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8-2012)》

一、“九五”以来学科建设的回顾和总结

(二)学科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1、领导重视、思想统一是搞好学科建设的基础

学校党委和行政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学科建设,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并以此构建学校事业发展的整体框架。同时学校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成立了“学科建设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学科建设的规划、决策和组织实施,有效加强了对学科建设的指导和管理。由于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学科建设的理念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新年,全校各部门、各单位都增强了为学科建设服务的使命感,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为学科建设做贡献。

2、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是搞好学科建设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校这些年来学科建设卓有成效,与制定了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学科发展国画密不可分。在“九五”和“十五”期间,我校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制定了正确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发展目标和计划。我校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在对国内相关院校的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正确分析我校学科发展的现状、实力、潜力、优势,以及与国内外同类学科的差距。正是因为我校知己知彼,对学科的定位才能做到准确把握,确立学科发展方向才能保证有的放矢。

3、重点突出、形成特色是搞好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学科建设中,我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重点学科建设为

核心,发挥其引领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面,在积极保持优势学科特色的同时,面向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不断开拓社会科学和应用性学科的建设,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目前,学校不断继续在文学、教育等传统的人文基础理论学科上保持特色,而且在生命科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的部分领域崭露头角,在社会科学、应用性学科的研究领域中也有建材,学校的特色研究领域呈现不断拓展的趋势。

4、选准带头人、建好队伍是搞好学科建设的关键

“九五”以来学科建设的时间充分证明学科带头人对一支学科队伍的战斗力具有决定作用。在学科队伍建设中,挑选那些有相对宽泛的学术背景,在本专业有深厚的学术造诣,有宏观的科研洞察力,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担任学科带头人,注重发挥他们对学科队伍的定向作用、管理作用和整合作用。除学科带头人外,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能够与学科带头人形成有战斗力的科研团队。“九五”以来,我校在师资队伍上做了巨大投入,围绕学科发展和特色研究方向花大力气培养和引进人才,不仅为优秀人才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还注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研究条件和工作氛围,有效地调动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我校优势学科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他们所带领的创新团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5、搭建平台、办好实体为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研究基地是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平台,它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从事前沿性、基础性、应用性较强的研究及承担“高、大、精、深、新”的课题提供有效支撑。经过“九五”、“十五”的建设,我校初步形成了有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校级重点研究机构为主体的科研基地。主要有2个国家级研究基地,即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校级重点研究机构27个。大部分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都依托这些研究基地,学科得到有力的支撑,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有了较高的平台,产出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6、项目建设、经费投入是搞好学科建设的保障

项目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突破口,也是学科建设的得力“抓手”。我校在两期“211工程”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经费设立了不同层次的重点学可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设立,既保障了学科建设必须的大量经费,又可以达到宏观调控、重点建设的目的,提高了经费的使用效益。实践证明,我校两期“211工程”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投入成效显著。新增的6个国家重点学科均从两期“211工程”国家立项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产生,省重点学科也大多来源于学校立项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九五”、“十一五”的学科建设,我校虽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在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

1、队伍建设方面

“九五”以来,我校学科队伍在规模和结构上有了很大改善,但随着学科布局的进一步完善,学科层次的快速提升,队伍建设滞后于学科发展速度的现象已经突出,主要表现为:

(1)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与省重点学科之间人员交叉现象较为严重。人员的过多交叉不利于保持各个学科队伍的整齐性,不利于学科内在实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今后各个重点学科的顺利评估将带来被动影响。

(2)领军型学术人才偏少,优秀学术带头人的引进难度不断加大。总体上看,我校学术造诣深、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并富有科研组织能力的学术帅才数量减少,具有国外一流大学或者科研机构学习与工作背景、能够跻身于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的人才偏少。目前,我校仅有3人被分别列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层面的人才计划,这与我校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现有的学科队伍中,优秀学术带头人短缺,重点学科中部分研究方向上缺乏实力强、影响力大的学术带头人,同时,部分急需发展的学科也缺乏优秀学术带头人,制约着学科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国内高校之间人才争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重点院校吸引人才的力度空前加大,同时,也由于南京地区房价的不断攀升

等原因,使得我校优秀学术带头人的引进成本不断提高,引进难度不断加大。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校若干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

(3)部分学科存在梯队断层隐患。主要表现为学术带头人年龄老化,同时短期内缺乏足够数量的能够接替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目前我校大部分学科在人员数量上基本到位,但学科队伍中,年龄在40岁左右、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充满学术活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人数相对不足。在今后的五年内,一些学科面临着主要学术带头人的退休问题,特别是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的退休,将导致学科实力和影响力的下降。

(4)应用型学科人才不足。经过“九五”以来的发展,我校初步建成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已经具备了综合性大学的特征,但学科发展并不平衡,特别是应用型学科规模相对较小、发展水平较低,应用型学科人员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应用型学科缺少高水平的人才,科研实力较弱,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

2、科学研究方面

科学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总量不多,成果的显示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精品意识不够,学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急功近利行为。

(3)科研获奖层次普遍较低,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的数量较少,国家级奖项暂无,部分重点学科在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奖项上

存在多年空缺的现象。

(4)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逐年增长,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上仍未实现有效突破。

(5)部分学科缺少有效的科研规划,在课题申报和科研奖项申报上缺乏统筹协调,科研力量分散,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3、人才培养方面

随着我校学位点的增多,研究生招生与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

(1)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较弱,参与学科科研工作实践的比例不高;部分学科缺乏优秀虚伪论文培育规划和措施,学位论文获得高级别奖项的数量偏少,特别是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的数量极少。2003-2006年间,我校现有的6个国家重点学科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提名论文1篇,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17个省重点学科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篇,这与我校重点学科人才培养的实力和要求不相适应。

(2)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经过多年的建设,我校研究生学位授权点门类相对齐全,但以基础学科为主,一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与高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学位点偏少,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模较小,培养能力较弱。

