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稠油开发技术现状与建议

中国稠油开发技术现状与建议

中国稠油开发技术现状与建议
中国稠油开发技术现状与建议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9, 7(6), 471-477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sj.com/doc/c55250873.html,/journal/ojns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c55250873.html,/10.12677/ojns.2019.76057

China’s Heavy-Oil Development Technology: Status and Recommendations

Yan Yang1*, Xiangcheng Wang1, Tao Wang2

1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2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Oct. 9th, 2019; accepted: Oct. 24th, 2019; published: Oct. 31st, 2019

Abstract

China’s demand for oil is increasing. However, due to various mining problems and technical problems, China relies heavily on oil imports. In order to alleviate market pressure and reduce oil imports, China ha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its oil exploration, while heavy oil accounts for 25% of the oil geological resources (about 20 billion tons) and 8% of the combined oil and gas geologi-cal resources. It is part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at cannot be ignored. China’s technical systems for heavy-oil production are actively progressing and improving. I summarize the technolog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examples of heavy oil exploitation in China over the years, and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heavy oil mining technologie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 [1].

Keywords

Heavy Oi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Mining Technologies, Suggestions

中国稠油开发技术现状与建议

杨艳1*,王祥程1,王涛2

1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2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收稿日期:2019年10月9日;录用日期:2019年10月24日;发布日期:2019年10月31日

摘要

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由于开采条件恶劣及技术等多方面问题,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很大,为减轻市场压力,减少石油进口,我国不断加强对石油的勘探,而稠油占石油地质资源的25%(约*通讯作者。

杨艳 等

200亿吨),油气地质资源总量的8%,是油气勘探开发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我国对稠油开发方案历时已久,有着非常成熟的开发技术。笔者总结归纳了我国历年来在稠油开采方面的技术以及实际应用例子,分析了各项稠油开采技术的优劣势,并针对我国开发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1]。

关键词

稠油,勘探开发,开采技术,建议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sj.com/doc/c55250873.html,/licenses/by/4.0/

1. 我国石油地质储量及消费现状

2017年,中国原油生产量为2409亿立方米吨,国内生产状况呈现下降趋势。原油产量在不断下降,但是需求量却逐渐加大。一方面,中国2017年的石油表观消费量为7404亿立方米,是2011年以来的最高点,并预计在2018年将达到7530亿立方米。另一方面,中国原油需求对外依存度持续升高,目前已经达到4969亿立方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原油最大进口国,依存度逼近70% [1]。

为了减轻市场压力并减少石油进口,需要降低成本和有效地开发稠油油藏。中国地质调查局(CGS)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石油地质储量为1257亿吨,可采储量为301亿吨[2]。中国油气资源储量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稠油约占石油地质资源的25%,占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8%。超过200亿吨且超过40亿吨的地质资源是可采的。中国的稠油主要分布于渤海湾、松辽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和华北平原等,如图2所示。

Figure 1. China oil and gas geological resource structure

图1. 中国油气地质资源结构

Figure 2. China heavy oil resource distribution

图2. 中国稠油资源分布

Open Access

杨艳等2. 稠油开采现状

197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稠油开发,并成功开采出粘度超过100,000 mPa·s的超稠油[3]。根据不同的原油粘度范围和储层条件,稠油开采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如图3所示。

Figure 3.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cosity and recovery technologies

图3. 粘度与采收率技术的关系

中国稠油开发历经了4个发展过程,如图4所示。第1~2阶段为技术准备和开发试验阶段(1980年以前),开始引入蒸汽吞吐开采稠油;第3阶段为技术推广、扩大蒸汽吞吐开采稠油阶段(1980~1990年);第4阶段为完善蒸汽吞吐,实现蒸汽吞吐高效开发阶段(1990~2000年);第5阶段为稠油转变开发方式阶段(2000年~现在),同时,这一阶段体现了中国稠油开发从单纯考虑产量到追求高效低成本开发的理念转变与进步。中石油辽河油田是稠油开发的佼佼者。2017年,辽河油田全年投产新井1300余口,新井日产原油首次达280万立方米,全年生产原油超过125 * 104立方米,其中超过40%的原油为稠油[4]。

Figure 4. China heavy oil development history

图4. 中国稠油发展历史

杨艳等

目前,中国稠油开发呈现出开发技术多元化的状态。其中,蒸汽吞吐已经在中国开发30多年,国内80%的稠油都是通过吞吐开采采出。到今天,蒸汽吞吐仍然是中国主要的开发技术,并经历了从单纯注蒸汽开采,到注入二氧化碳、氮气、空气辅助蒸汽吞吐的发展过程,使蒸汽吞吐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进步。蒸汽驱是有效的蒸汽吞吐接替技术之一,改善了蒸汽吞吐井间动用程度差的问题。中国蒸汽驱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中深层的各类复杂稠油油藏,并为中国提升了20%的稠油采收率。针对超稠油、特超稠油等难动用复杂油藏,中国研发出自己的特色技术系列,如双水平井SAGD技术、直井–水平井SAGD技术、火驱技术等。

3. 稠油油藏开采常用技术

现常用的稠油开采方式主要有蒸汽吞吐、蒸汽驱、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火驱技术、二氧化碳驱、化学驱等,我将对几种常用的开采技术最新研究现状进行论述。

3.1. 蒸汽吞吐

蒸汽吞吐技术是当前中国开采稠油的主要技术,通过将热蒸汽注入地层,然后关井使地层充分受热,以此来降低原油粘度,最后实现开井生产。由于技术要求低,蒸汽吞吐适用于各种稠油油藏。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蒸汽吞吐开发稠油已经有30多年的开发历史,80%的稠油都是通过吞吐开采采出。今天,蒸汽吞吐依旧是中国稠油开发的主要技术。中国已经将蒸汽吞吐与二氧化碳、氮气、烟道气、空气结合,形成气体辅助蒸汽吞吐技术,有效的降低了蒸汽用量和成本,并能有效改善油层动用不均的问题,将蒸汽吞吐采收率提升了10%~15%,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5]。

