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美国农业信息化资料

美国农业信息化资料

美国农业信息化资料
美国农业信息化资料

摘要: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实施以来,信息化已成为国际竞争制高点,并渗透到各经济领域。农业信息化代表着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最新要求。美国农业信息化起步早,发展水平居世界前列,其突出特征表现在信息化设施完善、职能化和个性化服务质量高、组织化程度高、法制化管理得力等。通过发展农业信息化,美国农业形成了科技生产力和信息生产力的综合运用,特别是农业信息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美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向知识型、科技型、资源节约型、效益型及结构优化型方向转变。我国应借鉴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发挥农业信息化对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

一、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及其特征

(一)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

作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第一大国,美国农业信息化是在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高度发达背景下,与整个社会信息化同步发展。

美国农业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50-60年代。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数字显示,20世纪50年代,电视已基本在美国农村地区普及。1954年美国农村居民电话普及率为49%,1968年达到83%。70-8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商业化经营和实用化推广带动了美国农业数据库建设及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建设。1985年,美国已有8%的农场主使用计算机处理农业生产,其中一些大农场已计算机化。2001年,包括农业电子商务在内的全美电子商务营业额上升到6153亿美元,占当年全球电子商务营业额的43.7%。2003年,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高于工业81.6%。约2/3农民至少每户拥有一台电脑,因农事需要而上网的时间每周平均两小时;约1/3农民在调查中表示希望通过互联网出售农产品。2003年以来,美国农业电子商务销售额每年以25%速度增长,而同期全美的增长速度仅为6.8%;2007年美国国家农业统计服务机构的数据表明,美国农场接入因特网水平上升到55%,从事在线交易农场的比重从2003年的30%上升到2007年的35%。2008年,美国20%的农场用直升机进行耕作管理,很多中等规模农场和几乎所有大型农场都安装了GPS定位系统。2010年以来,美国农业信息化在农业信息多媒体传播大众化、农业应用软件专业化、农业信息应用系统化基础上,正大力开展农业科学的虚拟化研究,统领世界农业信息化最新发展潮流。

(二)美国农业信息化主要特征

美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世界领先,进一步夯实了其世界第一农业强国的地位。仅占全美人口2%的美国农民,不仅养活了3亿多美国人,而且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农产品出口国。粮食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贸易量1/3,其中玉米和大豆占50%以上。美国农业每时每刻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信息影响,离开了准确、及时、权威的市场信息服务,美国农业将无所适从。所以,尽管有很多私人公司向社会发布市场信息,农业部仍然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构建了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并进行严格的组织化与法制化管理。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信息化设施完善。美国政府每年用于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方面的投资约为15亿美元,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AGNET,覆盖美国国内的46个州、加拿大的6个省和美加以外的7个国家,连通美国农业部、15个州的农业署、36所大学和大量的农业企业。农民通过家中的电话、电视或计算机,便可共享网络中的信息资源。

2.组织化程度高。在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各州、各县政府都十分注重在组织上加强对农业信息工作的协调与管理,形成以农业部及其所属的国家农业统计局、经济研究所、海外农业局、农业市场服务局、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以及首席信息办公室等机构为主的信息收集、分析、发布体系。农业部与44个州的农业部门合作,设立100多个信息收集办事处,以及相应的市场报告员,每天负责收集、审核和发布全国农产品信息,然后通过卫星系统即时传到全国各地的接收站,再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和报纸传递给公众。

3.职能化和个性化服务质量高。由于美国是高度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再加之农业尤其粮食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国内市场供求情况、政府农业政策调整,气候与环境变化,以及国际市场行情变化等信息都直接影响着政府、农场主和经营者对粮食生产和销售的决策,也影响着期货市场价格和交易。各方对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准确性要求很高。美国农业部及相关机构承担了这一公共服务职能,定期通过各种传媒发布从政府到企业、从国家调控到市场调节、从产前预测到产后统计、从投入要素到生产成品、从“生产—库存”到“流通—销售”、从内销到外销、从自然气候到防灾减灾等全方位的信息。为保证信息共享的公平,以防造成市场波动,美国农业信息的分析和发布有着严格的制度和规定。统计部门除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外,还提供经过深入研究的、对市场投资经营决策有指导意义的个性化有偿信息服务。

4.法制化管理得力。美国注重通过立法和监督,保证农业信息的真实性、可信度及知识产权等。1848年第一次颁布的《农业法》就对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做出了规定。1946年的农业市场法案授权规定,凡享受

政府补贴的农民和农业,都有义务向政府提供农产品产销信息。美国现已形成完整的农业信息立法管理体系:①严格的信息资料保密制度。农业部对所有的农业信息资料都分门别类制定了保密和公开发布的时间,任何个人和团体不得随意传播尚未公开的信息资料,否则要受到法律制裁。②积极促进信息资料共享。美国反对对信息资料垄断,一旦信息资料经农业部公开发布,该资料就为全社会享有共用。此时,农业部将无偿提供这些信息,不得获取利润。③不得发布虚假信息。农业部对公开发行和出版的信息资料层层把关,严肃编审工作。在一份报告正式发布之前,要经多位同行专家审议,以期杜绝错假资料的发行和出版。

二、美国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分析

(一)向知识型、科技型发展方式转变

美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水平高,有效地满足了农业经济发展对信息知识的需求;与此同时,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强大动力。

