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关于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

关于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

关于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
关于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

第38卷第1期

2008年1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38,No.1J an.2008[收稿日期]20070508[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 ://https://www.docsj.com/doc/c26731693.html,/soc

[基金项目]2006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06CG J Y14Y B G )

[作者简介]刘晓伟,男,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原理及语文课程教学论研究。

关于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

刘晓伟

(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02)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对个体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要求,也是个体生命成长与和谐发展的需

要。这一方针的公共取向体现的是社会的共性要求和价值导引,个体取向体现的则是个体的生命诉求和发展愿望,因此,应该将公共取向与个体取向有机统一,将外在规约与自主选择协调一致。人格品质是人的核心素质,素质教育应该将人格培育作为重点目标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突破口,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注重过程的生成价值,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知世界和完善自我过程中的作用,设定多维评价目标,综合运用评价方式,提升评价主体素质,从而有效达成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促进个体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终极目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公共取向;个体取向;人格培育;教育评价;和谐发展

Some Thoughts on the V alue Orientation of EQ O Education

Liu Xiaowei

(Dep artment of Chi nese L ang uage an d L iterat ure ,H angz hou N orm al U ni versit y ,

H angz hou 310002,Chi na )

Abstract :Implementing EQO education is required by the society in need of competent members.It is also required for individual growth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The common goals of EQO education are directed by the values of the society and consensus of the public ,whereas the individual goals fit the needs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But it is necessary to coordinate the needs of both the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Character building is the core of the students ’own development ,constituting the key objective of EQO education.Therefore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in education evaluation ,while the roles of individual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be stressed.For the success of EQO education ,it is imperative to establish multiple objectives and adopt integrated evaluation methods.

K ey w ords :EQO education ;p ublic consensus ;individual needs ;character building ;education

evaluation ;harmonious develop ment

“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实施已有多年,其理论与实践都需要提升到新的高度,以不断深化观念 

更新和体制改革,从而将素质教育由目前的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推进[1]。价值观引领并制约着实践的进行,因此,对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思维和理念上的厘清及更新是十分必要的。

一、素质教育应坚持公共取向与个体取向并重

关于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因指向对象和达成目标的不同,有学者将其分为个体取向和公共取向两种。个体取向关注的是个体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公共取向则注重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同时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与平台,它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公共要求及义务教育的公共职能[2]。这两种价值取向呈现了目标的不同维度。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府层面和学术领域表述不尽相同,但基本上是从公共维度设定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其中最具权威性的是教育部制定的“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中的表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

育”[3]。

(一)确立正确的个体取向

作为一项由国家实施的工程,素质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时代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因而要求个体顺应这种公共取向是十分必要的。需要指出的是,在强调从国家和社会需求的角度认识素质教育的宗旨和任务时,有必要强调人自身的发展需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生命个体对素质的内化生成的能动作用。

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涉及教育价值观的问题,即教育为什么存在?事物的价值与人的生命存在互相关联,与人的生命本性密不可分,因此,事物的价值需要在生命的视野内考察。“生命的存在,就是不断拓展生命的存在空间,发现与实现‘可能’,从而实现自身成长的过程。外界事物的价值,就在于它们具有滋养生命、丰富生命的内涵、促进个体生命成长的可能,具有扩展个体生命表

达、延长个体生命时间、生成个体生命体验的可能性。”[4]25素质教育旨在为生命成长提供最大的

“可能性”,接受这种教育,既是社会对每个成员的要求,也是个体生命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自由选择、自主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欲求及权利,素质教育正是因为能够更好地让个体满足这种欲求、享有这种权利而显现其价值。如果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人本身,只是表现在外部世界的利益需求之中,教育就会演化为影响人的发展的异己力量,人就会异化为工具。

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

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5]9,这种品质结构是人最本质的东西,在特定环境里生

成,伴随着生命历程而深层地、持久地积淀在人身上。多年来素质教育之所以举步维艰,除了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等因素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合乎其生命发展的生长环境尚未普遍成为社会特别是学校的实然状态。应试教育忽视个人的自觉意识和主体需求所造成的负面效应提醒我们,在肯定素质教育外源性的社会规约时,还应该重视内源性的主体需求与其素质养成和生命成长的正相关关系。如果只强调公共取向,容易使旨在让全体学生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滑向以横向区分为价值追求、以淘汰多数为主要表征的精英教育。因为在多元价值观尚未成为社会共识、优质教育仍为紧缺资源、科学评价体系尚未完整建构的现实环境里,学校与受教育者只能在优胜劣汰的教育常态中选择“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而在基础教育以追求高升学率为最终目标的当下,被强化了的公共取向为这种教育行为提供了逻辑支撑———因为社会需

要高素质人才(或称“高素质人力资源”

),因为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职能,所以学生391第1期刘晓伟:关于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

491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8卷

便只能成为学校加工的对象。

素质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关注生命的教育,它“实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是从人自身需要的角度规范教育,而不仅仅是从社会角度,它是以人、受教育者为出发点的,而不是以劳动力为出发点的”[6]41。重视素质教育的个体取向,就是在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在关注生命的独特性和生成性。只有对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进行本体性观照,才能使素质教育成为一个更能容纳个体发展的开放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公共取向时,有必要让学生确立正确的个体取向,让他们认识到,接受素质教育不仅是国家意志和社会诉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生命成长的必由途径[7]。

