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

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

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
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

2017年陕西省咸阳市高考历史三模试卷

一、单选题:共12题

1.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2.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用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3.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正面影响是()A.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

B.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C.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

D.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

4.《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A.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B.监察权力的不完整

C.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

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A.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 B.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

C.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 D.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

6.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的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7.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唯一解决英属

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A.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 B.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

8.如果以下表为史料探究民生问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008年﹣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及城镇失业人数》(单位:万人)

A.保障就业乃改善民生之本B.经济发展难以满足就业需求

C.发展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D.城镇化过快增强了失业风险

9.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这反映了当时罗马法()

A.重视保护居民的意愿B.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

C.注重对法律追本求源D.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

10.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

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11.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轻、农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l倍、0. 54倍。这说明()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12.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用“缺席政策”来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全体一致原则。上述现象反映了()

A.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控制

C.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的分歧严重

D.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二、综合题:共5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材料二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

一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750~1900年间东西方世界制造业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切严重的国难都是国家和民族的试金石。我们要知道一国人民的知识程度、组织能力、

习尚与人生观,我们最好的法子就是看这民族如何处置一个严重的困难。

至于政府和军队,更用不着说,在国难之下,其强弱优劣都自然而然的暴露出来了。九一八就是我们民族这样的一种试金石。

﹣﹣《蒋廷黻文选》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选做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共1小题,满分15分)

15.材料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驿站和急递铺系统。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思藏(今前、后藏地区),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缅国,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共约l,500处,为各级政府因公差遣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是当时最便利的交通体系。急递铺是元代的官方邮递系统。每10或15、25里设一铺,置铺兵五人,负责传递文书。传递速度规定为一昼夜400里,急件500里。

一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历史作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共1小题,满分0分)

16.材料日俄战争后已存在的大国意识在一战后的日本急剧膨胀。当时鉴于欧洲战场的惨状,预感西方文明即将走向没落的人比比皆是,认为东洋文明绝不劣于西洋文明。“一战”使“落后”地区各民族获得民族独立的良机,日本对殖民地的支配以及对中国大陆的膨胀也开始在理论上陷入困境。在一战的影响之下,趁着世界秩序的混乱,日本社会中以自我为中心试图构筑新地域秩序的构想开始大为盛行。小寺谦吉是此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亚洲主义者,他主张中日“应相互提携、相互扶助,为亚洲乃至全体有色人种,理应与白人展开对抗”。日本向中国提供智识,中国向日本提供物资。日对中施加军事援护,中国应在日本“指导”下实施改造,教育和文字语言上要采用“日本假名文字”等。

﹣﹣摘编自刘峰《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亚洲主义的理论与行动》(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亚洲主义盛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寺谦吉亚洲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共1小题,满分0分)

17.材料 1898年,邹容随兄应巴县童子试,题旨皆《四书》、《五经》,他遂罢考而去,遭父笞责而志不改。当得知谭嗣同等六君子变法遇难的消息,他悲愤不已,作诗日:“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夏天,他到成都参加官费留学日本的考试,被录取。临行前,当局以其平时思想激进,取消了他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 1902年春,他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补习日语,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邹氏之《革命军》也。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

﹣﹣章士钊《介绍<革命军>》(1)材料中邹容“遭父笞责”和“悲愤不已”后所赋的诗歌反映了其怎样的思想倾向?试用两个主题概括材料所述邹容的事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邹容革命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及《革命军》的影响。

2017年陕西省咸阳市高考历史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共12题

1.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考点】38: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分析】解答本题的依据是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及正确识记法家思想的主要主张及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措施.

【解答】A.由题干所给材料中先秦儒学强调父子关系应“父慈子孝”,但到西汉突出了儿子对父亲应“绝对服从”且成为法定义务,可见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专制、服从等治国理念.

B.道家的休养生息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C.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D.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重用儒生、发展儒学教育,使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故选A.

2.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用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考点】38: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分析】解答本题的依据是正确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及正确掌握古代中国官制的变迁及目的.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封建时代官吏的升黜取决于专制统治的需要.

B.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监察体系的问题.

C.题干所给材料反映了东汉光武帝将民间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作为官吏升黜的依据,体现儒学的“仁政”、“民本”等理念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D.结合所学知识,两汉实行察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以士人的品德作为选官的标准没有变化.故选C.

3.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正面影响是()A.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

B.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C.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

D.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

【考点】2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宋朝时期的土地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宋朝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材料.

【解答】A.材料中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农民大量失去土地,使农村部分人口流入城市的工商业领域.

B.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C.租佃关系的发展主要与地主与佃农结成租佃契约相关.

D.宋代没有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的萌芽形式,故D项错误.

故选A.

4.《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A.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B.监察权力的不完整

C.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

【考点】1P: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需要掌握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和局限性.解题的关键是对“巡按则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分析理解.

【解答】由材料中明朝“巡按则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可见,明朝“巡按”除重大事务必须奏请天子裁决外,在较小的一般事务上仍有独立决断的权力,可见明朝监察权力不完整,故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大事奏裁”相悖,应排除.D项与“小事立断”矛

盾,应排除.故选B.

