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笛福的文本以及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笛福的文本以及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笛福的文本以及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笛福的文本以及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2010年3月第12卷第2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Mar 12010Vol 112No 12

笛福的文本以及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许克琪

(东南大学外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对笛福笔下鲁滨逊不断变化的身份、鲁滨逊和星期五的关系、小岛的

象征意义以及小说中描写的强奸、屠杀和暴力等情节的分析来重新解构《鲁滨逊漂流记》,并得出如下结论:《鲁滨逊漂流记》和许多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能够被列入帝国文本,在对它的解读中,我们能够发现其中所折射出的殖民历史和殖民思想,同时现实世界也要求我们对《鲁滨逊漂流记》这样的经典文本进行彻底的后殖民重构。

[关键词]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殖民主义;身份

[中图分类号]I1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11X (2010)022*******

[收稿日期]2007-11-21

[基金项目]江苏省课题“外语教学带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失的问题研究”(05K J D460278);江苏省教育厅项目“模因论与外语教学研究”(07S J D740017)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许克琪(1963—

),男,安徽庐江人,东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艺术学。 长期以来,《鲁滨逊漂流记》被认为是一部浪漫主义的艺术作品,是一部折射社会现实的镜子。它反映了在那个时代英国社会的真实状况;它将英国新生阶级追逐财富、扩展殖民地的精神和激情形象化;它尤其颂扬了出身于中产阶级,勇敢并充满冒险精神的人们。然而,用后殖民视角来审视这部经典名著,人们不难发现作品通过描述对荒岛的殖民过程所充分折射出的帝国文化及殖民思想。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作为帝国文本的这一经典作品。

一、鲁滨逊不断变化的身份

主人翁鲁滨逊的身份变化贯穿着整部小说。因此首先对鲁滨逊的身份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这里提到的身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根据帕特里克?霍根的理论,社会身份是指普通的、习以为常的或者确信的、肯定的行为,其中本人行为和其他个人的行为交织混杂在一起,包括合作者、邻居、朋友、家族中的其他成员的行为,等等;它是一个人经常做,知道怎样做,自动去做并且能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协调共同完成的身份。然而,自我身份却是一个人感性地、概念地思考自己而做出的行为———个人的可视的自我形象和特性的感觉、思想及行动。换句话说,就是构成一个人的性格总和,即人们用来从身心两方面定义自己的一种特性和关系的结构[1]84。沿着鲁滨逊生命的轨迹,人们可以发现他始终在不断地改变他的经历、他的身份、他和小岛之间的关系。他的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都

不是恒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他最初是一个混血儿,旅行中变成了一个流浪儿,成了他人的奴隶,而最终成为一个殖民地开拓者或者一个荒岛的主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滨逊变化着的身份也象征着英国的历史,他的名字和身份都隐喻了一种混合的文化,象征着英国的起源。我们从小说的开始处能读出这点:

一六三二年,我生在约克市一个上流社会的家庭。我们不是本地人。父亲是德国不来梅市人。他移居英国后,先住在赫尔市,经商发家后就收了生意,最后搬到约克市定居,并在那儿娶了我母亲。母亲娘家姓鲁滨逊,是当地的一家名门望族,因而给我取名叫鲁滨逊?克罗伊茨内。由于英国人一读“克罗伊茨内”这个德国姓,发音就走样,结果大家就叫我们“克罗索”,以致连我们自己也这么叫,这么写了。所以,我

的朋友们都叫我克罗索。

[2]Ⅰ:1

在这里以及小说的开头部分,笛福试图从鲁滨逊身上给出英国的起源。对他来说,英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割裂的“国家”,而是一个和欧洲、美洲新大陆以及与非洲渐兴的奴隶贸易紧密相连的、集各种文化于一体的国家。一开始,笛福强调鲁滨逊的姓氏“克罗索”来自于德国,事实上,他是试图告诉读者德国人移民到英国的近代历史,鲁滨逊生来就是个外国人,由于母亲的身份他才成为英国人。文本的第一段,笛福以大写的“我”开篇,以小写的“我”结束,他试图借此来给出一个对自我身份变化的表述[3]36。之后,鲁滨逊不顾父母的忠告和建议,决定

去几内亚进行贸易旅行。他沿着当时日益发达的大西洋奴隶贸易线路开始了自己的旅程。正是这个旅程在某种程度上使他沦为了一个“奴隶”,使他和原来的身份关系分离了。通过这种身份的变换,鲁滨逊表现出一种使自己快速适应于经济不断变化的国民形象。鲁滨逊向荒岛前进的每一步都加速自己在原来世界里身份和地位的消失,直到被冲到荒岛的海岸上,他完全脱离了原来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在旧世界里死亡并获得重生。

鲁滨逊登上小岛的两年后开始了对荒岛的探查。在某些文学批评家的眼里,探查荒岛具有很强的象征性。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对荒岛的探查是殖民者的肉体和灵魂与小岛进行“结合”的一种行为[4]23。通过这次勘测鲁滨逊从心理上希望将所占有的一切变成自己的一部分。然而,鲁滨逊从未完全占有过这座荒岛;每当他试图这么做时,却越加没有幸福感、安全感和占有感。这也象征了国在其海外殖民的过程中,从未完全征服和统治殖民地和那儿的人民,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尽管鲁滨逊常常提及他在荒岛上的家———他的城堡和防御工事,但似乎是在自欺欺人以说服自己相信自己的权力。所以当发现海岸上裸露的脚印时,他便将自己的家描述成一个动物居住的兽穴而非一座城堡,这使他的身份又从贵族变成了流浪汉。

我跑到自己的城堡———以后我就这样称呼了———一下子就钻了进去,好像后面真的有人

在追赶似的。至于我是按原来的想法,用梯子

爬进去的呢,还是从我打通了的岩洞的门钻进

去的,连自己都记不得了,甚至到了第二天早上

也想不起来。因为,我跑进这藏身之所时,心里

恐怖已极,就是一只受惊的野兔逃进自己的草

窝里,一只狐狸逃进自己的地穴里,也没有像我

这样胆颤心惊。[2]Ⅰ:125

鲁滨逊放弃地面的行为表明他尽管认为自己占有着这块领地,但事实上他并没有真正控制这座荒岛或使它殖民化。小岛上的脚印再一次证明他所生活的地方不是他的领地,而只是一个洞穴、一个暂时的避难所,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我叫做‘门’的石头上的洞”。欣西亚?华尔认为:“‘门’表现了一种语言上的隐喻;曾经叫做《门》的只是石头上的一个洞。这些花费精力修建的防御工事和伪装并经过郑重命名的堡垒其实只不过是动物的小洞穴。”[5]201这一点再次提醒读者鲁滨逊只是一个从英国过来的外来者,他在荒岛上所居住的地方只是一块极不稳定的殖民地。所以在发现脚印之后,鲁滨逊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加强他的防御工事,遮挡起他的家,将他的山

羊藏在树丛里。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他想要抹去或者隐藏起他的欧洲身份。

因此,笔者认为鲁滨逊对荒岛的殖民也是在发现这个脚印之后。从那时开始,他付出双倍的努力来加强工事,使荒岛归他所有,他拯救了奴隶星期五,安排第一批西班牙人和其他的海难幸存者入住荒岛。最终他成了小岛的主人,并建立起自己的帝国,他此时成了一个典型的殖民者。综上所述,鲁滨逊的自我身份及社会身份是不稳定的,他的这种不稳定性在与星期五相处的关系中也显露无遗。

二、鲁滨逊和星期五的关系

鲁滨逊和星期五的关系看起来简单,却又很复杂。说它简单,是因为他们的关系只能是主人与奴隶;说它复杂,是因为他们的关系还包含着其他的内容。首先,读读笛福描述星期五出场的鲜活的文字。

