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

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

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
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

附件1

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

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

2014年10月

目 录

前 言 (1)

一、现状与基础 (2)

(一)确立绿色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2)

(二)初步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 (2)

(三)产业发展实现绿色化低碳化 (3)

(四)全部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3)

(五)全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3)

(六)非传统水利用形成规模 (4)

(七)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4)

(八)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管理新模式 (4)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原则 (6)

(三)发展目标 (7)

三、主要任务 (10)

(一)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 (10)

(二)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 (11)

(三)推进城市建设绿色化智能化 (14)

(四)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 (16)

(五)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8)

(六)积极培育绿色文化 (19)

四、创新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 (21)

(一)建立绿色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 (21)

(二)完善产业发展的促进机制 (21)

(三)强化资源环境管理 (22)

(四)完善城市管理模式 (24)

(五)构建科技创新驱动机制 (25)

五、政策支持 (27)

(一)产业政策 (27)

(二)财税政策 (28)

(三)金融政策 (28)

(四)资源环境政策 (29)

(五)社会发展政策 (29)

六、组织实施 (30)

前 言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中新天津生态城自规划建设之初就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着力推进城市建设绿色化,培育绿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昔日的盐碱荒滩上逐渐建起一座现代化的生态新城。为进一步探索我国绿色发展的基本模式和路径,推进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新型城镇化,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要求编制实施方案并按程序报批。

本实施方案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13〕40号)要求,结合《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编制,是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行动纲领。

一、现状与基础

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大合作项目,选址于天津滨海新区的盐碱荒滩,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5万,计划用10至15年建成。自2008年开工建设以来,天津生态城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在产业促进、生态建设、环境治理、资源节约、科技研发、技术应用、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2年底,南部片区8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已基本完成,南部片区以外的2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和景观绿化已经启动,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亿元。

(一)确立绿色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根据中新两国政府签订的框架协议的要求,天津生态城确定了“四三二一”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即:四个领域,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科技、生态文化协调发展;三个和谐,实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两个轮子,实现新型城市化和产业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条道路,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发展道路。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编制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制定了包括经济、社会、生态和区域协调发展四个方面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形成了指标引导下的城市管理建设新路径。

(二)初步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天津生态城规划30平方公里用地中,废弃盐田、盐碱荒地、污染水体各占

1/3。经过综合评价,将用地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已建区和可建区四类。规划建设四大综合片区和一个生态岛片区,综合片区内集居住、商业、产业、生态、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实现产城融合。生态岛片区内进行生态修复与建设,形成城市生态核心。已建成的南部片区基本实现了城市总体布局与生态空间格局的有机融合。

(三)产业发展实现绿色化低碳化。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规划建设动漫、影视、科技、信息、节能环保等五个产业园区。严格按照环保标准制定项目准入条件,出台了主导产业促进办法,引进了近千家企业,注册资金达760亿元人民币,形成了以文化产业、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金融服务为主导的产业聚集发展态势。其中,文化产业形成了影视动漫、图书出版、网络文化和广告传媒四大核心板块,产业聚集发展态势初步显现。

(四)全部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强制推行绿色建筑,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准体系,建立了第三方评价机制,对所有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评价等进行全过程控制。到2012年底,建成和在建的80个项目、500万平方米建筑全部通过绿色建筑设计评价,其中,12个项目获得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三星级标准认证,建筑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成为国内绿色建筑最集中的区域。

(五)全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积极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所有住宅

全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绝大部分公共建筑利用地热制冷制热,道路照明大量采用风光互补路灯,建成了我国唯一的城市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到2012年底,太阳能、风能总装机容量已达17.8兆瓦。热力应用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年利用热量9.6万吉焦。

(六)非传统水利用形成规模。构建了以雨水、再生水、海水淡化水为主的非传统水资源利用体系。编制完成具有生态城特色的综合水务管理导则。建立了屋顶、道路、小区、广场、绿地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雨水用于景观补水。建成了日处理能力为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启动了再生水厂建设,再生水用于道路浇洒、绿化等。大规模引入邻近区域的海水淡化水,与自来水混合使用。到2012年底,非传统水利用量占比达30%。

(七)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对盐碱地、污染水体、湿地进行大规模生态修复和治理,实现了生态修复、废弃土地开发利用和城市发展的有机统一。基本完成规划30平方公里的土地整理,已修复、改良16平方公里盐碱地,绿化面积达310万平方米。彻底治理了积存40多年的工业污水库,形成了2.56平方公里的清净湖,污染场地治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完整保留、修复湿地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湖水、河流、湿地、绿地有机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

(八)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管理新模式。建立了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联合工作委员会等协调机制以及多层面的工作机制。建立了政企分开、市场运作的开发建设机制,组建股份制、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资公司和合资公司,负责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

理等,实现了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社区居民自愿的要求,建立了以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的社区管理服务网络。

天津生态城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三分之二的土地尚待开发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产业基础还很薄弱,绿色生活方式尚未形成,绿色发展的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区域核心竞争优势有待提升。天津生态城要建设成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还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节约利用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强化制度创新,培育生态文化。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突出的位置,坚持生态优先、改革创新、市场驱动、协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中新合作平台优势,以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构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体系,打造宜居环境,倡导绿色新生活,创新体制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区,为探索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统筹推进。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强化与滨海新区其他区域的产业衔接、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成为天津滨海新区的生态核心区、改革创新区和居住配套区。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政府通过创新管理、制定标准、政策引导等手段,广泛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公开公平、充满活力、高效有序的开发建设格局。

——勇于创新,先行先试。围绕绿色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探索,综合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率先在绿色发展考评、产业促进、资源环境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实现突破,为破解绿色发展的制度障碍提供有效示范。

