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领导者科学决策.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领导者科学决策.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领导者科学决策.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领导者科学决策.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领导者科学决策

任何组织群体和个人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种种决策。决策是决策者主观意志的体现,但是,正确的决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必须在实践中能行得通,特别是当今时代,信息瞬息万变,情况纷繁复杂,领导者能否使自己的主观意志与实际相统一,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于事业的成败与兴衰至关重要。因此,正确认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探讨实现领导科学决策的途径,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领导者决策特点的客观要求

领导决策在整个领导活动过程中处于核心和关键地位。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这样复杂的问题,现代领导工作要做到决策科学化,不研究掌握科学的规律是不行的。”要认识领导决策的基本规律,必须分析领导决策之特点。笔者认为,其主要特点如下:

1、领导决策具有战略性。从时间上看,领导者不仅要对当前的大事进行决策,而且要对长远发展做决策。从涉及范围看,领导者的决策,大则涉及国家的发展的稳定,小则涉及一个地区、部门、单位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从影响作用看,决策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

2、领导决策环境具有不确定性。领导决策是面向未来环境或条件常常只有部分是可知和可控的,大部分是未知和不可控的。因此,领导者的决策大多只能在一种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不确定则意味着风险,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领导正确认识形势及其变化,这是进行决策的前提。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发现潜在的和现实的风险,也才能找到新的机会,否则,就不可能把握机遇或避免风险。

3、领导决策具有复杂性。影响领导决策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常常牵涉到政治、经济、科技、人员、文化等因素。领导在决策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因素及其作用,才能实现科学决策。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学分析、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等相继进入决策过程,对复杂问题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帮助。从实践看,这些手段仍然不能把与决策相关的全部因素特别是变动中的因素反映进去。它只能是有条件的、近似地反映现实。这就要求领导者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培养和具备良好的理性思维能力、直接洞察能力和预测决断能力,以保证决策和决策实施的正确。

4、领导决策具有随机性。领导者的决策既有例行性的,也有随机性的。例行性的决策事项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但经常遇到一些突然情况或突发事件,需要做出随机性决策。由于突发事件常常具有影响大、后果严重的特点,解决

其问题的决策不可任意拖延,必须有严格的时限要求,以便抓住时机和指导行动,这样就不可能等待一切都确定好了之后再做决策。可见随机决策在领导决策中的复杂程度和重要程度。

5、领导决策的可操作性。领导者的决策是为了指导实践,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决策必须可行和决策的内容可以接受。决策的操作性要求领导决策内容既要符合主观愿望,更要符合规律和条件,否则,再好的决策,执行的效果也等于零。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领导决策是领导者主观意志的体现。第二,领导的主观意愿必须建立在来源于客观实际的大量信息的科学分析和判断之上,使之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三,领导决策是用来指导未来实践的,它必须与未来客观实际相符合。总之一句话,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领导决策的客观要求。

二、主观与客观相分离,是领导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领导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是良好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脱离。毛泽东同志说:“只有一个改造世界或改造中国的主观愿望,而没有一个像样的图样,他们完全不认识这个世界,又妄欲改造这个世界,结果不但要碰破自己的脑壳,引导一群人也碰破了脑壳”。决策失误常常见之于以下一些情形。

1、唯上造成的决策失误。决策大体上可以分为高层、中层、基层三个层次上的决策。中层决策处于高层决策与基层决策之间,这种承上启下的位置和作用,决定了中层决策要以较高一层的决策为前提和依据,确保高层决策的落实。同时,也要使自己的决策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客观实际。如果盲目地照搬照抄上级的指示,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加考察,必然使本级的决策既脱离了上级的精神实质,又脱离了下面的具体实际,造成决策失误。

2、长官专断造成的决策失误。领导决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充分发扬民主,依靠科学技术和决策者的能力,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可是,一些领导者单凭个人主观想象,武断“拍板”,结果由于主观愿望严重地脱离客观实际,造成决策失误。

3、情结造成的决策失误。情结是人的情感的表现,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一个人的情结稳定是相对的,波动是绝对的。稳定而健康的情结对决策产生好的影响,躁动和偏激的情结对决策失误影响至大。领导者凭着情结决策,跟着感觉走,往往造成决策失误。