最后,他走到我跟前,再次跪下,吻着地面,又把头贴在地上,把我的一只脚放到他的头上,

好像在宣誓愿终身做我的奴隶。[1]Ⅰ:165

这段描述使读者感到悲伤和震撼,它实质上是欧洲至上论在文本中的反映。星期五为什么要表现出完全的服从、听话和臣服?只因为他是一个黑人。这让我们想起了法侬的文章《黑色的事实》。在这篇文章里,法侬揭露了黑人不仅被称为黑鬼,他们通常还被描述为不能进入主流的、不被认可的边缘人物。在社会监视和精神否认的二重感受中———这些人的出场是受到二重监督的。法侬的言论包含了一种普遍性,因此具有一定代表性。他在文中论述了现代性的世俗性,“人类”形象正是在这一现代性中被认同。他相信在白人和黑人的关系中,白人总是认为:“你们来得太迟了,迟误得太晚了,将永远只有一个世界———一个在你们和我们之间的白人世界。”[6]138法侬使用黑色与迟误的事实来毁灭权力与身份的二重结构这一强制性:“黑人必须是黑色的;在与白人的关系中,他必须是黑色的。”他还写道:“比起白人来,黑人什么都不是。”[6]138他认为在西方社会存在着一种观点,即白人是万能的和规范的。这种理念是从黑人那长时间充满悲剧、歧视和失望的经历中积累而来的。

鲁滨逊救助星期五以及后来给他重新命名的细节都反映了殖民主义的思想。当他们相遇时,由于语言不通,星期五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以维系和鲁滨逊的关系。他这么做,显然表现出了一种天生的奴性,作为黑人,他应该听命和服务于白人。然后,在对星期五的再教育中,鲁滨逊将他的名字“野人”改为“星期五”,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主

001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2卷

人”。这让读者想起笛福在小说开始时提到的德国姓“克罗伊茨内”改为“克罗索”的段落。这样的相似安排表明鲁滨逊自己也曾经被奴役过,星期五是他以前境况的再现,这是鲁滨逊称自己为“主人”的原因,也清楚表明了鲁滨逊对星期五的控制。但是,从字面上来看,英语中的这个词也有老师和工匠的含义。这里可见笛福深受殖民主义思想的影响,即殖民者的文化包括语言都比殖民地的优秀,因此,殖民者理所当然要担当起师傅和老师的责任。所以,为了使星期五成为一个有用的、文明的奴隶,鲁滨逊开始教他使用英文。在让他理解他们的新名字和意义后,鲁滨逊第一次带星期五参观了他的牛奶、陶土做的盘子、面包和这些年来在岛上小心翼翼制作的所有东西。因为星期五的存在,鲁滨逊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极大的信心,他不再是航海路途上的奴隶,而是一个殖民者或者某种程度上的奴隶主。他作为星期五老师的举动也证明了他对岛上复杂情况的掌控能力,再次显示出早期殖民者希望在新世界肯定他们身份的愿望。

鲁滨逊对待星期五的态度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当时殖民者心理上的需求。除了主人和奴隶的关系之外,他们还需要有其他的关系,如在感到孤单和寂寞时的相互依存关系。殖民者需要殖民地居民的支持,这就是鲁滨逊有时称自己为星期五的父亲的原因。当看到星期五和自己的亲生父亲重逢而表现出的快乐时,他甚至感到嫉妒。在整篇故事里,鲁滨逊给了星期五很多名字,如:“奴隶”,“坏奴隶”,“我的星期五”,“可怜而诚实的家伙”,“忠实的仆人”,“幸运儿”,“这个家伙”,“我孤单和寂寞时的伙伴”等。这些名字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星期五身份的变化,即从一个奴隶变成一个真正的人,这对他的征服者来说是有用的。鲁滨逊甚至用悲伤的言辞来证明星期五的顺从和坚定的忠诚对他产生的影响。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笛福的时代西方人持有生来就比其他种族优秀的观念,所以征服殖民地和当地的人民并使被征服者为他们服务是他们的权利。在鲁滨逊的冒险经历里,除了和星期五的关系,荒岛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白人为什么要到这座荒岛上去?显然,他们是为了将之变为他们的殖民地。因此下一部分笔者将讨论荒岛在文本里的象征意义。

三、荒岛的象征意义

荒岛是一个多种事件共同发生的舞台。笛福笔下殖民者统治的荒岛不再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地方,而是一个殖民地,一个庇护所,一个居民聚集地,一个家。笛福所描述的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地方,而是一个混合着多种文化的社会———在这里,我们能找到西班牙人、英国人、葡萄牙人、土著人、海盗、天主教徒、新教徒和女人。对鲁滨逊来说,荒岛是家的象征,是一块被殖民的领地。他希望使它成为英国统治下的领土。在辛勤工作和细心打理之后,他把小岛当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他认为这是他的领土,所以当他离开时,他为当地新到的居民作了如下安排:

我把全岛领土加以划分后分配给他们,我自己保留全岛的主权。我根据他们的要求,把

土地一一分给他们。这样,我替他们解决了土

地的归属问题,并嘱咐他们不要离开小岛,我自

己就离开了。[1]Ⅰ:254

从这个描述里,我们可以发现殖民者通常认为自己的社会体系要优于他者,所以无论到达何地,他们总是在殖民地建立起他们的社会管理体系从而全盘否认他者。在他们的眼中,只有西方人才会在东方仍处于混乱时就拥有这样一个清晰的推理和逻辑的管理。西方人观念中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表露无遗,正如赛义德在《东方主义》里对殖民思想所批评的那样:“东方是非理性的、颓废的、幼稚的、异常的,而西方则是理性的、正直的、成熟的、标准的。”[7]44东方人原始、愚昧、无知和懒惰,他们具有暴力和兽性。东方需要西方学识的纠正,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回到英国后,鲁滨逊常常怀念小岛,尽管对他和他的奴隶来说那儿更不像是个家或者没有“家人”,但是他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回到他的“领地”。他在第二卷开始时回忆道:

我知道即使是现在,对我来说,不管那儿是否真的存在幽灵、妖怪或者徘徊着死去的人

……但是我清楚,我的思绪已到了这样的程度,

使我对水蒸气或者其他我所能回忆的东西深深

入迷,事实上,我常常就认为我现在就站在

那———那个树丛后面的堡垒处。[1]Ⅱ:2

回想起鲁滨逊刚登上荒岛以及发现奇怪脚印时的心情,他现在对荒岛的渴望是多么的震撼!我们仍然记得当鲁滨逊发现第一个脚印时害怕得像只野兔似的飞奔回家;第二次再看见鬼魅似的岛上居民,给了他一种安宁的怀旧感,让他念念不忘他认为是家的那个荒岛。他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回到他殖民统治的荒岛。是什么东西强烈地吸引着鲁滨逊去环游世界并回到那个荒岛?我们可以这么问:是因为外面和家一样舒服才去旅行的吗?是一种外出寻找控制土著人民和领土的能力的信念驱使

101

第2期许克琪 笛福的文本以及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他这么做?显而易见,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说,他既享受到荒岛上的舒服生活,同时也得到了统治土著人的能力。这种在世界各地自由穿梭的能力曾让英国人长期迷恋,鲁滨逊也希望证明他具有这种殖民者的能力,并在这个困惑的、心理上混乱的殖民土地上找到一种加强中产阶级势力和重构自我身份的方法。然而,这座荒岛绝对不是鲁滨逊的理想家园,他对荒岛的统治也绝不彻底。回到荒岛后他发现殖民地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岛民们分化成几派为了权力而明争暗斗,这同英国国内的王权斗争如出一辙———表明他对小岛已失去控制,失去了他的权力。他甚至不知如何向读者讲述所发生的一切,因此他说:“我将不再麻烦地用第一人称叙说故事,那样做会让我使用成千上万的‘我是’、‘我说’、‘他是’、‘他告诉我’、‘我告诉他’等。”鲁滨逊失去了对使用“我”的控制再一次表明他的身份由肯定转变成否定这一语法上的变化,也预示着殖民主义最终注定要失败。鲁滨逊最后无奈地说道:

我从没有想到要花力气给小岛起个名字,就让它保留原样,和我发现它时一样;它不属于

任何人,不需要任何规则和政府;除了作为它的

父亲和捐助人,我对它没有任何影响,也没有任

何权利对它指手画脚。[1]Ⅱ:186

总而言之,荒岛不属于任何人,也不是任何人的家园,他独立于所有国家之外。在鲁滨逊殖民荒岛的过程中,如同其他殖民历程一样,他也见证了枪击和杀戮。

四、文本中描写的强奸、屠杀和暴力

殖民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强奸、屠杀和暴力。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也多次描述了这些情景。鲁滨逊在拯救星期五时杀了两个野人,也许他对此感到内疚,所以文中描述不多。然而在与野人第二次遭遇战中,笛福详细记录了这场杀戮。

