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汉中经济发展建议

汉中经济发展建议

汉中经济发展建议
汉中经济发展建议

市委党校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5月,我有幸成为中共汉中市委党校一名县级干部培训班的学员。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使我思想得到了解放,视野得到了开阔,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在这里,我结合自身学习,就汉中经济发展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汉中经济发展现状

汉中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我市370万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这也是党和地方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无疑给正在崛起的汉中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但同时也给我市提出了更高、更艰巨的任务和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汉中市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活市”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战略,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09.7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年均增长13.6%;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0亿元,是“十五”的3.2倍,年均增长3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4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45.2亿元、18.6亿元;城乡居民收入达到14509元和4183元,是“十五”末的2.4倍和2.1倍,年均增长18.8%和15.8%。“猪、药、茶、菜、渔”五大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48.6%上升到59.9%,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烟酒食品、医药化工等支柱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也由56.1%提高到72%以上,旅游业占生产

总值的比重由3%提高到7.7%,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1.3:39.5:39.2调整到20.8:36.6:42.6。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2%提高到40.5%。这些数据,充分地说明了我市经济发展正在速度腾飞,为推动汉中循环经济发展、实现陕南突破发展,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汉中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中央又将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并在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等10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而全球已进入了经济结构深刻转型的绿色经济时代,汉中市是一个生态资源相当丰富的地区,特别是近年来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在绿色产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技改项目等方面,国家将会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未来我市绿色资源优势将会更多地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汉中区位优势明显,处于“西三角”的中心区和腹地,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辐射带,周边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另外,汉中作为汶川大地震涉及的重灾区,国家将出台地震灾区后续产业发展振兴等扶持政策。目前,随着西汉高速、十天高速等一大批交通动脉的打通,无疑为汉中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但是,我市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许多挑战。去年,汉中在陕甘川毗邻的宝鸡、商洛、安康、达州、巴中、绵阳、广元、陇南、天水10个市中,GDP和工业生产总值均位列第4位,落后于宝鸡、绵阳、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排第4和5位,其中有些指标

均低于安康和商洛,周边各市发展势头迅猛,我市面临的挑战巨大,不进则退,能否建设陕甘川毗邻的经济强市还需朝夕之争。具体来讲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交通不畅,商贸流通不足,致使消费力不强。近五年来,我市建设了107条2668公里的通乡公路,实现了7个县区通高速公路、8个县区通二级公路、226个乡镇通油路,特别是相继建成了西汉高速、十天高速(汉中-安康段)和108、316等国省道改建工程,但长因受雨雪、冰冻等灾害天气无法保证全天候通畅,路网密度只有50.8公里/百平方公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另外铁路运力也比较紧张,满足率只有63%,如此造成物资进出困难、运输成本偏高,引进项目投资困难。二是工业产业链不大不强。全市目前还没有一家国内500强企业,大多支柱性产业都属于传统低端产业,集群化、园区化程度低,链条短、规模小,高端产品少,产学研究不紧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一些特色产品分布广,但零星疏散、规模小,不足以正常供应市场,致使收购成本高、风险大,比如香菇、木耳、天麻、茱萸等都存在此类现象;有些特色产品开发不足,市场影响力不够,外销水平不强,农业产品滞销现象时有发生,去年城固柑橘产量达到22.38万吨、略阳乌鸡饲养量300万只,尽管产业规模发展壮大,但产品变现还是个老大难问题。四是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汉中是西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源泉,其文物古迹众多,汉中也是青山绿水的代名词,但纵观这些旅游景点,基本上都呈现出小打小闹、零

星点点的局面,没有做好旅游资源的联合和共享,导致旅游资源浪费,旅游增收效益不明显。五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偏低,我市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全国4.5和6.1个百分点,受地域和资源限制,城乡居民增收缓慢。这些“短板”正是阻碍汉中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总之,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汉中经济快速发展就会大有作为。

三、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建议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我认为加快汉中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充分整合资源优势,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产业聚能和增收效益,重点要做好五个方面:

(一)要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实现产、销、观光一体化汉中是一个生态大市,自然植物达3000余种,水资源也较丰富,这为培育特色产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要围绕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重点以生猪、中药、茶叶、蔬菜、渔业、粮油、果业等七大特色产业为龙头,努力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和全国著名的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比如在生猪养殖上,重点搞好良种培育,加大规模养殖大户扶持力度,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中药产业发展要突出天麻、杜仲、山茱萸、西洋参等骨干优势项目,在推行规范化种植、建设高标准药源基地的同时,建设好中药材批发市场;在茶叶产业和柑橘产业上可以发展高产密植生态茶园和橘园,同时要充分开展茶叶节、柑橘节等节会,推介知

名品牌,发展生态观光服务,着力提高汉中茶叶和柑橘的国际影响力;在干果业发展中,重点可以增加果业生产链,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二)要集群发展,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实力

长期以来,我市的工业企业普遍存在数量多、布局散、规模小、层次低等问题,这样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不利于企业之间的互补互利。因此,我市要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采取大项目支撑、大集团引领、集群化推动、园区化建设的形式,整合提升现有资源,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和发展前景好、有特色的企业建设成工业示范园区,以此来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对于企业内部要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方向,以研发、创新和增值为重点,推进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做大做强市内支柱产业,促进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形成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三)要整合资源,增强文化旅游活力

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拥有独特、高端、完善、丰富的景区。因此做好旅游产业,首先要打造好景区。汉中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要依托两汉三国历史文化背景,采取景点联台、景区连片,着力打造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武侯祠、武侯墓、张骞墓、褒河栈道等一大批景区。还要围绕塑造“秦巴天府〃水韵汉中”旅游品牌,着力打造华阳、黎坪、南湖等生态休闲旅游景区,重点在观光和参与体验的结合上下功夫,在特色旅游产品、功能设施

的配套上下功夫,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其次要健全服务体系,迅速整合旅游公司和服务队伍,积极组建有特色、有组织、有精品路线的旅游公司。目前我市旅游公司形成了“接内游外”的局面,很多外来游客只有自驾旅游,而旅游收入大多以门票收入为主,去年我市接待游客1031万人次,接待量比延安、宝鸡、咸阳、渭南高出10%到20%,但收入只有31.6亿元,仅为延安的60%、宝鸡的41%、咸阳的53%、渭南的62%。这说明我们的旅游链条还比较短、产品种类还不多、接待服务水平还不配套。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大力培育新的业态和产品,促进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比如发展特色演艺,打造一批具有震撼力的演艺产品进景区,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此丰富游览内容,使游客白天有看的,晚上有玩的,走时有带的,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第三,要增强宣传推介。继续搞好油菜花节、茶叶节、樱桃节、诸葛亮文化节等旅游节会活动,大力宣传我市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展示汉中旅游特色。可以借助媒体、会展和重大招商、友好往来、文化交流活动等各种平台,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旅游合作,积极拓展海外游客市场,不断扩大我市旅游市场的覆盖面,提升我市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人来汉旅游。

(四)要加快交通网络建设,积极开拓消费市场

作为“西三角”经济区的汉中,起着上通关中、下达成渝、东连鄂豫、西进陇道的重要作用,交通建设就是通往外

界的生命线,因此要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交通项目,除建成十天高速、汉中新机场、西成客专、阳安铁路复线外,还要积极争取宝巴高速、宝成铁路汉中段改造等开工建设,努力建成县县通高速和二级路、乡乡通三级路、村村通公路,从而根本上解决汉中的交通瓶颈制约,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向我市聚集。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物流、会展、文化等现代产业,加快城乡市场建设,合理布局商业网点,积极举办大型会议、论坛以及展览展销、集中性商品交易等活动,努力把汉中建设成为陕甘川毗邻地区区域性物资集散地和商务文化休闲中心。