(二)两种取向应该有机统一

素质教育的公共取向体现的是国家和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共性要求和价值导引,它规约着教育行为的应然走向;个体取向体现的是受教育者的人性诉求和发展欲望,它影响着教育行为的实然状态。两种价值取向都关乎素质教育的效能和质量,只强调或偏废一种取向,都可能使素质教育缺乏完整性和科学性。

尊重个体需要并非淡化或否认共性要求和价值导引,仅把素质教育视为满足个人发展诉求的途径,否认素质教育应该体现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性目标,这是片面的认识。但是在应试教育拥有强势地位的当下,划一的功利取向对生命个性的过度约束和严重消弭是主要矛盾。应当看到,当前教育的突出问题在于教育德性的缺失和学生“自我”的丧失。只强调公共取向,便是只从社会对人的需要的角度实施教育行为,这不仅会强化学校甄别选拔的功能,削弱乃至消解其促进个人和谐发展的职能;而且会让人以为,接受素质教育只是国家意志和社会要求,与个体需要并不相关,从而使原本更需要内化生成的素质培养活动变异为一种完全外在化的过程。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偏差。它主要表现为:在政府的教育决策中历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的培养个性、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总是要求教育出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者轻视教育的长期效应。”[8]28

主张素质教育两种价值取向并重,就是确认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关系。素质教育应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旨归,将个人的自主选择和社会的外在规约协调一致。肯定个体取向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并非倡导以个人为中心,而是对人应该是自由自觉活动的主体的确认,这有助于学生将外在要求转换为内在自觉,并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素质教育应以人格培育为重点

当我们把关于素质教育的公共取向和个体取向纳入研究视野时,会发现有关素质教育的许多争论都与这两种价值取向有关,特别是将什么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一问题,尤其值得探讨。

(一)由现实产生的困惑

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将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和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实践(即“创新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当我们对“创新教育”这个当代教育领域中的权威话语深入思考,会发现为素质教育设定这样的“重点”目标,强调的仍然是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也即“从目的或最终旨归来看,这样一股创造教育的运动热潮是‘国家或民族利益本位’的,并不是直接以个人解放或发展为目的的”[9]25。

“创新教育是由接受教育发展而来,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本价

值取向的教育。”[10]9这样的定义可以成立,问题在于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目标

和主要价值取向,不仅忽视了个体在创新潜能上的差异性,也淡化了培养人的根本素质的重要性。创新品质是完整个性的有机组成,“教育培养的是整体的人,创造性只是这种和谐、整体的人的人性

状态的表述和外显”[9]27,人的智能发展是多元的,素质教育的宗旨正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和智能

获得自由充分的发展。就创新行为而言,学科知识为其提供材料(信息)支持,情意能力为其提供动力支持,思维方法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对于正在积累基础知识、缺乏生活经历、思维水平不高的中小学生来说,大部分人是难以做到三者兼备的,因而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基础教育的重点目标定位过高,这也是进行多年的创新教育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是,在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的现实环境中,为什么接受这种教育的人在“做人”的根本问题上仍然存在如此多的症结?为什么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政府决策推行多年,学生的基本素质依然会成为一个关乎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的问题需要深入探究和切实解决?目睹我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生态,其社会成员曾经接受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他们良好素质的形成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对于许多教育弊端,人们都习惯归咎于体制原因,却很少追问教育自身的德性因素。如果素质教育着重培养的是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那么又如何确保他们的这种精神和能力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种正相关的效应?这样的问题其实生成的是如下思考:作为社会人的学生最重要的素质应该是什么?作为以育人为本的基础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又应该是什么?

(二)人格意识是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核心因素是人格意识。人格是指一个人具有心理特征的精神因素的总和,包括性格、气质、理想、信念、意志、毅力等方面。人格意识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内化生成,它统摄着个体心理结构的诸多因素并成为一种主导倾向,贯穿于个体的能力结构中,引领着个体的价值追求,规约着个体的生命行为。因此,无论是个体品质结构还是社会内层结构,人格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它是人的核心素质,也是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11]。

相对于创新精神而言,优化的人格品质更为根本,还因为“就创新的基本含义而言,它所指涉的

其实只是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中性的、与价值并无直接关涉的指称”[12]48,而人格品质

是人的核心素质,也是维系并支撑个体精神性生命的根本力量,由它所内含的道德观念、责任意识、悲悯情怀、行动意志、协作精神和诚信品质等合成的人格力量,渗透于学生的全部行为方式之中,它不仅对学习过程有激励、维持、调控的作用,而且与学习态度的形成、价值观的建立、个性的完善相关,更与作为社会人的最基本素质的养成关系密切。人格力量支持着创新能力的发挥,并确保着创新行为的正义性及创新成果的利他性(或称公益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可使其日后在实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人生行为中充满热情,坚守信念,秉持良知,而不至于成为缺乏道德、责任和毅力,为追求功利而不择手段的人。可见,“创新只是实现个体人格的手段和形式,是个体人格的外化,创新是为个体人格服务的,而不是人格为创新服务,尽管一定的人格基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归根到底创新还是要服务于个体人格的完善,人格永远也不是或者说不应是创新或者别的什么的手段,

