。DMARDs:缓解病情抗风湿药,NSAIDs: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RA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防止和控制关节破坏,阻止功能丧失及减少疼痛。图1总结了RA治疗的途径。治疗开始时要向病人进行有关疾病的教育,为控制症状,可适当选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NSAIDs 、关节注射糖皮质激素、并用或单用小剂量泼尼松。大多数新近诊断为RA的病人应该在明确诊断3个月内开始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 DMARDs治疗。RA常用的DMARDs见表2。

因为DMARDs作用主要是改善病情,而并非治愈RA,所以RA的治疗将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患者应该定期随诊,评估疾病活动情况以及治疗效果。在使用DMARDs治疗期间出现病情反复发作、不可接受的疾病活动 如在接受最大强度的治疗方案3个月后病情仍进行性发展 、或关节进行性的破坏,则须考虑对原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如果病情活动仅限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关节,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可能有效。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须尽早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可在短期内加大剂量。终末期关节破坏导致的难以忍受的关节疼痛或由于关节解剖结构显著改变而导致的功能受限,可行外科整形手术治疗。 经过足疗程单独或联合使用DMARDs治疗后病情仍在进展,提示病情顽固。RA最终治疗目标是达到病情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的定义如下:①炎症性关节痛消失 并非机械性关节痛 ;②无晨僵;③无疲劳;④关节检查中未发现滑膜炎;⑤影像学资料不提示骨关节进行性破坏;⑥血沉 ESR 及C-反应蛋白 CRP 水平正常。如病情不能完全缓解,则应控制疾病的活动性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关节疼痛、维持从事日常活动的能力和改善生活质量。缓解疼痛的治疗中要避免麻醉性止痛药物的依赖。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的编制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的编制 摘要:目的是编制评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的编制,从生活质量概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及类风湿关节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几个方面大致介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问题。叙述了编制量表的过程及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生活质量;量表 一、生活质量概述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有的学者将其也译为生存质量、生命质量等。“生活质量”早期时是被归类于社会指标,它是专门用来指对社会及其环境的一些主观感受,如对家庭、工作、环境等生活各个方面的感受。生活质量的研究起源于30年代的美国, 成长于50、60年代, 70年代末医学领域广泛开展了生存质量的研究工作, 并逐渐形成一个研究热潮。Levi认为生活质量是对个体或群体所感受到的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良好的适应状态的一种综合测量(Levi L,1997)。沃克(S. R. Walker,2005)认为:生活质量是一个包括生理、心理特征及其受限程度的广泛概念。它描述了个人的执行功能及从中获取满足的能力。生活质量一般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状态,并且包括生活满意度和幸福度。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一直试图对“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的概念进行定义。1993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生活质量研究中心的专家在总结各国(20 多个国家)生活质量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活质量的定义是:生活在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其生活目标、期望、标准和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主观体验(WHOQOL Group,1994)。这是一个涵盖面广泛的概念,与个体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程度、社会关系、个人信仰和周围环境中的显著特征有着复杂的相关关系(都元涛、方积乾,2000)。生活质量既与生活的客观物质条件有关,也与对生活的主观满意程度有关。 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完全适用于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患者生活质量的量表,国外有不少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在风湿病领域目前最常用的和公认的量表有SF-36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诺丁汉健康量表(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 、质量量表(quality of well being, QWB) 、Lee功能清单、HAQ和MHAQ (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AIMS (arthritis impact measurement scales) 、MHIQ (McMaster health index questionnaire) 、PET (problem elicitation technique, 改良的MACTAR) 等(Ortiz Z, Shea B, Dieguez MG, etal.1999)。前3个量表为普通生存质量量表, 后4个量表则为关节炎专用量表。但由于不同国家间存在文化背景、宗教影响、经济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外的量表并不适合直接应用到我国患者身上。 姜林娣等采用专题小组访谈方式及借鉴国外建立量表的经验制定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命质量量表。该量表包括4个亚量表即: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和健康自我认识。选择50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进行量表的分析, 结果显示该量表适应于成年人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 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和真实性(姜林娣、季建林等,1999)。它是建立中国人类风湿关节炎生命质量量表的一次尝试, 有待以后工作的检验和完善。杨志豪等以RA生活质量量表作为测量工具, 对96例病例进行了随机对照临床实验, 结果显示蠲痹活络方治疗组, 治疗前后生理、心理、社会、健康自我认识和总体生活质量, 均有明显改善(杨志豪、蔡培勇,2001)。施文等采用SF-36 量表(中文版) 对患者服药前后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进行评估, 该评估包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完整版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 年 4?月 1 日出版的《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上次更新该指南是2010年。 推荐意见1: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 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与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 推荐意见2:建议临床医师根据R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恰当选用X 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2B) 推荐意见3:R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与随访(1A)。RA的治疗目标是达 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B) 推荐意见4:对RA治疗未达标者,建议每1~3个月对其疾病活动度监测1次(2B);对初始 治疗和中/高疾病活动者,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2B);对治疗已达标者,建议其监测频率为每3~6个月1次(2B) 推荐意见5:R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关节疼痛、肿胀数量,ESR、CRP、RF及抗环瓜氨 酸蛋白抗体(ACPA)的数值等实验室指标(1B)。同时要考虑关节外受累情况;此外还应注意监测RA的常见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1B) 推荐意见6: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推荐首选甲氨蝶呤单用 (1A)。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1B) 欧美15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甲氨蝶呤平均使用率达到 83%,远高于其他药物,但我国甲氨蝶呤的 使用率仅为 %。队列研究显示,RA患者诊断第1年内传统合成DMARDs药物的累积使用量越大, 关节置换时间越迟;早使用1个月,外科手术的风险相应降低2%~3%[50]。甲氨蝶呤是RA治疗的 锚定药[51]。一般情况下,2/3的RA患者单用甲氨蝶呤,或与其他传统合成DMARDs联用,即可 达到治疗目标[21,51]。 推荐意见7:单一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未达标时,建议联合另一种或两种传统合成DMARDs 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进行治疗(2B);或一 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靶向合成DMARDs进行治疗(2B) 推荐意见8:中/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建议传统合成DMARDs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快速控 制症状(2B)。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不推荐单用或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1A) 推荐意见9:RA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DMARDs或靶向合成DMARDs治疗达标后,可考虑对其逐 渐减量,减量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谨防复发(2C)。在减量过程中,如RA患者处于持续临床 缓解状态1年以上,临床医师和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讨论是否停用(2C)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尪痹(TCD 编码:BNV070)。西医诊断:第一 。 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ZY/) 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 年A 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 。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风 湿痹阻证 寒湿痹阻证 湿热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气血两虚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 。 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14-2008)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尪痹(TCD 编码为:BNV070)和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 )的患者。 2. 患者已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3)ESR、CRP、RF、IgA、IgG、IgM,C3、C4、CH50 (4)AKA、APF、CCP (5)抗核抗体谱 (6)心电图 (7)双手、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组织非特异性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抗心磷脂抗体、HLA-B27、电解质、肌酶谱、血脂、血尿酸、乙肝五项、抗结核抗体、尿沉渣分析、大便潜血、主要受累关节X线片、心脏彩超、腹部超声、骨密度、CT、MRI、关节超声以及其他合并系统损害的相关检查等。 (八)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类风湿性关节炎习题讲解

