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肌电图

肌电图

肌电图
肌电图

肌电图操作规范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是记录肌肉静息、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电活动的电生理诊断技术。狭义EMG通常指常规EMG或同心针EMG,记录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的各种电活动特性。广义EMG指记录神经和肌肉病变的各种电生理诊断检查,包括常规EMG、神经传导速度(never conduction velocity, NCV)、重复神经电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 RNS)、F波、H反射、瞬目反射、单纤维肌电图(single fiber electromyography, SFEMG)、运动单位计数、巨肌电图等。以下主要介绍比较常用的EMG操作规范。

【适应证】

1.前角细胞及其以下(包括前角细胞、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肌肉内注射肉毒毒素的有效部位选择(部分病人)。

3.肌肉活检合适部位的选择。

【禁忌证】

1.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血友病及血小板<3万/mm3者;

2.乙型肝炎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3.爱滋病患者或HIV(+)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4.CJD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EMG检查的临床意义】

1.可发现临床下病灶或易被忽略的病变,例如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肥胖儿童深部肌肉萎缩的检测等。

2.神经源性损害、肌源性损害及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神经病变节段的定位诊断,如H-反射异常提示S1神经根病变;肱二头和三角肌神经源性损害提示C5,6神经根受累。

4.了解病变的程度和病变的分布。

【EMG检查注意事项】

1.检查者应熟悉神经解剖知识;

2.检测前应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

3.检查前向病人解释,获得病人的合作:

(1)检测过程中保持肢体放松状态,尽量避免精神紧张;

(2)检测过程中随着电刺激量的增加会有不适的感觉,MCV等测定(刺激运动神经)时会有肌肉收缩的动作。针电极检查会有疼痛等。

【针电极的消毒和安全性】

(1)重复性针电极每次用后应及时清洗和消毒。消毒方法包括常规高温、高压消毒、福尔马林熏蒸法等。

(2)CJD和痴呆病人使用的针电极应高压消毒120度,持续时间1小时,同爱滋病。

(3)乙肝和其它传染病者应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EMG操作方法和测定程序】

广义EMG检查包括很多的项目,但常规EMG检查之前必须进行NCV的测定。除非临床医生只申请RNS、瞬目反射等检查。

一.NCV测定的步骤

1.NCV测定前应以各种方式了解皮肤温度,保证皮肤温度于检测期间维持在30~32℃之间。

2.常用电极的种类:神经传导方面(包括F波和其他反射等)的检测均使用盘状表面电极和指环电极;EMG测定使用同心圆针电极;SFEMG测定使用特殊的针电极。

3.电极的放置

(1)刺激电极: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MCV)测定时,阴极置于远端,而阳极置于近端;而F波测定时将阴极置于近端。顺行性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SCV)测定时,刺激电极置于手指或足趾末端,阴极在近端,阳极在远端。而逆行性SCV测定刺激电极置于神经干,阴极在远端,阳极在近端。阴极和阳极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cm左右。

(2)记录电极:MCV测定时,将作用电极置于肌腹上,而参考电极置于肌肉附近的肌腱或骨头上。顺行性SCV测定记录电极置于神经干,而逆行性SCV 记录电极的位置即为顺行性SCV刺激电极位置。

(3)地线:置于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

4.刺激量:MCV测定时应对神经干施与超强刺激,即引起肌肉最大收缩的

强度+ 20~30%。

5.MCV测定

(1)神经干近端和远端两个不同刺激点的距离除以两个不同点刺激所记录的诱发反应即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的潜伏期差即为MCV。

(2)远端刺激至CMAP的起始时间称为运动末端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 DML)。

(3)CMAP波幅:可为负相波波幅、基线—负相波波幅或峰—峰波幅。

6.SCV测定

(1)刺激电极与记录电位之间的距离除以诱发反应即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 SNAP)的起始潜伏期。

(2)SNAP波幅:基线—负相波波幅或峰—峰波幅。

7.异常NCV的判断

可根据各自实验室或其他实验室比较公认的标准进行判断。潜伏期延长、NCV减慢、CMAP和SNAP波幅降低均为异常。

二.F波测定的步骤

1.F波测定的步骤同MCV,不同的是刺激电极的阴极置于近端。

2.观察项目

(1)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和平均潜伏期;

(2)F波出现率;

(3)F波与M波波幅的比值。

3.F波异常的判断:潜伏期延长和/或出现率降低均为异常。

三.RNS测定

1.电极的放置同MCV

2.超强重复刺激周围神经在相应的肌肉上记录动作电位。

3.常用的神经

(1)面神经:刺激部位—耳前,记录部位—眼轮匝肌

(2)腋神经:刺激部位—Erb’点,记录部位—三角肌

(3)尺神经:刺激部位—腕,记录部位—小指展肌

(4)副神经:刺激部位—胸锁乳突肌后缘,记录—斜方肌

4.刺激频率

(1)低频RNS:频率≤5 c/s,持续时间3秒。

(2)高频RNS:频率≥10 c/s,持续时间:3 ~ 20秒。

5.RNS正常值及异常的判断

(1)低频RNS:在记录的稳定的动作电位序列中,计算第4、5波比第1波波幅下降的百分比,大多数仪器可自动测算。波幅下降10%~15%以上称为低频RNS波幅递减。

(2)高频RNS:在记录的稳定的动作电位序列中,计算最末和起始波波幅下降和升高的百分比,大多数仪器可自动测算。波幅下降30%以上称为高频RNS 波幅递减;波幅升高>100%称为高频RNS波幅递增。

四.同心针EMG

受试坐位或卧位,尽量保持放松状态。检查者将针电极插入被检肌肉,观察肌肉放松状态、小力自主收缩状态和大力收缩状态下的电活动。

1.肌肉放松状态下的电活动

(1)插入电位:是针电极插入肌肉是对肌纤维或神经末梢的机械刺激产生的成簇、伴有清脆的声音、持续时间300ms左右的电位,针电极一旦停止移动,插入电位即消失。

(2)终板区的电活动:包括终板噪音和终板电位。前者波幅为10~50Uv,时限为1~2mS;后者波幅为100~200uV,时限为3~4ms。终板区电活动的声音似贝壳(sea shell)摩擦的杂音或海啸音。

(3)正常肌肉3.4%可有一处正锐波或纤颤波。

2.肌肉轻度自主收缩状态的电活动称为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即一个前角细胞支配的一组肌纤维同步放电的总和,不同肌肉有相应的正常值。

(1)形态:大多数电位是三相波和双相波。

(2)时限:指电位偏离基线至回到基线的时间。针电极移动对其影响较小,是临床应用最重要的指标。

(3)波幅:指基线到负相波峰的距离,或正负波峰的距离。

(4)相位变化:指离开至返回基线的部分。相数的计算为经过基线的数+1,正常情况下一般不超过4相。超过者称为多相波,正常肌肉多相波占20%左右,但胫前肌可达35%。

