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精心整理)

第一章导论 一、判断 1. 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二、选择题 1. 21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经历的第二次修改和补充 A 出现于1936年 B 涉及垄断问题 C 代表人物是凯恩斯 D 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2. 试述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及两重属性。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解释概念 均衡价格需求需求价格弹性比较静态分析 需求收入弹性供给 二、判断 1. 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 2.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在内的个体经济单位。 3 若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Ed =0.6,卖者提高价格肯定增加销售收入。 4. 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5.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6. 当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7. Ed>1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 8. 若某商品的Ed<1,表明当该商品价格下降20%时,该商品需求量减少小于20%。 9. 卖者提高价格肯定会增加销售收入。 10. 在几何图形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运动。 11. 在几何图形上,需求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运动。 12. 当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这两种商品的需求量都同时增加或减少,则这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 13. 某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则该商品需求弹性越大。 14. 商品用途越广,需求价格弹性越大。 15. 任何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都是反方向变化的。 16. 当对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时,粮食丰收,粮价下跌,农民收入反而会减少。 17. 如果两种商品具有替代关系,则相应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 18. 正常物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同方向变动。 三选择题

宏观经济学参考教材

宏观经济学参考书目 (一)参考教材 1.徐为列主编:《宏观经济学》,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 2.高志文,方琳主编,《宏观经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10。 3.[美]保罗?克鲁格曼、罗宾?韦尔斯:《宏观经济学》第二版,赵英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4.[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9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5.[美]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王根蓓译,上海财经大学额出版社,2009年版。6.[美]戴维?柯兰德:《宏观经济学》(第6版),胡修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7.[美]杰弗里?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费方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8.[美]罗伯特?J?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沈志彦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9.[美]罗伯特?霍尔、约翰?泰勒:《宏观经济学》(第5版),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11.(美)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中文版。12.高鸿业主编:《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黎诣远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宏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4.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5.魏埙、蔡继明等者《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二)参考文献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年。2.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3.道格拉斯?诺思和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5.李京文:《中国经济前景》(2001),团结出版社,2001年。 16.刘小怡、夏丹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6.孙国茂著:《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各章复习大纲: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GDP概念、核算方法、其他国民经济各相关概念及计算、名义GDP和实际GDP、投资—储蓄恒等;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两(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各部门的乘数计算;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推导、斜率、移动、计算等)、投资函数、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失业的相关概念、奥肯定律、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与存款创造乘数;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及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第八章开放经济:汇率、对外贸易 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周期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理论演变: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假设、主要观点(其中第八-十章内容约占3-4%,以选择和判断为主)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 的计算遵循国土原则。 3、名义GDP 与实际GDP (1)名义GDP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3)GDP 折算指数=————,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 4、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三、国民收入其他衡量指标及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NDP ):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折旧(当期资本耗费)之后的产值。 NDP=GDP-折旧 2、国民收入(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工资+利润+利息+租金 名义GDP 实际GDP 区分 最终产品和劳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不投入生产。 中间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其他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存在的产品和劳务。 【注:判断一件产品或劳务究竟是最终的还是中间的,取决于谁购买了它以及用于什么目的】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十八章--习题答案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1.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哪一种失业问题更严重些? 解答:一般来说,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问题更严重。因为摩擦性失业源于信息成本。所以加快劳动市场信息的流动可以减少摩擦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造成的失业,一些部门需要劳动力,存在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训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更严重一些。 2. 能否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 解答:不能。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自然失业。 3. 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哪些因素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 解答:自然失业率就是指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影响自然失业率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1)劳动者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青年与妇女的自然失业率高,这些人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2)政府政策的影响。如失业救济制度使一些人宁可失业也不从事工资低、条件差的职业,这就增加了自然失业中的“寻业的失业”;最低工资法使企业尽量少雇用人,尤其是技术水平差的工人,同时也加强了用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3)技术进步因素。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技术进步使一些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而被淘汰。(4)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如劳动力供求信息的完整与迅速性,职业介绍与指导的完善与否。(5)劳动市场或行业差别性的增大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厂商、行业和地区兴起和衰落,而劳动者和厂商需要时间来与之适应与配合。这些无疑会引起劳动者的大量流动,增大结构性失业。 4. 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 解答:货币主义者认为,在工资谈判中,工人们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当通货膨胀率不太高、工人还没有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时候,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就被称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们发觉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物价的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雇主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以补偿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由于工人不断地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使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最终演变成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不断运动形成的。 5.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解答: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表现为:其一,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例如,那些从利润中得到收入的企业主能从通货膨胀中获利,如果其产品价格比资源价格上升得快,则企业的收益将比它的产品的成本增加得快。其二,通货膨胀牺牲债权人的利益使债务人获利。 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可以通过各种情况来说明,这里只说明两种主要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刺激产出水平提高。温和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扩大的效应。假设总需求增加,经济复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价格的前面,由此扩大了企业的利润。利润的增加就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这种情况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后果会被因更多的就业、产出的增加而获得的收益所抵消。例如,对于一个失业工人来说,他可能在通货膨胀条件之下得到就业机会。 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假定在原总需求水平下,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如果发生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 6. 说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考试题库

