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教案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教案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教案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教案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从容说课】

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课时内容的安排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通过“神州五号”飞船的升空和回收的录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第一部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运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地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大气圈及其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然后通过读图发重点学习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各层的特点。

第二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是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作铺垫的,要求学生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并通过小活动,把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与温室保温作对比,让学生学会分析原因。

第三部分大气的运动: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先让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然后运用电脑多媒体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突破难点,并通过活动题来解释海陆风的成因。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用通过电脑动画引导学生探究风在三种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也是本节的重难点,通过动画演示和指导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来突破难点,并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影响很大,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活动题让学生读图比较得出结论。

第五部分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是重难点内容。应充分运用比较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各天气系统进行对比,并用图示和列表对比相结合的方法来做进一步的解释。并列举实例来增加感性认识最后让学生模仿天气预报员,用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组成与结构,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读懂简易天气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4.通过对案例学习和探究,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地球大气圈个圈层特点的学习和复杂的天气过程形成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2.大气的受热过程

3.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4.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季风环流

5.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2.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3.西南季风的成因

4.天气系统的形成

【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玻璃瓶、温度计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入)

(多媒体播放“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升空和回收时的片段,让学生观察飞船穿越大气层时的情景)

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进行了一次令中国人骄傲的遨游,但是“神舟五号”并没有飞离地球的大气层,确切的说,它的飞行高度与地球大气层的厚度相比还有很大距离。今天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大气环境最基本的特征——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板书)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

推进(新知识传授)

师: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大气层的大气的组成、密度、温度随高度变化而变化。低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它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师:大家阅读课本36及37页第一段,参照36页表2-2-1,分析底层大气的组成和作用。

生:(读图文,分析)

(板书)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师:同学们在刚才自学的基础上填写表格。

(板书,斜体为学生填写内容)

组成成分体积(%)作用

干洁空气氮78 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21 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3.3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

温作用

臭氧极少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极少

水汽的相变产生了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质极少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师:同学们把表格填的很好。大家看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虽然很少,但却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识拓展】

师: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成分及比例的变化。

(投影:小资料《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成分变化》)

师:大家一起朗读。

生:(齐声的)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成分及比例的变化。如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又如,在制冷工业发展前,大气中是没有氟氯烃化合物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电冰箱、冰柜等的广泛使用,释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使大气中的氟氯烃含量增加。氟氯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尽管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成分的变化是缓慢的,但已直接构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都具有潜在的重大影响。由于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这些污染物不受国界限制,因此造成的危害是全球性的。为此,从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利益出发,多次国际会议的召开,都是为了研讨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以保护大气环境。

师:大家看36页图2-2-1,王老师乘飞机到外地出差。在机场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不久后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大家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生:飞机飞到了云层上方,所以就没有雨了。

师:很好,由此可以看出,地球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有差异,根据这种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三层,自下至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师:大家参照37页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阅读37页2-5小节。大家在阅读的基础上填写下表

(板书)2、大气圈的结构

层次 气温的垂直变化的原因 其它特征

大气的垂直分层 C 高层大气 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B 平流层

高度增加

气温增加 O 3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水平运动为主;水汽杂质少,云雨绝迹,利于高空飞行 A 对流层

高度增加 气温降低

大气的热量来自地面

对流运动强烈;天气现象复杂,与人类最密切

师:阅读过程中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①、为什么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杂质? ②、为什么在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③、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④、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各有什么特点? 生:(读书、读图、思考、填表)

师:大家把表格填的很好,但我们刚才的提出的几个问题并没有完全在表中体现。下面我们就来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杂质?

生:是否是因为地球引力使大气、水汽和固体杂质集中在对流层? 师:回答很好!为什么在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生:1.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热源来自地面,所以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大气接受的地面辐射热量减少,温度降低。

师:很好! 【过渡】

师:大家知道,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我们来看课本37页图2-2-3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了解一下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有波长较短的λ射线、χ射线、紫外线和人眼能看见的可见光,和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区。射向地球的太阳辐射首先到达的是地球的大气层,但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同学们阅读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第一小节,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板书)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生:这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师: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的选择性表现在哪?请举例说明。

生: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绝大部分可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高潮(重难点突破)

(动画:大气的保温效应) 【教师精讲】

师: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由于地表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与太阳辐射相比,波长长得多,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波段。因此,相对于太阳辐射来说,地

-100

-50

50

100

A

B C 高度(千米)温度(℃)

204060801001201400

大气逆辐射

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家已经知道了水汽和二氧化碳主对波长较长的红外线有很强的吸收作用。

师:(边操纵动画边讲)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75%—95%)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大气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因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下面大家试着画一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过程。

生:(绘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过程示意图)

师:通过看大家绘制的示意图,可见同学们对这一重点内容已经掌握的比较好了。 【合作探究】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和理解一些生活生产的经验。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几个问题。

师: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周围的地理现象,说一说为什么冬春季节霜冻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生:(学生思考、讨论、并总结发言)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少,大气透明度好,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低,所以容易造成明显的降温霜冻天气。

师:深秋季节,农业生产中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间地头用潮湿的柴草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止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生:(学生思考、讨论、并总结发言)有作用。潮湿的柴草在燃烧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烟雾,燃烧柴草放出的热量微不足道,但浓浓的烟雾弥漫在农田上空,使得夜间大气的逆辐射作用明显增强,起到了很好的保温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和减轻了霜冻的危害。

师: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人们采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进行生产,结合你对课文中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说一说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的设计和生产原理。

生:(学生思考、讨论、并总结发言)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的设计和生产原理与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基本相同。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讲,塑料薄膜和玻璃几乎是“透明的”,太阳辐射可以大部分进入。但对于地面长波辐射来说,塑料薄膜和玻璃却是“不透明的”,长波辐射很少能够通过。这样,温室和大棚就使得外界的太阳能量不断进入室内,而室内的热量却很少散失出去,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结束(小结)

师:人们是这样比喻地球上的大气的:(1)大气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2)大气是地球的空调器;(3)大气是地球生命呼吸所需氧气的源泉;(4)大气是风云变幻的大舞台。可见,大气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有着重要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低层大气的组成

2、大气圈的结构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活动与探究】

活动的题目: 玻璃温室调查

活动的内容:有条件的测量玻璃温室室内室外的温度,并进行比较,或用玻璃瓶、塑料袋做模拟试验。分析寒冬季节,室外万木凋零,而温室内却春意盎然的原因。

活动的办法、过程:实地考察、模拟试验 活动的结果: 大家通过小论文进行交流 【课后作业】

1.大气垂直分层中形成航空最佳飞行层的主要原因是该层:( D )

A 、气温相对下高上低,大气稳定

B 、水汽含量较多,但尘埃少,水汽不易成云致雨

C 、大气易电离,有利于保持与地面的短波通讯

D 、大气以平流为主,大气的能见度好 2.大气各组成成分分别有以下作用:( D )

A 、氧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B 、臭氧大量吸收红外线,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C 、二氧化碳大量吸收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D 、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干洁空气中含量居第二位的气体成分是:( A )

A 、氧气

B 、臭氧

C 、二氧化碳

D 、氮气 4.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 A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 D 、电离层 5.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 ( C )

A 、平流层

B 、高层

C 、对流层

D 、电离层

干洁空气 水汽 固体杂质 平流层 对流层 高层大气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引入)

师:《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讲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葫芦峪中用火攻,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上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诸葛亮就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他不知道这火是他放的,这雨也是他自己下的。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过程中不断冷却,水蒸汽凝结成雨。

推进(新知识传授)

师:热空气会上升,那么,冷空气呢?