被我们从树后第一枪打死的,三名;

第二枪打死的,二名;

被星期五打死在船上的,二名;

受伤后被星期五砍死的,二名;

在树林中被星期五砍死的,一名;

被西班牙人杀死的,三名;

在各处因伤毙命或被星期五追杀而死的,

四名;

在小船里逃生的,共四名,其中一名虽没有死,也受了伤。

以上共计二十一名。[1]Ⅰ:194

令人吃惊的是星期五失去了他作为奴隶的身份而成了鲁滨逊的工具,他甚至参与了杀戮。在漂流记的第二卷里,笛福更加生动地描述了这一殖民行为的副产品。在鲁滨逊妻子死后,他带着星期五回到了他的殖民地。然后有一天,当鲁滨逊第一次离开他的荒岛进行探险时,他登上了另一座在很多方面和他的殖民地非常相似的叫做马达加斯加的小岛,岛上生活着许多土著妇女和儿童。在这个和平的背景下,发生了一名英国人强奸土著女孩的事件。暴行发生后,女孩的族人杀死了那名英国人,这给他们带来了灾难。鲁滨逊的水手开始为那名英国人展开了一场残酷的复仇杀戮。到处是燃烧倒塌的房子,到处是奔跑的人们,成百上千的男人、女人和儿童的尸体堆躺在村子的地面上。

如果先前的枪声让我们感到吃惊,可那些可怜人们的哭嚎声却展现了另一番场景,让人

不寒而栗。坦白地说,我从未到过一座被掠夺

过的城市或被暴风雨席卷过的小镇。我曾听说

过奥利弗?克伦威尔攻占爱尔兰的德罗格达,

屠杀了很多的男人、女人和小孩;我也曾读过有

关帝利伯爵攻陷马格德堡城,割断了两万两千

名男女老少的咽喉;但我从没想过这种事情就

发生在眼前,也无法用文字来描述它,更无法描

述听到它时盘绕在心头的恐惧。[1]Ⅱ:154

马达加斯加的屠杀暴露了殖民主义的黑暗面和真实本性。让读者印象深刻的是鲁滨逊试图描写整个事件的手法,他没有给读者一个直观的描述,而是以他听到的枪声作为开端;换句话说,他拒绝充当屠杀的目击证人。他提到了自己听说和读到过其他屠杀暴行,但他也不是目击证人,读者可通过这两次暴行去想象小村中的屠杀。所有这些都说明鲁滨逊,或者说笛福认识到殖民的恶果。他只是不愿意承认这点,至少他不希望从他自己嘴里说出来,当然,他也不想否认这些事实。即使作为一个殖民者,鲁滨逊也对英国人的暴行感到吃惊。鲁滨逊将小村的屠杀同爱尔兰的德罗格达、德国的马格德堡城的屠杀联系起来,目的是将马达加斯加事件列入欧洲人的暴行之中,这样做是为了给予殖民受害者与欧洲的屠杀受难者们一样的同情。然而,在向读者讲述村子里的屠杀时,笛福试图在受难者、读者以及作为作者的他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在他试图将暴行归于种族屠杀的同时,他也通过谴责食人生番来宣告对新世界殖民的正确性。笛福给读者展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线:鲁滨逊是从他发现岛上的食人生番以及遍地抛弃的残肢碎骨开始描述,接着是白人和土著人的冲突和对抗,然后是马达加斯加的屠杀,最后是在小说结尾一章中得出的令人困惑的结论。他的结论

201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2卷

就是:尽管欧洲人对土著人的大屠杀似乎有些残酷,但这种暴力毫无疑问是上帝的旨意。

对我来说,这样的复仇行为是由上帝所决定的,西班牙人成了上帝复仇的工具来惩罚他

们那种吃人的野蛮风俗。[1]Ⅲ:223

很显然,强奸、屠杀和暴力是殖民行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欧洲人竭力否认,但历史文献却不容质疑地记录着殖民者在印度支那的杀戮,对马达加斯加人的折磨,对黑非洲的禁锢,对东印度群岛的镇压。[8]75他们有时用文明和宗教的面具来伪装自己从而制定不诚实的等式,即:基督教=文明,而异教=野蛮,并由此产生了伤害印第安人、黄种人和黑人的可恶的殖民和种族屠杀的后果。可见殖民主义给人们带来的是暴行而不是像殖民者布道时所说的文明。正是殖民主义使得殖民者去文明化,使他们堕落,使他们愈加野蛮;换句话说,正是殖民主义唤醒了他们人性深处的贪婪、暴力、种族仇恨和道德缺乏的天性。结果,欧洲人毫无不安地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在殖民地里,女人们被强奸,平民的头颅被砍下,眼睛被剜出,人们饱受折磨。欧洲人喜欢这样的殖民经历,享受这样的殖民过程,就像马丁?格林在他的文中指出的那样:

在《鲁滨逊漂流记》诞生后的两百多年里,作为消遣来阅读的有关英国人的冒险故事,实

际上激发了大英帝国主义的神话。从总体上来

说,这些故事都是英国讲述自身的故事。它们

以梦想形式赋予英国力量、意志,以便使英国人

走出国门,探索世界、征服世界和统治世界。[8]77

彼得?胡尔姆也曾指出,欧洲列强在征服和殖民世界大部分地区的过程中都有它们的哲学及文学文本为其行为歌功颂德,同时为“他者”贴上了标签。[9]他认为在整个殖民主义领域,欧洲人的文本和他们的小说,犹如他们的枪一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探险者的杂志,那些从没有离开过家的中世纪旅行家们想象中的描述,以及其后的探险和征服等都加速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他者化”,并且支持了欧洲是世界文明中心的观点,认为欧洲在精神和物质上都优越于其它地区。这样,他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定义和决定世界事务,而克鲁索的处女岛就代表了帝国文化扩张和定义世界的一种愿望。然而,尽管这些文学作品赞扬了在荒蛮土地上进行探索的先锋们神话般的事迹,但如果脱去这些小说民族优越感的外衣,我们就能看到其殖民主义的内在本质。从文本中可以看出,克罗索实际上只是个软弱的个体,他无法在自己的国家取得成功,于是前往异国,在那儿,文明所给予他的技术很快让他取得了针对当地土著人优势。正如皮尔曼所说:

在那里,他掠夺土地,屠杀异教徒,用威力使那些改变信仰的人成为他们的工具。他蔑视土著人,但也害怕他们。如果他的安全受到威胁,他随时准备对他们进行屠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扩张和殖民主义滋生了,也正是这个原因,《鲁滨逊漂流记》才需要我们不断地给予关注。[10]55

通过以上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鲁滨逊漂流记》和许多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能够被列入帝国文本,在对它的解读中,我们能够发现其中所折射出的殖民历史和殖民思想,同时现实世界也要求我们对《鲁滨逊漂流记》这样的经典文本进行彻底的后殖民重构。

[参考文献]

[1] Hogan,Patrick Colm1Colonialism and Cultural Identity:

Cries of Tradition in t he Anglophone Literature of India,

Africa and t he Caribbean[M].New Y 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 ork Press,2000.

[2] Defoe,Daniel1Robinson Crusoe I,II,III[M].London:

Bantam Books,1991.

[3] Fallon,Ann Marian1W1“The World if Full of Islands1”

Literature Revision and t he Production of a Transnational

Robinson Crusoe[C].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03.

[4] Rebecca,Weaver-Hightower1“Decolonization of t he Island

Mind:Count-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Revision1”[C].

Literature Forum,New Y ork City,2002.

[5] Wall,Cynt hia1The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Spaces of

Restoration[M].Lond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6] Fanon,Frantz1The Fact of Blackness[M]//Black Skin.

White Mask1London:Pluto Press,1986.

[7] Said,Edward W1Orientalism[M].New Y ork:Vintage,

1979.

[8] Cesaire,Aime1Discourse on Colonialism[M].New Y ork:

Mont hly Review Press,19721

[9] Hulme,Peter1Colonial Encounters1European&t he Native

Caribbean[M].London&New Y ork:Met huen,19861 [10] Pearman,E1Robinson Crusoe and t he Cannibals1[J].