类风湿性关节炎习题讲解

项目五任务七风湿病(1)类风湿关节炎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关于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说法欠妥者是 A.疼痛的关节均可有肿胀和压痛 B.关节腔有积液 c.滑膜可肥厚 D.关节晚期以活动受限为主 E.关节晚期出现活动受限、功能丧失 2.下列关于风湿性疾病关节疼痛的描述错误的是 A.多为缓慢起病 B.类风湿所致的膝关节痛活动后减轻 c.滑膜肥厚不会导致疼痛 D.类风湿关节炎多影响近端指间关节 3.慢性关节疼痛的处理措施不正确的描述是 A.急性期不应卧床休息 B.保持关节的功能位 c.合理应用非药物止痛措施 D.创造舒适环境 E.遵医嘱用药 4.风湿性疾病多系统损害中发生率最高的是

A.肾脏 B.关节 C.心血管 D.肺和胸膜 E.皮肤 5.风湿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 A.关节痛 B.肌肉痛 C.软组织痛D.神经痛 E.关节致残 6.下列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疾病是 A.心肌病 B.心包炎 C.风湿热 D.支气管哮喘 E.类风湿性关节炎 7.属于风湿热关节痛特点的是 A.固定于少数关节 B.游走性关节疼痛c.活动后减轻 D.活动后缓解 E.常致关节畸形 8.风湿性疾病关节疼痛致躯体活动障碍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是 A.绝对卧床休息 B.急性期限制活动c.缓解期限制活动 D.活动量越大效果越好 E.关节应保持在伸展位 9.风湿性疾病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 A.自杀 B.悲观 c.躁狂 D.抑郁E.焦虑