(五)要不断优化环境,增强经济综合实力

目前,项目投资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以上,但我市项目少特别是重大项目更少,“十一五”前四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只占全省的3.5%,年均增长居全省第9位,而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在全市总投资中只占28.2%。实践证明,汉中经济发展必须要把抓项目、促投资放在重要位置,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及时掌握政策方向和资金流向,积极争取中省更多项目资金支持。同时做好项目审批、管理和服务,破除土地、资金、政策等难题,尽早争取重大项目建设投产、重点企业入驻我市,不断提升汉中经济承载能力和综合实力。

撰稿人:胡超

2011年5月26日

赣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之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研究

Regional Economy 区域经济 赣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之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研究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赵义 王云丰 葛志财 摘 要:本文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及世界经济形式的背景下,采用纵向分析和横向借鉴相 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赣州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 承接产业转移 《意见》 赣州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2(a)-227-03 当前世界经济不断调整、产业频繁转移。在此国际背景下,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沿海地区经济积累了相当雄厚的实力,而在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压力和冲击下,沿海地区正在而且将会更大规模地向内陆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同时,振奋人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于2012年7月,既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之际隆重出台。 在此经济形式下,在《意见》指导下,位于赣粤闽湘四省交界的赣州,必须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承接粤、闽、香港等地区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而如何更好地把握这一机遇,则是我们下面希望探讨的问题。 1 赣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情况 截至2011年6月底,赣州市登记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共1337户,累计投资总额591882.36万美元,注册资本463571.81万美元,外方认缴442887.62万美元,户均注册资本515.13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类型主要为外商独资企业,占76.54%。投资行业主要为制造业,占57.66%,其余分布在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及房地产业等领域。外商投资主要国别(地区)来源为亚洲国家(地区),最多为香港投资,达到832户,其余主要为中国台湾、英属维京群岛、中国澳门、日本及韩国等。整体而言外商投资规模、领域呈增大趋势,其中制造业仍是赣州市外资主导产业,近些年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第一、第三产业成为吸引外资的热点。 在外资带动及内资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的推动下,赣州市外贸规模不断扩大。见图1 。 图1 赣州市2006~2010年进出口情况 以2010年为例,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6302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5.1%。其中,货物出口131042万美元,增长34.6%;货物进口31980万美元,增长37.2%。主要出口国家(地区)是:美国、中国香港、日本等。而且据赣州海关统计,2012前三季度赣州市进出口总值为24.2亿美元,增长30.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4.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速9.2个百分点。其中进口3.3亿美元,增长16.7%,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1.9个百分点;出口20.9亿美元,增长32.7%,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5.3个百分点。通过上述数据可见,赣州市不断加强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与联系,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赣州经济发展。 2 赣州承接产业转移情况 为了促进赣州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赣州市筹建了以香港工业园为龙头的赣粤产业承接走廊,并积极打造工业园区。 (1)赣粤产业承接走廊:以香港工业园为龙头的赣粤产业承接走廊涵盖了赣粤高速公路、105国道和京九铁路、赣大高速公路两侧的带状区域,走廊内有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9个省级工业园,聚集了有色金属及新材料,食品、轻工纺织,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产业,形成了钨、稀土、氟盐化工和脐橙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具备了集聚和吸纳产业发展要素的基本能力,产业支撑能力较强。国家钨和稀土新材料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钨和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国家级基地和研发中心相继落户赣粤产业承接走廊内。赣粤产业承接走廊内设有2个海关、2个出入境检验检疫局、3个外汇管理局(办事处),建立了“赣粤港”直通车快速通关模式。拥有设施完善的公共保税仓及进出口货物查验场和物流中心。赣粤产业承接走廊发展定位为国家承接国际和粤港澳台产业梯度转移示范走廊和重要基地。 (2)香港工业园:依据赣州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重点引进钨、稀土新材料应用产品、电子电器、机械制造等产业,打造成承接粤港产业转移的“飞地”。 (3)工业园区。赣州市致力打造工业园区,促产业聚集,提升溢出效应,已建成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16个,且已才初具规模(见表1)。 3 发展外向型经济及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及不利因素 赣州位于江西南部赣江上游,东接福建,南临广东,西靠湖南,邻近港澳,处于东南沿海地区通往中西部地区的第一站,也是内地通往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对于承接发达国家和沿海的产业转移,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1 有利因素 3.1.1 工业资源丰富 赣南是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之一,素有“世界钨都”、 “稀土王国”之美誉,已发现矿产99种,已勘查探明64种。黑钨储量占世界第一,稀土储量全国第二,被称为江西矿产资源中的“五朵金花”即钨、铜、铀、稀土、钽铌,除铜外其余四种主要分布在赣南,境内发现 作者简介:赵义(1975-),女,祖籍辽宁,现就职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中级职称,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经济与贸 易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Research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 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年“6.9”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2%、11.2%、10.5%和 11.9%。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

