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

《西方经济学》第十章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宏观经济政策就是根据宏观经济理论而制订的调节经济的政策,其重点是需求管理政策。通过本章的教学,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工具、作用机制和运用,并进而正确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运用。

教学重点:财政政策的运用;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政策工具及运用;

教学难点:货币政策工具;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概况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进行总量调控以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讨论:政府调控经济的目的是什么?

1、目标——“两低一高一平衡”

“两低”:低失业率(充分就业)和低通胀率(物价稳定);

“一高”:高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

“一平”:国际收支平衡

我认为,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还应增加“一高一平”即较高的生活水平和公平分配。

2、目标选择:协调与重点

①协调

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适度范围内;经济要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②重点

根据经济形势将某一目标作为重点政策目标。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比较重视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货币主义经济学家比较重视物价稳定。

战后美国:50年代侧重于兼顾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60年代侧重于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70年代后侧重于物价稳定与四目标兼顾。

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

①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是凯恩斯主义重视的政策工具。

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②供给管理

供给管理是通过调节总供给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工资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

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和物价的收入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和增长政策。

第二节财政政策

讨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上任时,曾讥讽前任使美国的国债达到这一程度:如果以每张票面值1000美元的钞票摞一起,其高度可达67英里。里根一再声称要解决这一问题。但实际上到1983年底,里根把这一纪录加高到近100英里。这是为什么?

一、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

1、财政政策的内容

(1)财政支出:

?政府购买:对产品与劳务的购买。

?转移支付:各种福利支出、补贴。

?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投资。

(2)财政收入

?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其他税收(财产税)等。

2、财政政策的运用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的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经济的政策。

经济萧条时期,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和增支。减税:增加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和投资;增加政府支出:直接刺激总需求,使经济走出萧条。

通货膨胀时期,紧缩性财政政策=增税和减支。增税:减少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减少政府支出:直接使总需求下降。

二、内在稳定器

某些财政政策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被称之为内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

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以及各种转移支付。

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也就是自动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使其降温,而在经济过冷的时候使其升温。

调节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适用于轻微经济波动。

内在稳定器的局限性:内在稳定器可缓解经济过热或者过冷,但调节作用有限,不能改变萧条与通胀的总趋势。内在稳定器只能起到配套作用,不能代替财政政策。

三、赤字财政政策

1、实行赤字财政的必要性

经济萧条时期,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财政。凯恩斯认为,财政政策应为实现充分就业服务。

2、实行赤字财政的可能性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赤字财政政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①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国家欠公众的债,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

②政权稳定,债务偿还有保证,不会引起信用危机。

③债务用于发展经济,使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弥补赤字。借债发展,发展还债。

3、实行赤字财政的方式——发行公债

弥补赤字的途径:

①向中央银行借债——把债券卖给央行即货币筹资。央行以政府债券作准备金增发货币,结果是易引起通货膨胀。

②向国内公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居民)和国外借债。国内借债——是购买力向政府的转移。不会直接引起通货膨胀,但政府需还本付息,加大了财政负担。外债——构成真实负担。若推迟外债归还会大大影响政府信誉,使用要更为谨慎。

第三节货币政策

讨论:在美国甚至全世界,美联储主席的一言一行备受关注。他被认为是美国仅次于总统的第二号人物,在经济方面,甚至比总统地位还高。为什么?

一、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

货币政策涉及到银行、银行创造货币、金融市场等有关知识。

1、银行制度

西方国家的银行分为两类: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

中国的银行分几类?