1.高水平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形成了信息生产力。从信息性质和转化作用来看,信息既是一种知识财富,又是能够直接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信息通过与生产力要素相互作用,增加其他生产要素的信息含量。重要的是,信息通过与生产力系统中的决策群相互作用,导致生产要素最佳组合,形成了信息生产力。信息投入量越大,质量越好,运用方法越好,信息供给功能及其利用率就越高,其决策性也就越佳,信息生产力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促动力也就越大。美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水平高,使农业信息达到了量多、质好、体系健全的要求。①信息内容客观、真实、全面。大量信息直接来自对农业生产者的调查,部分信息来源于卫星和遥感信息系统。具体包括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与效率情况、农业支出、农业生产成本情况、国外农业情况等12个系列,涉及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②信息指标体系健全。农业部对每一种调查工作,都统一编写了工作手册,规定调查内容,说明收集方法、适用性和局限性,并且制定了规范的农业信息处理和严格的农业信息发布制度。③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目前在册的数据库已经有3万多个。数据库不仅规模大,内容丰富,而且功能齐全,更新速度快,电子化和商业化程度高。现在,每年有1200多种期刊、30多万篇文献入网,大型的农业数据库越来越多,如AGRICOLA、AGRIS等。如此丰富而又可靠的农业信息与农业生产管理者相互作用,形成信息生产力,不仅增强了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可知性和透明度,而且提高了生产力系统运行的有序度和运行质量,从而有益于农业生产达到最优化。

2.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形成了科技生产力。美国的农业信息技术已进入产业化阶段,成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动力。①网络化减少了农业生产及经营风险。美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AGNET,众多农业公司、专业协会、合作社和农场,通过普遍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能够及时、

准确、完整地获得市场信息,有效地规避了农业生产及经营风险。②综合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综合化是指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时处理与控制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科技的结合。例如,美国目前普遍看好一种视频数据检索系统(Videotex),该系统就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与农业科技的综合。这种综合化的技术使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大大改进、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③全程化、自动化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全程化、自动化是数字农业的根本特征。数字农业是将数字地球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土壤学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从耕地、播种、灌溉、施肥、中耕、田间管理、植物保护、产量预测到收获、保存、管理的全过程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以实现农业生产的信息驱动、科学经营、知识管理及合理作业,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美国20%耕地、80%大农场都已实现这种模式。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面改善了美国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向资源节约型、效益型的发展方式转变

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农业一直被认为是资源消耗最多、生产效率最低的产业。但信息革命给美国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

1.广泛的农业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促进了美国农业向资源节约型转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农业在机械化基础上日趋自动化,并逐步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变。在此过程中,美国农业发展快,效率高,主要靠四条:一是自然条件好,气候、土壤得天独厚;二是农业技术不断变革,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化肥化、自动化等;三是科学管理,方法得当;四是有一个复杂而有效的通讯网。上述四条都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良好的信息探测设备和气象信息通报网络为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了条件;信息技术也是机械化、电气化、化肥化、自动化得以实施并且使“四化”水平不断提高、资源特别是能源消耗不断降低的有力工具,使新技术、新成果及时并且大范围地传播到农村地区,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而在农业科学管理中广泛运用计算机和专为农民服务的信息网络更是信息技术的直接成果。如在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区的四个州内,就有棉花协会、水稻协会、大豆协会等农业组织主办的300多家农业广播电台,每天分几个时间段向农户播报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信息,让他们及时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和问题,便于采取对策,优化配置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这些实践表明,农业信息技术的进步放松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使农业由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向现代的资源节约型产业转变迈出了巨大一步。

2.高端的农业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加快了美国农业向效益型转变。在美国,高端的农业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主要体现在精确农业和农业电子商务两方面,二者均大大提升了农业经济效益:①精确农业是效益型农业。信息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环境与控制、防灾减灾、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业经济管理等各个方面,使经验型和分散型的农业技术趋于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这些方面恰是精确农业的具体体现。精确农业是指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宏观控制和测量,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来采集、存贮、分析和输出地面或田块所需的要素资料,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对地面进行精细测量和定位,再与地面的信息转换和定时控制系统相结合,产生决策,按区内要素的空间变量数据精确设定和实施最佳播种、施肥、灌溉、用药、收割等多种农事操作的一种现代动态管理系统。精确农业不过分追求高产,主要追求效益。精确农业最早在美国见效益。早在1993-1994年,精确农业技术在明尼苏达州的两个农场就进行了试验,产量提高了30%左右,而且减少了化肥施用总量,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此后,精确农业得以广泛发展。据1998年对美国精确农业服务商和种子公司的调查显示,在他们的用户中,有82%进行土壤采样时使用农田地理信息系统,74%用GIS制图,38%的收割机带有产量测量器,77%采用精确农业技术。21世纪后,美国全面进入精确农业时代。②农业电子商务进一步促进了美国农业向效益型转变。农业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涉农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在网上完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购买和电子支付等业务交易的过程。它具有电子商务相对于传统商务模式的所有优点及特征:第一,全新的商务模式,挑战传统农业商务。农业电子商务是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商务活动,使传统非网上销售业务受到严重冲击;第二,巨大的市场,蕴含无限商机。涉农企业或商家可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市场上,构建覆盖全球的农业营销网,从而获得全球性商务空间。特别对于中小农场而言,通过农业电子商务了解世界范围的市场需求,寻求合作伙伴,形成更大更有效的经济规模,使自己更具竞争力;第三,先进的交易方式,极大提高生产及经营效率。农业电子商务促进了农业信息流动,提高了市场透明度和市场协调性,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了交易环节和交易成本。农场主在主页上发布产品信息,与需求方直接洽谈交易,解决了以往因有中间商使农产品不能卖到正常价格等问题,并依据网上实时市场信息,锁定交易对象,捕捉最佳交易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向结构优化型的发展方式转变

农业信息服务业是新兴产业,其产生与发展大大促进了美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科技进步开辟了美国农业信息服务业新的生产和分工领域,扩大了服务范围,产生了新支付方式,增加了可贸易性,促进了美国农业信息服务供给的不断增加;同时,科技进步提高了美国农业信息服务的标准化程度,降低了农业信息服务产品价格,从而增加了对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正是由于农业信息服务业近年来的坚实增长,使其成为美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突破口。