Mosaic10,Fall19761

301

第2期许克琪 笛福的文本以及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research.The author thinks that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ppraisal science has two aspects:practice and theory,but the theory is its key point.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object involve multi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applied theory characteristic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esthetic characteristic.As a branch in fine arts disciplines,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ppraisal science covers the wide realms of the appraisal practice and the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ppraisal.

(16)The effects of“N ew Life Movement”on arts and crafts L U S hi2z hu ?86?

The“New Life Movement”initiated by Kuomintang was intended to reform morality and improve social conducts.The movement introduced the new life style into peopleπs food,clothing,shelter and transportation,consequently producing influence on the industrial arts which took peopleπs daily necessities as the objects of design.By putting the practical designs into the domains of politics and sociology,the New Life Movemen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rts in some degree, but it also put the shackles of ritual on the industrial art design of young China.

(17)N ew notions of visu al communication design in digital era C H EN H ui ?90?

The digital era has brought about the rapid expansion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which is consequently reflected in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design in expression,range and effect.The f uture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is a comprehensive, connotative and fast changing form covering all senses of human beings.This development has inevitably stimulated new notions of design involving technical domination,innov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design,diversification of methods and integrity of media.

(18)Three b asic types of actorsπglamour in perform ance art Z HA N G Yue ?94?

The glamour of actors and actresses is the symbol of highest achievement in performance art.In different art forms,the glamour of actors and actress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basic types:“divine”,“skill”and“quality”,which have specific origins,forms,contents and ways to appreciate.These three types also reveal the general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t. (19)An analysis on Defoeπs text and criticism on colonialism X U Ke2qi ?99?

Robinson Crusoe was written by Daniel Defoe in the year1704,which aroused great attention after itsπpublication.The novel vividly reflected the spiritual features of the then rising bourgeoisie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ultural archive of European colonial narratives.It still leaves influence o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criticism and ideology nowadays.This paper tries to reread Robinson Crusoe and criticize colonialism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stant change of Robinson Crusoe,Robinsonπs relation with Friday,the symbolic implication of the island and rapes,massacre and violence described in the text.

(20)From Shakespeareπs Macbet h to Shaoxing opera General Malong L I Wei2min ?104?

The Shaoxing opera G eneral Malong is a good inter2textual example of Shakespeareπs Macbeth.Besides reproducing the humanist theme of Shakespeareπs play,it is successf ul in establishing its own structure so as to plant modern consciousness into this opera.In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dramatic notions of reason and emotion,and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dancing with music and dialogue expression,a new dialogic and inter2textual relationship is established in form and content,way of performance and notions of drama.

(21)Western Tolkien studies and the strategies of canonizing popular f iction YA N G Ya2ting ?108?

J.R.R.Tolkienπs imaginative works,with the identity of popular fiction,are marginalized by mainstream criticism for a long time.In order to canonize his works,western Tolkien scholars take strategies such as transforming critical views, institutionalizing Tolkien studies and cooperating with cinema media,thus providing an example for the mode of canonization of popular fiction.

(22)An inter2textu al perspective of the cultural archetype of incest and patricide2by using Fuxi,Thunderstorm and Phedre as examples T IA N Zhao2y ao ?112?The three plays of Fuxi,Thunderstorm and Phedre all contain the literary archetype of incest and patricide.From the inter2 textual perspective,the uniqueness of the three plays lies in their making good use of this archetype to introduce distinct connotation of times in folk discourse,intellectual discourse and authoritative discourse respectively,presenting totally new literary scenes.From the literary history,this cultural archetype forms a rich literary tradition,which contains significance in the exploration on levels of social reality,culture and life consciousness.

(23)A comparison bet w een domestic and overseas post2gradu ate training modes S H I L an2x in,C H EN Yong2ping ?117?

Post2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as a main approach of training high2level professional personnel has provided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for various walks of life in China.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overseas advanced experienc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asures for improving Chinaπs post2graduate training mode.

(24)An analysis on training system of improving gradu atesπ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L I Pu,YA N G De2x iang ?122?Faced with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situation for university graduates due to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since1998,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main reason lies in the disorientation and disjun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cultivation mechanism and social needs.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the system of training graduatesπcompetitive ability,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f ramework of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system engineering theory and competency theory,involving graduatesπprofessional competence model,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graduatesπ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ir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821

关于殖民主义教育的问题

关于殖民主义教育的危害 自从香港回归祖国之后,每个城市都去学习香港,变成香模式化的教育制度。全面推行资本主义制度,全面推行以英语为主要语言,汉语为第二种语言的殖民主义教育制度。造成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和社会危害。 1.以英语为主语的文化教育,国人在中国大地上以讲英语为荣,以讲汉语为耻的思想和思维占据着教师和学生的 灵魂,国人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但效果不太 理想,能用英语进行交流没有障碍的人不多,大部分人 在用英语交流和思考时头脑进入一种障碍性的交流状 态,思维进入慢节奏状态,在与外国人进行交谈时陷入 语言障碍,影响人的头脑的反应速度,有时候就是被人 骗了而没有反应过来,从而造成很多间接和和直接的经 济和政治的损失。 2.全面实施的是奴隶社会一样的殖民地政策,国家里的主人不是中国人,是英国人和美国人,每个中国的领导人 都要拿着中国打工妹赚来的血汗钱去进贡给外国领导 人。汉语成了下等语言了,汉人成了下等人。中国已经 被世界列强瓜分的感觉也是不好受的。 3.全面实施的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危害性已经慢慢的显现,人民生活并不富裕,每个人一辈 子只能求温饱,一辈赚钱的结果就是付了房子的钱、付

了医药费,到头来一辈赚的钱不够自已一个人花的,到 死了以后还是要负债累累的。有些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造成社会的道德衰退,伤风败俗的事经济发生。教师到 得抄袭论文,学术水平很差,没有创新性的思维和思考。 一个教师一天写不出两句话来。 4.每个城市都向香港学习,到处游山玩水,红灯区,妓院,妓女到处都有,社会道德观念严重破坏,不负责任的性 行为,无耻的教师越来越多,他们经常性的想勾引女学 生,导致学校的语言和文化全面的坠落,犯罪率直线上 升。 5.全面的学习香港模式,全面推行城镇化的管理模式的危险是粮食生产严重不足,靠进口粮食度日,粮食生产不 能自给自足。

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读书报告

《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读书报告 70年代末,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一书的问世,引起了学术界对于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问题的大讨论。一时间,涌现了许多论述该问题的作品。印度裔学者Ania Loomba的著作,《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就是其中之一。Ania Loomba 出生在印度,先后就读于德里大学和英国的苏赛克斯大学。她主要从事早期现代文学、殖民主义和种族历史、后殖民主义以及女权主义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性别、种族、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莎士比亚、种族和殖民主义》、《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等是她的代表作。 《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全书共分三章,作者从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研究现状谈起,梳理了这个问题发展的学术脉络,并对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研究做了一定的探讨。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篇纯理论的学术著作,没有一定史学史基础的话,很难读懂。本周阅读的是这本书的第一章第三节——从殖民主义到殖民地话语。 这一部分内容,作者首先从殖民主义研究的潮流开始谈起,提到了这一时期后殖民主义研究的两个方向,即去殖民化问题和包括意识形态、语言、文化等问题在内的新的表达方式。这其中关于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的讨论是后殖民主义研究的重点议题。接下来,作者就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学术梳理。 什么是殖民主义?殖民主义是某一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暴力手段对其他地区和经济体进行掠夺,以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所以说,殖民主义并不是永恒的,它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这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他们认为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一样,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虽然殖民主义带来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但是却也给蒙昧的殖民地带来了新科技和新思想,推动殖民地的现代化。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殖民地人民的认同。但这并不代表马克思全盘肯定殖民主义,相反他对殖民者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行为是强烈批评的。马克思认为商品和金钱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取代了人与人的纯粹关系,体现了掠夺的本质,殖民主义是没有人性的掠夺方式。这一观点被非洲裔的反殖民主义学者艾梅·塞萨尔所继承。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而塞萨尔对这个观点进行了修正,他认为在殖民地,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根据种族区分的。法农也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也就是说,

