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儒家经典选读

儒家经典选读

儒家经典选读
儒家经典选读

儒家经典选读——安贫乐道

生活中。我们常说,做人要知足常乐,安贫乐道。那么,什么是“道”?又何谓“安贫乐道”呢?

所谓“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即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安贫乐道”这个词最初出自《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意思是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

千百年来,在人们观念中,金银钱财似乎是世俗至极的东西,甚至文人们常说,商人身上有有股“铜臭味”。提起“重利”的商人,士大夫们眼里心里流露出的都是浓浓的鄙视。可是生为红尘中的俗人,哪能不沾一点烟火气呢?一方面文人们“视钱财如粪土”,一方面却又不断岌岌追求金银、权势。如此矛盾的性格,看上去格格不入的两种态度,若是倒退两千年,孔子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在他看来,追求富贵、憎恶贫贱是人的本性,是一种正常的心态。而孔子之后的儒家很少有人敢如此旗帜鲜明地肯定追求富贵了,特别是宋明理学因受到后世帝王的尊崇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后,理学家们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克私欲”以“致良知”等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追求富贵则被认为是唯利是图、追名逐利,为君子所不齿。君子安贫、君子不言利,则受到普遍推崇。于是本来正常的心态遭压抑,进而被扭曲,追求富贵变得遮遮掩掩;本来可光明正大去做的事变得鬼鬼祟祟,方法和手段也不阳光了。时至今日,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地将求取富贵之心深深掩藏,羞于言说,而行动上却在全力以赴,这是不正常的。长期口是心非,必然损害健康人格,社会上口是心非的人多了,必然妨害健康的风气。

富贵可以追求,但必须坚守基本的准则。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孔子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可见,“义”是孔子衡量富贵是否可求的基本准则,见到利就要想到是否符合“义”,如果符合“义”,即使当马夫,他认为也可以去做。如果不符合“义”,他会决然放弃。孔子辞官游学十四年,终生穷困,既不取不义之财,也不为无道之官。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今天,人们追求富贵,只要是符合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就应理直气壮地追求,如果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不义之财则应坚决拒绝。现实生活中矿难频发、假冒伪劣产品坑人夺命、贪污受贿等等,这些丑恶现象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在有些人头脑中私利压倒了一切,追求富贵失去理性、欲壑难填,于是坑蒙拐骗、祸国殃民。

在义和利发生矛盾,“二者不可得兼”时,孔子主张守义弃利。他非常赞赏颜回的安贫乐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是啊,一般人不堪忍受的贫困生活,颜回却过得快乐不改,怎不叫人钦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在不义的富贵和“道”之间,孔子自然会选择“道”,他认为追求“道”的人,不应以“恶衣恶食”为耻,因为心中有“道”,贫穷的日子比不义的富贵生活更快乐。子路就因不以“恶衣恶食”为耻受到孔子的赞扬:“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论语·子罕》)意思是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耻辱的,大概只有仲由吧?不嫉妒,不贪求,有何不好呢?孔子是非常重视人格修养和精神追求的,他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君子要守义,行礼,谦逊,诚信。这些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心存道义,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追求,就抵得住诱惑,经得起磨难,做到“富贵不淫,

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当今社会,就有不少求富心切的人,梦想一日成名,一夜暴富,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欺世盗名,人格可以不要,肉体、情感、灵魂都可以出卖。风气使然,安贫乐道者少了,淡泊宁静者少了,精神家园将荒芜。

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在他之后,出现了大批推崇“安贫乐道”的文人,留下了大量的名言名篇。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后燕·王欢: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唐·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反观当今社会,收受贿赂,以权谋私,钱权交易,官商勾结等等现象不胜枚举。对比两千米钱的古人,我们是否该感到汗颜呢?

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愿在座每一位都能坚持自己内心的信仰,把握住自己内心的操守,明白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真真正正做一个“安贫乐道”的谦谦君子!

