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是通过自然的美表现意蕴的美。尤其是山水诗和山水画。在艺术创作中,中国艺术家所热衷的“比兴明志”、“缘物起情”、“拟容取心”、“意境高远”等, 都离不开自然的参与和介入, 艺术家的主观之意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在艺术风格的审美追求上, 中国大多数的艺术家都崇尚“行云流水”,“天然浑成”的自然之美,而且成为中国艺术长期追求的最高、最理想的境界。这无论作为美学思想还是艺术精神,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可以这样说: 只有了解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论, 才能认清中国的艺术精神,才能理解中国艺术的审美追求, 也才能把握中国艺术的底蕴。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概括中国哲学的三大特点为: “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其中的一“一天人”, 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看来, 天即物、即自然。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人和自然是亲和、亲子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根本。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自觉地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代哲人的宇宙论也是不分天人、内外、物我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出现于先秦春秋战国时代,大致有三种形态: 一种是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以人合天的天人混一论,墨、法两家在天道观上与它们相近。另一种是以孔孟及荀子为主要代表的以人驭天以求得天人和谐的天人统一论。还有一种是以《易经》、《洪范》为标志的早期阴阳家和五行学派为代表的天人相配的天人感应论。虽然这三种形态各具千秋,但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倾向上却殊途同归。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类对自身和客观世界认识的一个飞跃,是人类对自身创造力的肯定, 它表现了对旧的天命神灵观念逐渐否定的趋势。在这里,天与人都已经不是纯粹的天和人,所谓的“天”, 既是自然的天, 又是被创造的“天”; 这里所谓的“人”, 既是自然的人, 又是创造的人。“天”既带有人的色彩,“人”也带有自然的色彩。人们不仅从自然中发现了自身,而且也在人的身上看到了自然,随着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肯定, 自然象征意义的外化形式也从“神族”转换为人类自己, 人既把自己的属性赋予自然, 体现着人对自然的“精神改造”, 自然也对人发生影响,表现为自然对人性、人情的渗透。自然不但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的生活, 而且还影响着人的心胸。一旦人与自然的距离被缩短,人与自然的联系被日益加强和丰富, 大自然的气质不仅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人们的心胸,而且在那里积淀下来,成为灵与肉的一部分, 成为民族心理、习惯和风尚, 成为性格、气质、禀赋乃至思想感情。人与自然的这种契合,最终达到相知、相和、相亲、相乐、隐秘的和谐的境界。所以,中国古代的哲人和艺术家喜欢或习惯在自然中沉思冥想、静观宇宙生命, 将自己自觉融入于自然的运动中,去响应自然、感悟自然,与自然息息相通。因为, 从自然的变化中可以想见到人世沧桑, 从自然的属性上可以联想到人格、气质和情感。自然被打上了人的烙印, 已经被生命化和人格化了。这已经成为丰富的审美经验。荀子就认为,自然之所以美在于它们的某些品质与人和人的生活的美的品质具有相类似的特征,当人们去关照这些自然的时候, 就会联想到人和人的生活的美的品质。他在《宥坐》中所叙述的“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就说明“大水”之所以美,值得观赏, 就在于“大水”的品质特征“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42

“似正”……与人的生活相类似。北宋画家郭熙在《山水训》中这样描绘: “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欲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是从四时山景联想到人的形象, 而这种联想的基础就是自然的某些特征和人的生活、人的情感有相似之处。不仅如此, 自然也寄托或暗示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并触发艺术家的情思。如在特定的情境下,看春雨如泣如诉、缠绵悱恻; 看秋雨愁思缕缕,凄惨悲凉, 看落花感叹青春与生命的短暂; 看流水想到流逝的岁月或者对远方的思念……触自然之景, 生主观之情。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 “作诗须有寄托, 作画亦然。旅雁孤飞,喻独客之飘零天定也。闲鸥戏水, 喻隐者之徜徉肆志也。松树现根, 喻君子之在野也。杂树峥嵘,喻不人之昵比也。江岸积雨而征帆

不归,刺时人之驰逐名利也。春雨甫霁而林花乍开,美贤人之乘时兴奋也。”( 《画论丛刊》第410 页)这段话的大意是: 写诗必须有意蕴,作画也是这样。迁移的鸿雁在孤独而飞,用这比喻没有侣伴的旅行者到处流浪, 没有归宿; 悠闲的水鸟在水中戏玩, 用这来比喻隐逸的人逍遥自在,自得其乐; 松树露出树根,用这来比喻善良的人隐居山野; 杂生的树木枝叶茂盛, 用这来比喻邪恶之亲昵地矛在一起; 江河的岸边积着雨水而出航的船还不归来,用这来讽刺追逐虚名和钱财的人; 春天, 雨过天睛,树上的花朵竞相开放, 用这来赞美贤才趁着时缘而奋发有为。这些象征和比喻更丰富、更深刻地表现了社会生活。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总是与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合一的。通过某种自然属性来突出个性气质或完美趣味。在绘画中,竹、暗喻气节和虚心; 画兰, 表露高雅和圣洁; 画梅, 象征高傲和不屈; 画松, 意味着人格力量和青春不老在诗歌里,猿啼是写哀怨悲切,征雁飞鸣是写伤离惜别的思念……当然, 某些自然属性在表现人的情感时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呈多义性, 这与艺术家所处的历史环境、审美趣味、心境、个性气质等诸多因素有关。这正如李白诗中的“明月”,在诗人不同的情境下, 不同的作品中,也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举杯邀明月”是孤独,“我寄愁心与明月”是惆怅,“举头望明月”是思念,“明月出天山”是惊喜,“明月照我影”是企盼……同时,艺术家的某种思想感情的表现, 也不局限于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属性, 就是说, 某种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多种自然现象来表现。如: 写“愁”, 有多种多样的愁,“苦”有多种多样的苦, 重要的是艺术家的审美视角以及思想感情与自然属性之间的恰似点是否建立。中国诗歌就证明了这一点。