宏观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 算指标。 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 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 价值。 5.国民收入NI: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给企业的补助 6.边际消费倾向: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用公式可表示为: MPC=△c/△y=β,它只能大于零且小于1 7.边际进口倾向:指的是国民收入Y增加一个单位导致进口M增加的数量,以 导数形式表示也就是M=dM/dY. 8.边际储蓄倾向:指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重。 用公式可表示为:MPS=Δs/Δy, 它只能小于1而大于零。 9.自发消费: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10.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 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1.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Δy/Δi=1/(1-β) 12.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t=Δy/Δt= -β/1-β 13.IS曲线:是描述当I=S即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 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4.LM曲线:是描述在L=M即货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达到一致时,国民收入与 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5.菲利普斯曲线:它是一条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互相交替 关系的曲线。它揭示出: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二者不可兼得,如果一个经济愿意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则可以实现较低的失业率。π= 16.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7.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的政策。 1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 总需求的政策。 19.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 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0.“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 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21.摩擦性失业: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经典: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 2.均衡产出 3.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 平” 4.流动性偏好 5.通货膨胀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是( A )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2.下列项目中,( C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企业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3.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时,其消费支出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A )。 A.2/3; B.3/4; C.4/5; D.1; 4.假设消费者在T年(退休前)时预计退休后每年可得额外的退休金10 000元,根据生命周期假说,该消费者与原来相比较,将(D )。 A. 在退休前不改变,退休后每年增加10 000元消费;; B. 在退休前增加10 000元消费,退休后不再增加消费; C. 以T年起至生命结束每年增加消费10 000元;

D. 将退休后可得到的退休金额均匀地用于增加T年以后的消费中。 5.如果灵活偏好曲线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 A.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大变动; C.货币需求丝毫不受利率的影响;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A ). A.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 B.消费需求变化得反复无常以至于影响投资; C.政府开支代替投资,而政府开支波动剧烈; D.利率水平波动相当剧烈。 7.若消费函数为40+0.8,净税收20,投资70-400r,净税收增加10单位使曲线( D ). A.右移10单位; B.左移10单位; C.右移40单位; D.左移40单位. 8.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 D )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 发行货币; D. 为政府赚钱 9.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曲线左下方、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C).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高鸿业第五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期末必看试题及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2)国民生产总值 (3)国民收入 (4)消费倾向 (5) 平均消费倾向 (6) 边际消费倾向 (7)平均储蓄倾向 (8) 边际储蓄倾向 (9)资本边际效率 (10)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11) 投资乘数 (12)加速原理 (13)IS曲线 (14) LM曲线 (15)均衡国民收入 (16)总需求 (17)总需求函数 (18)总供给 (19)总供给函数 (20)失业 (21)摩擦性失业 (22)结构性失业 (23)周期性失业 (24)奥肯定律 (25)充分就业 (26)通货膨胀 (27)菲利普斯曲线 (28)滞胀 (29)经济增长 (30)经济周期 (31)倾销 (32)外汇 (33)汇率 (34)国际收支 (35)经济政策 (36)财政政策 (37)自动稳定器 (38)货币政策 (39)证券 三、单项选择题 C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 A 有形产品 B 无形产品 C 既包括有形产品,又包括无形产品 D 不能确定 D2、国民生产总值是下面那一项的市场价值() A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的所有交易 B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商品和劳务 C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D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B3、国内生产总值等于() A 国民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减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C 国民 生产总值加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D 国民生产总值加净出口 B4、下列情形中,应该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A 去年生产而在今年销售出去的汽车 B 当年生产的汽车 C 某人去年 购买而在今年转售给他人的汽车 D 某汽车生产商当年计划的而明年生产的汽车 C5、“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A 一定是对的 B 一定是不对的 C 可能对,也可能不对 D 以上全对 D6、下列哪一项计入GNP()