中国的银行分三类: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

2、商业银行信用创造

商业银行信用创造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和投资等资产业务创造存款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

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前提条件:

①法定准备金制度;

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在所吸收存款中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

②转达账结算制度;

转账结算制度(非现金结算制度):指银行客户通过开支票由银行代为办理转账以清偿债务和支付贷款的制度。

银行创造货币机制

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与最初存款成正比。

货币乘数是指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所引起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倍数。用H表示高能货币或基础货币(央行发行的货币),用M表示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货币乘数,则:

货币创造总量=最初存款×m

3、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又称公开市场,是各种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是从事短期信用工具买卖的金融市场。包括:商业票据、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可转让的定期存单。

资本市场是从事长期信用工具买卖的场所。包括:公债、公司债券、股票以及房地产抵押单等。

二、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内容和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利率,再通过利率影响总需求的经济政策。

1、货币政策的内容

?①实施主体:中央银行

?②实施目标:直接目标是利率;间接目标是经济发展(总需求)

货币供给量影响利息率(反向)

货币量增加,债券购买量

增加,债券价格上升,利

息率就会下降;

②利息率影响总需求(反向)

利息率影响投资:利息率下降,一方面投资者贷款利息减少,投资成本降低,另一方面利息率下降也会使人们更多地购买股票,从而有利于刺激投资;反之,则抑制投资。

利息率影响消费。利息率下降,人们会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反之,则增加储蓄,减少投资。

(二)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增减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在经济萧条时,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付出货币,则货币供给量增加;

在经济膨胀时,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收进货币,则货币供给量减少;

2、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所付的利率就称再贴现率。

政策有:变动贴现率,变动贴现条件。

如降低贴现率,放松贴现条件,商业银行得到的资金增加,则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增加,降低利息率。

如提高贴现率,收紧贴现条件,商业银行得到的资金减少,则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减少,降低利息率。

3、法定准备率

指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在所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率。

目的:保证存款人及时、足额地提取;规范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活动,防止它们不适当地扩张存款,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调节货币供应量。

如降低准备率,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

如提高准备率,减少货币量,利率上升。

(三)货币政策的运用

繁荣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央行公开市场抛出债券,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严格贴现条件,减少货币供给,遏制总需求的作用,降低通货膨胀率。

萧条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央行公开市场买入国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放松贴现条件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总需求,使经济摆脱萧条,增加就业。

三、货币主义货币政策

1、强调货币政策的主导地位。货币主义者反对凯恩斯的财政政策,但赞成运用货币政策,并主张货币政策应该居主导地位。

2、强调价格稳定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认为从长期看,货币供给量主要影响价格,而不是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控制通膨比减少失业更具意义。

3、实行有规则的货币政策。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货币供给量,它直接影响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②利率(再贴现率)不应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其效应可由公开市场业务来代替;③规定货币供给量年固定增长率为货币政策工具。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的比较

第四节供给管理政策

一、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通过控制货币工资和物价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收入政主要有三种形式:

1、工资-物价管制

政府采用法律手段禁止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工资与物价。

2、工资与物价指导线

政府为了抑制通胀,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其它因素,规定工资和物价上升的限度,其中主要是规定工资增长率(又称工资指导线)。

3、税收刺激计划

以税收手段来控制工资的增长。如果工资增长率超过工资指导线则课以重税,反之就予以减税。

二、指数化政策

定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收入的名义价值,以使其实际价值保持不变。

工资指数化

按通货膨胀率指数来调整名义工资,以保持实际工资水平不变。

工资指数化可以使实际工资不下降,从而维护社会的安定。但在有些情况下,工资指数化也引起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与工资指数化相关的是其他的收入指数化。

税收指数化

按通货膨胀率指数来调整起征点与税率等级。

只有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税收,即提高起征点并调整税率等级,才能避免不利的影响,使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制止通货膨胀。

三、人力政策

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

1、人力资本投资

由政府或有关机构向劳动者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与身体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从长期来看,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是增加教育投资。从短期来看,是对劳动力进行再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2、完善劳动市场

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和增加各类就业介绍机构,为劳动的供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而完全的信息,使工人找到满意的工作,企业也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工人。

3、协助工人进行流动

对工人流动的协助包括提供充分的信息,以及必要的物质帮助与鼓励。

四、经济增长政策

1、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增加劳动力数量的方法有提高人口出生率,鼓励移民入境等。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方法则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2、增加资本积累

资本的增加可以提高资本—劳动比率,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利用更先进的设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的积累主要来源于储蓄,因此,应鼓励人们储蓄。

3、技术进步

主要措施有:

国家对全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行规划与协调。

国家直接投资于重点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政府采取鼓励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

4、计划化与平衡增长

各国都要制定本国经济增长的短期、中期与长期计划,并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实现。在西方各国的计划中,法国与日本是比较成功的。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宏观的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3)中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温和,既不显得趋强也不显得趋弱。 二、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增加货币供给,由此引起利率降低,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近年我国根据不同的经济局势推出了不同的财政政

策,其中包括: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三、当一国经济处于低迷的时期,为使经济尽快得到复苏,通常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再加上积极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配套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增发国债,推出财政专项投资,增加财政拨付总量,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调整税收政策,降低税率、降低关税,支持出口、吸引外资和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增加社会保障、科教卫生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四是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通过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个人消费能力。五是降低创办新企业的门槛,给予技术升级、环保项目、新能源项目免息免税优惠,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适度降低利率,降低银行准备金率,从而增加贷款额,增加市场流动性的投放。

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以扩张财政政策为例,分析在固定汇率制度、不同资本流动程度下,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 假定:政府采取增加政府开支(increase of government spending )或减税(tax reduction ) 的扩张性财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 )。 ⑴ 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况下(BP 曲线是垂直于横轴) 假定:最初IS 曲线、LM 曲线和BP 曲线交于E 点,此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 0和i 0。 IS 曲线右移至IS`。国内均衡点也由E 移至E 1(短期均衡点)。此时,短期均衡点(E 1)是位于BP 曲线的右边,这意味着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本币面临贬值(depreciation )压力。 本国货币当局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fixed exchange-rate system ),需要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intervention ),即抛出外汇,收回本币,使汇率保持固定。这会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减少,LM 曲线左移至LM`。直至最终IS`、LM`和BP 三条曲线交于E 2点,经济重新恢复到均衡状态(E 2)。 小结在短期内:利率上升(i 1),国民收入上升(Y 1),国际收支则因为进口的增加而出现赤字,即国 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Current Account )恶化(E 1 位于BP 曲线的右方)。 在长期内:本国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导致利率进一步上升(i 2),收入与国际收支状况恢复期初水平 (Y 0)。在政府支出增加的情况下,社会总支出并没有增加,这意味着总支出的其他部分中有相应的减少,这一减少是通过利率提高带来的私人投资支出下降实现的,即政府支出增加对私人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 )。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共10页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主要经济职能部门年度会议基本已召开完毕,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已浮出水面,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对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析判断如下。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进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

(完整版)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从而达到缓解经济的目的。 一、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政府将税收与财政支出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对税收、财政支出作出的选择或决策。其中,税收主要是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通过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将二者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支出 政府支出是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包括购买军事物资、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以及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薪金。政府购买支出中,发生了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了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会直接影响社会总需要水平,对整个社会总需需求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直接对产品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增加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反之,当社会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购买支出水平,如减少军费开支,实行裁员等,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

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作为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是通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来实现的。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或降低税率的措施刺激消费和有效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起到阻碍经济衰退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采取增税或提高税率的措施抑制总需要过度增加,起到反通货膨胀的作用。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同样可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从而降低了经济波动的程度。因此,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二、货币政策 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 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具体的货币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2.外部性 3.货币流通速度 4.国内生产总值 5.通货膨胀 6.市场失灵 7.负外部性 8.挤出效应 9.潜在GDP 10.赤字依存度 二、简单题 1.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2.当增加政府支出时,IS曲线如何移动?为什么? 3.财政扩张带来的挤出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4.请结合货币数量论(方程)说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的关系 5.何为自动稳定器?请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6.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7.请阐述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8.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的含义及其关系 三、论述题 1.请说明IS曲线、LM曲线的形状及原因,并分析曲线斜率的变化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请阐述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效果 3.请推导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 4.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四、分析题 1.假设对于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在特定的时期内,投资等于100,政府支出为75,净税收固定在100,消费有下面的消费方程决定: C=25+0.8Y D 是可支配收入。请回答: 其中,Y D (1)均衡收入水平是多少? (2)政府支出乘数值是多少?税收乘数呢? (3)假设投资下降了40个单位,变成60,请问新的均衡收入是多少? 2.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3.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 投资I=140-5r,政府支出G=50,求: (1)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它情况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已知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分别为C=130+0.6Y和I=750–2000r,设政府支出为G=750亿元。试计算: (1)若投资函数变为I=750–3000r,请推导投资函数变化前和变化后的IS 曲线并比较斜率。 (2)增加政府支出时,请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的收入变化大?为什么? (3)增加货币供给时,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对收入的影响大?为什么?