论殖民主义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

论殖民主义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 ——以柬埔寨、新加坡、越南为例摘要:在近现代历史上,东西方殖民主义对东南亚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破坏性和建设性,征服和掠夺是主要方面,但殖民主义者大都在客观上促使东南亚国家迈上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 关键词:殖民主义,东南亚,破坏性,建设性 自15世纪末欧洲人开辟了到达东方的航线,确切地说,自1511年葡萄牙人越过印度洋,占据了马六甲之后,东南亚的历史就中断了自己原来的正常进程,改变了发展方向。到了现代,日本殖民主义的侵略又给了正在努力挣脱殖民枷锁的东南亚人民以最后一击。那么,殖民主义到底给东南亚的历史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对于殖民主义统治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一般作一分为二的评价,既看到其罪恶的一面,也应肯定其客观上的进步作用。论到亚洲的殖民主义,则认为殖民主义者有“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大多东南亚国家,如柬埔寨、新加坡、越南等,曾长期以其北边巨大邻邦中国的儒家体系为模型建立政治统治,并在社会和文化领域内大量借用中国的事物,所以他们与西方扩张的冲突同中国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也被殖民主义者突然和强势闯入他们从前封闭的世界所震惊。与中国的情形一样,他们尊奉儒家的皇帝和官僚体系,抵制入侵者的失败给他们带来了耻辱,并最终导致古老的文明生活架构体系完全崩溃。“像在中国一样,这种崩溃导致了针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暴力革命以及对一种可行的社会和政治秩序的探求。”① 而在这之中,西方殖民主义者大都在客观上促使东南亚国家迈上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 而日本东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国家的短暂征服则一度破坏了东南亚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西方殖民主义客观上的的建设性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初是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进行殖民统治的时期。此时,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主要的剥削手段,这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时期。在这一时期,殖民列强已将世界各殖民地瓜分完毕,并展开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进入20世纪初期。西方殖民国家已基本上将整个东南亚地区瓜分完毕。除暹罗(泰国)以外,东南亚国家均已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保护国。 首先,不可否认,殖民主义统治的过程充满了暴力和侵略扩张,是以“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毫无进步可言, 有的只是消极的影响, 这主要 ①(美)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M].中华书局,2006,4.

西方殖民主义

西方殖民主义 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看法 殖民主义的界定 在对西方殖民主义进行系统的阐述之前,有必要清楚的认识何为殖民主义以及认识中的关键点。由于现今史学界对殖民主义仍然没有一个令诸家都认同的定义,本人限于能力,暂时也提不出什么有见地解释,故此将各主要辞典和一些著名史学界人士的解释列举如下: 1. 西方学术界对殖民主义概念的基本看法: 据较权威的第三版《韦氏新国际大辞典》的解释,殖民主义这一词条具有两种含义。其一,殖民主义是这样一些政治、经济政策的综合体。依靠这样的一些政策,某个帝国能够保持和发展对其他地区和民族所进行的控制。其二,殖民主义指的是在获取和维护殖民统治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和概念。《牛津英语大辞典》对殖民主义的解释有着相类似之处,它也认为殖民主义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与殖民地事务相关的管理方法和行为,以及与某一殖民地的基本特征相联系的观念和做法。二是指殖民体系和殖民原则。现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常常带有贬义,把它看成是一种借助强大的国力,对小国或弱国进行剥削的政策。 由于词典在对特定的词语下定义时往往从词义学的角度进行解释,所以尽管比较全面,但是却不够精确,不能够与词语的背景很好的契合。在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西方史学界的观点和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观点—— 其一是以《全球分裂》的作者斯塔夫里亚诺斯为代表,它是把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的,认为殖民主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其看来,帝国主义这一概念指的是“资本主义活动从帝国一隅扩展到国际规模的产物,并包含改造殖民的社会使之适应全球市场经济的成分。”但是殖民主义并不是帝国主义的必然产物,殖民主义不过是帝国主义在特定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知道帝国主义者的本性是谋求最大经济利益当宗主国的政策制定者认为直接的、有形的控制比间接的、无形的控制更符合他们的经济利益时,他们就会倾向于去采用殖民的手段,建立殖民政府,直接的操纵、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同样只有宗主国的经济文化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使得其能够独立的对外围地区进行开发;或者是外围地区的民族主义势力使得直接统治不可能存在下去的情况下,才可能采取进一步的统治形式,即间接的非正式的统治。 其二,关于殖民主义概念的另一种见解存在于长波理论中。该理论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帝国主义、重商主义、保守主义的兴衰都存在一个长期波动的历史周期性过程。

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趋势评述

袁银传:近年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趋势述评 一、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趋势 自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以来,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三分法和分门别类的孤立研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也不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理解。倡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普遍共识。 第二,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研究和文本比较研究。近几年来,学界日益打破"以苏解马"、"以西解马"等传统模式,反对"以儒解马",强调以"以马解马",即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为根据,对他们的思想进行解读,更加重视回归原文本。 第三,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呈现两大发展趋势:一个是进一步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或专题化研究,特别是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专题研究;二是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研究。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趋势将进一步从十七大政治报告精神的政策解读向学理层面研究的深化。 第四,注重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全球问题的日益凸现、美国次贷危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以及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新变化迫切要求各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加强交流与对话,而国内学术研究环境的日益民主化与开放化,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公开化、深入化,并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为我们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交流与对话起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五,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特别是注重本学科如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全面而坚实的学科支撑。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重合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完全等同于、或者完全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二是"主从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方面,甚至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六个二级学科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局部任务。三是"渗透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建设及各二级学科建设,应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建设及各门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建设及各门课程建设,应该渗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及各二级学科具体建设和发展中,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大多数学者认为,"渗透论"较为正确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科支撑的基本内容。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趋势 目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正在形成新的热潮,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英国的佩里?安德森、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伊格尔顿、吉登斯、拉克劳、墨菲,法国的德里达、列菲伏尔、波德里亚、高兹,德国的哈贝马斯,美国的罗蒂、柯亨、普特南、诺曼?莱文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和注意。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一般与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社群主义、生态主义、消费主义以及正在兴起的"美国次贷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的研究结合在一起。 就研究领域而言,国外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近年来积极开展对新自由主义、新帝国现

殖民主义历史影响再评价

殖民主义历史影响再评价 【摘要】:殖民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一部分,它对人类社会前进过程中有罪恶,也有贡献。文章将科学地认识殖民主义产生的原因,从而分析殖民主义对历史的影响并不只是负面的,对其历史影响进行重新评价。 【关键词】:殖民主义;历史影响;评价 说起殖民主义,人们脑中浮现的尽是侵略者的凶残、暴虐,弱小民族的悲伤和苦难。许多学者也认定殖民主义无非代表掠夺、屠杀、奴役等。马克思认为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来看待这一特定历史现象。他说:”英国不管干出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所以,我们在评价殖民主义时应以一种理智的心情、理性的心态来分析评价,应从殖民侵略和反侵略的历史事件中,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揭示殖民主义这一历史现象的产生、演变和衰落的内在原因和规律。故文章对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进行重新评价。 一、认识殖民主义的根源 从非洲到美洲,从亚洲到澳洲,到处都留下殖民者的足迹。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这一历史现象出现?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1. 卑鄙手段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造成的 殖民者为了资本原始积累不惜以暴力为基础,特别18世纪之前,”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财富”因此这些学者认定殖民主义是万恶的。但是在阶级社会中,野蛮手段是不可避免的,更不能构成殖民主义评价的决定性因素。 一方面从15世纪开始,资本主义开始在世界各地开辟市场。由于资本主义不够发展,各民族发展不平衡,人类的大多数民族仍然处于相对封闭发展的自然经济状态,就使商品经济的扩张带有了浓厚的血腥色彩。采取野蛮武力方式敲开各个中世纪堡垒的大门,掠夺他国人民,实现资本积累,开辟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殖民主义野蛮征服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发展尤其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不可避免的历史进步方式。没有武力或以武力为后盾,它就不能敲开那些封建的中世纪堡垒的大门。这并非是哪个民族的恶意造成,而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采取野蛮方式开辟市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各封建国家不是自觉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就是被征服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已经没有其它历史选择。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的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协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用今日的立场去评价几百年前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另一方面,野蛮手段并非一直伴随着殖民主义。从整个殖民史可以看出,

