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功教案

第1节功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能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讨论及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物体做功的必要条件。

2.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使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积极参与观察、讨论、探索活动。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功的概念。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具准备

书、书包、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活动: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1: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一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要较大的拉力。

学生实验2: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提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学生实验3:用手将书包匀速提高5厘米和将4本书从地面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

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功。

学习活动1:阅读课本第一、二自然段内容,认识功,知道什么叫功,并能够用语言描述。

展示评价1:用语言描述什么叫功。

学习活动2:观察教材图11.1-1中力做功和11.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

展示评价2:分析、总结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用语言描述做功的二要素。

学习活动3: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哪个同学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

展示评价3:各小组对举出的例子互评,正确的予以肯定,错误的进行指正。

学习活动4:讨论以下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做功了吗?为什么?

2.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人累吗?人做功了吗?

3.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

4.人推着木箱前进时,箱子的重力和支持力做功了吗?为什么?

5.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提力做功了吗?

展示评价4:通过以上几个实例我知道有三种情况不做功:

A、

B、

C、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力学中的功

1.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P63图11.1-3,乙:用力而未移动距离;甲:水平方向移动了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钩码做功?为什么?

(2)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人做功了吗?

(3)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

(4)人推着木箱前进时,箱子的重力和支持力做功了吗?为什么?

(5)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拉力做功了吗?

(6)手提着钩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讲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工作包括一切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劳动,但物理学中功的含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即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条件。想一想同学们一起做的提书包和提书的实验中,我们所说的“累”的程度大小,这个“累”字体现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没有距离不做功,即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保持静止状态(s=0,劳而无功);

(2)有距离没有力不做功,即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F=0,不劳无功);

(3)通过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不做功,即物体受到某力的作用,但运动方向始终与该力垂直(F⊥s,劳而无功)。

探究点二:功的计算

1.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

力越大,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作功。即功=力×距离。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3.功的单位:焦耳(J)

l焦耳=l牛顿·米1J=1N·m

例题:一个人用50N的力沿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重200N的车前进2m,求这个人对车做功多少?重力对车做功多少?

解:W人=Fs=50N×2m=100J

W重=Gh=200N×0m=0J

三、板书设计

第1节功

1.力学中的功

(1)功: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①s=0,劳而无功

②F=0,不劳无功

③F⊥s,劳而无功

2.功的计算

(1)功的计算公式:W=Fs

(2)功的单位:焦耳,简称焦(J)

1焦=1牛顿·米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正确理解功的含义,是学好功的计算、功率、机械效率和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特别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生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它,就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并解决有关的问题。因此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工作”概念的影响,学生对有些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否做功还是不能正确地判断,例如举重运动员高举杠铃未动,人推车而车不动等,虽然人都消耗了体力,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做功;再比如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滑动的过程,也没有做功。所以判断是否做功是教学中的难点。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物理 教案

目录 第七章力 (4) 第一节力 (4) 第一节弹力 (7) 第三节重力 (9) 第八章运动和力 (11)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1) 第二节二力平衡 (13) 第三节摩擦力 (17) 第九章压强 (20) 第一节压强 (20)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23) 第三节大气压强 (25) 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8) 第十章浮力 (30) 第一节浮力 (30)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33) 第三节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 (39)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44) 第一节功 (44) 第二节功率 (48) 第三节动能和势能 (51) 第四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54)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56) 第一杠杆 (56) 第二节滑轮 (58) 第三节机械效率 (60)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初二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怎样认识力 主备人:于斌第6章第1课时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会说出力的定义、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 2、会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生活现象 学习重点、难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问题导学: 1、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认真阅读课文2页 6-1图要求举例生活用 力的单位、符号、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概念。 力产生的效果是:(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2、认真看课本5、6页仔细分析课本中的例子 (1)完成填写5页空白处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甲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2)、记住力的三要素 自学检测: 1、在6-2图中写出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A.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 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 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 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总结: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说明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 3、如图1所示,其中与其它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总结: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方法:1.看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变化 2.看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 达标测评: (一)必做题(共20分)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 B 小孩用力推墙,他同时也受到墙的推力 C 人坐在软沙发上,可发现沙发凹下去,还表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 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图 1 (a)、(b) 中的情景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 1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图 1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 变。[均选填“(a)”、或“(b)”] 3.人用绳吊着铝桶从深井里提水,手 受到向下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 A.地球 B.铝桶 C.绳子 D.手 4.力是_ ___对__ _作用,力不能脱离____而单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____物体和____物体.。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____N. 5.对于磁铁和铁钉之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明中正确的是( ) A.施力物体只是磁铁,受力物体只是铁钉 B.只有当磁铁与铁钉接触时,它们之间才有力的 作用 C.磁铁和铁钉不接触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D.磁铁对铁钉有吸引作用,铁钉对磁铁没有吸引 作用 (二)选做题: 用力划水,船才能向前进,划水的方向应该向哪个方向?为什么?