3.2. 蒸汽驱

蒸汽驱与蒸汽吞吐原理类似,都是通过将蒸汽注入地层,不同的是蒸汽驱是一口井注入,另一口井生产的方法实现稠油开采,其原理如图5所示。辽河油田齐40块是中国首个中深层稠油蒸汽驱开发的油藏。齐40区块从2006年扩大转驱以来到现在,总共转驱了150个井组。截至2015年,齐40蒸汽驱的采出程度为11.4%,有效地提高了中深层稠油的采出程度。

Figure 5. Working principle of steam flooding

图5. 蒸汽驱的工作流程

杨艳等

但是,蒸汽驱也存在一些尚未克服的困难,蒸汽驱也带来了蒸汽超覆、窜流与粘性指进等问题。对此,中国油田采用氮气、二氧化碳、烟道气等非烃气体辅助蒸汽进行驱替,在改善这些缺陷的同时,做到了对热蒸汽的大量节省。辽河油田历经10年中深层油藏蒸汽驱的开发实践,完成了从蒸汽驱物理模拟、跟踪调控到注采工艺技术的巨大进步。目前,辽河油田蒸汽驱实施储量可达5000万吨,开发应用潜力巨大[6]。

3.3.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SAGD)

目前,中国正在推广使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SAGD),中国“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推广SAGD技术的使用。中国能源局预测:到2020年,国内使用SAGD技术将提高稠油采收率10个百分点。

SAGD主要用于超稠油的开采,其原理如图6。SAGD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2017年,我国在新疆油田建造了第一口超稠油井FHW102,日产量为135吨/天,并连续57天保持产量超过100吨/天。截至2017年12月,新疆油田SAGD处理的169口井群,平均产量为14.7吨/天[7]。

Figure 6. Working process of dual horizontal wells SAGD

图6. 双水平井SAGD的工作过程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与水平井技术相结合被认为是近10年来所建立的最著名的油藏工程理论。如今辽河油田和新疆油田分别在中深层超稠油SAGD技术和浅层稠油双水平井SAGD技术应用上遥遥领先。辽河油田SAGD技术经历了从1997年的开发先导试验,到2005年进一步扩大实验,再到如今SAGD取得成功并得以推广使用,已经形成了热采三维物理模拟技术、SAGD油藏工程优化设计技术、SAGD跟踪动态调控技术、SAGD大排量举升工艺技术等系列技术[8]。

3.4. 火驱技术

火驱技术(又称为火烧油层)是最早开展的热采技术之一,它通过注气井向地层连续注入空气并点燃油层,实现层内燃烧,从而将地层原油从注气井推向生产井。2003年,中石化首个重大火驱试验——胜利油田郑405块火驱先导试验点火成功。2009年,中石油进行了首个火驱重大开发试验——新疆红浅1井区火驱试验点火成功该井火驱试验后的开发效果良好,截至2016年,该井累计产油9.04万吨,采出程度达到21%,并预计可以提高采收率36.2%,最终采收率达到65.1%,原油降黏率达到79.5%。

目前,中国尝试将火驱技术与水平井进行结合来开发稠油,对从“脚趾到脚跟”的水平井火驱技术

杨艳等

(THAI)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水平井火驱辅助重力泄油的概念,如图7所示。其理论上可以使采收率达到55%以上,并可以使空气油比控制在2000 m3/m3以内,实现超稠油低成本开发[9]。

Figure 7. Working process of fire flooding

图7. 火驱技术的工作过程

3.5. 冷采技术

出砂开采技术依靠出砂形成高渗透性“蚯蚓洞”网络以及高稳定性泡沫流来实现稠油高产。河南油田G4906井是中国首口出砂冷采井,其日产量峰值高达60吨/天,一般为16~30吨/天,是常规试油产量的8倍,是同区块蒸汽吞吐井G4901产量的4倍。目前,中国冷采射孔参数已经控制在孔眼直径30 mm、射孔密度40~50孔/米左右,并规模性使用双金属高转速螺杆泵,可以在地下形成稳定的泡沫流,激励出砂,提高携砂能力,使油层不断出砂,中国螺杆泵技术经历了从单金属螺杆泵到双金属螺杆泵的进步过程,目前国内各大油田普遍适用双金属螺杆泵来进行举升,使用效果良好[10]。

4. 结论

2017年,美国在继页岩革命之后,研发出稠油低成本开发新技术——S-BTF (baric-thermal flow)。这项技术可以使一口井的产量从每天只有几加仑增加到了十几桶,产量增加近14倍,相当于可将每口井盈亏平衡降到20美元/桶以下。中国稠油开发面临机遇与挑战,国内常规油气资源开发乏力,稀油供不应求,中国应该着力追求重质油低成本高效开发技术。

中国在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将稠油低成本高效开发技术划为重点研究项目,将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推动技术研究的进步。结合国内外超稠油开发现状与追求稠油低成本高效开发的愿望,编者给出了以下几条建议以供参考:

1) 研发原位改质技术。该项技术起源于页岩气,却可以用于稠油原位改质降粘,其关键在于原位转

化烃类组成。考虑加氢、转化重油、催化裂解等改质方法来促进稠油原位降粘,实现稠油高效开发。

2) 推进SAGD超稠油开发技术应用与优化。加大SAGD技术的投入使用,优化SAGD开发方式,

如双水平井、直井–水平井、U型井、J型井等。

3) 提升火驱技术开发试验效果。优化点火、助剂、注气工艺、燃烧模式等辅助技术,重点考虑水平

井火驱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杨艳等

4) 优化蒸汽吞吐、蒸汽驱开发。节能与降成本是蒸汽吞吐与蒸汽驱优化的主要方向。

5) 创新稠油开发技术,比如微生物降粘技术、电磁加热技术等。

参考文献

[1]郭威, 潘继平. “十三五”全国油气资源勘查开采规划执行情况中期评估与展望[J]. 天然气工业, 2019, 39(4):

111-118.

[2]刘一波. 稠油出砂冷采关键技术分析[J]. 石化技术, 2016(1): 34.

[3]吕哲. 国内外稠油开发现状及稠油开发技术发展趋势[J]. 中国化工贸易, 2014(23): 174.