4、经验造成的决策失误。经验决策是一种传统的决策方式,一般具有直观感知性、认识表面性、分析情况的非定量性等特点。在生产还不发达、科学比较落后的条件下,领导者凭借个人的经验进行决策,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在

正确认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性

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在我认为,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正确认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性,是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建立在认识的客观性的基础上。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有意识的活动,人们可以理解法律和使用法律。自觉主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从现实出发,努力理解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要坚持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则,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与社会历史学科选择的关系。 客观法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最根本的是要从物质世界的内在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客观规律和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主动不等于盲目性和随意性,蛮力不等于胡思乱想。从现实出发,按照客观规律。人们的实践活动都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的发挥才能更充分、更有效,相反,它就会被挫折与失败。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客观规律是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是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现象,是看不见的,让人理解和掌握的规律是不容易的。要获得一个合乎逻辑的规律性认识,往往经过实践、认识、实践和认识的多次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建立在认识的客观性的基础上。其次必须掌握主动性原则。通过有意识的活动,人们可以理解法律和使用法律。最后必须坚持实践的原则。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统一的基础。坚持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的。对青年学生,是建立一个脚踏实地,务实的学习风格,努力科学和文化知识,为未来的服务社会,为该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具言之,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定罪、量刑和行刑中的作用方式如下: 1.在定罪阶段上,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表现为:犯罪的主观要件(故意、过失、目的、动机等)与犯罪客观要件(行为、结果、特定的犯罪前提等)的有机统一。 2.在量刑阶段上,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在已然之罪上,犯罪是客观危害行为与主观恶性相统一,这是量刑的前提和刑事责任的主要根据;另方面,在未然之罪上,行为人的再犯可能即人身危险性(主观的)与罪前、罪中及罪后的各种个人表现(客观的)相统一,这是量刑必须予以考虑的根据之一,或者说是刑事责任的次要根据。不少学者主张,犯罪的本质是社会危害性与人身(主观)危险性的统一。 3.在行刑阶段上,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主要表现为:主观的人身危险性的减轻及消失与征表人身危险性变化的罪犯的一切行为事实相统一。 立论基础 正确理解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中国刑法理论中的合理性和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运用,必须先了解其理论和立论基础。刑法关于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以及司法上关于犯罪的认定与刑罚的适用,是应该重视行为还是行为人,旧派(刑事古典学派)和新派形成了行为刑法与行为人刑法的对立。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分别是旧派和新派在犯罪领域的基本立场。客观主义认为,刑事责任的基础是表现在外部的犯罪人的行为及其实害,或者说犯罪概念的基础,可罚性及其刑罚量的根据是客观行为及其实害。主观主义认为,刑事责任的基础是犯罪人的危险性格即反复实施犯罪行为的危险性,或者说犯罪概念的基础,可罚性及其刑罚量的根据是危险性格。但是,客观主义不是客观定罪,主观主义也不是主观定罪。他们并没有在强调一面而否认另一面,只是将另一面绝对化或依附于一面而存在。只不过,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论预设,在今天看来,他们的缺陷也正是在于其理论预设。客观主义将自由绝对化,认为人都是理性的自由人,人人都有平等的自由意志;而主观主义则以行为决定论(意思决定论)为基础,至于行为只不过是行为人危险性的征表而已,不具有基础的意义,而行为的实害就更不具有实际的意义了。从中可以看出,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均有潜在的出发点构成其理论预设,这种?预设性选择,从积极的意义上讲,不仅决定其理论的可能性,而且决定其局限性和脆弱性?。而正是主、客观主义理论的局限性,使得主客观主义相统一和理论应运而生。但是,中国刑法与刑法理论坚持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并不是将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统合起来的简单折衷。 那么中国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立论基础究竟何在呢?正如有学者指出,?主客观统一原则立论的基础,主要不是为了避免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在解决人的刑事责任问题时只强调主观或客观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的方法论错误,而是为了避免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在对待犯罪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互关系上的认识论错误。犯罪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既可以相互依存而统一于一体,又可以相互分离而单独存在。但是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在解决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时只看到了二者的相互关系中的一个方面既相互依存,而忽视了二者相互分离、单独存在的状态,以为认定其中一个方面就必定意味着另一个方面的存在,而事实上这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dialectics 区分辩证法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反映的哲学概念。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指思维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恩格斯指出,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和人类思维的运动规律,“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而在自然界中这些规律是不自觉的、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如此。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39页)。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后者是前者的反映,它依赖于前者。主观辩证法以客观辩证法为实际内容。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辩证联系、发展和矛盾运动,归根结柢是事物的辩证联系、发展和矛盾运动在观念形态上的再现;人的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规则和规律来源于客观辩证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于客观事物之间、主客体之间的辩证联系,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头脑中以逻辑的格等形式确定下来而形成的。辩证思维所遵循的是和自然界相同的一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体系,就其所反映的客观内容说,它是客观辩证法,就其理论形态或观念形态说,又是主观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不是主观随意的,不存在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辩证法。而对客观辩证法的把握又是在不断发展的辩证思维和认识过程中达到的,并且,只有把客观辩证法变成人的辩证思维,客观辩证法才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义。研究客观辩证法,归根结柢,是为了把握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方法。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区分,以及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解决,是辩证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科学解决的重要内容,是它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本质上的一致性、它们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理解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原理的基础。正确把握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对于贯彻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在实践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防止主观主义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 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包括自然界、社会以及人的实践活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的认识和思维活动的辩证法,是以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体系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的辩证法,也称概念辩证法。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内容和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在表现形式上,二者又是不同的,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人的思维所特有的。 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辩证统一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中介的。 人的实践活动的辩证法既包含和体现客观事物(主要是自然界)的辩证法,又内化和升华为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既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又表现出实践辩证法的水平,同时又指导人的实际行动而作用于整个现实世界。