——深化合作,全面开放。充分发挥中新合作平台优势,深化两国务实合作,坚持互利共赢、开放包容,进一步扩大合作对象与范围,促进我国绿色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天津生态城建设成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主要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的示范,成为我国向国际社会展示绿色发展成效的窗口和对外交流的平台。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化,绿色产业产值占比达到90%以上;城市建设绿色化,全部建筑达到或优于国家绿色建筑标准,绿色交通体系基本建成,市政基础设施实现系统集成循环共享;能源、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20%,非传统水利用达到50%以上;自然环境优美宜居,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探索合理保护、优化开发、有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破除阻碍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起

促进绿色发展的产业、投资、价格、财税、金融、环保、考评政策体系,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绿色思想文化的策源地。加强绿色思想、绿色文化的基础研究、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不断丰富绿色发展的内涵,不断提升绿色思想、技术、文化的原创力,加强绿色文化的教育培训和国际交流,推动政府树立绿色政绩观、企业树立绿色生产观、个人树立绿色消费观,为提高我国绿色文化软实力做出积极贡献。

天津生态城绿色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名称 2012 2015 2020 经济社会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34 105 300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0 75 90

步行500米范围内有免费文体设施的

% 100 100 100

居住区比例

保障性住房比例 % 10 20 20

无障碍设施率 % 100 100 100

资源能源节约利用

主要资源产出率元/吨 8200 9500 11000

能源产出率 万元/吨标准煤 5 5.7 6.7

水资源产出率 元/立方米 150 210 300

土地产出率 亿元/平方公里 6 8 12

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 % 7 15 20

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比例 % 30 50 60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 % — 42 88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 % 50 60 70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 % 30 40 50

绿色建筑比例 % 100 100 100

生态环境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 吨碳当量/百万美元— 150 150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吨 — <12 <30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吨 — <35 <85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吨 — <365 <171

氨氮排放总量 吨 — <37 <17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100 100 100

危废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100

城区绿化覆盖率 % 40 45 50

绿色生活方式

日人均生活耗能量 Kg标煤/人?日 1.5 1.5 1.25

日人均生活用水量 升/人?日 120 ≤120 ≤120

日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 千克/人?日 0.8 ≤0.8 ≤0.8

绿色出行所占比例 % 60 70 90

就业住房平衡指数 % — 50 50

注:1、地区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

2、就业住房平衡指数是指居住在天津生态城总人数中在本地就业人数占可就业人口总数的比例,反映居民就近就业程度。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合理增加产业用地规模,形成紧凑集约混合发展的城市总体布局。

空间布局。优化五个片区的开发建设,即南部、中部、北部、东北部四个综合片区和生态岛片区。完善南部综合片区开发建设,加快中部、北部、东北部三个综合片区的建设进度,对四个综合片区,统筹布局居住、商业、产业、环境、休闲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生态岛片区,重点加强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打造城市生态核心。

产业布局。综合考虑生产与生活的便利性,遵循就近上班、低碳出行的原则,将产业布局在生活片区的边缘、临近外围交通干道处,促进生产生活融合发展。重点推动动漫、影视、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态科技等五大产业基地合理布局、协同发展。

生活服务布局。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中心、南部副中心和北部副中心。在城市中心,建设商务办公、商业零售、文化娱乐、旅游休闲服务等大型配套服务设施。在南、北城市副中心,结合轨道站点布置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城市中心辐射全区,两个副中心分别辐射南北的梯次配套、有机融合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生态空间格局。打造“一岛三水六廊”的开放式生态空间格局。

“一岛”,即生态岛片区,在故道河和蓟运河围合的区域建设生态岛,形成天津生态城的开敞绿色核心,为创造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提供保障。“三水”,即清净湖、蓟运河和故道河三大水系,加强水体循环,构建水系连通、景观优美、循环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六廊”,即以蓟运河和故道河围合区域为中心,构建慧风溪、甘露溪、吟风林、琥珀溪、白鹭洲河口及鹦鹉洲河口等六条以人工水体和绿化为主的生态廊道,加强与区域生态系统的沟通与联系,构成天津生态城绿化体系的骨架,形成以景观、环境、休闲等功能为主的城市“绿脉”。

(二)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

根据滨海新区产业发展布局,结合天津生态城功能定位,重点发展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健康服务产业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实现与滨海新区其他区域的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到2020年,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

文化产业。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版权交易服务中心及发行渠道管理服务中心,创建国家级网络电视台,积极推进集原创、制作、发行、培训、交易、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建设。加强与国内影视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率先试点国家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立体影视创作、摄制及发行产业,建设若干具有国内较大影响力的立体影棚和国内顶尖的立体影视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途径,拓展中外影视合作交流领域,提高中外影视合作层次。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有

序参与出版经营活动,降低社会资本进入新闻出版行业门槛,加快形成出版产业聚集优势,吸引国内著名出版企业入驻天津生态城,建设以出版原创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出版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创新出版形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快新媒体发展,提升出版内容资源深度整合水平。积极发展绿色产品设计、生态景观设计等产业,打造国际知名的创意设计基地。探索建立国家级文化创意机构,在推进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战略咨询、人才培养、应用实践等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应用。发展高端软件产业,加强关键软件和行业软件的研发应用。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和信息消费产业,加强互联网数字内容服务的深度开发,做优做强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媒体、网络广告及衍生产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进与新加坡、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电子商务合作,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贸易试点。依托区域文化产业聚集优势,加快建设文化产品电子商务公共交易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通信增值服务,建立国际服务外包企业专网。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建设国家节能环保示范基地。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引进研发、检测认证机构或企业,开展太阳能、风能、

生物质能、节能、节水、固废资源化利用、污泥无害化处理、污染土壤修复、水体富营养化防治修复、区域水环境整治、雨水收集利用等技术及装备的研发、设计、应用,形成产业集群,打造绿色技术研发及输出基地。大力发展合同能源服务业,培育引进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客户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体化服务。培育具有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一体化服务能力的总承包公司,促进环境咨询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环境认证评估、教育培训等节能环保服务体系,突出节能环保人才培训,探索新兴服务模式。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