(八年级物理教案)功率的教案示例之一

功率的教案示例之一 八年级物理教案 (一) 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 教学要求 (1) 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 (2) 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復习提问 (1) 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2) 在建筑工地上要把1000块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已知每块大理石板重50牛,用起重机可以在2分钟内将大理石板一次全部送到20米高处。如果用一个工人来背,把这些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所用的时间是20小时,试求用这两种方法,把大理石板全部运送到20米高处,起重机和工人各做了多少功? 解答:起重机吊送大理石板所做的功 W仁F1s=Gh=50 X 100牛X 2米=1.0 X 1(焦, 工人背运大理石板所做的功

W2二F2s二Gh=50 x 100牛x 2米=1.0 x 1(焦。 (四)进行新课 (1) 引入 把1000块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起重机和工人做的功是相等的。但是,在做相等的功时,起重机比工人做功快。做功不但有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快慢的问题。在物理学里用功率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 板书:五、功率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 功率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提问:如果起重机和工人做的功不同,做功用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它们做功的快慢?比较它们的功率大小呢?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我们已经学过,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我们用单位时间里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表示运动的快慢,与此类似,做功的快慢是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来表示的。 板书:“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第七章 力 第1节 力 整体设计 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概念”的认识,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但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物理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人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科学归纳就是要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共性。力的概念的形成就是科

学归纳的一个好案例。本节的重点是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改变的原因。本节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时,可以对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以在形成力的概念之前先做一些铺垫。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或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11.1功教案

功 一、新课引入 复习提问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力能产生哪些作用效果? 在物理学中,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有了成效。在物理学里,经常要提到“功”的概念,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物理学中功还有它特殊的含义。 二、新课讲解 (一)力学中的“功” 学生自学本节课文,并参看图及图注。提问并由学生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分析图,做功的实例: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3.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强调:“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即如果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结合课本图2,分析两个小朋友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练习、分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讨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①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为什么? ②用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

③用沿水平的拉力拉动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当把拉力去掉后,小车还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拉力对小车做功了吗?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研究力对物体做功时,要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体(施力物体)对哪个物体(受力物体)做功。 (二)功的计算 1.演示,画板图如图并加以分析。 放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一段距离,如图所示,拉力对小车做了功。 甲:拉力为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对小车做功; 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2倍。 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2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4倍。 小结:可见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2.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 3.功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 1焦=1牛?米 在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计算时,力和力臂的积的单位时“N·m”,不能写成“J”,这两个单位的物理意义有所不同。 几点说明 ①使用W=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 4.例题:在水平地面上,小朋友用50N水平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10m,求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举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

(八年级物理教案)功学案

功学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材分析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难点功的概念。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 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 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一、功 新 授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教科版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五、小结,练习(略) 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节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提起一桶水。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3)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然后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一、电压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 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重、难点: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 进行新课: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有电源 电路必须闭合 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还有千伏(kV)、毫伏(mV)1kV=1000V 1V=1000mV 例:U=220V=kV= mV 2、电压的测量:用电压表,符号V (1)、电压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压表的使用:电压表必须和用电器并联(等于一断开的开关) 电压必须红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负极。 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 量程,并进行试触。) (3)、读数:确定量程……选择示数确定分度值…… 读数,写上单位 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 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 3、动手做: (1)、让学生连一电路,并连上电压表测电压。 (2)、读出电压的大小。 3、达标练习:课本后7页“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1、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由于部分学生还是连错电路……串、并联混淆,教师可示范一遍或让学生先化出电路图。 2、读数应多练习几遍,学生使用的电压表量程有所不同, 最好要提示一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条件。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重点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说说弹簧测力计在使用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2.你能不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根头发能承受的拉力? 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实验目的】 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 【实验步骤】 1、观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最大刻度),认清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检查弹簧测力计不受力时,指针时否指在零刻度处。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等处,感受一下1N、5N、10N 的力有多大。

3、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质量已知(约1kg)的物体,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察 4、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前进,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5、在倾斜放置的长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木板匀速上升,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6、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手拉头发,逐渐加大拉力,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实验记录】 【评估与交流】 能否用弹力橡皮筋制作测力计?为什么?

