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4.3《电解池第二课时》 教案2

4.3《电解池第二课时》 教案2

4.3《电解池第二课时》 教案2
4.3《电解池第二课时》 教案2

第三节电解池(第2课时)

【要达成的目标】

1.巩固拓宽有关电解原理的基础知识。

2.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总结归纳电解规律。【“教”与“学”过程】本堂课使用的电教手段

学习内容:P79~ P80

教师个性化教案学生学习笔记

学生学习笔记

科学第二课堂教案

《小杆秤的制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学生通过活动知道设计与制作都需要经历反复质疑和修改才能逐步完善。 2.学生在再设计、再制作的过程中巩固杠杆平衡条件。 【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经历发现问题、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学生能认识到设计和制作小杆秤需要团队协作、动手、动脑。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设计、制作”的兴趣及创新精神。 重点: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调整小杆秤的设计。 难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材料:第一次制作的小杆秤及制作过程中的相关照片、课件、圆纸片、剪刀、圆形针、垫圈、螺母若干。 教学过程: 课前:PPT展示同学们在第一课时上制作小杆秤的图片 一、聚焦问题,导入新课 1.展示分类后的杆秤制作成果图片组,聚焦问题。 (1)0刻度在提绳前,称量不方便。 (2)称量的范围不同。 2.揭示本课主题《设计制作量程0--100克的小杆秤》。 二、重新设计制作0刻度 1.讨论并记录0刻度位置及调整方法。 2.交流方法 3.学生调整秤盘重量,使 0刻度恰好在提绳处。 三、设计制作100克量程 1.明确量程100克指秤杆最尾端的最大刻度值为100克。 2.讨论并记录调整100克的刻度到秤尾的方法。 3.交流方法。 4.学生调整秤砣重量,使100克度大距秤尾约1cm处。 五、评价小杆秤及制作小组 1.各小组派代表用自制的小杆秤称量一个小螺丝,并在讲台前集体展示。 2.投影呈现的记录单,汇报称量结果。评价小组合作情况。布置课后开展组内评价。 3.说说影响小杆秤的准确度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六、课后延伸 1.说说你看到过的杆秤与自己设计制作的小杆秤有什么不同? 2.课后任务:设计双提绳的小杆秤。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教案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乡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2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本学科有了一点感觉,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习方法为主,重点强调如何阅读文本。保持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学时重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学时难点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不同的乡村图片导入,复习地图三要素。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讲授】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作业】练习巩固 作业练习(省教研室作业编写统一作业)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市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学时重点 城市聚落不同的功能。 学时难点 人类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城市图片导入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活动】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练习】练习巩固 作业。省教研室统一。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 01地域性。 1.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和认知,具有□ 2.地域文化的含义: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02非物质方面的。 03景观入手。 3.感受地域文化:可以从□ (1)自然景观:□04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也称□05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06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4.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1.判断正误。 (1)地域文化指的是物质方面的,如服装、建筑、艺术作品等。(×) (2)不同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2.下列不属于城乡景观的是( ) A.西双版纳竹楼B.黄山云海 C.《拓荒牛》雕塑D.山西的乔家大院 答案 B 解析城乡景观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文化景观,黄山云海属于自然景观。 3.如何判断某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文化? 提示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不是文化要素,关键在于区分其是否是由人类创造的。世

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现象,或者是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迹的自然事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内容,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与自然的关系: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比城镇更为直接,其景观体现的□01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与人文的关系: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1.判断正误。 (1)乡村景观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和谐的理念。(√) (2)从建筑景观上看,福建永定土楼既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又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我国云南地区傣家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干燥 B .气候湿热 C .地表不平 D .当地风俗 答案 B 解析 傣族生活的云南气候潮湿,降水较多,“高脚”式竹楼建筑离地高,利于通风,防潮气。 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主要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提示 主要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影响建筑风貌: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 01色调、□02色彩。 2.影响建筑格局:城镇中的各种建筑,能反映某种□ 03文化意识和□04审美情趣。 3.影响城镇的空间格局:城镇整体或局部的空间格局,能反映某种□05价值追求。,1.判断正误。 (1)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体现了文化意识,即遵循礼制。(√) (2)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古代都城强调城廓方正、对称。(×) 2.下列各项城镇事物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A .城镇道路 B .城镇建筑 C .城镇交通工具 D .餐具 答案 B 解析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镇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镇中的建筑。 3.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而美国街头,除特殊的建筑,不允许有围墙。这体现出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