联系实际谈谈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关系的理解

联系实际谈谈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摘要: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解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那么,如何认识和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成为关键。 认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客观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

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正确理解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就例如:有个急性子的宋国人,日夜盼望稻田里的稻子快些长大。可是,稻子是要慢慢长的,不能照他想的那样长的那么快。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妙计:下得田去,把每棵稻子都从土里拔高了一些。“好累啊!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天!不过,田里的稻子倒是都长高好些了。”他的儿子听说田里的稻子长高了好些,连忙跑到田里去看。可是,糟糕得很,田里的稻苗的叶子,都开始枯萎了。这说明了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在这个充满竞争、充满压力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大学生的聪明才智,那种崇尚自由、自我的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社会的大熔炉为每一位又才能的同学提供了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呢?大一适应,大二享受,大三迷茫,大四后悔,这是存在的,我们必须看到我们人群中的这批人,还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一些同学满怀着一腔热血,踌躇满志,誓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当碰到一点困难、一点挫折的时候就心浮气躁,抱怨叫苦,摆不正心态,其实这时我们应该正视困难,分析问题、去解决。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应该是麻木的,我们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什么呢?是主观能动不够,是自觉能动不够。有的同学说“没办法,我怎么也学不好,功夫用了很多,还是没长

2012年1月领导科学试题答案

全国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领导科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主要凭借领导者个人的经验、知识和才干实施领导的领导方式是( A ) A.家长式的经验领导 B.科学领导 C.集体领导 D.专家式领导 2.领导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C ) A.领导者如何有效领导 B.领导者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C.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D.领导者如何履行职能 3.领导活动的主客体关系是( B ) A.领导者与领导者的关系 B.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C.领导者与环境的关系 D.被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4.领导在布置任务时能晓之以理,作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的指挥方式是( D ) A.命令 B.示范 C.压制 D.说服 5.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 A ) A.民主集中制 B.中央集权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6.单方案选择在决策学中被称为( B ) A.布里丹选择 B.霍布森选择 C.阿利森选择 D.伊斯顿选择 7.现代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赫伯特·西蒙提出的决策模式是( D) A.理性决策模式 B.渐进决策模式 C.综合决策模式 浙00320# 领导科学试题第 1 页共8 页