儒家经典解读

一、《大学》概述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宋朝程颢(haò)、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补充知识:《礼记》简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足弟子及其学 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礼记》由多人撰写,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 ?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 ?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 ?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 ?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题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题 一、课程属性及期末考试有关问题 1.本课程为省开课。 2. 期末考试题型四种:填空、名词简释、简答题、问答题 3. 填空题主要在常识中产生,个别在名词中产生。 二、期末复习题、 (一)常识 1. 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P4 2. 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P30 3 . 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P41 4. 在五经之中,《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P41 5.《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P52 6.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P47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P60 8.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P60 9.《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P58 10.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P70 11. 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P87 12. 司马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P92 13. 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P95 14. 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P118 15. 先秦名家“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P128 16. 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P131 17. 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P135 18.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之际清议之风所带来的名实之辩。P142 19. 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P160 20. 研究《楚辞》的代表性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目。P165 21.西方发达的史诗系统在中国古代没有,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诗也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P173 22. 四言诗的出现,使中国诗歌形式得到了文学意义上的确认。P178 23. 曹丕所作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P181

儒家经典语录有感

读儒家经典语录有感 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正统的,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代的读书人,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而正因为其在中国人心中无法取代的地位,使得其很多经典的著作能历经岁月的磨难却仍然散发出耀眼的光辉,照耀世人! ------------题记 今天我就把自己读过并深有感触的相关儒家经典语录罗列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语出《周易坤》,此语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古代贤者对于善恶因果的理解,《周易》提出这一个观念不仅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一些观点,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醒世人要注意积善行德,正如佛家所宣讲的那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联想到《周易》的时代背景,可以很好的发现这一点。虽然史学家对于《周易》的具体写作时间不清楚,但是大部分人认为是在战国晚期,联想到那个战火纷飞,万物萧条的时代,不难发现作者是如此的希望人们可以积极行善,哪怕只为“积德”,但只要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又有何不可呢!?由此可以发现,经典能流传这么久,并不是因为人为的推动,而是因为其本身就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引人向善,引人向前,此语被我放在第一位无它,只是我感觉它很好地契合了儒家的思想精髓---仁! “德不孤,必有邻”,语出《论语.里仁》。词语的大致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伴。这句话可以说是对于君子等有良好品德的人的鼓励了吧!儒家经典中有很多鼓励君子奋勇向前的语录,孔夫子曾经说过“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孔子对于君子理想人格的一种解读,也是期望。有人说过《论语》一问,纵观全篇,就是为了教人学为君子。虽有偏颇之处,但却也可看出孔子对于君子之道的重视。“德不孤,必有邻”一语更是说出了孔子对于“世人皆为君子”的一种向往吧!生处在最为动乱的时代,无力更改当权上位者的施政纲领和政治主张以及他们对于民众的欺压,渴望君子之道也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了,可是这种悲哀却使得中国在历朝历代都出现过那种为了民族大义而英勇献身的儒家代表。至今还记得苏武北海持节牧羊十八载,宁死不屈,无怨无悔;至今还想起文天祥宁死不降金的英雄气节;还有戊戌变法中“甘愿做为变法流血第一人”的谭嗣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孟子?梁惠王上》。这句话是孟子在见到齐宣王时对他宣讲自己的施政纲领和自己的政治主张时提出的一个关于仁政的观点或者是表现。这句话也代表着儒家对于“仁”的不懈追求。“仁”一直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所有人的孩子”,这确实是一个美好的情形,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真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这个世界该有多么美丽啊!?可是以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有点困难,世人实在难以做到孟子提倡的那样。但是我们却不可以因此就否定孟子关于这一点的论述。不论其他,仅仅因为其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就该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理想或许永远没法实现,但是我们却不可失去梦想!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语出《礼记?曲礼上》。大致意思就是“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毫无疑问,这句话也是孔子对于看待他人,约束自身,如何更好的是自己成为君子而提出的观点。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有着引人向善,友好相处的意味儿。在孔子的观念里,是否永远都不该去轻易的看轻一个人,去看第低一个人。孔子确实不愧为儒家之圣,即便是一句简单的话也拥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不谈其他,这句话本身就暗含着处世之道,如何与他人更好的相处,从此间我们便可得出一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六)经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原来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由《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合辑在一起的统称,由南宋大儒朱熹汇辑刊刻,从此广为流传,名声鹊起。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毋庸讳言,《四书》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这些局限已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包袱,这无疑是需要加以扬弃的。因此,我们应当抱着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加以适当的理解,将前人的智慧在现在的社会闪光。 《四书》之《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四书》之《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儒家经典中的读书名言佳句