健康服务产业。加强医疗支撑,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等养老机构的转诊与合作机制。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制度,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加强康复和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建设养老公寓,建设国际一流养老社区。建设老年用品开发中心,积极开发设计养老设备、康复辅具产品、老年用品等。建设中医药研发中心,开展中药新药研发,提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投资健康服务业,探索实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试行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壮大健康服务人才队伍,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等从业人员,建立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

其它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业,依托中新合作优势,依法与符合条件的新加坡各类金融机构合资合作组建金融机构。加快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积极推进跨境人民币贷款和发行债券等业务创新。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包括社区银行在内的新型金融组织,积极稳妥推进互联网金融和绿色金融服务。围绕质押、担保、产权交易等环节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发展保理业务。大力发展会展业,积极推动举办中国绿色发展论坛和生态城市论坛。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旅游资源建设和整合,打造旅游精品,开展生态科技、文化旅游、娱乐观光、休闲养生等主题旅游。推动设立全国生态城市研究与发展联盟、绿色产业发展联盟。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形成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绿色建筑、污染治理等领域专业培训体系,引入全国市长研修培训项目。广泛发展中介服务业,培育引进咨询、检测认证、市场调查等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推进咨询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服务贸易。

(三)推进城市建设绿色化智能化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把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天津生态城的亮点,强化绿色建筑设计,培育绿色建筑文化,推进建筑与文化的融合,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善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健全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和评价标准,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转化和应用推广,建设“零能耗”建筑示范

项目,开展绿色建筑检测认证、交流展示、教育培训,推进绿色建材标准化和产业化,提升绿色建筑咨询服务水平,建设成为全国绿色建筑产业示范基地。鼓励采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环保的技术和设施,积极应用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加强建筑运营管理,建立区域性建筑能耗监测管理平台,实现能耗动态管理。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部建筑达到或优于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住宅节能率达到75%,公共建筑节能率达到60%。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构筑以轨道交通、公用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体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快中慢相结合的智能交通系统。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结合区内居民需求和区外轨道交通建设进展,完善内部交通网络,推动区内外轨道交通顺畅衔接,实现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统筹衔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加快实现“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提高公共交通使用率。推广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公交车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建设全覆盖、高密度的慢行通道网络,完善慢行交通系统的设施配套服务,建立自行车免费使用体系。大力推广应用电动联网车,建设充电站和充电桩等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探索新型低碳交通模式。

统筹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敷设和管理水、电、气、热、消防、通讯、广播电视、通风等各种公用管线,建设自来水、再生水两套独立的供水管网系统和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实现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建设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工艺提升工程,建设日处理能力11万吨的再生水厂。

提升城市建设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动政务、经济、环境和社会领域全面信息化,以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为出发点,以需求为导向,以融合统一为方向,全力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标准规范建设,推进信息共享,探索智慧城市管理模式,促进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建设物联网和云计算应用示范区,促进智能电网技术的研发和广泛应用。

(四)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编制实施天津生态城新能源发展规划,大力开发使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全面开展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集中建设太阳能供热采暖空调系统,因地制宜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建设以地源热泵集中供热、建筑应用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建设餐厨废弃物生产沼气项目。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不低于20%。

推动能源高效利用。积极建设分布式能源,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建立天津生态城能耗监控系统,推行楼宇能耗智能化监控,强化企业用能管理,大力促进节约用能。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促进建筑、交通、产业节能。推广热泵、热电冷三联供以及路面太阳能利用等技术耦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进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遵循分质供水、分级利用、循环利用、系统平衡的原则,以节水为核心,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优质水和再生水两套供水管网。促进节约用水,大力发展低耗水产业,

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工艺、技术、装备和节水型器具。充分利用再生水,收集利用雨水,大量利用天津北疆发电厂的淡化海水。到2020年,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不低于60%。

推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遵循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总要求,强化天津生态城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土地投资强度、人均用地指标整体控制,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区域土地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工业用地准入门槛,提高产业与用地的空间协同,引导产业集聚、用地集约,重点保障符合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的产业用地。推动土地综合利用,鼓励建设项目用地优化设计、分层布局、复合利用。在符合建设要求、不影响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动城市交通、商业、娱乐、人防、绿化等多功能、一体化、综合型公共空间立体开发建设,提高土地空间利用效率。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监督考评,探索建立以单位土地投入产出、能源损耗、环境污染、就业机会等为评价要素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和产业供地调控体系,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的全民意识和共同责任。

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在社区及家庭推行垃圾分类投放。鼓励居民分开投放厨余垃圾,建立“干湿分离”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厨余垃圾单独收集循环利用。推进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废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轮胎、包装物、废旧纺织品、废旧电池等的回收利用。定期向社会公布日人均垃圾产生量、垃圾回收利用率、

天津生态城——城市设计

生态文明,绿色设计 ——《天津生态城》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摘要: 构建生态城市是在工业社会引起大量环境问题的情况下,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有益探索。国内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中新天津生态城是目前中国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生态城建设项目。本文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入手,通过文献参考以及实地考察,充分了解生态城现状并进行分析。发现周边环境对于生态城的影响、盐碱地的改造成本过高而可持续性不强、交通不便、生态城入住率不高和公众参与热情不高等并提出可用策略。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is caused by a large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industrial socie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beneficial exploration to th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lthough the domestic late start but the development is very fast, the new Tianjin eco city is currently China's largest investment, the largest eco city construction project. This paper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ference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 of eco city. Found that the influence of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for the eco city renovation cost saline high sustainability is not strong, traffic inconvenience, eco city, the occupancy rate is not high and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is not high and put forward strategies. 关键词:中新天津生态城,人口,资源,环境 一前言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文明的高度集中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阻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对于建设生态城市的探索一直在不断进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生态城内部人口、资源、环境究竟发展如何,用什么样的方式在发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成为许多关注生态城建设的学者所关心的。 本文选择对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尤其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来具体总结生态城的目前建设状况,从中汲取有益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对策,给中新天津生态城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建言献策。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甚至是从研究方法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从1971年开始就已经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和思想,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生态城市建设得到了广泛研究与实践。目前国外已经有不少的城市取得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经验与效果并且,开发趋势已经从传统的小城镇延伸到一些开发时间较长、城市空间较大、产业形态复杂的国际大都市

