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20版历史岳麓版必修三作业: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2020版历史岳麓版必修三作业: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2020版历史岳麓版必修三作业: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2020版历史岳麓版必修三作业: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基础夯实

1.“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传统均不再神圣”意味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被打破,“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隐含时间限制,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侧重于政治变革,且这些时期传统思想仍然居于统治地位,从时间上看,这三个时期内布尔什维克主义还未传入。

2.陈独秀指出:“若一方面承认共和政体,一方面又要保存孔教,理论上实在是不通,事实上实在是做不到。”为此,他当时致力于( )

A.反对袁世凯复辟的军事斗争

B.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思想

C.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

3.郭沫若的《天狗》是最典型、最充分地反映新文化运动时代精神的独具特色的典范作品之一。“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作者在这里强调( )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学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

C.主张抛弃传统意识形态

,郭沫若塑造了“天狗”的形象,“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把全宇宙来吞了”,既显示了“天狗”磅礴的气势,又透射出其万钧之力,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天狗”横扫旧宇宙,把一切传统秩序都当作日月星辰吃掉的精神。结合相关史实可判断,作者否定作为封建专制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主张抛弃中国正统思想。故选C项。

4.梁漱溟在1921年发表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中指出,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这说明( )

A.传统文化遭到猛烈冲击

B.北洋政府实行文化专制

C.儒家学说丧失社会价值

D.北洋政府提倡尊孔复古

孔子及其思想,故A项正确;人们能够批判儒家思想,体现出北洋政府文化政策相对宽松,故B项错误;儒家学说仍然有其精髓,没有完全丧失社会价值,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反映D项,故

5.“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与这首名为《蝴蝶》的诗相类似的文学创作形式最早流行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而提倡使用白话文,最早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故正确答案为D项。

6.“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能力提升

7.1919年,关于中西文化新旧问题,有学者说:“物质上开新之局,或急于复旧,而道德上复旧之必要,必甚于开新。”;同时有学者则指出:“物质若是开新,道德亦必跟着开新。”“物质上、道德上,均没有复旧的道理!”这两位学者的主张( )

A.各有合理之处但对西方认识截然相反

B.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开始改变

C.实质上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取舍之争

,都有开新即学习西方的主张,所不同的是在文化上一个主张复旧,一个主张开新,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开始转变是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主张相符,故C项正确;题干有学习西方的主张,故D项错误。

8.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

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

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

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

D.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是进行思想启蒙,以挽救民族危亡,故A项错误,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把斗争矛头直指中国传统的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故C、D两项错误。

9.民国初年,中国上演了一幕由共和发展为专制甚至沦为帝制的怪剧,有鉴于此,目光敏锐、思

想激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新的文化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诗人徐志摩(1897—1931)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我查过了我的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写过一行可供传诵的诗句。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材料二 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而且道德

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材料三 20世纪初,在中国文化思想界出现了这样的一种思潮: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其步步皆踏实地,不若幻想突飞者之终无寸进也。宇宙间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膏

腴待辟者,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1)结合时代背景,探究徐志摩24岁之前对“相对论或民约论”感兴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胡适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为此,胡适等人提出了什么主张?

(3)结合材料三,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

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徐志摩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追求民主与科学。

(2)态度: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全盘否定中国文化。主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封建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提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知识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动摇了封建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民族的觉醒,推动社会的进步。

高二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的学习也是需要积累以及背诵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高二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 B. “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