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亿元,增长 18.4%。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全市份额的0.029 %和0.57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32.7%和全市10046元的59.2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6.7:31.7:41.6,与全省11:56:33和全市24.8:38.6:36.6比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我国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建议

我国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意义建议 内容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结合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及经验,对循环经济进行思考,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更好的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农业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农业循环经济在生产过程中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使用资源,强调清洁生产以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社会资源 农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自然环境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者如果只追求效益而并不考虑环境代价,就会致使一些有机物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生物链之间的作用来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所以就能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2.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缩小城乡差距 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强调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还注重资源的重复利用和资源的再生,并为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率提供了新模式,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 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3.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目前, 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严重危害到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农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严重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农村居民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成果,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社会不公平进一步加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中央提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强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是要进一步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3]。由于广大农民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建立疫病诊断机构为县域经济服务 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陕西省咸阳市是中国第一帝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来抓,把畜牧业作为该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着力实施“畜牧富民”工程,狠抓畜禽良种繁育、养殖小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动物疫病防治等工作,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咸阳市畜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奶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六位,已由传统的农业大市一跃成为畜牧强市,成为农民致富一个新的支撑点。可以说,畜牧业已成为咸阳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几年,重大动物疫病却给咸阳地区畜牧业造成了巨大危害,尤其近几年发生的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和猪蓝耳病,不仅使畜牧业遭受重大冲击,造成养殖者重大的经济损失,直接严重威胁到咸阳地区畜牧业当前和未来的健康发展,而且危及到公共卫生安全,危及人类健康。因此,控制咸阳地区重大疫病刻不容缓,而且必须从战略高度加以反思和解决。近些年动物疫病流行形势复杂,主要表现在单一病原感染少见,大多为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几种传染病在同一养殖场同时发生和流行,使临床表现复杂化。所有这些,都给动物疫病的快速确诊带来了困难,即使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的医生,也常常无法做出明确诊断;而需要通过病原体形态学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代谢产物和毒素的检测、血清学检查,甚至是免疫荧光、免疫酶染色技术等,才可做出确切诊断。另外,咸阳周边地区大多数养殖场、养殖户没有相应的

外向型经济

外向型经济 定义 外向型经济就是一国或地区为推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 基本内容 1.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 2.经济结构的建立以国际经济的基本内容和发展为依据,必须能够参与国际分工; 3.具备较为健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组织结构体系; 4.外贸体制采取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管理制度。 主要特征 先进性 外向型经济,它是一种向外拓展式的开放型经济,以竞争性的国际市场为舞台。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加强了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的动力,促使各国经济向高层次发展; 合理性 外向型经济可以超出国界,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企业实现最优规模效益。 风险性 外向型经济,由于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变化注定着外向型经济的兴衰,受世界经济环境的制约较大,往往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和国际垄断资本的控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可以说是以较大的代价换取经济发展成效的。 内外型经济不同 理论依据不同 内向型经济是以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为依据,认为必须对国内的民族工业施以保护措施,以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这些国家一般实行高估本币和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来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外向型经济是以比较利益理论为依据,认为经济的发展应当依靠国际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本国经济的优势才能达到。同时,承认经济的外向化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发展的途径不同