生:下沉。

师:很好。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就属于大气运动,显然大气的运动并不只有空气简单的上升和下沉,那么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大气的运动。

(板书)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二)

三、大气的运动

师:我们刚才所说的空气上升和下沉是大气的垂直运动,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大气还有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风。我们首先从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入手,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就是热力环流。

(板书)1、热力环流

高潮(重难点突破)

(多媒体动画分步骤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师:(动画演示第一步)假如A、B、C三地地表性质均一,且温度一致,则A、B、C三地空气密度和等压面(等压面是指在垂直方向上气压值相等的点所在的面)随高度的变化均是一致的。同学们看此时三地的等压面有何特点。

生:三地等压面平行,没有发生弯曲。

师:很好。(动画演示第二步)假如地表性质均一,A地受热,B、C两地冷却,A、B、C三地空气怎样运动?生A地空气上升,B、C两地空气下沉。

师:在近地面情A、B、C 空气密度发生了怎样变化?

生:A地空气上升后,使A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

师:在A、B、C同一高度上的高空,空气密度发生了怎样变化?

生: A高空密度增大,B、C高空密度减小。

师:由于大气密度发生了改变原本均衡的等压面在不同的高度发生的不同的变化。密度变大的地区与同一高度的其他地区相比形成了相对的高压区,相反,密度变小的地区与同一高度的其他地区相比形成了相对的低压区,大家回答一下,A、B、C三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A、B、C三地近地面地区A地气压相对与B、C两地要低;A、B、C三地高空A地气压相对与B、C 两地要高。

师:(动画演示第四步)这样,近地面的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B、C两地流向A地,高空空气则从气压较高的A地流向气压较低的B、C两地,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师:现在我再连贯的播放一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大家看的时候别忘了回想热力环流每一步骤的形成原因。

师:请大家注意一点:高低气压是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气压”远远低于近地面的“低气压”。掌握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有利于我们解释多种自然现象,下面我们以城市风为例,分析它的形成原因。

【例题剖析】

例读热力环流模式图,比较ABCD四点气压的高低。

师:此题的关键在于比较同一水平面上两点(A与B,C与D)气压的高低。而近地面 A、B点气压的高低又与各自的受热状况有直接关系。由于近地面气流由A流向B,那么可以确定B地一定受热多,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A地冷却,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就由高压区(A)流向低压区(B),从而可以确定PA>PB。而在同一地点,高空气压与近地面是相反的,因此在高空,C为高压区,D为低压区,故PC>PD 。而在同一空气柱内,气压值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的,故可确定PB>PC,这样,ABCD四点气压的高低就可确定了。

答案: P A >P B >P C >P D 【知识拓展】

(投影:城市风示意图)

师:城市与郊区哪个地方热? 生:城市。 师:为什么?

生: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工具等释放出大量人为热。

师:由于城市和郊区冷热不均,这样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就形成了简单的热力环流。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自己讲述城市风的形成过程。

生:(思考、同桌交流)由于城市比郊区热,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大气从城市高空流向郊区,到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于是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

师:这个小型的热力环流,就称为城市风。由于城市风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带入城市,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为了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在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注意研究城区上空的风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师:除了城市风,典型的热力环流还有课本39页活动中提到的海陆风,海与陆由于热力性质不同,白昼和黑夜形成了相反的热力环流,同样山与谷形成的山谷风也是热力环流。这两种热力环流大家课后去思考。

师:(小结、承转)刚才的动画演示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冷热不均造成大气垂直运动,大气垂直运动产生了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导致了大气的水平运动。而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风。

(板书)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潮(重难点突破)

师:我们刚才已经知道风是怎样产生的了,请同学回答。

生: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上升和下沉→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风

师:很好。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水平面上存在的气压梯度,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风。

(板书)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上升和下沉→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风

师:所以,形成风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受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板书)(1)、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投影: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示意图)

师:大家看,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有何特点? 生: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师:回答正确。风大小受什么决定? 生:决定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师: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是由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决定的。

1002 1010

1008

1006 1004 (北半球) 等压线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板书)(2)风的大小——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 师: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风向是不是也由高压吹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呢? 生:应该是吧。

师:到底是不是,还是让事实说话吧。

(动画演示:高空风的形成过程) 师:(动画演示第一步)大家仔细思考,高空大气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还受什么力影响。

生:(思考) 师:(点拨)在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上会如何变化?

生:高空大气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外还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师:好极了,下面我们就看一下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方向如何。 师:(动画演示第一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北半球高空风的形成过程。开始,空气只受气压梯度力作用,垂直于等压线运动;当风一旦形成,就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改变风速,大气在这两个力的合力下不断向右发生偏转;当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不再偏转。设想一下,南半球的情况。

生:南半球高空风会向左偏转直至平行于等压线。 师:很好。 (板书)(3)风的方向——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师:高空风向如此,近地面的大气运动时还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大气在三个力的作用下,运动方向如何?

(动画演示:近地面风的形成过程)

师:近地面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最终风向如何?

生: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师:摩擦力与风运动方向相反,当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三力达到平衡时,风是斜穿等压线吹的。再看一遍动画,回答:这是模拟哪一个半球的动画?

生:南半球,因为风向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右面偏转。 师:回答非常好。 (板书)——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结束(小结):

太阳辐射是地面主要的直接热源。地面受热,引起大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在近地面和高空分别形成高低不同的气压值。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梯度,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形成了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对于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关系是学习的难点,要注意理解把握,更要学会灵活应用。

1002 1010

(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风向

1002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活动与探究】

活动或探究课题的题目:山谷风与海陆风

活动或探究的内容:山谷风与海陆风的成因、典型发生地区、家乡情况调查

活动或探究的办法、过程:网上查找资料、实地考察

活动或探究的结果:墙报展示结果

【课后作业】

1.关于热力环流叙述,错误的是:(D)

A.地区间的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运动根本原因

B.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成

C.同一水平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D.无论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2.使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总有一个交角的力是:( B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摩擦力

C.地转偏向力

D.惯性力

3.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 B )

A.气旋与反气旋

B.热力环流

C.大气垂直运动

D.大气水平运动

4.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A )

A.大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B.垂直气压梯度力

C.地转偏向力

D.海陆的热力差异

5.如果没有地面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最终将是:( A )

A.平行

B.垂直

C.成一定交角

D.成45°交角

6.城市上空的雾和低云比郊区多的原因( C )

A.城市排放的CO2等酸性气体多

B.城市使用冰柜和电冰箱使水汽增多

C.城市工业和交通工具产生的尘埃多

D.城市上空气温比效区高,风速较大

7、能正确反映北半球风向的是( D )

第三课时

四、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导入(新课引入)

师:前边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热力环流?

生: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师: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主要受哪几个力的影响?