D.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8.在主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现原有决策有重大失误、决策目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对原有决策目标或方案进行根本性修正的一种决策称为( B ) A.风险决策 B.追踪决策 C.经验决策 D.非程序化决策 9.现代决策体制的核心系统是( B ) A.决策信息系统 B.决策中枢系统 C.决策智囊系统 D.决策监督系统 10.危机决策也称为( C ) A.风险决策 B.不确定型决策 C.非常规决策 D.有限理性决策 11.从事理论研究并对某一理论观点、体系有所创造和贡献的人被称为( D ) A.实践型人才 B.创造型人才 C.组织型人才 D.理论型人才 12.根据人才能力的大小,给予适当的职位,这属于人才使用原则中的( A ) A.量才用人,职能相称的原则 B.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 C.扬长避短,各尽所能的原则 D.合理流动,适才所用的原则 13.人才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考德、考能、考勤、考绩和考廉五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 C) A.考德和考能 B.考能和考勤 C.考绩和考廉 D.考能和考绩 14.居于领导者整个思想政治工作首位的是( A) A.理论教育 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浙00320# 领导科学试题第 2 页共8 页

领导科学决策理论

1、造成决策失误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是什么?(评析) 2、在领导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决策?(启示) 这组材料反映的问题在近年来的领导工作中经常出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问题都和领导决策有关,说明建立良好的决策机制,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特别重要,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危害非常必要。 结合案例分析题提供的材料依据领导决策的有关理论,联系当前领导的决策机制、领导干部的管理体制、领导干部的考评办法,我认为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下: 其一,错误的政绩观是造成决策失误的思想根源。在现行干部管理体制下,干部任期较短,调动频繁,对干部一些政绩的考核尚无科学的方法和标准,一些干部急于制造“政绩”以利升迁。这种早出成绩、快出成绩的错误政绩观,导致一些干部草率决策、脱离实际决策。 其二,不对决策方案进行科学论证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决定性因素。有的干部不按科学决策的原则程序、方法去做,决策前没有设计三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择优,对唯一的方案也没有充分征求专家的意见,没有进行科学论证,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试点就强行实施。 其三,决策过程缺乏民主,主要领导搞“家长制”、“一言堂”,是造成决策失误的重要因素。决策民主化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前提。但有些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在决策时抛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违背重大问题集体研究的规定,盲目自信,独断专行,听不进不同意见,特别是听不进反对意见,致使决策存在先天不足。 其四,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也是造成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有的不调查、不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先拍脑门决策,再拍胸脯保证,后拍屁股走人”;有的热衷于搞“形象工程”、“路边工程”;有的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甚至对普通群众采用强制措施。 其五,缺乏决策失误的惩罚机制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决策失误并造成巨大损失后,对决策者缺乏党纪、政纪乃至法律层面上的处理,只把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轻描淡写地说成是交了“学费”,以后再用公共财政去填补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或把这些损失留给后任领导来承担,使得一些决策者没有决策失误的后顾之忧。 针对决策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领导者要做到正确决策,就应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决策理论为指导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党的十六大把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作为政治

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管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论结论的理论内涵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从哲学理论高度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①这一重要结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毛泽东认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同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及其探索和改造的客观对象的符合、一致,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正如列宁指出的:“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

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②所以,即使曾经被实践所证实了的科学理论,在把它贯彻到实际中去的时候,也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运用,决不能无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超历史跨范围地到处照抄照搬。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原理,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获得行动的自由。我们应该注意三个问题: 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 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⑴人类所面临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这个矛盾内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人的主观意识从本性上毫无遗漏的把握客观世界。但是客观还是界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自动地毫无保留的展现给人的主观意识。其次,人的主观需要只有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满足,但是客观世界也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的主观需要。不仅如此,客观世界甚至还会阻碍主观需要的满足。概括起来就是,你想知道的,它不告诉你。你想要,它不给你。这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主观与客观的这种矛盾,只有通过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复认识和不断改造,才能逐渐地得到解决。因此,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领导者科学决策.讲课稿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领导者科学决策 任何组织群体和个人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种种决策。决策是决策者主观意志的体现,但是,正确的决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必须在实践中能行得通,特别是当今时代,信息瞬息万变,情况纷繁复杂,领导者能否使自己的主观意志与实际相统一,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于事业的成败与兴衰至关重要。因此,正确认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探讨实现领导科学决策的途径,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领导者决策特点的客观要求 领导决策在整个领导活动过程中处于核心和关键地位。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这样复杂的问题,现代领导工作要做到决策科学化,不研究掌握科学的规律是不行的。”要认识领导决策的基本规律,必须分析领导决策之特点。笔者认为,其主要特点如下: 1、领导决策具有战略性。从时间上看,领导者不仅要对当前的大事进行决策,而且要对长远发展做决策。从涉及范围看,领导者的决策,大则涉及国家的发展的稳定,小则涉及一个地区、部门、单位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从影响作用看,决策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 2、领导决策环境具有不确定性。领导决策是面向未来环境或条件常常只有部分是可知和可控的,大部分是未知和不可控的。因此,领导者的决策大多只能在一种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不确定则意味着风险,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领导正确认识形势及其变化,这是进行决策的前提。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发现潜在的和现实的风险,也才能找到新的机会,否则,就不可能把握机遇或避免风险。 3、领导决策具有复杂性。影响领导决策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常常牵涉到政治、经济、科技、人员、文化等因素。领导在决策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因素及其作用,才能实现科学决策。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学分析、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等相继进入决策过程,对复杂问题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帮助。从实践看,这些手段仍然不能把与决策相关的全部因素特别是变动中的因素反映进去。它只能是有条件的、近似地反映现实。这就要求领导者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培养和具备良好的理性思维能力、直接洞察能力和预测决断能力,以保证决策和决策实施的正确。 4、领导决策具有随机性。领导者的决策既有例行性的,也有随机性的。例行性的决策事项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但经常遇到一些突然情况或突发事件,需要做出随机性决策。由于突发事件常常具有影响大、后果严重的特点,解决其问题的决策不可任意拖延,必须有严格的时限要求,以便抓住时机和指导行