经济学入门必读书籍推荐

经济学入门必读书籍推荐 1、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88元。梁小民教授翻译。曼昆为哈佛高才生,天才横溢,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 该书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为初学者解说,极其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 学此书,可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可知经济学之功用及有趣,远超一般想象之外。推荐入门首选阅读。目前国内已经有某些教授依据此书编着《西方经济学》教材,在书中出现“经济学10大原理”一词,一眼便可看出是抄袭而来。 2、萨缪尔森《经济学》(Economics) 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1970年成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对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有独到的见解。目前经济学各种教科书,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采用由他1947年的《微观经济分析》发展糅合凯恩斯主义和传统微观经济学而成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框架。他一直热衷于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目前经济学理论数学化大行其道,此翁实始作俑者。 《经济学》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图公司1948年初版。现已出第16版,通行全世界。国内50年代由高鸿业教授根据英文第10版翻译,商务印书馆于1981年出版。市面之16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问答题和分析题汇总

简答题 1、需求、供给的决定因素。 (1)需求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影响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②消费者的偏好;③相关商品的价格;④消费者的预期、政府政策等。 (2)供给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 影响因素:①生产技术水平;②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价格;③相关商品的价格;④厂商的目标、对未来的预期、政府政策等。 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联系与区别。 (略) 3、分别用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推导需求曲线。 基数效用论者提出商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其推导需求曲线的基础。他们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消费者对每一增加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也是递减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由此而来。在只考虑一种商品的前提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MU/P=λ。又知道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同时λ不变,因此商品需求价格要同比例MU的递减而递减,也可以推导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是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起来。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全部组合。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组合的价格给定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发生在一条给定的预算线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的点上。均衡条件MRS12=P1/P2. 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令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得到价格-消费曲线。再将不同价格水平和相应的最优消费数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描绘在统一坐标平面内,即可得到需求曲线。 4、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略) 5、简述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都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所有这些无差异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 (2)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自行作图,解释之) (3)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此特征表示,无差异曲线不仅向右下方倾斜,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负值,而且,无差异曲线是以凸向原点的形状向右下方倾斜,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6、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略) 7、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与规模报酬不变并不矛盾,为什么? 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不变是两个概念,是不矛盾的,因为:(1)规模报酬不变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例如,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一倍,产量也将增加一倍,这里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是全部生产要素投入等比例变化。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说的是在短期内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当要素组合超过一定比例时,出现的单个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的情况。 (2)在单个生产要素报酬递减的情况下,如果成比例的扩大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也会递增。 所以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与规模报酬不是一回事,也并不矛盾。 8、等产量线的斜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关系。 先说明等产量线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含义。等产量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在说明等产量线的斜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关系。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从技术角度讲,厂商用一种要素投入替换另一种要素投入而使产量不变的必要替代比例,即厂商生产的内部约束。说明厂商可以通过对两种要素之间的相对替代来维持既定的产量水平。 对于固定替代比例生产函数,它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比例都是固定的,也称为线性生产函数,它的等产量线是一条直线。对于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它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也称为里昂希夫生产函数,它的等产量线是L型的。 9、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和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什么?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完整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宏观经济学:社会(一个国家、地区)总体经济运行及其后果核心问题:经济波动与就业、价格与通胀、经济增长与发展