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

师: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

(板书)四、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推进(新知识传授)

师: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叫做大气环流。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输送和交换热量。

师: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学习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板书)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师: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投影)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

师:(强调)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

生:热力环流。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

师:说出图中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

高低。

生:(说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师:(在学生回答后分别显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高低气压的位置) 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大气一有水平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过渡)

师:很好。真正的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全球大气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逐步投影)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立体图

师:(讲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生:(合作探究、分析理解) 1、低纬环流:

①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 ②来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变成自西向东的方向,在北纬30°附近的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

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偏转成东

北信风。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①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高纬地区

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偏转成中

纬西风。

(参照讲授情况补充历史故事:在航海路线

上,为了确保安全,常选择稳定的信风带航线,而

不走多风暴的西风航线,故称信风带为“贸易风”。第二次世界大战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日本海军就是大胆地选择了多风暴的西风带航线,出乎意料之外偷袭成功的。) 极地冷,空气收缩下沉

赤 道 低 压 带

中 纬 西 风 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低 纬 东 风 带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北纬300

上空偏转成西风,气流无法北上在此堆积。

高空北上气流右偏成西南风

气流

堆积下沉

北纬300

形成高压

近地面气流右偏成东北风

赤道热,空气膨胀上升

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立体图

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示意

②北纬90°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从高纬流向低纬地区偏转成极地东风。

③这两支性质不同的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后,暖轻的气流爬升到冷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④北纬60°附近高空形成高气压,气流向南北两方分流,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南半球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因此相反。

(投影)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示意图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

师: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共形成了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请大家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风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生:(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指认并画出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

有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而且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师:很好。(引导学生思考)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生: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过渡)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这是怎么回事呢?

(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师: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有规律的移动的呢?

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春秋分时,所有风带、气压带的位置关于赤道对称。北半球夏半年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各个风带、气压带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向北偏。北半球冬半年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各个风带、气压带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向南偏。从夏至日开始,各个风带、气压带向南移动。从冬至日开始,各个风带、气压带向北移动。

师: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

(投影)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

生:(观察气压带和风带各个季节时所在的位置)

师:如果黄赤交角为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吗?

生:不会。因为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就一直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点没有了南北向的季节性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就没有了季节移动。

(过渡)上述气压带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但由于地表是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在冬季或夏季温度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就使气压带和风带局部断裂,分割成一些高低气压中心。使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

(板书)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师:海陆热力性质有什么差异呢? 生: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

师:那么,冬季,大陆与海洋相比较,哪里的气温低?哪里的气温高?夏季呢? 生:大陆增温和冷却比海洋快,同纬度的大陆温度夏季比海洋高,冬季比海洋低。

师: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变化小,相比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

那么,冬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还是低气压? 生:冬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 师:为什么?

生: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空气收缩下沉,空气冷而重,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师:夏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还是低气压? 生:夏季,大陆会形成低气压。 师:为什么?

生: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暖而轻,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师: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冬季时副极地低气压带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夏季时副热带高气压带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生:冬季的大陆会形成高气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只能保留在海洋上。 生:夏季的大陆会形成低气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副高只能保留在海洋上。

师:很好。这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地球上的气压带会被切成块状分布于大陆和海洋上。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冬、夏季分别形成不同的高、低压中心。而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大,海陆性质差异小。所以气压带基本呈带状。

(投影)图示和表格(内容待提问学生后逐个显示)

(投影)书p43七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和一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生:(在老师引导下探究分析归纳)

(投影)表格内容待提问学生后逐个显示

生:(回答填表)

(承转)

师: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了气压带的分布,形成了高、低压中心,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风向在两个不同的高低压中心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下面再来研究季风环流。

(板书)3、季风环流 (投影)亚洲季风图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 7月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1月

亚洲低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副 热 带 高 压

副 极 地 低 压 一月切断

七月切断

低 低 高 高 高

师:请大家看投影,我们一起来做44页的探究活动。 【活动与探究】

活动或探究课题的题目:季风的形成及特点 活动或探究的内容:

(1)看投影,讨论完成P44表2-2-2 (2)季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3)东亚季风为什么最典型?西南季风是如何形成的? 活动或探究的办法、过程:学生合作完成 活动或探究的结果:小组汇报

地区 华北地区 印度半岛 澳大利亚北部 盛行风向 1

月 西北风 东北风 西北风

东南风 西南风 东南风

师:根据填表内容,三地的风向在不同季节有什么变化? 生:冬夏风向相反。

师:很好。请大家一起读书,什么叫季风? 生:(读书)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季风。 师:那么季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先来分析东亚季风。

生:东亚在冬、夏季时,海陆上形成了相反的气压中心,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师:海陆上形成了相反的高低气压中心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东亚季风为什么最典型?

生:(合作探究)东亚季风最典型,是因为东亚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之间,这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十分显著。所以东亚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

师:很好。东亚的季风给东亚带来了什么样的气候特征? 生:(合作探究)夏季风从较低纬度的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了丰富的降水,雨热同期,形成了“回归荒漠带上的绿洲”。冬季受来自亚洲高压干冷的偏北风的影响,华北地区寒冷干燥,秦淮以南低温少雨。

师:非常正确。再看印度半岛夏季的西南季风是如何形成的? 生:(合作探究)印度半岛夏季吹西南季风的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造成的。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到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右偏,成为西南季风。

师:印度半岛夏季的西南季风有何特点? 生:(合作探究)印度半岛夏季的西南季风来自赤道海洋,空气湿热,造成南亚夏季高温多雨。 师:西南季风有的年份强,有的年份弱,进退有快有慢,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生:(合作探究)西南季风的强弱、进退会影响南亚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容易造成严重的旱涝灾害。

师:西南季风还可以影响到我国的云南南部、西藏南部、四川西部一带,给这些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

刚才我们学习了三个地区的季风,着重探究了东亚和南亚的季风,但南半球有季风环流影响的地区不叫季风气候。大家要注意,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结束(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又学习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以及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的原因和规律。

答: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的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2、一月和七月亚欧大陆和太平洋、大西洋上分别形成哪些气压中心?

答:

3、解释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

答:东亚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气压带与风带

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海陆分布对大

气环流的影响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亚速尔高压

第四课时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能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2.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2.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及其天气特点。

【教学难点】

1.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

2.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转方向。

3.天气系统图的分析,特别是理解锋面气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入)从当天的天气状况引入。

师:有哪一位同学能够根据昨晚的电视天气预报,说出今天的天气如何?

生:(据现实情况回答)

师:大家回忆一下前两天的天气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生:(据实际情况回答)

师:天气现象是我们最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是不断变化的,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有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不相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弄清其中的道理。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还可以进行初步的天气预报。下面我们就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

(板书)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推进(新知识传授)

师:常见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和反气旋。我们首先来学习“锋面系统”。

(板书)1、锋面系统

师:要了解锋的形成,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气团?

生: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师:“大范围”说的是气团的空间尺度;“性质均一”意味着气团内部的一致性;“大团空气”指气团是由空气组成的。那么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动画演示)锋的形成--冷暖气团相遇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回答老师提问)

师:冷暖气团相遇时,它们的交界面能与地面垂直吗?

生:不能。

师:冷暖气团相遇,它们的交界面与地面能平行吗?

生:不能。

师:冷暖气团相遇,它们的交界面是倾斜的。冷暖气团的交界面两侧,哪个是冷气团?哪个是暖气团?为什么?

生:因为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所以在交界面下方一侧的气团是冷气团,在交界面上方一侧的气团是暖气团。

师:很好。谁来回答一下,什么是锋?