1.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持续推动美国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网络化不仅具有技术方面的意义,而且具有组织和经济方面意义。农业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日益改变着美国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村生活方式,如电子商务、购物、储蓄、会诊、家庭娱乐、甚至投票和选举等。2007年,美国配有互联网接口的农场数量已从2005年的51%上升到了55%;农村高速上网日益普及,DSL上网人数已占农村网民的27%,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光缆、卫星和无线上网也增至7%;目前,互联网技术已成为美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2.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的高度结合直接推动美国农业生产者服务核心化。农业生产者服务是将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根源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农业生产。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革命直接推动了美国农业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者服务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它改变了农业信息服务产品的内容、性质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核心化效果显现,突出表现为经济“黏合剂”作用,从而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牵引力。

3.信息技术的优势地位有力推动美国农业信息服务国际化。为保持农业电子商务水平的领先优势,美国率先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于1996年初开放了电信市场。1997年白宫发表的“全球电子商务框架”报告,集中体现了全球多国取消对电信部门的垄断并遵守WTO确定的一整套竞争规则的共同意愿。美国积极推动的电子交易国际化直接促进了其农业信息服务的国际化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自由化及无关税,便于其进入别国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市场。美国通过网络这个世界最大的信息交换中心发布、获取信息,进一步增强了其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凸显了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国际化价值。

三、美国农业信息化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发展农业信息化,不仅使其原有农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使其原有农业劣势得以改善以至消失,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层次转变。美国的成功经验与启示如下:

(一)转变发展方式要运用新科技、新思路

美国是较早实践农业信息化发展新思路的国家。通过发展农业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信息新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并使之成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

我国现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农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受“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影响的局面日益显现: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巨大挑战,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农业基础地位需进一步夯实:我国GDP在世界第二大,但不等于综合实力第二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尚需提高。在此背景下,

要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3G等现代信息新技术在农业发达省份率先发展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等;广泛运用包括植物保护、栽培管理专家系统、农产品储存保鲜、加工运输专家系统在内的众多新型农业专家系统;大力推进“三网合一”,以新技术、新方式创新解决农民的语言、文字、图片甚至视频的综合信息需求;创建中国农业网络电视、手机报等新型服务模式;及时收集和整理国内外农业的各项指标信息,深入分析研判,为宏观决策提供新思路,促进大市场、大流通、大生产格局的形成。

(二)转变发展方式要加强政府主导作用

在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政府均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处于第一阶段,即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尤其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强化政府的信息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统筹城乡信息化发展。对具有纯公共产品特性的信息,政府应向公众无偿提供;对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的信息,市场机制可发挥一定作用,但因农村公共产品的基础性、效益外溢性等特征,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具有私人产品特性的信息,政府可鼓励科研机构及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等按市场规则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

其次,明确政府公共财源支持重点,提高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公共财源支持要致力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完善省、地(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对于县、乡两级农业信息网站和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社会力量自建的网站,分别给予适度支持和优惠政策,使有限的网络资源为众多农户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要建一些功能强大的农业网站,形成各省的农业呼叫中心,对专家咨询服务实行指挥调度和统一服务。

再次,明确政府的发布主体定位,增强信息发布可操作性。政府部门作为主要的农业信息发布主体,应对全国农业信息发布工作统筹规划,规范发布行为;支持农村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培育区域性农民信息协会;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等民间力量的信息传递、辐射及带动作用,与之形成良好互补关系;启动广大农民的信息需求,从源头上促进农业信息发布工作顺利进行。

最后,强化政府的宏观及行政管理职能,培育良好环境。农业信息化是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和多种业务技术综合集成的系统工程,政府一要统筹领导,减少重复建设,争取最大产出和效益;二要整合农业信息资源,统一标准和发布制度,提高信息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农业信息标准制定;三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涉农公共数据共享,防止信息污染和误导;四要建立信息交流机

制,加强与世贸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合作,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和经验,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

(三)转变发展方式要强化立法与监督

美国农业信息化的顺利推进及其显著成效均离不开强有力的法制化管理。现阶段的我国农业信息化迫切需要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政策法规有助于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抑制信息垄断和封锁,保护知识产权,实现农业信息服务市场的规范服务和管理等。为此,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尽快完善有利于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定并完善《农业信息公开法》,依法强化政府农业工作的透明度;减少对信息发布的行政干预,增强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与时效性;尽快推行农业信息发布日历制度,保证公众在平等的条件下获得信息;在增加农业公共信息的同时,减少和防范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规范农业信息服务的收费和责任,加强监督,对随意收费、随意发布虚假信息坑农、害农的信息机构或个人,给予严惩。

结束语:农业信息化,作为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生产力最新发展要求的代表,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于美国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都已经发挥、正在发挥和将要进一步发挥促进作用;美国的经验与启示对于我国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积极意义。

制造业信息化分析报告

制造业信息化分析报告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为保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科技部目前已联合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成立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地方也建立各级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根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03年的研究报告,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数据: 同时,从《赛迪2003年IT服务分析报告》中也可以看到,03年IT服务市场规模达544亿,其中大型企业占到43.3%;在IT咨询服务市场,03年市场规模24亿,其中制造业占到22.1%。 从以上数据中都可以看出,制造业信息化规模巨大,尤其是大型企业占了其中近一半的投资比例。 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已呈现出“滚雪球效应”,投入较大的企业已取得一定成效并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进一步增强了企业信息化的信心和决心,由此造成企业信息化投入的再度增加。同时,不同细分制造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状况和投入数额也再次印证了滚雪球效应,处于两个极端的行业企业平均年IT投入额度相差近200多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以上行业的巨额经济增长。2003年1-10月份,石化、汽车、冶金、石油四个行业实现利润高、且增长较快,合计实现利润1584.4亿元,占重点企业实现利润的51.9%,同比增长均在50%以上,因此这四个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也排在前列。 需要更多的分析报告,请到https://www.docsj.com/doc/c818234022.html, 钢铁、汽车、石化行业的特大型企业无疑是2003年度制造业信息化的焦点。有关资料显示,这些行业的特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国家巨额的国债资金支持。 钢铁行业:到2003年底,我国钢年产量200万吨以上的20家企业100%上了信息化项目;钢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47家企业中有41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87%;钢年产量50万吨