(3)导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部分学科的研究生导师队

伍难以满足研究生培养任务的需要,与学科学位点、招生人数的变化不相适应,专业学位教育中导师相对缺乏,发展速度滞后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增长。

4、学术交流方面

我校部分学科对于学术交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举办和参与各类学术会议,尤其是高层次学术会议相对不足;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规模较小、层次较低,缺乏稳定的对外学术交流机制,在合作科研、派出进修、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另外,部分相关性较强学科的校内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严重不足。

5、制度设计与管理体制方面

随着我校学科的快速发展,在制度设计和管理体制上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学院发展规模需要进一步明晰。由于学科发展水平不同,我校学院之间存在分层现象,一些学院同时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些学院只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还有部分学院目前没有博士学位授权点,不同层次的学院在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上存在差异。学院的分层客观上要求对学院的发展模式进行定位,制定有利于学科发展、学院发展的政策。

(2)科研机构实体化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我校部分科研机构缺乏稳定的研究人员,研究模式以分散工作为主,缺乏跨学科、跨院系的科研组织条件。这种情况不利于创建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平台,不利于整合校内学术资源,不利于组织重大科研攻关活动。

(3)重点学科与学院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厘清。要从制度上保证重点学科发展的自主性,明确重点学科的管理职责,充分发挥重点学科作为科研团队应有的组织功能。

(4)“211工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在现有的体制下,“211工程”建设与学科建设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即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但二者在经费来源、管理渠道上仍有一定的区别。如何更好地统筹“211工程”建设与重点学科建设、非重点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建设资金的统筹使用,需要加以研究。

(5)学科建设的协调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职能部门要从“学科立校”的高度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工作,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建立有序的信息反馈机制,完善学科建设的执行体系,以切实提高学科建设的管理成效。

二、2008-2012年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今后5年中,我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遵循科学发展观,面向学科发展前沿,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内涵发展道路,坚持分层建设,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彰显特色,努力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提升我校办学整体实力。

(二)建设目标

我校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围绕我校“十一五”期间实现办学转型,并在“十二五”期间建成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性大学的目

标,构建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形成学科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形成国家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和校重点学科组成的三级重点学科框架体系,组建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学科群和交叉学科群;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着力培养学术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形成若干不同层面的创新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改革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环境,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在科学研究方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建设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平台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在社会服务方面,面向国家和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发展应用学科。

具体目标:巩固和加强现有的6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设,努力提升国家重点学科水平,使这批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率先达到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地位;积极加强新的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工作,在省重点学科中遴选一批实力突出的学科进行培育,是这些学科能够在今后几年内提升整体水平,努力达到国家重点学科的水平,力争实现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额的零的突破;加强省重点学科的培育工作,在校内遴选一批基础条件好的学科作为省重点学科培育点进行建设,使这些学科与国家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形成体系完整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积极推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组建学科群,重点建设3-4个交叉学科群。

根据目前各学科的实力、水平以及发展态势,将我校的学科建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学科。包括我校现有的6个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当代文学、动物学;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法学理论、课程与教学论、人文地理学;2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自然地理学、基础心理学;在省重点学科中遴选7-8个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学科。对于遴选的7-8个学科,将根据学科的实际发展情况,在各方面大力扶持。

第一层次学科建设目标:6个国家重点学科要确保在“十一五”末顺利通过国家对重点学科建设的考核评估;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要力争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1-2个省重点学科冲击国家重点学科。到“十一五”末,我校顺利实现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零的突破,同时覆盖的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数目达到二位数。

第二层次学科。包括现有的省重点学科(列入第一层次的学科不在内);10个左右可以成为省重点培育的学科。

第二层次学科建设目标:争取“十二五”期间,使我校省重点学科数保持在20-25个左右,形成5-6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使覆盖二级学科省重点学科的数量超过30个。

第三层次学科。重点瞄准前沿科学发展方向,适应国家、江苏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求,扶持有特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交叉和应用学科,把重点放在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向上,推动学校的学科与学位点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学校学科发展活力,使得我校的学科建设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发展思路

今后5年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是:分层建设、重点突出,形成以国家重点学科带动省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带动校重点学科发展的藕动运行机制;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依据研究型学院、教学研究型学院、教学型学院的不同目标定位,实施分类建设、共同发展;引育并举、优化队伍,注重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相结合,改进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彰显特色、培育精品,凝练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产出一批有高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夯实基础、整合资源,构筑高起点、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平台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人为本、注重质量,创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重点学科成为创新人才培养高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将学科建设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锐意进取、创新机制,建立一套与新时期学科建设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三、2008-2012学科建设的主要措施、实施保障和经费预算

(一)学科建设的主要措施

1、注重学科建设的科学规划

(1)明确各层次学科的准确定位。学校根据各层次、各类学科的基础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每个学科作出准确定位,规划相应的建设目标与任务。各学科要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可行性的统一,瞄准学科前沿,面向社会需求,在队伍建设、学科方向凝练、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学科交流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建设规划,

围绕规划进行建设。

(2)尝试建设结构合理的学科群。学科群是指以一个或若干个重点学科为核心,集合具有一定内涵联系的学科,进行学术间相互渗透,技术上互补增强,并围绕某一共同领域的研究与发展,而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学术实体。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尝试建立一级学科内、学科门类的学科群。要把学科群建设与跨学科的科技创新工作平台构建结合起来,依靠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相互整合,依托科研项目进行建设。

2、着力建设高水平的学科队伍

(1)继续实施“杰出人才资助计划”、“特聘教授”及“讲座教授”制度,加大实施力度。在人才引进方面,转变“守株待兔”思路,采用按学科发展规划“主动出击”引进人才,学校人事处、学科建设管理办公室要与重点学科积极配合,主动到国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对确实站子啊国际、国内学术前沿,成果丰硕,创新能力突出的领军人物,实施“协议年薪制度”,用“211工程”项目经费及重点学科经费给予保障。

(2)充分利用当前“归国潮”方兴未艾的形势,加大对海外归国学者、杰出博士级博士后的引进力度。同时,对优秀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启动基金,可以打破传统的上限,根据个人项目设计经严格评审后确定。