生: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它们之间的交界面叫做锋面。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做锋线。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师:很好。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的温度、湿度、气压有什么不同呢?

生:暖气团的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冷气团的温度低、湿度小、气压高。 师:正确。那么一上一下不同性质的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生:不会。

师:锋面附近是个天气变化剧烈的地带,锋面附近会造成什么样的天气呢? (动画演示)锋面附近天气 生:(合作探究)锋面附近会有一系列的云、雨、大风、降水等天气。 师:你看锋面降水雨区位置主要在冷气团还是在暖气团一侧? 生:锋面降水雨区位置主要在冷气团一侧。

师:要特别注意:云、雨、大风等天气现象只出现在锋面附近。 (动画演示)冷、暖锋动态移动过程

师:在锋面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冷暖锋面是怎么形成的呢?甲乙两图中冷空气和暖空气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其结果如何?

生:甲图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冷锋。乙图冷空气被迫后退,说明暖空气强大,主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暖锋。

生:都有暖空气沿锋面作上升运动。

师:暖空气沿锋面作上升运动,气温下降,水汽凝结,会形成云雨天气。冷锋降水区域多发生在锋后,暖锋降水区域多发生在锋前。最好记的还是:锋面降水雨区位置主要在冷气团一侧。

师:冷暖锋面的坡度及符号有何不同?锋线凸出方向有何特点? 生:(合作探究)冷锋面的坡度较大,符号是三角形,暖锋面的坡度较小,符号是半圆。冷暖锋的锋线凸出方向都与锋面移动方向一致。

(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冷、暖锋的形态和符号不同,产生降水的区域也不同。那么,当一冷锋或暖锋经过我们这里时,我们将感受到怎样的天气变化过程呢?

(板书)(1)、冷锋与天气 (动画演示)冷锋动态移动过程 (投影文本)

1、设甲、乙、丙为三个城市,此时,三个城市的天气有什么不同?

2、设甲、乙、丙为同一个城市的三个不同时间,这个城市将经历怎样的天气变化过程?

生:(合作探究回答)

1、甲、乙、丙三个城市分别是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

后的天气,甲城市还在暖气团的控制下,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冷锋正好移动到乙城市区域,乙城市应该是阴天、雨雪、刮风、降温天气,气压也有所升高。丙城市则是冷锋过境之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的暖气团,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生:(合作探究回答)

2、如果甲、乙、丙为同一个城市的三个不同时间,这个城市将经历以下天气变化过程:在甲时刻,该城市在暖气团的控制下,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在乙时刻,冷锋正好移动到该城市区域,该城市应该是阴天、雨雪、刮风、降温天气,气压也有所升高。在丙时刻,冷锋已经移出该城市,该城市原来的暖气团被冷气团替代,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师:(动画演示)暖锋动态移动过程

甲 乙

丙 乙 甲 丙 乙 甲

(板书)(2)、暖锋与天气

(投影文本)

1、设甲、乙、丙为三个城市,此时,三个城市的天气有什么不同?

2、设甲、乙、丙为同一个城市的三个不同时间,这个城市将经历怎样的天气变化过程?

生:(合作探究回答)

1、若甲、乙、丙为三个城市,此时,三个城市的天气分别是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甲城市正处在冷气团的控制之下,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乙城市暖锋正在过境,由于暖锋移动的速度较慢,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已经移出丙城市,丙城市此时正受暖气团的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晴朗。

生:(合作探究回答)

2、若甲、乙、丙为同一个城市的三个不同时间,这个城市将经历以下的天气变化过程:在甲时刻,该城市在冷气团的控制下,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在乙时刻,暖锋正好移动到该城市区域,该城市应该是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在丙时刻,暖锋已经移出该城市,该城市原来的冷气团被暖气团替代,该城市此时正受暖气团的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晴朗。

(

师:锋面一定能带来降水吗?

生:不一定。

师: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天气,就是冷锋快速移动造成的。

(小结)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如:冬季及秋末、初春的寒潮,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天气,都是冷锋快速移动造成的。影响我国天气的暖锋主要是春夏季的锋面雨带由南向北移动。

(过渡)刚才我们认识了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冷锋,以及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暖锋,如果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又会形成什么样的锋呢?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天气呢?

生:(合作探讨)

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的时候,会形成静止锋,锋面就会在一个地区停留或来回摆动,会给当地带来连续性的阴雨天气。

(板书)(3)、静止锋与天气

师:静止锋也叫准静止锋。我国在哪几个地区哪几个季节会受到哪几个静止锋的影响?

生:初夏时,冷暖气团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相遇,势力相当,形成准静止锋,阴雨天气会持续一个月左右,俗称“梅雨”。

师: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准静止锋叫江淮准静止锋,冬季在云贵高原上还有一个昆明准静止锋,这是由于云贵高原地势较高,削弱了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冷气团的势力,盘踞在云贵高原上的暖气团与之势力相当,这两个冷暖气团相遇就形成了成昆明准静止锋,冬季的昆明、贵阳也是阴雨连绵。

师:我们知道暖锋的天气多是连续性降水,而准静止锋也会带来连续性的阴雨天气,那么这两个锋的区别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投影)图示比较暖锋和静止锋的区别

(承转)

师:梅雨季节过后的7、8月份,长江流域的天气又是另一番景象,往往是艳阳高照,天气晴热,又称“伏旱”,它又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的呢?还有夏秋季节的台风,又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的?

下面我们将继续学习另一种影响天气的重要的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高压(反所旋)。

(板书)2、气旋(低压)与反所旋(高压)

推进(新知识传授) 师:请大家看图2-2-19,什么是低气压、高气压? (投影)图2-2-19

生: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就是低气压。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就是高气压。

师:很好。我们再来了解什么是气旋和反所旋。

生:气旋就象江河中的旋涡,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运动;反气旋与气旋相反,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转流出。

师:下面请大家看图上的这个低气压。请两个同学到黑

板上画出这个低气压的气流运动状况。 生:(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画图,要求每个学生根据以前掌握的知识在此图基础上画出南北半球低气压的水平气流运动方向)

师:(点评及方法指导:以北半球的低压中心为例,选取某一部位(中心以东)的一点,让学生画出此处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再让学生利用以前学习过的关于风向的知识,画出此点的风向;然后再由点及面,画出低压中心控制下的各个部位的风向,这样形成了一个逆时针辐散的平面气流图。学生掌握了方法,很容易理解高低压的气流状况,不必死记硬背。)

北半球和南半球低气压的水平气流运动都是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辐合,因此低气压的水平气流运动都是气旋。北半球气旋是逆时针辐合,南半球气旋是顺时针辐合。北半球气旋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南半球气旋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师:下面请大家看图上的这个高气压。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出这个高气压的气流运动状况。 生:(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画图,要求每个学生根据以前掌握的知识在此图基础上画出南北半球高气压的水平气流运动方向)

师:(同上——点评及方法指导——小结)北半球和南半球高气压的水平气流运动都是由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转流出,因此高气压的水平气流运动都是反气旋。北半球反气旋是顺时针辐散,南半球反气旋是逆时针辐散。北半球反气旋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南半球反气旋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

(动画演示)北、南半球和的气旋和反气旋的三维运动

师:低压中心气流不断辐合(气旋),越聚越多的空气将往哪里去呢?高压中心气流不断辐散(反气旋),空气将从哪里过来补充?(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设想与推断)

生:气旋气流从四周流入中心,中心空气被迫上升(上升气流),当气流升至高空时,又会向四周流出,;反气旋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出,高层空气下沉补充(下沉气流),

师:很好,大家观察很仔细。

师:请大家观察动画,总结填表。 (学生讨论回答后分别显示答案)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地形阻挡

阴雨连绵

例:梅雨(江淮准静止锋)

例:昆明准静止锋(昆明、贵阳)

师: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低气压、高气压与气旋、反气旋的区别。

生:低气压、高气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师:非常好。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气旋与反气旋,给大家总结了两个方法。右手定则:大拇指表示中心气流运动方向,四指表示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右手表示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左手定则:大拇指表示中心气流运动方向,四指表示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左手表示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气旋(低压)、反所旋(高压)与天气的关系。

师:1、从中心气流的运动状态看,气旋和反气旋又什么差异?