后殖民主义历史与现状

后殖民主义历史与现状 从边缘到中心——后殖民主义的历史与现状 【摘要】后殖民主义是在近几十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理论思潮,它最初在西方国家出现,并不断扩展到了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殖民主义的思想家大多是西方世界中具有东方血统的文化精英。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特殊性,再加上后殖民思想家的尴尬身份,造成了后殖民主义思想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东方学;文化霸权;文化认同 【作者简介】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07级社会工作本(1)班70113014 陈兵海29 【正文】 后殖民主义,也称“后殖民理论”,是一种以前殖民地国家与前宗主国之间的文化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思潮。安德森指出,大约五十年来,在各种运动中,“后殖民”表明了是一个非常有歧义的智力场所。它已经被用于指代一个时期(殖民之后);一个区域(曾经是殖民地的地方);一种对殖民主义合法性的批评;对新建国家的意识形态支持;对西方知识与殖民计划合谋的证明;抑或揭露出了西方思想与实践中深层的矛盾、焦虑和不稳定性。这样一个宽泛的界定,也说明了后殖民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模糊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对它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一、后殖民主义的兴起 对后殖民的“后”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代时间,也就是从二战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国家得以建立,全球殖民体系瓦解,新兴民族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进入了后殖民时期;二是指对殖民主义的批评,它可以追溯到在殖民主义之初就已经出现的批评殖民主义罪恶的作品,例如对贩卖黑奴、种族屠杀的揭露和批判等等。 虽然,殖民批评很早就已出现,但是,一方面东方学者很难进入西方的学术圈内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即便是持此思想的具有西方身份的学者也很难得到普遍的认可;因此,他们都属于被忽视的角落。只是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西方普遍的反本质主义思潮的发展,后殖民主义才得以迅速的崛起,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出现了一大批后殖民主义的思想大师。 有人认为,后殖民主义最早可追溯到弗朗茨·法农,特别是他在《黑皮肤,白面具》一书中,将精神分析法应用于殖民主义,从而使那些被压迫者的精神个性政治化。“法农描述了通过殖民实践——包括医学——产生的并不稳定的摩尼教式的两分法是如何塑造了殖民者和被压迫者的身份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的”,这种身份和关系进 一步发展,便成为了被压迫者心灵底部 的烙印。这很容易使黑人在灵魂深处产生一种自卑情结和一种劣等民族的痛苦,从而使得黑人被扭曲的心灵之上再交叠上更大的苦难,使黑人成为没有文化地位,也没有自主和民族自尊的“原始野人”。更多人则主张以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作为后殖民理论的开端。他认为,客观化的西方知识在殖民权力关系中是共谋的角色,西方学术,也许是无意地与殖民机构勾结在了一起。这奠定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思想方法和研究基

殖民主义的影响

殖民主义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摘要: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军事威胁、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一系列的侵略活动。列强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加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消亡,加速了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但是,国外的侵略者的本意是要侵略中国,使中国沦为其殖民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这让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使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处于一个极度的不平衡的状态,掠夺殖民地,对外扩张,发展本国资本主义,为了改善贸易环境而攫取暴利。 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军事威胁、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一系列的侵略活动,毛主席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他们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帝国主义“向中国举行多次的侵略战争”,通过这些侵略战争,帝国主义就“残酷的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1.殖民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和政治控制 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多次发动入侵中国的战争——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通过割地、赔款、享有特权等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行政权,并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爱国运动。 1840年英国侵略者首先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接着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法国又发动了中法战争;1894年日本又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到了1900年,英、美、法、德、、日、俄、意、奥等八国又联合发动了侵华战争。他们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给我们伟大祖国捆上了一条条锁链。他们在中国开商埠,割土地、抢财富、劫资源,……而且夺得了“协定关税”、“内河航行”、“沿海贸易”、“领事裁判”、“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特权。从此中国陷入了领土被瓜分、主权被强夺、财富被侵吞、人民遭奴役的悲惨境地。如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大大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控制。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设立使馆,开辟或扩大“租界”等手段实行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和法律系统以外的殖民的统治制度,借此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直接间接的控制中国政府。 2.殖民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开放通商口岸,控制海关,压低关税,在中国办工厂、银行,修铁路、开矿山等,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掠取高额利润,并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殖民主义侵略制造舆论。 在中法战争中,资本主义列强压迫清朝政府增设陆路通商口岸,减低陆路通商的税率,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是中国愈来愈深地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扩大通商口岸,增开陆路通商城市,获得遍及沿海和深入内地各处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特权,降低关税和内地转口税税率等,是鸦片贸易和掠夺华工成为合法化,使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得以横行无忌的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放手用鸦片毒害和掠夺中国人民,对中国民族经济进行直接的压迫,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英国及其殖民地对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的农产品和其他原料也急剧增加。由于外国商品,特别是棉织品大量倾销,洋纱逐渐代替了土纱,洋布逐渐代替了土布,洋袜、洋巾、洋烛,洋铁也都逐渐代替了中国土产,中国的棉纺织业和其他工场手工业,受到严重摧残。农民被迫放弃作

殖民主义罪恶的表现和影响

考点:殖民主义罪恶的表现和影响 1.殖民主义罪恶的表现: 种族灭绝美洲的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和奴役,人数锐减。 贩卖黑奴三百多年的“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造成了非洲的长期贫穷落后。 殖民掠夺英国在印度抢掠当地的财富,例如:克莱武率领军队侵占了孟加拉,把当地洗劫一空。 2.正确认识近代欧洲国家殖民扩张、掠夺的双重性: 近代欧洲国家殖民扩张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掠夺了殖民地的无数财富,造成了殖民地的贫穷和落后,这是罪恶的;另一方面,殖民国家把掠夺来的财富用于发展国内工业生产,进一步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进步的。 3.殖民侵略给我们的启示: 以英国为代表的早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殖民掠夺,贩卖奴隶等血腥手段,掠夺了巨额财富,实现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被殖民地区的贫穷,扩大了东西方的差距,使得东方落后于西方。因此,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广大殖民地剥削,奴役压榨的基础之上的。我们要反对殖民主义,反对殖民压迫,争取和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 易错微析 殖民扩张对殖民地国家的影响易错: 殖民扩张对殖民地国家的影响不少学生认识片面。殖民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贫穷和灾难,但与此同时,也给落后地区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利于落后地区的社会发展进步,因此要全面问题。 例题1 18世纪殖民主义的罪恶主要表现在() ①屠杀印第安人②在亚非掠夺财富 ③奴役和贩卖黑人④建立殖民统治机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18世纪殖民主义的罪恶主要表现在贩卖黑奴;屠杀印第安人;掠夺原料和市场,故选B 。 例题2 巴黎圣母院被法国大作家雨果比喻为“石头的交响乐”,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B.前后用了180多年才全部建成 C.屹立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小岛上 D.是穆斯林必须拜谒的地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巴黎圣母院的有关内容。巴黎圣母院是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前后用了180多年才全部建成,屹立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小岛上。而穆斯林必须拜谒的地方是麦加大清真寺,故本题选D 。 1.马克思说: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捕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一切”是从哪一历史事件开始的(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三角贸易 D.工业革命 2.长达三百多年的罪恶的“三角贸易”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提供了大量的黑人劳力 B.摧毁了腐朽的封建统治 C.打通了各洲的贸易通道 D.积累了雄厚的原始资本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三角贸易”示意图 材料二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捕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马克思《资本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A 、B 、C 分别代表哪个大洲?中程的船只上装载着什么? A B C 出程 中程 归程

关于殖民主义的探讨

关于殖民主义问题的探讨 魏清雨

导言 1.殖民主义的兴衰,是近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从1500年前后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发现,殖民主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亚、非、拉美的许多国家成为西方列强推行殖民主义的对象,它们逐渐地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直到20世纪后半期,在风起云涌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下,它才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 2.我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也被卷入殖民主义的漩涡,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经过一个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重新赢得民族独立。随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殖民主义史研究是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这一专题的探究学习,能够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揭示殖民主义这一历史现象的产生、演变和衰落的内在原因和规律,并给它客观评价。 4.马克思在论述殖民主义双重使命时曾引用歌德的诗句(既然痛苦是快乐的源泉,那又何必因痛苦而伤心)来告诫我们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情感来评价殖民主义,而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来看待这一特定历史现象。他说:“英国不管干出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同学们,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任务 结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第6—9页}、“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第28—33页)、“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第92--94页)、“列强对世界的瓜分”(第109--110页))并运用网络环境就下列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1、近代殖民主义这一历史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扩张的手段有何不同?