金融市场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及其影响

金融市场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及其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探讨我国金融市场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了金融市场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和影响,提出了相应措施,以推動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 文章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不同层面,两者对经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发展可以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幸福,在宏观角度上分析经济政策十分必要。当前,全球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还处于低迷阶段。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政府以宏观调控形式加以介入,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 1 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1.1 金融市场的重要性 金融市场一般是指通过工具来实现投资者与被投资者交易需求的市场,即在确定金融资产价格同时进行金融资产交易的一种市场机制。事实上,金融市场作为资金的流动场所,也是经济生活、劳动服务、技术和商品市场与日常经济生活之间的市场。因此,金融市场能够良好地反馈和反映当前经济形势[1-3]。 金融市场能够对资金进行集中再分配,对资金和需求进行比对,形成市场通用利率及价格。随着经济现代化发展,传统金融市场中的实体交易开始转变为虚拟交易,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市场资金流动。金融市场还可以对资金进行再分配,方便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进行融资,降低经济交易过程造成的损失。 1.2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现状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针对货币及财政,还有对外经济及收入分配的相关政策。从金融市场角度看,财政和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发展息息相关。推行宏观经济政策,需要达到治标也治本的目的,从而帮助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4-5]。 国际经济开始缓慢好转,我国货币政策有着广大的发展空间。加上国际风险偏好提升,整体经济呈现出乐观的发展趋势,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建设,还需向更加全面、高效、公平的方向发展。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假设一国人口为2000万,就业人数为900万,失业人数为100万,那么,该国的失业率为()。 A.10% B.5% C.11% D.8% 2.使货币创造乘数变大的原因是()。 A.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提高 B.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C.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上升 D.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3.下列哪一项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A.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B.稳定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C.国际收支平衡D.政府预算盈余 4.在经济过热时,按照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政府应该()。 A.减少政府财政支出B.增加货币供给量 C.增加政府财政支出D.减少税收 5.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引起了()。 A.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上升B.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下降 C.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上升D.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下降 6.所得税率增加将会导致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7.内在稳定器的功能()。 A.旨在减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B.可以稳定收入,但会导致价格波动 C.足够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D.可以取代财政政策 8.凯恩斯认为,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社会还存在()。 A.非自愿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 9.当超额储备率为多少时,货币创造乘数达到最大()。 A.等于法定准备金率B.为负数C.等于零D.趋近于无穷大 10.降低贴现率的政策()。 A.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愿望B.给经济活动降温 C.与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相同D.通常导致政债券价格的下跌

中国当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中国当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21世纪中国经济的总规模必然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越来越多的机构采用不同的标准来研究和评价中国经济,国际社会也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将会进一步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提高在国际产业分工结构中的竞争力,制造业优势的不断强化将可能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世界工厂”。 自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大范围的贫困人口减少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但是,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发展快速的国家.经济增长的收益无法在全国各区域均等分布,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区域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宏观经济政策”(macro economic policy).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宏观调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所谓公共财政,指的是为弥补市场失效、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或其它形式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政策体制的根本转轨尚未完全实现,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强烈存在,这不能不说是目前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未能实现预期效果的关键原因所在。 在宏观经济学中,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四种: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状态。一些经济学家还用所谓奥肯定律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价格稳定成文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由于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不良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扁你,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做生产的人均收入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宏观经济政策可分为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前者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后者包括人力政策和收入政策等。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即便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骄傲的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是,中国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似乎正朝着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又迈进了一步。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这种尴尬的局面表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三个难点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如果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是负增长。换一句话说,中国当前的增长,是以破中国当前的增长,中国当前的增长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说好听一点是借来的增长,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难听一点是掠夺来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一是没有福利效果,二是不可能持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了,把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调整好。但是,中国目前有五六千万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两亿多的剩余农村人口等待流向城镇。经济速度一降下来,