3.肌肉大力收缩募集电位

(1)相型:大多数为干扰相,即正常人在大力收缩时有足够的运动单位募集在一起,难以分辨出基线的MUAP相互重叠的现象。

(2)波幅:正常通常为2~4mV。

4.异常EMG的判断

(1)插入电位的增多或减少。

(2)自发电位:正锐波、纤颤电位、束颤电位、复合重复放电(CRD)、肌颤搐放电等。

(3)肌强直放电

(4)MUAP的改变:神经源性损害表现为时限增宽、波幅升高及多相波百分比增多;肌源性损害表现为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和多相波百分比增多。

(5)大力收缩募集电位:神经源性损害时,由于运动单位明显减少,大力收缩时可见单个独立的运动单位电位,称为单纯相;如在干扰相和单纯相之间称为混合相;而肌源性损害表现为低波幅的干扰相即病理干扰相。

五.H反射

1.刺激电位置于比目鱼肌,阴极朝向近端,阳极在远端。

2.刺激强度为低强度,通常在出现F波后降低刺激强度直至出现稳定的H 波。

3.检测项目:H反射的波幅、波形和短潜伏期等。

4.异常的判断标准:

(1)H反射潜伏期延长;

(2)两侧差值>均值±2.5SD或3SD;

(3)H反射未引出。

六.瞬目反射(Blink反射)

1.刺激部位:通常为眶上神经。

2.记录:在同侧记录到的第一个诱发反应称为R1波,位于R1波之后成分称为R2;在刺激对侧面肌上只能记录到第二个成分称为R2’。

3.检测项目:R1、R2及R2’各波潜伏期、双侧潜伏期差值及波幅。

4.瞬目反射异常的判断标准:有助于面神经、三叉神经、脑干病变的定位(1)各波潜伏期延长;

(2)双侧潜伏期差值增宽;

(3)任何一个成分未引出。

七.单纤维肌电图(SFEMG)

1.将在单纤维针电极插入被检测的肌肉,嘱受试者做轻度的自主收缩,检测者微调针电极直至在示波屏上出现一对或一对以上的动作电位。计算机将自动分析各项指标。

2.检测指标:

(1)颤抖(jitter):正常情况下,同一运动单位的一对肌纤维在连续放电中波峰间期的微小变异。不同肌肉正常jitter可有不同,通常10μs~50μs。

(2)阻滞(block):一对电位在连续放电过程中,出现电位的脱落即完全不能下传,称为阻滞。

(3)肌纤维密度(fiber density,FD),同一个运动单位平均肌纤维数目可通过单纤维针电极对多点检查得以测出。

3.SFEMG异常的判断标准:

(1)平均jitter明显增宽;

(2)jitter>55μs占20%以上;

(3)jitter增宽伴有block;

(4)FD增高。

【EMG报告的书写】

一.记录有关的病史、神经系统查体结果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二.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受试者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病历号和EMG编号等;

2.各种检测结果的描述(举例)

(1)NCV:刺激和记录的部位、距离、潜伏期、速度、波幅及波形等。

(2)F波:潜伏期及出现率等。

(3)EMG:应记录每块肌肉的名称及描述各种生理状态下的肌电活动的变化,包括插入电位、静止期自发电位、小力收缩和大力收缩的MUAPs。

三.结论

根据描述的结果做出初步的结论,尽可能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定性和定位方面的帮助。结论举例:

1.左上肢神经源性损害

C5,C6根性损害可能性大

2.上下肢周围神经源性损害(以运动神经髓鞘损害为主)

肌电图未见神经源性或肌源性损害

符合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电生理改变。

4.广泛神经源性损害

符合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或运动神经元病的电生理学改变,诊断结合临床

资料考虑。

4.肌源性损害(活动期)或肌源性损害(恢复期)

四.签字

1,负责技术操作的技师(技术员)或医生将全部检测结果记录到相关的报告纸上,或部分由计算机自动打印。

2.由有经验的负责临床神经电生理的医生复核签字。

(崔丽英,汤晓芙)

肌电图临床应用及基本知识

肌电图临床应用及基本知识 尽管“2008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和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制定了《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详细规定了常用的肌电图检查项目的规范检测” ,但肌电图的检查及临床应用,至今的临床应用价值仍未显现出来。 临床工作十多年以来,从接触到使用肌电图以后,感觉她和TCD一样,其临床意义真的很神奇:一、神经科有助诊作用的疾病范围较大——(1)、单神经受累如:正中、尺、桡、腓神经等;(2)、周围神经病变如G-B-S、面瘫、糖尿病神经损害、酒中毒、药物神经损害等;(3)、神经肌肉接头病如MG、L-E-S等;(4)、脊髓病变如MND、脊灰炎等;(5)、遗传及变性、肌肉疾病如DMD、C-M-T 病、MS、肌病等等。 二、骨科某些疾病的确诊需要肌电图的鼎力支持,如单神经嵌压、骨折神经断裂与否、颈腰椎病变范围等。 三、皮肤科及免疫风湿科的某些疾病如皮肌炎、结缔组织病的助诊、治疗效果与预后评判,更需要肌电图的帮助。 四、诱发电位对眼科、耳鼻喉科应用价值不可或缺。 五、儿科、肿瘤科、放疗科的一部分疾病也少不了肌电图的检查。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肌电图是神经科疾病诊断、预后判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但我发现园中好像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并不多,以下是整理的肌电图应用的总结,请大家指正。 肌电图检查 病人准备:①了解病史和检查目的,确定检查的肌肉及步骤和项目。②根据病情检查需要取合适的卧位或坐位。③向病人讲清检查目的和方法,以取得病人合作。 检查程序:肌电图检查无固定的程序,依各个病例的具体情况而异。做肌电图之前应认真采集病史,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提出临床诊断的初步意见及希望肌电图解决的问题。肌电检查者尚需熟悉神经肌肉解剖生理,能确定各肌内的部位、并了解其神经支配。在检查前根据其病史和体征,制定一个初步检查计划。一般地说,希望肌电检查时能确定哪块肌肉有异常电位,此肌肉属于哪条神经支配?异常肌电图的性质如何?为此,必须在选定的肌肉上,至少做如下几项观察: ①插人电位; ②自发电位; ③运动单位动作电位。自发活动一定要在所有各检查点上寻找,在检查过程中,必须确定所看到的电位是否为自发的。在记录单个运动单位电位时,为了测定电位的平均时限,要求肌肉作很轻微的收缩,以免引起各个运动单位的干扰,为了确认一个运动单位,最好连续记录三次。不宜在荧光屏上判断运动单位,因为荧光屏上一些微小的变化难于辨认,容易作出错误判断。在检查最大用力收缩时,正确估计病人的肌力是否正常或减低。这项检查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检者的合作程度,如受检者未用最大力量收缩肌肉,则不能获得干扰相。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神经传导速度是研究神经在传递冲动过程中的生物电活动。利用一定强度和形态(矩形)的脉冲电刺激神经干,在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上,用同心针电极或皮肤电极记录所诱发的动作电位(M波),然后根据刺激点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发生肌收缩反应与脉冲刺激后间隔的潜伏时间来推算在该段距离内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定量检查神经功能的方法。神经冲动按一定方向传导,感觉神经将兴奋冲动传向中枢,即向心传导;而运动神经纤维则将兴奋传向远端肌肉,即离心传导。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1. 电极