天人合一的自然论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它不仅影响了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 也决定了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中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历来推崇清丽、朴实、自然、不饰雕琢而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并将其推向极致,成为许多艺术家苦心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庄子就认为自然风格的美高出于缕金错采、巧夺天工的美之上。苏轼平生最推崇自然冲淡的美,他主张为文当如“行云流水”做到“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 ,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 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甚至表宏道说及栽花种草时, 也指出“花之所谓整齐者, 正以参差不伦,意态自然。”( 《袁中郎全集》卷《文漪堂记》)所以王国维概而论之说: “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 《宗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还有所谓“高妙自然”、“清水芙蓉”、“文章尚华日衰,尚实日盛”等等,都是对这种风格美的标榜和张扬。

天人合一的自然论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并已成为中国的一种艺术精神和一种民族文化,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也产生过“浪迹山水”、“逃避现实”的消极影响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艺术审美解析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中国的书法不仅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各种书体、流派和许多独具风格的书家,而且在书法的发展中吸收了姊妹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的经验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因此,中国的书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我国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书法的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由于书法的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使它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有的学者认为在西方研究艺术风格的发展史往往以建筑作为骨干去贯穿:研究中国艺术风格的发展,书法则可以相当于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通过布局、结构、用笔、用墨及点画运动来表现情感、意蕴的艺术。 (一)书为心画。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是人的精神美的表现。古人把书法称作“心画”(汉·杨雄)、“心迹”(元·盛熙明)。书法善于更直接地表现情感,欢快时写出的字象开放的“心花”;恬静时写出的字象流淌的“心泉”;激越时字好似澎湃的“心潮”。韩愈曾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书法不但可以抒情,也能移情,还能交流情感。书法的鉴赏可以是多层次的,字的外形写得好看虽不失为一种形式美,但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即书法所表达的意蕴、情趣。书法的极致和人的精神相通。书法的这一特点体现了诗与书的内在联系、诗是书法的灵魂,诗情不仅是探索书法形式的动力、也是衡量书法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依据。徐悲鸿曾说:“书之美在情在德”。中国书论中所谓“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 都是说明人品对书品的深刻影响。书法作为“心画”是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形式来表现的。这里特别谈一下用笔问题。用笔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如运笔中的刚柔、缓急、轻重、藏露、提按等。历代书家都重视用笔,因为用笔直接涉及情感、意蕴如何转化为点画形式。初学书法常易飘滑,一带而过,写出的字象薄片贴在纸上,缺少意趣。所以书家主张用笔要“逆入、涩行、紧收”,也就是落笔要藏,运笔要涩,收笔要回。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使点画达到刚柔结合。中国书论中所谓“棉裹铁”、“折钗股”,都是指用笔中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书法中点画的刚柔变化,直接体现情感的节奏,有如情感的“心电图”。在书写中运用涩笔、中锋,可以使点画留得住,象苏东坡所说的用笔如逆水撑船,这样写出的字显得含蓄、圆劲,心中的情感好象流入笔墨,笔墨也好象浸透到纸背。 (二)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唐张怀瑾论述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讲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根源在客观现实。所谓“囊括万殊”就是指对万物的高度概括;二是指书法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是象绘画雕塑那样去直接地表现生活、自然中的个别物象,而

影视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

影视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电影电视是现 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现代科技 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将文学、音乐、绘画、雕塑 等等艺术门类的技巧因素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综 合性的艺术。正如弗雷里赫在〈银幕的创造〉中曾对 电视做过的概述:”电影可以说发生在其他艺术的交叉点上。它同绘画和雕塑的相近在于视觉形象的直 接感受力;同音乐的相近在于通过各种音响而构成 的和谐感和节奏感;同文学的相近在于它能通过情 节反映现实世界的联系和关系;同戏剧的相近在于 演员的艺术。因此,我们都把电影看做是综合艺 术。当然这种综合艺术不是简单的相加拼凑,而是 按影视艺术本身的规律给以吸取改造,使之发生质 的变化。 社会的发展使当下的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使 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但审美文化的市 场化、商业化发展,又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 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这些倾向抑 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繁荣。在这样的 大趋势下,影视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价值体 系,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 品味,获得艺术生命。 一 影视文化之所以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流,最 主要的原因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影视视觉文 化的广泛传播的可能,但这也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 有关。城市化、都市化的扩展使现代人之间越来越 隔膜、越来越陌生。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对话和沟通越来越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而这种交 往、对话和沟通的最简便的方式便是通过直接的形 象欣赏。当代审美文化也就适应人们的这一生存方 式而向视觉文化转化。现在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形象, 感受到形象,甚至触摸到形象。有的研究者将这种 形象称之为”意象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对举形态 而出现,这深刻地概括了当代审美认知从”反映 到”反应,从理性愉悦到感性娱悦的转变。以”意 象形态为其表征的审美文化当仁不让地在社会审 美文化舞台上成为主角,那些业已成为当前人们生 活方式、生存范式所必不可少的享受需要的电视、 电影、卡拉、、广告艺术、时装表演等,正 是意象形态的基本承载主体。在高度紧张忙碌的现 代都市生活中,快节奏、高速率改变了人们的时间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1、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