(3)加大对校内外中青年学术人才的培养力度,瞄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优秀青年教

师”等项目实施“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有目的的择优选拔一些人才,学校从配备导师(如果校内该方向无合适人选,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国际上聘请)、研究方向的确立、科研立项、出国培训(要求所去的单位在该研究方向上处于国际前沿)、科研团队建立等诸多方面给予支持。

(4)要从过去关注学术队伍中个人培养转向加强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学术创新团队是以学术创新为目的而组建的团队,学术创新主要是指与学术发展相关的全部创造性活动,它包含着一中特殊的精神气质,凸显了洞察力和独创性的交汇,是新观念和新方法的融合。创新团队是学科发展的产物、是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催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孵化器。我校要加强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注重学术氛围营造,把创新团队建设与学科的实体化、科研基地与平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5)制定学科团队的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对教学科研人员个体考核的单一制度,建立一种评价学科团队的考核体系。对于获得的课题、奖项、专利、论著发表等成果,应当作为学科团队人员的共同绩效。鼓励联合申报课题,凝聚力量共同攻关。考核时间一般为2-3年为一个周期。

(6)提供队伍建设的资金保障。“九五”和“十五”期间,我校队伍建设的投入主要是“211工程”建设资金按适当比例投入队伍建设,同时拓宽队伍建设的资金渠道,“学科特区”的经费主要用于队伍建设,国家和江苏省下拨的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以及学校投入的重点

学科建设经费要部分用于队伍建设,确保学科队伍建设有充足的经费支持。

3、培育高显示度的科研成果

以重点学科、创新团队、学科群的整体力量,联合申报国家和地方科研重大、重点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863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

重点学科的科学研究要注重质量、淡化数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标志性成果。各层次的重点学科根据学科建设目标,要争取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发表科学论文、在知名出版机构出版专著,积极组织高水平的成果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努力提升重点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学校对于目前处于科学研究前沿的课题和研究团队,给予大力度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为产出有高显示度的成果提供保障。

4、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要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辐射作用,影响和带动研究生教育学位授权点、导师队伍、精品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带动本科教育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与效益。着力提高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重点学科要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上有更大突破。学校要为重点学科的人才培养创造条件,“211工程”三期建设要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立项建设。

5、建立实体化科研机构

以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基地,以及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文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调查研究实践基地、产学研联合体等各类基地为重要依托,建设一批实体性的校级重点科研机构,努力提高重点学科建设的实体化程度。充分发挥我校多学科综合优势和特色,建立交叉学科研究基地,构建以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6、加强学术交流

重点学科建设必须树立起开放的意识,要努力追踪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瞄准学科前沿,要努力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把加强国内外交流和合作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要积极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要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在同类先进学科领域建立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学术活动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积极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和指导重点学科建设,从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学科建设经验。学校外事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要帮助重点学科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外事部门在审批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及各类国际合作项目时要优先支持重点学科建设,加大重点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

7、增强“211工程”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

今后5年中,要进一步加强“211工程”三期建设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使“211工程”建设资金在学科建设中发挥最大效益。

在“211工程”建设中,拓宽“项目建设拉动学科发展”的思路,

第一,增加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项目,充分发挥学科群联合攻关的优势;第二,采用项目建设+科学研究平台、项目建设+人文社科基地的建设模式,构筑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基地。

合理使用“211工程”建设资金。与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的政策接轨,学校对“211工程”建设资金、重点学科经费、重点实验室经费实行统一管理,不采用分年度一次下拨到项目组的做法,根据个项目建设进度和经费使用情况下拨经费,实行宏观调控,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8、尝试对学院进行分类建设

围绕把我校建成“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学校对各学院按“教学”和“研究”的不同要求进行定位。根据各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情况,按研究型学院、教学研究型学院、教学型学院划分学院类型,构建一种与学科分层相对应的办学体系,是学院分类建设与学科分层建设和谐运行,优化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学校对不同类型学院建立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

9、继续实施学科特区制度

我校自2003年试行“学科特区”制度以来,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先后进入“学科特区”。学校给予“学科特区”以特殊的政策支持,同时在经费上予以保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实践证明,学科特区政策对于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今后5年中,我校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将继续实施学科特区制度,打造一流的国家重点学科队伍。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参照国

家重点学科进行建设与管理,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一流的学科队伍,要参照学科特区制度来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的工作。

10、创新管理体制

(1)学科建设分级管理。学校建立学科建设管理委员会、学科建设咨询委员会、日常执行机构的三级管理体系。学科建设管理委员会是在原“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项目建设委员会”基础上的拓展,由学校领导、学科办、211办、科技处、社科处、研究生部、教务处、人事处、资产处、财务处、后勤处、基建处、审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管理委员会采用联席会议制形式,负责对学校的整体学科建设、发展战略、重大计划、项目论证进行提议和讨论,审议各项管理文件,提出资源分配建议。

学科建设咨询委员会由校内外著名学者和管理专家组成,根据需要举行不定期咨询会议,对管理委员会提出的重大方案进行论证、审议,并独立地提出做好学科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日常执行机构即学科建设管理办公室、211工程办公室,负责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提出学科建设与“211工程”建设方案,制定各种管理文件,负责项目论证、建设、监督、评估的日常管理工作。

(2)基地建设协同管理。平台和基地建设分为两个层面。第一种是学校层面的研究平台和研究基地。学校试点建设1-2个跨学科的平台,2-3个跨学科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由科技处、社科处、学科办、211办协同直接管理,资金由“211工程”项目经费、重点学科专项

经费资助。平台和基地首席专家有人事权、资源分配权、质量控制权。第二种是二级学科层面的研究平台和研究基地。这种平台和基地归属二级学科,依托各学院、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资金由“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立项资助。