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A.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 B.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

C.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 D.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

【考点】92:第二次鸦片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落后的外交观念,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材料.

【解答】A.清朝统治者在谈判中出卖了经济主权等权益,不可能坚持国家平等的原则,故A 项错误

B.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这一表述不符合事实.

C.清,政府不愿意公示进京,主要是为了维护清朝天朝上国的颜面,不愿意与番邦小国正面交往,而不是担心公使进京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D.材料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将“公使进京”作为与英法交涉的焦点,而在开放口岸等经济主权方面很快达成了协议,可见外国公使以平等的外交地位与清政府打交道,将会打破清朝统治者维护的宗藩外交等天朝上国传统规制.

故选D.

6.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的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考点】9T:解放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掌握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状况解答即可.

【解答】材料中学者所述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获得民主解放两大目标,特别是使社会底层的农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这种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最接近胜利应在解放战争时出现,故D项正确.

1927年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各有侧重,也没有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故BC两项错误.

故选D.

7.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唯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A.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 B.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

【考点】9S:抗日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掌握国民政府抗战活动的国际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注意题干时间.

【解答】材料中的“1942年2月”,即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依据题干材料可知,蒋介石出访印度之行,被英国舆论称赞为“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美国称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可见中国与其他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有力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故B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应排除.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于1942年1月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此时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尚未进入反攻阶段,故D项错误.

故选B.

8.如果以下表为史料探究民生问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008年﹣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及城镇失业人数》(单位:万人)

A.保障就业乃改善民生之本B.经济发展难以满足就业需求

C.发展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D.城镇化过快增强了失业风险

【考点】Y4:史料的重要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价值,准确解读题干相关数据信息的“内涵”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分析表格信息可见,2008﹣2013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有了较大的增加,同时城镇失业人数波动不大,但数量依然较大.以上两个方面数据表明,只有发展才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故C正确.

A项所述在表格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

BD项表述均不能全面反映表中两个方面的问题,故排除.

故选C.

9.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这反映了当时罗马法()

A.重视保护居民的意愿B.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

C.注重对法律追本求源D.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

【考点】4D:罗马法.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

【解答】由材料“合意缔结契约之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可见,罗马法的此项规定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故B正确.

材料仅反映交易双方的意愿,不同于居民的意愿,故A项错误.

CD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

故选B.

10.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

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考点】88:经典力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历史的第一次大飞跃和理论的大综合,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对科学发展的进程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及其深刻的影响.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是科学形态上的重要变革,标志着近代理论自然科学的诞生,并成为其他各门自然科学的典范.

【解答】根据题干中“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主要是指牛顿力学体系内容中确立的理性思维模式对欧洲的影响,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题干中是对整个欧洲的影响,不是单指对法国影响,排除A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时间和牛顿力学体系形成时间不符合,排除BD项.

故选C.

11.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轻、农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l倍、0. 54倍。这说明()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考点】CD: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体制的弊端,要求学生结合斯大林体制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只是看出中农业省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增长速度,看不出它们的比例关系.B.材料中苏联在实际执行“二五”计划时,重、轻、农投资相对于制定时数据,重工业大增而轻工业、农业大减,可见苏联仍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表明其实现工业化的强烈愿望.

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危机.

D.二五计划期间个人崇拜也在材料没有体现.

故选B.

12.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用“缺席政策”来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全体一致原则。上述现象反映了()

A.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控制

C.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的分歧严重

D.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考点】EJ:欧洲一体化.

【分析】材料中1965年在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上,法国坚持的“全体一致”原则与德意提议的“多数赞成”的斗争,实际上是超国家倾向与维护国家利益的严重分歧.

【解答】A、此时欧洲一体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排除;

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C、法国坚持的“全体一致”原则与德意提议的“多数赞成”的斗争,实际上是超国家倾向与维护国家利益的严重分歧,正确;

D、所述仅为表象,且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故选C.

二、综合题:共5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材料二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

一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750~1900年间东西方世界制造业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考点】A9:中西方工业化比较.

【分析】(1)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苏州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边缘城市.

(2)本题考查1750~1900年间东西方世界制造业变化的趋势,西方不断上升,东方逐步下降.

【解答】(1)由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得出“苏州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边缘城市”;依据材料“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其变化原因.

(2)依据材料二表格信息,可见在世界制造业份额中19世纪中期前东方国家主导、之后西方占主导,得出西方不断上升、东方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依据表格中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东西方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政治特征和思想文化特征或对外政策分析概括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

(1)变化:苏州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边缘城市.

原因: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近代工业发展的滞后,阻碍了苏州的转型;西方商品的涌入,冲击了苏州传统的经济;传统社会制度限制了近代化的转型;上海以及其他通商口岸的开设,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2)趋势:西方不断上升,东方逐步下降.

原因:东方: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或生产力没有突破性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等);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强化;思想文化封闭保守.

西方: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

西方国家对于东方的殖民侵略.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切严重的国难都是国家和民族的试金石。我们要知道一国人民的知识程度、组织能力、习尚与人生观,我们最好的法子就是看这民族如何处置一个严重的困难。

至于政府和军队,更用不着说,在国难之下,其强弱优劣都自然而然的暴露出来了。九一八就是我们民族这样的一种试金石。

﹣﹣《蒋廷黻文选》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考点】9S:抗日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的灾难和民族凝聚力,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的把握,运用所学的抗日战争的知识来阐述问题的能力.