内向型经济立足于国内的经济环境,力求通过国内的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通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外向型经济则是通过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生产要素,并发挥本国的资源优势,采取以出口为主导的发展途径,使本国经济在国际经济的竞争中谋求发展。 贸易功能不同 内向型经由于割裂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基本上不受国际价值规律的制约。对外贸易只限于引进一些国内必需的先进设备和原材料,出口也只为了换汇的目的,带有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性质。外向型经济则是以扩大出口为导向,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外贸起着先导的作用。通过对外贸易,把本国有竞争力的商品打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商品的增值,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转换机制不同 在内向型经济环境下,产品的更新换代完全靠国内市场的引导,故其转变能力极低。外向型经济则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来调制产业结构,为了占领国际市场,必须参与国际产业转换的循环机制,这就促使国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适应国际市场商品结构频繁的变化和发展。 政府功能和企业行为准则不同 在内向型经济模式下,政府机构和功能的确定,主要依据国内特定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机构和功能必须符合国际惯例,要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律化,要适合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能够高效率的运转。外向型经济的企业行为,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通用标准来经营管理,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积极发挥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主体作用。

2019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XX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位于豫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8镇8乡、340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人,是全省25个深山县、7个库区重淹没县、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3个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县、基础先行、开放带动”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1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8.64亿元,同比增长14.1%,超过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5亿元,增长3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1636亿元,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761元、2448元,增长14.4%、16.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8.94亿元,增长17%。“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大幅提升。主要做法是: 一、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 做大做强工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县强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倾全县之力大办工业,推动了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1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9%,增长16.5%,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70%。一是抓骨干育

龙头。重点培育兴隆汽车配件公司、和平制动器公司、鑫琦钙粉加工公司、华龙辛夷公司、金纬绢纺公司、助剂厂等骨干企业,全县纳税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1家。汽配铸造、矿产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日渐明晰,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抓园区上规模。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膨胀工业经济总量的载体来抓,完成投资2700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各类园区共吸纳50万元以上企业52个,另有一大批项目即将入驻。尤其是县城工业园区,通过抓硬件建设、抓环境优化、抓政策激励,目前已入驻企业20家,年产值达到2亿元。三是抓改制激活力。因企制宜,分类施治,采取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收购、租赁、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多种开发等形式,催化剂厂、钾长石矿、砖厂、印刷厂、缫丝厂、云母厂等企业先后进入改制程序,鑫达公司成功租赁水泥一厂,使其从濒临倒闭一跃成为纳税266万元的大户,天瑞集团收购重组云钢总厂,初步启动生产,纳税就达到521万元。四是抓项目增后劲。去年,全县项目建设呈现出投资总量大、项目个头大、外来项目多、建设速度快的良好态势。回龙电站、杰达特种材料、鑫琦钙粉、英威选矿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后发动力。五是抓服务强“三属”。立足**三属企业比较集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优环境,强化服务,注重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其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新上项目,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共同发展,三属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18年纳税额达到3000万元,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为此,需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⑴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⑵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⑶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⑷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⑸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⑹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必须依据自身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山区小县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县域城镇居

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第11期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2009年8月10日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部分科技工作者最近就我省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政策提出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黑龙江省今后一个时期极为重要的任务,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 一、应当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经济目标。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应改变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目前,应重点开展

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护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尽快展开统计和核算试点工作。市、县两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从全省发展大局出发,研究制定本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数,并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考核干部政绩,不仅要看取得了哪些成绩,还要看取得政绩的成本。应尽快建立包含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影响和人民福利质量的国民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科学地反映全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进程。 二、把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指导的一项战略任务。一是科学制定我省“十二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具体规划。在制定我省“十二五”规划时,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宗旨。我省加快发展既不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也不能走“先保护,后发展”的路子。要依据国家的宏观政策,立足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明确我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制定具体的发展措施。要采用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把大部分污染源消灭在生产过程中,考虑到超出环境自净能力的污染有可能在环境中逐步积累起来,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压缩“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三高”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生物产业、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业、生产服务业和绿色环保产业。在区域布局上,要注重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与衔接,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调整产业政策。根据规划调整产业政策,