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教学难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生】大金属球. 探究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提出问题】 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或假设】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1、照图23-1那样,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2、在图23-2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接这些点,你发现它们落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或直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公开课

图 图 这样引入课题,让学生直观地看见力的成效,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老师注意学生们讨论中的知识缺陷或错误;及时评价,点拨提升;拓展思维;重点,难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得出功的定义: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为了加深学生对功的印象学生课堂练习: 1.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 ,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分析思考: 1)如图11.1—1所示,物体在绳子的拉力作用下被提升,拉力的方向是 ,物体向 运动,物体移动方向与拉力方向一致;绳子的 拉力就显示出了成效,我们就说拉力对物体做了 。 2)如图11.1—2所示,静止的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向右运动,拉力的方向是_ ,小车向 运动,小车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拉力就显示出了 ,我们就说拉力对汽车做了 。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深对“功”的理解分析下面的实例,看看是否做功。 让学生从概念 中发现力做功需满足有两个条件。 学生回答

图 图 图 1.如图11.1—3所示,小华用尽全力也未搬动大石块,在这过程中,小华对石块虽有力的作用,但大石块却未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这时力未显示出成效,我们说这个力_ __做功。(劳而无功) 2.如图11.1—4所示,小华与小民提水在水平路上匀速前进,两人的力是向上的,而水桶沿 方向运动,水桶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力未显示出 成效,我们说这个力 做功。(垂直无功) 3.如图11.1—5所示,用脚踢出的足球在空中运动,足球虽然移动了距离,但是脚对球 力的作用,我们说这个力 做功。(不劳无功) 4.人推着木箱前进时,箱子的重力和支持力做功了吗?为什么?是什么力做功了。 分析归纳概括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物体受力,但没移动距离(劳而无功); (2)物体移动了距离,但不受力(不劳无功) ; (3)物体受了力,也移动了距离,但两者方向相互垂直(垂直无功) 。 课堂练习: 学生讨论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优秀教案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就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就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就是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就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就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就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与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瞧,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就是也有力存在不?(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就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就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就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与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尤其就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就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就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五、小结,练习 第八章第一节什么就是力 一.什么就是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教案

陈汉青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亮同学做清洁时,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因为他用了力,我们说他在“工作“。而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 1、力学中的功 “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下面是几个做功的例子。课本图15.1—1,物体在绳向上拉力的作用下升高,拉力对物体做了功。静止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拉力对小车做了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重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学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功的关系。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我们在分析下面几个例子中是否有力做功?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F=0)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S=0)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

全册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

全册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 第八章力一、什么是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力的概念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

出哪些这样的例子?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明白力的概念。二、力的作用效果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后归于两类: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形变例子: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尺(扭转)……运动状态改变:踢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变)……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提问: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瓶子发生了形变。老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三、演示、思考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1 ?磁铁吸引铁钉; 2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案讲解

丰南四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案 第七章力 课题:第一节力课型:新授教材内容:2页-5页总序第_____ 课时 主备人:___________ 副备人: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 使用时间: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提示: 1. 课标要求: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认识力的三要素。 2. 结合所学知识,阅读课本2页-5页内容,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 状。认识力的三要素。 3. 结合自学将学案中的问题独立解决,将学习中的疑问和联想到的与本节有关的知识写在“学习拓展”栏中。