【解答】材料中的学者提出了一切严重的困难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试金石,考验着其民族素质、能力及价值观念包括政府、军队的强弱优劣,九一八事变后的国难就是一块试金石.在认识理解上述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试题的要求针对与抗战相关的问题概括出一个主题性观点的论题,如九一八事变后严重困难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试金石;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加以分析阐释,包括九一八事变后面临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及各阶层抗日斗争等,表述成文.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逻辑层次严谨等,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

故答案为:

“九一八”事变后严重困难的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试金石.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步步紧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国民众众志成城,显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

列举不同层面抗日史实.(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国民党军队奋起抵抗、爱国民众救亡运动、北平学生组织“一二九”运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国共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选做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共1小题,满分15分)

15.材料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驿站和急递铺系统。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

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思藏(今前、后藏地区),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缅国,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共约l,500处,为各级政府因公差遣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是当时最便利的交通体系。急递铺是元代的官方邮递系统。每10或15、25里设一铺,置铺兵五人,负责传递文书。传递速度规定为一昼夜400里,急件500里。

一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历史作用。

【考点】MI: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元朝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特点和历史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解答】(1)本小问的特点,由材料“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驿站和急递铺系统.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可以得出规模大、分布范围广;由“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共约l,500处,为各级政府因公差遣人员服务…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可以得出水陆并存,与经济、政治联系密切;由“传递速度规定为一昼夜400里,急件500里”可以得出信息传递效率高.

(2)本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中元朝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特点及内容的理解,结合元朝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概括、总结所起的历史作用,包括加强中央集权、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保障了商旅安全与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其对明清驿站制度的深远影响等.

故答案为:

(1)特点:规模大、分布范围广;水陆并存;与经济、政治联系紧密;信息传递效率高.(2)作用:客观上对巩固政权、维护中央集权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的统治、经济、文化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商旅安全,促进了元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对明清的驿站的制度影响巨大.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共1小题,满分0分)

16.材料日俄战争后已存在的大国意识在一战后的日本急剧膨胀。当时鉴于欧洲战场的惨状,预感西方文明即将走向没落的人比比皆是,认为东洋文明绝不劣于西洋文明。“一战”使“落后”地区各民族获得民族独立的良机,日本对殖民地的支配以及对中国大陆的膨胀也开始在

理论上陷入困境。在一战的影响之下,趁着世界秩序的混乱,日本社会中以自我为中心试图构筑新地域秩序的构想开始大为盛行。小寺谦吉是此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亚洲主义者,他主张中日“应相互提携、相互扶助,为亚洲乃至全体有色人种,理应与白人展开对抗”。日本向中国提供智识,中国向日本提供物资。日对中施加军事援护,中国应在日本“指导”下实施改造,教育和文字语言上要采用“日本假名文字”等。

﹣﹣摘编自刘峰《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亚洲主义的理论与行动》(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亚洲主义盛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寺谦吉亚洲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考点】MC:日本的对外扩张.

【分析】本题考查日本的对外扩张.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亚洲主义盛行的历史背景;小寺谦吉亚洲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解答】(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当时鉴于欧洲战场的惨状,预感西方文明即将走向没落的人比比皆是,认为东洋文明绝不劣于西洋文明”可以得出欧洲的惨状推动部分日本人对西方重新评估;依据材料“‘一战’使‘落后’地区各民族获得民族独立的良机,日本对殖民地的支配以及对中国大陆的膨胀也开始在理论上陷入困境”可以得出旧的殖民理论陷入困境;依据材料“在一战的影响之下,趁着世界秩序的混乱,日本社会中以自我为中心试图构筑新地域秩序的构想开始大为盛行”可以得出一战后,日本整体实力的增强.

(2)第一小问的内容,由材料中小寺谦吉主张中日“应相互提携、相互扶助,为亚洲乃至全体有色人种,理应与白人展开对抗”,概括出中日团结,相互依存,以共同对抗欧洲;由“中国应在日本‘指导’下实施改造,教育和文字语言上要采用‘日本假名文字’”可以得出由日本主导对中国实施改造;中国教育和语言文字日本化.第二小问的实质,依据上述亚洲主义内容、特点的理解并结合所学,概括总结出亚洲主义的实质.

故答案为:

(1)背景:一战后,日本整体实力的增强;欧战的惨状推动部分日本人对西方文明的重新评估;旧的殖民理论陷入困境.

(2)内容:中日团结,相互依存,以共同对抗欧洲;由日本主导对中国实施改造;中国教育和语言文字日本化.