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题(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高考海南单科)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 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 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 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 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 思想 2.(2009高考海南单科)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 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 的“最大胆学说”的提出者是 A.孟德斯鸠B.狄德罗C.洛克 D.伏尔泰 3.(2009高考四川文综)哥白尼日心说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扬弃,但人们仍然视其为一 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A.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概括了宇宙运动规律,指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4.(2009高考广东单科)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古希腊的 A.民主思想B.无神论思想 C.科学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5. (2009高考广东单科)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 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运用这一理性。这种思想 A.促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B.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 C.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D.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6.(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对美国人设计政府结构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 A.康德B.伏尔泰C.卢梭D.孟德斯鸠 7.(2009高考江苏单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8.(2009福建文综高考)“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 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提纲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提纲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经典力学的奠基者,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2.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⑴内容:牛顿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⑵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⑶历史地位: ①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②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 ③具有惊人的预见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如海王星的发现)。 二、量子论、相对论 1.普朗克与量子论 3.意义:相对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三、进化论 1.达尔文与进化论 ⑴形成标志: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 ⑵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②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③达尔文还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观点。 ⑶历史意义: ①思想上:挑战封建神学,否定神创论,促进思想解放。 ②科学上: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③政治上:进化论传入中国,对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2.赫胥黎 论证了人猿同祖论,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 3.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生命是自然界进化 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 根源: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古代生产力落后,人们对自然认识有限。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内容: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内容: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 君为客”的民主思想。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文学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 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 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 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 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 “至圣”。 2、早期儒学: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 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1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 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 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 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 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 顶峰。 2文艺复兴 【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 1、背景: (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

(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 (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 (社会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 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6、影响: 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 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 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 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3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

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 一、选择题 1.“它在很多方面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动。作家把想象以及作为理性补充的直觉作为观察理解世界的工具, 对感觉和非理性都极为着迷”。材料中“它”是指哪种文学流派(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批判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B 2.“我们在华兹华斯的诗中,听到了无处不在而又隐匿不见的布谷鸟的叫声;在雪莱、拜伦和济慈的诗中, 听到了大海的怒涛,西风的呼啸,云雀欢乐的鸣叫,夜莺幽怨的啼鸣,大地上永远不死的蛐蛐和蝈蝈的啾啾声。”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诗人”() A.对自然的热爱 B.对自由的追求 C.对未来的幻想 D.对现实的批判 答案 B 3.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 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风格应属于(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B 4.某文学派别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 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这种创作风格的盛行,实际上反映了人们( ) A.对理性王国的一种大胆追求 B.对启蒙时代和工业文明的反思 C.在现代文明中的困惑和迷失 D.对批判现实主义文风的厌弃 答案 B 5.“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特征,在其基本的共性基础上,由于各个国家民族的差异和文学家的自身个性特色、 创作手法和艺术视角不同,又呈现出多样化的个性特征。”材料中的“共性”是( ) A.采用瑰丽的想象 B.具有深刻的批判性 C.刻意突出人的理性 D.创作手法比较怪诞 答案 B 6.《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曾被比作“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在这个宣言书里,主人翁娜拉终于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笔记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 1、思想内容: (1)政治: A、(核心)仁(仁者爱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核心)礼(克己复礼)→“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C、为政以德 (2)哲学(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体现出孔子着重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2、评价: (1)在当时,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对后世,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二、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 1、思想内容: (1)哲学: A、“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B、“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出老子着重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的精华) (2)政治:无为而治 (老子消极思想还包括小国寡民和愚民政策) 2、评价: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2)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1)、铁器、牛耕的应用,生产力提高 (2)、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 (1)、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开始瓦解到崩溃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中出现统一趋势 (3)、封建地主阶级兴起,要求政治经济权力; (4)、各国争相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3、思想:礼崩乐坏,私学兴起、重视人才、士阶层兴起。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pdf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篇一】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 (1)内容:

南宋,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进行内心反省) 明中期,王阳明: ①“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 同: 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②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 积极影响。 异: ①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 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 自省达到良知。 【篇二】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吸取秦亡的教训。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推荐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说课稿 辽宁省大连二十三中学 霍玉侠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连二十三中学的霍玉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我说课的思路如大屏幕所示。 ●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课程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即: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说课标: 对于本课,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该能讲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掌握导致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并形成一定的认识。 ●说学情 经过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本单元的前5课是以经济近代化为主线,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如大屏幕所示):(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六单元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和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这些知识,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属于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既属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绝好素材,又属于近几年高考历史及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2、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含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 2、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对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3、熟悉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新发展的表现;探讨台湾顺利统一的方法及重大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联系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与香港问题的解决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 2、通过对海峡两岸交流情况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两岸隔离对我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概括、认识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3、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并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2、通过对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和海峡两岸交流的教学,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含义;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难点】海峡两岸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较扎实;本节知识在初中的历史、政治甚至语文学科中都曾接触过;而且平时的生活中也时有所闻。可以说,这块知识是学生自认为比较熟悉的内容。但可能会受已有知识体系的影响,不愿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更不愿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现实进行联系,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法分析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笔记说课材料