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汇编(全)

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 公司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公司信息化项目管理,规范信息化项目实施流程,确保实现信息化项目目标,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中所称信息化项目是指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及其它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信息网络、信息安全、信息资源、信息应用系统等新建、扩建或者改建工程项目。 第三条公司信息化项目按照投资估算额分一般信息化项目、大型信息化项目和重大信息化项目,投资估算额小于等于50万元为一般信息化项目;投资估算额大于50万元小于等于1000万的为大型信息化项目;投资估算额大于1000万元的为重大信息化项目。 第四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涉及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有关单位及个人。第二章信息化项目管理职责划分 第五条运营改善部职责 (一)全面负责信息化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按照信息规划组织项目预算提报以及项目立项工作。 (三)按立项通知书要求开展专业工作,负责编制招标技术文件,组织信息化项目招标工作。 (四)负责信息化项目合同的签订工作。 (五)负责组织建立业务项目组,并指派专人参与项目建设。 (六)负责信息化项目资料的归档。

(七)负责组织项目实施后评价工作。 (八)负责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的修订、培训与检查工作。 第六条信息化项目申请单位职责 (一)按立项通知书要求开展专业工作,参与信息化项目招标工作。 (二)指派专人进入业务项目组全程参与项目建设。 (三)参加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协调解决信息化项目实施与生产组织之间的矛盾。 第七条信息化项目其他涉及单位职责。 (一)指派专人进入业务项目组全程参与项目建设。 (二)参加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协调解决信息化项目实施与生产组织之间的矛盾。 第八条计财部职责 (一)负责对信息化项目立项请示中涉及本专业的问题进行审查。 (二)负责按照项目立项的批复意见及精神,下达公司内部项目立项批准通知书。 (三)参与信息化项目招标及合同的审查工作。 (四)负责信息化项目阶段性费用结算及后评价工作。 第九条设备部职责 (一)负责对信息化项目立项请示中涉及本专业的问题进行审查。(二)按立项通知书要求完成相关专业工作;配合、协调完成信息化项目中施工现场各种计量、自动化、通讯网络节点、数据接口的联接工作。

MES在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

阴影下的MES 明基逐鹿专家团马佳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系统创新部首席工程师吴国城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银河创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高级项目经理李庄 中国惠普产品技术及专业服务集团咨询与集成事业部制造业咨询总监谢少毅 案例背景 最近,飞龙集团的老总突然对MES(制造执行系统)来了兴趣。开会的时候,他接连提了好几回,散会之后,大家还没走出门,他又自顾自地慨叹:“MES可真是好东西啊!”,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 听到这儿,信息中心主任李灿像被针扎了一下,忍不住打了一个激灵。老总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让李灿浑身难受。 选择ERP 话要从头说起。飞龙集团是国内一家大型机械制造企业。李灿1999年进入飞龙的时候,飞龙的信息化基本上是“一穷二白”。李灿那时刚从某知名大学的计算机系毕业,一心想大展宏图,不料却落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李灿着实心灰意冷了一段时间。 2000年,飞龙集团重组,新上任的马总对信息化工作相当重视,李灿的热情重新高涨起来。2001年,在马总的授意下,飞龙的信息化终于启动了。在认真分析了集团运营状况之后,集团内部形成了两派:一是坚持上ERP,希望飞龙来个彻头彻尾的“旧貌换新颜”;另一派则认为,集团信息化底子薄,应该从基础做起,先在局部领域使用一些软件,看效果如何。 马总旗帜鲜明,认为小打小闹没意思,飞龙在很多业务环节上都“积重难返”,必须以ERP带动全局变革。信息部其他人都希望“以稳妥为主”,只有李灿站在马总一边。两派争论的结果不言自明:一把手说了算,马总这一派占了上风。李灿被提拔为信息中心主任、ERP项目经理。 为了降低风险,在上ERP之前,马总请来业界某著名咨询公司,为飞龙拟订了“企业信息化规划”。根据规划,飞龙将在今后几年中陆续上马DCS(生产控制系统)、MES,并对ERP与MES的接口问题也进行了专门的布署。这下,李灿的心里更有底了。 靠MES补漏?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归纳)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从承包商的角度,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可减少竣工资料编制的工作量,积累项目过程数据,建立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集成化项目管理体系,促进企业从粗放式管理转变为集约化管理。 把项目管理划分为9个知识领域,即:整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 1.知识领域主体 1)项目整合管理 项目整合管理包括了必需的过程,这些过程确保对项目的各种要素进行适当的协调。它包括在相互冲突的目标和众多的任选目标中取得平衡,以满足或超越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和期望。 虽然所有的项目管理过程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体化的,但最基本的整合管理包括项目计划、项目计划执行和整体变更控制。 2)项目范围管理 项目范围管理包括了必需的过程,这些过程确保项目包含了成功完成项目所有必需的工作,且只包括必需的工作。必需的过程包括:项目启动、范围规划、范围定义、范围验证、变更控制。 3)项目时间管理 项目时间管理包括了必需的过程,这些过程确保项目按时完成。必需的过程包括:定义活动、活动排序、活动持续时间估计、进度编制、进度控制。 实际工作中,项目进度计划需要按时间周期分解为年/季/月/旬/周工作计划加以控制。 业主、承包商企业管理层对项目进度进行宏观控制。 4)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包括了必需的过程,这些过程确保项目在批准的预算内完成。必需的过程包括:资源计划、成本估计、成本预算、成本控制。 业主对项目投资进行控制。 5)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包括了必需的过程,这些过程确保项目能够兑现对满足各种需求的承诺。必需的过程包括:质量计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6)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了必需的过程,这些过程确保充分发挥参与项目的人员的作用。必需的过程包括:组织计划、人员获取、团队建设。 7)项目沟通管理 项目沟通管理包括了必需的过程,这些过程确保项目信息有效的产生、收集、传播、保存和配置管理。必需的过程包括:沟通计划、信息分发、执行报告、行政收尾。 项目临时性组织与长期性组织(负责项目发起和监管)的沟通,是项目沟通管理的主要内容。 8)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包括了必需的过程,这些过程对项目风险从识别到分析乃至采取应对措施等,它包括将积极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最大化和使消极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小化两方面内容。必需的过程包括:风险管理计划、风险识别、定性分析、量化分析、对策计划、风险监控。 9)项目采购管理 项目采购管理包括了必需的过程,这些过程为达到项目范围,从执行组织之外获取货物和服务。包括:采购