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

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分析

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分析 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分析 内容简介: 歌者不仅要演奏乐器,还要自己做乐器,声带、肺等器官是父母给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器,所以要想把歌唱好,歌者先要把乐器做好。这个乐器做不好,就会出现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只能唱响不能唱轻、只能唱刚不能唱柔的现象,影响歌曲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歌者不仅要演奏乐器,还要自己做乐器,声带、肺等器官是父母给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器,所以要想把歌唱好,歌者先要把乐器做好。这个乐器做不好,就会出现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只能唱响不能唱轻、只能唱刚不能唱柔的现象,影响歌曲情感的表达。作为声乐教师,我们总会在平时的训练中忽略发声训练,甚至有许多青年教师并不知道发声训练的意义与地位,而这正是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加强的训练方向。 一、建立固定的练声习惯众所周知,强迫去完成的事情,即使去做了也不会获得好的效果。因此,在练习时,把练声当成一种兴趣远比当成任务来完成更有效果。而要把声乐练习当成兴趣,就必须先从思想上建立固定的练声习惯。学生抵制练声的原因,常常是因为觉得练声是一种任务,它限制了自身的卞动性和乐趣。特别是在规定情况下去练习自己不想学的东西,不仅找不到感觉,还会越练越别扭,心情急躁。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意选择一些自己想听的音乐,看看乐理基础方而的书籍,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练声计划变得可行

起来。此外,对于练声的目标也应该给自己定一个期限。比如,有的学生在平时不练声,等到上声乐课时,前一天才加倍练习,这样的练习并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所以,在声乐练习时间的管理方而,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略有紧迫感的,可以让自己不断努力的时间期限,让学生建立固定的练声习惯。 二、明确发声练习的目的发声练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歌唱者的发声能力,让他们能够灵活调动生理机能发声,保证各个歌唱器官能够协调运作,这样就有助于歌唱者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让他们保持较好的发声状态。要达到这一目的,歌唱者必须要灵活掌握各种声音技巧,并接受系统的、有规律的、有针对性的发声练习。因为良好的发声技术能够提高歌唱表现力,为优美的演唱服务。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发声状态,对日常练习中随意自然的发声习惯进行相应调整,并以歌唱时的习惯和状态要求自己,巩固自己的发声状态,将良好的状态融入到歌唱中去。明确了练声目标,自然就会达到利一学的练声效果。 三、掌握发声练习的几大要求 1.呼吸。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如何使用气息、如何控制气息。这是因为气息是声乐功能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决定着歌唱的好坏。演唱者只有充分认识呼吸的重要性,才能在歌唱发声练习中练好呼吸基本功。 喉咙。喉咙作为歌唱发声训练的关键要素,是歌唱者必须要掌握的声乐技巧。歌唱者既要学会打开喉咙,又要学会稳定喉咙。部分歌唱者在声音上这样那样的毛病都与喉咙有关,他们往往在歌唱时无法

书法的审美特征及其他

书法的审美特征及其他 一、书法的审美价值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中国的书法不仅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各种书体、流派和许多独具风格的书家,而且在书法的发展中吸收了姊妹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的经验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因此,中国的书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我国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书法的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由于书法的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使它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有的学者认为在西方研究艺术风格的发展史往往以建筑作为骨干去贯穿:研究中国艺术风格的发展,书法则可以相当于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 二、书法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通过布局、结构、用笔、用墨及点画运动来表现 情感、意蕴的艺术。 书法的主要特征是: (一)书为心画。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是人的精神美的表现。古人把书法称作“心画”(汉·杨雄)、“心迹”(元·盛熙明)。书法善于更直接地表现情感,欢快时写出的字象开放的“心花”;恬静时写出的字象流淌的“心泉”;激越时字好似澎湃的“心潮”。韩愈曾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书法不但可以抒情,也能移情,还能交流情感。书法的鉴赏可以是多层次的,字的外形写得好看虽不失为一种形式美,但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即书法所表达的意蕴、情趣。书法的极致和人的精神相通。书法的这一特点体现了诗与书的内在联系、诗是书法的灵魂,诗情不仅是探索书法形式的动力、也是衡量书法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依据。徐悲鸿曾说:“书之美在情在德”。中国书论中所谓“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 都是说明人品对书品的深刻影响。 书法作为“心画”是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形式来表现的。这里特别谈一下用笔问题。用笔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如运笔中的刚柔、缓急、轻重、藏露、提按等。历代书家都重视用笔,因为用笔直接涉及情感、意蕴如何转化为点画形式。初学书法常易飘滑,一带而过,写出的字象薄片贴在纸上,缺少意趣。所以书家主张用笔要“逆入、涩行、紧收”,也就是落笔要藏,运笔要涩,收笔要回。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使点画达到刚柔结合。中国书论中所谓“棉裹铁”、“折钗股”,都是指用笔中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书法中点画的刚柔变化,直接体现情感的节奏,有如情感的“心电图”。在书写中运用涩笔、中锋,可以使点画留得住,象苏东坡所说的用笔如逆水撑船,这样写出的字显得含蓄、圆劲,心中的情感好象流入笔墨,笔墨也好象浸透到纸背。 (二)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唐张怀瑾论述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讲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根源在客观现实。所谓“囊括万殊”就是指对万物的高度概括;二是指书法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是象绘画雕塑那样去直接地表现生活、自然中的个别物象,而是