人格就是目的”[12]48。如果忽视这一目的,就可能使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工

具化。人格扭曲是身心不健康的最严重表征,人格缺失已成为青少年心灵发育畸形的重要因素。在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现实生活中,素质教育应该在培养具有德性的人上对社会有更多的担当。

(三)人格培育体现的是两种取向的统一

倡导将人格培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在强调学生作为社会人的核心素质,并将培养这种5

91第1期刘晓伟:关于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

691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8卷

素质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让接受教育的人认识到自我的和谐发展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看,“素质教育实际上也就是理想人格的教育,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就是要抓住最基本的东西”[6]41。如果忽视这种最基本的东西,教育就会缺失对人的生命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价值引导,即便能够输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却无法让这些人才具备社会同样需要的德性。

长期以来,功利主义教育观和实用主义人才观忽视人的社会性情感的价值建构,唯理智教育模式忽视人格因素对信息加工和道德生成的内化功能,从而使教育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分离,才智与精神对立,导致青少年精神贫乏和人格缺失。缺失人格培育的教育,也就缺失了价值导引和责任担当,就会从重分数、轻能力变为重能力、轻人品,个性发展就会片面,特长培养就会失衡。其结果是:“在现代教育中,人性的教化和知识的学习走向了二元分裂。以往那种知识学习与人格培育融为一体的教育不复存在,指向外部世界、指向客体化知识学习的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流。”[13]12受教育者虽然有悟性、知性,却缺失德性甚至人性。现实中的大量案例均说明青少年反人伦、反社会的行为并非由于创新精神缺失,而是人格扭曲和道德沦丧所致。因此,将人格培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体现的是两种价值取向的统一,因为社会需要其成员具备合乎社会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的“素质”,唯此社会才可能有序和公正;个体成员应该努力使自身具备健全人格,唯此才能立足社会并充分发挥才干。

“重视个体生命,特别是个体生命在其整体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精神性生命的成长,是当代教育的最主要的本质使命。”[14]17重视人格培育,就是让教育过问并深入至人的精神性生命,这不仅符合个体素质内化生成的特点,同时也可将素质教育的公共取向与个体取向统一在一起。因此,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突破口,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被泛化的当下,更有必要强化这一理念。

三、建构和谐发展取向的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体现的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整体价值观,这就需要建立完整的评价机制以确保其价值观的实现。应试教育漠视人的精神建构和人格培育对生命成长的重要作用,突显功利价值而消弭生命个性,这使得教育活动在公共取向和个体取向上都发生偏离,既无法确保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得到全面落实,也难以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动力。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并将评价从游离于人自身之外的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回归到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和体系[15]24。

(一)设定多维评价目标

新课程标准设定的多维度目标体现了对素质教育更为完整的价值诉求,在实施评价时,应该将三个目标统整在一起,而“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其值得关注,这是因为,一方面,主体的思维发展、智力开发、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人格技能等动态地生成于教育情境之中,通过师生互动自主建构;另一方面,这一评价带有评价主体的情感倾向和道德力量,在对学生进行行为纠偏时,还使其生成积极的内心体验并内化为情感需求和人格意识。因此,在评价知识掌握与能力习得的同时,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知世界和完善自我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成为评价的重要价值取向。

以创新教育为例,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应只是依据“创新结果”评判其成效,这是因为素质教育中所说的创新,主要是指创新的意识、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欲望、创新的冲动和创新的习惯,主要在于

对创新过程的一种体验,而不在于对创新结果的追求或创新成果的获得[16]30-31。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的意识、热情、勇气、毅力等主要属于人格范畴,它们生成于学习实践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之中,而创新行为还依赖于信息的积累和方法的运用,这样,“知识与能力”便自然也是必然地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整在一起。

(二)综合运用评价方式

评价不同维度的目标,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而在关注终端结果仍然属于主流评价方式的当下,特别需要对人的生命发展状态和规定性进行整体评价。就具体方式来说,量化评价注重量的规定性和价值的中立性,在以甄别和选拔为主要功能的考试中作用明显,却难以准确考量具有内隐特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质的评价不仅承认价值涉入的存在,而且注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良好关系的建立,强调评价者亲自体验被评价者的内在生活和人性特点,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人文关怀的追寻[17]4。因此,对于意识、体验、态度、情感和习惯等主要通过默会和实践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进行常规评价时,还需要采用观察、访谈、问卷、研讨、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质性评价方式。例如,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国家级试验区之一的杭州市余杭区,改变以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衡量毕业生学业水平和高中招生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而是以综合素质测评等第作为前置条件,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对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劳动与技能、探究与实践等能够体现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项目进行定量测评[18]。通过这一评价机制,以激励学生的动机、态度、情感、人格等因素处于积极状态,从而促进其学业提高、和谐发展。