10.不符合风湿性疾病共同特点的是 A.慢性起病 B.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 c.同一疾病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不大 D.病变可累及多个系统 E.对治疗的个体反应差异较大 11.类风湿关节痛的部位理 A.多累及少数或单一关节 B.影响指近端关节,多对称分布 c.影响指近端关节,多不对称分布 D.影响指远端关节,多对称分布 E.影响指远端关节,多不对称分布 12.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处理,错误的是 A注意姿势,减轻疼痛 B预防褥疮C保持关节功能位 D禁止病变关节活动 E使用支架,避免关节畸形 13.下列哪项不是类风湿关节炎表现的症状 A以小关节为主 B呈对称性 C晨僵 D.急性期关节明显肿胀 E.后期关节无畸形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年4 月1日出版的《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上次更新该指南是2010年。

推荐意见1 : RA 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 (1A )。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 发布的RA 分类标 准与2010年ACR/EULA 既布的RA 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 ) 床丧现、实骚莹检巻、影爍学检查提不町绘九类凤湿抉韦炎 注承生猶方武的调整. 包桔桂烟*摊制怵輕. 會理炊食和适当运动? 2010SF ACR/ElllAli 由/离欢病佰或度 弟老朕用小捫詁 短疗程能皮质激 盍和/或詈MID 站 单用来軌光特或 ?*??? 2种或址种恂统舍成 € 抨他打 堆將观有忙疗,麻 DMARDs 联用 X. ____________ _______ -J 达标 > 弘^个月监测1枕 k _ _ _J 疗做评佶. 疗效评佔’治 疔达标& 厠创剂DMARDs 或靶向舍床 生剧制捌D 鼎R 血威翳向 舍戎DMARD 営逐淅减量* 产密监連,谨肪蔑发 符合 符合 诊断芙风陵关D 炎 酊氨嫌吟无象忌 单同甲氟螟吟 13个月监攏1机 否(特别是存崔預护不良闵素} 是 否 是 1种桂统存成WARM"种环物 制剂DM 杠D 皆威1种毎嫌合Jft DKARD 屛童向合咸观ARM 餵持现有治疔,毎 3"个月监测】次 轨用另一种怦用申L 嗣不同的生勒制刑 DtfARD 営或矍鬥舍域DMARD M 厅达标= F _ _片 耨者赴于持线检床 缓脾 状壶1年以上 DMARDi'

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区别

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区别 全网发布:2014-07-26 23:29 发表者:孙炜 10738人已访问 骨关节炎:骨关节炎发展缓慢,可持续数年,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中10%的患者有明显症状。症状常见关节疼痛、发热、肿胀、活动受限,晨起关节僵直比较明显,但持续时间短,少于20分钟。骨关节炎通常只影响某些关节,如手、髋关节、膝关节和脊椎,若发生外伤,则可影响至腕关节、肘关节或踝关节。 类风湿关节炎:通常发病于25-50岁之间,可以突然发生,从双侧小关节开始,导致关节发红、发热、肿胀,晨起关节僵直且持续时间长,可达几个小时。类风湿关节炎往往累及多个关节,包括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经常导致疲劳和体重下降。 骨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都是慢性关节疾病全身性疾病,大小关节均可受累,但二者仍有本质上的不同,必须加以区别。 1、类风湿关节炎以中年女性多发,而骨关节炎以50岁以后多发。 2、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变为滑膜炎,而骨关节炎主要为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和骨质增生。 3、类风湿关节炎累及近端指间关节,而骨关节炎主要累及膝、髋、脊柱及远端指关节。 4、类风湿性关节炎呈持续性、对称性和进行性关节炎,不经治疗很少自行缓解;骨关节炎是非对称性关节炎,其病程长、致残率高。 5、类风湿关节炎有类风湿结节,骨关节炎常见赫伯登结节、布夏尔结节。 6、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晨僵可达1小时以上,骨关节炎患者的晨僵持续时间不足半小时。 7、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率达75%,骨关节炎患者的类风湿因子呈阴性。 骨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区别 全网发布:2011-06-23 22:11 发表者:王逢贤 6312人已访问 骨关节炎(OA)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区别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骨关节炎和类风关的病人,在患病早期,存在一些类似点,然而其病理、症状、治疗、预后均明显不同,总结一下: 1、两者的发病机制不同:骨性关节炎是软骨退行性变(原发或继发),类风湿关节炎则是一种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2、病理不同:骨性关节炎主要病变在软骨,出现软骨退行性变,继发性滑膜炎,骨质增生形成骨赘,较重时引起软骨下骨囊性变、破坏;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病变在滑膜,滑膜形成的血管翳逐渐侵蚀到软骨及骨组织引起骨破坏。