绿色生态城区

3绿色生态城区实践 3.1国家生态城区建设现状:全面开花,进展各异 住建部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11年前,通过国际合作、签订 部省、部市合作协议的方式(深圳市、无锡市、河北省、上海市),推进了中新天津生态城、唐山湾生态城等12个生态城试点工作。 第二阶段结合生态城市试点情况,为规范工作提出《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暂行办法》,推进低碳生态城市试点。2012年9月,住建部进一步加强对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的支 持力度,对低碳生态试点城镇和绿色生态城区工作进行了整合。并于2012年10月、11月 先后批准了长沙梅溪湖新城、昆明呈贡新区、重庆悦来生态城、池州天堂湖生态城、贵阳 中天未来方舟生态城等五个新城区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2013年住建部继续先后两批批注 了13个城区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2014年共有两批27个城区申请,目前待审批[8]。 2012年4月,《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为推进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鼓励城市新区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理念进行规划,发展绿色生态城区,中 央财政对经审核满足条件的绿色生态城区给予基准为5000万元的资金补助。2012年底, 财政部、住建部在已获评试点的城区中批复中新天津生态城、唐山市唐山湾生态城、无锡 市太湖新城、长沙市梅溪湖新城、深圳市光明新区、重庆市悦来绿色生态城区、贵阳市中 天未来方舟生态新区、昆明市呈贡新区8个项目成为全国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地区,授予每 个项目5000万的补贴资金。 在上述政策及资金激励下,各地积极展开绿色生态城区及绿色建筑规模化建设实践。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上百个名目繁多、种类不同、大小各异的绿色生态城区项目。将全 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作为检索范围,以“生态城”、“绿色新区”等为关键词进行网络检索,可检索到绿色生态新区项目共计139个 以上述139个新区项目为分析对象,从空间分布情况看,这些新区主要集中环渤海、 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和湖南、湖北等中部城市群,一方面表明这些地区经济和 政策环境为生态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绿色、生态、低碳已 成为新兴经济地区的战略发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西北、西南等一些经济相对落 后的地区也开始积极开展绿色生态实践探索,将生态和环境优势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绿色生态发展不再是发达地区的专利。 从实践类型来看,主要分为择址新建的绿色生态城区、既有地区的绿色生态改造以及 灾后重建的绿色生态城区。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既有城区临近择址新建,这一类型的实践受 到的现状约束性因素较少,可将绿色生态的理念及技术贯穿在规划、建设、运营整个过程中,全方位的开展建设活动,开发建设见效较快。但投入成本相对较高、人口、产业集聚 难度大。相对于建设绿色生态新区,既有绿色生态城区改造的实践需要结合城市更新进行,相对见效缓慢,不易大规模的开展实践,因此除了上海、深圳、北京等少数土地供需矛盾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

中新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 晓山 中新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生态城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 1.区位及自然条件 选址用地区位优势明显,距中心城区45公里,距150公里,距50公里,距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滨海国际机场40公里,距港20公里,距妃甸工业区30公里,便于利用各种城市资源。选址用地东临正在建设的北疆电厂循环经济示区,北接汉沽老城,西南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港、港保税区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选址具有良好的城市和产业依托。

中新生态城区位图从自然条件来看,选址地三分之一是废弃的盐田,三分之一是有污染的水面,三分之一盐渍化荒地,水质性缺水,自然条件恶劣。 2.1第一阶段 该阶段始于2007年4月,至2007年9月。依据中方确定的中

新生态城的“四项要求”和选址“两条原则”,明确选址。具体事件时序如下: 2007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来访的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共同商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生态城市,作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2007年7月9-12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访问新加坡,提出中新合作建设生态城的“四项要求”和选址的“两条原则”: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示意义,以非耕地为主,选在水资源缺乏地区;靠近中心城市,依托大城市交通和服务优势,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按照这一要求,乌鲁木齐、、、四个城市被列为备选城市推荐给新方。 2007年7月25日,市专门成立生态城选址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市规划局牵头。 2007年8月,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驻华大使考察生态城选址。 2007年9月,国务院秘书二局转来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关于滨海新区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的批示,原则同意在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城。 2007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高丽,市长戴相龙听取与新方会谈相关筹备情况汇报。会议要求务必明确生态城概念和建设标准,并提出会谈的原则和方向。 2007年11月10日,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主持召开第143次常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研究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研究 园区简介: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生态城位于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的战略区域——天津滨海新区范围内,毗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海滨休闲旅游区,地处塘沽区、汉沽区之间,距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总面积约31.2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5万。该项目于2008年9月启动。 主要措施: 第一,坚持生态理念和原则选址,变废为宝,借力发展。生态城选址有两条原则:一是要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的示范意义,特别要以非耕地为主,在水资源匮乏地区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地处盐碱地,1/3为水面,1/3为荒滩,属于缺水地带;人口稀少,原住居民约2000人)。二是与中心城区的距离控制恰当,既不能太近,又不能太远,要依托大城市交通、服务各方优势,节约生态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生态城距离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离北京150公里)。这样选址的结果即是让闲置无用的盐碱地变成可供给35万人生活工作的生态新城;并借助中心城区的资源发展为一座功能齐全的独立新城。 第二,构建多级生态社区,让生活工作便捷舒畅。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根据生态型规划理念和我国社区管理要求,结合新加坡“邻里单元”理念,形成了符合生态城示范要求的“生态社区模式”,包括基层社区、居住社区、综合片区三级。这一模式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的需求,也能使之触及高一级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绿色生态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绿色生态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绿色建筑是当代人类面对生态环境危机及反省自身行为的重要课题之一。为确保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框架下,从短期利益驱动 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和因片面理解绿色建筑而导致的不同设计倾向两方个面,分 析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我国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 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规划;生态环境 绿色建筑概念的产生源于政府、社会、学术界、规划师及建筑师对环境问题 的警醒和探求。通过对绿色建筑、共生建筑、节能省地建筑和生态建筑等建筑类 型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归纳出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中,最小 程度地占用和消耗地球资源,用量最小且效率最高地使用能源,最少产生废弃物 并最少排放有害环境物质,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生态系统与人居系统共同安全,健康且满足人类功能需求、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及舒适度需求的宜居的可持 续建筑物。 1.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 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 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 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 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 2.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过多的关注如何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这一现象使得 城市加快了对周边的扩张与规划,进而使得城市周边湿地、自然环境等收到了影响。随着近年来城市内涝等问题的出现,城市周边湿地的含水蓄水能力受到了越 来越多的关注。针对传统城市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加 强对以往经验与不足的分析。同时,利用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建 设工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3.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1科学分析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发展在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中,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理论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 越多的关注。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前 提与基础。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平衡产生 影响,其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考虑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现代生态 环境理论为基础、以城市规划发展目标为重点,科学的开展城市规划工作。通过 这样的方式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到缓解,使城市规划工作中更多 的关注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3.2了解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开展在现代城市规划 建设中,应首先对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指导城市规划中 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指导城市规划中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理论的应用。立足 与城市生态环境基础现状、关注城市规划需求,以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为中 心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3.3针对现有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