(三)提升评价主体素质

质性评价能够为教育活动提供相对合理的价值诉求和成效判定,但也可能因评价行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使评价结果缺乏公正性。这就对评价主体的人格技能(如职业操守、诚信品质、改革信念和实践毅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可忽视的是,以低成就感和放任自流为典型特征的职业倦怠对教师的人格建构会产生负面影响,在注重功利价值的当代社会,教师这一群体同样容易出现人格缺陷或障碍。因此,人格培育的对象不仅是指学生,还应包括教师。这就有必要为教师建立完善人格结构的机制,健全对教师人格技能的培养途径和考评体系。这样,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在人格培育这一维度上同样被要求整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主张素质教育价值观的公共取向与个体取向的统一,倡导将人格培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从社会和个体的视阈审视并确认教育与社会责任担当及个体和谐发展的关系,也是对教育和人的“本质”、“本分”和“本然”的回归。只有个体生命的自主介入和深度参与,才可能使素质教育有效达成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促进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终极目的。

[参 考 文 献]

[1]杨明:《试论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第33-39页。[Yang

Ming ,On Competenc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 ournal of Zhej iang Universit y (H um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Vol.30,No.6(2000),pp.33239.]

[2]谢维和:《素质教育的两种取向及其选择》,《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12日,第1版。[Xie Weihe ,″Two

K inds of Orientation and Choices of Competence Education ″,Chinese Education N ews pa per ,2005212212,1st page.]

791第1期刘晓伟:关于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

891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8卷

[3]张力:《素质教育:国家政策层面的思索》,《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6日,第1版。[Zhang Li,″Competence

Education:Speculation at National Policy Level″,Chinese Education N ews paper,20041206,1st page.] [4]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Li Jiacheng,S how

L oving Care f or L ives:T he Ex ploration of V al ue Orientation of Contem porary Chinese School Education, Beijing:Education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2006.]

[5]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人民教育》1995年第78期,第811页。[Liu Bin,″Speculation about

Competence Education″,People’s Education,No.78(1995),pp.811.]

[6]谢维和:《素质、发展与教育》,《教育研究》1995年第12期,第4043页。[Xie Weihe,″Competence,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Educational Research,Vol.17,No.12(1995),pp.4043.]

[7]陈大柔:《教育创新:主体性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协同建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

期,第113119页。[Chen Darou,″Innovation in Education: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e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al Education″,J ournal of Zhej iang Universit y(H um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Vol.34, No.2(2004),pp.113119.]

[8]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教育研究》1989年第8期,第2832页。[Ye Lan,″Discussion

on Deviation of Value Orient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Education″,Educational Research,Vol.10,No.8 (1989),pp.2832.]

[9]李伟:《教育学视野下关于创造性的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第1期,第2529页。[Li Wei,

″Thinking about Innovation in the Field of View of Pedagogy″,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x periment,No.1 (2006),pp.2529.]

[10]张志勇:,《人民教育》2005年第23期,第1113页。[Zhang Zhiyong,″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Innovation Education″,People’s Education,No.23(2005),pp.1113.]

[11]王登峰、崔红:《人格结构的行为归类假设与中国人人格的文化意义》,《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第2634页。[Wang Dengfeng&Cui Hong,″Behavior Classification Hypothesis on Personality Structure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Chinese Personality″,J ournal of Zhej iang Universit y

(H 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Vol.36,No.1(2006),pp.2634.]

[12]刘铁芳:《质疑创新教育》,《书屋》2001年第11期,第4550页。[Liu Tiefang,″Questioning Innovation

Education″,B ookstore,No.11(2001),pp.4550.]

[13]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第1114页。

[L u Jie,″Marginalizing,Externalizing and Knowledge2Reliance:Modern Syndrome of Mor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Vol.26,No.12(2005),pp.1316.]

[14]谭维智:《精神关怀:教育本质的回归》,《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3期,第1719期。[Tan Weizhi,″Show

Loving Care for the Spirit:the Regression of Education Nature″,Contem porary Educational Science,No.13 (2003),pp.1719.]

[15]李子华:《和谐发展取向的教学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第2126页。[Li Zihua,″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Evaluation.Curriculum″,Teaching M aterial and Method,Vol.27, No.5(2007),pp.2126.]

[16]扈中平、刘朝晖:《对“基础”与“创新”关系的重新认识》,《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5期,第30-33页。

[Hu Zhongping&Liu Zhonghui,″Re2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Foundation′and ′Innovation′″,Curricul um,Teaching M aterial and Method,Vol.24,No.5(2004),pp.3033.]

[17]胡中锋、黎雪琼、刘桂秋:《论新课程评价中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整合》,《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2期,

第37页。[Hu Zhongfeng,Li Xueqiong&Liu Guiqiu,″On the Integration of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Curricul um,Teaching M aterial and Method,Vol.26,No.2(2006),pp.37.] [18]本报记者:《录取时除了看分数还要看“前置条件”》,《杭州日报》2005年1月8号,第5版。[Journalist,″We

not only look at the scores,but also consider the′precondition′when accepting a student″,H angz hou Dail y, 20050108,5th page.]