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

前言 目前《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系列标准由以下6个部分组成: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 第2部分:办公自动化规范; 第3部分:电子交易规范; 第4部分:呼叫中心规范; 第5部分:CRM规范; 第6部分:SCM规范。 本部分由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本部分要紧起草人:

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 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给出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以下简称 ERP)的相关软件功能、开发治理、实施治理的差不多要求和方法、适用于企业ERP产品与服务选型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不着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舞依照本标准确达成协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8566-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GB/T18491-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软件测量功能规模测量第1部分:概念定义 GB/T 18492-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系统及软件完整性级不 GB/T 18493-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指南 SJ 20778-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军用标准软件开发与文档编制 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 3 定义 本标准采纳下列定义 3.1 验收 acceptance 需方授权代表一项活动,通过该活动,需方同意履行合同的部分或全部的软件产品的所有权。

中国南方电网 责任公司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

附件: Q/ CSG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管理制度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发 布

目次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 ............................ 错误!未指定书签。1总则............................................................ 错误!未指定书签。2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未指定书签。3术语和定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 3.1信息化项目......................................................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一类信息化项目.................................................. 错误!未指定书签。 3.3二类信息化项目.................................................. 错误!未指定书签。 3.4初步验收........................................................ 错误!未指定书签。 3.5竣工验收........................................................ 错误!未指定书签。4职责............................................................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公司信息化领导小组.............................................. 错误!未指定书签。 4.2公司信息部...................................................... 错误!未指定书签。 4.3公司财务部...................................................... 错误!未指定书签。 4.4项目建设单位.................................................... 错误!未指定书签。5管理内容与方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5.1管理原则........................................................ 错误!未指定书签。 5.2项目库管理...................................................... 错误!未指定书签。 5.3项目可研........................................................ 错误!未指定书签。 5.4项目立项管理.................................................... 错误!未指定书签。 5.5投资计划管理.................................................... 错误!未指定书签。 5.6项目预算管理.................................................... 错误!未指定书签。 5.7项目实施........................................................ 错误!未指定书签。 5.8项目验收........................................................ 错误!未指定书签。 5.9项目后评估...................................................... 错误!未指定书签。 5.10项目管理考核.................................................. 错误!未指定书签。6附则............................................................ 错误!未指定书签。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和特征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和特征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和特征 一、内容 企业信息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技术进步。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其普及应用和广泛渗透为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办公和管理提供了工具。同时,职能管理层、经营决策层和电子商务层的信息化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组织关系。企业信息化在管理、经营上的变化和时空上的拓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基础条件,电子商务为企业信息化增添新的内涵。企业信息化大大拓宽了企业活动的时空范围,在时间上,企业信息化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实施敏捷制造和集成制造;在空间上,企业信息化以虚拟形态将全球聚合在一起。具体而言,企业信息化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1)产品信息化。产品信息化要使用好两个技术, 一是应用数字技术,增加传统产品的功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比如,以往的模拟手机同现在的数字手机在保密性和性能方面无法同日而语,数字控制技术对机床的增值产生了数倍的影响; 二是应用网络技术,网络冰箱通过网络管理中心进行控制,可以向用户通报何时需要添置新的食品,从而产生了新的附加值。产品的质量改变不大,最大的差别在于通过服务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2)设计信息化。即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方面的信息化。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设计信息化还包括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CAPP)系统应用、计算机辅助装配工艺设计(CAAP)系统应用、计算机辅助工

程分析(CAE)系统应用、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应用、网络化计算机辅助开发环境、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活动的设计(DFX)系统二次开发与应用与产品建模、模型库管理与模型效验系统开发与应用; (3)生产过程信息化。即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用自动化、智能化手段解决加工过程中的复杂问题,提高生产的质量、精度和规模制造水平。其中主要应用包括数控设备地应用、计算机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应用、生产数据自动收集、生产设备自动控制、产品自动化检测及生产自动化覆盖等; (4)信息化。企业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提高决策管理水平。主要应用层面包括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和辅助决策支持(DSS)系统; (5)市场经营信息化。通过,可以大大节约经营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二、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主要表现出以下七个方面的的特征: (1)企业信息化的本质特征。"信息化"企业的核心业务、主导流程和人。任何企业,无论是资源型企业、商业企业,还是金融、制造及社会中介机构,只要它是企业,就必将拥有其独特的主营业务,即核心业务,其运作过程就是企业的主导流程,它们是企业信息化改造的重点对象。同时,信息化也是"化"人的过程。企业各级员工要在心理上和行动中全部投入信息化建设进程,成为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当然这还需要"一把手工程"的积极带动和引领。 (2)企业信息化的形态特征。在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三个层面,在产品设计、工艺过程控制与零件加工、事务处理、供应链管理与辅助决策等领域广

对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思考(一)