生:(分组合作探究,总结提出结论)1、气旋中心的气流是辐合上升的,而反气旋中心的气流是下沉辐散的。

师:2、假如空气中含有大量水汽,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会出现什么天气?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

生:(分组合作探究,总结提出结论)2、假如空气中所含水汽量较大,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会因空气上升容易凝云致雨,多阴雨天气。因此,当气旋过境时,中心地区云量增多,常见阴雨天气。北半球气旋东部刮偏南风,因来自低纬气温高,水气含量多,所以多云雨。西部刮偏北风,空气来自高纬,降水少,常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师:3、请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冬季和夏季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可能会出现什么天气?

生:(分组合作探究,总结提出结论)3、冬季,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寒冷、干燥、晴朗的天气,还可能出现大风降温天气,甚至出现寒潮。夏季,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则可能出现炎热、晴朗的高温天气。

师:非常好。可见气压的分布导致空气的流动,气流的运动影响天气的形成。气旋(低压)、反所旋(高压)对我国的影响很大,这些天气系统是怎样影响我国的?

(学生读书:P47知识窗“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伏旱”。讨论回答)

生:夏半年,随着副热带高压位置季节性北移和加强,从海洋上来的暖湿气流随之逐渐北进,而北方来的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冷、暖气流在高压北侧交锋形成的雨带也随之逐渐北上。夏初,副热带高压高压中心西伸北进到北纬200 左右,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相对静止不动,形成静止锋。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长达数周的连续性阴雨天气,即“梅雨”天气。

生:7-8月,副热带高压进一步北进,雨带随之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完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炎热少雨的“伏旱”天气。

师:当副热带高压势力加强,北移速度加快时,则会造成北涝南旱;相反,则北旱南涝,给我国东部地区造成严重的旱涝灾害。大家再想想,还有哪些天气系统是影响我国?

生:影响我国的反气旋还有: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太平洋暖性反气旋和温带大陆上的蒙古冷性反气旋,在温带大陆上的蒙古冷性反气旋,造成我国冬季寒冷干燥,如我国位于蒙古高原形成的反气旋东侧,冬季多寒冷干燥的偏北风,在秋末、冬季、春初时节常会形成寒潮。

生:影响我国的气旋有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我国全年都受温带气旋的影响,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常见的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三种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他们的成因不同,形成的天气也不同。我们还学习了气旋(低压)与反所旋(高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对每天的天气预报不再陌生,更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指导生活。

【板书设计】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与天气

(1)、冷锋与天气

(2)、暖锋与天气

(3)、静止锋与天气

2、气旋(低压)与反所旋(高压)

【活动与探究】

活动或探究课题的题目:锋面气旋与天气

活动或探究的内容:根据图2-2-20,对我国东部地区未来几天的天气形势做出预报

活动或探究的办法、过程:分组合作,共同探究

活动或探究的结果:小论文或小报告

参考结论:受冷锋影响,未来几天内,我国东部地区天气将逐渐转阴,并将出现降雨。冷锋过后,气温将降低,天气转晴,气压升高。

【课后作业】

1、填表:冷锋、暖锋的比较(阴影部分为填写内容)

3、民间俗语:“一场春雨一场暖”,“ 一场秋雨一场寒”分别与哪种锋面活动有关?

答:“一场春雨一场暖”与暖锋活动有关,“ 一场秋雨一场寒”与冷锋活动有关

4、说出下列天气现象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

(1)北方冬春季节沙尘暴;(2)、寒潮天气;(3)、贵阳冬半年阴雨连绵的天气;(4)、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答: (1)冷锋;(2)冷锋;(3)昆明准静止锋;(4)江淮准静止锋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练习题及答案

当堂检测 1、副热带高气压的形成原因是() A、温度比赤道附近地区低,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 B、温度比赤道地区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 C、赤道上空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前进,在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 D、从高纬度来的冷空气在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 2、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有两只冷暖性质不同气流相遇的地带,它出现在() A、赤道附近 B、南北纬300附近 C、南北纬600附近 D、极低附近 3、下列节气中地球上气压带风带位置最北的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4、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夏至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和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 A、亚洲低压副热带高压带 B、印度低压副极地低压带 C、亚洲高压副极地低压带 D、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带 5、影响三圈环流形成的因素有() A、地区间冷热不均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6、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

A、信风带都分布在副热带高压带南侧 B、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气流都是上升的 C、西风带内的风是寒冷湿润的 D、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热力因素造成的 7、关于亚洲高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一部分 B、夏季分布于亚洲北部 C、它是极地高气压带的一部分 D、冬季分布于亚洲北部 8、有关气压带、风带移动的正确叙述是() A、气压带、风带基本保持原位置不动 B、气压带、风带移动方向为东西方向 C、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变化而南北移动 D、气压带、风带冬季北移,夏季南移 9、关于锋面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锋面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很大 B、锋面是倾斜而狭窄的地带 C、冷空气在锋面以下,暖空气在锋面以上 D、锋面附近一定有云、雨雪、大风等天气现象 10、关于大气运动的正确叙述是() A、气流由四周向中心,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空气旋涡叫反气旋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气候学历经经典、天气气候到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观念的革命,它包括认识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启示我们从系统中学习气候,学习气候又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地球表层系统。 一、现代自然地理学与气象气候学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表层系统——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 2、气候系统与地球表层系统——几乎相互覆盖的研究客体,但重点不尽相同。 3、气候系统也包括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 4、其中,大气圈与自然地理系统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最为活跃,是联系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地 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特点的主要背景之一,也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重要圈层 二、大气圈——是处于特定条件下及具有特定成分的气圈 1、气候系统如何起动与运动,其中的热力、动力过程 2、气候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相互作用与耦合的整体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候的综合性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与敏感性等 三、特定成分及其影响: 1、主要及微量成分 2、微量成分及其特殊作用:—温室气体 —平流层与臭氧层--生命保护层,