儒家经典中的读书名言佳句 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流下幸福,专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2、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伴。 3、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6、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7、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四》 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

该不忘怀。 8、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9、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0、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1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12、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13、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14、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宋轼《晁错论》 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15、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

初一语文教案【国学经典】《古文观止》选读

【国学经典】《古文观止》选读 一、文学常识 《古文观止》是历代汉民族散文总集。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吴兴祚审定。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汉民族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二、原文 进学解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文化链接 自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八代以来,骈体文文体鼎盛,乃至于不分场合,无文不骈,走向形式主义。宋唐以后,古文家开始对骈体文表达不满。唐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浩大的古文运动,用散体文来替代骈文。这场运动中,韩愈最为具有代表性,从理论到实践,给古散文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是故古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创作背景 文章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 2、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2)。拔去凶邪,登崇畯(jùn)良(3)。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4)。爬罗剔抉,刮垢磨光(5)。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6) 。”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7)。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8)。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guǐ),恒兀(wù)兀以穷年(9)。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rǎng)斥佛老(10)。补苴(jū)罅(xià)漏,张皇幽眇(11)。寻坠绪之茫茫(12),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13)。上规姚姒(yáo sì),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14)。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15)。跋(bá)(16)前踬(zh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17) 。三年博士,冗(rǒng)不见治(18)。命与仇谋,取败几时(19)。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20)?”

《论语》导读 教案

《论语》导读 【教学目标】 1. 了解孔子生平及《论语》相关常识;识记《论语》中经典篇章。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解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4.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论语》中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经典篇章,并能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取其精华,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提升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授课时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进行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教学准备】 《论语》、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 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蔡伯潜《诸子通考·绪论》 2、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 3、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 夫子,历代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 最为人们所熟悉。 4、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儒家的重要经典 著作。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一所所孔子学院也相继成立,孔子的思想已影响到全世界的人。 (多媒体展示):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罗大经《鹤林玉露》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五部儒家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15国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桧风》《曹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豳风》,共160篇;《雅》有《大雅》《小雅》,共105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诗经》共收诗305首。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以诗歌的形式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习俗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主要言论)的著作,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孟子》记载孟子的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主张以及他的政事活动、个人修养,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孟子》中的文章富于论辩性。 《庄子》道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优秀的先秦散文集。内篇为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其文往往用寓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著作,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汉刘向编定。书中贯穿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表述了荀子在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文艺等方面的主张。 《韩非子》又称《韩子》,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的著作。书中阐述了韩非以法治国的政治理想。文章阐明观点时尖锐深刻,语言犀利,风格严峻,具有法家文章的特点。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作。原书失传,今存《列子》大约为魏晋人杂采先秦两汉有关典籍附会拼凑而成,大多反映了魏晋时的思想。寓言和神话传说很有文学价值。如“杞