关于住建部“绿色生态城区”申报指南

关于住建部“绿色生态城区”申报指南 的相关建议 针对2012年6月20日同济大学关于绿色生态城区申报指南的指标体系编制,提出如下相关建议: 1.案例分析 1)案例选取方面,建议参考6月1日讨论会上的领导意见,增加对青岛中德生态园指标体系的案例分析。 2)案例分析内容方面,建议不仅要列出各套指标体系涉及的指标项,还应总结不同指标体系构建的特点、优势与不足。 2.指标分类 1)目前的10个1级指标、32个2级指标的所指范围有所重复。如1级指标中,有土地、资源两个一级指标,但土地本身也是一种资源,2级指标中,如水耗与水资源、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均有所重复,建议调整指标分类。 2)指标目前分为核心、控制、引导三类,但具体类别涵义不清晰。目前,仅指出核心类指标是新建城区申请绿色生态城区的门槛条件,但对于控制类、引导类指标对新建城区申报绿色生态城区提出的要求则解释得不够清楚,例如控制类指标如果不是门槛条件,则新建城区是否必须实现全部的控制性指标提出的目标值?引导性指标对参与申报的绿色生态城区又意味着怎样的要求?对于引导性指标,如果不是要求每个城区必须要达到某个数值,是否有必要设置量化数值? 3.专项指标设置

1)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在现行标准中已有规定,建议取消。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已经提出了该项指标的取值要求为85.1-102m2/人,指标体系的取值与现行标准的规定相矛盾,造成了实际规划工作的困扰。 2)精装修住房比例指标,缺乏对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的装修耗材、建筑垃圾污染等分析介绍,单独提出精装修住房指标,意义不大,建议增加指标设置背景的说明,或是取消该指标。 3)某些专项指标并不在其所属的一级指标或二级指标所包括的范围内。如入户饮用水达标率指标并不属于水环境范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更符合产业类指标的范围。4)指标内容之间有一定的从属关系,建议合并某些指标。如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指标与单位GDP能耗指标,实际上只是分别从能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后的碳排放角度谈节能与能源结构优化,就业住房平衡与平均通勤时间两个指标,实际上就业住房平衡指标本身就包含了对平均通勤时间的要求,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也涵盖了对公交站点覆盖率、路网密度的要求 5)建议增加合同能源管理率指标。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务院颁布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都提出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设置本指标,有利于鼓励新建城区呼应国家政策。 4.指标意义 1)某些指标的意义解释得不清楚,仍需完善,建议指标意义部分应包含指标本身的内涵,以及指标设置的意义两部分。如敏感区域幕墙可见光反射率指标中,应解释如何界定敏感区域,路网密度指标中,应解释该指标设置的意义。 5.指标计算方式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一、前言 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确定中国和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这是两国政府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生态城应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生态城建设管理的模式应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新加坡市区重建局设计团队分别编制,经过综合汇总后形成规划方案,并经国内外知名专家论证和天津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2008年4月8日,

中新天津生态城联合工作委员会在新加坡召开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联委会决定中新双方分别在两国进行公示,广泛征询民众意见,待修改完善后,报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 真诚欢迎社会各界对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二、选址情况 中国政府关于生态城建设的“四项要求”:一是必须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二是要符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要求;三是要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四是要坚持政企分开。 生态城选址的两条原则:一是要体现资源约束条件

浅论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浅论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论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并分析了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必然性,并对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提出了发展构想,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并阐述了创建绿色生态城市的有关观点和手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资源的减少,工业化的大量生产,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以人口、资源、环境为重点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土地的大量开发,在山河壮丽的祖国大地上,令人痛心疾首的那些恣意开山毁林、削石、拓直路、填河塘、掘古树、破坏自然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在钢筋混凝土的从林里蜗居“鸽笼”,在被“现代文明”污染的空间里惶恐于“城市病”的人们心底的声音呼唤着返朴归真,寻求协调经济发展、资源供应、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建设绿色生态城市、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城市规划人员的伟大使命。 ? 一、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必须性 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发展战略,在当今世界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人类享有追求健康而富有的生活权利,但在发展中应坚持环境、社会、经济三者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凭借人们手中的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经济的发展,当代人的创造和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当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的机会相平等,不能允许当代人一味片面的追求短期的超高速发展与消费而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机会。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就是使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资源能得有效使用,城乡发展有序推进。由此可