肌电介绍

7月18 1、肌电只在肌肉收缩时出现 2、使用力气大肌电波的幅度大,疲劳波变密集 3、测试电极放肌腹,比较电极放骨头处肌电放置位置和肌纤维走向一样 4、最合适的电极放发是两个电极距离2CM,两次测量的位置要固定 5、影响肌电指标的因素:角度、运动速度、运动范围、重复性、状态、组织特征、信号串扰、外部信号、系统硬件、环境和人体活动、肌腹部位信号改变电极位置 6、肌电范围:20-150最常见50 心电:80 7、滤波:硬件:软件、硬件,滤波器种类:低通、带通、带阻 8、肌电分析:(1)时域分析:波峰、平均值、面积(2)频域分析:横频率、功率、平均、中位功率 9、疲劳分析:运动先快肌后慢肌快肌爆发力慢肌时间长(1)一类白肌慢肌低频有氧运动30S-50S(2)二类红肌快肌高频无氧运动 10、肌电分析:小波分析、幅频联合分析、非线性分析 11、表面肌电图的应用:时域:力相关收缩频域:疲劳肌纤维组成多肌群:收缩先后次序时序组成多肌群系统:收缩次序大小,多肌群活动(机器人应用) 12、最大群群收缩(力矩):(MVC)最大力等长收缩70%±5%需要前测 疲劳表现:频谱左移、肌纤维传导速度下降、振幅上升、分维维度下降 13、针式肌电图:优点:直接观察肌纤维的放电特性缺点:不能活动,缺乏对肌肉整体的判读,有创主要应用领域:临床诊断外周神经-肌肉病变 14、阵列式表面肌电-意大利OT公司:神经支配区域、神经-肌纤维传导速度、运动单元解析、肌肉收缩特性编码、肌纤维类型分布、肌肉疲劳(机器人) 15、主要公司无线表面肌电测试:NORAXON、Delsys(平行确保2CM)、Zebris 、OT bioelettronica(矩阵式)、Grapevine(适合所有电信号) 16、运用方向:机器人、临床康复 17、发展方向:无线、便携、与其他领域设备结合、兼容(运动捕捉结合发展)

3.肌电图操作规范

生效日期:2012年05月25日版本号:1.1 修改日期:2012年05月20日页码:1/2 一、目的 规范肌电图操作。 二、范围 适用于肌电图检查。 三、规定 (一)肌电图是记录肌肉静止和收缩时的电活动以诊断肌肉疾病的电生理学方法。肌电图可用于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肌肉萎缩,了解神经损伤的程度、部位和再生的情况,帮助制定正确的神经肌肉康复治疗计划,作为康复训练中的肌肉作用、力量和疲劳的指导。 (二)适应证 1.肌源性疾病:废用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先天性肌强直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 2.神经源性疾病:运动元疾病、周围神经伤病等。 (三)禁忌证 1.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血友病及血小板<3万/L者; 2.乙型肝炎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3.爱滋病患者或HIV(+)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4.CJD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四)准备 1.仪器设备准备:使用肌电图仪,肌肉的电活动常采用同轴单芯针电极作为电极,插入到骨骼肌,经对称分差放大器放大,在显示器上观察到肌电的图形;并有相应的扬声器、录音、打印设备;刺激器多采用输出恒压或恒流;机器还具备延迟线、平均器(均加器)、贮存、锁定装置。近年来,采用了计算机控制,可自动记录和分析肌电情况,进行平均电压计算与显示、频谱分析、神经传导速度计算,以及存储、打印,使之更为精确、方便。 2.检查前准备 (1)了解患者的病史及明确检查肌电的目的,以便确定需检查的肌肉以及检查的步骤和目的。 (2)向患者解释检查及正常反应,消除恐惧心理。 (3)完成针电极及检查部位的选择和消毒。 (五)方法 1.检查部位 (1)肌源性病变,出现肌肉萎缩,选择病变的肌肉进行检查。必要时行双侧同名肌对比检查。 (2)神经根或神经丛病变,寻找该神经根支配下的肌肉进行检查。 2.步骤 (1)在拟检查的相应体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肌电图的正常值

肌电图的正常值 严格地说,每个实验室应有自己的正常值。目前尚未建立有自己的正常值的单位,可参考表1—3中所列的正常值,但应力求检查方法一致。 B.3.1 肌电图正常值 B.3.1.1插入活动:针极插入后放电持续不超过2s。 B.3.1.2安静时一般不出现自发电位(纤颤波、正锐波)。(约4.3—10%的正常肌肉可于一个部位出现自发电位。) B.3.1.3运动单位平均时限:20个运动单位的平均时限的正常值见表B1。 表B.1 20个运动单位平均时限正常值ms 注:表中各栏正常值分别来自[1]Ludin HP(汤晓芙等译):实用肌电图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2]汤晓芙等:10名正常人的肌电图所见。中华医学杂志1984,64(2):91 B.3.1.4 多相电位百分数:运动单位的位相在5相或5相以上者为多相电位。一般肌肉的多相电位不超过20%,三角肌不超过25%,胫骨前肌不超过35%。 B.3.1.5 大力收缩时呈干扰相。 B.3.1.6 影响运动单位电压的因素较多,可根据各实验室的正常值进行判断。 B.3.2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值见表B2 B.3.3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值见表B3 B.4 神经源性损害的判断标准 B.4.1 肌电图 B.4.1.1 在一块肌肉3个部位出现自发电位(纤颤波、正锐波)。 B.4.1.2 小力收缩时20个运动单位平均时限较相应年龄组正常值延长20%以上。 B.4.1.3 小力收缩时多相电位百分数增多,一般肌肉20个运动单位中超过20%,三角肌超过25%,胫骨前肌超过35%。 B.4.1.4 大力收缩时呈混合相或单纯相。 以上4项中必须具备头2项之一,参考其它两项,方可定为神经源性损害。 B.4.2 神经传导速度 具备下列之一者,可定为神经源性损害: B.4.2.1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超过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 B.4.2.2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超过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或远端运动潜伏期延长(超过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 B.4.2.3 感觉电位波幅下降(超过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