—三态共存,参与能量,辐射,及天气 过程 四、重力场对大气层的约束及影响: —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地面为下边界,绕地球旋转的圈层。 —影响之一:垂直层结的形成——大气分层: 水平尺度>>垂直尺度。 五、对流层: 是深受下边界(热力及动力)影响的大气最底层,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也是大气圈层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六、水汽对大气状态影响之——湿空气状态方程 七、微量气体: 在气候系统中存在着短周期的微循环,成分可变。含量虽少,但对热辐射非常敏感,因而对大气热状态影响很大,人类活动参与了微循环一可造成对大气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 影响举例:臭氧层 问题:地面条件如何影响大气活动(热力及动力)—相互作用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一 太阳能启动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形成全球温度差异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以及周期和非周期变化。地气间的热能交换过程是地表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它从能量上把几个圈层连接在一起。 一、太阳能进入气候系统 1、主要途径:太阳辐射能地面大气 太阳短波辐射经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吸收成为地面热能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课时)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会分析大气温室效应及其影响。 二、自学指导与检测 学习指导学习任务及检测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阅读课本P36-P37,完成右框内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射向地球的太阳辐射首先到达 ,但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这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 有。大气中的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 ;水汽和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而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被吸收得很少,绝大部分可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2.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辐射能量。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反之越长。由于地表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与太阳相比,波长长的多,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波段;因此,相对于太阳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增温。所以,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因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4.右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读课本37页图2-2-4,完成填空。 A: B: C: D: E: 5.大气的两个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选择性吸收): 臭氧和氧原子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②反射:无选择性反射,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③散射:改变太阳辐射的的方向,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最易被散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理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

2018合格考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 2.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地面的保温作用。 3.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因素及风向的判断。 4.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5.理解冷、暖气团和冷、暖锋的概念,掌握其成因、分布、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6.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气压分布和气流运动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7.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和成因。 8.学会根据图表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9.热点问题:全球变暖,酸雨,臭氧洞,城市热岛和雨岛。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表现形式: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深度解析】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CO2、CH4、O3等→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二、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 三、热力环流与等压面 1.成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 2.形成过程 (1)图解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 请同学们看课本35页的一二段内容,思考下 列问题。 (1)低层大气组成成分有哪些?各成分的主 要作用又是什么呢? (2)干洁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气体是什 么?有什么作用?CO2和O3呢? (3)形成降雨需要什么条件? 点拨:固体杂质作为一种凝结核,吸附周围大 气中的水汽,吸收的水汽越多,质量就越大。 当它的质量超过空气的承受力以后就往下落, 形成降雨 承转:我们人类活动会不会对大气产生影响? (连一连(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干洁空气、水汽、固体 杂质) (氮气和氧气) N2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2 维持人类和生物生命活动的必需 物质 CO2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 温度 O3大量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 护伞” 不会。(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 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学生回答)(工厂排放的气体废弃 物、乱砍滥伐、含氟的制冷设备) 的外部圈层 通过自 己探索一系 列的问题明 白底层大气 的主要成分 及各成分的 的作用 (强调 二氧化碳所 占比例不是 很高,但是对 我们生产生 活很重要) 树立辩 证的思维,人 类会影响大 气圈 课堂检 测巩固 承转:看来大家对大气的组成掌握的不错,接 下来我们看大气的垂直分层,结合课本36页, 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划分的依 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划分的依据: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 因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 解释为什么 对流层与人 类的关系最 密切。

层反射) 【板书】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展示:月球白天、夜晚气温对比图,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月球的昼夜温差那么大呢? 【板书】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教师:空气中的大分子和微小粒尘埃还会散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所以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颗粒较大的尘埃和小水滴对各种波长的光都具有散射作用,所以阴天天空灰蒙蒙的。 (学生回答) 因为月球没有大气,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吸收,温度高,晚上又把吸收的太阳辐射全部放出,温度急速降低。所以昼夜温差大。而地球表面有大气,白天,大气会削弱一部分太阳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温度不至于太高,晚上大气对地球表面具有保温作用,所以温度不会太低,昼夜温差小。 思考一:夜间,晴朗的天气和多云的天气,那种情况下气温高,为什么?(大气逆辐射) 思考二:比较甲乙两地的昼夜温差大小,并说明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想一想:深秋到第二年早春,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 北方每到深秋,农民常常在田间燃烧柴草秸秆,人为的制造大量烟雾,这是为什么呢?(大气逆辐射)(学生回答)(多云的天气)晚间天空 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散失的热量少, 气温高。 (学生回答)甲地天气晴朗,乙地天 气多云。甲地昼夜温差大。因为天气 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 用弱,气温较高;夜间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 乙地昼夜温差小。因为多云天气,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气温较低;夜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 用强,气温较高。 通过对 案例学习和 探究,提高观 察问题、分析 问题的能力, 锻炼自主学 习和探究的 能力 巩固练 习,及时反馈 课堂效果

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

第三篇 大气、天气与气候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C] 一、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微小尘埃 1 、组成: 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氮和氧。作用:氮,蛋白质主要组成成分;氧:地表的 氧化剂,氧气是生物体呼吸不可缺少的气体;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微小尘埃:作为水汽的凝结核,能促进云雾和降水的形成。(城市上空比郊区云雾多) 2、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大气中的少量的粉尘、烟雾、晶体盐和其它一些固态或液态的化学物质。 二、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1、区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A、大气圈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1)大气对流星体的阻隔作用—“防弹衣”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遮阳伞” (3)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保温被” (4)适度的大气压是地球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 B、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射向宇宙空 间,另一部分则反向近地面,人们将返回近地面 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多云的夜晚,有浓密的低云,大气逆辐射强,比 晴朗的夜晚温暖。 中高纬度秋冬季节,水气和云量少,大气逆辐射 弱,常出现霜冻。 专题9 行星风系(C) 一、气压与风 1、气压变化直接原因 ①气压:气压是指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质量。 ②原因:地表气温的变化引起的大气密度变化是导致气压变化的直接原因。 2、风的形成和风向的确定: ①风的形成:在水平方向,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形成了风。 ②风向确定: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 3、热力环流:因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热力环流图 山谷风图 海陆风图 4、气压系统: ①高压系统:中心气压值高,气压值向外逐渐降低的一组闭合等压线,构成高气压系统。 ②低压系统:中心气压值低,气压值向外逐渐增高的一组闭合等压线,构成高气压系统。 二、大气环流 1、定义:由于太阳辐射的温度分布不均以及海陆间热力差异,造成地表不同地区的气压差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第3课时)

高考一轮复习 必修一: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设计思路】 本课旨在通过对“大气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复习,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天气系统及气候类型的分析与判断等重要考点,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大气运动”“气压带与风带”“天气系统”的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复习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好课本插图,学会用地理图表来分析掌握大气运动、气候特征、天气变化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在用图时,坚持图文结合,“以图释文”“以图代文”,从图中寻找地理事实和地理分布、地理概念等,培养读图能力和空间概念。 第三课时: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知识构建】 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气压带与风带”。其具体要求是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 1.读图说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的一般规律、结合气候统计资料说出主要气 候类型的特点。 2.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能够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3.掌握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根据气候的分布、成因、特 征等方面判断主要气候类型。 4.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重难点分析】 依据《考试说明》,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掌握气候类型判断 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即根据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等方面判断主要气候类型”。 1、复习重点: 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即根据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等方面判 断气候类型。 2、复习难点: 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课前准备】 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结 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 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2.2.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读课本35-36页文字部分和图2-2-2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2、通过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理解大气的保温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对大气环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格陵兰岛冰川融化”视频。教师提问全球气候变暖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相关?设疑导入。 〈二〉预习交流 多媒体显示: 1、低层大气成分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其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固体杂质各有什么作用? 2、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请举例说明。 3、根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教师板书:大气——组成 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并展示预习情况