风湿性多肌痛诊疗指南

风湿性多肌痛诊疗指南 【概述】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 PMR)多发于老年人,以近端肌群(肩胛带肌、骨盆带肌)和颈肌疼痛和僵硬为主要特征,伴血沉显著增快和非特异性全身症状。本病病因不明。一般为良性过程,,且与增龄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发病渐增多,50岁之前患本病者甚少。女性较男性多2-3倍。有家族聚集发病现象。我国PMR并不少见。 【临床表现】 1症状与体征 (1)一般症状发病前一般状况良好,可突然起病,晨间醒来出现肩背或全身酸痛、不适、低热、乏力等症;亦可隐袭起病,历时数周或数月,且多伴有体重减轻等。 (2)典型症状颈肌、肩肌及髋部肌肉僵痛,可单侧或双侧,亦可局限于某一肌群。严重者不能起床,上肢抬举受限,下肢不能抬举,不能下蹲,上下楼梯困难等。但这些症状与多发性肌炎不同,活动困难并非真正肌肉无力,而是肌肉酸痛所致。有些病变也可累及肢带肌肌腱附着部,有些也可出现腕及指间关节疼痛和水肿,甚致出现胸锁、肩、膝或髋关节的一过性滑膜炎。 2辅助检查: (1)可有轻至中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血沉显著增快( >50mm/hr魏氏法);C-反应蛋白增高,且与病情活动性相一致。(3)肝酶可轻度升高,但反映横纹肌炎症的血清肌酶多在正常限内。 (4)肌电图和肌活检无炎性肌病的依据。 (5)抗核抗体和其它自身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通常均为阴性。 (6)肩、膝或髋关节可有少量滑膜腔积液,为非特异性炎症性反应。

【诊断要点】 老年人有不明原因发热,血沉增忆和不能解释的中度贫血,并伴举臂、穿衣、下蹲及起立困难以在排除肿瘤等其他疾病后要考虑风湿性多肌痛。 1 诊断标准: 可根据下述6条临床特征作出诊断: (1)发病年龄≥50岁。 (2)颈部、肩胛部及骨盆部肌肉僵痛,至少两处,并伴晨僵,持续四周或以上(3)血沉≥50mm/hr(魏氏法)。 (4)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阴性。 (5)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15mg/日)治疗反应甚佳。 (6)须除外继发性多肌痛症。 2 鉴别诊断: (1)巨细胞动脉炎(GCA):风湿性多肌痛与巨细胞动脉炎关系密切,在风湿性多肌痛中对出现下列情况应注意除外合并巨细胞动脉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颞动脉暴张、波动增强或减弱并伴有触痛;伴有头皮痛、头痛或视觉异常等,均需进一步作颞动脉超声、血管造影或颞动脉活检等。 (2)类风湿关节炎:持续性对称性小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常有类风湿因子阳性。而风湿性多肌痛虽可有关节肿胀,但无持续性小关节滑膜炎,无关节破坏性病变和无类风湿结节,通常类风湿因子阴性。 (3)多发性肌炎:该病肌无力更为突出,伴肌萎缩、血清肌酶活性升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为肌炎表现者。而风湿性多肌痛肌酶、肌电图和肌活检正常,肌痛甚于肌无力。

类风湿性关节炎习题讲解

项目五任务七风湿病(1)类风湿关节炎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关于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说法欠妥者是 A.疼痛的关节均可有肿胀和压痛 B.关节腔有积液 c.滑膜可肥厚 D.关节晚期以活动受限为主 E.关节晚期出现活动受限、功能丧失 2.下列关于风湿性疾病关节疼痛的描述错误的是 A.多为缓慢起病 B.类风湿所致的膝关节痛活动后减轻 c.滑膜肥厚不会导致疼痛 D.类风湿关节炎多影响近端指间关节 3.慢性关节疼痛的处理措施不正确的描述是 A.急性期不应卧床休息 B.保持关节的功能位 c.合理应用非药物止痛措施 D.创造舒适环境 E.遵医嘱用药 4.风湿性疾病多系统损害中发生率最高的是 A.肾脏 B.关节 C.心血管 D.肺和胸膜 E.皮肤 5.风湿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 A.关节痛 B.肌肉痛 C.软组织痛 D.神经痛 E.关节致残 6.下列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疾病是 A.心肌病 B.心包炎 C.风湿热 D.支气管哮喘 E.类风湿性关节炎 7.属于风湿热关节痛特点的是 A.固定于少数关节 B.游走性关节疼痛 c.活动后减轻 D.活动后缓解 E.常致关节畸形 8.风湿性疾病关节疼痛致躯体活动障碍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是 A.绝对卧床休息 B.急性期限制活动 c.缓解期限制活动 D.活动量越大效果越好 E.关节应保持在伸展位 9.风湿性疾病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 A.自杀 B.悲观 c.躁狂 D.抑郁 E.焦虑 10.不符合风湿性疾病共同特点的是