影视美学复习重点

复习重点 开卷考试。不用死记硬背,注意多把各种理论结合自己的观影经验(包括课堂观摩的)来理解,有些题目会要求举实例。 影视美学 美学研究什么 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形象性、感染性、客观性)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移情性,如诗句的美) 什么是影视美学 一般认为,电影美学应是整个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部门或分科。它既与电影所反映的哲学观、社会思潮有关,为此要研究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与人的关系(外部的和内部的),也同电影艺术的特点及其规律性密不可分。 美学视域中的影视美学 (1)美学原理(基础)研究。如美的本质、审美关系的一般理论、美的分类、美的形态等等。 (2)中国古典美学。其中又可分为中国美学史和各种学术流派的美学观点的研究,如儒、道、佛的美学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等等。(3)西方美学。包括西方经典(传统)美学,现代西方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的美学(抑或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反美学”)。也可从史和学派、思潮的角度去作研究。 (4)中外美学比较研究,重点是中西美学比较。(5)门类美学,如小说美学、诗歌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绘画美学、雕塑美学、影视美学、舞蹈美学、建筑美学等等。 (6)实用美学(技术美学),如音响美学、摄影美学、工艺美学、旅游美学、包装装潢美学、广告美学、服饰美学、设计美学等等。其中,有的也可包括在门类美学研究中,有的则多半应归属于审美范畴。 影视美学的多元化阐释 有的将电影与心理学联系起来,把心理学作为电影美学的基础,如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鲁道夫·爱因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雨果·明斯特贝格发表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让·马扎莱的《电影与心理学》、让·米特里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等。 有的是从“电影本性论”来表述自己的美学观的,如法国的巴赞和德国的克拉考尔、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和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照相本性论、形象本性论。) 电影本性论主要有两种观点: 1.照相本性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和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是一种通过机械把现实记录下来的艺术,电影的本性应该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电影在物象及其复制品之间不存在人的创造性的干预。 2.形象本性论。代表人物有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法国的让?米特里等人。反对照相本性 论,认为电影有必要也有可能对现实进行选择、概括、提炼,因而也应当融进艺术家的主观思考和情感。 还有从电影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来探讨电影的美学特性的,往往将经验总结、技巧(如特写、剪辑、镜头)等与风格、形式结合在一起,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 更有从社会思潮、哲学原理结合镜头表现来分析电影美学的,这就出现了社会学电影理论、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电影中的结构主义美学、符号学美学(如麦茨、艾柯等等)。 影视艺术涉及很多方面,这就好比广播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想要做的好,必须要整合许多的元素 有其自身的核心元素影视美学可从多种角度来审视不要以纯文学角度去分析影视艺术 编剧固然重要(巧妇难为……)但不是全部 什么是好电影 好电影=好故事+合适的视听表现手法(或有特点的表现手法)

合唱艺术美学论文

合唱艺术美学论文 合唱是一种集体性的多声部声乐艺术,其不仅可以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合唱艺术既具有一般的音乐美学特征,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品格,其歌唱气息持久、音色变幻多端、声区转换灵活,具有很强的美学表现力。基于此,本文以美学角度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合唱艺术美学的内涵,然后论述了合唱艺术的特点,最后就基于美学角度的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作进一步探讨,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感悟合唱艺术之美。 美学角度;合唱艺术;美学特征 合唱是一门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其最早起源于欧洲的宗教音乐,并伴随西方音乐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成熟,最终成为音乐领域最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合唱过程中,需要众多演唱者彼此配合,在着装搭配、演唱协调、伴奏附和等方面达成统一,充分展现人声交响之美,为听众带来一场宏大壮观的音视盛宴。合唱艺术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仅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其凭借自身适应性强、感染力强的特点迅速在国内得到普及与发展,其艺术之美也迅速被人们所知晓,通过研究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门音乐艺术,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合唱艺术美学的内涵 合唱艺术美学属于音乐美学的范畴,它是联系合唱艺术与大众审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合唱艺术美学从美学角度出发,系统、全面地分