地方政府如何引导外向型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如何引导外向型经济发展 提升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益 (宁波案例分析) 20110526 30多年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一直处发展和转型中,这无疑也带来了政府服务的不断转变和提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博鳌论坛上指出的,我们应该紧跟世界发展总趋势,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内需和外需均衡发展。这既是工作目标也是工作方法。 区域协同发展中特定区域(四个区域东、中、西、东北)发展的引领性作用(四大引擎)。这?四大引擎?过去在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作用:东北-新中国的长子;西北-大三线的力量;中部-改革的引领着;东部-开放的率先。 (一)分田包干。 (二)出门打工。 (三)返乡创业。 安徽不仅有小岗村为我国改革开放起到了率先和引领作用,同时在新的发展时期,起到?链接东西?,推进我国区域均衡发展的作用。 今天,东西南北中进入均衡发展的时期。 一.宁波外向型经济的汇报。 宁波2010经济数据。

全市生产总5125.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8162元。 港口货物吞吐量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300.4万标箱。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867.5亿元。 自营进出口总额829亿美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4.5亿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1.7亿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530.9亿元。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166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261元。 (一)外向型经济数据。 1.外资情况。 2.外贸情况。 3.外经情况。 4.开发区情况。 1、外资情况 单位:亿美元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 年“”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和%。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 %和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和全市10046元的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与全省11:56:33和全市::比

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编者按:山东省邹平县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跨越崛起之路,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驻郑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邹平县“工业强县、统筹城乡”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供领导参阅。 山东省邹平县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一、基本情况 邹平县隶属山东省滨州市,东接淄博,西邻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濒黄河,辖1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858个行政村,人口73万,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 (一)经济发展情况 邹平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共建共享、跨越崛起之路,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先后超越山东省的寿光、滕州等经济强县(市)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 经过多年跨越发展,邹平县基本建立了以家纺服装、新型材料、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高档用纸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培养壮大了以魏桥集团、西王集团、长星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邹平先后被授予全国

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荣誉称号,2011年,邹平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第15位、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11位、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第3位。 (二)城乡统筹发展情况 近年来,邹平县以建设生态园林型现代化鲁西中等城市为目标,坚持城乡一体、区域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实现大变化。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人口39万,基本搭起了中等城市发展框架,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达到62%。加快推进新农村和社区建设,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2个、省级3个,7个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环境审核。2008年获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邹平县注重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共同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教育投入34.3亿元,新增校舍面积31.8万平方米,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8.36%。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211取暖、“三免惠民”工程,对全县初中、小学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实施农村小学生乘校车补助工程,收益学生近2万人。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县。深化创新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达到了每个镇办有一处规范的卫生院、每3000人左右有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每500人左右有一处卫生室的标准。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循环经济发展 I

目录 摘要............................................................ I 目录 (Ⅱ) 1.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内涵 (1) 1.1循环经济的产生 (1) 1.2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内涵 (1) 2.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条件和基本原则 (2) 2.1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条件 (2) 2.2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4) 3.发展循环经济的循环体系和实践路径 (4) 3.1循环经济的循环体系 (4) 3.2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4) 4.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5) 4.1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动态及趋势 (5) 4.2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6) 5.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6) 5.1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6) 5.2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7)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II

1.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内涵 1.1循环经济的产生 1.1.1 历史原因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也开始了人类对资源的暴殄天物式的攫取。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使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危害。由于对环境容量有限性认识不足,人类不得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二战结束以来,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数万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众多的生态难民,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该发展观形成的重要标志。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1.1.2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1.2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不仅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且要求遵 1