宏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案例

案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 小组成员:磨颖洁李玲慧卜庆灵茅海兰 一. 2007年以来,我国遇到了关联性的三大经济运行问题:由于外贸顺差和储蓄的较快增长,导致外汇储备增长偏快,产生了流动性过剩的可能性;由于储蓄率过高,导致投资高位运行,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物价上涨主要是因为外部输入的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有可能演变成全面的通货膨胀。而进入2008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重大考验:经济发展呈现明显放缓,国内通胀加剧。而环顾周围经济环境,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面临这样复杂的内外经济环境,如何在国内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突然冲击下,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工具的宏观调控作用,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成为决策者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应对这一时期的短期需求过热和通货膨胀问题时,我们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央行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强对贷款的控制、票据对冲,同时采取了放松外汇管制和更灵活的汇率机制使汇率升值的汇率政策。上半年存款准备金率四次累计提高2.5个百分点,6月末人民币汇率兑美元汇率比上年末升值6.1%,央行在2007年连续多次提高存贷款利率,从政策效果来看,汇率升值对于抑制流动性并控制通胀压力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而其它一些类似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则比较一般。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所得税税率下调的政策实施和大量增加对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的补贴,这些政策较好地缓解了企业的成本压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通胀压力对社会的冲击。总体来说,这一轮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通胀压力得到了初步的遏制,“偏热”的经济也得到了“冷却”。 从经济形势和最近相继出台的政策来看,下一阶段,央行会继续切实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切实有效的推行宏观经济调控,在策略上逐步走向财政政策趋于扩张,货币政策趋于放松的局面。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根据人民大学近年来关于就业弹性的估算,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分别能够创造约58万个和100 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如果2017年第二产业增速能够保持在 6.0%,第三产业增速保持在7.5%,则分别可以创造约350万和750万个工 作岗位,总计可以创造约1100万个就业岗位。这就决定了2017年 中国GDP增速应保持在6.5%左右。 第二,考虑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企稳筑底的趋势,2017年实现 6.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这同时也与2020年实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一致。 2016年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企稳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呈现出九大底部特征:第一,实际GDP增速企稳为 6.7%;第二,从总需求来看,消费和投资增速双双企稳,内需较为强劲;第三,从 供给面来看,各产业平稳增长,经济回暖特征明显;第四,企业效益 出现持续改善,是宏观经济回暖的微观基础;第五,就业稳定向好, 新增就业完成年度目标,调查失业率下降;第六,价格指数回升,核 心CPI中枢上移,PPI由负转正;第七,景气指数和微观主体信心指 数回升;第八,贸易出现改善,进口和出口跌幅双双收窄;第九,各 项改革举措加速推进,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信心、防范潜在风险、 激发市场活力以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因此,2017年实现6.5%左右 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 同时,按照2016年GDP增长6.7%计算,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目标,2017-2020年平均GDP增速需要达到6.5%,以实 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因此,2017年保持6.5%左 右的经济增长,并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中期目标具有兼容性。

1994~现在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演变原因与效果分析

1994—现在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演变原因与效果分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国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政策工具,两者充分搭配协调才能达到最佳宏观调控效果。本文对我国近十年以来(主要指1994年至2005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并对相应搭配产生的效果做了一定的分析。 据有关统计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在看似一路平稳递增的经济增长背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表1 1994—现在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实践 一、“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4—1997) 1.宏观经济背景 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