2017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43《牛顿第二定律》课后练习

【全程学习方略】2012-2013学年高中物理 4、3牛顿第二定律课后 巩固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有一个静止的物体,给物体施以水平作用力,在力作用到物体上的瞬间,则( ) A、物体同时具有加速度与速度 B、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速度仍为零 C、物体立即获得速度,加速度仍为零 D、物体的速度与加速度均为零 2、关于牛顿第二定律F=ma,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 A、a的方向与F的方向相同 B、a的方向与F的方向相反 C、a的方向与F的方向无关 D、a的方向与F的方向垂直 3、如图所示,重为10 N的物体以速度v在粗糙的水 平面上向左运动,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 现在给物体施加水平向右的拉力F,其大小为20 N, 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加速度大小为(g取10 m/s2) ( ) A、1 N,20 m/s2 B、0,21 m/s2 C、1 N,21 m/s2 D、1 N,19 m/s2 4、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球之间系着一 根不计质量的弹簧,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A球紧 靠竖直墙壁,今用水平力F将B球向左推压弹簧, 平衡后,突然将F撤去,在这瞬间( ) A、B球的速度为零,加速度为零 B、B球的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F/m C、在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之后A才离开墙壁

D 、在A 离开墙壁后,A 、B 两球均向右做匀速运动 5、假设汽车紧急制动后所受到的阻力的大小与汽车所受重力的大小差不多,当汽车以20 m/s 的速度行驶时突然制动,它还能继续滑行的距离约为( ) A 、40 m B 、20 m C 、10 m D 、5 m 6、两个物体A 与B,质量分别为m 1与m 2,互相接触放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对物体A 施以水平的 推力F,则物体A 对B 的作用力等于( ) A 、112m F m m + B 、212 m F m m + C 、F D 、 12m F m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 ,共20分) 7、(10分)如图所示,沿水平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车厢中,小球的悬 线偏离竖直方向37°,球与车厢相对静止,球的质量为1 kg 、(g 取10 m/s 2 , sin 37°=0、6,cos 37°=0、8) (1)求车厢运动的加速度并说明车厢的运动情况; (2)求悬线对小球的拉力、 8、(2010·安徽高考)(10分)质量为2 kg 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其运动的v-t 图象如图所示、g 取10 m/s 2,求: (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水平推力F 的大小; (3)0~10 s 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 答案解析

第二课堂活动教案

第二课堂活动教案 解决数字迷问题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3、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二、自主学习1、预习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旧知识⑴、说出下面各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125和2563和9 54和18 ⑵、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①②③15是倍数,5是因数。6是3的倍数,是24的因数。4是12的因数,也是36的因数。④48是12和6的倍数。2、预习新知识⑴、试着找一找18的因数有哪些?你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可以更快的找到一个数的因数?⑵、你还有什么重大发

现?三、合作交流1、汇报预习的第一个内容:“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旧知识” 2、小组交流预习的第二个内容“新知识”,按照⑴、⑵的顺序交流,交流过程中自己没预习到的知识,要在弄懂、学会的基础上补充到预习记录本上。 3、全班交流,分小组发言,让学生讨论一下,用哪种方法找的又全又快。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汇报的内容,从中找出找因数的方法。然后把因数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来。 4、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让学生用前面归纳的方法找出30和36的因数。集体订正。 5、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点?四、课堂检测1、写出下面个数的因数。10的因数:32的因数:2、写出下面个数的倍数。4的倍数:12的倍数:分解质因数一、学习目标:①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②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③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程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乡村和城镇”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一章 一、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解释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了解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4.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5.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知识点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经济活动 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用地类型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3.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学生记笔记 乡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特点: 1.农业用地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经济活动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等特点。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一些课外知识,了解英语语言的风俗习惯,扩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有效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英语及英语学习的兴趣。 2.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

创新等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日后学习英语打好基础。 二、第二课堂活动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第二课堂英语教学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英语学习的各种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教师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语言文化知识竞赛、英语辩论、英文歌曲演唱和欣赏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英语学习的愉悦,深度发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延伸和增强课堂教学活力的原则 第二课堂英语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力配合,因此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补充课堂教学时间、促进课堂教学活力、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和力等,在课堂内只能体会有限的趣味,而在第二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以