析合唱艺术在创作、表演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情趣,分析并研究合唱艺术所蕴含的美学因素,进而挖掘和探寻合唱艺术的本质特征。合唱艺术美学是音乐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站在音乐美学角度去研究合唱的内在艺术规律,并准确诠释这门艺术的审美创造特征。 二、合唱艺术的特点 (一)表现力强。与其他音乐艺术相比,合唱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演唱人员众多,在一场合唱表演中,通常既有男声、女声又有童声,合唱之名也正因此而得来。合唱所采用的集体性演唱方式有利于发挥合唱成员的长处,从而达到提升整体表现力的效果。在合唱艺术的演变过程中,以合唱声乐技巧为核心,通过男声与女声的彼此配合,将合唱的音域从以往的3个八度拓展到如今的4个八度,同时在音色和音域方面也不断改进,逐渐赋予了合唱艺术更强的表现力。(二)适应性强。无论是排练还是表演,合唱对环境的要求都很低。合唱的排练无需专门的排练室,只要有一间可容纳合唱成员的宽敞房间即可。合唱的表演既能够和多种音乐艺术搭配进行,也能够在音乐会等正式场合单独进行;合唱不但可以作为室内乐,也能够组织大型室外合唱表演;合唱是一门老少皆宜的艺术,且不管演唱者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可以参加。(三)感染力强。合唱所采用的集体性演唱形式有利于唤起听众内心的崇高情感和高尚情操,这种需要众人精诚协作才能完到的演唱艺术往往能够带给听众一种成功的喜悦;合唱所独有的技术

书与道——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特征

书与道——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特征 书与道——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特征 内容提要:书道作为本体之道,体现着书法的本质规律特色,也是中国书法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因此对“道”之研究领悟如何,便直接关系着对中国书法的理解认识和继承发展。中国书法艺术思维处处体现着道论思维,道论思维的特征总是同时确定两个极向,并在两极的扩展中加以统一。道论两极思维在中国书法中运用非常普遍。从美学原理到形式技法无不如此。中国书法优秀之作,是天与人的合一,自然与精神的合一,再现与表现的合一。是以形象的方式体现着本体之道。人类一切审美创造,都离不开思维,书法也不例外。作为书法艺术的不同民族派系,它们都体现着各自哲学思维的不同特色。中国书法包含着东方传统文明自身的思维体系规律,这个体系的核心便是“道”。探索中国书法与道的关系,无疑是研究中国书法的一大关键。一、作为书法的本体之道东方哲学所探索领悟的宇宙本体,一般称为“道”。由于世界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所以道既是宇宙的本体,也是社会伦理的本体,同时也是文学艺术的本体,因此历来都讲“文道”、“诗道”、“画道”、“书道”等。书道便是作为本体之道在书法中的体现。明董其昌说:“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1]道既如此重要,所以书

道的掌握常被认为是造就书艺的关键。唐张怀瓘说:“书之为征,期乎合道。”[2]书道体现着中国书法的本质规律特色,也是中国书法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因此对“道”之研究领悟如何,便直接关系着对中国书法的理解认识和继承发展。关于道的探索,其源很早,相传黄帝曾专心学道。《尚书》所载尧舜禹递相传授的“心法”便含有道的内容。商代伊尹、周代太公亦被后世列为道家。《周易》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即是贯穿了道论思想。春秋时代的老子李耳为道论集大成者,所著《老子》一书影响极其深远。战国时 的《庄子》、《管子》、《列子》、《关尹子》及汉代《淮南子》、《参同契》等皆包含了大量的道论内容。唐以来禅宗,宋以来道学,均对道论有所发挥。道论思想在历代均有所发展。关于道的内涵,各家多有论述。《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3]道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构成物体的基本单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3]道决定着万物的本质,支配万物的运动变化和规律法则。它最小,存在于万物之中;它又最大,无处不在,与宇宙同体。故云:“可名于小”,“可名为大”,[3]“强为之名曰大”,“字之曰道。” [3]老子论述的道,有时具有物质的特征,有时具有规律的特征,故近代有人把道解释为物质,有人则把道解释为规律。