A.慢性起病 B.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 c.同一疾病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不大 D.病变可累及多个系统 E.对治疗的个体反应差异较大 11.类风湿关节痛的部位理 A.多累及少数或单一关节 B.影响指近端关节,多对称分布 c.影响指近端关节,多不对称分布 D.影响指远端关节,多对称分布 E.影响指远端关节,多不对称分布 12.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处理,错误的是 A注意姿势,减轻疼痛 B预防褥疮 C保持关节功能位 D禁止病变关节活动 E使用支架,避免关节畸形 13.下列哪项不是类风湿关节炎表现的症状 A以小关节为主 B呈对称性 C晨僵 D.急性期关节明显肿胀E.后期关节无畸形 14.类风湿关节炎除关节受损外还有关节外病变,主要是 A.中度贫血 B.血沉快 c.抗Sm抗体(+) D.低热 E.类风湿结节 15.类风湿关节炎病情较重时可发生 A.关节外表现 B.梭状指 c.类风湿结节 D.关节周围肌肉萎缩 E.关节畸形 16.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近几天来手、足及膝关节肿胀。疼痛加重,活动后疼痛减轻,伴有食欲不振,乏力等不适。其处理不应 A.卧床休息 B.取平卧位,脊背挺直 c.必要时使用夹板 D.足底放护足板 E.经常维持膝关节屈曲位 17.可判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度指标的是 A.关节疼痛 B.关节肿胀 C.晨僵 D.关节畸形 E.关节功能障碍18.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属于 A.IgA B.IgG C.IgM D.IgD E.IgE 19.类风湿因子(RF)的滴度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性和严重性的关系是 A.滴度与活动性成正比,与严重性成反比 B.滴度与活动性成正比,与严重性成正比 c.滴度与活动性成反比,与严重性成反比 D.滴度与活动性成反比,与严重性成正比

2015 年 ACR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

2015 年ACR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 随着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新疗法的出现、方法学的改进以及出于对类风湿关节炎(RA)推荐意见范围扩展的需求,2015 年ACR 对2012 版ACR-RA 指南进行了更新并制定了最新的2015 版ACR-RA 药物治疗指南。 在此次指南制定过程中所用到的核心条款和药物分类主要有以下内容: 表1 核心条款

表2 药物分类 2015 版ACR-RA 指南主要涉及以下六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1. 传统缓解病情抗风湿类药物(DMARDs)、生物类DMARDs(生物制剂)和托法替尼的使用以及相关的递减疗法、间断疗法和达标治疗(T2T); 2.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3. 生物制剂和DMARDs 在高危RA 患者(RA 患者伴随肝炎、充血性心衰、恶性肿瘤和严重感染)中的使用; 4. 疫苗在接受生物制剂或DMARDs 治疗的RA 患者中的使用; 5. 在使用生物制剂或托法替尼的RA 患者中结核病的筛选; 6. 使用传统DMARDs 时,RA 患者实验室指标的监测管理。 所有的专家意见分为两类:1 强烈推荐;2 条件性推荐。强烈推荐意味着专家组相信遵循推荐意见所带来的预期效应远大于不良反应(反之亦然),所以相应的治疗方案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而只有少数患者不适合。条件性推荐即推荐意见所带来的预期效应可能大于不良反应,所以相应的治疗方案适用于大部分患者,但也有少部分患者不适合。 一、针对有临床症状的早期RA 患者的推荐意见

二、针对已确诊RA 患者的推荐意见

1:强烈推荐;2:条件性推荐 三、针对RA 患者在接受DMARDs 治疗期间,实验室监测指标(全血细胞计数、肝脏转氨酶水平和血清肌酐水平)的最佳随访时间间隔的推荐意见 四、针对伴有中、高度疾病活动度、充血性心力衰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既往恶性肿瘤史或严重感染高风险因素的RA 患者的推荐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作者:————————————————————————————————日期:

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尪痹(TCD 编码:BNV070) 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M06.991)。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ZY/T001.1-94)。 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 年A 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 。 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 候:风湿痹阻证 寒湿痹阻证 湿热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气血两虚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14-2008)。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尪痹(TCD 编码为:BNV070)和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 M06.991)的患者。 2.患者已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