主观辩证法的含义以及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

主观辩证法的含义以及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 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同“客观辩证法”相对。指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以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概念辩证法。恩格斯指出:“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 与主观辩证法相对,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世界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属于物质的范畴。 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后者反映并依赖于前者。 主观辩证法以客观辩证法为实际内容。 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规律和内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也是思维的基本规律。 二者之间的同一决定了认识论、逻辑学和辩证法的统一,但这种同一又是包含差别的具体的同一。 主观辩证法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发展和矛盾运动,表现为人的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规律和规则,而这一切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头脑中以逻辑的规律等形式确定下来的。而在自然界中这些规律是通过不自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二者之间的这种差别性表明,要实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就不仅要研究客观辩证法,而且要研究主观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体系,就其反映的客观内容而言,它是客观辩证法;就其理论形态而言,又是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并不意味着是主观随意的、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指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恩格斯指出,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和人类思维的运动规律,“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而在自然界中这些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如此。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地反映”。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区别同哲学基本问题相联系,二者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后者依赖于前者并反映前者。支配着客观物质世界的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同样也贯穿于人类的思维活动当中,客观的辩证规律和思维的规律在本质和内容上是同一的。但是,外部世界的规律,以物质世界运动的客观必然性的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思维的规律则通过主观的形式,如概念、判断、推理等等,虽然以客观辩证规律为基础,但这些形式本身并不存在于自然界,而为人的活动和思维所特有的。客观辩证法和朱观辩证法在内容、本质上的一致性,说明辩证思维所遵循的是和自然界相同的一般规律;客观辩证法和朱观辩证法在形式上的差异性,又表明人的思维的运动规律有自身的特点,需要专门的研究。

浅谈领导科学决策论文

浅谈领导科学决策 【摘要】: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决策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的动态过程,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当今时代,社会发展迅速,信息瞬息万变,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管理者、领导者决策的科学性越来越重要。领导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具有科学决策能力,成为对现代管理者、领导者的基本要求,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科学决策的意识、全局观念、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才能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做出正确的、科学的决策至关重要。错误决策造成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错误决策也无可避免的受到其自身素质、决策机制、权力运用、决策方法、利益诱惑、个人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曾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的、远见卓识的伟大领袖人物。如近代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凭借集体和个人的智慧、经验、才智等做出许多科学的、卓有有效的判断和决策,他们博学多才、多谋善断、处惊不乱、稳若泰山等是领导科学决策的光辉典范,是我们的宝贵遗产。 【关键词】:领导科学科学决策提高途径 一、科学决策的内涵 所谓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科学决策的根本是实事求是,决策的依据