对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思考(一) 一.引子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工业化国家,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从事制造业,约70%~80%的物质财富制造业。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 伴随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如何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制造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我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家科技部已正式启动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将投资八个亿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 从八十年代中期企业逐步开始应用CAD软件,到国家在九十年代实施CAD应用工程,到企业广泛应用财务软件,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道路上已经度过了近二十年时间,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本文将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的深层次的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帮助制造业企业能够在信息化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使信息技术能够真正为企业经营服务,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系统软件供应商、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渠道与代理商和软件及系统集成商,是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每个基本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失败。 图1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 1.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管理者和推动者,其职责是: 1)负责对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工作进行宏观引导与管理。 2)负责制定政策,实施项目和计划,以点带面,重点扶持,树立样板,推动信息化应用工程的发展。 3)负责推广先进的信息技术。 4)负责建立和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和竞争机制,保证各个基本要素实现多赢。 2.制造业企业是信息化的最终客户,是主体,其他要素都是为这个客

企业具备信息化管理平台

企业具备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化管理是当代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己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己成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企业信息化就是围绕提高企收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和服务,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于2007年10月18日,建设部颁布了《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及《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信息化标准考评表》,考试表就建筑特级资质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业务范围和具体要求都说了明细说明。要求在2010年前必须全部上线实施完毕。面对建筑企业现今的状况,市建筑业管理局特邀请软件公司作了相关研讨,提出了如何推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相关问题。 一、促进观念的转变,以信息化推动企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是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大大缩小了人们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而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在新形势下,工程处深刻认识到企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在这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 转变观念,提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2) 有步骤地开展技术和管理十部的信息知识培训,小断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3) 制订周密的“九五”及“十五”“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在规划中,首先确定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其核心就是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循序渐进,就是要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工作不能操之过急,要有一个逐步消化、普及的过程;注重实效,就是要结合企业实际,确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及关键所在,选择投入较少、成效明显的工作为突破口。 二、以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企业的效益来源于工程项目。因此,以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捷径。 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坚持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逐步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可分为几个阶段和模块实施,项目前期是施工企业业务流程的起步阶段,主要是对工程项目信息的搜集、整理、筛选,对工程项目可行性的分析研究,实现信息共享;投标阶段是施工企业真正参与市场竞争、争取市场份额的阶段,体现企业的综合实力,它成功的每一步运作需要企业各方而的配合、协调和强大的后台支持。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施工阶段是

制造业信息化与先进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概述

专论与综述 作者简介:甘勇(1973-),男,湖北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收稿日期:2004-01-27 制造业信息化与先进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概述 甘 勇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广西桂林 545001) 摘要:介绍了发展制造业信息化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国内外制造业信息化和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前景,论述了制造业信息化带动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进程中要处理好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先进制造技术;现状及前景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45X (2004)01-0039-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制造业中出现计算机数控(CNC)、柔性制造系统(FMS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 /CAM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 S)、准时生产(JIT )、精益生产(LP)和敏捷制造(AM )等多项先进制造技术与制造模式[1] ,制造业信息化和先进制造技术有了飞速发展,制造业正在进行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1 发展制造业信息化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重 要性和必要性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所有将原材料转化为物质产品的行业都可以称为制造业。在工业化国家,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从事制造业,约70%~80%的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 的42.5%。制造业信息技术是将原材料有效地转变成产品的技术,是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基础,它表现在CAD 、CAM 、CAPP 、PDM 、CIM S 、ERP 、M IS 、VPD 及Internet 技术等的发展及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不断地吸收机械、电子、信息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和售后服务的制造全过程,实现优 质、高效、低耗、清洁和灵活生产,并取得理想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是先进制造技术主要特征。制造业信息化和先进制造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伴随中国加入WT O 和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全球化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制造业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目前,国际上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务成本不断攀升,很多产品的生产制造将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由于经济连年高速增长,社会政治稳定,加之有比较便宜且素质较好的人力资源,成为很多跨国公司的首选之地。因而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2],但是,虽然我国制造业庞大,但生产技术仍处于较低水平,出口技术系数只为0.9,生产规模小,知名品牌较少,远不是制造强国,目前还只是中低档商品的世界制造工厂[3]。因此,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要想迅速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快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2 制造业信息化和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及 前景 与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相比,传统制造业大多困难重重。造成这种现状有企业自身管理和外部环境的原因,如机制僵化,观念陈旧, 39 《装备制造技术》 2004年第1期

《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doc

附件: 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 1总则 1.1 目的 为规 **** 集团公司新建、扩建、改造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实施管理,保证项目 质量,顺利交付,提高投资效益,特制定本制度。 1.2 适用围 本制度适用于集团公司所有自行承建或由外部供应商承建的新建、扩建、改 造、升级和优化的信息化项目的管理。 1.3 信息化项目分类 集团公司信息化项目分为信息化基础设施项目和信息化应用系统项目。信息 化基础设施项目包括但不限于支撑信息化应用的网络线路、交换设备、安防 监控、视频会议、调度、行政通信设施等;信息化应用系统项目包括但不限 于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各类业务管理的应用系统。 1.4 承建单位资质 由外部供应商承建的信息化项目,承建单位应为独立法人单位,具备承担信 息化项目的人员、财力、物力等各项基本条件,且具有承担相关项目的优势 条件,非特殊批准,原则上不允许转包分包。 项目负责人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4.1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1.4.2 从事本行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三年以上。 1.5 职责 1.5.1 信息中心 1.5.1.1 负责集团公司提出的信息化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1.5.1.2 协助配合各单位组织建设实施的信息化项目; 1.5.1.3 协助各项目提出单位整理项目技术需求; 1.5.1.4 负责审核信息化项目技术协议或实施方案; 1.5.1.5 负责信息化项目执行过程中涉及技术方案问题的协调解决; 1.5.1.6 参与信息化项目的验收确认工作。