实质:是一套掩饰侵略、欲图扩大日本在华(亚洲)利益的理论.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共1小题,满分0分)

17.材料 1898年,邹容随兄应巴县童子试,题旨皆《四书》、《五经》,他遂罢考而去,遭父笞责而志不改。当得知谭嗣同等六君子变法遇难的消息,他悲愤不已,作诗日:“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夏天,他到成都参加官费留学日本的考试,被录取。临行前,当局以其平时思想激进,取消了他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 1902年春,他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补习日语,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邹氏之《革命军》也。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

﹣﹣章士钊《介绍<革命军>》(1)材料中邹容“遭父笞责”和“悲愤不已”后所赋的诗歌反映了其怎样的思想倾向?试用两个主题概括材料所述邹容的事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邹容革命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及《革命军》的影响。【考点】9G:资产阶级革命派.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考查邹容“遭父笞责”和“悲愤不已”后所赋的诗歌反映的思想倾向及其邹容事迹的主题;影响邹容革命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及《革命军》的影响.需要掌握邹容的事迹及其革命思想的影响.

【解答】(1)第一小问的思想倾向,依据材料“应巴县童子试,题旨皆《四书》、《五经》,他遂罢考而去”可以概括出讨厌经学的陈腐,鄙弃八股功名;依据材料中邹容所作的“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的理解,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心向维新思潮,具有变革志向.第二小问的主题,依据材料中邹容“遭父笞责而志不改”及其所作诗歌的理解可以概括总结出“少年立志”的主题;由材料中邹容“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补习日语…”可以概括出“东渡求学”的主题.

(2)第一小问的因素,依据材料中邹容东渡日本后“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其邹容思想倾向及其经历,并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影响邹容革命思想形成的因素.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邹氏之《革命军》也.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的理解,结合所学概括说明《革命军》的影响.

故答案为:

(1)主要倾向:讨厌经学的陈腐,鄙弃八股功名;心向维新思潮,具有变革志向.

主题:年少立志;东渡求学.

(2)主要因素:时局深刻变化的感染;个人的信念和抱负及国外求学的阅历;结交革命志士

并受其影响.

影响:宣传了革命思想,启迪了广大人民群众.

2018高考模拟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17届高三月考试卷(三) 命题人:欧鹏举成特立蓝黄审校:周玉龙黎奕娜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几年网络文艺异军突起,网络小说、网络自制剧、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的呈现巨大的市场生命力,正抢占传统文艺市场。。 然而,相对于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统文艺,网络文艺还是一个新概念,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仍未给出一个权威的统一清晰的界定,更别提系统科学的研究了。有学者从广义上归纳网络文艺的内涵,认为网络文艺是指具有网络精神的文艺作品,因此只要具备一定互联网因素的文艺作品都可以称为网络文艺,其中包括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传统文艺作品;也有学者把网络文艺狭义地理解为以数字化形式进行生产创作,并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对于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之间的关联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种说法认为,网络文艺是传统文艺在网络上的延伸,旨在强调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都为文艺,即文艺本质论;另一种说法认为,网络文艺是传统文艺的补充,旨在强调网络文艺能够传达传统文艺之外的内容,丰富文艺的表现方式;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网络文艺完全独立于传统文艺之外,旨在强调网络文艺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语言的多媒介因素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型文艺,与传统文艺有着天然的鸿沟。这些观点尽管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仍有失偏颇。因为网络文艺和传统文艺之间既存在天然的有机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 网络文艺既不是传统文艺在网络上的延伸,也不仅仅是传统文艺的补充。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就像两个有交集的集合,既有藩篱也有突破,既交融又交汇。从本质看,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只是媒介载体不同而已,那些经历过无数前辈提炼和检验的传统文艺创作和传播的基本规律、审美价值和文艺理论依然适用于网络文艺。由于技术带来的文艺内在特征和审美方式的质变,网络文艺突破了传统文艺内容和形式的限制,拥有传统文艺无法比拟的优势,隐含符合新媒体时代要求的内在规律。但必须承认的是,网络文艺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形态和特征并未完全展现,很难完全厘清与传统文艺之间的内在关联。因此,对两者关系的认知和把握应采取辩证的、长远的眼光和态度:一方面肯定两者的天然联系,但又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一方面承认两者的本质区别,但又不能将网络文艺视为独立的文艺类型;一方面

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

2018届高三年级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历史试题1 24.“方镇相望于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 A. 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 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 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25.田庄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考古发现的风车、水井、短辕一牛挽犁画像石、曲柄锄石刻、水利灌溉模型等都出土于东汉豪强地主的墓中。这主要说明()A. 豪强威胁到个体经济的发展 B. 汉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 当时厚葬风气逐渐盛行 D. 田庄经济有一定的进步性 26 有学者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27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朝初期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 友谅兵败投降 B. 朱元璋讨伐友谅 C. 基智取城 D. 朱元璋兵败城 28.从鸦片战争后到十九世纪末,“民教”冲突不断,大小教案达四百余起。但在1901年后数量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A.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 B. 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 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D.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29.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在《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一书中说:“1820年中国GDP为199.212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8.7%。1870年中国为187.175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6.6%。……估计这两个年头中国人均GDP都是523美元。”这说明,当时中国() A. 民族经济开始衰落 B. 传统经济受到冲击 C. 经济受到战争影响 D. 海外移民现象严重 30.《军民庆祝抗战胜利纪实》一文中记载:“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联红军胜利万岁”的口号声震动山谷。游行队伍簇拥着斯大林元帅、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巨幅画像齐步向前。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正义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 B. 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C. 国际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之一 D. 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31.1961年,国家规定在1960年底12900万城镇人口的基础上,3年减少2000万以上……并要求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特别是1958年以来从农村招收的职工,凡是能回农村的,都动员回农村支援农业生产。这一规定意在() A. 减轻城市工业发展负担 B. 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C. 支援农村地区工业建设 D. 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32.据史料记载:古希腊的司法审判程序通常包括原告和被告在规定的时限进行申诉和辩论,最后由陪审团秘密投票决定有罪无罪。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反映了一定的和平等观念 B. 原告和被告进行申诉和辩论是审判程序的必需条件 C. 说明古希腊法律程序的完善、规 D. 体现了辩论是当时判案唯一的法律证据 33.下表是《1832—1935年英国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文综組赵伟吉 (2013 11 15) 1.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试卷为自己选题、组题、命题,命题人为本组教师赵伟吉、殷冬梅。 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二的主干知识;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考核力度。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试题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 本次月考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30道,共50分。材料题4个,共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不多。 2.学生成绩情况分析