页1页,第10共. 二、各章知识点分析 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了解与识记 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即均衡国民收入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 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目计入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 3、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增殖法需要了解) 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 5、GDP折算数 二、理解与分析 1、国民收入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了解与识记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 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 3、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4、其他消费理论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重点) 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 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 2、IS曲线的含义 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 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 5、LM曲线的含义 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方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 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 页2页,第10共. 一、了解与识记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理解与分析 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自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 2、财政政策、政策工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行事” 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可以略看) 二、理解与分析 1、经济政策的目标及相互关系 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关系:四个目标是矛盾统一的。矛盾:(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不能同时实现;统一: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一个统一体,(根据奥肯定律)降低失业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如何发挥作用? 3、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局限性是什么? 4、利用货币创造乘数的计算。 5、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的区别(了解) 第17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了解与识记 1、总需求的含义及构成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14章【圣才出品

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2.1 复习笔记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最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其他比较重要的指标还有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及贸易赤字的变动、利率等。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现代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于1936年出版后才正式形成的。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而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它们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一个个具体商品的价格和产量,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这里价格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产出水平用货币衡量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表示。

具体而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是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并最终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通过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3.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即从个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的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运用经济加总法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宏观分析中有些总量变化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大部分是加权平均加总)而得到,因为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2)有的时候微观经济学中一些个体变量尽管可以加总,但是这种加总却达不到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可见,尽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

各种经济学教材

一、入门教材: 1、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88元。梁小民教授翻译。曼昆为哈佛高才生,天才横溢,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该书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为初学者解说,极其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学此书,可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可知经济学之功用及有趣,远超一般想象之外。推荐入门首选阅读。目前国内已经有某些教授依据此书编著《西方经济学》教材,在书中出现“经济学10大原理”一词,一眼便可看出是抄袭而来。 2、萨缪尔森《经济学》(Economics) 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1970年成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对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有独到的见解。目前经济学各种教科书,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采用由他1947年的《微观经济分析》发展糅合凯恩斯主义和传统微观经济学而成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框架。他一直热衷于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目前经济学理论数学化大行其道,此翁实始作俑者。《经济学》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图公司1948年初版。现已出第18版,通行全世界。国内50年代由高鸿业教授根据英文第10版翻译,商务印书馆于1981年出版。市面之16版,是和诺德豪斯合写,由萧深教授翻译,并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单行本出版。全书结构宏伟,篇幅巨大。可谓博大精深。渗透老萨数十年经济学见解。字里行间,三言两语,每有深意。其中诸如“热情的心,冷静的头脑”、“相关未必因果”等言语,可谓经济学之《老子》。读完该书,可了解经济学所探讨问题在经济学体系中之位置及分析框架,对经济学有一个完备之认识框架。知识庞杂,有一体系框架,则适宜以后更进一步学习。学之愈深,愈知此框架之重要。尽管该框架在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方面仍有断层,但不失为一个好框架。此书国内有机工版发行之英文版。建议直接阅读英文版。 3、斯蒂格利姿《经济学》及系列辅助教材。斯蒂格利姿在信息经济学成就甚高,此书可作为前二者的补充,前二者所涉及经济学内容主要是以价格理论及边际分析为基础,不包括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不确定性分析部分。斯蒂格利姿之《经济学》可填充前二者之空白。尽管三位作者政策倾向不同,但教材体现凯恩斯主义的特征稍多一点,总体上讲,教材相当客观和公允。很适宜做入门教材。 4、《经济学、原理、问题与政策》及《经济学原理与问题》、〈经济学案例〉、〈经济学小品〉、《经济学悖论》、〈社会问题经济学〉等。此类书之特点是先提问题,再论原理,主要是针对社会习见问题,逐步解释原理,水平、内容大多较好,唯缺乏体系与框架,适宜略懂经济学者补充学习。 5、国内老师自行编写之《西方经济学》教材:目前国内各大学自己编写的直接冠以《西方经济学》或〈经济学原理〉均属入门教材。如高鸿业、历以宁、宋承先、梁小民、朱锡庆、尹伯成、司春林等等。然皆远逊外国教材。 说明: 1、越基础性之教材越需深入浅出,将复杂抽象的道理联系到生活实际上,才讲的透彻,又能调起初学者之兴趣。国外教材,形成一竞争市场,多极高明之著作,教材之撰写也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之便利,如曼昆之教材,以完全不带数学式而著称,又或更新换版本极快,以及时吸收新知识,如斯蒂格利姿《经济学》之增加不对称信息部分。低手所写教材自然被市场淘汰。故市面之基础教材,多为大高手所写就。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docx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的缺陷: 1)G DP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 2)G DP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 3)G DP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网上另一种:1)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GDP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3)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4)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GDP的计算: 按支出法核算:GDP =C+I+G+(X-M ) 按收入法核算: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 两部门(私人部门)纤挤的循环诡劝模型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 Y=C+1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 Y= 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C + I二C + S >> I 二S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 = S ,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说.,讣支I I丸Y = C +I+G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即Y=( C+I+G=C+s+τ →→ 1+G=S+T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3.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C + I+ G + 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 Y= C + S + T + M I 加门的恙芒求I+G + X = S + T+M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 + G + X = S + T +M 名义GDP和实际GDP *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岀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名义GDP ÷ GDP折算指数均衡产岀: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由于E=y,E=C + i,y=c + S,贝V i=s】 * 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 C(Y),C=α + β y 女」来具他条誉人变,M楓Si:∣?λ的同tιιIhJ荊I,陋收人减f>ιιu减少:.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MPC =△ C/△ Y 【凯恩斯认为MPC B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话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APC = 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 C o + b Y 其中,C为消费支出,b为MPCY为可支配收入,G为自主消费,b Y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诠释:c= α +β y α —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 β —MPC ,直线斜率;β y—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 APC 与MPC : APC=C / y=(α + β y) / y= α /y+ β = α /y +MPC (1)APC>MPC (2)α /y→ 0,所以APC →MPC 短期消费曲线的特点: 第一、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APC=1。 第二、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V可支配支出,这种被称为正储蓄,APC V 1 ;在相抵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称为负储蓄,APC > 1。 第三、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V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OV MPC VI 储蒂函数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 C+S S= Y- C 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 函数也就