素质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1、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三、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四、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改革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素质教育的运用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 价值取向的区别:素质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而应试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考试成功。 教育方针的区别:素质教育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应试教育背离党的教育方针。 六、“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

的道德的发展。 2、基本内容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七、“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八、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九、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1、教师职业的责任 a.教师职业的责任是指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b.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c.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青一代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d.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2、教师职业的价值 a. 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教师职业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人类都有巨大的贡献,能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承担着文明传承的重任。

课程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课程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五十一中沈萍 数学是是基础学科,也是思想教育工具.随着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数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以及数学教师的德育意识的强化等问题. 一、数学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 在中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以及它在社会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更重要的是数学的学习能训练人的思维方法,完善人的个性品格.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所代表的进步观念已经超越了自身的范畴,数学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着人文科学的进步,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程. 中学数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表现出科学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数学教育具有巨大的智力价值,它以数学知识内蕴的思想方法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建立.完善和变革;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极大的精神道德价值,能够引起人的思想品质.观念和道德价值的深刻变革.比如通过数学的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思想立场和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数学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美的感染中变得精神丰富和道德高尚. 二、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数学史是我国中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给合教材介绍我国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产生了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以及以等积变换求体积等朴素的数学辨证思想,刘徽的割圆术就是最好的例证.我国在现代数学发展中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我过在数论.微分几何等领域的研究都处在世界的领先的地位;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连续夺魁…...这些史实和事例,说明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而且也为整个世界的现代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2.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是辨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教学中应当注意渗透以下观点: (1)运动、发展的观点。在中学数学中,任何一个数学概念、判断、推理都有自身的内在矛盾,都是运动的、发展的,使学生充分认识一个数学对象自身的矛盾形态,而且利用这种矛盾揭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能有效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2)对立统一的观点。中学数学中的对立统一关系比比皆是。例如:‘‘未知与已知”、“相等与不等”、“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动态与静态”等等。我们是在解某些系数中会有字母的和方程组时,可视未知数为已知数、已知数为末知数。 (3)量变质的观点.数学对象的运动.变化过程,往往也是一个量变质变的辨证过程. (4)普遍联系的观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内部的诸因素都是互相联系的.例如一个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总是互相制约的.要教育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把握数学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类此\联想.变换.数行结合等,既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又提供了探索这种联系的方法. 3.个性品质方面教育 严谨与抽象是数学的特征,也是数学对于一般文化修养所提供的不可缺少的养分,通过数学中严密的推理.论证,通过错例分析.检验解题过程的合理性及条件的等价性等,可以培养学生严密思考.言必有据以及实事求是.不轻率盲从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数学需要智慧,更需要热情和毅力,尤其需要开创精神.数学是发展的.其历程又是艰难曲折的.通过数学教学,要培养学坚忍不拔的意志;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推广命题.难题巧解

2020素质教育心得体会(8篇)

2020素质教育心得体会(8篇) 篇一律的烦恼。 我们的脑子渐渐停止了思考,从我们懂得了如何偷懒之后。以前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或者是偶尔写写小文章,编编小故事也好。但是,似乎自己从未为自己的梦想付出百分百的努力。也许是不知如何努力才能到达心中所想,也许是因为懒惰而没有付诸实际。 以前看到一句话:如果你学不死,那就往死里学。扪心自问,我还没有这种拼命的精神,也从未到达过这种境界。时常对自己说:要努力要努力!是时候该努力了! 但是总会有这种这样的借口让我把自己的任务一天一天往后推,直至有一天放下了以前设想的的计划。计划永远是最经不起时间消磨的东西,更加经不起我们的不断推拖。 以前参加一次大型的作文竞赛,当时问了一位资深的教授很俗的问题。是关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的。他的回答很简单:持续一颗好奇心。对于当时思想幼稚的我说,这句话真的很受用。在这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乃至将,我都一向持续着一种好奇。只但是我的交际潜力太差,所涉及的圈子太窄,以至于这天,我还经常处于一种OUT 的状态。 众所周知,大学里有一座宝库,也就是图书馆。能否在

大学期间蜕变成“一只蝴蝶”,除了日常的学习工作之外,就要看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了。信息素质的课上,我对图书馆的了解有了进一步深入。不记得何时的我曾这样告诉自己,必须要利用好图书馆这个巨大的宝库,坚持每一天读书。 在书中,我们能够重新获得思考的潜力,能够重拾昔日的信念,言谈举止之间便增添一份自信、一份优雅。书,让我们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 时代的车轮在飞速地向前滚动,我们务必跑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的技术越发的高明,但是我们更就应提高的是自己的内涵修养。 信息素质教育课,不仅仅教会了我搜集信息、查询资料的潜力,更让我在这不断的学习中了解到,在这个信息时代,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潜力,才不至于被无情的岁月狠狠的抛弃。时光的步伐太快,我们要学会跑起,才不会被落下。我们被信息所包围,同样要学会把信息包围起。 2020素质教育心得体会第五篇: 近年,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结合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在本职工作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与整个普通教育一样偏离了素质教育 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削弱了数学素质的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 成分,因此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不数学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增养,也同样担负着提高学生整 体素质的任务。 一、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基本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数学教学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 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数学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准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程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数 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范围和内容正在发展着深刻地变化,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教育改革中,如何使数学教育的内容更适合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一个应当引起人 们重视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数学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的重要学科 数学高度的抽象性的严谨的逻辑性,决定了数学这门学科在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方 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以往的数学教学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还应该进一步研究数学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制定出具体的、可扣作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3、数学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现在社会信息的快速增长,科技的高速发展,竞争的日益加剧,要求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有扎 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还有敏锐的思考力、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适应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 些良好的必理品质要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数学无疑是培养学生这些心理品质的 最好学科之一,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可以学会许 多重要的思考方法。 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 全面发展,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 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 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号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 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要改革数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 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 的教学,注重要领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