3.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总体上看,选择题得分率高于非选择题,选择题平均分在30分左右,主要原因是,平时过多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因而,非选择题失分率较高。具体分析如下

(1)审题不认真。 ①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如选择题3、11、13、15 、23。 ②在材料题的解答中,由于题目设问较多,有的学生并不能按要求正确作答,如材料题41题第(2)问,要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很多同学由于审题不清,本来平时能回答的问题但由于弄错了顺序,因而失分严重。 ③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有对材料内容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了得分。如第44小题的第3问很多学生的回答不全面,以致影响成绩。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选择题的第2、5、10、21、30小题,材料题第43题,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 (3)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因素的理解不全面,出错最多的是对设问中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之类题目的区别。如选择题中3、6、11、19、26、失分较多。 (4)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看,主要是低分的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得过且过,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有10多个学生,选择题得了十几分,非选题个别题一个字没写,得0分。 (5)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 总的说来失分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审题出现严重偏差;不能准确划分材料层次和理解材料;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准确定位教材;

安徽省六安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对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Fe:56 Cu:6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生产、生活离不开各种化学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二氧化硅是电子工业中常用的半导体材料 ②氢氧化铝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③氯气与烧碱溶液或石灰乳反应都能得到含氯消毒剂 ④天然气、石油和煤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⑤用食醋清洗热水瓶中的水垢 ⑥用纯碱溶液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⑦用米汤检验含碘盐中的碘酸钾 ⑧医疗上可用碳酸钡作x射线透视肠胃的内服药,是因为碳酸钡不溶于水 ⑨某雨水样品放置一段时间后pH由4.68变为4.00,是因为水中溶解的CO2增多 ⑩加碘食盐中添加碘酸钾而不用碘化钾,是因为碘酸钾能溶于水而碘化钾不溶于水 A.①③④⑦⑩B.②③④⑤⑥C.①⑦⑧⑨⑩D.①②④⑦⑨⑩ 2. 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A.实验I: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B.实验II: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 C.实验III: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D.实验IV: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沉淀,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一定不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3.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7.8gNa2S固体和7.8 gNa2O2固体中含有的阴离子数目均为0.1NA B.标准状况下,2.24L Cl2和HCl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总数为2×6.02×1023 C.含1molFeCl3的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得到胶体数目为NA D.标准状况下,Na2O2与足量的CO2反应生成2.24LO2,转移电子数为0.4 NA 4.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相关反应中产物物质的量的变化的是(横、纵坐标单位:mol)() A.图1:n(O2)=1mol时,高温下C和O2在密闭容器中的反应产物 B.图2:n(NaOH)=1mol时,C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的盐 C.图3:n(HCl)=1mol时,K2CO3逐步加入到HCl溶液中在敞口容器反应生成的气体D.图4:n(HNO3)=1mol时,Fe和稀HNO3反应生成的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为NO)5. 化学方程式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用语。所写的化学方程式不能用来正确解释化学过程或事实的是() A.熔融烧碱时不能使用石英坩埚:SiO2 +2NaOH Na2SiO3 + H2O

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题(含答案)