宏观经济学亲笔整理笔记。高鸿业的红本书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 供给和需求曲线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供求曲线,即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 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国民收入,GDP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由价格指数来衡量,价格指数包括(CPI、PPI、GDP) GDP的增长率来衡量国家的经济增长率, 物价水平的变动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 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市场决定了总需求曲线 劳动市场决定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短期的国民收入的变动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某国的GNP>GDP,说明该国公民在外国获得的收入>外国公民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购买最终产品的总产出-总产出(新增的价值)=要素提供者的收入+企业经营者的收入GDP核算 支出法:通过核算各行各业一定时期中生产的价值增值来算 收入法: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算 支出法: GDP=C+I+G+(X—M) C:消费,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耐用品,非耐用品消费和劳务支出。 I:投资,企业投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多余出来的存货价值), 固定资产投资=净投资+折旧(重置投资)。 G:政府购买支出,包括购买物品和劳务。 (X—M):净出口=出口—进口,就是卖给外国自己获得收入,然后在本国消费自己的产品,进口则是购买外国产品,自己消费外国产品,肯定这一部分要减掉。 收入法: 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GDP—折旧=GNP(国内生产净值) 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NI(国民收入) NI—企业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保险费+政府转移支付=PI(个人收入) PI—个人所得税=DPI(个人可支配收入) 两部门经济(只有消费者+企业)的收入构成S—I 恒等式 GDP=NDP=Y= NI从支出看:Y=C+I (即总需求) 从收入:Y=C+S(收入一个用来消费,剩下的用来储蓄)(即总供给)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期末重点总结

1、二三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的恒等式: ①二部门(企业+家庭): 均衡产出:Y=C+I 投资储蓄恒等式:I=S ②三部门(企业+家庭+政府): 均衡产出:Y=C+I+G 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③四部门(企业+家庭+政府+进出口) 均衡产出:Y=C+I+G+净出口 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M-X) 其中:(M-X)是外国在本国的储蓄 2、凯恩斯消费理论: ①消费函数: 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MPC: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MPC=△C/△Y 或β=△C/△Y APC:平均消费倾向 APC=C/Y 消费函数可以写为: C=a+bY a是自发消费,b是边际消费倾向。 ②储蓄函数: 同理,边际储蓄倾向MPS。 储蓄函数写为: S=-a+(1-b)Y ③储蓄函数和消费函数的关系 (1) Y=S+C (2) APC+APS=1;MPC+MPS=1 (3) APC、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APC>MPC; APS、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AP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