生态导向型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生态导向”型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陈畅 周长林 摘 要:中新天津生态城在“生态文明”的宏观背景下,进行了总体规划的编制,体现了“宜居城市”、“紧凑城市”等生态城市理念。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对总体规划的贯彻和深化的基础上,明确了生态城的城市骨架和“生态导向”的控制指标体系。本文主要阐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对“生态导向”理念量化和细化的过程,论述了“生态导向”的引导与控制,并总结了“生态导向”型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特征。 关键词:生态导向;控制性详细规划 1.“生态导向”的涵义 现有城市规划思想的出发点无不在于解决城市发展中已出现的问题,满足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种需求,是“需求导向”型城市规划。但是,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与空间急剧扩张的过程中,单纯满足人类需求会驱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于是出现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交通拥挤、绿地减少、公共设施缺乏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出于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规划和谐的生产消费关系,社会结构关系,以及文化价值理念,构建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生态导向”中的“生态”突破了生物学范畴,包含了社会、自然、经济的复合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生态导向”改变了现有的生产消费观念,并与传统价值观有本质区别,它倡导以社会、自然、经济和谐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共生、协调发展是“生态导向”的根本出发点。 2.生态城控规的“生态导向” 2.1生态城控规“生态导向”的缘起 2.1.1生态文明背景下“生态导向”是城市规划的趋势

上海2035总规背景下的绿色生态城区展望

31绿建篇 0、引言 当前,城市的绿色生态建设正成为城市发展趋势,伴随着上 海新一轮总体规划的发布,回顾既往几轮总体规划的发展历程, 在上海2035总体规划“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愿景 下,为实现“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要始终有温 度”的美好生活场景,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需顺应形势,进入以 人为本需求导向的发展思路与模式。上海2035总规背景下的绿色生态城区展望 潘洪艳1,韩继红2,孙桦11.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2.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摘要关键词当前我国城市进入了绿色生态发展的新常态,本文以上海为例,在经历几轮总体规划后,迎来了面向未来的上海2035总体规划定位。在此背景下,结合近年来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为适应新一轮总体规划发展,本文深入剖析了上海绿色生态城区标准与总规目标需求的关联性,确立了以人为本的需求感知目标的新要求,探索以马斯洛的五个需求结合城区标准已有的指标属性,通过需求导向的关键目标需求指数化挖掘分析,最终提出了一套以需求导向下的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模式,以期通过该模式及其绿色生态策略来实现新时代“以人文本”目标下的需求,同时为后续绿色生态城区规划与建设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以人为本的需求感知;需求导向;发展模式 1、上海总规愿景的发展与演变1.1 总体规划发展历程上海作为一个百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从一个渔村发展崛起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历经改革开放前后发展时期的几轮重大规划,从1946年到2001年,对引领和指导几十年来上海城市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1946年的《大上海都市计划》借鉴国外先进城市规划理念,目标致力于将上海建设为现代意义的国际大都市,其中 DOI:10.16116/https://www.docsj.com/doc/c37109144.html,ki.jskj.2018.08.008

天津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详细版】

天津中新生态城 重大意义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 胡锦涛主席指出:生态城建设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李光耀资政说:生态城将把新中长期合作推向一个新高点。吴作栋资政说:新方希望同中方共同推动天津生态城建设。温家宝总理指出:生态城建设起点要高,设计要高瞻远瞩,符合人民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愿望,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指出:生态城是新中合作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城的构想是打造一个社会和谐、重视环保和讲求资源节约的城市。 背景 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时,共同提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2007年7月,吴仪副总理访问新加坡,与新方进一步探讨了生态城选址和建设原则。随后,国家有关部委对天津等多个备选城市进行反复比选和科学论证,在征求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的意见后,于9月底初步认定生态城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 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为此,两国政府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和部长级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中新两国企业分别组成投资财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参与生态城的开发建设。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专门设立了天津生态城办事处,天津市政府于2008年1月组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至此,中新天津生态城拉开了开发建设序幕。 选址

天津生态城城市设计

天津生态城城市设计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生态文明,绿色设计 ——《天津生态城》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摘要: 构建生态城市是在工业社会引起大量环境问题的情况下,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有益探索。国内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中新天津生态城是目前中国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生态城建设项目。本文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入手,通过文献参考以及实地考察,充分了解生态城现状并进行分析。发现周边环境对于生态城的影响、盐碱地的改造成本过高而可持续性不强、交通不便、生态城入住率不高和公众参与热情不高等并提出可用策略。 ,thenewTianjinecocityiscurrentlyChina'slargestinvestment,,resourcesan denvironment,throughtheliteraturereferenceandon-the-spotinvestigation,,trafficinconvenience,ecocity,theoccupancyrateisnot highandthepublicparticipationenthusiasmisnothighandputforwardstrategi es. 关键词:中新天津生态城,人口,资源,环境 一前言 选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文明的高度集中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阻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对于建设生态城市的探索一直在不断进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生态城内部人口、资源、环境究竟发展如何,用什么样的方式在发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成为许多关注生态城建设的学者所关心的。本文选择对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尤其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来具体总结生态城的目前建设状况,从中汲取有益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对策,给中新天津生态城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建言献策。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甚至是从研究方法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从1971年开始就已经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和思想,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生态城市建设得到了广泛研究与实践。目前国外已经有不少的城市取得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经验与效果并且,开发趋势已经从传统的小城镇延伸到一些开发时间较长、城市空间较大、产业形态复杂的国际大都市 国内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已经不断深入,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这方面的规划建设实践。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24项指标,关于环境资源的八项指标有七项是约束性指标;以及各地同住建部签署的《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但是国内的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但是由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脱离以及对于后期民意调查的欠缺,导致国内生态城市的建设不太理想。 创新性 理论以实践结合拓宽生态城市研究宽度,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案例研究城市生态设计 二中新生态城选址分析