激发保持学生的兴趣为目的,更好的增强课内教学的效果,扩大词汇量,开阔视野,拓展能力。 三、第二课堂活动具体安排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讲义:第一单元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第1节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一、聚落的含义与分类 1.含义: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并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分类:聚落的主要类型为乡村和城市。 二、乡村聚落 1.含义: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其表现 (1)分布与形态: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表现(举例) ①乡村聚落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②乡村聚落的形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平原地区的村落密集,多呈团状分布;山谷中的村落一般沿山谷呈带状分布。

③房屋建筑:传统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往往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图见课本P10) (3)生产生活方式 ①成因(关系):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人们的生活也各具特色。 ②举例:平原地区的乡村,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业);傍水而居的乡村,人们有的主要从事渔业;山区的乡村,人们有的从事林业;高原地区的乡村,人们主要从事牧业。(图见课本P10) 三、城市聚落 1.形成 (1)基础: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2)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乡村 聚落――→随着社会发展有些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 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随着社会发展城市 聚落 2.城市景观的特征(或:与乡村景观的区别) 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楼房高而密集(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交通发达(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密集呈网状),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人口密集),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 3.城市功能 (1)城市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特色与功能各异。 特色不同:①有的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以政治活动为主,如北京;②有的城市工商业发达,偏重于经济活动,如上海;③有的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在文化艺术方面富有特色,如法国巴黎;等等。 (2)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例如,有的城市不仅拥有高科技园区,而且还有商业区和大面积的生活小区。如北京有高科技园区(中关村地区)、商业区(王府井,从事商业活动为主)、生活区(方庄小区,居住为主)。(图见课本P12) 4.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特色 (1)生产: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

专题1.2 乡村与城市(教案)-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人教版)

第二课乡村和城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乡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本学科有了一点感觉,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习方法为主,重点强调如何阅读文本。保持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 学时重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学时难点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不同的乡村图片导入,复习地图三要素。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讲授】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作业】练习巩固 作业练习(省教研室作业编写统一作业)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市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 学时重点 城市聚落不同的功能。 学时难点 人类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城市图片导入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活动】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练习】练习巩固 作业。省教研室统一。 第三学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身边实例,列举出不同区域在人员流动、物资交流、信息传播、文化融合等方面的联系。

政治第二课堂教案

第二课堂教学计划 ——让政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活动意义: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常规的课堂学习之余,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在拓展性、实践性、探究性的亲身经历中,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动手动脑的检验之中,更甚者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及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此次第二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政治(参政议政)与生活的融合其实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合作、组与组之间竞争学习的时政辩论式活动,巩固小组内的单位团结,从而活跃学习氛围,增长整个班集体的学习兴趣及团结意识,促进建设和谐型、竞争型、互助型的班级氛围。 二、活动的目的及要求 1、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 2、培养和提高学生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共进的精神,增强他们 的团结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及责任感,并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实施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为班级创建良好的思想政治学习氛围,活跃班集体的学习气氛; 4、为创建学习型、竞争型的班级提供更多、更灵活的渠道及方式借鉴。 三、活动时间:待定(初步定为班主任实习的第三周) 四、活动课时:60分钟(占用两个班会课课时,进行完活动之后,剩下时间组 织学生进行自习) 五、活动地点:待定(最好是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课室) 六、活动对象及人数:高一**班全体学生计**人 七、活动对象分析 1、由于此次第二课堂教学对象为西江中学高一的新生,刚刚经历中考的 他们,在初中所接受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与将要进行的高中思想品质 课程学习具有质的区别及跨越,考虑到他们有可能对高中的政治课难 以适应,特地开展这样的时政结合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为更好地适

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乡村与城镇第2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案

第2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聚落的外部形态 1.聚落 聚落人类聚居的乡村和城市的统称从宏观来看聚落的分布与人口分布基本一致 从微观来看聚落一般建在有充足水源和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 定义聚落在空间分布的平面形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水源、地形 形态团块状 在地形比较完整、平坦和开阔的平原地区,如 成都市 条带状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受水源和地形的综合 影响,聚落沿河谷伸展呈条带状,如兰州市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类型分布 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①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含义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作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 ? ?地租的高低 ?? ? ??交通便捷程度 距离市中心远近 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2)社会因素 ?? ? ?? ?? ? ?? 收入 知名度 种族或宗教 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四、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服务功能等的关系 城市 等级 城市 规模 职能 级别 职能 种类 服务 范围 城市 数目 相互 距离高大高多大少远低小低少小多近 (1)等级高的城市,数目少,相距较远;等级低的城市,数目多,相距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河流、地形、气候、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政治、宗教、经济基础等。 4.影响城市等级及服务范围的因素 城市的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城市的发展,有的城市等级会逐渐升高。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微点1 乡村的分布、形态、规模和建筑等受当地水源、气候、地形及建筑材料等地理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人类对周围环境的某种适应和利用。