在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的“礼运”篇中...阅读附答案

在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的“礼运”篇中...阅读附答案在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的“礼运”篇中,作者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一 个理想社会,就是没有私心和阴谋诡计,抢劫偷盗与乱贼暴徒亦已灭绝,即使夜不闭户也安然无事的“大同之世”。大同之世的基本特点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天下乃天下人共同的天下,从而区别于以世袭制度、“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等为特色的“天下为家”,即某个人及其家族将天下据为已有的时代。公天下代表了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儒家力图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其根本目标就是希望成就一个道德理想国——大同之世。 儒士集团天下为公的取向不仅是早期儒家就已揭明的理想,而且是后世儒者进行社会批判不得不遵循的基本点。黄宗羲正是在与天下为公的理想之世的比较中,对世袭社会中仅仅立足于自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予以了无情的鞭笞。朱熹也据此对家天下时代做出了批评性反省,他批评唐太宗“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而且认为相比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代,世袭社会“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尽管其言论并未直接包含社会批判的内容,但是我们从张载著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中,依然不难看出一个真正的儒者超越一家一姓的家天下,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 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则是“天下为家”,即以维护一家一姓对天下权力、财富乃至民众的独占和维护一家一姓“永久”的世袭为根本目标。这就不能不与儒士集团的理想追求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而由于儒士集团虽以“道”的化身自任,但却无位、无势,在实际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根本不是有位、有势的帝王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权势集团的对手,其“以道抗势”的行为除了在有限的范围内与程度上纾缓家族专制的暴虐之外,根本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儒者所自我期许的影响和作用。这就不仅使得儒家在传统社会中总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存在境遇,而且不能不限制儒家思想作用的发挥。 我们说,儒学不仅不是能够为所谓“封建社会”所完全封限的,而且其终极的价值追求包含了对“家天下”鲜明的批判意识。因而,儒学不仅不应当随着“家天下”的逝去而消失,而且“家天下”的被推翻恰恰是为儒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与中国传统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正是一个以“天下为公”为终极理想的社会。共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同,但归根结底它们在强调人自我做主而不皈依于外在的上帝、主张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而不是把希望寄托于上帝之城、体现天下一家的追求等根本的理论关节点上则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契合性。 (摘编自李翔海《公天下与家天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的作者在“礼运”篇中的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特点的大同之世主张是通过孔子之口描绘出来的。 B.公天下与家天下不同,前者认为天下是天下人共同的天下,后者则主张把天下当作个人或家族的私有财产。

儒家经典选读讲义《论语》选讲一

《儒家经典选读》 《学而篇第一》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马(融)注: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 周代的制度规定,公侯伯子男为五等爵位,其中“子”是五等爵位之一。因此,能称为子,是具有一定身份的表现。顾炎武《日知录》中说“周制,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大夫虽贵,不敢称子。春秋自僖文以后,执政之卿始称子。”如周王辅臣有称刘子、单子者,齐国则有高子、国子者。‘王朝生称子,没配谥称公,列国生称子,没配谥亦称子。此其别也。’(汪中《述学别录》)“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得称子,老子、孔子是也。”(顾炎武语) 其实,在春秋时代的外交场合,往往用“吾子”尊称他国卿大夫,用作第二人称。一些人的“字”中间,也用“子”作为美称。 因此,子虽然是男子的通称,但是,其中包含者对其地位、道德的尊美之意,邢疏云:“子者,男子有德之通称也。”后世同他来称谓学派宗师,也是这个道理。 曰,直译为“说”。皇侃疏引用《说文解字》云“开口吐舌谓之曰”。邢疏也引用《说文解字》云“曰,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所引文字不同。段注校订为:“从口,乙象口气出也。” 学,《说文》云:“学,觉悟也。”《白虎通·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未知也。” 朱熹注云:“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时,以时,按时。作为副词成分。 皇疏云:凡学有三时,一是就人身中为时,二是就年中为时,三是就日中为时。一就身中者,《学记》云:“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是也。既必需时,故《内则》(《礼记·内则))曰:“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八年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学书记,十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年成童舞《象》。”二就年中为时者。《王制》(《礼记·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春秋是阳,三就日中为时,前身中、年中二时,而所学并日日休息,不暂废也。 习,《说文》:“习,鸟数飞也。”引申为重习、学习、练习、演习、实习等意。 之,常解释为这,是。 不亦×乎,大概是一个结构,不亦者,亦也。 说,同悦。 此句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学”,也就是所学何事,学的是什么内容,学的目的是什么。大抵一般人都会认为学的目的是为了成为圣人,这是没有太多分歧的。可是,如何学为圣人,则有不同的理解。一部分人认为,学为圣人,要从学习五经入手,除此别无它途。因此,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研习儒家经典。另一部分人认为,学为圣人,重在修德,如此,不但圣人的教诲论著要学,而且往圣前贤的嘉言懿行,甚至日常所接触的各类人和事,都是学习的对象。此外,学习的目的是要成为圣人,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者,因此,学习重在实践操行,也就是强调日常的道德实践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对“学”的理解不同,对“习”的理解也就产生相应的区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此一句说出了圣人潜心修习的过程中,精神深处所获得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导致一种持久的心性的喜悦。能以所学、所习为乐,在学而时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乐”,这是一种超越了“物质利益”兴趣的快乐感。为了启发人们去体会、理解这种快乐,圣人说“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在日常生活的快乐之外,这种因为学而获得的精神的满足,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这种“曲折”的句法,舒缓的语调,引人深思,具有启发性。 此外,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是学而知之的最高境界。能因为乐之而学之,能在学而习之、学而知之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快乐,体现了所学的内容和学习的心得,与一个人精神本质的符合与共鸣。