(岳麓版-必修3)《文化成长历程》 一、中国古代思想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产生发展 (1)背景 政治:周王室衰微,士阶层崛起,分封制崩溃大变革 经济:铁器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百家争鸣 思想:私学兴起,文人群体壮大,百家争鸣 (2)内容 A、道家:老子——哲学思想:道;辩证法;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齐物逍遥无所恃 天与人不相胜 B、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尚贤”、“尚同“;“节用”、“节葬” C、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主张变法革新 D、儒家(先秦儒学):孔子——核心:仁和礼;政治思想:德治;天道观: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3)影响 A、诸子百家在众多领域的思想成果,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儒家、道家、法家) 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构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对当时与日后社会的发展作用巨大。 2、西汉时期:新儒学——确立正统思想 (1)背景 A、政治上:政治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发展大一统事业 B、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 C、思想上:先秦儒学经过改造发展成新儒学; 黄老之学不适应现实需要_先秦儒学经过改造发展成新儒学; 黄老之学不适应现实需要-------内容;无为而治;地位:汉初的指导思想 (2)内容 新-------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多种学派思想 内容:天人感应——基础 君权神授——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君主权力的有限性——仁政 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标准 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措施 A、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 B、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C、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课后答案全集.

第1课 自我测评: 1.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仁者爱人”,“礼”就是“克己复礼”。 2.老子的“道”是指什么? 老子的“道”是具有很高的抽象性,是指世界本原,它高于万事万物并凌驾于天之上。 阅读与思考:儒家学派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儒家学派,以“仁”“礼”为核心学说,以中庸辨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实事功,实践理性、道德修养。在天道观、历史观、社会伦理和修身治国等方面都提出了适合社会发展的思想主张。因而成为“显学”。 儒学仁爱德治礼教的精神,能够有效的促进人格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封建统治得以巩固后,儒生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学被捧上独尊的地位,并长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 儒学在中国文化长期稳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解析与探究:1、分析“畏天命”的真实内涵。 不能违背上天的意志但要优先重视人事,人主观上要积极主动去探寻“天命”。 2、对比三种天命观的差异,并分别作出评价。 材料一体现了商周延续下来的天命观。神的世界即“上届”有一位统治者,他仁慈聪明,常常降临下届,考察民情,并相应的对人世事务作出安排。 材料二体现了老子的天命观。他认为“天”是一种以‘道’为本原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材料三体现了孔子的天命观。他怀疑鬼神、重视人事,但又承认天命等不可抗拒力量的存在。 第2课 自我测评:1.列举(战国)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主要观点。 ①儒家。孟子主张:“仁政”、“重民”、“性善论”。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主张“性恶论”和“礼教”、“礼法并施”以治国。 ②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节用”“节葬” ③道家。庄子提出:“齐物”观点,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与顺从自然的观点。 ④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是古非今”,提倡变法革新。 ⑤兵家。孙膑受《孙子兵法》和其他各家的思想影响,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2.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诸子百家的理论思想,极大的促进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阅读与思考:文化觉醒与社会大变革的关系.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文化觉醒根源于社会大变革: ①礼乐崩坏的社会大裂变,促使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②激烈的兼并战争,促进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传播交流、交织重组。 ③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为各种学派提供了宽松活泼的学术环境。 ④宫廷文化官员下移,推动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解析与探究:儒家学派为什么会成为显学? (解析:一种历史现象的地位,取决于它是否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①晚周时期社会大动乱的形势,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稳定社会、安抚人心成为历史发展的迫切需要。 ②儒家学派的“仁”“礼”等思想,有利于创造、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受到人民的欢迎,也能够得到统治者的青睐。 ③儒家学派顺应历史大发展,不断创新改造,使之能够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第3课 自我测评:1.简析儒学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汉代统治思想的原因?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一、课标概说和整合 (一)课标概说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提纲 必修三复习提纲(1)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春秋(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