1.5.2 项目提出单位 1.5. 2.1 负责整理信息化项目技术需求; 1.5. 2.2 负责编制信息化项目技术协议或实施方案; 1.5. 2.3 负责组织信息化项目建设实施工作; 1.5. 2.4 负责组织信息化项目的验收确认工作,确认合同完成。 1.5.3 项目承建单位 1.5.3.1 负责编制所承建信息化项目建设实施技术方案; 1.5.3.2 按照确认后的技术方案组织项目的实施; 1.5.3.3 按合同约定开展项目建设工作; 1.5.3.4 按时向项目委托方报告工作进展情况,重大问题随时报告; 1.5.3.5 负责完成验收所需的有关材料。 1.5.4 企管部 1.5.4.1 参与项目工作,为项目提供制度保障,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相关建议与 制度资源支持; 1.5.4.2 协助解决项目进程中所涉及的组织机构、职责分配及制度流程的优化调整 问题; 1.5.4.3 协调项目实施中各部门的业务流程优化和改进; 1.5.4.4 协助项目小组完善项目管理制度,为公司后续信息化系统建设积累管理和 实施经验; 1.5.4.5 配合信息中心制定和完善项目交付之后的运行管理办法,保障信息化系统 的正常运行使用。 1.5.5 其他相关业务单位 1.5.5.1 积极参与项目实施过程,提出信息化需求,优化和改进本单位的业务流程; 1.5.5.2 积极配合项目组的工作安排,按下达计划任务确保及时完成项目所需工 作; 1.5.5.3 项目交付之后,严格遵守信息化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保障信息化系统的正 常运行使用。 2管理容 2.1项目立项

企业信息化系列――背景篇

企业信息化系列——背景篇 xx,访问人数: 3716题记: 国家的“十五规划”中明确指出: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了的跨越发展。 企业信息化建设被不可逆转的历史推向了市场大潮的浪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再是企业的效益工程而是企业的生存工程,如果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失去了有利地位,势必被社会生态无情的淘汰。 一、国际背景 众所周知,二战前后美国一直是制造业大国,在全球的制造业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但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于军备竞争的需要,对产业进行了调整,偏重于高新技术和军用技术的发展,而放松了对一般制造业的重视和促进;另外在进入70年代中后期,由于信息产业的风起云涌,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甚至大学里不再开设关于制造技术和制造科学方面的课程。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80年代中期后美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同日本、欧洲各国的迅猛发展形成强烈的对比,美国制造业和美国经济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发生了地位上的改变,充当制造业“晴雨表”的汽车行业在美国本土遭受了严重的打击,直至90年代初,美国仍有1/4以上的国内汽车市场被日本汽车所占领;1986美国一半以上的机床需要进口;同时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出现了严重的失调。制造业霸主的地位易主导致国际贸易逆差剧增,经济空前滑坡。80年代末期,美国在反省因产业政策的失误而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先后推出了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两项计划,即“先进制造技术计划”和“制造技术中心计划”,经过战略调整,美国在逐渐收复失地的同时巩固了其霸主的地位,出现了超常期的稳定发展期 以历为鉴可以明理”,但是制造业的重塑并不是对以前的系统进行简单的维系,必须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彻底的改造,使其适应于新的形势的要求。目前世界各国均加大投入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和规划,从根本上发展和改造制造业。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1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销售模式。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制造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核心,同时也是企业加强和改进管理,适应市场和技术发展变化的重要举措。制造业信息化的推进,对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降低企业营销成本,加快产品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树 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跟踪和超越先进技术水平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指导思想与目标 1.1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总体部署下,围绕自治区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九五”CAD应用工程的基础上,在”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方针的指导下,以创造新形势下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环境为重点,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坚持” 2

国家引导,地方扶持,企业为主”和多元投入的工作原则,为新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实施提供政策、资金、技术和服务保障。 1.2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工作目标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十五”期间的总体目标是:针对我区制造业信息化发展需求,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和应用示范体系,创立新疆制造业良好的信息化推广应用环境;深入广泛地开展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整体发展,支持制造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资源优化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制造业综合竞争能力;实施过程中注重与我区支柱行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开展有地方特色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经过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促进我区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十五”期间的具体目标是:遴选2~3个制造业基础比较好的县、市、区作为新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地区,2~3个信息化基础条件比较好的行业作为新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行业,支持130家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带动300家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工程中国产软件应用率达到50%以上,示范企业新产品贡献率平均达到30%,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3~4家从事制造业信息化软件研发的企业及技术服务公司的发展,培训30000人次各种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逐步建立以软件服务和系统集成为主的新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 3

制造业工厂管理如何实现信息化

制造业工厂管理如何实现信息化

制造型企业工厂管理如何实现信息化 项目背景: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强国。因此,国家确定了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策,推动制造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 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可以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消耗,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技术的创新以及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以及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项目内训: 1.怎样认识工厂 1.1.工厂的功能 1.1.1.接收订单 1.1. 2.安排计划 1.1.3.投入产出 1.1.4.产出成品 1.1.5.实现五保 1.1.6.创造价值 1.1.7.满足客户 1.1.8.回报员工 1.1.9.回报股东 1.1.10.回报社会 1.2.工厂的运行 1.2.1.订单牵动

1.2.2.计划指挥1.2.3.设备正常1.2.4.工艺完整1.2.5.工具配套1.2.6.材料保障1.2.7.员工操作1.2.8.部门配合1.2.9.均衡生产1.2.10.协调平衡1.2.11.实现计划1.3.工厂的成本1.3.1.资产折旧1.3.2.水电费用1.3.3.车间经费1.3.4.材料费用1.3.5.价格影响1.3.6.人工费用1.3.7.废品损失1.3.8.停工损失1.3.9.费用超支1.3.10.成本管控1.3.11.费用优化1.4.工厂的贡献1.4.1.产品定价1.4.2.单位贡献1.4.3.产能目标1.4.4.盈利目标1.4.5.实际排产1.4.6.计划盈利1.4.7.投入产出