[4]任芳祥, 孙洪军. 辽河油田勘探开发实践[J]. 特种油气藏, 2012, 19(1): 2-8.

[5]孙晓娜, 李兆敏, 李松岩, 杨阳. SAGD过程中注入烟道气和溶剂对降低稠油的表面张力作用[J].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5, 46(1): 324-331.

[6]王磊. 辽河油田SAGD浅层大井眼钻完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9(17):

245-246.

[7]王元基, 何江川, 廖广志, 王正茂. 国内火驱技术发展历程与应用前景[J]. 石油学报, 2012, 33(5): 909-914.

[8]席长丰, 齐宗耀, 张运军. 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CO2辅助蒸汽驱技术[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 46(1): 1-9.

[9]张怀文, 周江. 蒸汽吞吐开采方法[J]. 新疆石油科技, 2011(3): 78-80.

[10]郑民, 李建忠, 吴晓智. 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及及未来重点勘探领域[J]. 地球科学, 2018, 44(3):

834-847.

稠油开采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稠油开采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油工(2)2001 喻天龙 201013074 近年来,随着塔河油田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稠油开发的难度越来越高。其中,塔河12区超稠油井越来越多,超稠油油藏开发的形势越来越不容乐观。该厂尽管在稠油深抽、稠油降粘等稠油开采配套技术上不断下大功夫,但稠油井筒举升难的问题依然进度缓慢。根据多方论证和技术分析,其主要原因是12区原油粘度高,在油藏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但是,在进入井筒后的垂直流动过程中,随着井筒温度的降低,原油粘度逐步增大,流动性逐渐变差。针对以上客观实际难题,该厂充分发挥地质技术人员攻关优势,紧跟开采开发形势,瞄准10区、12区超稠油举升、掺稀降粘、化学降粘技术难题,展开大胆探索和技术攻关,初步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第一,根据油田快速上产发展要求,不断加大稠油开采工艺自主创新力度。今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两级接力举升、深抽减载装置、超深尾管深抽电泵、电加热杆等稠油新工艺,配套实施了18型游梁式抽油机、24型塔式抽油机、皮带式抽油机等配套工艺,试验取得较好效果。目前,已初步形成具有塔河特色的稠油开发采油技术模式。 第二,进一步加大油溶性、水溶性化学降粘剂评价、优选和试验力度。今年以来,筛选出两种水溶性化学降粘剂、三种油溶性化学降粘剂进入现场进行放大样试验。与去年相比较,化学降粘剂的应用效果得到很大提高,极大地缓解了稠油区块稀油紧缺的瓶颈问题,保证了新区稠油井正常投产需要。 第三,加大了中质油混配密度。目前,混配密度达到了0.898g/cm3,日增加中质油300吨。同时,加大掺稀生产井优化力度,分区块、分单元判定不同的掺稀优化目标,还采用低压自喷井提前转抽,提高混配效果等一系列措施,今年上半年,共计节约稀油11万余吨。 1、稠油油田开采历程及开采现状 欢喜岭采油厂稠油开采始于1982年5月。在当时勘探发现油层发育好、油层集中的锦89块、锦203块、锦8块等有效厚度大于10m的范围内布井118口,

我国技术转移现状及经验借鉴

我国技术转移现状及经验借鉴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北京、上海、广东等国内发达地区技术转移的现状,总结出发达地区技术转移工作的经验,并对我省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技术转移经验借鉴 1、国内发达地区技术转移现状 1.1 北京市技术转移现状 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深厚的经济基础,技术转移活动频繁。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围绕企业的创新需求开展协同服务,推动北京技术转移行业快速发展。目前,北京市已有13家技术转移机构成为国家认定的首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北京科大恒兴高技术有限公司、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北京中农博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多个技术转移机构。为更好的促进技术转移行业的发展,北京市打造了资源、信息和协作的三个平台。首先,打造资源平台,优化技术转移环境。培育了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积极优化技术转移环境。促进了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发展并成长为品牌机构,使北京市的技术转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第二,打造信息平台,夯实联盟凝聚力。不断加强网站等信息化平台建设,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网站和北京市知识产权创新服务平台网站,凝聚资源为企业创新各个环节提供服务;第三,打造协作平台,开掘深层次服务。兼顾资源提供方、资源需求方、中介服务方三方资源,按照专业、领域、擅长等进行科学分类,形成技术转移服务产业链的上下游,深入挖掘企业需求创造合作点。 1.2 广东省技术转移现状 广东省非常重视科技政策环境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挥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在政策环境方面,出台了有关投融资、税收优惠、科技中介及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及相关管理办法,如《广东省技术市场条例》、《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准备金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专利保护条例》等文件。一些地区也出台了地方性的政策法规,如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有效推行,对广东省技术转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目前广东已基本建立起逐级分布、种类齐全的各种科技服务机构,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据统计,全省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已达6700余家,包括各类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500多家,技术贸易机构6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从业人员超过l5万人。 为进一步推进广东地区科技资源为经济发展服务,寻求行业技术需求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广东在全国率先引入了技术路线图的方法来制定行业规划。运用技术路线图的方法,收集领域和行业技术需求信息,预测了多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并找寻了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引导科研机构资源向行业发展的瓶颈倾斜。在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的过程中,广东省政府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搭建了合作的平台,使产学研工作更有针对性,使科研机构的研发工作更贴近企业需求。 1.3 上海市技术转移现状

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

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 摘要:作为一种非常规石油资源,“重油”又被称为“稠油”。世界上的重油资源非常丰富,已在多个国家发现了重油资源。专家们估计,在全球约10万亿桶的剩余石油资源中,70%以上是重油。我国的石油储量也相当丰富。已建立了辽河油田、新疆油田、胜利油田、河南油田以及海洋油区等五大重油开发生产区,稠油产量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10%。但是稠油粘度大,难以流动,阻碍了原油的顺利开采。针对稠油粘度对温度的敏感性,随着温度升高而急剧下降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已形成提高稠油采收率四大技术系列,即化学法、气驱、热力和微生物采油。 关键词:稠油油藏;采收率 稠油,国际上称之为重质油或重油。严格地讲,“稠油”和“重油”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稠油”是以其粘度高低作为分类标准,而原油粘度的高低取决于原油中胶质、沥青及蜡含量的多少。“重油”是以原油密度的大小进行分类,而原油密度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其金属、机械混合物及硫含量的多少。 一.稠油的特点 我国稠油油藏分布广泛,类型很多,埋藏深度变化很大,一般在10m~2000m之间,主要是砂岩储集层,其特点与世界各国的稠油特性大体相似,主要有: (1)粘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它不仅增加了开采难度和成本,而且使油田的最终采收率非常低。稠油开采的关键是提高其在油层、井筒和集输管线中的流动能力。