可感知的绿色生态城区——以上海新顾城为例

建设科技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年7月下 总第388期实践应用 可感知的绿色生态城区 ——以上海新顾城为例 高月霞 (上海建科集团上海建科检验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摘要]本文以上海新顾城为例,阐述了在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生态城区的背景下,以国家及上海市绿色生态城 区评价标准为技术指导依据的前提下,旨在打造一个既符合国家及上海市二星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又能够让公众 切身感受到的绿色生态专业规划的”可感知”生态体验构建,以期为类似城区提供借鉴。[关键词]可感知;绿色生态城区;绿色生态专业规划;上海新顾城 Perceptible Green Eco-city Area —A Case Study of New Gucheng in Shanghai Gao Yuexia (Shanghai Jianke Technical Assessment of C onstruction Co., Ltd., of S hanghai Jianke Group, Shanghai, 200092)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developing green eco-city zone, and by the technical guidance of the national and Shanghai green eco-city zone evaluation criteria, this paper takes New Gucheng as an example to expound "perceptible" ecological experience of green and ecological professional planning, aiming to create a two-star green eco-city zone that meets both the national and Shanghai standards, and can also be released to the public, whi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urban areas. Keywords :perceptible, green eco-city area, green and ecological professional planning, New Gucheng in Shanghai 1背景自2006年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T50378-2006颁布实施以来,绿色建筑获得了蓬勃的发 展。2012年4月27日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 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J167号)闪中提出的“推进绿色生态城区 建设,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标志着绿色建筑的发展 由单体建筑延伸至城区,并于同年9月开展了国家第一 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申报工作。为了使绿色生态示范 城区的建设具有更好的推广性,2017年7月31日住房 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公告叫批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 准》GB/T51255-2017为国家标准,并于2018年4月1 日起实施。上海市为推进绿色发展,规范绿色生态城区的评价, DOI: 10.16116/https://www.docsj.com/doc/c37109144.html,ki.jskj.2019.14.007 SiSHK I 27

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3年3月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凸显。为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指导下,我国先后在天津、上海、深圳、青岛、无锡等地开展了生态城区规划建设,并启动了一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转变我国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大问题,也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目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 (一)规划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绿色发展的理念为社会普遍接受,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经济激励机制基本形成,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基本实现城乡建设模式的科学转型。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农房,引导农村建筑按绿色建筑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建造。“十二五”时期具体目标如下: 1.实施100个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建设。选择100个城市新

建区域(规划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按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规划、建设和运行。 2.政府投资的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2014年起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3.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2015年起,直辖市及东部沿海省市城镇的新建房地产项目力争5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4.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十二五”期间,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000万平方米;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实施农村节能示范住宅40万套。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紧紧抓住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绿色建筑发展与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为抓手,引导我国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城镇化进程的低碳、生态、绿色转型;以绿色建筑发展与公

中新生态城发展背景报告

天津中新生态城发展报告 意义: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 胡锦涛主席指出:生态城建设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李光耀资政说:生态城将把新中长期合作推向一个新高点。吴作栋资政说:新方希望同中方共同推动天津生态城建设。温家宝总理指出:生态城建设起点要高,设计要高瞻远瞩,符合人民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愿望,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指出:生态城是新中合作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城的构想是打造一个社会和谐、重视环保和讲求资源节约的城市。 背景: 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时,共同提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2007年7月,吴仪副总理访问新加坡,与新方进一步探讨了生态城选址和建设原则。随后,国家有关部委对天津等多个备选城市进行反复比选和科学论证,在征求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的意见后,于9月底初步认定生态城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

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 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为此,两国政府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和部长级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中新两国企业分别组成投资财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参与生态城的开发建设。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专门设立了天津生态城办事处,天津市政府于2008年1月组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至此,中新天津生态城拉开了开发建设序幕。 选址原则: 按照两国政府确定的必须依法取得土地、不占耕地、节地节水、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则,选址于自然条件较差、土地盐渍、植被稀少、环境退化、生态脆弱且水质型缺水的地区。 同时,选址考虑有大城市依托,基础设施配套投入较少,交通便利,有利于生态恢复性开发。 指标体系: 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依据选址区域的资源、环境、人居现状,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思路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思路 引言 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非常重要。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针对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更是明确指出必须要深入推进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在后期工作中必须要充分考量经济发展质量,正确对待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这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相关内涵概述 目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绿色建筑得到了广泛普及与推广,绿色化也由开始的单体逐渐转向区域融合,相应的绿色建筑技术实现了由单项应用到综合集成的转变。基于此,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模式应运而生。而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及产业配置等是绿色生态城区的重要评价标准,以节约资源,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的,对城市开发、功能及新城等区域规划要合理,将绿色化建设理念与规划设计、土地出让等前端发展行为相机和,全面实施绿色城区建设。所谓的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像海绵,具有吸水、蓄水及释水等功能。在顺应环境变化,应对天灾时,弹性非常好。建设海绵城市时,必须要依照生态优先原则,采用影响较小的开发设施,与人工措施相结合,促使城市顺利排水防涝的基础上,尽可能积存、渗透并净化雨水,提

高雨水资源使用效率,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其中,影响较低的开发主要为场地开发中,为了确保水文特点前后开发一致,采用源头与分散式等方法,促使原始径流、峰值及峰现时间等水文特点保持不变。 2规划背景分析 2.1传统给排水规划的束缚 在以往城市规划中,给排水途径以自来水取水、管网供水排水、雨水收集、城市自来水厂与污水处理厂等为主,对给排水系统的节能与节水功能、海绵城市建设及水循环再利用等不够重视。这种城市局限性的规划,与大规模生态城市建设相背离,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实施中,以水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前提下,对其进行补充与改良是十分必须必要的。2.2城市排水问题现代城市建设中,城市水环境影响比较大,主要表现为:①随着城市开发规模的扩大,不透水下垫面比重加大,雨水径流量也不断变大,提高了对应峰值流量,使得城市极易聚集暴雨径流量,从而引起城市内涝。②各类不透水下垫层上降落雨水后,对油脂、重金属等污染物进行冲刷与收集,流入城市雨污水管道,这些水资源没有经过有效处理,便直接流入河流、地下水资源等,造成面源污染。③如果不透水下垫面是连在一起的,天然土壤与植被的吸取与蓄存能力较差,城市近地面空气水分补给不足,就会造成干岛效应。 2.3绿色生态城区发展需求