观念,德治) 春秋(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斗争。 3、(政治)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 战国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义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战国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战国(三)墨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侨光中学林小静 本专题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其中,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和价值;通过对崔英杰案的思考和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营养;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价值。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体验式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用谈话法了解老子思想,体会其智慧。 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通过一组图片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孔庙、杏坛、牌坊、孔子塑像、周游列国图、讲学图等)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 (二)孔子的思想 教材对孔子的思想学说介绍了几个方面? 情境体验:孔子问答(学生模拟孔子及其学生、国君对话) 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模拟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做到“仁”?孔子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 “礼”的学说 模拟对话: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一单元第1课适合高二年级1课时 一、课标内容分析 1、新课标对本课的具体要求: (1)、了解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重要意义 (2)、知道老子,认识道家思想的重要意义 2、分析新课标: 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标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而学生可以把教材看成是可以自己学习的学材,即学习材料。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理念的转变问题,而且是一个教学实践的操作问题。新课标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重视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重视回归生活,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人性养育。新课标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主动性,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这些变化与要求。 二、教材内容分析 (一)地位分析 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点。这一课具有引领本单元,乃至本册书的作用。而本课内容相对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在刚学文科时就能接受文化史的部分内容,显得至关重要。 (二)结构分析:仁者的叮咛(孔子的思想)、智者的低语(老子的思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学会) 识记: ①孔子的主要思想、一些名言及历史地位; ②老子的主要思想、一些名言及历史地位。 理解: ①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和保守部分;孔子思想由当时不被重视到成为正统思想的转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笔记

韶关一中2012届高三历史笔记 必修三 一、中国古代思想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产生发展 (1)背景 政治:周王室衰微,士阶层崛起,分封制崩溃大变革 经济:铁器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百家争鸣 思想:私学兴起,文人群体壮大,百家争鸣 (2)内容 A、道家:老子——哲学思想:道;辩证法;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齐物逍遥无所恃 天与人不相胜 B、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尚贤”、“尚同“;“节用”、“节葬” C、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主张变法革新 D、儒家(先秦儒学):孔子——核心:仁和礼;政治思想:德治;天道观: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3)影响 A、诸子百家在众多领域的思想成果,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儒家、道家、法家) 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构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对当时与日后社会的发展作用巨大。 2、西汉时期:新儒学——确立正统思想 (1)背景 A、政治上:政治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发展大一统事业 B、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 C、思想上:先秦儒学经过改造发展成新儒学; 黄老之学不适应现实需要_先秦儒学经过改造发展成新儒学; 黄老之学不适应现实需要-------内容;无为而治;地位:汉初的指导思想 (2)内容 新-------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多种学派思想 内容:天人感应——基础 君权神授——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君主权力的有限性——仁政 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标准 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措施 A、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 B、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C、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第Ⅰ卷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2.下列对老子哲学中“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万物的本原 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无为的自然本体 3百家争鸣的意义是 ①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②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③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④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关于董仲舒的新儒学,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于先秦儒学,融合了阴阳、黄老及法家思想 B.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主张“绝圣弃智”、“积极无为”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过度膨胀 5. 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佛教思想融入理学 B. 道教思想融入理学A. C.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6.对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不正确的评价是 A.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B.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C.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D.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7.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的到来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中国科技成就是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罗盘针 8.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B.实用技术发达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9. 下面叙述的是我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一版印刷,一版已布字。”这一技术是 A.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术 C.火药技术 D.指南针 10. 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书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3课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 图文素材

第23课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正是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推动中国迈上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举行 30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神州风物沧海桑田,国人风貌焕然一新。3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

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们就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中来发现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吧。 衣 服装历来是潮流的眼珠,是时尚的风向标。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着装风格,反映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俗话说“盛世有华服”。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成就,在老百姓的着装习惯和潮流更替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曾几何时,在几亿中国人的衣柜里,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当时,有西方人甚至用带有嘲讽的口气将穿着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国人形容为“蚂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门打开、观念变更,中国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穿着,在自我怀疑的目光中,逐渐认同穿着打扮是没有阶级性的。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 70年代:不爱红妆爱武装 从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是中国现代文化历史上一个近乎疯狂的年代。这一时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