新形势下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新形势下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1-11-23T13:10:27.190Z 来源:《素质教育》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丛玉山 [导读]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这就是说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素质,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丛玉山山东省诸城市舜王街道孙仓小学26220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是一个民族的素质,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教育趋势,教育全面综合的发展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全面深入地实施素质教育,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与探索的。笔者对此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愿与广大同仁共勉。 一、教师的素质须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这就是说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素质,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需要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深入改革发展的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教师的素质最主要的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为师者的前提。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成材的力量源泉。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德应该放在首位,因为“有才无德是罪人,无才有德是庸人,无才无德是废人,有才有德是完人”。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们平时加强修养,严格按师德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觉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其次教师必须有渊博的学识素养,这是老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渊博的学识是教不好学生的。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准备一桶水”,时代发展了,一桶水不行了,老师要接上自来水,让新知识源源不断。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进一步学习,不但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更要学习其它与教育培养学生有关的知识,像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法、深刻的心理学、教学新技术的应用等等。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组织教师进行文化业务学习,让全体教师具备高深的学识和能力。同时,老师也要自我加压,不等不靠,加强自学,不但要学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内容,与社会生活、成功创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也要涉猎,要有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干教育的思想。只有这样,在教育的天地里,才能游刃有余,才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二、家长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素质教育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不单需要学校有较高的教育质量、素质过硬的教师,也需要家长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少了家长参与的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有的学生家长不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他们的有些做法和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相抵触。学生的在校时间短了,在家的时间长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有的学生家长却认为是教师不务正业、学生人事不干,认为学生就是学习的,不应该做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教师就是教学的,是教给学生知识的,不应该领着学生打蛤蟆叼鱼虾。而我们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这怎么能说是人事不干、不务正业?这怎么能说是杂七杂八的事情呢?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在社会上大力宣传素质教育,让家长明白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做才是符合人本质发展的好教育;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素质培训,以提高家长的育人素质。只有这样,家校互通有无、联系一体,才能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形成合力,共同把素质教育切实落到实处,收到好的效果。 三、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取得社会的支持 实施素质教育确实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长时间的大工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也不是几个人就能做好的事,必须取得全社会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如果不取得全社会的认可,学校孤立地搞素质教育,单打独斗,肯定不行。比如学校一旦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社会上就认为学校在领着学生不务正业。而学生的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社会是一本无字之书,任何一个人要读懂这本书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从小具有参与社会的能力,从小具备为社会服务的本领。为此,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取得社会上的认可,并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都积极参与到素质教育的大讨论、大实践中来。素质教育,人人有责,全社会都要为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增砖添瓦。 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深入地改革探索 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素质教育也是这样,它也是与时俱进的一项工程。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目标定位、教授方法、督导考核等方面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深入地探索和实践。并且素质教育不是短时间简单地就能做好的事业,对待素质教育不能一劳永逸、墨守成规,它是一项巨大的必须深入地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的千秋大业,需要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辛劳付出,需要大量的教育工作者深入地改革探索和创新。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立足自己的岗位,不断地进行探索创新,让素质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是要对素质教育怀有满腔热情,只有热情才是工作的动力。要有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拥有改革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常新长青。二是要有百折不挠的信心和力量。因为素质教育是要付出巨大心血和劳动的事业,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是很难胜任的。在新的形势下,只要我们所有的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对教育怀着满腔热忱,以科学的态度积极投入到素质教育的探索中去,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意义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1期) Total No .301 收稿日期:2011—10—18 作者简介:王瑜珲(1965—),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姜宏波(1963—),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意义 王瑜珲,姜宏波 (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高职院校是适应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而兴起并迅速发展的高等学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实践能力强、职业道德好、创新精神突出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只有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坚持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技术教育;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141—02 目前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必将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教育理念上等各个方面造成全方位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适应经 济全球化的多样价值观挑战具有深远的意义,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思想与品德教育是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基础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我国的经济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经济形式的多元存在带来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些观念给高职院校的思想品德教育 注入了新的生机, 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 形成了一个新思想文化阵地,各种思想得以迅速在网上传播,对于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有利于社 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而其中的文化垃圾,没落的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传播,给学生的价值选择带来了新的挑战。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学生开放进取意识的形成,使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面临多样化的选择,学生不仅要面对国内竞争的压力,而且要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在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巨大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同时,也诱发了学生极 端利己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在缺乏积极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诱发了学生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倾向,引发少数学生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追逐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致使道德滑坡。高职院校只有通过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国家至上的理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 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并强化他们的国家自豪感和荣誉感,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 发展和未来联系起来,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使学生在受教育期间以及走进社会特别是进入外企工作的过程中,既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又能注意吸收全人类的文明与技术成果,旗帜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一切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应该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价值取向方面的导向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人文素质教育中健康心理与人格培养决定学生价值取向的完美实现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社会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使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 1 41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一、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