(3)研究型学院尝试学科制管理。在研究型学院尝试建立学科制。学科制是一种基于学科组织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结构,学科、项目与平台构成学科制的框架,教师人人进学科,归属学科管理,教师根据项目汇聚在不同的平台,形成创新团队。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学科的职能包括:承担由学院安排的教学、科研任务;承担学位点申报,各类重点学科、实验室、基地等建设任务;组织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组建创新团队;组织学术交流;接受并完成各级各类检查和评估;创造学科成员知识增长和晋升机会同等重要的运行机制;根据需要向学院提出设岗建议方案;成立咨询机构或实体组织,开展社会服务。

(二)学科建设的实施保障

2008-2012年,全校上下一定要花大力气,研究和解决好影响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思想观念问题、体制机制问题和政策环境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重点学科建设的良好氛围,为全校学科建设提供保障。

1、增强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重点学科建设水平,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学科水平的高低就代表着高校的办学水平,“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已经形成共识。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与建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流的学科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是推动知识、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基地,从而造就一流大学。我校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整体办学实力处于全国地方高校的前列,甚至超过了一些部委属高校。我们目前正处于子啊国内一流大学的门口,必须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带动一般,努力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学科建设体系,从而推动我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综合性强、办学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

学科建设是大学的基础性建设,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与学科建设有关,全校各部门、各单位,包括全体师生员工都负有学科建设的使命。各学院、各学科要在了解省内外、国内外,同层次或不同层次院校同类学科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了解本校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实力、潜力、优势,以及与国内外同类学科的差距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推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各部门要树立起为学科建设服务的理想与理念,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学科建设,特别是支持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省重点学科和省重点学科培育点的发展。

2、加强对重点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中一项十分突出的工作。教育部、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学校党委、行政要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领导好、落实好重点学科建设工作,

要把重点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的核心工作来抓,把这项工作提高到事关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重视。校长是重点学科建设第一负责人,学校成立由校长领导的学科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各类专家组成的学科建设咨询委员会,加强对全校学科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加强学科管理队伍建设,有效协调重点学科建设中的相关问题,保证组织落实、政策落实、措施落实、经费落实。学科建设管理委员会要以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制定完善本校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统筹创新团队、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和资源配置等各项工作。学校学科、人事(师资)、财务、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科研、资产等有关各方面分管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要围绕重点学科建设需要,明确职责,各负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全力支持重点学科发展。

3、创新重点学科管理与运行机制

坚持学科建设与管理并重,探索重点学科建设的新模式,创新重点学科管理与运行机制。积极探索研究型院系的学科建设运行模式。建立、完善重点学科监督报告制度、中期检查制度和结项验收制度,强化重点学科常规性管理工作。要按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科的特点,制定重点学科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分类指导和管理。鼓励支持重点学科积极参加全国性的的学科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重点学科考核是重要参考。

4、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

学科建设不仅需要学科的物质条件保障,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对于学科建设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在学校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人、讲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大力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科技学院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科建设回顾 “十二五”以来,学校在加强办学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一手抓学科拓展建设,一手抓专业涵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积极开展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优势农科得到加强,新兴工科进一步发展,建设校级重点学科3个、重点建设学科5个、重点培育学科3个,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进一步显现。 (一)主要成绩 1.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建设水平逐步提升 学校现有18个教学院部,6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经、管、理、文、法、农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新兴工科和优势农科为重点,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目前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

台,2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及示实验实训中心。近年来,我校主动适应新形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系统性的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新近遴选校级A类4个、B类6个、C类8个,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炼,学科特色更加明显。 2.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科梯队建设初显成效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聘与外聘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近五年来,累计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荣获市(厅)级以上奖励34项,实现了省级科技和社科奖励二等奖的突破;发表论文2800余篇(其中四大检索论文270篇);鉴定科研成果32项,授权专利245项(其中发明专利63项),获批省“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2个;学科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实现了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共性技术研究院等方面的突破。 (二)存在问题 1.学科专业体系有待整合,专业设置尚需调整;学科方向凝练不够,特色不够鲜明,大多数科研人员科研方向不够

南京师范大学南师大地信gis专业

一、南师大GIS 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显示,南师GIS大概全国前六的水平;一流学科评选中,南师大GIS入选双一流,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可谓南师大王牌专业。同时考虑专业实力与高校层次,南师大GIS能够进入全国前五。 南京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闾国年、汤国安等GIS行业领军人物,GIS教授职称达18人,副教授20人左右,GIS所在的地科院是南师大科研经费投入最多,基金项目申请最多的学院。南师大GIS总的来说南师大GIS比较偏向于应用实践,很多老师有自己的产业公司,对于决心硕士毕业找工作同学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想做科研也是有很多导师的,主要看自己意愿。南师GIS毕业生在全国认可度很高。 二、南师地信报考情况 招生名额。近年来南师GIS每年招生人数均在60人左右。2018年23个保研名额,39个考研名额,2019年28个保研名额,30个考研名额,2020年20个保研名额,41个考研名额 报录比。每年南师不公布报录比,2019考研非官方数据:305:30,2020年笔者预计报录比:400:40,近两年基本上维持在10:1 复试线。2018考研复试线340,2019考研复试线346,2020复试线预计370。近几年试题越来越简单且学生水平越来越高,分数线也在水涨船高,今后复试线预计维持在360分左右。 报考生源。不考虑整体,只考虑进入复试同学,对2020级进入复试同学调研来看,211及以上占比大概40%~45%,普通一本大概35%~40%,普通二本及二本以下25%~30%。 三、考试内容