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合唱艺术研究

?68 ? 摘要:合唱艺术是一门集体性的音乐艺术,是人声交响乐的具体体现,其不仅具备最基本的音乐美学特点而且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技术特点。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合唱艺术的特点并重点剖析了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合唱美学特征,以期让大家深刻地 体会到合唱艺术的真谛。 关键词:音乐美学;合唱艺术;研究 合唱是一种集体性的音乐艺术,是对多声部音乐作品的一种集体演唱形式。合唱艺术集各种不同人声之大成,将各种人声巧妙融合,使其拥有更丰富及广泛的色调调节性,同时拥有更为广阔的音域。在合唱过程中,合唱团成员相互配合,搭配反映音乐作品特点的服装,与音响伴奏配合,向人们展示了人间最完美的人声交响曲。同时合唱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具备音乐美学的所有特征,同时还具有自身不同的艺术特点及美学特征。本文主要从音乐美学的视角对合唱及合唱艺术美学做具体的阐述,介绍合唱的基本特点及合唱艺术美学的基本特征,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并了解合唱这种集体性音乐艺术,能够透过合唱本身真正体味到合唱艺术的美。 一、合唱及合唱艺术美学 合唱是演唱者集体共同演唱多声部的声乐作品的一门音乐艺术。在合唱中常有指挥,伴奏可有可无。相对于别的音乐艺术来说,合唱是人员参与最多,最易于普及的音乐演出形式。人声是合唱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工具,最能够表达音乐作品中的内在思想及情感,但是在演出的时候演唱全体要与整体音响的效果协调统一,用和谐的演唱激发听众,让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合唱艺术源于西欧的宗教音乐,早期演唱多以单声部为主,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合唱在西方经过古文明、中世纪阶段,走过文艺复兴时期,并经过巴罗克、古典音乐、浪漫音乐时代,最终进入现代音乐。在其发展的几千年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特色,成为屹立于音乐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合唱艺术在我国虽然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凭借其广泛的参与性及普及性的特点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合唱艺术美学将合唱与人们的审美实践相连,从美学的角度去全方位的探讨合唱艺术的创造过程,探讨合唱在创作,表演中的美学情趣,探讨合唱这门艺术在总体构成中的所有美学造型因素,追寻合唱的本质特征。合唱艺术美学隶属于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合唱艺术美学的产生是日益蓬勃发展的合唱艺术的本身需求及呼唤,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合唱艺术美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从音乐美学的高度及角度去探讨合唱本身的艺术规律及审美创造特征。 二、合唱艺术的特点 (一)合唱是表现力强的集体性音乐艺术 合唱与其它音乐艺术的主要区别就是合唱的参与人数众多,在具体表演中又由男声、女声还有童声来组成,因此才被称之为合唱。这样集体的合唱表演形式能够将合唱组集体成员的长处综合起来,来提高合唱的总体表现力。在合唱的发展过程中,在合唱声乐技巧发展的基础上,男女声相互配合,使合唱要表现的音域已经由先前的三个八度发展到现在的四个八度,并且在音域及音色上都使合唱这门音乐艺术更具有感染力及表现力。 (二) 合唱艺术需要演唱者间的集体配合与协作 合唱艺术这门集体性的音乐艺术,合唱组的所有成员间只有对合唱中的所有声音及音响的规律和要求完全掌握及理解,各个成员对自己的声音在集体演唱中的效果作用很好把握,所有成员间密切配合,精诚协作,让各种声音及音域的配合达到和谐自然,才能够达到最佳的合唱效果。 其次,合唱艺术是由各个单个的演唱者先组成声部,各个声部相互融合,并与音响效果搭配,才能产生最完美的具有气势的整体合唱音响的效果。合唱中的每个声部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合唱是集体性艺术,不是要展现单个声部的特点,是要将这些声部的特点完美融合在一起,要达到这种独特的效果,每个演唱者都要将自己融入于这个演唱的集体中,与其他成员紧密配合协作。 (三)合唱艺术是多声部的集体艺术形式 合唱这门集体性音乐艺术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声部相互配合才能够实现,因此每个演唱者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多声部的视唱及听力能力,将合唱中各个声部在整体演唱中的和弦进行及各个声部间的旋律进行有机融合,这样才是完整的合唱表现形式,才能够真正展现出合唱和弦的曼妙效果。 三、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合唱美学特征 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合唱艺术在吸取西洋演唱的一些基本技法外,与我国的传统艺术交融结合,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创作及演唱表现形式,而在这些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下,合唱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美。下面主要从音乐美学的视角对合唱艺术创造及表演中所体现出的美学特征进行阐述。 (一)合唱创作中的美 歌词是合唱作品中的主要构成因素,也是合唱创作中最重要的因素。歌词的创作是否成功,是合唱演出成功的关键,同时歌词也是最能体现作品形象及情感的东西,在客观存在中最具有感染性。歌词也是全体成员演唱的主要内容,演唱者的情感也是要借助歌词才能够完整表达,因此合唱创作中的歌词美是整个合唱美的基础。 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合唱艺术研究 姚春城 音乐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好莱坞可划分为新旧两个时期。旧好莱坞(也称经典好莱坞)阶段大约从1930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到1960年冷战初期结束,其间跨越了二战和战后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上,旧好莱坞经历了从电影专利公司(MPPC)到大制片厂制度的确立过程,在艺术上,它确立了所有类型片的模式,这一模式直到新好莱坞阶段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新好莱坞阶段是指从60年代至今的电影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弹”策略使类型片在表达方式上发生改变,社会意义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莱坞是旧好莱坞的延伸和发展,它是电影艺术内部和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在本质上,好莱坞的“梦幻”功能并没有改变。 由旧好莱坞到新好莱坞是一个缓慢发展渐进的过程,为了便于比较,这里先把旧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总结如下: (一)旧好莱坞的戏剧电影美学特征 旧好莱坞电影创作遵循着一种戏剧电影的美学原则,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 1.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如《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 2.在戏剧化故事情节结构模式确立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例如西部片总有代表正义和法律的警长及贪婪野蛮的印地

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对峙。当然,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类型原则的大前提下又有无穷的取舍和

变化,但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 3.好莱坞经典叙事系统的核心是前面已经提到的连续性剪辑,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4.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简单来说,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例如在奥逊.威尔斯的不朽杰作《公民凯恩》开始时,镜头从报业大亨极尽豪华的“天堂庄园”的大门和大门上“禁止入内”的警告牌缓缓移入,最后则用一个慢慢拉出庄园大门的反向镜头结束全片,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完成了封闭型的循环。 (二)关于旧好莱坞的类型片 20世纪30—40 年代是美国好莱坞的全盛时期,这期间在好莱坞影片创作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类型电影,类型电影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则要求创作出来的影片,实质上它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这种规范的电影的实质就是运用一切能够抓住观众视觉和心理的电影表现程式,它常常要比个人构思的有意识追求艺术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观众的兴趣和道德标准。类型片是好莱