道家经典导读

道家经典导读-阅读材料1 ◎“轴心时代”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人的历史》: “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和中国一样,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从怀疑主义、唯物主义到诡辩派、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伊朗的琐罗亚斯德传授一种挑战性的观点,认为人世生活就是一场善与恶的斗争。在巴勒斯坦,从以利亚经由以赛亚和耶利米到以赛亚第二,先知们纷纷涌现。希腊先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在这数个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括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点燃。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道家” 1、《论六家要指》(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 …………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

大学——儒家经典

曾子.大学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shi}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第三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

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 《诗》云:“邦畿{ji}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min}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lu}竹猗猗。有斐{fe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an}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an}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xun}慄{li}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第六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

儒家经典中的文体与文体观念_1000003863504911

,Array光来探讨儒家经典与中国古代文体及文体学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一、五经为“文章之渊府” “文本于经”、“文体原于五经”等观念是在儒家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五经”之说,始于汉武帝建元五年。“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五部儒家典籍,其中《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后世并《左传》而言。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文学批评中便出现了依经立论的风气,如王逸认为“《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明确提出《离骚》与五经的关系。魏晋之后,人们往往以文论经,从经书中发现文章之美,遂使五经成为文章写作之渊薮。如晋傅玄称“《诗》之《雅》、《颂》,《书》之《典》、《谟》,文质足以相符”,“浩浩乎其文章之渊府也”,陆机“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等,都是主张从儒家经典中汲取写作养料。至刘勰作《原道》、《征圣》、《宗经》篇,将天道、圣人、儒家经典三者明确联系起来,高倡五经为“文章奥府”、“群言之祖”,构筑了文学批评史上系 统的宗经说。文本于经,五经为群言之祖等,遂成为文学批评史和文

体学史上的基本观念。刘勰、颜之推等,于五经,如《文心雕龙·宗经》说:“论、说、辞、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则《礼》统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启疆,所以百家腾越,终入环内者也。”此即“不断补充、发挥刘勰的观点,如元郝经《来58种文体,分别系于《易》、《书》、《诗》、《春秋》艺流别》则将古今150余种文体归入《诗》、《书》、《秋》六艺之下,构建了以“文本于经”实事求是地说,五经作为中国早期文明的记载的思想观念与文章形的影响。五经本身具有文章的特质,且为早期文章的典范,也必然在后世文章写作中打上不可磨灭的烙印。就文体言,诗、歌、盟、铭、诔等文体成熟极早,大量载入儒家典籍中,已成其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至于后世各种文体因素的萌芽,在儒家经典中更是不胜枚举。传统诗文文体,很少有不受儒家典籍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文本于经”、“文体原于五经”等说法,都有一定合理性。当然,文体之发生渊源复杂,不能绝对化与简单化。如果把历代所有文体的渊源一一归于五经,则不免失之牵强。 二、儒家经典中的文章文体 先秦儒家经典是中国早期文明的记载,包含着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内容的文字制作和作为其载体的相关文体。以诗歌文体为例,《周易》保存了不少远古歌谣。如《周易·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周易·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这种简短的二言诗体是与当时简单劳动和思维相对应的原始诗歌形式。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和人类思维、语言的发展变化,诗歌的句式逐渐发展,如《尚书·皋陶谟》载帝舜君臣倡和之歌曰:“元首明

国学经典选读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 参考答案(部分) 一、常识问答 1、诸子百家有哪些主要学派? 答: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2、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 答: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左传》。(加《乐经》为六经)3、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答:老子、庄子(老聃、庄周)。 4、儒家集大成者是谁? 答:荀子(荀况)。 5、“三教合一”是指哪三教? 答:儒教、佛教、道教。 6、什么叫谥号? 答: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前品德事迹,赐予表示褒贬的称号叫谥号。 7、孔子、孟子、荀子在主张上各自侧重什么? 答: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法。 &道家的核心观念是什么? 答:天道。 9、“总揽其全”的先秦学术是哪一家?答:道家。