初试:政治、英语一、业务科一:C语言程序设计(含数据结构),业务科二:数据库系统概论或地理信息系统;初试不考数学,拉分科在于两门专业课!C语言程序设计(含数据结构)是重中之重! 复试:包含面试、笔试高等数学上下册(不含线性代数、概率论)、英语口语听力测试。 四、考试用书及资料推荐 考试用书: C语言程序设计(含数据结构)用书:《C语言程序设计(第五版).谭浩强》、《C语言通关500题》、《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天勤数据结构高分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规划_11.doc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规划_11 ---------------------------------------------------------------最新资料推荐------------------------------------------------------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规划 安龙县人民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五年发展规划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专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出成果、出人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为了配合我院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根据有关文件的精神和实际情况,制定安龙县人民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一、重点学科建设规的指导思想我院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医疗市场的需要,掌握全院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向,引入竞争和动态管理的机制,实现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最佳配置,通过发展临床重点学科,带动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推动医院持续快速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日益增高的需求。 二、重点学科建设的规划目标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充分发展我院传统优势学科,有计划地发展有潜力的学科,逐步使之建设成为州级重点学科,甚至省级重点学科,形成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格局,使我院整体技术水平进入全州甚至全省先进行列,争取与国际水平接轨。 三、重点学科建设的近期(第一轮)规划(2019 年10月一2019 年10 月)1、建立重点学科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和

相关管理规定。 2、确定1-2 个传统优势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根据医院 1 / 3 宏观调控可另选1-2 个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发展。 3、被确立的重点学科,建设完备的独立病区单元,设置病床36 张,配备专科必需的仪器设备与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4、重点学科建设医院有政策及资金支持。 5、建设重点学科的人才梯队,优化人员结构。 (1) 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重点学科带头人应具备副高以上职称,三年内主持 1 项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三年内至少有1 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杂志上。 (2)调整重点学科的人员结构,使学科的高、中、初级医护人员数量比例合理,呈宝塔形。 6、重点学科的技术水平三年内要达到地市级水平(1)独立开展地市级重点学科必备的技术项目;(2)每年开展填补院内空白或州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业务1-2 项; 7、培养主动、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意识,提高科室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病床使用率逐年增加,第三年达到95%以上;(2)医疗服务覆盖面逐年增加,第三年来自外地住院病人不低于20%以上;(3)三年甲级病历率>97%, 无丙级病历;(4)三年无医疗事故,无重大医疗纠纷;四、重点

(完整版)医院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意见

医院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意见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主题,是医院内涵建设的本质需求。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周边医疗市场的迅速变化,我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为进一步加快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优势,彰显学科特色,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现制定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名院、建名科、树名医”为主线,实施“名医带名科,名科创名院”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科学分析、高端定位、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类发展为原则,明确学科建设方向,突出学科重点,逐步打造专业特色、技术优势和优秀人才梯队,打造医院品牌,促进各学科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将各类学科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建设轨道,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打造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发展一批新兴、交叉的特色专科,开展一批行业前沿的高精尖技术,完成一批国内领先的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培养一批学科领军人物与优秀技术骨干,使学科结构更趋合理,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学科优势更为突出,实现二院华美一体化,把二院华美建设成特色鲜明、技术领先的冀鲁豫边区大型区域医疗中心。 二、主要任务 1、学科建设科研部与医务部要根据医院发展战略规划,结合医

院实际,制定医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明确发展方向,确定发展重点。 2、按照技术含量、发展前景、学科方向、知识结构、人才梯队、市场潜能等条件,将临床、医技科室划分为重点学科、发展学科、成长学科等类别,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政策。 3、制定重点学科评选标准、考核标准及管理办法,对医院重点学科实行动态管理。 4、积极整合院内资源,推行MDT多学科诊疗模式,打造综合学科群。 5、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支持、保护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 6、推行亚专业分化,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为优秀技术骨干创造技术平台。 7、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业务技术骨干,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和推出一批技术优、医德好、名气大的骨干力量,发挥名医带动作用。 8、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用科研带动临床实践,带动学科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领导保障 学科建设是今后医院建设的核心,医院成立学科建设委员会,由院长任主任委员,全面负责学科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下设办公室,由业务院长任办公室主任,全面负责学科建设工作的制定规划、出台措施、协调指导和检查评估等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职能分

【发展战略】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 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 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 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 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 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 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 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 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 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 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 人、讲师11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 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 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O0 GC98O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 (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 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 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 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 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 GCMS-2010 PLU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 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 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 项,省教育厅 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计划规划

泗洪县分金亭医院 重点学科建设计划规划 一、重点学科建设的原则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改革,医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医院必须提高以技术含量为主的医疗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为了增强医院的优势、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医院必须坚持“科技兴院”的方针,实施重点学科建设,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医疗水平。 二、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 临床学科是医院的基本组成单位,学科发展是医院发展的基础。重点学科是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就是要把其特色和优势加以充分发掘,并不断强化和延伸,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当前每所医院的各学科之间发展普遍存在不平衡的现象。由于学科的基础、发展背景的不同,其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也不同,在国内外的影响存在差异。这样,各学科的发展不可能是平衡的,同时由于医院的财力问题,致使医院在考虑学科建设时不能要求所有学科齐头并进,只能根据实际情况,依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部分学科作为重点来发展,而这些学科必须有较好的基础和活跃的学术氛围,在适当支持后能产生最大效应。因而,重点学科建设是培育和扶植医疗“精品”,创建

“名牌”效应。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兴院”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在以往的重点学科建设中,遵照上述原则,通过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加快了学科的发展,发挥了很好的效应,促进了医院的整体发展。所以,重点学科建设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三、重点学科建设的现状 医院现有临床科室近30个,国务院津贴享受者2名,正高5名,副高27名,硕士2名,在职研究生在读33名,硕士学位正高级职称1人。医院开放床位400张,年门急诊量25万多人次,年出院病人1.2万人次。年手术7000余。医院配备ct、核磁共振、dr、c臂x光机、超声刀、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腹腔镜、心脏彩超、腹部彩超、血液透析仪、血滤机、心脏监护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备,设有icu、ccu病房。 医院专科齐全,特色明显,临床各科均有独特优势和技术特长。心胸外科是市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顾春湘主任医师系全市率先开展胸心外科乙类手术,具有较高学术地位。肾内科、心脏科在全市领先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沈良儒、许贤德主任医师,系135工程、333工程培养对象,是全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肾内科、心内科是泗洪县点专科,承担县科委、县卫生局多项课题;心内科专科主攻方向为各种类型心力衰竭的诊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 (讨论稿) 2007年5月