音乐第二课堂教案

音乐第二课堂教案 活动时间:第一周 地点:五楼多媒体室 指导老师:苏建花 活动了内容: 一、进行一下初步摸底,以便了解一下情况。 1、是否了解简谱。 2、有多少人学过五线谱。 3、能否唱简单的视唱曲。 二、新课: 第一小节音符 1、定义: 音符是记录乐音及其时值长短的符号。 2、记法: (1)简谱的阿拉伯数字:“1 2 3 4 5 6 7 ”作基本音符,它们分别念做do、re、mi、fa、sol、la、si. (2)五线谱的线、间二位置来表示音高,音符的书写“后详”。 3、时值: (1)如果音符的时值较长,可在数字后面添加一至若干横线(称增时线)来表示。如: 音符: 5 5—5——5———

时值比: 1 2 3 4 (2)如果音符时值比较短,可在数字下方添加一至若干条短横线(称减时线)不表明。如: 音符: 5 5 5 —= 时值比: 1 1/2 1/4 (3)五线谱中的符头分为符头、符干和符尾几个部分,符头有空心与实心2种。 符尾具有减时作用,每加一条符尾便表明缩短该音符原时值的一半。符尾越多,音符的时值越短。 (4)常见的音符有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等。口决为: 全音符,一个圈。二分音符加符干; 四分音符罴符头,加个符尾短一半。 (5)五线谱记法的对比表: 全音符:0 5———四拍 二分音符:P 5—二拍 四分音符: 5 一拍 八分音符: 5 半拍 — 十六分音符: 5

= 四分之一拍 音乐第二课堂教案 活动时间:第二周 地点:五楼多媒体室 指导老师:苏建花 活动内容: 一、节奏:长音和短音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称 之为节奏。(在音乐中,把长短不同的音 组织起来,形成有规律的强弱变化运动叫节 奏。)节奏的含义有两种:狭义讲就是用 强弱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有二分音符、 四分、八分音符等)有长音有短音。从广义 讲,节奏也可以理解为整个音乐作品中段落 各种的比例平衡关系。如前段为4/4拍, 后段为2/4拍。所以4/4拍要比2/4拍慢。 人们长讲的节奏快慢。总之,节奏的主要 特是音的长短关系。二、节拍。在音乐中, 以同样的音值(相同长短的音)有规律的强 弱变化循环反复的出现的节拍。也就是相同 时值的强拍与弱拍有规律的循环出现称为

第1单元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2)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2) 基础达标 1.爸爸拨通了电话问:“你好,天龙旅行社吗?请问七月份到海南旅游的团队还有吗?”小叶知道,这是() A. 物产联系 B.人才联系 C. 技术联系 D. 信息联系 2.下列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属于文化联系的是( ) A. 杭州的西湖藕粉销往海外 B. 教师通过教学网站下载教学资源,交流教学心得 C. 浙江温州的居民到四川投资办厂 D. 内地的青少年代表到香港进行文艺演出 3.下列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属于信息联系的是( ) A. 玉环的文旦销往北京 B. 浙江的教师到四川支援教育 C. 海南人到浙江卖椰子 D. 北京某大学生在网上查询有关深圳人才市场的信息 4.青藏铁路通车以后,不少武汉人坐火车到拉萨开办小商品市场。这反映了不同区域之间的( ) A. 文化联系 B. 技术联系 C. 人才联系 D. 经济联系 5.城乡交流为乡村带来的好处有( ) ①为农产品提供充足的消费市场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③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工业原料,如棉花等④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农业机械和化肥农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下列关于不同区域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互不联系 B. 有时联系,有时不联系 C. 联系松散