浅谈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逼真性与假定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c86156020.html, 浅谈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逼真性与假定性 作者:刘慧利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7期 【摘要】在影视艺术创作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另一 方面我们要敢于想象、勇于冒险,这就要求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逼真性,更需要假定性,只有将两者和谐统一起来,才能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再现现实,充分发挥作者的创造力,“虚实相映”表现出一个不同层次上超意义的真实世界。 【关键词】影视艺术;美学;逼真性;假定性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082-02 一、逼真性是影视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 所谓的逼真性绝不等同于真实,而是逼近于真实,其本质上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客观记录现实的影像、色彩、声音、动作,并且在银幕或荧屏上表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视听的真实感、真实地再现空间与时间、内在本质的真实感。 影视艺术的逼真性首先表现为一种直观的真实,即视听的真实感。影视艺术借助现代音像实录技术,以直接的方式将物质现实诉诸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从而产生真实感,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①因此影视艺术不仅可以表现日常生活的场景,甚至可以逼真揭示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场景。在《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栏目中经常借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在被拍摄对象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记录当时真实地情景,使观众真实地了解情况。 影视艺术能够真实再现空间和时间,巴赞强调:“电影的特性,暂就其纯粹状态而言,仅仅在于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②巴赞认为,电影摄像不仅具有照相似的再现空间的功能,它还可以同时记录时间,具有再现现实的时空性,因而电影与摄影一样“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③ 影视艺术不仅在于直观的真实,最重要的是内在本质的真实感。④即使画面比较逼真,不体现本质的真实感,影片也不真实。在电影《亲爱的》中,拐卖儿童、母爱深深的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加上其改编自真实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拐卖儿童的深切关注,同时对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深表同情。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关注的是底层人物,展示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平常的一面,毫不做作,观众从这些角色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从而引起反思,进而思考到整个人生、整个社会。 二、假定性也是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

艺术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分析

作业一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 作业二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 答:由于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升华、人格的完善,认识的提高。所以我们无论是阅读一部精美的文艺小说,还是观看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我们都会为之振奋为之感动,并从而影响自己的内心世界有的甚至能改变你的生活态度,改变你的世界观。学员答题可顺着如下思路,自己举例展开论述。(1)、例举一部小说(请记住、不能举诸如《卡耐基的成功这路》这一类的生活指导,青年修养用书,这是议论文不是小说)对你的触动。 (2)、你由此发生了哪些改变?对你起到了什么审美教育作用。 2、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理解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题要点: 1、如引用前苏联当代美字家卡岗之说“艺术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艺术起到了‘文化自然意识’的作用”。则可知艺术和文化的关系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归属和被归属的关系。就是说艺术是一民族文化底蕴的反映物。一民族的文化又总是为它的艺术所反映出来。举例中国文化里的阴阳学说反映在中国绘画——国画作品里阴面——暗面、阳面——亮面的程式化的墨分五色,石分三面的画法里。中国民间文化里的吉祥,如意,喜庆等意念表现在中国的剪纸艺术的图案花纹里。如喜鹊与梅花枝的组合图案,“表示”“喜上眉(梅谐音)稍”的喜庆意。 2、首先,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表现在艺术参与和推动,并体现和反映着人类文化的变化与发展,举例;今天在全球化消费文化的冲击下,大量的商品广告的具有艺术品位档次的精美制作便是艺术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着当代人类文化的变化与发展的明证。同时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它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只是整个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并受到制约和影响(中国的第一部动画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造型设计全是用的中国民间剪纸的艺术形式制作的)。 3、如何理解艺术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彼此的相互关联作用。 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最突出的例证,便是西方现代哲学对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宗教对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宗教艺术几乎遍及各个艺术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既体现在道德影响艺术,也体现在艺术影响道德。道德题材(家庭、婚姻、伦理等等)成为各门艺术永恒的主题。 艺术与科学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业三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艺术的瞬间性与永固性 答:艺术的瞬间性与永固性是造型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所谓艺术的瞬间性是指造型艺术在客观现实生活的动和静的交叉点上将其发展变化的一瞬间形象抓住,以物质材料艺术语言固定下来。于是如何选取客观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最精彩的瞬间一直是画家雕塑家等造型艺术家们至关重要十分关注的课题。至于艺术的永固性就是指造型艺术的瞬间性形象一旦创作出来就同时受一定的物质材料所固定,可以供人们长期反复欣赏甚至千百年地流传下去。相比之于舞蹈戏剧曲艺等舞台表演艺术综合艺术无法将艺术形象物化