制造业信息化的理解及其关键技术

制造业信息化的理解及其关键技术 、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能力、管理体制与水平、市场响应和开拓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竞争态势日趋严峻 挑战与问题:不实现技术创新和跨越发展就没有出路、信息时代制造业新的工业革命 .信息技术促进了敏捷制造的发展,形成了以虚拟制造和动态联盟为特征的新型制造模式。 .网络技术促进了全球化制造的发展,引发了制造业的重新分工和资源的重新配置。 .计算机技术促进设计制造数字化,提高了产品创新能力,缩短了设计周期,降低了产品开发成本。 .电子商务技术促进了全球化采购销售,降低了采购与销售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 、制造业信息化的技术构成 .以为代表的单元技术 .以为代表的集成技术 .网络化应用技术 .电子商务 、信息化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信息化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认识革命和社会革命。

、关键技术: .产品设计的信息化及应用技术 .基于的设计制造过程集成化技术 .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 .制造过程中的信息化技术 .应用集成技术 、机械制造业实施信息化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物质和知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制造业信息化不是技术决策,而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重组的战略变革 .制造业信息化在深层次上是新的经营管理观念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体现 内涵:制造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 作用:制造业信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和发展

浅析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和发展

————————————————————————————————作者:————————————————————————————————日期: 2

浅析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和发展 摘要:回顾了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从20世纪中期到21世纪初制造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阐述了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决策管理平台上的产品设计、产品制造和销售服务这三大功能,并将其分化为产品设计信息化、产品制造信息化、供销服务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和信息化支撑系统构建这六大模块;指出了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包括有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信息化和集成化,认为这些方向最终会相互融合,从整体上使得制造业信息化程度最优。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1 引言 在21世纪这个网络普及的时代,我们感受到了信息发展给制造业带来的巨大影响。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进一步缩短了地球的时空,在信息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变得十分方便,知识传播的速度达到一个高峰,距离不再是文化、科技和知识交流的障碍。同时,信息共享率的提高使得世界上少有产品的秘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尤其是在商业领域,新产品独占市场的周期越来越短,不断创新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力量,这也直接导致信息交流和复制变得十分方便和容易,因此,如何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提取,是推进制造业领域不断提升的重要力量。 信息技术也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新兴技术,正向世界的各个领域渗透,也在向传统制造业领域发起冲击,随着制造业中信息技术含量的不断提升,诞生了制造业信息化这一新名词,用于将现代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的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方法等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提高企业新产品创新开发能力和快速响应市场能力,实现企业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类活动的最优运行,最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同时处在信息化时代和制造大国的当代大学生,有责任更有信心应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我国的制造业水平。 2 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MIT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用APT语言编程的数控铣床。APT语言系统由APT 1、APT2发展到可解决三维编程的APT-Ⅲ系统后,宇航协会对APT Ⅲ继续改进,成立了APT长期规划组织(APTIRP),由伊利诺斯理工学院研究所负责,1970年发表了APTⅡ初步方案,80年代进一步发展为APT/SS系统,具有定义相加工复杂雕塑曲面的功能。APT语言系统是世界上发展最早的编程语言,其语言词汇丰富,定义的几何类型多,加工的功能齐全并配有l000 多个后置处理程序,在各国得到广泛的应用。 1964年,美国通用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个机械CAD系统(DAC-1),随后,IBM和LOCKHEED 公司又联合开发了著名的CAD/CAM系统——CADAM,形成了计算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雏形,为后期计算机技术和制造领域的结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是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大量专用和通用CAD系统的相继问世,不仅推动了二维绘图技术的实用和普及,也带动了三维CAD技术的发展,同时将应用范围从单一零件设计拓宽到装配、有限元分析、机构分析、工艺规划、数控编程等多个应用场合,对零件的整体性能和内部结构都有了深入的认识,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保证了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开始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跨部门的

IDC列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十大方案提供商

IDC列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十大方案提供商 近日在IDC公司公布的《关于2005~2010年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分析报告》中,艾克斯特被IDC列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十大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国内本土的PLM厂商中位列第一。 IDC公司是为信息技术、电信和消费者技术市场提供市场情报,咨询服务以及案例分析的全球首要公司。它能帮助IT专业人员,商业执行人员以及投资团体在技术采购和商业策略方面做出基于事实的决定。42年来,IDC在全球50个国家有超过850个IDC分析家,提供全球的、地区的、本土的关于技术和行业机会以及发展趋势的专家意见。2006年6月IDC 公司直接分析师为我们提供了《2005-2010年中国制造行业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的预测和分析》。包括微观经济概述、行业概述、行业IT技术采用、行业解决方案市场概述、以及行业解决方案竞争分析。据IDC公司提供的数据,在行业IT技术采用分析中,2005年面向整个制造业的IT市场收入评测为2418.72亿元,比04年同期增长了19.1,而在行业解决方案市场概述中,IDC分析师指出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大企业已经采用了ERP系统或至少是采用了财务、制造、订购、分销、存储等系统去管理相关业务流程。CAD/CAM对于制造商用来管理它们生产数据的周期控制是最基本的应用工具。2005年整个制造业解决方案的市场收入被评测为564.56亿,比04年同期增长了29.8%。 从2005年几种不同解决方案在中国制造业的消费额度的数据中可以看出,ERP仍是目前在制造业中应用最为广泛投入资金最多的一类解决方案,其次才是CAD/CAE/CAM/CAPP。2005年中国制造业解决方案前十名供应商在收入和市场份额方面的排名中,艾克斯特被IDC列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十大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国内本土的PLM 厂商中位列第一,通过这次分析报告,也再次印证了艾克斯特通过多年来不懈的努力,面向民族制造业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已经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认可,在今后的道路中,艾克斯特更将突破信息技术理念的下一终极、创造“实现中国制造业强国梦想”的更实用技术,加速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信息化事业的中流砥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