岳阳市高三质量检测试卷(一) 历史 时量:90 分钟总分: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计50 分) 1.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结合下图“先 天弊病”是指 A.贵族执政 B.层级严密 C.代远情疏 D.尊卑有秩 2.“繆力本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与“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源于 A.二者的文化素养 B.法家与儒家对抗 C.社会发展需求D.代表的社会阶层 3.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这反映出当时的儒家学说 A.居于百家一言 B.地位日趋稳固 C.成为主流学说 D.融合佛道思想 4.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 A.民间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选拔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价 5.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饮食结构的变化 B.人口增长的需求 C.新航路的开辟 D.经济结构的变动 6.下表是英国对中国的贸易情况表(单位:镑),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 B.条约体系未影响中英贸易状况 C.中国已深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对外贸易仍保持贸易顺差 7.有学者称“中国近代化过程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是从涓涓细流自然渐汇成滔滔江河,中国近代化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条人工开掘的运河”。下列选项能够作为其依据的有 A《尼布楚条约》B《天津条约》 C《资政新篇》 D《天下郡国利病书》 8. 20 世纪初张謇创办了南通大达轮步(步即局),先开辟了外江航线,以后又组成了大达轮船公司,在苏北内河开辟航线。这一做法 A.促进了洋务工业的较快发展 B.标志着近代民族航运业出现 C.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D.体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9.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主张用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C.思想保守落后 D.主张彻底改造儒家思想 10.就反对帝国主义来说,近代中国人民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发展阶段,走过曲折的道路。下列选项中完成了对帝国主义认识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飞跃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50道,共50分。材料题3组,共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有一定涉及。 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主干知识。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考核力度。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试题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 具体而言,通过本次考试着重从能力提升角度下手进行命题。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单靠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从主观题来看,材料分析题成为最主流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从命题来源来讲,本次期中考试主要选取的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为主,结合一轮复习特点加入一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其中高考真题部分重点选取全国卷和天津卷的经典题目组成,辅以江苏、浙江、安徽等东部省份的题目,其主要用意在于让学生通过这次考试熟悉天津高考的命题特点,同时把握全国整体高考历史思维的大方向,做到一定程度的难易结合。同时着重挑选对文本解读能力有所提升的材料分析题,用大量新材料和新情景来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尽可能让学生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做到教材知识与材料内容的整合与呼应。 二、学生考试情况及原因分析 本次考试总体平均分如图所示: 分析:与以往相比成绩有所下降,一方面较之过往考试,本次考试总体难度有所增加,结合

黄浦区2017年高三历史一模试卷

黄浦区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调研测试 历史试卷2017年1月 (完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综合分析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右图为河南郑州一处古代人工冶铁的遗址。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类似 的遗址年份不应该早于且最接近的是 A.夏朝B.商朝 C.西周D.春秋晚期 2.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年代, 折成世纪计算正确的是: A.公元前一世纪B.公元前二世纪 C.公元前三世纪D.公元前四世纪 3.观察右图,中央政府对于图中箭头所指地区的管辖 最早形成于 A.西汉时期B.东汉时期 C.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4.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的“三种机械发明”不包括 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 5.中国古代民族迁移有两个大的流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迁入江南。这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后果是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剧了民族矛盾③促进了民族融合④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6.下列人物中,主张向西方学习并最早付诸实践的是 A.魏源B.林则徐C.曾国藩D.康有为 7.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获得清政府给予其他国家的任何好处,纷纷要求清政府在同本国签订的条约中加上一条 A.领事裁判权B.“最惠国”待遇C.门户开放D.协定关税 8.“窃闻与日本议和……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此材料应出自以下哪一事件 A.甲午海战B.公车上书C.戊戌变法D.瓜分狂潮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2017届高三理综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2017届高三理综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共126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Al:27 S:32 Cl:35.5 Cu:64 Fe:56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1. 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 B. 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DNA的复制 C. 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D. 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下列关于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外膜上的蛋白质含量比内膜的高 B. 成人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比腹肌细胞的多 C.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D. 哺乳动物精子中的线粒体聚集在其头部和尾的基部 3.关于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而其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B. 死细胞的细胞膜会失去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C. 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是其流动性的基础 D. 二者的关系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思想 4.如图为细胞膜结构及物质跨膜运输过程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体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为图中过程b

B. 物质B在细胞膜上分布均匀,物质A只参与物质运输 C. 物质A和C结合形成的结构具有识别、免疫等功能 D. 图中过程c的运输速率受O2浓度、温度等条件影响 5.下列有关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酶由活细胞产生并在活细胞内起作用 B. 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所有酶在温度较高条件下都会失活 C. 在条件适宜时,酶在离开细胞后也能发挥作用 D. 所有的酶在蛋白酶的作用下都会失去活性 6.为了比较甲、乙两种酶对温度和pH的耐受程度(即保持活性的范围)的差异,科研人员作了相关的研究,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酶对温度的耐受程度比乙酶大 B. 在pH为6~7的环境下,几乎测不到甲酶活性 C. 甲酶活性在任何环境中都比乙酶高 D. 测定pH对酶活性影响时温度应设为20 ℃ 7、下列事实能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A.Cl2与Fe、Cu反应均生成高价氯化物 B.NH4HCO3晶体、固体I2受热均能变成气体 C.SO2、Cl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2017年上海长宁区高三历史一模卷

2017年上海长宁区高三历史一模卷

2016学年第一学期长宁区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40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孟子看来,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是 A.人性本恶 B.人性本善 C.先贤思想 D.礼乐制度 2.西周宗法时代君主政治建立的基础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内外服制 D.行省制度 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冯友兰此处评价针对的是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4.康有为称严复的《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他如此推崇该书是因为 A.该书符合革命派政治需要

8.陈独秀称:“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他这样说的用意是提倡 A.中体西用 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9.下列史学家中以进化论史观为导向阐述中国历史演变的是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刘知幾 D.梁启超 10.被誉为“中国近代史料宝库”,历史最久、影响最广的中文报刊是 A.《时报》 B.《申报》 C.《新报》 D.《苏报》 11.甲午战争后,在西方“群学”影响下,民间社团兴起。以下开启了立会之风的社团是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社 12.20世纪初中国性别秩序从“男率女从”逐渐走向“男女平等”,导致这一变化原因的解释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学东渐,文明交融 B.政治革命,移风易俗 C.思想解放,教育推广 D.工业革命,经济转型 13.“国王是上帝派到世间的最高权威,有无限的权力。”启蒙运动中与此相对立的关于国家起源的主张是