目录 零、概要 (1) 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1)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2)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2) 二、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2) (一)突出重点,全面提高 (3) (二)优化结构,注重创新 (3) (三)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3) 三、学院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 (3) 四、各学科建设的具体发展规划 (4)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4) 1. 学科研究方向 (4) 2. 学科建设目标 (4) 3. 年度建设目标 (5)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6) 1. 学科研究方向 (7) 2. 学科建设目标 (8) 3. 年度建设目标 (8) 五、采取的措施 (9)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2007-2009) (讨论稿) 学科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有机结合体,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发展层次)、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实验室、重点学科、设备等)、学科管理等六个要素。学科建设状态及指标是体现一个学校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大学排名的主要依据,因此,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对于信息学院来说,做好学科建设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整体水平的关键,也是我院发展的关键。为了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高质量、高水平,能够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的应用型学院,根据西安财经学院发展规划,结合信息学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西安财经学院信息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 零、概要 本规划以国家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其中与信息学院关系较大的学科主要有: 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信息学院目前没有硕士点,已有专业涉及到二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涉及一个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完整版)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技术管理为重点,组织管理为保证。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护理,赢得社会信誉。根据医院发展规划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1、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认真执行《护士管理办法》规定,完善护士准入制度,明确护士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维护护士合法权益,依法建立健全护士聘用、使用制度,同工同酬,杜绝无证上岗,加强护士对法律知识的培训考核,督促护士依法履行职责,规范执业。 2、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实现护士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合理设置护理岗位,统筹护士人力资源,保证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配备,一般病房床护比大于或等于1:0.4;ICU床护比为1:2.5-3。在达到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基础上,实施以实际护理工作需要为基础的护士配置方法,并遵循以人为本,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原则,按照护理岗位的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合理配置各层次护士,实施按职上岗,做到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切实保证医疗安全。 3、深入“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服务质

量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人性化护理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正确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为病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保障病人安全和护理工作质量。 4、加强护理管理,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做到有管理目标,有实施计划,有质量标准考评细则和奖罚制度。护理部下设各护理质控小组,每月对临床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及考评,检查结果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制定整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使各项护理指标始终保持在:危重一级护理合格率≥90%,基础护理合格率≥95%,抢救药品完好率达100%,无菌物品合格率100%,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5%(合格标准90分),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100%,护理人员年培训率达到100%,年压疮(非难免)发生率为0。 5、强化业务知识的培训 护理部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定“三基”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护理管理培训班、新技术培训班等),低年资护士院内大科轮转,业务骨干到ICU轮转,有计划选送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护理部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各1次。为督促学习,护理部要每年进行“三基”理论考试1次,40岁以下护士每年进

南京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

南京师范大学2014级全日制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和良好的个性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复合型、交叉型、高素质创新人才,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转专业的所有工作必须本着公开、公平、公正与择优原则进行。学校宏观控制转入人数在转入专业当年招生人数的30%,对各专业转出比例不作限制;对于就业率低和教学资源不足的专业,将适当控制专业转入人数。 二、申请条件 第三条在校全日制本科一年级学生符合以下条件者可在第二学期申请转专业: (一)思想品质优良,身体条件符合拟转入专业要求。 (二)对所转专业有一定的特长和志向。 (三)一年级必选的通修课程成绩在合格以上(或经补考合格)。 (四)在校期间未受过任何纪律处分。 (五)未办理过转学、转专业者。 (六)符合拟转入专业的其他基本要求。 第四条招生时有特殊要求的艺术类、体育类等专业的学生不得转入普通专业学习。 三、组织实施 第五条学校成立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教务处、学工处、纪委(监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各学院(部)由党政负责人、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负责人、教学秘书组成转专业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实施相关工作。 四、操作程序 第六条由教务处与各接收专业所在学院共同制定各专业接收学生人数及考核办法并统一公布在学校相关网页上。 第七条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并填写《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转专业申请表》,各学院统一填报《申请转专业学生汇总表》并经分管教学院长审批后报教务处。

医院学科建规划

医院学科建设规划 一、学科建设的原则 近年来,国家着重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必须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为了增强医院的优势、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医院必须坚持“科技兴院、科技强院”的方针,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医疗水平。 二、学科建设的目标 通过学科建设,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卫生服务的需求,紧密结合临床的实际需要,凝聚和培养更多的在国内有影响力、市内一流的医学教研团队,配套并完善学科建设等所需要的各项医学设施。在此基础上继续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原则,选择部分学科作为重点来发展,而这些学科必须有较好的基础和活跃的学术氛围,在适当支持后能产生最大效应成为本地区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学科,以便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1.完善和强化科学先进的学科建设体系。 2.注重学科内涵的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鼓励发展新型、边缘、交叉学科。 3.强化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建设。 4.通过学科建设,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三、重庆市肿瘤医院学科建设的现状 (一)学科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院建设了三个市级重点学科和三个市级特色专科,乳腺疾病治疗中心(研究中心)与子宫颈癌早诊早治中心2个市级临床诊疗中心落户我院,成为国家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开展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我院拥有重庆市首个肿瘤风险筛查中心,开展肿瘤筛查与肿瘤基因检测,开展肿瘤早诊早治。

(二)重点学科现状 1.妇科肿瘤学:重庆市肿瘤医院妇科肿瘤学是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重庆医科大学肿瘤学专业研究生临床教学点,重庆市妇科肿瘤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年诊治病人1.2万人次,肿瘤病例1630人次。形成了妇科恶性肿瘤规范化诊断、治疗及干预体系,建立了以手术、化疗和放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特色。 2.放射肿瘤学:重庆市肿瘤医院放射肿瘤学是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重庆医科大学肿瘤学专业研究生临床教学点,建立于1980年,是我国较早的放射治疗中心之一;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研究生导师、放疗专业博士、硕士及中高级医师、物理师、技术人员等构成的“宝塔式”高素质人才梯队。 科室每年培养5~8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放疗科积极与国际接轨,先后有20多名医生,物理师到英国、荷兰、法国、德国、美国进修学习,并有多人到北京、上海的肿瘤中心进修学习。拥有先进的美国全套肿瘤放疗设备,包括23EX直线加速器、旋转