关于殖民主义历史影响的看法

关于殖民主义历史影响的看法 作为资本主义一部分,殖民主义对人类社会前进过程中有罪恶,也有贡献。为了科学地认识殖民主义产生的原因,从而分析殖民主义对历史的影响并不只是负面的,我对其历史影响进行了一个重新评价,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 说起殖民主义,人们脑中浮现的往往是侵略者的凶残暴虐,弱小民族的悲伤和苦难。许多学者也认定殖民主义无非代表掠夺、屠杀、奴役等。但我们不应该就此将其定性,而更应该将表面一览无遗的东西进行更深刻的本质讨论,得出客观结果。马克思就是这样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来看待这一特定历史现象:"英国不管干出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我们希望从殖民侵略和反侵略的历史事件中,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揭示殖民主义这一历史现象的产生、演变和衰落的内在原因和规律。从18世纪以前的殖民扩张中,看到的无非是血与火的编年史。但当我们将殖民史放至人类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分析、求证时,就不难发现,殖民主义不仅只意味着苦难与血腥,它也带来了人类的进步。殖民主义既给非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摧毁了束缚传统社会发展的枷锁,推动它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和现代化的道路。接下来我将主要就这几个方面分析殖民主义的进步作用: 一、人类文明的漫延 马克思在分析英国统治印度的后果时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破坏性的使命和建设性的使命。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相继征服过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儿人,不久就被当地居民同化了。马克思总结历史规律时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在他们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如果征服者的文明高于被征服者,结果就相反。"果不其然,不列颠人是第一批发展程度高于印度的征服者,所以他们影响作用的方向与之前截然相反。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突出的一切,几近消灭了印度的文明。然而在英国人的铁骑肆掠印度这片土地的同时,印度历史前进的包袱也“顺便”被丢掉了。村社制度的瓦解,等级制度的削弱,社会陋习的改良,都证实了西方文化有力冲击并改革了印度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与其它进入印度的民族不同,英国人对印度社会的触动并不局限于表层,而是深入到社会结构内部。虽然大不列颠最终的目的是用西方文明改造印度文明,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些文明的更新与改造为独立后印度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所以说,殖民主义代表资本主义文明,它的扩张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漫延,先进文明取代落后文明是历史发展方向。殖民扩张恰恰"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是人类历史从封建社会中脱身的巨大进步,这种进步与殖民主义的贡献是分不开的。马克思认为殖民主义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要求而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建立统治地位服务的。殖民主义开辟了世界市场,为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它逐步摧毁了中世纪的一切自然堡垒,使人类文明大踏步的前进。 殖民扩张的各种后果集中到一点便是资本势力的增长,一个拥有新兴的资本阶级――资产阶级首先从西方登上历史舞台。西欧的银行家、商人和工场主的地位蒸蒸日上,他们注定要通过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建立自己的政治经济的统治,由此加速西方社会经济的根本变革,并影响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开始了人类近现代化进程,历史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马克思说过:"这是人类伟大的进步,是资产阶级的业绩。"资产阶级的海外扩张,建立了世

对殖民主义的看法

对殖民主义的看法 20131002265 191132 王利宇世界殖民历程既是一场血腥的掠夺,也是一场智慧的启蒙。 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与炮弹一同飞进来的还有众多的传教士、商人。于是,中国人被震惊了——天朝上国的梦碎了,西方蛮夷正在我们的地盘上作威作福,而我们除了看看竟然无能为力。怎么办?怎么办? 洋务派站了出来,喊着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开办工厂,制造枪械,忙的不亦乐乎。民族资本主义的站了出来,喊着抵制洋货,支持国货,他们开工厂,买地皮,忙的不亦乐乎。资产阶级改良派站了出来,喊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们搞政变,推新政,忙的不亦乐乎。资产阶级革命派站了出来,喊着“驱逐鞑虏,回复中原”,他们闹北伐,建新国,忙的不亦乐乎。 这些思想从何而来?坚船利炮的殖民统治必然功不可没,面对强大的外敌,泱泱大国当然不缺人才去体会这种变革,去思考这种差距。大炮打来的除了炮弹,还有令人恐慌的差距,令人学习的榜眼,令人仇恨的目标。近代化思想就在这尴尬的,耻辱的环境中萌发,生长,开花。可以肯定的是,除了殖民化,其他的因素也对近代化的思想有着推进作用,但是如此强的冲击是其他温和的因素不能相比的。 但是这就让我们肯定了殖民化对中国的近代化有推进作用为时过早,我们看看殖民者对我们做了什么。首先,他收了我们很多很多很多(因为重要所以说三遍)的钱,导致我们财政空虚,难以发展自身的经济,然后,大量的鸦片侵蚀了我们的人民的身体,让我们无兵可守,无力去耕,接着他向我们倾销产品,打压我们的民族工业,让我们无利可图,然后,他占据战略要地,让我们无险可守。总结起来就是说殖民者让我无可事事,唯有听命于洋鬼子的话。我们再无财富,再无尊严,再无发展。我们的一切都被掠夺。 殖民者把我们进行原始资本积累的资源抢占一空,只留下些许残羹让我们自相争斗。这可以说是对近代化的推进吗?昧良心的话可以这么说。可以说正是殖民主义夺走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机会,他们毁坏式的开发摧毁了很多未来的机会。 殖民者在中国建铁路,开工厂,这是不是近代化吗?是的。这客观上也是推动了近代化进程的例子。但是这又有多大的影响呢?这不是给普罗大众使用的,甚至不是给国内资本家使用的,它建设于中国,服务于列强,不是为了中国的近代化,而是列强的近代化。 综上,我认为列强殖民中国对中国近代化最大的促进作用在于启蒙了思想,但是启蒙思想后又剥夺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机会,整体上不能说是推动,阻碍的作用更大一些。

关于殖民主义_双重使命_的研究

研究综述 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研究 郑家馨 20世纪后半叶,随着殖民主义退出历史舞台,关于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问题在各国历史学家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近年来,我国学者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等问题上。 一、马克思提出“双重使命”理论的历史背景 关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的理论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马克思是在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中提出这个理论问题,今天已经不太受到人们的重视了。1851年在伦敦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和英法海底电缆的启用,展示了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和世界各国历史愈益整体化发展的趋势。当时经济理论界出现了一股反对工业化(实际是反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和资本集中、主张维持小生产的反历史倾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给《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的系列论文中,批评了这种反历史的倾向。19世纪50年代初期,马恩正在深入研究印度历史。马克思注意到这样一种历史现象:到1850年英国向印度输出总值已达802万英镑,其中仅棉纺织品一项输出就达522万英镑,占英国出口总值的1 8强,占棉纺织品出口总值1 4强,“英国工业愈是依靠印度市场,英国厂主们就愈是感到在他们摧残了印度本国的工业之后必须在印度造成新的生产 力”。①马克思还注意到50年代初英国已在印度试建铁路445公里。②而印度总督戴贺胥于1853年提出备忘录,规划在印度修建六条大铁路,由英国私人投资,殖民地政府免费给地并保 证5%利息。③1853年7月22日马克思撰写《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总结对印度 ①②③杜德:《维多利亚时代印度经济史》,第174—178页。 杜德:《维多利亚时代印度经济史》 (R .D utl ,T he Econom ic H isto ry of India in the V icto rian A ge ),伦敦1956年版,第174—17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74—175页。