(2)稠油的粘度对温度极其敏感。随稠油温度的降低,其粘度显著增加。大量的实验证明,温度每降低10℃,原油粘度约增加1倍。目前国内外稠油采用的热力开采方法正是基于稠油的这一特点。 (3)稠油中轻质组分含量低,而焦质、沥青质含量高 中国稠油资源多数为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少量为古生代的海相沉积。储层以碎屑岩为主,具有高孔隙、高渗透、胶结疏松的特征。稠油储量最多的是东北的辽河油区,其次是东部的胜利油区和西北的新疆克拉玛依油区。中国重油油藏具有陆相沉积的特点,油层非均质性严重,地质构造复杂,油藏类型多,油藏埋藏深。油藏深度大于800m的稠油油储量约占已探明储量的80%以上,其中约有一半的油藏埋深在1300m~1700m。吐哈油田的稠油油藏埋深在2400m~3400m,而塔里木油田的轮古稠油油藏埋深在5300m左右。 二.国内外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 2.1.1 蒸汽吞吐 蒸汽吞吐是一种相对简单和成熟的注蒸汽开采稠油技术。 蒸汽吞吐技术机理主要是加热近井地带原油,使之粘度降低,当生产压力下降时,为地层束缚水和蒸汽的闪蒸提供气体驱动力。 蒸汽吞吐的工艺过程是先向油井注入一定量的蒸气,关井一段时间,待蒸汽的热能向油层扩散后,再开井生产,即在同一口井进行注入蒸汽、关井浸泡(闷井)及开井生产3个阶段,蒸汽吞吐工艺描述如图2-1。注入蒸汽的量以及闷井的时间是根据井深、油层性质、原油粘度、井筒热损失等条件预先设计好的。 封隔器 吞 蒸汽 蒸汽注入 油砂层 流体采出 吐

重庆市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重庆市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已引起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重庆作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成效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实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市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在市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市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搭建技术转移与交流平台,推动技术交流与合作 我市持续举办的中国重庆高交会暨国际军博会,已成为展示国内外最新高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交易的重要平台。据统计,历届高交会参展高新技术项目累计104400个,交易技术项目4327项,成交额达1951.26亿元。 (二)加强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服务载体建设 近几年来,我市积极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为促进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提供了有效的服务。截至目前,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55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家、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基地1家;市级孵化器29家,初步构建起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基本形成了“结构形式

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服务网络化”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全市现有生产力促进中心70家,其中国家级中心9家,市级中心25家,39个区县实现了全覆盖。据统计,2013年孵化器实现服务收入9136.75万元,生产力中心实现服务收入5.48亿元。 (三)构建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服务网络 我市科学布局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基本构建起了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已在高校、科研院所、区县建立成果转化中心25个。其中,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及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分别在大型企业集团(园区)、重点行业、高新(科研院所)各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5个;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科技需求,指导和支持区县建立了10个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专业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服务网络构架已见雏形。 (四)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我市不断健全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机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截止目前,全市已有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站点28个,常设技术交易市场3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家,国家创新驿站区域及基层站点3家,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推广与服务机构88个,知识产权事务所7个,科技咨询机构140个,科技评估机构1个,情报信息中心98个,风险投资机构15个。以重庆高交会、技术交易所为代表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 (五)政策环境日趋完善

油气井智能开采技术综述与发展趋势

油气井智能开采技术综述与发展趋势 刘宁(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王英敏(河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 油田数字化是目前油气田发展的新趋势,而智能井技术是实现油田数字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实时油藏管理的关键结构单元,通过安置在油藏平面上的传感器与控制阀,可以对油藏与油井的动态进行实时监测,分析数据,制定决策,改变完井方式,以及对设备的性能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油藏采收率,增加油井产量;减少作业中投入的劳动力,更有效地进行油气藏管理。本文叙述了智能井技术的发展历史、原理及特点,并结合实例说明了其技术优势以及国内外智能井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数字油田 智能井 系统 传感器 智能完井 DOI:10 3969/j.issn.1002-641X 2010 11 009 1 简介 智能井技术是为了适应现代油藏经营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于油气藏开采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通过生产动态的实时监测和实时控制,达到提高油藏采收率和提高油藏经营管理水平的目的[1] 。 自从1997年世界上第一套智能井系统(SCRAM S)在北海首次安装,全球智能井系统的应用迅速加快,其功能和可靠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例如,贝克休斯公司1999年推出的液压智能井系统InForce TM 已商业化;2000年下半年将其全电力智能井系统InCharg efM 推向市场;其他的智能井系统有斯伦贝谢公司的油藏监测和控制(RM C)系统、BJ 公司的系列智能井仪器和威德福公司的Simply Intellig ent TM 智能井系统[2]。 目前,各种类型的电力智能井系统、电力-液压智能井系统与光纤-液压智能井系统均已成功应用,这些技术将油藏动态实时监测与实时控制结合在一起,为提高油藏经营管理水平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2 智能井技术原理及特点 智能井这个术语一般指基本过程控制向井下的 转移,是一个实时注采管理网络,是一种利用放置在井下的永久性传感器实时采集井下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通过通信线缆将采集的信号传输到地面,利用软件平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学习,同时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优化技术,形成油藏管理决策信息,并通过控制系统实时反馈到井下对油层进行生产遥控、提高油井产状的生产系统[2]。智能井系统的主要构成和用途,如图1所示 [3] 。 图1 典型智能井系统组成和用途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智能井的主要优点是: 优化产量和储量采收率; 最大限度地降低基建费用(CAPEX)和作业费用(OPEX);!更加有效地管理油藏。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智能井的基本用途: 控制注入井内的注入水或注入气沿井眼分布; 控制或隔断生产井内无用流体从井眼流出;!通过合采加速生产。 智能井的其他用途: 能够有效地管理油藏采油过程,特别是对二次注水或三次EOR 采油项目尤为重要; 智能井还能控制注入水或注入气在井内层间、隔层间和油藏间的分布,从而限制或隔断无用的流出物从井内不同产层产出,因此,作业者能够管理注水或采油过程,使未波及到的储量得以动用;!控制压降,确保井眼的稳定性;不同储层流体组分混合;控制自流;连接井;气举和自动气举;减少干扰或进行遥控等作用[4]。 总之,智能井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有助于处理油田开发中经常遇到的各种地下不确定因素,解决各种挑战性问题。包括:驱动机理对采收 33 刘宁等:油气井智能开采技术综述与发展趋势