肌电图

肌电图(EMG)基础 附属医院神经科电生理 第一部分概况 一、概述 (一)EMG的概念 EMG是研究肌肉静息电位和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门科学。狭义EMG:指同心圆针极肌电图,既常规肌电图。 广义EMG: 1、神经传导速(NCV: MNCV、SNCV) 2、重频电刺激(RNA) 3、反射(瞬目反射\皮肤交感反SSR) 4、单纤维肌电图(FEMG) 5、巨肌电图、 6、运动单位计数。 7、扫描肌电图 (二)国外动态 表面肌电图及临床应用 优点:无创无痛没有感染的危险。 缺点:是不能记录单个MUAP 1、运动肌电图学(1)步态研究(2)人体工程(3)康复研究(4)运动医学 2、多导肌电图(1)评价肌肉的传导速度(2)终板区定位,为活检提供依据。 3、疲劳研究 (三)EMG在临床上的应用 EMG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是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及基因技术等检测不能取代的临床手段。(四)EMG适应症:前角细胞以下包括前角细胞病变 二、EMG的检测的临床意义 1、常规EMG:反映部分运动单位的大小形态等变化。鉴别神经源和肌源性损害。排除神经肌肉接头病 运动单位的概念:指由一个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所支配的纤维,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单位。 MU的大小:N和M的比例是不同的Eg : 眼肌1:3 腓肠肌1:1934 它与肌肉的活动精细程度有关 2、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的测定 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的功能诊断和鉴别髓鞘或轴索的损害F波反映近端运动神经功能 与EMG结合具有定位诊断价值 3、RNS 了解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鉴别诊断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病变 是诊断肌无力(MG)、副肿瘤综合征(LES)的特异性手段 4、FEMG 主要了解神经肌肉接头(NMJ)的传导功能 可鉴别神经源或肌源性损害 了解运动单位(MUAP)内纤维的分布。记录范围的直径为此300微米。 了解神经再生情况。 5、各种反射 瞬目反射:三叉神经——面神经通道 皮肤交感反射(SSR) 第二部分常规EMG EMG检查原则、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1、熟悉解剖知识及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 2、掌握适应症:前角细胞以下病变 3、了解禁忌症: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3000 、乙肝,HIV阳性用一次性针电极。

3.肌电图操作规范

一、目的 规范肌电图操作。 二、范围 适用于肌电图检查。 三、规定 (一)肌电图是记录肌肉静止和收缩时的电活动以诊断肌肉疾病的电生理学方法。肌电图可用于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肌肉萎缩,了解神经损伤的程度、部位和再生的情况,帮助制定正确的神经肌肉康复治疗计划,作为康复训练中的肌肉作用、力量和疲劳的指导。 (二)适应证 1.肌源性疾病:废用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先天性肌强直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 2.神经源性疾病:运动元疾病、周围神经伤病等。 (三)禁忌证 1.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血友病及血小板<3万/L者; 2.乙型肝炎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3.爱滋病患者或HIV(+)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4.CJD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四)准备 1.仪器设备准备:使用肌电图仪,肌肉的电活动常采用同轴单芯针电极作为电极,插入到骨骼肌,经对称分差放大器放大,在显示器上观察到肌电的图形;并有相应的扬声器、录音、打印设备;刺激器多采用输出恒压或恒流;机器还具备延迟线、平均器(均加器)、贮存、锁定装置。近年来,采用了计算机控制,可自动记录和分析肌电情况,进行平均电压计算与显示、频谱分析、神经传导速度计算,以及存储、打印,使之更为精确、方便。 2.检查前准备 (1)了解患者的病史及明确检查肌电的目的,以便确定需检查的肌肉以及检查的步骤和目的。 (2)向患者解释检查及正常反应,消除恐惧心理。 (3)完成针电极及检查部位的选择和消毒。 (五)方法 1.检查部位 (1)肌源性病变,出现肌肉萎缩,选择病变的肌肉进行检查。必要时行双侧同名肌对比检查。 (2)神经根或神经丛病变,寻找该神经根支配下的肌肉进行检查。 2.步骤 (1)在拟检查的相应体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2)将消毒的针电极插入肌肉,观察插针时、肌肉松弛时和肌肉作随意运动时的肌肉生物电活动。 (3)插针时,在肌电图示波屏出现一阵电位波动。

肌电图操作常规

肌电图操作常规 目录 第一章一般常规 (2) 第二章肌电图 (2) 第一节针极肌电图 (2) 第二节单纤维肌电图 (5) 第三节肌电图检查注意事项 (6) 第三章神经传导检查 (6) 第一节运动神经传导检查 (7)

第三节 H反射测定 (9) 第四节 F反射测定 (9) 第五节瞬目反射 (10) 第六节神经重复刺激 (10) 第四章诱发电位 (11) 第一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11) 第二节磁刺激皮层诱发电位 (16) 第三节三叉神经诱发电位 (17) 第四节视觉诱发电位 (17) 第五节事件相关电位 (18) 第六节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19) 第五章报告的书写 (22) 第六章检查室规则 (22) 第一章一般常规 1.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申请单。应注明肌肉萎缩及功能障碍的部位、程度,发生时间及进展情况,有无疼痛、皮疹、疲劳现象、假性肥大及家族史。写明有关检验及活检结果。神经损伤者写明外伤史,记录手术所见。并根据临床需要,说明检查目的、内容、侧别及肌肉名称,以供肌电检查时参考。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应注明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情况,一般在停药18h后进行检查。 2.肌电图室医师应认真复习病历,有重点的全面体检,根据体检情况结合经治医师要求,选择检查项目,决定受查神经及肌肉的部位,并填写肌电图存档表格。 3.查前应向受检者说明检查时的感觉和配合检查的要求。针极肌电图检查前需训练患者作用力程度不同的肌肉收缩。婴幼儿检查常不能合作,应动作敏捷,选择重点,伺患儿躁动后休息之机准确观察。检查应取合适体位,使肌肉充分放松。 4.检查报告内容应包括检查项目、部位、结果、拟诊根据、诊断意见。肌电图诊断意见可分为正常肌电图、神经原性损害(尚可提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或周围神经病变)、肌原性损害、神经-肌原性损害、神经肌肉接头损害。注明损害部位、范围、程度及恢复情况。 第二章肌电图 肌电图(EMG)是记录肌肉静息,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电活动的电生理诊断技术。狭义EMG通常指常规EMG或同心针EMG,记录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的各种电活动特性。广义EMG指记录神经和肌肉病变的各种电生理诊断检查,包括常规EMG,神经传导速度(NCV),重复神经电刺激(RNS),F波,H反射,瞬目反射,单纤维肌电图(SFEMG),运动单位计数,巨肌电图等。 第一节针极肌电图 【适应症】 1.脊髓前角细胞疾病 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灰质炎,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畸形,脊髓炎及脱髓鞘病等。 2.周围神经疾病 周围神经损伤,颈椎病,前斜角肌综合征,椎间盘突出症,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腓骨肌萎缩,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 3.肌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肌强直综合征,其他原因引起的肌病。 4.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征。 5.肌内注射肉毒毒素的有效部位选择。 6.肌肉活检合适部位的选择。 【禁忌症】