陕西省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

陕西省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 (试行) 1.总则 1.1目的 为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要求,围绕建设“三个陕西”的宏伟蓝图,加强对绿色生态城区的规范和指引,探索以绿色、低碳、生态为理念的城区建设模式,推动全省城乡建设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制定《陕西省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试行)》。 1.2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强调尊重生态本底、维持生态安全、优化生态格局,注重生态修复、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城区内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融。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引导公众参与建设宜居环境,完善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构建和谐社会。 3、坚持节约集约的原则。引导土地利用的混合型和集约型布局模式,强调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4、坚持动态发展的原则。综合考虑国家和地方发展定位、技术水平、经济水平、标准更新等因素,制定动态适用性的指标体系。

1.3定义 绿色生态城区指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产业配套等方面,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且功能相对完善的城区。 1.4适用对象 本指标体系评价对象为陕西省内城市及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不小于1.5平方公里并具有相对完善功能的绿色生态城区。 1.5适用范围 本指标体系立足于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全过程,从规划建设到管理运营阶段,全面指导并推进陕西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和管理。 2.指标设置 2.1设置原则 本指标体系遵循普遍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先进性和可实现性相结合的原则,以陕西省的实际出发,为陕西省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指引。 2.2指标选取与分类 1、本指标体系包括土地利用及空间开发、绿色建筑、环境与园林绿化、资源与能源、基础设施、城市经营与管理、历史文化遗产及特色保护、产业共8大类、23中类、60项指标。 2、为使本指标体系更具弹性和可实现性,体系中采用了控制性指标与引导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控制性指标

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分析

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分析 发表时间:2016-10-26T10:38:14.650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12期作者:梁耀波1 王娟娟2 [导读] 【摘要】生态城市的基础在于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思想为基础,在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用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最理性的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及扩展所遵循的原则,打造生态城市示范区。 桂林市城市规划研究中心1 桂林市规划局2 【摘要】生态城市的基础在于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思想为基础,在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用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最理性的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及扩展所遵循的原则,打造生态城市示范区。 【关键词】生态城市;用地规划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及空间拓展速度明显加快,一些外围组团和一些城镇发展非常活跃。在编制完成《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全面推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完成了旧城改造等一批城市环境治理项目,在“国家卫生城市”的基础上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建设“三大产业板块”、“四个功能区”,打造产业发展集聚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区不断向外扩展,要求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更加明确的功能分区,实现城市部分功能从老城区向新城区转移。因此首先要求在用地方面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按照科学的规划标准对其进行高起点、高标准的详细规划设计,以指导新城区的开发与建设。 一、城市用地综合评价 (1)土地利用现状特征 目前城市在用地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镇建设用地比例不合理。与国家规范相比,城市工业用地比例过大,交通设施用地比例偏小,公用设施用地比例偏小,绿化面积偏小,其中工业用地比例过大的原因在于大企业厂区占据大量用地。 ②用地结构模糊。城市现状用地破碎、零散、不能集约利用,对土地的控制管理不足。城镇发展框架尚未拉开,城镇中心不够突出。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混杂,部分单位与企业占地较多而建设量偏少,土地利用效率也较低。 ③用地功能布局混杂。上风、上水位存在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互相混杂,缺乏绿化隔离,严重影响城镇的环境质量。产城关系中“产优于城”,满足产业用地需求,但城镇环境品质不高。 ④城镇景观绿地缺乏系统组织。城市现状绿地占总面积比例偏低,从绿地结构看,公共绿地所占比例较少。区域内有龙马河与汇河等景观资源,但缺乏对滨水绿化景观空间的保护与利用,缺乏城镇公共生活的场所,尚未形成景观系统。重要城镇道路两侧建筑立面单调,城镇景观缺乏特色。 ⑤道路交通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市现状道路体系较为薄弱,主次干路的路网密度不够完善,东西向道路较缺乏。主要道路交叉口矛盾严重,存在十字交叉口错位、断头路及丁字路等现象。此外,静态交通设施严重缺乏,社会公共停车场远不能满足需要,沿路停车现象较突出。 ⑥交通带动效应尚未很好体现。高速公路出入口对商业的布局与带动已经初步体现,但是铁路周边的经济活力尚未得到提升,交通对城镇发展的带动效应尚未显现。 (2)用地综合评价 综合地质、水文、防灾及地形等因素,对城市用地进行分析评价,分为三类,分别为: ①一类:适宜建设用地。该类土地地形平坦规整、坡度适宜,工程地质基础较好,自然环境条件较为优越、城镇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地区。适宜建设地区是城镇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 ②二类:须采取工程措施的用地。受某种或几种不利条件影响,对城镇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布置有一定限制,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其条件后才适于建设的地区。对该类地区适度进行开发,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 ③三类:不适宜开发的用地。工程地质评价中的开发建设不适宜区、湿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河流生态廊道等。该类地区以保护为 主,原则上禁止城镇建设。划分的标准如表1所示。 二、用地发展方向 城镇用地发展方向是指由城镇各项建设用地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在城镇内部动能和外部势能作用下所产生的城镇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合理的城镇发展方向要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城镇结构和布局形态,有利于城镇功能组织,提高城镇运营效率。结合用地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对城市用地发展进行分析: (1)向北扩展:城镇向北扩展,受到山体等因素的影响,土地资源有限,山体景观资源较丰富,可优化提升发展。(2)向东扩展:城镇向东扩展,受高速、山体、水体等因素影响,土地资源有限,水体山体景观丰富,可控制发展。(3)向西南扩展:城镇向南扩展,受环境影响小,土地资源很充足,与高铁站沟通较好,但有经济开发区的限制,而西南方向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适宜发展。 (4)向西扩展:城镇向西扩展,受农田保护等因素影响,土地资源受限,主要占用耕地,可适当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