(五)、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1. 活动二:感受力的作用 请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同伴间推手,再结合身边的其它器材来感受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感受: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物体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体也施 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的。 讨论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一知识吗?并请试着加以解 释? 四、拓展提升: 1. 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 物体发生____________ ,二是力的作用是 ___________ ■勺。此外,网拍击球的结 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使物体的生改变。 2. 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受力物是_____ 书对桌面也会产生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受力物是。 3.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 A. —个巴掌的力太小 B. 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4?请判断:“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这句话是否正确,并举例说明。 5?请大家回忆“神舟七号”升空的情景,试着说出其中所蕴含的力的知识。 6、画出一辆马车收到的力的示意图。马车收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为500N, 同时收到一个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为500N. 7、一个物体收到与水平方向成30度角向右上方的拉力,大小为300M画出力的示意图。

新人教版2016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李明2014.2

开学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为学好本册内容奠定基础。 2、分析学习现状,提出本期设想、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3、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1、分析上学期学习情况,进儿提出设想。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为学好本册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分析上学年学习情况。 本学科是学生接触了一个学期,上学期成绩还理想,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物理。 三、本学期设想: 1、在原来基础上,结合教材,为同学们提供、开辟探究空间,以开阔视野,提高素养。 2、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抓好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4、考虑到八年级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本学期计划在期末考试前三周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四、本期目标与要求: (一)目标:人平:70分;及格率100%:;优秀率;20%。 (二)要求: 1、守纪: 要求上课认真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汝城四中学生全面管理细则》、《汝城四中学生二十不准》等相关规章制度;

2、会学: (1)注重处理学习课外与课内知识的关系; (2)注重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学习、课后巩固复习三大关; (3)注重实验与探究。 (4)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3、重考: 正确对待考试,发扬争分抢秒的精神。 五、教材简介: 本册教材是按《课程标准》要求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全教学效应。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功》精品教案

第1节功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能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讨论及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物体做功的必要条件。 2.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使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积极参与观察、讨论、探索活动。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具准备 书、书包、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活动: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学生实验1: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一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要较大的拉力。 学生实验2: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提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学生实验3:用手将书包匀速提高5厘米和将4本书从地面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 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功。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力学中的功 1.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P63图11.1-3,乙:用力而未移动距离;甲:水平方向移动了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钩码做功?为什么? (2)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人做功了吗? (3)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 (4)人推着木箱前进时,箱子的重力和支持力做功了吗?为什么? (5)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拉力做功了吗? (6)手提着钩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讲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日常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力的概念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明白力的概念。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后归于两类: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形变例子: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尺(扭转)…… 运动状态改变:踢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变)……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提问: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瓶子发生了形变。老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1)磁铁吸引铁钉; (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请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提问: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 以上实验中两物体之间都没有接触。老师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用具 锤子、钉子、多媒体 四、新课引入 1.起重机吊着建筑材料上升,什么力对物体的向上移动作出了“贡献”? 2.马拉着雪橇前进,雪橇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雪橇的前进做出了“贡献”? 在物理学中,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有了贡献。在物理学中,经常要提到“功”的概念,就是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当然在物理学中功还有它特殊的含义。 五、新课讲解 (一)力学中的“功” 1.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物理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分析叉车举高货物、锤子锤钉子的过程:货物(钉子)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3.力学里所说的做功包含哪两个必要因素? 力学里所说的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强调:“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

分析火箭发射的过程,马拉车过程,起重机吊起重物的过程,有没有力对物体做功? 4.分析以下问题,讨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①人使出很大的力推石头,但没推动,人做功了吗? ②网球在光滑地面上滚动,有力对网球做功了吗? ③手提行李箱沿水平方向行走,人对行李箱做功了吗? 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不做功: (1)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也就是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即“有力无距离,不做功”。 (2)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即“不受力,不做功”。 (3)手对行李箱的拉力竖直向上,行李箱水平匀速移动,拉力的方向与货物移动距离的方向相互垂直,也就是说行李箱在拉力的方向上并没有移动距离,拉力没有对行李箱做功,即“力与距离垂直,不做功”。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研究力对物体做功时,要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体(施力物体)对哪个物体(受力物体)做功。 (二)功的计算 1.功的计算公式 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即:功=力×距离。 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 2.功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那么,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 1J=1N·m。 几点说明: ①使用W=F·s,要注意统一单位。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跟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1J的物理意义: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1m的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J。知道1J的大小。 3.例题:在水平地面上,一位同学用50N水平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10m,求推箱子的同学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举箱子的同学做了多少功?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