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典型经验材料

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典型经验材料 发展外向型经济情况经验材料 大力实施开放兴区战略 精心构筑大外经贸格局 ——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调查 20年,区新一届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谈判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下,面对支离破碎的城乡工业和非常薄弱的县域经济,不失时机、义无反顾地确定了“开放兴区”战略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目标,制定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项目,突出抓园区”的经济工作思路,坚持了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和以大外经贸引领全区经济的发展,并带领全区人民苦战五年,顺利实现了“二次创业”的奋斗目标。到目前,出口创汇值4000万美元,约占全市出口总任务的三分之一,连续五年居全市第一;吸引和利用外资3019万美元,引进省内外资亿元,引进省外先进技术282项,引进各类人才1520人,连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单位和出口创汇先进单位,被省政府评为“外贸出口先进县市”;财政收入亿多元,跃居全市第一位;经济结构实现了由小规模、内向型向大规模、外向型的转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后劲十足,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强化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意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体既具有区域性又具有世界性,更富有流动性。而区域经济的强弱取决于市场主体或诸生产要素流入与流出的多少,而流入的多少又取决于一个地区的开放度和环境因素。然而,最终还是取决于人的开放意识。区虽然建区初原有的工业基础被打碎,且人均耕地少,无矿藏资源,发展基础薄弱,但人口密集,国民素质相对较高和区位优势明显,是吸引各类生产要素流入的基础,也是区得以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前提。区委、区政府正是基于对这一时代特征和实际区情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千方百计地更新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强化人们的开放意识。 、走出去看,开阔眼界。几年来,区委、区政府为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开放意识,每年都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区级领导干部、各乡镇办事处和区直有关部门一把手、重点企业厂长外出参观学习。一是到国外相关地区或部门、企业去参观学习。针对隐形出口或委托出口受制于人,不能打出自己的品牌,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剥夺的情形,组织有出口能力的企业经营者和有关部门、单位到相关的国家实地考察,看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如何与他们建立直接通商的渠道,并千方百计地达成合作意向,同时学习他们的经营菅理、工艺技术、文化理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多篇)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改革开放以来,xx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先后被评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油菜生产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首批“绿色能源县”。XX年、XX年、XX年三次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强县。 XX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全力推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县域经济稳健上行,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更加协调,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亿元,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8万元,增长12.2%。投资和消费拉动有力,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增长4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1亿元,增长18.1%。财政总收入达7.73亿元(占gdp的4.3%),增长29.9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7亿元,增长31.5%,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乡储蓄存款达到110.8亿元,比年初增加1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98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9元,增长19.5%,净增1125元,是近16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万元规模工业增 1 加值能耗降低9.5%,工业污染减排任务完成100%(so2排放强度8.5,cod排放强度0.29),全县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100%,森林总蓄积量增长5.42%。全年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工业强县、 第2 页共2 页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_范文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感谢您的阅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县、县级市、城市辖区、垦区、森工林区等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强指导。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扩大十强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实施了支持强县、扶持弱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县域经济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强县率先发展,中等县迅速崛起,弱县加速前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好局面。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生态良好、资源富集、科技实力较强、经贸活跃等优势,采取超常举措,真抓实干,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予少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强县富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和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十一五”期间,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要超过全省平均增长幅度,县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有较大幅度增长,开创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

关于某发展县域经济地几点建议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或基本单元,是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县域经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根据市政协领导的统一安排,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县域既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结合部,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县域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经济单元,处于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繁荣农业农村经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低估,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处于强国、强省、强市和为民、安民、富民的第一线,是统筹城乡发展、维系群众生活和巩固基层政权的关键点。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县的必然选择。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发展县域经济既是加速推进农业产

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有力举措,是实现富民强县的最有效、最现实的发展路子,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六大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二次会议也提出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2005年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又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再三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会落空。 (四)发展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五)发展县域经济是破解县域经济各种矛盾的必由之路。根据2002年底的统计,全国约有55%的县靠国家财政补贴。全省2002年财政支出分析结果表明,县级支出中90%的比重用于保证行政机关运转和保障事业支出,仍然属于“吃饭财政”。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培植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是提高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