影视艺术鉴赏

影视艺术特性在影片中的应用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大众传媒,有着其特有的艺术特性。何谓影视艺术的三个艺术特性?这三个艺术特性包括文化特性,美学特性和技术特性。其中每一个艺术特性都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下面是对进行的一些详细介绍。 首先是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 1.影视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紧密联系。 2.影视艺术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3.影视艺术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创新。 其次是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 1.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的统一体。 2.影视艺术为满足观众特殊的审美情趣,具有极强的逼真性。 3.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因而影视艺术必然涉及到画面艺术,画面思维和 画面的美学价值。 4.影视独特的时空性,体现在虚拟空间的创造,心理时间的构成上面。 5.影视中声音的使用使其更好的表现出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 6.影视中的蒙太奇手法大大加强了电影和电视的情感表达。 最后是影视艺术的技术特性: 1.影视艺术的内容包括人物,情节,细节,对白等。 2.影视艺术的形式包括节奏,悬念,回忆,结构等。 3.影视艺术的编导,对影片影响巨大。 4.影视艺术的表演 5.影视艺术的拍摄 6.影视艺术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对于文化特性,我们来看《三傻大闹宝莱坞》。一直以来,教育问题广受诟病,这部影片就是关于这一有深刻社会影响问题的探讨。现代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养的?影片通过兰彻的经历来说明,学习应该来源于兴趣。影片最值得嘉奖的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虽然有印度电影标志性的歌舞,但更多的是励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于自圆其说。人人都知道兰彻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又有多少人有兰彻的聪明才智,又有多少人能不受生活的影响,所以影片还体现出一种理想主义。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归类为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缺乏创新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个打工皇帝;但在一个贫富分化严峻,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先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所以影片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给我们更深层次的震撼,不仅仅是一句素质教育能解决的。 对于美学特性,我们来看《盗梦空间》。不同于传统科幻片,故事并非发生在未来,而是在现实----梦境中,但是那种梦境与现实的交织,独特的虚拟空间的创造,使观众如梦如醒。同时梦境设计师对梦境随心所欲的创造,也使观众体验到了现实中不可能有的快感,如阿里曼德尼刚进入梦境时把道路立起来,车子跟着爬墙,很给观众刺激。另外影片中音乐的运用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法兰、拉杜一起去寻找兰彻,跑车在环

京剧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京剧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课程名称:音乐美学 授课时间:2010-2011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董波 班级:08级音乐学 姓名:罗鹏 学号:20081500135

京剧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摘要:京剧是我国戏曲剧种之一,约有200年的历史,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 其美学特征大体可以分为综合性、呈示性和虚拟性三个方面。 关键词:京剧起源、京剧的综合性特征、京剧的程式性特征、京剧的虚拟性特征。(一)京剧的起源 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全国性戏曲剧种之一。皮黄腔是有来源不同的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的合成。西皮腔源于甘肃、陕西一带的秦腔流传到湖北襄阳地区,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演变而成。二黄腔形成于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1790年四大徵戏班先后进京,带进了二黄腔,19世纪出湖北汉戏艺人李六、王洪贵等进京参加徵班演出,又加进了西皮腔。西皮、二黄的合演为京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其后徵班在艺术上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吸收了昆曲、秦腔等戏曲艺术的长处,借鉴了其他剧种的剧目、唱腔和表演艺术,引用了当地民间曲调,使京剧在艺术上逐渐成熟。京剧正式形成约在1840年以后。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期将京剧推到了鼎盛时期。 京剧约有1000多个传统剧。故事大多数取材于“列国演义”、“西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杨家将”、“水浒传”、“说岳全传”等,也有从昆剧和其他地方小戏、民间歌舞中移植过来的,范围十分宽广。京剧在演唱上也很讲究,注重按字行腔,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京剧的伴奏以京胡为主,月琴、京二胡、小三弦、为辅,有时还加入笛、笙、唢呐、海笛等。(二)京剧的美学特征 一、京剧的综合性特征 从京剧的演出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京剧不像芭蕾舞只跳不说;也不像话剧只说不唱;更不像西洋歌剧只歌不舞。我国的京剧不仅具有诗一般的语言艺术,

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第2卷 第4期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2 No14 2002年11月Journal of H ebei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v.2002 文章编号:167121068(2002)042167204 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刘保军 (河北理工学院图书馆,河北唐山063009) 关键词:书法;美学;线条造型;情感性;独创性 摘 要: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通过线条的组合变化,使书法具有生气 勃勃的运动,交织成匀称、连贯、参差、飞动的对称或不对称的平衡,而 构成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造型美;书法是情感性突出而又充满个性的艺 术,它在表达作者意志、品格和思想感情的同时,便产生了强烈的个人 风格,表现出书法美的情感性和独创性。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和至爱。人们喜爱书法,是因为它能示人以美,能触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联想。那么,书法到底美在何处?它具有哪些美的特征?我以为,书法美,不外乎线条造型美和内在本质美两个方面。 一 线条造型美 书法美的表现形式是线条造型美。书法的线条造型美,体现在线条的自身美和线条的组合美。 1 线条的自身美 书法的线条,就是通常讲的“点画”。作为汉字造型的基本要件,点、横、竖、撇、捺、钩、挑、折等基本笔画,是线条美的基础。尽管有书体、流派的差别,线条外形也不相同,但要写出美的线条,就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则。那么,什么样的线条才能称得上美呢?看线条美不美,可从以下两方面判断: (1)线条有无力感。线条的力感关系到两个因素:一是“中锋”;二是“涩行”。中锋用笔,就是笔锋居中的一种用笔方法。宋姜夔《续书谱》说:“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1]中锋用笔,就能万毫齐力,提顿自如,写出的笔画自然、浑厚、有立体感,有一种丰满充实、向外凸起的感觉。“涩行”与“中锋”有内在的联系。“涩行”强调更进一步。“涩行”,是笔锋在纸面上行进时,遇到阻碍而又克服阻碍前进的过程表现。笔锋着纸,不是平拖而过,而是逆势运行,写出的线条不是平铺的一个面,而是有深度的,显示着一种力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力透纸背”。古人常用“折钗股”、“屋漏痕”来形容这种艺术效果。所谓“折钗股”,是指钗股两头用力对弯时,有一股绷起的力量;“屋漏痕”是说水滴从收稿时间:2001212224 作者简介:刘保军(19502),男,河北高碑店人,河北理工学院图书馆工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