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关部门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 2.相关措施 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 3.效果分析 经过三年的努力,1996年终于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9.6%,通货膨胀率降到6.1%;1997年进一步巩固“软着陆”的成果,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 总体上来看,这次调整由于方向明确,措施得力,在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集中解决了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问题,所以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其突出之点主要有: 第一,抑制了过旺的需求,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首先是使固定资产投资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研究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作者:————————————————————————————————日期: 2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由微观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经过2009、2010年两年的经济复苏之后,我国经济又逐渐恢复。随后2011年和2012年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两年,“复杂性”“多变性”贯穿其中,发展和变化多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过剩流动下通胀压力加大,国际保护主义升温。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更趋复杂,中国处于十分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内生增长动力强劲,国内投资不足,通货膨胀不减,经济周期波动,急需结构调整。 关键词: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投资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须先由具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开始:一、GDP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GDP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GDP绝对额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我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和财富的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2008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47.5%,拉动GDP 4.6个百分点;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更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进行总量调控,以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稳定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还包括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国际收支平衡。持续的出口大于进口,或者持续的进口大于出口,都是收支失衡,将对国内经济运行产生冲击,导致经济波动。 第二节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含义及政策工具. 1.财政政策含义: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 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西方宏观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是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取

决于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社会总需求总是不足的,在总供给既定的情况下,不充分的有效需求所决定的国民收入水平,不能使资源充分利用,从而导致生产下降和失业增加。为此,政府需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就业水平,如果社会总需求膨胀时,政府可通过宏观调控抑制社会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和降低就业水平。 2.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政策。 (1)财政收入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和公债。 政府税收是政府按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通过改变税收总量和税率会影响社会总需求,因而影响国民收入。如果政府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可以发行公债。 公债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政府发行公债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属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影响全面市场的扩张和收缩,进而影响货币供求和社会需求水平,所以也是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 (2)财政支出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政府购买支出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劳务的支出。 政府转移支付包括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失业救济金,农业补贴, 退伍军人津贴方面的支出。 政府投资包括公共项目工程和国家特殊重大项目的投资。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本人始终认为资本主义因为其自身的根本结构是不可能建立永续发展的经济结构,之所以还能存在是因为现在没有更好的经济结构安排。能兼顾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 分析当今中国经济,经济萧条的主因是:由于外部市场持续的需求量下降和内需的连续下降(需求不是不存在,而是有需求的没钱支付,而抑制了需求)造成的,鉴于中国经济的特殊性,下文的策略对中国有效但未必会对其他经济体有效。 次要的原因有很多,列举几个: 1)前一段时间的房地产炒作的副作用显现,伤害了经济实体的积极性,如果动用相同资金,就算得到的资本回报相同,投资人在炒房和实业之间也会选择前者,后者在风险,精力投入上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更何况前者的收益可能会远高于后者,所以会导致企业实体的消亡。但一个经济体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实体,能够保持企业实体的良性运作,就算现实经济宏观状态不好,依然有本钱恢复。没有了企业,经济的反弹将会更艰难和缓慢。 2)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的价格暴跌对国内企业的冲击也会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显现,库存越大的企业负担越沉重,如果这时候实行强力的通缩政策,由于市场价格的下降对这部分企业是致命的。

3)关于网络销售与实体是极化作用,对于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短时期有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使得大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这也是市场过度竞争的必然结果。 关于财政政策的政府支出部分,加大政府支出是必要的,要讨论的是导向性问题,用在哪里,怎么用能使效率和社会效应最大化。这方面信息和办法很多,在这里不一一赘述,只说一点:在我国援助他国的项目上,只要要求被援助国必须保证在中国市场上做大部分采购,由于项目不同,无法列举具体比列,这个需要视项目而定。 税收部分,作为小企业主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如果有充裕的订单和盈利,税收并不是问题,如果企业盈利不足,税收当然也就需要减免。国家的收入其实是源于大中型企业的,合理的安排至关重要。而且财政政策的落实需要时间,所以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货币政策的制定源于外部环境,由于美日的宽松货币策略和国内情况,不可能采取通缩政策,而因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冲抵由于人民币变相增值带来的外部需求下降。同时利用俄的现实经济环境,扩大经贸双向交换。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课后习题(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圣才出品】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课后习题 第33章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一、概念题 1.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 答: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波动,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2.斟酌处置行动(discretionary action) 答:斟酌处置行动是指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根据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在决策速度、作用速度、预测的可靠程度和中立程度这四方面的差异,斟酌处置一般