D. 相互交织 拓展提高 7.小梅的妈妈在社区里开了一家小店,货架上摆满了产自全国各地的商品,每种商品下面都贴上了标签,写上了产地。可是小梅的妈妈一不小心把标签贴错了。 (1)请你帮小梅分析一下,把贴错的标签改正过来。 货名西湖藕粉花生油椰子汁葡萄干茅台酒 产地贵州杭州新疆山东海南改正: 货名西湖藕粉花生油椰子汁葡萄干茅台酒 产地 (2)小梅妈妈的小店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这说明了什么?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家在张村,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村子里,谁家来了远方的客人,大家都会带上自家的美食前来看望,邻里之间如同兄弟姐妹,走动得很勤。茶叶和山核桃是我们这里的特产。乡亲们最忙最开心的时候就是茶叶和山核桃丰收的季节。由于质量好,它们大都销往大城市,深受城市居民的欢迎。 材料二:上海市的南京路号称“中华商业第一街”。它在旧社会被称为“十里洋场”,深受殖民文化的影响。如今,南京路上商店鳞次栉比,既有综合性的大商场,也有名特商品的专卖店。在这里,人们可以采购到全国各地的特产。大街上每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这些人中有很多来自乡村,他们在这里购物、休闲、娱乐、学习,感受着大都市特有的气息。 (1)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特色上来说分别反映了哪一类型的社区?

2020届新高考地理第八章乡村与城镇第22讲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

第22讲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驱动力 驱动力含义因素 推力(乡村) 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等 拉力(城市)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 (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城市化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图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图示时间变化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 被拉平的“S”形曲线 A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B 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问题 C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有利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不利 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不合理的城市化表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 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建筑 群影响日照、风速、风向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 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四、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乡村景观鲜明地体现了人地和谐理念。 (2)乡村景观能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 2.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 (1)城市建筑的色调、色彩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①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 ②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 ③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 (2)城市的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北京四合院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3)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空间布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例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微点1 城市化不只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还表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上。 微点2 城市化进程的四个阶段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微点3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 前者主要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比重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学校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学校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为落实县教育局《中小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我校素质教育进程,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现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活动计划。 一、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意义 第二课堂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锻炼人格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各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办学水准,扩大学校的办学影响,构建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互结合、学生主体作用与学校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人才培养新思路。 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课堂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筋,多思考,多想象,多动口,勤动手,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立性和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参加自已喜欢的强项,学校要认真安排活动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指导好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3、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原则。第二课堂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爱学、自觉学、乐于学的好习惯和增强教师自身素质相结合。 4、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相结合的原则。活动课上,力求学生要有积极参与的意识的竞争意识,这就要求学校把活动内容安排的合理化,新颖化、创新化,让学生学起来感到善思、有趣、乐学、有益。 5、安全责任原则。学校要做好活动安全预案,保证活动的安全性,落实点名制度,活动中不得随意增减学生,保证队伍的稳定性。 三、活动内容 学校应立足校情,坚持从更新观念入手,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认识规律、兴趣爱好、学校教育资源优势等方面情况,设立绘画艺术、合唱、篮球、排球、田径、计算机、航模。共七项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力争使每一名学生都有1-2项爱好特长,掌握和练就一技之长,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活动安排 序号二课堂活动小组负责教师备注 五、实施办法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学习目标】感受乡村聚落的景观以及不同乡村聚落居民生活的差异。 【学习重点】初步理解聚落的基本形态,乡村和城市的景观特征、生活内容。 【学习难点】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课时安排】1课时 【基础部分】 (学习程序:自读课文三遍和 助学资料,独立完成基础部分和要点部分, 时间约为15分钟。组长根据任务完成度打好预习分。课堂组内进行对学纠正,仍有疑难举手示意, 时间大约为10分钟。) 1、每个社区都处于一定的区域(聚落)中,我们一般把这些区域(聚落)分成两大类, 它们分别是 和 。 2、乡村聚落简称 ,是人们 、 和 的场所。 3 城市聚落 4、有的村落建在高地上,有的村落建在河湖旁,这是为什么? 【要点部分】 (学习程序:详读课文,课内对要点部分组内对学、群学10分钟,然后进行大展示15 分钟,即将题目分到组内每位同学,逐一解决,每组展示完请其他小组点评和补充,时 间总共5分钟。) 1、观察P9图1-17和1-18,请选择: 你认为平原的村落呈( )特点,山谷的村落又呈( )特点 A 、条带状; B 、组团状 这说明村落的 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2、观察P10图1-21中四幅都是乡村情景,小明做了一个村落类型与相关活动搭配的总 结,你认为正确的是,请选择:( ) A 、 农村——放牧; B 、渔村——捕鱼; C 、林场——耕作; D 、牧村——伐木; 这说明同属乡村聚落,人们从事的 和 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是