肌电图在神经和肌肉病中的应用价值

肌电图在神经和肌肉病中的应用价值 第一部分简介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 一.概况 肌电图(EMG)通常包括广义和狭义。狭义EMG也称为同心圆针电极或常规EMG,研究肌肉在安静和收缩状态下的电生理特性。广义EMG包括神经电图或称为神经传导速度(SCV、MCV和F波)、重复神经电刺激(RNS)。反射(H-反射,瞬目反射和交感皮肤反射)、单纤维肌电图(SFEMG)、巨肌电图、运动单位计数等。 二.目前EMG所处的地位 随着影象学(CT、MRI)、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及基因学等检测技术的应用,诱发电位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越来越局限。但仍不能取代EMG提供的神经肌肉正常或异常等重要信息。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各种EMG检查方法在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价和检测中的重要意义。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 三.EMG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一)常规EMG或同心圆EMG (二)单纤维肌电图 单纤维肌电图(SFEMG)是有Ekstedt和Stalberg创立的一项重要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更详细的了解同一运动单位内肌纤维的分布和神经肌肉接头的传导功能和神经再生的情况。 (三)巨肌电图(macro EMG) StaiberRl979年建立的一种记录整个运动单位的检测方法。主要用于侧枝芽生的定量分析和估计运动单位的数量等研究 (四)扫描肌电图 用于研究运动单位的分布及解剖构成,通常用多极针电极记录。 (五)表面肌电图及临床应用 1.运动肌电图学(1)步态;(2)人体工程;(3)康复;(4)运动医学。 2.多导表面肌电图(1)评价肌肉的传导速度;(2)终板区定位。 3.疲劳的研究(1)肌电信号频率的改变反映疲劳的程度:(2)肌力和肌电信号的关系。 四.EMG检查的适应症及意义 (一)适应症前角细胞以厂包括前角细胞的病变。 (二)临床意义 1.发现临床下病灶或易被忽略的病变 (1)运动神经无病的早期诊断(三肢测定) (2)深部肌肉萎缩和轻瘫,例如肥胖儿童 2.诊断和鉴别诊断: 神经源性损害,前角细胞病变、神经根损害、丛和周围神经 肌源性损害:肌炎、肌病、代谢性肌病等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突触前膜和后膜病变 3.补充临床的定位 4.辅助判断病情及预后评价 5.疗效判断的客观指标 第二部分异常EMG 一.运动单位的概念 运动单位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功能单位,由前角细胞α-运动神经元、它的轴突、运动终板和轴突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组成。 二.异常EMG (一)插入电位

肌电图知识简介

肌电图知识简介 肌电图学是研究神经和肌肉电活动的科学。其价值在于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及对神经病变的定位、损害程度和预后判断等方面。 一、哪些情况需要做肌电图检查 当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疼痛、肌萎缩、肌痉挛、抽搐等症状,怀疑患有运动神经元病、颈椎病或腰椎病、神经损伤或局部神经受压、重症肌无力、肌肉疾病、周围神经病时,需要进行该项检查。 二、肌电图主要适应症:主要帮助我们判断有无前角细胞及以下损害,也就是确定运动或感觉神经元、神经、肌肉以及神经肌肉接头功能正常与否,并对异常功能区域进行定位。 主要包括: 1、运动神经元病:前角细胞损害(肌萎缩侧索硬化就是其中最常见一种,俗称”渐冻人”) 2、周围神经病变(①神经根病变②神经丛病变③单神经病④多数性单神经病⑤多发性神经病) 3、神经肌肉接头病变(重症肌无力等) 4、肌肉病变(皮肌炎等) 三、我院可行肌电图检查的科室 1、神经内科:应用肌电图检查最广泛的科室,包括运动神经元病, 周围神经病变,神经肌肉接头病变。

2、内分泌科:主要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病人 3、骨科:骨科颈腰椎手术前排除四肢周围神经病变,以确保手术疗效。 4、肾病科:主要为肾病周围神经病病人。 5、各中医类科室:颈腰椎病、腕管综合症、面瘫及所有有麻木、无力、萎缩症状的病人都可行肌电图检查。 6、皮肤科:主要为皮肌炎的病人。 四、肌电图检查过程 肌电图检测一般包括神经传导检测和针极肌电图检查两部分。前者指对神经予以刺激,从而记录神经或肌肉的电活动;后者指将针插入肌肉中记录其电活动,以了解疾病累及的是神经还是肌肉,及其病变之性质。 五、检查前、后注意事项 1、检测前一般无需做特殊准备,但最好穿宽松的衣服;检测完后 可进行正常日常活动,但最好24小时内暂不洗澡。检测完后一般当天可取报告。 2、有以下情况应提前告知医生: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安装了起 搏器、电复律-除颤器心脏装置;严重的心脑血管病;传染病患者。 3、神经外伤的患者在受伤2周以后检测;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应停 药18—24小时后检测;肌酶检测要在肌电图测定前进行。 4、整个过程可能会有麻木酸胀或些许疼痛的感觉,但一般都可以

肌电图解读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主要见于周围神经疾患;脊髓前角细胞疾患时传导速度一般无改变,但如果伴有周围神经变性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有不同程度减慢,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源性疾病时,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一般认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敏感,周围神经疾患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即可出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神经根压迫症神经传导速度无显著改变,这是因为每个神经内含有多个神经根,一个神经根的受损,并不影响神经传导。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下运动神经元疾患的肌电诊断 下运动神经元疾患的共同临床表现是:该单位支配的肌内发生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和无病理反射,由于病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各有其特征。因此,对患者进行细胞的肌电检查,是较易作出定位诊断的。 (—)脊髓前角细胞疾病的肌电图 1. 放松时①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呈节段性分布;②束颤电位常见。 2. 随意收缩时①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显著增宽,常超过12.0ms;②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显著增高,常出现巨大电位;③多相电位增加,且以群多相电位多见;④慢性病程可见巨大同步电位,同步实现阳性;⑤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减少,呈单纯相或混合相。 3. 传导速度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4.反射肌电图病变的脊髓分节范围内反射都减弱或消失,而在没有病变的脊髓分节的反射均正常。 5. 异常肌电位的分布特点①脊髓灰质炎时多选择性损伤腰膨大,且不对称,多为单侧性; ②进行性脊肌萎缩症时,多先选择损伤颈膨大,且多为对称性。 (二)神经根压迫症的肌电图 1. 放松时病变神经根所支配的躯干、肢体、椎旁肌可出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这是因为受压神经发生变性,肌肉失神经引起的。束颤电位以颈椎病较多见,但比纤颤电位出现的机会要少。 2.随意收缩时①多相电位增加,运动单位电位电压降低、时限延长。神经根后支支配的椎旁肌和骶棘肌出现多相电位增加,对诊断根性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②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但并不显著。 3. 传导速度传导速度无显著改变,即使有明显的肌肉萎缩时也是如此。