数学的素质教育思考论文

数学的素质教育思考论文 数学的素质教育思考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优化滞后的数学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自从夸美纽斯创造班级授课制以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准确,同时对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切忌教

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优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应克服以下几个传统的教学“误区”: 1、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课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实际上,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使用图表,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和一题多用。 2、重结果,轻过程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教师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当前小学教学偏重智育,忽视德育美育;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偏重教师权威,片面强调共性,无视学生的个性、感情、兴趣、爱好、差异和人格;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包办学习过程,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应该加强学习,更新理念,全心全意实施素质教育;少些包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的评价制度,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更新理念;主体地位:评价制度

目录 引言 绪论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可见素质教育的目标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倾向,顺应了当代国际教育人文化的潮流。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可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性”是素质教育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对素质教育“全面性”的表达。基础教育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使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这也是对素质教育“全面性”的阐述。二是“新” ,即在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新要求。素质教育内涵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反映了新世纪大教育的时代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未来终身教育对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把提高国民素质为基本目标和根本宗旨,一是要从教育内部自我完善、自我评价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倾听时代的呼唤,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做到把人的自身发展要求同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把教育内部自我评价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二是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标准,探索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把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素质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扩展到整个教育系统,成为中国教育走向 21 世纪的一面旗帜。三是要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社会系统工程,推进教育内部和外部相配套的整体改革。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更新理念,全心全意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思想是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灵魂和统帅,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能够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地发展;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会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损失,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取得共识。比如现在有几种说法,一种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没有什么不同。 理由是素质教育也要考试,“应试教育”也讲素质;第二种是大同小异,或小有差异。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一点差异,差异就是少一点活动,少一点音乐和体育,所以不

落实素质教育的思考

落实素质教育的思考 ——依托教育科研实施素质教育 中小学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就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教育改革之路,即依托教育科研,走科研兴校之路。“教育要改革,科研必先导”这是大家的共识。实践中,我们坚持以科研为先导,切实加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力度,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我们多次组织老师认真学习《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等一系列文件,通过学习讨论,使大家认识到: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的素质是: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急剧变化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能适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或综合化;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和特长;具有与他人协作及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而如何培养具有这些素质的人才,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因此,搞好教育科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才能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要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光靠以前单一的教学方法是绝对不行的,一定要抓好教育科研,这

是现代教育的特点,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因地制宜,确定课题。 学校教育科研必须以观念的更新为先导,课题研究则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导向。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原有的特色,经专家论证,确立了我校的“十五”教科研主课题──“多类型、多渠道、分层次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基础上,着眼、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构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种活动类型、多种活动渠道,并总结出规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具有战略意义。 三、实施课题,追求实效。 ㈠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以多类型为经,以多渠道为纬,交织成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立体型网络。 1.多类型: ⑴社科类:包括文学社、英语、小记者站、电视台、集邮、网页制作等组。 ⑵科技类:包括数学、航模、科技制作、无线电测向、气象站、种植、珠算式脑算、自然、电脑等组。 ⑶艺能类:包括工艺美术、电脑绘画、摄影、书法篆刻、