SAGD技术开采稠油

SAGD技术开采稠油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011级程金金 摘要: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以蒸汽作为热源,依靠凝析液的重力作用开采稠油,采收率可达60-80%,在国外特别是在加拿大已获得了商业化应用。 辽河油田曙一区超稠油资源丰富,地层条件下原油粘度超过104 ?,基本没有流动能力,开采难度大。上世纪九十年代末,mpa. s 10 辽河油田曙一区超稠油蒸汽吞吐开采技术获得成功并进行了规模化开采,但蒸汽吞吐开采后期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发研究 Abstract:Steam 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 (SAGD) uses steam as the hear source and rely on the action of gravity of condensed liquid to recovery heavy oi1,by which the recovery can reach up to 60-80%.The technique has been commercially applied overseas,especially in Canada. The super heavy oi1 resource is very abundant in Block Shu l of Liaohe Oilfield with the crude viscosity under formation conditions over 104 ?,which is basically immobile and hard to develop. Since the 10 mpa. s end of 1990s,steam huff and puff for super heavy oil recovery in Block Shul of Liaohe Oilfield has been successful and has been commercialized. However,how to improve the recovery at the later stage during steam huff and puff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Keywords: the super heavy reservoirs,steam 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

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其转化模式现状

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现状及模式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工作的重点,选择或创新出适合本地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将有效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本文在分析江苏省科技成果产出现状的基础上,拟归纳出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实践经验和和转化模式。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The methods and modes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Jin fulan Fang chuanlai (Jiangsu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2) Abstract: sci- te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sci-tech work. It can improve the transformation rate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to select suiting for local transformation mode. This article has analy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tech results and sums up the methods and modes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models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工作的重点。但是,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有待提高。据报道,我国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比例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约占被转化成果的30%,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0%~70%。现在,如何快速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分析江苏省科技成果产出及转化现状的基础上,拟总结出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经验和和转化模式。 1.江苏省科技成果产出的基本情况 科技成果是有关人员通过研究活动所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创造性成果。近几年来,江苏省每年下达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科研课题3万多项。其中,通过省科技厅下达的课题在2000项左右,当年科研课题完成率约70%。另一方面,全省在省科技厅登记和申请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每年有1000多项,例如,2003有1268项,2004年有1420项,两年合计2688项,这两年的具体情况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科技成果类别

稠油微生物开采技术现状及进展

第23卷第3期油 田 化 学Vol.23 No.3 2006年9月25日Oilfield Chemistry25Sept,2006 文章编号:100024092(2006)0320289204 稠油微生物开采技术现状及进展Ξ 邓 勇1,2,易绍金1,2 (1.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2.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要:综述了用微生物方法开采稠油的技术现状与进展,论题如下。①概述。②基本方法:异源微生物采油,包括微生物吞吐和微生物驱;本源微生物采油及大港孔店油田的实例。③主要机理,包括产表面活性剂,降解稠油中重质组分及其他。④技术研究,包括机理性、可行性及经济效益研究,列举了国内外6个实例。⑤现场应用,包括国外1个、国内6个实例。⑥该技术的优势及问题。参22。 关键词:稠油油藏;开采方法;微生物采油;菌种筛选;现场试验;进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TE357.9:TE345 文献标识码:A 稠油是一种高黏度、高密度的原油,国外将其称为重质原油。稠油在世界油气资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据统计,世界稠油、超稠油和天然沥青的储量约为1000×108t,稠油年产量高达1.27×108t以上。加拿大的重质油储量最为丰富,其次还有委内瑞拉、美国、前苏联、中国等国家[1]。我国稠油资源分布广泛,已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重质油田,预计我国重质油和沥青资源量达300×108t以上[2],具有很大的开采潜力。 目前,常用的稠油开采技术主要是热力采油法和化学采油法,这些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随着油田开发技术的发展,技术经济和环保等方面的问题日益明显[3,4],开发经济、有效的稠油开采技术势在必行。稠油微生物开采技术是一种稠油开采的新技术,已越来越受到油田的重视。 1 稠油微生物开采技术概述 微生物采油技术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Beckman就指出细菌有利于开采石油[5]。稠油微生物开采技术是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延伸,也是人们对稠油开采的一种新的尝试。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应用这种方法开采稠油,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上世纪末辽河油田率先在国内开展稠油微生物开采技术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取得一定成果。随后大庆、胜利、新疆、大港、青海等油田相继开始稠油微生物开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从整体上讲,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外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真正实现工业化的项目还不多。近年来,随着稠油微生物开采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其在稠油开采领域良好潜力的展现,该技术在国内许多油田开始受到重视[6~8]。 2 稠油微生物开采基本方法 目前,稠油微生物开采技术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将含有氮、磷盐的培养液及具有降黏作用的微生物注入油层,使微生物与油层发生作用,从而提高稠油采收率,即异源微生物采油法。异源微生物开采稠油又分微生物吞吐和微生物驱两种。 微生物吞吐开采稠油的方法不动管柱,利用地面设备(水泥车、水罐车)从采油井油套环形空间挤入微生物稀释液,挤注结束后关井一段时间,使微生物作用于井筒及近井地层,然后开井采油。该法具有施工简单、不伤害储层的特点,是国内外油田主要采用的方法。 Ξ收稿日期:2006207221。 基金项目: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稠油降粘菌作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k200610)。 作者简介:邓勇(1982-),男,长江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士(2005)、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2005-),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应用化学,通讯地址:434023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E2mail:dengyong228@https://www.docsj.com/doc/c55250873.html,。