权力研究综述:翻译视角

权力研究综述:翻译视角 权力研究综述:翻译视角 摘要:翻译领域的权力研究,作为一种宏观研究,重点探讨社会文化语境对翻译的作用,研究译材的选择、翻译的策略和翻译的效果如何受到权力的影响,以及翻译又如何建构了权力。本文概述了国内外翻译领域权力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权力;翻译;现状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权力、翻译与经典建构――中国翻译文学研究》部分成果。项目批准号:HB11YY012 国外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关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政治和文化背景,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其标志性成果是赫曼斯(Hermans) 1985年主编的《文学操纵》(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到九十年代,巴斯奈特(Bassnett)和勒菲威尔(Lefevere )(1990)编辑出版的《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进一步推动了“文化转向”的发展。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翻译不仅是一种不同语言间的转换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实践除了受语言的制约,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翻译语境的影响,其中的多种权力因素对翻译活动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探索翻译背后的权力关系和运作,开拓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翻译研究的视角,对权力研究进行综述。 权力是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的重要概念,很多人试图对它做出界定。丹尼斯?朗在《权力论》的就引用了多种定义:如权力是获得未来任何明显利益的当前手段;权力是预期效果的产生;权力是一个人或若干人在社会行为中行使自己的意志的机会;权力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在福柯看来,“权力”是指一切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支配力和控制力的东西,可以分为宏观的显性的权力和微观的隐性权力。前者通过物质或制度的形态体现出来,如指政府机构和法律条文等。后者是“规范化”权力,是“规范”人的思

论殖民主义对东南亚的影响

论殖民主义对东南亚的影响 ---------以越南、柬埔寨、新加坡为例殖民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历史上提到殖民主义我们首先会想到“西方”这两个字,而西方则是指欧洲这些地区。因为近代最大规模、影响力最大的殖民主义就是欧洲的殖民主义。 欧洲的殖民范围遍布全球,其中对东南亚的殖民化开始于16世纪初叶葡萄牙人攻占马六甲王国。百年以来,殖民统治对东南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我将以越南、柬埔寨、新加坡为例探讨殖民主义对东南亚的影响。 首先是从政治角度来看,虽然东南亚各国分属不同的宗主国, 但在殖民体制下, 它们都形成了许多共同点, 即权利相对集中, 行政、司法、立法、军事、外交等大权都掌握在总督或高级驻扎官手中,后者隶属于宗主国的君王或内阁有关机构。在地方上, 殖民者不同程度地利用或直接保留原来的统治阶层和机构, 如部落酋长、封建贵族, 以之作为加强统治的辅助工具。在种族关系较为复杂的地区, 甚至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坐收渔人之利。当然各宗主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同, 各国都把自己国内的某些统治方式带入殖民地, 因而各殖民地的政治体制也有一些区别。比如英国在新加坡的殖民统治。 18世纪中叶,英国正在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与中国的贸易。他们急需找到一个能够让其船只停泊、维修的港口,以在与荷兰人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1818年末,总督斯坦福·莱佛士爵士在马来半岛的南端建立一个新的贸易港。1819年1月29日,莱佛士登陆新加坡本岛,发觉此地拥有发展成为港口的优越条件。最初新加坡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到了1820年,新加坡开始为大英帝国产生利润。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2个新的条约正式签署,并于1826年成为海峡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为海峡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正式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由位于伦敦的殖民地办公室直接管辖。20世纪初的新加坡从沼泽遍布的荒地,跃升成为第7大港口,她也成为英帝国极为重要的据点之一。此后英国在新加坡的统治长达百年之久,直到1942年日本攻占新加坡,英军总司令白思华宣布无条件投降。在这百年的殖民统治期间,英国趋向于建立松散的联邦制。以后新加坡的民族主义运动由于英国殖民当局在后期采取了主动退让的政策而有很大缓和,并最终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这使新加坡的民族主义运动与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相比,例如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阿尔及利亚等斗争激烈的民族主义运动相比,较少有对抗性和斗争性,因而属于较为缓和的一种类型。是以在新加坡建国之后一直是采取一种渐进的改革方式,它更关注于保留和应用从英国前殖民当局的统治方式和经验,从文官系统中吸收先进的经验,并对其进行民族化的改造。而且新加坡的执政方式也受到了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一些方针的影响,由于新加坡的民族主义运动是在英国殖民统治后期以较为和平的方式取得胜利

殖民主义伤害了非洲

殖民主义伤害了非洲 非洲地域辽阔,地跨赤道南北,这里物产丰富,是块名副其实的富饶大陆,金刚石,黄金,烙铁矿,磷酸盐等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这里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有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有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而各种各样的动物,更是给非洲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看吧!斑马,大象,成群结队,奔跑于这块富饶的大陆上。 非洲地理环境如此丰富多姿,可就是现在,非洲还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大洲,到处可见因营养不良而发育畸形的孩子,到处可见因极度饥饿昏倒在路旁的人们,非洲像是一个极需哺乳的婴儿,正在艰难黑暗的生活中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非洲贫困的原由很多: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然而几乎最重要的便是数年前的殖民主义对非洲的统治。 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三个常被殖民主义统治的地方,非洲是第一个成为殖民地也是最后一个恢复独立的大洲,因此殖民主义对非洲造成的创伤也就最深。法国和英国是最早对他进行殖民统治的国家,这两个国家先是“分而治之”,后来又“合而治之”,从而巩固他们对非洲殖民地的统治。1904年西非殖民地合成“西非联邦”,1910年在赤道的殖民地合成“赤道非洲联邦”。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都仿照英法两国采取的“合而治之”法,于是,瞧吧!“德属东非”,“比属中非”,“意

属东非”,“葡属非洲领地”。这一大堆殖民地把非洲掠夺了,掠夺了非洲大半儿灵魂,可怜的非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剩下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三个独立的国家,直到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才标志着殖民体系在非洲已彻底消失。 尽管殖民主义去了,但它印下的阴影还在,它们像绳子一样束缚着整个非洲,使非洲陷在贫困里挣扎。由于起步晚,非洲人思想也比较落后,他们自然增长率已达世界首位,国家之间并不划分明确的分界线,甚至连“牙签”都要从中国进口,经济上完全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他的经济来源依靠着很多国家。 非洲的艾滋病极为严重。每三人中有一名营养不良,环境,人口,粮食已成为非洲所面临的三大问题。这正是因为非洲没有完善的医疗设备,它的生活水平相对低下,而归根结底,这都是殖民主义惹得祸。 殖民主义是可恨的,它伤害了非洲,它给非洲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应平等相处,非洲给了人类一个惨痛的教训,我诚心的希望非洲可以尽快走上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逐渐走向富强。

史学理论:殖民主义相关问题研究

殖民主义相关问题研究 1、英国殖民统治所造成的印度农村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学术界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英属印度的土地整理,对印度农村社会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摧毁了农村公社,普遍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其次,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在柴明达尔制地区,大体上出现了四个阶层:一是包税地主;二是地位比包税地主低,要向包税地主交纳地租的交租地主(中间转租地主或二地主);三是从包税或交租地主那里租进土地,取得永佃权的永佃户;四是佃农。在莱特瓦尔制地区分化成四个阶层:地主、自耕农、佃农和雇农。第三,土地整理使农民普遍贫穷。(黄思骏:《英属印度土地整理》,《南亚研究》1984年第3期。) 第二种观点认为,19至20世纪前40年印度农村的阶级状况是分成四个部分,即地主、富农、佃农、雇农。地主有出租土地的地主和不经营土地的地主。富农分三部分:封建性较强的出租土地的富农;本人及其家属参加一部分劳动,同时又进行各种形式剥削的富农;半封建资本主义的富农。佃农中分成制佃农所占的比重较大。无地雇农的绝大部分不是“现代化意义”的自由农业工人。无地雇农还包括种植园工人(或称苦力)。其地位最低的是债役制工人。(杨昌源:《论印度殖民地时期农村的阶级分化》,《华中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第三种观点认为,英国统治者在印度通过改变莫卧儿王朝的征税制度在印度培植封建地主阶级。印度的富农是在19世纪中叶农业商品化促使农村公社崩溃后产生的。经营地主则是直到19世纪70—80年代历次大饥荒中大批土地转移到商人和高利贷者手里后才陆续产生的。(陈翰笙:《印度农村阶级》,《经济研究》1961年第11期。) 2、关于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双重作用 学术界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19世纪中叶,在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封建剥削制度占据统治地位,而资本主义关系只有极微弱的发展。同时,英国资产阶级开始向印度进行资本输出。英国在印度修筑铁路成为现代工业的先驱,由此带动了印度资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