教师点拨: 、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重点掌握臭氧、二氧化碳、水汽1 的作用;、点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的读法。2 教师板书:结构大气——〈三〉合作探究探究一 多媒体显示: 大气结构总结表格

特点与人类的 关系天气现气温垂气流运动状况直变化象 对流层平流层大高层气 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教师点拨:对流层中地面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气温上冷下热——对 流运动,并且多固体杂质和水汽,所以天气现象多变。 抢答:展示的题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过渡:对流层及平流层气温变化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大气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哪 里?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的能量源泉,让我们来了解太阳辐射的一些特性。 1 : 知识补偿太阳辐射指导学生提取地理信息: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是可见光部分,属于短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探究二 多媒体显示:大气削弱作用动画; 1、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哪三种形式?、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物质有哪些?分别吸收了太阳辐射的哪部分能2 量?? 3、为什么多云的白天通常气温较低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小组讨论完成探究二。教师点拨: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被吸收得很少,绝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1、 低 干洁空气 __________(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层 __________(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大 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 气 __________(吸收_________线,保护地球生命) 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_______________的必要物质) 人类活动的影响: 燃烧矿物燃料:____增多 —— ____________ 全球性 —— ___________ 大气问题 使用氟氯烃类物质:_____减少 —— 臭氧空洞 2、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是__________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______________ ●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__________; ●能量最强的__________部分很少被吸收,绝大部分可以透 过大气射到地面。 3、地面受热释放地面长波辐射——_________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4、大气受热释放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_________作用 练习: 1、下列选项中,属于对流层特点的是()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B、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C、含臭氧层,是生物生存的天然屏障 D、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2、北京飞往纽约的飞机,升空半小时后遇到雷雨天气,此时飞机应该() A、迅速着陆 B、降低飞行速度 C、保持原高度 D、升到12000米以上高空 3、《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正式生效。目前,已有141个国家签署了该项协议。这些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55%,在2012年之前,他们还要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2%。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直接减弱的主要是( ) A、大气的逆辐射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 4、人类排放的氟氯烃,对人类生存环境破坏最大的是()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宇宙空间

学案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教学目标】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大气温室效应及其影响。 2.运用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示意图,说明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及成因分析,并学会判读、绘制风向。 3.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把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4.通过简易天气图的阅读,分析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提高利用地图把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及成因的能力。 5.关注天气与气候的变化,加强运用所学知识获取信息并整理分析的能力,加深对大气环境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课堂生成】 第1课时 知识结构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低层大气的组成 【探究1】将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和其对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的作用用直线连接起来 氮 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氧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CO2 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O3 光合作用基本原料,调解地表温度。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典型例题1】读气温的垂直分布图,回答下 列问题 ⑴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大气层的名称 A B C ⑵A层 部热, 部冷, 气流以 运动为主。 ⑶在A、B、C三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主要成分 微量成分 低层 大气 干洁空气 -50 -100 50 100 气温的垂直分布图

杂质 2、大气的垂直分布 垂直分层大气特点与人类活动的关 系 高层大气1、气压很 ,密度很 2、80~500KM有层 对无线电通信有 重要作用 平流层1、温度随高度增加 而; 2、以运动为主; 3、天气。 臭氧层是人类屏 障,天气晴朗,有 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1、温度随高度增加 而; 2、以运动为主; 3、天气。 与人类关系最密 切 的是层;现代飞机多在层飞行, 因为该层; 层中有人类生存的天然屏障; 层中的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 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一种波,太阳辐射是一种 波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光部分 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作用, 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 氧气和臭氧主要吸收; 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 而可见光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的能量。【典型例题2】读下图,完成下题。 1.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2.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热量的箭头是A.①B.②C.③D.④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 性

最新地理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

2018合格考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 2.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地面的保温作用。 3.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因素及风向的判断。 4.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5.理解冷、暖气团和冷、暖锋的概念,掌握其成因、分布、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6.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气压分布和气流运动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7.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和成因。 8.学会根据图表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9.热点问题:全球变暖,酸雨,臭氧洞,城市热岛和雨岛。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为主 高层大气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 2. (1)表现形式: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深度解析】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CO2、CH4、O3等→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二、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 三、热力环流与等压面 1.成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 2.形成过程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学案及答案

临清实验高中高一年级地理新授课学案 编写人:冯继贞审核人:高一地理组使用日期:2013-11- 11序号:9 课题: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 【学习目标】 1、记住大气圈的概念、组成与结构 2、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自主学习】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___、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作用 (1)____:含量最多,生物体内__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氧:维持________________必需的物质。 (3)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________________。 (4)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紫外线,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气的垂直分层 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________、________和运动状况的差异。 1、吸收:具有 太阳辐射: 2、大气保温作用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意义: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升高了晚上的最低气温;降低了气温的日较差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精讲点拨】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A________________到达地面,地面吸引A而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放出B______________(长波),大气强烈吸引B而增温。3.“大气返大地”:C________________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探究材料】 据报道,俄罗斯20XX年首艘货运飞船“进步号”,于20XX年2月5日与国际空间站实现自动对接。国际空间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为昂贵的项目”,运行轨道高度为397千米。 1.飞船“进步号”穿过的大气圈是由哪些物质组成? 2.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可延伸到数千千米高空,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可以将大气层分为哪几层?“进步号”运行轨道在哪层? 探究点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材料】 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第23集有这样的场景:深秋季节广袤的东北平原上,玉米、大豆等农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霜就要来了,为了不让农作物受冻害,主人公朱开山一家决定堆草薰烟防霜冻。众乡里来帮助朱家抗霜,他们把农作物的秸秆和杂草运到田间地头,一堆堆放好。在霜头来临时,点燃一堆堆秸秆,田野上空弥漫着一层浓浓的烟雾,众人齐心协力抗击霜冻成功了。霜冻会对农作物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严重的甚至导致植株死亡。当地农民一般采取覆盖抗霜、喷水抗霜、加热抗霜、烟雾抗霜等方式,减轻霜冻造成的损失。 1.利用熏烟的方法防霜冻的原理是什么? 2.为什么旭日和夕阳、朝霞和晚霞呈橘红色?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圈与天气和气候测试题

《大气圈与天气和气候》测试一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写在第4页下边) 1、下列各风向示意图中(单位:百帕),表示南半球高空的是( ) A B C D 2、关于气候的变化,下述错误的是( ) A 因为影响气候的因素在不断变化,因而地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B 近二十多亿年来的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相同 C 整个地球气候变化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D 十九世纪末以来的气候变化总趋势是:在波动中上升 3、一月份南亚主要风向为( ) A 东北风 B 西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 4、若地球上无大气圈,下列现象不再存在的是( ) A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 B 月有阴晴圆缺 C 烈日炎炎似火烧 D 繁星纷呈 5、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区域是( ) A 大西洋 B 东北太平洋 C 西北太平洋 D 印度洋 6、下列四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 陆上多云的地区 B 陆上少云的地区 C 海上多云的地区 D 海上少云的地区 7、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季节是在( ) A 秋季和春季 B 冬季和春季 C 秋季和冬季 D 夏秋季节 8、下图表示反气旋过境前后气压变化的曲线的是( ) A B C D 9、台风中心的位置移至上海以东洋面时,上海吹( )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10、决定风速大小的力是( ) A.摩擦力 B.惯性离心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地转偏向力 11、在夏季风强的年份,我国容易出现( ) A.南涝北旱 B.北涝南旱 C.西涝东旱 D.东涝西旱 12、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 C.中纬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容易成云致雨 B.高压控制下气温都很高 D.所有气压带都是由冷热不均引起的 1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下列A 、B 、C 、D 四个地点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的是( ) 800 805 810 810 805 800 1010 1005 1000 1000 1005 1010 气压 日期 气压 日期 气压 日期 气压 日期