高中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高中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一、命题指导思想和特点 (一)、指导思想 纵观整个试题,总体体现了以能力和素质立意的理念和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考查要求,以发挥历史教育测量的诊断功能和导向功能。 (二)、试题特点 1、总体平和,难度适中 试题的结构、题型与容量适度,有一定的效度、区分度。难度适中,全卷没有让所有学生都动不起笔的题目,也没有一个大题让相当一部分考生得满分的题目。全卷基本按照高考要求命制,让分科以后的文科学生见识一下高考模式的题目是很有必要的。 2、立足基础,贴近教学 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识记和理解。尤其是对一些重要概念和结论的准确理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总结。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从阅卷及抽样的结果看,主要有五大问题:基础知识不牢固、学科能力没形成、审题偏差大、书写不规范、新课程意识缺失。 1、基础知识不牢固 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特别是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没有真正把握。 2、审题偏差大 本次考试因审题失误而失分显得特别严重。审题中抓不住关键性字词,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导致理解偏差,不按照要求回答,答非所问。

3、书写不规范 多数学生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学生语文知识匮乏,不能有效组织答案, 主要表现为知识要点不明确,没有层次性,出现口语化,文字表达不够严谨;不会使用历史学科语言或术语答题,出现许多无效文字;关键字词写成错别字。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加强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教学 本次考试,反映出学生在历史概念上存在很大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将基本历史概念阐释清楚,让学生对一些历史概念烂熟于心。并适时进行跟踪 检查,通过课前默写、课后作业、抽查等方式,增强对历史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2(教学重、难点分析应加重学生参与的力度 包括新课教学和试题练习和讲评,在培养对问题分析能力的同时,多给学生参与的平台和机会,因为学生参与,能有效及时地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偏向及思考方式的偏差。 3、适度进行基本的史学方法和史学理论的教学 4(对试题的解答,除加强对答题格式的规范外,更应该加强对解题方式的引导。 首先要学会读题审题,注意问题的细节,把握问题的时空界限、方向和侧重点;其次,学会读懂材料,有效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其主题意旨,能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有全面和清晰的认识;第三,在具体解答上,应注重尽量用教材中的内容或观点来表达,对于需要概括提炼的,力争做到简洁、精确、逻辑合理等。对于审题不周全,理解模糊的问题应重新加以审视,尽力做到不遗漏每一个问题,不留下任何一个空白,将能做到的力争做到最好

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资料

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英语试卷 命题人: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at does the woman advise the man to do? A. Telephone the seller. B. Change the order . C. Wait for some time. 2. Which sport does the man like to play now? A. Basketball. B. Tennis. C. Baseball. 3. What does the woman imply about Uncle Jim? A. He eats too much. B. He has a sense of humor. C. His manners are just fine. 4. What will the man do this afternoon? A. Go to the library. B. Write his term paper. C. Talk with his professor. 5. What upsets the woman? A.Being unable to see her brother. B. Getting the wrong address for her brother. C. Not receiving any replies from her brother.

嘉定区2015年高三历史一模试卷

2014学年嘉定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0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7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就现代眼光来看,这部以楔形文字保留下来的文献,有许多地方是不伦不类的。例如,有些条文非常的进步,如精密的审判程序;有些又非常的野蛮,如采用复仇法。”材料评价的是 A.汉穆拉比法典B.十二铜表法C.公民法D.万民法 2. “婆罗门可以娶三个妻子。刹帝利可以娶两个妻子。吠舍只可以从本种姓内娶一个妻子。无论几个妻子,她们生下的儿子地位都是平等的。”以上表述最有可能出自A.《大藏经》B.《摩诃婆罗多》C.《吉尔伽美什》D.《圣经》 3. “一切公职对 所有公民开放, 通过抽签选举 产生(将军除 外),实现了轮 番而治,既是统 治者,又是被统 治者的思想。” 这一现象发生 在古代哪一区 域 A.B.C.D. 4. 奥斯曼军队攻下君士坦丁堡的那个世纪,西欧社会正值 A.采邑改革开启B.君主专制正走向衰落 C.封建制度产生D.新航路开辟拉开帷幕 5.汉代出现了较多类似于右图的盘古画像石,从中可以得到的有关中华文明的信息是 A.延续万年历史悠久B.体现鲜明农耕特征 C.逐渐形成集体记忆D.具有核心发源地区 女娲伏羲 盘古