肌电图相关知识

一、肌电图检查的基本原理; (一)肌电图是记录显示肌肉活动时产生的电位图形 运动神经细胞或纤维兴奋时,其兴奋向远端传导,通过运动终板而兴奋肌纤维,产生肌肉收缩运动,并有电位变化成为肌电图。一条肌纤维产生的电位变化时限约3毫秒,但是针电极记录的运动单位电位时间较此为宽。这是因为运动单位是合成电位,神经纤维进入肌肉后脱去髓鞘并分支支配各条肌纤维,自分支点至各肌纤维的距离不同,兴奋传导的时间不同,因而各肌纤维兴奋开始的时间不一,这样造成该合成电位时间分散,时限延长。 肌电图检查的是下运动单位的电生理状态。下运动单位包括脊髓前角细胞、周围神经根、神经丛、神经干、神经支、神经肌肉接头和肌纤维。 (二)周围神经的正常电生理 下运动单位的任何部分都有电兴奋性但是神经部分与肌肉部分的电兴奋性不同。神经部分的兴奋可以向近心端与远心端双向扩布,而且在躯体运动与感觉纤维上是沿髓鞘的朗飞节跳跃式传导,速度为50~80m/s,而在无髓鞘的自主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只有每秒若干米。肌纤维的电兴奋性在神经肌肉接头处远高于无神经肌肉接头处,因此肌肉的兴奋实际上都是由神经肌肉接头向两端扩布,其传导速度也仅有每秒若干米。 (三)周围神经损害的病理和电生理 周围神经损伤分为失用、轴索离断、神经离断三类。神经失用亦称传导阻滞(conduction block),神经在解剖上没有明显的变化,仅为功能性改变。轴索离断是指髓鞘的完整性尚好但有轴索变性,其轴索变性的过程类同神经离断,只是由于髓鞘的完整,有引导与刺激轴索恢复功能存在,故预后良好。神经离断是指轴索与髓鞘同时离断,可以有神经内膜、束膜、外膜离断,一般手术中肉眼可见, 神经的再生在伤后数天开始,自近心段轴突发出许多原纤维,进入远端的施万细胞构成的室管,以每天0.5~5mm的速度再生,直至运动终板。此外也可以从损伤部位近心端的郎飞结发出侧芽再生、再生速度快慢取决于再生条件和治疗条件的好坏。 神经损伤后即有损伤部位的传导功能丧失,但是远端尚未变性部分仍保持正常的兴奋性和传导性,直到变性下延到该处时。故在神经损伤后极早期,包括肌电图在内的各种神经电生理方法均难以作出准确可靠的诊断、神经再生的早期由于轴索与髓鞘的功能均不正常,故兴奋性和传导性均很差运动传导速度较慢,运动单位电位振幅较低。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也可能受到正常的或其他再生的神经纤维侧芽支配,新的运动单位范围扩大,兴奋电位的振幅和时限增加,基至时限增加到出现卫星电位和轴突反射的现象。 二、肌电图的基本参数; 肌电图是变异极大的图形,基本图形如下,有以下基本参数。 1.相数 (1)相与峰:相(phase)是指波形偏离基线(零电位)再回到基线为一相。图2-7-1中的波为3相。峰或折(peak,turn)是指每次电位转向幅度超过20μV为一峰,不论其是否过零线。图2-7-1中波为4峰。 (2)多相运动单位的确认:正常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MUAP)为1~3相,其中必有一相为负相。四相以上为多相,正常人可有20%以下的多相,其发生率因肌肉、年龄等而异。应该建立自己的标准,在检查方法、定义和标准相同时也可以参照他人标准,以确定多相电位(polyphase potential)是否过多,是否属于异常。过多的多相电位为异常。 (3)多峰电位的确认:超过5峰的电位为多峰。多峰电位与多相电位的意义相同,均表示运动单位的时间分散。其原因有三:或是神经性异常后同一轴索的各分支的传导速度减慢,

【专科特色第八十三期】表面肌电技术

【专科特色第八十三期】表面肌电技术 一、简介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又称动态肌电图(dynamicelectromyography, DEMG),是从肌肉表面通过电极引导、记录下来的神经肌肉系统活动时的生物电信号。它与肌肉的活动状态和功能状态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性,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神经肌肉的活动。肌肉运动中产生的生物电通过两个测量电极(相对于参考电极)产生电位差,差分放大器检测到该信号后,经过放大、记录后所得到的图形。现代高档的sEMG都是把放大的信号再转化为数字信号,经过通讯系统传输给微机。微机中的分析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完成测试评估,以便于临床诊断或实验数据收集。 二、表面肌电特点(一)简单、无创、容易被受试者接受。sEMG不像针式肌电图,需要用针插入到检测的肌肉,它仅需在被检测的肌肉表面贴放电极。(二)测试范围较大。可检测一组功能肌群在肌肉运动时的EMG信号,并有助于反映运动过程中肌肉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改变。(三)便于临床诊断或实验数据收集。可检测到肌电活动电位的发生时期、振幅、积分值、频率等,最终提供各种分析报告。(四)可测定静止状态的肌肉活动,是一种较好的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即:肌电信号的收集→人体控制中枢→

调控肌肉组织生物电活动)。三、临床应用表面肌电图常用于肌力/肌张力评定、平衡功能评定、步态分析、受损肌肉功能评定、颈腰疾患的运动功能评定和疗效评价。此外,在临床上还可以用于量化评定痉挛、量化评定肌肉疲劳程度,以及指导和评价康复训练。四、分析指标表面肌电图的分析指标主要包括:频域分析、时域分析、幅频联合分析(JASA)、小波分析法等。其中,频域分析和时域分析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分析指标。(一)频域分析频域分析是对sEMG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转换(FFT),获得sEMG信号的频谱或功率谱,反映sEMG信号在不同频率分量的变化。目前,在频域分析方面常用以下两种指标进行分析,即平均功率频率(meanpower Frequency, MPF)和中位频率(MedianFrequency, MF)。sEMG的FFT频谱曲线并非呈典型的正态分布,因而从统计学角度而言,使用MF刻画sEMG的频谱特征的变化要优于MPF,但在具体实践中人们发现,在反映肌肉的活动状态和功能状态上MPF更具敏感性。(二)时域分析时域分析是将肌电信号看作时间的函数,用来刻画时间序列信号的振幅特征,主要包括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平均肌电值(average EMG, AEMG)等。iEMG值代表了一段肌电信号在单位时间下的面积总和(单位为:V·s),代表了这段时间内肌电值输出的加和量。RMS一样也可在时间维度上反映sEMG