医院学科发展规划-草案

省肿瘤医院学科发展规划(2014-2020) (草案) 为加强我院学科建设,规范院内各学科管理,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省内及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和专科,不断提升我院的核心竞争力。现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配合新医改形势,结合外部医疗格局和内部实际,按照医院发展战略要求,根据《湖北省肿瘤医院学科建设实施方案》规定,制定省肿瘤医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 一、学科发展现状 医院是湖北省唯一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是武汉大学肿瘤临床学院,同时承担有湖北省肿瘤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癌症中心、湖北省抗癌协会、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武汉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等多项工作。是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单位、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湖北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委单位、湖北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单位。 2013年获得卫生部肿瘤科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超声科、病理科、放射科、普通外科是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科被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培育项目,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肿瘤内科获卫生部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肿瘤科和放射治疗科是中部医疗服务中心的重点专科。 1、专科基础条件 医院现有建筑面积10万余m2,包括外科楼、放化疗中心楼、综合楼、门诊部等,开放床位1504张;设立有肿瘤外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中西医结合科等10个临床学科,有亚专科方向明确的30个临床病区;有放射科、病理科、

超声科、检验科、内镜室、心电图室、PET-CT、核医学科、药学部、放疗中心、组织标本库、GCP、防癌体检中心等13个医技科室;10个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室;门诊部有按病种和部位设置的各诊室、疼痛康复门诊、特色门诊、日间病房等;病案室设有随访登记室。 医疗设备齐全,能够基本满足临床工作需求,其中包括IGRT直线加速器5台、模拟定位CT、MR和CT各2台、PET-CT、DSA、6台超声诊断仪和超声内镜系统等大型医疗及配套设备,先进性能够代表相关学科发展方向。 医院制定有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系统的学科建设评价和管理体系,从组织管理、人才建设、学术影响、医疗质量、科研教学、发展潜力等方面,定期对各学科进行系统评价,按照“重点专科重点建、一般专科普遍建”的原则,采取基础与目标相结合,评价与投入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专业设备、人才科教和信息化等方面建设,促进各学科及全院健康持续发展。 2、医疗技术队伍 现有医师总数241名(含返聘15人),其中临床医师184名,医技医师57名,医床比1:0.16;医师中硕博士151名,占医师总数比例为62.3%;医师高中初职称比例约为2:1:1(121:54:66);医师中55岁以上的有23名,占医师总数的9.5%,30-50岁的有181名,占75.2%。 护士总数697名,其中临床护士556名,占护士总数79.8%,床护比1∶0.37(具体我院床护比的计算方式如何?和外院交流时多院将有护士编制的均算在编制内,即床护比为1504∶697=1∶0.46);护士中本科及以上学历273名,占护士总数39.2%;护士高中初职称比例约为3∶4∶25(66:89:542)。 技师总数116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12名,占技师总数10.3%;技师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 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人、讲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

历年南京师范大学各专业考研通过复试的分数线情况

历年南京师范大学各专业考研分数线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需要多少分才能上? 2019考研在即,许多考生在决定报考南京师范大学时,总在烦恼需要考多少分才能够进入该专业的复试环节?每年又有多少人进入南京师范大学的复试?近几年的分数是升了还是有所下降?仙林南师大考研网将为即将参加2019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的各位同学,整理南京师范大学考研各学院各专业往年进入复试的人数及最低分数线,希望考生能够根据往年数据,提前做好准备。欲知更多南京师范大学考研详情,请点击进入【南师大考研真题】,也可报名(南师大考研辅导),考研成功,快人一步! 2018南师大各学院考研复试人数及分数线汇总 https://www.docsj.com/doc/c92086096.html,/zhaosheng/details.aspx?id=4111

2018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考研进入复试分数线

2018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考研进入复试分数线

2018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考研进入复试分数线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可用 计划 复试 人数 复试 最低总分 是否实践考核 专业 备注 130200 音乐与舞蹈学18 13 339 否 135101 音乐专业学位(全 日制) 32 46 335 否 135101 音乐专业学位 (非全日制) 20 10 335 否

计划最低总分考核专业071000 生物学不分方向95 147 324 是071300 生态学10 15 350 否090801 水产养殖 5 8 261 是100705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8 25 307 否085235 制药工程15 1 290 否095108 渔业发展15 7 284 是

(完整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三年规划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三年规划 一、重点学科建设原则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全面改革,医院面临着严峻挑战。我院必须提高以技术含量为主的医疗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为了提高医院整体水平,体现医院特色,展示医院优势,必须坚持“科技兴院”方针,实施重点学科建设,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医疗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功能。 二、重点学科建设目标和内容 重点学科建设目标:使该学科学术水平(特别在某一专业方向)逐步达到市级重点学科乃至更高层次重点学科的水平,并带动医院相关学科的发展,从而整体提升医院的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贮备和人才储备,成为本地区有特色、有影响或有竞争力的重点专业学科。 1、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主要内容是明确疾病发病机制和提高诊疗水平,最终解决临床问题,应根据学科原有基础、现有优势、当前发展趋势及最有可能突破点等来选择主攻方向,要集中一个学科,不能有诸多突破口,必须从自身优势出发,选准研究方向,确保成效。 2、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中的首要因素,应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够指导本学科研究方向;同时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管理能力,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造就一支整体素质好、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具有团结拼搏精神和甘于奉献精神的技术队伍。 学科带头人的主要工作目标:⑴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确定学科建设目标和重大科研项目;⑵培养学术接班人和建设学科技术骨干队伍;⑶疏通和开辟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渠道;(4)把握全局,积极发挥重点学科建设效益辐射作用。 三、重点学科建设管理 1、完善制度:通过学科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学科建设达到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 2、立项程序:申报项目由医院专家组进行评审遴选,遴选指标包括学科带头人知名度、学科原有学术地位及学科人才梯队组成等。 3、计划实施:在申报重点学科时必须制订详细和周密的建设计划,包括建设目标、研究计划、梯队建设、学术交流、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等。一旦立项相关计划必须认真实施,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医院将给予全力支持和严格监督,保证学科建设顺利进行。 4、评估考核:重点学科建设实行滚动制管理,三年为一个建设周期。每年考核一次,第二年年末进行中期考核。由相关领域专家对科研进度、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全面评价,以作为是否继续支持学科建设的依据。评估与考核要实事求是,坚持严谨科学的态度。 5、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了保证学科建设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圆满成果,在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⑴建立健全医院-学