6. 以下属于我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时期王朝统治特征的是 A.历史始有文字记载,有典有册B.分封诸侯而拓疆,版图扩大 C.文明始入青铜时代,灿烂辉煌D.政治王权加神权,统治暴虐 7.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六年制礼作乐”的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公 8. 右图是战国齐鲁贵族墓葬中的随葬陶俑。以陶勇陪葬代替人殉制度,体现了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理学思想 9. 相传秦始皇修长城时,强征天下民夫,孟姜女千里寻夫,得悉其夫已劳累而 死,悲恸欲绝,痛哭不止,竟哭倒了长城,最后,孟姜女投海而死。上述材料 可作为研究以下哪一问题的一手史料 A.秦代长城损毁严重B.秦始皇暴政 C.民间对暴政的态度D.孟姜女生平 10. 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的变化B.时局和战的变迁 C.基本国策的改变D.经济重心的迁移 11. “万物皆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这些观点的提出最早当在 A.东周B.汉朝C.宋朝D.清朝 12. 16世纪,欧洲某宗教改革家曾称赞中国的某项技术“是上帝无上而终极的恩典,使福音得以遐迩传播”,这项技术最有可能是 A.造纸术B.火药C.指南针D.印刷术 13. 对我国古代以下历史时期排序正确的是 ①充满活力的世界帝国②骑马民族驰骋的时代③中华帝国的初建④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的时代 A.③④①②B.③①④②C.②③④①D.④③①② 14.《明史》中提到:“其徒(西番使节)交措于道,外扰于邮传,内耗大官,……。然至者尤即遣还。乃宣宗时则久留京师,耗费益甚。”材料评述的是 A.郑和七下西洋B.朝贡贸易C.早期西学东渐D.内阁制度 15. “毋庸讳言,统治者的初衷,确实是‘为了军事控制’,但是谁曾料到,……却引出绵延至明清及近代的中央集权新模式。”材料议论的是 A.郡县制B.推恩令C.巡检司D.行省制

高中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题依据新教材、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试卷结构:满分100分,时间是60分钟。考查资料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取题,50分非选取题值50分。满分100分。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选取题共20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每单元的“之最累”“人物类”“文化类”。 问题二:非选取题21—24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偏难。“商业经济”“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权特点”“和同为一家—民族祖先、与唐往来史实、对西藏管辖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时间归类”“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评价”。 1、学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有待提高。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历史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看练习册或单元过关题就能够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平时达标检测反馈

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2、应用历史学知识迁移的潜力差,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对基础知识在新课标下不能正确应用,对问题不善于分析。 3、审题潜力差,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依据题目带给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与学生阅读理解潜力较差有关,不会找关键词,不会总结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 1、教师要转变历史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历史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研究课标和新教材,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认真钻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扩展教材的广度,整合课程资源,认真备好每节课,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潜力。 2、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搞笑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按课标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扎扎实实落实好基础知识,方法灵活多样,要启发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记硬背,要引导,不要代替,要让学生思考,不要一讲到底,要因学论教,而不要因教论学,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

河北省邢台市2017届高三英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2014级高三上学期第3次月考英语试卷 第Ⅰ卷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 30 分) 1. Where does Bob come from? A. France. B. America. C. Australia. 2. What is the woman going to do first? A. Go to the cinema. B. Go to the post office. C. Attend a party. 3. What do we know about Jim? A. He is very lazy. B. He has lost his job. C. He has got a new job. 4. How many postcards will the two speakers probably buy in total? A. Ten. B. Twenty. C. Fourteen. 5. Why does Jimmy stay up late? A. Because his mother wants him to do his homework. B. Because he has to finish his homework. C. Because he is too tired to sleep at this hour.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7题。 6. What will the man most probably do locally? A. Have a sightseeing tour. B. Attend a conference. C. Have a business talk. 7.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man's booking? A. From the 17th to 20th. B. A double room with a private bathroom. C. Check-in around 7:30 a.m. Friday.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至10题。 8. What does the man like to do after work? A. Play tennis and golf, and go for a run. B. Play tennis and golf, and go fishing. C. Play table tennis and golf, and go for a run. 9. How often does the man play golf? A. About once a week. B. About once a month. C. About once a year. 10. What time will the two speakers meet at the clubhouse? A. At 1:30. B. At 1:13. C. At 2:30.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1至14题。 11. What does Jane think of her trip to the West Coast? A. It was terrible. B. It was wonderful. C. It was tiresome. 12. What's the disadvantage of Los Angeles? A. It is noisy and highly polluted. B. The weather is hot and humid. C. There is no subway and the bus service is bad. 13.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an Francisco? A. Warm and nice. B. Cool but comfortable. C. A little cold. 14. Why is it easy to go around in San Francisco? A. Because of the small size and good transportation. B. Because of the extensive subways. C. Because of the small population.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5至17题。 15. How many credits should the man get for a master degree in education? A. 15. B. 30. C. 45. 16. Why does the man want a lighter program at the beginning? A. Because he doesn't want to fail any classes. B. Because he wants to have time for social experience. C. Because he doesn't need to take more courses.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英语试题Word版含答案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共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或答题纸上。 3.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回答第II 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100分)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 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 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 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time is it now? A. 10:40 B. 10:45 C. 10:50 2.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A. In a book store B. In the library C. In a laboratory 3. What is the man most probably doing? A. Having an interview. B. Dealing with hi-tech problems. C. Talking with colleagues. 4. What does the woman suggest the man do? A. Travel less. B. Give up the job C. Consider the job carefully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