肌电图学习1

临床肌电图与神经 传导检查

临床肌电图与神经传导检查 一、概述 肌电图是研究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门科学,以电流刺激神经记录运动和感觉神经的电活动变化或用针电极记录肌肉的电生理活动,用以辅助诊断神经肌肉疾病的检查。狭义的肌电图是指同心圆针极肌电图(needle electromyography),广义的肌电图包括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和F波、重复频率电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RNS)、H反射、单纤维肌电图(SFEMG)、巨肌电图、运动单位计数等。 肌电图是骨关节疾病康复中一项重要的评定内容。不仅能协助临床疾病的诊断,还能对神经损伤程度、范围进行判断,从而为临床及康复治疗、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1)诊断及鉴别诊断:肌电图能够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损害及损害范围,并能早期发现无症状的失神经支配。众多骨关节疾病会累及到神经损伤,比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损害相应神经根,表现出肢体相应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而神经系统内科疾病也可出现类似表现,如运动神经元病早期也可表现为单一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其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仅通过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资料难以做出诊断。临床上可能会将运动神经元病早期误诊为颈椎病或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进行手术治疗。通过肌电图检查,可协助鉴别诊断。运动神经元病的肌电图表现不仅局限于萎缩肌肉的异常,无症状的肌肉也可表现为失神经支配,即表现为多神经节段的神经源性损害特点;而颈椎病或腰椎间盘突出症造成的神经根损害仅局限于相应节段,所以肌电图异常仅局限于相应脊髓节段支配的肌肉。 (2)神经损害程度评定:骨折、软组织损害、卡压均可损伤周围神经。肌电图可明确判断神经损害程度是完全性损伤还是部分性损伤、损伤类型是运动纤维受累还是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均受累,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和康复方案的制定。如腕管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正中神经嵌压性损害。神经传导可确定正中神经损害程度以及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受累情况。 (3)神经损害的定位判断:通过节段神经传导及肌电图检查还能确定神经损害的部位和范围。如临床表现为足下垂者,临床上往往习惯上诊断为腓总神经损伤,但腰5神经根损伤也可以表现为足下垂,如果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缺乏典型

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

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 全网发布:2009-03-05 21:21 发表者:赵宇 (访问人次:5590) 什么是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是通过描述神经肌肉单位活动的生物电流,来判断神经肌肉所处的功能状态,以结合临床对疾病作出诊断,利用肌电图检查可帮助区别病变系肌原性或是神经原性。对于神经根压迫的诊断,肌电图更有独特的价值。 神经肌肉单位又称为运动单位,由一个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正常的运动单位在静止时肌纤维呈极化状态。神经冲动传到肌纤维时,肌纤维呈去极化状态,即产生动作电位并发生收缩,收缩之后又恢复极化状态。由于神经、肌肉病变性质及部位的差异,动作电位也不同。通过多级放大后将其显示在阴极示波器上,可用肉眼观察波形。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肌电图检查正确率很高,经手术验证,其诊断与手术符合程度还略高于脊髓造影。特别是对于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脊髓造影位置过低,检查结果可能不满意。此时作肌电图检查,若有阳性改变则对诊断有一定价值。在临床上,若能将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肌电图检查联合应用,就能提高诊断之准确性。 肌电图检查还可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出适当的评估。无论是经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的患者,作肌电图检查均可以了解治疗后病变神经根压迫的解除程度及神经变性的恢复程度。对于术后下肢疼痛复发的患者,对比术前术后其肌电图表现,就可以区别其疼痛是由于术后神经根粘连、髓核再突出或功能性等原因引起的。这对于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如何做肌电图检查? 导电极有表面电极和针电极两种。表面电极可以导出深处全体肌肉活动的合成电位,但不能分辨单块肌肉的电位。将针电极插入欲检查的肌肉可以导出个别肌肉的动作电位,故此法较为常用。 在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通常要检查双侧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伸 肌,有时也须检查股四头肌。如腰4~腰5椎间盘突出,多影响腰5神经根,其支配的胫骨前肌、伸 长肌及腓骨长肌,在作肌电图检查时常出现异常电位。又如腰5、骶1椎间盘突出时,多影响骶1神经根,反映在肌电图上为腓肠肌出现电位异常,而股四头肌、胫骨前肌等无异常电位。股四头肌若出现异常电位则说明腰4神经根受累,常表示着腰3~腰4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 值将注意的是出现异常肌电位即说明有神经根受压现象,如不能及时解除压迫因素,神经根可能发生变化。 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

肌电图参数

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技术参数 一、数量:1套 二、技术参数及要求 (一)硬件技术参数 1、电压灵敏度:div到10mV/div分档控制; 2、主机要求:工控主机; 3、系统噪音电压≤ RMS,(非单独部件); ★4、系统共模抑制比:≥117dB(非单独部件)(必须提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属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加以核验); 5、分辨率:24比特; 6、采样率:≥200千赫/每通道; ★7、频率范围:~10KHz,电压测量误差+5%-- -15%(必须提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属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加以核验); 8、刺激强度≤125dB刺激耳给予Click声,刺激极性:密波,交替波; 9、最大Click声强:125-135dB; 10、恒流源:最大电流脉冲输出强度:100mA(安全上限),有自动复零功能。 (二)软件功能和要求 1、肌电图软件包:干扰相、运动单位电位、静息电位、单纤维、同步电位; 2、神经传导速度软件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F波、H反射、重复电刺激、运动单位数目估计、瞬目反射、交感皮肤反应; 3、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软件包:听觉脑干诱发、多道听觉诱发;

4、体感诱发电位软件包:上肢诱发电位、下肢诱发电位、脊髓诱发电位; 5、视觉诱发电位软件包:常规棋盘格视觉诱发、LED闪光诱发。 (三)配置要求 ★1、仪器符合YY0505-2012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实验标准要求(必须提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属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加以核验); 2、系统工作站:具有处理软件功能;中央处理器:工控主机,主频≥处理器内存:≥2G、硬盘:≥320G、标准接口、显示器:≥19”液晶,打印机:黑白激光; 3、配稳压隔离电源。 三、售后服务 1、免费质保期:≥1年,终身维修; 2、保修期外收取零配件费,不收维修费; 3、接到用户维修通知后, 2小时内作出响应,并在24小时内派员到达用户现场实施维修; 4、免费提供操作和维修培训。 注明:招标文件中标注“★”号的为关键技术参数,对这些关键技术参数的任何偏离将导至废标。