具有三种搭配方式:①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相搭配;②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③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或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实行斟酌处置的目的在于既保持总需求,又不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3.充分就业赤字(full-employment deficit) 答:充分就业赤字又称“对周期调整的预算赤字”,是指经济在充分就业时存在的赤字。它是根据对经济在其产出和就业自然率运行时政府支出与税收收入的估算得出来的。充分就业赤字是一个有用的衡量指标,因为它反映了政策的变动,但并不反映经济周期的当前阶段。 4.货币政策规则(monetary policy rule) 答:货币政策规则就是基础货币和利率等货币工具如何根据经济行为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一般要求。不同经济学派对货币政策规则有着不同的观点。例如,为了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给经济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依照货币主义的观点,最优的货币政策是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其货币增长速度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而凯恩斯主义则主张采用相机行事的货币政策规则,根据经济状况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利用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5.内部时滞(inside lag) 答:内部时滞是指政府部门认识到政策变动的需要和实施政策变动所需要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个阶段。①认识时滞:从客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需要政府采取行动,到政府认识到这种需要所经历的时间距离;②行动时滞:从政府认识到需要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距离。

中国近几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浅析

中国金融危机前后宏观经济政策浅析

内容摘要: 本文从07年年底开始,一直贯穿至今,归纳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我国经济发展的调控。文章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方面进行论述,侧重于财政政策,最后简单浅显地总结了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经济理论依据及其实际效果。 关键词:积极、宽松、宏观、结构调整、民生……

目录 一、导言: (4) 二、2008年金融危机前奏 (4) 三、08年金融海啸之后的经济低迷时期 (5) 四、2010年至今经济发展开始走进复苏 (6) 五、结语 (7)

一、导言: 从07年至今,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走过了一个“V”字形的轨迹。07年至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甚至有过热的倾向,股市泡沫严重,经济发展存在水分。08年10月金融危机危及到中国后,中国经济一下从极度繁荣、有活力,坠入了低迷的深渊。经过国家积极灵活的宏观政策调控,在2010年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了渐渐的复苏,可以说,如今中国的经济已经走出了“V”字的拐点,重新开始了高速稳健的发展。这其中国家宏观的经济政策可以说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 二、2008年金融危机前奏 07年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一年,而在高速之中,已经出现了过热的趋势。在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在06年以及以前的年份,物价指数一直保持在一个正常的较低水平,是经济正常发展的体现。但07年的物价指数中,居民消费指数较06年上涨了4.8%,股市过热,整个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已经开始产生泡沫。 面对过热的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趋势,07年底,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国家出台了计划的08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其主旨即为:“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可以高度概括为:从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具体表现如下: (一)从紧的财政政策:首先,优化政府的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福利的支出幅度,间接地就减少了投资支出。其次,运用财税杠杆,大力支持粮油肉等农 产品生产,同时做好必需商品进口,加大产品市场的供给,抑制物价的上涨。再 次,调整产业结构,在创新型领域实行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经济产业的转型。 最后,针对原材料、能源等的价格上涨,鼓励新能源的开发,以期在未来能对能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一.引言 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为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策略手段的总和。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这些政策工具,对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应量、利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并借此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二.货币政策的内涵 货币政策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它的基本含义还有着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对货币信用的总量与结构进行控制与调节的行为准则。而广义的货币政策,不仅包括中央银行在短期内对货币、信贷进行调控的行为准则,而且还包括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控制与调节的一般行为过程: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中间目标或监测指标的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货币政策行为的传递以及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政府的银行的中央银行正确地制定和实施国家货币政策必然是它的最基本的职责,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三.货币政策的特征 (1)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同其他政策工具相比较, 货币政策的特征在于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宏观金融变量的调控, 来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增长、通货稳定、国际收支状况、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产生影响,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地发展, 保证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由于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对社会总需求调控而产生影响的, 所以, 它是一种以总量调节为主的经济政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