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现状

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现状、问题和对策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全球制造业大转移和国际间技术转移的新趋势和新机遇,积极承接国际技术转移,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地区产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我国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不仅仅是技术引进,更为深刻的内涵是在于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从而达到掌握甚至创新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与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上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技术转移获得较大发展。主要是以技术引进为主,几乎没有技术输出。90 年代末至今,我国国际技术转移才真正踏入到正常轨道上来,不仅有技术引进,而且也有技术输出。技术转移途径也呈现活跃和多元化的趋势。一是有选择的引进。引进当前我国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根据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布局按需引进。二是通过合作开发、战略联盟等等技术转移方式,重在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开始向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产品输出和技术输出。我国从改革开放当初的“世界工厂”已开始逐步向“研发中心”转变,从“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迈进。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已经集聚入驻机构120多家,开拓国际渠道1000多条,组织高端技术转移、国际交流、行业交流等活动150多场,服务企业2000多家次,完成国际技术转移项目转移和落地154项。这些令人惊叹的数字标志着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国内技术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为国外技术走进来搭建了桥梁。技术转移的这些新变化,极大推动了我国的技术进步,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2015年4月21日至23日,“2015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于北京召开。大会围绕“美好生态、舒适生活、健康生命、智能生产”四个方向组织了智慧城市、纯电动汽车、食品药品安全、新材料与3D 打印、未来医学与个性化健康管理等12个技术领域专场。这些举措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的发展。 二、中国国际技术转移存在的问题 1、我国国际技术转移的地区差异大。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技术转移仍然是技术引进远远多于技术输出。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技术引进和输出比较多,表现出强劲的转移、吸收和创新能力;而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转移与创新竞争力比较薄弱。 2、我国至今还缺少统一的、规范的、规模性的国际技术转移体系,尤其是缺少具备综合服务功能、从事技术资产经营、能有效促进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将资本市场与技术转移相结合的市场机构。中介机构发展迟滞,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奇缺。 3、以供给型为主的技术转移体制与企业技术创新要求不相符,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体制与机制尚未建立。外资的“投资过度”和制造加工业的重复建设,使市场换技术未有起色。 4、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占比低,技术开发后劲不足。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产品,遭遇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难以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 因此我国的国际技术转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任重而道远。 三、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的对策 1.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环境。

稠油开采新工艺

稠油开采新工艺 稠油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稠油油藏的研究和开发技术已日趋成熟,并形成相当大的开采规模。自今年初以来,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在稠油产量占有较大比例的孤岛,孤东,滨难,河口等采油厂,针对自己所管辖经营的稠油油藏的特征和“症结”,采用多种新工艺,新技术配套使用,不断强化稠油开发和技术创新力度,有效地提高了稠油油藏的开发水平,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效果。 孤岛采油常针对所管辖的孤岛油田稠油热采产量已占全年原油生产量的 1/6,开发难度大等实际情况,对该油田的中二北NG5和中二南NG6两个稠油热采老区进行可整体调整,在加密调整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地质科技人员充分运用了钻井、测井、测试及油井生产资料,进行了精细油藏描述,建立了底层,构造,储层,流体等模型,摸清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加密井点进行可行性分析,编制出了切实可行的热采调整方案,目前,这两个区块已完钻新井15口。其中,中二北NG5热采区的中25-532井,投产后喜获日产320吨的高产油流;中二南NG6调整区的中24-605井也获得了日产21吨的工业油流。 同时,他们对中二北热采单元的蒸汽吞吐开采规律也进行了充分研究,该单元由于底水的进入,导致油井含水大幅度上升、高含水井数的逐年增加,油层水淹严重,造成平面上采出程度差异大,剩余由高度分散,挖潜措施针对性变差。该厂通过对边底水浸入影响分析及泡沫剂的静,动态评价,灵敏性分析及其躯替实验,认为氮气泡沫对治理边底水有较好效果。自2002年初开始,他们运用井下自生气一泡沫辅助注蒸汽技术,在130度下注入引发剂,产生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碳,达到调整吸气剖面,提高驱有效率的目的,迄今为止,用来试验的3口井,平均日产油量已由3.8吨上升到6.5吨,平均单井日增油2.7吨,累计增油893.6吨,其中GD15*522井日产油量由4.3吨上升到目前的11吨。 孤东采油厂稠油热采稳中有升。为了加快孤东油田的稠油开发,该厂采取地质、作业、注汽、采油、工艺“五位一体”联作制,狠抓注汽质量,取得明显效益。质量监控是注汽的关键,他们对每口注汽井都要做好注汽前、中、后的跟踪工作,注汽前,做好注汽井的经济评价,制定注入方案,加强作业管理监控;注

稠油开采国内外现状及开发技术

稠油开采国内外现状及开发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对于石油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而稠油油藏作为分布较广的资源,基本在世界各大产油国都有大量的稠油储藏量,因此对于稠油开采的国内外现状及开放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对于满足社会对于油气资源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为油田开采效率的提升提供了依据。 标签:稠油开采;开发技术;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的石油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石油开采技术水平也在持续提升,而稠油作为储藏量极大的特殊油藏,对于满足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稠油资源本身的特性,其开采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对其开采技术也有较高的要求。为实现对于稠油油藏的更好开发,本文主要对稠油开采的国内外现状与开发技术进行研究。 1 稠油开采的国内外现状 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经济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世界对于石油资源的需求量也在迅猛的提升。但常规的石油资源经过多年的大规模开发开采,也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的现状。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提升,人们发现稠油资源还存在着极为丰富的储量,在世界各国石油开采国都有大量的储存量,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开采则对于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经过勘探发现,稠油资源的潜在地质储存量已经远超出已经探明的常规原油的储量高达6倍之多。而在稠油资源的主要储藏国中,储量最为丰富的国家为加拿大,其次分别为委内瑞拉、前苏联、中东及美国与中国等国家与地区。而我国的陆上稠油转我国的石油总储藏量的20%以上,当前已在我国的12个盆地发现了至少70个稠油油田,以探明和控制储量有40亿吨以上。此外,我国的陆上稠油油藏大多是中新生代陆相沉积,而古代海相沉积则极少。我国稠油储层则存在着高孔隙、高渗透以及胶节疏松等特等,且由于稠油资源本身的粘度较高,且流动性较差,导致对其开采技术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自上世纪90年代,世界各主要采油国,就开始进行了稠油资源的开采工作,其中,基本所有国家都使用了热采的技术进行了开采,其中美国、委内瑞拉、印尼及中国开采量较大。很多专家表明,稠油资源对于满足世界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其重要性将不断增加。但是,当前世界稠油的开采量则只占了石油总产量10%。造成此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稠油开采的成本十分高,且开发技术水平也十分有限,还没有发展成熟,因此基本世界各国在进行开采时,都首先选择进行常规石油资源的开采。 2 稠油资源开发技术 2.1 稠油热采技术