的差异决定的。 3、阅读P11正文第二段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识,完成P13页“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表格。 4、(1)阅读P11最后一段内容,并观察图1-22和1-23思考: 作为我国首都的北京,它的功能是以为主; 作为荷兰的港口城市的鹿特丹,它的功能偏重于; 作为中国古城的西安,它在方面富有特色。 (2)阅读P12图文思考: 北京的中关村是属于功能区; 北京的王府井是属于功能区; 北京的方庄小区是属于功能区; 作为一个城市的北京有这么多功能区,这说明了什么? 【拓展部分】 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课堂小结】 (学习程序:先对照学习目标认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独立完成课堂小结,再小组内群学交流,时间5分钟。) 【当堂检测】 完成作业本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1课时)示范教案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方案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和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主要特点和分布。 3.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学校所在地区某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 4.结合实例,理解合理规划乡村与城镇的空间结构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实例,分析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 1.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2.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材料:诸葛村视频、诸葛村内外平面示意图 此处引用平台上的资源【知识解析】诸葛村空间结构 师:诸葛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其村落布局宛如八卦图。村落的中心为钟池,一半水塘一半陆地,两面各设一口水井,形成极具象征意义的鱼形太极图。钟池周围分布有八条巷道,多数民居沿着巷道分布。诸葛村是聚落的一种表现形式,村中民居和祠堂等建筑如何分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讲授新课】 (板书)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 师: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聚落有哪两种形式? 生:(可能的答案)乡村、城镇。 出示视频:乡村和城镇聚落 师:对比不同类型的聚落景观图,思考二者的差异。 出示表格:乡村与城镇的区别 师:请从聚落规模、交通特点、人口分布、建筑特点、生产方式的角度比较乡村和城镇的特点。 生:(可能的答案)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规模较小,交通不便,人口稀疏,建筑多为低层建筑;城镇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规模较大,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建筑密集且高…… 出示图片:诸葛村鸟瞰图和平面示意图 师:诸葛村属于乡村聚落,请大家观察诸葛村鸟瞰图和平面示意图,思考 1.诸葛村的土地利用形式有哪些? 生:(可能的答案)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

第二课堂——影视文化课教案

梳理探究之《影视文化》活动课教案 课题:影视文化课型:语文活动课教师:温有顺 活动课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此次语文活动引导学生注意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影视文化,认识到生活之中处处皆语文。 2、能力目标:通过给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运用材料收集、集思广益、成果展示等活动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3、德育目标:通过搜集整理探究与影视文化相关的资料,例如电影电视的发展、大片热形成的原因、清宫戏热播现象的原因,了解深入大众的影视文化以及背后包含的文化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情分析: 1、授课的7班是高二年级的一个理科平行班,学生对于语文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大部分学生存在着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偏弱的不足。 2、该班在语文学科一直采取着以学习小组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因此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阶段,各组员之间具有一定的默契。 活动方式: 1、小组自主收集相关资料; 2、小组合作确定研究重点并且对于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

3、小组分工协作进行发言稿的写作与展示PPT的制作; 4、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成果展示活动进行排练。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各小组根据自身确立的重点进行资料收集; 2、在活动的前一周布置相关思考题作为周末作业,集中全班智慧对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探究。(注:这次活动的部分内容为我所教授的7班学生提供) 3、课件的初稿由每个小组的组长利用周末时间在家完成; 4、课件的修改由每个小组成员商量好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5、课件初稿完成后针对展示的部分进行演讲稿的写作; 6、演讲稿写作完成后进行角色分工并利用课余时间到老师处计时排练。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教 学 过 程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程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一、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广西大圩古镇”图,导入。 [新课教学]: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经济活动 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用地类型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3.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例如:在我国川西平原部分地区,田地紧密围绕在村落住宅的周边(图2.2)。 (2)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图23)。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经济活动 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用地类型 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图24)。有些大城市因为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如,居住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只是商店用地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已。 (1)居住区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图为我国浙江杭州某居住区。 (2)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大城市的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图为美国纽约的中央商务区——曼哈顿。 (3)工业区是工业集聚的区域,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同时要考虑保护环境。图为我国江苏南京化学工业园。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如,香港的商业中心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居住区分布在商业区的外围,工业区相对远离商业区和居住区(图2.5)。又如沈阳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其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块状分布在城市的东西两侧,居住区则集中在市中心及其外缘。 思考 香港高级居住区和普通居住区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这在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城镇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镇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某地地租高低是人们对该地土地利用的选择,以及市场竞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