10、写出道家与法家的价值序列。 答: 道家:道德仁义礼乐名法;法家:道法术势。 11、道家、儒家对待“天”、“人”关系分别有何主张? 答: 道家主张以人合天;儒家主张人天合人。 12、《道德经》又称什么?作者是谁? 答: 《老子》(“五千文”),老子(老聃)。 13、老子如何论天道与人道之不冋? 答: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4、最著名的《庄子》注本是哪一本? 答: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庄子疏》、陆德明的《庄子音义》。 15、《庄子?齐物论》有“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这是哪个成语的出处? 答: 沉鱼落雁。 16、请写出三位庄子虚构的“至人”形象。 答: 王倪、南伯子綦、伯昏无人。 17、现今流传的33篇版《庄子》是谁编定的? 答: 郭象。 18、“间世”是谁的主张? 答: 庄子(庄周)。 19、“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的诸子是哪位? 答: 庄子(庄周)。 20 、请写出4个以上出自《庄子》中的成语。 答:沉鱼落雁、朝三暮四、游刃有余、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绰约多姿、越俎代庖、庄周梦蝶、跳梁小丑、踌躇满志、薪尽火传等。

儒学经典-教学大纲

《儒学经典》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186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 一、教学目标 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论语》、《孟子》等经典文献既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人文教育的经典,同时也是文学名著。作为中国的大学生,比较深入地研读一些儒学经典非常必要。通过本科程的学习,学生可望达到以下目标:提高解读古典文献的能力;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升思想素质和综合文化素养,最终为造就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拟对儒学经典中最关键的选文进行精讲,如《论语》中有关论学、论仁、论礼、论君子、论境界等方面的选文,《孟子》中关于性善、义利、王霸、养气等方面的选文,是儒学的关键内容,需要精讲。文字比较易懂的选文,主要让学生自己解读,如《大学》中关于治国、平天下的有关章节。为了突破难点,讲授过程中将结合现代社会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来加以说明。必要时还需借助西方的一些理论,通过对比,来加深理解。 教学环节主要有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老师讲授难点、讨论、背诵、写读书笔

记等。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以作业情况、课堂讨论情况等表现来评定,占总分的百分的40%;期末采用传统闭卷考试形式,占总分的6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论语》选读 第一节《论语》简介 第二节《论语》论“仁” 第三节《论语》论“礼” 第四节《论语》论“君子” 教学重点、难点:“仁”、“礼”的含义,两者之间的关系;“仁”与其他德目的关系;《论语》中的“君子”与此前“君子”概念之间的异同课程的考核要求:熟读全部选文;背诵关键选文;理解文本的确切含义。 了解:孔子的生平,《论语》的成书和体例,记住《论语》中的核心概念。 理解:“仁”和“礼”的概念,“仁”和“礼”的相互关系 掌握:孔子对“君子”概念的深化,其“仁”学的突破性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应用:通过所学,分析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优秀成分所在,辨别后人对孔子思想的某些误会。 复习思考题: 1.孔子的“君子”在现代社会是否还有意义?为什么? 2.孔子的“仁”、“君子”概念,比此前的“仁”、“君子”概念,含义上 有何发展和突破? 第二章《孟子》选读

中国古代近代经典文学著作与作者-简介备课讲稿

吴承恩明代字汝忠,号射阳山人《西游记》 罗贯中元末明初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三国演义》 施耐庵元末民初本名彦端,祖籍:江苏兴化《水浒传》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著名文学家。名沾(音zhān),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红楼梦》 元代关汉卿的《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按:也有人认为最后一回非吴敬梓所作),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小说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作者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王实甫的《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

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近代戏剧家欧阳予倩对《桃花扇》情有独钟,曾分别在话剧、京剧、电影等领域涉猎过这一题材。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揭露了魏忠贤的亲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不从而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晚清作家李伯元著,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社会现实的风气。共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儒家经典句子

儒家经典句子 1、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2、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4、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5、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8、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0、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11、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12、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1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

而言,谓之瞽。 1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6、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1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2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