我国及国际技术转移现状及发展建议

我国及国际技术转移现状及发展建议一.技术转移相关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对全球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突现。按照国际上技术研究领域的看法,可将技术转移的含义概括为:技术转移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其载体(人、物、信息)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输出与输入的活动过程,通常是指科技成果、信息、能力和有形体的转让、移植、引进、交流、推广普及和调整应用等相关活动的总和,这种运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实质是技术能力的转移。 技术转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技术转移部门,它是技术转移的实体,技术转移实体通常分为技术转移部门和技术接受部门,主要的技术转移实体包括军事研究部门、国家实验室、大学科研机构、公司研发部门、科研院所、各级企业等; 二是被转移的技术,包括科技发明、专利、商标、R&D成果、营销策划、生产管理、工艺设计流程、方案设计等; 三是技术转移方式,包括版权转让、授权、许可证协议、技术援助、人员流动、合作R&D、合作生产、交钥匙工程、技术组织与会议的交流、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口等。 技术转移的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指技术转移部门通过一定的技术转移方式把技术成果转移给技术接受部门,其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二、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状况 从建国初期开始,我国的技术转移就有一定的发展,但主要发展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我国技术转移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技术转移,主要是通过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2)六七十年代开始的技术转移,这时我国从日本、英国、美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进口成套设备,技术转移达到了历史上新的高峰; (3)80年代以来的技术转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坚持技术引进与企业技术改造结合的方针,技术转移政策法规逐渐完善; (4)90年代以来的技术转移,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标志着我国的技术转移逐渐走向成熟。

直井火驱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的应用前景

火驱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的应用前景 摘要:中国稠油已开发区普遍进入注蒸汽开发后期,面临采出程度低、油汽比低、吨油操作成本高等问题,亟待探索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和经济开发方式。火驱技术操作成本低,但面临原油燃烧过程复杂等问题。中国石油创新室内实验手段,揭示原油火烧机理,攻克井下大功率电点火、火线前缘调控等重大技术难题,直井火驱技术在现场得到工业化应用,将成为稠油开发新一代战略接替技术。本文分析了火驱技术的特点与优势,指出了火驱技术在稠油老区上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关键词:直井火驱;特点;应用前景;稠油; 前言:火烧油层又称为地下燃烧或层内燃烧,亦称火驱开采法,是一种在油层内部产生热量的热力采油技术.准确的说,是指把空气或氧气体注入到油层里面,使其在油层中与有机燃料起反应,用产生的热量来帮助采收未燃烧的原油。火烧油层技术是一种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和潜力的热力采油方法,是稠油开采的第二大技术。它具有驱油效率高(一般达80%~90%)、单位热成本与蒸汽相当(注空气、注蒸汽产生1.0×104千卡热量的直接成本分别为1.2元、1.3元)、油藏适应范围广(从薄油层到厚油层、从浅油层到深油层、从稀油到稠油,及已开发油藏)等特点。 美国早在1917年J.O.李威斯就提出了采用热力或注溶剂的方法,驱替地层中的原油以提高采收率的概念。1923年瓦尔科特和霍华德也认识到,把空气注入到油层,使油层在地下燃烧过程的关键是燃烧掉一部分原油,产生热量以降低粘度,同时产生驱替原油的驱动力。他们的这种认识分别在1923年申请到美国专利.当时,由于新油田勘探成功率比较高,投资商无意进行试验.直到1947年才开始了实验室试验研究.进入50年代后,美国的石油资源日见枯竭,新油田勘探成功率降低,这项新技术才得到广泛的关注.从1951年开始,各个石油公司在油田展开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使得火烧油层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的一次火烧油层现场试验是1942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伯特勒斯维尔油田进行的.50年代以后,据统计,美国已经开展了70多个火烧油层项目.另外还有前苏联,荷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德国,印度等40多个国家先后开展了火烧油层采油的相关工作。 我国从1958年起,先后在新疆,玉门,胜利,吉林和辽河等油田开展了火烧油层试验研究,因受当时条件的限制,火烧油层技术让位于注蒸气采油,在我国的现场应用直到目前还为数不多.但是,室内研究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热力采油研究所,中科院化学所等单位,80年代以来不断开展火烧油层的物理模拟,化学模拟和数学模拟研究,配置了一批研究设备和仪器,开展了大量的室内试验,也进行了现场火烧可行性研究和施工设计与预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热力采油研究所还与罗马尼亚开展了有关现场火烧工艺的交流合作研究项目,现已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 一、火驱采油的原理及其特点 火驱,国外又叫“就地燃烧”,因为它主要是利用油层本身的部分燃烧裂化产物作为燃料,利用外加的氧气源和人为的加热点火手段把油层点燃,并维持不断的燃烧,燃烧生热使温度达到1000。C,实现复杂的多种驱动作用。其驱油原理为:当用空气作为氧源,向注入井注入热空气把油层点燃时,主要燃烧参数是焦炭的燃点;控制 注入气温略高于焦炭的燃点,并依一定的通风强度不断注入空气,会形成一个慢慢向前移动的燃烧前缘及一个有一定大小的燃烧区,当确信油层已被点燃后,可停止注入井的加热。燃烧区的温度会随时间不断增高。有最高温度的燃烧区可视为移动的热源;在燃烧区前缘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现状及模式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现状及模式 金福兰方传来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南京210042)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工作的重点,选择或创新出适合本地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将有效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本文在分析江苏省科技成果产出现状的基础上,拟归纳出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实践经验和和转化模式。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The methods and modes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Jin fulan Fang chuanlai (Jiangsu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2) Abstract: sci- te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sci-tech work. It can improve the transformation rate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to select suiting for local transformation mode. This article has analy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tech results and sums up the methods and modes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models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工作的重点。但是,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有待提高。据报道,我国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比例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约占被转化成果的30%,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0%~70%。现在,如何快速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分析江苏省科技成果产出及转化现状的基础上,拟总结出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经验和和转化模式。 1.江苏省科技成果产出的基本情况 科技成果是有关人员通过研究活动所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创造性成果。近几年来,江苏省每年下达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科研课题3万多项。其中,通过省科技厅下达的课题在2000项左右,当年科研课题完成率约70%。另一方面,全省在省科技厅登记和申请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每年有1000多项,例如,2003有1268项,2004年有1420项,两年合计2688项,这两年的具体情况如表一、表二所示:

稠油目前开采技术与下步技术攻关

稠油目前开采技术与下步技术攻关 摘要:稠油在石油资源中所占比例较大,但是常规方 法很难开采出来。本文通过从稠油冷采和稠油热采两个方面介绍稠油开采的当前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有助于稠油油藏开发方式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稠油简介 稠油是一种高粘度、高密度的原油,成分相当复杂, 般都含有沥青质、胶质成分,是石油烃类能源中的重要组成成份,国外将重油和沥青砂油统称为重质原油。国内外稠油的分类标准不一致,一般用粘度、密度、重度表示。稠油分类不仅直接关系到油藏类型划分与评价,也关系到稠油油藏开采方式的选择及其开采潜力。 世界上稠油资源极其丰富,其地质储量远远超过常规原 有储量。而我国稠油资源分布很广,储量丰富,陆上稠油、沥青资源约占石油总资源量的20%以上。我国陆上稠油油藏多数为中生代陆相沉积,少量为古生代的海相沉积,储层以碎屑岩为主,具有高孔隙度,高渗透率,胶结疏松的特征。 根据稠油油藏的埋藏深度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稠油油藏埋藏深度为10001500m 之间。稠油粘度高,密度大,开采中流动

阻力大,不仅驱动效率低,而且体积扫油效率也低,难于用 常规方法进行开采。稠油的突出特点是含沥青质、胶质较高。 我国胶质、沥青质含量较高的稠油产量约占原油总产量的70%。因 此,稠油开采具有很大的潜力。对于稠油油藏,常规方法很难开 采,采取一些特殊的工艺措施加强稠油开采很有必要。 、稠油开采技术 稠油开采一般可分为热采和冷采两大类。稠油粘度虽然 高,但对温度极为敏感,每增加10 度,粘度下降约一半。 加热过程中,水、轻质油和稠油粘度的变化表明,增加相同的温 度,稠油的粘度比水和轻质油降低的多得多。热力采油作为目前稠 油开发的主要手段,能够有效升高油层温度,降低稠油粘度,使稠 油易于流动,从而将稠油采出。稠油“冷采”是相对“热采”而言的,即在稠油油藏开发中,不是通 过升温方式来降低油品的粘度,提高油品的流动性能,而是 通过其它不涉及升温的方法,利用油藏特性,采取适当的工 艺达到降粘开采的目的。 1.稠油冷采 1.1 当前现状 冷采是指无供热条件下,利用某种施工技术和特殊的抽 油设备积极开采稠油的方法。稠油冷采工艺是采用无力或化 学的方法改善稠油的流动性。冷采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开采成 本,而且可以减少对地层的伤害。它具有开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的优点。对于油层薄、埋藏深、地层渗透率低而不允许高速注入以及含油饱和度低或孔隙度低的稠油油藏,通常比较适合用冷采的方法开采。 1.2 下步技术攻关随着适合冷采油藏深度的加深,作为冷采举升 工具主力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促进对策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促进对策 作者:卢显洋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第1期 卢显洋 (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科学技术是促进国家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科技成果的转化则是创造生产力的先 决条件。虽说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拥有庞大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与技术资源支持,但是就科技成 果转化率而言,却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而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对此, 本文在简要分析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基础上,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提出科学的促进对策。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策略 科学技术是促进国家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然而就目前而言,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 作用并非十分理想,细究原因,并不是因为缺乏大量的科技成果,而是许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所以无法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也因此无法发挥出它们真正的作用。众所周知,科技成果的 转化不仅是连接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纽带,同时亦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方式转 变的最主要方式,而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的“摇篮”,拥有者多项与多科技研究成果,但是 其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不高,基于此,本文接下来将重点探析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策略。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一)科研项目立项与评价制度不符合市场实际 部分高校教师为了职称评审,往往只追求科研文章的数量,而极大地忽视了文章的质量与 实际应用价值,从而导致其科研成果与实际生活脱节。并且由于衡量高校实力与教师科研水平,是由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与质量、申请课题项目情况、以及科研专利资助情况来决定的,所以不 管是高校亦或是教师,普遍都是看重论文的发表情况,而并不重视其科研成果能否得到转化, 从而导致“重论文、抢课题、轻转化”现象的发生。 (二)科研人才培养与激励制度不够完善 众所周知,政府及高校对于优秀科研教师的激励方式,主要是科技成果为核心的职位晋升,当然还包括对重大科技成果的资金奖励[1]。而正是因为这些奖励机制,致使我国高校频繁出现“重学术、轻应用”的不良现象。另外,高校在培养与教育学生时,只注重将基础理论知识传 授给他们,而非重视他们科学技术、科技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校企协同创新体制不够稳定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与社会企业在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上,依旧处于割裂的状态, 这主要表现在:并未真正为校外企业的创新及进步制定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而企业对于高 校的科研成果采用率较低,且消化吸收能力不强。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效策略 (一)健全科研项目管理机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