肌电图基础知识总结和入门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参考《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综合整理,总结并辑录为四部分:概论、检测和意义、常见疾病检测方法和报告书写。 第一部概论 电生理诊断目的 一.补充临床的定位诊断:当根据临床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定位诊断存在困难是更具有价值。 (1)辅助临床明确病变的部位 (2)提高早期诊断的阳性率和发现临床下病变 (3)辅助发现临床不易识别的病变 (4)鉴别中枢和周围神经病变,判断病变累及的范围 二.为临床定性诊断提供线索 (1)NCV的测定提示病变部位是轴索损害为主,还是脱髓鞘为主,或二者并重。 (2)某些电生理的特异性所见有助于缩小疾病诊断的范围,甚至是唯一确诊的方法。 (3)有助于判断病变处于急性期、恢复期或稳定期。 三.有助于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客观评价治疗的效果和判断预后。 肌电图是记录肌肉静息、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门技术。导电极有表面电极和针电极两种。表面电极可以导出深处全体肌肉活动的合成电位,但不能分辨单块肌肉的电位。将针电极插入欲检查的肌肉可以导出个别肌肉的动作电位。肌电诊断检查基本上包括三大部份: 1.神经传导检查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NCS) ;2.针极肌电图检查(needle electromyography) ;3.诱发电位检查(evoked potentials)。 神经传导检查:以电极刺激受测神经,而于其支配的感觉神经或肌肉上记录电位,以得到感觉神经电位波(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及特殊反射的电位波(H-reflex及F-response)之检查。检查方法是以超大电量刺激(supramaximal stimulation)来刺激受测神经(H反射例外),以使该神经所有轴突均同时兴奋,而得到一最大反应波,根据此最大反应波之传导潜期(latency),振幅(amplitude),表面积(surface area),及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再与正常值作比较,可以帮助区别神经的轴突病变(axonopathy)或髓鞘病变(demyelination)。例如在髓鞘病变可见潜期延长或传导速度变慢,而轴突病变或有肌纤维丧失则可导致振幅或表面积减小。 F反应及H反射:F反应是利用超大电量刺激神经,使去极波沿运动神经轴突逆向传到脊髓,再经同一运动神经元或数个中间神经元后传回下运动神经元,引发其支配的肌肉收缩所产生之反应波,这一电位多出现在手、足部小肌肉,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减小。经由一定次数之刺激(20-100次)可计算其出现频率及传导潜期,当出现频率变少或传导潜期延长则表该运动神经至脊髓的近端传导径路有问题。

肌电图考试题教学教材

肌电图考试题

2015年11月肌电图考试试卷考试题 科室: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1 下面对肌电图的适应症叙述错误的是() A 脑出血 B 臂丛神经损伤 C 重症肌无力 D 面神经炎 2 下面对肌电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指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肌肉记录的电活动 B 记录肌肉安静状态下的电活动和不同程度收缩状态下的电活动 C 记录周围神经受刺激时电生理活动 D 检查无痛苦,易于接受 3 关于H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H反射是脊髓单突触反射 B 相当于膝腱反射的电生理反射 C 用电生理方法刺激胫神经,引起脊髓单突触反射,从而导致它所支配的腓肠 肌收缩 D 由Hoffmann而得名 4 骶神经根病变H反射的变化() A H波幅度下降、消失,潜伏期延长 B H波幅度增加、消失,潜伏期延长 C H波幅度下降、消失,潜伏期缩短 D H波幅度增加、消失,潜伏期缩短 5 上运动神经元疾病时,H波的变化() A H波与M波波幅比增加,H波阈值降低 B H波与M波波幅比降低,H波阈值降低 C H波与M波波幅比降低,H波阈值变长 D H波与M波波幅比增加,H波阈值变长 6 肌电图检查不正确的描述() A 检查肌肉静息电位 B 检测插入点位和自发电位

C 检查时必须使用三相电源插座和插头供电 D 地线是否完整并不重要 7 神经传导速度公式正确的是() A神经传导速度(m/s)=两点间距离(cm)/两点间潜伏期差(ms) B神经传导速度(m/s)=两点间距离(cm)100/两点间潜伏期差(ms)C神经传导速度(m/s)=两点间距离(cm)10/两点间潜伏期差(ms)D神经传导速度(m/s)=两点间距离(cm)100/两点间潜伏期差(ms) 8 广义的肌电图不包括() A EEG B NCV C RNS D EMG 9 狭义的肌电图指() A EEG B TCD C ECG D EMG 10 关于神经-肌肉接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运动神经轴突末梢与骨骼肌之间形成的功能性联系部位 B 轴突末梢含有许多囊泡 C Ach为主要的递质 D 终极点位有“全或无”的特征 11 下列不属于肌肉疾病的是( ) A 重症肌无力 B 多发性肌炎 C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D 线粒体肌病 12 下列属于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的是() A 重症肌无力 B 周期性瘫痪 C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D 线粒体肌病 13 多发性肌炎的肌电图表现不正确的是() A 自发性纤颤 B 正锐波 C 多相波增多 D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14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肌电图有典型的肌源性受损表现 B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C 神经传导速度增快 D 神经传导速度时快时慢 15关于强制性肌营养不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典型的肌强制放电有诊断意义

肌电图的有关知识

肌电图的有关知识 一、什么是肌电图? 肌电图学(electromyography),是研究神经和肌肉细胞电活动的科学,简称EMG,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肌电图是指以同心圆针插入肌肉中,收集针电极附近一组肌纤维的动作电位,以及肌肉处于静息状态或肌肉作不同程度随意收缩时的电活动。广义的肌电图学,还包括神经传导,神经重复电刺激,诱发电位等有关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的电诊断学。 二、肌电图产生的原理是什么? 众所周知,神经系统是通过动作电位传递信息,而动作电位起源于细胞体或轴突终末,并沿神经纤维传播。肌电图学就是记录神经和肌肉生物电活动,以判断其功能的一种电诊断方法。检查时将针电极插入肌肉或电流刺激神经,通过放大系统将肌肉在静息或收缩状态的生物电流放大,再由阴极射线示波器显示出来。动作电位的变化以静息电位为基础,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外呈正电位,细胞膜内呈负电位,膜内外有90mv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叫静息电位,也叫极化状态。当给予神经足量的刺激或肌肉收缩时就产生了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包括上升支和下降支,上升支也就是去极化状态,是由于Na+离子通道开放,而使细胞外的Na+离子扩散进入细胞内而形成,下降支即复极化状态,是由于K+离子通道开放而使细胞内K+离子扩散进入细胞外而形成。

三、肌电图检查的范围和目的是什么? 肌电图检查的范围主要是周围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即原发性运动神经元如脊髓前角细胞,原发性感觉神经源如后根神经节,脊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本身。肌电图检查的目的主要是确定神经和肌肉损害的部位,性质和范围,为神经和肌肉病变提供更多的有关损害的电生理损害类型,损害程度,病程和预后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使临床医生对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有目的性。 四、肌电图检查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肌电图检查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神经传导检查:神经传导检查是用表面电极或针电极记录在神经干受到刺激时,神经或肌肉产生的电活动。神经传导检查包括运动神经传导和感觉神经传导。运动神经传导研究的是运动单位的功能和整合性,其原理是通过对神经干上远近两点超强刺激后,在该神经所支配的远端肌肉上可以记录到诱发出的混合肌肉动作电位(简称CMAP),通过对此动作电位的波幅,潜伏时,时程及速度来判断运动神经或感觉神经的传导功能。 2、针电极肌电图检查:通过针电极记录肌肉在放松时产生的自发电位以及肌肉在主动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变化。对每一块需要检查的肌肉通常分四个步骤来观察:①插入电位:将记录针插入肌肉时所引起的电位变化。②自发电位:观察肌肉在完全放松时是否有异常自

相关文档