对素质教育下数学教学的思考_数学论文

对素质教育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一、真正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自从夸美纽斯创造班级授课制以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但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因为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所以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准确,同时对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切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优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应克服以下几个传统的教学“误区”:1.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使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很多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课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实际上,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使用图表,增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理解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复和一题多用.2.重结果,轻过程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理应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多教师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诚然,因为初中数学知识相对较少,上述做法可能对暂时的考试成绩有用,但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却留下了后遗症.有很多学生在求二次函数y=ax2+bx+c最值时,都熟知结果:当x=-b/(2a)时,y有最值(4ac-b2)/(4a).但却不会配方法,到高中继续学习三角函数最值时发生了困难.这都是因为只重结果,不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带来的结果.3.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当前数学教学上的一大弊病就是实行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的水平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其结果导致了考试死记类型、硬套解题方法,对变换形式的问题便束手无策.在素质教育下,应教会学生知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实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问题.4.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意教学教法的改革.他们错误地认为教法的革新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其实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讲述得情趣盎然、浅显易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钻研,培养学生水平从而达到取得好成绩的方法,都应 持续地研究和探索. 三、增强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上,很多学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以外,另一个主要障碍就是非智力因素上的,诸如学得不好不感兴趣,遇到难题,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结果形成恶性循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当代教育科学!""#年第$%期 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好“奠基工程”的职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新课改的价值取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从做为一种教育理念正式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总的来说成效并不明显,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正如陈至立同志所说“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人为地把实施素质教育同提高教学质量对立起来,歪曲了素质教育的本义。 无疑,“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所谓“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应付考试和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其出发点、着眼点、着力点都落在应付考试上。它象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在学校、教师、学生甚至是家庭和社会的上空,且屡禁不止、愈演愈烈,致使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几乎到了欲解不能、欲罢不忍的地步。客观地讲,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弊端均源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使中小学教育渐趋异化的根本所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从理论上讲,素质教育与应试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对立和对抗性质。自从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以来,就存在着考试;存在考试就必然带来教师和学生研究如何考试并希望在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和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希望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也是一种积极的教学心理和学习心理,本应获得赞扬而非贬斥。能在大型的、综合性的考试中获取好的成绩,不仅表明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学生具有较好的态度、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但是,手段和工具不能倒置为目的和宗旨,一旦倒置就成为反过来控制教育全过程、使教育发生异化的巨大力量。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的层次更高、境界更宽、目标更远,它也同样需要以考试为手段来检查学生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的达成度,同样要追求优秀的考试成绩以及通过考试成绩所反映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的水平。但考试永远是为素质教育目标达成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同时还必须经过科学化的改造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淡化了学科界限,适当降低了知识难度,进一步密切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将逐步建立新的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教学评价体系。新教材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具时代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更具实用性,在保证学生掌握课本必修内容的情况下更具开放性。总之,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培养学生个性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每位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基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中西方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重视共性发展还是重视个性发展。我国传统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强调共性发展,这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制约下的产物。在这种突出共性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较强组织性、纪律性,具有集体主义思想观念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专门人才,同时我们也形成了一整套有利于共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并总结出了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基本规律。毫无疑问,这是我们的长处。但长处有时也是短处,过分强调共性发展,带来了学校教育犹如工厂流水线一般的标准化、统一化倾向,有时甚至存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陈灿群 课程探索 $&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最新资料推荐------------------------------------------------------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建议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到胡锦涛同志将素质教育写进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工作报告,近 30 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将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理念。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尽管这样,全国素质教育总的情况却是推而不进。 应试教育甚至愈演愈烈,我国目前教育的症结在哪里?有何解决方法呢?一、我国目前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1904 年癸卯学制颁布、 1905 年废除科举至今。 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逾百年。 从 1977 年重新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至今,中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已有 30 多年。 应当说,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 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今天的中国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 有些问题甚至是深层次的。 例如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急需突破的瓶颈。 1 / 13

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似乎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的教育任务南辕北辙。 比如,门庭若市的培优班、挤破头的小升初、减不下来的大书包、追逐名利的办学机构种种现象都指向一点,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 一些大学生无心学习专业知识,除准备考研的学生外,不少学生只为混个毕业证,因为中小学没日没夜的强制性学习经历,已经让他们对学习深感厌恶。 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有趣而怪异的现象: 幼儿园变成了小学,中小学变成了大学,大学变成了不学。 这种现象导致的连锁效应更让人痛心: 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一些家长不惜重金让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补课,一直补到高中毕业,孩子们根本没有童年可言;个别老师为补课挣钱。 上课留一手,谁来补课给谁讲: 部分学校为提高升学率,恶意竞争,优秀的生源成了教师赚钱的工具。 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上去了,但自学能力、创新能力、道德水准下降了。 让教育回归常识。 回归人性,已是刻不容缓之事。 二、素质教育难以全面推进的原因推进素质教育势在

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

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换句话说,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也就是是主体性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发展、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富有个性、协作性、创造性的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人。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1、观察是为创新素质的培养作准备。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是 指直接运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或者间接借助于实验器材对物理现象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过程,就是要有目的去感知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观察和发现引起这个物理现象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学 生对演示实验很感兴趣,但在进行观察时往往抓不住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演示实验,并向学生阐述这个演示实验所要说明的物理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教师对所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都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如观察物体的惯性现象实验中,当小钢片被弹簧片弹出时,而放置在小钢片上的铁球却稳稳地落在了钢柱上,这是什么原因????? (2)在分组实验中进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校现行使用的初中物理九年级教科书(人教版)中共安排了七个学生分组实验,其中“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

素”的实验,就是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程中,能看到什么?是哪些条件 (或因素)影响了摩擦力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当注意的问题。 (3)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组织学生参观、做课外小实验等,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学习滑轮组的相关知识后,我就组织学生观察师生自制教具《起重机模型》的工作过程,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了滑轮组的相关物理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了培养观察能力的目的,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4)、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能力。 特别是将计算机多媒体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式,它使图、文、声、动画、影像并茂,加强了表现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农村学校教学设备的限制,我还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将一些与物理知识相关的视频资料投影于大屏幕,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生动有趣的画面,悦耳透彻的知识讲解,学生们被吸引了,感到新鲜。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知识复习、思考练习;操作模拟仿真的实验,学习了实验方法,锻炼了实验技能,为课内外动手实验作出了成功的基础准备。由于中学物 理实验条件有限,某些物理现象,如运动和静止、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作用、惯性、压强、物体浮沉等等,学生不能得到完整的感性材料,容易造成感知上的障碍而影响物理学习。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不仅能再现或模拟各类物理现象,而且还能通过各种手段使复杂的问题简捷化,将漫长或瞬间的物理演变过程成为可控、有序的演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