要实在,决策的方案要实际,决策的结果要实惠。科学决策具有程序性、创造性、择优性、指导性。科学的决策过程是决策领导、专家与实际工作者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决策的主体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决策过程。 参与科学决策的主体一般有以下五个:决策领导,决策助手,决策专家,学科专家,实际工作者和广大群众。 二、科学决策的基本特征 科学决策有自己的内涵,同样也有自己的外延。这些外延就是其基本特征: 1、科学决策是一种系统决策。科学决策从组织体系上讲由三个主要系统组成,即决策主体系统、决策智囊支持系统、决策信息辅助系统。决策主体系统包括主要决策者和其他决策人员。决策智囊支持系统包括决策研究部门、决策咨询委员会和决策咨询专家团。决策信息辅助系统包括决策信息搜集、整理、分析部门。 2、科学决策是一种团队性的群体决策。科学的决策分为确立目标、获取信息、设计方案、评价比较、方案选择和方案实施以及方案反馈等阶段。这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因此,科学决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团队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的过程。 3、科学决策是一种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制度是保障决策科学的有效方法。科学决策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程序化决策。为什么这么讲呢?程序化决策实际上是一个班子或一群人的协同决策。在程序的每道关口都有人或从技术上或从经济上或从其他方面进行分析把关,到最后决策,实际上是几种方案中的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要名词解释。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要名词解释。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要名词解释美是主客观统一说 中国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的一派观点,以朱光潜为主要代表。他批评了自己过去美是心灵主观创造的主张,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主客观的统一。他所谓客观,是说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所谓主观,是说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成为美,要等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然后使“物”成为“物的形象”,这时才有美。例如梅花这个自然物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感觉,人对梅花得到一种感觉印象,经过人的主观意识的加工,感觉印象的意识形态就化为“物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美所形容的对象。由于“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既定的主观条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已经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换句话说,已经是社会的物了。美感的对象不是自然物,而是作为物的形象的社会的物。”因此,他认为,“如果把美下一个定义,我们可以说,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溶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其次,他认为这种“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的“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因此,只有艺

术有美,美就是艺术的特性。“美作为一种性质,是意识形态的性质,不是客观存在的性质……美不是第一性的,而 是第二性的。”“总而言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这次 大讨论中,朱光潜的观点受到了其它几派的批评,认为他 的主 客观统一论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对此,他提出了反批评,认为主观并不等同于主观唯心主义,“主观”与“客观”是相对于人认识或应付外在世界来说的。人是“主体”,外在世界是“客体”或“对象”,就主体方面来看是“主观”,就客体方面来看是“客观”。其它几派观点都是机械的 或教条的,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尖锐指出,美学前进道路上的大障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许多人教条主义地误解和简单化地运用了列宁的反映论, 抹煞了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生产劳动以及主客观统一的原则,对主观抱有迷信式的恐惧,因而否定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劳动对于美的作用。朱光潜关于美是主客观统一的新 理论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一致意见, 但他的见解有独创性,富有启发意义。

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人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材料分析题 用历史发展规律性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们必须意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二: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三: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 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三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分歧时什么? 3、材料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答:(1)、材料 1 和材料 2 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是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所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2)、材料 3 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编篡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2013东财领导科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人类最初的领导活动在()就有了。 A: 春秋时代 B: 原始杜会 C: 战国时代 D: 奴隶社会 答案: B 【2】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社会,企业的领导体制主要采用()。 A: 家长制 B: 职能制 C: 经理制 D: 多层制 答案: A 【3】下列属于实践型的人才的是()。 A: 李政道 B: 王进喜 C: 巴金 D: 李四光 答案: B 【4】()是领导活动的最终结果,是领导效能的最本质的内容。 A: 领导能力 B: 领导效率 C: 领导效益 D: 领导效能 答案: A 【5】领导科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领导与用人的关系 B: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C: 领导与服务的关系 D: 领导与管理的关系 答案: B 【6】( )是研究领导活动的切入点和着眼点,是进行领导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构成整个科学体系的基石。 A: 被领导者 B: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C: 领导 D: 领导者 答案: C 【7】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体现了领导者素质的( )特点。 A: 综合性 B: 层次性 C: 动态性 D: 天赋性