学院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及要求措施

2009年-2010年学院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及措施 一、建设目标及规划 1、总体目标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建设学科团队为依托,整合各个学术团队的研究特色,发挥各研究方向的研究专长,本着“学科交融,相互促进”的原则,力争在建设期在学科建设方面达到如下目标: (1)建设年度力争使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列入省学位点建设规划,为获得该学科的博士点奠定基础。 (2)加大力度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保持该硕士点在省的领先地位。 2、取得标志性成果 (1)围绕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SCI、EI、ISTP索引论文50篇; (2)国家级资助的科研工程取得重大突破,获得批准1-2项; (3)企业资助的重大联合攻关工程取得重大突破(资助经费在100万元以上的工程),获得企业资助的重大联合攻关工程1-2项; (4)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 3、学位点规划及研究方向 (1)学位点建设规划 (2)研究方向

①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主要研究领域: 生物信息处理与分析、图像理解与识别、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检测与估计、智能信息处理、机器视觉信息获取与处理、人工智能应用 ②计算理论主要研究领域: 算法及其复杂性、机器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数据库理论与系统、软件理论与软件方法学、理论计算机科学 ③信息系统集成及应用主要研究领域: 经管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与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并行与分布式软件、知识发现与知识工程、智能交通系统 ④图形图像及模式识别主要研究领域: 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像与视频处理、图像处理、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技术、模式识别理论及应用 ⑤网络与信息安全主要研究领域: 现代密码学理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安全和信息检索、通信网络与通信系统安全 ⑥分布式计算主要研究领域: 高性能计算、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⑦通信与信息处理主要研究领域: 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计算机通信理论与系统、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传感器网络信息融合与处理、数字通信 二、拟采取的措施 1、引导研究方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的设置是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为依据的,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973计划工程及课题的设置是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的。省重大科技专项是以《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设置的,要争取工程,首先要了解国家、省科技

医院重点专科建设规划

医院重点专科建设规划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医院重点专科建设规划 为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我院业务水平,通过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重点专科和专病建设,带动全院的技术发展与进步,以高技术、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赢得病人,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规划的重点专科 根据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流行病学情况和我院的医疗资源情况,规划七个临床学科为重点专科。内科系统重点专科为:心内科、肾内科、呼吸内科、儿科。外科系统重点专科为:骨科、妇科。医技系统重点专科为:检验科。 二、技术项目及科研能力要求 重点学科将形成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以诊治疑难病为重点,具有相当规模的标志性管理现代医学专科。具备较强的解决本学科疑难、复杂、危重病症能力;具有对本学科关键技术、方法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能力;具有研究开发通用医学适宜技术的能力,并能加以优化和推广应用;具有较强的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科室建设在省、市内处于领先水平。 三、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规划 在投入方面,以在充分挖掘现有设施和设备潜力的基础上,根据技术发展的需要逐步添置新的设备为原则。在使用方面,以资源共享为主,以专科使用为辅。 1、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就医环境

继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各科室布局更合理,广大患者感受到舒适的就医环境。 2、购置必要的高精尖诊疗设备,优化诊疗条件。 医院的发展,必须要有必要的、符合医院发展的各项仪器设备与技术的支撑。在未来几年,随着重点专科建设,医院会根据自身发展陆续添置其他的高精尖治疗设备,不断提高诊疗条件。 四、人才培养 加强重点专科人才培养是重点专科建设的基础,对重点专科的人才培养将给予倾斜政策。 1、通过每年引进素质好的本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或调入确有专长的实用型人才不断充实我院的人才队伍。 2、邀请院内专家学者到院进行学术讲座、手术指导、科研项目指导等,尽快提升我院年轻队伍的技术业务水平。 3、制定政策及奖惩机制鼓励职工自学岗位成才。 4、注重业务学习,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定期开展技术操作考核、比赛等形式,逐步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与实际水平。通过不断努力,逐步形成专业作风严谨、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 六、经济支持政策 对于重点学科将给予经济上的倾斜政策,以促进其发展。对重点专科新购置的与开展技术项目、等级医院所要求的技术项目相配套的、社会效益好但成

大学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发展规划

大学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发展规划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XX大学XX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发展规划 (2011-2015) XX学院是一所以职业教育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二级学院。在“十一五”期间,学院学科建设和学术科研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任务极其繁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特制定XX学院学科与科研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 一、目前学院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学院逐步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与各教学系相关学科相结合,以专业为导向,以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在院领导精密部署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下,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在开拓中前进,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 鉴于学院创办时间短,科研力量薄弱的现实,学院一直坚持“以院内力量为主、借助院外力量”的方针开展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主要借助院外科研力量;而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相关性研究、职业教育与专业建设相关的研究,则以院内研究力量为主。目前,两方面稳定的研究力量约为30人左右,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学科队伍中含博士生导师1名,学科带头人3名,学术带头人2中,学术骨干6名,XX市优秀中青年教师2名,XX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名。 2、保证资源持续投入,学科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 )》编写提纲 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 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 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 人,其中教授 2 人、副高8 人、讲师11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 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 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 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 nt 1200 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气质联用仪等1100 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 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 1 项、省部级15 项、横向项目4 项,省教育厅12 项。发表研究论文200 余篇,其中被SCI、Ei 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 开发橡胶、塑料助剂、医药、农药中间体和食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12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