完整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练习与解析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练习与解析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关于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B.几乎全部的大气质量都集中在此 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D.大气平稳,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答案:C 点拨:对流层由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下热上冷,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越往上气温越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下列干洁空气的各种成分中,构成生物体基本成分的是………………………()A.氧气B.氮C.二氧化碳D.臭氧 答案:B 点拨:生物体当中有大量的蛋白质,而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氮是构成氨基酸的主要成分之一。 3在大气成分中,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又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A.氮B.臭氧C.二氧化碳D.氧 答案:C 点拨: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同时二氧化碳又可以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将热量保存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4低层大气中,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A.氧和臭氧B.氧和二氧化碳 C.氮和一氧化碳D.氮和氧 答案:D 点拨:干洁空气当中,氮约占其体积的78%,氧约占其体积的21%。 5有关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有……………………………………………………()A.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 B.由于上部冷下部热,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C.由于上部热下部冷,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D.有臭氧层,是该层大气的热量来源 答案:D 点拨:由于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地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大于0.175微米的紫外线而增温,所以说臭氧层是平流层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越往上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造成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以平流运动为主。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6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 答案:B 点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可直接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向外辐射能量,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使

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单元练习鲁教版

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单元练习鲁 教版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③和⑤较小 2.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 ) A.①小②大 B.①大③小 C.③小⑦大 D.④大⑥小 3.当大气中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1可能增强②箭头2可能增强③箭头3可能增强④箭头5可能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右图所示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读图回答4~5题。 4.有关右图描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B.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 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 D.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所致 5.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因为①的作用 B.秋末傍晚施放烟雾能预防农作物遭受冻害是因为②的作用 C.青藏高原比同纬度四川盆地昼夜温差大只是因为③的作用 D.夏季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④的作用 6.下列图中的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7.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是实际存在的B.副热带高压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高压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吹的是西北风 D.大气环流分为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两部分 读下图,回答8~9题。 8.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a>b>c>d B.气压:d>a>b>c 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9.若此图为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 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 C.降温、减湿 D.减湿、减温 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完成10~11题。 10.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C.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D.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南风11若该图表示全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处于大陆西岸,则甲地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状况正确的是( )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盛行上升气流 D.30°~40°盛行西南风 13.下列各图与上图中P点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 ) A.甲图 B.乙图 C.丙图 D.丁图 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有不少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有些与天气系统有关。据此回答14~15题。 1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此诗

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

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组成——作用;。 1、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微小尘埃组成的混合物。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等。 2、作用:氧——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温室气体;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面生物;水汽、尘埃——成云致雨的物质条件。 二、垂直分层——特点 4、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5、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 “防弹衣”——阻止“天外来客”对地球生命的伤害

“遮阳伞”——削弱到达地表的强烈太阳紫外线辐射 “保温被”——通过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辐射损失,使地表昼夜温差较小。 (重点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的示意图”,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6、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是因为大气逆辐射更强,大气返还给地面的热量更多,从而补充了因地面长波辐射损失的热量。在中高纬度地区的秋冬季节,晴朗的夜间水汽和云量稀少,大气逆辐射较弱,地表热量损失较多,常出现霜冻。 专题9 行星风系 / 专题10季风 大气运动的判断的基本原理: ①气压——单位面积以上空气柱的重量。 ②热力环流:在受热地区,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上空空气聚积,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在冷却地区,空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上空形成低气压。 ③风——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④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1、画出热力环流方向,并标注近地面和高空的高压区和低压区(思考: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参考教材80页) 冷热冷 2、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地表不同地区的冷热差异。 3、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山谷风: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 在下列空白处,绘制海陆风、山谷风在白天及晚上的风向: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性质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必修1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教学目标: 1、认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的原因,了解气压带和 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及其季风的形成,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 2、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 布;移动规律机器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的特点 3、通过合作学习、实验、集体讨论,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地理探究、 学科迁移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用具:水、水杯、酒精灯、铁架等 教学重点、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王老师乘飞机到外地出差。在机场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后不久后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 问题:你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带着暴风雨席卷墨西哥湾,以超过两百公里的时速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南部海岸登陆,包括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和佛罗里达州在内的南部4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飓风过后,新奥尔几乎变成一座废城,重建工作将难以展开。据所知,飓风目前已造成数千人死亡。那么这种飓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老师相信: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背景设置:1、回忆初中化学学科中介绍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还有哪些对地球生命产生重要影响的大气成分?对生命有什么影响? 2、宇航员进入太空所穿的宇航服有哪些功能?为什么需要这些功能? 3、飞机为什么常常在1万米左右的高空飞行? 学生广泛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出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二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和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内容】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低层大气组成成分与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划分依据。 (2)、运用图表分析、联系实际说明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特点。 (4)、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 (5)、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6)、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组成成分,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绘制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地球大气圈个各圈层特点的学习和复杂的天气过程形成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特点。 (2)、大气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用具】 课本插图、课件、多媒体、地图册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演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外力作用的表现,主要讲了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如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等。之后我们学习了风力作用和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形成的影响。好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圈层------大气圈。 (新课引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的时候看过流星雨,或是在电视里看过流星雨,那请问一下他是怎样形成的? 生:略 师:宇宙中的陨石在进入大气圈后,与大气圈的空气摩擦燃烧形成的,好今天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大气环境最基本的特征——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板书)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推进(新知识传授) 师:请问一下什么是大气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出示神舟十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向学生提出问题:神舟十号距离地面的飞行高度大约343公里,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神舟十号有没有飞出大气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的第一课时。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多媒体课件展示知识点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要求学生阅读课本35及36页第一段,参照35页表2-2-1,分析低层大气的组成和作用。并完成幻灯片的相关表格。生:(读图文,分析) 学生回答表格的问题,教师边播放幻灯片的文字,边讲解。 并影响到地球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出示探究题:举例说明人为活动对大气成分有怎样的改变?这些改变对环境有什么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多媒体展示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学生参照37页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阅读37页2-5小节。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1、地球大气共分哪几层? 2、每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3、每层的空气运动有何特点? 4、每层的天气变化有何特点?

降至—180°C以下,而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比月球小得多,原因何在?好,接下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大气的受热过程。 阅读教材36-37页“大气的受热过程”内容,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吸收作用的物质主要是什么? 2、地面辐射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它是长波辐射? 3、为什么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4、大气对地面辐射起吸收作用的物质主要是什么? 5、什么是大气逆辐射?它有什么作用? 6、综上所述,大气的保温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回答有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问题,教师点评并纠正答案,接下来教师边播放幻灯片边深入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