答案: A 【8】“唯才是举”是由下列哪个人提出的()。 A: 诸葛亮 B: 唐太宗 C: 曹操 D: 刘邦 答案: C 【9】领导的第一件大事是( )。 A: 主持召开会议 B: 信息沟通和利用 C: 目标规划 D: 充分发挥机构和人员的作用 答案: C 【10】对领导方式的选择起主要作用的是( )。 A: 组织的内外环境条件 B: 组织的性质 C: 组织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素质条件 D: 组织的任务 答案: C 【11】由领导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决定的领导科学的特点是( )。 A: 应用性 B: 社会历史性 C: 综合性 D: 灵活性 答案: A 【12】在考察人才时,对历史的考察主要是起参照作用,而决定一个人是否为人才的关键因素是()。 A: 人才的品质 B: 人才的历史贡献 C: 人才的现实表现 D: 群众评议 答案: C 【13】领导选才用人的核心问题是()。 A: 人才的素质问题 B: 选才用人的制度 C: 选才用人的原则 D: 人才的标准问题 答案: D 【14】普遍运用于各个领导领域的一种传统的领导体制模式是()。 A: 矩阵型领导结构 B: 职能型领导结构 C: 混合型领导结构 D: 直线型领导结构 答案: D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摘要: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懂得了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这是由于物质对精神、客观对主观,存在对思维的决定性作用决定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之,如果不顾规律、违背规律,必然在实践中受到惩罚,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由于精神对物质、主观对客观、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决定的。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最后,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不承认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也是不科学的。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思想、理论同实际相一致。 根据上述原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想正确做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就必须做到: 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和发展规律又要充分利用主观能动性。在大学里,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认识各科目的内在规律掌握理论知识。因为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我们预想的目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客观规律,我们才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学得的理论知识为自己树立一个正确的、合理的目标,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树立目标时也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人脑对物质的反映,但是意识不是消极被动的,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它要受到一定条件的约束。那就是客观规律。有了一个合适的目标我们才能正确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活中,我们做事情也要按照客观规律做事,一些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是做不得的,即使做了也只会失败。 二:利用客观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说明我们要树立正确,合理的目标。主观能动性说明我们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要克服困难。我们树立自己的目标以及去寻求真理的过程必然是坎坷的。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抓住机遇,正面所有的挫折与挑战,坚持到胜利的一刻。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停留在课本理论中,而必须通过亲身实践去充分的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举一反三的应用。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生活中也是一样。 最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想要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就会或多或少的凭借一些物质条件,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两者缺一不可。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始终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备课人:李宇 预习题纲: 1、什么是主观、客观? 2、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3、为什么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4、怎样做到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5、什么是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 ①列举实例表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②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说明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能力方面 ①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理解“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的三条道理为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②对比分析能力:通过了解什么叫从实际出发,什么叫从主观出发,提高对比分析能力。 觉悟方面 提高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②从哲学原理说明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教学方法 ①运用典型材料作例证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②用正反对照的方法,对概念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以加深对观念和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②什么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不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我们懂得了这一点,就应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第三节从容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1.主观与客观的含义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主观、客观的含义,教师归纳。) 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如理论、观点、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法规条文,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如发表我们的看法,提出我们的观点,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设计我们的计划方案等。 3.为什么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全课的重点、中心,包括其含义和必要性。其含义是本节基本概念之一,是理解基本观点的基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学习本课的根本目的,本课的教育中心是“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宜以讲述为主,穿插一些提问和议论,讲述时要一层层地解释清楚,并把教材所提供的事例具体化。先讲主观、客观的含义,不必用规范的哲学语言表述,只要按课本具体解释即可;再讲“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最后说明“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关于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的三点要求,课本层次分明,“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证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可通过楷体字的例子帮助理解。在教学中,无疑应以第三点的分析为重点。在讲解三点理由前,可启发学生思考“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根据,讲完三点理由后,还应从反面说明不从实际出发的危害。 (1)从具体工作来看,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人们工作的对象,既是人们的认识对象,又是人们的改造对象。人们只有承认它的客观性,从它的自身状况属性与规律出发,才能真正认识它、改造它,把工作做好。我们不要去做那些确实办不到的事情,但是经过努力,克服困难能够办到的事情,只要对人民有利,就应该从实际出发坚决办好。 多媒体显示: 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恩格斯提问:恩格斯的论断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恩格斯的论断说明了人们无论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还是改造社会的活动,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2)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这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内曾出现过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使中国革命蒙受了重大损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